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导游词

2024-04-11

大寨导游词(精选6篇)

篇1:大寨导游词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

景点参观顺序:大寨村口----名人陈列馆-----大寨的发展史----虎头山----介绍虎头山的四季和两处纪念林和几处居民建筑-----军民池----总理纪念亭------叶剑英吟诗处------陈永贵墓-----贾进才墓------郭沫若诗碑------孙谦纪念碑-----团结沟渡槽------文化广场------大寨文化展示馆-----大寨展览馆-----大寨村------大柳树------大寨式窑洞楼房-------陈永贵故居------大寨现在的发展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是深藏在太行山中的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村,但却又是一个在全国和世界知名度很高的一个旅游景区,现在大寨是一个在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山西省省级森林公园,山西省五大特色旅游基地,大寨展览馆是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它以独特的历史遗迹和浓郁的太行风情,成为一个新的旅游胜地。

大寨村从什么时起有人居住,已经没有历史记录了,但据传说,大寨最初只是一个驻扎部队的山寨。在古代的太行山中,经常设置一些关口,并派兵驻守。在大寨村虎头山东北方向约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关口叫“虹桥关”,把关兵士兵需要安营扎寨,便选择了虎头山下这个相对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在现在大寨村北面一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叫小寨的村子,也许大寨的地名就是相对于小寨而得名的吧,在1952年大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中,曾在寨垴山挖出许多古代的兵器,这件事印证了大寨曾经确实有过驻兵或发生过战争的历史。

在山西省的许多地方,都若干由军寨、军营、军马场而演变而来的村庄,在村镇的的名称中还保留着历史的印迹,比如太原的“北营”“东寨”榆社的“小寨”等等。像这些村庄,最初并没有普通的居民,只有驻军。后来由于随军的家眷和退役的士兵留下来,逐渐行成了村落,大寨最初属于哪种情况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大寨在解放前确实是有许多村民是逃荒而来,最后落脚此处。虽然条件艰苦,但确是走投无路的贫苦百姓生存下去的希望。

1945年昔阳解放前,全村只有64户190多口人,在村子周围和沿虎头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有支离破碎的4700多块耕地,加起来才有800多亩。但是却有480亩的耕地掌握在4户地主和富农手中,而全村仅有的7头牛,8头驴,全部都在富户手中。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大寨获得了解放。大寨的贫苦农民终于实现了有自己的梦想,这次土地隶属关系的改革,使翻身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并没有使大寨的生产力得到多大的提升,1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大寨的土地依然贫瘠,气候依然干旱。在这次土改运动中,大寨村在1947年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在土改结束不久,大寨的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贾进才组织起了大寨村的第一个互助组。贾进财带领的这个组基本都是年轻力壮的好劳力,被人们称为“好汉组”。

1948年陈永贵带领4个年过半百的老汉和16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组成了第二个互助组,因为这个组的人老的老小的小,人们称为“老少组”陈永贵带领的这个组困难很大,当时“好汉组”的组长贾进财说:“这个组老的上不了马,少的拉不开工。”而“老少组”组长陈永贵确说:“小的能长大,老的有经验。”1949年大寨的互助组从临时性、季节性转变为常年性。1952年陈永贵互助组的成员中,有15户粮食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被评为山西省丰产互助组,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奖励。

1953年年初,大寨村组织起新胜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初级合作社入股,以农民的基本工具和基本产业为基础。1954年又把周边的村民联合起来转为高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在1956年解体。

1958年大寨村成立了人民公社,当时个人和集体的财产全部属于公社,一个村一个大队。由于农业社的成立,打破了土地界限,为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增产粮食创造了条件。、1958年开始有大队食堂,全村村民都在公社吃食堂饭,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了3年。

就是在这个年代,大寨人做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向荒山要地,向河沟要粮。1953年深秋,陈永贵召集大家开会,他在会上说:“我们村要发展,就要发展农业,我们必须发展机耕,发展水浇地。”大寨党支部制订了《十年造地规划》,总目标是在十年内将条条荒地沟变良田,块块坡地变梯田,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说干马上就动手,在1953年刚刚入冬,大寨人首战白驼沟,奋战一个多月,投工1700多个,打坝25道,在白驼沟里治成了9亩梯田,不但提高了土地标准,还新增了3.8亩耕地。为纪念成立合作社第一年取得的成绩,他们将白驼沟更名为合作沟。

1954年初冬,大寨社员又在后底沟摆开战场,至年底,共投入2300多个,筑石坝25道,建成梯田11亩。

1955年冬天,同时治理了三条沟。一条是赵背峪沟,把原有的零星小块梯田和坡地改造成11亩较大的梯田。另一条是小背峪沟,大寨人在这条沟里筑坝填土,三个月新修成梯田8亩。这年冬开始治理的第三条沟是狼窝掌。“狼窝掌沟三大害,饿狼、洪水、石头块,”这是一直流传在大寨的民谣。在治理狼窝掌之前,狼窝掌这个地方每到爆雨季节,坡上三面来水,2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沟中洪水奔泄,横冲直撞,泛滥成灾。大寨人大战狼窝掌,用的依然是镢头、铁钎、箩筐、扁担等原始的工具。他们顶着刺骨的西北风,58个劳动力大干五个多月,打起38道石坝,修成了20多亩梯田。没有想到,第二年即1956年夏天,一场大洪水冲垮了石坝,冲走了土壤,冲光了庄稼。大寨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被苦难吓倒。到了冬天,他们总结了前一次的经验,二战狼窝掌。谁料在1957年夏天,洪水又使狼窝掌所有石坝全线崩溃。但大寨人并没有气馁,也没有向困难低头。1957年冬天,大寨人三战狼窝掌。陈永贵从拱券石窑洞上得到启示,捉摸着把碹窑洞的原理用到打坝上,抵御洪水的冲击力。这次治理中,他们强调和坚持:“坝基要挖深,坝头留有溢洪道,坝下留有滴水坑”。经过一冬一春的苦战,终于制服了狼窝掌沟。这个过程就是后来全国闻名的“三战狼窝掌”的战斗。三次治理狼窝掌,总共投工6700多个,打石坝42道,造成平地22亩。

1959年冬,开始治理麻湟沟。根据治理狼窝掌的经验,建成稳产田8亩。当时,他们特意在麻湟沟和狼窝掌沟的交汇处,保留了一小段末加治理的土地,并且命名为“教育沟”。后来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改名为“教育青年沟”。

1960年冬,治理最后一条大沟老坟沟,经筑坝闸沟成地5亩。至此,大寨的七条大沟全部得到治理。

大寨有康家岭、射阳地、枣树堰、麦岭寨、东坡、麻湟嘴、神土角、青石嘴等八道梁。大寨在治沟的同时,兼顾对坡梁地的治理改造。治理坡梁地一般多在开春后进行,春播前结束。十年间,大寨土地基本建设总投工11万个,占全部农业投工总数的40%以上。开山凿石13万立方米,在七条沟里共筑起石坝183道,在梁地上打土堾9.3万余米,在200亩坡地上垒起石堰,治沟治梁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1962年,大寨人实现了《十年造地规划》,使85%的坡地变成水平梯田,82%的梁地变成了坪地,地块由4700多块合并为2600多块,建成较高标准的基本农田802亩。其中,有沟地200亩,坡地种植果树80亩。大寨通过治沟治坡,改善了土地质量和耕作条件,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为国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在1960-1962年全国遭受了3年自然灾害,当时我们国家欠了苏联很多外债。在当时的大寨村民,上缴完国家粮食之后每人平均只有360斤的口粮,那时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当年集体的收入仅仅只有1万元,除了农民收入外,所剩寥寥无几。农民劳动一年养活不了自己,一个劳动日3毛2分钱,铁姑娘一天挣1分2,好劳力一天挣10分。62年大食堂解体,那时吃小米皮谷糠,7分谷粮,3分玉米。早上吃糠面糊糊-----叫鱼钻沙,3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中午吃玉米面条-----叫张飞赶他妈。晚上吃小米酸菜一碗汤-----叫手拿拿。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铁姑娘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炎热酷暑,他们没有休息过半天。冬天没有手套带,没有棉鞋穿。他们和所有的大寨的壮劳力一样,白天治坡,晚上治窝。早上5点起床下地干活,到晚上9点才收工,收工以后再加班到11点左右。他(她)们日站大寨田,夜战新农村。铁姑娘原来叫女青年突击队,他们平时与男同志一样干,但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五、二十六,还要自编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大寨铁姑娘二十五、二十六,还要自编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大寨铁姑娘她们把一生荣耀的时光交给了大寨。

大寨人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经过连续十年的艰苦创业,基本上改变了大寨穷山恶水的面貌,成为山西省农业生产的典型。大寨的变化和贡献引起了中共山西省委的重视,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曾经三次到大寨蹲点调查。1960年2月,中共山西省委发出学习模范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号召,并详尽地介绍了他的先进事迹。1963年春,陈永贵作为特等农业先进单位代表,出席了山西省先进单位代表会。在会上,他代表大寨人提出“大寨亩产要过江”(亩产800斤)的奋斗目标。这一年从春天到夏,他们满怀信心,下工夫侍弄庄稼,眼看丰收有望。不料到八月份,大寨却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从8月2日至8日,铺天盖地的暴风雨连降七天,暴雨引发山洪,洪水奔涌狂泄,所到之处,山溜、路断、坝塌、地冲、苗毁,受灾耕地面积达到724亩。其中139亩梯田的坝堰和地基被冲毁,土壤几乎被冲光,41亩沟地被淤没,544亩土地有的被冲成沟壑,有的被冲成了光石板,有的苗倒有的苗毁。100多条大石坝堰被冲毁,塌堾22490米。十年所造土地,几乎全部被毁。大寨村里的140孔窑洞倒塌113孔,125间房屋倒塌77间,34户人家无处安身。储粮的窑洞塌陷,2万多斤储备粮被洪水淤没。

在发洪水的时候,陈永贵正在城里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留在村里的村干部们几乎七天七夜都没有睡觉。他们冒着大雨,踏着半腿深的泥泞,奋不顾身地从摇摇欲坠的危房险窑中抢救年老体弱的社员,抢救集体的牲畜、财产,用大队办公室临时安顿没有住处的社员群众。

县人民代表大会刚结束,陈永贵马上趟过齐腰深的松溪河水,回到了大寨村。他获悉社员都安然无志,才松了口气,说:“人在就是大喜!山是人开的,房是人盖得,有了人,一切都会有的!”随后他慰问群众,察看灾情。他鼓励大家,只要把淤倒得庄稼扶起来,在加强田间管理,还要希望夺取好收成,队里有储备粮,有公积金,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洪灾。县里和公社的干部们对大寨的灾情十分关心,为了支援大寨抗灾,又 4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调集物质又拨款。陈永贵和干部、群众商量后,提出了“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质”和到年底要做到“社员口粮不少,卖给国家余粮不少,种子饲料不少”的“三不少”、“三不少”的抗灾救灾口号。他们按照轻重缓急,“先治坡,后治窝”,白天在地里扶苗、追肥、垒坝,晚上备料、碹窑、盖房。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战胜了百年不遇的洪灾。这一年粮食亩产达到372.5公斤,总产21万公斤,售粮12万公斤,社员人均口粮200公斤,农林牧副总收入63402元,人均分配89元。当年恢复土地70%以上,修复危房35间、危窑37孔,新盖瓦房73间,新碹石窑洞30孔,大寨人在这场洪水大灾中“治坡”、“治窝”都取得了大胜利。

1963年深秋,陈永贵抽空陪妻子李虎妮到太原看病。他见到昔阳老乡,当时任中共山西省委副秘书长的毛联珏,讲到了大寨抗灾自救的情况。这一年山西不少地方遭受洪灾,省委正在组织开展救灾活动。毛联珏听到了大寨人民提出的“三不要”、“三不少”的抗灾救灾口号和当年粮食生产情况后,很受感动和启发,当晚便将大寨的情况向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作了汇报,把大寨的事迹写进了为陶鲁笳准备的电话会议讲稿中。通过这次电话会议,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洪灾的事迹迅速传遍山西。

1963年11月,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兼计划委员会主任、昔阳藉干部李一清赴京参加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在北京,他从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那里听到了大寨自力更生救灾的情况。他决定回昔阳看个究竟。李一清先到太原,听陶鲁笳介绍了大寨自力更生抗御特大洪灾,“三不要、三不少”的事迹。回到昔阳县城,李一清又听到了更多的关于陈永贵和大寨的事迹。到了大寨,他迫不及待地让陈永贵领着,山上山下、坡坡梁梁、沟沟岔岔看了个遍。他看到狼窝掌30多条大坝任然巍然屹立,看到大寨男女社员打石头,运石料,垒石坝,填沟壕,没有一点灰心丧气。李一清感动不虚此行,收获不小,在返京前再一次到太原,和陶鲁笳谈到在大寨的所见所闻,谈到陈永贵对灾害的看法如何富有哲理,在对待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利益不寻常的态度,谈到陈永贵艰苦朴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劳模本色,以及善于驾驭复杂形势,调动群众积极性所表现出来的领导艺术,善于在生产中总结经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到了北京,李一清先后向李雪峰、张劲夫、薄一波、李富春等人谈到他所见到的陈永贵和大寨人。国家计委主任张劲夫听了李一清的汇报后,专程到大寨进行了一次考察。

李一清回到中南,在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会议上报告了他的大寨之行,特别介绍了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洪灾的情况,引起陶铸、李 5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瑞山、华国峰、王任重、张平化及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王兴伟的关注。王兴伟在结束了对中南地区的视察后,转到大寨进行了实地考察。回京后,他先后向国家计委主任张劲夫、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做了汇报,并分别向国务院和中央书记处写了书面报告,引起邓小平、彭真等的高度重视。大寨和陈云贵的事迹轰动了中央决策层。

1964年3月28日,毛泽东南巡路过河北省邯郸市。在专列上,他召见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中共河北省第一书记林铁及第二书记、省长刘子厚,听取了河北、山西两省关于“四清”情况的汇报。陶鲁笳汇报了大寨1963年遭受特大洪灾后,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灾害的事迹。陶鲁笳的汇报引起了毛主席极大的兴趣。他问:“有材料没有?”在场的中共山西省农工部副部长阴发祥马上把大寨的材料递上去,其中包括一份大寨政治挂帅、差别不大的劳动管理和记工分配办法。材料很简练,只有一页纸。毛泽东很快看完。陶鲁笳继续汇报,陈永贵要求每个党员的劳动要好于一般群众,支部委员要好于一般党员,支部书记要好于一般委员。他认为只有这样党支部才有资格领导生产。初级社刚成立时,村里的地富分子曾经轻蔑地说:“看这些穷小子们还办社哩,兔子尾巴长不了,用不了几年,非让他们吃塌了不可。”陈永贵得知后在党员大会上说,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横下一条心,决不沾公家一点便宜,让他们看看,共产党员决不是他们说的那种人。10年来,大寨的工分账和财务账从来都一清二楚,接受群众监督,定期向群众公布。群众称他们的书记是“贴心书记”,会计是“放心会计”。大寨的评工记分,照陈永贵的说法是“有制度,不繁琐;有差别,不悬殊”。

劳动管理和分配是关系到人民公社社员的劳动积极性的一个敏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陈永贵和大寨党支部在抗灾救灾中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他们创造的“标兵工分,自报公议”的劳动管理模式,非常符合毛泽东的想法。听着陶鲁笳的汇报,毛泽东插话说:“评工记分有差别,不悬殊,有不太繁琐,这是个好办法,体现了政治挂帅,又不耽误劳动时间。”陶鲁笳继续汇报说,前不久我在昔阳县大寨大队蹲点,了解到这个生产大队的生产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很出色,支部书记陈永贵是生产能手,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能手,而且对管理工作抓得很严,公私分得很清。省委1960年就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农村党支部书记向陈永贵学习。当汇报到陈永贵有一个口号,叫“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时,毛泽东又插话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纸上谈兵不行,你不参加打仗,怎么会指挥战争呢?”陶鲁笳继续汇报说,陈永贵这个人,群众说他很有才干,他领导群众搞集体生产,年年有新套套。他常说,你没有新套套,6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它不会给你增产一斤粮食。他的新套套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在和群众一起劳动的实践中琢磨出来的,是经常请教山西农科院的科学技术人员,经过科学实验得出来的,所以很见效。正如他说,集体生产有了新套套,才能变思想,变技术,变土地,才能稳产高产。从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来,大寨年年改变着生产条件,年年增产,年年增加上缴国家的征购粮。可是,大跃进那几年,许多农村干部浮夸虚报,说他们的粮食亩产已过了长江,超过了800斤甚至1000斤时,大寨都如实上报粮食单产400多斤。

陶鲁笳继续汇报说,1963年11月山西省委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发出向大寨学习的通知后,到大寨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都赞扬大寨人是改天换地的英雄。听到这里,毛泽东饶有兴趣地问陶鲁笳“陈永贵”那几个字怎么写。陶鲁笳在纸上写了“陈永贵”三个字后,毛泽东指点着陈永贵的名字间:“他识字不识字?”陶鲁笳回答说,他43岁扫盲,今年50岁,现在能看报,还懂得什么叫逻辑。不久前他在太原作报告,赵树理听了都很佩服,认为他的观点完全符合主席的思想和辩证法。听到这里毛泽东笑了,用手指着陶鲁笳说:“穷山沟里写出了好文章。唐朝有个柳宗元,是你们山西人,在我们湖南醴陵县做过官,那里也是个穷地方。他在那里写出过许多好文章嘛。”

第二天陶鲁笳继续汇报山西的全面情况,还特地汇报了山西省委认真推广大寨经验,号召全省基层党支部书记向陈永贵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毛泽东听了后,又一次以肯定的语气说:“山沟里出了好文章啊!陈永贵识字不多,做的事情可不少呀!”毛泽东十分赞赏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政治挂帅、差别不大的劳动记工方法,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生产中领导生产的工作作风。

在1964年,正当三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适逢12月26日,是毛泽东71岁生日。毛泽东一般不过生日,这一次却别开生面地请了一次客。毛泽东邀请部分中央领导、各个大区主要责任人及少数部长,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知识青年邢艳子、董加耕,大庆工人王进喜,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领导开发大庆油田的余秋里等,在人民大会堂过生日。毛泽东把陈永贵安排在自己身旁就座。毛泽东待众人坐定后,端起酒杯说:“今天既不是祝生日,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三同”。我用稿费请大家吃饭。在座的有工人、农民、解放军,不光是吃饭,也要聊聊天嘛。我的孩子没来,他们不够资格。”他指着陈永贵笑着说:“你是农业专家。”陈永贵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话,只是痴痴地看着毛主席,边“嗯”边点头,待周总理解释后才明白过来,忙红着脸说:“不,不,我不是农业专家。”陈永贵光 7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顾两眼盯着毛主席,既不动杯子,也不动筷子。毛主席见状特意把一盘菜端到陈永贵面前招呼他:“永贵,吃菜,吃菜嘛,这个菜好吃。”毛主席问起陈永贵的年龄,陈永贵回答说:“五十啦。”毛主席笑着说:“五十而知天命呀!”陈永贵还是听不懂毛主席说的意思,一脸的憨厚和迷茫把毛主席和周总理逗笑了。

1966年8月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中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8月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中传达了毛泽东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号召。从此,“农业学大寨”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

在毛泽东提出“农业学大寨以后”,全国各地的人都涌向了大寨村,使大寨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同时,作为中央领导层的首长们也都来大寨视察,指导工作,在农业学大寨期间,大寨共接待了国内960万国内代表,134个国家的2500多位国际友人,还有18个国家元首。中国大寨旅行社的南院是当时旅行社的旧址,由排房和窑洞及餐厅组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来大寨参观访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均在这里休息或下塌。如今这个院子已经开辟为名人陈列馆。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照片,听到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秩事,寻觅一代名人留在这个小村落土地上的足迹。我们现在就去陈列馆参观。

现在把大家左手的这排排房已改造成橱窗,这排橱窗里依次陈列着一些珍贵的照片。第一幅是1964年毛泽东主席见陈永贵,第二幅是1973年周恩来访问大寨和大寨的妇女们的合影,当时,总理说“大寨起家离不开大寨妇女”。于是和妇女们合影照相。第三幅是邓小平访问大寨,郭凤莲书记陪同在大寨参观。第四幅是李先念访问大寨。第五幅是叶剑英元帅访问大寨。第六幅是华国锋访问大寨。第七幅是1992年朱熔基看望大寨劳模贾进财、宋立英的照片。第八幅是国际友人到大寨参观。第九幅是关于大寨的一些资料。

现在看到的是周恩来总理当年到大寨时居住过的陈列馆。周恩来总理三次访问大寨,都由国办工作人员安排在这间房休息。这排房都是青砖红瓦,水泥地面,与大寨社员的住房没有什么区别。房间里面是一张硬板木床,外间靠墙摆着一对木制简易沙发。

这里与其说是周总理休息的地方,不如说是周总理在大寨工作的地方,如今这张木床和周总理坐过的简易沙发依原样陈列,一个小玻璃柜里摆放着周总理用过的碗筷、毛巾和吃过的瓜子,墙上挂着周总理三访大寨的照片,睹物思人,仿佛周总理仍在操劳国事,仍在关注着大寨。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接下来的这间房子,是叶剑英副主席在大寨的陈列室,1977年9月11日至15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叶剑英访问大寨时居住过的地方,这间房屋依原样陈列着一张写字台、一把椅子、一张旧床和一对简易沙发,桌子上摆着一个普通台灯。叶剑英一行坐专列经阳泉来到大寨时,已是日暮时分。旅行社在这间房为他准备了沙发软床。叶剑英戎马半生,睡惯了硬板床。叶帅的女儿叶向真为照顾父亲的生活习惯和翻身方便,想让旅行社换一张硬板床。坐在沙发里的叶剑英摇摇头说:“不要麻烦大寨人了。”他还向工作人员交待:“我来大寨,一是学习,二是锻炼,三是休息。”13日,叶帅从虎头山上下来,被大寨的所见所闻感动得夜不能寐,诗兴大发,便披衣下床铺纸挥毫。14日取消了原定去石坪参观的计划,继续伏案写作。下午有点发烧,仍然不停,一直写到深夜。15日早上6点叶帅早早起床,反复推敲修改,进行润色。中午在房间门口的一棵苹果树下,他把诗拿给郭凤莲念。后来陈永贵来了,又让郭凤莲念给陈永贵听。郭凤莲念完后,叶剑英说:“请永贵同志校正。”陈永贵笑着说:“叶副主席,我可改不了啊!不改啦,很好!”叶剑英说:“等我用毛笔写出来再给大寨。”叶剑英回北京后,又精心修改,用毛笔抄录一遍,寄回大寨。随诗还有一封短信:

永贵、凤莲同志:大寨学习之行,深受教益!写绝句八首,聊表感谢之忱。不妥之处请指正。谨致,敬礼落款是叶剑英。1977年10月4日现在在这间屋子的写字台上,仍摆放着当年叶帅写诗用过的砚台、毛笔、笔筒,墙上悬挂着叶帅写的《游学大寨杂咏》亲笔手迹。墙上挂着叶帅与大寨村支委会成员的合影和在大虎鹿场参观、在村口与陈永贵等接见社员群众、给郭凤莲念诗的留影。

接下来的这间是李先念主席的陈列室,曾经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来为共和国主席的李先念,先后三次访问过大寨。这间房间就是李先念来大寨的休息和下塌处。房间里也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硬板床和一对简易沙发,墙上悬挂着李先念三次访问大寨留下的珍贵照片。1965年5月21日,李先念副总理随周恩来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第一次访问大寨。1974年5月10日,李先念副总理和夫人林佳楣陪同塞内加尔共和国总统桑戈尔第二次访问大寨。宋立英和林家楣一见面,就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此前林佳楣曾来大寨调查研究,在宋立英家住了半个月。宋立英一直以为穿着朴素的林佳楣是陪同调研的“工作人员”,而穿军装的工作人员才是“首长”。因此她经常向“首长”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倒把真正的首长怠慢了。这次认出了林佳楣,宋立英有些尴尬,李先念夫妇忙安慰她,随后三人又是一阵捧腹大笑。李先念三次访问大寨,与大寨人结下了深情厚意。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李先念作古后,林佳楣不顾年迈体虚,又专程访问改革开放后的大寨。她说是代表李先念来看看新的历史时期的大寨,看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大寨人。

接下来的这间屋子,是邓小平来大寨时的陈列室。在屋内墙上悬挂着邓小平访问大寨时在村里、田里、社员家里、陈永贵家里和听取汇报的照片,屋子里摆着一张床、一对简易沙发,仅此而已。1973年6月25日,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中复出,协助周恩来总理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副总理,陪同马里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穆萨特拉奥雷访问大寨。他看了大寨取得的成绩,感慨的说:“真不容易啊!”中午,他在这里休息。现在,这间房间里挂着的照片,是当年邓小平在虎头山参观,在大寨村视察,在陈永贵家作客,在社员家访问时的留影。

现在咱们参观一下江青曾经住过的窑洞。南边一孔为卧室,北边一孔为卫生间,中间一孔为客厅。因为碹窑时石头犬牙交错,江青硬是让把窑洞相互打通,致使门两边的石头不对称,门框安得不很周正。现在,窑洞里仍存放着江青使用过的马桶架和地毯,桌子上放着江青从北京运来的部分禁映影片。原先窗子是用黑色丝绒布遮严钉死的,现在悬挂着的是绿色窗帘。墙壁上挂着江青头扎陕北式白毛巾,骑马昂首上虎头山的照片,以及她在打谷场地上、在供销社里、在养鹿场、在养蚕房,以及摘花椒、挖战壕的照片。这些照片江青曾送到新华社要求公开发表,表示她在大寨联系了群众,参加了劳动,就连当时分管宣传的同伙姚文元也认为不妥,未予发表。但是爱出风头的江青还是将这些照片分别发表在了一些报刊上。

江青曾经两次到过大寨,第一次是1975年9月7日至22日。当时,她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坐专列在阳泉下车,来到大寨。经专列拉来,又用一辆卡车拉到大寨的,有专门保障她的饮用水、花卉、冰箱、码头马桶等日常生活用品和当时被封禁的中外影片,还有四匹马,两匹白马,两匹红马。陪同她的是她的亲信和服务员,共25名。阳泉车站到大寨不足40公里的柏油马路,江青的专车红旗牌轿车竟走了4个小时,她怕颠簸。她带了大寨,便说:“我是代表伟大领袖毛主席来的,我要把大寨作为一个点。”一到大寨,江青和她的随行人员,便完全占据了能接待150多为中外宾客的大寨旅行社。她一会儿住平房,一会儿住窑洞,一会儿把地毯和其他专用品搬到平房,一会儿又搬回窑洞,一会儿又派专车星夜到阳泉买香水喷洒窑洞,整整折腾了大半夜。服务员被她折腾的晕头转向。好不容易安顿下来,江青突然发现大寨的窑洞和陕北的窑洞不一样,相互之间是不连通的,于是下令让把十孔窑洞给她打通连在一起。大寨的窑洞使用巨石犬牙交错垒的,主持昔阳日常工作的县委副书记王金籽 10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向她解释,她不听,说:“十孔不行,先打通六孔。”陈永贵又向她解释说:“一孔也不行。”她才气鼓鼓地作罢。最后还下令,要大寨接待站另外给她盖个院子,建6至10孔相互连通的窑洞。江青还吩咐,30里内不准放炮,不准开有线广播,食堂不准开自来水、不准开鼓风机(怕有响声),不准在房间近处走动、谈话,不准汽车开进,小汽车要先退出旅行社才能发动。这些“不准”可把接待站的工作人员整了个半死。由于江青要有自己的卧室、会客室、休息室、娱乐室(打扑克)等,还要她的亲信和她住在一起,占据了整个旅行社。前来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邓小平、姚文元、吴桂贤等政治局委员、副总理也不能入住,甚至不能进去休息,只能到大寨供销社窑顶上的简陋房间里休息。

第二天,江青头扎陕北式毛巾,骑马上了虎头山,而后面的随行人员则背着专供她使用的便盆和白毛巾。在虎头山上,她装腔作势地拍了几张剪花椒、摘苹果的照片,不知怎么的心血来潮,莫名其妙地要在大寨“备战”,要在山上挖一盒防空战壕。她选了个地方,还煞有介事地挖了几锹土,人们就跟着干起来。摄影记者赶紧抢拍了“手掌”“擦边家老大”和“备战”的镜头。

9月15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东西欧平代表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作报告。江青在会上频频插话十几次,兜售“评《水浒》批宋江“的老调,还含沙射影地说中央有人架空毛主席,把参加会议的人都搞懵了。后来,江青的这篇讲话稿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还不客气地指示:“放屁,文不对题,稿子不要发,录音不要放,讲话不要印”。江青算栽了一个跟头。

江青是个夜猫子。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期间,大寨、昔阳记者云集,自誉为“文化大革命旗手”的江青每晚都邀请记者和大寨干部通宵达旦地欣赏被她斥之为“封资修” 而封禁的中外影片。江青一觉睡到第二天午后,记者和大寨的干部却又一大堆事要做,累的前仰后合,苦不堪言。

江青对大寨人显得特别“热情”到处代表毛主席向大家问好,到处报告“毛主席身体非常健康”的还消息,到处介绍毛泽东评《水浒》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宣泄她对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主要领导的不满。幸亏陈永贵了解她,暗中向大寨人下了一道命令:没有经过批准,谁也不能随便接近她。陈永贵害怕他随心所欲发号施令,大家都无所适从。

江青第二次跑到大寨,是1976年9月2日,正当毛泽东主席病危之际。她这次依然住在旅行社的窑洞里,在她来之前,旅行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三孔窑洞打通了。江青一改上次的亲热劲头,到处横挑鼻子竖挑眼。在大虎牧场,她不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奏《东方 11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红》,她指责大虎牧场为什么没有女社员;她为大众供销社的女售货员不跟母亲姓而发火;她看到上次老大寨留下的油莎豆在大众种下后生长的不好,向大众科研组的组长高玉良大发雷霆;她还批评大寨果树种的太多,要砍掉一些,种成他特别欣赏的文冠果。特别是当她发现上次虎头山上挖的“战壕”被大寨人填平建了猪场,更是歇斯底里,破口大骂郭凤莲,气势汹汹底说:“你们那知道我这次来是干什么来了?我是同修正主义斗争来的吗,你们毁我的战壕,也不向我打个招呼,你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修猪场?是谁叫你们修的?你们不说,我也知道是谁,你们没有这么大的胆!“明眼人一看便知,当时毛主席病危,邓小平下台,“四人帮”猖獗,江青自认为通往女皇宝座之路已畅通无阻了,所以才肆无忌惮,大施淫威。9月5日上午11时,中共中央通知江青:毛主席病危,火速返京。江青却悠然自得,在窑洞里乔装打扮一番,然后和陪同人员照玩扑克牌不误,直到下午5点才不慌不忙地离开大寨。随后陈永贵就坐小车会北京了。在76年10月6日,大寨人在地里劳动,陈永贵寄来机要说王、张、江、姚“四人帮”一举粉碎。10月10日,这消息通告全国。

下面去下一个景点虎头山参观。

虎头山是省级森林公园,是到大寨旅游者必游的目的地,虎头山面积并不大,森林公园面积只有1·88平方公里,但却以其优美得自然生态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国内外许多政界要人、社会名人的到来所产生的名人效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到来,而且虎头山一年四季有着它优美的景色。

春天的虎头山,是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图,松柏长出嫩绿的新叶,焕发出勃勃生机。山腰的果园里,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桃花、杏花,像缠绕在虎头山腰际的锦绣缎带。山脚下的梯田,刚出土的禾苗横竖成行,交织成一页页淡绿色的网格。

夏天的虎头山,是游客的避暑胜地。山脚下梯田内茁壮生长的玉米长得一般高,宽阔的叶子齐整整地向一个方向伸展着,腰际抖动着鲜嫩的红缨。远远望去,向层层叠叠墨绿色地毯。沟梁连成了一片,起起伏伏向绿色的波涛。

秋天的虎头山,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山脚下一片金黄,硕大的玉米棒,壮实的大谷穗,丰满的红高粱,包鼓鼓的大豆角,盖满了沟谷。山腰上的苹果红了,柿子熟了,枣儿红了,枝条儿被压得弯弯的,到果园中品尝、采摘,享受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

冬天的虎头山,又是一个北国的冰雪世界。虽然虎头山不常下雪,但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却经常出现雾凇。早上起来,突然发现满山的松柏 12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枝叶上凝结着一层毛茸茸、密麻麻的冰晶,竟把所有的树木、罐草,甚至山石、地堰全部覆盖包裹起来,使整个虎头山成为一个硕大的冰雕艺术品。身临其境,如同置身于童话里描绘的水晶世界。这种奇异景观一般可以持续到上午9时左右,足够游人大饱眼福。

从左面看,首先看到的是1963年大寨灾后所建的排窑,接着又看到的是2000年在后底沟和2005年在康家岭新建的二层楼庭院式居民区,红瓦白墙,十分漂亮。现在大家在右侧的坡梁上,看到的是一道道齐整整的青石坝,一层层平展展的梯形田,过去梯田里种粮食,如今的梯田却生长着黄梨、甘露桃、苹果、葡萄、金杏核核桃、红枣等干鲜果树。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在周围茂密的树木簇拥下辟出的小游园,园中按圆形线条布局埴有56株树,是2005年在大寨参加村官论坛的各民族代表所植,中心竖一石碑,上刻中共中央原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所书“民族团结林”五字。另外一处是一篇茂盛的松柏树林,树林前竖有标识牌,这片树林是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参加1999年国庆50周年首都受阅女兵方队与大寨人共植的纪念林。旅游专用公路在石家庄受阅女兵与大寨人共植的纪念林处分成两条路,一条向右通往团结沟渡槽、文化广场和大寨文化展示馆,另一条主干道直通虎头山半山腰停车场。我们现在就从此处上去,参观虎头山上的景点。

大家现在的位置,就是虎头山半山腰的停车场,现在对面看到的是大寨奇石展览馆所在的心思楼。在大家右侧的高坡上矗立着一幢仿古照壁,黄色琉璃瓦顶,水泥浇铸壁身。照壁左边刻有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大寨时的题词:“发扬大寨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右边是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的题词:“激发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路子,同心协力奔小康。”照壁中间刻有红漆楷书的大寨简介,记述着大寨的过去和发展。

大家现在看到的坐落在旅游路停车场旁的这个蓄水池,叫军民池,这个地方是登虎头山石头小路的起点处。这个池子是在1967年,我们69军谢成莲的解放军战士来大寨学习,为了支援大寨的建设,我们可爱的解放军战士和大寨村的村民在大寨奋战45天,用大青石垒就的蓄水池。这个军民池直径29米,深7.7米,容水3156立方米,水源主要来自于杨家坡水库和郭庄水库通过盘绕在山间的军名渠引过来的水,为农田喷灌、果园滴灌提供充足的水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浇地不忘解放军。居民池畔的说明牌记载着大寨人对解放军支援大寨水利建设的感激之情。大寨人在军民池边栽树种花,这是军民共建的一个历史见证。

在虎头山上,共有6个蓄水池,除狼窝掌蓄水池因水源不足已废弃外,其余5个都在使用,有人最先看到的是沿登山道旁自下而上依次修筑的三 13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个大水池。头一个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军民池,第二个是沿山路上行约200米,路旁西侧的一个水池,叫“联建池”,因与井沟村合建而得名;再往上走100多米,又能看到一个。虎头山上的另外两个蓄水池,一个在大虎牧场,是牧场所建,位于虎头山颠,另一个在金银垴大寨文化展示馆前。

盘绕在虎头山腰间的两条弯弯曲曲的盘山渠,犹如两条长龙缠绕在虎头山腰。其中一天名叫军民渠,建于1967年春,沿山腰盘旋,引水至军民池。水源来自大寨南面的郭庄水库,全程防渗处理。其中尖山至军民池段由大寨和解放军共建。为了纪念军民共建的战斗情谊,虎头山这一段盘山渠命名为军民渠。1971年,大寨曾在虎头山上试种水稻、棉花,获得成功,用的就是军民渠引来的水。

另一条建于1974年,全长28公里。水源来自杨家坡水库。这一引水工程自狼窝掌进入虎头山,经过跨越龙、虎两山之间的团结沟渡槽,沿山腰流至康佳岭东侧的赵背峪沟出大寨境,在虎头山的一段长约4公里多。引来的水除分流注入狼窝掌和金银垴两个蓄水池外,又在后地沟泵如军民池,再向上泵入联建池。

大寨利用军民池所蓄的水,铺设铸铁管道,在康家岭安设54个喷头,建成固定式自流喷灌系统,喷灌面积45亩,其余大量土地采用移动式喷灌。1974年,大寨建成了团结沟渡槽,引来了杨家坡水库的水。1975年10月动工修筑罗面垴蓄水池,到1976年竣工。这个蓄水池深8米,直径40米,可容水1万立方米,既能蓄水用于虎头山的灌溉工程,又可向金石坡、南垴两个大队供水。特别干旱的年头,大寨人宁可自己不浇地,也要优先保证邻村的人畜饮水。1986年大寨又建成80亩滴灌配套工程。1992年大寨投资30万元,新建一个蓄水1500立方米的水窖。大寨各个蓄水池的销售量总达2万余立方米。1996年8月,大寨由此遭受特大洪灾,不少水利设施被毁,秋后又因郭庄水库、杨家坡水库淤塞严重,饮水量严重不足,受到干旱威胁。当年,便投资110万元在老坟沟打成670米深井,每小时出水2400立方米,为解决干旱年头人畜饮水困难提供了可靠的水源。1999年元月,大寨又在虎头山南侧团结沟内动工兴建一个大型塘坝,2000年6月竣工,总投资220万元,可蓄水5万立方米。塘坝的水源之一来自团结沟渡槽所引杨家坡水库之水和雨季蓄洪,输水系统由大坝放水卧管、输水廊道、输水管道三部分组成。这是一项保证大寨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又是使大寨的传统旱作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迈进的农业科技工程。塘坝集蓄洪、灌溉、三大功能为一体,可满足大寨生态园内3000亩耕地、林地用水及调节部分工业用水,同时可供游人游泳、垂钓、划船。到2005年,大寨共有提水设备3套,地下喷、滴管管道近1.5万米,各种控制闸阀450 14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个,水浇地面积420亩,已基本建成节水农业体系。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具有灌溉抗旱的功效,还是虎头山上生态农业旅游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周总理纪念亭。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影子,是大寨人民为了纪念周总理三到大寨而修的,这座纪念亭楼的位置,就是当年周总理步行4公里登临虎头山时的休息处。纪念亭建于1995年,寄托着大寨人对周总理三访大寨的感激之情和深切怀念。

这个亭子是由6根朱红圆柱,撑起六角歇山式亭顶,六角高挑出六只龙头,六条亭脊犹如龙身汇聚在一起,从远处看过来,绿树掩映红柱,这个亭顶好像一朵硕大的向日葵,金灿灿笑眯眯地迎接八方宾客。

亭子的四周用白色栏杆相围。亭子的中间矗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在碑的一面刻着“周恩来纪念亭”。在今天的左侧矗立着一块很大的像一面旗帜的石碑,正面刻着“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大寨人心中”,背面刻着周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结的大寨精神。纪念亭后面是一块记述周总理三次视察大寨的说明牌。周总理第一次访问大寨是1965年5月21日。当时,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治局常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科列加为团长的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陪同阿尔巴尼亚客人访问大寨,请他们看看中国人、大寨人是怎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建设自己家园的。5月21日这天上午,周恩来总理带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陪同科列加一行,坐直升飞机降落在大寨村西松溪河滩的简易停机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大寨,也是大寨第一次接待外宾。当时郭凤莲书记早上4点多和23个铁姑娘腰系红布,到现在的乡政府迎接总理的到来,当时来了9架直升飞机,降在昔阳县松溪河滩。他们把周总理和总理陪同的阿尔巴尼亚书记科列加迎来大寨。周总理进村看了大寨灾后新建起的一孔孔新石窑,一排排新瓦房,对李先念副总理说:“大寨的人不多,办的事不少,真是改天换地啊。”总理在登临虎头山,在现在建纪念亭的地方稍事休息,周总理指着对面武家坪天齐庙的松树林,问大寨的干部:“对面是哪,为什么他们的石头山能长出树来,虎头山上却没有,一定要多种树,要是能把虎头山搞成那个山头,该有多好!山是荒山,要种树,要向山东利家寨学习石头缝里都能栽树的经验。”周总理还说:“天不下雨怎么办?三年大旱怎么办?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事嘛!你们这里十年九旱,水的问题不解决不行。解决干旱问题,要打旱井,要修水池。”他还指示大寨人要发展副业,增加收入,要办学校,办农民夜校,培养又红又专人才。周总理从山上下来,15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不断和下田归来的群众嘘寒问暖,在贾进财家里津津有味地品尝窝窝头,和大寨人一起陪外宾一起吃了煎饼、蒸土豆、小米粥等食品,谈笑风生。下午4时,周总理告别了大寨人,返回北京。在65年11月7日,大寨人开始栽树,用双肩挑土、挑树苗,挑水,上山栽树、绿化虎头山,他们用血汗换来现在的虎头山,大寨人珍惜树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到90年代,大寨村响应国家的号召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流失,大寨共绿化荒山40多亩。大寨旅游区靠左边、梯田靠右边。现在的大寨人,要保护大寨村,保留大寨田。这些田地虽然不种植庄稼,但是可以栽经济林,绿化虎头山。

周总理第二次来大寨是在1967年4月9日,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陪同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副总理武元甲总理来都大寨。他由衷地赞叹道:“大寨变化真快呀,与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大不相同了”当时的周总理已经70岁高龄,他谢绝了陈永贵的搀扶,再次健步登上虎头山,风趣地说:“大寨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寨社员每天挑着担子上山。我要用大寨精神参观大寨,自己走。”在参观完虎头山下山后,和第一次来大寨一样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走家串户看望大寨群众,在社员家里大口吃着玉米面压饼和窝窝头,临走时还特意带了一些,要让其他中央领导和邓颖超尝一尝。

第三次来大寨是在1973年4月23日,周总理偕同邓颖超和李先念及夫人林佳楣,陪同墨西哥总统利亚及夫人一行65人,参观大寨。这是他已是重病缠身,强忍着病痛带来的巨大痛苦,在大寨依然神采奕奕。他欣喜地说:“永贵,我不敢认大寨了,大寨变化真大呀!你们老一辈、小一辈干得真好呀。”大寨人看到敬爱的周总理老多了,瘦多了,这是累的呀。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敬爱的是周总理患的是不治之症。周总理也许想到,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访问大寨,便不顾劝阻,邀请郭凤莲同行,徒步攀登虎头山。周总理走得十分吃力,大口地喘着粗气,走几步就叉着腰歇一歇,上了山,周总理精神大振,兴致勃勃地向外宾介绍着大寨的过去和现在,指点着虎头山的远处和山脚下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山上没有树,如今山上树木成林,梯田又修的这么漂亮,还修了蓄水池,我所说的,大寨人都做到了。“他一口气说了几十分钟,邓颖超戏称:“总理成了大寨的说明员了。”周总理自豪地说:”“我对大众比较了解嘛。”从虎头山上下来,周总理还参观了大寨幼儿园,亲亲这个孩子,抱抱那个孩子,又和他们一起唱《东方红》。总理看完虎头山很高兴,不顾疲劳,又到贾承富家和其他几家村民家里走访,最后来到郭凤莲家,总理抱着小军笑了笑,拍了张照片,总理三次来都和郭凤莲的姥姥交流,周总理离开大寨前,大寨党支部全体支部委员到旅行社的院子向周总理道别。陈永贵代表大寨人邀请总理五年后再来大寨看看。16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总理第一句话说:“只要我身体好,一定再来大寨。”第二句话说:“大寨起家离不开大寨妇女。”于是躲开男同志,和妇女们合影照相,就是我们在陈列馆看到的那张相片。周总理与支委们一一握手,连声说再见。谁知这竟成了周总理与大寨人的永别。

周总理三访大寨,三上虎头山,殷切关怀之情溢于言表,大寨人为此深感自豪与幸福,对周总理充满眷恋之情。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后,为周总理设了灵堂,献了花圈,供全国的参观者吊唁。大寨人几乎家家挂着周总理的遗像,他们经常向客人讲述周总理做客的故事。

叶剑英吟诗处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块巨石,上面写着鲜红大字:“虎头山”,落款是“叶剑英”,这便是叶帅吟诗处。这里视线开阔,风景极佳,来虎头山的游客都要在此拍照留念。

1977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应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的盛情邀请,专程来大寨访问。这次参观访问兼有度假、休息的性质。陪同访问的有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叶剑英的女儿叶楚梅、叶向真、叶剑英的女婿、时任国防工办主任的邹家华;还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前《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编委熊复,胡绳,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蠢有等,他们都是闻名中外的大秀才。

9月12日,叶剑英一行在陈永贵,郭凤莲等的陪同下登上虎头山,经过支农池,一直走到第三个蓄水池旁边,听郭凤莲介绍了大寨水利建设的情况。这里视野开阔,恰逢早秋,天高云淡,梯田里,玉米密密丛丛,棵棵结着硕大的棒子。山坡上的果园姹紫嫣红,微风不时送来葡萄、苹果的清香。叶帅陶醉了,脱口吟出“层层梯田,层层梯队,梯田梯队„„”诗情在脑海里激荡。他显然是触景生情,从梯田、陈永贵、郭凤莲联想到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大寨人。随后叶帅又兴致勃勃地走到陈永贵的试验田里,留下了与郭凤莲一起掰玉米的合影。

13日,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下午叶帅驱车直奔虎头山顶的大虎牧场。牧场职工知道叶帅要来,早在墙上贴了一首欢迎诗:“叶帅登上虎头山,山花烂漫红艳艳,群众起舞歌声亮,牧场儿女笑开颜。”叶帅看后会意地一笑,顺口续了两句:“站在虎头往下看,到处都是绿圈圈。”赢得大家拍手叫好。叶帅站在虎头山顶,极目远眺,沟沟洼哇,坡坡梁梁,一派丰收景象尽收眼底,精神为之一振,汹涌澎湃的诗情经牧场职工打油诗的引发,再也遏制不住了,把稍纵即逝的灵感变成脍炙人口的华章。这就是后来广为传颂的《游学大寨杂咏》。这组诗共有七绝八首,诗前有小序„„1977年9月11日——15日与东兴、永贵同志到大寨学习,真是琳琅满目,17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美不胜收。感触所及,以诗纪之。诗中写道:

叠叠梯田密密粮,通风水利足阳光。

山区自古难耕稼,大干今成粮果乡。

村无懒汉地无荒,万种齐心上战场。

登上虎头山上望,环山绿带披新装。

现在请大家虽我去参观陈永贵陵墓

陈永贵陵墓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处在虎头半腰的陈永贵的陵墓,背依青翠的虎头山,坐东面西。东、北、南三面半圆形的护栏内,是齐崭崭的大青石券成的圆形墓堆,墓堆上摇曳着山花和野草,整个造型像一把太师椅。墓前是一幢大寨党支部、村委会为他立的汉白玉墓碑。光滑细腻的墓碑上诗精致的屋檐式碑罩,碑下是精雕细刻的镂花式碑座。墓碑的正面镌刻着“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九个鎏金大字,背面的内容是使用1986年3月27日新华社的评论,但是唯独“功盖虎头,绩铺大地”这一词是大寨人对陈永贵一生的评价。

正对墓碑的山坡上,是用藏青色石条砌成的228级台阶,如果从坡下的大寨展览馆拾级而上,是通向墓地的正路,相当于一般陵墓的甬道。沿山势所建的228级台阶。共分为五组,其中在两组分别是72级和38级,72级台阶是标志着陈永贵的年龄,38级台阶是标志着陈永贵的党龄,最下端的一组为8级,寓意着他在中央工作的八年。这组台阶没有请专家设计,我们的郭凤莲书记去过中山陵,仿照中山陵的台阶自己设计的,台阶前不远处的展览馆内,矗立着一尊花岗岩陈永贵巨型石雕像,头扎白毛巾,宽宽的额头,深深的皱纹,大眼圆睁,炯炯有神。

这个墓址是陈永贵生前亲自选定的。有一次他坐在这里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地方好,我死后就埋在这里,能照见咱昔阳城,还能看到咱大寨村的发展。”旁边的宋立英笑着说:“你死了还不进八宝山啊!”他摇了摇头说:“不,无论我走遍中国,走遍世界,走到哪里都要回归大寨,还是虎头山好。”贾承让开玩笑地说:“叶落归根”,不料,这句话过了十年,85年陈永贵病危,86年在陈永贵去世之前说“我活着回不了大寨,我死后骨灰火化了,趁孩子们过星期天把骨灰捎回去,不要麻烦党中央,不要麻烦国务院,告诉大寨的父老乡亲我对不起大寨人,对凤莲说,你要向国家说大寨是干出来的,不是国家支援出来的,要找中央说实话,我回不去了,我的骨灰要安葬在虎头山。”21号赵存棠、宋立英、郭凤莲、梁便良坐火车去看陈永贵,22号看望了陈永贵,25号晚陈永贵去世。

陈永贵逝世后,大寨的干部群众就开始准备为陈永贵修墓、立碑。用 18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了两年多时间,大寨人终于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在虎头山上陈永贵生前选中的地方,用石头为他碴了墓葬。墓前立了一幢青石碑和两只大理石狮子。1988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上午10时,大寨村民在这里举行陈永贵骨灰安放和立碑仪式,将陈永贵的骨灰,与其结发妻子、1965年病逝的李虎妮遗骨,合葬在墓穴里。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堆得像小山一样。虎头山上车水马龙,参加仪式的有500多人。村委会文任贾成林主持仪式。他再次按照新华社的电讯稿介绍了陈永贵的一生。党支部书记高玉良号召大寨人继续高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继承陈永贵的遗志,把大寨建设得更好。

1993年大寨党支部和村委会对陈永贵墓进行修葺。青石碑换成汉白玉碑,移走两只石狮,在山坡上修起228级台阶,将陈永贵墓地整修成了别具一格的陵园。

贾进财陵墓

1996年12月贾进财病逝后,大寨人决定把这位老英雄葬于此处,与陈永贵为伴。贾进财墓掩映在花木丛中,背靠莽莽林海,面朝团结沟渡槽和塘坝。墓前竖着一块刻有“贾进财之墓”的普通石碑。没有褒扬之语,没有赞美之词,和他生前一样平淡。大寨人说,只有贾进财才有资格同陈永贵葬在一起。

郭沫若诗碑

郭沫若诗碑就建在虎头山西坡南侧。背靠巍巍虎头山,面对彩虹般的团结沟渡槽,此处充满了诗情画意,是郭沫若诗碑生前到大寨参观时曾流连漫步的地方。诗碑用汉白玉凿成,呈长方形,耸立在一座幽静的园林式庭院里。洁白的墙壁上覆盖着琉璃瓦,同古朴典雅的月亮门浑然一体。诗碑正面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的大字,背面铸刻着他所书的《颂大寨》诗: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也许是为了能让大寨人读得懂吧,他没有像《女神》、《凤凰涅磐》那样写得高深幽远,以显示自己横溢的才华;却以沫凉泉水般清凉甘甜朗朗上口的白话文,表达了对大寨的真挚情感。当时有位游客在浏览了这个地方后,看到这个庭院优美的环境和格局,碑后的白墙象征白纸,碑座象征砚台,松柏象征毛笔,留下了一首打油诗。

一支毛笔双砚台,提起笔来把诗写。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纸上写着颂大寨,世世代代有记载。

1965年12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社会活动家、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诗人郭沫若,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来大寨参观,先在县里组织的座谈会上听了陈永贵的介绍,又在陈永贵引导下登临虎头山,漫步狼窝掌。诗人的激情被大寨的沧桑巨变所点燃。在大队办公室里,郭老饱醮浓情,一气呵成了《颂大寨》,郭沫若写此诗之前在太原参观大寨展览馆时,曾即兴吟诗一首:

大寨人人是愚公,神州争效此雄风。

百年基业防涝旱,千仍山头待柏松。

勤奋力将全国学,虚心赢得普天同。

为防自满寻差距,绝不因循步自封。

后来这首诗以《参观大寨展览馆有感》为题,与《颂大寨》一起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他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6月20日上午9时,运送郭老骨灰的直升飞机飞抵大寨上空。石家庄机场的工作人员早就在大寨等候,用红地毯作为导航信号,引导飞机稍稍下降,围着虎头山缓缓飞翔,轻轻地将郭老的骨灰和情谊撒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在飞机上播撒骨灰的是郭老的夫人于立群女士和郭老的挚友路易•艾黎先生。大寨村、昔阳县的干部群众送来了花圈,仰视着盘旋的飞机,迎接浪漫的诗魂。不久,郭凤莲收到于立群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凤莲同志:我没有到过大寨,但郭沫若同志的骨灰已撒在大寨了。沫若同志临终前,在病床上握着我的手说,我病逝后,你和孩子们一起坐飞机把我的骨灰撒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沫若同志说,人活着,谁也离不开粮食,大寨人艰苦奋斗几十年,解决了吃饭问题,创造了中国农业历史性的奇迹,所以我要把骨灰撒在大寨。撒骨灰那天,我就是遵照沫若同志的安排,带着孩子们,乘直升飞机在大寨上空把骨灰撒下去的。请你向大寨群众做个解释。于立群”

1978年6月20日,大寨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在虎头山立碑纪念郭沫若。199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100周年诞辰。大寨村委会在这里为郭老举行诗魂碑揭碑仪式和纪念活动。

孙谦纪念碑

孙谦纪念碑,就在郭沫若诗碑稍靠下一点的地方,彼此毗邻,也许大寨人有意安排这两位文化名人相互做个伴吧。孙谦纪念碑也是汉白玉制成,镶嵌在汉白玉碑座里。阴面刻着孙谦的生平简历,阳面是一首题为《悼念孙谦同志》的诗: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铁肩挑起民间义,妙手给出农家情。

生前笔下英雄谱,身后大寨安忠魂。

落款为“大寨党支部村委会”。

孙谦与著名作家赵树理、李束为、马烽、西戎、胡正等齐名,同为山西“山药蛋”派作家群的创立人。1963年秋冬之际,他以一个人民作家的敏锐灵感和高度责任心,捕捉到大寨自力更生战胜特大洪灾的信息后,立即来到大寨,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在大寨的七十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白天和社员一样,一身泥,一身汗,在恢复水利农田的第一线劳动;一日三餐轮流在社员家里吃派饭,拉家常,逗笑取乐;晚上伏在灯下,把白天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有时写着写着情不自禁洋溢出会心的微笑。孙谦很快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大寨英雄谱》,在他笔下二十多位有名有姓的大寨人,一个个栩栩如生,光彩照人。这部报告文学当年就发表在山西文联主办的刊物《火花》上,1964年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三次印刷,总印数达215000余册,仍供不应求;以后又有4家出版社再版。他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宣传大寨的第一人。后来,大寨人回忆起孙谦来,都说他是个“精精瘦瘦的好老头”,“跟俺们吃一样的饭,说一样的话,站在一块堆,分不出谁是谁。”

1993年5月,山西省作家协会在大寨为孙谦拍摄电视专题片。一下车,孙谦就迫不及待地上虎头山,凭吊陈永贵。孙谦恭恭敬敬地在陈永贵墓前摆放了一个花圈,又颤抖着双手为陈永贵点燃了一支香烟。他用这种方式寄托了对故人的思念。

1994年12月,孙谦应邀来大寨,参加弘扬大寨精神、发展大寨经济座谈会。他看到大寨已甩掉了历史包袱,轻装上阵,重振雄风,无限欣慰。他像久别的游子回到故乡一样,东家出,西家进,发现有的熟人已经作古不禁唏嘘不已;看到新一代大寨人又茁壮成长,不禁欣喜万分。座谈会上,孙谦把对大寨的深情厚意和殷切希望凝聚在一帧条幅里,赠给大寨。条幅上写着:“扬大寨精神高风,闯双层经营新路。”这帧条幅保存在大寨题词馆里。这次孙老来大寨已经得病,他说要和陈永贵一样安葬在虎头山。这是孙谦最后一次来到大寨。

1996年3月5日,孙谦在太原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家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虎头山做肥料,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在大寨林业队干过活。大寨人以传统习惯用大青石为孙谦垒起了坟头,在坟头的前脸写着“孙谦之墓”。大寨人怀念孙谦,决定为他立块碑。1998年4月3日是清明节前扫墓祭祖的日子,大寨人为孙谦举行了庄严的揭碑仪式。参加仪式的有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焦祖尧、党组书记刘巩,中共昔阳县委副书记张世英,宣传部长张柱小,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大寨村代表宋立英、陈明珠、贾春生,21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以及孙谦的夫人王之荷、小女儿孙笑非等。大寨学校的儿童为孙谦献上了花圈。

大寨文化展示馆。

大寨文化展示馆建于2001年,位于虎头山西南侧海拔900米的龙山上。该馆坐东朝西,背靠金银垴,面对狼窝掌,与大寨展览馆隔团结沟相望,是大寨展览馆的姊妹馆。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造价128万元,附属工程造价28万元,馆内装演制作、实物收集、复制投资150万元,三项合计投资306万元。

大寨当年修建的水利工程之一——团结沟渡槽。团结沟渡槽距沟底高27米,长120米,过水渠底宽1米,深1米,把杨家坡水库的水从龙山接到虎山,再蜿蜒东北而去,送到南垴村,为沿途十几个村的人畜和作物送去水源。渡槽下便是团结沟塘坝,坝底宽104米,顶宽4米,顶长91米,可蓄水5万立方米,担负着虎头山生态工程的用水重任。

大寨文化广场。这个广场呈东西向是长方形,长60米,宽50米,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东端是一个500平方米的舞台,全部用淡灰色石灰岩铺砌。西面是绿树掩映中的一片草坪,草坪上是一组雕塑,两头大象和一头小象正在觅食嬉戏。广场四周的塔松、侧柏、垂柳、龙槐,层层叠叠,一片绿色海洋。2005年9月4日,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曾在这里举行。

大寨文化展示馆。这是一幢典型的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门前盘山渠水潺潺流过,八根白柱巍然挺立,擎托着屋檐。青瓦盖顶,雕花屋脊。展示馆依山而建,共分四层,形成渐次升高的三进院落。四层建筑,便是四个展厅,主题分别是“文化名人和大寨文化”、“大寨民俗与黄土高风”、“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创业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展示了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大寨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揭示出了大寨精神的文化内涵,描绘出一条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运动轨迹。

第一展室文化名人和大寨文化

第一展厅的主题是“文化名人和大寨文化”。迎门墙壁上,是一幅以大寨村和虎头山为背景的头像集纳式示意图,展示了国内外著名文化人。正是这些文化人来到大寨或参观学习,将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地方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丰富充实了大寨文化,也把大寨文化介绍到全国。

一、文化名人大寨行

展厅大门左侧展出的是一幅大型油画《亲切的会见,巨大的鼓舞》(复制品),画的是最能触动大寨敏感神经的一个大题材,毛泽东主席与大寨人的会见。这幅油画是著名油画家、现已移居美国的张文新先生于20世纪60 22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年代后期在大寨创作的。画家以艺术的想象力,把毛泽东主席与大寨人会面的地点移到了虎头山。他把这幅长3米、宽2米的巨画留给了昔阳,留给了大寨,使巨大的鼓舞成为永远的鼓舞。原作现保存在昔阳县文物管理所。

杨力舟与国画《挖山不止》,大门右侧展出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国画《挖山不止》,生动地描绘了大寨人开山取石、治山治水的宏伟场景。画题取自毛泽东的名著《愚公移山》。这幅画以“挖山不止”为题,歌颂大寨人的愚公移山精神。这幅国画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画家杨力舟。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与夫人王迎春曾在大寨长期深入生活,深切了解大寨人的情怀,创作了这幅寓意深刻的国画。这幅大型国画原展于大寨展览馆,现由作者本人收藏。这里展出的是原件照片的放大版。

郭沫若与《颂大寨》,在油画《挖山不止》旁边,展出的是郭沫若参观大寨时照片。在照片旁边,是郭沫若手书《颂大寨》的复制品。

巴金与散文《大寨行》,这块版面上展示着巴金在大寨军民池旁的照片,影印着巴金所著《大寨行》的书影、巴金写给大寨儿童牛海贵的亲笔信,并镌刻着《大寨行》中对大寨梯田和大坝的几段精彩描述。1964年,巴金先生访问大寨并住了一段日子,结识了许多大寨人,他在大寨期间,因陈永贵外出而未能谋面,使他十分遗憾。当他得知陈永贵在太原开会的消息时,专程去太原和陈永贵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大寨行》出版后,巴金将第一本样书寄给了他结交的当年只有14岁的大寨儿童牛海贵,并亲自用毛笔写了一封信。去信的原件由牛海贵收藏。孙谦与《大寨英雄谱》,这块版面上展示了孙谦和郭凤莲的合影,和他的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的书影,并书写了《大寨英雄谱》中的一段话:“大寨人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大寨人说要修沟,沟里就有了平地;大寨人说要战胜灾荒,他们就把灾荒远远地甩到后边!大寨人说要亩产过长江,大寨的亩产就一定能过长江!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是我们伟大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缩影!大寨人民的坚定意志,是我们伟大中国人民坚定意志的缩影!大寨的英雄们万岁!大寨精神万岁!”

孙道临与纪实影片《大寨》,这里展出的是纪实影片《大寨》的文学剧本、部分剧照和拍摄工作照。影片的导演、解说均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1977年11月,孙道临奉上海电影制片厂之命,到大寨实地拍摄《大庆红旗》的姊妹片《大寨》。孙道临十分珍惜这一机遇。为了拍好影片,他在北京向陈永贵汇报了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又在大寨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体验大寨,感受大寨。他接触了一个个普普通通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寨 23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人。他一次次地修改剧本,一次次地调整拍摄思路,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实地拍摄开始了。影片中的人物,都由大寨人自己演自己。担任一号男主角的是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他在搭建的摄影棚里,完全服从导演孙道临指挥,一次一次地化妆,一次次在高压水龙头下淋“雨”,一次次地重来,以真实地再现大寨人当年抗御洪灾的壮景。这是陈永贵参加拍摄的唯一一部影片。据当时参与该片拍摄的孔令贤回忆,贾承让等抢救集体粮食的镜头是这样拍摄的,孙导一声“开始!”顷刻“大雨”倾盆。在一间眼看就要坍塌的库房内,木匠赵怀恩搬来木柱顶住断梁,几个群众急忙跑向库房后面的土窑抢救粮食;而土窑顶部断裂,泥水直泻,墙皮纷纷掉落。赵怀恩抵死扛住木柱,脸上汗水直流。孙道临在一旁大喊:“特定”镜头立刻向赵怀恩聚焦。贾承让急跑着赶来,和赵怀恩一起紧紧抱住木柱,为人们从土窑内抢救粮食赢得了时间。在库房顶部越来越大的裂缝下面,梁便良用手电为运粮人照明。当最后一个群众背着粮食奔出库房,梁便良打着手电奔向土窑,一看库房已空,紧抱木柱的贾承让才大喊:“撤!”孙导也几乎同时喊出“撤!”赵怀恩、梁便良、贾承让先后离开库房。木柱在他们身后倒下,库房轰然而塌。孙道临拉着赵怀恩、梁便良、贾承让的手激动地说:“大寨人真行:你们演得真实,演得自然。”其实这就是当年抗洪救灾的重演。这部影片1978年封镜,曾在大寨旅行社放映过样片。影片的拷贝保存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除了重点展出上述文化名人在大寨的活动及其作品外,展厅里还展示了来过大寨的其他许多文化名人的照片,他们都对大寨文化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大家可以简单的看一下:

马烽与故事片《山花》,谢芳与《山花》,范银怀、宋莎荫与《大寨之路》,冯东书与《“文盲宰相”陈永贵》,冯东书是新华社资深记者,曾长期在大寨采访报道。1986年,冯东书到大寨旧地重游,建议在虎头山建立名人碑林,发展旅游业,倾注了对这片黄土地的一片深情。1998年,冯东书以其在大寨长期采访报道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文盲宰相”陈永贵》,真实客观地记述了他所了解的陈永贵,披露了学大寨运动与高层政治斗争扭曲在一起的内幕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郭兰英与《敢教日月换新天》,这里展出了一幅身着农家服装牵着马的郭兰英与郭凤莲等大寨人伫立在大寨田头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76年4月照的。但她和大寨的特殊情缘却早在1964年就结下了。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大寨拍摄纪录片《学大寨》。影片行将拍摄完成之际,主题歌的演唱人选被提上议事日程。担任该片作曲的军旅作曲家巩志伟建议由以唱山西民歌享誉歌坛的郭兰英来演唱,得到导演首肯。郭兰英果然不负众望。当充 24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满山西民歌风味的音乐声中,层层梯田、排排窑洞在银幕中徐徐展现时,片头曲《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一股清新甘洌的清泉注入了观众的心田。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昔阳文化馆干部吕致清,他长期在大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熟悉大寨,热爱大寨,从而写出了这样真实生动而富有农家气息的歌词。巩志伟谱的曲,吸收了山西民歌和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歌词的韵味。经郭兰英演唱,把观众的心牵到了大寨。这首歌,曾长期在大江南北传唱。

在展示了文化名人大寨行的情景之后,在展厅一边尽头处辟出了一间屋子,用实物与蜡像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叶剑英元帅在大寨写诗的场景,叶帅蜡像后的墙壁上挂着木制挂屏,上刻叶帅的诗篇,两侧墙上挂着八幅叶帅在大寨的留影。

第一展厅还展出了大寨农民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有一系列照片展示了在大寨人文化活动的历史镜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大寨人和少数民族参观团载歌载舞的联欢活动留影,1967年日本齿轮座剧团访问大寨演出时与大寨人的合影,大寨农民扭秧歌的照片,正月十五闹红火时陈永贵正在打鼓的照片,大寨的“金嗓子”郭凤莲演唱《我站在高高的虎头山上》的照片。郭凤莲从当铁姑娘队队长时唱起,一直唱到南下取经的上海滩,又唱到高手云集、名人名曲荟萃的虎头山申奥歌会。这里还陈列着大寨人文化活动中用过的锣鼓、乐器、椅子等实物。

展厅中展示了大寨人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其中有陈永贵那首广为流传的诗歌:“看山容易上山难,上得山来景更宽。莫说此山无人到,更有高峰在前面。”有大寨农民贾新文、赵卧虎的水粉画(复制品),这幅画曾参加过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农民画展。另外,版画《搬山填沟造平原》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也体现了农民的艺术表现力。

第二展室大寨民俗与黄土高风

从第一展厅穿厅过院,登上台阶,进入第二展厅“大寨民俗与黄土高风”。这里展出的是大寨的民俗文化,同时又比较典型的反映了整个太行山区和整个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这个展室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民俗文化

这一部分展出的一系列照片和泥塑模型,展示了太行山区的传统节日、生儿育女、婚嫁丧葬等仪式,反映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展出的突出内容是“出工图”、“迎亲图”两组泥塑和照片“丧葬图”。

第二部分,农耕文化

这部分用春、夏、秋、冬四组木雕或泥塑,表现了太行山区一年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第三部分,民居文化

这里用泥塑形式分别再现了农家的一座院落和一处窑洞内置。其中一处展示的是一户殷实人家的农家小院,这也是太行山区一种典型的农家格调。

第四部分,民间艺术

第三展室,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这个展厅展示的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承接与交融作用下,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展厅迎门的屏风上写着:我们难忘昨天,因为那是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扬名中外的辉煌的昨天;我们珍惜今天,因为这是大寨人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全面腾飞的开放的今天;我们向往明天,因为将是大寨人再展宏图、再创奇迹、拥抱未来的灿烂的明天。

在这扇形折叠图屏风上,用三幅照片记录了大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左侧的一幅是20世纪40年代末大寨解放初期的照片,人们说这些地是“兔不拉屎、鸟不停飞的薄地”。大寨人这样形容他们的村:“七沟八道梁,山路走羊肠。石梁不长草,深沟藏饿狼。地无三尺平,人有四季忙。天旱地裂缝,下雨土冲光。年年勤劳作,岁岁不打粮。村小长工多,灾年卖儿郎。枯树落乌鸦,黄土葬爹娘。自然条件劣,人穷志不长。方圆几十里,村名叫不响。”当时全村没有一个读书人,自然也不知什么叫文化。如果说这种顺口溜可以称为口头文学的话,这就是大寨仅有的文化。

右侧的一幅照片是20世纪70年代的大寨,亦即是1963年洪灾后建起来的新大寨。大寨人在一条3华里长的涵洞两侧建起了下面是石窑洞、上面盖瓦房的大寨式阶梯楼。大寨村不仅叫得响亮,更是名扬中外的中国农业战线一面旗帜。大寨人又这样描述他们村的变化:“七沟八道梁,处处大变样。大坝锁深沟,梯田绕山梁。地平有喷灌,路宽运输忙。水渠穿山过,水池列山岗。山头松柏稠,山腰花果香。耕种靠机械,科学种米粮。丰年多增产,灾年心不慌。人人有新居,家家粮满仓。精神传万里,全国做榜样。”大寨有了小学,建起中学。

正面的一幅是20世纪90年代的大寨。虎头山风光秀丽,大寨村面貌一新。自1991年郭凤莲返回大寨担任党总支书记后,积极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改革开放,摆脱传统单一农业的束缚,走农、工、商、贸、游五业并举的路子,山水林田路重新安排,发展生态观光大农业,把虎头山建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展厅里设置了一个大景箱,再现了陈永贵当年带领村民用巨石垒坝的场景。场景前放置着用夸张手法表现的硕大的铁锤和凿出的巨石。这就是 26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昨天。这一场景启示人们:正是昨天的艰苦奋斗,才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发展,又将为明天的腾飞打造宽阔的平台。

展厅里陈列着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照片版面,这一组照片,全方位展示了今日大寨的经济、社会面貌,展示了大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从中也可以体会到昨天大寨的历史功绩和明日大寨的美好未来。这个展厅还在一个大景箱里,展示着大寨和虎头山的主体地形图和远景规划的模型,表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明天的大寨寨门将开的更大,产业结构将更趋合理,基础设施将更完善,经济实力将更加强盛,旅游资源将得到充分开发,村容村貌将更加整洁,环境将更加优美,文化、卫生、教育、福利事业将得到长足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文化氛围将更加浓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将更加和谐,大寨将提前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展示,创业篇

这个展室,主要表现大寨人的创业精神。展览的主体是一幅大寨群英谱的巨照和20世纪70年代由傅天成等著名美术家创作的三幢反映大寨创业史的大型泥塑,再以大寨的各种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加以烘托。

第一部分是照片,大寨创业群英谱

展厅迎门竖立由一块屏风式的巨石,巨石背后的墙上,悬挂着大寨创业时期50条好汉的合影巨照。照片两侧是一副楹联式的赞语:“创业好汉五十条,虎头山上逞英豪。”正是这些英雄好汉把虎头山征服了。他们先用了10年功夫把七沟八梁一面彻底治理了一遍,他们又用了15年时间,将旧大寨村变成了新大寨村,引水上山,植树造林,搬山填沟造平原,将大寨田变成“海绵田”实现了“山上是银山,山下变粮仓”的夙愿。他们所创造的业绩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虎头山就是他们的一座丰碑。

二部分是泥塑:大寨创业史的再现

展厅中央放置着三幢大型泥塑,艺术地再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创业史的历史。这组雕塑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曾参加制作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傅天成教授,率领来自各地的专家来到大寨,他们都是全国一流的雕塑艺术家。现在,这三幢雕塑已成为不可多得的造型艺术珍品,是大寨旅游景区的镇山之宝。在这里,既可欣赏到一流雕塑大师的艺术精品,又可回味大寨英雄雕塑虎头山的艰辛。

第一座雕塑的正面是《抗洪图》,背面是《喜交爱国粮》,集中概括地表现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风格。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第二座雕塑的正面是《搬山填沟造平原》,背面是《水利化机械化》这是大寨人治山治水奋斗不息、再上新台阶的历史再现。

第三座雕塑的正面是《工余学毛著》,背面是《狠批资本主义》。这组雕塑创作是当时的政治形势的结果,但是仍不失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品。

第三部分农具:物化了的大寨精神

在展室的四周,围绕着展示大寨创业的大型泥塑,陈列着各式各样近似原始的劳动工具。其中有贾进财用过的锤錾,陈永贵用过的犁耢,梁便良用过的扁担,赵小和赶车的马鞭,郭凤莲用过的笸篮。在大寨人最初创业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没有现代化的机械,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雄心壮志,硬是用这些工具,改变了大寨的模样。这些工具现在大多已不适用,陈列在这里显示着它们的文物价值,是物化了的大寨精神,物化了的大寨发展史。

大寨展览馆。

这是一所坐西朝东的庭院式建筑。西边是平顶式展览大厅,建筑面积641平方木。屋檐下挂着“大寨展览馆”匾额,是郭沫若1965年底访问大寨时所书写的。展厅前,南、北两侧各有三间瓦房,北侧为名人题词馆,南侧为影像放映室。三面建筑围成一个院落,院内苍松翠柏掩映着用泰山石雕成的陈永贵半身巨像。

大寨展览馆落成于1996年春季。在建设这个展览馆之前,大寨展览馆曾几经变迁。1964年春曾在山西省文化工作队的帮助下,在村内大柳树下刚建起的南排房内开设了第一个大寨展览馆,面积仅几十平方米,展品有小型大寨模型和反映大寨艰苦创业的图画、照片、实物。为适应参观大寨潮的需要,1968年大寨展览馆移到刚开业的昔阳县城招待所院内。1969年又由政府投资25万元,在县城新建一座展厅面积为1400平方米的大寨展览馆,展出图片350余幅及各种实物,累计接待参观者800余万人次,1981年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结束而关闭。1991年,大寨放弃了原展览馆有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和不实的内容,在村里重建展览馆,1993年冬迁往村委会新建大楼北侧一层。1994年2月,大寨党支部决定重建一个高标准的大寨展览馆。经过二年的设计、施工、装演、布置,一个投资35万元的新展览馆在虎头山上落成。1996年5月30日举行开馆典礼。1998年大寨展览馆被山西省旅游协会命名为“山西省五大著名特色景区”之一。1999年大寨展览馆被中国人名解放军白求恩医院定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定为艰苦奋斗教育基地。自开馆后,参观者络绎不绝。

自展览大厅大门而入,便是展览的序厅。迎面深红色的大屏风犹如一 28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面巨幅红旗,上面镶嵌着仿毛泽东手书的“农业学大寨”五个金色大字。屏风两侧是八个仿毛体大字,一边是“自力更生”,一边是“艰苦奋斗”,集中体现了周恩来总理概括地大寨精神。在大门左侧有三幅巨照。一副是《亲切的接见,巨大的鼓舞》,定格在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和陈永贵亲切握手的瞬间。在照片下方,陈列着1964年陈永贵被接见时穿过的农民衣服,袜子和当时所扎的白毛巾。第二副照片是《周恩来和大寨人在一起》,定格在周恩来总理访问大寨时和大寨人频频握手,亲切交谈的瞬间。在照片下方,展出了陈永贵出国访问时所穿的中式对襟白衬衣和黑裤子。一幅1963年特大洪灾后的大寨,照片中房倒屋塌、山溜地陷的场面。在序厅里还展出了今日大寨村、大寨村50条好汉和大寨铁姑娘的巨幅照片。

序厅之后的展出内容是大寨村史展,共五部分,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大寨村艰苦创业和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的历史。在北展厅则是与大寨村史展相配合的大寨人风采变化的历史。在整个展览馆共展出5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和几十件实物。

大寨村史展

这部分展出的实物有解放前大寨贫苦农民用过的讨饭碗,穿过的破棉袄,大寨人艰苦创业时期使用的工具五六十年代大寨人穿过的衣服等。展出的历史照片有大寨互助成员的合影,大寨党支部委员手持大铁锹的合影,与群众谈心和在乐人树下讲村史、家史的新闻照片。这部分还以木刻版画形式,再现了大寨人在旧社会的贫穷生活、1940年日本侵略军“大扫荡”时惨杀12位农民、大寨人欢庆解放、“老少组”获得丰收、兴办初级社的历史场景,并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了模范社员赵小和的事迹。这些实物、绘画和照片记录着解放前大寨人当牛做马,讨吃要饭,卖儿卖女的悲惨生活;记录着大寨人翻身解放,组织起来,治山治水,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

第二部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大寨

这些部分展出了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许多宝贵的历史照片,其中有陈永贵正在垒坝、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镜头,有1963年铁姑娘队正在扶被水冲倒的庄稼、大灾之年大获丰收的玉米垛、农业部长廖鲁言考察大寨、到大寨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的场景,有搬山填沟造平原时的定向爆破和推土机平地、建设高空索道、购来农业机械、建成喷灌滴灌,建成团结沟渡槽,种水稻、种棉花、种油松、摘苹果等照片。同时还展出了贾进财等开山取石时用过的铁锤、铁钎,村民们在工地吃饭用过的砂锅、瓷碗,并已图表等形式展现了大寨的十年造地规划和他们总结的自力更生十大好处。通过这些图片和实物,浓缩了大寨半个世纪的历史,记录着大 29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寨人从人拉犁、肩挑担、抡大锤、扛抬杆、治大沟、造平原,到水利化、机械化,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奋斗历程。他们向穷山恶水开战,首战白驼沟,三战狼窝掌,自力更生抗洪灾,艰苦奋斗建家园,在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参观大寨潮连续不断之时,继续奋斗,搬山填沟造平原,把水引上虎头山,科学中天闯新路等激动人心的场面,都在这些照片和实物里都得到了真实的回放和再现。

第三部分:以国为怀,顾全大局,发扬共产主义新风尚

这部分展出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组组数字图表,纪录了在国家最需要粮食的时候,大寨人的慷慨奉献;兄弟社队有困难时,大寨人的无私支援;大寨人自己遭受毁灭性特大洪灾时,义无反顾提出“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看着这些激动人心的图片和实物,会对大寨人肃然起敬,使心灵得到一次洗涤和净化,受到一次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生动教育。

第四部分:誉满全球,闻名中外,戒骄戒躁,再攀新高峰。

这部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毅、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大寨人在一起的合影;1970年8月国务院在昔阳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和1975年9月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场景;还有外国元首来大寨的照片,还以图表形式纪录了来自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2288批、25000多名外宾和全国各地960多万人次参观访问大寨的盛况。

这部分还配合展出了大寨人劳动时穿戴的鞋袜、手套、草帽、垫后,显示了他们闻名中外而劳动本色不变。这部分展览还记录了昔阳学大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第五部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

这部分可以说是一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寨气势磅礴的改革开放图。展出的有改革开放以来各级领导人视察大寨的活动、郭凤莲重任大寨党支部书记后支委开会共商大计、大寨人南下北上考察学习、大寨中策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签字仪式、大寨羊毛衫厂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大寨工贸大楼落成等历史照片,有大寨生产的玉米、谷子、高粱、小米、脱脂玉米粉、黄金饼、优质苹果、核桃露、老陈醋、系列酒等产品。从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照片中,可以感受到中央和省、地、县各级领导对大寨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可以了解到田纪云、朱镕基、邹家华、李岚清、乔石、吴官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寨人的淳淳嘱咐,可以看到郭凤莲带领有关人员走出寨门、南上北下、参观学习、转变观念的匆匆步履,可以看到大寨人外引内联、扩大开放建起的公司、企业。人在变,观念在变,大寨的面貌 30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齐头并进,迅猛发展。

这部分展览还陈列着改革开放以来,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奖励给大寨的一面面锦旗,一块块牌匾和获得的一次次荣誉,这些荣誉,纪录着改革开放以来大寨村在开拓前进中的新成就,群众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的成就。

第四节大寨人风采专题展

在展览馆的北展厅里,是与大寨村史相配合的大寨人风采专题展,重在反映陈永贵和大寨人群体的功绩、贡献和揭示其精神世界。这个专题展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功盖虎头,绩铺大地,人民公仆陈永贵

这部分通过照片和绘画展现了陈永贵在旧社会的贫苦生活、土改翻身后组织互助组和合作社、参加造地修地劳动、在村中大柳树下河社员一起吃饭拉家常,知道去世后的安葬仪式等情景,并陈列着在20世纪70年代当了国家副总理后穿过的衣服,详尽地介绍了人民公仆陈永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在参观完这几个板块之后,还展示了“陈永贵的话”。这些话十分朴实,担有很机敏,如:“打铁先得本身硬”,“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第二部分:胸怀壮志,无私奉献,一代风流大寨人

这是展览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大寨人的豪言壮语和大寨代表人物的模范事迹,展示了大寨人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熔铸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转化成了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和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一代接一代,不断开拓前进,创造新的业绩。这里可以看到钢筋铁骨的贾进财、任劳任怨的贾承让、抢挑重担的梁便良、吃苦耐劳的宋丽英、勇当先锋的郭凤莲的风采,可以看到艰苦创业红旗谱的英雄群像,可以听到大寨人“站在虎头山,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和“大寨田,辛苦田,没有辛苦哪有甜”等铿锵有力的格言。就是这一张张黝黑坚毅的面孔,就是这一幅幅坚强刚毅的脊梁,就是这一双双苍劲有力的大手,书写了中国农业发展史中极具特色的一章。

第五节名人题词馆

大寨展览馆庭院北侧是名人题词馆。这里陈列着中外名人参观访问大寨后的留言、题词,从中既可体会到各界人士对大寨的关爱之情和殷切希望,又能欣赏到他们风格迥异的书法风采,还可以透过书法感受到他们与大寨人的不解情结。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大寨村

大寨村门楼前是一个柏油铺就干净整洁的长方行广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参观大寨的停车场。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繁华的商贸区。广场东侧由北而南依次有大寨粮站、中国大寨旅行社大酒店、大寨镇政府、大寨供销社等单位。西侧有导游处、计划生育指导站、派出所、电管站、邮政所、照相馆、大寨宾馆等。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大寨宾馆时1999年为适应大寨旅游业发展,将1993年11月,大寨村投资150万元,建起的五层工贸大楼改为大寨宾馆的。这个工贸大楼曾经做过大寨羊毛衫厂和大寨衬衣厂。

进入大寨村门楼,穿过主干街道,现在来到一个小广场,在广场东北边长着一棵大柳树。它树冠硕大,像一把巨伞,遮出100多平方米的树荫,这棵树已有100多年树龄,阅尽了大寨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在20世纪中期,它的照片和故事频频出现在书刊报纸上,几乎成了大寨的象征。来参观大寨的人无不与它合影,作为来大寨的留念。近代文豪巴金先生在《大寨行》中写道:“我想见陈永贵一面也见不到,可是这棵树,它不知道见了陈永贵多少面,一千次一万次,„不止陈永贵,还有许多、许多大寨人!站在这棵树下,我有不少感想。我羡慕它,我喜欢它,我看见它,仿佛见到全体大寨人,仿佛读到大寨的历史„”

在大寨新村建设之前,这棵柳树原来长在前头沟东侧的楞上,生长条件极差,从贫瘠的石头缝隙里汲取赖以生存的水分,借大山阴影下露出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它为了适应环境,树身歪斜扭曲,却顽强坚毅地活了下来。旧社会贫苦农民因缴不起地租被吊在这棵树上拷打过;也有人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这棵树上寻过短见。因此大寨人称其为“苦人树”。“苦人树”和苦人命运相连。

1963年大寨人选定从前头沟到后底沟作为建设新村的地址,在砌筑“胜天洞”时,将半截柳树碴在了涵洞内。大柳树南边有一排平房,曾将是大寨俱乐部,1963年洪灾之后,房倒屋塌无家可归的社员群众曾暂时安顿在这里。1964年大寨在这里办起第一个大寨展览馆。大柳树的东边是一排窑洞,西边则与大街相连。1969年大寨大队又在大柳树北边建起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二层办公楼。于是,在大柳树四周就形成了一个小广场。这时,大寨人把“苦人树”改名为“乐人树”。乐人树下的广场也因此而得名为乐人树广场。

那时候,这个小广场也是大寨人的饭场和会场。无论早、午、晚,只要在村里吃饭,大寨人总是端着大碗,大碗里是差不多的撒面粥、假豆腐条、酸饭窝头,脚前脚后来到大柳树下,蹲在那里,边吃饭边听生产队长 32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或作业组长安排营生,也向队长反映那块地该干什么活了,某某人的营生干得怎样或不怎么样。饭吃完了,会开罢了,男人们抽着旱烟,送碗回家,扛农具下田。这样的会,大寨人叫“饭场会”,不用通知,不用喊,不用叫,准时无误;永恒的主题,不变的形式,却潜移默化着每一个大寨人。学校的老师也请贾进财等老贫农在大柳树下讲村史、讲家史,让孩子们知道过去,懂得大寨的今天来之不易。于是大柳树也和大寨人一样,上书上报,四海扬名。后来,大寨被演绎包装成“继续革命的典型”,大柳树下这1000多平方米的广场也随之被渲染为“反修、防修,批判资本主义的战场”。

历史进入20世纪的最后十年,大柳树周围发生了新的变化。1993年,大寨将原来的大队办公楼改为保健站,投资20万元在旧办公楼旁新建了一座三层楼。楼内除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外,还设有农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民兵活动室等。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最有经济头脑的一些大寨人也看中了这块知名度很高的风水宝地,在大柳树下摆起了冷饮摊、茶水摊、农家饭食摊、旅游商品销售摊,还有人挂着照相机,热情地为游客拍摄大柳树纪念照。逢年过节,乐人树广场又成了青年人的游乐场、歌舞场和文娱节目演出场。2004年,大寨将广场西侧与排窑配套的瓦房和新修的临时门市建筑拆除,统一修建了瓷砖贴面装饰考究的长排商业门面房,仍归原住村民所有,形成了一条食宿服务和旅游购物街。广场和街道均以青灰色大理石铺砌,面貌一新。大柳树不仅是大寨历史的见证树,还是大寨发展的功臣树。

大寨式的窑洞楼房

大寨式的窑洞楼房上一层窑洞的院子,是下一层窑洞的房顶。在上一层窑洞的前面,再盖起一排排青砖红瓦房。窑洞房和相对应的瓦房配套为一户。窑洞房和瓦房之间的空间,既是集体大院,又是行人街道。每间窑洞宽4米,深6米,窑面是连体门窗,当地称这种窑洞为大口窑。它冬暖夏凉,活动室空间大,采光好。过去一般在靠窗户处盘起火炕,依墙摆放瓮、缸、箱、柜。瓦房不设立柱,屋梁硬搁在砖墙上,也没有出瞻和脊兽,一般作为库房、厨房之用。

1964年以后,大寨把这些统一规划、集体施工,陆续建起的窑洞和瓦房,配套分给社员居住,人均20平方米左右。大寨人告别了不知住了多少代的土窑洞、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也可以说,这时的大寨才真正像一个村。这一居民白天看起来集中统一,整齐有序,比起当时一般山村来,确实显得很有气派,充满生机,不同寻常。每当夜幕降临,便从整齐划一的窗户里放射出一排排明亮的灯光,远看既想一列列刚刚到站或等待出站的旅客列车,又像城市楼房的夜景,却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个地 33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方叫前头沟,这个地方的居民区是大寨最早建成的居民区。当时,整个村子即是一个大院、一个大户、一个整体。院里的居民和睦相处,同一时间出工,同一时间吃饭,同一时间开会„从来不用敲钟、广播或呼唤。人们戏称这种一排排似楼非楼式的民居为火车厢式建筑。这一建筑群处处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氛围,体现着当时大寨领导人和大寨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寨村开始酝酿向村民出售公有住房方案。1992年8月,大寨改革了住房制度,把群众居住的集体房屋、窑洞全部作价卖给农户,成为个人资产。一些临主干街道的住户便陆续垒起了院墙,盖起了院门,院内又搭起厨房。屋内也进行了装潢修饰,拆去了火炕,摆上了木床,成为比较现代的民居建筑。

陈永贵故居。

在院门上方,嵌着北京书法家陈松题词的“陈永贵故居”金字门额,门两侧是一幅纪念陈永贵的对联:“一生耕耘锄月刨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县德廉哲贤”。

走进院门,便发现这只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普通农家小院。小院由坐西朝东的两孔石窑和坐北朝南的两间瓦房组成。瓦房南面是存放农具的棚子。棚子里陈放着陈永贵生前使用过的犁、搂、筐蓝、扁担、抬杆、铁绳、开山锤等劳动工具。陈永贵生前在这里居住时既没有街门,也没有院墙,和大寨其他农家一样,街院相连。后来,以北屋的西山墙为界,修了一道南北走向的隔墙,中部设月亮门,窑洞南北各建一道墙与邻家隔开,形成后院:同时临街处又建起了大门,垒了院墙,形成前院。于是陈永贵故居就变成了单门独户、前后两院的格局,院子里也铺了红花方砖。两间北屋分为里、外间,有一小门相通,是陈永贵的办公室兼会客室。里间的墙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和陈永贵握手、周恩来总理在此做客、邓小平副主席在机场迎接陈永贵访问墨西哥归来等照片。炕头上放着一张小方桌,这是陈永贵批阅文件的地方。窗台上搁着一部老式摇把电话机,这是唯一一件当时一般人家还没有的现代化通讯工具。此外,最奢侈的东西就是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了。在土改时分得的老式条桌上,摆放着陈永贵的遗像,陈列着陈永贵在中央工作期间,在北京及地方用餐、饮茶、抽烟的部分付款收据。当时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挣的是农民的工分,分的是农民的口粮,但他无论在中央开会,还是到地方调研,凡属个人消费,一律照章付钱。看到这几张发黄的票据,令人感叹。现在给大家讲几则关于陈永贵生活上的小故事:有一次他到贵州视察,回京后发现多了2箱茅台酒,问随行人员才知是贵州省的领导背着他硬塞进行李中的。陈永贵很不高兴,令工作人员把钱寄去。又有一次,他在北京寓所里吃饭时发 34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现有鸡,而自己并未吩咐去买鸡,便向工作人员询问鸡的来历,得知是家乡人送来的,他千叮咛万嘱咐把钱寄去。他每月只有100多元的生活补贴费,往这儿也寄钱,往哪儿也寄钱,实在难熬了身边的工作人员。1980年5月5日,陈永贵离开家乡赴京时,从县招待所带了60斤小米,以每斤0.13元的时价付款共8元。

北屋外间陈设简单,摆着一对简易沙发,中间放着一张茶几。就在这间简朴狭小的会客室里,陈永贵通宵达旦地召开过大寨党支部委员会,规划农田基本建设,描绘大寨的发展蓝图;和昔阳县领导商讨过治山治水的步骤和方略;也接见过向他反映和要求解决问题的干部群众。后来,他还是在这里,接受过中外记者、作家的采访;接待过国家领导人;接待过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也接待过科学家。西面两孔窑洞,一孔是陈永贵的卧室,现在还基本保持着陈永贵居住时的原样,砖砌的土炕上整齐的叠放着洗的退了色的普通农家被褥。只在墙壁上挂着陈永贵的一些生活照和参加政治活动的照片。另一孔是厨房间储藏室,砖砌的灶台上摆放着锅盆碗罐,盛水缸上搁着面板,靠墙是一排盛粮食的大缸小瓮,散发着浓烈的农家气息,仿佛主人刚出门下田或离家开会。陈永贵的故居是目前大寨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典型的太行山区四合院。1963年遭灾后,陈永贵把这座院子让给大寨小学占用,自己临时住在一处窑洞里。1968年大寨新村基本建成,全村都迁入新居后,陈永贵便迁入现在这处与其他社员别无二致的居所。1973年陈永贵调到中央工作,但家属未迁,他回到大寨,昔阳蹲点的时候,依然和家人住在一起,直到1980年全家迁居北京。现在陈永贵的故居对游人开放,成为展示大寨人奋斗历史的一个窗口。在陈永贵的卧室、办公室、会客室墙上,展示着许多珍贵的照片,真实的记录着陈永贵生活、生产、从政、交往的历史,描绘出一条从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的人生轨迹。

在1963年,大寨村遭受了百年不遇变得洪灾,全国各地共寄来1600元,这个数目相当于现在的1600万,陈永贵把钱退回去,只留下无名无姓的没有办法退还的200元,这点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寨人知恩图报,在08年南方雪灾,大寨村捐19.877万元,5月份四川地震,大寨村捐赈灾款51.4万元,郭凤莲书记个人5次共捐款2.7777万元。我们的郭凤莲书记还是山西奥运圣火传递的火炬手,参加了太原市的火炬传递,她是208号,最后一个点燃圣火的火炬,她说要把这把火炬放在大寨作为永久的纪念。

大寨村从1945年的190口人,到50年代280口人到80年代500口人,到现在我们大寨共有520口人。大寨是唯一的一个村子做到人口不上升的村,这点说明大寨这些年计划生育搞的好。

但是,现在大寨村的经济总收入却达到2个亿。大寨村现在有5大村 35 校本课程<<爱我家乡>> 办企业。

一是煤矿和煤炭运输公司,这是由省政府和铁道部留下的,煤炭发运站年发运量20万吨。

二是饮品企业(核桃露是联合发展企业,核桃露销售收入3.8亿,加上大寨村酒和金鹿酒,去年收入4个亿,今年要争取达到5个亿)

三是养殖企业,养殖5万头猪,每隔一天向北京发送200头肥猪,向周边县市屠宰厂送150头肥猪。系列产品猪粪转化为沼气,送到1700户家庭。沼液供给灌溉5000亩良田。养殖1000头奶牛,3年后上到5000头奶牛,养牛发展设立在公司加上农户,为农户提供所有设备,公司名称叫大寨绿草湾奶牛场,奶供给昔阳县奶品厂,把牛粪供给昔阳县用沼气。这两个养殖业是昔阳县农业亮点企业。

四是大寨玉米加工乙醇企业。把玉米加工成燃料乙醇,带动千家万户,昔阳县有40万亩玉米,只能加工1/3的玉米,燃料乙醇送到石油公司,供给汽车使用,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

五是旅游业的发展

现在我们大寨已经形成了以村、田、山为主的旅游景区,构成了游客一至二日游的格局。今后,我们将注重环境保护,把虎头山森林公园建成重要的旅游观光基地。

大寨村16年来是昔阳县税收第一纳税大户,现已纳税1100万元,人均纳税2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仅仅只有水泥厂的120万元贷款,除此以外,大寨村耕地种地全部集体供给,大学生每年补助1000——2000元。从93年我们就实行60岁以上老人每月养老金200元,93年又重建了大寨小学。这些成果来自于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篇2:大寨导游词

中华第一村——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220多户人家,510多口人,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后进行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___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曾相继视察大寨,国外有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国内有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大寨,来自海外地区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达2.5万多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大寨相续开发了民族团结林、知青林、军民池、周恩来休息厅、支农池、联建池、陈永贵墓地、老英雄墓地、郭沫若诗碑、孙谦纪念地、大寨展览馆、陈永贵雕像、团结沟渡槽、大寨文化广场、大寨文化展示馆、大寨梯田(狼窝掌)、大寨生态园,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大柳树、火车皮式窑洞、大寨新居、周恩来住址等旅游景点,为大寨增色不少。

篇3:大寨精神与新大寨

提起大寨和大寨精神, 很多人都会想到毛泽东时代农业学大寨, 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以及大寨人艰苦奋斗, 战天斗地的时代精神。村委会张主任向我们介绍大寨历史时, 曾用这样一首诗来描述旧大寨的状况:“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地无三里平, 人无三分银。”但是, 大寨人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吓到。新中国成立后, 从1953年到1963年, 在陈永贵书记的带领下, 十年中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每年上缴公粮多达30万公斤。

在大寨村虎头山的参观考察中, 导游向我们讲述了当时老一辈大寨人民造地的艰苦过程。在几乎原始的条件下, 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 大寨人民把山顶的土挖开, 填入山沟中, 硬是在道道的山梁中造出了片片田地。书写了当代愚公移山的神话。

1963年, 大寨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灾。连续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 把十年的经营全部冲光。陈书记号召:只要人在, 洪水冲出个旧大寨, 我们建一个新大寨。村民在陈书记的带领下, 白天修坡 (土地) , 晚上修窝 (房子) 。当时条件特别艰苦, 天气很冷, 大家在工地上吃的都是冰碴饭。

就这样, 大寨人民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次次的在困难面前站了起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二、大寨经济发展现状

这次去大寨, 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对大寨目前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在改革开放后, 大寨顺应时代大潮, 积极发展经济, 创办产业, 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 近年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也做过一些调整。在对大寨村委会进行访问的过程中, 村委领导向我们介绍了大寨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正式确立, 郭凤莲书记重返大寨, 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先后新建羊毛衫厂、水泥厂、饲料厂等产业, 并建立了自己的运输队。大寨改变了过去“以粮为纲”的单一模式, 逐步走向贸工农结合, 全面发展, 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轨道, 第一年就盈利10万余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 截至2008年底, 大寨工业产值达3个亿。上交国家税收1800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新单元楼和别墅区。

但是, 商场如战场, 市场经济下毕竟不比战天斗地的集体经济时期, 大寨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项目的把握不准, 经营中缺乏资金等。企业方面近年来还处于探索阶段, 主要以旅游业为支柱, 在已有的几个企业中, 效益也不够好。可见, 在经济发展方面, 大寨必须根据自身实际状况, 发展有自己特色的经济。

1. 利用大寨以及大寨精神, 开发旅游业。

如目前就开发了虎头山森林公园, 大寨纪念馆等, 据村委会主任介绍, 大寨的游客每年约30万人次, 收入可达300万元。大寨还新建了几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别是还在大寨村树立了一个山西省爱国教育基地的牌子。每年七一等节日, 有很多团体会来大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 以“大寨”, 进行投资, 获得利润。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 收入固定, 风险小。可以有效规避市场经济下风险的冲击, 并能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源发展经济。这一模式的代表就是大寨核桃露, 虽然冠以大寨之名, 但在实践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 该企业并不属于大寨, 而是利用了大寨的品牌进行投资, 大寨据此每年获得固定的分红。

3. 利用大寨地处山区的实际特点, 大力发展土特产品的种植、深加工。

如大寨的黄金饼、小米、红枣、各种粗粮、核桃等, 每年也都取得不小的收益。我们在实践过程中, 就吃到了大寨的黄金饼, 有包装一般的, 也有包装精美的,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运作体系。

三、感悟新时期的大寨精神

1. 艰苦奋斗, 不怕吃苦。

如果说环境成就一个人的话, 那么, 环境也成就一种精神。在大寨那种恶劣到几乎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人们每天面临的就是饥饿, 每天想到的就是怎样生存。但是, 恶劣的环境并不是忍受痛苦的理由。大寨人没有忍受, 而是选择了抗争。因为他们知道, 在这痛苦的背后, 是希望, 是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自力更生, 靠自己, 助他人。

大寨的生产条件差, 生活水平低,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 人民开始当家做主。但是, 大寨人没有等, 没有靠。不给国家填负担, 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 自力更生, 十年造地, 终于取得了抗争的胜利。在大寨自身发展起来之后, 大寨也没有忘记帮助他人, 他们先后帮助周围的几个贫困村, 传授生产经验, 帮助他们发展。

3. 坚信胜利, 困难面前不妥协。

一个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有的困难也许我们一时无法突破, 甚至貌似不可能突破。但是, 在这种情况下, 更需要我们坚信胜利, 对自己有高度的自信, 这样, 才不会被困难所吓到, 在前进的路上继续下去。难不怕, 怕的是我们不敢。苦不怕, 怕的是我们放弃。做事要有长性, 不能墙头草, 两头倒。

参考文献

[1]段存章.我在大寨十三年[M].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3.

[2]丽泉.农业学大寨[M].农业出版社, 1978.

篇4:也谈大寨文化

壑峁梁,阡陌交通,稼穑草木,风俗掌故,历史变迁,甚

至山村那袅袅炊烟。但是,每次去,总希望它是与时

俱进地发展着,给我以新的变化、新的认识,乃至新的

慰藉和力量,哪怕是一点小小的变化,也足以能引起

我的兴趣来。

沧海桑田,人间正道,今天的大寨已经成了闻名

遐迩的旅游风景区了。新世纪新千年的开局之年,我

陪同广西的老朋友又一次来到了大寨。像其它旅游

风景区一样,大寨也有了纪念品购销摊点。也许是因

自己受聘担任《山西旅游风景名胜丛书》顾问的缘故?

总之,赫然映入我眼帘的,首先是书攤上正在销售的

旅游书《大寨》。拿来一看,书的作者为“孔令贤”。这

位论字辈属孔子传人的作者,我认得。他多年在昔阳

县领导岗位工作,还出过几本书。前不久,我还在《沧

桑》杂志上读过他撰写的有关大寨文化的文章。写大

寨,他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而今,我看了孔令贤的《漫话大寨文化》一书,读

后感觉新鲜、新颖。以往观察研究大寨,人们往往着

眼于政治的或经济的角度,这对于揭示大寨现象当

然未尝不可,却很少有人从文化视角来把握它。而文

化,则是从总体上又着重从精神上反映人类在社会历

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寨

在上世纪中下叶创业发展的宏伟进军中创造了独特

的文化。那改造自然实践所深涵的文化意蕴,那组织

教育分配诸项管理所具有的人文价值,以及时代特点

浓烈的大寨精神,无不是大寨人民理念思想精神情操

的生动体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创造;作为全

国典范,又代表着那个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它对于

从总体上深层次上研究大寨的政治经济运行,探求大

寨现象的社会历史价值,无疑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漫话大寨文化》以八个相对独立的篇章,多侧面展示

大寨创业发展时期的文化,追溯传统文化对它的奠

基、启蒙和传承,又以一定篇幅介绍大寨对外文化交

往及其影响,确实为大寨研究领域吹进了新风,可喜

可贺。

值得称道的还有这本书的散文笔法,以事状物,

写景寓情.议论风生,开合自如,将大寨文化叙写得生

动活泼、娓娓动听: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如写深山农

家新风物:“天刚发亮,用不着打钟吹号,用不着呼喊

吆喝,人们纷纷走出窑洞奔向田野工地和其他劳动岗

位。日出东方,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举目可见劳作的人

群”,“谁都在劳动中尽心竭力”,“夜色苍茫,家家炊烟

甫散,男女青年老者壮汉便不约而同到会议室或别的

指定地点开会学习,有时直到深夜方息。在这样的大

家庭里,人们居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朝

夕相处志同道合,原本淳正的民风遂升华为互相关

心、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新风尚”;令人感到真实形

象、人情人理。写人们的饮食习惯:“每至饭时,男人

们便从自家端着饭碗就近聚到街上某一传统聚会处,

蹲在地上边吃边聊;天文地理,政要大事,家长里短,

趣事逸闻,一餐饭往往在不确定主题和主讲人的侃侃

而谈群情愉娱中化作乌有,餐毕碗往地上一放吸一袋

烟,惬意极了,是为饭场”;俨然一幅太行农家风俗画,

朴素简约,妙趣横生,发人神思。至于《文化名流与大

寨》一辑中的文章,更应当作散文来读,人在事内,情

发乎中,给人以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

开国元勋叶剑英赋诗写道:“大寨当年乱石岗,劈

山育土捉龙王。我来正值风灾后,产量能超去岁粮。”

大诗人郭沫若更是激情澎湃歌咏:“人是千里马,乐以

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大寨人人是愚

公,神州争效此雄风。百年基业防涝旱,千仞山头待柏

松。”毛泽东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周恩来总理把大

寨精神归纳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

格”。“条件坏,难不倒;灾害重,吓不倒;成绩大,喜不

倒;荣誉高,夸不倒”,大寨人民就是这样在共产党领

导下,靠着一片忠诚,凭着一双手流血流汗干出来的。

掩卷深思,到底我们要寻找的大寨文化精髓在哪

里?老朋友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广西,“千里来寻故

地”的目的难道是意在寻找“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

流水”?或者仅仅是故地重游,寻找失去了的世界,“自

将磨洗认前朝”地抒发一下怀古之幽情?不!我们看的

就是“虎头山下狼窝掌”、“七沟八梁一面坡”;看的就

是大自然赠予人们以荒山秃岭,而我们人类又是怎样

用双手把它装点成如此美好的锦绣山川;看的就是愚

公移山,敢教旧貌换新颜的人间奇迹!“人是要有一点

精神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永远都

处在创业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自力更生、艰苦

奋斗”是人类在创造性劳动中所必备的精神;在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们同样需要大

力倡导“爱国家、爱集体”的风格;理想和信念更是我

们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能丢弃的思想原则。是的,大寨

曾有辉煌的历史,但是,大寨人所创造的大寨精神经

过拨乱反正和历史扬弃,已经深深地积淀在我们社会

文化中,融进了时代精神,并将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

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固然,本书所述大寨文化只是初步的。对大寨文

化研究尚需进一步完善、深入、提高。我希望有更多的

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其间,以更大的成果奉献于读

篇5:大寨导游词

平昌县大寨小学支部书记、校长 赵家平

(2014年3月9日)

尊敬的李刚局长、禹仁督学,同志们:

根据我校支部的统一安排,报县教体局党委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同意,今天召开动员大会,目的是动员全校党员干部,全体教职工积极投入到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正风肃纪,进一步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更好地服务师生,群众,达到正风肃纪汇聚大寨小学正能量,苦干实干再创大寨小学新辉煌。局党委对我校教育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刚同志,片区督学禹仁同志亲临会议指导,并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根据我校支部会议研究决定,现在我就我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以下四点意见。

一、强化认识,明确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进一步调动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毛泽东同志很早便作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重要论断,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卓然。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关于姓社姓资、摸着石头过河等著名观点,都贯穿着群众路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革命年代“唤起工农千百万”,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在建设时期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在改革开放时期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取得享誉世界的伟大成绩,靠的就是群众路线这个重要法宝。

群众路线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凝聚起大众的智慧和力量,在于它回应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共产党人夙兴夜寐所求的是民族独立、国力强盛、百姓富足,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只有办好一件件与人民群众有关的具体事情,才能让人民群众感觉自己的期待是真实可触的,感觉到我们党为了百姓的利益而付出、去奋斗是可敬可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群众路线上的传统文化烙印,真正领悟它深厚的内涵。《尚书》有言:“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上古典籍到先贤语录都记载着中华民族对于人民的推崇和膜拜,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民之所向决定着时局的变化、天下的稳定,左右着政治形势的长远发展。社会主义

中国承继了民本主义精神传统,实现了服务群众的革命情怀与传统精神文化的对接。

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中央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更好地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是要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用作风建设提振全党精气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承担历史任务的责任感,提高完成伟大使命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只有在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变的前提下,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和发挥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当下,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面临着重大考验,脱离群众、疏离群众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更加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教育事业各项改革任务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教育事业放在推进改革创新的突出位置,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大寨小学正处于爬坡上坎、提升办学品位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深入开展教育

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创建文化校园两大工程,推行三个公开,做好四项工作,奋力实现三年规划目标,最终达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任务异常艰巨。实现这一目标,全体班子成员必须要有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全体教职员工必须要有组织放心社会满意的工作作风,必须得到广大群众的参与支持。全校教职员工能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能否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直接关系到各项目标的贯彻落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大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牢记并恪守党的根本宗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党建优势推动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全校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过去的一年,全校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人民的尊重。幼儿园、校门及围墙的修建,使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初三质量考核名列全县第五名,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三风建设的深入开展,“三满意”评选,进一步端正了学风、教风,优化了校风;全员赛课、教研科研活动的认真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红梅、张晓玲老师成功进入全县决赛,多篇论文获奖,市级课题一个获二等奖,微型课题多个顺利结题,向文德老师成功成为全县名师候选人,大大提高了我校教研科研水平;平安校园的大力推进,确保了我校安全责任事故为零;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确保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职工大会的成功召开,确保了大寨小学走上依法依规治校的良性轨道。同

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形势发展要求相比,与家长社会对我们的期待相比,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追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家长的教育观念、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的执教水平与素质教育内涵发展差距明显,个别干部职工大局观念淡薄而个人主义强烈,敬业意识不强而庸、懒、散的作风病严重,奉献思想缺失而自私自利思想严重,思想保守,畏首畏尾而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意识极为不强,牵着走、推着走、逼着走的现象依然突出。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就会成为大寨小学发展的“绊脚石”,成为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中梗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既立足当前切实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大寨小学的发展。

按照中央统一安排,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去年7月上旬开始,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今天我校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标志着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启动。全体教职员工要深刻认识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增强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要具有成效,真正落实转作风的要求,就要发挥领导干部和大家的参与热情,积极投身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将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二、充分明确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以整风精神掌舵活动的方向,下大力气在“真”字上下功夫。

一要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总书记

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照镜子”,是要查找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正衣冠”,是要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洗洗澡”,是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保持共产党人本色。“治治病”,是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四句话”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教育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力落实。教育实践活动要坚持市委提出的“六个注重、六个到位”和县委提出的“五个结合”,切实解决突出问题,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活动实效。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三个活动全覆盖”,一是在社会上广泛开展教育大家访活动,做到家访全覆盖;二是大力实施名师、骨干教师送教下村行动,做到送教全覆盖;三是加大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困难教职工问题解决力度,做到关爱全覆盖。着力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信心、信念、信仰“三信”问题;二是学风、教风、校风“三风”问题;三是乱收费、乱办班、乱发教辅资料“三乱”问题。努力实现三个必须:教育风气必须纯正,教育质量必须提高,人民群众必须满意。

二要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对象。教育实践活动的参加范围是学校党员干部和全体教职工,重点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参与者。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是我们开展活动的重要方法。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领导班子要深刻认识自身作风形象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深刻认识自身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对于搞好全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严要求高标准地对照、检查、改进、提高自己。领导干部带头示范作用要体现到活动全过程,一以贯之而不是虎头蛇尾。做到认识再提高、学习更深入、实践快一步。

三要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学校,为民,就是教体工作要更好地面向全体师生,面向落后村校,面向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了解师生、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从群众中汲取教育发展的智慧,努力打造优秀的教育品牌;务实,就是矢志不渝地把促进教育公平、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水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谋教育事业扎实发展之策、求教育服务人民之实效;清廉,就是要加大党风建设和廉洁自律,努力打造一支风清气正、高效廉洁、作风过硬的教体队伍。

四要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中央提出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我校要按照中央、省、市、县、县教体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党性党风党纪、道德品行和优秀廉政文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公仆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家园。二是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敢于揭短亮丑,崇尚真理,改正缺点、修正错误,真正让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行为都有新的改进和加强。三是坚持讲求实效。要坚持开门搞活动,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受群众监督,使

群众满意,努力取得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成果。四是坚持分类指导。要针对不同部门、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找准各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合各自实际的目标要求和办法措施。

五要牢牢把握坚持走群众路线这个法宝。群众对干部作风情况,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无论是查摆问题、剖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要坚持让群众知道、让群众把脉、让群众监督,向群众公示整改任务书和时间表。要注意听取群众的评价,在活动之初和活动结束时,要分别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作风方面情况、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三、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各环节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活动各项任务,切实增强转作风、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实效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有三个环节:一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二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三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其中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是基础,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是关键,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是根本。中央明确要求,教育实践活动不分阶段、不搞转段,目的是将三个环节的要求贯通起来、衔接起来,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

一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今天我校的动员大会,是在县局党委督导组组长事先审阅并通过了大寨小学的实

施方案及动员报告后召开的。督导组组长要求我必须在动员大会上要讲清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讲清楚中央和省、市、县委、县局党委的重点要求,讲清楚本学校(单位)开展活动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安排,讲清楚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具体要求。在学习教育过程中,组织党员干部教职工认真学习、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抓好领导班子的学习和讨论交流。党员、干部要深入班级、村校,到困难的地方、到矛盾多的地方,广泛开展“家访全覆盖”活动,走近师生家长,了解班情民意,掌握师生、家长所思所盼,把原汁原味的群众意见采集回来,并指导建立健全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班子成员还要写好专题调研报告。

二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着重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个内容,对照党章和中央有关规定,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认真查摆“四风”问题,形成“四风”具体表现书面材料。要深刻剖析在信心、信念、信仰“三信”上;在学风、教风、校风“三风”上;在乱收费、乱办班、乱发教辅资料“三乱”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主观原因和思想根源,突出重在写问题、重在找原因、重在查自身,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要按照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民主团结的要求,组织召开一次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还是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届时我们将邀请县局党委督导组全程参与我校领导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并点评。学校督查组要深入开展督查工作,在全校班子、中层干部和教职员工中挖

掘正反典型,围绕“四风”问题,动真格,见真章。

三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有所改进、真正提高,把成果巩固下来、坚持下去。重点要制定整改方案,强化正风肃纪,针对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和整改措施,制定整改任务书、时间表,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要开展好集中治理,重点围绕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从严管理干部专项治理等“五项集中整治”活动。要强化正风肃纪,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教育管理干部,特别要加强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办法情况的检查、督促和落实。要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把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具体化、行动化,深入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开展争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争当为民务实清廉型党员干部“双争”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中造福群众、凝聚民心。要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制度进行梳理,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要长期坚持,抓好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要抓紧修订完善。健全联系群众、科学决策、作风考核评价、厉行节约等一批规章制度,推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四、努力强化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务求教育实践活动有序有力推进

教育实践活动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抓好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我校已经成立了由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教育实践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责任。学校支部要全面负责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主要负责同志要敢挑重担,吃透政策原则,把握进度节奏,解决关键问题。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工作指导。

二是抓好学习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采取形式多样、务实管用的办法,组织党员干部教师认真学xxx省委、县委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吃透政策要求。要重视典型宣传,既宣传正面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又注意剖析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在正风肃纪、处理问题时,要准确把握原则、明确政策界限、规范操作办法。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报道、典型宣传、言论评论、工作综述、专题专访等形式,及时汇报教育实践活动工作进展和实际成效,宣传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抓好分类指导,确保统筹推进。要在活动对象上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班级、不同村校的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和办法措施。要在解决问题上分类指导,找准各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要在环节方法上分类指导,把全局的要求与本校职能结合起来,与党员干部、教职工思想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灵活掌握时间进度,探索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活动中要遵循统一原则和要求,又体现针对性、差异性,防止活动呆板雷同。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

有特色。

四是强化制度保障,确保推进有力。教育实践活动要有序推进,必须强化制度保障。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校领导班子成员主动建立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年级,村校,对联系点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示范带动和推进全校教育实践活动。各位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分工确定的联系点,为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新鲜经验,提供借鉴示范。要建立督查制度。我校已组建6个督查组(胡文峰——小学部,周帅——初中部,马明祥——宝堡村校,苏伟民——大屋村小,苟兴和——白杨村小,谭周海——白鹤村校)各位组长要对各个联系点进行教育活动的全程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工作。

篇6:重温大寨精神

上世纪70年代,我在寿阳县委工作,组编《大寨精神颂》演唱剧。县文宣队将大寨精神搬上舞台,属全国首创,精彩表演博得好评。离退休后仍有趣继续探讨大寨精神、学习有关史料有收获:毛主席率先将大寨典型升华为大寨精神,创造的建国伟业,呈现眼前,执笔追叙。

抗美援朝结束,祖国实施“一五”建设,为尽快改变我国一个汽车造不出来落后局面,确定重工业优先。悠久农业大国建设工业化进程,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超出人们意料:1955年秋末冬初,劳动农民将自己的翻身田、祖业田、新置田齐刷刷自愿无偿交归集体所有,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土地私有制延续几千年,为何没付任何代价,平平稳稳改变为集体公有制?土地是农民命根子,是农村最宝贵财富,为何全国劳动农民舍宝献田?大寨农民为何敲锣打鼓喜天欢地舍宝献田?“一五”间期这件大事,需深入探讨。深层原因专家评论,毛主席突破框框调调,抓住火候乘热打铁决策,(乘土改热,打合作化铁),值得追叙,传给后代的。

进入“二五”期间,建国计划更加宏伟,为冲破核垄断,遏制核威胁,国防尖端事业列入建设项目。这是打破常规走路建国方略,实施过程经受这样那样波折困难,在所难免。遭遇两大灾难始料莫及: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自然灾害连年袭击、党的政策严重失误,造成农业生产大滑坡、农民留粮产少,市民供应粮降低,城乡人民饭不饱食灾难之际,强化农业基础,解决人们吃饭问题强烈呼声传进中南海。

按照常理,人民生活困难面前,耗资巨大国防尖端项目,应该让路的。中央经济领导机构,立即调正“三五”方案:采筹可以筹集的国家财力,动用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支援农村建造5亿亩稳产高产农田。特别强调: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吃饭问题迫在眉睫。国防尖端事业前苏联约定援建,随之的脸变卦,突然处于孤立无援。钱学森等世界级科技骨干决不甘心,他们带领国防科技战线队伍,发奋图强、自力更生、不惜肉体与毒素同伴搞试验、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国防战线上上下下强烈指出:国防尖端关系国泰民安、关系国际格局,这件大事刻不容缓。民食民安,就急还是就重?党中央领导机构,呈报毛主席断决。

就在这个历史关头,山西省昔阳县冒出大寨典型,为毛主席决策提供得力论据。“一五”期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大寨人摆脱尊天命、敬地神束缚,标立集体创业雄心,治理狼穴掌连续两次失败不低头、暴发既攻必克意志力量,承受常人难以承受艰苦,第三次治理终获成功。大寨,战天斗地、改变穷山恶水先进单位在山西日报头版头条文稿闻名全省。

“二五”期间,党支部一班人,参加生产、领导生产过得硬,他们白天劳动流大汗、夜间务公免计酬,为民办事,不增加人民负担,既劳力,又劳心,干部群众拧成一股劲,科学种田站到制高点。劳均产粮、户均售粮跃居全省第一,爱国家爱集体50条好汉,挺立虎头山,为继续跃进奠定坚实基础。1960年地委在大寨召开现场会,1961年省委发文号召全省学习大寨党支部。

“三五”第一年到1963年上旬,特大灾难降临大寨,上级及时送去救灾物资、救灾粮、一大笔建房补助款,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原 2

籍石山村,六岁孤儿落地大寨,宁可赤足走,不穿大人鞋成长经历涌上心头,他深深懂得,舒舒服服穿大人鞋弊端多,坚决主张“三不要”,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大寨是省级模范、模范单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灾难惨重村庄不是少数,他们的困难比大寨大的多,上级送来的物、粮、钱该不该让给他们?办农业社十年,连年增产,社员增收,动员农民提出银行储蓄,集体建造新农村,有没有决心?强烈反问,深入讨论认为:自力更生救灾十大好,战天斗地建新村,他们说斗做斗,不放空炮:禾苗倒伏遍地,昼夜加班扶起来,当年粮食减产率降至5%以下;强洪暴冲冲掉百余亩耕地,大干一年夺回来,土地没减少,发展基础仍牢靠;大寨人祖祖辈辈住土窑洞,七天七夜倾盆大雨全部冲倒浸塌,农民失去居住条件,住俱乐部大房间渡夜。统一规划,农民集资,集体扶持,苦战三年,建造久经耐用新窑洞;农民口粮、向国家售粮、集体储备做到三不少。一场大灾难转化为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素质大飞跃。大寨典型在亿万农民中产生磁石般吸引力;1964年1月19日,陈永贵走进人民大会堂,向首都各界人士汇报大寨先进事绩,获得一片喝彩声。其录音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全国有17个省农民听众,掀起自发学大寨热潮。这是全国农民学大寨起始之源。

1964年3月29日极不平凡,是祖国建设走向决策日,当天,毛主席在邯郸召开“四清”工作汇报会,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不顾既定议题,破例汇报大寨先进事绩,他越讲越生动,越讲越起劲、一件又一件奇迹般大寨故事,走进毛主席心里,回到北京,召集李富春等5位副总理,指示:搞稳产高产田好,不要受几亿亩框框限制;农业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节省资金搞基础工业,搞国防尖端;并以结 3

论性语句讲:给钱不一定办成事,不给钱反而办得好。

1964年5月,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上,毛主席重申:农业靠大寨精神…….毛主席在决策层倡导大寨精神,周总理在三届人大会上,精选32个汉字全方位倡导大寨精神,号召各行各业学习大寨精神。亿万农民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低产田、旱地改水浇田,打堤治沟治滩建造新农田步步高,短短十几年,水浇地增加三亿亩,大寨所在县、苦战五年,建造高标准丰产田六亿亩,学大寨先进县发展至500余个。农田建设丰硕成果,为后来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农业大丰收打下好基础。农业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不吃进口粮。“靠谁养活中国人”西方预言失去传销市场。这项重大决策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两件大事,双管齐下,同放光彩。

“三五”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升空了!“四五”第三年,播放东方红歌曲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了!在国力薄弱条件下,国防尖端取得重大成就,亚非拉穷朋友兴奋,世界霸王震惊,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各族人民享受祖国安全根本大福,也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上一篇:读稻草人有感200字下一篇:宿马园区西城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