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别离的古诗句

2024-04-29

伤别离的古诗句(共8篇)

篇1:伤别离的古诗句

伤别离的古诗句

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是往日欢乐的终结,未来幸福的开端。

1.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 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2.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3.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 杜荀鹤《送人游吴》

4.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5.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 陆龟蒙《别离》

6.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7.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 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8.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9.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 郑文宝《柳枝词》

10.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 陆龟蒙《别离》

11.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 李商隐《辛未七夕》

1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王之涣《送别》

13.杜鹃声里长门暮。 —— 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16.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7.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 李白《久别离》

18.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19.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20.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 于谦《岳忠武王祠》

21.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 高適《送魏八》

22.黄菊开时伤聚散。 ——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23.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 杜甫《别房太尉墓》

24.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 何逊《相送》

25.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 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26.莫避春阴上马迟。 —— 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27.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 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28.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 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29.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 卢纶《李端公 》

30.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31.尊前不用翠眉颦。 ——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李白《送友人》

33.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 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34.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 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5.红烛自怜无好计。 —— 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36.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 张籍《春别曲》

37.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 李颀《送刘昱》

38.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 王昌龄《送柴侍御》

39.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 白居易《望月有感》

40.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 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4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2.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43.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44.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45.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46.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47.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 薛涛《送友人》

48.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49.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 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50.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 韦庄《古离别》

51.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 —— 冯延巳《浣溪沙·春到青门柳色黄》

52.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53.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 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54.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 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55.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 骆宾王《送别》

56.玉颜红烛忽惊春,微步凌波暗拂尘。 —— 羊士谔《彭州萧使君出妓夜宴见送》

57.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 徐凝《七夕》

58.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 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59.万叶千声皆是恨。 ——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60.相思一夜天涯远。 ——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篇2:伤别离的古诗句

聚散两相依。聚是力量的凝集,散是光亮的播种。

1.过境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3.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4.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出处: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5.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处:林杰《乞巧》

6.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出处: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10.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

1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处:王维《山居秋暝》

13.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14.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处: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5.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出处:李白《秋浦歌》

16.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1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8.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出处: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2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2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3.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2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处: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5.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26.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27.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28.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辞 九歌《少司命》

2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0.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3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出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2.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33.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爱情诗句

3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出处:张籍《秋思》

35.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36.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37.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出处: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38.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39.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40.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处:李峤《风》

41.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4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出处: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出处:杜甫《月夜忆舍弟》

45.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46.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4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48.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49.欲寄彩笺兼尺素。——出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0.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篇3:伤别离的古诗句

1.显赫的家世、傲人的才华。蔡文姬之父乃东汉时期闻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蔡邕, 在其他艺术领域方面, 蔡邕也涉猎广泛, 天文、地理、绘画、篆刻无所不能。蔡文姬在这样的家庭出生, 所受到的艺术熏陶是他人所不及的, 能歌善舞、诗词歌赋在她身上所体现就再正常不过了。蔡文姬的童年充满了童趣和幸福, 她的艺术家庭氛围和显赫的家世, 让蔡文姬成为集智慧、美貌、才华、气质于一身的完美佳人, 她的才华使她在当时成为京城里著名的才女, 在其成年之后, 爱慕其才华的公子、名仕, 争相求其姻缘, 蔡家经常出现各大家族争相托人求婚、媒婆挤进门的热闹场面。蔡文姬经过多方选择, 最后与才学俱佳的卫仲道喜结连理。此时蔡文姬是幸福的, 感情的归宿让她得到满足, 但此时不幸正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降临, 在改变她人生的同时, 也改变了她诗词艺术的轨迹。

2.世事变幻、人生多劫难。蔡文姬与卫仲道的结合, 在一年后以人鬼殊途结束, 丈夫的突然离世, 给蔡文姬巨大打击。封建理念使他遭到婆家嫌弃, 性格倔强的蔡文姬没有遵从父母三从四德的劝告, 执意回到娘家陪伴父母。祸不单行, 其父蔡邕此时也遇到大麻烦, 董卓平叛黄巾军战乱后进驻洛阳, 为达到登基目的而大肆网罗大势力和名人为自己撑腰, 蔡邕就被他一日连升三级, 官至中郎。后来董卓野心败露, 各地势力起兵讨董卓, 董卓兵败, 蔡邕遭到牵连, 冤死狱中。蔡邕一死, 蔡家家道就此败落。在各地起兵纷争之时, 外族势力大举入侵中原, 到处掠夺, 战乱中蔡文姬不幸被匈奴抓获, 受尽凌辱后被带到大漠, 在逼迫下嫁给当时匈奴左贤王。此时的蔡文姬的生活如同地狱般度日如年。在她大漠生活12 年时间里, 共育两子, 归乡之情, 思乡之苦, 每日都在她的脑海中, 冲击她的神经。蔡文姬的人生悲苦、大起大落, 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曹操统一北部疆域, 在平定之余, 想起自己的恩师蔡邕。为报答蔡邕的知遇之恩, 以重金同匈奴协商, 将蔡文姬赎回。此时蔡文姬的内心已经对归家感到无望, 多年的塞外生活, 膝下的两个儿子使她多少有些安慰。而此时汉使带来归乡的讯息, 将她内心世界中无法触及的思乡之情再次触动。面对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的两难抉择, 本已麻木的心灵再次被刺痛, 人生之中的不幸屡次降临其身上, 令人叹惜扼腕。

3.看透世俗、归隐山林。蔡文姬在期盼与难以割舍的矛盾痛苦中, 登上汉使迎接的专车, 踏上了回乡之路。虽然被强掳至此, 但骨血将永留此地, 永生不再相见, 离别时小儿那渴望母爱的双眼, 她对小儿的牵挂, 她对丈夫左贤王照顾小儿的叮嘱, 这样的画面不时闪现在脑海。这样的精神折磨, 让蔡文姬一时精神恍惚。在漫长的回乡之路上, 蔡文姬于滚滚车轮声中, 回想自己不幸的遭遇, 将这痛苦一生的感受, 写成动人心魄的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在护卫的保护下, 经月余的颠沛流离, 回到故乡陈留郡, 脑海中家乡的一切美好的景物, 在眼前都化为残垣断壁, 曾经热闹和睦的家也是一片瓦砾。父母此时早已故去, 蔡文姬如同一只孤雁, 已经没有了栖身之地。曹操得知后在各方面给予蔡文姬及时的照顾, 使蔡文姬得以安顿。曹操见蔡文姬此时无依无靠, 就在他安排下, 将蔡文姬许配给屯田校尉董祀。蔡文姬这个苦命的女人再次拥有一个家。董祀为人正直善良, 文采也很好, 但平时过于孤傲, 对于曹操对他婚姻的安排, 心中并不满意, 起初对蔡文姬的态度冷淡。酒醉之后的不满之词被人传到曹操那里, 曹操闻之, 心中恼怒, 找一个借口, 将董祀定死罪, 即将斩首。蔡文姬听到这个消息, 来不及穿戴整齐, 赤脚单衣在冰天雪地中跑到曹操大帐, 向曹操求情。当时曹操大帐中大臣、名士齐聚一堂, 曹操得知蔡文姬求见, 就让蔡文姬进入, 众人见蔡文姬衣衫不整、蓬头赤足都很惊讶, 蔡文姬磕头请罪, 将此行挽救丈夫生命, 及自己坎坷的命运进行讲述。她的话语条理清楚感人至深, 让在座嘉宾无不为她凄惨的身世而闻之动容。曹操也被其挽救家庭的勇气所打动, 为此, 特派专人骑快马追回文书, 赦免了董祀的罪。董祀感念蔡文姬的恩情, 从此倍加关爱蔡文姬, 让蔡文姬从此得到家的温暖和关爱, 后来两人双宿双飞, 在夙溯洛水之上耕田居住, 育有一双儿女, 共享天伦。多年后曹操狩猎经过, 得知蔡文姬在此居住, 曾前往探望, 对蔡文姬与董祀美满的田园生活由衷欣慰[1]。

4.胡笳十八拍的艺术表现。蔡文姬的博学多才, 使她在痛苦的思绪矛盾中, 完成了“胡笳十八拍”这首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蔡文姬对“胡笳十八拍“的创作, 字字句句都浸透她所遭受的屈辱泪水和伤痛之情。随着那一行行诗句, 我们可以感受两千年前一位风华绝代的才女所遭受的种种不幸。在战火中离乱, 在屈辱中偷生, 在思乡中绝望, 在归途中骨肉分离。人间悲苦, 世间磨难被蔡文姬一人所承受。她的这首诗让人对生命、对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解读。

此诗开头点明时代背景以及乱离经过。当时正值天下大乱, 世间已没有一块净土, 百姓成为所有纷争的牺牲品。动乱的国内给外敌入侵的机会, 不幸的遭遇使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被胡人所掳掠, 蔡文姬的不幸人生就此展开。第二拍描写被掳途中的遭遇, 匈奴的彪悍, 也体现在他们的野蛮、无知。年轻貌美的蔡文姬在这些人手中, 必将遭受难以启齿的羞辱, 她身心遭受的摧残可想而知。这是一段无法忘却, 但时刻折磨神经的暗黑时段。从第二拍到第十拍, 讲述的是蔡文姬被掳后十二年间的生活。这一时期, 蔡文姬的精神和生活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严酷的自然环境, 风俗迥异的生活方式让蔡文姬难以忍受。江南家乡的一切都只有在梦里出现, 散发着野性的皮毛衣服穿在身上, 心神俱惊。“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体现了当时心神俱惊的精神压迫。饮食腥臭、逐草而居、习俗不通、环境恶劣, 使蔡文姬发出“殊俗心异兮身难处, 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心声。

当时胡、汉两族互为仇敌, 蔡文姬被俘, 被迫嫁胡, 使她精神上承受巨大的双重打击。这种双重煎熬, 让她思乡、回家的愿望更加强烈, 这也成为她坚持活下去的精神力量。在第五拍的叙事中, 蔡文姬以饱含深情的笔触, 描绘了春日仰望蓝天企盼北归大雁带来乡音, 秋日祈求南下大雁带去对家乡的思念。可一年年时光流过, 大雁高来高走, 企盼与失望使她一直生活在痛苦的精神状态下。蔡文姬在胡笳第十一拍中诉说了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独白, 是归家思乡的信念, 使她能够一直坚持到汉使的到来。“忽遇汉使兮称近诏, 遣千金兮赎妾身。”这一天终于等到了, 十二年的漫漫长夜等待, 多年的屈辱生活终于得到终结。但这种喜悦来临的同时, 哀愁也相伴随, 重返家园之日将是与孩儿的诀别之时。这种喜悦与哀愁的并存, 对此时的蔡文姬又何尝不是一个难以取舍, 终身痛苦之事。第十三拍开始, 蔡文姬与子别离的一幕幕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蔡文姬不忍丢下孩儿, 担忧孩儿的生活, 出语哽咽, 哀痛伴随着无助, 真实表现了蔡文姬当时对无法两全的痛苦心情和与孩儿从此再无相见的哀伤, 这种伤别离之痛, 使人读之不忍释卷, 感动之余无不让人泪洒衣襟。归途中蔡文姬时时梦见娇儿可爱的身影, 与子嬉戏、拥儿入怀的场景, 常使蔡文姬恍惚, 或笑或哭, 哀伤思念之情无以复加, 让人揪心慨叹。蔡文姬结束了自己噩梦般的塞外生活, 回到久违了的家乡。乡音未改, 容颜已逝, 青春已在蹉跎岁月中匆匆流过。回到过去, 生活的原点, 新生活开始的同时, 思念之痛又将伴随其终生“,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 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成为其后半生最真实的写照。

5.《胡笳十八拍》的文学艺术之美。蔡文姬一生才华横溢, 命运却是如此不公, 《胡笳十八拍》真切表现了蔡文姬悲惨命运的同时, 也突出表现了她坚强的意志和文学上的大才。“胡笳十八拍”全文语言精练, 用词准确, 将蔡文姬在厄运面前无助、无果、无望, 回乡之际的喜悦与哀愁淋漓尽致地真情表露, 在这首诗歌主人公艺术形象创造上, 以主观抒情来表述, 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也是如此。通篇按被掳、迫嫁、育儿、归国、分离, 都以主观抒情方式, 将其内心悲苦和所处恶境以哀婉之情相诉。人物命运的悲惨遭遇, 使感情表现跌宕起伏。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最终将矛头指向老天, 她控诉老天对她的不公平, 控诉老天给予的人生磨难, 控诉老天对自己凄惨人生的不顾。表现了蔡文姬悲愤无助、控诉无门的痛苦心情[2]。

纵观蔡文姬的一生, 虽然后半生享受到家乡的田园之趣, 但整体来说, 她的一生以悲惨形容不为过。蔡文姬能够在这样的人生逆境中生存, 她的毅力, 她的才华, 让人敬佩她悲惨的命运更让人同情。从“胡笳十八拍”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才女凝练的语言叙事, 看到了一位母亲面对与儿伤别离的悲情。其场面渲染之动人心脾, 言辞之哀婉, 无不展现作者的才华与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胡笳十八拍”不愧为中国悲怨文学的巅峰之作, 蔡文姬中国才女地位实至名归[3]。

摘要:蔡文姬悲惨命运成就了“胡笳十八拍”感人的内容, 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 同时, 蔡文姬也因“胡笳十八拍”的艺术成就, 奠定其历史才女地位。

关键词:蔡文姬,劫难人生,伤别离,胡笳十八拍,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周昌梅.时代幽人缥缈孤鸿——简论蔡琰[J].湖北大学学报, 1997 (6) .

[2]汤力伟.论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

篇4:欢聚过后伤别离

“忙年”之忙,也包括了各种情绪之忙。情绪过度对老人的身体是一种应激反应,如过喜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增速、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这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非常危险。而过悲可使头晕乏力、心神不宁、心灰意冷,影响人体诸多系统。提倡拥抱情绪,就是说,高兴的情绪来了,自然地接受它,中医学讲“过喜伤心”,应适当地喜于所喜;低落的情绪来了,也接受它,中医学讲“过悲伤肺”,不要再悲于所悲。

团聚之前,子女还可能因小家琐事、工作繁忙、朋友聚会等稀释了对团聚的期盼心情,而对老人而言,此段生活之重心常常是为了团圆而精心张罗美食、收拾屋子、准备礼物等。做这些事情是个喜悦的过程,感到高兴之时,老人可以跟子女在周末通个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心中对团聚的期待,好的情绪鼓励相互表达出来;问问子女这次过节是否需要为他们特别准备些什么,以避免父母单方的过度劳神;问问子女准备回来多久,以利于提前安排自己的节后生活。为避免振奋的情绪影响晚间睡眠,通话时间以白天为宜。

团聚之时,高兴的情绪可以通过言语向子女表达,需要子女陪伴自己逛一逛,走一走,也可以直接说出来,或写在一张小单子上和子女一起看,让子女学会关心自己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告诉他们自己的需要。

离别之时,从老人的角度,给出如下建议:第一,让子女们回到自己的小家时,一定电话报平安,自己有何感受也可适当与子女分享,同时,可以问子女下次再来的日子,心里可以有一份慰藉和希望;第二,尽快安排好并投入自己的生活,参加一定的社交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等,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建设性地调节情绪上的落差;第三,即便心中感到失落,乃至悲伤等,也接受这份感觉,不自责自己的心理脆弱,不自责自己是儿女的负担。“可怜天下父母心”,和其他父母多多交流,认识到自己脆弱的情绪恰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和牵挂。但父母不必过多地将这份情绪传递给子女,相应地,可以正面提出要求,比如:“爸妈想你,不忙时常打电话回家,有时间常回家看看。”这样,子女也将更好地适应节后的工作、生活。对于那些过年期间无法返家探望父母的子女,老人也应注意情绪的合理表达,正如古人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与子女的交谈中应以适当的情绪交流加以正面提出要求为主,避免对子女指责、抱怨,也避免自身太过悲伤而让子女感到内疚不安。

篇5:伤别离的诗句

1、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2、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5、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8、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9、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10、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

11、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12、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13、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14、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15、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6、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17、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18、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9、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20、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2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23、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24、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

25、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26、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27、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28、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29、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30、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

31、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3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3、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3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6、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

37、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38、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39、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4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41、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4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4、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45、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46、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4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9、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50、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51、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5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53、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

54、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55、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5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7、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

5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9、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0、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61、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62、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63、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64、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65、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66、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67、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68、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6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0、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71、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7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篇6:伤别离的诗句 徐志摩

人生自古伤离别。漫漫人生路,离别何其多!朋友们又知不知道徐志摩的伤离别之苦呢?其实不止徐志摩,自古便有不少的.离别诗句。

伤别离的诗句

1、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2、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3、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4、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杜牧《赠别》

5、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6、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杜荀鹤《送人游吴》

9、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10、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11、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2、悲欢离合总无情。——蒋捷《虞美人·听雨》

13、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忠州过了又涪州。——左辅《浪淘沙·曹溪驿折桃花一枝...》

1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5、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16、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7、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18、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19、人间别久不成悲。——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20、一枕初寒梦不成。——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2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22、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2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4、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25、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2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7、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28、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9、衰兰送客咸阳道。——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30、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李颀《送陈章甫》

31、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32、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33、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34、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35、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3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7、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崔道融《梅花》

38、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3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0、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4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43、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44、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45、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46、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47、明月不谙离恨苦。——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8、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49、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篇7:伤别离诗歌

【一】

期待千年的回眸

化作一滴滴泪珠

望眼欲穿的`相聚

换来一次次生离

幸福如昙花,转瞬即凋零

【二】

闸不住的泪水

止不住的心痛

盼望,渴望

坚强总被失望伤

当热情不再

当泪水结冰

梦想,理想

终成无望

【三】

太阳躲进云层

天空开始下雨

期待春风吹来

苏醒所有美梦

只要太阳在

希望就在

幸福就隐匿在

篇8:伤别离的古诗句

芗城中学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即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

教学设想: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堂类型:鉴赏课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徐小凤《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渲染情境)“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而这种激情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得以生发,这些意象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久而久之,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词中的意象,就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那么,与离别结缘最深的意象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古诗中的离别意象。

二、解读意象

(一)折柳赠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而“灞桥”一词,不仅屡屡出现于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且载于史籍。《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亦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由此可知它之成为别离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决非偶然。

在诗人笔下,柳有时以“多情”的形象登场有时又以“无情”的面目亮相。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诗中,对柳的无情的判断从何而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这里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有点类似于毛阿敏的一首歌《思念》:“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正话正说更浓烈。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一—折柳赠别(板书)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同样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这里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芳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情,离别的愁情似乎在“芳草”意象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二—芳草惜别

(板书)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 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它不断渗透进作家们的离情别绪,终于取得了被作家们争相用作意象的殊荣。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且看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一、二句不说天下伤心事是别离,而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李白另翻新意,超越了离别之事写离别之地、离别之境。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似乎可以说,凡是使用“南浦”或“灞桥”一词的诗词,必定与送别有关。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三—长亭饯别

(板书)

(四)歧路歌别

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 “ 临歧 ”。聚宴送行的人,怀着离愁别恨,依着乐曲节拍和声调,边唱歌辞,边传柳条,此情此景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古人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尽管我们很难统计当时的别歌曲子,但是从“渭城”“折柳”在唐诗中出现的频度,可以窥见歌别的流行程度。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诗》。因诗中有“渭城”“阳关”两个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故又称之为《阳关三叠》。

“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人”(白居易)。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中也唱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许浑历来为选家钟爱的《谢亭送别》也是一个例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又叫谢公亭,为谢眺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著名的送别之地,加之后来诗人在此不断的歌咏,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四—歧路歌别

(板书)

(五)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所谓“祖送”、“祖席”、“祖帐”、“祖筵”、“祖饯”等,都只不过是对这一习俗的雅化的异称。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

《送殷溆》有云: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因不忍就此分别而再度干杯,意在掩饰各自的伤感之态。

贯休《古离别》云:“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索性将离恨比作旨酒,说二者都能醉倒古往今来的任何人。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五—饮酒劝别

(板书)

(六)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既咸且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在别离诗词中,泪往往有着神奇的效应。它不仅能损伤离人的眼睛:“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北 周·庾信《拟咏怀》);沾湿离人的衣裳:“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唐·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落满离人的酒杯:“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宋·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而且能染红枫叶、霜林:“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金·董解元《诸宫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委实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六—挥泪泣别

(板书)

(七)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古代作家习于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恰如他们习于借柳咏别一样。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水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七—以水喻别

(板书)

(八)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滥觞于南朝作家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一飘落天外、匪夷所思的想像,开了借月咏别的先河。唐诗中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等等。都是独运灵光的借月咏别佳句,而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的银辉搅得离人彻夜无法入梦;天亮以后,残月的余辉仍斜射房中,不肯罢休,这是因为它不知道别离的痛苦。反用张泌诗意,而各有千秋。月,这一别离文学作家递相沿袭的意象,在宋代词人笔下分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八—借月咏别

(板书)

三、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离别诗是有些固定的象征事物,但最重要的仍是真情实感含蓄而真挚的表达。

应当补充说明的是,“柳”、“水”、“酒”、“月”、“泪”、“草”、“云”、“南浦”、“灞桥”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促使它们互生互济、相辅相成,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有的兼用月、泪,如晚唐韦庄的《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有的兼用水、酒、月、草、南浦,如明代黄周星的《满庭芳》:“新绿方浓,残红尽落,多情正自凝眸。不堪南浦,又复送归舟。便倩江郎作赋,也难写别恨离愁。消魂久,斜阳芳草,天际水悠悠。”如此变化组合,以至于无穷,而别离主题便在变化组合中不断得到新的生发。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杜牧在千年之前的一声喟叹依旧言犹在耳。离别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之日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就一直是文学、音乐以及戏曲表达的一个恒久主题。但与其说离别之愁是古人留下的深深印记,不如说是古人把人皆有之的离别悲情化。

四、拓展延伸

别离词大多涂抹着感伤的色彩,弥漫着悲剧的气氛。但并不是所有的别离词都一味作哀婉语、愁苦态。正如即使在乌云布满天空时,偶而也能看到一抹透过云隙的阳光一样,它掩盖不了尚有另一些别离词力图 以刚健语、旷达态冲破哀婉、愁苦氛围的事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王勃的这一首,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被誉为“婉约之宗”的秦观也作过变奏的尝试,而且其尝试非常成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两情”二句对眷眷然不忍分别的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对爱情忠贞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当你独处逆境时,想到在那海角天涯,有一颗坚贞的心始终以同样的频率伴随自己的心跳动时,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在作者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词中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使所有庸常的伤离怨别之作黯然失色。

在宋代别离词,尤其是南宋别离词中,另有“悲壮”一格。即虽也有悲凉之语、沉郁之句,却不掩刚劲之骨、雄壮之气。因而亦归于“变奏曲”之列。张元干《贺新郎》是其中的显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我们听到的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凄惨之音,也不是“动离忧,泪难收”(秦观《江城子》)的哀怨之语,而是“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的金石之声——古往今来,有多少爱国者报国无门,却心志不灰,我们既然怀着生死不渝的报国之心,又岂肯像一般的小儿女那样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呢?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正是此词的不同凡响处。

从美学意义上说,别离词那哀婉、愁苦的主旋律似乎属于阴柔之美,雄健、昂扬的变奏曲则似乎属于阳刚之美。它们表现为不同的审美类型,都能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美感效应。如果真要分出高下,那么,前者的哀婉与愁苦,显示了对生命中的缺憾的被动的消极的喟叹;后者的刚健与昂扬,则表现了对生命中的缺憾的主动的积极的挑战——一种明知如此却不甘如此的挑战。

五、教师总结: 学生朗读诗歌。

师:反复的诵读和精彩的赏析将我们带入深沉悠远的离情氛围。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当我们为清新明朗的送别诗而欢欣鼓舞时,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播放毛阿敏《同一首歌》,营造情深意重离情氛围)

结束语:人总要往前走,前进是为了更好的停留。人生如此,那我们不如祝福——当时间走过,现在的离别已为永远,变为一抹淡淡的涩,衬托这现在纯淳的甜!记住,前面有更美的圆!

六、实战演练

1、诵读各种类型的送别诗。

2、阅读下面两首诗,分析诗中表达的离别情感,各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下发材料)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七、教学后记:

1、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发现,适当引导和指点后,整节课的难点便不在理解诗歌,而在于诵读诗歌。如果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对诗歌的理解会大有帮助。

上一篇:写虎皮兰的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珍藏】大学生村官、公务员、选调生考试及发展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