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著名景点山西大同导游词

2024-05-07

精选著名景点山西大同导游词(精选6篇)

篇1:精选著名景点山西大同导游词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味。

篇2:精选著名景点山西大同导游词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晋阳太原导游词 (三)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晋阳太原导游词 (四)

篇3:精选著名景点山西大同导游词

一、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对旅游翻译的适用性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其代表人物是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贾斯塔·霍尔兹曼塔里 (Justa Holz-Manttari)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等著名学者, 主要用于译员培训和指导非文学翻译, 而它的代表人物认为它同样适合文学翻译。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汉斯·威密尔 (Hans Vermeer) 提出的“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在特定场合发生的目的性行为, 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符号相互转换的行为。翻译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目的性的行为, 其翻译目的由译文发起者根据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使用的特定场合确定, 并在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 中提出, 如果译文发起者没有明确指出, 那么译者就应根据翻译要求达到翻译目的。根据目的论, 翻译行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法则。威密尔认为:“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是为了某个目的, 因而, 也应达到这一目的。目的法则包括:笔译、口译、说、写的方式应使文本或翻译能在所使用的环境中达到应有的目的, 使用者通过文本或翻译能实现他想要达到的目的。” (Nord, 29) 连贯法则指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译文使用的交际环境中要有意义, 且译文使用者能够理解译文。忠实法则指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三个原则具有层递性, 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又服从于目的原则, 即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 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 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张锦兰, 2004) 。

导游词是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一种文本, 其目的在于通过导游员的讲解,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景点, 认识景点文化, 进而达到宣传景点知识和文化的目的。因此, 导游词的翻译应该把“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以译文为重点”作为翻译原则 (张宁, 2000) 。“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就是尽可能保留和宣传中国文化, 因为导游词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文化交流。“以译文为重点”, 是指在翻译导游词时, 译者要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 对原文信息进行调整, 让外国游客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导游解说。笔者以为, 导游词本身及其翻译的特点正好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性原则相吻合。因此从目的论视角来研究导游词的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导游词翻译策略

如上所述, 导游词的翻译应采取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 那么, 导游词的翻译就应该考虑中西方人民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对译文做出适当处理, 使译文能够充分满足翻译目的的要求。

(一) 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方法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是导游词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旅游景点的英文名称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对该景点的第一印象, 进而影响其旅游兴趣。晋城作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导游词的翻译工作方兴未艾。笔者从有限的英文导游词中发现, 即使是同一位译者的译作, 在景点名称翻译中采取的策略也有不统一之处, 更不用说不同译者的译作了。如晋城最著名的景点之一“皇城相府”的翻译有Huangcheng Xiangfu, Royal Residence of Prime Minister, the Castle and Mension of Prime Minister, House of the Huangcheng Chancellor等。外国游客不可能知道“the Castle and Mension of Prime Minister”和“House of the Huan gcheng Chancellor”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旅游景点的英文名称却有多种的现状不但误导了国外游客, 同时对晋城这座旅游城市的不良影响也很大。笔者认为, 译者有必要在景点名称翻译上达成一致意见, 给景点一个具体、固定的英文名称, 以达到更好地传播晋城文化的目的。

汉语中的景点名称从其语法结构上看主要采用“专有名称+种类名称”的名词词组形式。所谓的“专有名称”即指对景点的称呼, 如人的姓名和城市的名字;而“种类名称”则指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两者的排列顺序一般是专有名称在前, 种类名称在后;专有名称以单声词和双声词居多, 种类名称则一般多为单声词。通过对现有的英文景点名称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译者多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和音译加意译等几种方式。其中许多学者、翻译工作者认为“音译加意译”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景点名称翻译方法, 尤其适合导游人员的口头翻译” (常亮, 2008) 。关于受试者对地名翻译的倾向性, 我们以“石宝寨”这一地名为例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有76.5%的受试者倾向于音译加解释的方法 (文军, 2002) 。景点名称“比较恰当的译法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闵大勇, 1997) 。

笔者认为, 对于晋城的景点名称, 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音译加解释和音意结合的翻译方法。

1. 对于那些含有典故、传奇或神话故事的景点名称, 如果其深层含义可以用简短的英文表达出来的话, 笔者认为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较为合适。如:

“皇城相府”可译为Huangcheng Xiangfu (House of the Huangcheng Chancellor) 。

“龙门”可译为Longmen (Dragon Gate) 。

2. 对于那些含有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 而又没有复杂的文化内涵的景点名称, 以及含有典故、传奇或神话故事的景点名称, 但是其内涵不易用简单明了的英文来表达景点名称, 笔者比较倾向于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即专有名词使用音译, 种类名词采用意译的策略。晋城市范围内的景点名称多属于此类。如:

“九女仙湖”可译为Jiunv Lake。

“蟒河”可译为Manghe River。

“王莽岭”可译为Wangmangling Mountain。

“锡崖沟”可译为Xiyagou Valley。

“赵树理故居”可译为Zhao Shuli’s Residence。

“长平之战遗址”可译为Ruins of Changping Campaign。

(二) 传统文化、宗教相关内容的翻译策略

晋城是华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人文底蕴深厚。中国的古代历史人物、传统文化和宗教名称对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导游词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和晋城本地区的文化, 因此, 任何影响信息传播的不利因素都需要在翻译中化解。译者在翻译有关文化、宗教内容的导游词时, 既要考虑翻译目的, 又要考虑外国游客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鉴于此, 笔者认为在处理文化、宗教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下面笔者便以宗教相关内容的翻译为例来探讨文化和宗教的翻译策略。

1. 对宗教的翻译要看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译者在翻译时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这样既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又有利于外国游客体验不同的异域文化。如道教是我国一大宗教, 以前的译者在翻译某些名称时大都采用异化策略, 其中许多英文名称已经为翻译界所认同并广泛使用, 所以在翻译晋城的道教文化时译者便可以直接采用。如:“道教”英译为Tao, “道家学说”英译为Taoism, “道家信徒”英译为Taoist;“玉帝”译为Yudi, Yuhang或the Jade Emperor, “嫦娥”译为the godness of the moon等。

2. 对于某些连中国人都未必熟悉的神仙名称及其相关信息, 译者在翻译时需谨慎对待, 如果这时仍然采用异化策略, 则会适得其反。如晋城府城玉皇庙的一段导游词:

后院的东庑上三间是曜星殿, 这些塑像是十三星君像。其中金星、水星都是青年女神像。你看那水星左手执笔, 右手握笔 (笔、札均已失) , 形象端庄, 神态温柔娴静;金星手抱琵琶, 剑眉有郁郁之状。

译文:This is Yaoxingdian Hall.It is for the 13 Bright Shiners in Heaven.Now please look at the 13 status.Both Gold Shiner and Water Shiner are young females.Look, how elegant and gentle Water Shiner is!She had paper in her left hand and brush-pen in her right hand.Yet the paper and the brush-pen are missing.Gold Shiner is thoughful with a Chinese instrument called pipa, in her hands.From her frowning eyebrows, we can guess that she is not happy now.

原文主要介绍了“十三星君”的塑像, 这些名称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译者若试图把原文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外国游客, 把“十三星君”翻译成“13Bright Shiners”, 金星和水星分别译为“Gold Shiner”和“Water Shiner”等, 则不妥。受基督教的影响, 普通西方人对佛、道教所知甚少, 对于这样的目标读者, 如果采用意译则很可能出力不讨好, 因为审美距离过大, 读者读下来只觉得一头雾水, 无法取得阅读的愉悦感, 而这将会置译本于死地 (马乐梅, 2008) 。一些宗教词语在上下文中如不起重要作用, 不翻译便可传递原文信息。霍克斯就用省译的方式, 这种方法虽有信息缺失之憾, 但省力, 且无伤大雅 (马乐梅, 2008) 。对此类问题, 笔者认为译者不妨采用省译法 (omitting) 处理它。

试译为:This is Yaoxingdian Hall.It is for the 13 Gods in Heaven who stand for the 13 stars.Now please look at the 13status, of whom two are young females.One had paper in her left hand and brush-pen in her right hand.Yet the paper and the brush-pen are missing.The other is thoughful with a Chinese instrument called pipa in her hands.

3. 对于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则使用异化原则, 即借用世界通用的表达方式来翻译, 如:“佛教”是Buddhism, “基督教”是Christianity等。因为有资料可以借鉴, 从外国传入的宗教的翻译难度应该比中国本土的宗教小, 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 景物描写的翻译策略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汉英导游词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也存在很大差异:中文大多采用描述性语言, 辞藻华丽, 文笔优美, 用词凝练、含蓄;修辞上多运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 以求行文工整, 声律对仗, 给人以美的享受;相比之下, 英语导游词措词简洁明了, 表达方式直观、通俗, 句式大多采用简单句和简单的复合句, 复杂的复合句很少出现, 体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性。根据目的论, 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必须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因此, 译者在翻译行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话语习惯, 使译文很好地在目的语环境中发挥作用。

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导游词中的景物描写时要大胆使用省译法 (omitting) 来删减那些无益于信息传达的词汇, 力求译文准确、直观、通俗。如王莽岭观日台导游词:

站在这里远眺东方, 视野广阔辽远。天气晴朗时, 白天能看到远处的河南城乡, 晚上能看到城镇里的灯火。每逢晴天日出之前, 峰峦沉浸在鱼鳞般的茫茫云海中, 东方天空变幻无穷, 从灰蒙蒙至五色染云再至金鳞闪耀, 一轮红日从豫鲁平原尽头冉冉升起, 云遮雾罩之中, 火红的太阳耀眼夺目, 一时间霞光万道, 群山尽染, 其磅礴辉煌之势, 一如泰顶, 使你顿感生命的鲜活和力量。

Seeing eastwards from here, we can look into very far.On fine days, we can see the towns and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At night, we can see the lights in the towns.On sunny days, before sunrises, all the hills are immersed in scalelike cloud ocean.The sky in the east is changing from grey color to colorful clouds, then to golden-scale-like glowing.A red sun rises slowly from Yu-Lu Plain, or the plain of He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The sun is very dazzling from behind the clouds.Suddenly, there are strong morning glows.The mountain is dyed red all over majestically and splendidly.At this time, we seem to be standing on the highest place of the world, fresh and energetic. (周秀玲, 2009)

这段中文导游词主要描述了在王莽岭观日台观看日出时的景象, 用了许多四字成语和形容词, 诗情画意盎然, 极大地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需求;而英文翻译也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并且尽量做到了译文简洁明了, 但笔者认为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 (1) “白天能看到远处的河南城乡, 晚上能看到城镇里的灯火”, 译者译为“Onfine days, we can see the towns and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At night, we can see the lights in the towns.”相邻的两个句子重复出现“we can see”和“towns”, 笔者尝试把两句中文导游词译为:On fine days, we can see the towns and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and enjoy the lights at light. (2) “一轮红日从豫鲁平原尽头冉冉升起”, 译者翻译成“A red sun rises slowly from Yu-Lu Plain, or the plain of He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我们知道英语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语言, 英语句子有“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太阳从东方升起) ”的说法, 但此处译者译为from Yu-Lu Plain可能会让外国游客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笔者建议直接译为英语的习惯说法, 即用in the east代替Yu-Lu Plain。 (3) “东方天空变幻无穷, 从灰蒙蒙至五色染云再至金鳞闪耀”, 英文为“Thesky in the east is changing from grey color to colorful clouds, then to golden-scale-like glowing.”, 不难看出译者致力于原文的生动, 然而笔者认为正因如此译文显得冗长, 建议译为:The color of the sky in the east is changing dramatically.

三、结语

晋城导游词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笔者在此提出了处理不同的导游材料时主要采取的策略, 并不排除用其他方法的可能。由于笔者研究的材料不够全面和知识能力水平有限, 所提出的翻译策略和对原来的译文提出的修改意见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 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共同为晋城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常亮.旅游景点名称翻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8, (3) .

[3]马乐梅.论霍译《红楼梦》宗教词汇翻译原则和方法.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 .

[4]闵大勇.旅游翻译初探[A].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5]文军.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1) .

[6]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

[7]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5) .

篇4:精选的山西著名景点南山寺导游词

南山寺是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的合称。在五台台怀镇南3公里山腰。元元贞二年(12)创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将三寺合并,改称今名。民国初年又予扩建,全部联成一体。区背山面水,林荫蔽日。寺依山势建造,高低错落,层迭有致,有亭台楼阁,殿堂古塔三百余间。南山寺寺前坡道林荫覆盖,山门下筑石磴一百零八级,门前影壁砖雕细致,门上钟楼建造精巧。寺内殿宇形式结构各具特色,台极甚多,两侧栏板望柱上雕人物,花卉,鸟兽,故事等图案。

各殿檐下坎墙或墀头下肩上,装置各种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图案,内容有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历史故事等,突破佛教教义范畴。各殿檐下,木雕图案精致,饰以彩绘贴金,更为富丽堂皇。大雄宝殿内塑释迦及二第子和胁侍菩萨,石雕汉白玉送子观音,工艺尤精。两侧明代塑像十八罗汉,是五台山罗汉中的佳品。

篇5: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朋友们,我们现在正行驶在辽阔的金沙滩古战场上,只不过历史上苍凉雄浑的景象已经换成了眼前绿色的新装。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树林和茂盛的庄稼。

不过,当我们来到金沙滩,仍然会在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悲凉,当我们的视线穿越1000年的历史时空,一幕印刻在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大战就会历历出现在眼前,那隆隆的战鼓声将杨家将的慷慨悲歌演绎了整整一千年。其实,血战金沙滩的故事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从小到大我们从老人嘴里听、戏台上看、收音机里听、电视机里看、电影院里看、书本上面读,杨家七郎八虎有的战死、有的被俘、有的出家、有的被害,老令公血溅李陵碑,只有六郎一人大难不死,却仍然镇守雁门、为国尽忠,乃至连杨门女将也个个巾帼不让须眉,临危时刻披挂上阵、血染疆场,真可谓是满门忠烈、气壮山河。

金沙滩——是杨家将赋予了这三个普通汉字以忠勇爱国、慷慨激昂、凛然正气的文化内涵;金沙滩,从历史走到今天,血染的沙场已经变成了美好的家园,然而当我们走过这片热土,会感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样的肃穆,正象诗人白桦说的那样:“鲜血洒在战场,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间,一千年的悲歌从古唱到今”。

篇6:精选贵州著名景点导游词

红枫湖地区的规模开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征战云南回师的明军万余人,在明威将军焦琴的统领下,分驻在今猫跳河中游一带,建立威清卫 ,实行军屯。今红枫湖镇中一、中八、右二、右七、后五、后六、刘官堡、陈亮堡、龙井堡等地,都是昔日屯军的驻地。屯军“三分戍守,七分屯田,”揭开了这片热土农业开发的序幕。之后,经过历代农民前仆后继的辛勤劳作,把这片荒漠的处女地,建成了清镇的“粮仓”。

1958年,兴建红枫湖,红枫湖水淹区近百个村寨的1.8万居民,献出了他们世代经营的良田沃土和林地园地7万多亩,房屋万余间,异地搬迁或就地往高处搬迁,艰苦兴家,重新创业,这是何等豪迈而令人欣佩的举措。几十年来,他们在国家的扶持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没有动迁的居民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经过一段贫困的日子后,与红枫湖相依为命,安居乐业,过上小康的生活。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分类》教学设计下一篇:高校助学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