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

2024-05-02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精选7篇)

篇1: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图件,地质报告

矿区水文地质报告作为地质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单独编写。只有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且投入了较多的专门水文地质工作量或为了某个专门目的单独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时, 才单独编制矿区水文地质报告。编制水文地质报告时, 一般是先检查整理原始资料, 再在综合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各种图件、表格, 最后编写文字说明书。

1 矿区水文地质图件

水文地质图件反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主要取决于编图的目的、矿床 (井) 水文地质类型、矿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以及水文地质资料的积累程度, 并与水文地质勘探阶段相适应。

1.1 综合水文地质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全面反映煤矿区基本水文地质特征的图件, 是在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这种图件可分为区域、矿区和井田 (矿井) 三种基本类型。图件比例尺按不同工作阶段的要求而定。普查阶段通常采用1∶50000~125000或1∶10000;详查阶段采用1∶25 000~1∶10 000或1∶5 000;精查阶段采用1∶10000~1∶5000;矿井生产阶段采用1∶10000~12000。

综合水文地质图主要反映的水文地质内容还有以下几方面:其一, 含水层 (组) 和隔水层 (组) 的层位、分布、厚度、水位特征、富水性及富水部位、地下水类型等。其二, 断裂构造特征。如断层的性质、充填胶结情况及断层的导水性等。其中断层的导水性可分为导水的、弱导水的和不导水的三种类型。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在图上加以区别。其三, 地表水体 (如湖泊、河流、沼泽、水库等) 及水文观测站;控制性水点。其四, 溶洞、暗河、滑坡、塌陷及积水情况等。其五, 地下水水质类型及主要水化学成分, 矿化度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可表示的内容很多, 编图时应视图件比例尺和要求取舍, 原则上既要求反映尽可能多的内容, 又不能使图面负担过重。

1.2 水文地质剖面图

水文地质剖面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褶曲、断裂构造和煤层之间的空间关系的图件。内容包括:含水层岩性、厚度、埋深、岩溶裂隙发育深度及其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水文地质孔、观测孔的位置及其试验参数和观测资料;地表水体及水位;主要井巷位置等。

1.3 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记录井下水文地质观测资料的综合图件, 有些矿区称之为实际材料图, 它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制订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反映的主要内容有:其一, 井下各种类型的涌 (突) 水点, 涌 (突) 水点应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 (水压) 、水温、水质和出水特征。其二, 老空、废弃井巷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其三, 矿井涌水的流动路线及涌水量观测站的位置等。

1.4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

按矿区的具体情况, 应绘制以下几种曲线:其一, 矿井涌水量、降雨量、地下水位历时曲线图。其二, 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位或流量关系曲线图。其三, 矿井涌水量与开采深度关系曲线图。其四, 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曲线图等。

在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编制, 其比例尺随工作阶段的进展而增大, 内容亦随之不断地做相应补充和丰富。在矿井生产阶段, 还要求编制矿井充水性图和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

2 矿区水文地质报告

2.1 序言

主要介绍矿区的位置、交通、地形、气候条件、地表水系及流域划分、地质及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方法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2.2 区域地质条件

主要叙述矿区地层、构造、岩浆侵入体、岩溶陷落柱发育等内容。地层应按由老到新的顺序, 介绍各个时代地层的岩性、分布、产状和结构特征, 还应介绍第四纪地质的特点。在介绍地层时, 应注意从研究含水介质的空间特征出发, 阐述不同岩层的成分 (包括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结构、成因类型、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类型、风化程度、空隙的发育情况等, 从而为划分含水层和隔水层提供地质依据。此外, 对煤层也应加以重点论述。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是分析矿井充水条件及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基础, 应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移、水质、水量等各个方面全面论述其区域性特征。

2.4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第一, 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 以及其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富水性、水位或水压、水质, 各含水层之间及其与地表水体之间是否存在水力联系。第二, 构造破碎带和构造裂隙带的导水性, 岩溶陷落柱的分布、规模及导水性, 封闭不良钻孔的位置及贯穿层位, 已开采地区的冒落裂隙带及其高度、采动矿压对煤层底板及其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等。第三, 预计矿井涌水量时采用的边界条件、计算方法、数学模型和计算参数、预计结果及其评价。第四, 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说明其划分依据。必要时, 还应对矿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做出初步评价, 指出解决矿区供水水源的方向和途径, 简要论述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并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做出评价。

3 结语

本文对矿区主要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充水条件作出简要结论, 提出对矿井防治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指出尚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 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篇2:水工专业地质实习改革

工程地质是水工专业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讲授、实验课程,而且需要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才能获得一些真知。但是水工专业学生在地质知识基础、专业认识上和地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分析水工程专业学生地质知识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在野外实习中摸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水工专业学生地质知识现状

从学科上讲,水工专业学生地质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学生学习的理论课程难度要求相对较低,课时和内容相对较少,课堂上的认识鉴定实验时间有限,巩固的时间客观上较少;而且不像地学类学生有比较深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大量野外实习历练机会。所以水工专业学生,不仅对常见的造岩矿物、岩石类型陌生,对构造现象更是如此。

从思想上,许多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野外地质实习与他们的专业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致不高。学生在实习现场,大多观察风景,东张西望,不知所措,并且对野外实习与专业的关系大小产生了质疑。学生从思想上缺乏对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总之,上述种种原因,使得仅有两周的非地质类野外地质实习变得相当艰难,同时对带队老师和现场授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消除学生们思想上的顾虑,而且要寻找一种有效的野外实习教学方式。

二、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一)消除学生思想障碍

态度决定一切,在实习开始之前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必不可少。部分学生认为,每次实习都是与岩石打交道,枯燥无味,缺乏新奇感。这就要求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说服教育。抓好思想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摒弃“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而且因材施教也非常重要。例如与农水专业的学生讲解水文地质调查与专业的密切关系,与水电专业的学生讲解不同岩石类型的地基承载力差异以及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等等。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饱满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二)重视基本知识的解析和讲解

每个学科都有其不同的学科特点。每到一个具体的实习考察点,都要从看到的地质现象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回忆课堂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过程。例如在五大连池考察流纹岩的时候,简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的基本概念,其中岩浆岩又分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最后指出流纹岩是一种岩浆岩,而且是喷出岩,接着可以简述喷出岩的常见的一些结构构造特征,然后根据看到的现象逐个分析流纹岩细类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常见造岩矿物的成分差异及其鉴别特征。比如在对小岭镇进行岩层产状测量的时候,让学生回忆岩层产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水工地质罗盘的矫正以及使用其进行测量的方法。然后教师进行现场演示,讲解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记录方式,熟练使用仪器。这样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知识,完成了实习任务,熟练地掌握了仪器使用,效果较好。

(三)重视地质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地质思维和鉴别能力的培养是实习的核心内容,比如在考察小岭镇石发岩石断裂的时候,首先阐述断裂的概念和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标志层判断断层的性质。学生们直接参与其中,畅所欲言,在讨论中逐步明确了断裂的性质。另外在鉴定泥岩和粉砂岩石的时候,要让学生亲自感知二者手感的不同,肉眼很难区分,粉砂岩有粗糙感,而泥岩没有。并且针对北方农水专业的特点,适当加强了水文地质调查的内容。对实习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基本烈度、自然地质现象、水文地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到了知识,而且增强了技能。接着可以分析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判断的依据。比如,断层性质的判断的基本依据、不整合形成的原因等等。如果遇到类似的观察内容,可以跟学生一块讨论,在争论中逐渐明了野外观察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一些基本野外技能。

但是学生还是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实习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个分队中有的学生记录本上记得工整详细,有的则寥寥几笔。但最后提交报告的时候都内容饱满,这样难免抄袭。为培养学生养成现场记录的习惯,现场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记录随即抽查和提问。每天回来之前让学生把记录本交回,可以督促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一旦领会了某些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有很大提高。

(四)注意培养创新意识

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基本技能,明确基本概念。鼓励学生现场提问,可以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野外岩石的鉴定,没有了教师的提醒,没有了实验室中标签的标明,学生大多不知如何着手。也有相当多学生不知道野外如何区分“石英”和“方解石”“白云母”等常见的矿物。通过现场答疑,学生的基本技能有所增强,下次再看到的时候就知道从节理、形态等几个方面来鉴别。学生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但是只要跟专业相关的,都要耐心解释。如果真正学会了些技能,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步提高。兴趣就是在点滴中培养的。在实习的后期,从学生的主动提问可以看出他们的思考、认识也在深入。

三、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鉴于所从事专业的特殊性,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大二同学尤其重要。如何在完成艰巨的野外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成了带队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实习中会受到路程比较漫长、天气变化不定、山路比较陡峭、路段比较泥泞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有些体力较好的男生主动伸出友爱之手,这些都是实习中亮丽的风景。正如许多同学在实习报告结语中所写:此次实习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

诚然,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但是如果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真正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队精神,必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刘勇健.工程地质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2]白明洲.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2).

[3]肖淑荣.基础地质实习之我见[J].中国地质教育,2007(3).

大学生网络创业要靠实力

09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历经半年,通过走访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85所高校,共发放1650份问卷,访问512名网络创业者,最终形成了国内首份《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

调查表明,71.57%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的专业背景为经济学、管理学、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经管类专业,理工类和文史类专业学生分别占11.22%、2.24%。这一方面说明该部分学科专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说明近几年高校特别是高职、大专层次院校在经管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报告显示,在大学生网络创业雇用人员数量上,61.65%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没有雇用人员,雇用1-2人的占23.54%,雇用3-4人的则占6.07%,雇用5人及以上的比例为6.31%。同时,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所雇用的人员75.90%为本校同学,11.65%为大学毕业生,14.86%为其他社会人员。可见大学生网络创业影响不小,在解决本人就业问题的同时能够有效影响和带动周边同学参与网络创业,还解决了一部分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特别是网络创业教育还刚刚起步,在大学生网络创业者群体中,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的仅占17.1%,有网络创业培训经历的比例仅为16.14%。创业类培训正在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者获取网络创业所需知识、技能的直接补充和选择。

报告认为,网络创业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拉动经济等都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报告还认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篇3: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

一、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1. 教学思想。

强调理论与实践以及地质与工程的紧密结合, 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以野外实践教学为主导, 以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实证为主线, 让非地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较好地掌握相关工程地质知识, 提高学生野外动手能力、实践分析能力, 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锻炼野外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可以概括: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地质与工程相结合; (3) 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4)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 (5) 教学与育人相结合。

二、专业知识传授方式

1. 启发式教学。

以往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 由教师介绍实习路线, 介绍可能遇到的地质现象和地质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 整个过程过于直白, 缺乏铺垫。针对以上问题, 引入和推广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野外实习之前,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实习地区的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地质历史等自然地质条件, 利用卫星图介绍野外实习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地理概况。复习和补充相关的基础地质和不良地质知识。在事前的课堂教学中更多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在杭州这样的地质条件下, 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哪些工程地质问题。

2. 参与式教学。

以往的教学中, 在地质现象野外认识部分, 往往是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 到了地质点, 教师直接讲授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同学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过程。针对以上问题, 引入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 由同学根据教科书地质背景资料分析区域的主构造方向, 根据地质图自己设计野外穿越法和追索法工作路线, 选定路线后向指导教师汇报, 教师根据路线附近路途情况给出优化建议。在完成外业工作后, 各小组分工协作完成汇报投影, 介绍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教训, 此汇报也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3. 讨论式教学。

以往教学中, 在地质与工程结合部分, 往往是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 到了工程点, 老师直接给出结论, 讲采用某种工程形式的依据和必要性, 同学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缺乏主动思考。针对以上问题, 引入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实习路线中遇到的工程问题, 在路堑和隧道的比选、稳定边坡的支挡结构等部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提出概念性的工程处理措施并进行合理性的论证。

4. 探究式教学。

以往的内业工作, 主要是学生根据野外工作绘制地质图件, 缺乏和工程结合工作, 往往是认识了地质, 忘记了工程。针对以上问题, 引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独立完成野外地质图切剖面和节理玫瑰花图等内业工作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现场答疑,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意向, 完成虚拟的路堑、桥梁、隧道等的选址、初步设计的工程地质分析工作。

5. 案例式教学。

以往的实习教学完全依赖于教科书, 许多内容仍为工程地质学中的文字和图片, 不够生动形象。针对以上问题, 可引入案例式的教学方式。对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不良地质作用进行形象的案例教学, 选用国内外知名单位拍摄的现场录像, 在视觉上对学生形成冲击, 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学生能力培养

1. 综合业务能力培养。

(1) 通过课堂启发式教学,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师有关地质及地质与工程结合的课堂教学, 扩展学生视野, 拓展和强化学生在基础地质、不良地质等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知识, 培养学生在短时间掌握大量知识的学习能力; (2) 通过地质工具运用的现场教学, 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有些同学比较擅长课堂学习和闭卷考试, 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出现高分低能现象。通过教师野外的演示、手把手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现场操作方式的规范和纠正, 培养学生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动手能力。有些同学能在较短时间较好掌握地质仪器的运用, 有些同学则反应较慢, 通过专门的现场教学, 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助, 使每个同学都能熟练操作, 原理清楚, 可有效提高其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实践动手能力; (3) 通过参与式教学与案例设计, 培养学生思辨与创新能力。以往的野外教学考核更多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这些考核更侧重于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 无法充分反映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参与式教学设计穿越法和追索法路线, 通过虚拟工程的选址和初步设计, 可有效地调动同学们查阅资料, 明晰概念, 确定流程的积极性,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辨意识与创新能力; (4) 通过野外路线讨论式教学,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学在学习工程地质学之后, 对于大部分地质现象以及地质与工程的结合都有清晰概念, 岩石和矿物也在实验教学中有所认识, 但野外岩矿与标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书本知识中的地质构造和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要较好地掌握工程地质知识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途径。在实践教学中, 同学们经常感叹于自然界地质体的丰富多彩和多变, 能够主动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在野外碰到相关问题时, 也能在所学理论知识内寻找答案,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 通过实习环境的磨练, 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互相扶助的能力。由于野外教学每天要有4~6小时的野外工作, 要进行长途跋涉, 体质较差和意志薄弱的同学经常会走在后面, 通过教师、同学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大家互相扶助, 团结协作, 不怕吃苦, 经常有同学主动为体质弱同学背包, 将自己的水让给其他同学喝, 同学掉队时及时提供帮助, 走在危险地段互相提醒等, 有效地培养同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互相扶助的能力; (6) 通过实习操作中的分工与合作, 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野外地质实习中, 每个大组都要划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男女搭配, 指定大组长和小组长。给一些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以锻炼机会, 担任组长, 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同时, 教师在各小组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 各小组野外工程完成后,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对于不想和不善于和别人合作的同学进行帮助。实习结束后, 能够有效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定位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 (7) 通过杭州历史与山水地貌的介绍, 培养学生对人文社科的兴趣。杭州是一座历史名城, 很多地质现象以及山水地貌都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比如飞来峰向斜联络着飞来峰、灵隐寺的传说;栖霞岭断层附近就有岳王庙、牛皋墓;玉皇山线路穿越八卦田;葛岭、宝石山上有初阳台、宝淑塔;钱塘江线路有钱塘江大桥、六和塔等, 在野外地质教学中, 适度穿插山水人文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切身体验杭州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 培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

2. 人格养成。

(1) 通过实践教学, 培养刻苦钻研精神。通过实践教学, 让同学认识到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掌握一门专业技能, 必须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要经过刻苦努力和钻研, 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经过教师的总结和指点,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2) 通过实习磨练, 培养吃苦敬业精神。杭州地质实习一般安排在每年的7~8月, 气温一般都在38摄氏度以上, 有时达到40摄氏度, 同学每天野外实习时间是4~6小时, 除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外, 还要进行野外的描述、记录和测量, 有同学在日记里写他 (她) 能走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 通过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练, 学生普遍感到自己成长了, 成熟了, 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 通过实习的磨练,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3) 通过实习合作,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学在野外练习要划分为小组, 进行分工合作, 同学们不但在实习团队中互相适应、彼此配合, 实现高效工作, 还在实习中加深了友谊, 学习怎么去关爱别人和被别人关爱。集体感较差的同学也能有效提高团队意识和责任心, 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合理定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 合理定位现场讲授与同学自己认知和操作的关系, 重点突出实践教学中野外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形成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与案例式教学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同学主动学习并能理论结合实际,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让土木、交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较好地掌握工程地质知识, 提高学生野外动手能力、实践分析能力, 形成严谨、敬业、团结、互助、友爱、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形成地质实践教学科学、合理、先进、实用、人性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摘要:针对土木、交通、水利工程等非地质专业工程地质实习更侧重于地质与工程结合的需求, 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专业知识传授方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人格养成等方面对非地质专业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野外实习教学中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养成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专业知识传授方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能松, 王勤燕, 刘嵘, 等.野外实习教学中融入科研元素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2) :119-122.

[2]曹文融, 高远.美国南加州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感受[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1) :53-56.

[3]钱建平, 冯佐海, 张桂林, 等.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 2008, (3) :90-95.

篇4: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应用探讨

关键词:矿山地质;编制报告;应用

矿山地质报告的数据、资料具有多源、多类、多量、多维、多主题等特点,在煤炭勘探、建井、生产全过程中数据资料又具有动态更新等特征。因此,矿山地质报告的编制要使用复杂的地质基础资料,而且其重复利用率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也极易出现数据丢失、重叠。目前,矿山企业现代化生产进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因其自动化、智能化功能优势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矿山系统优化设计、处理数据、绘制图形等层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矿山地质报告的编制单位迫切需要用计算机实现大量地质资料的输入、管理、处理以及表格、文字的打印和图纸编绘,这些工作都要求配套软件的技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空间定位系统(GP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人工智能系统(ES)、人工神经网络(ANNS)等项技术,已经在煤田地质勘探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多“S”集成的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理论、方法体系,我们借鉴并吸收这些高新技术成果,把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适合于地质勘探空间数据实时采集、输入、管理和处理的GLS应用系统及各种地勘图件辅助编绘系统(CADS)进行集成开发,编制煤炭矿山地质报告软件编制系统,加以推广应用。

1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构成

矿山地质报告针对矿山建设、系统设计与基础生产的技术资料编制,其地质图件与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对矿山企业生产效益产生影响,因此为全面保障地质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我们应依据相关地质规程规范开展地质报告编制,同时采用层次模块设计思路,令系统分为四类子系统,即数据处理、数据基础管理、自动化图形与图形绘制、图形矢量化等。每一子系统同时还包含了不同的子模块与处理数据模块,其中数据基础管理系统具有统一的数据模型、标准化的描述、图式、图例、数据字典,包含钻孔煤层管理方案、坐标数据、煤质、储量管理、储量图、煤岩层及剖面图的数据管理等模块,以实现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转换、传输和交叉访问。同时这种数据处理兼顾了地质报告编制的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每一模块中又可分为计算数据、录入、修改、查询与打印数据等子模块。图形填充及绘制还包括自动化填充与绘制两类子模块,绘制图形模块由储量图、剖面图、对比煤岩图、地形图、切面水平图、涌水量图等构成。

2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优势特征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主体运营于Windows Xp系统环境中,通过引入CAD多功能软件平台的辅助优势,可令该系统便利应用、快捷操作、简单化管理,易于操作控制人员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同时适应于拥有不同知识水平层次的人广泛使用。地质数据库具有统一的数据模型、标准化的描述。该系统程序的结构层面设计合理清晰,便于移植,包含了相应的源程序代码,因而可令我们进行扩充编译、丰富系统内涵并提升其运行速率。再者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具有高精度、高准确率的计算功能,摒弃了以往传统开展地质图件手工编制中常常出现的偏差、错漏现象,令其报告编制的错误率显著降低。基于传统绘制手工图件引发的精度有限现象,我们利用该类编制报告系统,只要令原始数据的输入正确,便可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完善,同时不会引发错误计算现象。绘制而成的图件其精度可缩小至每米正负0.02毫米范围内,呈现了较高的规范性。

CAD具备较强的图形编辑功能,但其属性库功能较弱,图形缺乏相应的地质属性;同时,煤田地质报告图件所具有的绝对坐标和精度要求较高等解析几何特点,使得无多方位视图窗口的CAD系统的缺点就显现出来。数据管理系统(DBMS)可通过建立结合空间位置属性描述(GIS)及各种图形编绘的图元定义(CADS)地质数据库。GIS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在计算机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属性进行各种处理,完成数据处理、管理、分析、存储、输出等功能。此集成软件系统对煤田地质勘探图形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将拓扑关系处理引入块段法计算煤层储量;研究空间属性数据库与扩展的关系型数据库的动态连接。上述三系统各具特色,但是对矿山地质报告编制而言,实现地质基础资料综合应用和信息的有效提取,密切配合地质、采矿专家分析判断地质现象并作出科学决策等方面,暴露出各自的不足之处;要使它们在同一的平台上进行集成开发、对多种内容、类型、格式的数据进行整体统一的操作,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以弥补其不足。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包含针对矿山测量、地质与采矿等多项图形与专业数据,例如断层数据、钻孔、煤质数据、巷道素描等,囊括大量信息,且报告编制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倘若我们利用现代化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则可令大量数据以电子形式实现安全、高效与长期保存,且占据的空间较低。在计算机硬件的支持下能对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属性进行各种处理,完成数据处理、管理、分析、存储、输出等功能。针对进展填绘与补充图纸资料该系统可提供实时性准确数据,令工作人员便捷使用,广泛适用于薄煤层、多煤层、复杂结构区域应用,可及时为设计、调度生产、有关上级单位提供可靠、准确图形与基础数据、图纸资料等。各类信息数据在信息网络平台的辅助传输中可实现上级、下属单位的全面数据共享,令空间基础数据深入融合至各个领域,进而实现动态化资源管理应用。

3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应用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主体创建的图例符号库与图形库的升级模式,科学符合我国有关图例的制定标准,提升了储量数据库的规范性与标准化优质水平。因此我们可针对大型矿井、精查区以及深部矿井编制地质报告,有效节约了企业资料投入费用。基于矿山地质编制报告每隔十年需进行重新提交,因而我们可应用该系统及数据库存储功能,进而大大简化再次提交地质报告材料的复杂工作环节,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实践操作中我们可基于该报告系统科学生成的测量与地质图件原图,有效指导矿山通风、采掘、运输、排水与地面生产实践活动,为各个生产运行环节提供安全性保障。同时我们还可利用该系统合理实现基础地测业务,例如查询、计算、打印功能,科学绘制地质图件,包括剖面、地质图形、储量水文地质图、充水性图等。同时我们还可利用该系统软件进行准确的测量绘制图件,例如煤矿原图、井巷工程等,合理发挥其多图种优势功能,并对该类价值化图纸数据进行永久、长期的保存,便于随时为生产、操作人员提供。再者我们还可利用该类编制报告系统数据成果为各类矿山区域塌陷申报改造治理项目供给详细、完备的图纸资料,进而为塌陷矿山区域房屋辅助提供丰富性、准确性、科学性分析采沉资料数据,令其在深部矿区找煤、三维地震矿区勘探、接续矿区资源等实践操作环节中发挥优势,显著节省物力、人力,为矿山企业全面实现数字矿山生产模式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切实提升企业综合生产效益。当然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的综合优势需要素质技能全面、掌握一定计算机绘图技术的专业性队伍,因此在实践应用中我们应有针对性开展多元化人员队伍培养,令其充分激发编制报告系统的自动化、数字化功能,进而完善构建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综合应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宝琪.矿山地质勘探研究[J].价值工程,2010(8).

篇5:水工专业地质实习改革

一、水工专业学生地质知识现状

从学科上讲, 水工专业学生地质理论知识相对欠缺, 学生学习的理论课程难度要求相对较低, 课时和内容相对较少, 课堂上的认识鉴定实验时间有限, 巩固的时间客观上较少;而且不像地学类学生有比较深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大量野外实习历练机会。所以水工专业学生, 不仅对常见的造岩矿物、岩石类型陌生, 对构造现象更是如此。

从思想上, 许多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野外地质实习与他们的专业关系不大, 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兴致不高。学生在实习现场, 大多观察风景, 东张西望, 不知所措, 并且对野外实习与专业的关系大小产生了质疑。学生从思想上缺乏对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总之, 上述种种原因, 使得仅有两周的非地质类野外地质实习变得相当艰难, 同时对带队老师和现场授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消除学生们思想上的顾虑, 而且要寻找一种有效的野外实习教学方式。

二、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一) 消除学生思想障碍

态度决定一切, 在实习开始之前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必不可少。部分学生认为, 每次实习都是与岩石打交道, 枯燥无味, 缺乏新奇感。这就要求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进行说服教育。抓好思想教育工作, 从根本上摒弃“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 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观念, 提升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而且因材施教也非常重要。例如与农水专业的学生讲解水文地质调查与专业的密切关系, 与水电专业的学生讲解不同岩石类型的地基承载力差异以及对工程施工的影响等等。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饱满热情, 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二) 重视基本知识的解析和讲解

每个学科都有其不同的学科特点。每到一个具体的实习考察点, 都要从看到的地质现象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 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回忆课堂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过程。例如在五大连池考察流纹岩的时候, 简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的基本概念, 其中岩浆岩又分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 最后指出流纹岩是一种岩浆岩, 而且是喷出岩, 接着可以简述喷出岩的常见的一些结构构造特征, 然后根据看到的现象逐个分析流纹岩细类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常见造岩矿物的成分差异及其鉴别特征。比如在对小岭镇进行岩层产状测量的时候, 让学生回忆岩层产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水工地质罗盘的矫正以及使用其进行测量的方法。然后教师进行现场演示, 讲解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记录方式, 熟练使用仪器。这样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知识, 完成了实习任务, 熟练地掌握了仪器使用, 效果较好。

(三) 重视地质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地质思维和鉴别能力的培养是实习的核心内容, 比如在考察小岭镇石发岩石断裂的时候, 首先阐述断裂的概念和三要素, 然后让学生根据标志层判断断层的性质。学生们直接参与其中, 畅所欲言, 在讨论中逐步明确了断裂的性质。另外在鉴定泥岩和粉砂岩石的时候, 要让学生亲自感知二者手感的不同, 肉眼很难区分, 粉砂岩有粗糙感, 而泥岩没有。并且针对北方农水专业的特点, 适当加强了水文地质调查的内容。对实习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基本烈度、自然地质现象、水文地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了解。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 扩大了知识面, 学到了知识, 而且增强了技能。接着可以分析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 以及判断的依据。比如, 断层性质的判断的基本依据、不整合形成的原因等等。如果遇到类似的观察内容, 可以跟学生一块讨论, 在争论中逐渐明了野外观察的一些基本方法, 学会一些基本野外技能。

但是学生还是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实习过程中常常发现, 一个分队中有的学生记录本上记得工整详细, 有的则寥寥几笔。但最后提交报告的时候都内容饱满, 这样难免抄袭。为培养学生养成现场记录的习惯, 现场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记录随即抽查和提问。每天回来之前让学生把记录本交回, 可以督促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一旦领会了某些概念、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有很大提高。

(四) 注意培养创新意识

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基本技能, 明确基本概念。鼓励学生现场提问, 可以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野外岩石的鉴定, 没有了教师的提醒, 没有了实验室中标签的标明, 学生大多不知如何着手。也有相当多学生不知道野外如何区分“石英”和“方解石”“白云母”等常见的矿物。通过现场答疑, 学生的基本技能有所增强, 下次再看到的时候就知道从节理、形态等几个方面来鉴别。学生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 但是只要跟专业相关的, 都要耐心解释。如果真正学会了些技能,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步提高。兴趣就是在点滴中培养的。在实习的后期, 从学生的主动提问可以看出他们的思考、认识也在深入。

三、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鉴于所从事专业的特殊性, 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对大二同学尤其重要。如何在完成艰巨的野外任务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成了带队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实习中会受到路程比较漫长、天气变化不定、山路比较陡峭、路段比较泥泞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有些体力较好的男生主动伸出友爱之手, 这些都是实习中亮丽的风景。正如许多同学在实习报告结语中所写:此次实习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 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

诚然, 因为师资力量有限,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 但是如果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真正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队精神, 必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刘勇健.工程地质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7 (6) .

[2]白明洲.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 2006 (2) .

篇6:论加强地质教学实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实习基地 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

一、实习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教学特色。2003年,我校组织专人在河北省地勘局

第三地质大队建成地质实习站,学生在这里得到地质实践的系统训练,学到了野外地质工作

的方法和技能,为将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国家《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出台,我校对实习基地进行了维修、重建,同时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和改革,还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全球定位仪(GPS)和便携式分析仪等现代仪器设备用于野外地学工作,使野外地质学工作向着信息化、数学化高科技方向迈进,开创了地质学野外教学改革的新阶段,探索了在新形势下地质学实习的新形势和新手段,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转变。

二、野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建设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地质野外工作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地质野外工作的对象是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现象。野外现象的观察是首要的、基本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主动观察和被动观察相结合的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野外地质观察是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内容与实际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实习区内工程建设项目诸多,有河北省张北县蔡家营铅锌银矿,是一个以锌为主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也是华北地台北缘与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有关的次火山热液成因的典型矿床。河北省赤城县黄土梁金矿以矿带宽大、延长稳定、矿体密集而著称,经过钻探勘察,发现矿体规模很大,前景可观等等,这些矿区都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场所,积累的大量科研经验,也极大地丰富了实习内容,通过实习现场与各项工程建设的具体联系,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科学地实践和感知所获得的知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创新实习改革,推进教学现代化

1.把握地质科学的最近进展,把新知识融入实习教学中。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不断涌现。因此,地质实习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加以更新完善。针对实习教学方法中比较陈旧的思路和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新的知识。

2.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积极开展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选择地质现象典型、矿产资源丰富的实训基地开展实习。通过不同专业,其所掌握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学习要求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习点,较好的解决了学生技能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采用了开放实验教学,通过老师的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掌握各类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和各类地质现象的特征,掌握识别地质图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专业术语去描述各种地质现象,写出实习报告。

通过教学,认真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历了从原来的模型、标本和幻灯片教学到现在多媒体教学的改革。过去,地质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依赖挂图、模型和教学幻灯片,教师曾经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幻灯片和挂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幻灯片和挂图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GPS、GIS等高新技术在地质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地质填图的质量明显改进,使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信息化。注重研究开发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以便实现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综合整理、各种图件编制的全程计算机辅助化。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质图信息的传统表达方式。为此,及时调整野外教学方式,探索新形势下的野外教学方法,开展数字化地质填图已成为现代地学教育的必然。数字地质填图是地质填图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学生数字地质填图训练和技能、方法训练为实践教学主要目的,在加强基础野外地质技能训练的同时,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纳入到野外工作之中,从而实现传统三大件(铁锤、罗盘、放大镜)和新三大件(GPS、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密切结合的现代化数字化地质填图工作。实习系统的学习、使用,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现代区域地质调查的知识和综合技能,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四、优化教学路线,编制自成体系的实习指导书

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实地科学考察,编制自成体系的实习指导书。对野外实习路线必须进行精选,以突出实践性特点。野外实习教学路线各有特点,有的地层出露比较齐全,有的河谷地貌明显,有的工程地质现象集中,而有的构造形迹典型突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实习目标促使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路线。

优化教学路线的原则是:实习教学需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实习路线需紧密结合具体工程,体现出地质工程学习鲜明的针对性;几个实习点彼此地质现象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利于学生在野外短期实习中比较全面地接触到所要求的教学内容。

五、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工学结合”道路

近几年,随着地质行业的复苏,社会性生产项目较多。走“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是当前提高地质实习的途径之一。

我校已经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国家唯一的地勘行业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辅助承担生产项目,吸收大量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边学习边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专业知识的巩固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了地质单位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学校的效益和学生的生活也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7: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地质认识实习,地质学,教学模式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学专业学生必修的掌握地质技能、培养地质思维的重要必修课程。野外地质认识的目的是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知识之后,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感性认识, 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训练基本地质技能。野外地质认识实习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传统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 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观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由于野外教学工作中存在管理难度大, 学生主动性差, 师生交流局限性大等问题, 从而使得野外学习氛围易形成“1/3认真, 1/3较认真, 1/3打酱油”的局面, 野外教学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 问题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问题为载体,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法。 (1)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具有教学目的针对性强、师生互动参与度高, 学生学习主动性强等特点, 非常利于野外实践教学。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面向地质类专业本科大一的学生开设的课程, 是学生在学习完《普通地质学》后进行的必修野外教学实践环节。 (2) 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中, 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 探索新的野外教学模式。

1 问题教学法

早在2000多年前, 中外教育学家 (孔子和苏格拉底) 就曾采用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获得真理。到了19世纪,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及建立了五步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得以复兴。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苏联心理学家马赫穆托夫在《问题教学》一书中提出了问题教学理论, 奠定了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3) 随着问题教学法理论的发展, 在实践运用中, 问题教学法主要有三种主流教学模式, (4) 如图1所示。

2 实践方案与过程

结合地质实习的特殊性, 教学总体思路依据问题教学法的模式进行改进, 如图2所示。

2.1 基于教学任务的问题创设

问题创设这一阶段是由教师主导, 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与野外实际观察地质现象的具体性、多样性、复杂性等发生冲突, 激化矛盾, 从而产生问题情景。因此, 这一阶段, 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 结合实际野外地质现象进行问题创设。为了让问题的提出更有针对性, 教学实施前, 路线、任务、规范的记录格式、必备工具等都提前告知学生, 并要求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 了解第二天实习地点的背景知识。列举部分预设探究性问题如表1所示。

2.2 基于小组任务的问题探索及解决

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 寻找答案。在这一阶段, 教师尽量避免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授予学生, 而是通过第一阶段创设的问题, 组织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考虑到野外教学的特殊性, 学生可以在教师设计的一个或者多个开放性问题的指引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去搜集资料, 建立解决方案的一个探究的过程。例如在海洋地质作用的教学任务中, 小组成员可以分组进行观察、探究老虎石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沉积物、生物的特征及原因, 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分别汇报。这样实施的过程中,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任务可以去完成, 避免了野外实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最后教师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对小组任务完成的结果进行验收。

2.3 基于多次小结归纳的问题的检验与创新

问题探索和解决的程度和效果需要检验才能判定。因此, 问题的检验就是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的落脚点。如何在野外教学实施过程中, 迅速得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这一环节可以穿插在小组任务完成中和完成后两个阶段。由于每个路线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 需要设定多个问题来进行探究, 因此在每个问题探究完之后, 可以进行适当的小结。小结由教师主持, 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 可以抽查的方式考察小组成员掌握的情况。所有小组任务完成之后, 教师根据汇报结果找出学生忽略的重要内容, 再补充设计问题, 让学生继续探究, 完成之后, 由随机选出的小组成员进行归纳总结路线的主要内容及体会。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产生新的问题, 教师除了继续让其探究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 在路线结束之后, 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自我学习, 寻找答案。这样一个过程, 就把学生的学习从野外再次引回书本, 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在燕山大学北的风化壳的观察中, 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观察思考教师预设的问题:此处的风化壳是在什么环境下形成的, 在完成问题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认为风化壳是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形成的。根据学生的探究, 产生了新的问题: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大多是在南方长江流域, 为什么会出现在北方?因此引发了一个科学问题:燕山大学北红色风化壳的形成与气候环境意义?针对这一问题, 学生在以后的研究生课题研究中, 采用地球化学的手段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最后得出自己探索的结论。 (5) 这些在具体的野外实习中, 由教师预设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产生了很多的科学问题, 由此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5) (6) 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问题教学法在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中的重要作用。

3 总结思考

在问题教学法的野外地质认识实践过程中, 教师创设主要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师生良性互动。这一过程激发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具体实际问题, 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已有理论知识的巩固, 对基本野外地质技能的掌握,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和科研思维, 树立良好的地球科学时空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如果教师不能有效控制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会导致教学计划不能按时完成。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 导致完成小组任务时, 有些学生浑水摸鱼。此外, 学生片面追求单一任务的完成, 可能会忽略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 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统筹安排时间, 将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 留有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概述和归纳总结。

注释

1 张理, 张焱.问题教学法及其在本科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科技信息, 2007.2325-26.

2 王家生, 喻建新, 江海水, 马相如.北戴河地质认识实践教学指导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1.5.

3 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崔友兴, 蔡林, 陈瑞君.问题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3 (8) :1-3.

5 熊志方, 龚一鸣.北戴河红色风华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J].地学前缘, 2006.13 (6) :178-18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马角坝地质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上一篇:汗脚真的是脚气吗下一篇:冬季跳绳比赛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