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2024-05-03

王义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精选2篇)

篇1:王义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王义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王义胜是汪清县鸡冠乡鸡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二十多年来,他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百姓忘我工作,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党为人民无私的奉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多次被评为省、州、县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和省特级劳动模范,被省委授予“全省立功铺路先锋”的光荣称号。2002年6月被省委评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优秀基层干部学习标兵,并光荣的出席了省第八次党代会,是延边州唯一的农民党员代表并且连续多年被选为州、县、乡人大代表和党代表,并当选为延边州人大常委会委员。2006年4月被评为首届感动延边十大人物、首届全州十佳村委会主任。多次评为州县五好村党支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做为一名优秀党员、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在众多的荣誉面前,王义胜说:“成债只能代表过去,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才是最高的奖赏”。

鸡冠乡鸡冠村位于汪清县北部,是一个距县城38公里的偏僻行政村,也是鸡冠乡政府所在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王义胜就担任村办企业的负责人,在他的苦心经营、科学管理,村办企业逐步壮大起来,经济实力一跃成为全乡最强的 1

村。虽然集体企业发展壮大,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村民脱贫致富的问题。他立志要闯出一条能使村民富裕的道路。村里上百公倾的荒山秃岭,正蕴育着鸡冠的光明与希望。他要把鸡冠村的荒山秃岭变成座座绿色银行。

二十多年来,在王义胜同志的带领下全村累计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全村800多公顷的荒山都披上了绿装,人均拥有树木1300多株,实现营造万亩人工林的目标,使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形成了采栽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每年仅林业一项,就使人均增收3000多元,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8300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十多年的努力,终结硕果,该村现有人工林面积10560亩,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8亩,年可申请人工林抚育400余立方米,经济效益正逐步实现,红松果林对外承包,集体可增加收入40万元,承包户承包期可收入近百万元。一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每年的人工林采伐,村民将直接获得集材费、装运费每立方米近百元,由于当时人工林栽植密度过大,需要合理采控,同时外地也急需我们的绿化苗木,近几年,采控苗木村民收入增加,当地饮食服务业收入也相对增加。随着林业的产出,村民年年都有固定收入。真正实现强村富民的宏伟目标。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稳步发展。

以发展乡村林业为依托,加大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投 2

入。目前,全村已完成村内路面的硬化,为柳树河自然屯安装自来水。为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修筑了6座桥涵,积极协调资金治理了鸡冠河上游河段,建成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连续五年投入近十万元为村民参加意外伤害保险。2004-2009年为村民代交有线电视费、自来水费、水田水费150万元,为特困户、老复转军人,7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给予200-600元的生活补助金,累计18万元,真正体现出林业的社会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王义胜当选为鸡冠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身兼双职,他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感也更加强烈,虽然他已经将植树造林做为长期产业来抓。可村民没有致富项目,农民的收入上不去,衣食住行得不到改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只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养新型农民。王义胜亲自带领村民到州内部分县市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多方引导鼓励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目前,鸡冠村,先后成立了烟叶种植协会,柞蚕养殖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冬采协会等。王义胜特别重视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养,协调相关部门为鸡冠村培养了大批经纪人,有资质的经纪人占全村人口的4%。经纪人队伍的壮大,带动了全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全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3,200元,连续几年增长到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 8300 3

元以上,列全乡之首。村民们富裕了,脸上也见到了笑容。王义胜一手扶持的食用菌大户马祥增热泪盈眶的说:“王书记,你带领俺们致富了,可你家过得还不宽裕,这让俺们的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啊,又有谁知道王义胜的酸楚呢,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到村里事务时,他的在乡政府工作的大儿子,新婚不久就因公出车祸(协警办案)至今躺在床上。儿子的医药费也是东拼西凑,为了凑齐儿子的医药费,他不知背后哭过多少回,他太需要钱了,村民们不约而同商量要为他家捐款,他听说后谢绝了大家。

王义胜同志从入党之日起,就把扶贫帮困做为己任,1993年乡政府,对于他的贡献,给他发了1万元的奖金,他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贫困户,他没有同家人商量,将这笔奖金全部为贫困户购买了大米、白面等生活必用品。每月那为数不多的工资,没有一次全额拿到家中,不沦何时照顾贫困户孤寡老人和革命伤残军人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就连他本人都不知为此花去多少钱。

鸡冠村在王义胜的带领下,坚持以发展乡村林业为依托,加大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全村水泥路户户通、有线电视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修筑6座桥涵,一座钢筋水泥大桥,投入18万元治理了鸡冠河至柳树河段。进行48户民房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70余万元,为村民代缴有线电视收视费、农田水费、自来水费、老年人 4

生活补助费、村民意外伤害保险费等。这一举措,使村民切实得到了实惠。

鸡冠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鸡冠村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乡村文明,又有林业产业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点,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为一个村的当家人,王义胜倍感肩负的重任。他积极召开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依据本村的特点不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也没有按照传统办法靠自然发展。而是根据本村的自然状况,风俗习惯,产业发展和收入水平,不等不靠,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出符合鸡冠村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路。

为把建设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王义胜多次到上级相关部门协调项目资金,从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确定建设项目到争取资金,他付出了大量心血,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使鸡冠村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完成的建设项目有,村屯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民房改造工程、生态节能工程、河堤路面硬化工程、村路硬化工程,总项目资金600余万元。除水泥路硬化工程资金没有全部结算完毕,其他工程年内结算完毕。

在第七届村两委换届工作中,王义胜两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说,群众对他的 5

信任和支持是一种压力,他要把压力变成动力。继续把鸡冠村的新农村建设做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推进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王义胜同志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描绘着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鸡冠乡鸡冠村做为省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的成功经验。为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经验共同描绘着新农村美好的未来。

附照片:

(王义胜同志正在测量他种植的松树)

篇2:王义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冷家乡偏桥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义“勤廉双优”先进事迹材料

邻水县冷家乡偏桥沟村,地处冷家乡、长安交界的丘陵山区。全村10个社,574户,共2338人,耕地面积2850亩,人平耕地仅1.2亩。长期以来,村民们守着几分薄土,游手好闲,生活困窘。王义,1963年生,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任冷家乡偏桥沟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新时期的富农、惠农和助农政策,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带领偏桥沟村全体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6150万元,人均纯收入5580元。

一、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

要思想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领导水平和组织工作能力。在工作学习中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细致地进行思想解剖和自我反省,始终做到政治上清醒,立场上坚定,工作上勤恳,作风上务实,行为上自律,满腔热情为农民群众服务和排忧解难。他十分注重对全体党员的学习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村党支部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一项根本的任务来抓,任务再重,工作再忙,从未动摇。村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教育党员干部讲理想、讲道理、讲文明,开展了以宗旨教育为核心的“讲传统、比奉献”活动,教育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乐于奉献。同时开展了以“做合格的共产党员,首先要做一个合格人”的活动。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为民服务意识,党员干部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一位老党员深有体会地说:通过学习教育,使我进一步理解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为本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三、办实事引外资,偏桥沟村愚穷根

上任之后,紧锣密鼓地为乡亲办了几件实事:行路、用水和信息。2005年12月,他针对本村实际情况,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大搞公路建设,在没有任何外援的艰苦条件下,靠苦干实干、靠群众,新修便民路1.16公里,新修公路3公里,整治通过公路3公里。2007年5月,以黑化村级公路2.05公里,整治通社公路3.5公里,新修通村公路2.73公里,新修便民路13公里。如今,村村、社社通公路,湾湾通便民路,群众赶集乘车、化肥、农膜、农药和衣物等特品送到贫困户手中。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全村的贫困户已脱贫21户,脱贫率达85%。其中18户走上了致富路,占贫困户总数的65%。

四、抓民心树新风,促精神文明建设

上一篇:超霸气超冷酷个性说说下一篇:省妇联领导到独山调研妇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