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2024-04-19

历史期中试卷质量分析(精选8篇)

篇1:历史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学情分析

一、考试成绩基本情况

七年级参加考试22人,及格19人,其中80分以上8人,70—79分5人,60—69分6人,不及格3人,平均70.6%,合格率86.4%,优良率36.4%,学困率9.09%,极差率4.55%。

二、试卷的基本情况:

1、历史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两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七年一班平均分72.7,优秀率62%,及格率为81%;七年二班平均分78.8,优秀率71%,及格率为83%。两个班及格率差距不大,但优秀率差距较大,对于七年级来说,一班的优秀率太低,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学情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如:“曲辕犁”写成“曲辕梨”,把“南宋”写成“宋朝”。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如:把“吴道子”写成“阎立本”,把“李白”写成“白居易”。

(3)读图、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第15题,把A和B的地点写颠倒。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如:综合探究题中的用史实证明观点,很多同学答题出现偏差,史实混淆。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6、抓好后进生。对历史考试来说抓好10个优生,不如抓好1个差生对均分的贡献大。

7、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通过这次考试,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不足,反思存在的问题,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2:历史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2012-05-03 10:35:32|分类:|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初二历史期中考试试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卷面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简答题等题型。

2、试卷的基本特点:

本次考试命题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纵观全题,呈现以下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偏题、怪题。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比较适中。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

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

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

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

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材料题的得分率

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选择题24题,对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把握不清;材料简答题33题,对材料中的二幅图

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由紫荆花和莲花想到港澳回归。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34题第一问,材料一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很多学生回答的是西藏和平解放,这反映了学生

对历史事件的最关键信息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特别是10、20、24、28错误率高、材料题31(5);33题(3);34题(1)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扎实,没有真

正地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三、改进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2、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概念。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

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4、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

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篇3:历史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一、从各类题目分值分布来看, 彰显国家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

选择题部分, 第1~8题为中国古代史, 分值16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32%;9题为世界古代史, 分值2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4%;第10~12题为世界近代史, 分值6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12%;第13~18题为中国近代史, 分值12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24%;第24~25题为中国现代史, 分值4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8%。其中中国史部分共32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64%;世界史部分18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36%。 (中国史、世界史选择题分值分布请参考表1) 可见, 选择题部分, 重点考查的内容为中国史, 世界史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史部分。另外, 从具体分析可见,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涉及到的题目最多, 这三个部分的分值比例占到选择题的76%, 其中又以中国古代史所占分值最高, 整整有8个小题共16分的分值考查中国古代史的内容。

下面, 我们换个角度来分析选择题的分值分布。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来看, 考查政治史的题目共12小题 (具体为3、5、8、9、14、15、17、18、19、21、23、25题) , 分值24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48%;考查经济史的题目共9题 (具体为4、6、7、12、13、16、20、22、24题) , 分值18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36%;考查文化史的题目共4题 (具体为1、2、10、11题) , 分值8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16%。 (选择题各个模块分值分布请参考表2) 可见, 政治史为考查的重点部分, 其分值比例接近一半;文化史部分分值比例最低, 仅4个小题8分;经济史部分居中。

材料分析题必考题部分, 第26题为中国古代史, 分值13分, 分值比例为34.2%;第27题为中国近代史, 分值13分, 分值比例为34.2%;第28题为世界近代史, 分值12分, 分值比例为31.6%;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现代史没有出题。 (材料分析题必考题, 中国史、世界史分值分布请参考表3)

综合来看, 中国史部分共2题26分, 分值比例为68.42%;世界史部分共1题12分, 分值比例为31.6%。考查的重点为中国史。

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来看, 考查政治史的题目共1题13分, 分值比例为34.2%;考查经济史的题目共2题25分, 分值比例为65.8%;文化史部分没有出题。 (材料分析题必考题各个模块分值分布请参考表4)

可见, 经济史为此部分的考查重点, 政治史次之, 文化史则直接被忽略。与选择题的政治史比重最重、经济史次之相呼应。两个部分的考查中, 文化史处在同样不受重视的位置。

材料分析题选考题部分, 在5个题目中任选1个作答, 均为12分, 分别涉及到5个选修模块。

从以上试卷客观的角度分析, 凸显中国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与我们国家意识是对称的, 这也是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特有的特性。其实这样的分布特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大相径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社会中起到明显变化的是政治和经济, 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我们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要汲取世界近代以来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 更要全面反思明清以来我国经济转化的路径, 所以经济史在高考试卷的比例居高不下。

二、试卷特点分析

1. 题目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重点突出。从上文的分析来看, 2014年高考海南历史试卷设计面非常广泛,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均有考查内容, 但同时重点也非常明显, 中国史的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史的比例, 必考部分中国史分值58分, 分值比例近66%。另外, 从模块内容来看,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均有涉及。从整张试卷来看, 必考部分经济史的分值为43分, 接近一半。可见, 经济史为考查的重点。

2. 命题内容从课本出发, 又超越课本。这两年的历史试卷出现了回归课本的倾向, 情境材料不再一味地求新求异题目的设置基本都与课本所学的历史知识有各种各样的关系, 考查学生通过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题目设置的历史问题。应该说, 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因为历史试卷毕竟不应该同语文的材料解读沦为一类。但是回归课本并不意味着完全取自课本, 题目的设计往往又是超越课本的。首先, 材料情境的设计绝大部分不是来自课本。其次, 许多题目的设计本身就不是现行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如第11题考查的洛克的政治思想, 第12题考查的太平天国对清朝财政体系的影响第26题考查的清朝前期的垦荒政策, 第27题考查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第28题考查的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题目, 均超越了现行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尤其是第27题考查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在中国近代史中更是极少涉及到的内容, 估计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一名词。

3. 题目设计从能力着眼, 凸显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结合。根据2014年海南省历史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要求考核学生几方面的能力, 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各类题目的设置充分地体现了对这些能力的考查, 尤其是材料分析题, 更是直接地综合地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有效的历史信息, 进而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 从而解决题目设计的历史问题。如第27题考查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需要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相关知识, 提取材料中提到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相关信息, 进而分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其实, 说得简单点, 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可能没有听说过, 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绝对是老师讲解的重点问题。因此, 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迁移”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是基本可以拿到满分的。

4. 勇于面对社会热点, 考查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2 0 1 4 年的历史试卷并没有回避社会热点, 而是采取了勇敢的态度来面对社会热点。如第6题涉及到了丝绸之路 (习近平提出重新构建丝绸之路) , 第13题考到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1864年失败150周年) , 第16题考了民国初期鼓励竞争的经济政策 (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鼓励私企) , 第17题和19题涉及到了十月革命 (列宁逝世90周年) , 第21题和第31题考了美日冷战政策 (美国重返亚洲) , 23题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00周年) , 29题考了改革开放 (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 。最能够体现关注时事热点的题目是27题, 考查了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当前中日关系日趋复杂, 两国在钓鱼岛、历史教科书、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争执不断, 尤其是安倍晋三别有用心地将中日关系比做一战以前的德英关系, 倚重美国、拉拢菲越以对抗中国, 特别是2 0 1 4 年又是甲午中日战争1 2 0周年, 又触动了两国的敏感神经。在这种情况下, 第27题直接涉及了抗日战争, 但又没有考抗日战争的普通常识, 而是考了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可谓匠心独运。

5. 试卷布局暗藏玄机, 考量学生心理素质。2014年试卷的布局, 其实暗藏玄机。一开头, 第1题、第2题即以两段文言文开头, 第3题又给了偏长的材料, 且绕来绕去, 使人不容易抓住重点。这三个题如同当头棒喝, 足以使多年苦读、已经在高考考场厮杀了两天的精疲力竭的考生神经崩溃。心理素质不好的考生, 可能后面的发挥就要大打折扣了。也许, 命题者命题的时候本来就将心理素质的考查计划在内了。

三、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 不可盲目指导和断章取义。历史知识非常庞杂, 古今中外几千年, 脉络也极其复杂。要进行很好的历史教学, 前提是教师要首先明了古今中外的基本史实, 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理清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关系。有些老师根据自己知识理解水准, 指挥学生对材料选作题的选择。这样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事实上对一些孩子是不利的。如2014年选作题第32和33题, 材料是较为容易读懂, 问题也较为明朗, 答案也较为清晰, 学生得分容易些, 但是选择的学生不多, 较多学生选择第29题, 所以在选作题上, 学生的分值差距较大。

2. 积极关注历史研究现状和社会热点, 用历史知识来诠释社会。命题专家基本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 他们的学术视野是非常开阔的。对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和社会热点, 命题专家应该是非常熟悉。因此, 题目的设置自然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和社会热点。所以, 高中历史教师, 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师, 必须对当前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相关的了解, 甚至对新的历史理论和研究方法都要进行了解, 同时积极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 尤其是对历史研究现状和当前社会热点交叉的部分更要重点关注。

3. 历史复习中要注意“通”和“贯”, 强化知识间的勾连。历史的本身是毫无间断的、通畅的, 如同流水一般的发展过程。历史复习要尽可能的回归传统的通史, 帮助学生将历史“贯通”, 从而建立起中国史、世界史两条线索, 将分散的知识点像珍珠一般串在这两条线索上, 进而将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 融会贯通。这样, 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学生的历史素养也会不断地提高。再结合2014年的试卷内容来说, 上文所说的超出现行高中课本的第27题考查的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通史的角度看, 绝对是重点问题。

4. 突出对学生解题技巧进行训练, 提高中等考生的成绩。要特别对学生强调注意, 看到题, 一是要马上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定位, 联系题目的历史背景。二是不需要对材料每个字都搞清楚什么意思, 尤其是对文言文来说, 不是考字词、不是考语法, 考的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不懂的字词要大胆地放过, 大致明白材料说了几层意思就可以了。三是结合历史背景和有效信息解答题目, 要大胆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篇4:历史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关键词]考试命题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114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历史高考命题中越来越体现出“选择性”和“导向性”的统一,在“科学性”和“标准化”等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高考命题向“能力考查”方向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使高考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它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这也就要求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此种要求和变化,不但要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而且还要做一名“会命题、命好题”的教师,不断夯实基础,修炼内功,以自己高超的教学技艺和命题水平,提升高中历史教学业务能力。本文试从高中历史命题的操作与评价层面,就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自身命题水平这一话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高中历史考试的几种基本类型

高中历史考试一般情况下有四种类型:形成性考试、诊断性考试、终结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

形成性考试就是平时所说的单元测验,主要用于监控、调节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强调的是通过反馈改进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命题时要顾及所有重点主干知识的掌握,整体反映平时的训练质量。要突出连续性,有周期特色,也要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提倡用教辅资料上的现成试题,因其往往反映不出课堂教学质量。

诊断性考试主要用来考查学生进行新内容学习或复习授课、专题性教学前的知识、能力准备情况,以便了解情况,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高中历史教师命题时要以各个年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为基准,掌握准确的数据,以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有时称之为摸底考试。新年级、新接手的班级,一般都要进行这样的考试。

终结性考试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的考试,通常的期末考试、毕业考试、文理科综合考试等都属于此类。其基本功能是评定学生的学业等级,展示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它也被称为过关性考试,难度系数较高。

选拔性考试是最核心的考试,高考和平时选拔学生进入集训班都属于这类考试。复习时所常用的模拟试卷也有这种命题特色,但没有选拔的功能。这类考试的命题一般都是由专家完成,年轻的高中历史教师关键要及早了解这类考试的命题要求、命题过程、试卷特点,以便于平时注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训练。

二、高中历史教师研究考试的常用方法

考试的水平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是渐进式的,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命题水平的提高也是如此。首先要提高对高中历史试卷的评价能力;其次是注意模仿优质高中历史试卷的命题方式,在模式上保持一致;最后是从对优质高中历史试卷的改编到高水平的原创。

先讲提高评价能力。一张好试卷是让考生以高兴的心情进出考场,不同的心情接受考分。现在有一个现象:高考结束后,有部分教师到处吹牛猜到了题目,其中不乏一些老教师,但他们最后的平均分都不突出,为什么呢?现在高考都考学科的主干知识,猜到了也就意味着又有猜漏了,遗漏了主干知识怎么拿好分数?这些现象都属于缺乏评价能力的表现。评价能力提高先要了解各类考试的性质,这在前面已讲到,各自的标准是不同的。然后是了解好题坏题的评价标准,这在后面单独讲。最后是多实践、多看。高考题为什么好?因为十年八年后还有生命力,而平时的期中、期末题目很快没有了生命力。评价能力提高相对会快一些,就像看别人挑担一样,毕竟不要自己操作。但这一过程很重要,会评价是进行考试研究的前提。

再讲模仿。想提高命题水平,模仿是必走的一条路。高中模仿高考,初中模仿中考。高考、中考的指挥棒就是这样来的。模仿的过程首先是形似,在形式上要相似。有时看到兄弟学校的试卷,针对性不强,感到他们的研究水平不高。行话叫走平行线,不是重合、交叉线。考的和练的分开了,难出好成绩,误人子弟。高级模仿是神似,要深刻理解高考命题的内涵。例如高考0.6的难度系数控制,易、中、难题是3∶5∶2的比例,主干知识考核的原则,新颖角度设问的技巧,分层次推进增加区分度的方法,超纲小字部分的回避原则,反猜题的技巧等等。掌握了这些东西,在平时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教材,归类分析更加到位,知识拓展更加合理。

改编和高水平的原创是高级层面。有部分教师教了一辈子书,还是不会出题,实际上是没有达到这个层面。平时的考试一般都是改编的。改编先是选择,挑选一些立意好的,然后在材料上作一些删除、增补,在设问上进行梯度和区分度的调整,适应被测量的对象。这样不仅方便,而且试卷漂亮。改编有两个经常出现的问题,一是怕出现太多的陈题,这需要通过你的积累进行处理。高考中经常出现教授原创陈题现象。二是试卷太难,基础题过少。抄别人的试题不能都挑精华,要有平衡意识。原创指一些关键考试时使用,原创可以避开陈题,更加贴近书本,贴近学生,更可以体现鲜明的个性特色。年轻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平时多思考、积累,自己的原创题可以在考试中接受反馈,看区分度如何,学生适应性如何,同行评价如何,手熟了水平也提高了。

三、高中历史试题的评价标准

1.目标性:试卷符合考试大纲的情况和试题所涉内容的规范情况。以能力立意为主。要避免出现超纲问题,处理好不同版本问题,兼顾内容的全面性等。

2.覆盖性:试卷的知识覆盖面的情况,是否体现考纲和教纲的重点。既要体现主干知识,又要考虑到一、二级标题等。

3.适用性:试题题型是否适合测量对象的心理特质及其行为标准。要注意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与高中考试的差异。

4.相关性:完成试题所需要的知识、认知技能、过程方法与要测量的行为目标和内容领域是否一致。材料的选择和提示语言的运用,指向是否明了等。

5.公平性:试题是否有民族、地域、学校、性别、家庭背景等影响公平性的偏向。要对所测对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也是分省命题的原因之一。

6.明确性:试题文字表述是否明确、简明和恰当。有的试题前面的文字太多,分散了考生注意力。有的过于笼统,看不懂,无从下手。这都应该避免。

7.导向性:试题及其各部分的指示语是否完整、简明、准确,指示语作用范围是否恰当。

8.合理性:试卷题序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考生答题和教师评卷。如开头试题,不能“当头一棍子”,否则考生心态容易出问题。试题的答案尽量唯一,以便于不同阅卷教师减少误差。

9.适当性:每个测量目标和内容领域的试题数量是否恰当,不能过分集中。试卷的阅读量、书写量、运算量是否恰当。

10.难度:试卷整体难度估计情况。一般标准:非常易(0.75以上)、较易(0.65~0.75)、适当(0.55~0.65)、较难(0.45~0.55)、非常难(0.45以下)。难度根据考试的性质决定,控制难度凭经验。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命题功力。

11.区分度:这是一份试卷优劣之核心。要求试题有层次性。既要有易、中、难的分值比例,高考是3∶5∶2;又要有许多分层次设问,能拉开不同层次的差距,是常用的方法,也增加试题的厚度。这个环节处理好,就带来信度和效度。

12.政治性:试题是否有政治性(含宗教、民族、法律、道德等方面)错误。上网发表、交流都应注意。

13.科学性:试题是否有科学性错误,主要是学科知识。例如宁夏的人均产值曾出现过问题。

14.新颖性:试卷是否出现陈题。设问的角度应新颖。有时可以从例题或各类考试试题中直接改编。

15.独立性:试题是否出现无关条件,与其他试题是否有关。可以跨学科,但不能代替。

16.准确性:试题、答案及其评分标准是否会产生歧义和争论,要及时改动。状元们拿高分跟试卷规范有关。平时花费不少时间在这个方面。书本作依托,但不能作为唯一根据,要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17.江苏特色:知识上涉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稳定、厚实、区分度好、角度新颖、导向合理。

18.总体评价和调整:

题号分值难度分布易中难难度系数预测得分

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开始要有双向细目表,确定考查的内容、方式;过程要分工,以一比三或四的比例进行原创;要民主协商进行选择,各抒己见;要进行总体评价,进行初期量化;要引入审核机制,不能流于形式;要进行最终打磨,出精品。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更多地进行资料的积累和分类。分类要有类型意识和年代意识,也要经常性积累经典题,剔除旧题。保留经典试题以电子文本保留和教科书保留两种方式并重。这样有助于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虎添翼,在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

篇5: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共四个大题。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

从题量上看共五个大题,设计出了35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近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试题的难易的坡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如开卷第一个小题是学生们都很熟悉的鸦片的输入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告诫我们要远离毒品。从易到难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坡度掌握的非常适当。从难度上,试题比较适中。没有怪题、偏题。

二、试卷分析

第一大题共20个选择题,分值为40分,总体来看学生得分基本在32分左右,错误的主要是4、12、14、18小题,原因如下,第4小题学生从条约中提炼出的有效信息就很有限,所以造成学生出错;第12小题学生对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关系理解不透彻;第14,18小题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不准确。

第二大题为判断题,学生识别能力不强,不会判断,从历史知识中提炼不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第30小题出错的学生也比较多,学生没有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第1是历史人物的名字出现别字,错字的比较多;第2是对“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的内在联系”掌握的不够全面,失分的学生较多;第3是对自由发挥的问题把握不住要点。

第四大题是问答题,有三个小题,第33,34题是关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过程,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在“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问题上,这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不能答出正确答案。

总体来看试卷出现的缺点是书写不工整,不规范,说明了学生在思想上重视的程度不够。

三、教学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

第一,从八年级的成绩来看,班与班之间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均分差距在5---10分之间,这说明了学校有的教师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第二,从八年级的试卷来看,学生答题的质量普遍不高,书写不整齐,空白的试卷较多,说明了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第三,学校一定要给八年级充足的课时,保证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近代史的知识,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要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准确无误。

2、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

3、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4、加强训练,注重巩固

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5、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图片,一定要让学生识记、理解、掌握。

7、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篇6:初一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这次试卷的总成绩是100分,考察北京版教材第1课至第11课的知识。

题型分为三种:选择题(9分),填空题(11分),材料解析题(5分)。

选择题和填空题考察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态度,而材料解析题考察的是同学们对历史知识及材料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更注重对同学们进行能力的培养。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较好,一班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是93.2%;一、二班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是100%。三班及格率100%,优秀率68.2%。同学们在选择题上得分较高,说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填空题相对较弱,更多的情况是汉字书写错误,这就说明了同学们的语文功夫存在着欠缺。材料分析题同学们答的很好,能用流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失分很少,这就证明了教师在平常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

如何改善?

1、加强审题训练,尤其是做过的题有必要反复联系,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关键是找好关键词,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对题干和选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不是浅尝辄止。对于认真审题答对习题的同学给予表扬。每个同学要善于发现自己审题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正。比如有的同学说做题一快就忘了审题。我们答题的目的是把我们会的知识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而不是求答题的速度快慢。所以对审题问题要高度重视。告诉自己审题审题再审题。

2、加强大题的思路分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前伸后延。进行有跨度、有联系、有对应的综合复习,采用形象视图、逆向思维等方式,查缺补漏,重点内容仍然作为重点复习。课上现场让学生翻书答题,每节课至少做一道大题。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共性的问题统一强调,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做到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改善。对做过的同类的习题进行整理总结。在总结中升华提高。

篇7: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本次考试试卷特点分析

1.总体分析:本试卷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考卷的综合性非常强,基本覆盖了1到12课所学的知识点,同时遵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紧密联系教材和生活实际,起到了实施新课程的导向作用。

2.题型及特点: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项,共26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选择题22个小题,共计44分。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历史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剖析历史现象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也有一定的要求。

非选择题4个小题,共计56。试题以史料和表格和图片方式呈现,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观察、理解等能力,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23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24题考查了学生的视图与语言总结能力,25题考察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观察能力,26题考查了学生翻书查阅能力。

3.考试内容:这次试卷主要考查了有关中国古代史(隋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宋元和一些少数民族的)的相关内容,通过此试卷

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命题考查全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理念。

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试卷难易适中,第25题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较难。

二、学生的答题情况

参加考试人数:260

平均分:76.6

及格率:86.8%

优秀率:26%

最高分:99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学生人均成绩良好,试题难易适中,我校不合格的学生当中,50多分学生居多。

学生失分情况及原因:

一、选择题,本题中学生最高分为44分,最低分为10分,出错最

多的是第7题,8题,12题,第17题18题,19题失分原因,首先对于第七题来说,肯定的武则天的原因,部分学生主要是分析能力较差,同时也唯一的忽略了原因的主要两字,只看到了武则天的功绩重用人才也就是c选项。还有部分同学可能没有进行分析,翻书看到对武则天的评价,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导致错误。

第8题,部分同学做过单元卷,有一题描写唐朝社会动荡的诗人,选择杜甫,可能把此题与考试题混淆导致错误。第12题部分同学失分原因是分析问题不全面,分析隋唐经济繁荣,应从大方向进行把握,很多同学只看重皇帝的政策,从中也可以看出部分同学分析能力较差。第17题失分原因,部分同学概念模糊,宋太祖的身份,有些选择少数民族,有些选择皇族,可见平时听课的过程中没有注重细节,只知道黄袍加身,不知道宋太祖的身份。第19题部分同学受课外的影响较大,历史时间概念不强,很多同学都知道元朝时我国疆域最大,再加之成吉思汗影响力非常大,课内课外经常提起,所以误认为元朝时由成吉思汗建立,在讲课过程中我以强调,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注意细节。

二、非选择题

23题主要考察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主要集中在第4课,大部分同学对于表格答的不错,一小部分同学失分原因是因为没有读懂题目,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审题,有的同学直接写皇帝的相应事件,例如隋文帝建立隋朝,唐太宗贞观之治,或者是直接空白,错此表格的同学一般都是对于历史知识比较生疏,平时翻书较少,平时没有认真学习。此题第2小问的科举制利与弊,关于科举制的利一般的同学都回答正确,对于弊端很少有同学能答上,分析其原因,平时做题很少涉及练习册,单元卷,还有一些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平时上课一带而过,没有在课上进行重点讲述,一般在15课中进行重点讲述。此题满分的同学较少。24题识图题,赵州桥,本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一般失分都在导游词上,对于赵州桥的介绍不全面,没有介绍设计者,年代,或者忘记介绍赵州桥的历史地位导致失分。25题此题相对学生来说较难,学生失分重要体现在第1问,部分同学对于文言文的意思不理解,不懂传道艺的意思,很多同学回答的是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回答的是鉴真去日本的过程,没有回答传播唐文化等知识导致失分。第4问部分同学观察能力较差,不会从材料里找答案,导致失分。和第5问上,得满分的同学不多,部分同学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没有答道关键点上,向外国学习,弘扬祖国文化,很多都在回答互相合作等。26题,比较简单,满分人数较多,有个别同学错在混淆的最大的商业都市,把临安与开封混淆导致错误。

总体来说:该试卷较好,难易适当,可以使学生拉开档次,真正做到考查全面。

今后的复习策略

一、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

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本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反复落实,虽然历史是开卷,但是还存在完不成答卷的现象,所以对于基础知识应该让学生掌握,这样才能节省时间,完成答卷。同时也为做一些能力题打下基础。

二、平时注重对学生发表观点看法能力的培养

在本次考试中,一些发表看法的题和分析的题学生失分很多,平时在课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较少,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此考试后,在课上加大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3、对课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加以讲解。

由于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对于课本出现的一些文言资料要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位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例如本次考试中,部分学生对于鉴真舍己为人传道艺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所以在今后的讲课,和讲习题的过程中加大对文言文的讲解。必要的地方让学生把汉语意思标出来。

4、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考试中的表格题一般都是同类知识的总结和归纳,部分同学的归纳能力比较差,例如本次考试中科举制一题中对于科举制完善总结,外交人物的比较,所以在今后的授课和复习的时候我们要构建知识网络,把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使学生有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

5、复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训练。初一阶段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认真答题的训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读题,规范答题,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篇8:历史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1. 命题基本原则。

试题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业基础测评指导》的要求, 总的原则是“稳中求新”、“活而不难”, 体现水平考试, 重点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兼顾能力考查, 凸显历史学科功能。

2. 试题难度系数。

全省理科30, 617名考生, 平均分73.11, 难度系数为0.73。

3.模块内容比重

二、主要特点

1、立足课程标准, 凸显历史学科功能。

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 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作为材料解析题的第21、22、23题, 要求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等等, 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如:第23题, 以极富感染力的题干引导学生进入中国近代那“屈辱”与“抗争”的年代, 归纳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4位历史人物的救国主张, 概括他们的重大实践, 从而感悟近代百年图强的艰难, 旨在使学生通过这道试题, 实现知识的再认和再现、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等多方面的能力、激发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选择题集中体现了“稳中求新”、“活而不难”的基本原则, 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 凸显历史学科功能, 如:第10题以口号、标语作为切入点, 考查不同时期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第11题以黄包车夫的感叹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等等。

2. 基于水平考试, 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高中基础会考是学业水平考试, 这一性质决定了命题的基本原则是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如:第1题考查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历史;第2题通过梭仑改革考查古代希腊那场影响深远的“政治革命”;第4题考查的是英国利用工业革命成果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第7题通过苏联解体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第13题考查的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独特实验”———斯大林模式;第15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第17题考查的是人文主义思想;等等。

3. 侧重基础, 兼顾能力, 体现双重功能。

尽管高中基础会考是学业水平考试, 不要求有太高的区分度和难度, 但是, 它以10%计入高考总分, 这就决定了它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区分度和难度。鉴于此, 我们设置了少量的具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的试题。如:第3题通过一则材料考查西方选举制度中的选民财产资格限制;第5题通过红色娘子军连歌考查中国工农红军;第16题通过解读材料考查四大发明。这样的设置, 既充分体现了基础会考学业水平检测功能, 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高考”的选拔功能。

4. 关注热点, 贴近生活, 具有时代气息。

试题从理科学生实际出发, 通过提供鲜活的历史素材或情境, 关注时政热点, 贴近生活实际,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如:第9题关于第一届世博会的考查, 与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形成一种历史的“契合”;第12题关于福利制度的考查, 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追求;第14题关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考查, 则体现了对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高度关注。

5. 图文并茂, 创新求活, 彰显地方色彩。

试题强调“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图文并茂, 创新求活, 彰显地方色彩。如:第6题通过四张图片考查我国在新时期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第18题通过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考查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第5题取材于海南红色娘子军的史实, 歌颂了在琼州大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 乡土气息浓厚。

三、教学启示

1.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 以“目标立意”统帅教学。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 吸取历史智慧, 开阔视野,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坚持基础性、时代性, 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实现这些基本理念呢?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还特别强调这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既有能力的训练, 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试题全面体现了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 凸显了历史学科功能。

据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以“目标立意”统帅教学: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创设新材料、新情境, 巧妙运用问题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研讨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2.立足学科主干知识, 以“能力立意”主导教学。

主干知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重大的历史史实, 二是基本的历史概念, 三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主干知识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 它可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主干知识的教学, 彰显了“能力立意”的思想。“能力立意”的本质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所以, 我们要加强主干知识的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主干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发散, 学以致用,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能力立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体现。

3. 关注现实、贴近生活, 让历史教学更加鲜活。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经常有这样的感觉:现实生活总有历史的影子。是的, 历史与现实有着无形的联系。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读史具有资政功能。不管是历年的基础会考还是各地的高考, 无不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结处进行考查。

上一篇:珍奇胜景 难忘之旅下一篇:赠萧山彭少府,赠萧山彭少府方干,赠萧山彭少府的意思,赠萧山彭少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