幼儿园教研反思

2024-04-21

幼儿园教研反思(共14篇)

篇1:幼儿园教研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欣赏对对歌、学念对对歌、和创编对对歌三个环节来实现:通过有韵律感的问答联想弯曲的事物和尝试将弯的物体编入问答歌,体验创编的乐趣两个教学目标。

在第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先引入对对歌,请孩子们欣赏,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孩子们能够认真倾听,但是似乎对儿歌的兴趣不是那么的浓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学念对对歌的环节中,我们采用了分角色一问一答的形式,帮助孩子进一步体验儿歌,虽然手段比较老套,但是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还是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状态。创编儿歌部分,似乎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孩子们很兴奋,能够想出很多弯弯的东西,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将这些物体记录下来。在创编的过程中,孩子们能积极和老师对歌、互动。整个活动实施下来,目标基本实现。

在二教中,我们在一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一开始,我们先唤起孩子的已有经验,请他们说一说弯弯的东西有哪些,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接着出示图片,请孩子们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用一句“图片里藏着一首好听的儿歌”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种方式,似乎比直接导入儿歌的效果要好些,能够很好地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进一步引发对儿歌内容的思考。但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由于将“弯弯的东西有哪些”这一小环节提前了,就直接请孩子们将黑板上的内容进行创编,对孩子们来说,似乎少了一个激发他们进入创编活动的跳板,对于创编的热情低于前次活动中孩子的表现,是不是因为那个小环节的调整?活动结束后,自己又考虑了一下,在前次活动中的创编部分,老师先是说问句,接着请孩子创编答句,而在这次的活动中,我直接请孩子创编问句和答句,对他们来说可能有些难,所以创编一开始有些冷场了,也许是对孩子的能力估计不足。但是发现这种情况后,接下来我就降低了难度,自己说问句,请孩子说答句,这样一来,活动气氛似乎有所改善了。

在三教中,我们在一些小细节上进行了修改|:前两次活动中,老师的简笔画都是画在黑板上的,请孩子一句一句地创编。在三教中,我们准备了长方形的纸,四张四张排放在一起(和原儿歌的句型一样(,再将孩子创编的内容有序地画在纸上,形成一首完整的儿歌。从孩子的反应来看,儿歌部分他们很快就掌握了,但是在创编的时候,对于问句还不能很好的表达清楚,这是在前两次活动中都没有出现的情况。也许是在分析儿歌的过程中有所疏忽,孩子们可能还没有很好地理解。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让我们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还要多考虑自己班上孩子的特点,而不能现搬教材。

篇2:幼儿园教研反思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幼教改革也全面展开。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其中幼儿园教师是关键。要想取得教改成功,就要求一线教师由原来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化,这也是时代对教师发出的呼唤。这一转化过程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其实教师从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渠道很多,同行之间的交流切磋以及接受专家的指导,对幼教工作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的反思等。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幼儿园的教研幼儿园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讲这也是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前些时候,我园组织教师开展了一次全园性的幼儿园教学观摩幼儿园活动,我们中班组的教师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经过三轮的评选,终于决定由中班组的老师担任片里的教研幼儿园活动。通过本次教研幼儿园活动的开展,我想:教师如何参与幼儿园的教研幼儿园活动,才能使自己获得到更好的发展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篇3:教研反思催生教研智慧

笔者所在工作单位积极倡导教研反思, 发现反思典型, 推广反思经验, 提供反思平台, 打造教研反思文化, 有效增强了教研员教研反思的意识和水平, 启迪了教研智慧, 提高了教研效率。具体来说, 教研员反思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念反思

教研员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一个区域内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纵深推进、减负增效大势所趋、高位均衡态势日显的背景下, 教研员学科教学理念如何摆脱思维惯性、认识偏差, 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呢?笔者所在教研室尝试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沙龙研讨, 取得一定实效。教研室将每周一上午确定为学习反思时间, 围绕课程观、课堂教学观、教师发展观、教学效率观、师生评价观等方面组织专门的学习交流, 有时报告专题, 有时观摩录像, 有时研讨热点, 围绕同一话题, 不同理念在同一平台交流碰撞, 澄清认识误区, 厘清易混淆概念。

二、角色反思

“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决定了教研员角色的多重性。由于教研室地位及教研员群体的特殊性, 在现实工作中, 教研员的角色又发生了种种衍变:有的成为文本钻研、试题命制的专业高手, 但教研视野狭窄, 课程意识淡薄;有的带有浓厚的官员色彩, 高高在上, 发号施令;有的自封为学科权威, 自以为是, 言行霸道。如此角色, 何以适应课程改革以及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的教育发展?对此, 教研室组织了广泛的教研员角色调查, 设计调查表, 借助大型综合教研活动先后4次发放调查表1848份, 收回有效调查表1346份, 经认真统计, 获取了真实有效的信息, 通报个别教研员, 组织沟通谈话, 有效促进了教研员的角色反思。

三、策略反思

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学科建设,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在推进过程中, 必然有轻有重、有主有次、有当前有长远、有课内有课外, 还有更多学科内部的教学策略, 这一系列策略的选择, 直接影响学科教学质量。策略选择的过程是教研员思想磨炼、提升的过程, 其中反思是重要途径。笔者所在教研室采取加强横向、纵向交流的策略, 促进教研员的自我反思。所谓横向, 即打破学科界限, 彼此交流, 相互借鉴, 择优而用, 少走弯路;所谓纵向, 即打破学段界限, 小学、初中、高中同学科教研员加强联系, 及时交流教研策略, 力求策略长短结合、远近结合。同时, 教研室还加强与周边县市同行的联系, 每个学科教研员至少联系5个以上教研同行, 随时获取同行的教研策略, 对照反思, 促使本学科教研策略更富实效。

四、活动反思

教研员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活动推进学科建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不同教研活动的实效差异甚大。笔者曾几次对学科教研活动效果进行随机调查, 满意率最高的达98%以上, 最低的不到20%。造成如此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教研员的活动前期准备、组织能力、精细程度不同。一线教师特别关注活动主题、教研课例、评课研讨、推进措施等重点内容, 如果教研活动无针对性、无新意、无突破, 那么教研活动必然失去吸引力。基于此, 教研室组织教研员跨学科观摩, 全程观察同行所组织的教研活动, 结束后进行内部交流、研讨、反思。活动反思极大地提高了教研活动质量, 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学科发展的推进器。

五、专业反思

学科专业素养是教研员的立身之本。教研员大多曾是教学一线的骨干, 具有良好的专业基本功, 但是, 由于教研员准人机制尚不健全, 教研员学科素养的差异客观存在。加之教研员身份特殊, 学习提高的内驱力不平衡,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的背景下, 不少教研员遇到专业素养的挑战。教研员要与一线教师对话, 不能仅凭资历、凭空洞的理论开展教研工作。笔者所在教研室每学期组织四个“一”活动, 即教研员上一堂公开课、做一次讲座、组织一次教学沙龙、撰写一篇调研报告, 并组织一定范围内的课堂观摩, 让所有教研员感受到专业素养的危机, 在不断的比较、反思、学习中提升自身素养。

六、研究反思

教研员的重要职责是研究, 靠自身的研究引领学科发展和教师成长。但是, 目前基层教研员研究能力参差不齐、研究视野狭窄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为了强化教研员的研究意识, 提升教研员的研究水平, 笔者所在教研室每两周安排一次本科室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研员现身说法, 介绍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历程、研究体会, 以身边的典型相互激励;年末组织科室内部科研成果展示, 通过彼此观摩, 寻找差距, 自我反省, 激发研究欲望;教研室人人申报课题, 集体成功申报了省教研重点课题, 个个成为研究组成员, 全室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

篇4: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反思

一、通过“一课多研”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学习

每学期班级教育总结时,我们要求教师对教材中有难于把握或有困惑的问题都写在上面,以便在来年用“一课多研”的方法解决,即“一个内容,多人讲或一个内容一人多次讲”。我们把课后的研讨作为重点,使每个教师在讨论中,找到解決的办法和对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的学习。

如大班的《认识日历》,在三个平行班由三名老师来上,内容目标相同,但是教育效果各不相同。我们在讨论时,孙悦老师感触最深:“时间概念对幼儿来说较为抽象,尽管我在活动中,把各种日历、月历、年历都用上了,孩子们就是难以配合,但是丁丽老师将年历进行了拟人化——年妈妈有许多日娃娃,住在大小不一的月房子里,孩子们学习兴趣很高,还发现了闰月的问题,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以前我总是认为是孩子的问题,现在看来完全是我自己的责任,这样的教研活动太有说服力了,不用大家说,我自己脸就红了”。

分析评价:“一课多研”比以前由指定教师承担的观摩课和示范课更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过去“能力强的教师机会多,能力差的教师远远躲”,现在教师在相互的学习中,激发了潜在的能力,加强自身学习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为,别人的事变成自己的事。后来孙悦老师在《认识时钟》的教育活动中,把分针、时针形象化,小白兔与小乌龟赛跑,孩子们学起来饶有兴趣,老师不仅体验到了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在“一课多研”中学会了寻找差距,学会了反思,找到了教师人人学习的动力。

二、通过专题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研究

如果说:“一课多研”是展开教师互相之间的学习竞赛,那“专题研讨”就是体现了班与班之间进行的竞赛,如五大领域或薄弱学科方面的研讨,充分发挥了各班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力量。

如我们搞的区域活动研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活动,但是由于孩子们多,需要准备的半成品、材料也多,孩子们精力较分散。所以,幼儿园里常常是有参观的、检查的,才组织孩子们玩,平常就放在玩具柜里或收起来。

案例一:大一班在开展了丰富的区域活动,孩子们见有客人来,就 “人来疯”,一会玩这,一会玩那,气的老师顾这顾不了那。大二班的孩子们在玩娃娃市场,孩子们细声细语买卖着东西,悄然无声,没有真正投入,有点闷。

“针对区域活动难组织”这一专题,我们进行了讨论分析:大一班乱的原因是不经常玩,孩子们什么都想玩玩。大二班闷的原因是孩子们没有体验,像做“秀”。另外还有材料不足孩子多,不容易组织,使得有的活动玩一次就够了,孩子不能长久保持兴趣的问题。

解决对策:

1.针对孩子多,每月少开几个区域,材料让孩子们平时多收集,分梯次分阶段进行。

2.开放的时间长一些,开设的区域从幼儿意愿出发,尊重幼儿选择。

3.多开发适合幼儿的本土资源材料。

对策的实施改变了区域活动质量,大一、大二班在区域活动中有了新举措,收到了好效果。

案例一:大一班,在美术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开设以美术为基础内容的各种活动,活动内容由易到难,纸屑粘贴、彩沙拼图等精彩纷呈,孩子们井然有序,活而不乱,津津乐道。

大二班,以编织蜡染为基本材料,进行纸编、草编、线编各种简单有趣的蜡染技术,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幼儿玩的乐此不疲。

分析评价:这两班的活动,既丰富又突出了特色,引起全体教师的关注。区域活动内容要围绕班级的课题研究或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对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要不断加深难度。以大一班为例面面俱到,华而不实的区域活动不能推进幼儿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教师从幼儿的能力出发,让所有幼儿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在区域活动的组织探讨中找到了解决对策。

三、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过去我园是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成立课题小组,然后根据自己的计划完成自己的子课题,也就是说写一篇“心得”或“经验”。现在我们由从教师中征集的问题入手提炼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拟定园本教研课题,由全体教师完成。

2004-2005年,我园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的课题研究。各班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除了在音乐、美术的集体活动中下功夫,还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对孩子情趣的培养。大一班《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大二班《通过文学活动激发幼儿的艺术情感》;大三班《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中班《在形体训练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分别从这四个子课题开始研究,由于各班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有可操作性,教师研究起来有信心,课题研究较为顺畅。在2005年庆“六一”活动中,孩子们各个上阵,室内外到处是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孩子们编织、蜡染、粘贴精彩纷呈,舞蹈、歌声引人入胜,诗歌朗诵、讲故事绘声绘色。一时间,幼儿园里成了歌的海洋、画的世界。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分析评价:这样的课题研究,能够从教师的实际工作出发,既减轻了教师的为难情绪。也能使课题研究更深入更有价值,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篇5:幼儿园教研活动反思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保教主任,搞好教研活动责无旁贷。然而,一直以来教研活动竟成为了我们的空中楼阁、镜中之花,总感觉形式上的较多,而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很少,教师们的积极性也不高涨。但我从未停止过对如何搞好教研的热情,费尽心思一直在摸索和探究中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本学期开始我们便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感觉,那就是不要任何“华而不实”的形式和内容,立足实际挖掘身边的案例,解决身边的问题,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激发起教师对教研活动、对教育工作、对全园工作的极大热情,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而以“热情”为动力,推进办园水平的提高。

给我最大鼓舞和满足的是第一次关于主题活动的教研:主题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因为都是自己所遇到的、所熟悉的问题,所以大家都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提出质疑、发表见解,有时竟为了两个矛盾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他们用友善、热情和聪慧相互感染着,我真的被感动了,我真的没有不把教研活动搞好的理由了。讨论中设计到了这样一些问题:何时着手准备更为合适?准备工作应包括哪些方面?准备时由谁参与?准备活动中幼儿参与了多少?如何让幼儿从准备时就对活动产生兴趣?最终大家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孩子做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和发展。

是呀,我们教研活动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活动中畅所欲言了、得到满足、获得快乐了。还有什么比教师们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重要呢?

反思

1、管理者千万不要高高在上,以教育家的身份进行指挥,而应俯下身以学习者、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其中。

2、管理者一定要尊重和鼓励每一名教师的看法和做法,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感染教师。

3、教研活动一定要立足实际,解决教师感兴趣的、存有困惑的问题。

4、形式切忌太单一,每次教研活动应让教师新鲜而意犹未尽。

5、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一定要是以幼儿为本、以教师为本的。

篇6:幼儿园区域教研活动反思

孩子们进入区域后很快进入区域角色中尽情的享受区域游戏的快乐。我们也可以更全面了解幼儿,因材施教。

同时我在这次教研中也发现了很多自己班的问题区域材料不足,幼儿对区域里投放的材料兴趣不大有兴趣,玩过一次就不想再玩了,这时老师要有效的引导幼儿,一样材料可以变成不同玩法增加幼儿兴趣同时我们要有目地有计划的投放材料,材料要丰富并付合幼儿年龄特点。在玩区域时耍重点介绍冷门区域增加幼儿兴趣。

篇7:幼儿园教研反思

教学展示现风采,磨课反思促成长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创造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着教学相长,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明辉幼儿园于近日组织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教师观摩课教研活动。

此次教研活动教师们采用集体协作的方式,集学习、实践、研究、合作于一体,对每堂活动进行多轮打磨研讨。

活动前,为了更好的展现集体教学活动,每位老师自选活动,在《指南》的引领下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断磨课,从打磨教案到实际授课每一步都倾注了心血。

活动中,老师们教学思路清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育实践、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具,结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将活动理念渗透于教学环节中,使活动呈现的生动、有趣,氛围快乐而又活泼。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取知识经验,在快乐的活动氛围中发展创造力。

活动结束后,在教养主任何婧艺的带领下进行了研课活动。执教教师从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素质、教学效果进行了

认真细致的自我反思。听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执教教师说课内容,从目标制定、亮点优点、教学过程、师幼互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对执教老师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给予建议,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及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无涯,研无尽,磨课活动的开展,不但为临幼教师之间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进步的平台,同时还让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自身的能力素质在磨课中得到历练和提升,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明宇的老师们将不畏风雨,砥砺前行!

篇8:加强教育反思提升教研能力

一、教育反思的切入点

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成为其自身反思的对象。它可以是具体的某一堂课的教学, 也可以包括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教师整个的成长史;不仅包括外显的行动本身, 也包括行为背后行动者的观念或知识基础。也就是说, 教育反思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1、从自己心灵获取真切感受。

教师在从事了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后, 通过撰写“教育反思笔记”的方式真切地记录下自己的心灵感受, 或是一见之得, 或是疏漏之处, 或是教学感言, 通过这样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积累成功的经验, 抛弃违反教育规律的东西。

2、从学生那里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

通过学生, 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通过学生, 教师可以摒弃自己的许多“霸权假定”;通过学生, 教师会把教学当作一项研究来对待, 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总之, 通过学生, 能够帮助教师改变自己针对学生和未来学习者的行动, 帮助教师更好地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需要与关注联系起来。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

3、从同事那里获取客观评价和建议。

当只有一个人在承受问题和失败时, 我们往往感到沮丧, 意志消沉, 有时甚至想退出、中途放弃。通过交流与对话, 自己才明白, 同事是业务问题上的知音, 是专业上的话语空间, 是有益的监察者, 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与同事进行思想交流, 需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 即来自学校方面的支持。学校管理者应给教师的反思交流活动“腾出”时间, 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在操作层面上建议:每两至三周一次, 教师聚在一起进行“问题诊断”, 大家开诚布公, 畅所欲言, 被评议者本人应虚怀若谷,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同时要注意不盲目从众而丧失了自己的特点。

4、从专家、学者、名师那里获得启发和指导。

为了保持理智的清醒, 教师需要聆听不同的声音, 需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和视角来刺激和激励。书籍和文章可以为教师提供看待熟悉事物的多种观点。通过阅读, 听专家讲座、观看名师教学实况录像等, 教师可以就实践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书本和专家进行自由“对话”, 思考认识上教师感到不解或迷惑的一些实践问题。

二、加强教育反思的策略

1、创建相应的组织制度和校园文化。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 也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学校组织文化一经形成, 便会对学校成员产生影响。为了使学校组织文化形成良好的氛围, 我们应致力于创建反思型的学校相关制度, 通过学校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活动体系建设以及其他管理行为, 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 教育、指导、激励、促进和保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提高教师的教育反思素质, 引导教师转变职业生活方式。

2、建立教育反思的基本模式。

关于教育反思的基本模式, 各地方和各学校各有特色, 不少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设计。例如卢琳提出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是:计划题—行动—观察—反思—新计划。又如:周卫同提出教育反思的“五环节模式”:“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刘华良博士提出另一种操作模式:“问题——计划——行动——反思”。

不管是哪一种程序、模式或方式, 都要体现教育反思的精神实质:研究的问题是不是教师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是不是直接参与研究;是不是以改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改进教师教育行为为中心。只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 善于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理性认识并改进自己的行为, 就是在进行教育反思, 其研究成果也就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成果。

3、建立鼓励教师反思的制度。

对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标准, 而应该在教师评价表的一些项目中考察教师在何种程度上向学生提出了挑战和质疑, 在何种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4、管理者带头反思成为楷模。

篇9:幼儿园教研反思

【关键词】幼儿园 教研主任 教师 反思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31-02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教育专家、其他教师、管理人员等都应对教师的反思给予支持,没有这种支持,教师的反思水平很难提高。这其中,尤其要提出的是教研主任的重要作用。

幼儿园原有的教学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教研主任主要的工作是布置任务、检查和监督执行情况、评定教师、评课、组织教研活动等。但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是在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工作,不易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很难达成反思实践能力提高的效果,而且还会出现教研主任帮助是否有效及时的问题。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挥教研主任在教师反思实践中的引领作用,教研主任应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的角色定位,具体如下:

一、积极的思想引导者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只有教师们主动参与,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然而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有时会感到教师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自身任务多了,就会认为是幼儿园在给自己增加负担,教研主任在给自己找麻烦。针对这样的情况,教研主任应认真做好教师思想工作,使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投入到教学研究中,使他们坐得住、听得进。

二、客观的换位思考者

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教研主任在设计、组织教研活动时,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的教研活动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真正体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应该在于能够体会到教师的真正需求,真正解决教学一线的实际困惑和问题,经常思考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是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理念有效运用于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针对此问题,只有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思考,才会使教研活动的组织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的反思实践把握正确方向。

三、公平的机会创造者

教研活动给许多教师的感受是机会总是几个人的,大多数人都是看客,是没有机会得到展示与锻炼的,因此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研究教学的劲头就不足,为了鼓励教师、锻炼教师,教研主任应给教师搭建不同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而且,还需要做好专题研究,让处于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只有教师亲自参与其中,才会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完成活动。同时,教师准备的过程就是研究和提高的过程,一些教师的成长也带动了其他教师,从而形成了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势。应该说,这既源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努力的空间,使他们看到了只要努力就有机会。

四、良好的氛围营造者

教研主任常常习惯以指导者的身份在活动中侃侃而谈,以命令式的语调告诉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做往往会使部分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而另外一部分教师产生依赖心理,造成一种不和谐的教研氛围,阻碍教师正确反思自己的实践。因此,教研主任应努力营造一种教研文化,使教师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教师的想法,在不断地磨合中达成一致的意见,在平等的气氛中,使教师感到有话想说、有话敢说。在相互的争论中,教师的思考会变得更加开放,会更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对自己的实践也会持一种批判反思的态度。

五、及时的问题解决者

当反思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时,教师就能发现自己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并分析出一些问题的原因。但是继续深入就会遇到困难——“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教师在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教师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此时,教研主任应加强实践的指导与交流,帮助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日常进班时,重点关注出现问题的方面,及时处理随时出现的新问题,使教师的反思实践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六、睿智的专业提升者

在支持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过程中,教研主任应深刻认识到“教师的头脑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研主任应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教研主任应在教师达到某一水平之后,为教师向更高水平迈进提出深层次思考;在教师出现困惑时,能够“指点迷津”。使自己和教师共同走上研究的道路,共同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七、大胆的活动创新者

传统的教研活动无论从研究内容、形式,还是方法上往往因陈旧、固守而不能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使教师失去兴趣,产生厌恶情绪,不仅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作为教研主任,应客观分析现有状况,坚决树立创新意识,大胆尝试创新方式。由单纯指导转变为合作研讨;由统一模式转变为鼓励个性创新;由模仿学习转变为探索体验与深化研讨。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注入“新鲜血液”,给教师带来新的感受,才能活跃教师的思维,带动全园教研工作富有创造性地深入开展,促进教研活动迈上新台阶。

由此可见,在反思实践中,教研主任只有认真当好以上角色,才能真正处理好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使教师在适当的自主空间中,充分发挥个人才智,达到深刻意义上的反思实践。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闵钟.“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12)

4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

篇10:中新中学教研反思

2013年12月5号,我们在新塘二中观摩了新塘二中黄老师和广外附属学校吕老师授课的八年级第7单元Reading部分。当听完这两节课,及评课后,让我们受到很大的教学启发。黄老师的课用英文歌导入,引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歌曲要是就用Memory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样就直接引题了。黄老师设计了很多不同的练习活动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掌握了不同的阅读技巧,课堂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各方面的技能都有所收获。

吕老师虽然是异地教学,但是她的幽默和热情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她通过简单的几个口语问题就带学生进入了课程的主题。再加上视频,并设置情景教学,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渗透阅读内容,每个步骤的衔接也非常紧凑,过渡自然,上得很精彩。

篇11:英语教研工作反思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社会中,英语是重要的国民素质之一。因此,如今在我国中学校园里,英语学科被列为三门基础课程之一,受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给予我们每位英语教师以压力,同时也成为我们设法搞好教研、教学工作的动力。总结本学期外语教研组的工作,我们一直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强化观念更新,创新英语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努力做到“三创新”—— 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真正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创新外语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抓好教学业务工作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加强备课的规范性,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我们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办法。集体备课主要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由各个备课组长负责,隔周有1----2 小时为集体备课时间。每次备课由1—2名教师选定一个单元并主讲,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基本习题,参考教法等。然后,同年级备课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之后形成文字形式的教案。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做到了教学资源共享。

2.组织示范课、公开课,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每一位教师的授课都向全组教师开放,教师可以任意随机听课。这学期安排了每位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每一位开课教师都必须以说课的形式,结合教学理论,讲述教学流程安排的理由和想法;全体教师都参与评课并由一位教师主评。学校还组织教师去铁岭听课,让教师与新课改更接近。

三、积极进取,无私奉献

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师都是新教师,他们以学校大局为重,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并且全组教师互相鼓励,积极配合,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团队精神,提升了我们学校的办学实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

课件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课件的使用率还不是很高。今后我们应在这方面加强检查和督促。

总之,一学期以来,我们外语组教师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深深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教研中心外语组老师以及学校其他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取得的。我们还知道,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再接再厉,努力工作,为把学校英语教学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而奋斗。本人作为兼职教研员一定会尽职尽责,带动新教师,起到传帮带作用,努力发展本校的教研工作。

英语教研工作反思

聂家学校

英语学科

篇12:教研反思

其次是蒙班刘艳老师音乐欣赏《摇篮曲》在活动中刘老师的音乐基本功不是很扎实,但她在音乐活动导入时,认真指导,有教师应有的教态,应而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和老师一起互动起来。另外在音乐欣赏《摇篮曲》中,刘艳老师利用课件为幼儿创设情景:天黑了,小朋友躺在床上睡着了。游戏性的情境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他们很投入地想象孩子睡觉的情景,让孩子充分的想象了一番。

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的培养、思想的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就让我们的孩子畅游在音乐的海洋中吧,让我们同孩子们一起成长!

篇13:美术教研课的教学反思探讨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创意,生活用品,审美,反思

教研课“我的生活我创意———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节课教学设计从有创意的壶入手过渡到生活中的创意,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设计素质。同时,从美术的层面引导学生们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款有创意的壶。众所周知,上一堂好课是需要反复磨课的,尽管对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可真正上课时才发现准备工作远远不足,特别是作业环节效果不是太理想。后来,作业由设计一件生活用品改为壶的创意设计,效果比之前好多了,学生的创意思维更加开阔了。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升华

每个人美的知觉是不同的,愉快的感觉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本课始终贯穿“美”的线索及爱生活、爱家人、环保等情感教育,鼓励学生珍惜、热爱来之不易的生活,以审美贯穿课堂始终,内容的选择要“美”,教师的语言要“美”,学生的作业也要“美”。课的开头首先让学生念一篇网上的小学生作文,然后联系生活,拿出手压式手电筒作介绍,引发学生共鸣,这样能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另外,举例的针线盒中针的设计也能让学生不忘自己的家人,要关心家人。导入课题后首先出示的那张老照片也是很有意义的,让学生找亮点,学生根据课题一下子就能说出,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要忆苦思甜。以上导入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虽然是美术课,教师不能忘记随时教育学生要爱生活、爱祖国,让学生的情感升华。

二、图片资料的搜集要有针对性

艺术欣赏归根到底,是自己的欣赏;即或是由别人进行引导、启发,最终也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与认同,才能够心领神会地进入审美的境界之中。真正的艺术品,总是美的。观赏艺术或欣赏美术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观摩名家高格调、高品位的艺术创作更是如此。为了能让学生欣赏到高品位的艺术作品,本课中图片资料的搜集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老照片的选择,能引发学生对今天来之不易生活的感慨;壶的创意是把图片一张张整理好做成视频配上音乐,那些图片在生活中很难找到,无论造型还是色彩都很独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根据这些壶的设计又引导了学生分析总结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创意设计,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三、教师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本课无非就是解决生活用品设计的两大方面———实用和美观。教师给学生大量的图片欣赏,让学生说说每件生活用品实用在什么地方,美观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上法就会没有新意,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那是无效的课。所以,教师应该考虑本课学生到底能学到些什么才是有用的?从学习环节设计:一是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淘宝;二是能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欣赏;三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四是能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增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比较;五是如何让学生奇思妙想并运用到画面中去,能有想法地画,画自己的画,并且一定是美的———作业。辅导儿童画创作要注意发现儿童的兴奋点,寻找他们关注和喜欢什么,只要有感而发,画的过程就简单多了。这堂课学生的兴奋点其实是在欣赏有创意的壶上,每款壶的创意设计都很新颖独特,特别能够吸引学生并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四、教学也应有发散性思维

画画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教学也如此,不能以偏概全,书本知识很局限,教师应从书本入手,寻找适合学生的题材,多研究,让学生多学有用的东西。教材内容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可把本课内容当成“点”,线和面自己去挖掘,这样也许能让学生在掌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学到更多书本所没有的知识,这就是教学的发散性思维。本课教师把教材上大多数生活用品图片用毛笔画到宣纸上,增加了趣味性、有美感,浓缩了书本内容,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但教师不针对这些图片讲生活用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只是作为画让学生来欣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作为评课者和听课者,通常都比较喜欢热闹的课,有些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准备了花花绿绿的道具,让人耳目一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人都是喜欢新鲜的事物。再来反思本节课,相信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上得热热闹闹,也相信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有好的道具,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事,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没有经费的提供,想都别想。所以,教师上这节课的时候还是比较理性的,那些作业的材料都很普通,花费不了几个钱,作业形式相对来讲也比较简单,示范是用最专业最普通的方式———毛笔+墨汁+宣纸。可以说,普通并不等于无效,因为它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愿意画并且能画。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篇14:校本教研的尴尬与反思

问题一:没有“主课题”的研究

课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龙头和载体,没有课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因此学校要有一个以整体发展为依托,全面带动学校工作的、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主课题,并在实施中需要将主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组成一个网络,它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参与。

校本科研本身呈现开放与多元的态势,具有群体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因此校本科研不仅主张教师个人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而且更加主张整个教师群体的共同参与。由于不少学校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科研素养,便不能以一种战略的眼光来谋划学校的发展,许多领导言必称“校本”,却不知校本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立足学校自身,为了改进学校的实践,促进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不能以“主课题”带动战略来实施校本科研。教师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式的,与其他教师的教学研究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研究不是全校教师的共同参与,而只是课题组内几个人的事情,绝大多数教师滞留在科研的门外。所以我们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实施“主课题”战略,促进教师合作,使之真诚地交流、对话、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惟有如此,教师们才可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校本科研才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二:没有“实践”的研究

教师的育人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下进行的,这一活动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教师会时时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教育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教师自己的科学研究来解决。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他的研究要与革新行动融为一体,他要全身心地“体验”,对自身教育活动的意义、价值、运作方式等不断地加以“解读”、选择与创造,而不是置身于教育过程之外。如做不到这点,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教育研究从总体上说就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研究。

用一种实践性研究的观点来剖析今天的教师研究可以发现,今天的教师研究的最大误区在于它脱离了实践性。从目前教师研究状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教师科研就是“写文章、做课题研究”,许多教师搞科研不是为了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而成为了晋职评优的“敲门砖”。许多学校为了包装自己,申报示范学校,也热衷于申报课题,但重申报轻过程研究,而结题时,便忙于找关系发表几篇做假文章。教育科研成了装点门面的好看而不实用的“塑料花”。因而他们在选题时,不能结合本校的实际问题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于是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研究不是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而是在教育教学之外搞“专门研究”;研究的结果不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而是一堆不甚严肃的论文、著作的发表。这样的研究摆在面前,难怪人们会问:校本科研何以必要和可能?

问题三:无“过程”的研究

目前“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观点在教育实践中已出现“全面化”和“制度化”的倾向。中小学教育研究被列入学校评重点评现代化和个人晋职评优的指标。重视的是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等形式。这些研究者的兴趣和精力主要用于课题申报,为了应对课题的检查与验收精心包装所谓的显示性成果,而不是为了改造教育和教学。这仅需要课题申报获准立项、结题报告通过鉴定、研究成果包装到位即可有效对付评估或评价而顺利通过。评估的主要内容是课题的承担情况和论文的发表情况,重量轻质,至于教师是否搞科研、是否研究教育的实际问题,却与评估或评价无关了。因此许多所谓的课题研究在申报、开题时轰轰烈烈,积极性很高,研究过程却冷冷清清,不注重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和创造,没有开展任何实质性的研究行动,在课题研究结束时,提交一篇结题报告、几篇发表的论文便匆匆了事。

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投入的工作,要求教师不断地设计、反思、总结。校本研究有从发现与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并分析资料,到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或体会,以及研究结果的应用等一整套过程。它不但需要必要的研究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研究的热情。由于教师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不具备基本的素质要求、缺乏研究热情的教师,要进行研究却不知从何做起,最后通过各种方式拼凑一篇论文了事。这种所谓的研究,既没有对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分析,也没有采取行动对问题进行干预,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是没有过程的研究,它与校本研究的旨趣相去甚远。整个研究过程虚假成分太多,缺乏应有的监控机制,因此要构建课题研究从选题、申报、实施到课题评审、成果推广一套完备的课题管理制度是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和效益的重要保证。

问题四:无“反思”的研究

反思是指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反思是“专业人士”表现出来的一种素质,反思是“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是建立在“反思理性”的基础上的。这种反思理性是对事物认识的再认识,是一种反省和评价,它注重目的和价值的反思,而不仅仅是手段和效益。也就是说,反思理性主要是一种“价值理性”,而非“技术理性”“功用理性”。建立在反思理性基础上的教育研究本质上是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它旨在使教师获得一种内在启蒙和解放的力量,打开新的思考维度和新的探询方向,增强实践能力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实践,可能缺少一种研究的距离感,所以对很多教育问题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检讨自己的问题。有的教师虽也搞了一些专题研究,但由于缺乏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反思,研究往往是随意的、零碎的、肤浅的,科研水平不高,而且相当一部分属于重复研究论证,少有发展和创新,或者虽然在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长期停滞在粗浅的经验总结上,缺少反思的深度,因而价值不高。

上一篇:生产厂长岗位承诺书下一篇:2022年资料员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