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教学设计

2024-05-20

《罗盛教》教学设计(共11篇)

篇1:《罗盛教》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罗盛教生平简介(放教师录音)―――――见教参第40页

2、导言: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时空列车”再次回到那个冰天雪地的故事里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

二、理解课文,朗读体会:

1、朗读课文(放学生录音)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的?你有什么体会?

3、学生默读、思考。

4、师:请你说说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的?你从那些地方体会的?

5、师:罗盛教第一次救人时有什么困难?在书上画出描写罗盛教救人时动作的词语。

(冰窟窿、水流急)(跳、摸)

(出示投影)对比读句子,说体会。

他在水里摸了一阵,也没摸到。

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师: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时间长?再读一读

6、师:*第二次、第三次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冰榻了)(钻托)

*罗盛教怎样救人的?(钻托顶)

(学生可以做一做“托”和“顶”的动作来体会词语)

*他此时的体力有什么变化吗?(脸、脖子冻紫)

7、讨论:从“摸――――托―――――顶”这三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困难一次比一次大

体力一次比一次差

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

师:再读一读师:请你示着读出紧急、艰难的语气。

8、细研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这段话的写作顺序。――――――――――写作知识渗透(投影)

步骤:1学生独立按课文内容填空;

2括号里的词有什么特点?(动词、按动作的先后顺序)(讨论发言)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师:这段话按照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语句更加通顺连贯。

罗盛教(听道)叫声,知道出事了,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好一阵,也没摸到。

三、总结全文:

1、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请你也试着为罗盛教烈士写几句话。读一读你的题词

3、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说说你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习题4。

篇2:《罗盛教》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鲜”;能正确读写“飞奔”等5个词语;理解“使劲”和“用尽”的意思,并分别用它们造句。

2、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罗盛教3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4、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救人的经过及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

难点: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后者)。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二、教学过程:

1、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自愿组织了军队,这支军队名叫--------志愿军。他们于1950年10月在彭德怀任总司令的带领下,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共同抗击美国。经过3年的抗战,终于打退了美军。在这期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文中的罗盛教就是在1952年1月为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缅怀先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有问题相互请教:

2、初读课文后检测:

音:鲜的两个读音

掌握:朝鲜、喀嚓、窟窿、扒住、胳膊、塌了、得救、崔滢、安葬、墓碑、领袖、题词

哪些字容易写错?你用什么办法将它们记住?

3、读通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你认为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先自由读一次,谈谈你读懂了什么?(主要让学生分清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进行概括段意。

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第一段。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想象其他孩子被吓成啥样子?(口头描述)

6、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及作业本对应题

将其他孩子受吓的情景写下来

读熟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罗盛教救人的经过及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同时感受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后者)。

二、教学过程:

过渡:孩子落水了,其他人吓哭了,罗盛教闻讯后怎么做呢?

1、请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想想文章写了罗盛教几次钻进水里?每一次钻进水里是怎么做的?(板书:摸、托、顶)

2、请同学们做做动作,谈谈你的感受。联系课文或实际,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采用由扶到放的原则,逐段指导朗读,然后再指导连起来朗读。)

3、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罗盛教说?概括第二段段意。

4、是呀!年轻的罗盛教就这样为救落水儿童而光荣地牺牲了,那年他才22岁。为了纪念他,领袖金日成在碑上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对于这题词,你能明白意思吗?概括第三段段意。

5、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是为了学习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让我们怀着对先烈的敬仰,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6、为了报答罗盛教的救命之恩,崔滢在安葬了罗盛教的第二天就离开了石田里,走了十里路找到朝鲜人民军某部要求参军,可是因为他年龄小,又被送回村里。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参加了人民军,并迅速成长为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军官。

7、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剩余作业。(对于用尽和使劲的区分要到位)

篇3:罗盛教在一起“淹亡事故”中永生

一起“淹亡事故”

1952年新年伊始, 正值朝鲜半岛冰天雪地的时节。与自然气候相仿的是, 朝鲜战争也进入了十分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与兄弟部队经过英勇作战, 刚刚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 部队奉命撤至成川郡及其附近地域进行休整。

部队曾流行一句名言:“打一仗, 提高一步。”提高来自于经验的总结。时任一四一师师长的叶健民, 与师里其他领导分别下到各团, 指导部队对前一阶段的作战进行总结。

作为一师之长, 叶健民在团里“蹲点”期间, 要经常返回师机关处理一些急需办的工作。这天, 他乘坐吉普车刚从团里赶回位于平安南郡石田里的师部驻地, 透过车窗, 他看到师部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许多朝鲜老百姓, 他们的面部表情既激动又悲痛。

“出了什么事?”叶师长问随行的参谋人员。参谋人员摇摇头。叶师长叫车子停下, 让参谋人员下车打听一下。一会儿参谋人员回来报告说, 师侦察连有个叫罗盛教的战士, 为救一个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牺牲了。今天, 这些朝鲜老百姓自发地相约来到部队, 是请求部队用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安葬这位舍己救人的年轻战士的。

叶健民想起, 几天前曾看到过师里印发的一份事故通报, 里面提到了一位名叫罗盛教的战士发生淹亡事故的经过。在战争条件下, 这个“普通的淹亡事故”并没有牵扯师领导过多的精力。但是从今天朝鲜老百姓自发前来师部请愿的情况来看, 师长叶健民感到这可能并不是一起普通的淹亡事故, 否则不会在朝鲜群众当中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响, 他立即嘱咐部下详细了解一下情况后向他作个报告。

不多时, 了解情况的参谋人员回来向叶健民报告说, 这些朝鲜老百姓一致要求为罗盛教请功。其中有一位55岁的名叫元善女的大娘, 主动献出了自己的墓地。老人说:“这块墓地原本是给我自己准备的, 现在我要让给罗同志, 罗同志与我的儿子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一位胡须花白的朝鲜老大爷流着泪对部队的同志说:“罗同志是为救我们的孩子牺牲的, 请志愿军把他的遗体交给我们, 我们要按照朝鲜最隆重的葬礼安葬他!”

听到这些, 叶健民师长立即让人找来师宣传科长和直工科长。叶健民问:“你们是否知道罗盛教究竟是怎样牺牲的?”

直工科长回答:“知道这件事, 他是掉进冰河里溺水而亡的。我们已经按照惯例把罗盛教作为非战斗减员上报军里了, 并且按淹亡事故向各团作了通报。现在还没接到什么情况反映……”

按理说, 师里向上向下的通报已经发出, 如果再作什么改变, 势必对本师造成不利的影响。但作为一名抗战时期投身革命的老军人, 多年的战场经历使叶健民养成了实事求是、毫不含糊的工作作风。他感到作为师长, 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 即使是弄错了, 也要有勇气坚决纠正过来。

师长探究“淹亡事故”真相

后来才知道, 师直工科和宣传科在处理罗盛教事件的时候, 主要是依据下级的电话报告给事故定的性。对此, 叶健民当然是不满意的。他对两位科长语重心长地说:“机关干部办事情不能光听汇报、看报告, 一定要有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不辜负广大官兵对我们的希望啊!”

第二天, 叶健民专门带着两位科长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 驱车来到罗盛教救人的现场———石田里泥栋河边进行实地察看。

被救的朝鲜少年崔莹的母亲听说罗盛教的师长来了, 连忙带着小崔莹赶到出事地点。一见面, 母子俩就跪地向叶师长深深地施礼, 而后又用朝鲜语夹杂着汉语, 声泪俱下地讲述了罗盛教舍身救人的详细经过。

1952年1月2日早晨, 第一四一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独自一人来到冰河上练习投弹。这时, 突然传来少年的呼救声, 正在冰面上滑冰的朝鲜少年崔莹压碎了冰块, 失足掉进了2.7米深的冰窟窿中。与崔莹一同滑冰的三个朝鲜少年一时手足无措, 急得大哭起来。

听到哭喊声, 罗盛教立刻赶了过来, 虽然他听不懂朝鲜语, 但当他看到了三个朝鲜少年的手势和破裂的冰面时, 明白了一切。他一边奔向冰窟, 一边脱下棉衣, 然后纵身跳进了冰冷彻骨的河水中。不谙水性的罗盛教在水中摸索着, 当他抓到了小崔莹后, 立即将他托向水面。由于冰窟边缘的冰面太薄, 承受不了崔莹的体重, 又落入水中。一次, 两次, 三次。小崔莹三次被托上冰面, 又三次落入水中。这时, 罗盛教的体力已消耗殆尽, 四肢变得麻木而僵硬。但他仍然以极大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下, 用尽最后的力气用头将孩子顶出水面。此时, 闻声赶来的侦察连理发员宋志云拖过来一根电线杆, 小崔莹抱住了线杆被拖上了冰面。但当宋志云返身准备再救罗盛教时, 发现精疲力竭的罗盛教已经被水流冲入了厚厚的冰层之下……中国人民的好儿子罗盛教, 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朝鲜少年的生命, 献出了自己年仅20岁的青春年华。

听完崔莹母亲的介绍, 叶健民的心情十分激动。他身不由己地走近烈士献身的地方, 俯下身来。叶健民看到, 小崔莹落水和被托出水面的那个冰窟还没有完全封冻, 从冰窟边缘犬牙般的形状来看, 小崔莹是在数次被托上冰面又数次落水的情况下被救上来的。而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里, 人在水中所能坚持的极限时间顶多只有三五分钟, 超过这个时间, 人的四肢将变得生硬僵直, 从而丧失自救能力。如此看来, 罗盛教完全是为了救人而光荣牺牲的, 而并不是通报的所说的“淹亡事故”。

叶健民离开时, 小崔莹的母亲眼含热泪地恳求道:“元善女大娘已献出了自己的墓地, 我们要用朝鲜人民的葬礼, 隆重地安葬救命恩人罗同志, 让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十里八乡的朝鲜老乡也赶来了, 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罗盛教这名普通中国士兵的赞扬和敬佩之情, 一致要求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

现场的勘察和朝鲜群众的强烈要求, 完全改变了叶健民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他为有这样的好战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 叶健民也意识到, 自己有责任纠正这一事件的结论, 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英雄、记住英雄、学习英雄。

“事故通报”变成请功报告

回到师部, 叶健民立即将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了时任师政委的彭清云同志。两个人经过商量, 感到罗盛教是一个值得大力宣扬的正面典型, 这对讴歌中朝两国牢不可破的友谊、鼓励广大官兵的士气是十分有益的。于是决定, 在重新向上级报告关于罗盛教这个正面典型的同时, 在全师官兵中开展一次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教育, 激发全体官兵高昂的士气和勇于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当天夜里, 一份由师长叶健民、政委彭清云签名的有关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报告材料拟写完毕。与先前不同的是, “事故通报”变成了请功报告。

第二天, 师党委召集了全师司、政、后机关各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和各团营以上干部会议。会上, 先由政委彭清云宣读了师机关对罗盛教救人事件的调查结果, 并表明了师党委对罗盛教救人事件的鲜明态度, 认定它是一个国际主义的英雄壮举。接着师长叶健民代表师党委, 宣布了关于在全师官兵中开展向罗盛教烈士学习的三项决定:

一、罗盛教的牺牲, 与战场上的英雄一样, 是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壮举。他舍身救朝鲜少年, 正是显示了我志愿军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崔莹全家和石田里村民用朝鲜人民隆重的葬礼安葬罗盛教的请求和元善女大娘捐墓地的行动, 是朝鲜人民热爱志愿军、体现革命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行动, 我们要感谢和支持, 并参加朝鲜人民为罗盛教烈士举行的葬礼。全师举行一次隆重的追悼大会, 表彰罗盛教的英雄事迹, 颂扬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拥护与爱戴。

三、师党委决定撤销事故通报, 由师政治部整理罗盛教生平英雄事迹印发连队, 在全师掀起学习罗盛教, 热爱朝鲜人民、热爱朝鲜一草一木、珍惜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活动的热潮, 争取在“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创建功勋。

尽管当时战火纷飞, 各种条件都非常艰苦, 部队整训工作也十分紧张, 师党委还是决定用最高的礼仪和规格, 为罗盛教举行最隆重的追悼安葬仪式。

经过充分准备, 罗盛教追悼大会在一四一师驻地石田里隆重举行, 2000多名部队官兵和数百名当地的朝鲜群众参加了追悼大会。大会上, 叶健民代表师党委讲了话, 朝鲜成川郡石田里劳动党支部书记、崔莹和他的母亲, 还有主动为英雄捐出自己墓地的元善女大娘, 以及罗盛教生前所在侦察连的连长等分别发了言。在哀乐声中, 人们向英雄默哀三分钟。尔后, 师炮兵鸣炮21响, 向中朝两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志哀、致敬。

最后, 按照朝鲜人民的礼仪, 英雄的遗体被安葬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一座小山坡上, 人们在英雄的墓地周围还种下了象征万古不朽的松树。

会后, 师政治部组织人员对罗盛教生前事迹进行了认真总结, 发现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士兵身上, 竟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 一个差点被埋没的英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这份几千字的总结材料被逐级上报到军部、十九兵团部和志愿军总部。在材料的后面, 还附有一份第一四一师党委为罗盛教烈士请功的报告。

第一四一师上报的关于罗盛教的事迹材料, 引起了第十九兵团和志愿军总部首长的高度重视。1952年2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颁布命令, 为罗盛教烈士追记特等功, 并授予他“一级爱民模范”光荣称号。共青团中央追认罗盛教烈士为“模范青年团员”的荣誉称号。罗盛教这个名字, 很快就在广大志愿军官兵和祖国大地上传开了, 国内各行各业也掀起了向英雄学习的热潮。

朝鲜方面对罗盛教的事迹, 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了解此事后十分感动, 他亲笔为罗盛教烈士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1953年6月,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 分别授予罗盛教烈士“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所获得的朝鲜方面授予的最高荣誉。

篇4:罗盛教牺牲之后

崔莹姓名的三种写法

羅盛教牺牲后,四十七军政治部立即派记者犁丁和于学源前往采访。我当时是军政治部文印员,担负刻印《猛进报》的任务。关于羅盛教的第一篇报道就是我刻印的,报道主要介绍羅盛教救出朝鲜少年“车亨”的英雄事迹。几天后,新华社记者戴煌写的通讯《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羅盛教》发表了,通讯报道中被救的朝鲜少年叫“崔莹”。当时的“莹”字,比现在这个“莹”字,左边多一个侧王旁,就是常说的“王”旁,宝盖上面是两个并排的“火”字。2000年,我参与编印《为和平而战》一书时,电脑字库里没有带侧王旁的“莹”,只好改用现在这个“莹”字。

朝鲜的地名人名,都有规范对应的汉字。“车亨”是音译,“崔莹”是规范的译法。同样,羅盛教救起崔莹的那条河,最初有译作“栎沿江”、“漓沼江”的,后来都规范译为“泥栎河”。

羅盛教“戴”彭德怀的帽子

宣传羅盛教的事迹,需要羅盛教的照片。可是,羅盛教跨过鸭绿江以后,就没有拍过照片,怎么办呢?

1952年初,我与摄影记者于学源住一间屋子——成川郡龙凤里山脚下的一位朝鲜老乡家。于学源晚上用雨布堵上门窗冲洗照片时,常要我给他当助手。我看着冲洗出来的羅盛教照片,觉得帽子和衣服不大协调,问他是怎么回事?他笑了笑没有回答,拿起羅盛教的另一张照片给我看。在这张照片里,羅盛教戴一顶有“八一”军徽的大盖帽,着夏装,在胸前佩带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英姿勃勃。他说,这是羅盛教1950年夏天在湘西剿匪时照的,我们是志愿军了,不便用有“八一”军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的照片。他灵机一动,与摄影记者高鸿业、赵明志一起,把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相片上的呢绒帽剪下来,再拼接在羅盛教照片中的头部,把胸章部位遮住,再用相机翻拍,这样一来,就有了现在羅盛教穿夏装戴呢绒帽的照片。

我十分佩服地说:“你们真行!”

羅盛教的诗写了三遍

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

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

应该继续勇敢前进,

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

这是羅盛教写在一个小本上的诗。我亲眼见过这个64开的小本子,上面简略地写几个字,写几句话,记一些事。他这首短诗,先写在某一页的下端;隔几页,再写一遍;又隔几页,又写一遍,一共写了三遍。1951年秋季,四十七军在临津江东岸坚守防御作战,正面之敌是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骑兵第一师,装甲第三师、第二十五师,还有英联邦师、南朝鲜军第九师、土耳其旅、泰国团、希腊营等。我军将士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180天激战中,歼敌33770名,谱写了志愿军辉煌的史诗。羅盛教的这几句诗,就是在这浴血战斗的日子里,写了一遍又一遍,表现了他为正义战争和人民利益而随时准备献身并鼓舞战友夺取最后胜利的钢铁意志。

桂林有个“羅盛教公园”

1956年,我所在的步兵第一四一师进驻桂林市奇峰镇。在峻峭的奇峰下面和碧绿的相思江环绕的一块绿地上,我们修建了羅盛教公园。公园里矗立着羅盛教塑像,像座上刻有羅盛教的短诗和金日成的题词,塑像前有一个广场,还有羅盛教纪念亭。

每逢纪念日,一四一师侦察连全体官兵在广场列队。连长点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羅盛教!”全连立正齐声回答:“到!”并同唱以羅盛教短诗谱成的歌曲,表示全连官兵人人学习羅盛教,个个都是羅盛教。桂林市青少年经常到这里进行“团日”、“队日”活动,表达继承先烈遗志、做红色接班人的志愿。清明时节,桂林市各界人士来的更多,花圈摆了一排又一排。侦察连梁福有、向心仁、王昌璃等几任连长,都是羅盛教的生前战友,常在公园里向群众介绍羅盛教的事迹,激励人们弘扬传承羅盛教的革命精神。

1992年6月13日,我又专程回到桂林羅盛教公园。当时正是午睡时分,公园里肃穆寂静,塑像前有一些花圈。我向羅盛教塑像敬礼,朗读他的诗。这时,驻在这里的第四十一军一二一师的一位战士走来,正好也是该师侦察连的。他向我介绍,他们也把羅盛教当作自己连队的一员,仍然保持了过去的优良传统,呵护公园。我听后十分欣慰。

国防部命名“红色尖兵连”

20世纪60年代,我是步兵第一四一师政治部干事,经常到侦察连帮助工作。全连100来人,我都能叫得上名字。

侦察连继承羅盛教的遗志,思想作风过硬,军事训练成绩优异,始终是全师全军的“尖子”。1964年,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访问该连。一位佩戴大尉军衔的阿尔巴尼亚拳击冠军,同侦察连战士较量,刚上手几个动作就被侦察连战士运用捕俘动作“擒获”。夜里,贵宾们在野外观摩侦察连隐蔽接敌训练,在探照灯照耀下,一个班全副武装站立在百米之外,然后熄灯。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虽然月光皎洁,贵宾们却什么也没见到,颇有意见地小声议论。连长命令打开探照灯全班起立,结果战士们突然站立在面前10米处。贵宾惊叹不已,称赞“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一个人可以打败一百个美国兵”。

1965年1月8日,国防部命名侦察连为“红色尖兵连”,1月9日在广州举行命名仪式。同时,八一电影制片厂派关世明率摄制组来拍摄纪录片《红色尖兵连》。

弟弟羅盛明接过哥哥的枪

羅盛教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弟弟最小叫羅盛明,比羅盛教小16岁,两兄弟的生日都是农历三月初五。羅盛明从小受哥哥革命精神的鼓舞,1966年刚到征兵年龄就入伍了,而且坚持来到哥哥生前所在连队——红色尖兵连,接过哥哥的枪,决心继承哥哥遗志。

侦察连的训练是非常艰苦的,除了步兵的共同课目战术技术之外,还有侦察兵特需的攀登、捕俘、武装泅渡等高难度课目。羅盛明个头小,体质较差,困难就更大了。要掌握攀登绝壁技术,练蹬力就要像芭蕾舞演员那样踮着脚尖出操,练抓力必须用手指勾住围墙身体悬空交叉换手前进。要掌握捕俘擒拿格斗技术,他们用篮球灌满沙子,赤手赤脚踢打“沙球”几百次,五指并拢连插沙坑几百次。武装泅渡训练,要背一支长枪4颗手榴弹全副武装连游几千米,还要进行水上射击。被誉为“爬山虎”的六班长刘元保和被誉为“翻江龙”的司号员萧中江,名扬全军。羅盛明虽然达不到他们那样的高标准,但他总是咬紧牙关,刻苦训练,皮开肉绽也不放弃,获得了良好成绩。我曾经看到他下操后用手轻轻地捶自己的背,揉自己的腿。1967年,侦察连临时调往湖南,维护社会秩序,他们常常到最危险最复杂最艰苦的地方执行任务,到工人农民中做宣传组织工作。1969年,羅盛明退伍回乡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之中,8年后不幸英年早逝。

篇5:《罗盛教》教学设计

材料分析

《罗盛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救落水的朝鲜儿童崔莹而光荣牺牲的感人事迹,赞扬了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那年,罗盛教仅仅二十岁。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罗盛己救人的经过。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朗读,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体会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2、了解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对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部分,了解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人的。

教学难点:

在救人的过程中,体会罗盛教一次比一次艰难,感受他顽强的毅力和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查找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出示地图文字)

53年前,当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当朝鲜人民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中国的安全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自愿组织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在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在这短的三年中,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像擎着爆破筒跃入敌群的杨根思,像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像烈火烧身而坚忍不动的邱少云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是啊,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在众多英雄中,我们不会忘记一个名字,他为救一个落水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就是--罗盛教。(板书课题)

2、师:今天让我们一起乘着“时空列车”,回到那冰天雪地的石田里,去感受一下罗盛教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二、创设情境、感知全文

1、师:请你闭上眼睛。师范读全文。

2、师: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3、师;我们要感谢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老先生,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课文《罗盛教》,翻到54页,自己读读,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读课文)

4、师:罗盛教三次进入水中救人,每次救人的情景相同啊?(不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读)

三、交流、朗读、感悟第二段

1、你们发现了什么?

2、生交流。随机出示。

预设学路1

(1) 师提示:罗盛教是如何下水的?

出示 ①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

②罗盛教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

③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进水里。

(2) 师:从这些句子里你读懂了吗?谁想用朗读来表现?你为什么这样读(指名读)

①“猛地”写出了他一下子跳入水中,说明他救人心切,什么也顾不得了。

板书:猛地

②你想抓住哪的词语读?“立刻”也说明他的焦急。板书:立刻

③为什么要深深地吸气呢? 板书:深深地

(3) 师:罗盛教三次入水救人,他的心一次比一次紧张、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害怕,他怕救不上那个孩子,所以,他在水下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我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生齐读)

预设学路2

(1) 还发现了什么不同?师提示:罗盛教每一次钻进水里是怎么做的?

出示:①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②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

③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

(2) 师:从这些句子里你读懂了什么?

①提示: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冰下水很急,不知孩子冲到哪里去了,水下光线很暗, 眼睛看不见,寻找困难。板书 好一阵 摸;谁愿意用朗读来表现吗?为什么这样读?

② 孩子托上来了吗?他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洞口的冰太薄了,孩子又掉进了水中。板书:托 生齐读。

③第三次他又遇到了什么困难?经过两次救人,罗盛教体力已经消耗了很多,水下又这么冷,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这时候罗盛教心里很清楚,再次下水就有生命危险,可他全然不顾,为了救落水儿童,他第三次地钻入水中。这时,他早已双手无力,无法把孩子“托”出水面,所以只能“顶。板书:顶 谁想读这一句?

预设学路3

(1)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不同?

出示:①一会儿,水面上一阵晃动,伸出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

②过了好一会儿,孩子才慢慢地露出水面。

(2) 师:从这些句子里你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板书:一会儿

好一会儿

(3)朗读指导。谁想用朗读来表达你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小结:

1、师:罗盛教三次救人,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救人一次比一次困难,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可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置之度外,孩子得救了。板书:孩子得救 而罗盛教使尽了全身的力气,被河水冲到了冰下的远方,他牺牲了。板书:牺牲

2、师: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惊心动魄的救人过程吧!(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二段。)

四、拓展(出示头像)

1、:师:罗盛教,这位普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救一名素不相识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正是这种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了朝鲜的伟大领袖金日成,感动了朝鲜人民。他们将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 把烈士牺牲的江命名为“罗盛教江”,将安葬烈士的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山上修建了“罗盛教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刻着金日成首相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出示)生齐读。

2、罗盛教走了,可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遇到千千万万个罗盛教。

(出示资料,师旁白)

(1)7日7日13时45分许,福建省消防士官郑忠华从洪水中救出6名群众后,不幸被滔滔洪水卷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207月23日下午5时许,广空军战士黄勇为救掉入水库的大学生王瑛,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

(3)年8月8日下午6时许,在青海省打工的青年刘汉洪,突然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跑上路边的铁轨,此时列车飞驰而来。万分紧急中,刘汉洪一把将小女孩推出铁路,他自己则再也无法躲开无情的火车,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

(4)2004年8月31日,年仅21岁的藏族青年索南东珠为救一名汉族落水儿童,献出了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5)12月14日,呼和浩特铁路第一小学三年级的王超,勇救落水儿童苏小林,

,年仅12岁的王超不幸遇难

3、看了这么多“罗盛教”,你有什么想说的?写下来,读一读。

五、总结

师:其实,无论我们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去讴歌、去赞美,也无法体现罗盛教及千千万万像罗盛教一样的人的高尚情操。只能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让我们亲切地呼唤你的名字,“罗盛教”;只能说,我们永远深怀念你,让我们深情的呼唤你的名字,“罗盛教”;只能说,我们永远爱着像你一样可爱的人,让我们高声地呼唤你的名字,罗盛教”。

师:最后我想起诗人藏克家震撼人心的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中国古时候文学家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示)

六、作业

任选择一题

1、你对罗盛教的其他资料感兴趣吗?搜集有关他的其他资料。

提供方法;上网查阅,在google里搜索“罗盛教”;

观看电影《新沸流江的传说》;

观看电视《罗盛教》;

2、如果你是被救的崔滢,看到罗盛教牺牲后,会怎么说,怎么做?以《罗盛教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第一次:猛地 跳、摸 好一阵

罗盛教 第二次:立刻 钻、托 一会儿 孩子

(牺牲) (得救)

篇6:《罗盛教》教学反思

教学《罗盛教》时,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完“救人的经过”后,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罗盛教就这样牺牲了,很不值得。他还这么年轻。”大家感到非常意外,我也愣了一下,但马上又镇定下来,紧紧抓住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罗盛教这么年轻就牺牲了,到底值得吗?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踊跃参与了讨论。

有的学生觉得值得的。罗盛教虽然牺牲了,但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却永远地留了下来。有的认为是值得的。罗盛教是为救朝鲜的儿童牺牲的,朝鲜人民肯定会很感动,两国的友谊肯定会更深……

虽然我的教案暂时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维却活跃了起来。在讨论中,学生进一步领悟了罗盛教牺牲的意义,使英雄的形象更深地刻在学生的心里。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备课思路进行教学,忽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使学生失去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教学。

一、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

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进行重组、整合,或删或添。一切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

二、善于调控,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篇7:罗盛教的故事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颗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最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的一天,罗盛教和战友宋惠文一齐到河边练习投掷手榴弹,这时候正是隆冬季节,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有几个儿童在河上玩耍,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听到喊声,急忙向河边跑去,一边跑一边脱掉衣服,之后跳进了冰河里。过了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最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孩子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孩子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孩子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小孩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但是他却再也没有上来,其他战士闻讯赶到河边,也呼唤着英雄的名字。。。。。。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雄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篇8:罗盛教的故事

8月的一天,罗盛教与炊事班的同志到阵地送饭回来,美军发射的炮弹越过头顶,落在南映里和平村庄的土地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炮声过后,罗盛教听到远处传来孩子的哭声。他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翻越一座山循哭声而去,在一个防空洞旁边,发现一个小孩子,正扑在一名妇女的胸脯上,边哭边叫着“阿妈妮”。那个孩子的身上、脸上、手上沾满了鲜红的血。母亲手里紧紧握住小锄把,背上的婴儿已经被炸得只剩下半截身子了。罗盛教有生以来第一次目睹如此悲惨的景象,他脸色铁青,紧握拳头。此时,美军扔下的炮弹还在爆炸。他不顾一切,把孩子抱起来,交给附近的一位朝鲜老大爷。尔后,他回去安葬了那位朝鲜母亲和她的孩子。晚上,罗盛教躺在床上,怎样也不能入睡……夜已经很深了,他打开手电筒,翻开日记本,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期望你不要在我的身体面前停留,应当继续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

1952年1月,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风雪弥漫,气温降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2日,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层,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刚刚投弹训练归来的罗盛教见此情景,像接到战斗命令,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冰洞,潜入水底寻人。在剌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进冰水中。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着河底的碎石,使出最终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

罗盛教冰下救崔莹的消息传出后,石田里20多户群众像失去亲人一样痛哭不已,他们用朝鲜人民最隆重的葬礼安葬了罗盛教。劳动党里委员长指着冰封的栎沼河,声音颤抖地说:“在这条河里,志愿军为救我们的一个孩子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也在这条河里,美国侵略者用我们亲人的鲜血染红了河水。乡亲们,让我们世世代代都记住罗盛教的名字吧!”

篇9:罗盛教的故事

可是当时全国经济发展并不好,而新化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捐资难度可想而知。随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因为资金不到位与人力物力缺乏等问题,罗盛教纪念馆的修建工程断断续续,一向没有完成。一向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当时的县委出面,多方筹集资金,才于1984年奠基。一年之后罗盛教纪念馆工程最终顺利完工。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准备,罗盛教纪念馆最终开馆接待客人了。

罗盛教纪念馆的布局十分简洁,进大门后先是一个小巧的花园,随后一个半透明的照壁,之后就是罗盛教的雕像。造型就是他跳水救人前的一刻。

展厅陈列物品包括罗盛教以往使用过的农具、书本和衣物;采用宣传版画形式介绍了罗盛教光荣而短暂的一生;此外还有朝鲜方面赠送的礼物和题词。

篇10:罗盛教的英雄事迹

罗盛教的英雄事迹

时间:2013-12-01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2904次

罗盛教,湖南省新化县相子村人,1931年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47军第141侦察队文书。他高举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昂首挺胸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一直向南急行军,迎接战火的洗礼。当年,他参加了阵地防御作战。

8月的一天,罗盛教与炊事班的同志到阵地送饭回来,美军发射的炮弹越过头顶,落在南映里和平村庄的土地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炮声过后,罗盛教听到远处传来孩子的哭声。他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翻越一座山循哭声而去,在一个防空洞旁边,发现一个小孩子,正扑在一名妇女的胸脯上,边哭边叫着“阿妈妮”。那个孩子的身上、脸上、手上沾满了鲜红的血。母亲手里紧紧握住小锄把,背上的婴儿已经被炸得只剩下半截身子了。罗盛教有生以来第一次目睹如此悲惨的景象,他脸色铁青,紧握拳头。此时,美军扔下的炮弹还在爆炸。他不顾一切,把孩子抱起来,交给附近的一位朝鲜老大爷。尔后,他回去安葬了那位朝鲜母亲和她的孩子。晚上,罗盛教躺在床上,怎么也不能入睡……夜已经很深了,他打开手电筒,翻开日记本,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身体面前停留,应当继续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

1952年1月,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风雪弥漫,气温降到零下2摄氏度以下。2日,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层,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刚刚投弹训练归来的罗盛教见此情景,像接到战斗命令,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冰洞,潜入水底寻人。在剌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进冰水中。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着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

罗盛教冰下救崔莹的消息传出后,石田里20多户群众像失去亲人一样痛哭不已,他们用朝鲜人民最隆重的葬礼安葬了罗盛教。劳动党里委员长指着冰封的栎沼河,声音颤抖地说:“在这条河里,志愿军为救我们的一个孩子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也在这条河里,美国侵略者用我们亲人的鲜血染红了河水。乡亲们,让我们世世代代都记住罗盛教的名字吧!”

篇11:关于罗盛教的励志作文素材

罗盛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931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某部侦察连文书。在朝鲜前线,他亲眼目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更使罗盛教深受感动。一次,部队在一个风雹交加的黑夜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一位朝鲜老大娘顶风冒雹地站在那里,手提保险灯为战士们照路,并不断提醒志愿军战士们:别掉进泥坑里。罗盛教觉得只有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才能报答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几次要求上前线,可是指导员总是耐心地劝说他:“你的决心是好的,可是革命工作有分工,你现在担任文书工作,对消灭敌人是有保证作用的!”罗盛教更加努力地工作,除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为战友送饭,抢救伤员。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

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表彰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2]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3] 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

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罗盛教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主要成就

罗盛教,原名罗雨成,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1946年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免试升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湘西重镇沅陵解放了。这年11月,罗盛教邀集几位同学欣然步行来到沅陵,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并考入湘西军政干校学习。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漏,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4] 团。1950年3月毕业,分配在四十七军文书训练班学习。同年7月1日,罗盛教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学习期满后,派在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旋随部投入湘西武陵山地区的剿匪战斗,被分配到湖南省沅陵县乌宿区及毗邻的古丈县,参加四十七军司令部直属侦察队剿匪。

1951年4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把罗盛教救了出来,却发现他已经去世了,年仅21岁。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罗盛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罗盛教生平及事迹04-08

罗盛教的英雄事迹05-01

关于罗盛教的励志作文素材04-12

上一篇:毕业生自我鉴定及主要事迹下一篇:《告别陋习,掌握命运》班会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