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叟絮语随笔(十六):说说“幽默”

2024-04-18

老叟絮语随笔(十六):说说“幽默”(精选5篇)

篇1:老叟絮语随笔(十六):说说“幽默”

说说“幽默”

这几年,网络上,微信朋友圈中,经常不断的有一些小笑话的段子,传来传去。这些小段子,有的很不错,诙谐,幽默;有的,则一般,或很一般,甚至于很黄,很俗。

能讲笑话,会讲笑话,常被称赞为幽默。

然而,仔细揣度,这笑话和幽默,好像大有不同,大有高低雅俗之别呢。

窃以为,笑话和幽默,好像有共同点,那就是引人发笑,给人愉悦。然而,笑话和幽默,好像又有大不同。

笑话,止于逗人发笑,一笑了之。

幽默,则不但逗人发笑,更在于与人启迪。幽默,发自于智慧,往往是含着眼泪的笑,闪烁着智慧之光芒。

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会讲笑话,是聪明人;而幽默,非智慧者不可为也。而聪明和智慧,则是不同的量级呢。

那位姓赵的某人,曾号称“幽默大师”,其实,差之甚远,他只是逗乐,只是比较会逗乐,说他是“逗乐大师”,差不多。他的那位高徒,连逗乐都够不上,只是“耍笑”而已。还有些人,有时候也自号什么“大师”,做一些或说一些“黄腔”,引听众哗然大笑,这种人,充其量是个“黄腔大师”罢了。

总而言之,“逗笑”,“耍笑”,“黄腔”,都是和幽默不可同日而语的另一类。

那么,幽默是什么样子呢?

看看卓别林吧,看看他的《摩登时代》,看看他是如何用“含着眼泪的笑”来反映穷人的苦难的吧,那,才是幽默大师!

看看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那些“不流世俗,不争势力”的人物,才可以算得上幽默大师呢。

研究一下现代作家林语堂吧,那也是属于幽默大师一级的人物呢!

幽默之难,不仅仅在于会使用语言文字,更在于人品之高贵。幽默大师,首先要是“精神贵族”,要是可杀不可辱的“士”,而不是“奴才”和“弄臣”。

纵观古今中外,真正的幽默大师,好像都不大讨执政者喜欢,除非成为弄臣和奴才。连纪晓岚这样的人物都逃不脱这种宿命。

因为幽默和讽刺是孪生,谁会喜欢被讽刺呢?

余生性木讷,不会也不懂幽默,但是,我喜欢会幽默的人,我喜欢幽默的文章。但是,这类作品读的越多,越知道:幽默,难着呢。

本文作者:乐水(公众号:乐水微言)

篇2:老叟絮语随笔(十六):说说“幽默”

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好书吧?我以为,这四部书,都是值得“百回读”,值得“熟读深思”的好书。可是,对这四部名著,民间却有一个说法,流传甚广,说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对于“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女不看《红楼》”这三句话,我认为还勉强有点道理,因为,《三国》以谋略见长,不乏阴谋诡计之策划,老而重读,堪有助其老奸巨猾之嫌。《水浒》以造反者萃集,动辄斗狠,少年不更事,爱头脑发热,不读此书,也好。《红楼》专写儿女情长,悲悲切切,多愁善感,全无半点巾帼气息,小女子不看也罢。可是,我始终想不明白,“男不看西游”道理何在呢?为了体味一下男人为什么不读《西游记》的缘由,我最近还真花了一段时间,重读了《西游记》,我想亲自体味一下,老男人看《西游》,会产生什么样的读书联想。结果呢?我对“老不看《西游》”这句话产生了质疑。

我是边读边写一些手记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么。现在,我想节选几段我的读西游手记,供有兴趣的朋友们批评。

一、《西游记》的主题是什么?我认为,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宣扬中西方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合,而且,这个大交流大融合,是由最高领导者发动并自始至终加以支持的。你看,唐玄奘是受唐朝皇帝派遣的,故名“唐僧”;保护和帮助唐僧的悟空、悟能、沙僧、白龙马,都是中国的最高神玉皇大帝和西方的最高神如来佛安排好的。每当唐僧遇难而不得解之时,总会有最高神帮助,或者是玉皇大帝的手下,或者是如来佛的菩萨,只要他们一出手,唐僧必定会逢凶化吉。这些情节的安排,似乎都在说:中西方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是那个时代的需要,因此,东西方的最高领导都有着强烈的渴望,都无时不在关注,都会于关键之时给与鼎力相助。所以,这场文化大交流,终能以大圆满结束。

二、为什么设计九九八十一难?在中国文化里,九,是最大之意,皇帝就是九五之尊么。九九,就是最大最大。是的,中西方文化大交流大融合,这是个无比伟大的功业,必然要遇到最大最大的困难。这种设计,今天看来,倍觉作者的伟大,真乃先知先觉者也。中西文化大交流大融合,虽说是大势所趋,但是,一路前行,必然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巨大困难时时相伴,这大概也是必然的吧。

三、《西游记》的主人翁是谁?是唐僧,不是孙悟空。唐僧的形象是异常高大的。他不畏艰险,他无比执着,他信仰坚定,他不为色欲所动,不为富贵所动,不为淫威所动,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他心胸豁达,不结党,不培植个人势力,他的部下,都不是他的私交。他善于使用人才,能降魔的降魔,能挑担的挑担,能代步的代步,各尽其才。最最重要的是,唐僧的最高理想是什么?是普度众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所以,他特别的尊重生命,尊重万物的生命,他不容许对生命的伤害。他和孙大圣的矛盾,有时候会闹得不可开交,甚至炒了一段孙大圣的鱿鱼,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待生命的态度:唐僧玄奘绝对不允许伤害任何生命的,孙大圣不理解。这是两个人的人生境界之不同引起的矛盾。两相比较,显然,玄奘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他心里装的,就是普度众生,他不畏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为的什么呀? 就是为了众生之生命,生命重于一切。郭沫若老先生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写诗曰“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我敢说,郭老根本就没有读懂《西游记》,大有那种“智者千虑或有一失”之嫌呢。

四、唐玄奘这个团队构成很有深意。西天取经这个大项目,选用玄奘做项目主管,这很符合中国文化,玄奘看似文弱书生,其实不然。其中道理,早在《史记》里就藉刘邦和韩信的对话有所表述:刘邦问韩信,你和我相比,咱俩谁的本领大?韩信曰:看比什么,如果比将兵,主公您十万足以。刘邦问:那你呢?韩信答:多多益善。刘邦大不悦,曰:那为什么你今天成了我的阶下囚?韩信颓然答曰:我只善于将兵,而主公您则善于将将。而玄奘,就是那种善于将将的大智慧者。你看他的团队人员构成:悟空,是犯过弥天大罪的重囚犯,被关押了五百年了;猪八戒好色,犯过作风罪,被贬谪人间;沙僧也是个罪犯;白龙马呢,是个犯法的官二代。要是用那种苛刻的选人用人标准来衡量,哪有一个可用之才?可是,玄奘呢,就是依靠着这样一个团队,竟然把这么大的项目做成了。这是很值得深思的大智慧呢。我揣摩,作者吴承恩之所以这样设计,不会没有深意吧?清代龚自珍有诗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是有感而发,吴承恩是不是同样的有感而发呢?

五、本领太大者,大到能大闹天宫的地步时,必须给他戴个紧箍咒,否则,你无法使用。紧箍咒是必须的。而这紧箍咒,当事业大成,正果已修,就自然而然失效了,用不着了。用不着的东东,自然就失效了。

六、有两个问题我没有想明白,想求助于文友。

第一个问题是:玄奘西天取经,一路上,遭遇那么多的妖魔鬼怪,而这些妖魔鬼怪,几乎个个都有来头,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妖魔鬼怪大都是有后台的。更为想不通道理的是,几乎凡是有后台的妖魔鬼怪,最后都被他的主子解救回去了事。好像只有白骨精,她没有后台,用现在的话说,她出身草根,她被孙大圣打死了。我不知道,或曰我读不懂,吴承恩这样创作,有没有寓意?若有,是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是:玄奘西天取经,最后是用一路化缘必用的紫金钵做礼品,向如来佛换来的。你不给见面礼,就给你假货,给了“贿赂”,才付给真经。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呀,紫金钵,那可是玄奘师徒的讨饭家什呀,是饭碗呀!要用团队的饭碗来交换,这个代价是不是有点太大了?吴承恩,这样设计,不可能是信手拈来的吧?可是,我参不透,没读懂。

但是,先不管读懂没读懂,我在重读《西游记》之后,对“男不读《西游》”这句俗语,的确是大不以为然了。

篇3:老叟絮语随笔(十六):说说“幽默”

那么,真正的文化是什么呢?不少人做过解读。我也想弄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我因此而读过一些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记的还真不少。但是,龙应台的文章好像给我的印像更深刻些。龙的那篇《文化是什么》的文章不长,也不短,我无法引用,只想推荐给大家,如有兴趣,网上可以搜到。

如果硬要找几句经典,又无断章取意之嫌的话,有这样几句话,好像可以表述龙应台的观点之一: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我比较欣赏这几句话。我的日记里曾记过这样一句话,也是说什么是文化的: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须提醒的自觉,是有约束的自由,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只是可惜,我没有记下这话的出处,网上也没查到。

文化的修养怎么获得呢?意见比较一致:读好书,交好友。读书不可能暴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不但极功利,而且极片面。读书可以使人进步,使人深厚,使人有修养,有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倒是真的。读好书可以结交好友,这也是真的。书友和牌友、驴友,酒友相比较,确乎大相径庭呢。乱曰:旅途多雾霾,读书可洗尘。静室置清茗,专候爱书人。

篇4:老叟絮语随笔(十六):说说“幽默”

广开言路,让百姓说话,学学大禹治水,疏而不堵,读读《子产不毀乡校》,防口如防川,这才是大智慧,这才是政府和执政者大自信之体现,我从心底里点大大的赞!

对这些在网上的朋友同学聚会时以及街头巷尾的各色言论,我在点赞之余,又该持何态度呢?我也常犯嘀咕,又不能不自觉的在内心里选边站。我的主心骨之原则是:少参予。对一些无根无据的传闻,让我听之,可;让我信之,难。出于礼貌,姑妄听之,笑而不答,默而不语,可矣。

对于国事之议论,我亦不大参予。因其许多大事,来龙去脉,我皆不清不楚,甚或茫然不晓,在档案尚未解密,事实尚待厘清之时,妄发空议,无异于无知妄说。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信此教诲。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心有余悸,仍为心结呢!言多必失,敏于事而讷于言,这些经验教训,这些古圣贤之箴言,巳深入血液之中呢!

我非常佩服钱锺书,他就很有这方面的修养。据说,反右之始,钱家几位高知相约:勿多言。锺书恪守之,躲过灾难。钱伟长忍不住,发了言,惹了祸。这经验虽很消极,但对我影响颇大。

清朝有个学者,叫黃景仁,写过一首《杂感》,其中有两句,“十有九人堪白眼,最无一用是书生”。虽是牢骚,不无道理。书生无用,倒是实情。然而,读书人,尤其是中国的读书人,往往积习难改。苏东坡就发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之感慨。魯迅也曾活用苏学士诗句,以《人生识字糊涂始》为题,作一篇杂文之题目。我看,苏东坡不完全是发牢骚,魯迅则是借题发挥。

我已七十有五,才开始体悟这其中三昧。退休赋闲,颐养天年,读书,习字,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边云卷云舒,也算是幸甚幸甚了。如元朝胡衹(yu)所言之生活:月底花间壶酒,水边林下茅庐,避虎狼,盟鸥鹭,是个识字的渔夫。蓑笠纶竿钓今古,任他斜风细雨。这更是世外桃源了,我心仪之。可是,难呀!人生识字糊涂始呀!还是那个清朝的黃仁,还写过这样的诗句: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是的,连春草秋虫都要自作声呢,况乎读书人呢?读陆游《病起抒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社庙,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细看。读黄景仁和陆游这些诗句,我忽另有所悟,忽然对那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读书人肃然起敬起来!“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正在做。我要为他们点赞!

篇5:老叟絮语随笔(十六):说说“幽默”

我是第三次游蓬莱和长岛了,此次可谓故地重游。第一次去蓬莱,是1982年,第二次去蓬莱和长岛,是,至今,已二三十余年了,其变化,不可谓不大矣。首先是道路交通,大改观了。无论是蓬莱还是长岛,道路宽阔,街道整洁,面貌一新。从蓬莱至长岛,四十分钟水路,轮渡之舟,宽敞舒适,亦非往日舟楫可比了。尤其是长岛,现在已改称长岛县,岛上也是楼房林立,鳞次栉比了。看到这些,也为那里的变化而欣欣然呢。

然而,也有一些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几十年来的过度的无序的开发,资源之破坏,触目惊心呢。比如长岛上的那个美丽而奇异的月亮湾,而今,美景不再,奇异消亡,任尔扼腕顿足,栏杆拍遍,都无法弥补那遗憾了。要知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湾,最最奇特的景色,是那里的美丽的卵石呀。大小化一,状如鸽卵,平平展展,延伸于清澈的海水深处,其晶莹,其剔透,世之罕有。尤为奇特者,是一湾之中,皆为黑色,黑的油亮,胜若宝石;另一湾则皆为白色,白得晶莹,令你爱不释手。鄙人孤陋寡闻,只觉得这好像是世间之唯一奇异瑰怪之观呢!

然而,这一切,如今都不见了。

更让我纠结的,是年轻的游客们,根本就不知道月亮湾这曾经的美丽的往昔,他们就以为,现在的月亮湾一直就是这个样子的月亮湾。连那些年轻的导游们,也不知道月亮湾的往昔的那般美丽,我询问过好几位导游,他们皆满脸茫然。弄得我甚至怀疑我自己的记忆力了,难道我真的记错了?

我不甘心,我不相信我的记忆力会衰退到如此不堪。我继续向年龄在五六十岁的当地老人们打听。终于,有位老司机告诉我,原来的月亮湾,的确是我记忆中的那样美丽,是这几十年的开发,把月亮湾的美景破坏了。我问他:“那些美丽的卵石怎么不见了?”“卖了,被政府卖了!”老司机很气愤,“这些年来,一些大城市的人,来这里高价买石头子儿,月亮湾的石头子儿已经被挖走了十好几米深了,不但那些黑石头子儿白石头子儿都被挖走了,连一般的石头子儿也快没有了!”看得出来,说起这些,老司机很气愤,也很无奈。我想起来,在北京的不少新建的小公园里,那些鹅卵石铺就的弯弯曲曲的通幽小径,时常有黑色或白色的小卵石镶嵌的图案,是不是长岛月亮湾的黑得油亮白得如玉的小卵石呢?说不定哩。

资源被破坏了,不可再生了,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只能看在眼里,无奈在心里。是的,除了无奈,还能怎样呢?

在蓬莱,我还看到这样的现象,也是很令人无奈的很呢。你看蓬莱阁上的建筑,那石阶,那城墙,都多少年了?石阶都被人踩踏得凸凹不平了,但是,还是那样的坚实,那样的稳重。你再看那些最近一二十年的建筑物,才二十几年呀,已经多处破损,有些建筑物,已经破烂不堪了。那些彩砖铺就的人行道,更是斑斑驳驳,坑坑洼洼了。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不是古人可以想象的先进了,上天,入地,探海,几乎无所不能了,可是,说到这些简单的建筑业,怎么就和古人差距这么大呢?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在利用佛教或道教发财,蓬莱也不例外。我到过西方,那里的教会教堂,无论多么华美壮丽,进去参观,我没有见过收费的,也没有见过利用教堂经商的。当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见识浅薄,可这的确是我见过的。眼见是否就是为实,我也说不清楚,但是,的确是我亲见的。可是,在中国,几乎没有宗教不在谋利的,这也是我的亲见。我隐隐约约的觉得,这其间,可能更黑暗,更腐败,至少,其黑暗和腐败不会比今日之官场逊色。不是有一句名言吗?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现在的中国,有谁在约束宗教呢?我无法想象释迦牟尼佛和太上老君会如何看待他的徒子徒孙们的这种“善举”。也可能他们不以为然,记得好像《西游记》里,玄奘师徒到西天取经,由于没有给如来佛见面礼,弄来个假经卷,后来,到底还是用化缘的紫金钵做礼物,才取得真经。当然,那是小说,是杜撰,是谣言,不可信的。

旅游归来,净絮叨这些无用的,不好 。说点小学问,小感悟,可能比絮叨这些不良现象要有用些吧。

蓬莱阁的宣传材料里,分明的写道,蓬莱阁是中国的四大名楼之一,四大名楼,三座在江南,北方 只有 一座,就是蓬莱阁。

这话对,也不对。说他对,是因为宋明以降,蓬莱阁的确被称为“四大名楼” ,但是,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要论历史上,山西永济的鹳雀楼才是正宗呢。鹳雀楼建于唐,蓬莱阁建于宋,相差好几百年呢。要论名气,鹳雀楼绝对不比蓬莱阁小。楼是以名人而成名的。黄鹤楼因崔颢和李白的诗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成名,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成名,鹳雀楼因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而成名。可是,鹳雀楼因地望不利,屡被黄河淹没,直到荒芜,盛名日衰,蓬莱阁就取而代之,日渐被人们认可了。据说,现在的官府又在斥资重建鹳雀楼,我的一老友最近还专程去新建之鹳雀楼游览,但是,依我看,鹳雀楼要想恢复往昔的盛名,很难了。可见,天时,地利,的确很重要呢。

和蓬莱阁紧邻的一座小山,是田横山。要说起来,蓬莱阁的闻名,源于八仙,而八仙,只是传说,哪里真有其人呢?用老百姓的话说,那是假的。而田横,那可是真人真事哩。田横,这位令人钦佩的末路英雄,是有史可查,有迹可寻的历史人物,是齐国人的骄傲呢。但是,这个真的人物,却比八仙这些传说中的神仙们,名气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知八仙者众,知田横者几人欤?若论起旅游景点,蓬莱阁和田横山,那名声,相差更是何止十万八千里了,知蓬莱阁者众,知田横山者几人欤?我忽然想起曹雪芹的《红楼梦》,书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不愧文学大家,他对生活的感悟实在是太过深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老叟絮语随笔(十六):说说“幽默”】相关文章:

老叟絮语随笔(二十):人生如戏,戏如人生04-28

酒事絮语杂文随笔04-30

卖蒜老叟原文及翻译04-23

对花絮语05-03

说安全絮语04-16

爱若絮语诗歌04-08

班主任絮语04-19

秋夜絮语的散文04-23

爱的絮语散文05-07

新学期絮语作文05-07

上一篇:关于读书的事例下一篇:松林坡乡中心小学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