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

2024-04-28

墨家(共8篇)

篇1:墨家

墨家思想简要总结

墨家思想简要总结(入选推荐日志,加10币)

墨家思想简要总结

一、墨家思想的脉络∶http://blog.vsharing.com/linbindavid 墨子的思想是下层劳动者的哲学,是穷人的呐喊与力量的张扬。

1、目标是兼爱,希望社会全体都得到爱护与关注。

2、天要人兼爱,鬼神监督人兼爱,赐福爱人利人的人,降祸恶人贼人的人。祸福、地位不是天生的,没有人天生得不到富贵与兼爱,只要不断努力,一定可以施福、得福。

3、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等级,老百姓有本事也可以做官。

4、要按组织等级服从上级命令,最高上级天子应该像天一样兼爱,否则,将被上天及人民抛弃。

5、做官不能利用军事力量掠夺别国,进攻别国土地是不兼爱别国人民与本国人民的表现。

6、关注天下所有的活人,要厉行节约,义利并举,搞好生产,这才是兼爱。时间与金钱不能全部花在死人与富贵的人身上。http://blog.vsharing.com/linbindavid

7、下层老百姓通过手中掌握的技术帮助弱者,创造财富,彰显力量。

8、呼吁一个因地制宜,不断改进的全新世界,反对任何形式的复古。

二、墨家的思想结构

范畴

主题

内容核心思想(十论)

伦理思想

兼爱

爱无差等管理手段

尚贤

打破等级观念,唯贤是举。尚同

下级对上级的服从。非攻

不对别国进行军事攻击节约原则

节用

节省费用节葬

勤俭处理葬礼非乐

勿追求声乐之乐理论基础

天志

上天爱天下百姓,厌恶不义之人、不义之事明鬼

有惩恶扬善的鬼神存在,可以施福降祸非命

人命非天定,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自然科学

宇宙论

时空理论、运动理论、物质本源与属性物理学

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含∶杠杆作用、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井和罂放大声音作用、力的定义、动止关系等等数学

倍、同长、对称中心、圆、直线、正方形、十进制的定义机械制造

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木鸟、载重车等等。军事

守城的装备、战术、要点哲学

认识论和逻辑学,重视亲知(“虑”、“接”、“明”三步骤),“别同异,明是非”的辩学含有矛盾律与排中律,“以类取,以类予”(类比判断),墨子还总结出了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军事思想

《墨子》自备城门以下,皆为军事著作

篇2:墨家

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思想,看看下面的墨家概述常识大全吧!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

它也是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同盟群体,相比于松散组织在一起的孔子及其弟子,墨家更像是一个宗派。

它有着明确的规则,遵循着严格的平等主义伦理观。

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其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则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墨辩),注重科学研究领域。

墨家学派的追随者称为墨者,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无论是循规蹈矩的儒生,还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不过是求得一己的安宁和自我形象的完善,惟墨子能够真正摆脱各种社会势力的纠缠和引诱,从力学、光学、几何学、逻辑学等广泛的知识领域去把握生命本来的含义,认知世界的真相,从而形成寻求真知、注重实践、自励自强的可贵的品格。

墨家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十点,分别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前两者。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

兼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不太平的原因是因为天下没有做到相亲相爱。

每一个人都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因此就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盗贼爱护自己的家,不爱惜别人的家,因此就会用偷盗别人家的方式使自己家受益。

同理可扩展到士大夫和诸侯国上,由此做到兼爱,就有了使天下大治的前提。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墨子

非攻:反对唯利是图地武力争斗,基于“非攻”的理念,主张保护相对弱小、易受攻击的国家。

墨家认为杀人本身即是不义的行为,杀一人即是罪,更何况战争使成百上千的人丧命。

任何道貌岸然的说法都不能掩盖战争即罪的本质。

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

墨家学派的历史演变

墨家学派有一个基本的发展过程。

墨子是春秋后期的人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和他的弟子构成的墨家,我们称之为早期墨家。

墨子去世之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史书记载就是“一为三”,变成了三派,出现了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被称之为墨家的后期学派。

所以墨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演变的现象。

那么,我们怎么看墨子早期学派和后期学派之间的关系?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就是把墨家从早期学派到后期学派的发展,看成一个发展的系列。

所谓发展的系列,就是适当淡化墨家内部学派之间的分歧,而更多强调墨家学派在早期和后期发展中的延续性、发展性。

从这点讲,墨家学派是一个发展的系列。

这是我们读《墨子》这部书,研究墨家这个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

如果没有这一条,一旦陷进墨家学派的内部派争,很可能陷入一种迷宫,因为墨家内部有很多的争论,其中有两个争论曾经影响了很多后来人。

一个,就是墨家内部的“正墨”和“别墨”之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正宗和旁支的问题。

中国人喜欢“正宗”,但我个人认为,应该适当淡化“正墨”与“别墨”之间的差异,而更多看到墨家和其他学派的差异,比如它同儒家、道家的分歧、相融,从而理解墨家思想的发展。

墨家思想,从早期到后期,都有它的连贯性,如果我们读一些后期墨家的著作,它对墨家早期的思想是有继承和发展的。

比如,《墨子》讲究科学精神,里面涉及的力学,光学,我觉得我们起码要有高中毕业的物理学、数学知识才能看得懂。

后来,墨家还将机械学、工程学和力学、物理学融合在一起。

这在当时来说,绝对是处在世界前列的.,是可以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媲美的。

我甚至觉得,如果墨子的思想能够延续下来,后来不是儒学盛行,而是墨学思想盛行的话,现在的中国就会大不一样,我们跟西方很可能会来一个大颠倒。

又比如,后期墨家把早期墨家讲的人文宗教强化了。

什么叫宗教?信仰天子,当然有宗教色彩。

但是在墨子那里,鬼也好,天也好,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功能,这跟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不一样。

大家知道,基督教最大的特点就是信上帝,上帝是一个实体,基督教最大的理论,就是“三位一体”。

佛教则把佛塑造成一个非常具有凝聚力的神的形象。

墨家讲的宗教,完全不是那样。

墨子讲“神”,不是一个实体性的“神”的概念,不是一个偶像崇拜的概念,它强调宗教的社会功能,用“神”、“鬼”来制约人间的不平等,我称之为“人文宗教”。

墨子的这种“人文宗教”发展到后期,甚至不屑于去论证鬼神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而更加强调这样的观点:鬼是聪明的,神是明智的,在冥冥当中,鬼神对人的行为洞若观火。

这样,宗教就变成了一种道德制约、信仰制约。

这就是后期墨家对所谓“人文宗教”的发展。

我们如果把墨家学派的早期和后期发展,看成一个演变的系列,墨家学派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就能够突显在我们面前。

我们将会惊叹,中国先秦时期诸子学能够塑造孔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这样的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学者,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篇3:墨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

墨子认为, 天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人, 都不能没有法度, 没有法度能把事情办成功是没有的。无论是身为将相的士人, 还是从事各种职业的工匠, 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天子、诸侯治理天下和国家更要有准则。那么, 应当用什么作为治国的法则呢?墨子认为, “法不仁, 不可以为法”。天下之父母、师长和国君虽很多, 但仁爱的却很少, 所以他们都不能作为治国的准则。因此, 墨子提出了“莫若法天”和“以天为法”。《墨子·法仪》中写道:“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 其施厚而不德, 其明久而不衰, 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 动作有为必度于天, 天之所欲则为之, 天所不欲则止。”

因而, 墨子认为, 只要明白了要顺从天意, 遵照天意并广泛地推行于天下, 那么就能实现“刑政得治, 万民和谐, 国家富强, 财用充足, 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安宁没有忧愁”的理想社会了。

最后, 墨子通过古代圣王“爱人利人”而得福、古代暴君“恶人贼人”而患祸之比较, 提出了治理国家应该“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思想。

一、治国模式

墨子, 名翟,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伟大思想家, 是继孔子后又一位文化巨匠, 他以其创立的墨家学派领一时风骚, 在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 熠熠生辉。

墨子认为, 动乱皆因没有统一的社会道德标准和缺少相应行政长官实施统一管理。除此之外, 墨子特别讨论了提出“兼爱”的现实依据。他认为天下之害 (饥而不得食, 寒而不得衣, 劳而不得息, 乱而不得治) 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战争。墨子认为, 那个诸侯争雄称霸、战争连绵不断、百姓生灵涂炭的时代, 大小诸侯各霸一方, 以强凌弱, 以大攻小, 以富欺贫现象比比皆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不仅大批被驱向战争而死于非命, 平时也因担负各种残酷剥削、压榨而生活悲惨。二是“自利”。墨子把尧舜禹和三代圣王时期当做理想国, 这个时期虽有桀、纣暴君, 但社会总体上可看做大治小乱。然而到了春秋战国, 却出现了“子自爱不爱父, 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 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 故亏君而自利”;“盗爱其室而不爱其异室,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而不爱人, 故贼人以利其身”;“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而不爱异国,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墨子·兼爱上》) 。

战争与自利现象如此严重, 墨子认为都应归结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所致, 这就是“凡天下祸篡怨恨, 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中》) 。

怎样来解决呢?墨子提出了“兼爱”义政和“兼爱非攻、兼爱交利”治国模式。

所谓“兼爱”就是平等地、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它与儒家“仁爱”的“爱有差等”相对立, 主张不分亲疏远近、上下尊卑地爱全天下之人, 即上自天子、国君, 下至民众都要“相爱”, 要使人人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 这样, 就不会有诸侯间的战争杀戮, 就不会有士大夫之间的争权夺势和人民之间的伤残虐害, 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必然和睦相处。墨子认为, “若使天下兼相爱, 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慈孝” (《墨子·兼爱上》) , 社会就可变成“强不执弱, 众不动寡, 富不侮贫, 贵不敖贱, 诈不欺愚” (《墨子·兼爱中》) 的那种太平盛世。因此, 墨子不仅把“兼爱”当做人人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 更将其作为“圣王”必须奉行的治国之义政。

上述关于“兼爱”的解释, 己经涉及到墨家治国之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非攻。“非”指非议、谴责, “攻”则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与争斗。墨子把战争分为两类, 像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讨伐暴君的战争, 他称其为“诛”并极力支持, 而对于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欺凌弱国的不正义侵略战争, 则称为“攻”, 他非议与谴责之。《墨子·非攻上》中写道:“当若繁为攻伐, 此实天下之巨害也”。所以, 他告诫当时的王公大人和士君子, “今欲为仁义, 求为上士, 尚欲中圣王之道, 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 故当若非攻之为说, 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 (《墨子·非攻下》) 。

墨子的“兼爱”与“交利”紧密相连。《墨子·兼爱中》写道:“既以非之, 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这是说, 既然已反对不相爱, 那又用什么来改变它呢?墨子提出的是, 用彼此相爱、大家互利的办法来改变它。“交”是相互之间的意思, 从墨家反对“自爱”、“自利”而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可以看出, 墨家所追求的“交利”, 不是谋取一己之“私利”, 而是谋求社会之“公利”。《墨子》中谈论“公利”之处很多, 观点鲜明, 分析透辟, 如“爱利万民”, “兼而爱之, 从而利之” (《墨子·尚贤中》) 。“众利之所自生, 此胡自生?从爱人利人生。” (《墨子·兼爱下》) “爱人者, 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 “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 (《墨子·法仪》) “仁人之事者,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下》)

墨家以公利作为义之标准, 利于人就是义, 否则为不义。墨子还把“义”视为“可以利民”的“良宝”, 只有以义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才能使人民得“利”, 才能达到“人民必众, 刑政必治, 社稷必安“ (《墨子·耕柱》) 的理想局面。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提倡兼爱之义政构成了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既包含有政治管理, 又包含有经济管理成分。所以, 讨论兼爱时特别重视其与“非攻”、“交利”的关系。巫宝三在《先秦经济思想史》中所谈:“兼爱”、“非攻”是墨家政冶主张的核心, 而“兼爱”、“交利”则是墨家经济思想的核心。由此, 我们不妨把墨家的治国模式分开讨论。

政治治国模式:

兼爱非攻——平等地、无差别地彼此相爱, 反对不义之战争与争斗。反对诸侯之间的战争杀戮, 反对士大夫之间的争权夺利, 反对人民之间的伤残虐害, 实现君臣、父子、兄弟的和睦相处及建立全天下的太平盛世。

经济治国模式:

兼爱交利——平等地、无差别地彼此相爱, 提倡大家互利。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实现“人民必众, 刑政必治、社稷必安”之天下一家社会理想。

与巫宝三把“兼爱非攻”与“兼爱交利”分别看做墨家政治主张与经济思想之核心相类似, 刘泽华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先秦卷) 》一书, 在“墨子的兼爱论与尚同二元政治论”标题下写道, “墨子认为有两个矛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其一, 一人一义的‘自爱’本性与社会秩序的矛盾。……其二, 君主的好坏决定着政治局面的好坏。‘一人一义'造成的混乱, 需要由圣人出来拯救和治理;圣人一出, 万乱皆休。但是, 如果暴主乱君当权, 人的自爱和坚持己义的本性犹如出笼的鸟, 满天乱飞, 造成天下大乱”。

刘泽华认为, 墨子开列的治国方略也是以上述矛盾为出发点的。把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看做一种实现社会组织功能的手段, 在综合上述两作者的意见后, 我们便可借助政治组织方式与经济组织方式来讨论墨家古代管理思想。

二、政治组织方式

墨子认为, “一人一义”是祸乱之源, 而如果有了“天下同一之义”, 祸乱就会被消除。凡属“自爱”而不爱人、“自利”而不利人, 甚至损人的“义”, 就是墨子批判与否定的“一人一义”之义。墨子所寻求的“天下同一之义”, 本质是一整套治国秩序, 其既是政治主张、经济制度, 同时还包括人伦道德和敬奉神鬼。墨子认为, 天下之所以会没有同一之义, 原因是“无政长”、“无刑政”, 所以应提出“尚贤”、“尚同”, 即由天确定贤者“立为天子”来同一天下之义。然天子一人不能完成此任务, 所以必须再由天子自上而下地置三公、封建诸侯、大夫、乡长、里长, 以建立“政长”系统, 加上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国家治理机构, 实现“天下同一之义”, 从政治上对社会实施组织。

所谓“尚贤”, 首先就是选贤任能, 以贤能代替世袭的主张和做法。墨子主张“使能以治之”, 要求用人时“不党父兄, 不偏富贵, 不嬖颜色” (《墨子·尚贤中》) , 而“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莫不竞劝而尚意” (《墨子·尚贤上》) 。其次, 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口号, 对那些“不肖者”, 甚至要“抑而废之, 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墨子·尚贤中》) 。

按墨子所言, 贤能者对上是, “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 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 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 宁乐在君, 忧戚在臣” (《墨子·尚贤中》) , 对下则“有力者疾以助人, 有财者勉以分人, 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 乱者得治, 此安生生” (《墨子·尚贤下》) 。由此, 墨子所称赞的贤能者就是“奉公守法”、“廉洁尽职”的清官也。再其次, 墨子认为贤良之士的任务就是听狱治政以正刑法, 巩固与维持社会秩序, 做到经济与财政方面的实官府、富万民, 达到王天下、正诸侯、统一天下的目的。最后, 为了尚贤, 必须采取三项基本措施。《墨子·尚贤中》有言:“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 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 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 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所以, 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墨子·尚贤上》) 。此即说, 对于贤良之士, 爵位不高人民就不尊敬他, 傣禄不厚人民就不相信他, 政令不决断人民就不畏惧他。所以, 古之圣王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很重的俸禄, 委以重任并授予决断的实权。或者说, 就是使贤良之士富起来, 提高他们的地位, 尊敬他们, 表扬他们, 然后贤良之士才可能增多。

所渭“尚同”就是取消异义而同于一“义”。“尚同”主要内容包括由上立义、推行义的手段及相互告密、对百姓进行监视与暗探等。

墨子主张由上立义, 他认为“义不从愚且贱者出, 必自贵且知者出” (《墨子·天志中》) , 贵智者是天子诸侯大人。墨子提出由家君和天子等借制定刑法宪令而建立同一之义。其过程为家君发宪布令于其家, 各家之义不同, 所以必须总其各家之义尚同于国君, 国君尚同于天子, 天子尚同于“天”, 天子依天的旨意发宪布令于天下。这过程中, 墨子特别强调的是下一级绝对听命于上一级。在墨家的治国之道中, 推行义的手段主要是“富贵以道其前, 明罚以率其后” (《墨子·尚同下》) 。除此之外, 墨子还特别强调“尚同”之术, 一方面提倡相互告密, 另一方面又提出天子要挑选一批“贤良的羽翼”遍布全国, 进行侦察暗探和监视。

墨子把合乎“义”称为“善”, 违反“义”称为“恶”。《墨子·尚同下》写道:“家君发宪布令其家, 曰:“若见爱利家者, 必以告, 若见恶贼家者, 亦必以告。若见爱利家以告, 亦犹爱利家者也, 上得且赏之, 众闻则誉之。'……”是以善言之, 不善言之。……善人之赏, 而暴人之罚, 则家必治矣。然计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循此进行, 诸侯国君和天子也使用此法, 以求同一之义。由是“尚同之为说也, 上用之天子, 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 可以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 可以治其家矣” (《墨子·尚同》) 。这即是说, 尚同作为一种主张, 上用于天子可以治理天下;中用于诸侯, 可以治理他们的国家;小用于家君, 可以治理他们的家庭。

三、经济组织方式

所谓经济组织, 就是指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最主要经济活动——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墨子从兼爱交利出发, 提出了“生财”、“固本”经济组织方式。他在《墨子·七患》中说道:“以时生财, 固本而用财, 则财足”。“财”即“财货”, 主要是指农产品。墨子认为, 发展农业生产是民之根本。

“故虽上世之圣王, 岂能使五谷常收, 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 何也?其力时急, 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 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 其用之节也。” (《墨子·七患》) 此即说, 禹汤在位时, 虽然水旱成灾, 但百姓能免于饥饿之苦, 其原因就在于, 他们抓住了根本——发展农业生产, 而且做到了既使农业增产, 又注意节约。

在生产工具落后、地广人稀的当时, 墨子认为发展生产的核心在于重视劳力资源的开发, 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来确保劳动力的丰裕。他提出的劳动力再生产“众人之道”有:提倡早婚、节制蓄养妾媵、制止战争、反对杀人殉葬、停止对百姓横征暴敛, 等等。墨子针对发展农业生产之需要, 提出了劳动分工思想。他认为, 要发展农业生产, 就要人们“各从事其所能” (《墨子·节用》) , 此即要求人民各尽其能,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发挥自己从事业务的专长。对于劳动分工, 墨子有绝妙的论述:“王公大人, 蚤朝晏退, 听狱治政, 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皆股肱之力, 殚其思虑之智, 内治官府, 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 以实仓廪府库, 此其分事也;农夫蚤出暮入, 耕稼树艺, 多聚菽粟, 此其分事也;妇人凤兴夜寐, 纺绩织纴, 多治麻丝葛绪丝纟因布缲, 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

在劳动分工中, 墨子还注意到了生产过程和地域职业之分工。如他在回答弟子耕柱子提出的“为义孰为大务”时所作的比喻:“譬若筑墙然, 能筑者筑, 能实壤者实壤, 能欣 (锨) 者欣, 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辩, 能说书者说书, 能从事者从事, 然后义事成也。” (《墨子·耕柱》) “荆有云梦, 犀凹麋鹿满之, 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 (《墨子·公输》)

墨家分工思想之精细, 唐庆增在《中国经济思想史 (上) 》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国周秦思想家中, 对于分工问题有彻底精密的研究者, 当推墨子为第一人”。

发展农业生产是增加财富的最根本途径, 但若不同时厉行节约, 那么再多的财富也将化为乌有。墨子在对统治者的奢侈浪费进行无情揭露的同时更指出, 人君如此奢侈浪费, 左右再加以效法, “是以其民饥寒并至, 故为奸邪” (《墨子·辞过》) 。因此, 在墨子的经济组织方式中, 除包括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方面外, 还包含着“节用”、“节葬”和“非乐”等思想。

四、认识论原则

张岱年在谈到真知标准问题时, 认为“墨家之‘三表说’最为宏举”。夏甄陶则说:“墨子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 是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则, 这就是言必立仪。”哲学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管理的认识论原则, 这就是墨子的“言有三表”。

“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 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 是非利害之辨, 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非命上》)

“仪”又叫“仪法”, 是准绳、准则, 也就是标准。为言“立仪”或“立仪法”, 就是为判断言动的是非利害确立一个标准。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是指必须与过去的经验及已知真理相融通, 这就是“凡言凡动, 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 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 (《墨子·贵义》) 。“下原察于百姓耳目之实”, 是指必须合于多数人民之感官经验, 即“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 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 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 则必以为无” (《墨子·明鬼下》) 。“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指以知施行之, 必须有有利的效果, 即“言足以复行者, 常之;不足以举行者, 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 是荡口也” (《墨子·耕柱》) 。“言足以迁行者, 常之;不足以迁行者, 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 是荡口也” (《墨子·贵义》) , 举即提高, 迁即改善, 墨子是说, 言论能提高行为或改善行为者, 是对的, 否则则是不对的。

墨子的“言有三表”, 强调人们的言行必须要有权威性的历史事实根据, 要有普遍性的群众经验根据, 要有实用性的实际效果根据。墨子力图从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 为人们的言行确立客观标准, 其建立在经验论和功利论基础上的认识论标准, 因充分体现了认识的真理 (是非) 标准与价值 (利害) 标准的统一而一直影响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

摘要:在春秋战国之际,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立为“显学”, 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 “徒属弟子充满天下”, 所以韩非说:“世之显学, 儒、墨也。”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等十大主张, 构成了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框架。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从“以天为法”出发的“兼爱天下之百姓”, 墨子认为, 只要明白了要顺从天意, 遵照天意并广泛地推行于天下, 那么就能实现“刑政得治, 万民和谐, 国家富强, 财用充足, 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安宁没有忧愁”的理想社会了。

关键词:兼爱非攻、兼爱交利,以天为法,天下一家

参考文献

[1]孙以楷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3]何似龙施祖留编著: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千古豪侠说墨家

墨子著名的一次成绩,就是所谓的止楚攻宋。

战国时期,经常有不义之战,强国不需要太多的借口,就会去攻击和掠夺弱小国家。公元前 440年,一个强国楚国,准备攻打宋国。楚国国王信心百倍,因为他手下有一个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而鲁班为楚王设计制造了当时最先进的云梯等攻城器械。

墨子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最厌恶战争。墨子希望天下人都能互爱而不是征战,因此,他为自己定了一个行动原则,那就是帮助被无辜攻击的弱者抵御强者,以保证和平与正义。当墨子听说楚国要攻宋,急忙派弟子们到宋国协助防守,而自己则长途跋涉到楚国去,试图说服楚王停止侵略战争。

我们必须知道,在墨子心中充满的是对全人类的爱而不是仇恨,即使是对侵略者楚王, 墨子也只把他看作是一个犯错误的、愚蠢的、不懂得爱的可怜人,而不是一个邪恶的魔鬼。墨子虽然要帮助弱者,但是并不敌视强者。因此,他的目标并非是帮助宋国打胜仗,而是尽量让大家不打仗,这样,两个国家的士兵都可以保全生命。

据说墨子一路上风雨兼程,脚磨破了,撕块衣裳裹起来再走,赶到了楚国。他见了楚王后, 先试图说服楚王不要进攻宋国。墨子说:“现在有一个人,他自己有装饰漂亮的车子,还去偷邻居家破烂不堪的车子;他自己有锦缎绣衣,还去偷邻居家的破旧衣衫;他自己有精美肉食,还去偷邻居家的粗劣糠菜。这算是什么人呢?”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犯了偷窃的毛病。”墨子接着说:“我听说您准备攻打宋国,与这个犯偷窃毛病的人有什么两样呢?如果攻打宋国,您必定失去了‘义’而得不到宋”。这番话让楚王的决定稍稍有所动摇,但是, 显然不足以让楚王放弃,人总是贪心的,有了高级车再多一辆低级车,也不会嫌多。

于是楚王说,“鲁班已为我造好了攻城的器械,我还是想去攻打宋国”。墨子听了这话,就解下身上的革带当作城池,用一些小板当守城的器械,当着楚王的面与鲁班模拟了一场攻守械斗。鲁班用云梯、撞车、飞石等九次展示攻城之机变,墨子进行了九次成功的抵抗。鲁班器械用尽,而墨子防守有余。最后,鲁班“战败”。鲁班说:“我知道怎样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你怎样对付我,我也不说出来。”

楚王莫明其妙地问道:“你们这是什么意思?”墨子说:“鲁班不过要大王杀掉臣,认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法守城了。其实,我的弟子300多人已经到宋国做好守城的准备了。您即使杀了我,楚国也打不了胜仗。”楚王终于放弃了对宋国的战争。

这个故事中,最精彩的是,墨子先通过说理使楚王感到不应该作战,又通过模拟战争使楚王相信了即使作战也没有胜利的机会,最终完全避免了战争的发生,这样救了宋国,也挽救了 不少本来会死亡的楚国士兵的生命。最感人的是, 墨子独自日夜奔波到楚国去,在一场心理战中试图说服楚王,实际是一场豪赌,筹码是他的智慧,而赌注是他自己的生命。胜利了,赢得的是素不相识的楚国、宋国战士的生命。

墨家人物,无不具备墨子所传的伟大精神,他们严于律己,吃苦耐劳,勇敢坚定,敢于为理想而献身,正如《淮南子》书中所说,墨家人物,“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可以赴汤蹈火,就算是面对死亡,脚跟也不会向后转)。墨家的首领叫做巨子,墨子后任有一个巨子孟胜在帮人防守的时候,敌人过于强大,他与弟子一百八十三人无一后退,全部战死。孟胜命令两个弟子突围出去,传达命令传巨子之位给田襄子。两位弟子把命令传给田襄子后, 毅然回到被围的城中,和其他兄弟死在一起。慷慨豪迈之气节,令人闻之荡气回肠。

秦一统天下之后,墨家学派消失了。而关于墨家如何消失,也没有文献记载。相信在暴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墨家弟子们一定是最坚定不屈的抵抗者,也正是因为墨家的刚烈,所以他们也必定遭受了暴秦最残酷的屠杀,因此最终全部玉碎。在面对狼群一样的秦国侵略军的时候,不知道墨家弟子们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是,在暴秦专制后的焚书之劫难中,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也被湮没了。

墨家灭亡,但是墨家精神却并未完全消失,保留了墨家风格的是中国的“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义气中,也包含着墨家的精神基因。至今金庸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身上,尚保有墨家的精神遗传。例如《天龙八部》中的大侠萧峰,以天下苍生为念,一力避免大宋和契丹之间发生战争,就完全是墨家“非攻”思想的化身。记得有一次,金庸去某名校演讲,学生问难:“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金庸先生的小说鼓吹侠义,是否也有不足和问题?”目前网上见到一位,也是以“侠以武犯禁”这句话来攻击金庸。实际上,“侠以武犯禁”这句否定侠的话是谁说的?是韩非。法家是墨家之死敌,当然要攻击墨家,“犯禁”不过就是触犯了法家统治者的利益而已,并非是墨家之过错,而正是墨家之伟大的表现。

说到墨子思想,一般总结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个方面。实际上,墨子最核心的思想是兼爱。

兼爱思想和儒家的仁爱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仁爱的来源是本能中对父母、子女和亲人的依恋性质的爱,儒家通过“推己及人”的心理策略,借助“移情”的心理机制,使这种本来是局限于亲人之中的爱扩充到其他人,从而达到一种普遍性的爱。因此,仁爱是一种由近及远的、有差等的爱。而兼爱则相反,它一开始就是一种无差等的、普遍性的爱。他不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而是一开始就试图去爱一切人。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和兼爱相似的爱,那么也许耶稣所推许的博爱,那种爱邻如己,那种不仅爱朋友,甚至爱与自己为敌的人的精神,和墨家精神倒是颇为类似。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伟大的理想,是精神生命胜过物质生命的表现,是一种美好的信仰。这样的爱不是建立在生物本能基础上,不是来源于生物性的依恋本能、性本能、自我保存本能等任何一种。当然,这种爱也是人性中固有的,但却不是人性中的生物性,而是人性中固有的精神性。墨家思想是不能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解释的,因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基本的假设就是“人是生物”,而墨家的兼爱超出了生物性,是精神分析所不能理解的。倒是荣格心理学,指出人有精神性的先天倾向,人不仅有性的本能,也有追求超越、追求神圣事物的“类似本能的东西”,也就是后来马斯洛说成“似本能的需要”,它才可以解释墨家的精神。人是生物,但是人不仅是生物,人也同时是神圣的,因为你有“兼爱”。

墨子和孔子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是他们的做法很不同,孔子是从一个人人都能达到的低起点开始,运用心理策略把人性提高。这个方法似乎更适合多数人,也比较实用,但是我们发现其缺点是也许“推己及人”过程只能部分地完成,差等的爱反而导致了家族集团共同谋私带来恶果。墨子的方法则一开始就从精神的高端开始,似乎技术难度更大,我们怎么能让平凡的人懂得并开启那种最伟大纯洁而超凡脱俗的大爱呢?

因此,墨子采用了一个策略,那就是借助“天”和“鬼”(先秦的“鬼”,其意义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神”)的力量。为什么我们要兼爱,因为“天”希望我们相爱。墨子说大家都知道不要得罪于家长和国君,却不知道不应该得罪于“天”。你得罪了国君还可以逃到别国,而得罪了“天”你能逃到哪里?“天”希望我们的,是义而不是不义。各国天子,也应该服从“天”的意志。在“天”和人之间,还有个重要的中介就是“鬼”。

有人认为,这是墨子思想的不科学和不足之处,但不知道这对墨子是必不可少的。孔子可以不谈鬼神,是因为仁爱的基础是人人都知道其存在的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本能,以及性本能和其他本能,而墨子的兼爱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其存在的,一种特别的“大爱的类本能”。墨子不提出“天”、“鬼”,就无法让大家发现这个特殊的、潜藏在人心更深处的东西。提出了“天”和“鬼”,大家就能够有机会理解、找到自己身上的神圣的“兼爱”。因此,墨子提不提鬼神、上天,并不仅仅是宗教性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的本能和“类本能”的心理机制问题。

另外,由于兼爱是超越世俗生活和一般人性的,为了让大家能保证对它的体验,就需要一些仪式性的活动,不断地激发人的这个本能。正如基督教一样,墨家也需要一些仪式性的活动。当然,墨家一向节约,所以仪式一定是比较简单而节俭的。另外,墨家的生活方式也比较特殊,他们是过一种团体生活的,这也是他们能够保持“兼爱”的需要,在团体中人们更容易相互提醒保持兼爱,使它成为这个团体中的一个氛围性的存在。墨子的团体,类似一个“共产主义”团体,大家的钱一起花,事情一起做,形成了所有人相亲相爱的气氛,这也是墨子的弟子们能够热爱这个团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这个团体中的大爱,使他们能够相信大爱,正是因为相信大爱,他们才愿意为把大爱扩展到全世界而努力甚至献身。墨子以及其弟子们伟大、英勇和坚定,原因正是他们切实见到过爱,懂得爱并信任爱。墨子信徒并非仅仅是鬼神信徒,他们更是爱的信徒。

虽然对中国人很不幸的是缺乏爱、自卑而充满野心的法家最终残酷地杀害了爱的使者墨家,黑暗暂时压倒了光明,就像西方的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一样,东方的墨家不仅被杀害,他们的声音也被掩盖。只是出于偶然,有个编书的人误把墨子的著述放到了道家文献中,墨子的思想才得到了保留。但是我们宁愿相信这不是偶然,而是天意,因为这样伟大纯洁的人和思想本来就不应当湮灭。它也不会湮灭,只要人性中的大爱存在,哪怕世界上没有人知道有墨子,墨子思想也还存在。因为墨子不是一个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大爱的化身。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在两千多年的专制时期,实际上墨家思想也多多少少在江湖中保留着,在侠客生活中保留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江湖义气,“有饭大家吃”的社会理想,都是墨家精神的遗绪。水浒中好汉的生活方式,虽然远不能和墨家团体相比,但是也约略有些仿佛。

晚清的谭嗣同的人格精神,和墨家的精神最为相通。而黄兴和孙中山的同盟会等组织中,也颇有墨家气质。秋瑾、徐锡麟等英烈的气魄,更颇有墨家的风骨。

篇5:墨家智慧治国论

墨家智慧治国论

墨家主张智慧治国,把精心研究的`智慧学理论,运用于经济、伦理、教育和军事实践,提出许多有智慧理据和借鉴意义的主张.

作 者:孙中原 SUN Zhong-yuan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0(1)分类号:B224关键词:智慧治国 经济 伦理 教育 军事

篇6:墨家逻辑的谬误论

墨家逻辑的谬误论

谬误论是墨家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对谬误论的原创性研究,内容丰富、深邃,有中国特色.<墨经>结合中国古代语言的.特点,分析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方面的谬误,讨论谬误的产生根源和预防方法,形成初具规模的谬误论,至今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 者:许锦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2(1)分类号:B81-06关键词:《墨经》 墨家逻辑 谬误论

篇7:浅谈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10政本 高亚东

学号:201002010022

摘要:作为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墨家思想,兴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时期,墨家思想与当时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并行于世,但在秦汉之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时期逐渐消弭,进入21世纪的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今天,墨子的精神和思想仍然有着其极为积极向上的意义,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本文主要结合当今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现代道德建设当今世界和平等方面来浅析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墨家思想价值政治文明经济发展道德建设

墨子是墨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墨子》一书在中国思想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墨子生活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也是我国社会结构大调整的时期。在新旧社会秩序交替的时代里,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弱肉强食盛行杀伐之风。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墨子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从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墨子的思想对当前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世界和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强本节用——墨学与现代经济发展

墨家“强本节用”的思想,是“人给家足之道”,是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这是千古之真理,应用到现代,也很有针对性。墨家的经济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强本节用”,“强本”就是强调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客观必要性,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勤劳耕织,以生产充足的衣食之财,否则就会面临生存的危机和灭种的威胁。墨子曾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以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由此可见,生产是百姓与君王生命之所系,是国家多项事业发展之根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百姓才能无患,国家的政治凝聚力、军事与国防实力、外交影响力才能得以壮大,才能“国泰民安”,“强本”墨家基本的经济生产观。

“节用”思想是墨家思想的基本经济自学观,墨子把物质生产和节约消费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讲,他看到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他认为节用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他反对任何过渡消费的奢侈行为,墨家力倡俭节节用思想和消费观念,对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局长中国家来说,倡俭节、用尚俭,才是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墨学强本节用思想相联系的是墨子的合理分配思想,墨子强调人人生产,反对不劳而食,不劳而获。他企盼一种在人人都劳动的前提下实现一种公正平等的分配制度,“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我们从墨家关于分配的经济思想中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就是“兼顾公平和效率”。

今天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前提下,在各种分配形式并存格局面前,在社会上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行业差距日益扩大,反映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成为世界之最的今天,我们是应该从墨家按劳分配的思想中得到一些

文化启示——社会发展同时依赖于效率与公平,如果只是单纯的强调某一个方面,那么社会可能会出现畸形发展。

(二)、尚贤尚同——墨学与现代政治文明

墨子的政治思想可概括为。“尚贤尚同”四个字。“尚贤”即任用贤能,墨子认为贤是为政之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所以,一个国家的当务之急是选拔使用大批贤能人才。用贤才经邦治国,救世济民,国家才能兴旺。墨子的尚贤主张,反映了平民要求提高社会政治地位与平民参政的主观愿望,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它却代表了一种进步的社会理想,“尚贤论”、“任人唯贤”观点成为春秋之后历代政治家追求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何“任人惟亲、嫉贤妒能”的用人路线和做法,都不利于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墨家“尚同”理想,主要是指以“仁义来统一天下”,希望把贤人政治推广到全国,让贤能之人做各级正首,作为下级的楷模,从而达到社会稳步发展的目的。尚同思想从基本内涵是自下而上,逐级统一思想和行动,即在集中的指导下发扬一定程度的民主,这里基本反映了墨子主张集中统一,墨子主张尚同,但并不主张在下者无条件地服从在上者,同其上的前提条件是:在上者必须是大家公认的贤者,而且必须了解下情,顺从民意。

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墨子尚贤思想中的任人唯贤主张,重视人才观念,选贤任能管理国家公众事务的理想完全可以变为社会现实,在倡行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同行的同时,墨子尚同思想也照样会使人以有益启迪,各级党政官员既然是人民的公仆,就要树立良好的官德,以自己的优良品行和实际行动,为世人百姓树起楷模影响和扭转社会不良风气的好转。当然,最根本的是要在以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全面建设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三)、兼爱互利——墨学与现代道德建设

“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基本论题之一,《墨学》中的《兼爱》篇就是墨子门徒对其演讲所作的记录,兼爱理想贯穿于墨子的全部学说,也是墨子终生的热忱和执著追求。墨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改组的时代,墨子学说的主旨是为医治各种社会疾病开出良方,在他看来,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各种弊端,其总病根在于人们之间“不相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来实现.因而把所有“有道者劝以教人”,他还形象地把人受教育比喻为染丝,人通过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生下来。善少恶多,只有通过教育培养才能成为对社会服务的有用之人。总的来说在他看来,“教育是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的有效手段,他一生身体力行,以身施教,以自己执著精神蠢言传身教达到“从属弥众,弟子弥半” 墨子的一生把广大平民教育对象,为实现其“兴利除害”的社会抱负,从育人出发,为改造社会奠定基础,他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主张教育平等,受教育平等,被举荐平等,要打破传统“宗法”等制度,给人民群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其教育思想表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特色,这对于我们当前旨三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非攻——墨学与现代世界和平

墨家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非攻”。墨家的这种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基础上的。“非攻”的主旨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墨子认为,当时进行的战争均属掠夺性非正义战争。在墨子眼里,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兼爱是非攻的伦理道德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特征“和平与发展”,但是局域性的非正义战争还不断发

生。因此,墨家提倡的“非攻”仍有其现时代意义。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应该积极吸取墨家的“非攻”的思想主张,为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8:浅析墨家任侠精神

早在春秋之时, 侠者已有小范围的活动, 但以团体的方式出现的侠者则源于战国的墨侠。正如《鲁迅全集》曾提及:“孔子之徒为儒, 墨子之徒为侠。”墨侠精神源远流长, 并且墨者顾全大局、放眼四方, “侠士团体中本自有其道德, 墨子不但实行其道德, 且将此道德系统化、理论化, 并欲使之普遍化, 以为一般社会之公共的道德。”然而, 任侠的言行归根到底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 折射着中国传统的伦理关系和伦理规则。纵观中华千古侠者的变迁轨迹, 先秦、两汉、唐宋至清明, 任侠从“布衣之徒, 设取予然诺, 千里诵义, 为死不顾世, 此亦有所长, 非苟而已也”的慷慨契阔走向依附关系和奴性意识增强, 并最终异化和匿迹。

一、墨家的巨子制度

论及墨家组织形态, 不能回避“巨子组织”。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都是有组织的学派, 都有游说诸侯、传授门徒的特点。比较而言, 儒家组织更为松散, 形式也不固定。墨家组织则比较紧密, 形式相对固定, 并且有相对统一的宗教, 相对严格的巨子继承制度。然而设立巨子, 并非如论者所说是贯穿墨家始终的制度。《墨子》书中无巨子, 墨、禽在世时也不称巨子。这就使人只好承认, 巨子制度是墨子死后, 墨离为三, 各立山头, 自崇其首领之所为。《庄子·天下篇》称墨家分派之后, “倍谲不同, 相谓‘别墨’, 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 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 以巨子为圣人, 皆愿为之尸, 冀得为其后世, 至今不决”。即是说, 各派推巨子为圣人, 标榜正宗, 称他派为别宗, 难以意见一致。

先秦文献中, 此外就只有《吕氏春秋·去私篇》和《上德篇》两处述及墨家巨子了。《去私篇》载:“墨者钜子腹□”之子杀人, 不受秦惠王之宽宥, 执行“墨者之法”而诛其子。秦惠王于公元前337—311年在位, 此时离墨子生年已在一百四十年以上, 这位秦地巨子的活动年代在墨子身后无疑。《上德篇》载, “墨者钜子孟胜”为阳城君守国, 吴起之乱后阳城君受牵连出逃。孟胜把巨子头衔派人传给宋之田襄子, 自己“行墨者之义”, 战死于守城之役, “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吴起之乱在楚悼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381年) 时, 在墨子生后九十余年, 胡适说“墨子决不会见吴起之死”是可信的。这说明在墨子身后不久, 楚、宋两地墨者已有巨子传衣钵之举, 而且这番衣钵相传并无迹象表明与秦地巨子有何关联。执法杀人之严, 以及守城殉难之众, 说明墨子身后派别分化, 各个团体中出现巨子制度, 实行铁血纪律。莫以为草根之辈不追求势力权威, 一旦草根称为显学, 就有人追求显学内的权力;一旦权力在手, 等级服从体制要求更是严密。这是墨子学派在组织形态上的一大变迁, 不应混同于墨家的创建期, 也与同期的儒、道、法诸家迥异。

此外, 墨家门人示夏禹为其崇拜的偶像。《庄子·天下篇》云,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 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 支川三千, 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 胫无毛, 沐甚雨, 栉疾风, 置万国。禹大圣也, 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 多以裘褐为衣, 以跂蹻为服, 日夜不休, 以自苦为极, 曰:‘不能如此, 非禹之道也, 不足谓墨。’”墨子率先垂范为墨家弟子塑造了一个沐风栉雨、日也不休、为民操劳的榜样人物夏禹作为他们效法的对象。墨子本身亦是夏禹式的圣人, 量腹而食, 度身而衣, 奔走宣传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 以求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因为受到这种精神感染的信徒, 往往在精神上有一种出尘的心态、一种作为人间救主的良好的自我体认, 从而使墨家弟子在精神信念上、思想方式上、实际行动上都有着类似宗教式的迷狂、沉浸、执着和凛冽。

二、墨家任侠精神的伦理思想

墨出于儒, 亦有佐证。“墨子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语其根本思想, 与儒家是不相远。”这些表明墨家任侠精神的伦理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在墨侠领域内的具体体现。墨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改造, 在礼法制度崩溃、阶级矛盾激化的时代背景下, 提出了极富理想色彩的兼爱、贵义的学说, 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墨家任侠精神的伦理思想是墨家整体伦理思想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墨家任侠伦理观以兼爱、贵义为理论前提,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然诺”;“千里赡急, 不吝其生”;“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一) “重然诺”

墨子主张“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 不爱其驱, 赴士之困厄”。即言必有信行必有果, 对于自己作出的承诺必定全力以赴, 不惜牺牲自身性命也要解救他人的危难。又说:“言必信, 行必果, 使言行之合, 犹合符节也, 无言而不行也”, 即言行仿佛符节一样契合, 那么没有什么诺言无法完成了。亦说“名不可简而成也, 誉不可巧而立也, 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即好名声不能够轻易取得, 荣誉不能够以巧诈建立, 君子需要言行合一。以及“政者, 口言之, 身必行之”, 即为政者不仅需要言说能力更需要身体力行。《墨子·修身》云:“言不信者行不果”, “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子·节用中》云:“忠信相连”, 《墨子·经上》云:“信, 言合于意也”, 这些都在要求允诺者言行合一。墨子将“重然诺”作为墨家任侠伦理观的第一要义并付诸于实践:

《吕氏春秋》载:“墨者钜子孟胜为, 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玲守于国, 毁磺以为符, 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 群臣攻吴起, 兵丧于所, 阳城君与焉。荆罪之, 阳城君走, 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 与之有符。今不见符, 而力不能禁, 不能死, 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于阳城君, 死之可矣;无益也, 而绝墨者于世, 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 非师则友也, 非友则臣也。不死, 自今以来, 求严师必不求于墨者矣, 求贤者必不求于墨者矣, 求良臣必不求于墨者矣。四肢, 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巨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 贤者也, 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 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巨子于田襄子。孟胜死, 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 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巨子于我矣。’不听, 遂反死之。”

以上所记载故事中的任侠精神可歌可泣, 充分展现了墨者言行一致、不惜牺牲自我而只为严守承诺的优秀品质和机智善辩文武双全的优秀禀赋。这就是百姓爱戴拥护有加的墨侠, 这就是墨家仁人志士们的慷慨气概, 这就是墨侠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 “千里赡急, 不吝其生”

《新语·思务》云:“墨子之门多勇士”, 相同的还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 皆可使赴火蹈刃, 死不还踵, 化之所致也”, 这种至死不渝的精神, 既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也源于墨侠教化形成的纪律和体制。之后, 墨侠的队伍不断壮大, “徒属弥众, 弟子弥丰, 充满天下”。庄子赞叹说, “墨子真天下之好也, 将求之不得也, 虽枯槁不舍也, 才士也夫”, 即像墨子这样诚心兼济天下的人实属不易, 虽劳累得面容憔悴也不愿放弃, 真是有才之士。还有更多的赞叹, 比如“其用心笃厚, 勇于振士救敝, 殆非韩、吕诸子之伦比也”。

墨侠这种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 在《墨子·公输》中亦有记载, 墨子“止楚攻宋”:墨子为了阻止楚国对于宋国的进攻, 甘冒风险前去说服, 途中出现“裂裳裹足, 日夜不休, 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通过与公输盘的辩论、与楚王的辩论和攻防武器的机智模拟, 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使楚王理屈词穷, 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 促使楚王放弃攻宋终于解救了宋国于危难之际。墨侠就是这样甘冒风险解救他人于水火, 用生命在践行“千里赡急, 不吝其生”的勇者无畏的任侠精神。

(三) “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墨侠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是施恩不图报, 行善不扬名。《墨子·公输》载:墨子在帮助宋国脱离危难之后, “子墨子归, 过宋, 天雨, 庇其闾中, 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 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 众人知之。’”即墨子从楚国归来, 经过宋国, 天下着雨, 他到闾门去避雨, 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 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 众人却知道他。

此外, 墨侠还有节俭克制, 革新思变, 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正是墨侠对以上任侠精神的身体力行, 最终构成了墨家任侠精神的独特魅力、丰盈了墨家任侠精神的伦理思想。“众生所造业力, 皆转相熏习, 永不唐捐。故凡一种学术, 既已深入人心, 则阅时虽久, 而其影响仍在。”由此, 墨家的伦理思想源远流长。

三、结语

墨家的伦理思想渊源是中国的儒家学说, 是注重实践的务实派, 折射了特定群体特定阶层的精神诉求并最终上升为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而世代相传。墨侠强调的“重然诺”的对象是全部的阶层, 墨侠以“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以“兼爱”“贵义”的侠义伦理观为道德基点, 关注的是百姓的安危和国家整体的利益。

“精神”乃一国之魂,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道德内核,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墨者按照自己的理解维度和行为方式诠释了自身心目中“侠者”的精神, 并把这种精神深入到本民族的意识形态。我们应当批判继承墨家任侠精神的伦理思想, 并且借鉴其中的积极方面, 培养忠诚守信、勇敢无畏、公平正义、民主独立的时代精神, 响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摘要:墨家提出“巨子”的学说, 开创“任侠”精神, 以“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以“兼爱”“贵义”的侠义伦理观为道德基点, 关注百姓的安危和国家整体的利益。

关键词:墨家,任侠,精神

参考文献

[1]庄子, 孙海通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5.

[3]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谭家健, 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5.

[6]韩非, 徐翠兰译注.韩非子[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9]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 1981.

[10]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墨家】相关文章:

关于墨家的论文题目05-07

墨家带给我们的启示04-30

墨家思想艺术教育论文04-19

墨家科学思想兴衰的启示04-22

上一篇:酒店岗位职责监控室下一篇: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