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

2024-04-24

情知(精选8篇)

篇1:情知

情知课堂“我会议”课题总结叶澜教授的教学理念是“四个还”!着重体现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成为智慧的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呈现勃勃生机。”本着一切为了孩子这一理念,结合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回首过去的一个学期,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求进。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计划进行工作

学期初,我们精心制订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努力做到合理、有序、有效,保质保量、扎实推进。坚持每月进行课题组讨论,交流汇报课题开展情况,总结实验进展,布置新的工作任务。同时课题组注意做好各项科研档案的整理与管理工作,认为课题实验老师要能围绕自己的研究上好一节研究课、学期末完成实验小结;并对实验教师提出要求,要撰写优质教学案例、经验点滴、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等。这些课题研究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使得课题研究得以顺利、正常地开展。

二、加强课题理论学习。

研究型队伍建设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鉴于此,课题组加强对实验老师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实验老师的理论水平,做“科研”的先行者。本学期,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建立固定合作小组,如何引导学生会议

②、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③、如何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我们注重自我学习,每位教师在一学期中均自学了多本课改方面的理论书籍,能够及时做好笔记,撰写心得体会。

三、下面总结一下本学期进行课题研究取得的一些经验成果。

首先,针对学生方面:

1、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就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学会倾听别人的说话。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在同桌间进行讨论。比如在教学一课新课文时,我就经常让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一起学习。先由一个小朋友拼读课文,另一个小朋友听好,假如那个小朋友读错了,可以帮助他纠正。读好后再由另一个小朋友读,第一个小朋友帮助他纠正。这样的训练反复多次后就可以扩大到小组。我给全班的小朋友分成四人一个小组。平时在读书的时候就让他们进行小组读书,当然在讨论一些问题时,也可以让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讨论。

学生光会说话还不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还一直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敢提问题也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例如在每教完一篇新的课文后,我就经常让学生提提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点什么?这样的讨论还有许多,基本上学生学好一篇课文后都会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让一组的小朋友提问题,另外小组的同学就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进行争论,当然这种争论是在合作的氛围中进行的,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课堂的讨论活而有序。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学生是最喜欢活动的。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组织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如在教口语练习《悄悄话》时,我就让学生自己组织这个活动。由小组长想好一句话,请他进行小组的传话练习。比一比哪个小组传话的速度最快。在传话过程中,小组内出现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好局面。完成这个练习后,我又让小组讨论:在传话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许多同学纷纷表示:在传话时,要想传得又快又准,一定要互相配合好,不然会将传的话传错,这样就会影响自己小组的成绩。学生讨论的气氛热烈而融洽,课堂效果事半功倍。可见,合作交流是否成功,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很关键的。

3、在激励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心理学上说:学生学习情感的获得,一方面是来自学习内容的本身,从不知到知的成功感。另一方面还来自他人的评价,特别是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群体合作的作用,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建立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激励方法。例如每次讨论中哪个小组讨论得好,发现的问题多或在活动中表现好的,奖励每人一朵小红花,积满10朵小红花就到老师那儿换一颗美丽的“金星”,积满10颗“金星”到老师那儿换一个“成功章”。同时对于进步特别大的小朋友,就在家长来接孩子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这些办法极其简单,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了合作快乐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我会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习尤其是独立学习有机的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继续学习有关情知理论,不断开拓进取。

篇2:情知

刚从事教学工作不久,对一些深层次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特别了解,想尽最大努力完成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学习汇报,但总是力不从心。为响应学校工作,我拜读了冷冉老师的书,其中一部分叫做“情.知教学”。情知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以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情知教学的着眼点明确地放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关注人的发展上,不仅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其他精神需求,还促进他们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为培养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完美结合的、和谐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情知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里成分有两类要素:一大要素是情感要素,它包括兴趣、动机、意志、信念等,以“情”概之;另一大要素是认知要素,它包括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以“知”概之。教学过程正是以这两类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统一发展的完整结构。情知教学就是有意识地把“知”的心理过程和“情”的心理过程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实施品德、智能、情意统一的教学。

文中归纳情知教学的主要特点:即:目标全面、情感强烈、情知和谐、师生合作、激励创造。在教学目标的追求上,情知教学有很大的突破。它着眼于人的发展,不仅抓认知过程,把知识、能力发展的认知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把陶冶情感、培养意志的情感性学习,人的独立性、人格精神、自我意识、创造性的培养,也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真正使教学过程情知统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这样的目标追求,情知教学的教学过程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过程,而是促使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促使学生从封闭走向交往互动的过程。

冷冉老师认为情知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有四点:

1、发掘教学内容的情知因素,把握情知的最佳结合点,这是实施情知教学的前提;

2、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形成融洽的情知交流,这是实施情知教学的保证;

3、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情知发展。这是实施情知教学的条件;

4、共创引人入胜的活动,满足情知表现的需要,这是实施情知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用一整套办法唤醒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等。既重认知,又重情意,采取“以情促知” “以知促情” “以行育情” “以境育情” “以情育情” “以理育情”等方式,激发情感,知情相互推动,实现情与知的有机交融、和谐共进,使学生实现情感层面上的“乐学”和理性层面上的“会学”,从而收到了情与知相得益彰的效果。情知教学,让教学富于美感和艺术,像百看不厌的“经典影视文艺片”一样引人入胜。

情.知教学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处于辅助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这些观点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也在学中玩,更有效地授予学生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也节省了教师的大把无谓的批改时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想利用自己对情知教学的理解,让我的课堂充满激情与活跃。

篇3:以情促知 情知并茂

随着课改的深入, 情感教育已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要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统一起来。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 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反过来, 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性, 提升认知的积极性, 促进认知的优化和深化, 有利于认知内化, 增进认知的传递。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因此, 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更丰富、更深层次的情感。

一、概念的解释

什么是情感因素?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语言教学中, 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态度等。有关研究表明,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 认知活动会自动停止, 即使不停止认知也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在语言学习中, 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习者的个人因素, 即焦虑、抑制、动机等;另一类是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 即移情、课堂交流氛围等。

二、充分发挥情感因素, 以情促知

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 如焦虑、害怕、紧张、泪丧、挫败感、怀疑、不自信、厌恶等,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促使学生情感因素发挥作用, 力图做到以情促知, 情知并茂。

1.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因素, 把趣味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英语科特点, 进行情感渗透。首先应培养学习兴趣。那么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让学生感受文化的熏陶。教学中, 结合教材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让学生了解一些英美文化常识。如:接受礼物和受到赞扬应该如何做, 就餐的习惯如何, 个人隐私和忌讳问题等, 让学生透过语言洞悉英美文化, 加强跨文化交流意识。

让学生体味教材内容的艺术之美。新教材内容新颖, 紧跟时代脉搏, 并有很大的交叉性、渗透性。在教学过程中, 可依据学生的兴趣、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如:采用多媒手段创设图文并茂的音像效果, 既可以较长久地保持学生注意力, 又可以使其在赏析中体验语言之美。

让学生品味韵律的节奏美。爱唱歌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歌曲与教材配合,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唱歌曲, 学习语言知识。既吸引学生注意力, 又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诱发学习动机,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需要的不仅是教师深厚的知识基础, 更需要教师的感情投入。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动机, 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渴求之火,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愉快、自尊的人格特征, 用积极情感优化学习过程。

当前, 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因素重视不够。其实大多数英语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 主要是情感因素方面出现问题。如:焦虑、紧张、缺乏自信。作为教师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的成因, 分析其与学生个人因素有关, 还是与学习形式、教学方法甚至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关。一旦找出症结所在, 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如:少采用竞争方式的课堂活动, 多一些小组合作交流;少一些纠错, 多一些表扬、鼓励;少一些斥责, 多一些微笑。尊重学生, 用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 并经常进行换位思考, 时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赏识、期待和赞许, 以促使他们更大的进步, 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篇4:“情知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 学生学习;行为前移

冷冉先生认为实施“情知教学”的课堂信息的传递方式应当是“立体结构”的。他说:“如果把个别授课看作是一种点对点的信息交流结构形式,那么班级授课制则是点到面的结构方式,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全班学生面对一个教师。事实上点到面结构并不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方式,而是一种可能方式。”他还认为:“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还应该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关系以及纵横连锁反应。”他把这样的课堂结构方式称为“立体结构”。

我们认为“立体结构”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它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立体结构”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一个教学策略——将学生学习行为前移,即把学生“学”的行为,移动到教师“教”的行为之前。

一、将学生阅读教材移到教师讲授之前

实行这一“前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是有心理学根据的。19世纪末心理学家C·朗格通过一项实验证明:“被试心理上准备状态支配着个人的记忆、判断、思考和选择”。教师讲之前,学生先阅读了教材,这就意味着他在心理上已有了准备;有了心理准备,他的“记忆、判断、思考、和选择”能力就会增强,这时当他人(教师或其他同学)再讲授的时候,他就会理解更准确更深刻。

实施“情知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把学生阅读教材,移到教师讲授之前,这是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的机会,这对提升他们的学习品质是十分有益的。

二、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移到教师确定目标之前

众所周知,不论做什么事情,目标都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学习也是如此。所以,教育界的学者普遍主张,学生学习时要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也有目标,但那多是由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由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在课程改革之前出版的一些教师教学参考书中,制定的大都是“教学目标”,在课程改革之后出版的一些教师教学参考书中,制定的大都是“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根本区别是教学观念——前者着眼于教师的“教”,后者后者着眼于学生的“学”。这是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同学习目标,也有利于发展其概括能力。

三、将学生提出问题移到教师提出问题之前

疑与思是具有辩证关系的:疑起于思,不思考不可能有疑;反之,疑又可以促进思,善于质疑,可以引起积极的思考,从而使人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者大进。李政道先生就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要学会思考问题。”另外,教会学生提出问题,也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事实上,任何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提不出问题也就无所谓创新。陶行知说得直截了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四、将学生间的交流移到师生间的交流之前

学生相互交流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育家冷冉先生就指出:课堂信息传递,不仅应该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还应该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他说:“教学实践表明它是较好的教学结构方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发展都明显优于点到面结构形式。”

为什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呢?我们认为这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所具有的机制所决定的。它的机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它具有加大学生思维含量的机制。这是因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是通过“说”(语言)进行的。心理学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步的”,“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二者谁也离不开谁。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在思维,相互间说的机会多,思维含量也就不断增大。思维含量大,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准确,更深刻。

这一结论,已被相关的实验所证明。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曾进行过一项实验,该实验证明,不同的学习方式,两周后的平均维持率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另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还有相互反馈及其矫正的机制,还有相互补充的机制,还有互相激发“新的思维火花”的机制……有了这些机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准确,更深刻。

五、将学生概括知识移到教师概括知识之前

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所学的知识,意义有三方面:

一是有利于知识的记忆。有一项研究表明,对“本质观念”类的知识,8小时后的正确再现率为86%,对“非本质观念”类的知识,只能被回忆起25%。这说明“本质观念”类的知识,在头脑里会保持得更持久。所谓“本质观念类知识”,是指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概括才能认识到的。

二是有利于知识的迁移。20世纪初,学者贾德做过一项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一个人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才能完成从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心理学中说的“有概括才能迁移”,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只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他们才能把知识运用到多种情境中去。

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众所周知,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概括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所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发展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所学的知识是他们会学习的又一种行为。教学观察发现,许多课堂学生的这种行为往往是被教师代替了——教师去概括知识,而不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六、将学生运用知识移到教师运用知识之前

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的目的,而且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这句话我们应理解为:不但要“学”,而且还要“习”,只有这样才能“不亦说乎”。所以,“习”——运用知识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总之,会运用知识也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然后,当下的课堂教学,多少教师先讲怎样运用知识,然后让学生去模仿,而不给学生独立尝试运用知识的机会,这也是要解决的问题。

七、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移到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之前

教育家冷冉先生说:“学习的自我评价问题,这也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每个学生都能作出自我的学习评价,当然很不容易,不过如不这样,仍不算教会了学习。”学习评价是有激励和导向作用的。但这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被学习者认同。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要使学习者认同对学习的评价,最有效的方式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然而当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大多是教师的评价,而不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当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存在另一个问题——重对掌握知识的评价,轻对学习方式的评价,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说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进一步我们要问的是评价的什么,更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呢?实践告诉我们,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相比,前者的导向和激励更突出。因此,要想通过评价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去“学会学习”,就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评价,就可以把学生的精力引向“学会学习”上来。

总之,我们认为,实施“学生学习行为迁移”这一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知识转向教学生学习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

篇5:数学课堂中的情知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是啊!教学不是一个死板的套路。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学生性格、情感、兴趣、爱好都不一样。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用一种方法来套,是不会教出好学生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早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不就是全纳教育的基本要求吗? 不就是情知教学的基本体现吗?

在教学方面,冷老先生提出了“情·知教学”理论。冷老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概括地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只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于认知目标,重视认知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但往往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尽管传统教学理论有时也讲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过是当作认知的辅助手段而已,并不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看待。“情·知教学”与之不同之处是,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正是这种鲜明的特点,决定了它已经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教学,认知往往无力,思维往往凋谢,课堂往往沉闷,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情知教学在教学方面,冷老先生提出了“情·知教学”理论。冷老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概括地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奇好动,让学生在动中求知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让学生“动”起来易,“思”进去难的问题。通过实践我感到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加强对“动”的宏观调控,使学生能够紧紧围绕所学的知识动,从而激起学生热情,穿起“动”与“思”的纽带。如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我以角的乐园为线索,辅助多媒体直观演示,把有关角的认识寓于游玩“角的乐园”活动情境之中,通过参观展览馆,看实物找角,建立角的表象,通过进操作室做角、折角、摸角、拉角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到游戏听做游戏(开锁、过河、猜一猜、数一数)巩固角的认识,通过在智慧宫挑战小博士,发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教学用富有童话色彩的拟人手法,把学生带入一个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使本来十分枯燥的陈述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地脑、眼、口、手并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玩中动、在动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不仅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而且创新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实践证明,情感是思维的源泉,没有情感就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有安全感的心理背景下的,因而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表现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学生就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从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那一天起,就进入了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由于情感是学生后天接受教育的产物,因此,学生情感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以教师引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是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基础,它能激发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优美的图画、精心的图表、激情的文字等都能燃起学生炽热的情感之火,激发起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他们具有好奇的特点,善于在动作中思维。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动中思、动中学、动中获取知识,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心中的“一半”,学生情绪高昂,有写、有画、有折、有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理解了分数的具体含义。当教师对学生的方法加以肯定时,学生会因自己的劳动得到教师的赞扬而感动高兴,从而激发出更加努力的激情。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老师“亲切的言行中”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目标体系提出的:“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巩固后师继续问“你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了,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呢?他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呢?”这使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兴趣盎然的动手去猜想、验证。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断进行中,教师通过变换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经过情、知的多次交互作用,学生的情与理达到统一,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行为准则的同时,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效,让学生从成功的行为中获得情感上的喜悦,以使“情”与“知”融为一体。

冷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征文

论文题目数学课堂中的情知教学

普兰店丰荣中心小学

李坤

篇6:思品课情知教学模式研究

几年来,结合我校“小学情知教学模式研究”教改实验课题,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直在探寻具有本 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构建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即“明理――激情――导行 ”模式,它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导入――明理――扩展――导行――总结升华,其中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一堂课有了好的开头,这堂课便成功了一半。利用新颖的导课艺术,教师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 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情感产生预热,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境入情,生动导入的 方法很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以声传情。如放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例如《“人类之友”》一课,开 始放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录音。欢快的乐声把学生带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接着是动物们争相介绍对人类的贡 献,把学生带入热闹的情境之中。突然欢笑声嘎然而止,传来猫头鹰、青蛙的哭诉声。最后太阳公公庄严宣布 政府保护它们的法律,山野林间再次响起一片欢腾。这抑、扬、顿、挫的声音,能激起学生喜、怒、哀、乐的 多种情感。

(二)质疑激趣。课的开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看问题要全面》一课,教师先出示羽毛 球拍网线的幻灯片,让学生想象这可能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篱笆;有的说是栅栏……当教师把盖片翻开,学 生哗然,原来是羽毛球拍。这样引出“怎样看待一个事物”,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新课的导入还可以采用“背儿歌、猜谜语”、“画面激情”等方法。

二、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这一环节对整个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明确一定的道德观点,然 而这些观点不是生硬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师自身的情感传递,让学生动之以情,获 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把握情感体验的契机,把它上升为道德认识,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

创设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激发情感的方法很多,而恰当地选择电教媒体,有时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电教媒体有声音与形象的生 动性与感染性。利用具体的场面和音响刺激学生,引起他们情绪反应,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他们喜、怒 、哀、乐的情感体验,做到动之以情。例如《“人类之友”》一课,要让学生了解捕杀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是 违法行为,并对此行为表示憎恨,单凭教材中青蛙与猫头鹰的讲述是不够的。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选择一个动人场境:两只丹顶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它们为人类消灭害虫。一支罪恶的枪瞄准了他们,其中 一只丹顶鹤惨遭不幸,倒在血泊之中。真实的画面配以教师动情的解说,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内 心被强烈地震撼着,许多学生饱含热泪,他们说:“这些朋友真可怜,伤害它们的人真可恨,我们一是要保护 它们……”像这样教学,还需要教师作更多的讲解吗?学生已通过这真切的视听感受明白了人类要保护有益动 物和珍贵动物的道理。为了把握这一契机,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堂上可将保护有益动物的规 范性要求打成字幕片,这样政府对保护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的法律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

三、激发情感,促进道德认识的转化。

学生获得的道德观点主要是来自于教材,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必须拓展课文内容 ,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深化学生的认识,以强化学生已获得的道德观点。如在教学《当他遇到困难》一课 时,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小洪涛遇到不幸,我们要同情、关心、帮助,从而明白了“我们应该同情别人的不幸 ,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一道理后,教师拓展了课文内容:或组织学生讨论观看录像,或联系实际了解同学在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在校内、校外、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认识到大家要互相关心、帮助。进而扩展 到社会,社会是个更大的集体,边远山区的小伙伴由于贫困而失学,大家节约零花钱,纷纷为希望工程捐款, 这些都是同学们正在做或已经做到的。然后再扩展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位农 村小保姆身患癌症,聂珊珊一家为她伸出援助的手,使她战胜病魔,勇敢地面对人生。安徽遇到洪灾,党中央 极为关心,全国人民送衣、送药、捐款、捐物。以上教学环节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四、以知导行,以情促行。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点的基础上,教师让他们进一步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就会集 中指向和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书中所列的练习内容及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学 生的辨析,讨论、矫正,从而运用道德观点,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

如教学《盾牌的两面》一课,教师在导行环节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迷恋电子游戏”这一现象,就 “电子游戏该不该玩”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电子游戏对同学们有利,它可以使人手 灵活,思维敏捷……但对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由于沉浸在其中就会影响学习和健康,因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合理安排。以上教学,使学生通过讨论,运用了“看问题要全面”这一科学方法,强化了本课的道德观 点,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教育性。

五、总结,升华。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有一个好的开端,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正如写文章追求“虎头、猪肚、豹尾”的 效果一样。思想品德课的结束部分要进行课堂小结,总结一堂课所要学生掌握的道德观点,同时升华学生的情 感。教师可以提供具体可感的事例、人物形象,或提出带有争议性的热门话题让学生看、思、议,或提出与课 外活动或班队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使课内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到的情感能在课外延伸和发展。

篇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知教学

2012-11-29 何桂芬

通过冷冉教育思想的研究,仔细观察英语教学我们可以发现:英语课堂教学的确很难消除长期以来应付应试而遗留下来的烙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觉得要改变这种现状绝非易事。面对年龄不同,层次不一的庞大授课群体,课程结构显得相对单一,课堂实际操作中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实践和经验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模式总体上还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缺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互相交流,大胆实践,勇于尝试的宽松氛围和鼓励机制,课堂教学方法依旧学生的学习被主体性得不到真正发挥。

认真分析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无论来自他人的经验和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果说有成功之处,那么在教学中,在各种教学要素中抓住重潜能、重专长、重创造力的人本发展,注入情感无疑是最鲜明的共同点。许多教师成功地解决了知识传授的问题,也十分清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但从理性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情感领域,将“知、情、行”有机统一,自教学的情感领域注重人学的转变,很多教师还缺乏理性的操作。

(一)情感和认知在学习活动中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情感起着动力的作用,承担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情感激发的结果促进大脑的思维,减轻认知难度,认知起操作作用,承担知识的吸收,存储和转化的作用,认知结果促进情感稳定和升华。缺少情感,认知不能正常运行,缺少认知,情感无处依托,发挥不了情感的动力作用。因此任何课堂教学必须创设一种情知互动,和谐发展的环境,通过情感和认知的交互健康发展,同时学到知识,达到真正的情知交融。

(二)母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本质上是一系列记忆性操作活动和再现式认知活动,英语语言符号本身机械性成分多,容易引起注意力分散,反映速度减慢,兴趣减少。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获得成功,必须以愉快的课堂情绪为始发点,设置包容认知活动的形象化学习内容,以利发挥学习者情感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三)英语本身有许多独特的情感教育价值,如语音,语调的节奏美、和谐美,英语书法外在的形体美,英语语法炯异于母语的思维方式,英语语言内容的强烈时代气息,先进的科学知识,绚丽的文化积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情商和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和兼于培养交际和精神。

英语教育应该是对“全人”的教育。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上看,英语教育对学习者个人而言,是实现成功职业的一种手段,具有个人化和社会化双重过程。因此,英语教育课程的功能,决不仅仅是面对高考和中考,学生应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还应该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培养中外文化差异沟通和理解,学会尊重不同文化习俗等文化素养,开拓视野,增强民族与世界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思维品质,通过学生的大胆实践,培养其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形成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这样的教学才是人义的教育观和学习才能体发展性的素质教育。

实践证明,人性的和谐完善与自主的多样化持续发展是英语学科素质教育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驱动力,用教育知型向情知互动型转变的课堂英语教学载体。

仔细探究课堂英语教学设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主体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做事,通过思考,通过合作来体验语言,体验生活,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快乐,在“用”中发展能力,创新意识和英语应用能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反馈和语言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语言知识和语言注重趣味性,把握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

就操作程序而言,情知互动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应当突出下列环节:一是调整情绪,以备认知。通过调整情绪,排除影响教学的消极心理,使学生心情舒畅,为英语学习作好准备。二是情境开路,认知相随。根据英语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联系生活展开场景,创设有利于促进英语认识活动的新异性启发性教学情景,使英语教学始终在轻松气氛中进行。三是以情启思,以思促情。让学生积极参加对话,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的英语教学活动,通过创设启发性情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提出思考性问题,帮助学生从情景中增进对人生,社会和团队精神的理解。四是反复交融,促使学生达到己行为中得到情感的满足。

篇8:中学化学“情知教学”刍议

一、情知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方法论解读

一般说来, 系统的教学手段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 能在相关学科内容的基础上, 形成关于课题设计、教材内容选择、教师活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等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 我们发现, 我国著名学者冷冉教授198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的《谈情知教学》一文, 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最系统介绍情知教学发的研究资料。文章指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份有两类:一类是属于情意因素, 如动机、态度、情感、兴趣、意志等;一类是属于认知因素, 如感知、想像、思维、记忆等。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与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的统一就构成了情知教学。[2]可以看出, 冷冉教授在进行情知教学的研究时, 所采用的基础学科理论主要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进而归纳总结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这表明了情知教学, 就其方法论的意义上, 是一种普适性的手段, 并非专属于哪一个学科的独有。这为我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使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维;另一方面, 作为以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相统一的观点为指导的教学方法, 情知教学中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包括创设, 学习动机引发、个体情感激励、唤起强烈的兴趣、师生双方的启发讲练、多向思维等要求, 与化学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保持了一致,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统一和谐。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以情知教学的分析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 强调情知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 用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对化学学科的教和学这一过程有巨大的优化促进作用。

二、情知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 化学教学认知因素的体现

人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绪、意志过程。作为文本类的知识教学体系, 中学的化学课程也是在学生感知、思维、形成知识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认知是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基础, 认识越深刻, 情绪也就越稳定。化学知识点的学习, 也是学生在不断学习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建构和发展认知因素, 使化学知识达到不断变化的平衡过程。为此, 在借用已经形成的认知上, 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或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例如, 在以《硫及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教学课中, 教师首先应该考虑从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引入, 早阶段学习过的化学知识 (火山喷发物质的含硫矿物) , 接下来, 请学生参与, 让学生谈谈对硫磺的认识以及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最后顺着学生思路结合教师的补充, 一起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确定教师教学的切入点,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还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3]

(二) 化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习化学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合与分解等变化规律, 也能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相关的社会生活技能。

首先, 化学学科自身之美。爱因斯坦曾说:“美照亮了我的道路。”在化学的世界里, 我们随时可见各种具体、美好的形态、形象。各种颜色的化学物质、化工产品, 如色彩晶莹华贵的金刚石、绚蓝如蓝宝石的胆矾、圆润闪亮如珍珠的水银等;在化学课堂上, 其造型匀称、色彩调和、比例适当、组合错落有致的各种化学教学模型、化学实验装置, 无不显示出优美的形态, 给予了人们美的享受。有如此客观的现实环境教导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和感受化学的形态、形象之美, 教师的美育渗透意识就极其重要。例如, 化学变化主要涉及分子、原子微观层次, 分子、原子构成自然界数百万种物质形态,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 一个奇妙的美学世界也就展示在学生面前。而具体相关的化学学科中大量的符号、奇特的化学方程式、奇妙化学反应变化, 开起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由化学成分构成的神奇认识, 会彻底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化学的王国中来。

其次, 化学学科社会实用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索里强调:“学习上所有形式都可以看做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人类对知识的探究和追求是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成的。[4]”在现实社会中, 我们应该看到, 化学带来了美好的人造生活环境, 同时也对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因此, 初步教会学生化学的两面性, 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对学生而言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例如, 在进行人体重要的营养素的知识教学时, 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中具体的物质变化来进行阐述, 比如奶粉之类的营养物品。通过中国优秀奶制品相关的影视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美食中营养素类的知识学习, 再通过中国出现的奶制品事件 (三鹿奶制品添加三聚氰胺) , 从反方向给学生介绍人体不宜的化学类成分, 让学生把握化学成分在现实中应该严格控制的原则。最后, 通过已经学习到的美食营养素知识, 让学生设计一份自己的美食类食品, 以此为犒劳自己的成果,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 化学学科科学实践之魅。化学教学中, 实验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情感切入点。在化学实验中, 总是伴随着各种化学物质形、色、态、味的变化、气体的生成和沉淀的析出等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现象。而在学生的眼里, 这些变化多端的现象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则可以产生强烈的认识冲动, 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教师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 可以先提供一些展示性的首演, 即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作为开篇的展示。具体说来, 如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个“鸡尾酒”调试的现场展示实验, 以品质生活为背景, 用化学的相关材料现场调制, 从而使学生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化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开起学生日常生活与化学教学相联系的大门。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丰富的认知和情感因素, 而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则是情知教学理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运用。化学中的认知因素是一个知识累计达到新平衡的过程, 而情感因素的内容则包括广泛的含义, 它主要涉及情感美学、情感社会化和情感生活化。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实际等因素, 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宜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情知教学策略, 达到化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情知教学以认知和情感因素为主线, 强调二者的和谐统一。为适应新时期我国中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以情知教学理论为基础, 通过认知的动机、感知、思维等因素;情感的美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等环节为论据, 建构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情知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知教学法,认知,情感

参考文献

[1]卢春.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12) :63.

[2]吴恒山.情知教学的理论特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1994 (1) :36.

[3]陈晓勇, 梁杏娟.“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 2014 (1) :5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情知】相关文章:

上一篇:商业空间设计调查报告下一篇:中小学校长名单和电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