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告

2024-04-07

省报告(通用6篇)

篇1:省报告

大中镇 “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为适应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文化软实力提升”“民主民生”战略,加快形成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全面改善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提升我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根据《大丰市“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及省市相关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一)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是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五年。我镇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紧紧围绕“文化软实力提升”“民主民生”战略,努力创新创优,文化惠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了可喜的局面。

1、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008年在市、镇各级领导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综合文化楼,室外有1000平米的露天文化广场,标准篮球场、健身路径。一楼室内分设教育培训、综合展示厅、办公室、资料室、健身房,二楼分设棋牌室、图书室、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音乐室、舞蹈房,三楼设业余文艺团队活动室。2010年700平米的裕华站合并到大中镇,成为大中文化分站。至2009年底,村级图书室建设工程,基层图书室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有线电视覆盖29 个村,入户率提高到90%,有线广播

“村村响”行政村覆盖率100%,通响率80%以上。组建了3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完成29个村,两个街道20个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在县内率先实现村(社区)服务点全覆盖。累计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50个,覆盖率达100%。

2、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艺术创作丰富多彩,业余文艺创作团队又出新作品,刘兴德创作的歌曲《天上的西藏》在首届民族之声全国声乐、器乐作品征集活动中获银奖,吴志坚创作的小戏《客来扫地》获盐城市“金菊杯”戏剧创作二等奖,曹晓平创作的《和和美美新农村》入选省《盛世欢歌》歌曲集,另由曹晓平作词作曲的《好一座大丰港》获盐城市歌曲创作二等奖,吴志刚创作的书法刊登在国家性《书法报》上。蒋书红《浅谈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站长》在省级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

3、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我们每年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围绕镇提出的“勇当盐阜第一镇,争做苏北领头羊,跻身江北前三强”奋斗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满足群众求美求乐求幸福的心理需求。一着不让,配合镇中心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性大中型文体活动,全年开展春节送戏下乡、春节团拜、三八妇女才艺展示、人代会慰问演出、风筝节、庆五一迎五四卡拉OK歌曲比赛、企业退休职工文体比赛、六一系列庆祝活动、家庭才艺展示、读书节、村级老年广场健身活动表演赛、庆祝“七一”建党系列活动等等,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4、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开展。积极发挥各类已建文体设施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村和社区“农家书屋”建设,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场地有人活动,有人管理;继续抓好文体队伍的扩建和正常活动的开展,在社区全面开花的基础上向边远村辐射,充分利用已

建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积极组织举办镇村联动的活动,推动村级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活跃群众业余文体生活为目的,利用已有的15个群众文化广场健身点,深入引导和实施文化夜市活动;组建好各类文艺团队,配合党政中心工作和各种节日庆典开展宣传演出活动。至2010年底,全镇有20支城乡业余文艺团队,集聚了5万人活跃在街道、乡镇、社区、村落的业余文体工作骨干。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开展。

5、公共文化服务传输手段不断改进。广播影视覆盖面和规模不断扩大,安全播出水平不断提高,传输覆盖手段不断改进,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建立,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明显增强。截至2009年,全镇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全镇数字电视用户 余户。镇有自办的《新大中》报每月两期,有文化专版。我镇的“农家书屋”已经遍布城乡,29个村和20个社区都建有文化活动室,配有专兼职农家书屋管理员,并全部参加短期培训班,具备了初步的管理水平。

6.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紧紧围绕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至2010年,全镇共有专职群文干部10人,其中图书馆从业人员2人,有农村行政村各类文化专兼职管理员51人。基层电影放映流动队从业人员6人。目前20个社区初步形成了狮舞、龙舞、莲湘、广场舞、合唱队、京剧协会等10多个业余文化团队,村和社区文化活动模式正趋向一村一品、一区一特色。

(二)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投入不足。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我镇公共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无论在总量、所占比例和增长速度方面与以前相比都显著提高,但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基数过小,与满足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相比,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仅仅停留于低水平保障。多渠道投入政策还不完善,一些文化经济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多年来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相对不足。公共文化机构运转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不能到位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2、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与群众要求比有差距。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虽然我市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手段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产品、活动以及服务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但精致度不够、质量不高,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单

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

3、公共文化设施开放利用率不够高,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近年以来,一些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闲置的现象,一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存在“空壳化”现象,弱化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公共文化设施利用不均衡,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所利用率相对较高,跳排舞、健身等人群相对集中,而另外一些场所,由于管理不善,不同程度上存在浪费和闲置现象。二、十二五”时期我镇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形成完善的化设施网络

至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切实加强镇村和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充实阵地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现有综合文化站设施和阵地的作用,全方位开放式为群众提供服务。进一步完善市、镇、村文化网络,各村和社区建成省级标准文化室,设有书刊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棋牌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板报画廊等活动项目。至2015年,镇文化站藏书达3万册。基本实现通借通还和书目数据、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为开展具有参与性、普及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基础。

按一乡镇(街道)一中心、一村(社区)一室(场),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文体设施。建设覆盖全镇街道(乡镇)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抓好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设施建设,至2015年,街道图书室建筑面积不低于100平米,藏书量在5000册以上,与市、区(县、市)级图书馆联网,把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区域建设规划。

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建设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至2015年,建成社区文化信息工程点21个,至2015年,100%的社区文化信息工程点达标。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深化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建设,2015年入户率达到100%。同时做好维护管理工作,杜绝“返盲”现象发生。至2015年,全市100%的行政村村级文化设施实现“五个一”,即有一个老年人和少儿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电子阅览)室、一个阅报栏或宣传橱窗,一个集健身、娱乐、教育、活动功能的综合活动室,一个室外的休闲公园、小广场或体育场。

(二)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1、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有重点地培育、扶持、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品牌、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公共文化精品品牌。以我镇“风筝节”、生态镇、文明镇为平台,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以“文化走村进社区”为抓手,完善群众文化配送机制,实现月月有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活动在全镇村和社区达到100%覆盖的目标。艺术进社区、社区文化周、文化下乡等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坚持“文化惠民”原则,适应我镇人民群众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需求,以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标准,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搭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配送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到2015年,基本建立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优质高效的、普遍均等化的新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形成城乡公共文化“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的模式。

3、利用高科技新媒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扩大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增强信息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推动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型升级,使知识、科技、文化、艺术等元素更多地融入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中,为基层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按照传输快捷、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统筹协调的总体要求,全

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构建广播影视数字化公共文化传播体系。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服务工程,健全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长效机制,推进乡镇广播电视站、村广播室建设,培育农村电影放映服务体系。

4、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坚持文化下基层、进村、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扩大政府采购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范围,确保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享受公共文化生活,公平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增加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的数量,延长开放时间。

5、造就高素质公共文化工作者队伍。强化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稳定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一是实行人员数量和质量保障,乡镇文化站每万人左右人口数配备2名专职文化干部,并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不被抽调或借用。二是加强现有文化专业人员培训学习,年举办短期培训班4次,对现有文化干部和农村文化队伍进行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文化专业人员的素质,使他们都能独立地、高标准地从事业务工作。三是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广泛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村官等积极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建立文化志愿者信息库,做好农村文化文艺队伍的补充。到2015年,全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才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才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三、“十二五”时期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牢固树立“文化惠民”、“文化民生”的理念,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机制。加强宣传和引导,努力营造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

明确“十二五”时期文化投入的重点。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强化经费保障,确保文化站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要把农村文化站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合理预算经费,确保文化站工作有序进行。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后,其设备设施还需大量的资金,需要地方财政解决,政府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收益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政策,拓宽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共文化事业。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加强审计和监督,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

(三)建立和健全公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和公共参与机制。

建立和健全公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和公共参与机制,研究和探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接触公众代表、人民代表大会等多种方法形成群众文化需求表达和参与机制。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的服务主体,随着农村物质条件的改善、税赋的取消,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由单纯的求乐、求美向求知、求富转变,要强化服务功能,培养群众参与文化决策的兴趣,让农民逐渐养成表达需求和参与决策的自觉意识。扩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性,把农民群众开展文娱活动作为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农民群众在文化站里既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又能学到致富的本领,让文化站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传播的基地,让农民群众在活动中感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远离愚昧,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增强文化站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

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充分利用新建成的阵地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吸收社区文化骨干,把阵地作用发挥到极致,开辟业余培训阵地,组织业余文艺团队开展音乐、舞蹈、体育健身等日常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同时聚合农技站、司法所、中小学等阵地资源,广泛开展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等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带动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切实解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要做好村级文化室的督促指导工作,组织农民自娱自乐,用先进文化引领群众的思想,鼓士气,提精神,凝心聚力,把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乡镇党政决策上来,真正让文化站成为智囊库、人才库和资源配送中心。同时把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作为文化站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广泛的社会评价机制和表彰激励机制,促使文化工作上水平。研究制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规范,实施对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估;研究实施文化先进乡镇的创评机制,不断提高我镇文化服务水平。

篇2:告读者信

*办刊宗旨:

根据学校英语教学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实际需要, 旨在给英语教学一线的老师和教研人员提供一个优质的经验交流平台, 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栏目开设:

学术空间、文化交流、教学论坛、课例示范、考试指南、师生情深、课堂内外、语言文化、翻译探究等。

*征稿要求:

1.、论题内容:英语学术研究性论文、英语教学经验交流、课内外英语知识讲解与讨论、优秀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试题分析评价、英语文化、英语教学感悟。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 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 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 排好先后次序, 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来稿可通过电子邮箱向本编辑部投稿, 稿件须采用WORD格式。

4、文章中如有计量单位, 须采用国际标准, 文中尽量不要用图表。

*来稿需知:

1、来搞确保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

2、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 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请作者自留底稿, 恕不退稿。

咨询电话:0311-89275166

篇3:“告儿子不回家”看点不在“告”

尊老爱老、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多少人迷失了自己,淡忘了亲情,丧失了起码的羞耻心……

透过这起案例,不难看出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现实意义——当子女突破了道德的底线,老年人可以利用法律維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以为,母亲状告儿子7年不回家,看点不在“告”。其标本意义在于,彰显孝道、强调孝道,其疏导教育的作用远远大于惩罚。老人的这一“告”,让“常回家看看”坐实“落停”。从这个意义上说,“告儿子不回家”具有标本意义,一定程度上给所有年轻人敲响警钟,有利于促使亲情的回归。

背景链接

“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法》一周年之际,海南省东方市的一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母亲苏某,盼望在佛山工作的大儿子李某文能回家看看自己,却一直未能如愿。情不得已,这位老母亲状告了儿子。

近日,佛山市禅城区法院就此案作出判决,判令李某文每月除了支付300元的赡养费之外,每年须回苏某居住地探望母亲一次。对这起发生在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第一宗精神赡养案件,大家各抒己见。

篇4:告读者

。原综合版改为上旬刊 (邮发代号8-268) , 期数分别为第1期、第4期、第7期、第10期、第13期、第16期、第19期、第22期、第25期、第28期、第31期、第34期;

原教研版改为中旬刊 (邮发代号8-260) , 期数分别为第2期、第5期、第8期、第11期、第14期、第17期、第20期、第23期、第26期、第29期、第32期、第35期;

原文摘版和小学版合并为下旬刊 (邮发代号为8-316) , 期数分别为第3期、第6期、第9期、第12期、第15期、第18期、第21期、第24期、第27期、第30期、第33期、第36期。

3期、第36期。特此告知。

篇5:告读者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开展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以及《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升编辑质量,从2016年开始,《基础教育论坛》全面改版,由周刊调整为旬刊。

原综合版改为上旬刊(邮发代号8-268),期数分别为第1期、第4期、第7期、第10期、第13期、第16期、第19期、第22期、第25期、第28期、第31期、第34期;

原教研版改为中旬刊(邮发代号8-260),期数分别为第2期、第5期、第8期、第11期、第14期、第17期、第20期、第23期、第26期、第29期、第32期、第35期;

原文摘版和小学版合并为下旬刊(邮发代号为8-316),期数分别为第3期、第6期、第9期、第12期、第15期、第18期、第2期、第24期、第27期、第30期第33期、第36期。

特此告知。

篇6:告读者

原综合版改为上旬刊 (邮发代号8-268) , 期数分别为第1期、第4期、第7期、第10期、第13期、第16期、第19期、第22期、第25期、第28期、第31期、第34期;

原教研版改为中旬刊 (邮发代号8-260) , 期数分别为第2期、第5期、第8期、第11期、第14期、第17期、第20期、第23期、第26期、第29期、第32期、第35期;

原文摘版和小学版合并为下旬刊 (邮发代号为8-316) , 期数分别为第3期、第6期、第9期、第12期、第15期、第18期、第21期、第24期、第27期、第30期、第33期、第36期。

特此告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省报告】相关文章:

2023年报告瑞安市市长工作报告解析04-16

上一篇:造型语言色彩小结下一篇: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的优秀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