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课堂的故事

2024-04-12

半小时课堂的故事(通用10篇)

篇1:半小时课堂的故事

人们常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死干。”这话传到了一个蜡烛的耳中,还得了?从此,这根蜡烛便开始了他的骄傲生涯。

他被人放在了一个盒子中,他得意的哼着小曲儿“我的本领最最大呀,最最大!我的本领。。。。。。”他正唱着,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他:“咦?是谁在唱歌呀!噢,是蜡烛老兄啊!”蜡烛转身一看,原来是电灯哥哥,他傲慢的瞟了他一眼,道:“你算老几,没用的家伙!”电灯哥哥扬了扬手,谦虚的说:“听说别人都对你评价甚高?”“那还用问?”蜡烛更加骄傲了,“别人夸过你没有?”电灯不好意思的底下头,脸涨得通红。蜡烛见此景,心中越发神气悠然,变得目中无人,以为自己天下第一,瞄了电灯一眼:“哼,真是个蠢蛋!!”电灯听了,心中气愤不以,忍气吞声的说:“既然你那么看不起我,我们就来比一比本领吧!”“好!”蜡烛丝毫补把电灯放在眼里,“我们就比谁燃得久吧。”电灯答应了。

夜深了,只见蜡烛大摇大摆的走出盒子,气焰嚣张,不以为然的对电灯说:你能比赢我吗?”电灯没理它。待它们来到客厅中后,比赛便开始了。蜡烛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然了起来。而电灯却给自己节上了电源,灯,截然尖亮了。这一亮,不算小,只是把蜡烛吓了一大跳,哇靠!它还没见过这样强的亮光。

他有看了看自己,一点儿微不足道的笑火苗。在烛芯上闪动,它不觉有点惭愧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只见一滴滴滚烫的蜡液从蜡烛细小的身躯上流下来在下面越积越多,而蜡烛自身却愈来愈短,蜡烛有些着急了,它望了望电灯哥哥,它依然电光普照,安然无恙。

顿时,蜡烛羞愧无比,悔恨当初不该那么辱骂电灯哥哥。比赛还为结束。蜡烛便红着脸,自愧不如的对电灯哥哥说:“我输了,电灯哥哥。”说完,谈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头也不回,羞答答的走了。

从此,这根蜡烛再也不自高自大了,它的骄傲生涯结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大家也一目了然了!

篇2:半小时课堂的故事

有人欲探得其中奥妙,李未说,其实挺简单,换来这份从容的,也就是半小时。

李未说他刚参加工作时,和许多人一样,总觉得手头的事情做不完,业余爱好也丢了,人疲乏得要命,到头来还没落得个好效果。后来有一天,做了一辈子管理工作的父亲对他说:“你能不能试一试,每天早出门半个小时?”他看了父亲一眼,对父亲的话并未十分理解,但他决定试一试了。

从第二天起,他开始比正常时间早半个小时出门。当他走到公共汽车站时,发现等车的人不多,上到车上,又发现有许多空位,比平时惬意多了。而且,由于还没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没出现堵塞,很快就到了他的目的地。坐在车上时,他就把一天的工作理了个头绪。进到办公室后,同事们还没来,他在空旷的办公室里伸展了一下手脚,而后开始听一段音乐。

当同事们匆匆忙忙地打卡、手忙脚乱地开抽屉时,他的面前已放好了需整理的材料,并泡好了一杯热茶。接下来的工作是有条不紊的。往往不到中午的下班时间,他上午的工作计划就提前完成了。那么在剩下的时间里,他会憧憬一下午餐的丰富内容,并考虑午休时是和男同事们一起打打球呢,还是陪哪个漂亮的女同事去逛逛楼下商店―――这些想法的确都让人愉快。

悠闲的午休结束后,下午的工作又开始了。由于早上在车上已有打算,头绪清楚,下午的工作又很顺手。下班铃声响之前,他把一天的工作小结了一下,看看有没有遗漏的或不周到的地方。如有赶快弥补,决不拖到下班后,占用属于自己的享乐时间。这样,到下班时,当有些人还在手忙脚乱地忙乎,另一些人在疲惫不堪地打着哈欠时,他还是那样的神清气爽。没理由不高兴啊,工作完成了,家里还有妈妈做的丰盛晚餐等着,晚上还有好节目呢!

篇3:浅谈半小时英语课堂中小组的建设

一、半小时课堂小组的划分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综观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 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 两人互助式。

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时可以进行, 并节省时间, 这一般用于两人之间的学习活动。例如Let’s talk部分的小对话, 或每天的一分钟英语Free Talk, 教师可引导同桌进行互相问答, 这样就使操练的面迅速地扩大到每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学习和操练英语的机会。

2. 四人合作式。

这种形式是相对较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 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 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 两个中等生, 一个后进生。每个单元的Let’s talk部分的排练和表演就经常采用这种形式。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会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 每个人都有说英语的机会。即使有的学生刚开始不会讲或者不愿意开口讲, 但他在小组中听其他同学不断说英语, 也能时时接触到英语, 并没有被遗忘。听着其他小组成员一次又一次的排练, 不断的熟悉, 再加上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互教, 直到最后学会。每个班都会有这样的学生, 在我任教的四 (1) 班有一个叫Lily的学生, 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是一个语数成绩很差的小女孩, 经常连语文、数学作业都无法完成, 更别提读英语了。正常来说, 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把英语课本里那一个个英语对话学会的。但是, 在我的指导下,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的背景下, 他们组里的其他成员经常在课前或在合作学习时热心帮助她。有时候他们会先教最容易的句子, 有时候他们会先教她最喜欢的句子, 有时候他们会先教其中一个角色的话。这个孩子在家里因特殊原因做不到的“先学”,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却可以做到, 因为每个小组都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教别人的能力的“小老师”。正是强调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个课堂学习方式, 她的学习进度虽然比不上班上的其他学生, 但还是能赶上教材正常的学习进度,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底”, 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她的妈妈常常对我说, 她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学习习惯的不好, 在英语学习方面, 她能够达到这个水平, 并那么地喜欢学英语, 她感到很欣慰。

3. 大组竞争式。

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Let’s learn的单词竞赛, Let’s play的游戏和解决难点的游戏、比赛等活动当中。

4. 自由组合式。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 再进行学习、表演, 构成动态的合作小组。这样组成的小组, 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 感情相融,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我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互演;或者在课堂上, 利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 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表演完了之后, 自由组合四人, 再进行交换角色表演或拓展表演。

二、小组文化的创设

半小时课堂小组基本固定后, 建设好小组内部的文化就会令小组更具生命力, 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应定期集中小组长进行座谈, 及时了解各组内的合作情况, 并随时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使他们在老师的关爱下积极投入到生本学习中, 教师还应作为一名参与者, 每次全程参与一个小组的活动, 让学生有章可循, 学会合作。在具体的组文化建设中, 笔者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

1. 每组选定一个组名。

笔者让学生在水果系列中挑选一种发音响亮的水果英文名作为组名, 并以小组为单位用彩纸、色笔等共同制造水果标志牌作为组牌, 以方便标识及抢答时使用。结果五彩缤纷的大纸牌apple, strawberry, banana等随着抢答时的齐声大叫而被学生们高举起来, 成为了课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这个组名也令学生们产生了归属感, 英文组名成为他们自豪的代号。

2. 明确组员的职责。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 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 那么整个合作过程就会如同一盘散沙, 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真正学习的机会和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 我将班上的40多位同学分成了四人小组, 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编了号, 并作了分工:一号当组长, 负责小组的全面工作, 在熟悉组员的情况下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和探究活动等;二号当资料员, 要求知识面较广、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 以便上网查找资料;三号当记录员, 负责把小组合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并登记好组员的表现情况;四号当汇报员, 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老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加上每个同学都各司其职, 少了许多的盲目性与争吵, 小组合作对于他们来说是快乐而有效的。当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时, 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 就轻松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 在一定的时间后 (一般可以是两周或一个月一次) , 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 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 这次担任资料员的下次去当记录员, 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 都会做, 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这样可以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篇4:“一个半小时”的故事

一日,我刚进家门,就听到了妻子与儿子的一番对话:

“小雨,电视看多长时间了?”

“还没到时间呢!”儿子飞快地瞟了一眼墙上的挂钟。

“没到时间是多长时间了?”

“反正没到爸爸说的一个半小时!”

“什么,一个半小时?”妻子从屋里冲出来。

“是啊!”儿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口气却出奇的肯定。

毫无准备就卷入了一场家庭冲突的我愣在了当场,我感觉自己的脸有些火辣辣的,那分明是妻子充满质疑的愤怒目光所致。

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我、妻子和孩子三人对使用电子产品活动时间(诸如看电视、玩平板电脑)有过约定,明明是半小时呀!看着妻子满眼埋怨,我一脸无辜,心里不禁暗叹:“嗨,亲人之间的理解是多么重要呀!”

正在我思绪万千之时,儿子遥控器一按,电视关闭,“好啦,时间到!”

看着我和妻子都不说话,儿子慢条斯理地说道:“怎么了?大针到12时我看的,现在大针到6,正好一个半小时。”儿子边说还边比画着从12到6,画了个右半弧。

“你们之前不是说一次只能看半小时,这不正好是一个半小时吗?”

恍然大悟!我哑然失笑,妻子则乐弯了腰。此“一个半小时”非彼“一个半小时”。

…………

故事发生在儿子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我已记不太清当时是否将儿子抱过来为他讲解“一个半小时”和“半小时”数学上表示的不同之处了。反倒暗暗觉得如果不讲,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决定。初接触数量的孩子,有的最多体验就是对“1”的理解,而且是一一对应的“一个”。一个事物,一个木头、一个人、一朵花、一个小时等等。而“半”这种分数的初步认识,又远不是四五岁孩子能够深刻理解与熟练运用的。所以孩子出现用两个数“一”、“半”叠加的“一个半小时”来表示“半小时”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孩子现在还在上幼儿园,但钟表已经认得很好了。孰不知时间问题(认识钟表)可是小学低年级知识的一个难点。我们的生活中免不了这样的无心对话:

“儿子,大针指到12,小针指到8你就该洗漱睡觉了。”“是8点吗?”

“儿子再过5分钟,咱们就出发。”“再过5分钟,是指到几呀?”

…………

没有特意的讲授,只是熟能生巧,常用常新,无需过分地强求,只是顺其自然,等待成长。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抛开先天的智力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学习风格不论,它大多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线的教育同仁相信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知识,学期初刚刚接触,有些孩子掌握得会非常快;有些孩子历经百般讲解演练却迟迟不得要领,可当学期进行到中段或期末时,再看这一知识,后一类型的学生竟悄然掌握好了。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那就须要引起我们足够的思考与重视。如果为了孩子一时分数的提升,而忽略了他的认知特点,如果一味地强求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很多时候收获的可能就是事与愿违、悔之晚矣。学习需要积累,领悟有快有慢,教育有时需要等待!

篇5:半小时课堂的故事

半小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它要追求的是多学少教。透过这两节课, 我们看到课堂有了一些变化: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教学环节变得更加简单、精练了, 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半小时课堂实现了我所追求的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目前在全国仍然很普遍的, 分析内容的教法在这两节课上不见了, 我们看到了教学的蜕变, 真切的变化。

另外, 这两节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充分, 体现了这个课题突出教学重点、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追求!我有一点跟叶教师看法不完全一样, 叶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 教师更容易驾驭,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我们完全放手, 可能会回到课改初期放任自流的情况!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好学导作用、引导作用、辅导作用、问导作用。学生的思维越活跃, 学生学习积极性越高的时候, 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就应该更高!这就希望我们半小时课堂的课题研究不仅更多地关注学, 还要关注教师的教。

第一堂吴老师的课有四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点:

首先, 教师能准确地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课一开始, 教师紧扣“集合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在这一过程中告诉学生对课题进行扩充也能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 在本堂课中,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留给学生。课上,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填写表格等多种方式, 做到“真读书, 真思考, 真议论, 真练习”。

再者, 教师还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从学生理解文本到拓展, 再到作业的完成, 都紧紧抓住“如果……就……”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最后, 教师还很注重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明白了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之后, 利用“你从坦克身上还发现哪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确实在课上学生想到了很多, 说了很多, 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第二堂课楼老师教学《黄果树听瀑》, 这是五年级的选学课文。楼老师这堂课有两点很值得学习:第一, 教学内容十分集中!教师从课始就把教学内容聚焦在描写瀑布声音的句段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完全可以这样做!一课一得, 一课两得,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集中力量在重点的部分上。

第二,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自学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真正做到了人人动手, 动口, 动脑!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 我们发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时间、机会比通常的课上多了, 而且多了许多。教师提出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词语, 一是关注写法, 一是多进行朗读, 并将学生分成三个组, 尽管每个孩子只能参加一个, 由于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的交流, 由于教师又重新组合小组, 进一步合作交流收获的想法使我们的孩子做到学一得三。虽然我研究了一个方面的问题, 但我有三个方面的收获, 这是一种很聪明的教学方法。有一点遗憾, 就是在重新组合交流收获的环节上时间不够, 孩子们刚刚组合好开始学习, 还没得到充分的交流。

总之, 这两节课, 真正体现了半小时课堂的理念, 在方法和策略上也有所创新。我衷心祝愿这个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篇6:追求简约,回归半小时课堂

关键词:规划教学;重视差异;激励读写;快乐高效

一、思考

“半小时课堂”教学理念提出后,各级各校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研究活动,每个教师都尝试着让自己的教学语言精练、教学环节紧密,努力让自己的课堂优质高效起来。不过,这并不是一件想改就能马上改好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学生是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充分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他们的学习规律,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才能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所学知识,才能获得进步或发展。

二、实践

实践之一:研究教材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预习作业分层有效

在教学中,我们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预习能力和习惯,同时也使课堂教学省时省力一些,通常在课前给孩子们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如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等,这些课前准备与铺垫基本上都是“一刀切”。其实,这种预习方式效果并不好,对于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来说比较有效,但对于能力好的孩子来说没有多大的提高作用。因此,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及教材认真研究一番。在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分层:

实践二:重视学生的认知背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生活中去,设法清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各种认知背景,倾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看法,洞察这些看法与理解的由来,从而提高各种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1.理解有差异,设问释疑要适时有效

其实孩子们在预习课文时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每个人的阅读先见不一样,因此,阅读的感受、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我们教师在“教”之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先发表看法,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一种阅读的成就感,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取设定教学起点的依据,然后确认和调整后面的教学问题。

2.朗读有差异,要因材施教读出感悟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有感情朗读课文,但我自认为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能力都是不同的,我们对孩子们的朗读要求也得不同。其实我们在指导学生们朗读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孩子你用各种方式指导他读,他也很认真地读,可总是读不出味道来。其实,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只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就行了,我们并不是培养配音员。

3.感悟有差异,因势利导述真情实感

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披文入情、有感而悟,应当完全是出自内心的自主的心路历程,每个孩子学完课文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感受,但很多孩子的感受是不太清晰的,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因此,即使有孩子举手回答,说出来的也是一些空洞干瘪或虚无缥缈式的词句。当然,并非这样的问题不能问,如果学生对课文读得透,读得动情,有话想说时,可以因势利导,让孩子们各抒心声。

实践之三:激励学生读写,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合理布置作业,减轻负担,留出时间让孩子阅读

很多老师按部就班的跟着教材走,学生规矩的跟着老师走,一个学期纠缠于一本教材,使视野窄化,我们的学生就在这样一个小茶壶里面翻啊翻,他们没有机会体验真正属于童年飞扬的感觉,所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需要教师有计划的调整教学,布置合理适量的作业,多给一些时间让孩子读书。

2.适时创设情境,鼓励孩子勇敢表达

在平时教学中,我喜欢让孩子们选用新学的词语说话。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只能选用一个词说一个短句子,我会深情地夸赞他;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能选用好几个词语说一段精彩的语段,我会将他说的语段有感情地诵读出来,其他孩子便给予他热烈的掌声。我也鼓励孩子们把同学说的优秀语段进行复述,或者记在采蜜本上,变成自己的。对于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段落,我都会引导孩子们仿写,如《假如》、《童年的记忆》,很多孩子都写得很不错。虽然他们得到的只是一颗小小的五角星,但他们体验到的是写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在2016年3月底,我对同一批孩子再次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三、结语

篇7:上学只要半小时

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面对新来的老师,孩子们显得很拘谨。研究生为了活跃气氛,问道:“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来上学都要花多长时间?”这招果然很灵,安静的教室一下子沸腾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报出了自己上学所需的时间:最远的说要一小时,最近的也有半小时。“还好。”研究生点了点头,心想路程并不是太远。

从早上到下午,研究生一口气为孩子们上了七八节课,虽然累得快趴下了,可是他还是很开心,因为孩子们很好学,他们明亮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放学时,研究生想,等孩子们一走,学校就冷清了,山里头,除了山还是山,不如趁天色还早,把孩子送回家去,顺便还可以家访,摸摸学生的情况。

研究生问:“早上谁说自己上学只需要半个小时呢?”“老师,是我!”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小女孩个子不高,斜挎着一个小布包,包的布料非常粗糙,显然是拿旧布做的。

“放学后老师送你回家,顺便去你家家访。”研究生说。一路上,小女孩在前面带路,研究生就问她喜不喜欢学校,喜不喜欢读书这样的问题。小女孩每次都点点头,小声地说很喜欢。聊开了,小女孩还告诉研究生,说她回家后会看书、洗衣服、拔草、喂猪、照顾弟弟。研究生听了,心里酸酸的,才12岁的小姑娘,却承担了这么多家庭负担。

天色开始暗下来,研究生不止一次地看表,从出发到现在,已经超过一个小时了,她家怎么还没到?研究生每次问小女孩,小女孩总是小声地说就在前面。终于,天即将黑了,研究生很严肃地问小女孩:“你不是说上学只要半个小时吗?现在我们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到,你怎么能对老师说谎呢?”

小女孩抬起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很小声地回答:“我每天是跑着来学校的!”研究生感到空气一下子凝固了,他没有想到,山里孩子所说的半个小时是用跑来计算的。

小女孩没有让研究生继续送她,而是自己撒腿跑了,一边跑一边喊:“老师,回去吧,你放心,我家就在前面!”

[唐丽光摘自《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

篇8:浅谈半小时英语课堂中小组的建设

一、半小时课堂小组的划分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观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时可以进行,并节省时间,这一般用于两人之间的学习活动。例如 Let’s talk部分的小对话,或每天的一分钟英语Free Talk,教师可引导同桌进行互相问答,这样就使操练的面迅速地扩大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学习和操练英语的机会。

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较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每个单元的Let’s talk部分的排练和表演就经常采用这种形式。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会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说英语的机会。即使有的学生刚开始不会讲或者不愿意开口讲,但他在小组中听其他同学不断说英语,也能时时接触到英语,并没有被遗忘。听着其他小组成员一次又一次的排练,不断的熟悉,再加上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互教,直到最后学会。每个班都会有这样的学生,在我任教的四(1)班有一个叫Lily的学生,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是一个语数成绩很差的小女孩,经常连语文、数学作业都无法完成,更别提读英语了。正常来说,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把英语课本里那一个个英语对话学会的。但是,在我的指导下,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的背景下,他们组里的其他成员经常在课前或在合作学习时热心帮助她。有时候他们会先教最容易的句子,有时候他们会先教她最喜欢的句子,有时候他们会先教其中一个角色的话。这个孩子在家里因特殊原因做不到的“先学”,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却可以做到,因为每个小组都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教别人的能力的“小老师”。正是强调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个课堂学习方式,她的学习进度虽然比不上班上的其他学生,但还是能赶上教材正常的学习进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底”, 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她的妈妈常常对我说,她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学习习惯的不好,在英语学习方面,她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并那么地喜欢学英语,她感到很欣慰。

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Let’s learn的单词竞赛,Let’s play的游戏和解决难点的游戏、比赛等活动当中。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再进行学习、表演,构成动态的合作小组。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我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互演;或者在课堂上,利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表演完了之后,自由组合四人,再进行交换角色表演或拓展表演。

二、小组文化的创设

半小时课堂小组基本固定后,建设好小组内部的文化就会令小组更具生命力,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应定期集中小组长进行座谈,及时了解各组内的合作情况,并随时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在老师的关爱下积极投入到生本学习中,教师还应作为一名参与者,每次全程参与一个小组的活动,让学生有章可循,学会合作。在具体的组文化建设中,笔者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

1.每组选定一个组名。笔者让学生在水果系列中挑选一种发音响亮的水果英文名作为组名,并以小组为单位用彩纸、色笔等共同制造水果标志牌作为组牌,以方便标识及抢答时使用。结果五彩缤纷的大纸牌apple,strawberry,banana等随着抢答时的齐声大叫而被学生们高举起来,成为了课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这个组名也令学生们产生了归属感,英文组名成为他们自豪的代号。

2.明确组员的职责。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么整个合作过程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真正学习的机会和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我将班上的40多位同学分成了四人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编了号,并作了分工:一号当组长,负责小组的全面工作,在熟悉组员的情况下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和探究活动等;二号当资料员,要求知识面较广、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以便上网查找资料;三号当记录员,负责把小组合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登记好组员的表现情况;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老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加上每个同学都各司其职,少了许多的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对于他们来说是快乐而有效的。当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时,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就轻松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的时间后(一般可以是两周或一个月一次),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资料员的下次去当记录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这样可以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因为创建成功的半小时课堂小组会在英语教学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让学生及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篇9:饭后半小时是养生黄金期

早餐后半小时:吃点水果, 按摩膝盖

中国的传统早餐普遍存在营养单一的问题, 早餐后吃一点水果是对早餐很好的补充。最佳的选择是猕猴桃和草莓, 因为这两种水果维生素的含量非常丰富, 早晨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可以提神醒脑, 保证一上午的工作效率。

吃完早饭, 可以按摩一下膝盖或者敲打小腿外侧。从中医理论上讲, 早晨7-9点主胃经, 胃经在中医经络里被称作“长寿经”, 经过膝关节。饭后20分钟左右, 用手反复摩擦膝关节, 可以使胃经通畅。另外, 还可以敲打小腿外侧5分钟, 这里有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穴位——足三里, 饭后拍打有助延年益寿。

午餐后半小时:喝杯酸奶, 打个盹

午饭后来杯酸奶很有必要。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 它们帮助形成细嫩的凝乳, 从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同时, 使肠道的碱性降低, 酸性增加, 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并且, 研究发现, 酸奶中的酪氨酸对于缓解心理压力、高度紧张和焦虑感也有帮助。

上班族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打个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发现, 中午打盹可缓解压力、提高记忆力, 即使只有十几分钟, 效果也立竿见影。

晚餐后半小时:做做家务, 拍打经络

晚餐后的半小时, 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 至关重要。美国库勃有氧研究所发现, 人体小肠开始吸收是晚饭后的30分钟左右, 在这段时间里有意识地活动身体, 可以有效减肥。因此不妨利用这段时间打扫一下房间, 整理一下写字台或衣柜, 都可以起到消耗热量的作用。

篇10:半小时课堂的故事

一、排除干扰,奠倾听之基

培养低段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要“净化环境”,消除影响学生听课的不良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大,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多种功能的文具盒,琳琅满目的文具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他们倾听的不良因素。好奇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摸一摸这些心爱的文具,爱玩的学生会把它当玩具不停地摆弄,女孩子可能会偷偷地闻一闻那些有香味的橡皮……还有衣服上的小饰物,课桌里的水杯,甚至连我们插图繁多的课本,这些物品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听课习惯。针对这些因素,下课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课前准备的方法:摆放好桌椅;文具要放在文具盒里;语文书、课堂作业本摆在指定位置;与学习无关的物件都必须放入抽屉,如果楼层较低的班级,还可在窗户上贴上半透明塑胶纸,用来隔绝操场等活动场地的干扰。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巧设情境,入倾听之态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倾听的感觉、倾听的状态。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策略可以使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触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也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留下更大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植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植物传播种子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植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除了录像里介绍的植物以外,还了解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植物,向组里的同学介绍它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再进一步提出要求:同学讲的时候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因为动机来自生活需要,内容是学生们想介绍和了解的自己喜爱的资料,录像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倾吐的冲动与交流的欲望,他们自然也就能用心倾听。

三、谈笑释疑,明倾听之理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听说能力显然更为重视,在每册教材中都会安排“口语交际”板块,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对倾听习惯的实践有所成绩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教材中没有安排过的口语交际课——“你会听吗?”围绕“为什么要仔细倾听?”“怎样仔细倾听?”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出倾听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见下表),贴在教室显眼的位置,让学生可以经常地去参照。

四、套餐巧搭,促倾听之质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志活动。影响和决定倾听质量的因素和条件有:指向性是否明确;内容的关注程度如何;能否正确有效倾听。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我们要给学生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会认真倾听,并根据要求学会有目的倾听的方法。不然,仅凭一张表格,提几个要求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下面推荐几种与倾听相适应的搭配形式,供大家参考。

套餐一:听+记

“听”和“记”的组合像是一份“开胃小菜”,要常规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举个例子,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行了三分钟的短时听练。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做个快速记忆的游戏,准备好了吗?老师有一组词语,听我说两遍,请同学们仔细倾听,有序记忆,看看你能记住几个!(内容略)

生1:我全记住了。

师:你呢?

生2:我记住了三个。

师:好,记住三个的同学先说,全记住的同学之后说。其余同学仔细倾听。

师:你听得真认真,而且按顺序全说了出来,你用什么办法记住的呢?

生3:我觉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一个人的外貌、衣着的,我边听边联系一个人,就能全记住了。

师:他的办法还真不错!同学们,倾听、记忆也有一定的方法哦!

这位教师采用了一种费时少、效果好的倾听识记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养成了在听的同时有意识地识记重要的内容的习惯。这样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听的能力必然得到增长,记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同时听的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套餐二:听+思

“听”和“思”的组合在语文教学中是“家常便饭”,几乎没有一节课不在使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与教师、同伴进行思维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让倾听的内容有了生成性。例如,我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就有这样的互动活动。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象,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触到了春姑娘的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草已经发芽了、花儿开了、柳枝绿了、溪水解冻了、鸟儿们飞回来了。

生2:我还看到了桃花、杏花开了,小朋友们在春天里放起了风筝,他们可开心啦!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锐利!

生3:我听到的是春风轻轻的呼吸声。(你说得太棒了)

生4:我闻到了花儿、草儿、树儿们散发出来的春天的香味儿。

生5:我触到了春天的柳枝、溪水、花草们,还有春天蒙蒙的细雨。(说得真不错)

生6:老师,春风轻轻吹到我的脸上,让我触到了她。

师:(欣喜不已,不自觉地笑开了颜)你说得棒极了,比老师聪明、厉害多了,真佩服你!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吧!

套餐三:听+说

“听”和“说”的组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豪宴大餐”。学生听得认真、想得深入、说得精彩,都在这里可以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思”是“说”的前奏,“说”是“思”延续。学生只有真正懂得了认真去听,仔细去思,才会有精彩的言论。

套餐四:听+评

“听”和“评”的组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像一块“甜点”一样,越来越受大家青睐。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总是被默认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呢,只能稳稳占据着客体的地位。殊不知,让学生也来参与评价,也是提高倾听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环节都可以融入生生互评的内容。例如,在通读课文的设计中,教师在指名学生朗读的同时,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边听边做记号,听完了以后来评评发言者读得怎么样。这既给了学生之间一个相互沟通的机会,又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倾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作为一种习惯的养成,仅仅靠语文一门学科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责任田”,要做好、做细,我们更应承担起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编 刘宇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倾听可以说是表达与交流的前提,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居首位,这也说明了“听”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把倾听落到实处呢?

一、排除干扰,奠倾听之基

培养低段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要“净化环境”,消除影响学生听课的不良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大,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多种功能的文具盒,琳琅满目的文具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他们倾听的不良因素。好奇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摸一摸这些心爱的文具,爱玩的学生会把它当玩具不停地摆弄,女孩子可能会偷偷地闻一闻那些有香味的橡皮……还有衣服上的小饰物,课桌里的水杯,甚至连我们插图繁多的课本,这些物品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听课习惯。针对这些因素,下课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课前准备的方法:摆放好桌椅;文具要放在文具盒里;语文书、课堂作业本摆在指定位置;与学习无关的物件都必须放入抽屉,如果楼层较低的班级,还可在窗户上贴上半透明塑胶纸,用来隔绝操场等活动场地的干扰。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巧设情境,入倾听之态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倾听的感觉、倾听的状态。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策略可以使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触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也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留下更大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植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植物传播种子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植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除了录像里介绍的植物以外,还了解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植物,向组里的同学介绍它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再进一步提出要求:同学讲的时候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因为动机来自生活需要,内容是学生们想介绍和了解的自己喜爱的资料,录像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倾吐的冲动与交流的欲望,他们自然也就能用心倾听。

三、谈笑释疑,明倾听之理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听说能力显然更为重视,在每册教材中都会安排“口语交际”板块,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对倾听习惯的实践有所成绩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教材中没有安排过的口语交际课——“你会听吗?”围绕“为什么要仔细倾听?”“怎样仔细倾听?”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出倾听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见下表),贴在教室显眼的位置,让学生可以经常地去参照。

四、套餐巧搭,促倾听之质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志活动。影响和决定倾听质量的因素和条件有:指向性是否明确;内容的关注程度如何;能否正确有效倾听。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我们要给学生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会认真倾听,并根据要求学会有目的倾听的方法。不然,仅凭一张表格,提几个要求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下面推荐几种与倾听相适应的搭配形式,供大家参考。

套餐一:听+记

“听”和“记”的组合像是一份“开胃小菜”,要常规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举个例子,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行了三分钟的短时听练。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做个快速记忆的游戏,准备好了吗?老师有一组词语,听我说两遍,请同学们仔细倾听,有序记忆,看看你能记住几个!(内容略)

生1:我全记住了。

师:你呢?

生2:我记住了三个。

师:好,记住三个的同学先说,全记住的同学之后说。其余同学仔细倾听。

师:你听得真认真,而且按顺序全说了出来,你用什么办法记住的呢?

生3:我觉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一个人的外貌、衣着的,我边听边联系一个人,就能全记住了。

师:他的办法还真不错!同学们,倾听、记忆也有一定的方法哦!

这位教师采用了一种费时少、效果好的倾听识记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养成了在听的同时有意识地识记重要的内容的习惯。这样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听的能力必然得到增长,记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同时听的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套餐二:听+思

“听”和“思”的组合在语文教学中是“家常便饭”,几乎没有一节课不在使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与教师、同伴进行思维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让倾听的内容有了生成性。例如,我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就有这样的互动活动。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象,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触到了春姑娘的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草已经发芽了、花儿开了、柳枝绿了、溪水解冻了、鸟儿们飞回来了。

生2:我还看到了桃花、杏花开了,小朋友们在春天里放起了风筝,他们可开心啦!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锐利!

生3:我听到的是春风轻轻的呼吸声。(你说得太棒了)

生4:我闻到了花儿、草儿、树儿们散发出来的春天的香味儿。

生5:我触到了春天的柳枝、溪水、花草们,还有春天蒙蒙的细雨。(说得真不错)

生6:老师,春风轻轻吹到我的脸上,让我触到了她。

师:(欣喜不已,不自觉地笑开了颜)你说得棒极了,比老师聪明、厉害多了,真佩服你!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吧!

套餐三:听+说

“听”和“说”的组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豪宴大餐”。学生听得认真、想得深入、说得精彩,都在这里可以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思”是“说”的前奏,“说”是“思”延续。学生只有真正懂得了认真去听,仔细去思,才会有精彩的言论。

套餐四:听+评

“听”和“评”的组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像一块“甜点”一样,越来越受大家青睐。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总是被默认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呢,只能稳稳占据着客体的地位。殊不知,让学生也来参与评价,也是提高倾听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环节都可以融入生生互评的内容。例如,在通读课文的设计中,教师在指名学生朗读的同时,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边听边做记号,听完了以后来评评发言者读得怎么样。这既给了学生之间一个相互沟通的机会,又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倾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作为一种习惯的养成,仅仅靠语文一门学科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责任田”,要做好、做细,我们更应承担起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编 刘宇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倾听可以说是表达与交流的前提,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居首位,这也说明了“听”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把倾听落到实处呢?

一、排除干扰,奠倾听之基

培养低段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要“净化环境”,消除影响学生听课的不良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大,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多种功能的文具盒,琳琅满目的文具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他们倾听的不良因素。好奇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摸一摸这些心爱的文具,爱玩的学生会把它当玩具不停地摆弄,女孩子可能会偷偷地闻一闻那些有香味的橡皮……还有衣服上的小饰物,课桌里的水杯,甚至连我们插图繁多的课本,这些物品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听课习惯。针对这些因素,下课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课前准备的方法:摆放好桌椅;文具要放在文具盒里;语文书、课堂作业本摆在指定位置;与学习无关的物件都必须放入抽屉,如果楼层较低的班级,还可在窗户上贴上半透明塑胶纸,用来隔绝操场等活动场地的干扰。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巧设情境,入倾听之态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倾听的感觉、倾听的状态。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策略可以使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触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也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留下更大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植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植物传播种子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植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除了录像里介绍的植物以外,还了解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植物,向组里的同学介绍它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再进一步提出要求:同学讲的时候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因为动机来自生活需要,内容是学生们想介绍和了解的自己喜爱的资料,录像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倾吐的冲动与交流的欲望,他们自然也就能用心倾听。

三、谈笑释疑,明倾听之理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听说能力显然更为重视,在每册教材中都会安排“口语交际”板块,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对倾听习惯的实践有所成绩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教材中没有安排过的口语交际课——“你会听吗?”围绕“为什么要仔细倾听?”“怎样仔细倾听?”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出倾听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见下表),贴在教室显眼的位置,让学生可以经常地去参照。

四、套餐巧搭,促倾听之质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志活动。影响和决定倾听质量的因素和条件有:指向性是否明确;内容的关注程度如何;能否正确有效倾听。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我们要给学生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会认真倾听,并根据要求学会有目的倾听的方法。不然,仅凭一张表格,提几个要求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下面推荐几种与倾听相适应的搭配形式,供大家参考。

套餐一:听+记

“听”和“记”的组合像是一份“开胃小菜”,要常规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举个例子,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行了三分钟的短时听练。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做个快速记忆的游戏,准备好了吗?老师有一组词语,听我说两遍,请同学们仔细倾听,有序记忆,看看你能记住几个!(内容略)

生1:我全记住了。

师:你呢?

生2:我记住了三个。

师:好,记住三个的同学先说,全记住的同学之后说。其余同学仔细倾听。

师:你听得真认真,而且按顺序全说了出来,你用什么办法记住的呢?

生3:我觉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一个人的外貌、衣着的,我边听边联系一个人,就能全记住了。

师:他的办法还真不错!同学们,倾听、记忆也有一定的方法哦!

这位教师采用了一种费时少、效果好的倾听识记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养成了在听的同时有意识地识记重要的内容的习惯。这样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听的能力必然得到增长,记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同时听的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套餐二:听+思

“听”和“思”的组合在语文教学中是“家常便饭”,几乎没有一节课不在使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与教师、同伴进行思维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让倾听的内容有了生成性。例如,我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就有这样的互动活动。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象,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触到了春姑娘的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草已经发芽了、花儿开了、柳枝绿了、溪水解冻了、鸟儿们飞回来了。

生2:我还看到了桃花、杏花开了,小朋友们在春天里放起了风筝,他们可开心啦!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锐利!

生3:我听到的是春风轻轻的呼吸声。(你说得太棒了)

生4:我闻到了花儿、草儿、树儿们散发出来的春天的香味儿。

生5:我触到了春天的柳枝、溪水、花草们,还有春天蒙蒙的细雨。(说得真不错)

生6:老师,春风轻轻吹到我的脸上,让我触到了她。

师:(欣喜不已,不自觉地笑开了颜)你说得棒极了,比老师聪明、厉害多了,真佩服你!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吧!

套餐三:听+说

“听”和“说”的组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豪宴大餐”。学生听得认真、想得深入、说得精彩,都在这里可以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思”是“说”的前奏,“说”是“思”延续。学生只有真正懂得了认真去听,仔细去思,才会有精彩的言论。

套餐四:听+评

“听”和“评”的组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像一块“甜点”一样,越来越受大家青睐。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总是被默认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呢,只能稳稳占据着客体的地位。殊不知,让学生也来参与评价,也是提高倾听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环节都可以融入生生互评的内容。例如,在通读课文的设计中,教师在指名学生朗读的同时,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边听边做记号,听完了以后来评评发言者读得怎么样。这既给了学生之间一个相互沟通的机会,又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倾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作为一种习惯的养成,仅仅靠语文一门学科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责任田”,要做好、做细,我们更应承担起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篇:你已经停止使用的最好的销售技巧下一篇:芭蕾舞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