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后总结

2024-04-16

题后总结(精选6篇)

篇1:题后总结

无论是念书还是做事,我常常都是怀着并不十分积极的态度。学习知识,往往也带着些随心所欲的意味。对大多数事都不特别上心,也就容易造成我在重点处的疏忽。着重需要认真对待的基础。

之所以在得分中一派萧条景象,想来也与我的不够严谨,态度不够端正脱不了干系。的确有些愁绪,非得讲的话却也没有多强烈。细想这次检测,不尽人意的地方似乎也比优势要多。并非我对失败视而不见,只是我并不自觉会因此情绪大动。

“我本就是优秀的啊,这次仅仅是失利,我一定会在下一次证明!”先作一番悲哀模样,再作付诸行动与否都无从得知的励志承诺,在我看来就如同梅雨天以后怎样也晾不干的衣服,晒出来总有股自己也嫌厌的气味。

篇2:题后总结

经验与教训:成绩相对较好的班级之所以好,除了课堂纪律作保证外,我想还有就是班主任能再平时抽挤时间让学生背诵本周所学相应知识点的良好安排也是有关的。如14班就安排了每周三早上晨读前读生物,午后1点到1点20分背诵,然后用10分钟时间课代表让全体学生默写主要知识点,然后交给科任老师及时批改,对过关和但是关学生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

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对所学知识就有很深的印象,而不至于出现临考之前的手忙脚乱,疲于应付那么多需要背记的知识点。13班班主任也能配合科任教师的要求,让课代表把老师整理的要点及时抄给全体学生,整理答案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和复习。还有就是临考前我能把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讲,以考试题的形式进行,既做了题又复习了旧知识,这样的课题效率是高的。

相反地,12班对上面这样的安排就差很多了,知识点没有及时抄给全体学生,班主任也没有安排背诵的时间和抽查的奖惩措施,最后的复习课也是因时间紧而匆忙串讲,使复习的效率打折扣了。

篇3:化学教学的“题后反思”

一、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

化学题目通常有多种解法, 如果在解题后进行反思, 多动脑筋, 往往可以开阔思路, 通过比较优劣, 得出解题的巧解方法,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1】 向盛有一定量浓度HNO3的试管中投入7.68 g Cu, 当收集到3.36 L (标况) 气体时, Cu恰好完全反应, 求反应中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

解析:HNO3开始反应时是浓HNO3, 则开始一段时间产生气体为NO2, 随着反应进行HNO3浓度变稀, 所以后来产生气体为NO。

设跟浓HNO3反应的Cu的物质的量为x, 与稀HNO3反应的Cu的物质的量为y

Cu→4HNO3 (浓) →2NO2

x 4x 2x

3Cu→8HNO3→2NO

y83y23y

依题意x+y=7.68g64g/mol=0.12mol

2x+23y=3.36L22.46g/mol=0.15mol

解得:x=0.0525 mol y=0.0675 mol

n (ΗΝΟ3) =4x+83y=4×0.0525mol+83×0.0675mol=0.39mol

如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又可发现不同解法。

设生成NO2物质的量为x,

7.68g64g/mol×2=x+ (3.36L22.4g/mol-x) ×3

解得:x=0.105 mol

y=0.15 mol-0.105 mol=0.045 mol

再由关系式4HNO3 (浓) →2NO2 8HNO3→2NO得:

n (HNO3) =2×0.105 mol+4×x0.045 mol=0.39 mol

还可从元素守恒分析, N元素反应前后物质的量相等, 则:

n (ΗΝΟ3) =2n[Cu (ΝΟ3) ]+n (ΝΟ) +n (ΝΟ2) =2×7.68g46g/mol+3.36L22.4L/mol=0.39mol

由以上例题看, 从不同角度分析可有不同解法, 比较优劣, 使学生明确守恒法在解化学题的应用中是一种常用的巧解法。这样使学生思维更开阔, 解题更灵活性。

二、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行反思

在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解题后思考解题过程, 通过思考有时会发现这种解题的思维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类似问题, 起到弄懂一题, 掌握一片的效果。

【例2】 将一定量的甲烷与过量氧气混合, 在120 ℃下充分燃烧后, 恢复到原状, 测得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5, 求原混合气中甲烷与氧气的体积比。

解析:由CH4+2O2→CO2+2H2O (g) , 燃烧前后总物质的量不变, 总质量不变,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得:

M前=M后=15×2=30

n (CH4) ∶n=V (CH4) ∶V (O2) =2∶14∶7

这道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十字交叉法, 运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求解二分混合物等问题, 显得简单、快捷。题后认真思考总结, 促使自己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自然地想到这种方法。

三、对题目的变式展开反思

有的学生题目做得不少, 但往往是得到答案草草了事。这样的学习方法只能是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提高的目的, 就造成了他们的学业负担过重, 如果我们解完一道题后, 通过反思考虑能否对原题加以改造, 进行自我命题的尝试, 就可以达到做一道题掌握一大片的目的。

【例3】 (2002全国) 常温下, 将甲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所得溶液pH=7, 则此溶液中 ( ) 。

A.c (HCOO-) >c (Na+)

B.c (HCOO-) <c (Na+)

C.c (HCOO-) =c (Na+)

D.无法确定c (HCOO-) 与c (Na+) 的关系

解完这道题后, 对题目稍做变换:

变式一:当所得溶液pH>7时, 则此溶液各离子浓度关系又如何?

变式二:当所得溶液pH<7时, 则各离子浓度关系又如何?

这道题只改变了一下题目的条件, 化学过程和解题方法均没改变, 而得到了不同结论。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基本问题适当展开, 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灵活性、创造性方向发展,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也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帮助学生跳出“题海战术”的极好机会。

四、对结论的应用展开反思

有些化学题目, 如能对它的结论加以思考总结, 则发现方法会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应用结论解题, 就能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技巧有很大帮助。

例如:有关同温同压下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变化可总结如下规律:

(1) 若燃烧后生成水为气态

(1) 当时, y>4, 分子中H大于4的气态烃都符合;

(2) 当时, y=4, 气态烃主要为CH4、C2H4C3H4;

(3) 当时, y<4, 气态烃中只有C2H4符合。

(2) 若燃烧后水为液态

因此, 若生成水为液态时, 燃烧后气体体积一定减小, 且减小值只与烃中的氢原子数目有关, 而与碳原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类似以上的解题小规律在化学题中存在很多, 只要善于对命题结论应用探讨, 其收获有时远远超出解题本身, 使我们有可能总结出一类题的解题规律, 使之达到由例及类的效果。

篇4:答完36道题后爱上你

1997年,亚瑟·阿伦教授带头发起了一项心理学研究,想探寻一下人际亲密感是怎么产生的 。他在大学里招募了近两百名实验对象,先对TA们的基本情况、社会态度等做过问卷后,然后将其两两配对(熟人间相互避开),给每对人留出一定的单独空间,让他们花45分钟,共同回答36道题。这36道题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分三个阶段逐层深入,并且分为“亲密版”和“闲聊版”两种, 随机分派。经过这36道题后,实验对象还会单独填写一份问卷,评价自己的性格类型,以及与拍档的亲密程度。

实验结果很有意思, 完成“亲密版”36题的人,对两人的亲密指数评分(7分满分,平均4.06分)普遍高出“闲聊版”(平均3.25分)。甚至有30%的“亲密组”成员表示,聊完这些问题后,感觉同拍档的关系比人生中任何一段关系都深,尽管TA俩之前可能只是点头之交甚至完全不了解。

阿伦教授在后来发表的论文中总结:“人与人之间要建立亲密关系,持续地、不断深入地、互相对等地坦白自己的个人特性非常重要。”而两人之间能否变得亲密,跟他们的三观是否一致并没有太大关系,跟双方是否期待跟对方发生浪漫关系也没有关联。

更有意思的是,在实验结束后的七周跟踪调查中,“亲密版”问卷里57%的参与者都跟拍档有了后续交往。其中,37%的人上课时坐在了一起,35%的人开始正式约会,还有一堆在六个月后结了婚,并邀请了整个实验室的人参加婚礼!

十五年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曼迪·卡特伦翻出了这份研究,并在《纽约时报》爱情专栏叙述了自己的实验经历。这篇文章立刻成为当周官网点击量榜首,这份问卷也得到了大面积的转载。“我之所以喜欢这个研究,是因为它假设了爱其实是一种行动,而且也假设我和拍档无论如何都会有三个共同点。我开始相信,爱情是一件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控的东西。”

曼迪的实(gou)验(da)对象是她在大学时就认识的一位男士,两人偶尔会在健身馆碰面,曼迪也幻想过“跟他在一起会怎样?”,并在Instagram上留意过他的日常生活,但从来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我向这位熟人解释了整个研究,他说,那咱们试试。”于是两人找了个酒吧,花了近两个小时,把iPhone传来传去,轮流回答完这36道题。然后,曼迪建议两人按照实验的第二步骤,静静地双目对视4分钟,这一环节是在酒吧外一座小桥上进行的。关于双目对视的环节,曼迪非常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理变化,可以用心猿意马、小鹿乱撞、渐入佳境来形容,甚至在计时器响起时,她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结果就如我们所料,曼迪成功地跟这位男士发展出了一段浪漫的关系。当然,如果你找到的这个人愿意花上45分钟至2小时,跟你共同做完一份36道题的大问卷,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就如曼迪所说,“我们相爱是因为,我们各自做了去爱的决定。”而且更诡异的是,我们翻出阿伦教授的论文时,会发现里面似乎没有提到最后令人心旌荡漾的“4分钟对视”。

这说明什么呢?一个心机女借着科学的名义成功把上了男朋友?那么,脱离了那4分钟,整份问卷的魔力还有那么强吗?

本着科学求知的实践精神,《南都周刊》派出了一名年轻单身的采编成员,分别约出两位朋友进行了对比测验。实验报告如下:

我找的是两位半生不熟的相识。

第一位是广告人L。去年在公关公司实习时,他在旁边的广告公司工作。他说曾在我经过他们公司时见过我,而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他是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上我的,我们闲扯过几句,互相嚷嚷有空要约出来小酌,但从来没有下文。我们认识将近一年,只通过黑镜互动,从未在现实世界中交往。最近我们重新获得了联系,我问他愿不愿意做我的实验白老鼠,他约我在一个天台的露天餐厅见。

见面时,他刚做完健身,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他迫不及待地让我开始实验。L告诉我,他想和音乐天后玛丽亚·凯莉共用晚餐。他不想出名。他觉得自己会在独自旅行的途中孤独死去。以前他觉得内在才是最重要的,但最近几年他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外貌身材穿着。他觉得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每次跳槽,工资都可以翻倍。他一直向往回到学校念书攻读硕士学位,但是不善理财的他老是将工资花个清光,而且,他不确定父母是否会支持他继续读书。谈及父亲时,他说,父亲在他有记忆以来一直很节俭,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什么好东西。他神色凝重,好像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散发着愧疚感和亏欠感。他需要被照顾。

如果可以活到90岁,我们都希望在最后60年里保持30岁时的心智。我们最感恩是我们都还好好活着。我们都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分享我们的阴暗面。我们都看重友情里的忠诚和信任。他喜欢第一次看见我时戴的围巾。我喜欢他一口答应我做这个实验。

不出意料,我没有感受到《纽约时报》爱情专栏里那种渐入佳境,慢慢对一个不熟悉的人放下防备的感觉。我们之间的好感和亲密在深度上没有太大变化,反而是对彼此的了解在广度上有了进展。

其实,这36道题就像一幅本来就不完整的拼图,一块块拼砌以后,你会对眼前的画面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但终究只能看到局部,你很难,也不可能通过这幅拼图完全地猜透眼前的对象。

我问L,你觉得这个研究实验靠谱吗,我们的亲密度和了解度有增进吗云云。他认为社会学科只是经验学科,而不是严谨意义上的科学,但他会用这个实验去勾搭别人。他说,两个人聊了一个多小时,或多或少也会对双方有更多的了解。我问,“你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有所保留吗?”“当然有啊,20%的保留吧。”我觉得不止。

在阿伦博士的实验中,跟“亲密版”36题对应的是另一套“闲聊版”36题,我又找了另外一位朋友P做对比试验。

P来中国将近五年,在一个外语培训机构做讲师。我们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但我对他了解甚少,甚至还称不上朋友。不知道是因为问题设计跟当下时代不相符,还是过于肤浅,抑或是对陌生人的戒备心,在远不到45分钟内,我们就结束了闲聊性质的36题,而且发现泛泛而谈后,依然对彼此一无所知。

我几乎没记住P讲的任何事情,除了他男朋友把他的宠物鼠扔出窗外,以及一次吵架后他男朋友让理发师把他剃成光头。这时,我开始体会到亲密版36问的魔力。闲聊或许可以用来消磨时间,但并不能拉近两个人的心理距离,而且闲聊实验过后,有一种身体被抽空的心累感,而不是亲密版实验后的那种充实愉悦感。

闲聊实验结束后,我继续和P聊天,并有意识地把话题往亲密版36问上靠。他慢慢开始了感情自白。他跟前面提及的男友相恋三年,去年六月在南非注册结婚,但前不久的某个早上,他醒来时突然有种顿悟,意识到丈夫不是自己的理想伴侣,于是提出分居。

他出生于金牛座和双子座的交界。以前的他有着金牛座的果断,而现在的他则过渡到双子座的优柔寡断,所以他认为他需要一个人来引导。然后他用一种哀其不争,混杂少许无奈的口吻讲述丈夫:32岁,无业,靠母亲接济,对生活没有太大抱负。我问,你当初为什么和他相爱。他回答,他好相处,身材也不错。他又再想了一下,没有给出更多答案。我半安慰地说,也许这只是你们感情路上的一个小波折。但他决意要和丈夫离婚。他对这个决定既悲又喜,问我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奇怪。我说,我能够理解。

在一个小时之内,他向我倾诉了他的情感状况并向我寻求意见。我感觉到,他对我的戒备消退了不少。

我想,阿伦研究中在实验室里的情感建立,与现实生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实生活不会夹杂着学术的功利性,不需要我们去得出或验证一个特定的结论,更多的,只是纯粹的人性和欲望。阿伦博士的亲密36题并非建立情感的必杀技,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引。至少你懂得了,无效的闲聊跟有效的沟通之间的区别。

另外,题目本身也许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你愿意行动,也能找到一个愿意为你腾出45分钟的人,看看彼此有没有建立感情的可能性,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

篇5:题后总结

重题后池

作者:皮日休朝代:唐体裁:七绝 细雨阑珊眠鹭觉,钿波悠漾并鸳娇。

篇6:加强题后反思与开发解题智慧

新课程背景下,基于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强化题后反思,是唤醒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模式的有效途径.而题后反思旨在解决问题后返回题目进行解题意识、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等方面的反思从而梳理和总结解题过程,开发学习者的解题智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三点题后反思的积极措施.

一、优化课后反思作业,开发解题反思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后反思作业是培养学生主动反思、提高解题反思意识的有效举措,最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乐于反思,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以上教学方法,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十分有效,反思意识是学习思维的主动力,促使学生通过课后习题反思意识的培养,在优化的反思作业中,使他们重新思维、多角度的考虑问题,开发创新解题智慧.

二、强化题后反思,拓展解题方法能力

高中数学的教学有着严密的解题思路,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在学生做完习题后,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对解题思路的`再梳理过程,从不同方面追求最优的求解方法,以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善于对各式各样的习题进行题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解题过程中的漏洞,开发解题过程的新方法,利于方法的归纳总结,提高解题能力,开发解题智慧.

三、 深化题后思维,开发解题思维品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基于前面反思意识和反思方法的锻炼,最终达到了对学生解题思维的锻炼.本次教学主要阐述,采取科学的解题思路策略,如何达到优化解题思维品质.

通过把已知条件变向地转换,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深化习题解题思维,由一个整圆变为一个半圆求解,因为有些同学习惯用半径求解,所以转换思维,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满足不同学生不同角度的解题需求,以达到深化题后反思的思维模式,开发了解题思维品质.

上一篇:最新四川消防队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新窑煤矿班组建设培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