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学习十九大体会

2024-05-16

个人学习十九大体会(精选10篇)

篇1:个人学习十九大体会

党的十九大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标定了历史方位,刻划了时代坐标,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总书记在3万多字的报告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判断、新的目标、新的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我们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纲领性文献,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

此次大会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主题。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自一大到如今的十九大,党始终用自身行动来向我们展示不忘初心,奋勇前进,方得始终。十九大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概括了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族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十方面的成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及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党的新论断;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坚定思想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提出“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等新理论。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最根本的应该先学懂十九大习总书记讲话中的新理论和新判断,并用新理论新论断来武装头脑,加强政治思想正确性建设。

在此次报告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从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了战略安排,对今后一个时期内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做出全面战略部署,并专门就青年一代承担使命、接力奋斗作了强调,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正处于青年时期的我们应清楚认识到青年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深切认识到肩负的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我们要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不忘初心跟党走,做一名合格青年。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意识到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今天中国制度稳定、强大的经济稳定和国际地位,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舒适的学习环境,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定的生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伟大时代的建设者,但不能做旁观者,要做历史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作为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大学时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跟党的步伐,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做一名有远大理想且理想信念坚定的人,做一名由国家情怀的人,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篇2:个人学习十九大体会

一号台 王 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报告深刻总结过去5年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做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划时代纲领性文献,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诸多风险和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站到了新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开创性的辉煌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科学研判中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方向描绘了宏伟蓝图。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昭示着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思想理论上的伟大飞跃,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将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习近平在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是要贯彻报告中的各项战略,其中报告中强调了现阶段质量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质量强国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篇3:个人学习十九大体会

从国际形势分析, 20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 目前已出现见底的迹象。据世界银行的分析, 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4.6%。在世界范围内, 明年、后年走向经济复苏是可以期待的。这将形成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同时,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座里程碑, 它标志着世界制造业的重心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全面转移。这一过程将延续几十年, 形成有利于中国全面推进并完成工业化的国际环境。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 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 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正在成为继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之后的第五个“世界工厂”。

不容忽视的是, 200多年前, 当西方主要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轨道的时候, 其人口规模不到2亿人。200多年来, 全世界的矿产资源 (包括矿物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大量消耗, 按目前的开发规模, 石油、天然气资源仅能开发数十年, 铁矿、铜矿等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也仅可开采100———200年。而目前全球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规模达30多亿, 中国的人口即达10几亿。巨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供给瓶颈, 形成尖锐的矛盾。不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将难乎为继。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要顺利推进工业化,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也是难以想象的。

内蒙古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煤炭、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元素等储量和经济价值均居全国第一位。森林面积、草原面积、草食牲畜载畜量、人均耕地面积等也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因此, 在国家全面推进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 内蒙古正在成为“重要的支点”。2001———2010年, 内蒙古年均经济增长率可达17%以上,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多百分点, 并且在2002—2009年连续8年经济增长速度居于全国首位。目前, 人均GDP、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均位于全国第7、第8位, 初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 10年来内蒙古经济的突破性增长, 主要是通过扩大资源开发规模实现的。例如, 2001—2009年, 内蒙古煤炭产量从8162.89万吨增加到6亿吨, 增长6.35倍;发电量从465.5亿瓦千/时增加到2239.85亿千瓦/时, 增长3.81倍;钢产量从458.75万吨增加到1261.94万吨, 增长1.75倍;天然气产量从7.01亿立方米增加到136.31亿立方米, 增长18.45倍;化肥产量从39.58万吨增加到261.53万吨, 增长5.61倍;载重汽车从无到有, 产量达到27362辆, 液体乳产量从39.19万吨增加到348.89万吨, 增长7.89倍。今后, 内蒙古这些工业品的产销量仍会有一定的增长, 但是, 将从以往的爆发性增长转变为常规性的增长, 是必然的趋势。局部地区 (盟市、旗县) 仍然可能因重大项目的实施, 形成超常规的增长, 但就全区而言, 主要工业产品想实现10年间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 则是不现实的。

根据内蒙古的客观条件、发展要求和国家的战略部署, 及时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大势所趋。在适当扩大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同时, 努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延伸产业链, 并发展关联产业, 不仅可以有效扩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而且可以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而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近年来, 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自然资源转换战略中, 注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例如, 在能源开发中, 不是局限于传统矿物质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 的开发, 而且注重新能源开发, 目前, 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 超过了2000年全区发电装机容量780万千瓦, 位居全国第一。在煤炭开发中, 突破了采煤———卖煤的传统模式,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并且在推进二次能源转化的基础上, 努力开拓煤化工产业, 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焦化工, 等等。目前, 已形成甲醇、煤基乙二醚、煤基油等煤化工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 煤化工正在成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并开创了中国“煤化工世纪”的新纪元。

同时, 内蒙古近年来的产业扩张, 也为未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 围绕煤炭、电力工业的发展, 形成了相关的设备制造业的广阔市场;配套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 包头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 呼和浩特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装备制造基地;在黑色冶金 (钢铁) 、有色冶金 (铝、铜、铅、锌等) 、贵重金属 (金、银等) 、稀有元素 (稀土、铌、钽等) 开发的基础上, 发展特种钢、合金钢、合金冶炼、加工、机械制造, 可以抓住国内、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复苏的历史机遇, 将内蒙古建设成重要的特种金属材料———新材料加工及其制品生产基地。

因此, “十二五”期间将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及时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折, 对内蒙古经济的健康发展, 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应当指出, “十五”以来, 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发展拉动的。“十一五”前四年,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1%, 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45.4%上升到52.5%;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39.5%下降到38%。

特别是市场体系建设落后, 金融体系建设落后, 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的两大瓶颈。

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市场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中心市场、专业市场是合理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优化组合的基础条件。具备优质资源, 拥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却不掌握中心市场、专业市场, 就丧失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丧失主动利用市场机制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主动权, 在市场竞争中难免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 由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内蒙古大量经济效益外流, 也难以摆脱被动的地位。至2010年, 内蒙古仅建成了一家国家级的专业市场———通辽粮食市场, 这是内蒙古市场体系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但也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 全国的市场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按照国家的部署, 至2020年是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走向完善的时期。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了。因此, “十二五”期间, 内蒙古自治区必须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像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工业发展一样, 重视市场体系的建设, 将中心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战略重点。特别是不失时机地构建国家级的煤炭市场、电力市场、金属材料和以稀土为主导的新材料市场、化工产品市场、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木材市场, 等等, 形成配套、有序的市场体系, 保证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

金融改革、发展严重滞后, 也是严重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瓶颈。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互相推动的经济。金融资本发育滞后, 不仅会严重制约产业资本的发展, 还会导致大量资金、效益外流, 那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跛鸭经济”。按照国家的部署, “十五”期间就要完成省级、地市级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工作。可是, 内蒙古自治区至2010年刚刚完成内蒙古银行的组建, 金融业务尚远未扩展到全区;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历经十几年来的漫长筹建, 至今仍未完成;全区12个盟市, 半数以上还未建成商业银行。这一状况不要说比先进地区, 就是与同为西部地区的新疆、宁夏相比, 也落后了十几年。

“十五”以来, 内蒙古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 但是, 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地方保险机构至今仍是空白, 地方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均是空白, 信托投资萎缩形同于无。对资本市场的开发严重滞后, 无论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与上市公司的数量、融资规模分析, 在西部地区都是落后的。伴随着区内金融业务的急剧扩大, 数以百亿计的金融业经营收益外流, 本土金融业实现的利润则微乎其微。同时, 金融改革、发展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投资、融资的需求, 这是导致民间资本找不到正常的投资渠道, 中小企业“融资难”得不到及时解决, 从而催生地下钱庄、高利贷在某些地方泛滥, 得不到遏制的体制性原因。

篇4: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三处提到信息化,十七大报告中只有一处。十六大报告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提法,在十七大报告中不见了。有人因此提出疑问: 是不是对信息化的认识在国家层面有所降低,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将有所降低?

我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论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部分中,报告指出: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六大报告,则是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部分中提到信息化。

按照十七大报告的内容层次看,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经济的总纲。由此可知,十七大报告不再把信息化视为经济建设的一种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的一个领域。从认识层次上看,将十七大报告与十六大报告相比,信息化的位置上了一个层次。

再者,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填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些概念并列,将其视为需要全面认识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视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之一。

以学术的角度看,工业化、城填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概念属于现代化学科理论范畴。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填化、市场化等进程属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内容,而信息化、国际化属于第二次现代化。在西方的历史上,两次现代化有着明确的时间界限。我国的学者曾提出,中国的现代化也必然分为两步,先完成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再实现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

近年,我国有学者提出,中国现代化进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同步发生,或者说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应该说,这一理论更切合我国的现代化实践。从这一点看,十七大报告关于信息化的论述与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是一致的,体现了对中国现代化本质的深刻认识。

不论是工业化还是信息化,其本质都是对社会现有结构的解构与重构,是对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再调整,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世界历史上,由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从而实现现代化,目前尚无先例。十七大报告提出,对由此而产生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全面认识,对由此而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深刻把握,这反映了对两次现代化并行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深刻认识和高度关注。

篇5:教师学习十九大个人心得体会

(一)我做得够吗?

其实,一直以来,我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一直在教育教学的一线,担当学校重任,真心对待学生,真诚对待家长。这个学期我带两个班的语文,兼任班主任,同时是新基础学生工作的骨干教师,同时义务做常态的家长课堂——我一直太忙了,太累了,心里也曾经掠过一丝丝“只要努力好好做工作就行,没有时间这些就先不学习”的念头。可是这次学习过后,我知道我错了!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在教师的岗位上做的不够就叫做缺德!

是啊,我们面对的是发展中的人,是过程中的人,是不可以画句号的人,我禁不住一次次在心底问自己:孩子的发展是不可逆的,面对那么多的孩子们,我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吗?我做的够吗?

这样一问,心底就有了敬畏,就觉得自己离黄大年,离李振华这样的优秀教师太远,就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自己就更加有了见贤思齐的自觉和内省。

(二)我还有当初的情怀吗?

习总书记在和北大的师生座谈是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通过学习,反观自我,我就觉得,教师要有教育的热情,甚至激情。做教师首先要全心全意做最好的自己,其次是全心全意倾情对待学生。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

可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却总是感觉很忙,也总是感觉有很充足的忙的理由:我们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我们要管理学生,我们要组织活动,我们还要读书,要照顾老人,要照看孩子……可是,我们的忙碌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忙忙碌碌中,我们是否还有最初的情怀?而消弭了情怀的教育是否就多了遗憾,多了叹息?

教师的工作是很累的,班主任的工作是更累的。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工作中,我们带着情怀上路,就可以融入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感受成长的快乐,就可以做一个幸福和快乐的教师。

(三)我能开启孩子无限的可能吗?

每次学习,我看到像李振华、窦桂梅那样的名师,还有无数的名师,他们面对并不出色的学生,总能够在看似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开启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无限可能。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的新基础教育,正在做的新基础教育改革,也是追求生命的真实成长,“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特别关注孩子的内在发展。

带着这样的学习感悟,再来看我的孩子们,我也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是only 1,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他们就是天地间唯一的存在;他们不是N0 1,他们不具备相同的能力和个性,也永远不可能到达相同的水平。而作为教育者,只有当我们把孩子看作only 1,看作他们自己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懂得了学生,也才能真正尊重学生,从而开启孩子无限的可能!

在喜迎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特别是有了作为引路人的更多反思:平时繁忙的工作容易让我堕入平庸,怎么办?我想,要么与自己的平庸握手言和,要么让自己的努力配得上自己的梦想。我当学曾子,一日三省吾心,不时拷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我做的够了吗?我还有当初的情怀吗?我能开启孩子们的无限可能吗?我拿什么给我的学生们?

篇6:个人学习十九大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其党章已经根据当今时代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经历了17次修正、制定。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修改党章以符合新时代的变化,这是十九大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也是广大党员的共同心愿,新党章必将在这个新的时代,新的历史阶段上,引领新的历史征程,为新时代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更大的辉煌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

修改党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十八大以来,在怀着一份赤子之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在基础设施、医疗、居民收入、就业、养老、脱贫、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伟大的成就离不开我们党的一系列先进的治国理政重要的理念政策:“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先进的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新政策写入党章,用新党章武装全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攻坚克难,是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新的历史局面的重要保障。

修改党章符合新时代新阶段的特点。十九大报告中宣示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与时俱进,为党章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党章在指导党的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修改党章符合人民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无不凝结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的使命担当。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说,为人民谋幸福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修改党章,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有利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对增强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重大意义。

篇7:个人学习十九大体会

德江县第一小学

潘文国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大会。作为一名教师,非常有幸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适逢大会召开,收看了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实况直播,聆听了总书记代表十八届委员会作的大会报告,倍受鼓舞,倍感自豪。报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科学的理论和充满担当的实践。报告总结成就实事求是、鼓舞人心,阐述思路条理清晰、意图明确,部署工作任务具体、措施有力。报告既有实事求是的现实研判和战略安排,也提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辉的理论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充满时代自信的政治宣言,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

通过聆听总书记的报告,有以下收获和感想:

1、找准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报告从现实和历史、国际与国内等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报告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会。

3、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相吻合。对于生产力的现实研判也是实事求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4、接地气、以人为本、体现党的宗旨

提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非常接地气;“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说明教育很重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说明人民的利益更重要,体现党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篇8:个人学习十九大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9:个人创业致富九大陷阱

陷阱一:短视老板短命店

因为中国曾经缺乏创富的环境,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就像个被带进烧饼店的饿鬼,抓到什么吃什么,哪还顾得上去隔壁味道更美的饺子店吃吃。很多企业家彼此的区别就是有的被带进了烧饼店,有的被带进了饺子店,不远处全聚德的招牌却没人看见。没有长远战略规规划的企业是短命的,富不过一代,更不要说三代了。

陷阱二:俺要做大

经济学家张维迎说:把一个公司从小做大容易,把它从大做小不容易。意思就是说找个大高个不难,但找个像姚明那么灵活的可不容易。舒马赫1973年就说小即是美,虽然这个提法被认为太理想主义,但企业大了难免官僚、迟钝,小所代表的灵活与敏锐的确令许多大老板心向往之。所以大伙别都一门心思盯着世界500强眼热了,虚胖即肿。

陷阱三:乱花迷眼症

古时候有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因为他没生在社会转型期。机会频生,我不抓别人还抓呢。这边把脚伸进制服的裤腿里,那边的手就哗啦啦从股市上往怀里搂钱了。你说你没得着这种机会我信,你说你能坐怀不乱,咱们还是走着瞧吧。

陷阱四: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实这种人适合当文学家,有诗人气质。他们做个吸引人眼球的营销人员也能风光一时,要做创业者就悬了点。微利时代的企业家只有更扎实更谨慎才能活得好,因为消费者们早就为是听谁吆喝就跟谁走的时候了,就像在那些管理混乱的机场,下了飞机后他根本不理连喊带拉的司机,直奔老老实实排队的那辆出租车。当我们酸溜溜地说出偏执狂才成功时,往往忘记了狂人在张狂背后额外做了多少功课。

陷阱五:我有很强的生产力

并不是只有硬碰硬的产品才值得投本钱,未来越是柔软的产业越是潜藏着暴利的可能,甚至是暴利的最后一个藏身之所。女人努力使身体柔软,企业家们要努力使心灵柔软。请牢记,服务是钱,点子是钱,就连小资爱玩的情调也是钱。去年,全球产品价格在通缩的阴影下不住下滑,但是服务类的产品价格却仍在上升,而且势头正旺。

陷阱六:跑得又快又省料

多快省时地建设……这里是理想化到几乎无理性的说法。又要马儿跑不吃草,似乎是萦绕在大多数老板心中的对下属的美丽期待。在中国,高薪能不能养廉咱们另说,没有高薪想聘到良将的机会相当渺茫。您要是觉得这么大的一个企业自己玩不转,想找几个帮手,请提前设计好激励机制。

陷阱七:你办事,我不放心

自己要的人找来了,可是“你办事,我不放心”,很多大老板就是学不会信任下属。这也难怪,不能埋怨诸葛亮没替刘备培养出干部,实在是小材难支大厦。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实际上能做到像柳传志信任杨元庆那样的真是不多,所以中国的联想也只有一家。

陷阱八:吃独食

人在江湖,除非你能号令天下,否则学不会结盟是很悲惨的一件事。岳不群也得先推行五岳并派,然后才敢跟任我行较量。中国这个市场没有谁能一口吃下去,饭菜可以免费,肚子可是自己的。不但可以和你所处的不定的上、下游厂商联手也未尝不可,只要记住息己的目的就行了。

陷阱九:我是英雄

篇10:十九大个人学习心得

承载着8900多万党员的重托和亿万人民的热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年10月18日上午9时在北京隆重开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将由此翻开新的一页。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的历史和5年来党的工作,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报告实实在在,描绘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

一、不忘初心

我们党一成立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此之前,很多先进的中国人也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做出了努力,付出了牺牲,但没能实现。这个责任落在共产党人身上,完成民主革命,实现国家独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不忘初心,不忘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初就树立的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严格要求自己,集中所有精力做好所有工作。

二、牢记使命

共产党人是人民的队伍,是一切为了服务人民的。在基层工作,最多接触的就是群众,他们是最善良的人,只要给予帮助,总能记在心里。群众的挂念和关心是对我们共产党员最大的荣誉。我在基层工作的1年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份感情的深厚,为此,我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意识,坚持以群众为本,服务群众,不忘我们共产党人永远的宗旨和使命。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即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一起努力,我要以自己为支点,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肯,踏踏实实的工作,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以此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十九大精神结合我这几年的教育让我明白:第一,了解学生要什么,只有了解学生所需,才能提供学生所求,所以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第二,了解自己有什么,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不断加强学习与充电,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体验,都要下苦功夫;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长流水。第三,了解知识怎么教,一个好的思想教育工作过程就要以心换心,用最好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真知,提高综合能力。

我将通过常规课、专题教育课等课型组织学生学习,渗透十九大精神,并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十九大精神,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案例在学生内心深处引起共鸣,让学生以后的路更宽更广。

知识能改变命运,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或者要让每一个家庭的孩子上好学。我作为一名基层老师,更要为此做努力。相信十九大以后,我和那些小伙伴们,一定会作出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以满足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我认为,这就是做到习总书记讲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育就从娃娃抓起,就从小学教育抓起。因为小学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小学生这一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将会影响他的一生,我们基层老师能够为这些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我觉得很幸运、很光荣。在教学中,我将与同事们分享、交流十九大报告中的心得体会,一起站在三尺讲台,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孩子,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创举。

上一篇: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小学信息技术面试说课稿下一篇:有效激励下属的12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