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改良自查报告

2024-05-01

盐碱地改良自查报告(精选8篇)

篇1:盐碱地改良自查报告

禾康盐碱清除剂效果试验报告

土壤盐碱化是制约农作物产量增加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改良盐碱地大多是以挖排水渠、泡田洗盐等常规农业措施清除土壤盐碱,但常常出现改良周期长、除盐效果差、投资成本高以及引起次生盐碱化的问题。盐碱清除剂可以与土壤盐份离子发生络合化学反应,它们的化合产物容易随水流失并被分解,从而达到加速改良盐碱的效果。为了解和掌握盐碱清除剂的改良效果和方法,2001年10月,我们在察布查尔县羊场开发区的盐碱地上安排了“禾康”牌盐碱清除剂的使用效果示范实验。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供用药剂为“禾康”牌盐碱清除剂(北京飞鹰绿地科技发展公司生产),试验地点在察布查尔县羊场开发区王力的承包地里。试验设四个处理:

1、对照,不用改良剂只灌水,共设三个对照;

2、每亩用“禾康”牌盐碱清除剂1千克;

3、每亩用“禾康”牌盐碱清除剂2千克;

4、每亩用“禾康”牌盐碱清除剂3千克;

“禾康”牌盐碱清除剂采用稀释后在入水口滴入灌溉水中。

试验采用间比法,即每个用改良剂的处理都与一个对照相间排列,共计6个小区(三个改良剂处理和三个对照),小区面积大于33平方米,各小区间打高埂,各小区平整土地,单独灌水,灌水量约100立方米/亩左右。

试验于10月6日开始,试验前每个小区按对角线采集基础土样,当天用改良剂和灌水。10月14日,在原来样点附近采集用改良剂后的土样,土样送至化验室,分析化验用改良剂前后土壤总盐含量和PH值。

二、试验结果

1、“禾康”牌盐碱清除剂对土壤总盐的影响

表1盐碱清除剂对土壤总盐的影响

处理 项目 用药剂前% 2.85 1.69 4.96 3.67 4.80

用药剂后% 1.88 1.31 3.39 3.47 2.83

增减量%-0.97-0.38-1.57-0.2-1.97

增减率%-34.04-22.49-31.65-5.45-41.04

比对照增减-11.55

第 一 组 第 二 组 第 三 清除剂1千克 对照1 清除剂2千克 对照2 清除剂3千克

-26.50

-30.13 组平均 对照3 清除剂 对照 3.39 4.2 2.91

3.02 2.70 2.6

-0.37-1.50-0.32

-10.91-35.58-12.95

-22.73

在试验中,第一处处理在上水口,土壤基础盐份和PH值较,三个对照灌水前后土壤总盐分别下降0.38%、0.20%和0.37%,平均为0.32%,下降率平均为12.95%。使用禾康牌盐碱清除剂1千克/亩、2千克/亩和3千克/亩的三个处理,灌水前后土壤总盐增减量分别为-0.97%、-1.57%和-1.97%,平均为-1.50%,灌水后比灌水前下降率平均为35.58%,比对照的下降率增加22.73%,是对照的2.75倍。由此可见,盐碱改良剂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从盐碱清除剂的用量上看,基本上可以看出随着用量的加大,脱盐效果也越明显。

2、禾康牌盐碱清除剂对土壤PH值的影响

2、盐碱清除剂对土壤PH值的影响

处理 项目 用药剂前% 8.21 7.92 8.37 8.56 8.46 8.28 8.35 8.25

用药剂后% 8.01 8.05 8.43 8.39 8.33 8.4 8.25 8.28

增减量%-0.20 +0.13 +0.06-0.17-0.13 +0.12-0.09 0.02

增减率%-16.53 +14.13 +4.38-10.9-8.9 +9.38-7.02 4.2

比对照增减-30.6

第 一 组 第 二 组 第 三 组平均 清除剂1千克 对照1 清除剂2千克 对照2 清除剂3千克 对照3 清除剂 对照

15.28

-18.28

-11.22

注:表中PH值增减率以7中性为基数0计算.从表2中可以看出,三个对照的PH值灌水前后的增减值分别为0.13、-0.17和0.12,平均增加0.08,以PH值7中性为基数0计算,对照PH值平均增长4.2%。洗盐前后PH值不下降反而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硫酸盐和氯化物盐的水解反应为中性,部分碳酸盐如碳酸钠则为碱性。土壤盐份的各种离子溶解性和移动性均不相同,在洗盐脱盐过程中,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及钙镁等离子容易被冲洗淋溶掉,土壤中碳酸钠等盐份相对增加,造成土壤碱性增加,PH值升高,生产中经常出现因为改良方法不当造成土壤碱性增加的现象。在试验中,每亩用盐碱改良剂1公斤和3公斤的处理,PH值下降分别为0.2和0.13,下降率分别为16.53%和8.9%,每亩用量为2公斤的处理,PH值增加0.06,增长率为4.38%。三个药剂处理的PH值平均下降0.09,平均下降率为7.02%,与对照相比,下降值增加0.17,下降率增加11.22%,效果十分明显。

3、禾康牌盐碱改良剂的推广价值和应用方法

从化验分析结果看,察县羊场开发区土壤总盐高达1.69%以上,一般为2~4%,土壤PH值均在8.56以下,我们对试验区外陈世全的承包地进行取样,为了了解最高含盐量,我们只取造成作物严重死亡绝收的区域,经化验,总盐高达5.46%,PH值8.46。一般情况下,PH值8.5以下,大多数作物能够生长。因此,羊场土壤为盐土,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是硫酸盐和氯化物盐。

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对照区土壤灌溉一次土壤总盐平均仅下降0.32%,下降率为12.95%,土壤PH值却略有增加,土壤脱盐降碱效果很差,从生产实际来看,如果仅以灌水洗盐排盐,必须要增加灌水次数和用水量,在排水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地下水位进一步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程度增加。使用盐碱改良剂并结合灌水后,土壤总盐平均下降1.34%,下降率达32.17%,比对照的下降率增加2.48倍,土壤PH 值也平均下降0.09,下降率达7.02%,比对照下降率增加11.22%。由此可见盐碱清除剂促进灌水脱盐除碱的效果十分明显,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建议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首先必须建设完善配套的排灌水设施,确保排水通畅。其次结合使用盐碱清除剂和其他农业耕作措施,加快土壤脱盐除碱速度,缩短改良周期,提高改良效果。

三、结论

1、禾康牌盐碱清除剂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能够促进土壤脱盐除碱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结合灌溉使用盐碱清除剂后,一般能使土壤总盐平均下降1.34%,下降率达到32.17%,PH值下降0.09,下降率7.02%,而对照土壤总盐仅平均下降0.32,下降率12.95%,土壤PH值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使用盐碱清除剂对土壤总盐的下降率比对照高2.48倍,并有一定的降低PH值效果,PH值下降率达7.02%。因此禾康牌盐碱清除剂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不合适灌水洗盐排盐往往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和土壤PH值增高,碱性增大,使用禾康改良剂可以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避免次生盐碱化并降低土壤的PH值。

3、使用盐碱改良剂必须要配套完善的灌排措施。

伊犁州农业开发办公室

朱新生 田秀欣

伊犁州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土肥站

罗新湖 聂国华 林颖佳

2001年10月28日

篇2:盐碱地改良自查报告

汇报材料

中共某某县委某某县人民政府

二00九年十一月三日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某某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某某县基本概况

某某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喀什噶尔冲积平原中下游,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6715.4平方千米,辖11个乡、2个镇、297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7%。现有耕地86万亩,林地198万亩,待开垦土地361.3万亩,宜林宜牧荒滩361.3万亩。盛产棉花、小麦、玉米、某某瓜、酸梅、西梅、红枣等,是全国粮棉生产基地和稀有果品生产基地。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某某县地处克孜河下游,“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现象十分明显。全县2009大河来水量7.1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26亿立方米,2009提取地下水1.8亿立方米。某某县共有干、支、斗、农四级渠道8014公里,其中,已防渗长度为259公里,主要以塑膜草皮防渗为主,防渗率仅为3%。全县现有干、支、斗三级排碱渠1360公里,已清淤开挖200公里,占现有总排渠的14%。可正常使用的抗旱机井1785眼,灌溉水的利用率为41%。

三、盐碱地治理情况

(一)盐碱地现状。我县地势低洼平坦,地表水下渗严重、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埋深在1-3米,土壤次生盐碱化程度高,全县115万灌溉面积中有90%不同程度的出现盐渍化,盐渍化总面积103.81万亩。以克孜河为界南岸灌区盐渍化面积53.38万亩,其中:重盐渍化面积0.31万亩、中盐渍化面积11.56万亩、轻盐渍化面积41.51万亩;北岸灌区盐渍化面积30.68万亩,其中:重盐渍化面积0.17万亩、中盐渍化面积6.65万亩、轻盐渍化面积23.86万亩;下游灌区盐渍化面积19.75万亩,其中:重盐渍化面积0.11万亩、中盐渍化面积4.28万亩、轻盐渍化面积15.36万亩。土地盐渍化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大量减产,造成土地沙化。

(二)土壤盐渍化成因。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某某县地处喀什、疏勒、疏附、阿图什等县市地表水、地下水汇集的排水出路,加之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使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盐分向土壤表层积聚。流域内的河水在汇集过程中溶解山区及土壤中的可融盐顺水流入耕地。灌区土层下没有良好的透水层,地下水径流缓慢,再加上地势平坦,水平径流基本停滞,灌区水实际处于垂直循环状况,因而形成了积盐环境。二是灌溉技术落后。某某县现有灌区采用常规地面灌水技术,以畦灌为主,一般以1亩为一个灌水单元,且土地平整度不够,虽然近几年我县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土地平整力度,但由于财力和技术力量等原因,大多数土地仍不平整,导致灌水不均匀,灌水量较大且低处积水高处积盐。三是渠道渗漏严重。由于防渗形式多为塑膜草皮防渗,防渗率低,渠系渗漏大。灌溉定额的偏高和渠道渗漏严重,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日趋严重。四是排水渠系不完善某某县骨干排水网已初步形成,但是支、斗、农三级排水渠的建设数量较少,供排水系统不配套。一些骨干排水渠由于配套工程不到位,加之缺乏资金及时清淤,造成排水渠淤堵,排水不畅通。

(三)盐碱地造成的危害。一是盐碱地致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差。主要表现为:土壤保墒能力差,土壤中胶体Na+含量高,透水性差,土壤脱盐困难,土壤中有效水含量低,对作物的供

水能力差。土壤中PH值高,碳酸钙含量高,使土壤中的磷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从而降低了磷的有效性,对锌、锰、铁等元素同样有降低有效性的作用。土壤有机质降低,在洗盐排水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氮素损失严重。二是作物、林木和牧草的生存条件变差。土壤微生物活动受盐碱抑制,致使固氮菌不断减少,氨化作用微弱,由于营养物质大幅减少导致作物减产。碱土中的溶液浓度过高,使作物根系吸收营养离子的能力降低,非营养离子进入作物,打乱了作物体内正常离子平衡,干扰了作物的正常新陈代谢,破坏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引起可溶性盐离子在作物体内积聚,产生离子毒害,危及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死亡。根据统计,轻盐渍化可造成作物减产10~20%,中盐渍化减产可达20%以上,重盐渍化作物产量仅达到一般农田产量的50%。三是盐碱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盐碱化土壤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严重盐碱化土地被迫弃耕,由于缺少植被发育,造成土表裸露不断沙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四)盐碱地改良的必要性。一是盐碱地改良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某某县成为喀什噶尔河流域的水、盐汇集中心区。在现有的排水工程中,能用的斗、农两级排水沟数量极少,干、支排水沟深度又达不到输水要求,使得排水工程目前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大部分干、支排水沟成为灌溉的退水渠道,加速了排水渠的坍塌,从而抬高了排水沟的沟底高程,妨碍了地下水的排泄,加重了大片农田的盐渍化程度,全县盐碱性耕地面积已达90%左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盐碱地改良是群众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某某县是喀什地区的农业生产大县,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7%。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土地增产提高收入。盐碱地改良利用对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农民人均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若不采取改良措施,随着盐碱化的日趋加重,保持现有的农业产值和人均收入也将遭遇很大困难。三是盐碱地改良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某某县同时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5%,盐碱化严重程度与其它县比较十分突出,进行盐碱地改良,改变农业生产环境,对于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对于维护县域社会稳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五)盐碱地治理的措施。盐碱地综合治理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地下水位。建立明沟排水体系,降低地下水位,在灌水洗盐期,造成洗盐排水的条件,加强洗盐效果;在洗盐后,改变毛管上升条件,造成切断土壤盐分来源,防止土壤返盐,巩固洗盐效果。二是淡化地下水满足作物对地下水含盐量的要求,地下水矿化度小于3g/L。三是把土壤含盐量降低到2.5g/kg以下。

盐碱地治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排水措施。目前,我县采用工程排水措施主要有水平排水和垂直排水两种:其中水平排水为明沟排水,垂直排水为竖井排水。水平排水主要分干、支、斗、农四级排水渠道,排水网络是否完善是影响排水工程控制地下水位、抵制盐碱化的主要因素。我县支、斗、农三级排水渠道也有一定程度的建设,但数量不多,排水作用不明显,有待完善。近几年,某某县利用竖井排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有效的降低了地下水埋深,浅水井与大河水以1:3比例混灌,不仅为土壤脱盐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还为枯水年提供有效灌溉水量,缓解了灌溉矛盾。二是灌溉措施。目前我县采用标准沟、畦灌、高效节水,按计划定额灌溉,在田间灌水的全过程中控制各种水量损失;加强渠系防渗,避免跑、冒、滴、漏,防止产生深层渗漏,控制地下水的垂直补给来源。采用灌水洗盐的方法治理盐碱地,根据经验,表层土壤含盐量为2.5~6g/kg(轻度盐碱区)和12%~20g/kg(重度盐碱区),必须在非灌溉期集中灌水洗盐。洗盐季节应安排在农作物收割之后的 9月份,洗盐之后进入冬季,蒸发量小,根据我县灌区经验,在重度盐碱土地区,粘土为300~450m3/亩,壤土为200~250m3/亩。三是农艺措施。我县盐碱地改良的采用农艺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土地平整、土壤耕作、土壤培肥技术。平整使土地田面土壤表层盐分脱盐均匀,改变毛管水上升条件,防止局部积盐。通过耕翻、耕地、镇压、中耕等田间作业,创造良好的土壤表面

状态和耕层构造,达到促进土壤脱盐,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在土壤培肥措施中,我县主要采用“配沙增肥”的方法,主要是在秋收后发动群众对白地进行配沙和增施农家肥。四是生物措施。主要包括农田防护林、经济林以及生态林,林带的营造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位,改变了毛细管上升作用,减弱了地面和蒸发强度,起到防风固沙,改良盐碱地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木材、燃料、饲料、肥料,促进生产,增加效益。

(六)盐碱地改良治理情况。我县盐碱地改良工程主要以排水为主,现有排水干渠八条,总长度542公里,排水支渠845.5公里。八条排水干渠分别为:阿巴霍加干排、恰依拉干排、喀伽公路南排干、喀—伽干排、艾木达瓦提干排、克孜勒苏干排、阿伽干排、“九三”干排。除恰依拉干排与艾木达瓦提干排外,其他六条已于近年通过世行项目资金清淤改造完毕,恰依拉干排与艾木达瓦提干排目前淤积严重,急需清淤改造。县委、县人民政府多方积极筹措资金,动员各方力量对盐碱地展开了治理。

一是加大新建、清淤、改造排水沟的力度,保障排水出路。自2001年以来,通过自筹、世行贷款、以工代赈、财政扶贫等资金2487.2万元共清淤干排6条、346.3公里,支、斗排渠14条、176.5公里。先后对阿巴霍加干排、喀伽公路南排干、阿伽干排、喀伽干排、九三干排、克孜勒苏干排、艾木达瓦提干排下游段、桑支排、苏里坦艾日克支排进行了清淤改造,基本实现骨干排水工程的畅通。

二是加大灌排两用机井建设力度,降低地下水位。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到盐碱地改良工作中,积极鼓励乡、村两级集体,农民,个体户出资新建浅水机井。自2006年以来我县共建设浅水机井621眼,累计提取地下水约1.6亿立方米,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位。根据2009年5月份喀什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出具的《某某县地下水埋深变化分析报告》,2006年以前我县地下水埋深涨落幅度比较平稳,2006年以后地下水埋深出现下降趋势,平均下降变幅为89cm。

三是提高渠道水利用率,加大防渗配套力度。通过每年对一至两条主干、支渠进行防渗,逐步提高渠系防渗率,减少地下水补给。通过近几年对部分干、支渠道采取塑膜草皮防渗,我县渠系水利用系数由1998年的0.39提高到2009年的0.46。

四是加强田间节水,实施定额灌溉,改变以往的大水漫灌模式,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主要在上游灌区实行定额灌溉,在下游灌区加大排水力度,形成“上控下排”格局。自实施定额灌溉以来,通过加强田间灌溉管理亩毛灌定额由1200m3/亩降至目前970m3/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目前我县累计实施高效节水面积4.09万亩。灌水定额的降低,农田垂直下渗水量大幅减少,从而使因地下水位抬升造成的盐碱化得到有效遏制。

五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平整度,同时进行渠系合并,加大正规条田建设力度,有效减少盐渍化耕地面积。针对我县条田标准化程度底,地块零乱的现状,我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每年中、低产田改造、条田规划速度不低于5万亩,将低产田改造列入到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自“十一五”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0万亩,标准化条田由2005年占总耕地面积的30%提高到50%以上。

六是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着力发挥水政监察职能,加强宣传引导,严厉处罚破坏盐碱地治理工程行为。

(七)盐碱地改良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我县完成了县级排水规划和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完成了卧里托格拉克乡、古勒鲁克乡、英买里乡、江巴孜乡盐碱地改良利用可研报告,均已通过地区评审和自治区水利部门技术评审。

(八)盐碱地改良试点工作

我县作为全疆盐碱地治理八个试点县之一,积极开展了盐碱地改良试点项目,该项目位于铁

日木乡3、6、7村,距县城3公里,项目区总面积9000亩,其中:盐渍化耕地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3。项目总投资320万元。该项目实施前由于地下水埋深1~2.0m左右,排水不畅,常年沉积,土壤次生盐碱化相当严重,在我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该项目一、二、三期工程已全部实施完毕,通过采取排水沟开挖、土地平整、竖井排水、和化学药剂改良等综合改良措施,试点区盐碱改良效果显著。项目区土壤含盐量由改良前的平均34.9g/kg下降到

9.4g/kg;地下水埋深由改良前的平均1.0~1.6米下降到2~2.8米;地下水全盐量由4.23~

1.93g/L下降到2.4~1.1g/L;小麦、棉花、玉米产量较改良前分别增产14.4%、28.9%、20.0%。试点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行,为我县盐碱地治理、排水技术改造积累了经验,为盐碱地治理推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资金短缺仍是盐碱地改良的主要矛盾。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相继投入200多万元用于盐碱地改良前期项目编制,部分项目也已通过了上级水利部门的审查,但立项少。即使建成的排水工程也因缺少必要的运行管理费,使得工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维护,而逐渐变得排而不畅。加之近年来抗旱形势严峻,大量的水利资金投入到抗旱工作中,影响了其它基本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建议上级部门能否考虑在盐碱地改良方面予以项目和资金支持。

二是目前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对盐碱地改良项目资金偏少,且零星分散,工程效益不明显,无法实现骨干工程建设。建议上级部门对水利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建立专项资金渠道,形成资金集中优势,对排碱骨干工程进行系统性建设,并形成盐碱地治理建设和维护的长效机制。

三是缺乏灌区监测体系。要对盐碱地进行治理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灌区水文、土壤监测体系制度,监测并掌握灌区内土壤水盐剖面分布及变化特征、灌区内盐分运动规律、灌区内水量平衡及水分转化、对农业的影响或效益等,为灌区盐碱地治理工作开展提供指导。

五、近期及2010年盐碱地改良的目标和计划

篇3:盐碱地改良模式浅析

1 盐碱地与盐碱化

盐碱地是指一系列受土体中盐碱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其它不同程度的盐化和碱化的土壤类型的总称, 是盐类集聚土壤的一个种类, 盐碱地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是它的指出苗率在70%~80%, 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 出苗率低于50%;中间含量的就是中度盐碱地。

盐碱化是指在特定的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及由于人为不当的农艺措施及灌溉措施导致土壤盐化与碱化的土壤退化过程, 它是一个动态过程。自然因素的影响周期时间较长, 并需要特定的地质过程或者水文、气象等因素综合作用, 其特点是范围较广、面积较大。人为因素造成的盐碱化属于次生盐碱化, 主要表现在农艺措施粗放、不科学, 灌溉体系不完备, 管理不到位,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地区性、集中性、次生性。

2 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undefined

2.1 盐碱地的形成原因

盐碱土是在一定的自然或者人为条件下形成的, 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 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 由于地面蒸发作用, 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 水分蒸发后, 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 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 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 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 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在海滨地区, 由于常驻海水侵渍, 也能形成盐碱地受含盐的地表径流影响, 也能形成盐碱地。

2.2 盐碱地对农作物的危害

盐碱土的最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和碱, 由于盐分大, 碱分多, 土壤的腐殖物质遭到淋失, 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表现为湿时黏、干时硬, 通气性和透水性不良, 严重的会造成作物萎蔫、中毒甚至死亡。其危害机理如下。

2.2.1 生理的水分“胁迫”

由于土壤的盐分较高, 土壤的溶液浓度较高, 渗透压不断增大, 植物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如果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小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 则植物不能吸收水分, 出现“生理干旱”而死亡。

2.2.2 盐分离子的生理毒害

盐渍环境中, 植物被迫吸收较多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细胞的游离钙被钠吸收, 产生细胞膜的渗透现象, 体内营养不能平衡, 常常表现各种营养元素的缺失和不足。

3 盐碱地改良现状模式及不足

作为粮食生产的潜力载体, 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面对全球一百多亿亩盐碱地, 人类尝试了各种开发利用的途径, 譬如条台田整地和水利工程措施、生物改良利用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经历长期、反复的探索和实践, 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盐碱地改良利用经验。然而, 由于盐碱地类型复杂, 改良十分困难。目前, 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3.1 水利改良模式

水利改良模式, 即为农田水利工程改良模式。水是土壤积盐的因素, 也是脱盐的动力。建立健全水利设施, 实行河、井、沟、渠结合, 排、灌、蓄配套, 进行合理灌排, 调节自然界水分循环, 可洗淋排除土壤中的盐分。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盐渍土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区内仅重盐碱地就有23余万hm2, 约占区内土地面积的28.4%。为探索重盐渍土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 基于当地盐渍土改良利用的实践, 借鉴国内外盐渍土开发利用的先进成果, 设计了工程改良、生物利用改良和工程、化学、生物相结合等多种盐渍土改良利用模式, 并自1997年开始在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段进行以水利改良模式为主的改良试验, 经过5年多的试验实践, 获得了初步的结果。采取引黄灌溉洗盐措施后, 100cm土层含盐量当年可下降到0.3%~0.4%, 可用于种植苜蓿等耐盐牧草。2~3年后, 100cm土层含盐量下降到0.2%以下, 土壤有机质等养分状况也明显得到改善。该治理模式每公顷投资约2250元, 与传统条田相比, 土壤脱盐效果提高。然而, 由于缩减了条田宽度, 排盐沟比重增加, 土地利用率降低, 而且后期土壤脱盐效果降低。

3.2 农业改良模式

主要表现为以下措施:①增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增强土壤保水能力。②种植绿肥。是有机肥的重要来源, 还有增加覆盖, 减少蒸发和抑盐作用。③合理耕作。合理耕作及时松土, 可减少蒸发, 破除板结, 改善通气, 抑制返盐, 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吸引。④植树造林。能降低风速, 减少蒸发, 减轻地面返盐。⑤刮除盐土。在春秋旱季, 将含盐表土刮除, 移出耕地外, 降低土壤含盐量。

农业改良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长、见效较慢, 且成本较高。但由于其操作比较简单, 而且易于在小范围内推广, 目前已逐步成为被大家接受的改良途径。

3.3 生物改良模式

生物改良盐碱地主要是通过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培肥地力, 从而提高盐碱地 (盐渍化土地、碱化土地) 的经济效益。通过常规灌溉, 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和设施, 将土壤盐分控制在植物根系土层以下的土体中。生物改良盐碱地, 灌溉水利用率高, 又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久性建设。种植根系较多、较深的耐盐植物, 土壤盐分在灌水条件, 向下移动较深。在土壤盐分含量较高时, 通过2年直接种植比较耐盐的禾本科牧草, 0~40cm土壤的脱盐率可达67.3%以上;种植直根系作物枸杞3年后, 0~40cm土壤的脱盐率为78.7%。而利用灌水洗盐方式改良盐碱地耗水量较大, 是生物改良方式的1.6倍。在土壤盐分含量高于1.5%时, 利用生物方式改良后土地的产量高于灌水洗盐后的产量。

利用生物改良模式, 投资小, 效果稳定, 不但可以降低土壤盐分, 而且可以培肥地力, 只要种植种类适当, 还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但是这种模式见效慢, 仅耕层脱盐效果明显, 该模式仅限于有限的植物种类。

3.4 化学改良模式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碱土特别是碱土改良方面, 施用化学改良剂进行改良, 目前主要有石膏、钙质化肥以及施用腐殖酸类改良剂。这种改良模式的因土地类型不同, 施用量也不同, 施用时间长短取决于经验和资金状况, 由于这种改良模式周期长、投资高、效果不稳定, 推广的范围和面积不是很大。

4 盐碱地改良模式的概括与探索

篇4:盐碱地改良模式研究

盐碱地 改良 模式

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由于盐分多,碱性大,使土壤腐殖质遭到淋失,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表现为湿时黏,干时硬,土表常有白色盐分积淀,通气、透水不良,严重的会造成植物萎蔫、中毒和烂根死亡,所以必须对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治理和改良盐碱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农业、治理环境的一个重中之重,研究和探索盐碱土改良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也正在为各国的农业机构及科研机构所重视。

一、盐碱地和盐碱化

盐碱地是一系列受土体中盐碱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的盐化和碱化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盐类集聚土壤的一个种类,盐碱地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在百分之七八十的,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中间含量的就是中度盐碱地。

盐碱化是指在特定的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及由于人为不当的农艺措施及灌溉措施导致土壤盐化与碱化的土壤退化过程,它是一个动态过程。自然因素的影响周期时间较长,并需要特定的地质过程或者水文、气象等因素综合作用,其特点是范围较广、面积较大。人为因素造成的盐碱化属于次生盐碱化,主要表现在农艺措施粗放、不科学,灌溉体系不完备,管理不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地区性、集中性、次生性。

二、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一)盐碱地的形成原因

盐碱土是在一定的自然或者人为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使也能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侵渍,也能形成盐碱地受含盐的地表径流影响,也能形成盐碱地

(二)盐碱地对农作物的危害

盐碱土的最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和碱,由于盐分大,碱分多,土壤的腐殖物质遭到淋失,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表现为湿时粘、干时硬,通气性和透水性不良,严重的会造成作物萎蔫、中毒甚至死亡。其危害机理如下:

1、生理的水分“胁迫”

由于土壤的盐分较高,土壤的溶液浓度较高,渗透压不断增大,植物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如果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小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则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出现“生理干旱”而死亡。

2、盐分离子的生理毒害

盐渍环境中,植物被迫吸收较多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细胞的游离钙被钠吸收,产生细胞膜的渗透现象,体内营养不能平衡,常常表现各种营养元素的缺失和不足。

三、盐碱地改良现状模式及不足

作为粮食生产的潜力载体,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面对全球一百多亿亩盐碱地,人类尝试了各种开发利用的途径,譬如条台田整地和水利工程措施、生物改良利用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经历长期、反复的探索和实践,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盐碱地改良利用经验。然而,由于盐碱地类型复杂,改良十分困难。目前,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水利改良模式。

水利改良模式,即为农田水利工程改良模式。水是土壤积盐的因素,也是脱盐动力。建立健全水利设施,实行河、井、沟、渠结合,排、灌、蓄配套,进行合理灌排,调节自然界水分循环,可洗淋排除土壤中的盐分。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盐渍土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区内仅重盐碱地就有23万余公顷,约占区内土地面积的28.4%。为探索重盐渍土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基于当地盐渍土改良利用的实践,借鉴国内外盐渍土开发利用的先进成果,设计了工程改良、生物利用改良和工程、化学、生物相结合等多种盐渍土改良利用模式,并自1997年开始在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段进行以水利改良模式为主的改良试验,经过5年多的试验实践,获得了初步的结果。采取引黄灌溉洗盐措施后,100cm土层含盐量当年可下降到0.3%~0.4%,可用于种植苜蓿等耐盐牧草。2~3年后,100cm土层含盐量下降到0.2%以下,土壤有机质等养分状况也明显得到改善。该治理模式每公顷投资约2250元,与传统条田相比,土壤脱盐效果提高。然而,由于缩减了条田宽度,排盐沟比重增加,土地利用率降低,而且后期土壤脱盐效果降低。

(二)农业改良模式

主要表现为以下措施

1、增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能力。

2、种植绿肥。是有机肥的重要来源,还有增加覆盖,减少蒸发和抑盐作用。

3、合理耕作。合理耕作及时松土,可减少蒸发,破除板结,改善通气,抑制返盐,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吸引。

4、植树造林。能降低风速,减少蒸发,减轻地面返盐。

5、刮除盐土。在春秋旱季,将含盐表土刮除,移出耕地外,降低土壤含盐量。

农业改良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且成本较高。但由于其操作比较简单,而且易于在小范围内推广,目前已逐步成为被大家接受的改良途径。

(三)生物改良模式

生物改良盐碱地主要是通过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培肥地力,从而提高盐碱地(盐渍化土地、碱化土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常规灌溉 ,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和设施 ,将土壤盐分控制在植物根系土层以下的土体中。生物改良盐碱地 ,灌溉水利用率高 ,又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久性建设。种植根系较多、较深的耐盐植物 ,土壤盐分在灌水条件 ,向下移动较深。在土壤盐分含量较高时,通过2年直接种植比较耐盐的禾本科牧草,0~40cm土壤的脱盐率可达67.3%以上;种植直根系作物枸杞3年后,0~40cm土壤的脱盐率为78.7%。而利用灌水洗盐方式改良盐碱地耗水量大,是生物改良方式的1.6倍。在土壤盐分含量高于1.5%时,利用生物方式改良后土地的产量高于灌水洗盐后的产量。

利用生物改良模式,投资小,效果稳定,不但可以降低土壤盐分,而且可以培肥地力,只要种植种类适当,还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这种模式见效慢,仅耕层脱盐效果明显,该模式仅限于有限的植物种类。

(四)化学改良模式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碱土特别是碱土改良方面,施用化学改良剂进行改良,目前主要有石膏、钙质化肥以及施用腐殖酸类改良剂。这种改良模式的因土地类型不同,施用量也不同,施用时间长短取决于经验和资金状况,由于这种改良模式周期长、投资高、效果不稳定,推广的范围和面积不是很大。

四、盐碱地改良模式的概括与探索

四种改良模式各有利弊,适用区域和土壤环境也不完全尽同。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采用深松土壤、化学改良以及种植耐盐牧草相结合的方式,将工程改土、化学改良与生物利用相结合,综合其中的优点。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新疆、西北省份及东三省的个别地区可以采用以土壤改良为主、耐盐植物种植为主的改良模式,实施保护性耕作和平衡施肥,采取滴灌农艺,降低成本,加快效果转化周期。水源灌溉比较丰裕、资金充足的南方省份可以采用水利工程改良模式为主、生物改良为辅的模式,加大水利工程实施建设,配套田间工程,并运用纳米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加快对盐碱地的生物改良。

参考文献:

[1] 吴生波等 《盐碱地改良对策研究》 地质出版社 2007年

篇5:盐碱地改良措施

1、排水 对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块。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灌水洗盐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

3、种植水稻 在水源充足的盐碱地种水稻也是一项有效的改良措施,因为种植水稻后。通过长时间淹灌和。排水换,土壤中的盐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4、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地的通气、透水和养分状况,有机质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种植绿肥效果更好。

5、深耕深松 对盐碱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能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深耕应注意不要把暗碱翻到地表。

6、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换土,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力。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7、合理种植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要根据作物对盐碱、旱、涝的适应能力,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农业增产潜力,向日葵、谷糜类、甜菜、大麦等为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盐碱地面积近10亿公顷。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盐碱地资源面积约5.27亿亩,其中盐碱耕地0.88亿亩,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东北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多年来一直从事盐碱地改良的中国农科院专家彦惠俊介绍说,近十几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以内蒙古为例,盐碱地耕地面积已近700余万亩。而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又以每年15~20万亩的.速度增加。在我国目前耕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发盐渍化土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扩大耕地面积是提高粮食总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生物肥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其商业化程度的提高,生物肥以其对环境改良的绝对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一些研究人员在微生物领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丹路微生物有机肥针对盐碱地缺磷、少氮、多盐的特点,取得显著改良效果,成为改良盐

碱地中一员新的生力军。

彦惠俊介绍说,丹路微生物肥料在盐碱土的改良上之所以有成效,是因为丹路微生物有机肥选用的复合功能菌,含有多种高效活性菌株,菌株形成芽孢具有耐盐、耐热的特点。有益微生物菌群还具有固氮、解磷、解钾,抵制和抵抗病原菌的功能。有益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多糖,这些糖类物质是形成土壤团粒的粘结剂,团粒结构使得土壤疏松,切断土壤毛细管孔隙,增加非毛细管孔隙,使得盐碱土加速淋盐作用,抑制了返盐。有益微生物菌群在土壤中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加速了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对土壤碱性起到了中和作用,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了解,北京丹路实业公司走进西部,在内蒙古的巴盟市进行试验示范。在土壤有机质含量0.68%,可溶盐含量0.441%中度盐碱地上,每亩施用40公斤微生物复合肥, 当年番茄喜获丰收,亩产达6600公斤,增产15.81%。土壤从中度盐碱地变成轻度盐碱地。在pH9的盐碱荒地上种植玉米,亩施微生物复合肥50公斤,配施二铵20公斤、尿素35公斤,玉米当年获得500公斤的产量,使原来的不毛盐碱荒地取得丰收。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活性,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性能,降低了土壤含盐量,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

篇6:浅析盐碱地改良治理的具体措施

浅析盐碱地改良治理的具体措施

摘要: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文中以岳普湖县为例解析盐碱地如何治理的措施.作 者:胡金成 石启龙 作者单位:岳普湖县水利局,新疆,喀什,810000期 刊: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Journal:SHANGPIN YU ZHILIANG年,卷(期):,“”(2)分类号:X7关键词:盐碱地改良 治理措施

篇7:盐碱地改良自查报告

海涂盐碱土不同改良措施对四季桂光合特性的影响

对四季桂光合生理指标的`研究表明:海涂盐碱土进行整地改良、灌水改良和施肥改良,对四季桂光合生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整地改良和灌水改良对四季桂光合生理的影响与施肥改良之间存在差异,与对照之间差异性极显著;施肥改良与对照之间也存在差异;但灌水改良和施肥改良之间差异并不明显.

作 者:张吉祥 ZHANG Ji-xiang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刊 名:防护林科技英文刊名: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S718.43关键词:盐碱地 改良措施 光合特性

篇8: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

人们对于盐碱地改良的研究由来已久,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已经逐步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盐碱地进行改良, 一方面是排除已经积累在土壤中的盐分, 另一方面是防止盐分进一步积累到土壤中 (即返盐) [1]。但是盐碱地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既受自然条件, 如地貌、地形、土壤、气候及水文地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又受人类活动, 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耕作方式、水利工程设施等因素的影响[2]。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 土壤中的含盐量与盐分的组成也有差异。因此, 为了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应该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特征, 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1 改良前准备工作

应该在治理之前先做2项准备工作:一是要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盐碱地做全面的调查分析, 特别是要做好对于盐碱地土壤情况的调查, 如了解土壤盐渍化的起因、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是要对盐碱地土壤的演变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由于盐碱地土壤的类型繁杂, 发生程度不一, 土壤情况各异, 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中水分、盐分的运动[1], 给改良盐碱地增加了一定难度。笔者对各种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进行归纳, 包括整地法、深耕深翻法、锄地法、填沙法、排水洗盐法、有机肥料法、化学改良法以及生物改良法等, 以期提高土壤质量。

2 改良方法

2.1 整地法

削高垫底, 平整土地, 可以使从降雨和灌溉过程中获得的水分均匀下渗, 提高冲洗土壤中盐分的效果, 也可以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 减轻盐碱危害。

2.2 深耕深翻法

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土地表层盐分聚集多, 越到下层就会越少。经过深耕深翻, 可以把土壤表层中的盐分翻到土壤的下层, 同时把下层含有盐分较少的土壤重新翻到土壤的表层。通过深耕晒垡能够切断土壤毛细管, 减弱土壤水分蒸发, 提高土壤活性以及肥力, 增强土壤的通透性能, 从而能够有效地起到控制土壤返盐的作用[3]。这一做法有利于耕作蓄水。盐碱地深耕深翻的时间最好是在春季和秋季, 因为春、秋季是土壤一年中返盐较重的季节。但在深翻盐碱地的时候, 春宜迟, 秋宜早, 以保作物全苗。特别是在秋季耕翻, 尤其有利于杀死病虫卵和清除杂草。

2.3 锄地法

锄地可以疏松表层土壤, 切断土壤的毛细管。当盐碱地作物出现滞长现象时, 不宜平锄、浅锄, 而应早锄, 适当深锄;适时锄地, 浅春耕, 抢伏耕, 早秋耕, 耕干不耕湿。这样可以降低盐碱地的危害程度, 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2.4 填沙法

对于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土地, 可以把含有较细颗粒度泥沙的河水引入地块, 从而使泥沙沉淀下来, 也可以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便于淋洗。之后再通过排水系统将溶解的盐分排出。而对于盐碱化程度比较重的土地, 最好可以按照实际的行距、株距挖坑, 将坑内的盐碱化土壤挖出, 再填入适量沙土, 待降雨或者灌溉后方可进行播种[4]。因为泥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矿物养分, 所以填充泥沙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 从而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使用此方法一定要预先进行专门的规划和设计, 并且要注意加强灌溉管理, 防止泥沙淤积河道。

2.5 排水洗盐法

通过建立水利工程设施, 在盐碱地上采用较大定额的灌溉, 以充分溶解土壤盐分表层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碱经下渗排到深层土壤中或者被直接淋洗[1]。对含有盐分的大量水可以通过排水沟加以排除。排水洗盐法可以起到淋盐洗碱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排水是保证冲洗效果的关键措施, 无排水的冲洗, 应尽量避免。

2.6 多施有机肥料, 合理施用化肥

盐碱化土地一般都具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1]。因此, 可以在盐碱地中大量投入人粪尿、绿肥、饼肥、畜禽粪便、秸秆、麦草肥以及混合制成的肥料等有机肥。有机肥料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会转化形成腐殖质, 而分解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有机酸, 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的碱性, 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分解养分, 促进养分的转化, 提高磷的有效性[1]。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 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 由此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作物生长, 抑制盐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 提高作物耐盐力。同时, 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有机质, 对土壤中的有害阴、阳离子起到缓冲作用。因此, 使用有机化肥能够提高土壤缓冲能力,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盐分组成, 降低土壤碱性。同时, 腐殖质可以使土壤透水性增强, 使用化肥可以加强淋溶作用, 减少水分蒸发和抑制土壤返盐。

此外, 无机肥料也可增加作物的产量, 要扩大有机肥源。如果施肥的同时配合灌溉洗盐, 改良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然而, 盐碱地在施用化肥时要避免再施用碱性肥料, 如钙镁磷肥、氨水等, 宜施入中性和酸性的肥料, 以施有机肥料和高效复合肥为主, 并注意控制低浓度化肥的施用。高浓度复合肥无效成分少, 残留少。其中, 硫酸钾复合肥是微酸性肥料, 比较适合施用于盐碱地, 且具有改良盐碱地的良好作用。但是化肥每次用量不宜过多, 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盐渍化[1]。

2.7 化学改良方法

盐碱地因为其含有碱性盐类如重碳酸钠、碳酸钠, 会破坏土壤的结构, 降低通透性, 直接危害作物的生长, 需进行化学改良。最常用的方法是施用石膏 (即硫酸钙) , 再灌溉冲洗, 即可达到改良的效果[5]。每年在盐碱地上施石膏1 125kg/hm2, 3年后盐碱化程度会明显下降。有些地方施用麦糠, 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2.8 生物改良方法

可以选用抗碱作物种植在盐碱地, 如棉花、苜蓿、油葵、高粱、大豆、玉米、葡萄等抗碱作物品种, 从而减轻盐碱危害, 确保作物增产丰收。也可以选种水稻, 是中国改良并利用盐碱地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插秧之前先进行排水洗盐, 在水稻的生长期淹灌以及大量排水换水, 就可以冲洗和排走土壤中多余的盐分, 能够较快地起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要想通过种植水稻来达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 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灌排水利工程系统, 从而保证按时按量的供水、排盐和控制地下水位。在水旱轮作区, 为了减轻淹灌对旱作区的不良影响, 必须在水稻田的周围挖很多排水沟, 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因此, 在不适于旱作的广大地区推广种植水稻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既可以减少盐碱危害, 改良盐碱化土地, 又可以收获水稻, 此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综述了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措施, 包括整地法、深耕深翻法、锄地法、填沙法、施用有机肥料、化学方法、生物改良方法等方面内容, 以期提高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关键词: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韩晓, 王凯元, 尹昭霞.高台县盐碱地初步治理浅析[J].甘肃农业, 2011 (2) :29-31, 33.

[2]张建锋, 宋玉民, 邢尚军, 等.盐碱地改良利用与造林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30 (6) :124-129.

[3]王春娜, 宫伟光, 盐碱地改良的研究发展[J].防护林科技, 2004 (5) :38-41.

[4]张清华, 史琢, 韩翠萍, 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89-90.

上一篇:福建省“两学一做”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三八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