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转系列评述文章心得体会

2024-05-24

学习三转系列评述文章心得体会(精选3篇)

篇1:学习三转系列评述文章心得体会

学习三转系列评述文章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三转系列评述文章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用铁的纪律打造纪检监察队伍,是新时期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一项十分重要的部署。在学习了《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讲话精神及全会公报》、《十二届省纪委五次全会上罗志军书记讲话精神及全会公报》、《四届市纪委五次全会上魏国强书记讲话精神及全会公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关于聚焦主业、深化“三转”系列述评文章后,自己对“三转”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下面谈一下自己对“三转”的粗浅认识。

推进“三转”是纪检监察机关职责所在,形势所需。全面准确把握“三转”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加快推进“三转”步伐,对于推动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乡镇任职一年来,刚开始时纪委书记分管小城镇建设工作,执纪、监督、问责的功能相对弱化,和镇党委书记汇报和纪委书记沟通后,我镇开始对纪检监察室的职能重新定位,对纪委书记的分工进行重新调整,重新明确了纪委的职责。

转职能,主要突出主业主责。转职能,目的是严格按照党章、党内法规和行政监察法规定,进一步明确纪检监察职责定位,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镇村两级干部的作风问题。在三转活动未开展以前,纪检监察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职能界限不明确,该管的没有管到位,在党委政府的分工中,纪检监察的功能相对弱化。转职能,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堪重负的状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定位、厘清职责、攥紧拳头,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三大主业,把不该管的交还给主责部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集中精力抓好主业,为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转方式,关键是提高工作效能。在乡镇工作一年来,党委政府逐渐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纪委班子的帮带作用,专职纪委书记帮带年轻的纪检监察干部,纪委书记在早班会带领全镇干部学习廉洁从政的相关规定已经成为我镇的新常态。转方式,目的是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规律,摒弃惯性思维,改进方式方法,更加科学高效地履行执纪监督职责。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和反映人联系。要改进查办案件方式,立足抓早抓小,注重快查快结,建立健全党员干部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诫勉、函询、教育,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错误。要改进执纪监督方式,强化“再监督、再检查”职能,建立健全执纪监督的机制。要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加大力度是从另一方面挽救干部,让腐败行为在一定范围内销声匿迹,在全镇形成反腐的高压态势,让干部不敢腐。我镇还改进监督检查办法,纪检监察干部要定期对村(居)和镇直各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再监督,对支出不明的账目要及时向各责任主体反馈。转作风,特别要严明纪律要求。转作风,就是落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打造一支对党忠诚,为人民负责的纪检监察队伍。“三转”能否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关键看纪检监察干部自身怎么看,要增强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执纪为民,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能力建设,开展教育培训,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基础工作,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工作实。我镇党委政府和镇纪委要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带头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组织、财经、工作和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带头践行“三严三实”,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以优良作风彰显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做好“三转”工作,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好“三转”工作,我认为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首先是思想上认识到位。过去对纪委和其他的干部同样对待,纪委书记还分管了党委政府的其他工作,导致纪检监察室的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其他工作上,纪委本身的职能相对弱化了,办的案子大多不痛不痒,没有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第二是思想上要剖析到位,在工作之余,我还和纪检监察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分析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阻力,力争把我镇纪检监察干部打造成一支尖刀般的干部队伍,对纪检监察干部没能按照上级纪委的要求做好三转工作的,镇党委政府要求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认真剖析自己的思想,分析差距和工作上的不足,力争使我镇纪委做“三转”工作的标兵。

其次,做好三转工作,要用实际行动来落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敢于“真刀实枪”的做好基础性的工作,镇党委政府从全镇工作的大局出发,从纪检监察室转变职能的大趋势出发,来增强办案的本领,要以法律的。专业的思维多做打基础的实质性工作,不做老好人,不怕得罪人,做好自己的主职主业;要在预防上多下工夫,我镇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定期在全镇开办廉政教育大讲堂、播放廉政警示教育专题片,利用多种途径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篇二)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担责

近日,按照县纪委《关于开展学xxx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和“三转”系列述评文章活动的通知》(泗纪发[2015]6号)精神要求,通过对中央、省、市纪委全会有关精神和“三转”系列述评文章的认真学习,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动性,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的紧迫性。

主动承担主体责任义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目的就是要强化各级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意识,作为党委主要负责人要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理念,既要承担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也要当好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落实主体责任责无旁贷。

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制度。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不仅要明确责任主体、解决“谁来干”问题,规范责任内容、解决“干什么”问题,还要健全运行程序,加强流程管理,解决“怎么干”问题,保证主体责任得到不折不扣落实。一要当好班长带好队伍管好自己。领导班子中,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始终以领导干部为先,抓好责任学习研究与落实,做到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所有领导干部都履行一岗双责的义务,打造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完整的封闭链条,形成闭环效应。另一方面,作为党委主体责任人,要管好自己,当好廉洁从政的表率。不但要做到谋划部署要知责,推动落实要尽责,出了问题要问责,而且要做到“打铁自身硬”、“正人先正己”。二要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党员干部不敢腐败、不想腐败、不能腐败的氛围,以过硬的作风为党凝心聚力、汇集力量提供坚实根基。严惩腐败,对腐败现象“零容忍”。发现苗头性问题,做到抓早、抓小,更要敢说、敢管、敢批评。我们宁愿受到干部的误解和怨恨,也不愿看到干部出事后的悔恨;宁愿听到干部的骂声,也不愿听到干部高墙里的哭声。三要建立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谁担职、谁负责,出了问题就要承担责任。要对自家的“责任田”负全责,履行一岗双责,肩负起一个地方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要实行“一案双查”,既查直接责任、又查领导责任;既查案件本身的问题,又查监督监管不力的问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真正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威力。

不断健全主体责任体系。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越严峻、任务越艰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就越严格,党委的主体责任就越重要、越突出。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关键要“谁主管、谁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构完善的责任体系,不断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责任,推动党委主体责任各项要求落地生根,健全完善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以上率下、上下联动,把主体责任延伸到农村、社区、企业和学校等基层单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篇三)

近期,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和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并研读了《中国纪检监察报》的系列评述文章,受益匪浅。习近平在讲话中要求,一要严肃责任追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进一步健全制度、细化责任、以上率下。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筑牢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堤坝。二要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强化执纪监督,把顶风违纪搞“四风”列为纪律审查的重点。三要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查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四要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党委和纪委的监督,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对此,本人有如下学习体会: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党委书记对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积极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及时安排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实行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同时把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任务要求分解到分管的部门、单位和科室,具体到人,做到责权统一、上下紧扣、相互监督、层层把关,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和人人身上有指标的责任体系。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坚持“五个带头”,即带头执行责任制,带头遵守制度,带头执行党委决定决议,带头维护党的纪律,带头树好家风。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三严三管”,即:严以自律、管好自己;严以监督、管好部属;严树家风、管好亲属,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从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同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明确和规范重大问题决策、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的原则和程序。

二、加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一要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主题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以及中央、省、县一系列关于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二要积极开展党纪党风警示教育。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做到“四个到位”,即排查到位、公开到位、执行到位、动态监管到位,同时利用岗位风险防控系统,做好提醒教育。三要扎实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加强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激发党员干部“正于心、忠于事、敏于行、精于业”的热情,营造“自身思廉、亲属保廉、合力促廉”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约束,切实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一要以《廉政准则》和“两个条例”为基础,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述职报告制度进行进一步规范。二要严格执行《关于对违反办事公开制度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试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领导干部诫勉谈话、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群众信访接待制度,以及严禁公车私用、严禁领导干部驾驶小汽车、严禁违反“三条禁令”、强化对党员干部工作时间以外监督和严肃工作纪律等各项>规章制度。三要在交通工程建设领域认真推进重点工程廉情监察制度、严格工程招投标制度,确保工程建设公开、公正。四要坚持以监督和管理约束行为,以制度建设促进作风建设。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理制、一次性告知制、一站式服务制、限时承诺服务和行政行为过错追究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五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县委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财务、招投标、厉行节约等相关制度,切实做到以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

四、加强查处,保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一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全方位畅通诉求渠道,把处理网络问政作为关注民生、优化服务的重要窗口,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凡符合政策能解决的,立即予以解决;对不符合政策的诉求,要耐心细致解释,实实在在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二要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查党员干部作风和纪律上的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重点加强违反廉洁自律规定、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违反财经纪律等线索排查,勤打“预防针”,经常“拉袖子”,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形成正风肃纪、崇清反腐的正能量,使纪律真正成为高压线、防护栏。

(篇四)

近期,笔者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和“三转”系列评述文章,感触颇多,受益匪浅。面对当前“高压反腐”的新常态,在“打虎拍蝇”的铿锵足音中,我们也清晰聆听到纪检体制改革的“集结号”。新一届中央纪委甫一产生即提出了“三转”,正是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反腐败工作深层次的问题。

回顾之前的工作,纪检监察部门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忙着参与招标投标、征地拆迁、报销审批等,精力耗在文山会海、检查评比、议事协调上,导致职能发散,主业不清,结果是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往往更多体现在文件上和讲话稿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要求纪检监察部门要强化协调,理顺关系,回归主责,干好主业,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给主责部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之后中纪委迅速落实,如增设案件室、干部监督室以及改设组织部、宣传部等,紧接着又“瘦身”议事协调机构,将那些曾经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纠正过来,扫除纪委监察部门的“包揽”功能,更加凸现主业,更加有力地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工作。

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面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艰巨任务,纪检监察部门如何深入推进“三转”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改革没有现成路径,探索仍需谨慎而行,如何明确焦点、找到准星,把好舵、定好向,促进“三转”守魂破形、真变快转,纪检监察部门还需拿出动真碰硬的决心、迎难而上的担当。

一要聚焦主业,强化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把主要精力调配到主业上来,同时要要切实履行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的要求。强化对重点部门、重要环节的监督。加强对相关部门履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的监督力度。认真研究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统筹兼顾,铁面执纪。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将工作从原来的“大包大揽”调整到组织协调上来,注重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做到牵头不包办、协调不越位、督办不替代,握紧拳头,铁面执纪,把精力集中到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多打“老虎”,勤拍“苍蝇”,及时正风肃纪。

三要继承传统,创新突破。纪检监察部门回归本位,切实解决“三转”之后,应该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等问题,围绕“主业”讲“创新”,在继承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确实管用的方式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发腐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要抓好队伍,严厉正人。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纪检监察部门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队伍,严防出现“灯下黑”,在敢于“律己”的前提下,严厉正人,只有这样才敢动真格、硬碰硬,才能理直气壮地履行好监督执纪职责。)

篇2:学习三转系列评述文章心得体会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学然后知不足,怀虔诚之心去学、怀敬畏之心去学、怀弘毅之心去学,不自视清高、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学理论、学专业,向实践学、向社会学、向群众学,不断充电、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端正学习态度,熟悉方针政策,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身。

二、勤政为民,树立好宗旨意识和良好形象 牢记自己是民之子,民为衣食父母。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将不断改造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树立为民服务公仆意识。在今后工作中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企业、村居,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始终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干好工作的标准,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篇3:学习三转系列评述文章心得体会

一、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评价的主要观点

(一) 关于评价目的

传统学习理论认为, 评价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他的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但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 如果学习是对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 那么是否还需预先制定适宜的目标?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评价是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的评价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教学, 该教学应能根据需要和情况的变化, 不断地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 以便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的学习, 获得持续的进步。

(二) 关于评价的原则

建构主义宣称, 学习者只能在他们自己经历的背景中解释信息, 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别的。据此假设, 我们应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乔纳森为此提出了下列评价原则:

1. 目标自由。

建构主义认为, 如果在学习过程开始以前已知一个特定的目标, 那么学习过程和评价一样都会存在偏见。为评价提供一个预先制定的标准则导致标准参照教学, 即教学旨在指向目标, 却缺乏教学过程中的灵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该评价观认为, 如果不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向评价人员提供信息, 那么评价就会比较客观。评价不应根据目标来进行, 而是利用需求评价法去确定教育的目标。

2. 对真实任务的评价。

就是通过学生所完成的综合性的、真实的任务来对学生进行评定, 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综合的、有意义的任务。该评价的核心在于, 评价对象所执行的真实任务与评定目标高度一致, 例如, 要评定学生制定个人锻炼计划的能力, 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份完整的锻炼计划, 而不是在试卷上回答制定锻炼计划的要求和步骤。

3. 加强对知识建构的评价。

几乎每一种建构主义的定义都提出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再现”, 即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参与知识意义的建立。这意味着,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应反映知识建构的智力过程。因此, 对建构主义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包括对“发现水平”、“认知策略”水平以及“综合”水平等高级思维的评价。如学生创造新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是一种学习结果, 而争论—即发展与维护自己特定的立场—也应该是一种适宜的学习结果。评价每一种知识建构结果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独特性。

4. 关注过程的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评价的重点是知识获得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结果。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 评价学习者如何进行知识建构要比评价由此产生的结果更为重要。这说明, 有效的评价必须跟教学过程整合在一起, 也就是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学习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就在利用评价作为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指南, 教师正是利用这种和教学整合在一起的有效评价了解学生的进步, 而学生通过这种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

5. 在教学背景下评价。

建构主义认为, 有效的评价只有发生在富有意义的背景中, 并且与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相关联时, 它才能够最自然、最持久。该评价观认为, “没必要区分教学与评价”, “评价如果贯穿在教学中, 贯穿在师生互动中, 贯穿在教师观察学生的互动中, 贯穿在教师观察学生与概念和资料发生的互动中, 比起考试及外界形成的评价任务, 这样的评价将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

6. 多元化评价。

有关学习的研究表明, 学习的结果是多方面的, 因此, “学习不应该只参照一种标准, 而应该参照学习可能产生的所有的结果, 其中每一个结果都提供了学习的合适证据。为此, 教师寄希望于通过在学习环境中提供多种观点, 以促使学习者有意识地积累各种不同的观点。”[4]这种多元化评价观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 仅仅对一种类型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不可取的, 同样, 仅仅运用一套标准去评价结果的质量也是不可取的。第二, 既然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主观的, 那么单独的评价者就难以提供一个客观的或完整的评价, 因此建构主义的评价要求组成评价小组, 评价小组可以包括教师和学生, 也可以包括专家。

二、建构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建构主义评价观中不难发现, 有许多观点对我们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致可归纳如下:

1.学习评价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旨在促进学生发展

建构主义的评价目的观为我们重新认识学习评价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事实上, 评价具有两类性质不同的功能, 一是本体性功能, 一是附加性功能。本体性功能是指学习评价本来的、原初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为学生本人提供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 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达到教育要求;第二, 使学生建立自我意识, 形成自我概念,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第三, 为教师教学提供诊断、反馈信息, 以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5]附加性功能则是后来由于其他种种需要而外加上去的功能, 如选拔与甄别的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 学习评价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程性评价, 即在教学过程当中进行的评价, 其功能多体现为评价的本体功能;另一种为终结性评价, 即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的评价, 表现为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 其功能多体现为选拔和甄别的功能。在传统的学习评价中, 人们习惯于将学习评价单纯理解为成绩评定, 过程性评价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评价的本体功能也因此被忽视。此外, 即便是终结性评价, 其最终的价值指向也应是为学生的后继学习与发展服务, 如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确定后续学习的起点, 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群体等等, 所以若从一个单元或学期来看, 它是终结性评价;但从整个学段来看, 它又是诊断性评价, 即该学期的期末成绩评定正是新学期学生学业基础的诊断。但事实上, 终结性评价的这种发展性功能在实践中也并未真正得以有效实现。因此, 新课程改革提出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其目的就在于完善评价的手段与功能, 让学习评价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学习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 应综合使用

长期以来, 一提到学习评价, 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就只有测验和考试。建构主义显然打破了这一禁锢, 为人们打开了更为多元的评价思路。如建构主义所主张的真实性评价以及由此衍生的档案袋评价法, 它所强调的关注过程的评价以及评价标准多维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等等主张, 正在成为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评价方式。当然, 所谓“多元”也是相对的, 应根据不同的评价类型和目标而有所区分, 如在合作学习中, 学习的探究与反思就是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来进行的, 其评价的维度也不仅限于学习者是否完成了学习结果, 还应包括对学习者的合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而在学期末的成绩评定中, 教师评价就要占据相当大的优势, 而体育学习结果的直接体现也应是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因此在评价维度中, 也应以此为主。

3.评价与教学应是完整的整体

正如前面所述, 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都习惯于把学习评价单纯理解为在单元或学期教学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评定, 把学习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结束时的一项单独的任务, 这种做法就把评价仅仅作为一种证明学生学习结果的方式, 而无法有效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与调控的功能, 也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因此, 建构主义主张, 学习评价还应在教学背景下, 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这样在“边评价边教学”的过程中, 才能为个体内差异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真实性评价等评价方式, 寻求到适宜的土壤, 也才能让上述这些评价方式的功能得以释放。

虽然, 建构主义评价观对改善我们对学习评价的认识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也不可否认, 由于建构主义自身的不完善, 其评价观也势必存在一些瑕疵。如建构主义对评价目标的否定, 虽然其初衷在于解放目标对教学与评价的禁锢, 为教学与评价释放出更自由的空间, 但在实践中却是难于操作的, 大多数实践者无法领会和恰当运用目标游离式的评价, 因而也必然导致学习评价最终陷于虚无。此外还需说明的是, 建构主义评价观也是针对在高级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而提出的, 对于大多数初级学习而言, 建构主义并不完全适用。但其中关于评价目的、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等问题的阐述, 仍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三、新课程改革中学习评价实践的误区

尽管建构主义评价观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但由于建构主义自身的某些不完善, 以及实践者们对新的评价方式缺乏正确的理解, 势必导致一些难以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对学习者参与学习评价的定位不准

无论是建构主义, 还是新课程改革, 倡导学习者参与学习评价, 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可以把评价的反馈功能、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布鲁纳早就指出教师必须采取提供给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 否则, 教学的结果势必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同时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并且教给学生一些评价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对他人的评价学会对自我的评价, 从而建立自我意识, 形成自我概念,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因此, 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引入学生评价机制, 其根本的意义并不在于评价的结果, 而是评价过程中的教育价值。如果在实践中过于强调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结果”意义, 则容易使学生评价成为了考验学生人际关系的工具, 非但不能发挥其真正的教育价值, 反而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盲目崇尚权威”、“拉帮结派”等不良风气。但同时, 倡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并非就要否定教师的评价。毕竟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个体, 要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公正性, 仍然不可脱离教师的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学生自评和互评也是必要的。因此, 必须建立教师评价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 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全面、客观、公平地实现评价的目的。

误区二:对个体内差异评价的认识出现偏离

有许多教师在应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时, 都曾产生过这样的困惑, 即一些学习者为取得好成绩, 有意在诊断性评价中表现出体育弱势, 从而稍加努力, 便可在下次体育测试中取得进步。这种现象不仅没有体现出个体内差异评价的优势, 反而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之风。事实上,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价者没有真正理解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内涵, 并混淆了个体内差异评价与群体评价之间的关系。

个体内差异评价最重要的是, 它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来制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评价标准, 以此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这里所谓的“不同学习需要”, 既可以指学习者个体相对于群体来说具有的特殊性, 也可以就个体自身的不同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前者如对于体育特长生, 可以制定超越群体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 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激发其更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体育差生, 更需要依据其特殊的身体条件和现有发展水平, 将学习目标分解成一步步难度相对较低的阶段性目标, 并以此为评价标准。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恐惧和自卑, 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提升自我效能感。后者如有的学生对体育非常有兴趣, 上课或参与锻炼也比较积极, 但运动能力却较差, 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那么在评价中, 评价者可针对学习者积极的主观态度, 予以高度的正面评价作为激励, 或者有的学生某一项体育技能表现相对突出, 那么评价者也可以针对他的学习优势, 给与特别的鼓励和评价。所谓“扬其长, 避其短”, 个体内差异评价正是通过扬长避短, 来实现其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功能。

可见, 实施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并非要降低对体育差生的学业标准, 而是通过教学过程中低难度、阶段性的个性化评价标准,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 并促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一步步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任何课程都有自己的课程目标, 这是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 (课程纲要) 所决定的, 这个目标体现了国家教育的要求。课程目标应该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标准, 这个标准应当是人人都要达到的, 它不会因为存在个体差异而升高或降低, 更不可能因人而异。所谓个体内差异评价, 也并非要降低课程目标对学习者个体的要求, 恰恰相反, 对个别学生采取个体内差异评价, 正是要通过该评价法的激励功能, 促使学生达成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

所以说,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主要应用于过程评价中,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育手段, 即通过制定满足个体不同需求的评价标准, 促进学生的最大化发展, 而不是将其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

误区三:认为关注结果的评价已经陈旧过时

在应用过程性评价时, 有人错误地将其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 认为非此即彼, 甚至主张用过程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应该说, 两种评价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 各有各的优势和用途, 既不会相互排斥, 也不能相互取代。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 及时调控, 并伴随评价给与学生一定的激励和教育。但过程性评价无法准确、清晰地描述和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结果, 而终结性评价显然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特别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 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 仍然是以终结性评价, 即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作为表现方式的, 学生的发展程度也要以学业成绩来描述, 这也使得以教师为主体的终结性评价始终在学习评价中居于主导地位, 而个体内差异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等方式, 也都是为学生最终实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的。因此, 只有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判断。

总之, 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适用对象, 即便建构主义评价观虽然在实践中受到空前的追捧, 但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说, 在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时, 最重要的是先要了解和分析各种评价方式的特点与功能, 然后再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合理选择, 综合运用, 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J].外国教育资料, 1998 (2)

[2]周登嵩.学校体育热点50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51.

[3]J.G.Brooks M.G.Brooks著, 范玮译.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19.

[4]同[1]

[5]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0.

上一篇:统计学原理答案下一篇:鸿门宴教案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