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记叙文的题型

2024-04-11

英语记叙文的题型(共8篇)

篇1:英语记叙文的题型

记叙文的常考题型

一、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格式: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样;用一个比较长一点的主谓句式。

二、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阅读135页)

衬托、对比、渲染、铺垫、照应、设置悬念、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

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借景抒情、讽刺、夸张、烘托、象征

答题格式:运用了……写作手法 + 作用

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伏笔、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突出文章主题;

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特征;

三、探讨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先从文中找出关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答此题一定要紧扣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写出了人物……内心,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品质)

四、考查小说标题。

1、一般来说,如果命题者设置这个提问,就意味着本文的标题有两重含义。首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表层意思。然后联系全文的

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另一层面的意思,即其深层含义。

答题的格式:……不仅指……,还比喻(象征)……,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一定要答出两个层面的含义。)

2、标题的作用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1)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思路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点明文章主旨;(4)形式新颖,吸引读者;(5)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例句 :

题目“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思路更清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背影 的难忘深情。

五、品味语言。

1、抓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妙处)?

答题格式:用了……词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心情)、表达……之情。

2、理解的句子含义。

答题时一般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或人物形象。首先从句子中筛选出关键词(有比喻义或象征义的词),并把本句放回原文,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与具体语境或文章主旨联系起来思考。(一定要深入理解。)

3、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运用了什么写作

方法,有何作用?)

首先要分析这个句子所使用的写作方法:可以是修辞手法,可以是描写手法(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也可以是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等);然后具体地体会其表达上的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了……方法,形象(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六、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以(××想:)开头,用第一人称表达,内容上联系上下文,紧扣人物的思想情感

七、考查文章的主题(中心)。

1、看标题。

2、看过渡句。

3、看开头结尾句。

4、看抒情议论句。

5、看反复出现句(段)答题格式:本文叙述了(描写)了……,表达(抒发、赞美、揭露、讽刺、反映)了……

八、找文章的线索。

1、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

2、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就是文章的线索;

3、以物、人、事、情感为线索。

4、游记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

启示。

答题:一是要联系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倾向;二是要联系实际。先谈启示,再联系实际。

答题格式:我的感受(启示)是……如在我的生活中……

十、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答题格式: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渲染了……气氛(或烘托了××……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为下文做铺垫)。

十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

结构上:

1、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开

头);

2、承上启下(中间);

3、总领全文,首尾照应(结尾)。

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结尾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圣诞夜“休战”》

12、二战期间,一位德**亲使美、德士兵和平相处了一夜,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圣诞夜。

13、善良、勇敢、慈爱、希望和平,反对战争跨越国籍的伟大的胸怀。

14、儿子紧张、害怕与母亲的镇定形成对比,烘托出母亲的勇敢,为下文更好一刻

画母亲作铺垫。

15、称呼他们为孩子,要他们做她的儿子,让他们忘记他们是敌人。

篇2:英语记叙文的题型

第一部分、写作步骤

要求考生写一篇记叙文,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及结果,最后对事件进行简单分析,如:6月四级作文、209月四级作文、6月六级作文。对这类题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来写:

第一段、总结描述

交代清楚故事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

主题句

第二段、具体描述

具体描述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

第三段、对事件的分析

分析句1+分析句2+分析3

第二部分、记叙文题型作文diy写作范文练习

[实战演练]

directions: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thirty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the day my classmate fell ill.

1、简单描述一下这位同学生病的情况;

2、同学、老师和我是如何帮助他的;

3、人和人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爱给我的感受是....

[diy写作模板:架构阶段]

第一段:

开篇句:about _____ oclock one evening in _______, _____.

篇3:英语记叙文的题型

从事初中语文教育十多年来,中学语文一直都以人文教育为主,为此近十多年的中学升学考试中,人文类的现代记叙文也得到命题老师的青睐。尽管学生接受母语教育多年,但是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直不尽如人意,基于人文类的文章中多以整体感知、语言把握、感悟体验等方面为命题方向,学生容易丢分,尤其在人文情感类的文章中,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文章以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记叙文为例,对现代记叙文考查提出分析指导,旨在为现代文阅读教学提供教学指向。

二、中考语文现代记叙文命题思维与考查形式

新课标中关于中学语文现代文的学习目标,也是平时阅读文章练习、各类考试以及升学考试的考查目标,即“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 自然、社会、人生 的有益启示” “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的语言”。在中考考试中,命题老师一般选取颇具人文哲理的记叙文,从文章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设置一些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水平能力的题目。

从近几年的龙岩市中考试题来看,现代记叙文以人文情感类的文章为主,具有题量多、分值重的特点,且注重以精读文本方式来呈现。2014年中考现代记叙文阅读共5道题25分,主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样的命题思维与新课标要求很契合,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等能力。这几年龙岩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感知语言,感悟体验,形成自己的理解; 还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掌握更加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逐渐掌握语言文字与运用的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中考现代记叙文考题题型讲解及失分原因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新课改,命题者的中考命题思维渐趋成熟。在近几年的龙岩市中考试题中,题型与题目变化不会很大,一般有“信息筛选,文章内容把握”“关键句子理解分析”“句子语言修辞分析”“情感体验分析”等题目。下面以2014年龙岩市中考阅读题顾晓蕊的《种欢喜得欢喜》为例:

1. 信息筛选与内容把握题

这种题目学生一般会存在“一叶障目”的问题,没有理解题目意思随意答题,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不会从中筛选,阅读不仔细,未形成自己的理解或找不到关键字词、句子。如, “‘我’与小女孩的交往中,心理发生了多次变化。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考生没有理 清“我”的心 理变化,自然就不能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其实仔细阅 读不难找 到“暗喜”与“吃惊”这两个词语的。

该考点深入一点就是考查标题或者语段小标题理解,这是信息筛选与内容把握中较难的一类题,回答这类题目要从文章“内容”与 “形式”去分 析,不能只回答一个方面,一些考生知道从两方面回答,可是不知道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导致出现答题片面化。例如, “作者为什么以‘种欢喜得欢喜’为题,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

2. 文章关键句子理解分析题

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分析文章没有紧扣文本来思考问题,对文章关键句或关键词语组织能力欠缺,使得答题不规范,要点不明确,答题要点重复,自然分值不会很高。由于题目要求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为此考生要认真审题,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要点,如: “‘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1她的哪些变化让‘我’感到欣慰? 2‘我’又为什 么会产生 愧疚?”从分值来看,每个小题4分,暗示答题要点至少是2点。第一小题的“哪些”是审题的关键所在,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小女孩性格的变化”“小女孩对‘我’态度的变化” “小女孩的思想认识变化 ( ‘我’从她的笔记中看出) ”; 第二小题“为什么”就是关键思考点,从文章中不难找出这些句子是答题的要点:“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抽不出闲暇时间,很久没有参加活动。”这两句经过提炼升华就是本题的答题要点。为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依分答题”“分点答题”的答题技巧。

3. 结合语境与句子修辞分析题

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奠基了中国汉字巨大的语言魅力,在中考中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修辞分析是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这类重点词语、句子赏析的语言分析中,考生首先要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修辞手法; 其次是理解这种修辞手法具有什么作用; 最后分析这种修辞体现什么思想感情。然而,考生一般回答不够全面,只能回答第一、第二点,导致分值不高。

例如, “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地清悦动听。”很显然这句话连用了两个比喻的修辞手法,即把小女孩说的每个字比成珍珠,用珍珠落盘的声音形容小女孩说话的清悦动人。通过上下文联系不难得知,女孩开口 说话是多 么难得,让“我”感到惊讶。由此, “我”首次听到小女孩的开口感到无比的高兴。这样的分析使得答题要点细致到位,句句扣紧符合答题要领。

4. 结合自己独特情感体验开放题

这类结合自己独特情感体验的开放题,由于没有固定的答案,看似简单,然而也很容易丢分,因为学生答题时非常容易出现泛泛而谈、脱离原文的答题要点。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审题不认真,平常没有关注生活,自然在考试中落笔时无话可说。

例如, “作者说:‘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有时我们对身边的人 ( 家人、同学、老师 等)也缺乏宽容和耐心,也吝于赞美。试举一例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回答时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建议学生再从文本中去寻找一些答题要点,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出发,写下文章类似的例子即可。

四、中考现代记叙文考题所指引的教学方向

记叙文阅读鉴赏与分析一直是学生失分较大的考点。经过十多年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内容的理解、答题的技巧、语言的规范等方面均有很大不足,甚至很多学生“谈文色变”,害怕现代文阅读鉴赏与分析。作为长期在基层教学的笔者而言,中考考试与课堂教学存在某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往往年年中考试题的某些细微或者较大变化,对来年的课堂教学起到一些“改变”的作用。无论中考现代记叙文怎么考查,教师也应该从课堂教学上“做足”功夫。

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难以摆脱功利化、应试化的影响。为了让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与中考现代文考查接近,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现代记叙文主要从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仔细揣摩细节部分等角度出题,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注意以下教学方向:

( 1) 以命题老师的出题思路复习,力求把握答题的方向、要求,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在初中三年的每学期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中,教师可以选取教材内的课文 ( 不一定要经典课文)或期刊上的文章为例,教师以命题老师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学生合作探讨,小组讨论答题的方向与要求,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意见,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教师可以这么做,一篇文章让学生以2至3分钟快速阅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特别是要学会抓住文章的标题、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特色句、关键句等。

( 2) 培养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分析语言的基础能力,必要时让学生多发言,在学生激烈的发言中寻找最贴切的答题要点。语文学习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方式或多种含义的角度思考题,让学生理解审题意识,培养分析语言的能力。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不仅仅要求读懂文本内容,还要求仔细分析试题中的题目意思。在速读文本,初步弄清文章基本结构和主旨后,立刻阅读并仔细分析题目。

例如,从语言修辞手法上看,首先怎么准确地判断修辞手法,再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修辞的,然后是分析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最后分析此种修辞带有作者什么感情特色 ( 情感态度) 。若学生未认真审题,必然会出现该答的要点没有答上,不要答的要点写了一大堆的情况。

( 3)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关注语文、思考语文、运用语文。由于中考现代文很多涉及社会、历史、家庭、自然、艺术等各个方面的题材,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文章,不说为了语文考试取得高分,单就学习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来看也能为语文学习带来益处。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班级考虑给学生订阅诸如《读者》《中外文摘》《意林》等期刊报纸,以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多接触。此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去课堂外学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理解地区的文化,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引入地域文化,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五、反思与小结

篇4:英语记叙文的题型

1.探讨以记叙文体写新材料作文题的选材要诀;

2.研究以记叙文体写新材料作文题的立意要诀。

【课前思考】

面对新材料作文考题,选写记叙文时该如何凸显题意,明示自己确实是扣供料构思的?

我的认识: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一、师生针对“课前思考”题,归纳出如下几点

①选材(故事)本身应扣合供料(神似而非机械的形似);

②拟好题目。比如:父亲,真爱“找”事;这些年,你顺手做的事(2012 年全国课标卷)。

③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来点击材料。比如:

父亲脸一红,忙说:“举手之劳,不必放在心上!”两人相视而笑,二宝满脸写着感动。

妈妈一阵数落:“你这人啊,自己活没干完,天天‘找’事,没完没了,真是个‘雷锋’呀!”(选自《父亲,真爱“找”事》)

亲爱的爸爸:

现在外面应该很热吧?考场里还算舒适。其实考卷一发下来,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作文题目,几秒钟后,我嘴角上扬。因为,我觉得把你比做那修船工再贴切不过了。(选自《这些年,你顺手做的事》)

④直接抒情与议论(对于记叙性散文尤其适合;但要控制好篇幅)。比如:

在西藏遇到的一位喇嘛告诉我,不必四处找寻香格里拉,试着打开紧锁的心门,驱除物欲与私念的折磨,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那么,香巴拉就在我们心中。

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选自2012年广东卷佳作《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终于度过了三天的黑暗,再度恢复光明,才发现原来爱与光明一直在自己身边,习惯一味地不满让我只看到黑暗,只感到黑暗。你是否能感到家人“唠叨”中的温暖?是否能看到生活中那陌生人的微笑?是否能看到社会中的一个个“最美”?光明就在我们的世界中,不要给自己一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黑暗。(选自2012年天津卷佳作《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

二、题目与例文展示、探究

[典型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精彩例文(旁批为学生所加)]

奶奶的智慧

齐 越

一辈子,忙忙碌碌一辈子了。到现在,满头银发的奶奶手头上还有着似乎永远干不完的活儿。还有,还有那慈祥的微笑。【突出“微笑”。】

奶奶的一生,是平凡得只认得“柴米油盐”的一生,却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智慧”的真谛。【以“别样的方式”暗扣作文供料。】从奶奶身上,我明白了“智慧”不是博大精深的奥秘,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奶奶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一辈子只知道和皇天为伴,和后土结友。奶奶年轻时赶上饥荒年代,加上当时要抚养5个孩子,生活的窘迫便可想而知了。“愁苦”是当时最普遍的表情,可是,奶奶的微笑始终没有消失过。听爸爸说,奶奶总是说人这一辈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笑对难事,难事就变易了。在那灰色的年代里,就是因为奶奶的微笑,爸爸才觉得生活还是美好的。也正是因为奶奶的这句话,爸爸才重拾生活的信心。【凭“智慧”化解“难事”,并感染了身边的人。】

不同的生活打造不同的人,而生活的艰辛打造了这样一个奶奶。

一件衣服从穿到老大身上开始,不知历时多久,不知缝补过多少次,直至穿到最小的孩子身上还是那么整洁。而原因就在于,奶奶打的都是“内补丁”,并且在衣服最易磨破的地方又加厚了些,针脚比较明显的地方奶奶又别出心裁地绣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左邻右舍都说奶奶多此一举,可奶奶总是微笑着说:“人不能因为穷就穿得不体面啊!”邻居们则都笑说,人都穷到没吃没喝的地步了,还要什么面子啊!对,奶奶确实要的是面子,可奶奶要的更是一种做人的尊严,再穷,也要把“人”字摆正。【细节之一。】

灰色的年代,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是奶奶的“花招儿”多着呢。【“花招儿”三字耐人寻味。】她总是能给孩子们带来惊喜,一顿掺和着野菜的窝窝头就能使全家开胃一次。每家每户都在吃野菜、窝窝头,奶奶家的有什么不同呢?原来奶奶把野菜先在盐水中泡一段时间,使盐味都浸入到了野菜内部,然后剁成菜泥,和棒子面搅和均匀,再捏成窝窝头蒸熟。这样就使全家免受干窝窝头就着生野菜蘸盐水吃的难以下咽之苦。每到过年,由于配给的面粉实在少得可怜,奶奶便把面团包在窝头的外面,然后蒸熟。虽然它实质仍是窝头,却足以让孩子们眼前一亮。滋味几乎没变,但是幸福的烟花已经在孩子们的内心悄悄绽放……奶奶总是说,这个人啊,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一直想着把这件事办得更好,那么它就会办得更好。人最怕的就是“懒”,没有上进心啊!奶奶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野菜窝头”“白面窝头”就是最好的证明。【细节之二。】

微笑着忙碌了一辈子的奶奶现在已经85岁了。满头的银发,满是岁月刻下的皱纹的脸,还有那蹒跚的脚步、忙碌的身影,我觉得奶奶就是一棵古树,一本泛黄的老书,充满沧桑美。

从奶奶平凡得只跟“柴米油盐”打交道的一辈子,我读懂了“智慧”。

[师生思考、交流]

1.本文选材要诀:不写“工作的智慧”“处事的艺术”而转写“生活的智慧”“把苦日子过出甜滋味的艺术”——此之谓“求神似而避免形似”;

2.本文立意要诀:深入一层,揭示出了“智慧”的来由是“要面子”“有上进心”——此之谓“源于供料又高于供料”。

三、继续选取典型题细加探讨

[典型题目]

(2010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满满地抓了一大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学生解读:不愿放弃,以致无法得到。】

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中一个装得最满的大筐,费了半天劲也没搬动。他喘了喘气,重选了一小筐,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学生解读:在取舍过程中,要考虑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换言之,即“追求要适度,人生才幸福”。】

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给他。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后就将追回的20万贷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得到1万英镑的奖金。【学生解读:舍9万而得1万(老板得到20万),这表明处理“舍与得”的关系时,还要懂得变通、善于转换思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师生思考、交流]

1.本题选材要诀:不必拘泥于物质利益,可转写“舍爱情后收获了友谊”“得到了内心的‘轻松、坦然’”“获得充盈、丰富的精神生活”等——此之谓“求神似而避免形似”;

2.本题立意要诀:不妨一针见血地指出“‘取’只是一种本能,‘舍’才是一种境界”(可拟题“从‘本能’走向‘境界’”)——此之谓“透过供料揭示其本质”。

【课后作业】

1.总结本堂课学习心得;

2.修改自己就“托尼的故事”所写的作文。

篇5:英语记叙文的题型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

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要尽量齐全(分值)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5、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是插叙的一种)。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⑶ 插叙作用三种:

作用: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 / 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 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13、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

14、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1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 (2)以物件为线索(看题目)

(3) 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找文中感情变化鲜明的词语)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6.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7、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A、双层含义

[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

B、一语双关。

作用: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指题目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18、开头句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使用倒叙手法)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运用景物描写)

C:开篇点题

D:总领下文

19、中间句作用: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20、结尾作用:

A:(有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21、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四种方法)

A摘文中词语;

B看具体描写;

C看所写事件;

D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22、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23、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4、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它……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句: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句: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句:强调了……加强语气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25、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26、语言风格:

A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D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27、环境描写作用:

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

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28、重点词语的品析:

A: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

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否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C: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分别说出什么角度什么内容。)

29、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30补充类试题:

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一般联系中心)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D: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31、原因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32、写作特点:

A:写作方法 B构思技巧 C语言特点 D描写人物方法 E:结构

33、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34、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篇6:记叙文题型概括与答题技巧

一、概括选文内容:

1、直接概括选文内容:人、事、果(时间、地点、环境、背景)

2、直接概括选文事件:只答事件,没有主语,每件事不超过十个字。

3、表格题:仿表格中的例词、例句。

二、赏析词句:

1、赏析句子: 其

一、人物描写:(1)修辞方法或表达方式及作用

(2)特点

(3)深层含义

(4)主人公或作者情感。其二: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赏析词语:(1)解词

(2)修辞方法或表达方式或词语的特点及作用

(3)深层含义

(4)主人公或作者情感

2、某句话的作用:赏析+结构作用

三、某段话的作用:概括内容(记叙或描写)及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作用

1、关于内容上的作用:

首段:(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开篇点题

(3)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如果是景物描写,还要答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中间段:无

结尾段:(1)点明中心(2)暗示中心(3)深化中心

(4)突出中心(5)升华中心

2、关于结构上的作用:

3、首段:(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的内容

(3)照应题目

中间段:(1)承接上文……的内容

(2)引起下文……的内容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

结尾段:(1)总结全文

(2)收束全文

(3)照应(题目、开头、某段、某段中的某句话、前文)

四、分析人物形象:

1、概括性格特点:三个词语(从不同角度)

2、结合内容分析性格特点:内容+性格特点

五、题目或文中反复出现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1)表面含义

(2)深层含义

2、作用:深层含义(中心或中心的组成部分)+结构(线索)

六、原因题:瞻前顾后,答案在问题附近

七、记叙顺序的作用:

1、顺叙: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有利于突出……的中心。

2、倒叙: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插叙:(1)叙述了……的内容

(2)揭示了……的原因

(3)使情节更加完整

(4)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5)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6)衬托主要人物

篇7: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看待。即:内容+作者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 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二、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四、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

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五、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六、分析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如问能不能换,则答题格式为:“××”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七、分析句子的作用和评析句子

1、划线句的作用

答题格式: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的特点;揭示了……的中心;语言上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特点(感情)

2、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八、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有: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议论: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

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2、抒情: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

3、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九、常用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 ……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十一、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十二、修辞方法及作用

注意: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表达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十三、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四、分析描写的作用

1、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2、人物描写的方法

(1)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其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 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3、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答题格式: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十五、谈阅读的看法、体会、启示等

要用第一人称,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先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最后点明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十六、限字题的解答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 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 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

十七、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先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再分析原句优点;最后分析改句缺点。

十八、去掉某词或换词比较分析题

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再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最后点明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十九、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先答:能或否(一般不能)

再分析,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篇8:英语记叙文的题型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⑶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记叙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六、语言上、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 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 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 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 “ 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七、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 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手法的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八、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一、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 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上一篇:如果我是你女/男朋友下一篇:《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