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词语的意思及造句

2024-04-20

名誉词语的意思及造句(精选15篇)

篇1:名誉词语的意思及造句

名誉词语的解释

名望与声誉。 《墨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 宣明 少有名誉,精经史。”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文章学业继家声,名誉压羣英。”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然真实学问之人,必不奔走风尘以求名誉。”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四:“我一定要先写本书,造点名誉。” 荣誉;光荣。 田汉 《芦沟桥》第三幕:“这对于我们 宛平县 不但是很名誉的事,也是我们 宛平人民报效国家最好的机会。” 曹禺 《日出》第一幕:“可你以为象这样弄来的钱是名誉的么?”

名誉词语的近义词

荣誉 [ róng yù ]

声望 [ shēng wàng ]

名望 [ míng wàng ]

名誉词语的造句

1、当谈到名誉、荣誉、快乐、财富等时,与友谊的激情相比,它不过是一种尘埃。

2、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不要和毒药搏斗,要有很多钱。名誉和财富是无法控制的,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有一些名誉和财富。

3、亚历克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被送回家,他突然失去了名誉。

4、恢复罪犯的名誉可能包括三个不同的含义。

5、人生很多路,做好自己,珍惜自己是最好的本钱,别为了钱,丢了名誉,别为了钱,丢了身份,别为了钱,哭红了眼睛。

6、金钱、权力、名誉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善待自己,就算拥有了全世界,随着死去也会烟消云散。

7、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开始,爱惜名誉要从幼小的时候开始。

8、如今,金钱的、名誉的、虚假的奴隶太多,能拥有一份如雪的纯真真不容易。

9、一辈子很短,一辈子很冷,坏人披上骗人的名誉,一辈子折煞的是父母,坏人披上坑人的名义,一辈子折煞的是子孙。

10、活着,别总是敷衍别人,别总是欺骗别人,何必拿自己的良心做赌注,何必用自己父母的名誉来换取金钱,毕竟一个人,一辈子,要学会爱惜自己。

11、追求一种生活,还是贫穷一个年代,有些人,只是为了一个钱,有些人只是为了一个名誉。

12、底线,不是和别人争,而是和自己争,超越昨天的自己,管住今天的名誉。

13、人生在世,面对各种诱惑,为欲所迷,为欲所困,是人的本性,如果放任这种本性,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就会沉缅于享乐,就会失去自我。

14、人情,别欠多了,还不起,人缘,不损失自己的名誉。

15、做好了,别人夸,夸的多了未必是好事,做错了,别人损,损的多了伤害自己的名誉。

16、多言是一种麻烦,也是一种讨人厌,敷衍的活着,直爽的活着,这样影响自己的名誉,耽误自己的时间,错过别人,封闭自己,无法收获,也无法看清是人。

17、自己的事,是一种美德,做好了,心中一尊佛,人前一盏灯,做不好,损失名誉,丢失自信。

18、贪字用命写多了,伤财,骗字用情写多了,损害名誉。

19、涂上釉彩的宝石容易失去光润,最好的黄金经不起人手的摩损,尽管他是名誉良好的端人正士,一朝堕落了也照样会不知羞耻。

20、这时我遇到他,我的叔叔已经再一次被当局恢复名誉。

21、诚实信用的名誉是世界上最好的广告,仅仅因为诚实信用的名誉,美国好几家大商行大公司的名字和品牌就价值数百万美元。

22、牺牲家庭、名誉和健康,不惜一切代价去换取金钱的人,不论积累了多少财富,都是人生的失败者。

23、做人要懂得感恩,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的名誉。

24、社会交往中,获得尊重既能说明一个人的名誉地位值得敬慕,也能证明其德操、品行、学识、才华得到了认可。

25、甲方损害了乙方名誉、信誉,或妨碍了乙方的事业开展。

26、任何人都应该努力打造自己良好的名誉,使人们都愿意与你深交,愿意竭尽心力来帮助你。

27、乙方损害了甲方、其他连锁店的名誉、信誉,妨碍了甲方或其他乙方的业务。

28、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不一定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

29、由于他那分稀奇精力,军在湘西二十年来博取了最好的名誉,内部团结得如一片坚硬的铁,一束不可分离的丝。

30、家长一旦能让儿童爱惜名誉,惧怕羞辱,就等于使他具备了一种真正的做人原则。

31、似乎是上天的故意,李清照后来遇到的名誉问题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关及个人,越来越无法躲避

篇2:名誉词语的意思及造句

了解同义词:

明白:1.清楚;明确。 2.确实。 3.明净;白净。 4.清白;光明。 5.公然;显然;不含胡。 6.了解;知道。 7.聪明;懂道理。 8.犹明证。 9.辩明;辩白。 10.了当。

了解的汉语词典解释:

(1) [understand]∶知道得清楚

(2) [comprehend;apprehend;appreciat; discern; grasp; see]∶知道

(3) [acquaint oneself with;find out;see into;take in]∶调查;询问

引证解释

1. 明白;理解。 宋 洪迈 《容斋续笔·资治通鉴》:“经文至简,不过一二十字,一览可以了解。” 宋 陆游 《对酒》诗:“ 孙 吴 相斫书,了解亦何益。” 巴金 《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他牺牲已经七十天了,可是现在我默诵他的遗书,用我的心去了解他的心,我好象受到一阵阳光的照耀似的。”

2. 调查;弄清楚。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三:“先把情况了解一下,再开会好些。”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十一章:“人民军准备攻打三八线南一座县城,叫她了解这个县城的敌情。”明白理解。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四:“村长是外来的,对村里情形不十分了解。”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解放之前,对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激烈、复杂的程度,历史河流可能出现的各种曲折,那个了解的程度和今天所知道的距离很远。”

了解造句

1.只有您才了解日程的细节。

2.越是了解他,越是喜欢他。

3.他会说,他了解得最清楚。

4.我们了解这些非凡的机器。

5.我对降雨的问题颇有了解。

6.她对该学科有深刻的了解。

7.她日益了解自己的工作了。

8.他们了解到了战争的悲惨。

9.或许你有一方面我不了解。

10.这会使人更了解他的为人。

近义词造句

1.我们不该打听他人的私事。

2.今天上午有人打听你来着。

3.她往前走并不需要多打听。

4.他真是一个爱打听的记者。

5.瓦尔特经不起警察四下打听。

6.我很快就晓得怎样去打听他。

7.我们不议论打听他人的阴私。

8.大家打电话来打听婴儿的情形。

9.我会写信打听你是怎样做人的。

篇3:有些词语的意思只需意会和感悟

笔者教学苏教版六下《夹竹桃》一课时,也曾遇到类似的词语解释问题。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其中的“袭”字应该如何理解?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袭”字的原意是趁人不备而攻击。如:偷袭、侵袭等,引申义为及至、扑向等。如:春风袭面,凉意袭人。屈原在《楚辞》中《九歌·少司命》里有这样一句:“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此处的“袭”字,与课文中的“袭”的意思一致。如果我们直接给学生呈现这些答案,他们一样难以形成准确的认知。倒不如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语境,意会该词的意思,更容易让他们记住。当时,笔者是这样引领学生感悟“袭”字的意义的:

1. 生(读):“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2. 理解“袭”字。

(1)师:“袭”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袭”字的意思是突然的,没有防备的意思,根据“偷袭”“袭击”的意思来理解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肯定学生能够利用熟悉的词语来理解新词语的意义,然后得出共识:“袭”字写出了夹竹桃浓烈的香气扑鼻而来,它根本不理会你接不接受它。

(2)师:一个“袭”字,让你感觉到它的香味怎么样啊?

生:浓烈。

(3)小结:是啊,你往那儿一站,那浓浓烈烈的花香,便猝不及防地扑鼻而来,让你想躲都来不及啊!大家明白这里的“袭”字的意思了吗?

生:(齐)明白了!

笔者以为,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以及生活积累,让学生朗读、品味、交流,理解语言文字,确实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许多。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方面堪称典范,尤其他对一些难词的处理,更值得我们称道。他在执教苏教版三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遇到了“警觉”一词,他发现学生对这个词语不太懂,就说:“看来,‘警觉’这个词语的理解需要于老师帮一下忙了。下面,于老师就和同学来表演一下。看了我们的表演,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但你也不一定说得出,我也不要求大家说。”接下来,于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和自己一起表演。一个学生读书,一个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读)“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师表演杂草。他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雨,而是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生:懂了)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多数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深谙此道的于老师,没要求学生给“警觉”这个词语下“准确”的定义(当然于老师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感悟,进而“意会”出了“警觉”的意思,这就已经完成了理解词语的任务。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具体地感悟较难理解的词语呢?最重要的途径还是结合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来理解。苏教版三上有一篇课文叫做《学会查“无字词典”》,文中就介绍了从生活中理解词语的例子:爸爸让聪聪观察“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帮助他理解词语“骄阳似火”的意思;让他观察“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帮助他理解词语“惊涛拍岸”的意思。由此看来,要理解某些词语,完全可以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是说,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对许多词语的理解和感知,我们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强记那些看似标准的词语解释,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可能使学生因理解掌握的艰涩而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词语的时候,可能只是对它有了一个初步了解,理解活动远未到此为止。在学生课内外阅读活动时,或者看电影电视时,或者与别人交谈时,学生还会多次与这些词语见面。他们每接触到这个词语一次,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就深入一步。耳濡目染之下,这些词语就会出现在他们的笔下或口中了。因此,对于许多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大可不必急于让他们“储存”起标准答案来,完全可以让学生先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索性放一放,等待他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时机出现。

篇4:游戏词语的意思及造句

游乐嬉戏;玩耍。 《韩非子·难三》:“ 管仲 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晋书·王沉传》:“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至游戏,伤毁风俗矣。” 宋 苏轼 《策别·安万民五》:“ 开元 、 天宝 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乐,酣豢於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復振。”《古今小说·陈某夷四辞朝命》:“一日,在水边游戏,遇一妇人,身穿青色之衣,自称 毛女 ,将 陈摶 抱去山中,饮以琼浆。”

游戏词语的近义词

玩耍 [ wán shuǎ ]

嬉戏 [ xī xì ]

游玩 [ yóu wán ]

游戏词语的造句

1、五花八门的游戏网站招引了许多小学生。

2、课间,同学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做游戏。

3、玩电子游戏入了迷就会耽误学习。

4、我在游戏中充当老鹰这个角色。

5、小明玩电子游戏着迷了,影响了学习。

6、炎热的夏日里,我们在老槐树的荫庇下快活地游戏。

7、经过老师和同学的耐心帮助,他开始醒悟,再不玩游戏机了。

8、弟弟早就厌倦了这种无聊的游戏。

9、冬冬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太让人担心了!

10、一台电脑可以用来打游戏消磨时光,也可以用来上网开扩视野。

11、填数字游戏奇妙无穷。

12、爸爸妈妈陪同孩子一起做游戏。

13、迷恋电子游戏,势必影响学习。

14、他太迷恋电子游戏了。

15、夏天的夜晚,老人们凑合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凑合在一起做游戏。

16、联欢会结束后,同学们对那个精彩的互动游戏意犹未尽。

17、他想拉拢我跟他去打游戏机,被我拒绝了。

18、你晚上出去玩电子游戏,受到责备,委屈吗?

19、仙女们在这片神奇的绿野上游戏,有时跳舞,有时歌唱,有时漫步,有时飞翔。

20、电脑游戏有时候是快乐的,有时候是难过的。

21、鸣鸣天天沉浸在电脑游戏中,一玩就是两个小时,阿姨说他玩游戏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

22、在“城市之间。国际版”比赛中,中国队员痛快的在斗牛游戏中发挥超常,获得第一名。

23、一到课间,值日生忙着搞卫生,其他同学都到操场上做游戏。

24、小军为了玩游戏,不惜偷偷拿着家里的钱去网吧玩,既不去上课,也不听老师的话,也不服父母的管教。

25、他的学习本来很好,由于迷上了电子游戏,现在退步了。

26、迷恋电子游戏必定影响学习。

27、前几年,我因为迷恋电子游戏而耽误了学习,现在想起来非常懊悔。

28、我想,她大概想跟我玩欲擒故纵的游戏吧。

29、孩子们在大树下蹦蹦跳跳地做游戏。

30、甚至有吉祥物用于电子游戏所以它们的用途不可限量。

31、你们几个串通一气来算计我,这个游戏我不做了。

32、他对股市的游戏规则不甚了了。

33、为什么让她单枪匹马到游戏里去。

34、如今,很多年轻人沉浸在电脑游戏中,以至于废寝忘食,产生了许多消极结果。

35、白驹过隙,光阴似箭,转眼间中国游戏中心已经九岁了。

36、老王向来淡泊名利,最不喜欢玩这种勾心斗角的游戏。

37、同学们在操场上欢蹦乱跳地做游戏。

38、前几年,由于迷恋电子游戏耽误了学习,现在想起来后悔莫及。

篇5:面貌词语的意思及造句

脸的形状;相貌。 《尸子》卷下:“面貌不足见也,先视天下不见称也;然而名显天下,闻於四方,其惟学者乎。”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上曰:‘怪卿( 梁适 )面貌酷肖 梁固 。’”《西游补》第三回:“ 行者 心中暗想:他又不是值日功曹,面貌又不是恶曜凶星,明明是下界平人。” 指脸,面孔。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后集·佐法儿国》:“男女拳髮,穿长衫。女人则以布兜头面,出见人也不露面貌。”

面貌词语的近义词

面孔 [ miàn kǒng ]

容貌 [ róng mào ]

风貌 [ fēng mào ]

面貌词语的造句

1、多年不见,他的面貌依旧不变。

2、我不熟悉他的姓名,但他的面貌对我似乎是熟悉的。

3、故乡的面貌完全改变了。

4、这篇作品展现了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

5、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6、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从此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7、自从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8、修了公路,闭塞的小山村改变了面貌。

9、大扫除之后,教室的面貌焕然一新。

10、他决心改变家乡贫乏落后的面貌。

11、为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县长经常到基层视察,做调查研究。

12、几年不见,家乡的面貌有很大的改观。

13、坚持植树种草,黄土高原的面貌必将大大改观。

14、经过城市改造,桂林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

15、而今的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6、北京的许多古迹还保留着本来的面貌。

17、这座寺庙年久失修,早已失去本来的面貌。

18、用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形式要多样化,诗歌、小说、电视、戏剧等等都可以,总之不拘一格。

19、开展创建文明城以来我们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由于种花种草,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

21、自从整顿后,这个厂子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22、倪岫云打扮得花枝招展,面貌和以前完全两样了。

23、厂区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原来旷无人烟的荒野,已经林立着一幢幢高层建筑了。

24、青年志愿者决心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

25、西北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后,恢复了绿水青山的本来面貌。

26、毛领导以他扭转乾坤的气魄,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27、为改变全厂落后面貌,他们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地战斗在生产岗位上。

28、近几年,我们镇的面貌日新月异,几年没回来,这次回家差点都认不出来了。

29、解放后,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民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32、焦裕禄同志临死前还对前去看望他的同志说: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死不瞑目。。

33、现在全县人民上下一心,争取在三年内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34、只要大家同心协力,要不了三年五载,就可以彻底改变我们厂的落后面貌。

35、这五百个罗汉,面貌各异,栩栩如生。

36、我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一穷二白的面貌已有了根本的改变。

篇6:迎接的词语意思及造句

[move towards;meet face to face] 走向前接待

引证解释

1. 客人到来时,先期前往等候。 晋 王献之 《桃叶歌》之二:“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且言初入界时,见迎接之人,叩头为贺。” 丁玲 《梦珂》二:“这时他已看见 梦珂 一人从旅馆里出来,跳下车便跑去迎接。”

2. 比喻作好准备,等候某一情况的发生或时节的到来。 徐怀中 《西线轶事》三:“母亲疼爱地望着女儿,她将怎样去迎接战火纷飞的考验呢?”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 凤凰堡 这个艰苦创业的小社,迎接第一个金色的秋天。”如:迎接战斗;迎接国庆。

迎接的造句

1.客人到来时,先期前往等候。

1 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迎接“六一”儿童节。

2 登机的时候,全体乘务员都来到机舱门口迎接乘客。

3 为了迎接运动会,运动员正加紧训练。

4 年轻人应朝气蓬勃地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5 中国人民满怀豪情地迎接新世纪的开端。

6 我们应满怀信心地迎接新时纪的挑战。

7 星期天,我们到机场去迎接外公外婆。

8 同学们欢欣鼓舞地迎接“六一”儿童节。

9 人民教师满怀豪情迎接教师节的到来。

10 南斯拉夫调兵遣将,准备迎接美国的挑战。

11 我的妻子手里挥舞着一大捆钞票,兴高采烈的迎接我。

12 今年虽然丰收了,但安不忘危,我们仍应做好迎接灾年的准备。

13 球队的队员们正在养精蓄锐,准备迎接冠亚军决赛。

14 临近年底,到处都张灯结彩,迎接新年的到来。

15 奥运来时,全国人民都载歌载舞地迎接奥运。

16 为了迎接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到来,街上早已张灯结彩。

17 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迎接木偶剧团的到来。

18 各班教室都应搞好清洁卫生,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

19 今天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迎接新年的曙光。

20 为迎接这件大事全城被打扮得焕然一新。

21 懂得宽容的人,会用微笑迎接崭新的明天。

篇7:名誉词语的意思及造句

摘 要 学生能正确理解词语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理解词语的常用方法有: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词典)、连字意成词意。

关键词 联系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47-01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在脱离语文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理解生字词语。特别对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缺少直观性的认识,以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对词语的理解,《新课标》在不同学段提出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不断变化、提升的要求,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如:第一学段对词语理解方面的要求是“综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对词语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下面我以第二学段为例,谈一谈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我是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

一、联系上下文

我们语文老师经常强调理解课文的一个方法: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我们理解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更需要在精读文章时,教师适时点拨。比如: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课文《飞檐走壁的虎将》中有这样一个词语:丢卒保帅,这个词语怎么理解呢?可让学生读一读六自然段,学生就会发现这些话有助于理解这个词:“它剧烈地摆动尾部,将尾巴很快丢掉,离体的尾巴会跳来跳去,以吸引敌人的眼光,而它自己就趁机逃之夭夭。”“丢卒保帅”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指丢下尾巴,保住自己的性命。

二、联系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学生能学会很多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因此,联系生活实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课文《乐山大佛》中有这样的句子:乐山大佛背山面水,巍巍端坐,它身高71米……71米到底有多高呢?我们学校的综合大楼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有30米高,两栋综合大楼的高度加起来都没有乐山大佛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用熟悉的事物来和乐山大佛的高度进行比较,就把“71米”这个数字所体现出来的高度更加具体化。学生们纷纷感叹:“乐山大佛真是太高了!”

三、查字典(词典)

勤查字典、词典来帮助阅读理解,是一个人一辈子受益的事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语文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重要一项。比如以四年级上册《夹竹桃》一文中的一个词语“微风乍起”为例:“乍”是一个生字,也是理解“微风乍起”这一词语的一个关键。乍在字典里有这几种解释:1.忽然;2.刚刚;3.张开。我们把所选的义项放入原句中理解,就知道该选第一项。同时也理解了“微风乍起”的意思:微风突然吹起。

四、连字意成词意

连字意成词意,就要先对词里面每个字进行注解,然后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的意思。适合这样理解的词语有很多。如:《人类的老师》(西施版三下)中的“机毁人亡”——飞机坠毁,人员死亡。《空中霸王的克星》(西施版三下)中的“侵袭”——侵入袭击。《金子》(苏教版三上)中的“若有所悟”——好像有点明白。《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四下)“纤弱——纤细柔弱。

五、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朗读这个词语时,我提醒学生,当你读到这个词语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述了由这些词语所联想到的情景。如理解《搭石》“协调有序”这个词,学生由“协调有序”联想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景象。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自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篇8:词语持续的意思及造句

延续,继续。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电影局及书店,已有被人捣毁,颇有令此辈自己逐渐饿死之意,出版界更形恐慌,大约此现象还将持续。”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整个战役又持续了这样长的时间。”

二、词语持续的近义词

继续 [ jì xù ]

陆续 [ lù xù ]

延续 [ yán xù ]

三、词语持续的造句

1、虽然气候十分凛冽,这种辛苦的搜索,持续了七天之久。

2、这场雨已经持续了一个星期。

3、景气持续不佳,我劝他未雨绸繆,先行储蓄,万一失业了也可撑下去。

4、我认为这种感觉,合理与否的背后是持续的迷惘,哲学家对此问题也感同身受。

5、人们在新年聚会上载歌载舞,狂欢一直会持续到深夜。

6、高温已持续多日,一场大雨后,气温终于降下来了。

7、这次下雨,持续了一个半月。

8、这场**一直持续了近半个月才平息下来。

9、学习的劲头要持续保持下去,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10、可持续发展是这次首脑会议的主题。

11、这场大雨持续下了三天,水坑里、池塘里灌满了水。

12、我国的工业生产,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13、圣诞节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三时,大家意兴阑珊才散去。

14、税务持续上涨的时候,官员们不闻不问。

15、持续性倾销顾名思义,就是无限期地持续地进行倾销。

16、如果我持续看那么多电视节目,我会变得酒囊饭袋的。

17、如果不持续努力,即使是有点天份,也会江郎才尽。

18、显示器价格的持续下跌,到底主流性价比鹿死谁手?

19、这种现象眼下还在持续,不像美国的消费增长已是明日黄花。

20、这个千载一时的天文奇观只持续一分鐘,看得大家目不转睛。

21、发展可持续建筑可成为中国事半功倍的环保努力。

22、绡纵即逝可以持续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仍可以刻骨铭心。

23、因分家产所造成的轩然大波,持续了两个月都未能平息。

24、可惜这相安无事的局面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又争吵了起来。

篇9:吩咐的词语意思及造句

(方言又叫吩示) [tell;instruct] 口头指派或命令

张大爷吩咐我好生照看小马驹

引证解释

口头指派或嘱咐。《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和尚﹞走出来吩咐道人摆茶果点心。”《红楼梦》第二三回:“不过怕我进园淘气,吩咐吩咐。”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还不停地接电话,指示着,吩咐着,命令着,并严厉训斥那些办事拖泥带水的

用吩咐的造句1:

1、妈妈吩咐小红出去买菜,小红很高兴地照办了。

2、连长吩咐战士们早点休息,明天天一亮就出发。

3、老师吩咐大家好好休息,为明天的比赛养精蓄锐。

4、父亲吩咐大哥,月底前务必把货准时运到。

5、对老师的吩咐小李是言听计从。

6、妈妈吩咐小琴放学就回家帮忙,小琴爽快地答应了。

7、老师吩咐小明打扫教室的卫生。

8、老师把任务刚一吩咐完毕,大家就开始行动起来。

9、妈妈吩咐我上街去买菜。

10、神圣前日吩咐小人起造,如何又要拆毁?中国人民应当加倍努力,为完成自已的神圣任务而奋斗。

人。”

吩咐的造句2:

1、妈妈吩咐小红出去买菜,小红很高兴地照办了。

2、连长吩咐战士们早点休息,明天天一亮就出发。

3、老师吩咐大家好好休息,为明天的比赛养精蓄锐。

4、父亲吩咐大哥,月底前务必把货准时运到。

5、对老师的吩咐小李是言听计从。

6、妈妈吩咐小琴放学就回家帮忙,小琴爽快地答应了。

7、老师吩咐小明打扫教室的卫生。

8、老师把任务刚一吩咐完毕,大家就开始行动起来。

9、妈妈吩咐我上街去买菜。

10、神圣前日吩咐小人起造,如何又要拆毁?中国人民应当加倍努力,为完成自已的神圣任务而奋斗。

11、他写了遗嘱和吩咐后事不久,即溘然长逝。

篇10:霸的词语意思及造句

既生霸、独霸、霸儒、霸史、乡霸、霸陵折柳、水霸、各霸一方、霸持、霸头、霸心、霸祖、取威定霸、霸山、虾霸

二、霸的词语解释

既生霸

[ jì shēng bà ] 见“既生魄”。

独霸

[ dú bà ] 独自称霸;独占:~一方。~市场。

霸史

[ bà shǐ ] 指称霸一方的国家的历史;僭伪之国的历史。

霸儒

[ bà rú ] 强横有势的儒者。

乡霸

[ xiāng bà ] 横行乡里的恶霸。《石点头·王本立天涯求父》:“其间有那奸猾乡霸,自己经催年份,逞兇肆恶,追逼各甲,依限输纳。”

霸陵折柳

[ bà líng zhé liǔ ] 在霸陵这折下柳枝喻为送别友人之意。

水霸

[ shuǐ bà ] 依靠霸占水源或水利设施来勒索人民钱财的人。

各霸一方

[ gè bà yī fāng ] 指凭借势力各自称霸一个地方。

霸持

[ bà chí ] 强行占据;霸占:~文坛。~他人产业。

霸头

[ bà tóu ] 在某一领域或地区称霸的人。

霸心

[ bà xīn ] 称霸的心意,成就王业之心。

霸祖

[ bà zǔ ] 指 南朝 陈 的开国君主 陈霸先。

取威定霸

[ qǔ wēi dìng bà ] 取得威望,策定霸业。比喻功高威重。

霸山

[ bà shān ] 灞水 所经之山。即古 芷阳 地,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之东。《史记·孝文本纪》“霸陵 山川因其故”唐 司马贞 索隐:“霸 是水名,水径於山,亦曰 霸山,即 芷阳 地也。”南朝 梁 江淹《哀千里赋》:“及年岁之未晏,愿匡坐於 霸山。”胡之骥 注:“《后汉书》曰:梁鸿 与其妻 孟光,隐於 霸陵 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弹琴以自娱。淹 尝慕 鸿 之为人,故云。”

虾霸

[ xiā bà ] 亦作“蛤霸”。蟾蜍的别名。《事物异名录·昆虫下·蟾蜍》引 明 穆希文《蟫史》:“蟾蜍大腹癩背,不能跳跃,亦不善鸣,人呼为蛤霸。”清 顾张思《土风录》卷四:“科斗脱尾生足,好鸣,能跳,经年方老,谓之蛤霸。”

三、霸的词语造句

1、今夜,月亮是主角,独霸整个天空,主宰整个人间。

2、拨弄琴弦,几分忧思,依恋的旋律,浅浅的割断快乐的音符,独霸木屋的唯有忧伤的旋律。

3、湖面的颜色,清澈多彩,从黄到绿,以不同的变换,独霸了九寨。

4、这个世界没有苹果公司,但是能够砸核桃的诺基亚却依然坚挺的存在着,甚至和前世一样,完全可以说是独霸全球手机市场。

5、要知道,一个独霸谈话,张口闭口都是“我”的人是多么令人讨厌。

6、这样的行为,很明显不是以取得政权为目的,而是退而求次,预备与清廷各霸一方。

篇11:珍视孩子的名誉权

我9岁的女儿因为嘴馋,常常会到学校的一家小卖部赊购零食。鉴于赊购的金额越来越大而又无力偿付,我女儿最后只好躲着店主。店主为索要欠款,遂在小卖部门口的黑板上写道:“四(10)班学生小芸本学期前后欠下本店现金371元,限3日内付清。”由此导致我女儿“老赖”的名声不胫而走,许多同学不仅对其指指点点,甚至讽刺、嘲笑、挖苦她,个别老师也嗤之以鼻。

我女儿因此受到很大打击,拒绝上学,经过一再追问,我才得知真相。面对我要求给女儿赔礼道歉的请求,店主却断然拒绝,理由是我女儿欠款本身就没有道理,更何况他只是为了讨债,为了维权。请问:店主的行为究竟是否侵权?家长:周女士

周女士:

姑且不论店主与你女儿的赊购行为是否合法,即使店主的目的在于讨债,其行为也侵犯了你女儿的名誉权,必须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公民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对于任何一个未成年人也没有例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规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而店主的行为具备了该要件:

首先,你女儿的名誉已经遭受损害。即在师生中出现了较严重的负面评价,自己亦因此不愿意上学。

第二,店主具有损害你女儿名誉的恶意。店主之举在于迫使你女儿因害怕名声受损而还款,这也正好说明店主对自己行为将造成的损害后果是明知的,虽然并不一定希望损害后果达到何种程度,但至少因放任自流而构成间接故意。

第三,店主的行为违法。《民法通则》第一百〇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店主明知国家对未成年人有着特殊的保护,即使是为了讨债,也应当在慎之又慎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法,但其却公然贬低你女儿的人格,明显与之相违。即其借口所谓的维权,以损害你女儿的名誉为代价,同样为法律所禁止。

另外,你女儿年仅9岁就出现赊账、躲账的行为,你身为家长,恐怕未尽到教育责任,你也应当自省。

(颜梅生 江西省兴国县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

篇12:打猎词语的意思及造句

在野外捕杀鸟兽。 《水浒传》第十一回:“只説那 柴进 一行人,上马自去打猎,到晚方回。” 艾青 《画鸟的猎人》诗:“一个人想学打猎,找到一个打猎的人,拜他做老师。”

二、打猎词语的近义词

狩猎 [ shòu liè ]

三、打猎词语的造句

1、不管对手会告诉你什么,打猎适合各行各业的人。

2、清早,我背起朋友送给的长管火药枪出了家门,走到牧场偏僻的西北面去打猎。

3、柱子虽然年少心野,进山打猎却是一把好手,又生的身蛮力气,本性也不坏,以后很多地方还得靠着他。

4、虽然以前她爹打猎也能吃上些野味,然而大些的都拉到镇上卖钱去了,只舍得留些兔子野鸡给一家老小解解馋。

5、转瞬秋风送爽,桂子飘香,楚文王兴高采烈地出城打猎,预计两三天后才能回宫。

6、那种地方有音乐节和现代舞,有骑马打猎和其他自以为高级的玩意儿。

7、庄稼旱死了,还能打猎补充补充,山里的溪里,也还能有鱼,山上有兽,甚至山上也有一些野菜,溪边的野芋头就长的很好。

8、一杯奶茶,一杯美酒,一条洁白的哈达,可以让您领略莽莽草原上打猎归来的豪迈和逐鹿中原的草原风情。

9、他忙得头晕脑涨,思路停滞,决定第二天去郊外打猎,以消散一天的疲倦。

10、朝廷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不知为何,他却不去任职,而是回到家乡,在城外建筑房屋,春夏研读史书经籍,秋冬外出打猎。

11、副场长原是军人出身,打猎出游是他的嗜好,其迷恋程度仅次于他平常下棋、打扑克。

12、三桂的父兄每于闲暇携家丁进山打猎,当他能独立骑马时,便跟随父兄左右,骑逐山林之中。

13、为了打猎,秋末冬初我们还常常去佃户家,看他们下围,跟着他们乱跑。

14、开始是男女分工,男的在外捕鱼打猎,女的在家烧饭作衣。

15、收集植物、捕鱼、打猎,是当时社会主要的生产。

16、他们还可以时不时的去山上打猎,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17、要是运气好的话,去山里打打猎,销几张兔子皮子也能赚这些钱的。

18、房二郎一听,眼睛亮亮的盯着自家爹爹,仿佛想让房二河讲出来更多关于打猎的事情。

19、毕竟有些人不怎么擅长种地,还是要靠打猎为生的。

20、从那以后啊,咱们村子里就没几个人敢去里面打猎了。

21、现在是没有野兽了,但是在爹爹小的时候,村子里的地收成不好,很多人都去山里打猎。

22、那些人整日里斗鸡走狗,悠闲得很,据说出城打猎去了。

23、我对政治毫无天分,就如同一头奶牛对打猎一窍不通一样,况且我对政治也不感兴趣。

篇13:实际词语的意思及造句

佛教语。指“真如”、“法性”境界。犹言实相。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 如来 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 晋 王羲之 《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实际以无际可示,无生以不生相传。”《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证不可説之实际,解不可説之法门。” 宋 陆游 《周元吉蟠室》诗:“实际正如此,切忌错商量。” 客观存在的事物与情况;事实。

实际词语的近义词

本质 [ běn zhì ]

实践 [ shí jiàn ]

实质 [ shí zhì ]

实际词语的造句

1、朝鲜队主教练金正勋则实际上鲜为人知。

2、这些记问之学应付考试还可以,用在实际中就不行了。

3、实际上,正是你的演奏给予我一个意味深长的秋天。

4、实际通胀局面仍然很严峻。

5、我们不但要看他的言论,更要看他的实际行动。

6、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纪念为祖国而献身的英雄。

7、写文章切忌脱离实际。

8、她那好交际的作风,实际上是她腼腆天性的伪装。

9、这篇文章太空洞了,没有什么实际内容。

10、虽然他们已经离了婚,但实际上他们是藕断丝不断。

11、雷锋同志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12、赤壁之战,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只有二十万。

13、每个同学都要以实际行动为集体争光。

14、把下岗职工组织起来,办洗衣店,开小饭桌,这种设想我看是实际而可行的。

15、每个同学都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班组荣誉。

16、那位女学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要热爱大自然。

17、现代设计强调人因工程,就是要设计者多考虑人的实际需要,不要闭门造车。

18、他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贫乏。

19、姐姐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她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20、做干部的应该少说空话,多做些实际工作。

21、党的方针政策具体到每个单位,还要和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2、你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只凭主观臆断做结论,那样做肯定会失败的。

23、如果只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而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变通,就无异于截发留客。

24、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25、看上去她比实际年龄显得更苍老。

26、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27、这孩子虽然模样乖巧,实际上是不舞之鹤。

28、班长制订的计划符合班级的实际情况。

29、别看她表面上给那位老兄奉承拍马,实际上却一点也看不上他。

30、繁重的劳动使她变得与实际年龄很不相称。

31、老师依据班委反映的情况,又亲自做了实际调查,才着手处理问题。

32、不下去调查研究,坐在办公室里空想,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33、他说的似乎很有道理,实际是行不通的。

34、制定工作计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35、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脱离实际。

36、大家提供的这些情况仅供参考,不能取代实际调查。

37、表面上看去他倒是挺精明的,可实际上却虚有其表,什么事也办不好。

38、我们会用实际行动报答老师六年来对我们的辛勤培育。

39、每个同学都应该以实际行动爱护班级荣誉。

篇14:陡然词语的意思及造句

骤然,突然。 《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奴等蒲柳陋姿,丹铅弱质,偶得接见於光范,陡然忽动其柔情,莫或自持,是不可忍,故冒禁而相就,遂犯礼以私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 多老爷 陡然吃了一惊道:‘亲……亲……亲家!有话好……好的説。’”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二、陡然词语的近义词

蓦然 [ mò rán ]

赫然 [ hè rán ]

倏忽 [ shū hū ]

三、陡然词语的造句

1、陡然凉爽的空气,催人一早一晚加衣盖被,防止秋寒的侵袭。

2、过惯了山村闲适的生活,陡然间换来这种郁闷、阴沉的天气,心中甚是惆怅。

3、不远之处,山色含黛,凝成的碧色,看去,久之,便陡然无预设的形成一股久违之情,存有难以述说的憾恨。

4、风把最后的秘密告诉草原,陡然间,银色的金属,就这样凝固成风景。仿佛威力无边的巨人,守护着草原。

5、陡然攀上路基的一匹骆驼,让我们有惊无险。

6、傍晚的峨眉山间陡然风起雨来,密集的雨点横向迎面冲来,急切、猛烈,无法遮挡。

7、三月的天气如同一缕袅袅上升的青烟般飘忽不定,温热的夏风慵懒的卷起半城春色,陡然间便是姹紫嫣红。

8、眼看着最美的五月姗姗而去,品茗着小巷落雨,心中陡然升起一种淡淡的酸楚。

9、沿着沟底不断前行,水声越来越小,峡谷越来越开阔,最后陡然开朗。

10、宽宽的路,衬托着两旁树木,使人生出一种豪情壮志冲霄汉的感觉,在清晨里陡然倍增,也是人们下班忘却疲劳的调和剂。

11、看到这种原始的制作方法,大家的兴致顿时陡然掀起,个个想试一下木槌,好客的山民满足了大家的愿望。

12、这雪的飘落也让气温陡然下降了十多度,寒冷的滋味在雪的激发下突出的越发浓厚,真正张扬出冬天的气息,冬天的味道。

13、仿佛有一根弦,陡然断开,青年用尽最后的力气试图咬舌自尽。

14、刻骨铭心的恨意,陡然将宋禹丞整个人都笼罩在内,清澈的眼里,也凭空增添了几分摄人的血色。

15、他说罢响指一打,轻微的声音在空气中一震,杀气陡然升腾而起。

16、曾培、张仪二人虽尚不知谢宏文与贾愈被灭满门的案子有关,看见这宅子都面色陡然发白。

17、数尺外那一众不敢上前的锦衣卫中有四成老资历的,都因这话陡然窒息。

18、夕阳似乎陡然在地平线上断裂了,无声无息地消失,对面山口上,只残留着一道血红。

19、夕阳似乎陡然从地平线上断裂了,无声无息地消失,对面山口上,只残留着一条血红。

20、这一掌,如同铺天盖地,掌影笼罩整座擂台,天地似乎陡然暗了起来,方圆十丈,尽是陈耀阳这一掌的身影。

21、这个广告一播出,“美的思”女丝袜一夜间家喻户晓,随后销量陡然上升。

22、原本那亲密无间的一群,此刻陡然就与我有了距离。

23、我陡然间变得比淑女还要淑女,慢慢地慢慢地、一点点一点点舔舐它们的清芬。

24、那种陡然间回归孩提时代的欣喜若狂的单纯和美好,顷刻间浸染浑身每个细胞。

25、马蹄形断崖的表层是致密的石灰岩,锋锐,陡峭,尼亚加拉河丰沛的水流得以陡然倾泻。

26、山间偶尔看见一条便道,一间石屋,便会使精神陡然一震,但它们很快就消失了。

27、然而每每在外边遇到一些年轻人称自己为“叔叔”或者“大爷”,心里会陡然掠过一丝尴尬。

28、曾国藩正颇有兴趣地看着楼下几个排上人家的生活,不料湖面陡然起风了,满天乌云翻滚,像要下雨的样子。

29、趁着这个时机,钱月禅身形陡然飘起。速度快如疾风一般,瞬间向后移动了五丈之多。

30、冷凳孤灯、恶补洋文的日子本来枯燥无乐,有了邓丽君的鹂语清音,生活陡然生色、灵动起来。

31、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

32、也许正是在她的影响之下,皇帝的心肠才陡然变硬。

33、爆炸陡然升起,猎人学校的大楼直接被两团冲天的火焰摧毁的殆尽。

34、可是,就在这时,二人几乎同时感到丹田内真气陡然一滞,脑袋眩晕。

篇15:公众人物的名誉权

但万一这个记者的报道在细节上有误呢?比如,可能不是老板掏钱请官员吃饭,而是AA制?这个时候,官员是否可以告记者“诽谤”,法院又会支持谁?

官员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算是特殊的“公众人物”。而明星也是“公众人物”。只要上网,人们就会发现关于明星隐私的新闻太多了。但是,我们很奇怪,很少有明星拿起“法律武器”把“狗仔队”送上法庭。

道理很简单,明星不混同于人民群众,作为“公众人物”他们具有某种公共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人”。他们活在众人的目光中,比人民群众更多地利用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比如名气。要过得那么爽,当然得付出代价,没有隐私,至少是比人民群众更少隐私。不混同于人民群众却又在隐私权上要求和人民群众一样,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明星如此,官员也一样。准确地说,当记者披露官员和老板在酒店吃饭时,只要不是刻意的造谣污蔑,即使在细节上有出入,把AA制搞成了老板请官员,官员也不应该告记者“诽谤”(解释一通就完了,即使闹到法院,法院也不会支持官员)。道理和明星的一样,要当官,就要面对“舆论监督”,也就少有“名誉权”。

这一点的标志是1964年美国的《纽约时报》诉萨利文案。

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时期。为了扩大影响,争取社会支持,1960年3月29日,一帮民权人士购买了《纽约时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题为《请倾听他们的呐喊》的政治宣传广告,为民权运动募捐。这幅广告其实不仅仅是广告,还是一份战斗檄文,它猛烈地抨击美国南方各地政府镇压民权人士示威的行径,公开谴责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警方以“恐怖手段”对待非暴力示威群众的行为。

这一政治宣传广告因《纽约时报》的影响力而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然而,有人发现,它在个别细节上并不真实。于是,蒙哥马利市警方首脑萨利文便写信给《纽约时报》和部分民权人士,要求撤回广告。但并没有谁理睬他。于是,恼羞成怒的萨利文便一纸诉状把几个黑人民权人士和《纽约时报》告上法庭,认为这个政治广告严重损害了他作为警方首脑的名誉,犯有诽谤罪,要赔偿他50万美元。

萨利文振臂一呼,立刻引来其他也被媒体骂过的官员的响应。他们纷纷效法萨利文,把新闻媒体告上了法庭,索求巨额赔偿。一时间,《纽约时报》被要求赔偿达五百万美元之巨。

《纽约时报》位于美国的北方,但被告之一几个黑人民权人士和原告萨利文都是在南方,根据美国联邦法律,此案自然只能在南方的阿拉巴马州审理。在当地法庭,官司很快审理完,《纽约时报》败诉,由清一色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判决《纽约时报》赔萨利文50万美元。

《纽约时报》当然不服。但它知道,根据当时美国南方各州的法律和南方的政治气候,自己赢官司的可能性很小。但美国宪法明明要保护新闻自由,所以能做的只是把事情闹大,最好闹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由拥有至上权威的联邦最高法院一锤定音。联邦最高法院如果支持它,那么,就会留下一个判例,以后它进行“舆论监督”时,即使出现细节上的错误,也不会遭到这样的麻烦了。否则,今天赔50万,明天赔50万,过不了多久报社就得关门。

《纽约时报》最后上诉到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接手后,觉得此案事关重大,又是涉及美国宪法所保护的新闻自由,又是涉及公共权力行使者的“名誉权”,几乎碰到了美国社会最敏感和最基本的价值,必须谨慎对待。最终,1964年3月,联邦最高法院以9∶0的比例,一致判决《纽约时报》胜诉,推翻了此前的判决。

这个判决背后的政治理念是:公共权力因为产生于人民的同意和授权,必须置于舆论的监督之下,以防它的暗箱操作或公权私用;因此,根据宪法,即使个别细节失实,也不能成为权力机构或公权力行使者以种种方式压制新闻自由的理由。在这方面,新闻媒体的细节错误应得到赦免,公共权力行使者的“名誉权”应受到限制。

一个人永远无法拥有或掌握“事实”,他所能做的只是努力接近事实的真相。显而易见,记者在揭露官员与老板在酒店吃饭时,因为自己并不是一个自动监控一切的摄影机,他根本做不到报道百分之百准确。如果因为这方面永远不能做到而出现失误,就控告其“诽谤”,其结果只能是记者失业、报社关门,所谓的“舆论监督”只会被打压下去,而这无疑威胁到了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和政治的基本理念。

所以,你要想当官,就得付出不能和人民群众在“名誉权”上受平等保护的好处。

上一篇:袁家如述职报告下一篇:松阳农村村民建房审批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