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经典的宋词

2024-04-29

几首经典的宋词(通用8篇)

篇1:几首经典的宋词

1、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绥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2、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3、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4、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旧时,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5、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6、毛滂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7、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长道县和元彦修梅词。彦修,钱塘人,名时敏。坐张天觉党,自户部员外郎谪监长道之白石镇。一朵江梅春带雪。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照影凌波微步怯。暗香浮动黄昏月。谩道广平心似铁。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望断江南音信绝。陇头行客空情切。

8、晏几道六么令·雪残风信 雪残风信,悠扬春消息。天涯倚楼新恨,杨柳几丝碧。还是南云雁少,锦字无端的。宝钗瑶席。彩弦声里,拚作尊前未归客。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别后谁绕前溪,手拣繁枝摘。莫道伤高恨远,付与临风笛。尽堪愁寂。花时往事,更有多情个人忆。

9、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0.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11.吴文英无闷·催雪 霓节飞琼,鸾驾弄玉,杳隔平云弱水。倩皓鹤传书,卫姨呼起。莫待粉河凝晓,趁夜月、瑶笙飞环佩。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歌丽。泛碧蚁。放绣帘半钩,宝台临砌。要须借东君,灞陵春意。晓梦先迷楚蝶,早风戾、重寒侵罗被。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12.吴文英丑奴儿慢·麓翁飞翼楼观雪 东风未起,花上纤尘无影。峭云湿,凝 深坞,乍洗梅清。钓卷愁丝,冷浮虹气海空明。若耶门闭,扁舟去懒,客思鸥轻。几度问春,倡红冶翠,空媚阴晴。看真色、千岩一素,天澹无情。醒眼重开,玉钩帘外晓峰青。相扶轻醉,越王台上,更最高层。13.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14.周邦彦三部乐·商调梅雪 浮玉飞琼,向邃馆静轩,倍增清绝。夜窗垂练,何用交光明月。近闻道、官阁多梅,趁暗香未远,冻蕊初发。倩谁摘取,寄赠情人桃叶。回文近传锦字,道为君瘦损,是人都说。祅知染红著手,胶梳黏发。转思量、镇长堕睫。都只为、情深意切。欲报消息,无一句、堪愈愁结。15.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吟冻雁,嘲饥鹊。人已老,欢犹昨。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最爱霏霏迷远近,却收扰扰还寥廓。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16.元好问浣溪沙·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 日射云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西山晴雪入新诗。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他年江令独来时。17.吴文英柳梢青·与龟翁登研意观雪怀癸卯岁腊朝断桥并马之游 断梦游轮。孤山路杳,越树阴新。流水凝酥,征衫沾泪,都是离痕。玉屏风冷愁人。醉烂漫、梅花翠云。傍夜船回,惜春门掩,一镜香尘。18.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篇2:几首古诗的另类解读

《石壕吏》:从诗中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 可以看出, 诗人杜甫对老翁是同情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老翁逾墙走”是老夫妻两人商量好的, 意思是说, 抓壮丁的看到家里只剩下老太婆, 媳妇, 和“乳下孙”, 也许会放他们一马, 但结果还是“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封建统治阶级强迫人民服役的罪恶行径, 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1]。因此全诗的正常顺序是, 老夫妻先商量, 老妪出门接应, 老妪被带走, 天明留下老夫 (他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就可想而知) , 所以老妪在向差役述说自己的苦难时, 侧重了自己的不幸, 希望唤起他们的同情。这首诗特点在矛盾双方对立的不平等, 一方冷漠无情, 一方想尽办法以引起同情。

《羌村三首·其二》:写杜甫晚年回家, 被迫苟且偷生时的心乱如麻, “少欢趣”的心情。该诗的特点就是细节的真实。正是心乱如麻, 所以对孩子缠身而不能静静的滤滤头绪的敏感;正是心乱如麻, 所以心是灼热的, 所以对北风的拂面是记忆深刻的;正是因为心乱如麻, 所以, 对酒是敏感的;正是因为心乱如麻, 对眼前出现的景物或物体是专注的。这首诗的正常顺序应该是对娇儿的感觉, 对北风的感觉, 对树的回忆, 以及对酒的期待。

《望岳》:这首诗表现了青年杜甫昂扬乐观的精神的。这种年轻人的朝气, 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的精神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面对“齐鲁青未了”的泰山, 大刀阔斧, 三下五除二地就勾勒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2], 不是年轻人, 很难有这等清新壮阔的胸襟;二, 幻想登临高处“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既是写登临泰山的具体感觉, 也是登临人生高处, 睥睨世间的想象。另外, 这首诗的“岱宗夫如何”的反问, 是一个人面对庞大的没边际的事物的失语反应。表面上虽是一般修辞手法意义上的反问, 而实质却是诗人杜甫面对泰山正常反应的真实书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消息后高兴的诗歌, 这种高兴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喜极而泣;二、寻找知音;三、开心喝酒, 想将喜悦深化和扩大;四、畅想回家的路线。这是一个人高兴时的四种表现, 具有相当的概括性。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 哭泣, 漫卷, 喝酒, 畅想回家路线, 这些表现带有隐私性, 和显得孩子气, 甚至在古代那个社会都有点“丢人现脸”, 诗人杜甫为什么将其写出?诗人将其写出, 背后有一种小人物不能把握命运, 一切听天由命的人生深味寄予其间。

《苦寒行》: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就在情感的深厚性上。因为深厚的情感具有集束性, 和穿透力。能让普通人心中沉睡的体验苏醒, 或原本飘忽不定的丝缕情感共振。曹操的《苦寒行》是记叙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的。“我心何怫郁, 思欲一东归”, “悲彼东山诗, 悠悠使我哀”, 是一个人陷入人生绝境的真实心理写照。这首诗深厚的情感产生于两个原因:一、曹操本人先天禀赋, 曹操是个伟大的政治家, 他的心底仿佛一面牛皮做成的皮鼓, 轻易不会被生活里的琐事、小事触动;二、曹操此次的遭遇是强大的, 冷静的自然。两种力量的强强相遇, 让曹操深感创业的艰难和自然的无情和力量。所以在吟咏和回味中透露出一种苦涩和悲凉的深沉情感。

《龟虽寿》:这首诗主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对人生的“单纯的乐观”上。具体说:诗的“大意是说人寿有限而壮志无穷, 但寿命长短不一定全由天定, 人也有可努力处。”[3]这种单纯的乐观, 是人在非常自信或开心时, 所流露出的对人生的激情, 生命力的洋溢和张扬。全诗的最后一句:“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我们都知道, 即使“养怡”, 人远远追赶不上, 神龟和腾蛇, 更何况还是“老骥”还是“暮年”。该诗将相对人类已经非常长寿的动物贬低, 将本来已经非常短命的事物夸大, 充分表现出了诗人的乐观, 一种“单纯的乐观”。人对人生的“单纯的乐观”是感人的, 他是人的生命力在人生中短暂激扬和外泄。

沈佺期的《杂诗·其三》:这首诗歌的审美特点在诗人“局外人”式的洞察世事的自由和诙谐。具备“局外人”的条件有两个:一、诗人对社会和人的心理是通晓的, 既深入体会过, 品味过;二、又时常站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所以当他再次遭遇类似的情景和类似的人性之后, 一种既熟悉, 又知晓的幽默感就会油然而生。总之, 诗人与世界是隔开的, 他总是一副流浪汉的欣赏的态度观看着人生中一幕幕的戏剧上演而后会心一笑。“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是诗人的猜想, 他猜想这样的夜晚, 一定是个不宁静的夜晚。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145.

[2]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123.

篇3:几首古诗的另类解读

关键词:杜甫 曹操 沈佺期 审美价值

本文解读几首诗歌,主要有杜甫的《石壕吏》《羌村三首·其二》《望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曹操的《苦寒行》《龟虽寿》,初唐诗人沈佺期的《杂诗·其三》。主要从他们的审美特点入手,为文本讲解提供一定的参考。

《石壕吏》:从诗中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可以看出,诗人杜甫对老翁是同情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老翁逾墙走”是老夫妻两人商量好的,意思是说,抓壮丁的看到家里只剩下老太婆,媳妇,和“乳下孙”,也许会放他们一马,但结果还是“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统治阶级强迫人民服役的罪恶行径,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1]。因此全诗的正常顺序是,老夫妻先商量,老妪出门接应,老妪被带走,天明留下老夫(他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就可想而知),所以老妪在向差役述说自己的苦难时,侧重了自己的不幸,希望唤起他们的同情。这首诗特点在矛盾双方对立的不平等,一方冷漠无情,一方想尽办法以引起同情。

《羌村三首·其二》:写杜甫晚年回家,被迫苟且偷生时的心乱如麻,“少欢趣”的心情。该诗的特点就是细节的真实。正是心乱如麻,所以对孩子缠身而不能静静的滤滤头绪的敏感;正是心乱如麻,所以心是灼热的,所以对北风的拂面是记忆深刻的;正是因为心乱如麻,所以,对酒是敏感的;正是因为心乱如麻,对眼前出现的景物或物体是专注的。这首诗的正常顺序应该是对娇儿的感觉,对北风的感觉,对树的回忆,以及对酒的期待。

《望岳》:这首诗表现了青年杜甫昂扬乐观的精神的。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的精神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面对“齐鲁青未了”的泰山,大刀阔斧,三下五除二地就勾勒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2],不是年轻人,很难有这等清新壮阔的胸襟;二,幻想登临高处“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既是写登临泰山的具体感觉,也是登临人生高处,睥睨世间的想象。另外,这首诗的“岱宗夫如何”的反问,是一个人面对庞大的没边际的事物的失语反应。表面上虽是一般修辞手法意义上的反问,而实质却是诗人杜甫面对泰山正常反应的真实书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消息后高兴的诗歌,这种高兴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喜极而泣;二、寻找知音;三、开心喝酒,想将喜悦深化和扩大;四、畅想回家的路线。这是一个人高兴时的四种表现,具有相当的概括性。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哭泣,漫卷,喝酒,畅想回家路线,这些表现带有隐私性,和显得孩子气,甚至在古代那个社会都有点“丢人现脸”,诗人杜甫为什么将其写出?诗人将其写出,背后有一种小人物不能把握命运,一切听天由命的人生深味寄予其间。

《苦寒行》: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就在情感的深厚性上。因为深厚的情感具有集束性,和穿透力。能让普通人心中沉睡的体验苏醒,或原本飘忽不定的丝缕情感共振。曹操的《苦寒行》是记叙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的。“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是一个人陷入人生绝境的真实心理写照。这首诗深厚的情感产生于两个原因:一、曹操本人先天禀赋,曹操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心底仿佛一面牛皮做成的皮鼓,轻易不会被生活里的琐事、小事触动;二、曹操此次的遭遇是强大的,冷静的自然。两种力量的强强相遇,让曹操深感创业的艰难和自然的无情和力量。所以在吟咏和回味中透露出一种苦涩和悲凉的深沉情感。

《龟虽寿》:这首诗主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对人生的“单纯的乐观”上。具体说:诗的“大意是说人寿有限而壮志无穷,但寿命长短不一定全由天定,人也有可努力处。”[3]这种单纯的乐观,是人在非常自信或开心时,所流露出的对人生的激情,生命力的洋溢和张扬。全诗的最后一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我们都知道,即使“养怡”,人远远追赶不上,神龟和腾蛇,更何况还是“老骥”还是“暮年”。该诗将相对人类已经非常长寿的动物贬低,将本来已经非常短命的事物夸大,充分表现出了诗人的乐观,一种“单纯的乐观”。人对人生的“单纯的乐观”是感人的,他是人的生命力在人生中短暂激扬和外泄。

沈佺期的《杂诗·其三》:这首诗歌的审美特点在诗人“局外人”式的洞察世事的自由和诙谐。具备“局外人”的条件有两个:一、诗人对社会和人的心理是通晓的,既深入体会过,品味过;二、又时常站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当他再次遭遇类似的情景和类似的人性之后,一种既熟悉,又知晓的幽默感就会油然而生。总之,诗人与世界是隔开的,他总是一副流浪汉的欣赏的态度观看着人生中一幕幕的戏剧上演而后会心一笑。“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是诗人的猜想,他猜想这样的夜晚,一定是个不宁静的夜晚。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45.

[2]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3.

[3]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98.

篇4:几首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分析

1.《听, 听, 云雀》 (standchen)

这是一首情歌, 是舒伯特29岁的作品, 作于1826年, 是根据修雷嘉的德译诗作曲的, 原诗诗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 包含在《辛白林》的诗集中。舒伯特的作曲神速是相当有名的, 据史书记载, 关于此曲的写作速度有着著名的轶事:1826年7月的某天下午, 舒伯特与朋友在维也纳郊外散步, 后来走进一家饮食店休息, 信手拿起莎士比亚的诗集随意翻阅。当他看到“听, 听, 云雀”一诗时忽然乐兴大作, 于是在菜单背面一口气谱完这首歌曲。[1]

歌曲用C大调、6/8拍、稍快板作成, 歌曲旋律优美, 李斯特曾将它编曲为钢琴独奏曲, 产生了很好的演奏效果。轻快的节拍和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节奏, 构成了整首歌曲积极、灵巧的基调。歌曲中间由C大调转入降A大调, 经过8小节后又返回原来的C大调, 紧接着以大三度代替小三度的三音, 顿时使歌曲显示出光亮, 由此将歌曲推向高潮。伴奏利用特殊的节奏来表示云雀的欢唱, 烘托

文沈玉华

了歌曲的背景, 显示出早晨清丽的景色。

歌曲演唱时, 需要掌握较强的发声控制, 歌曲旋律常常处于不稳定的运动状态, 要演唱得轻快而平稳, 并非容易的事。歌曲美妙自然地转调, 具有相当的美感, 演唱者的发声控制较难, 应注意演唱的气息流动。

2.《致音乐》 (An die Musik)

这是舒伯特20岁时所作, 根据萧伯的诗作成的歌曲。这一年舒伯特还作了《死神与少女》、《鳟鱼》、《酒馆侍人》等4首歌。这首演唱大约3分钟的歌曲抒发的是一种对音乐的崇敬与感激之情。在这首歌中, 将舒伯特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表露无疑。

《致音乐》是舒伯特早期的一首代表作, 歌曲是D大调, 音乐旋律抒情平稳, 节奏规整, 伴奏音乐简练活跃, 诱人进入内省、冥想的境界, 烘托出歌曲的意境;前奏两小节后引入歌唱部分, 使得伴奏与歌声更加柔和、连贯。舒伯特在歌曲里有意将和声及伴奏提高到诗和旋律同样重要的地位。

这首歌曲的乐句短小, 旋律简单优美, 音域跨度不大, 演唱音高不会太高, 适合初学者学习气息和位置保持的运用, 在演唱的时候, 为了能将舒伯特为自己减轻痛苦的音乐而表达谢意的真挚情感表达出来, 声音力度要求做到细致, 气息均匀平稳, 声区转换时要注意声音的连贯、统一。歌曲旋律优美, 流畅自然, 很少有大跳的音程出现, 演唱时音量不能太大, 整首歌曲最大音量也只能用中强音量, 要做到音色柔和、纯净而优雅。其次, 对演唱风格的把握, 应追求精致优雅, 含蓄内在, 歌曲简朴、纯净的内容使听众容易理解, 平静安详的音乐效果也使得这首歌广为流传。在第一段结束处“向我展现出光明天地”歌曲以级进方式向上推进, 演唱时力度可以处理成渐强, 加大音量, 将歌曲推向一个小高潮, 运用气息控制, 很好的保持连贯、统一的音色, 将《致音乐》这首吟唱性作品的平静安详的音乐意境演绎完整。

3.《圣母颂》 (Ave Maria)

这首歌是舒伯特1 8 2 5年采用英国历史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所作长诗《湖上美人》中的几段诗谱出《爱莲之歌》等三首歌曲, 这首歌是第三首曲子。歌曲描绘了一个纯洁的少女真诚地祈求圣母玛利亚赐予心灵抚慰的情景。歌曲题中的“Ave”, 是赞美之意。“Maria”是基督耶稣的母亲, 也就是圣母玛利亚。一般《圣母颂》的歌词都是直接采用拉丁语祈祷文, 但是舒伯特却是将司各特的诗译成德语, 这跟别的音乐家所作曲的《圣母颂》不同。

歌曲是由最弱奏的和缓的前奏开始, 开头和结束都采用相同的乐句, 犹如天上仙乐。歌曲是降B大调、4/4拍子, 钢琴开始以分解和弦为起点, 伴奏使用的是断奏的十六分音符, 均匀的分解和弦律动, 始终和旋律相吻合, 此曲适合女高音独唱。

在演唱时, 歌唱发声要保持平稳, 对歌曲节奏要敏感, 呼吸要能持久并平稳安定。在歌曲旋律中的装饰音和三连音, 及演唱时适当控制的演唱效果, 才能使歌曲演唱表现出一种神圣感。如果不能有安定且相当长的呼吸、则无法把乐句演唱妥当、完善。这首歌曲旋律优美, 也常被改编成器乐曲, 此外, 也有附小提琴助奏的独唱、合唱及乐器合奏的编曲。

4.《鳟鱼》 (Die Forelle)

这首歌写于1817年的夏天, 舒伯特当时20岁, 事后他又采用这段轻快地旋律, 作为A大调钢琴五重奏去第四乐章变奏曲的主题, 使得这首歌更为出名。歌词是十八世纪德国诗人舒巴特所作。

歌曲通过渔夫将水搅浑使活泼欢快的鱼儿上钩的不幸情景, 表现了舒伯特对纯朴善良、弱小者的同情和感慨。全曲采用的是带再现的三部结构, 是一首变化分节歌, 以叙事方式揭示了歌曲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狡诈与邪恶所害。歌曲由轻快的曲调开始, 逐渐进入戏剧性高潮, 在六小节描写轻快宁静的前奏后, 唱出熟悉的第一段旋律, 第二段歌词反复了第一段的旋律, 第三段的前半部分, 以迥异的小调唱出生动的戏剧性旋律, 后半部分有跟前两段相同。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 可以根据歌词内容做不同的处理。第一段描写一群鳟鱼在小溪中悠然自得的情景, 可以唱得活泼轻松些, 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性格;第二段将渔夫悄悄地站在溪边钓鱼, 虽然是同样的旋律, 但感情和语气上要以关切同情的心情唱;第三段描写渔夫把水弄浑, 以便混水摸鱼, 在这部分音乐转入小调式, 并出现朗诵音调, 演唱时要注意力度要加强, 情绪要有戏剧性变化, 表达出欺骗的愤慨之情。

5.《摇篮曲》 (Wiegenlied)

这首《摇篮曲》是舒伯特19岁时根据德国诗人克劳第乌斯的诗谱成的。音调、节奏就像人间流传的小曲, 简单又接近民众, 细腻舒缓, 甜蜜婉转;旋律本身是一首音诗, 无需歌词, 就可以从I—IV—V—I的和声进程, 听出它的内容, 想象出慈爱的母亲在轻轻摆动着摇篮。此曲指定用“舒缓的”速度歌唱, 全曲只有4个乐句, 歌词共有三节, 旋律把催眠的意境, 表达得淋漓尽致;钢琴伴奏部分如同摇篮在左右轻摇着, 均匀轻摇的律动, 活化了现场感, 母亲的爱抚心态和摇篮的动态, 描绘的栩栩如生, 亲切感人。

舒伯特这首柔情简约的《摇篮曲》几乎成为世界性的“民谣”, 音调、节奏就像真正的民歌一样, 淳朴感人, 写得精彩又接近民众, 耐人寻味, 百听不厌。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在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的基础上, 又加进了当时新的民族世俗音调, 他把专业世俗歌曲和民歌融合起来, 使艺术歌曲在音调上有所变革, 更新了世俗艺术歌曲的旋律进行, 使之更加接近德奥的民族。同时, 将歌曲旋律线条表现力服从于诗歌意蕴的起伏, 唱起来更易上口, 富于歌唱性, 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和风俗舞蹈风格。可以说, 民间音乐几乎成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枝干, 支撑起整个歌曲的完成而长成了繁茂的叶子和缤纷的花朵。[2]

如上所说, 我们已经知道这首歌曲是属民歌风格的歌曲, 音乐素材精炼, 朴素, 易唱易记, 所以演唱时要注意运用轻盈、柔美的嗓音, 塑造出宁静安详的意境。如第6小节中第二拍的双倚音, 要唱得连贯自然, 有韵味, 感情处理要细腻。

摘要:本文选择几首著名的舒伯特艺术歌曲, 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内容简介和结构形式的阐述入手, 分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 以及在演唱上应该处理和把握的演唱技巧, 从而领略舒伯特艺术歌曲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

参考文献

[1]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132页。

[2]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70页。

[3]邵义强.浪漫派乐曲赏析[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钱仁康.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篇5:石成金的几首养生歌诀

一、却病歌

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却。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二、莫恼歌

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寻烦恼。

莫要恼,莫要恼,明日阴晴尚难保,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找,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

三、养心歌

养我心,静我性,静养心性常安定。养心寡欲是良方,孟子之言真足训。莫将嗜欲累心思,富贵功名皆幻境。知幻境,即知命,行止快乐偏无病。

注:《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了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此处指孟子的这些话足以为训。

四、乐学歌

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自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篇6:几首经典的宋词

一、第一首小品《夜晚》

《幻想曲集》中的第一首小品《夜晚》感情十分充沛,保持着76拍 /min的节奏。《夜晚》对连续的三连音加以运用,旋律线的音色除了要清晰、透明外,还要柔和,旋律音必须连贯,同时应兼具抒情性和歌唱性。对右手一指的内声部进行演奏时须十分留心,该部分为旋律的铺垫,在处理其音色时可适当模糊一些,保证音量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左手应将拍点上的音温柔而不显唐突地凸显出来,要求手指具备较高的控制力。在第17-24小节的旋律中,后四小节在旋律上是对前四小节的完全模仿,其改变主要体现在音区上,将音区移低八度,内声部通过与先前位置交换,在较弱的拍点上放置,演奏中突出一、二、三指,音量的控制则以四、五指进行。第25-28小节对弱音踏板加以使用,第29-31小节对弱音踏板加以使用,在演奏中要处理好相同旋律在不同音区的演绎,从而更好地区别音色,在对比中将夜晚的静谧和生动凸显出来。在演奏第83-84小节时,左手应为旋律音,右手应为次旋律线,最后为略微夸张化的渐慢与渐弱,让人对夜色渐行渐远逐渐消失的感觉越来越明晰。在乐曲的速度上,可稍微将其加快到每分钟84或88拍,保证音乐的流动性。在延音踏板的使用上,其单位应以节拍为准,对节奏型踏板适当使用。关于乐曲的情绪,应体现出夜晚的宁静、抒情,避免过多的速度变化。

二、第三首小品《为什么》

第三首小品《为什么》全曲仅有42小节,短小精美。该曲节奏为58拍 /min,在慢中流露着娇柔、细腻和亲切,十分感人。曲目虽然短小,但演奏难度要求并不低,对演奏巴赫赋格基础要求较高。在《为什么》的演奏中,双手需同时弹奏四个声部,且在每个声部中都应呈现旋律的线条,必须始终保持连贯性。核心音调由六个音构成,轮流出现在各个声部中,基本贯穿全曲。演奏时需稍稍伸平手指,尽量柔和地触键,营造更加亲切平和的声音。在演奏过程中,分清声部层次很重要,应尽量将非主题声部的音量加以减弱。核心音调在这一乐段随后的几小节中交替奏出,在右手的两个声部中,而且应及时转换需强调的声部。相对第一乐段,该乐段在音乐情绪方面会稍显激动或焦急。演奏第17-30小节时用右手与左手交叉演奏,对六个音核心音调的声部继续轮换,演奏中不要弹够最后一个音值,手位要迅速移动。在第31-42小节的最后一个乐段中,不能忽视弱音踏板的功能。全曲切分的节奏音型较多,稳定感比较缺乏,所以在演奏时不需要对不稳定、随意的气氛进行再创造。在运用延音踏板时,仅需跟随左手低音部,可浅踩踏板使声音更清晰。在乐曲情绪方面,应以不知所措和充满疑问为主,内敛而深刻地对全曲进行演奏。

三、第八首小品《最后的歌曲》

第八首小品《最后的歌曲》的开始旋律类似于法国国歌《马赛曲》,节奏为132拍 / 分钟,具有光辉的曲调,美好而幽默。该首曲子中途旋律向快转变,要求演奏充满生命力和活泼感,之后向前面的速度转变。关于尾声部分的演奏,其消失应是渐变的。乐曲开始为弱拍强奏,原有重心在这种节奏的韵律中渐渐消失,使乐曲的重音规则直接改变。第一乐段由和弦组成,具有恢弘的气势,演奏时需要很大的力量,需要将手抬起来演奏每句的第一个音,同时两脚需要踩稳,对上腰和手臂的力量加以运用。还要将装饰音放在踏板里,不能减弱装饰音的音量。第14小节对渐慢的标记不能做得太多,只需将音乐稍微拉宽,但应对第14、15、16小节的第三拍加以稍微延长。进入第25小节后,弹奏出的音乐必须充满活力,用右手五指在高音部将旋律奏出,之后将其换到内声部的右手一指。第33小节音乐减弱,第45-52小节中开始以两小节为一组,每组之间逐渐大幅度加强音乐,然后用ff很强的音量完成第53小节。演奏第85-100小节时,应屏住呼吸,小心地用指肚轻轻触键,音量从弱到很弱直到非常弱。进入第101小节,用弱奏再次将主题旋律奏响,之后越来越慢直至消失。乐曲结尾气氛落寞、宁静,与开头的光辉音质差别较大,不要过多使用延音踏板。

四、结语

《幻想曲集》不仅体现了与众不同的幻想性,更在创作手法、作品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流露出舒曼钢琴音乐的特点。《幻想曲集》中包含着复调、节奏、旋律伴奏织体等手法,融合了抒情性和高度热情性,作为具有开拓性的作品,对演奏技巧有着极高的要求。

摘要:舒曼的《幻想曲集》完美地将浪漫主义音乐和文学结合在一起,是历代钢琴家演奏的热门曲目,在演奏中具有独特的技巧,了解并掌握演奏技巧对于《幻想曲集》的演奏具有重要意义。

篇7:《诗经》中几首诗歌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诗经》 审美特点 《葛生》 《卷耳》 《陟岵》

“经典”需要不断温习。它以它永恒的审美价值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心灵。经典作品的价值一定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诗经》中选择几首诗歌,从审美角度切入,简要谈谈它们在美学意义上一些特点,以期能对写作技巧的研究和《诗经》的文本解读提供一些参考。下面分而述之。

一、“设身处地的同情”之美

每个人都不乏同情心,但生活中在一定的情况下似乎人的同情心会更强或更明显。这种情况主要指,第一、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的关系非同一般,比如亲属关系、夫妻关系;第二、同情者容易设身处地,将别人的痛苦转化成自己的,或者说将别人痛苦的遭遇置换成一种具体形象,自己不自觉地被这种形象牢牢束缚。因为关系很亲,让彼此靠的很近;因为会置换成一种具体形象,所以感受更切。《葛生》是一首“女子悼念或哭亡夫的诗”[1]。全诗分三部分:先想象她丈夫环境的凄凉和孤独,“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再想像她亡夫在地下黑暗世界的孤独,诗中用了三节,“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这三节既是强烈情感的抒发,也是将丈夫的遭遇置换成一种具体形象后的一种心理细致的展现。最后一部分,是想象不知道得经过多少漫长的时间,自己才能回到丈夫身边,陪伴着他,悲伤焦灼之情溢于言表。这真真是“悱恻伤痛,感人至深”。

二、言语中内含“悖论”之美

言语中内含“悖论”之美主要指,诗人在抒情过程中,由于直抒胸臆,不假思索,所以在不自觉的言语中,显现出“悖论”之美,这种言语的“悖论”之美,也是人性深处的悖论之美。因为是不假思索,所以来的真实,又因为其不假思索,所以在不自觉中道出了人生的一部分真实处境。《硕鼠》是一首“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社会”[2]的诗。诗人一方面将贪得无厌的剥削者比喻成大老鼠,一面诉说着自己已经到了无可忍耐的地步,发誓将与之决裂,前往更好的“理想住所”。诗句的结尾尤其值得注意,这是一句深沉的感叹,也是在前面铺叙基础上的收尾。“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句话隐含了两种意思,一是“乐土”是理想的地方,一是“乐土”又是不存在的地方。这样,这首诗就有两部分情感,前者的愤激,后者的向往与清醒。因不堪剥削者的重负,发誓与之决裂;因欲之决裂,所以渴望理想的地方,而这理想的地方是心知不存在的。这就构成了一种言语的“悖论”,一种人性深处不满现实的悖论之美。

三、“你想我即我想你”之美

“你想我即我想你”之美,主要体现在表面看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思念,实质恰恰相反,正是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这种思念因为较含蓄,较隐藏,一般不容易被人察觉。《卷耳》是一首“妇女想念丈夫远行的诗。她想象他登山喝酒,马疲仆病,思家忧伤的情景。”[3]这首诗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写思妇因为心里有事,没有心情干活,所以把浅筐放在大路边;第二部分就是她的想象。撇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想象是这首诗的主要部分,这部分很有特点:第一,她的丈夫是否此刻完全如她所想像的那样在想她,这凭常识也可以判断,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她的想象;第二个特点就是这个想象的特点也包括两部分,想象他的马生病,他的仆人生病,无人照顾;想象他陷入绝境,此时借酒浇愁,在想她。总之一句话,就是想象她不在他的身边,他无人照顾。由此可知,此刻她在想念她丈夫的过程中还暗含有自责的心理。这确实是一个深爱着自己丈夫的妇女对自己丈夫的担心、想念的正常心理表现。因此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丈夫在想念妻子,实质是自己在多倍地想念丈夫。

四、“本能与社会的冲突”之美

本能的力量是强大的,同时,社会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当这两种矛盾在一个人的身上撕扯时,其力量是强大的,激烈的。正是这种激烈性,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美学价值。它是痛苦的,绝望的,毁灭性的,同时又是无可奈何的,必须面对的。《鄘风·柏舟》就是这样一首诗歌。这是一首“要求婚姻自由,向‘父母之命公开违抗的诗”[4]。其社会力量一目了然,就是父母之命。其本能力量体现在她的感情。大凡女子恋爱有两个阶段:以本能主导恋爱的阶段;以现实利益为主导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以男方的外貌和身体强壮为主,这是动物繁衍后代,优化基因的需要。由诗中“髧其两髦”可以看出,该女子的恋爱是处于第一阶段,以外貌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因为来自人的本能,因此她是痛苦的,但“父母之命”也不甘示弱,所以她不得不向天发出呼告。

五、“人物身份与语言的贴合”之美

“人物身份与语言的贴合”之美主要是指诗人在刻画人物,展示人物的心理特点时,能很好地做到人物身份与其语言的一致。这种人物语言,不但能准确刻画人物,经得起推敲,而且因为其中灌注着人性深处的秘密,还可以穿越时空,直到今天为止这种语言和身份的贴合都让我们觉得新鲜和不过时。它让我们在感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佩服作家高超的驾驭技巧和深邃的洞察人性的观察力。一个人只有在走入困境,孤立无援时才会从心底真正涌起父母亲人的疼爱。《陟岵》正是这样一首顾影自怜的诗。“当他望乡的时候想象家里的人正在惦记着他,道着他,同情他的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回家。”[5]诗人分别写了父亲、母亲、哥哥三个亲人对他的关爱,而这三人因为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在对诗人的关爱上,一定会有细微之处的差异。在笔者看过的《诗经》译本中,觉得余冠英先生的翻译最好,现摘抄三句:“树叶儿归根记在心”“千万别丢了你的娘”“别落得他乡埋骨头”。这些译文能准确地将父亲是男性,是长者;母亲是女性,是长者;哥哥是同辈,是同性的各自的微妙特点表现出来。

六、“理由充足”之美

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一些以反问性和设问性为技巧的诗歌中。具体表现在:当诗中给出一个问题,而回答的理由充分,合情合理时所产生的美。尤其是当这种理由以形象化的手法表现时,其理由便在读者心中越加充分,而随之带来的心灵震撼也越大。《风雨》是一首以反问为表现手法的诗歌。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感到孤独和寂寞,甚至有些许害怕,就在心心念叨时,丈夫突然回家,于是从心底情不自禁地涌出喜悦之情的诗歌。诗歌结尾以反问的方式追问,“怎么能不高兴呢”。是的,确实是高兴的。因为她的隐含在前面句子中的理由充分,形象,在情感的变化上也呈“V”字型波动,大起大落。诗用三节反复吟唱,正是喜悦之情的表现。

注释:

[1][5]余冠英注译:《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页,第107页。

[2][3][4]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59页,第7页,第65页。

篇8:几首经典的宋词

李贺一生虽短促,但在诗歌创作上却放射出奇异的光彩而独树一帜。其诗或抒写渴望有所建树的热情及“天荒地老无人识”怀才不遇的愤慨,或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或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残暴和宦官擅权的弊政。作品继承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虚荒诞幻,自铸异词,风格独特。张碧说他“奇峭”,宋祁称之“鬼才”;周紫芝谓其“语奇而入怪”,姚文燮说他“幽深诡谲”。《南园十三首》是元和六年辞官返乡所作。南园与《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中“北园”都是李贺家中之园,也是他读书和闲居之处。李贺就园中景物和读书所感,写了《南园十三首》,其中七绝十二首,五律一首,这里所选都是写其感时不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的。其共同特点是活用典故,以古喻今,明白晓畅,直抒胸臆。

一、《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前两句以反诘语气表达投笔从戎,收复关山,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男儿,男子汉,大丈夫。何,疑向代词,可译成为什么,怎么。不,表否定的副词。“何”“不”连用,相当于“为什么不”,“怎么不”。带,佩戴。《礼记·月令》的“带以弓韣,授以弓矢”和《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都是这种用法。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型的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即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相传吴王阖闾命国中作金钩,有人杀掉两个儿子,以血涂钩,铸成二钩,献给吴王。后来泛指利剑为吴钩。晋左思《吴都赋》:“吴钩越棘,纯钧湛卢”。这里的“带吴钩”,指佩戴兵器,弃笔从军,表达了因“心中自不平”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情壮怀。收取,收复,夺回,多指失地而言。关山,泛指关隘山川。如《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五十州,指当时藩镇所据五十余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元和七年三月,李绛曰:“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大戎腥膻,近接泾陇,烽火屡惊。”诗的首句用“男儿”带“吴钩”言志,第二句则表明“带吴钩”的目的,藩镇割据,法不能制,兵燹频仍,烽火屡惊,边民受难,痛不欲生,热血男儿焉能坐视无睹,自当投笔从戎,奔赴疆场,收复失地,救民水火,救亡图存,保家安邦。这两句诗,一是抒发了抑郁难耐的不平之气,二是暗示了边情紧急的动荡时局,三是透露了愤懑已久的幽怨情愫,四是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壮志情怀。李贺很早就显示了诗人的才华。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云“贺年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元和五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成绩优异被推选应进士举唐人应试极重家讳李贺因父名晋与进士进同音而放弃了考试。元和六年春,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小官,元和八年春,便以病辞官,回到昌谷。既然才学入仕为国尽力之途难以走通,当然希望能通过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来建功立业了。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后两句诗从反面衬托为什么要投笔从戎。请,请求。君,尊称,相当于“您”。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暂,一时,不久,暂时,指时间短。上,到,去。凌烟阁,封建王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高阁,绘有功臣图像。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旧臣;出平乐之宫,实思贤传。”若个,谁,哪个。卢照邻《行路难》诗“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书生,读书人,多指儒生,如《后汉书·夏馥传》:“少为书生,言行质直。”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战国策·齐策四》:“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这两句说,请您到凌烟阁看看,有哪个书生被赐封为万户侯?既然封侯拜相执掌朝纲的都是能征惯战的武将或运筹帷幄的军师,那么何不弃笔从戎,“万里赴戎机”,驰骋疆场呢?

连用反问是本诗的突出特点,全诗连用两个设问,好男儿为什么不佩带兵器,投笔从戎,去收复边塞法令所不能制的五十州呢?请您到凌烟阁上去看一看,有哪个书生被赐封为万户侯呢?两个反问连用,表面上是在强调“带吴钩”的必要性,其实是在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同时又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二、《南园十三首》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寻章摘句老雕虫”,首句写自己的勤奋攻读。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原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裴松之注引《吴书》:“咨曰:`吴王……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老,执业久,历事多,相当于总、常。雕虫,比喻小技、小道。典故见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两汉学童必习秦书八体,虫书、刻符即为其二,以喻作赋绘景状物与雕琢虫书、篆写刻符相似,都是童子所习小技。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搜寻篇章,摘录字句,总是干着雕虫小技的事。一个“老”字告诉我们,尽管别人认为是雕虫小技,自己却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晓月当帘挂玉弓”,次句写景续写刻苦攻读,发奋写作。晓,天亮。李白《塞下曲·其一》:“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当,对着,面对。王充《论衡·变动》:“盛夏之时,当风而立。”玉弓,弓形的月,喻弦月。全句是说,拂晓前的弦月,正对窗帘缝隙,像玉弓悬挂天边。而自己仍在刻苦攻读,通宵达旦,相伴的只有孤灯残月和凄清孤独。希望用世却不能用世,悲怆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三四两句表达了郁积已久的不能见用于世的忧伤和愤懑。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魏书·库莫奚传》:“及开辽海,置戍和龙。”诗中指东北边境。文章,文辞。《史记·儒林传序》公孙弘奏“文章尔雅,训词深厚”。也泛指独立成篇的文字。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中的“文章”代指写文章的人,即文人,哭,歌。《淮南子·览冥训》:“昔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注:“哭,犹歌也;见,犹感也”。秋风,秋季之风。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这里的“哭秋风”是“歌秋风”,即写悲秋之歌,元和四到七年,东北边境藩镇跋扈,屡生兵变,战火连绵,朝廷讨伐屡败,民困兵疲,生灵涂炭。朝廷重用能征善战的武将而轻视文弱儒生,以致斯文扫地,才华难展。这两句说,难道没有看见辽海地区连年征战,兵燹不断吗?那些善于写华美文章的才子们又到哪里去抒心写意,慷慨悲歌呢?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哭秋风”的文章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读书无用,书生见弃,才华难展的怨愤之情暗含其中。

含蓄凝练是本诗突出特点。前两句叙事写景,渲染出刻苦攻读,通宵达旦的情景,三句点明时空,紧承“玉弓”,不言战事而战事自显,四句再续写书生斯文沦落,怀才被弃,深化主旨,加强感染力量。

三、《南园十三首》其七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长卿牢落悲空舍”,首句写司马相如的落拓失意,家徒四壁。长卿乃汉代杰出赋家司马相如之字,蜀郡成都人,生于文帝初年(前179年),卒于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小名犬子,因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帝不好辞赋,因不得志,适逢梁孝王来朝,其宾客枚乘等都好辞赋,于是借病辞官,游梁国,与邹阳、枚乘等同为孝王门客,写著名《子虚赋》。孝王死,相如归成都,家贫,无以为业,临邛令王吉待之厚,饮于富人卓王孙家,以琴挑卓女文君。时文君新寡,慕相如,乃偕亡归成都,以家徒四壁,不得已复返临邛,尽卖车骑,置一酒舍,令文君当垆,自己著犊鼻裤与佣保杂作。卓王孙羞之遂予僮百人钱百万因成富人武帝即位后对子虚赋大加赞赏于是召见他又献《天子游猎赋》(即《上林赋》),帝大喜,任为郎官。曾两度出使巴蜀,晚年为孝文园令。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汉书·艺文志》载赋二十九,今存《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六篇。牢落,寥落,孤寂,无所寄托,司马相如《上林赋》有“牢落陆离,谰漫远迁”之句。李贺《京城》诗也用过“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李延济注,牢落,阒寂也。这里指司马相如早年失意沉沦,无所依托。空舍,指家中财用匮乏,家徒四壁,生活窘迫。这句诗是说,像司马相如这样的辞赋大家,在梁孝王死后,失意落拓,无所依托,竟然财用匮乏,家徒四壁,生活窘迫,真是令人悲哀。这里以司马相如比况自己:司马相如虽有文才,早年却不被皇帝赏识;自己也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像司马相如一样,不被皇家所知所用,弃居山野,可悲可叹。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曼倩诙谐取自容”,次句写东方朔的诙谐取容,怵惕终生。曼倩,东方朔的字,生于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卒于武帝太始四年(前93年),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初即位,诏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他上书自荐:“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武帝壮其言,命待诏公车,久之,得为常侍郎。帝问他比董仲舒、公孙宏、司马相如辈如何?他答道:“朔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当时朝廷多事,文人多奉使四方,独他与枚皋、郭舍人在武帝左右,嫚嘲诙谐,以为娱乐,时人称之滑稽家。又说,他人隐居,均在山林,独己隐居金马门中。其行动和思想既这样浪漫,于是人们把种种诞谩之谈附着到他身上,产生了许多浪漫传说。《汉书》谓朔作八言七言诗,各有上下篇,今不传。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等,南北朝人所撰《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皆讬名朔作。诙谐、戏谑,谈话富于风趣。《汉书·东方朔传》:“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文选》晋夏侯孝若《东方朔画赞》:“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谐以取容。”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吕氏春秋·任数》“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这句说,像东方朔这样满腹经纶的人才,也只能用鼓簧弄舌戏谑风趣的手段来取悦于人。这里的“取自容”,既包含巧言取宠,也包含着讨好对方,保存自己。这是以东方朔为例,写文人雅士不受重视,东方朔虽身在朝廷,伴随武帝左右,却不被信任,才华不能施展,诙谐取容,位同俳优,斯文扫地,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三、四句直抒胸臆,表示欲投师学艺,弃文习武。见,将要,拟议,张籍《寄王奉御》:“见欲移居相近住,有田多与种黄精。”见买,将要买,打算买。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越绝书》云:“薛烛对越王曰:若耶之溪涸而出铜也,古欧冶子铸剑之所。”欧冶子,春秋时冶工,应越王聘,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剑,后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事,侍奉,从事,跟随。《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猿公,传说故事,欧冶子为越王取若耶之铤以铸剑。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善剑,越王聘之。处女北行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袁公,问处女:“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接末,袁公则飞上树为白猿。事猿公,即拜袁公为师学习剑术,弃文从武。这两句说,既然从文没有出路,索性买把名剑,拜仙猿为师,或许还可能有为国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一方面表达了渴望有所建树为国效力的激情,另一方面也倾吐了怀才不遇的激愤。

活用典故、以古喻今是本诗突出特点。前两句运用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典故,他们虽才华横溢,谋略过人,却沉沦下僚,或穷愁潦倒,或诙谐取容。这正和诗人的遭遇相似,所以借用典故以古喻今,慨叹时世,抒发愁怀。后两句则活用欧冶子铸剑和越女与袁公比剑的典故,表达自己欲买利剑,访求名师,弃文习武的反常心理。儒雅文人放弃礼乐兴邦,欲求兵戎辅国之路,内心的凄苦重创可想而知。

摘要: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南园十三首》有几首是感时不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的。其共同特点是活用典故,以古喻今,明白晓畅,直抒胸臆。

关键词:李贺,南园诗,怀才不遇

参考文献

[1]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李贺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上一篇:工作日志优秀下一篇:粤菜烹饪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