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声樂人才的要求,文章深入分析了声乐艺术同文化的联系,以此探寻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问题。【关键词】声乐教育文化回归探讨我国声乐艺术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声乐学生的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墨家思想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墨家思想艺术教育论文 篇1:

先秦时期的乐舞教育思想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乐舞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多元的乐舞文化及思想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的乐舞教育有其完整的教育思想、内容、措施与方法,"礼乐"作为当时治理社会的一种制度,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定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先秦乐舞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精髓,先秦乐舞教育的缺陷,先秦乐舞教育的现实价值三方面来浅析先秦时期乐舞教育思想。

关键词:先秦 乐舞 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时期乐舞教育,是中国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周统治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充分体现“礼”的精神,是为“礼”服务的一种艺术教育,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一、 先秦乐舞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精髓

(一)先秦乐舞教育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性生产关系的出现,中原各国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大国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各个地区的统一。社会的动荡,新兴的小地主阶级,社会发生了激烈变革。经济、政治制度的颠覆,使整个社会陷入了无序状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乐舞文化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各阶级人民的喜爱。但由于社会内部不可协调的权威性,引起当时各诸侯国不同阶级与阶层的反应,“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形成。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他在“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打破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复兴周礼”以恢复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这也是儒家创办教育的直接原因。孔子用自己的“礼”“仁”“中庸”思想,来维护将要崩溃的封建领主和旧的礼乐制度。他想把音乐与“礼”“乐”“中庸”作为巩固贵族统治的政治工具。在等级社会中,“礼”是用来区分等级;“乐”是与礼相配合的一种制度。它包括诗歌、音乐、舞蹈。“乐”同样有等级的划分,如天子重大礼仪活动举八佾乐舞,若诸侯用之便是违制的。因此之故,出于维护社会秩序考虑。孔子主张“礼”“乐”,并以《礼》、《乐》、《诗》、《书》教人,这也成为有别于其他诸家思想的根本。儒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是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统一起来,他所描绘的理想以现实为起点,但又高于现实,这便给人以希望;虽然是理想,但又有其实现的可能,这有又能给人以信心。

同时代下的道家与墨家则是提出了“非乐”的思想。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憧憬和向往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并育的自然境界。他主张个体清心寡欲、孤独自处,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在本质上,老子忽略了人伦关系的协调。他认为人的纯真的自然本性和世俗社会的规则规范无关。在某种角度看来,墨家的“非乐”思想是对儒家的仁、义、礼、智的一种抨击,而道家的“非乐”思想是想让人们在思想上重视物质文化的发展。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他所处在战国时期。此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事不断,给社会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认为,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强欺弱、富辱贫、贵傲贱的现象,其原因是人人互不相爱,而自立自爱。他所购置的理想蓝图是物质上丰衣足食,安定和谐,精神上互相尊重,包容。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沦落到不重视国事,只关注歌舞,就会占用大量的劳动时间。由此看来,墨子认为乐舞是奢侈的娱乐活动,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水品。墨子的“非乐”思想则是狭义的功利主义,僻隘单一的理论视野的真实写照,他没有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来批判的吸收、利用乐舞,而是全盘的反对与否定。认为乐舞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的。他提出:“今天为下士君子,请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

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派的理论。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商鞅变法是当时各国变法运动中较为彻底的一次。其主张的文化教育思想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是对立的,主张学习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来丰富人们思想。

纵观先秦时期的乐舞思想,可以说,儒家的乐舞思想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和实施。道家与墨家的乐舞思想,更多的关注人文、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乐舞的价值与意义。法家则是对乐舞教化的完全否定。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不同的乐舞思想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充分体现了此时期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先秦时期乐舞教育的思想。

(二)先秦时期乐舞教育思想的精髓

先秦时期的乐舞教育思想虽明显带有社会功利性,但他的精华之处在于,通过艺术的美与社会伦理的结合,使乐教成为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目的。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孔子及其儒家的门徒对于乐舞的教育十分重视:一方面来自于对古代乐舞的继承;另一方面则是出自对乐舞艺术精神的新发现。“礼”“乐”“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到了奴隶社会不但没被冲击,反而经周朝统治者的利用与改造,在宗教制度化和制礼做乐中得到完整地保留。孔子在礼崩乐坏时提出“仁”学思想体系,并将“仁”作为其思想的核心。他所追求的音乐是“美”与“善”的统一,要求“乐”为“仁”服务。他认为“乐”可以教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仁义礼信。儒家赞扬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作品,推崇那些在人心中留下善的作品,使人得以美的陶冶,受到善的教育。反对那些有伤风败俗的靡靡之音。

儒家提出以“礼”来治理社会,所以,“礼”的教化作用得到了极大的鼓吹。儒家学者认为:礼的核心内容应为“亲亲,尊尊,长长”,将伦理血统与政治统治相挂钩,为控制人们的思想寻求一个合理的依据。使伦理血统摆脱了特定的氏族社会历史局限,具有普遍和长久的社会含义与作用。先秦音乐思想还是一种美育思想,它虽带有明显的阶级功利目的,但当我们剥去“礼”的外壳,留下的通过道德教育与艺术审美相结合,以求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实质是一种作用于人格的美育思想的雏形。

二、 先秦乐舞教育思想的缺陷

礼乐治国是西周统治阶级的创举,也是儒家学派的最高理想。由“礼乐相济”的观点派生出来的先秦乐舞教育思想,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但也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历史的局限性会带来审美观的狭隘。先秦时期的乐舞教育思想与一般的教育思想不同,它所强调的教育是寓教于乐,强调社会功能也是通过艺术来实现。先秦时期的乐舞思想虽充分运用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艺术教育来达到社会教化,提高人格修养。但在先秦乐舞教育中,以“礼”与政治相结合,作为西周的政治支柱。由此一来,此时的乐舞教育思想更是用来维护奴隶主制度,维护奴隶主的阶级统治。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仪乐制必须体现其伦理观念与道德品质修养。”虽其核心在于主张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可在当今看来,孔子所说的统一只是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形势。而这个理想的社会是受到血统等级等关系与严格的礼仪所束缚,被封建制所禁锢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交往注定是非常狭隘的,生产力注定是有限的。如就此发展,个体在和社会的统一发展中,会极大地受到社会所给予的束缚,不能使个体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也会停滞不前。这样一个被重重束缚,明显带有阶级与历史局限性的理性社会在今天看来,是注定被历史的发展所否定的。

而在“礼”的束缚下,“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表现便消失了,而原始歌舞中所带有的那种刚劲与猛烈的生命力也被压制了,这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乐舞的教育功能。对比现今的乐舞教育思想,从多方面熏陶个人的情操,丰富个人的情感,将美传授给人们。先秦时期的乐舞教育思想与此相比,不足之处显而易见。

三、 先秦乐舞教育思想的实践

先秦乐舞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美育的教育形式。它的礼乐文化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从原始礼乐风俗、西周礼乐制度到东周文化思想三个不断深化的历史阶级。孔子极为注重礼乐的教化,他让人们在掌握乐舞思想的同时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们的情操。他非常崇拜《韶》,认为《韶》乐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在孔子看来,乐教不单是增强个人修养所必备,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在当时乐舞被作为教育手段,孔子反复要求他的弟子们能按照《诗》的要求去做人做事。他认为《诗经》是纯正无邪的,学《诗经》不仅能增加知识,陶冶感情;而且能了解做人的道理,进而洞悉世情,为从政做准备。

先秦乐舞教育是社会教育中必要和重要手段,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上,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制度,自行举办了塾学。为促进文化的下移,举办民间教育事业与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树立了榜样。礼乐的教化相辅相成,“礼”侧重于外在的礼仪学习,“乐”侧重于内在的主观世界。若一个人的礼乐修养不足,气质便无从而谈;仅有其礼乐修养而缺失仁义之道,礼乐也成为一种修饰。在政治、社会发展上,诸子百家常从音乐的角度来探讨王道,可以说音乐是当时政治的直接反映。

先秦乐舞教育对于稳定政治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音乐是用于教育人民分辨善恶好坏,使社会正道被提倡,抵制邪恶思想对人民的侵蚀。(二)音乐与礼治互补。礼与乐刚柔并济,以防止阶级冲突。(三)礼与乐的互补,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南。乐舞教育在教育中占有其独特的地区,是培养完美人格不可缺少的一种美育形势,以达到和谐社会的手段。

综上所述,对于当今社会,不可否认,先秦时期乐舞教育思想中有些内容确实已成为过时的糟粕,我们也必须坚决抛弃。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思想方法;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思想方法,以及他们所构建的优秀道德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今教育的发展。儒家重视乐舞的主张与做法,启发着我们今天在教育中要充分重视艺术和审美因素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寓教于乐,用美得形式来吸引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的接受掌握知识。

作者:张靖怡

墨家思想艺术教育论文 篇2:

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

【摘要】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声樂人才的要求,文章深入分析了声乐艺术同文化的联系,以此探寻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问题。

【关键词】声乐教育 文化回归 探讨

我国声乐艺术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声乐学生的要求。声乐课程设置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声乐艺术同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化和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声音艺术与文化的联系

1.传统声乐艺术的文化特征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声乐文化得益于中华文明的厚重在世界声乐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据可查的歌曲记载出现于《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春秋战国时期声乐已经相当的普及,秦汉以来由于融合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汉朝音乐形式更加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这个时期的声乐发展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到了盛唐,声乐发展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宋元时期的声乐艺术多呈现出来一种世俗情态。明清时期声乐演奏技巧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小曲成为了城市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

2.文化对声乐艺术的影响

上文介绍了声乐文化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情况,声乐文化的发展同中国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文化为中国声乐提供一种文化骨架,使得声乐文化在中国文化这片厚土之上茁壮成长,但是文化在支持声乐艺术的同时又对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换句话说就是对声乐才产生了一定的制约。而声乐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到中国文化。文化同声乐艺术的关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物资。这种物既包括哲学家或者文艺工作者的著作,也指经过人工改造过的东西。唐朝初期,由于经过隋朝末年的乱世,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唐朝初期皇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农民们的生活水平相比隋朝末年有了很大的提升。犁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又极大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为唐朝文学艺术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诗借助于声乐艺术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唐声诗就是指唐诗借助于声乐演唱出来。这种将文字韵律和声乐韵律相结合起来的统一协唱创造出来一种具有相当高度文学水平的诗歌。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古代诗歌艺术的地方。(2)制度。制度就是根据思想或者风俗习惯定下来的规矩。汉朝汉武帝扩充秦代的“乐府”,设立人员并调整“乐府”的职能,他们派人专门采集民间的音乐,将采集来的乐曲进行改编和填词供皇家祭祀或游玩的时候使用。汉朝乐府的成立同中国古代声乐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采风”也就是到民间收集乐曲是周朝就有的事情,而汉乐府的成立将这种“采风”给制度化了。采风”活动对民间歌曲演唱技术的发展,对民间歌曲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观念。思想意识处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在具体劳动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反过来,这些观点也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先秦时期曾经出现过各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这场辩论的有:法家、墨家、阴阳家、儒家、名家等。然而,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儒家获得了正统地位,道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法家和墨家则一蹶不振。儒家所倡导的“和谐”之美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化走向,同时也奠定了声乐文化的和谐基调。它在赋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独特艺术美的同时也规定了中西声乐艺术文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差异。

二、符号学与声乐艺术的关联

1.引入符号哲学的意义

符号学在二十世纪以来才开始发展,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符号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符号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符号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符号学迅速成为了当代哲学以及其他思想领域的最为核心的理论之一。用卡希尔的观点来看,符号的使用是人和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之一,符号还是将人同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比如:宗教、艺术、语言以及科学等都是由人们所规定的符号所表达出来的。这些文化通过人们创造的符号变成一种现实的可以学习和看到的东西。虽然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有具体的符号来规定,这些活动都不会混淆起来。但是他们却在某一种层面上由一条共同的纽带所联合。艺术话语与文化世界之间达到直接的融合是呈现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基石。

2. 符号学赋予声乐艺术的文化启迪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同其它学科比如科学、宗教等一样都是一种符号化了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们都是以符号为媒介的。但是声乐艺术还具有表达人们喜怒哀乐情绪的功用,声乐艺术的创造过程就是以表达人们的情绪为基础从人们的听觉入手结合心灵的感受创造出来一系列排列有一定规律的艺术符号产生过程。因为声乐作品往往是根据一定的文学故事来创作的,所以其它艺术符号是创作声乐符号的基础。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民族的不同时期所创造出来的符号都是不同的,所以声乐学习者无论是学习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还是学习西方国家的声乐艺术都必须从他们的传统文化着手开始学习。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创造声乐艺术的基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的民族实践和积累沉淀下来的,所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带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是各个民族之间音乐演奏方式和音乐风格大不相同的原因。

三、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

1. 当代音乐教育的新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正在被更新、更快、更直接的研究手段所代替。在十九实际,对音乐教育界震动最大的当属当代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建立。世界上许多音乐教育专家指出我们应当将“音乐作品”当作“文化中的音乐”来理解和学习。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德国在这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就开始着手由“音乐作品”向“文化中的音乐”转变。从这个转变的开始,人们就试图用人类学理论和文化学理论来寻求搭建起音乐文化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石。德国一位著名的理论学家苏潘认为音乐教育应当是一种可以通过立体和多角度的努力学习获得的相较于其它学科来说更加深层次、更加全面的对世界文化理解的学科。并且这种学科属于那种具有全宇宙式的思维和特殊文化思维之间充满强度的学科领域。当前,音乐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已知文化的传承来完成音乐时间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学习音乐文化能力的全方位的培养,这就是当代音乐教育的新理念。这种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已经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同时这种理念也是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

2. 接收文化之源

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已知文化的传承来完成音乐时间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学习音乐文化能力的全方位的培养。在这种理念的感召下,作为声乐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的寻求我国声乐教育的新的突破点,使得我国的声乐教育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就我国声乐教育改革现状来说,尽管声乐教育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声乐学校的改革体现出来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丢弃了学校最基本的育人的目的,仅仅把声乐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乐器演奏技能上。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是得不偿失的。按照这种教育方法,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快速提高学生们的声乐技能的,但是长远来看,这种声乐演奏技能的提高是以失去长期的声乐发展为代价的。我们需要从声乐文化教育的整个大局出发来整体的看待声乐教育改革问题。由此,我们就会转变声乐教育对学生个人演奏以及嗓音开发过分重视的情况,而是将声乐文化教育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全面、深层地理解世界文化,发展和创新民族声乐艺术的教育行为。

(1)传统音乐教育的人文精神

由于我国封建王朝被儒家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充满了儒家的思想理念即人文精神。这种现象受到当代研究音乐文化专家的重视。根据孔子的理论,传统音乐教育注重培养人文精神以及人文修养,注重修身养性。早在周代,音乐教育就是实施“礼乐六艺之教”,从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到了春秋战国,这段时间被孔子称为“礼崩乐坏”的时期,这时候社会开始慢慢转型,周代的礼乐教育制度开始崩塌,音乐教育转向单纯的音乐技艺。但是孔子创办了注重人文思想培养的私立学校,开展了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的音乐文化教育,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之处。

但是就现在中国的音乐教育状况来讲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教学目的还不突出,单纯的培养学生音乐技艺的学校大行其道。由于音乐教育在本质上和哲学文化是相同的,但是很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看到其中的关联,所以在大多数音乐学校我们在音乐专业的课程表中几乎看不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西方美学史等课程的设置。这种忽视人文培养仅仅重视音乐技艺教育的培养音乐人才的模式是片面的,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长期发展的。长此以往,必然产生学生重音乐技艺,轻视人文素养情况的出现。这种育人的方法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声乐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声乐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技艺的教授来传承,而是应当在同其它人文学科的交流和穿插中共同熏陶学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音乐方面的人才。

(2) 回归母语音乐文化

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母语是幼儿自从出生以来学会的第一种语言。母语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开端。母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进而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母语所赋予给人的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体现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上。这也决定了不同母语系别的国家所采用的音乐教育方式是大不相同的。音乐以体现母语文化特点的形式诠释着它同母语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中华文化赋予了汉语独特的声调结构,塑造了中国音乐界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审美体系和文化氛围。在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必须保护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不受外来文化的破坏,因此摒弃一切照搬照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一个以汉语语言特点来设置的我国音乐培养体制势在必行。这正是对母语音乐文化的回归。

3. 引进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媒体教学体系的出现为现代音乐教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多媒体技术使得音乐教育更加的便捷,它集合视觉、听觉为一体,展现给学生以真实的音乐教育场景。这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使用互联网巨大的信息库为音乐专业的学生选取教学所需要的素材让教师们更觉得得心应手。一些音乐教育软件的应用使得教师们在解说乐曲的时候可以将音乐之声、图像之美、色彩之艳根据教学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图像、音乐等氛围的烘托使得学生在感官得到享受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并且在审美的过程中,还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教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总结

当今世界的发展极为迅速,面对这个不断变幻的世界所带来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中国声乐教育迫切的需要回归母语体系借助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建立起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系统。转变单纯教给音乐专业学生技艺的教育理念,将人文学科同音乐技艺相结合起来,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让学生继承传统的声乐文化和技艺,这才是中国声乐教育回归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李旸.当代声乐艺术教育的文化回归[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9-32.

[2]李妮娜.原生态民歌和唱法流行的成因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01):125.

[3]张敬忠.中国民歌在现代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J]四川戏剧,2012,(04):26-27.

[4]左明阳.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J].河南師范大学音乐舞蹈院,2012,(05):119-120.

[5]马闻静.试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J].九江职业大学学报.2011.(03):112-113.

[6]冯坚.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文化回归[J].云南艺术学报,2010,(06):126-127.

[7]杨九华.当代声乐艺术教育的文化回归[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14):63-64.

[8]孟凡玉.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及发展[J].中国音乐学.2011.(03):32-33.

[9]胡静莲.中国声乐艺术在现代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J].河南戏剧,2013,(09):45-46.

[10]刘博文.当代声乐艺术教育的文化回归[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9-20.

作者:帅志刚

墨家思想艺术教育论文 篇3: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此更有效地适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同时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深入挖掘和应用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使传统文化和初中化学教学有效融合,进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认同感,这对于学生化学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增强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而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课程资源 初中化学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1.018

结合教育局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和标准,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对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要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以此更适应教育局的相关要求和新课改的标准,进而充分确保学科教学和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使学生具备爱国情怀,进一步激发其爱国热情,产生文化认同感,进而为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前提。具体来说,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内容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包含很多传统文化内容,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例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就明确指出,在我国历史上出現了很多传统的化学实验仪器,在了解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其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针对相关仪器的用途进行讲解,对比古代的仪器和现代化学仪器的差异之处和相同点。例如,在当前初中化学实验过程中所应用的桌台就是古代的丹台,现代的桌台主要是摆放实验的仪器设备和各类器材等,而古代的丹台主要摆放炼丹器材和仪器等,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充分认知和了解古代化学仪器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化学实验方法,同时对于传统的炼丹文化产生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两者的比较和对应的过程中充分明确现代化学仪器的内涵。另外,现代化学实验更加关注抗腐蚀性,耐高温性等相关内容,而古代的炼丹则更加关注仪器的形制,更加强调天地人和的效果。八门象征八风。丹台上“垂古镜一面,前用纯钢剑一口”。通过这种更富有传统象征意义的仪器和现代化学仪器进行比较,能够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融入古诗词内容

在传统文化课程中,古诗词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古诗词教育也是初中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而言,也需要更充分地融入古诗词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应用,以此体现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例如,在讲解“自然与水”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对应的古诗词:“问渠那得清如许”,学生必然响应“为有源头活水来”,然后教师进行相对应的导课:“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化学知识,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内心。”在讲解干旱缺水的内容的时候,在课本中有一幅树木干枯,土地呈现出严重的荒漠化趋势的图片,这幅图片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入相对应的古诗句“水清石出直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对于传统古诗词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针对性的应用,与初中化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课本图片和古诗词进行充分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对于相关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在对比的过程中有效认知和学习古诗词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能够掌握中学化学的相关知识,一举两得。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从根本上来讲,初中化学中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对哲学思想的一种有效呈现,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可行性和实效性,从人文角度出发将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哲学与初中化学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增强提供必要支持。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是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和化学理论的重要内容,而阴阳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区别和概括,这与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十分切合,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提到了阴阳离子和软硬水等相关内容,而这样的内容在阴阳哲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又如对物质进行深层分析,对于物质的明暗进行区别化,和阴阳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质量守恒定律也是阴阳平衡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表现,综上所述,中学化学中所呈现出的各类内容与传统哲学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关联性,为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数学核心内容的体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四、把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因此,要着重针对传统文化的各方面内容和核心内涵深入挖掘,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以此体现出化学知识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所记载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一定的认识,为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可以查找相关历史文献,根据现代化学知识使两者深层次结合,让学生在两者的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内涵,更深入地挖掘和应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另外,也要有效利用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对于化学中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内容进行纠正,以此呈现出纠错纠偏的效果。

以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曾青为例,在斯科大学《普通化学教程》中对这种化学物质描述过,它并不是CuSO4,而是胆矾CuSO4·5H2O,它不仅在化学试剂上属于剧毒,同时在农业产业领域上可以作为杀虫剂来杀死田地间的害虫。通过对相关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传统化课程资源的有效理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相关知识产生明确的认知,对于漏洞或者错误等,可以更有效地纠正,进而体现出更加良好的教育教学应用价值。

五、补充必要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要补充相对应的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完善,使传统文化的各类内容体现出应有的效能和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教育内容,将诸子百家的相关思想,例如儒学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等进行充分融合,让学生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这样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在讲解化学课程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对于诸子百家的各类学说,特别是对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要进行有效讲解和认知,这样能够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出发,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思考和解决,从诸子百家的先哲思想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和课程资源的丰富内涵,进而在初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进而对其进行传承和弘扬,以此起到应有的完善效果。

综上可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对于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能够充分地体现其核心内涵,也能够呈现出更加良好的融合渗透优势和应用价值。在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应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作用,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初中化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文化素养,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成城《对初中化学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20期。

[2] 黄如花、李白杨《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图书情报知识》2015年第4期。

[3] 王新春《“横渠四句”的生命自觉意识与易学“三才”之道》,《哲学研究》2014年第5期。

[4] 李北辰《化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策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年第22期。

[5] 郭震、钟晓媛《化学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变迁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年第4期。

作者:付学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