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纳金有关规定

2024-04-13

滞纳金有关规定(精选11篇)

篇1:滞纳金有关规定

计算加收滞纳金的作用有两个:(1)税收滞纳金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占用国家税款的经济补偿,带有经济补偿性质;(2)税收滞纳金较高的负担率(按新法每日万分之五换算相当于银行年利率的18%),带有明显的惩戒性质。

(一)滞纳金计算过程繁杂。现行政策规定:加收滞纳金的起止时间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税款缴纳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实际缴纳或者解缴税款之日止。由于不同税种、不同行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期限不同,使得滞纳金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尽相同。

考虑法定节、假日等对纳税期限的影响,无疑增加了稽查人员的工作难度。如果发生税收滞纳金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更使基层税务机关处于被动应对。

(二)对发生纳税人税款混库情况如何计算加收滞纳金。

(四)但如果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内已缴纳税款但未按规定缴纳滞纳金,对此是否应使用《催缴税款通知书》进行催缴,对逾期仍不缴纳的是否可以强制执行,无明确法律依据。

(五)税收滞纳金能否减免、缓缴。新旧征管法只对滞纳金的征收作了明确规定(如新法第32条),未涉及税收滞纳金的减免、缓缴,也就是说滞纳金不能减免。按照滞纳金的设计立法意图来说,此规定完全合理:滞纳金本身就是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期缴纳税款或解缴税款的一种惩戒,当然不能减免、缓缴。而在税收征管实践工作中,滞纳金不能减免、缓缴,往往导致欠税数额巨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例如某些军工、棉纺机械制造企业)等因滞纳金数额巨大而根本无力缴纳;另一方面,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这些欠税企业实施减、免税措施时,对欠税造成的滞纳金往往避而不谈,实质上也淡化了滞纳金的立法意图,滞纳金制度形同虚设;或者基层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为了确保正税而故意不加收滞纳金,从而导致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违反法定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了税收滞纳金加收的一般原则,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但是,基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和特殊情形的考虑,税法中又出台了一些例外性规定,理解和掌握好这些特殊条文可以帮助纳税人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明确了延期缴纳税款不加收滞纳金的原则:经省级税务机关批准延期纳税的,在批准的期限内不加收滞纳金;如果最终未获批准的,仍将从税款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金。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税务机关作出特别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按照国务院规定加收利息,利息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第一百零九条进一步明确:特别纳税调整应补征的税款及利息应在税务机关调整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入库。逾期不申请延期又不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按照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及其他有关规定处理。上述法条和规定释放的信息是:特别纳税调整补税在税务机关调整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入库的,只加收利息不加收滞纳金;但如果未在调整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入库的,将转执行加收滞纳金的规定。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附利息的债权自破产申请受理时起停止计息。因此,欠缴的税款将因破产申请受理这一事件而停止继续加收滞纳金。当然,能够适用这一规定的纳税人范围较窄,只针对于进入破产程序的纳税人。

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8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86号)规定:对于2009年5月31日后确定的个别政策,如涉及纳税调整需要补退企业所得税款的,纳税人可以在2009年12月31日前自行到税务机关补正申报,不加收滞纳金和追究法律责任。这一临时性规定的出台主要是基于个别税收政策在新旧转换时衔接不明,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只适用于2008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人如果不注意适用的时间界限,也将可能面临税收风险。

六、《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抵扣税款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1240号)规定: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被依法追缴已抵扣税款的,不属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情形,不适用该条‘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的规定。这表明,税法对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纳税人在滞纳金问题上作了照顾性处理。

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期申报预缴税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753号)规定:预缴税款之后,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税款结算的,不适用《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关于纳税人未按期缴纳税款而被加收滞纳金的规定。当预缴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税务机关结算退税但不向纳税人计退利息;当预缴税额小于应纳税额时,税务机关在纳税人结算补税时不加收滞纳金。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国税函发[1995]593号文件规定,对纳税人未按规定的缴库期限预缴所得税的,应视同滞纳行为处理,除责令其限期缴纳税款外,同时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八、《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4]1199号)规定:按照《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原则,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无论适用修订前还是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均不得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但是,如果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事前相互串通,故意不扣缴个人所得税的,仍然可能面临其他的法律风险。

九、《关于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67号)、《关于豁免内蒙古东部地区企业历史欠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09号)规定:凡符合通知规定的各类企业,其1997年12月31日前欠缴的各种工商税收(含教育费附加,不含农业税、牧业税、农业[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和关税)及滞纳金均纳入豁免范围。应注意的是,豁免的滞纳金应严格控制在通知限定的范围之内。

国税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近日发出的《关于2009税收自查有关政策问题的函》指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加资本公积,应补缴印花税。

国税总局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加的资本公积,应按规定按年计算,对增加的部分按规定补缴印花税。

此外,纳税人为对外投资而借入的资金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计入有关投资的成本,不得作为纳税人的经营性费用在税前扣除。用以后的借款偿还以前的投资款,以后的借款利息按上述规定也应资本化。

对于金融机构发放给公司的贷款,因企业到期未能还本形成的呆滞贷款,经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批复,将贷款转为该公司的股权,因未构成实质性的呆帐,对金融机构已提取的坏帐准备金应冲回不得税前扣除。

税收滞纳金难以征收的成因及对策

隋 栋 张丽娜

三是滞纳时间难以认定。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偷税税款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规定:对偷税行为加收滞纳金的计算起止时间为,从税款当期应当缴纳或者解缴的期限届满的次日起,至实际缴纳或者解缴之日止。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规定:税收征管法及本细则所规定期限的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期满的次日为期限的最后一日;在期限内有连续3日以上法定休假日的,按休假日天数顺延。所以说,税法确定的纳税期限不一定是固定的某一日。如果查获企业偷税每月都有发生,滞纳金的起始时间势必要查日历来得到,并且要注意节假日期间的休假日是否影响纳税期限。如果是前几年的偷税,还要查历年的日历。这样计算的滞纳金,税务稽查人员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而且最主要的是容易出差错。一旦发生有关滞纳金的行政诉讼,极易使税务部门处于尴尬境地,这导致了一些税务人员不愿专征收滞纳金。

税收滞纳金应当注意的一些特殊规定

2010-3-22 8:49:00

文章来源:威海市国家税务局网站

【大 中 小】

【打印】

二、未按期预缴税款是否应加收滞纳金?实践当中,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多个税种都需要预缴,如何适用滞纳金税法没有明确规定,仅《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未按期预缴所得税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发[1995]593号,以下简称国税函发[1995]593号文)对企业所得税作了具体规定:根据旧《征管法》第二十条及《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对纳税人未按规定的缴库期限预缴所得税的,应视同滞纳行为处理,除责令其限期缴纳税款外,同时按规定加收滞纳金。笔者认为,国税函发[1995]593号文作为规范性文件虽然法律级次较低,但作为国家税收行政主管部门的国家税务总局依照税收管理权限有权对有关预缴税款的税务处理问题做出解释性文件,而且有关具体规定与现行税收法规特别是与新《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并不抵触,其合法性应是不容质疑的。既然企业所得税适用未按期预缴税款须加收滞纳金的规定,那么按照税收公平原则和实质课税原则,各税种应同样适用未按期预缴税款须加收滞纳金的规定。

三、因税务机关责任造成纳税人少缴税款是否应加收滞纳金?《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实施细则》第八十条对什么是税务机关的责任作了进一步明确:“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税务机关的责任,是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者执法行为违法”。

四、应扣未扣税款是否加收滞纳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4]1199号)明确:按照《征管法》规定的原则,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无论适用修订前还是修订后的《征管法》,均不得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因为滞纳金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占用国家税款所做的补偿,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则不存在占用的问题,而纳税人在未知的前提下也不应当加收滞纳金。同样,应扣未扣其它税种也同等适用此理。

六、节假日是否加收滞纳金?滞纳金是与税款连带的,如果在确定应纳税款的纳税期限时,遇到了应该顺延的节假日,则从顺延期满的次日起加收滞纳金,但在税款滞纳期间内遇到节假日,不能从滞纳天数中扣除节假日天数。

七、破产清算中税收滞纳金是否可以申报债权及滞纳金计算的截止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3号)第6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债务人未支付应付款项的滞纳金不属于破产债权。也就是说欠税滞纳金可以申报破产债权,但是滞纳金计算截止日期应为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的时间,而税收行政罚款则不属于可以申报的破产债权,从这角度来看法律也赋予滞纳金与税款相近的地位。

八、查补税款的滞纳金如何计算?税务机关对检查出纳税人以前纳税期内应纳未缴纳税款如何征收滞纳金,重点应明确起止期限:计算起始时间是按照有关税种的实体法规定,纳税人应纳税款期限届满的次日,这一起始时间并不因税务检查的进行而发生改变,纳税人超过这一期限没有纳税,就发生了税款滞纳行为,当然这给税务检查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计算截止时间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的当日,而不是至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或者下达之日。

九、滞纳金的追缴期限有多长?《征管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5年。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实施细则》进一步规定:《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是指非主观故意的计算公式运用错误以及明显的笔误;《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特殊情况,是指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因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未扣或者少扣、未收或者少收税款,累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补缴和追征税款、滞纳金的期限,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缴未缴或者少缴税款之日起计算。

篇2:滞纳金有关规定

房产税滞纳金和罚金收取的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二、纳税时间

1.纳税人将原有房产用于生产经营,从生产经营之月起,缴纳房产税;

2.纳税人自行新建房屋用于生产经营,从建成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3.纳税人委托施工企业建设的房屋,从办理验收手续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4、纳税人购置新建商品房,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5.纳税人购置存量房,自办理房屋权属转移、变更登记手续,房地产权属登记机关签发房屋权属证书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6.纳税人出租、出借房产,自交付出租、出借房产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7.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用、出租、出借该企业建造的商品房,自房屋使用或交付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三、缴费途径

1、纳税人可以到住房所在区县的房地产交易中心税务窗口申报缴纳个人住房房产税。税务机关将开设个人住房房产税申报纳税绿色通道,专窗受理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纳税人用带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通过pos机当场缴纳税款并取得《通用缴款书》;

2、第一个是办税服务厅。纳税人可以到住房所在区县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的申报纳税专窗,用带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通过pos机当场缴税;

3、第二个是银行。纳税人也可到就近的上海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营)在本市办理个人业务的营业网点使用银行卡或现金缴税;

4、第三个是相关网站。纳税人还可以登录本地区税务机关的官网按照网上流程缴税。

篇3:滞纳金有关规定

日期:2012-04-06 来源:

长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告

关于对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加收滞纳金有关问题的长人社发[2012]22号

各用人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已于2011年7月1日施行。根据本法第八十六条“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补足,并自欠费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的规定,现就对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加收滞纳金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对2011年6月30日以前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参保的用人单位应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到所属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确认欠费及滞纳金数额,并主动及时清缴;经审查确认确有清缴困难的,用人单位须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到所属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签订《延期缴费协议书》并提供担保,然后按《延期缴费协议书》清缴。对依法催告仍不申请确认欠费数额、不及时清缴欠费或没有依法签订《延期缴费协议书》的用人单位,根据“不缴费、不记录个人账户权益、不计算缴费年限”的政策,相关社会保险关系中止。由此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由欠费单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对2011年7月1日以后发生的社会保险费欠费及依法产生的滞纳金,参保的用人单位应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进行确认并自行清缴。拒不清缴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将依法申请强制征收,并移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之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三、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各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将单位和职工个人每月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及时缴纳至所属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指定的银行收款账户。未按时足额缴纳的,从欠缴之日起加收滞纳金。经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责令缴纳仍未缴纳的,将依法强制征收,并移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篇4:滞纳金问题

一、本案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由甲方与国土局签订,因此该合同属于行政合同。法发〔2008〕11号《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作为民事案件的案由,意味着这类纠纷应通过民事诉讼解决纠纷,并非以行政诉讼解决。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2007年修正)第十六条规定:土地使用者必须按照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未按照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土地管理部门有权解除合同,并可以请求违约赔偿。而本案中,土地出让合同中并无向国土局哪个账户转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约定,合同中也没有提供正确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应当转入的账户。因此,甲方并不构成“未按照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情形。

二、从合同法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来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可以看出,承担违约责任的前提是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而在本案中,甲方已经按时、按量履行了付款义务,不存在甲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形。甲方付款对象错误也并不构成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情形,因为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中并无向乙方哪个账户打款的约定。

三、从对滞纳金的理解来看。滞纳金是指义务人不履行义务,该义务又不能由他人代为履行时,由执行机关按照义务人拖延的期限,按日课以义务人新的不间断的金钱给付义务,促使义务人早日履行义务,即执行罚,又称滞纳金。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滞纳金”一词往往存在于《税收征收管理法》、《海关法》、《公路法》、《水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劳动法》等经济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等特点。而本案国土局征收甲方每天伍佰元的滞纳金没有法律依据。

篇5:税收滞纳金免交条款

税收“滞纳金”免交条款汇编

税收滞纳金是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不及时履行纳税义务而产生的连带义务。《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对滞纳税款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征收滞纳金,目的是为了保证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时履行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义务。

多年来,各地区税务机关对于滞纳金的加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没有详细的规程和依据。对于企业来说,纳税人已经习惯了“专管员”电话“授意”式的缴税方式,而这种方式,造成不少“秋后算账”式的滞纳金。所以,纳税人掌握税款滞纳金的免责条款十分重要。对此,笔者汇总归纳如下,以飨读者。

税务机关造成少缴税款的,三年内不加收滞纳金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税收征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八十条规定,税务机关的责任是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者执法行为违法。这是以法律、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不加收滞纳金的法定情形,对征纳双方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批准的期限内不加收滞纳金

《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纳税人需要延期缴纳税款的,应当在缴纳税款期限届满前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材料: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报告,当期货币资金余额情况及所有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资产负债表,应付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支出预算。

这意味着,相关部门明确了延期缴纳税款不加收滞纳金的原则,即企业经省级税务机关批准后延期纳税的,在批准的期限内不加收滞纳金。

特别纳税调整补税在规定期限内缴纳入库不收滞纳金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依照本章规定作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按照国务院规定加收利息。《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企业作出特别纳税调整的,应当对补征的税款,自税款所属纳税的次年6月1日起至补缴税款之日止的期间,按日加收利息。加收的利息,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第一百零九条进一步明确:特别纳税调整应补征的税款及利息应在税务机关调整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入库。逾期不申请延期又不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按照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及其他有关规定处理。以上法律法规表明,特别纳税调整补税在税务机关调整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入库的,只加收利息不加收滞纳金;但如果未在调整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入库的,将转执行加收滞纳金的规定,这样纳税人将承担更大的经济负担。

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发票被追缴税款的不征滞纳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抵扣税款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1240号)规定,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被依法追缴已抵扣税款的,不属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情形,不适用该条„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的规定。即,纳税人善意取得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追缴税款的不征收滞纳金。

预缴税额小于应纳税额不征收滞纳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期申报预缴税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753号)规定,预缴税款之后,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税款结算的,不适用《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关于纳税人未按期缴纳税款而被加收滞纳金的规定。当预缴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税务机关结算退税但不向纳税人计退利息;当预缴税额小于应纳税额时,税务机关在纳税人结算补税时不加收滞纳金。

个税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不征收滞纳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4]1199号)规定,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的原则,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无论适用修订前还是修订后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均不得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但是,如果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事前相互串通,故意不扣缴个人所得税的,仍然可能面临其他的法律风险。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内蒙东部历史欠税豁免滞纳金

篇6:养老保险滞纳金

养老保险滞纳金只是针对那些没有及时缴纳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而言的。按规定,社会保险不允许中断缴费,长时间未缴纳保险费,超过6个月后就会产生滞纳金。逾期未缴社会保险费的,补缴时按应缴金额加收每日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为什么要收取养老保险滞纳金呢?这是因为,养老保险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必须依法参加养老保险,履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缴纳养老保险费,待劳动者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基本养老金,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保障退休以后的基本生活。

所以说,在补交养老保险时,缴纳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滞纳金是有必要的。当然,如果你及时地缴纳了养老保险金,就不会存在缴纳养老保险滞纳金的问题了。

篇7:减免滞纳金申请书

我 与贵社签订了厂房租赁合同,本人未能按时交纳 的协作服务款,根据合同的规定本人需交纳滞纳金人民币合共 元,我方现申请减免本期滞纳金,并承诺以后按时交纳款项,如我方再出现拖欠协作服务款的情况,将严格按合同规定交纳应交的滞纳金。

申请人:

2015 年11月 日

篇8:爆破管理有关规定

关于加强现场爆破管理的规定

为进一步完善我公司爆破管理,规范涉爆人员(爆破工、安全员、背药工、装药工)操作行为,预防在爆破过程中发生胆药丢失、残爆、拒爆等事故的发生,在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爆破操作规程》中有关条款的基础上,结合我公司爆破作业实际情况和近年来的事故案例,经公司研究,对井下爆破管理做如下补充规定:

一、所有涉爆人员(爆破工、安全员、背药工、装药工)必须持证上岗

1、爆破工:必须从事采、掘、开一线工作且具备两年以上经验的员工中择优选用,并经公安部门政审、培训、考核并取得“爆破员作业证” 和安培中心培训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担任;

2、安全员:要求政审合格,并且经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培训、考试,取得“安全员资格证”的用炮单位员工担任。

3、兼职瓦斯工:需经安培中心培训,并且取得瓦斯检查资质证的用炮单位员工担任。

4、背药工、装药工:需经派出所培训并取得相应合格证的用炮单位员工担任。

二、爆破材料支领应遵守如下规定:

1、支领炸药和雷管时,首先出示爆破工IC卡,凭卡支取炸药、雷管。

2、用炮单位的背药工凭背药证支领爆炸材料箱,炸药必须由爆破工领取,背药工箱子的钥匙必须由支取炸药的爆破工保管。

3、爆破工根据《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中的有关规定支领爆炸材料,并要利用手指口述的形式对所支领的爆炸材料的品种、数量进行安全确认。

三、爆破材料运输应遵守如下规定:

1、电雷管必须由爆破工亲自运送,炸药应在爆破工监护下由用炮单位的背药工运送。背药工每人每次不得超过20kg。

2、两人以上同时运药时,必须前后间隔10米,不能在一起并行,不得在途中嬉戏和逗留。中途休息时,不能在人员集中或运输频繁的地点休息,任何时候都不准坐装有爆炸材料箱子。

3、当爆破工负责两个工作面爆破任务时,爆破工不在的工作面,爆破材料由爆破工在火药库指定一名背药工负责看守,指派工作要利用手指口述的形式对背药工进行安全确认。确认内容包括:对看管人员姓名进行确认、对炸药品种、数量进行确认。到达工作面后被指定的背药工及时与现场班长讲明情况,再由现场班长指派背药工看守,看守人员不得兼做其它工作。

四、工作面的爆破材料存放应遵守如下规定:

1、爆破材料运到工作面后,现场班长按规定对发爆器装箱上锁,上锁后的发爆器箱和爆炸材料箱一同放在工作面附近的安全地点由爆破工看守。工作面没有发爆器箱、爆破工安全确认牌和残爆拒爆处理流程牌板时,爆破工不得装药、爆破。

2、爆破工装药或爆破时,背药工必须把剩余的爆炸材料放到警戒线以外的安全地点并负责看守。每次爆破结束后,爆破工及时将发爆器交给现场班长加箱上锁,发爆器箱钥匙由班长随身携带。

3、当爆破工负责两个工作面爆破任务时,本工作面爆破任务完成后,剩余的炸药由现场班长指派背药工立即送交火药库。

五、爆破过程应遵守如下规定:

1、爆破工必须依照《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中爆破说明书规定的各炮眼装药量、起爆方式进行装药,各个炮眼的电雷管段号要与爆破说明书规定的起爆顺序相符合。

2、爆破作业必须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制”及“放炮交换牌制度”; ※ 具体分工:①爆破工:负责检查爆破地点的瓦斯、残爆、拒爆情况;②兼职瓦斯工:负责检查爆破地点附近20米范围内的通风、瓦斯、煤尘情况,发现瓦斯浓度超过1%、煤尘堆积飞扬,严禁装药爆破;③安全员:负责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制”及“放炮交换牌制度”的监督职能。④现场班长:负责布置警戒、检查爆破地点顶板、支护以及残爆、拒爆情况,发现问题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3、每次爆破作业前,爆破工必须做电爆网路全电阻检查,发现爆破网络的全电阻误差超过理论计算值的±15%时,现场班长与爆破工共同检查爆破网路,只有在网络电阻合格后方可爆破。

4、工作面安设的甲烷传感器,在爆破前应移动到安全位置,爆破后 应及时回复到规定位置,此过程由现场班组长负责按规定移动。

5、当班有从事爆破作业工作的现场班长必须支领便携式一氧化碳报警仪。工作面进行爆破时,在爆破工作面回风流经过的截人位置吊挂便携式一氧化碳报警仪。爆破完成后工作面回风流中co浓度小于24ppm(0.0024%)时,方可进入工作面进行验炮。

六、出现残爆拒爆应遵守如下规定进行处理:

1、通电后如果没有正常起爆时,爆破工首先取下钥匙,将母线从发爆器上摘下并扭结成短路。等待15分钟的缓爆时间后。由现场班长协助爆破工沿线路进行检查,找出不响的原因。如果查明是由于连线不良造成的(断线、错联、漏联),可重新连线起爆。

2、正常起爆后,经过验炮发现个别炮眼出现残爆时,可采用距残爆炮眼0.3m以外,另打平行新炮眼的方法,重新装药起爆。还可采用低压水缓慢冲出的方法,将残余雷管、炸药冲出。此过程只限班长和爆破工两人操作,安全员监督。在残爆处理完毕以前,严禁在该地点进行与处理拒爆无关的工作。

3、在出煤、出矸过程中发现残余的雷管、炸药,现场班长要及时收集起来交给爆破工;当班没有爆破工时,班后由现场班长或指派背药工送交火药库。被埋的炮眼发现有残爆拒爆现象时,现场班长要立即停止残爆现场20米范围内一切工作,并及时和炮工队联系,由爆破工和现场班长按照相应的流程进行操作。

4、处理拒爆炮眼需要爆破时,必须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和“交换牌”制度。

处理拒爆、残爆由现场班长、安全员和爆破工共同负责,需要现场人员配合时,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参与,并应当班处理完毕。确需下一班处理时,首先由原放炮单位向炮工队申请要下一班爆破工,并说明现场情况。然后,当班爆破工、现场班长必须在现场向下一班爆破工、班组长和安全员交接清楚。

七、其他未尽事宜,严格遵守《爆破规程》中的有关规定。

三人连锁放炮的规定执行办法

1、炮工装药前必须将“停止工作牌”交给班长,班长收到“停止工作牌”后必须停止工作面所有与放炮无关的工作,进行撤人,工作面人员没有撤清,不得装药。

2、装药完毕,班长、兼职瓦斯员、炮工必须同时对现场进行安全确认后,方可离开现场。

3、班长戴好红袖标,负责截人工作。班长对截人的工作人员必须亲接亲送,所有截人地点都必须拉线、挂牌。放炮前班长必须清点人数

4、截人工作完毕后,放炮前班长必须清点人数,人数无误后班长将炮机和“允许放炮牌”交与炮工、炮工对放炮线路进行全电阻测定,符合全电阻值符合规定方可放炮。

5、放炮整个过程,班长、兼职瓦斯员必须在现场。

篇9:员工奖惩有关规定

为了发扬员工的主人翁精神,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树立良好的精神道德风尚,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全面推动公司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特制定本规定。

一、员工的奖励:

对员工的奖励分为:表扬、通报表扬、物质奖励、现金奖励、授予荣誉称号(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员工、岗位标兵、公司劳模)等,为公司作出突出贡献的可给予一次性重奖。

奖励原则及条件:

1、在完成工作任务,提高服务质量,为公司节约资金、材料、降低消耗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

2、在科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改善劳动条件、在本职岗位小改革、小创新、小发明和技术改进及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取得较大成果或成绩显著的;

3、在改进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公司的社会形象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对公司有较大贡献的;

4、在保护公司财产,避免和防止事故发生,使公司和他人的利益免受重大损失的;

5、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揭发公司存在的不良倾向,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秩序,维护厂区的安全秩序有显著功绩的;

6、一贯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忠于职守,工作勤奋,积极主动完成本职工作的;

7、其它应给予的奖励。

二、员工的惩戒:

制度和纪律是执行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保证,每位员工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自觉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惩戒分为(可合并使用):批评教育、工作告诫、责令写出悔过保证书(检讨书)、经济处罚、辞退(解除劳动合同)、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薪、撤职、留厂查看、开除等)。情 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惩戒范围及条件:

1、违反劳动纪律,迟到、早退、消极怠工,没有按规定完成任务(或岗位责任)的,违反《考勤管理制度》和《请假管理制度》及《办公室管理制度》等的;

2、对在厂区(包括宿舍区)吵架、打架的应从严从重处理,除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外,并可对双方各处以赞助100元以上团建费的处罚;

3、拒不服从工作分配和调动,不听指挥,或者无理取闹,诽谤、漫骂管理人员,影响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的;

4、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在禁烟区吸烟,擅自损坏、拆除、移位、遮挡消防器材或设施,违章指挥,险些造成或已造成事故的;

5、滥用职权或利用工作职务之便损公肥私,慷公司之材,取悦他人,侵吞、贪污、偷窃或无理占有公司资金、财物,使公司在经济上遭受损失的;

6、违反公司保密制度,泄露公司的商业情报,或私自将非本公司员工带入公司,以及违反规定进入公司主要部门(区域),或违规动用电脑和将本公司业务资料私自提供给其它同行的;

7、其它违反公司厂规厂纪和公司内部各项规章制度规定,及违反社会公德应给予惩戒的行为。

三、奖励或惩戒的实施:

1、对员工实施奖励或惩戒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制度规定在先,处罚实施在后。

2、奖惩原则:

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以思想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

3、对员工的管理和教育实行部门责任制,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负全责;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实施全厂的管理教育工作;

4、奖励额度在50元以下的由部门提出申请,经总经理或执行总经理批准,报财务部,在当月工资中发放。年度或全厂性奖励由公司统一组织实施;

惩戒的实施,将根据其错误的性质和经济处罚额度分为:

1)部门处罚:因工作生产原因发生在部门辖区内或双方均为本部门员工且罚款额度为50元以下的,部门负责人签发

批准;罚款额度超过50元以上100元以内的,由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罚款额度在100元以上的,应报总经理审批;

2)公司处罚由办公室实施:在本公司范围内以及宿舍、餐厅等,或在公司以外的其它场所因工作、生活等原因发生的,以及跨部门员工间的违规违纪应予处罚的,且罚款额度在150元以下的,由办公室签字批准。罚款在150元以上的,由总经理签字批准。

5、办公室负责受理员工的各类投诉。员工若对惩戒不服,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服从管理的前提下,可书面或口头向办公室反映和申诉,办公室应在了解核实后,三日内给予答复,并有权对处罚作出支持或撤销的决定。

浙江******有限公司

篇10:关于免缴滞纳金的申请[定稿]

洛龙区地方税务局:

我公司于2012年7月13日(例征期内)申报2012年第二季度房产税38003.32元,第二季度土地使用税483515.80元,合计税款521519.12元,此税款于2012年7月13日从我公司基本帐户—洛阳银行洛南支行代扣代缴成功。由于申报扣款系统与洛阳银行洛南支行衔接出现故障等原因,上述521519.12元税款于2012年7月16日被退回洛阳银行洛南支行我公司帐户(银行未通知我司),产生税收滞纳金2607.60元。在上述税款被退回过程中,由于出现不可抗力因素,本公司属无过错方,特恳请贵局批准本公司免于缴纳税收滞纳金。当否?请批示!

洛阳天久铝业有限公司

篇11:企业职工退休有关规定

退休金是劳动者因年老退休后按照社会保险法规规定支付给退休人员安度晚年的基本待遇。退休金从管理体制是可分为基本退休金、补充退休金和个人储蓄式退体金三种类型;从给付额度上可分为正常退休金、特殊退休金和减额退休金。根据参加工作年限或缴纳保险费时间的长短按规定的比例计发。职工退休后,退休当月的工资照发,从批准退休的第二个月停发工资,每月按规定发给退休金,通常延续到领取者死亡为止。

基本养老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即国家按照社会保险制度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养老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这里所说的养老保险待遇给付,主要是指基本养老金的给付。

一、退休资格条件

(一)退休条件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凡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者,可领取法定的全额退休待遇。归纳起来.我国现行的退休资格条件是:

(1)正常退休年龄: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的工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2)正常退休工龄: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3)从事国家法定特殊岗位、工种的工作者,如高温、井下、低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有害工作环境等,退休年龄可以较正常情况下提前5年,即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但连续工龄仍为10年。

(4)非因工伤残、患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需经医院证明,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可提前退休,连续工龄亦为10年。

(5)因工伤残,经医院证明,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可不受年龄、工龄限制,办理提前退休。

(6)在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指国发[1997]26号文件发布后)退休者,个人的视同缴费年限(即建立个人账户之前的连续工龄)与缴费年限之和应达到15年;当地实行个人账户改革之后参加工作者(即‚新人‛),将来退休时要求个人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两种职工退休时可以按月领到全额的退休金(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如个人缴费年限不满15年(含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后不能领取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中的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三)提前退休条件国家对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条件作了以下几点明确规定:

l.关于提前退休工种的规定。

劳人护[1985]6号《劳动人事部关于改由各主管部门审批提前退休工种的通知》规定:(1)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工人,无论现在或过去从事这类工作,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以按照《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办理退休:

①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10年的;②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累计满9年的;⑧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累计满8年的。

(2)本通知所说的高温作业,应符合GB4200—84《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中第四级;繁重体力劳动作业,应符合《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的第四级;高空作业,应符合GB3608—83《高处作业分级》标准中的第二级,并经常在5米以上的高处作业,无立足点或无牢固立足点,确有坠落危险的。

(3)常年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山、高原地区和常年在0℃以下的冷库、生产车间等低温场所工作的工人退休时,可以参照从事井下、高温作业工人的有关规定办理;常年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山、高原地区工作的工人退休时,可以参照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工人的规定办理。

(4)本通知所说的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包括有毒、有害作业在内。有毒,有害作业系指工人在生产中接触以原料、成品、半成品冲问体、反应副产物形式存在,并在操作时可经呼吸道、皮肤或口腔进人人体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如经常、直接、大量地接触汞苯、砷、氯乙烯、铬酸盐、重铬酸盐、黄磷、铍、硫磷、碳基镍,氯甲醚、锰、氰化物、三硝基甲苯,铅及其他化合物和二硫碳等。但目前的工艺设备还不能完全控制其危害,劳动条件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善的,在确定和审批有毒、有害作业提前退休工种时,要严格掌握。要对毒物的危害程度和工人接触毒物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比较;然后将危害严重的工种列为本行业的提前退休工种试行,不应采取对接触毒物的工人,不论是直接接触还是间接接触,也不分经常接触还是偶尔接触,一律列人提前退休工种的做法,对有的有毒、有害工种一时看不准分不清的,可以暂时不定。

(5)凡是有条件通过工艺改革、技术措施等办法劳动条件得到改善而不认真采取措施改善的,从事这种作业的工种不能列为提前退休工种。例如对从事玻璃、耐火、建材、炭黑等有粉尘的作业工种暂不列为提前退休工种。

为了严格执行提前退休工种的规定,1993年,劳动部《关于加强提前退休工种审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停止审批新的提前退休工种,提前退休工种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劳动部审批。不符合提前退休工种审批条件和审批程序的,一律不予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企业对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耍妥善安臵。因年老体弱不能坚持正常生产工作的,可以实行离岗退养。离岗退养期间,按一定比例发给工资。离岗退养职工到达退休年龄时,再按国家有关规定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发给退休费。2.关于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情况的规定。

北京市卫生局、劳动局、人事局[79]市劳险字第37号印发的《北京市职工因工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工作能力鉴定标准试行草案》,规定了职工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工作能力必须符合28种情况的一种。

3.关于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标准。

国家制定的《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对致残程度划分了10个等级,其中符合评残标准l级至4级的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

4.关于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后职工身份的确定问题。劳动部1992年下发的《关于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第八条规定:‚企业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后,职工需要办理退休;退职手续的,按其现工作岗位国家规定的年限和条件执行。‛其中,‚现工作岗位‛是指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后,职工不再保留原固定身份。如原身份是干部,现到工人岗位工作的,按工人的退休、退职条件执行;原身份是工人,现到管理岗位工作的,按干部的退休、退职条件执行。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用人单位出于利益需要违反规定擅自大量办理提前退休,致使养老保险负担不合理加重,冲击了职工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为此,1998年6月2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暂停病退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审批工作,严格制止无故提前退休。根据《紧急通知》的规定:1999年底前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和条件的,已办理的退休手续有效,继续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养老金;1999年底仍未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和条件的,已办理的退休手续无效,由企业统筹安排,应当安排下岗的职工进人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其基本生活。

所以,在《紧急通知》前已办理的退休手续是否有效应看这部分职工在1999年底前是否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和条件。如就年龄条件来看,特殊工种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的情况除外,一般在1999年底前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并符合其他退休条件的职工,其在《紧急通知》前已办理的退休手续应确认为有效,应享受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的养老金。

在我国现行退休制度中,离岗退养实际上又称为‚内退‛,即企业职工在距退休年龄5年以内时,因为患病或年老体弱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可以离岗退养。离岗退养期间可以计算连续工龄,并按一定数额按月发给其生活费;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再办理正式退体手续,改发退休待遇。应指出的是,对离岗退养的处理,国家目前只有原则性的意见,各地、各企业具体办理时灵活性比较大一些,但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应注意解决如下问题:

(1)建立个人账户的职工,应继续缴费(企业和个人均应缴费),才能计算为‚个人缴费年限‛。(2)离岗退养应严格控制.不能成为变相的提前退休;退养费应从工资基金中刭支,而不能从退休养老基金中开支。

(3)对已建立个人账户的职工,如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在准备‚退养‛时已满15年,经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按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如缴费年限不满15年者,不能办理提前退休,应予退养,直至达到退休年龄时,再视缴费年限长短,按规定办理正式退休手续并计发基本养老金。

(三)公务员的退休条件1993年8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第十五章,对公务员的退休条件作出了新的规定。新的规定是在《国务院关于安臵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文件)基础上所作的重大修改。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分别对强制退休条件和自愿退休条件作了不同的规定。

1.强制退休条件。《条例》第七十八条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国家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当退体:

(1)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2)丧失工作能力的。前一条件是说:公务员达到退休年龄时,不论其工龄长短。都可以退休。后一条件是说,公务员丧失劳动能力时,不论其因工还是非因工。都可以退休。

2.自愿退休条件。《条例》第七十九条规定:国家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本人提出要求,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1)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2)工作年限满30年的。

这两条退休条件是指公务员达到一般退休年龄以前。符合规定的自愿退体条件时,可以申请退出工作岗位,享受退休待遇。

(四)延缓退休的条件

1.1982年国发[1982]62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中,在规定离体年龄之后,指出:‚确因工作需要,身体又能坚持正常工作的,经任免机关批准,可适当推迟。‛

2.1983年国发[1983]141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高级专家是指‚正副教授、正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正副主任医师、正副编审、正副译审、正副研究馆员、高级经济师、高级统计师、高级会计师、特级记者,高级记者、高级工艺美术师以及六艺六级以上的专家。‛

高级专家的离休退休年龄,一般应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其中少数高级专家,确因工作需要,身体能够坚持正常工作,征得本人同意,经批准,其离休退休年龄可适当延长。

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相当这一级职称的,最长不超过65周岁;教授、研究员以及相当这一级职称的,最长不超过70周岁。学术上造诣高深,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杰出高级专家,经国务院批准,可以暂缓离休退休。

‚杰出高级专家‛按1992年人事部《关于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离)休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是指:中科院学部委员(现改为院士);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及各民主党派中央副主席以上职务的高级专家;1983年底前评定为4级以上的老专家;其他有突出贡献,学术上造诣高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高级专家。

3.1985年原劳动人事部同意卫生部关于延长老中医药人员离退休年龄的意见,主治医师职称的可到65周岁,最长不超过70周岁;无主治医师职称及无职称的,从事医药工作30年以上的,可到60周岁,最长不超过65周岁。

4.1990年人事部关于高级专家退(离)休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女性高级专家凡身体能坚持正常工作、本人自愿,可到60周岁退(离)休。

5.199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县(处)级女干部退(离)休年龄问题的通知规定,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县(处)级女干部,凡身体能坚持正常工作、本人自愿的,其退(离)休年龄可到60周岁。事业单位可参照办理。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务院有关高级专家离休退休的规定,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人事部发布了《关于高级专家退(离)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高级专家的离休退休作出进一步的具体规定。该《通知》明确指出,女性高级专家,凡身体能坚持正常工作,本人自愿,可以到60周岁退(离)休。

对年满60周岁的少数女性高级专家,确因工作需要延迟退(离)休年龄的,按《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执行。同时还明确少数高级专家‚确因工作需要‛延长退(离)休年龄,主要是指下列几种情况:一是已承担的重要工作(如重点攻关科研项目)和带博士研究生等任务尚未完成,退(离)休后将对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的;二是特殊专业和新学科、重点学科急需的;三是技术力量薄弱的单位确系工作需要的;四是在业务上起把关作用或在学科中起带头作用,退(离)体后尚无人接替的。

二、离退休待遇(一)退休待遇国发[1978]104号文件关于退休待遇的规定,其适用范围为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适用时间,企业为未实行养老金新的计发办法的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到1993年9月30日止。有关具体规定为:

(1)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其退休费按照参加工作的不同时间确定标准发给,即符合退休条件第(1)(2)(3)项的。

每月按下列标准发给退休费,直至去世为止: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90%发给;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80%发给。(此项规定为1982年《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所替代)(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詹参加工作的职工,其退休费标准按照工作年限或连续工龄的长短确定发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符合退休条件第(1)(2)(3)项的,每月按下列标准发给退休费,直至去世为止:连续工龄满20年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75%发给;连续工龄满15年不满20年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70%发给;连续工龄满l0年不满15年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60%发给。

(3)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休的职工,每月按下列标准发给退休费,直至去世为止:饮食起居需要人扶助的。

按本人标准工资的90%发给,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给一定数额的护理费(护理费标准,见第九章职工因工致残保险的规定);饮食起居不需要人扶助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80%,发给。同时具备两项以上的退休条件,应当按最高的标准发给。

(4)患二期、三期矽肺病离职休养的工人,如果本人自愿也可以退休。退休费按本人标准工资90%发给,并享受原单位矽肺病人在离职休养期间的待遇。

(5)最低退休费。达到退休年龄退休,提前病退以及因从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职工,享受最低退休金待遇。

(6)酌情提高退休费标准。获得全国劳动莞雄、劳动模范称号,在退休时仍然保持其荣誉的干部、工人;省、市、自治区委员会认为在革命和建设中有特殊贡献的干部、工人;部队军以上单位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和认为对作战、军队建设有特殊贡献的转业、复员军人,在退休时仍保持其荣誉的,其退休费可以酌情高于本办法所定标准的5%-15%,但提高标准后的退休费,不得超过本人原标准工资。北京市提高退休费的具体标准,请查阅北京市劳动局、人事局[80]市劳险字第309号和[80]京人工字第49号文件的规定。

(7)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易地安家的,一般由原工作单位发给150元的安家补助费。由大中城市到农村安家的,发给300元。

退职干部、工人易地安家的,可以发给相当于本人两个月标准工资的安家补助费。

(8)离休、退休,退职干部本人,可以享受与所居住地区同级干部相同的公费医疗待遇。退休、退职工人本人可以继续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9)离休和退休的干部去世后,其丧事处理、丧葬补助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应当与在职去世的干部一样。

1978年以后对退休待遇的调整规定。

(1)关于提高高级专家退休费标准的规定。国发[1983]141号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暂行规定》中规定:高级专家离休退休的待遇,按国家统一规定办理。符合以下情况的,退休费标准可以适当提高:

①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经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或中央、国家机关的部委批准,其退休费标准可以酌情提高5%,15%。提高标准后的退休费,不得超过本人原标准工资。②建国后从国外或者从香港、澳门、台湾回来定居工作的高级专家,其退休费均按建国后参加革命工作退休干部的最高标准发给。其中有重大贡献的,再按前①项规定提高退休费。

1986年2月18日国务院国发[1986]26号《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退休问题的补充规定》中规定:凡建国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986年已满60周岁,并于1983年9月1日前已获得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科学家、老教授、老专家(含建国前在国外工作.建国后回国的),在他们退休后,仍可保留原已获得的称号,他们的退休费按其原工资额的100%发给。对于过去已经办了退休手续,符合上述条件的,也同样对待;领取原工资额的100%退休费的时间,自1986年2月起计算1986年5月27日,国家科委《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问题的几点说明》中指出:

①国发[1986]26号《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退休问题的补充规定》的三个条件,高级专家(包括已退休的高级专家)必须同时具备,方可保留原已获得的称号,并领取原工资额100%的退休费。

‚凡建国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系指在1949年10月1日建国前已做过专业技术工作的(包括技术工人),不分工作地点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分所在社会的制度性质,不分工作单位是国营、私营还是个体开业的,不分工作时间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均可列人本条文规定范围。

‚1986年已满60周岁‛,系指到1986年12月31日已满或超过60周岁的高级专家(不分男女)。‚1983年9月1日前已获得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也包括1983年9月1日前,本人工资级别已相当于技术6级以上,并按高级知识分子待遇对待的,可列人本条文规定的范围。

高级职称‚待批‛或‚待授‛人员,系指在1983年9月1日前经具有高级职称评定权的组织评定了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称,并已报到‚批准‛或‚授予‛高级职称主管部门的人员。

②为鼓励和稳定在边远地区工作的高级专家,凡在边远地区工作20年以上者,除了根据国发[1983]68号文规定,退休费提高10%外,还可根据国发[1983]141号文规定,酌情再提高退休费50%一15%,但退休费的总额不得超过本人的原工资额。

(2)关于特级教师补贴费列人退休费基数或离休时补贴费照发的规定。1982年11月27日,劳动人事部《关于中小学特级教师退休离休和调动工作以后补贴费处理的意见》规定:特级教师退休、病休时,有补贴费的,其补贴费可作为计算退休费和病假待遇的基数;离休时有补贴的,补贴费照发。

(3)1985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航空工业部,民用航空局《关于‚两航‛起义人员有关待遇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规定:建国前起义的‚两航‛人员,现在是干部的(含已退休的)可享受离休待遇。‚两航‛起义人员中,建国前就已参加筹划起义工作的(有确凿证明),应按地下工作人员对待,可享受离休待遇。建国后起义的‚两航‛人员退休后(含已退休的),可按其原基本工资额的100%发给退休金。(4)关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提高10%部分作为计发离休、退体基数的规定。1988年1月20日,国家教委、人事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提高10%部分可以作为计发离休、退休费基数的通知》提出:根据劳动人事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劳人薪[1988]2号《关于下发<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从1987年10月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现行的各级工资标准(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之和)提高10%。1987年10月已离、退休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提高l0%的部分,均可作为计发离休、退休费基数。计发时间从1987年l0月1日开始实行。

(5)关于教龄、护龄津贴作为离、退休生活补贴基数的规定。1986年9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教龄、护龄津贴作为计算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基数的通知》规定:根据劳人薪[1986]60号《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奖励工资问题的通知》

第一条‚基本工资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工龄津贴(包括教龄、护士工龄津贴)‛和关于教龄、护龄津贴可以作为计算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费基数的通知精神,凡原享受教龄、护龄津贴的教职员离、退休时,可根据国家规定的离、退休生活费的计算标准,将教龄、护龄津贴作为计算离,退休生活补贴基数,从1989年9月1日起执行。

16)关于护士工资标准提高部分计人离、退休费基数的规定。1988年12月12日,人事部、卫生部、财政部印发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提高护士工资标准的实施办法》规定:‚根据《国务院关于提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的通知》的规定。

从1988年10月起,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护士现行的各级工资标准(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之和)均提高10%。‛具体实施办法是.凡从事护士工作满20年及其以上的护士(系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助产士、护师、主管护师、正副主任护师),在医疗卫生机构离休、退休时,其工资标准提高的部分,均计人离、退休费基数。

提高工资标准的护士、从事护士工作不满20年的,调离护士工作岗位后,工资标准提高部分即行取消,并执行新工作岗位的工资标准;从事护士工作满20年及其以上,因工作需要,经领导批准调离护士工作岗位后,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其他工作的,仍按提高的工资标准执行。

(7)关于西藏干部、工人退休费标准的规定。国办发[1982]3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人事局、国家劳动总局关于西藏干部、工人离休、退休、退职工作中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的通知》规定:西藏自治区干部、工人按在西藏连续工作时间提高退休费标准:凡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工作累计满10年不满15年的,退休费标准提高5%;累计满15年以上的退休费标准提高10%。在海拔3500米以下地区工作的,不提高退休费标准。

西藏自治区干部、工人享受特殊贡献待遇的退休费标准为:获得全国性的劳动(战斗)英雄、模范等光荣称号的干部、工人,退休费标准可提高10%~15%;获得自治区劳动英雄、模范和部队军级以上单位授予的战斗英雄、模范等光荣称号的,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认为对西藏革命和建设有特殊贡献的干部、工人,退休费标准可提高5%~10%。享受特殊贡献待遇的干部、工人,如果长期在高原地区工作,还可以按规定提高退休费标准,但其退休费总额不得超过本人的标准工资。

(8)退休职工发给取暖补贴。国家劳动总局、民政部、财政部《关于给退休职工发宿舍取暖补贴问题的通知》规定:经国务院批准.从1979起,对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一样,按居住地的标准发给宿舍取暖补贴。按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退职的职工也参照办理。

(9)退休职工享受洗理费待遇。京劳险发字[1989]317号《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总工会关于给企业退休职工发放洗理费的通知》规定:从1989年10月份起,我市企业退休职工可以享受洗理费待遇。待遇标准可与本企业在职职工相同,资金来源由企业自有资金中解决。

(二)老工人条件及老工人待遇 1.老工人的条件。

根据劳人险[1983]3号《劳动人事部关于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退休待遇的通知》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老工人.都算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可享受老工人的退休待遇: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或享受供给制待遇,或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以及在东北和个别老解放区,1948年底以前享受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薪金制待遇,现在仍在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工作的老工人(含军队中无军籍的工人)。

2.老工人待遇。

根据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符合建国前参加工作条件的老工人,退休后照发本人原标准工资。对于1945年9月2日及其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退休后除照发本人原标准工资外,再增发一部分生活补贴。生活补贴的数额为: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每年增发两个月的本人原标准工资;1937年7月7日到1942年12月31日参加革命工作的,每年增发一个半月的本人原标准工资;1943年1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每年增发一个月的本人原标准工资。生活补贴,从批准退休之日起按年全额发给。已经退休的老工人,可以从1983年1月起改变退休待遇,发给生活补贴。过去的一律不予补发。按照规定享受退休待遇和生活补贴的老工人,其政治待遇以及其他保险、福利待遇与一般退休工人相同。

(三)退职、退职条件。

退职是指不具备退休条件的职工按规定提前退出工作岗位。退职条件按照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执行:‚不具备退休条件,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应当退职。‛‚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又不具备退休条件的干部,应当退职。‛

此外,对于达到退休年龄,即年老但工作年限或连续工龄不足10年,并且也没有丧失工作能力或劳动能力的,也应按退职处理。

2.退职待遇。

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退职后,按月发给相当于本人标准工资40%的生活费。低于20元的,按20元发给。‛劳人险[1983]60号文件规定:从1983年8月起.退职生活费最低保证数由20元提高到25元。国发[1989]82号、83号文件规定:将职工退职生活费最低保证数由原来的25元,提高到40元。此后,退职生活费最低保证数又多次得到提高。

(四)离休条件与离休待遇 l.离休条件。

离休在我国是指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由于年龄和身体关系不能继续坚持正常工作,而这些老干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体现党和国家对老干部的关心和爱护,国家规定让年老体弱,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老干部离职休养,便称之为离休。

(1)离休的政治条件。国发[1982]62号《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第一条规定的离休条件是:

‚对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

规定第一条可以享受离休待遇的老干部,按劳人老[1982]10号《劳动人事部关于发布(贯彻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规定中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是指:①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的;②在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并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③在敌占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④在东北和个别老解放区,1948年底以前享受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薪金制待遇的老干部,也可以享受离休待遇。

供给制是我国老解放区和全国解放初期,对部队和政府工作人员免费供给生活必需品的一个分配制度。

免费供给的范围包括:个人的衣、食、住、行、学习等生活必需品和一些零用津贴,以及在革命队伍里结婚所生育的子女生活费、保育费等。

供给制是一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它对发扬共产主义精神,保持革命队伍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和保障革命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全国解放以后,供给制经过‚小包千‛、‚大包干‛,到1955年改为工资制。

根据劳人老[1982]10号文件规定:‚个人生活部分凡享受以下供给制的,属于‘供给制’:①伙食按规定享受小灶冲灶、大灶;②服装、棉被等生活用品;③极少的普通津贴费。实行部分供给,部分工资制的(含包干制),可视为供给制。除此之外,其他支付形式不属于供给制。建国前享受过供给制待遇,也享受薪金制待遇的,按享受供给制的待遇对待。‛

(2)离休的年龄条件。国发[1982]62号文件规定的老干部离休的年龄为:‚中央、国家机关的部长、副部长,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书记,副书记和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长、市长、主席,副省长、副市长、副主席及相当职务的干部。正职年满65周岁,副职年满60周岁;中央、国家机关的司局长、副司局长,省、市、自治区党委部长、副部长和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厅局长、剐厅局长、地委书记、副书记和行政公署专员、副专员及相当职务的干部,年满60周岁;其他干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身体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提前离休;确因工作需要,身体又能坚持正常工作的,经任免机关批准,可适当推迟。‛

2.离休生活待遇。

根据国发[1982]62号文件第三条规定:老干部离休后,生活待遇略为从优。

1921年7月1日到1949年9月30日各个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郭,离休后原工资照发。

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按本人离休前标准工资,每年增发两个月的工资,作为生活补贴。

1937年7月7日到1942年12月31日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按本人离休前的标准工资,每年增发一个半月的工资,作为生活补贴。

1943年1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按本人离休前的标准工资,每年增发—个月的工资,作为生活补贴。

1945年9月3日到1949年9月30日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不增发生活补贴。

行政八级和相当行政八级以上(含八级)的老干部离休后.不增发生活补贴。1989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转入事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年调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实施方案》中规定:‚原行政8级(含8级)以上的离休干部,同原行政9级以下的离休干部一样.按照他们参加革命工作的不同时期,每年分别增发一个月、一个半月、两个月本人离休费总数的生活补贴。‛

离休后的生活补贴,自批准离休之日起按年发给。已经离休的老干部,从1982年4月10日起按年发给。

除上述离休工资照发和生活补贴外,根据国发[1980]253号《国务院关于公布(国务院关于老干郭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的通知》第五条规定:‚由于瘫痪等原因,生活长期完全不能自理的,可酌情发给护理费,需要购臵病残工具而本人有困难的,可酌情补助。‛护理费标准,按照劳人老[1986]16号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离休退休人员护理费标准的通知》的规定,调整为《关于印发国营大中型企业职工工资标准的通知》(劳人薪[1985]31号)中规定的当地新五级标准工资的中线(六线工资区为51元)。

(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离退休待遇按照国发[1993]79号《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精神,国办发[1993]85号文件印发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规定从1993年10月1日起实行新的工资制度,与此同时,实行新的离退休费计发标准,而不再实行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退休费标准。

机关单位 1.离休待遇。

实行职级工资制后的离休人员,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暂作如下规定:

(1)离休人员,按离休前本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之和计发离休费。

(2)离休人员的离休费,按本人原基本工资全额计发。2.退休待遇。

退休人员的退休费,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按本人原标准的全额计发,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按本人原标准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满35年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88%计发;工作满30年不满35年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82%计发;工作满20年不满30年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75%计发;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60%计发;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10%计发。

3.工人的退休、退职待遇。(1)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后退体的工人,在新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退休费暂按下列办法计发:

退休技术工人,按本人原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奖金三项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满35年的,三项之和按90%,计发;工作满30年不满35年的,三项之和按85%计发;工作满20年不满30年的,三项之和按80%计发;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不满10年退职的,按50%计发。退休技术工人的原奖金是指以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为基数计发的数额。例如,某技师退休前,岗位工资’262元,技术等级(职务)工资45元,无论其退休当月奖金实发数额多少,奖金均确定为131.60元。

退休普通工人,按本人岗位工资和奖金两项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满35年的,两项之和按90%计发;工作满30年不满35年的,两项之和按85%计发;工作满20年不满30年的,两项之和按80%计发;工作满l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不满l0年退职的.按50%计发。退休普通工人的原奖金是指以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为基数计发的数额。

建国前参加工作并符合原劳动人事部《关于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退休待遇的通知》(劳人险[1983]3号)规定的退休工人,退休费按本人原基本工资全额计发。

(2)退职人员按低千同职务退休人员增加退体费的数额,增加退职生活费。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以上当在职人员提高基础工资时,离退休人员按照在职人员提高基础工资的数额增加离退休费。

事业单位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后离退休的人员,其离退休费的计算办法,在事业单位新的新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暂作如下规定:

(1)离休人员的离休费,按本人职务工资与津贴之和全额计发。退休人员的退休费,按本人职务(技术等级)工资与津贴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退休时工作满35年的,退休费按90%计发;工作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70%计发;工作不满10年的,按50%计发。

离退休费的计发基数为本人离退休当月的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和工资构成比例所规定的津贴两项之和(退休费按规定相应打折扣)。例如,全额拨款单位的某教授,离休时,当月职务工资为520元。津贴占工资构成的30%,为223元,其离休费按本人职务工资和津贴的垒额发给,为743元。如果是退休,退休时工龄34年,其退休费按本人职务工资和津贴之和的85%计发,为632元。

工作人员原享受的政府特殊津贴、教龄津贴和护龄津贴,在离退休时均按100%发给。

(2)建国前参加工作并按原劳动人事部《关于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退休待遇的通知》(劳人险[1983]3号)规定,享受本人原工资100%退休费的退休工人,退休费按本人技术等级工资(等级工资)和津贴的全额计发。

(3)在职人员调整工资标准时,离退休人员相应增加离退休费。、三、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一)基本养老金计算1.工龄。

工龄是职工以工资收人为生活资料全部或主要来源的、按年计算的工作时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龄又称工作年限‛。工龄分一般工龄和连续工龄两种。

一般工龄也称‚总工龄‛,是指职工以工资收人为生活资料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全部工作时间。

连续工龄,是指职工在一个工作单位的连续工作时间。以前,连续工龄又称‚本企业工龄‛。连续工龄是一般工龄的组成部分。职工如曾离职,离职以前的工作时间除有特别规定的以外,不能计算为连续工龄,一般从最后一次回到本单位工作之日开始计算连续工龄。职工在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经过组织调动,或者单位合并及改组等原因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连续工作的职工,其工作时间可以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工龄折算是一种工龄计算方法,是指为了照顾从事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和有害身体健康劳动的职工,按一定的折算比例将其一年工龄作为一年零几个月工龄进行计算,使其在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之前能够退休。

社会平均余命,是指根据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计算出来的退休以后乎均存活时间,即平均预期寿命减平均退体年龄。社会平均余命是养老保险基金收付精算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例如,在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收付运作中,当缴费工资增长率、利率、退休金替代率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平均余命较长时,则基金的提取率较高;反之,则较低。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寿命约为70岁,2035年时可达到73岁,按目前平均退休年龄55岁,则社会平均余命为15年,2035年时可达到18年。

2.缴费年限。

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称为‚缴费年限‛。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前,职工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即职工全部工作年限中,其实际缴费年限之前的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作时间。视同缴费年限必须是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因而并非基本养老保险参加者参加统筹之前的年限,也并非人人都有视同馓费年限。

实际缴费年限,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后,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理解这一概念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实际缴费年限是职工个人的缴费年限,不应与职工所在企业的缴费情况相联系。(2)职工个人必须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若是非足额缴费,刚欠缴年限暂时不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待职工补齐欠缴本金和利息后方能计算。

1997年7月1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基本养老金领取的资格条件是缴费年限满15年(含视同缴费年限)。但是,由于此前国家规定退休时连续工龄满10年即可,而且各地实行个人缴费和‚统账结合‛的时间,具体方法差别较大,因此目前国家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1)职工所在地实行统一制度或个人账户制度之前.职工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一律应视为‚视同缴费年限‛,与统一制度后的缴费年限一并计算。

(2)职工所在地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之前的个人缴费年限,一律应予以认可,改革前后合并计算。而且,这一部分个人缴费,应以记账方式计人职工个人账户。

(3)对统一制度或‚统账结合‛制度出台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一律应按缴费满15年方可计发基本养老金。否则,只能实行一次性给付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视同缴费年限是专门为解决‚中人‛退体待遇而设计的一种退体资格条件,它是指职工全部工作年限(或连续工龄)中,没有实行个人缴费,但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作时间。由于我国推行个人缴费制度始自1992年前后,建立职工个人账户是在1995年前后,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没有个人缴费的记录。为了保证这类职工将来退休时的退休金能够满足预期的替代率水平,1997年全国统一的新制度规定,将这类职工在改革之前,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界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其作用,一是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作为退休资格条件,如北京市规定,实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计发基本养老金时合并计算;二是确定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百分比,如北京市规定,每一个视同缴费年限,其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百分比为1%。应当注意的是,视同缴费年限应指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而不一定是改革前参加工作职工的所有工作时间。

《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是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的一种档案制度。该‚手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的规定,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后,为法定范围内的在职职工建立的,其内容主要有:职工姓名、年龄、性别、参加工作时间、工作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以及企业和个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缴费情况等。‚手册‛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企业核发,由职工所在企业负责填写和保管,职工本人定期核查并签字认可。职工退休时,该‚手册’,将成为核发本人退休金的主要依据,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换发退休证。

1995年实行个人账户以来,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又增加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对账单‛的制度,每年需打印一份‚对账单‛,由职工签审后,粘贴在本‚手册‛上,作为今后核发退休金的依据之一。

3.缴费工资。

缴费工资基数是指企业或职工个人用以计算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工资基数,用此基数乘以规定的缴费比例,即为企业或个人应缴费金额。其中企业缴费,一般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为缴费工资基数;职工个人一般以上一月平均工资为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基数。

职工平均工资1995年以前习惯称为‚社会平均工资‛,1995年3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规范为‚职工平均工资‛。该指标反映一个地区全部职工的平均工资收人情况。

它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职工平均工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同期内的平均职工人数缴费工资平均指数,是指职工在整个缴费年限或其中连续计算的若干缴费年限中,每一缴费的缴费工资与相对应年份的职工平均工资之比的和,除以整个缴费年限或连续计算的若干缴费年限后的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缴费工资第一年缴费工资第二年缴费工资均指数一年职工平均工资二年职工平均工资第N年缴费工资、,N年职工平均工资式中N——整个缴费年限或连续计算的若干缴费年限。

缴费工资平均指数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某一职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相对位臵。若其值大于1,说明该职工在整个缴费年限或连续计算的若干缴费年限的缴费工资,高于相同年限的职工平均工资;等于1,则说明两者相等;小于1,则说明个人平均缴费工资低于职工平均工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后,在用指数化方法计算‚中人‛过渡性养老金时,缴费工资平均指数是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重要构成要素。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指职工退林时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与该职工的缴费工资平均指数的乘积。该指标反映职工在整个缴费年限或连续计算的若干缴费年限中的缴费工资平均水平,是改革期间计算基本养老金的重要指标。其公式如下:

某职工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某职工的缴费工资平均指数缴费性养老金是前几年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中的结构性养老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职工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缴费满15年的,每满1年发给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即所谓‚系数‛)。缴费性养老金可以比较准确地体现在职时职工之间的劳动贡献差别情况。用公式表示如下:

缴费性月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缴费工资平均指数×缴费年限×系数其中:(1)缴费年限为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之和。

(2)系数的值一般在1%~1.4%之间。在1992—1997年之间退休的职工,如当地已进行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刚退休金中有此种内容。

(二)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是指职工退休时领取国家法定的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包括计算基本养老金的基数、比例(或系数)以及计算公式等。

1997年国务院的26号文件第五条统一了基本养老金的计发条件和计发办法,对不同类型的人员规定了不同的计发办法,即计发的前提条件为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统一糊度之前参加工作的含视同缴费年限)。计发基本养老金的结构,统一制度实施前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各不相同:

(1)统一制度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即所谓‚新人‛)退休时: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标准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

(2)统一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即所谓‚中人‛)退休时: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十过渡性养老金其中过渡性养老金由国务院主管社会保险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指导实施。

(3)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支付给本人。

(4)统一制度实施前已经退休人员,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同时执行养老金调整办法。即与其他离退休人员一样,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

‚老人‛以及‚中人‛和‚新人‛等,是近年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弓1人个人账户以后出现的新概念。‚统账结合‛的实行,为每位企业在职人员设立一个终身不变的个人账户,以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也相应建立一个个人账户。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而言,由于其工作一开始就有个人账户,就开始记录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因而在退休后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即是该职工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加上基础养老金,即是该职工退休时的全部养老金。换句话说,对‚统账结合‛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来讲,其退休时的养老金可以直接用统一制度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加以计算,不考虑其他因素.因而将这部分人称为‚新人‛。而对‚统账结合‛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人员来说。由于其‚统账结合‛之前的工作年限没有实行个人账户,则其退休时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中没有体现其‚统账结合‛之前的劳动贡献情况,因而其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不能简单用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也就是说对这部分人不能简单套用统一制度的计发办法计算其退休时的养老金,而应采取一种过渡的办法。对这种新制度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职工,习惯上称为‚中人‛。所谓‚老人‛,实际上是‚中人‛的一种,其概念最早见于上海的方案,它的含义是‚实行个人账户之前参加工作,之后三年内退休的职工‛,相对应地,上海将‚实行个人账户三年之后退休的职工‛称为‚中人‛。国务院1995年的6号文件中的办法一也是这么划分的。之所以这么划分,主要是考虑实行个人账户后三年内退休的职工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太少,在采用账户放大法(或系数法)的情况下,用它去放大、推断职工一生的劳动贡献误差太大,故实行了三年‚缓冲期‛。由于现在在计算‚中人‛过渡性养老金时,一般不提倡用账户放大法或系数法,加上绝大多数地方个人账户实行的时间己逾三年,故‚老人‛的概念实际操作中已很少出现,习惯上可统一称为‚中人‛。1998年起对于企业职工领取基本养老金的资格条件实行全国统一规定,其主要内容是:(1)被保险人本人和所在用人单位应按国家和所在地区的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办理了正式的参保手续;(2)被保险人应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体条件并办理正式退休手续;(3)新规定实施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退休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应累计满15年,新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职工,缴费年限应累计满10年以上;(4)被保险人缴费年限应按所在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的时间累计计算,其中只一方缴费不能算一个缴费年发;(5)被保险人在新规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在实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退休时可视同缴费年限,在计发基本养老金时合并计算。

目前,我国正处在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转轨阶段,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国家规定实行‚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按职工参加工作时间和退休资格采用不同的待遇给付计算办法。

所谓‚老人老办法‛,即对‚老人‛的基本养老金支付仍按照当地规定的标准发放养老金,而且作为‚老人‛可以同时享受今后养老金正常调整时增发的补贴。

‚新人新办法‛,指‚新人‛将来退休时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ls年,则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

(1)基础养老金,按月支付的标准是上一年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这实际上是—个绝对数额.只要是同一地区的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每月所得都是一样的。当今后每年职工平均工资上升时,基础养老金将重新计算确定一次,如平均工资下降则仍按原标准计发不作下调。

(2)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月支付的标准是本人账户储存额的1/120。这里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应指退休前—个月时个人账户储存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全部本金与利息之和,而1/120是指计算的比率。退休时根据这一标准一次计算出确定数额。今后每个月都按这一数额为基准支付,直至本人去世时为止。如果当地政府决定发给退休调整(补助)金,则应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之和的基础上进行累加,得出当时应支付的退休金数额。

统一制度后,在如何界定‚中人‛的范围问题上,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以‚实施统一制度‛为标准,即实施统一制度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职工称为‚中人‛;另一种说法是以‚统账结合‛为标准,即一个地区‚中人‛的范围是以该地区首次实行个人账户的时间来划分。上述两种划分方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前一种划分在时间上比较统一,都以‚实施统一制度‛为准,则全国均应以实施统一制度的时间作为划分‚中人‛的临界点。但这种划分却与实际情况相悖,事实上1998年之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了个人账户,其中又有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实行办法一和办法三的地区)都对‚中人‛作了界定,现在要求重新界定,势必给实际操作带来被动,职工本人也难于理解。.后一种划分基本与实际情况相符,但却不适用于原来实行办法二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个人账户在整个过渡期都小于11%(即实行个人账户、后,不能用个人账户储存额去推算账户之前的劳动贡献),且记账比例由小到大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在统一制度之前不存在前述所谓‚中人‛的概念。

界定‚中人‛的原则应该是既与实际情况相符又与统一制度相衔接。按照这一原则,界定‚中人‛的标准应该是:与统一制度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新办法)比较,若统一制度之前的计发办法(原办法)的个人账户比例大于或基本等于新办法中的个人账户比例,则原办法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职工即称为‚中人‛;若原办法的个人账户比例小于新办法中的个人账户比例,则‚中人‛的范围应是‚统一制度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职工‛。按上述划分标准,可以说,原实行办法一和办法三的地区,其‚中人‛的范围是以当地实行‚统账结合‛的办法之日为临界点;原实行办法二的地区,其‚中人‛的范围则是以实施统一制度之日为临界点。

统一制度基本养老金的目标结构是指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即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对统一制度后参加工作的职工而言,其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直接按统一制度的目标结构领取;对统一制度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而言(原实行办法一和办法三的地区,为当地‚统账结合‛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其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以上的部分组成,即除了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外,还有过渡性养老金(部分地区还要加一块调节金)。随着‚中人‛临界点之前年限的逐渐缩短(即‚中人‛逐渐减少),过渡性养老金等也将逐渐减少。最后,随着‚中人‛临界点之前的年限为零,过渡性养老金等也将相应降为零。这样即实现了新制度的目标结构,整个‚中人‛的过渡期也就完成了。

所谓统一制度的目标替代率,指新制度目标结构的替代率(约为58.5%)。随着‚中人‛过渡期的逐渐缩短,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逐渐向目标替代率接近,当‚中人‛过渡期完成时,目标替代率也就达到了。

由于‚中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其养老金计发办法有别于‚新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的规定,‚中人‛不仅享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而且‚中人‛退休时要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有两种方式:一是指数化方式,二是账户放大方式。

(1)所谓‚指数化方式‛,指对过渡年限的养老金用《劳动部关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劳部发[1993]275号)文件中缴费性养老金的办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中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其中:过渡性养老金=职工退休时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本人缴费工资平均指数×系数(1.0%~1.4%)ׂ中人‛临界点之前(‚统账结台‛之前)本人缴费年限。例:某‚中人‛退休时,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500元,本人缴费工资乎均指数为18,缴费年限中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年限为27年,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为19000元,该地区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系数为12%,人均补贴为100元,求该‚中人‛退休时每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数额为多少? ①基础养老金=.1500×20%=300(元);②个人账户养老金=19000÷120=158.3(元);③过渡性养老金=1500×1.8×1.2%×27=874.8(元);④补贴l00元。

该‚中人‛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应为四项之和,合计1433.1元。

(2)所谓‚个人账户放大式‛,指用放大现有个人账户储存额的方法去推算全部缴费年限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如下:

‚中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系数÷120上例中,若该‚中人‛个人账户放大系数为6.5,则该‚中人‛的基本养老金=1500×20%+19000x6.5÷120+100 计算‚中人‛临界点之前的养老金叫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是统一制度后‚中人‛基本养老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统一制度(或‚统账结合‛)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人员来说,由于其在之前的工作年限没有实行个人账户,则其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中没有体现这段年限的劳动贡献情况,因而其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不能简单用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而应再加上没有个人账户年限的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就是解决这一没有个人账户年限的养老金问题。

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如下:

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Rׂ中人‛ 临界点之前的本人缴费年限其中:R为计发系数,其值在1%一l4%之间,由各地测算后确定;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某‚中人‛退休时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本人缴费工资平均指数。

‚中人‛临界点之前的本人缴费年限,对统一制度之前实行‚办法一‛和‚亦法三‛的地区而言,‚本人缴费年限‛为该地区实施‚统账结合‛、建立个人账户之前的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对原实行‚办法二‛的地区而言,‚本人缴费年限‛为实施统一制度之前的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

过渡性养老金与缴费性养老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精l费性养老金是前几年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时设臵的一种养老金,其计算公式基本同于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不同点是将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中的‚中人‛临界点之前的本人缴费年限换成‚本人全部缴费年限‛。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过渡性养老金是缴费性养老金的一部分,前者是计算某‚中人‛参加工作至统一制度(或‚统账结合‛)之时的养老金,后者是计算其参加工作至退休整个工作期间缴费年限的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中,计发系数的值按规定限定在1%~1.4%之间,具体为多少,由各地根据测算后确定。

测算计发系数一般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估值修正法。即先根据经验取一个计发系数的估计值(如1.2%),然后对部分不同行业即将退体的职工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进行推算,并与老办法计算结果比较.若新老办法对比,按新办法计算的结果大部分比老办法的高(覆盖面第1年一般不应低于60%),说明计发系数的取值大体可以。若水平比老办法高出过多(增资幅度一般不应超过20%),或比老办法低,则应对估计值进行修正或调整,直至符合‚新老待遇水平基本平衡‛原则为止。

方法二:抽样统计法。即先对部分不同行业即将退休的职工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按老办法进行抽样统计,并计算出其平均养老金水平;然后代人新办法设计的‚中人‛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最终求出计发系数的值。测算的结论仍然要符合前面办法一所述的基本原则。

需说明的是,如果计发系数取高限后仍保证不了新老待遇水平的有机衔接,则需用另设一块调节金的方法予以解决。

调节金是‚中人‛基本养老金中可能出现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用过渡性养老金或个人账户放大方式仍解决不了新老待遇水平之间的有机衔接(即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不能普遍或大部分高于按老办法计算的退休待遇水平)时,需要在‚中人‛的基本养老金结构中另外增加一块养老金。

这一块养老金就称为‚调节金‛。

对统一制度之前已实施‚统账结合‛改革方案的地区而言,在统一制度后用设臵调节金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并轨后‚中人‛过渡的难题。因为对这部分地区来说,其实施的‚统账结合‛方案大部分部有‚社会性养老金‛(办法一的地区除外),其计发比例都为职工平均工资的25%,左右。统一制度后,要求将‚社会性养老金‛改为‚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由25%改为20%;此外,原高于11%个人账户的部分也面临一个如何处臵的问题。由于这些‚高出部分‛不能马上取消,应逐年冲减。而‚过渡性养老金‛只是解决‚中人‛临界点之前没有个人账户年限的养老金问题,它解决不了统一制度后‚中人‛临界点之后的年限养老金的逐年冲减问题,因此必须用增设调节金的方法解决。对未实施‚统账结合‛改革方案的地区而言,如果统一制度后,在设计‚中人‛过渡办法时,即使取了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的高限,也解决不了新老待遇的有机衔接问题,也需要用另外增设一块调节金的方法解决平衡过渡问题。

调节金设臵的基本思路有两点:在过渡初期(即统一制度实施之初)应基本保持原有办法计算的待遇水平高出统一办法的部分,以使待遇水平实施前后基本平衡;统一制度实施以后的要使这块高出部分逐渐下降或减少,即逐渐向统一制度的目标结构和目标替代率过渡。需说明的是,这种下降或减少并不是意味着后退休的养老金比前退休的绝对额少.相反,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及过渡性养老金都会相应增加,故养老金的绝对额后退休的肯定比前退休的高。这种下降或减少是指养老金的替代率逐渐向目标替代率的过渡。

调节金设臵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自然衰减法。即将原办法比统一办法待遇水平高出的部分转换成绝对额,作为调节金加在‚中人‛基本养老金的结构中,随着工资水平的逐年增长,该调节金占工资的比重会逐年下降。即实施了自然冲减。如假设调节金为100元/月,当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800元,则调节金占工资的比重为125%;若第二年职工月工资增长为1000元,则调节金占工资的比重为10%。这就意味着调节金1年衰减的相对值为2.5%(12.5%一10%)。当调节金占工资的比重可以忽略不计时,则可取消这部分调节金。

方法二:系数递减法。即将原办法比统一办法待遇水平的高出部分(应是相对值,如职工平均工资×5%)予以保留.然后乘一个‚递减系数‛予以逐年冲减。基本公式如下:

调节金=统一制度后下降的养老金×R式中,R为‚递减系数‛,其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R=(全部工作年限一制度统一后的编制费年限)÷全部工作年限统一制度启动时,R的值为1。这意味着暂时保留这部分调节金。当制度统一后的缴费年限等于全部工作年限时,R的值则为0,这时就可以取消调节金,也就是说实现了逐年冲减、平衡过渡的目的。

处理‚中人‛过渡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制定‚中人‛过渡办法和处理‚中人‛过渡问题,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新老制度平衡过渡、待遇水平基本衔接的原则进行。如按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后待遇降低较多的地区,在改革初期可建立如调节金等办法予以解决,以保持待遇水平的基本平衡。

二是在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期,为了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可以采取新老办法对比计算,就高不就低的做法。按照统一制度过渡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老办法的,差额部分可以补齐。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老办法计发基数的标准工资,必须封定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改革之前。

三是严格控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增长幅度。在统一制度初期.按照统一制度过渡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待遇标准的,应在保证平稳过渡的基础上,实行上限控制的办法,如绝对额封嘎、比例封顶。逐年放开封顶线比例等。

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后,按老办法计算待遇的工资基数一定要封定。

所谓计算退休待遇的老办法,是指1978年国务院104号文件规定的计算退休待遇的办法,它主要由计算退休待遇的工资基数(即原来所说的标准工资)和计发比例组成。所谓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指针对老计发办法存在的缺陷和我国国情国力设计的一种新的计算基本养老金的办法,1997年国务院26号文件统一了这种新的计发办法。为了使今后退休的人员逐步用新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就必须对老办法的工资基数予以封定。因为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在保证按新办法计算出的待遇绝对额比老办法高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而在老办法的计发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即意味着替代率不变),若不封住其工资基数,则按老办法计算的待遇水平肯定比新办法高,这样在进行新老办法对比时,以后退体的人员很难过渡到用新办法计发待遇,改革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为保证计发办法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老办法计发待遇的工资基数进行封定。未封定的地区,一般应封定在实行岗位技能工资之前的本人标准工资,最迟应封定在1995年12月31日之前;此标准工资,可以参考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或企业缴费工资增长率适当调整。已经按岗位技能工资为基数计发了养老保险待遇并造成待遇水平过高的人员,应在正常调整待遇过程中逐步予以调整。

就全国而言,个人账户实行的时间有长有短。我国正式提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时间是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5年国务院6号文件正式提出两个实施办法。但在此之前,一些地方如深圳、上海、青岛、宁波、武汉等先行进行引人个人账户的试点探索;6号文件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实行了个人账户。由于没有统一办法,致使个人账户实行的时间有长有短,账户规模有大有小,账户储存额有多有少。另外,一些地区在建立个人账户时,个人缴费记入的时间也不统一:有的是从建立个人账户之日起记入个人缴费部分;有的则把建立个人账户之前几年的个人缴费部分也记入个人账户,如北京、大连等地。这样,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内容及金额更是千差万别。统一制度后,要求各地统一按11%的比例记账(1998年1月1日开始)。这样,对一个地区而言,其个人账户的记账内容和比例在1998年前后是不一致的(实行办法三地区按11%建账户的除外)。

上述情况带来两个问题:一是1998年前后个人账户储存额如何处理?如何衔接?二是统一制度之前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年限是算作‚视同缴费年限‛还是‚实际缴费年限‛?因为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及职工个人的缴费年限(不管是视同缴费年限还是实际缴费年限)都是职工退休后尤其是‚中人‛退休后计算其养老金的重要依据,因此上述问题必须慎重处理。处理的原则是既不能重复计算职工的缴费年限,又不能损害职工的切身利益。并轨前后个人账户储存额及缴费年限处理的具体办法是:将统一制度前后个人账户储存额合并计算,在计算‚中人‛过渡性养老金时,在其推算年限中,将实行办法一和办法三地区的账户建立之日至统一制度时的年限剔除。该办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也容易为职工接受,同时克服了办法一和办法兰建账之日至统一制度期间账户储存额与过渡性养老金的重复计算问题(两者只能取其一)。

任何在职职工不能既领工资,又享受退休金待遇。关于这点有以下两个问题要明确:

一是职工到达退休年龄后,如无特殊原因,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其办理退休手续,从办理退休手续之日起停发工资,改发退休金。但在单位未办理退休手续时,职工还不能算已经退休,也不应该领取退休金。职工不能把单位没有及时为其办理退休手续,作为既领取工资,又领取退休金的条件和依据。

二是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后,单位没有为其办理退休手续前,该职工仍然和单位保持着劳动关系,其以在职职工身份从事工作,理应领取工资,但职工想把自己未办理退体手续前看成既是在职职工,又是退休人员。想享受双份待遇,显然是不合理和不合法的。

四、基本养老金调整基本养老金调整制度。

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制度.也叫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其基本含义是每年(或定期)根据职工工资增长的一定比例(一般为〃40%,~80%)对基本养老金进行适当调整,以使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并适当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在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前,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动,因受物价因素的影响,退休人员生活水平逐年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往国家采取定额物价生活补贴方法。从实行的结果看,这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退休人员的生活,稳定了社会,但这种办法利少弊多:一是物价生活补贴不规范,补贴制度随意性较强,而且往往滞后,群众意见大;二是各种补贴名目繁多,执行起来十分困难.人们也难以分清楚;三是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由于各种补贴都按人头平均发放,表面上很公平,其实隐藏着很多不合理因素,最为突出的是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逐渐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一些退休时待遇较高的人员反映强烈.等等。建立调整制度后,克服了上述缺陷,较好地保障了退休人员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

对基本养老金进行调整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与职工货币工资增长情况挂钩;二是与物价上涨情况挂钩;三是与工资和物价双因素的增长情况复合挂钩。一般提倡按职工货币工资增长情况的一定比例进行调整较好。与职工货币工资挂钩的优点,一是1985年以后.在企业工资改革方面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逐步实行了不同形式的企业工资同经济效益相联系的办法,以现价计算的经济效益指标,是经济成果和物价因素的综合体现。因而,与之挂钩的货币工资指数也包含了这两个因素,较之物价指数代表性更强。二是退休金是工资的延伸,都是人工成本的组成部分。成本与物价挂钩,容易造成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与退休金的轮番上涨。从国外工资与物价挂钩的情况看,鲜有成功的经验,因而基本养老金的调整与退休人员退休金的调整部是统筹考虑的,既然在职职工的工资没有与物价挂钩,退休金亦不应与物价挂钩。四是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必须做到‚支与收挂钩‛,才能保证‚量人为出‛,也才能体现‚以支定收‛的筹资原则。五是不会由于实行不同的挂钩办法而引起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矛盾。

2.1979年以来离退休费的调整。

1979年以来,随着消费价格的增长和在职职工工资的调整和增长,国家以价格补贴、生活费补贴、增加离退休费等名义提高离退休待遇和退职待遇。主要有:

1979年,一般地区(下同),每人每月发给副食品价格补贴5元。

1985年,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补贴费17元。1988年,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补贴费5元。1989年,增加离退休费。

1991年,每人每月发给粮油补贴6元。1992年,增加离退休费。1993年,增加离退休费。

自1995年开始,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提高离退休费。除国家统一调整提高离退休待遇外,一些地区还根据本地情况加发了价格补贴或离退休人员困难补叻。

以上措施,保证了离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水平不致因为物价的增长而下降,并且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使生活水准不断得到提高。但总的来看,离退休金缺乏正常的调整机制。

国发[1995]6号文件指出:‚为了保证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各地区应当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劳部发[1995]449号《劳动部、财政部关于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尽快建立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国发[1995]6号文件的精神和有关部门的具体部署,自1995年开始,对我国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已基本建立起了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制度。

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必要性是:(1)使离退休人员分享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

(2)减缓消费品价格上涨对离退休人员生活的影响,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3)通过调整基本养老金,使不同群体人员养老金进一步趋于合理化。

3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的办法。

国发[1995]6号文件提出的方法是:基本养老金可按当地职工上一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进行调整,具体办法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调整基本养老金,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调整基本养老金的基数自1995年开始,确定调整基本养老金基数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上一离退休的人员,为办理离退休手续时核定的离退休金数额。

上一以前离退休的人员,为上一调整后的离退休金数额。

(2)调整离退休金的水平调整的总水平:自1995年以来,一般为上一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特殊情况下也可低于40%。具体调整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调整的具体水平:调整中,应注意向养老金水平较低的群体适当倾斜,对近年来因工资、养老保险等各项改革措施出台而增加待遇较多的群众人员可以小幅度调整或暂不调整。

(3)调整基本养老金的费用来源增加离退休金所需资金,按企业的不同情况确定:调整基本养老金所需费用,凡参加养老保险费用统筹的,从统筹基金中解决;未参加社会统筹的,按原资金渠道解决。对特别困难的企业和地区,当地财政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调整企业离体人员的离休金给予适当支持。

(4)调整时间调整基本养老金的时间,原则上定为每年的7月1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滞纳金有关规定】相关文章:

税收滞纳金论文范文05-15

税收滞纳金研究论文04-18

地方教育费附加滞纳金10-29

滞纳金的收取,这四种情况应分别处理04-17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稿(优秀童谣)下一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