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2015.8.14)

2024-04-1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2015.8.14)(精选9篇)

篇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2015.8.14)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梁实秋和梁启超其人。

2、学习用批注式方法,来体味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文章语言,解读难句、品读饱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4、品味散文中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1、品评人物要从人物外貌言行关注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品质。

2、关注文中表现出来的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热心肠”含义;

2、把握演讲过程中先生流露的情感倾向。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

学生明确: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领略梁启超的演讲风采。

板书题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1、梁启超

(1)(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2)政坛上的功绩: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3)文学界一位难得的才子: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2、梁实秋

(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北京人,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四、一生朗诵课文3-9段

五、小组讨论,总结人物特点,完成课后练习1。

六、展示批注,总结人物

(设计意图:学生总是觉得老师给的答案太权威,太完美,于是觉得自己永远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现在由学生自己完成,会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鉴于学生基础较差,对于学生的展示,教师可以在提示的条件下,给予指导,完善。)

同学1: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潇洒自信,沉着稳重)

同学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幽默风趣,自信又自负,有良好的文学修养)

同学3: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记忆力强,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同学4: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自由洒脱,生动有趣)

同学5: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忠君,感情投入)

教师明确:梁启超先生是一位有文才,有学问的学者。那麽让我们从大家的答案,从各种不同的描写中感受这一点吧!

七、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梁任公人物风采: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设计意图:整体展示利于学生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也会体味到描写之于人物的重要作用。)

八、拓展迁移,能力培养

运用本课中所学习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我们布置一道作文题(可任选一道作文题):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描写,力图写出人物的个性。

(2)模仿本文写作“记××老师的一次讲课”。

(设计意图:本课要求一课时结束,故这道题只好作为颗后题。这道题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练习描写。当然对描写手法的掌握还须有赖于今后的大量训练方能达到。)

篇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2015.8.14)

(1)《箜篌引》

(学生读《箜篌引》诗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教师简单讲解:《箜篌引》是讲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在一个渡口,一个提着酒壶的疯癫者冲着跑向渡口。眼看疯癫者就要跳进河里了,他的妻子在后面喊着“公无渡河”,但疯癫者不听劝告,还是跳进河里。妻子拨弹箜篌唱着这首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叫你不要跳河,你就是要跳河,跳河死了,我该那你怎么办啊?

师:你对疯癫者“强行渡河”行为怎么看?(很多学生读完之后,觉得很简单,也很纳闷,跳下去会死为什么还要跳?不是正常人的思维啊,是吃饱撑着?)

师:既然如此,梁启超为何情绪如此悲哀呢?能否思考“疯癫人” “跳河而死”背后的象征意味?

生:这可能象征着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敢行为;或为追求理想,奋不顾身的行为。《箜篌引》的悲剧在于“疯癫人”对“渡河”的执着和牺牲。

师:非常棒。那么任公先生读此诗生哀情,他会想到什么?首先我们要了解当时戊戌变法的一个人物,也是梁启超的朋友。

(教师补充介绍谭嗣同的相关内容: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要诛杀参与变法的爱国诗人。当时谭嗣同本可以和康梁一起东渡日本,日后东山再起。可当时谭嗣同说,革命总要牺牲,我愿以我的血唤醒更多有志青年的心,最后毅然赴死。)

师: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思考梁启超读到这首诗的情感。

师生:维新志士们在国家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寻找民族出路而舍生取义的精神就好比这“疯人渡河”,可以感受到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悲叹和痛惜。又或者“疯癫人”指的就是梁自己,为了爱国的革命理想奋不顾身,但是未能实现,作者可能悲叹的是他自己。于是,才会有了任公先生演讲时的忘情。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梁启超的“热心肠”——(对为救国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感叹和)为了救国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

(2)关于《桃花扇》

(课件出示《桃花扇》简介及左良玉《哭主》片段)

《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师:此段表达的是左良玉面对崇祯皇帝驾崩末世来临时无可挽回的叹息。崇祯死去距任公先生当时已是近几年来300年,先生读此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是什么触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请同学们联系梁启超的人生经历,崇祯皇帝可能让他想起了哪个皇帝? 师:崇祯皇帝和光绪皇帝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末代皇帝,都有抱负,都想力挽狂澜却无能为力。而梁启超是追随过光绪皇帝,并进行戊戌变法的。所以这时候梁启超“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其实是在哭什么?

师生:任公先生悲的是自己追随的皇帝刚刚起飞就被折翼,悲的是国家运势无法扭转,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无法释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梁启超的“热心肠”体现在他的“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上。(板书)

(3)关于杜诗

幻灯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随后,作者的情绪急转直上,当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他竟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师:杜甫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当时唐末安史之乱,国家支离破碎,杜甫颠沛流离。在听到了中原收复后,十分开心激动,写下的生平第一快诗。师:是一种因为收复国家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师:梁任公先生读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的,为什么呢?

明确:演讲时是1921年,正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年代,国家的动荡让他涕泗交流,幻想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不由得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板书)。

(四)教学小结

师生总结: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梁任公不仅是位有学问,有文采的学者,还对国家有着一副“热心肠”具体体现在他的为理想“奋不顾身”,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上,以及“心怀天下”的胸怀上。

(五)方法习得(时间不够就删)本文在塑造人物时的写作特点:

1、抓住细节;

2、突出个性;

3、运用抑扬;(4、形成波澜)。

(六)启发问题,结束课堂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师:学习完了本课,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从梁任公身上学到了什么?或者梁任公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生:学生自由畅谈,如知识方面,或者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方面······

(六)结束语:《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任公先生就是那高山,我们仰慕他,更要学习他将爱国精神融注在自己的生命中,努力学习,为了国家富强安定而“自强不息”!

六、布置作业:完成金纽扣;并请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如《xx老师的一次上课》

篇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2015.8.14)

关键词:《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病,例说

现行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选录了梁实秋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该文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表现了梁任公才华横溢、博闻强记、开朗直爽、认真细致、幽默风趣、稳健潇洒等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篇幅短小, 语言简练, 意味深长, 精彩纷呈, 是散文中的精品之作;简练、传神的语言正好表现出梁氏语言风格。但因时代关系, 而今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文章语言多有不规范甚或错误之处, 现摘录并解析如下:

(1)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 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 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析:句中“大约”是一个表示估计意义的副词, “左右”虽是个方位词, 但用在数字后边表示概数, 也是有估计义, 同一个句子一个数字一前一后都用表估计意义的词语, 显然犯了语义重复的毛病。另外, “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是一个偏正短语, 从上下文来看, 最好将“的”删去并在“作”后添一“了”字, 即“清华学校请他作了第一次演讲”, 如此才能与下文衔接贯通。

(2)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析:“演讲”是动词, “篇”是名量词, “听到一篇演讲”不通, 应改为“一次演讲”。其实文章题目即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改后题文更显一致。

(3)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析:这是一个明显的歧义句。可以理解为“那些莅临清华演讲的人对清华没有多少印象”, 也可以理解为“听演讲的清华师生对那些来作演讲的人没有多少印象”, 显然文章要表达的是后一种意思, 从而突出梁任公先生演讲的过人之处。歧义的成因在于“他们”在句中既可以看成主体也可以看成客体, 如果“能”后加上“给我”即消除了歧义, “他们”只能理解为客体, 语意便明确了。

(4) 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析:“大部分”和“都”一个表部分一个表全部, 二者放在一起显然有逻辑毛病, 究竟是表部分还是整体不得而知。应该将“都”删除更符合实际。

(5) 记忆力便又畅通。

析:“记忆力”是指“记住事物形象或事情经过的能力”, 能力“畅通”不搭配, 应改为“记忆便又畅通”。

(6) 听过这演讲的人,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外,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析:“发生”“爱好”谓宾搭配不当, “发生”换做“产生”。

(7) 这四句十六字, 经他一朗诵, 再经他一解释, 活画出一出悲剧。

析:这个句子主语部分是“这四句十六字”, 谓语中心语是“画”, 主谓不搭配, “画”作为动作义是“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作出线或作为标记的文字”, “字”不会“画”, “画”的是“笔或类似笔的东西”或使用者 (人) 。但梁任公先生当时在“朗诵”“解释”, 靠的主要是嘴巴, 所以不妨将“画”换做“描绘”———文字语言皆可以“描绘”。

篇4: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2015.8.14)

1. 知识与技能 :品析细节,掌握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学界泰斗的气度和风范;品鉴作者字里行间或隐或现的情感倾向,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2. 过程与方法:初读,整体把握;研读,深入探究;讨论,交流碰撞;点拨,解疑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要语段和不懂的语句,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完成导学案。

3.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激趣:

梁启超对张之洞: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张之洞)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梁启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任公就是那高山,今天让我们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让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梁实秋先生来领我们去领略这位大师的风采。(板书题目、作者)

二、解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题目是一个动宾短语,浓缩下就是“记演讲”,那么文章的中心是不是就是写一篇演讲呢?通过记一次演讲来刻画梁启超。写人离不了叙事,记事是为了写人。文章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梁任公先生”以号相称,再加“先生”,以表敬意。

三、课前探究:

1、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

“动人”、“记忆犹新”

2、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任公先生作了精彩的描写,请读读你觉得描写得很具体生动的句子,并说说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任公先生的什么特点?

①身材、面貌外貌、风神 穿着、步履 稳健、潇洒 神态、气质

②开场白(语言、动作):既谦逊又自负,幽默风 声 音(极富个性):沉稳、底蕴足

③演讲(动作、语言、表情):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感情丰沛且投入、可爱外貌描写:

重点挖掘:“他走上讲台,打开他得讲演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得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到的。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潇洒、自信

开场白:极简短、独特———生动、幽默、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沉稳

内容:丰富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渊博

表情:成为表演,大汗淋漓,状极愉快———感情充沛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由洒脱 “真性情”

四、课内探究:

探究一:为什么作者会二十年后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梁任公先生演讲中讲到的《箜篌引》?

从侧面表现梁启超演讲的生动,和对我的影响深远。

1、《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 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名曰《箜篌引》。

总结:悲叹:狂夫和其妻,悲叹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还隐含了什么吗?王国维先生说这首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凄美的一个故事,诠释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那梁启超在演讲的开头朗读这首诗又在缅怀他生命中的谁呢?

2、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教师:从原诗的本意来讲,无限悲凉。那梁启超先生从诗歌中又读出了什么呢?他又是如何解读诗歌的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四句16个字,构成了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

此时的先生不断大声叫好,于我心有戚戚焉,可见先生绝不会是一个旁观者,狂夫还有可能就是他自己。在诗歌《箜篌引》中,寄寓了先生的内在情感和人生信念——为理想而执着追求。

3、请学生试着朗诵诗歌,体会“悲壮”之感。

把感情融入进去,读得沉重,悲痛,无奈。

探究二:先生读到《桃花扇》时,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读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何又张口大笑了?“一哭一笑”

1、《桃花扇》:描写南明王朝弘光皇帝朱由崧昏庸无能,任由奸臣余孽阮大铖、马士英兴风作浪,致使大明江山被断送,清军入关,百姓陷入战乱禍害的历史。

“我小时候读它,不知淌了几多眼泪。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对于满清的革命思想,最少也有一部分受这类文学的影响。它感人最深处,是一个个字,都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

正是先生炽热情感的真实流露,打动了作者,也让在座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第一次哭是因为痛恨昏庸无能,致使百姓陷入战争苦难中而痛心疾首。

可见梁启超先生非常爱国,讲到这想必他联想到的是自己的国家。由南明王朝的腐败无能以至被灭亡联想到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以至灭亡,恨铁不成钢哪,虽已事过境迁,但在先生的心中仍是耿耿于怀。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二次是因为国家战乱终告结束,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国家走向稳定的期盼终告实现而哭,是喜极而泣。(突出地反映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探究三、文章开头作者写到“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结合本文,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境。

这里的“热心肠”是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不管身在何方,位居何处,都始终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把政治上的追求,转移到了校园,转移到了讲台,他是想用培养我中国之少年,来圆他少年中国的梦想啊!

热心肠:1、情感的丰富,率性真挚,至情至性

2、对学问的投入,演讲的投入。

3、炽热的爱国情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五、拓展训练

请为梁任公先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他的景仰之情

博闻强记,果然学界泰斗;

平易近人,放佛邻家老者。

篇5: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1、学习叙事中凸显人物的方法

2、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3、学习阅读中圈点批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叙事中凸显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猜一猜他是谁

成就: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等。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原名:梁治华

评论者说:

“他的散文,不少为传记和怀人之作,文字清丽、淡雅,别具一格。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领略梁实秋先生的这种写作特色。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叙事中凸显人物的方法

2、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3、学习阅读中圈点批注的方法

三、探究学习1

梁启超的这次讲演成功吗?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何以见得?从文中找出依据,圈点勾画。

写作方法归纳:

这些语句对于表现梁任公的精神风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由此你学到了怎样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答案:侧面描写(烘托)

四、探究学习2

1、梁启超先生的演讲竟然能够引起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的强烈爱好,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先生的性格、气质和修养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方法点拨

找、读、品、评(做旁注)

示例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做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2、写作方法归纳

写人如何凸显个性?--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节描写。

(如肖像、神态、体征、衣着、声音、动作、语言等)

五、探究学习3

如此精彩的演讲,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记叙了哪几个演讲的片段?从中你又体会到了梁任公怎样的性情?

演讲的内容

①朗诵、解释《箜篌引》

②讲他最喜爱的清传奇剧本《桃花扇》

③讲唐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人物形象:有学问

导读材料1:

古今注:

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 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人物形象:有文采

了解作者 明确作者散文的突出特点

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圈点 圈点批注,小组讨论

归纳写作方法 概括演讲内容,探究人物形象特点

篇6:《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近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政变(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习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习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 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

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 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

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

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篇7:《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 2、教师补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清光绪时中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板书:(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生活时代: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

成就: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作品:《饮冰室合集》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梁实秋(1902~1988), 现代(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1902年 1月17日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以后开始写诗。在清华学习期间,与同学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板书:(识记基本同上)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整体感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中心: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心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3、段落层次: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分析

1、默读课文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教师归纳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3、小结:

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4、板书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2、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4、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 ①、是直接的表达。

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②、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加点词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③、是完全含蓄的表达。

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前已分析,兹不引述,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另外,本文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份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5、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他主张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长”,主张简单,“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状态”,力求全文无无用的材料,无多余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创作特点的散文大家。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将二者统一起来,非高手难能为之。像他这样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不多,尤其是在当代文坛更加少了。但是散文创作,尤其是当代散文创作,不能把简洁美当做惟一的或最高的文体美的追求。任何追求有好的一面,同时也难免产生意想不到的缺漏、缺陷。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之好,上面已经详述,至于本文由于追求简洁美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不足之处,也可稍稍指点一二。本文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一是材料不够充分、丰富,或者说辅料不多,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与梁任公的演讲有关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是全文仅此一处,别无他述;二是语言简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过于简、过于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本该描写得充分一些,用语可多一些,可惜简省了、紧缩了,如结尾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简则简矣,只是读起来感觉有点“紧”,不够舒展。

三、关于练习

1、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设题意图:

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说说本文表现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是着眼于整体把握,要通过全面感知课文内容才能回答;找课文精彩描写语句作评点,其实也就是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分析性格、气质,参见“问题探究”,学生未必回答得全面、完整,只要抓住主要之点,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给课文作旁批,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经过训练获得的能力,学生现在和将来都用得上的;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只不过它是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可以灵活处理,评点得简单一些,但不能不做。

参考答案: 示例:“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2、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

此题意在对文章写法进行揣摩分析。首先学生要读懂这些话,它们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等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主张,用了同义反复的写法,深就是深刻,远就是远大,高就是高雅。这些话是对文章写法的高度概括,所以学生体会它们并用它们来观照课文时,要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这就是进行整体把握训练。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作者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之外的另一方面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也就是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自然加进文言词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篇8: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kōng hóu)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公堕河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京,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

讲到“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

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

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

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

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删节)

篇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掌握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研讨、探究、练笔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评一评

学生演讲主题:少年中国说

环节: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二、导入

听完这位同学的演讲,在座的每位同学都对刚才演讲的同学心中有着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评价,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作者梁思成又是对他的老师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做出了怎样的精彩点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三、想一想(解题)

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一个动宾短语精简一下就是“记演讲”,那么我提出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中心只是写一次演讲吗?标题中对梁启超为何要以“任公先生”相称?

教师:这是一次演讲,本文通过写演讲这件事来描写梁启超先生。以号相称,这是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那么可见,这篇文章里,作者流露的应该是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知人论世

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她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2.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五、记一记(查漏补缺)

叱()咤()迥()乎不同 莅()临 精悍()酣()畅 博闻强识()箜()篌()

叱咤风云: 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叱咤:怒喝声。博闻强识: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六、读一读

带着这三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把认为是正确答案的句子划出来。

1.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2.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得作者对梁启超的形象描写生动具体。那么请大家阅读课文,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3.在文中,梁任公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七、议一议 合作与探究:

以四人为一小组,每组给予三分钟的探讨时间,最后选取一个代表回答这个问题。1.小组探讨:

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呢?(1)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作用。梁启超当时受清华大学文学社的邀请,来校作了这样一次演讲,从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时时刻刻都在关心中国青年的成长,我们可以感受到梁启超的热心肠。(2)准备充分。(3)表演生动。2.小组探讨:

以四人为一小组,每组给予五分钟的探讨时间,最后选取一个代表回答这个问题。

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得作者对梁启超的形象描写生动具体。那么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

从开场白,声音,内容,语言,外貌,神态,动作七个方面来概括

外貌:短小精悍(身材)、光芒四射(眼神)、稳健(步履)、潇洒(气质)开场白:谦虚而又自负(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沉稳睿智)内容:博闻强记,旁征博引(丰富有趣)神态: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语言: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八、说一说

那么我们先来说一说,梁任公先生演讲时的内容。作者举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三个引用,先前在预习的时候同学们已经了解过了,第一个是古诗《箜篌引》,它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短短十六字,通过由狂夫对渡河的执着和牺牲联想起梁启超、康有为等人为寻找国家民族出路而英勇执着、勇于牺牲的精神,他们关心国家,关注民生,从中看出了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的热心肠。这是具体列出了一个“点”的细节,说明讲授《箜篌引》的时候,不仅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也体现出先生的讲授让作者刻骨铭心,20多年后仍然无法忘记。

第二个他列举的是《牡丹亭》,通过写明朝灭亡的结局想到了自己曾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清朝,也已经烟消云散,不由得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触动了内心最深处的伤痛。梁任公先生能以自己的情感调动整个课堂,让无数听众同喜同悲,他的课必定魅力无穷。

第三个就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由那个特殊的年代联想杜甫的一生,感同身受,好似通过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双眼看见了国家统一的希望,不由在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牡丹亭》和杜甫的诗都是作者在写梁任公讲演的过程,列出“面”上的细节,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写作者心情,但字里行间含蓄的表达了对老师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九、写法点拨:我们从中总结出了梁实秋写人的四个方法。1.巧选角度,写出个性。例如语言、动作等多角度描写,抓住人物主要特征。

2.撷取片段,勾画轮廓。取两三个片段重点勾勒人物轮廓 3.描写细节,刻画人物----点和面的结合,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 4.多种手法联合运用——夸张、白描、引用等

十、写一写(导学案中第四题)

仿照文中梁启超的肖像描写,用几句话来刻画某位高中老师,写完之后读一下,让大家猜一猜是谁?

十一、议一议:那么梁任公在文中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十二、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是作者撷取自己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一个片段,记叙了梁任公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形象传神地描绘了一个学者的风采,表达了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表现了梁任公先生的真性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十三、课后作业(导学案第五点)1.优化设计第九课 课时训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2015.8.14)】相关文章: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08-16

记梁任公第一次演讲08-16

记梁任公教案设计07-05

金岳霖先生公开课04-13

给任正非先生的一封公开信04-21

给小偷先生的一封信08-12

致小偷先生的一封信09-16

给恐龙先生的一封信04-16

致雨果先生的一封信04-16

给马云先生的一封信04-17

上一篇:评好课学习总结与心得的下一篇:游沈阳故宫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