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制度

2024-04-25

大学读书制度(精选14篇)

篇1:大学读书制度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

0.1总体感受

作为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初学者,而且只是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这本书,因此不敢对此进行什么评价,只能是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诺思的这本书对制度和制度变迁,以及其在经济绩效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模型。

虽然在读此书之前已经学过一些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但是认真的读完此书之后,还是觉得受益匪浅。从结构上看,,

整个内容从制度概念的介绍,以及制度内容的详细探讨开始,到制度实存的证明以及各种特征的分析,最后以将制度纳入经济史的研究之中结束。然而,在阅读每一章的内容时,总觉得结构与逻辑有些难懂。几乎每一章都需要两到三遍的阅读才能有所领悟。

我觉得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在理解能力上还有许多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英文的写作方式与中文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翻译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有机会能再读一下英文的原版就更好了。从论证的观点,诺思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好制度方面的观点,也解决了不少经济绩效与经济史方面的问题,当然也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

0.2主要观点

诺思在这本书中提到的观点很多,难以将这些观点很有逻辑线索的串在一起,仅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罗列在下面,具体的论证与前后的逻辑关系可以参考下面的读书笔记,最好的是参考原文。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与实施。新古典理论是在西方有效制度的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因此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这一理论就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人类行为的分析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矗人类行为的分析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动机,二是对环境的辨识。制度通过改变个人信念的表达成本来改变人类行为的动机。非正式约束在短期可以通过观念与意识形态来影响制度在长期是路径依赖的根源。

-------------------华丽丽的分割线------------------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这一经济著作的作者,道格拉斯・C・诺思,他的生平中最为显赫的便是他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后他的一席理论与发现得到更多的关注,并在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如今他的一些理论洞见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现代经济学常识了。而实际上,诺思最为显赫的成就应在于他在制度经济学这一领域的突破及贡献。政治经济学由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创立,以反对主流经济学为旗帜,强调立足于个人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经济活动,此举可以说是在经济学史上投下了一块甚有分量的石头,激起层层的浪花。而诺思在继承了前人的成就之上,更为系统的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且在研究上做出了重大突破,使得制度经济学这一流派更具有科学性及说服力。由此,经济学中计量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两大流派鼎力的局面奠定,甚至更趋向于关注制度经济学,可以说诺思是这一流派的集大成者。

①在诺思的种种成就之外,我注意到他在加州大学读本科期间选的是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三学位,可以猜想在大学本科期间接受的教育,为诺思此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许在此之前诺思就对经济与政治及其相关性感兴趣,但不可否的是在大学本科的系统交易之后,诺思对制度与经济的理解更为具有权威性。诺思著作等身,《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其中之一,在这一著作中诺思对制度给予了着重的关注及详尽的阐述,企图寻找出其与经济之间的关联,从而为经济发展寻找出一条发展之路。诺思的这本书十分清晰的建立了他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对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模型进行了有力的修正,将个人效用函数差异,信息不确定性等因素引入了古典经济学工具理性的基本假设,使之具有了更强的现实解释力,同时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分析框架。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制度经济学著名观点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出处。诺思格外地强调了非正式约束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正式约束的延伸与补充,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正式约束的实施与贯彻。这等于说将文化分析引入了经济学,提升了文化这一在古典经济学模型中本不存在的因素的地位,从而解释了许多现实问题。诺思提出了由于制度边际报酬递增导致的路径依赖现象,这就意味着首先对于任何制度的观察必须放在一个整体的动态图景之中,解释现实的钥匙往往存在于过去,同时又说明制度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一时点的制度可能会决定未来很长时间维度内经济体的发展。因此制度因素万万忽视不得,也就是说,仓廪实的重要保障是礼节知,礼节知而仓廪方能长实。这又让我想起了那个关于后来者诅咒的故事:新兴国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最新技术以实现迅速的技术变迁,但如果制度的变迁不能跟上反而不会获得长期的发展甚至发展可能会失败。技术变迁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但是技术变迁带来的潜在收益需要相应的制度才能得以发挥,同时有效的制度能激励技术变迁的发生。因此我看完这本书有个感受,就是制度作为人类智慧的最重要的产物之一,一切社会元素的综合,同时又决定着各元素的发展,在社会经济领域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③正如这部学术专著的题目《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所表示的。

上一篇:支付结算法律制度重点 下一篇:贵州高考户籍制度

篇2:大学读书制度

一、每周二、五利用半天时间集中进行政治理论、业务学习,由局办公室负责考勤,并与公务员考核相挂钩。凡因故不能参加学习者,应事先向办公室请假,并向局领导说明原因。

二、局党组要坚持每月一次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心组成员读书笔记不少于两万字,每年写出1-2篇质量较高的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

三、坚持“八个一”学习制度。每天读书半小时;每月精读一本必读书目,通读选读书目;每年摘录一本读书笔记;每月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一篇读书感悟;每季度在报纸刊物发表一篇以上文章;为每个科室订阅一份专业杂志或报刊。

四、坚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组织干部把身边的好书推荐出来,使大家多懂好书、多读好书,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每季度通过会谈、网谈等形式,交流工作方法、创新理念、人生感悟、心得体会。对学习的书目、推荐理由进行交流发言,定期选定一个读书讨论主题,通过发表心得体会

文章或在线交流的形式发表读书体会,讨论读书疑惑,达到释疑解惑、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做到学习计划、内容、教材、人员、时间五落实。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有检查。由办公室安排,按计划认真组织学习。引导干部自学,每周自学时间不少于四小时,年读书笔记不少于3万字,由局领导负责抽查。

六、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专题学习与座谈讨论相结合、重点辅导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在实践中创新学习形式,力求在学习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篇3:大学读书氛围为何冷淡

中国古代形容死读书不善应用的人为两脚书橱, 但倘若书橱里连书都没了, 岂不成了空心萝卜?近日,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 大学生就业难源自自身素质降低, 虽然有些偏颇, 但反映的问题却有一定代表性。当代大学生确实普遍存在知识积淀不够, 读书太少的现状。网络浅阅读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经典著作的深阅读, 娱乐化、视觉思维代替了深思考、逻辑思维。十个大学生中九个半都逛论坛灌水, 但静心读过几百本经典著作的不多。

大学读书氛围冷淡, 与社会浮躁风气有关。在媒体主导、网络炒作的通俗文化影响下, 大学生的阅读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些情节紧张、刺激的热销书如《狼图腾》《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等阅读率很高, 而一些专业课和社科方面的经典书却多望而却步、浅尝辄止。同学之间谈资多为哪部最新电影, 哪本热门畅销书, 有思想、有难度的经典书则难上卧谈会。

其实大学生算得上是以读书为“职业”。大学图书馆藏书甚丰, 其中不乏经典好书, 为何大学生却很少借阅, 或借了也很少看完?我想这和学校里的教学机制与就业压力有关。

现代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取向。教师职称、待遇均与科研成果挂钩, 与教学效果好坏关系不大。导致教师普遍轻视教学, 认不认真讲课, 严不严格管学生, 全靠自觉。有些教师因此对学生呈放任心态, 不仅平时不布置读书作业, 连考试都给划定范围, 学生不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 进行深入思考也能顺利通过考试, 拿到学位。缺乏教师的引导和考试压力, 很多学生对自己要求难免放松。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难以安心读书的另一重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产业结构不匹配等累积矛盾, 大学生就业前景堪忧。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但读书的功效不能立竿见影, 转化为大学生的就业砝码。满腹经纶在胸, 不如满纸证件在手。大学校园里出现经典书冷清、辅导书热闹的现象, 四六级必过红宝书、雅思托福一点通、司法考试白皮书等辅导书充斥大学校园, 经典书被迫退位让贤。

高尔基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养成和思考能力深浅, 关系到大学生个体修养和专业能力高低, 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塑造的媒介。大学生少读经典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体国民素质提高。

篇4:大学读书制度

其实,大学抢优等生源的做法不只是国内独有,国外也有,就连世界名牌大学云集的美、英两国也不能幸免。不过他们的斗法是笔力。有的广告虽有大学间彼此的挤兑与贬损,但火药味并不浓烈,倒是非常幽默有趣,看后令人开怀解颐。

先来欣赏几所美国名牌高校的招生广告。

哈佛大学:来吧,宝贝。到这之后,你的年薪不会低于20万美元!别轻信媒体!我们不是最喜欢拒绝人的学校!最没人情味的是麻省理工!别去申请麻省理工!申请我们这儿吧!相信我!即使两万多名申请者中我们只录取9%,还是申请吧!顶多邮箱里多出薄薄一纸拒录信。来吧!让更多的申请者来吧!这样我们的录取率就可以跌破1%了!

斯坦福大学:哈佛算哪根葱?加州是我们的地盘。你对我们来说可有可无,但不管怎么样,你还是申请吧,万一中大奖也说不定呢。

哥伦比亚大学:我们可是纽约市区最靓的地方,可我们的录取率只有10%哦。幸好,被我们拒录了,你还可以去纽约大学,那里的人都是被我们拒绝掉的。

再来看看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校徽中央同样都有一本书,只是前者的书是打开的,而后者的书是合上的。因此,牛津大学招生时就利用自己的校徽做文章,说剑桥大学是不读书的,书都没打开,只是拿来装点门面的;而剑桥大学毫不示弱地予以回击:牛津读书太慢了,我们都学完了,把书都合上了,他们仍打开书在慢腾腾地看呢。

篇5:班级读书制度

2013-2014

(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古人贤者以在千年历史中便向大家明示读书的重要性。如今,我们又怎可掩卷不读,荒废了读书之乐呢?

同学们,请拿起手中的书,请翻开身旁的书,让我们一起进入书海的世界。在那里,我们的精神将获得自由,我们的性灵将获得成长。但往往有些同学读过了许多书却没有所得没有所获,我想这既是因为没有所悟,也因为我们读书不得法。

首先,我们应学会选择书籍。什么书籍适合我们看,什么书值得我们看,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如果在选择书籍上便出现了错误,那么读书何来收获。

其次,我们要学会思考。虽说书籍是营养品,但这营养品也要你会吃才能产生功效。建议大家每日读书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边度边思考,将你的感受与体悟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对文中优美的语段进行摘抄记录,也许某篇作文便可用上其中的语段词句。

再次,读书要学会分享。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说的便是独自享受开心快乐,不如拿来与人分享。当你读到某一本好书,请不要吝啬,将书推荐给大家。同时,你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向他人推荐书籍,怎样吸引别人的兴趣。

读书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在读书中,学会成长,学会快乐!

篇6:教师读书考评制度

一、读书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内涵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现制定陶桥教师阅览制度。

二、读书要求

1、本学期读书必须围绕《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本书开展阅读。

2、每位教师每周每天必须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自主阅读1小时。

三、读书考核

1、每人每学期做读书笔记一万字左右。

2、在每双周一次的教师读书交流会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读书学习心得。

3、各位教师按学校读书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根据学习的进度,认真撰写心得、体会。

4、撰写读书笔记,要字迹清晰,内容充实,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符合自己思想实际,不能敷衍了事。

5、学校定期组织读书笔记的抽查和评定,对撰写读书笔记态度认真、质量较好的教师,进行通报表扬,对撰写质量差,书写潦草,态度敷衍的教师,给予通报批评。

6、读书笔记的撰写情况,作为对各位教师进行绩效考评情况的重要参考。

五、检查方式

1、教科室不定期检查读书情况。

2、校长室每月对读书情况进行抽查。

3、每次检查对违规情况进行登记,每星期公布一次。

学生读书评价机制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落实新课改的理念,使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到课外资料,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成为当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打造书香校园,使书籍成为我们学校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二、评价要求

1、健全学校一把手抓大阅读活动的工作制度。围绕“读书、快乐、成长”的主题,真正做到课外自由阅读,课内引导学生阅读,教研活动研究阅读。要把大阅读活动作为学校干部,教师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积极做好家长与教师的工作,提高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创设读书氛围。并把图书使用与管理、读书活动的开展、读书效果的考察列入班级工作考评当中,使读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3、落实“三个结合”。(1)教师的指导要课外与课内阅读相结合。(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结合学校的活动。

三、评价方法

(一)评选“书香家庭”。让教师带头,引领我们学校学生的全体家庭成员参与到读书行列中来,与自己的孩子读书,与自己身边的人读书,与自己比赛,走“书伴我进步,书伴孩子成长”的“书香家庭”。

(二)班级: 为继续开展好“大阅读”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决定每个学期进行一次“书香班级”的评选活动,评分标准如下:

1.查大阅读计划(10)

查是否有班级阅读计划,学生是否有个人阅读计划。2.班级书香文化氛围(20)3.图书角的建立(20)

是否做到图书角整洁,干净,并做好图书使用、借阅、管理。

4.学生阅读情况(20)查学生读书笔记、日记等。

5.问卷:阅读课开展情况(20)

6、积极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学校、市级组织的竞赛活动,并取得优秀成绩的,按等次加分。(10分)

篇7:教师读书学习制度

为构建学习型学校,营造书香校园,让读阅真正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习惯,特制定以下读书学习制度:

一、读书时间每天要保证一小时以上,四十五岁以上的教师每期读书要达到十万字以上,业务自学笔记必须在五千字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的教师要求读书二十万字以上,业务自学笔记必须在一万字以上。

二、读书的种类应丰富,多读教育专著和业务杂志,以促进专业发展,传统文化、名著等也应成为读书的重点。

三、学校改善条件,为教师设置读书场所;学校安排专项资金为教师购置图书。

四、每次例会前五分钟,教师轮流交流读书心得。

五、学校定期将教师读书情况,笔记情况进行检查,结果与学校年度考核挂钩。

六、每位教师每期至少要在校园网上推荐一本好书或一篇美文;撰写教学随笔、案例、论文,收集整理本学科的教学资源至少一篇上传到校园网站。

篇8:大学应引领社会读书风尚

众所周知:文化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静态存在于文本之中;一种是动态的渗透于民众,成为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并转化为他们的行动指南,作用于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的培育和传播离不开各级学校的教育。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观之,大学有义务传承、培育、引领读书风气之先。

从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来看,也应该引领读书风气之先。在当前整个社会阅读率偏低的状况下,大学不仅要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生力军,而且要引领全社会的读书风尚。

大学要引领社会读书风气之先,首先要形成自身浓郁的读书氛围,才能谈得上引领社会读书风气之先。因为人们上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这个大学的文化熏陶。大学要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把大学这个社会组织建成一个崇尚学术、热爱读书、善于学习的学术机构。这个学术机构中的领导层要认识到,只有把大学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机构,才能保证大学的学术思想,成为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中心和理论基地。

从大学的活动主体来看,大学能够引领读书风气之先。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不论其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还是职业道德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都离不开长期的读书学习。

大学要把倡导读书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的教学过程占用了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读书的理念,其效果是明显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教课程开出参考书,让学生课余时间来读。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校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大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培育,及大学几年的文化熏陶后,激发了读书兴趣,养成了读书习惯。他们走向社会后,不仅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也会把内化于心的人文精神渗透于社会,促进社会文化的需求和发展。

大学要引领读书风气之先,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关心与引导全社会思考文化热点,把读书与对社会的思考结合起来,把大学的思考与社会的关注热点结合为一体。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引领社会读书风尚。

篇9:读书与谋生:再谈大学生读书观

[关键词]大学生 读书 谋生

当前,大学生的读书观越来越向功利化,知识越来越明显地与谋生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甚至让人们误以为:读书就是为了谋生。再则,教育从经济学上来说,已经转化成为一种产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当成了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投进去的财力不说,投入的心力往往是跟随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因此,这种“读书就是为了谋生”的想法,在普通大众中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但我以为,读书是谋生的一种途径,仅为谋生而读书,太具功利性,而且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是有害的。要明确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说起:一是读书与谋生的关系;二是大学生身份的准确定位。

(一)读书与谋生的关系

在中国,绝大多数孩子儿时就听过双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半是鼓励半是威胁的读书令。传统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沉淀在普通大众的头脑里了。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其实从隋代就已经开始,无数的中国传统文人,通过苦读科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今,无数的青少年通过苦读,踏进了自己梦想的知识殿堂——大学。但自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又有多少学生真正明确了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呢?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读书是与谋生有密切关系的,但仅仅为谋生而读书,太功利了,也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尤其是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脱离了温饱的时候,应该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读书是提高人生质量的必修课!

从绝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必须得承认的是:在生命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是为了谋生而读书。幼儿园到大学,那是为了父母亲而读书;工作以后,利用“为父母读书”而得到的知识,获得了自己相对的生存空间,为了保存和发展这空间,又不得不再读书,这就是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在文化层面的反映。但是,现代人就应该仅仅是为了这种生存压力而读书吗?笔者不赞同这样的看法。虽然生存的压力是在增强,但我们也因自身学识与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读书对于提高人作为个体生存的意义,更发现读书对于传承文化,保存许许多多我们曾经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由于继续读书的原因,笔者发现小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误导。除了因为历史和客观的原因,给了我们这几代人许多认识的偏差之外,把读书仅仅当成是为了谋取一份更好的工作的这种压力,其实恰恰也正是阻碍我们心甘情愿读书的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在一种非常功利的压力下学习与因为有了兴趣而读书,会是怎么样的效果。也许在较短时间内,功利性的学习会压倒兴趣性学习,但是真正持久而且有效的学习并且能长期坚持而且还能出成果,却正是因为有了兴趣这样的动机,才导致的结果。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到2006年,短短七年时间,大学招生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年递增几十万人。显然大学扩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圆了许多家庭的“大学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受到良好教育。但这是否真的圆了广大普通家庭的“大学梦”呢?从业人员真的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吗?事实未必如此。由于扩招,一些名牌高校为了“创收”,也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只好降低入学资格要求;学生数量增加了,学校规模扩大了,但管理机制却未见得跟上了,师资力量的不足与仓促地增加,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校园里教风日下,学风日下,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一些不学无术的学生,非但自己不学习,在课堂内外惹是生非,而且影响着别的学生也学无心向学。结果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了,教育教学成果未见得增加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未必能实现了,与国际教育水平的差距倒是有加大的趋势。

读书是为了谋生,那是人生存的简单需要;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才是人的个体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文明精神的需要。虽然笔者不同意有的学者提出“读书是为谋心”的说法,因为读书在现世,还不能普遍成为仅为谋心,但只要已经脱离温饱且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应该积极提倡读书是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提高人的质量的需要。而这样的工作,恰恰最应该是在高校里开展的,因为这个文化的殿堂,正是给最需要营养的学子们提供最多养份的地方,这众多的养份如何供给,则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

(二)身份的准确定位

孔夫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论断,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大学生,是社会人才资源中较为高的一个部分,但并非所谓的精英部分,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普通公民,而不是片面地强调自身地位与价值的高档化。虽然我国20-24岁这个年龄段,进入高校学习的青年人,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随着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行的高校扩招政策,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得到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历史与客观的原因,我国城镇就业人口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加。因而,21世纪的普通大学生,还以为自己考入大学,就迈进了一个精英的门坎,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一个社会必然需要精英,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精英。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曾经激励着无数学子奋发向上的话,在21世纪的今天,使更多的人理解为“知识改变命运。”这既是对知识重要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当今社会需要的功利性的肯定。我们是否也可以如此理解,这恰恰也是再次肯定了知识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读书来延续的。因此,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学生,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作为普通的公民,进入高校学习,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当然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谋生,但在谋生之余,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

总之,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事关民族振兴的大事,是文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如果我们的高校教育还仅停留在读书仅是为了谋生这个层面上,那么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繁荣富强”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参考文献:

[1]孙传钊.意外的结论[J].读书,2002.(2).

[2]冀学锋.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学风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

篇10:志达学校读书活动制度

为了让课外阅读活动有序开展,扎实推进,起到实效,推动特色学校建设,根据《志达学校课外阅读活动方案》,制定本制度。

一、落实读书时间

1、一—六年级,每周3节,定为每周一、三、五上午第四节。

2、七—九年级,每周2节,定为每周二、四下午第四节。

3、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上课前的时间可安排学生自由读书。

4、各班每月定期到图书室借阅一次。

5、提倡并鼓励学生双休日在家与父母共读,每天自觉读书不少于1小时。

二、落实读书指导

语文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教师,班主任要做好配合。

指导的主要任务:①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② 推介读物; ③ 工具书使用方法;④ 阅读方法、读书笔记指导等。

指导的方式:① 结合阅读课教学进行指导;② 定时、定向的专题指导;③ 阅读过程中的随机指导;④ 结合读书检查进行指导等。

三、落实读书要求

对学生读书的要求:

一、二年级:读后把读书时间、页码或标题记录下来,填入“读书卡”;

三、四年级:摘抄精美词句;五——九年级:做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对教师读书的要求:

1、教师要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选读书籍,用科学理论和先进经验充实自己,为学校读书风气的形成树立榜样。

2、每位教师每天必须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自主阅读。

3、每人每学期做读书笔记不少于5000字。要求字迹工整,内容充实,不能敷衍了事。

4、学校定期进行读书笔记的检查和评定,检查情况纳入OEC管理。

四、落实读书活动

班级读书活动:

1、每班每月要开展一次读书成果或方法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形式包括诵读比赛、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古诗词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写作比赛等。

2、把读书活动与向学校广播室、网站投稿活动结合起来。

校级读书活动:

1、学校定期举行“读书节”活动。活动内容主要为:读书征文活动、与读书相关的竞赛活动(知识竞赛、绘画竞赛、诗文朗诵竞赛、读书成果汇报表演等)。

2、组织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读书、写作等比赛活动。

五、落实读书管理

班级管理:

1、班主任是本班读书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做好学生的读书管理工作。提倡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阅读时要求学生静心、投入,充分体现自主、自觉的学习风气。

2、做好班级每周阅读效果检查与记录工作。每周查阅学生读书笔记一次,每月评选一名班级“阅读之星”。

3、各班要选好威信高、负责任、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图书管理员,负责本班级读书活动的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4、完善班级图书建设。

一、二年级图书数量不少于80册,三—六年级不少于100册,七—九年级不少于150册。要保证图书的质量,定期更新图书。

校级管理:

1、教导室是读书活动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读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读书活动的指导与校本课程管理、读书活动开展情况检查与评比、读书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各类活动效果汇总与工作总结。

2、每周随机抽查相应班级读书制度执行情况。

3、每月一次全校例行检查,检查结果记入班级量化管理。

4、学期末对班级读书活动进行汇总、评比。对优秀班级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宜城市志达学校

篇11:西湖中学学生读书制度

1、建立班级图书角。

要求各班设立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出借、登记、归还等报务工作。提倡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学生假毕入学时,每人把自己家中已看过的图书带到学校,在自己班内进行交流,各取所需,并自愿向班级图书角捐献图书,做到资源共享。

2、每周至少一节读书课,每月一次班级读书会。

各班每周四自习课为定期的读书时间,读后学生要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班主任要作好记录。每月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

3、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览。

每学期由各分班挑选出态度端正、书写认真、有思想、有品味的学生读书笔记及教师读书笔记,集中进行展览,发动全校师生参观,并给予当选者物质奖励。

4、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手抄报展览。

每学期学生每人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一份手抄报,各年级评选30份优秀作品参加学校的大型展览,届时各班级轮流参观,并评选出最优秀的10篇作品,由学校收藏,颁发证书并物质奖励。

5、每学期开展一次“建设书香校园”读书竞赛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适时举办组织读书知识竞赛、读后感交流、读书征文、经典篇章诵读、课本剧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树立起读书活动先进班级、优秀辅导教师和优秀学生典型,推动全校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6、每班定期向广播站选送宣传稿件。

如优美文句摘抄、优秀学生习作、诗歌、散文、小说和音乐等。

7、建立学生“读书成长册”。

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及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读书成长册”展示评比活动。

8、开展校园“书香班级”、“阅读之星”的评选活动。

篇12:张三寨二中读书学习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县教体局“开展读书活动,建设书香校园”的指导意见,引导教师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丰富教育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每位教师强烈的读书学习习惯,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读书学习作为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确立“终身学习”观念,达到获取力量、振奋精神、健全品格、提升境界的目标。我校特制订读书学习制度如下:

1、开展读书活动,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不定期地召开信息交流会和读书会;

2、组织专题性合作探究活动,集体研讨,反思改进;

3、写教育教学反思、心得,举行教育教学反思评比活动;

4、奖励读书活动优秀个人,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

5、通过不断学习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

6、建立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从“适应性读书学习”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读书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7、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和提供一个民主平等、双向沟通的良好读书学习氛围,为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8、通过学习型读书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创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篇13:数字时代大学生们怎么读书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大学生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2) 因此, 探究数字时代大学生的阅读趋势, 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更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一份特殊力量。

1 整体情况———图书阅读率增长

2012年我国18至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 比2011年的53.9%上升了1.0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58.2%, 比2011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45.2%, 比2011年的41.3%上升了3.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 接触率为40.3%, 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 (3)

大学生阅读情况专项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图书阅读率为61.2%, 高于国民水平6.3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55.3%, 略低于国民水平2.9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47%, 略高于国民水平1.8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56%, 大幅高于国民水平15.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 大学生整体阅读情况都较国民水平高, 只是报纸阅读率略低于国民水平。

2 整体情况———纸质图书阅读量较高

从对国民阅读量的考察看, 2012年我国18至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39本, 电子书阅读量增幅较为明显, 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 比2011年增长0.93本, 增幅达65.5%。稍后对我国国民倾向阅读形式进行研究发现, 74.4%的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13.2%的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 9.0%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 2.2%的国民倾向于用电子器阅读, 1.3%的国民倾向于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4) 大学生阅读专项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大学生同样倾向于纸质图书阅读, 约占总数的67.1%, 比例略低于国民水平, 同时倾向于用手机或电子阅读器读书, 或者上网浏览网页的比例也不容小觑, 几乎占30%, 远高于国民水平。通过进一步调查, 我们还发现这部分学生, 平均每天电子阅读时间都达2小时以上, 有的甚至达5小时以上, 远高于纸质图书阅读时间。

由此可见, 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和数字时代之后, 他们更喜欢电子阅读, 而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3 整体情况———名著及励志类图书占据榜首

从2010年韩寒退出“读者最喜爱的10位作家”之列开始, 传统的四大名著, 及近年兴起的“莫言”热, “桐华”热就持续占据榜首, 大学生们始终更偏爱这个时代的“弄潮儿”。莫言成“文科生最喜爱作家”, 桐华成“最成功改编作家”。

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排行榜中, 以往从未入选的莫言, 借助诺贝尔奖的影响, “空降”排行榜第一名。不仅莫言成为读者最喜爱作家, 他的三部小说《红高粱》、《蛙》、《丰乳肥臀》也入选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十本书之列。 (5)

其实, 在大学校园里2012年至2013年“莫言热”也着实火了一阵, 不过要论深刻影响, 还得从文科生对莫言的追捧说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虽然不少大学生也很喜欢莫言, 但对他的作品只是通读而已, 根本没有深刻领会文章内涵, 恐怕只有中文专业及现当代文学爱好者才更喜欢一遍遍的仔细阅读, 深究其文章深意。中国新闻出版科学研究院主任徐升国认为, “‘莫言热’虽然不是一种常态, 但也是一件好事, 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样的焦点事件来推动全民阅读增长。”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 大学生们还特别喜欢一位作家, 虽然她未进入排名前列, 但她的作品却着实在大学生中有着深刻影响, 她就是桐华。随着2013年赵薇的电影《致青春》热映, 无数80后、90后读者纷纷热追《致青春》系列图书, 其中阅读率最高的却并不是辛夷坞的原版小说, 而是桐华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一时间, 平凡女孩罗琦琦的成长故事, 被誉为80后、90后的怀旧读物, 女主角罗琦琦身上也凝聚着当代大学生的复杂青春时光, 殊不知清华大学是否也因这本小说而游览量大增!2012年和2013年在电视银屏上热映的桐华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和《最美的时光》, 也一直是各高等院校学生们的必读书籍。《长相思》和《曾许诺》竟被作为远古时代的爱情标本, 流传至今。虽然以上这类小说只是怡情怡性的文学作品, 可是能让各高等院校大学生都趋之若鹜的图书近年来也确实不多。所以在大学生们心中桐华被誉为“最成功改编作家”无可非议。

阅读终极本———卡耐基全集戴尔·卡耐基,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 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 通过演讲和书籍唤起陷入迷惘者的斗志, 激励他们取得成功。其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人性的弱点》, 80多年来始终被视为社交技巧圣经之一。 (6)

《卡耐基全集》不仅是职场白领的必备武器, 也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的终极读本。美国原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由卡耐基开创并倡导的个人成功学, 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有志青年迈向成功的阶梯, 通过他的传播和教导, 无数人明白了积极生活的意义, 并由此改变他们的命运。卡耐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本书和一所学校, 其真正价值是他把个人成功的技巧传授给了每一个向往成功的年轻人。”

4 大学生们为什么越来越爱读书?大学生们如何获得读书保障?

生活富裕了, 经济水平提高了, 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了, 这些硬件条件都导致大学生们对于自身的文化需求发生积极变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其中有超过八成的大学生认为读书很重要, 不仅对学习和今后工作有帮助, 更对自身的修养和公共社交有帮助, 所以大学生们是最先拿起书本, 你追我赶读书的一类人。

图书馆是通向知识的大门, 它通过收集、保存、组织文献信息, 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在高校中, 只有硬件设施达标, 大学生们的阅读才能得到保障, 所以要想提高大学生阅读率, 各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近年来, 全国各高等院校都普遍加强图书馆及信息中心建设, 部分高校还实现了校际间的信息连通, 这些建设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但其中我们也看到, 传统纸质图书馆建设步伐相对缓慢, 有些高校甚至大幅缩减纸质图书馆建设工程, 而大力扩张信息中心建设。图书信息中心是近年来各高校新兴的一个部门, 它主要承担传统纸质图书馆的部分职能和网络中心的部分职能, 是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与教学科研信息保障中心。进入网络时代, 数字化进程加快, 信息中心大踏步发展是必然趋势, 有些高校甚至开始着手关闭传统纸质图书馆。

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例, 近年来, 城市学院分别投资建设了二座新型数字化图书馆。莞城校区图书馆于201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新校区图书馆于2011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这二座数字化图书馆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的开放性现代化图书管理模式。为大学生们精心打造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空间, 并设有电子阅览室、个人研修室、触屏阅报机、自助借还机、自助打印机等电子设备, 是目前国内领先的设备先进、功能完善、布局科学的新型数字化图书馆。

5 电子书、手机阅读成最时髦阅读方式

电子书又称e-book, 简单点说, 就是通过特殊的阅读软件, 以电子文件形式, 通过网络连结下载至一般常见平台, 如个人计算机、手机或是PDA等阅读器上阅读的书籍, 是传统纸质图书的替代品。

电子书使用方便, 可快速搜寻内容, 也可随意改变字体、大小及字型, 携带方便;电子书存储容量大, 传播速度快, 可随时从网络上海量下载, 不受地域限制;电子书轻薄小巧, 有重量上的优势;电子书成本降低, 价格便宜, 可保存时间与空间都比纸质书长久;此外, 电子书设计精美, 灵活多样, 有多媒体功能, 还可节省纸张, 减轻地球负担, 零树木砍伐量, 可谓真正的环保低碳。 (7)

大学生们作为最先接触数字产品的一类人群, 当然首选电子阅读器阅读。近些年随着苹果产品的不断问世, 一批高科技数字产品在大学生中打开市场, 其更新、推广速度之快, 令人瞠目结舌。现在一些购物网站, 如当当网, 还专门开辟电子书专版, 供读者选择, 一本畅销小说电子书的价格甚至只是纸质本的几十分之一。所以未来社会, 电子书的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手机现在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工具, 更成为生活必需品。现在的大学生未必做到与电脑“长相厮守”, 可手机却真是一刻也离不开。手机阅读群体中有59.1%通过手机听音乐, 51.8%通过手机QQ、微信聊天, 6.2%通过手机发送微博或博客, 其中又有43.1%的学生通过手机阅读小说, 35.6%的学生经常上网浏览网页。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 可以让人觉得有更多的写作灵感;多读书, 可以让人全身都有礼节;多读书, 可以让人增加更多的课外知识;多读书, 可以让人变的聪明, 变得有智慧, 从而去战胜对手;多读书, 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更美丽。读书能陶冶情操, 给人以知识和智慧。所以, 当代的大学生们更应该多读书, 读好书, 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2]莫言著.红高粱[M].花城出版社, 2011年8月.

[3]莫言著.蛙[M].作家出版社, 2012年10月.

[4]莫言著.丰乳肥臀[M].作家出版社, 2012年11月.

[5]桐华著.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年2月.

[6]桐华著.步步惊心[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年9月.

[7]桐华著.最美的时光[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9月.

篇14:大学读书制度

其实,那年高考我考得并不理想,在择校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又正值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广西师大)处于传说中的录取“小年”,我就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上了她。后来大家都问我,师大师大,那是教人怎么做老师的地方,你一个学旅游的跑去凑什么热闹。被质疑多了,连我自己都开始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之后我查阅了很多志愿填报资料,原来广西师大的文旅学院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当看到录取通知书上国家4A级景区王城校区古色古香的大门时,我毅然抛掉了这诸多顾虑。

桂林是世界旅游名城,初到桂林,望着俊美的山、秀丽的水,不难明白为何联合国会将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会址永久落户于此。能在此地学习旅游管理,无疑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不过,可别光顾着贪恋山水美景,桂林山水为桂林乃至广西带来的财富,远不止你看到的满眼翠绿那么简单。桂林的美,带给我们的是数不尽数的见习机会。借着天赐的优势,旅馆与酒店文化已经成为桂林特有的城市文化,课余时间,我们通过学院老师的介绍,到市区的五星级酒店进行兼职和实习,这些酒店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让我们大开眼界,课堂上老师刚讲完的管理案例,下课后就出现在我的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让我前一刻还疑惑不解的概念在下一刻便豁然开朗。随着桂林旅游开发日臻成熟,国内许多旅游相关的活动纷纷在桂林落户。2011年9月16日,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盛大开幕。活动开始的前2个月,主办方已经在各大高校公开征集志愿者,我有幸被录取在招商招展科。活动开始后,我不仅服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还学到了旅游营销、旅游业转型发展等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虽然旅游管理是一门新兴专业,在办学上许多学校仍处于摸索阶段。但广西师大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已经在教学中做到了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实践努力创造条件。旅游技能展示周是文旅学院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一大特色活动,活动中,我们可以与桂林上百家旅游企业家面对面的进行经验交流,通过西餐摆台、鸡尾酒会、红酒文化等活动,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对旅游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文旅学院历来支持同学们开展与专业学习有关的活动,2011年9月25日,首届大学生桂林旅游节在学校开幕,此活动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与桂林旅游企業共同策划的。在这次活动中,学院向七个旅游单位授牌——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承认并将深入与旅游企业的合作。

大学,是我人生中一页新的篇章。高中时就听闻广西师大“管得严”,严苛的点名制度会让你感觉和高中时无差。进校后果不其然,要想在广西师大做颓废学生可真不容易。广西师大大部分是师范类专业,“尊师重道,敬业乐群”这一校训是广西师大人校内校外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师范生严于律己的学习、生活态度直接影响和鼓励着我们这些非师范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们为人处世比别人更加重视礼仪规范,更加守时守信。这些习惯的养成,对我们而言,无疑为将来就业时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增加了一份筹码。

上一篇:2017年监理工程师考试题库案例分析备考练习一下一篇:罗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