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鹅好词好句

2024-05-04

金鹅好词好句(共12篇)

篇1:金鹅好词好句

1、童年是一支小夜曲,悠远、绵长,童年是一幅山水画,让你永远欣赏。

2、舞刀弄棍 瓮中捉鳖 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 随心所欲 左右逢源 欢呼雀跃 天真烂漫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3、童趣 喜爱 幸福 乐趣 念头 想像 回味 留恋 失望 后悔 憨笑 内疚 吹牛 惊讶 瞎编 纠缠 疑问 反常

4、牙牙学语 东跑西颠 爱不释手 忍俊不禁 呆头呆脑 愣头愣脑 嘻嘻哈哈 你追我赶 抱头鼠窜 逃之夭夭

5、一切归于平静后,这几个闯荡江湖的不速之客坐了下来,匆匆吃起了强盗们留下的食物,那狼吞虎咽的样子就像他们已经一个月没吃东西似的。他们吃饱之后,把灯灭了,各自依自己的习惯找到了休息的地方,驴子躺在院子里的一堆草上,狗趴在门后面的一个垫子上,猫蜷曲在仍有炉灰余热的壁炉前,公鸡栖息在房顶的屋梁上。他们走了这许多路,已相当困倦,不久就睡着了。

6、森林里一片寂静,就像教堂里一样。没有风声,没有水流声,也没有鸟啼声,树上长着繁密的叶子,透不过一丝阳光。

7、城里不是一天能走到的,所以当天黑下来时,他们只好走进一片树林去安歇。驴子和狗睡在了一棵大树下,猫爬上树睡在树杈上,而公鸡则认为待的地方越高越安全,因此他飞到了树顶上,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睡觉前要看看周围的每个东西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

8、过了一些时候,他又踏上了归途,井已经为大的两个女儿买到珍珠和钻石,可到处寻找小女儿要的会唱会跳的百灵鸟却没找着,心里感到挺遗憾,因为他最疼爱他的小女儿嘛。

9、这个没心肝的鞋匠还是拿起刀子又把他的左眼挖掉了,然后给了他一块面包吃,又递给他一根棍子,拉着他往前走。太阳落山的时候,他们走出了森林,森林前边的田野上立着一个绞架。鞋匠领着瞎裁缝朝绞架走去,然后让他躺下,自己就走了。由于劳累、疼痛和饥饿,这个不幸的人睡着了,睡了整整一夜。

10、这时候,盛大的婚礼开始了,当人们从教堂回来,打着许多火把举着许多蜡烛从厅堂前经过,一丝亮光落到了王子身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已变了。当妻子回来找时,已不见丈夫,在丈夫坐的地方却蹲着只白色的鸽子。

11、国王把这可爱的姑娘放到马背上,把她带回了王宫,并且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她现在成了王后,和国王一起幸福地生活了许多年。小鹿受到了细心的照料,在王宫的花园里跑来跑去。(www.lz13.cn)

12、她把那邪恶的巫婆和巫婆的女儿对她犯下的罪行告诉了国王。国王立刻命令审判她俩,对她们作出了判决。女儿被带到了森林里,被野兽撕成了碎片;老巫婆被投进火里可悲地烧成了灰烬。就在老巫婆被烧成灰烬的一刹那,小鹿也变了,重新恢复了人的形状。从此,姐姐和弟弟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至白发千古。

13、王后生下了两个小王子和一个小公主,王后的两个坏姐姐就把他们放进木桶里扔进了小河。两个坏姐姐就跑到国王面前诬告王后,说她害死了三个孩子。国王听后非常生气,便把王后关进了监狱。

14、从前,一个农夫养了一头驴。这头驴为他辛勤劳作已经有许多年了,但无情的岁月加上多年的劳作,使他现在衰老了,干活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难以胜任以前的工作了。因此,他的主人不想再留着他,准备将他杀掉。可是,驴子却看出了主人的心意,于是悄悄地跑了出去,一路向城里行进。

15、他们走呀走,终于来到了一座小屋前。小姑娘朝里面望了望,看到里面是空的,便想:“我们可以留下来,住在这里。”于是,她找来许多树叶和青苔,给小鹿铺了一张柔软的床。她每天早晨出去,为自己采集草根、浆果和坚果,还给小鹿带回来一些嫩草。小鹿吃着她手里的草,总是高兴地围着她跳来跳去。到了晚上,累了一天的小姐姐做完祈祷后,便把头靠在小鹿的背上,像靠着枕头一样安静地睡觉。要是她的弟弟还保持着人的形状,这种生活倒也挺美!

16、最后,王子爬上古塔,在一个房间里发现了沉睡一百年的玫瑰公主。公主实在太漂亮了,她的皮肤像陶瓷一样光滑,脸颊像苹果一样红润。王子忍不住亲了公主一下。他的唇刚刚碰到公主的脸颊,公主就醒过来了。她睁开双眼,看着王子,露出迷人的微笑。

18、旅行袋里有很多装着各种颜色甜豌豆的小口袋,王后把豌豆分给各位小公主。最大的公主没有得到豌豆,却得到了一个快活的裁缝做丈夫。

19、然后,老婆子拉着她的女儿,给她戴上一顶睡帽,让她躺到王后的床上。她还让她的女儿有了王后一样的身材和长相,只是她无法给女儿一只眼睛。为了不让国王看出破绽,她只好侧着身子,向着没有眼睛的那一边睡。

20、第二天早上,她问清楚路怎么走,就告别家人,到森林里去了。哪知狮子本是一位王子,只因中了魔法,白天才变成雄狮的模样,他身边的所有人也变了狮子,但一到夜里又全部恢复人形。

21、过了一年,王后果然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公主。国王和王后都十分高兴,特别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宴会,不仅邀请了所有的朋友和熟人,还专门派人邀请了全国的预言家,希望预言家能够给公主带来美好的祝福。国家里的预言家有十三个,但是,由于用来吃饭的金碟只有十二个,所以,他们当中的一个没有接到邀请。

篇2:金鹅好词好句

2、草原多么像海啊!只是比海寂静;草原多么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广漠得望不到边际。

3、到了垂暮的时候,整个草原完全改变了。整个彩色斑斓的地区被鲜艳的夕阳笼罩着,慢慢地暗沉下来,这样就可以看到;影子在他们身上掠过,他们变成深绿色的了;水蒸气蒙蒙升起,每一朵小花,每一棵小草,都散发起芳香,整个草原沉浸在馥郁的气息里。在深蓝色的天空里,好像经过巨人的画笔一样,给涂上了几条蔷薇色掺杂金色的宽阔的带子;偶或飘过几块轻轻透明的白云,像海波一样清新而迷人的熏风吹得草尘微微摆动,抚摸着行人的面颊。

4、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捉摸。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篇3:金鹅好词好句

本学期, 因为教学研究的需要, 我们对本年级84位参加文学社团的同学进行了一次“关于好词好句”的问卷调查,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 使我们对常见的“摘抄好词好句”这一学习方式有了更多更真实的认识, 这些信息牵引着我们进一步向老师、学生求感受、问想法.现将三次调查及交流的信息汇总如下, 以期引发同行们的关注与思考.

问卷调查问题一你喜欢摘抄好词好句吗?为什么?

信息整理表一

思考一: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 导向是很明确的.一直以来, 摘抄是广大语文教师认可的一种积累方式.不仅仅是因为其方式简单、效果易见, 更因其具有便于检测的特性.

从以上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摘抄好词好句”也已成为大多数学生认可的一种学习方式.深入交流与剖析我们得知, 学生对“摘抄好词好句”的认可原因与教师的认可原因是基本一致的, 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对“摘抄”的认同来自于教师对"摘抄"的认同.

但是, 当我们细究学生喜欢的原因时, 不禁为其中的功利化趋势感到担忧.“摘抄好词好句是为了写好作文”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共识, 也使得"好词好句很美"这样发自内心的赞美犹如沧海一粟般显得尤其珍贵.在呼唤“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今天, 在众多“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中, 哪些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获得的感受?哪些是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得的体验?哪些理由是符合语言发展的科学规律的?回到“摘抄好词好句”这一方式, 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摘抄的真正目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们觉得有必要从语文老师的角度了解他们对“摘抄好词好句”的原始思考.于是, 我们对26位语文老师进行了一项简单明晰的“摘抄价值”问询.

问卷调查问题二为什么要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

信息整理表二

思考二:

比较“信息整理表1、2”, 我们发现师生双方在“摘抄”对习作的作用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学生认同度高达80%, 教师为69%.在“表2”中, 我们还发现有19%的教师关注到了“摘抄”与“阅读”的关系, 有11%的教师甚至关注到了“阅读──摘抄──习作”三者之间的关系, 而这样的认识在表一中却很难找到.这种差异引起了我们的进一步思考:

1.学生对“摘抄”价值的认识有多少来源于教师的影响?为什么学生、教师的认识会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怎么造成的?这些问题的解惑需要专业人士的支持.

2.怎样的“摘抄好词好句”引导, 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踏上“摘抄”、“阅读”、“习作”三者有机结合之路?而现在老师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教师们的理解是否到位, 指导学生摘抄是否科学有效?我们对教师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问题三平时你是要求学生怎样完成摘抄好词好句作业的?

A.从《好词好句》作文书上摘抄;

B.阅读一些好文章, 通过阅读去发现好词好句, 再摘抄下来;

C.由老师或同学向大家推荐;

D.其他, 请写在横线上

信息整理表三

思考三:

1.在阅读中摘抄

“在阅读中摘抄”是老师们普遍认同的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出于对某些词句的喜爱, 将它们记录下来, 以便以后查阅.可见, 摘抄好词好句是以阅读为基础的.离开阅读, 摘抄的好词好句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就像离开水的鱼儿一样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样的摘抄不能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材料的鲜活、生动.

可见, 教师在布置“摘抄好词好句”的作业时应强化学生“在阅读中摘抄”的意识, 不要因摘抄淡化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我们建议在布置摘抄作业时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 阶段性:遵循由易到难, 从少到多的原则.第一学段不布置这项作业, 从第二学段开始适当布置.最初阶段可进行课堂上统一材料的阅读后进行摘抄, 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方法. (2) 语境性:多布置不脱离语境的摘抄, 要求摘抄整节整段, 在上面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字、词、句. (3) 丰富性:除了自由摘抄外, 可不定期地组织一些主题摘抄, 展开评比;还可改变作业形式, 如加入“概括内容、写写感想、配上插图、办摘抄报”等内容, 以提高学生兴趣.

2.阅读重于摘抄

其一: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像教师那样感受到“摘抄在阅读中进行”?通过与学生的谈话, 我们发现这主要是教师引导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经常只检查他们抄的好词好句, 很少关注阅读情况.当然, 这与阅读的难检测性不无关系.但是, 正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有这样的偏差, 所以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了偏差.

当学生带着“摘抄好词好句”的任务进行阅读时, 会是一种怎样的阅读心理呢?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其中包含许多分过程和分技巧, 如识别字词、分析句法、进行语义分析、提取有关知识、做必要的推理等, 这些分过程是在人脑中同时进行的.仅一两种分过程的单独工作不能构成阅读, 只有多种分过程或分技巧相互协调, 阅读才能顺利进行.当学生的阅读带上“摘抄好词好句”的任务时, 大脑接受了这样强烈的指令, 势必会对这一分技巧倾斜, 淡化其他分过程和分技巧的工作, 破坏了阅读系统的协调性, 影响了阅读质量.难怪学生会说“摘抄是一种压力”、“书很好看, 我会忘记摘抄”, 而这样的孩子往往是一些真正热爱阅读的孩子.

“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标准》建议首先从阅读数量入手, 大量阅读, 宽泛阅读, 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必须多给孩子轻松阅读的时间, 使得孩子能从阅读中获得愉悦感, 从而更加热爱阅读.所以我们建议:教师要多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 清醒地认识到摘抄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阅读情况, 不能用“摘抄”作为评价学生阅读的主要依据.

其二:教师和学生都如此强调“摘抄好词好句”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 那么学生习作中有多少好词好句是从摘抄中得来的?这恐怕很难考证.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写得好不好, 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 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 还有许多功夫, 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 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写作是“水到渠成”的事,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先生指的"功夫"不仅仅指阅读.但是, 我们也相信先生指的“极为重要的基础”也不仅仅指词句, 还包括经验、形象、思维、情感……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提出:“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的精神”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可见, 语言并不是作文的全部, 词句也不是作文的全部.摘抄好词好句能促进积累, 但并不代表就能提高写作能力.

而阅读就不一样了, 萨拉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 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阅读能使学生收获很多, 而且这些正是作文所需要的.所以我们建议:在对写作的作用上, 强调摘抄不如强调阅读.

那是不是摘抄在现阶段已经没有必要了呢?那也不尽然, 梁启超先生在《治国学杂话》中曾云:若问读书方法, 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 极笨极麻烦的, 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他在此书中还专门用一整段来阐述“抄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 还提到摘抄的方法“遇有想抄录的, 也俟读完再抄, 当时勿窒其机”.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摘抄”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 对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现阶段我们要做的是消除“摘抄”的功利化倾向, 使学生爱上摘抄, 通过摘抄能让孩子们徜徉在神奇的汉语言的王国中.

本次调查, 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 部分学生与老师的问卷与交流, 只能呈现给大家一些关于“摘抄好词好句”的方法与思考.对“摘抄好词好句”价值与有效方法的进一步认识, 需要更科学的理论支撑, 需要更深入的问题调查, 需要更全面的数据佐证, 也需要更多更真实的老师、学生的声音.

篇4:孩子的“好词好句”

跌宕起伏的分数发布会

1.考试!考试!同学们在奔向考场的路上,就好像烈士们奔向刑场,一个个看起来是那么悲壮!

2.总算考完了,我多希望发布成绩的日子来得晚一点,再晚一点呀。可是时间像疯狗,飞快地追着我跑。

3.终于,就在今天,我们的老师来公布成绩了。他沉着比木鱼石还沉重的脸,平时挺亲切的,今天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4.老师拧着眉头,好像要把眉头里的细菌都挤死。沉重的脚步,似乎要把地面跺出大裂缝。

5.看到他这样,我的心像少了零件的飞机一样坠落下来。心跳原本像小鹿,后来都像发威的犀牛在拼命地撞。我头上冷汗直流,像夏天的冰激凌一样。完了,肯定完了。

6.在令人呼吸不畅的沉默之后,老师终于开口了:“看看你们的成绩!讲了一遍又一遍,不往心里去……”

7.教室里鸦雀无声,连想小便的人都不敢去了,窗外却传来一阵阵鸟叫,好像是对我们的嘲笑声。

8.“阿乙!”阿乙浑身一震,像从过山车上掉下来一样。“你,好好看看你的试卷!”阿乙拿着试卷,好像成了“眼泪太平洋”的贵宾会员,鼻涕眼泪一个劲地往下飞,一把一把甩下来,弄得我满脸都是。

9.“张甲学!” 听见我的名字,我的心脏差点吐出来,又被我使劲咽回去了。“你真行,全年级第一,给我的脸贴了金。”

10.一听我考了全年级第一,我先是变成了木头人,然后,硬挺挺地昏了过去。

11.醒来之后,我如同一束兴奋的小火苗,在桌子上跳来跳去,阿乙的“眼泪太平洋”也不能将我熄灭。

12.第一节课我脸带微笑,第二节课偷笑,第三节课傻笑。我想不笑都不行,好像一千年没有笑过,好像肚子里有个笑虫在指挥我不停地笑。直到放学,我把肚子里的“笑气”都释放出来了,才舒服了些。

13.回家的路上我比骏马还骏马。

14.到了家,我忙给妈妈打电话通知她这个好消息。因为太大声,直到今天,妈妈耳朵里还嗡嗡响着。

大家看,孩子们的语言是不是很有趣?丝毫不比大作家的差!如果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新鲜奇特的语言记下来,你的“好词好句本”会比摘抄本更棒!如果能把灵光一现的语言都用在作文中,你还愁作文写不好吗?

篇5:金鹅好词好句

摘抄好词好句大全 四年级摘抄好词好句大全

1、做人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为人可以不伟大,但不能卑鄙;头脑可以不聪明,但不能糊涂;生活可以不乐观,但不能厌世;交友可以不慷慨,但不能损人。

2、生活加减法:知识要递增,烦恼要递减;友情要递增,怨恨要递减;善心要递增,灰心要递减;自信要递增,失信要递减;肚量要递增,妒量要递减。脚步要递增,烟酒要递减。

3、什么路都可以走,唯独绝路不能走;什么路都可以选择,唯独歧途不能选择。

4、在人生中,有时最好走的路不一定是大路,而是小路;在现实中,有时最便捷的路不一定是直路,而是折路。

5、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

6、世间的事情都是如此:当你刻意地追求时,它就像蝴蝶一样振翅飞远;当你专心致志之时,意外的收获已悄悄来到你的身边!

7、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8、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

9、从未失败就意味着从未成功;从未挫折就意味着从未胜利;从未反思就意味着从未经历;从未跌倒就意味着从未登顶。

10、什么都可以丢,但不能丢脸;什么都可以再来,唯独生命不能再来;什么都可以抛去,唯有信仰不能抛去;什么都可以接受,唯独屈辱不能接受。

11、生活中要学会享受:享受工作的欢快,享受朋友的笑声,享受家人的温馨,享受创造的快慰,享受果实的甜美。

12、有了成绩要马上忘掉,这样才不会自寻烦恼;有了错误要时刻记住,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有了机遇要马上抓住,这样才不会失去机会;有了困难要寻找对策,这样才能迎刃而解。

13、好事不必做准备,来了就来了,最多是个喜出望外。享用谁还不会;可对坏事总无思想准备,一旦突如其来,就会措手不及,天塌地陷。因而,还属两句老话:“向最坏出准备,向最好处争取。在补加一幅名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14、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比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更重要;有一种良好的习惯比有一种熟练的技巧更实用;有一股青春活力比有一副健全的臂膀更有力;有一身勇气和胆识比有一门知识更强劲。

15、事物是辩证的,当你得到一些东西时,同时也会让你失去另一些东西;当你失去一些东西时,同时也会让你得到一些东西。

16、做人要地道,好人有好报;做事要踏实,步履才坚实!

17、人生中最大的乐趣是奉献;思维中最美的花朵是智慧之花;前进中最快的脚步是继续;朋友中最好的记忆是笑声!

18、只有使自己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弯曲的身躯才能挺直;只有使自己懦弱的体魄健壮起来,束缚的脚步才能迈开;只有使自己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短视的眼光才能放远;只有使自己愚昧的.头脑聪明起来,愚昧的幻想才能抛弃!

19、人生中最大的乐趣是奉献;思维中最美的花朵是智慧(之花);前进中最快的脚步是继续;朋友中最好的记忆是笑声!

20、时间好比一位妙手成春的良医,它能帮助我们医治流血的心灵。时间犹如一个万能的慰藉者,它能开导我们忘记人生的伤痛。时间有如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他能引导求学者构筑知识的大厦。时间好比一位点屏成蝇的画家,他会帮助勤奋者描绘辉煌的明天。

21、人生十字路口是一道选择题,谨慎选择才能确保正确方向,糊涂选择就易步入歧途,放弃选择就会迷失方向。

22、没有辛勤的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没有艰辛的付出,就没有丰硕的果实;没有刻苦的训练,就没有闪光的金牌。

23、你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你可以不伟大,但不能卑鄙;你可以不聪明,但不能糊涂;你可以不博学,但不能无知;你可以不交友,但不能孤僻;你可以不乐观,但不能厌世;你可以不慷慨,但不能损人;你可以不追求,但不能嫉妒;你可以不进取,但不能倒退。

24、失去的我们不妨让其失去,因为它可让我们少些惆怅;得到的我们不妨少些满足,因为它可让我们多些清醒。

篇6:金鹅好词好句

Difficulty and Failure

困难 Difficulty

1 说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difficult,但其实还有一些形容词可以替换:

demanding 苛求的,吃力的

challenging 很挑战的

daunting 令人畏缩的

tough 艰苦的,困难的

e.g. Although students who choose this highly demanding subject may not get a satisfied score in the end, they will be reward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tudy ability.

2 名词 difficulty 的替换:

obstacle 障碍

barrier 障碍

e.g. Unavoidably, every one will encounter obstacles in life.

3 动词用法除了 have difficulties in doing sth. 也有很多替换:

experience a hard time 经历艰难岁月

get into trouble 遇到麻烦

confront with difficulties 遇到困难

encounter obstacles 遇到障碍

e.g. Students who fail to follow professors’ instruction and guidance will soon get themselves into trouble.

失败 Failure

1 最常见的名词是failure,但同样的,也有很多同义词替换:

frustration 沮丧

setback 挫折

defeat 打败

depression 沮丧

loser 失败者

underdog 失败者

also-ran 失败者

e.g. We all need effective ways to cope with frustration as failure is usually inevitable.

2 失败的动词

fail to do sth 做某事失败

be defeated / frustrated 被打败,打击

come to nothing 失败

endure setback 忍受挫折

be discouraged 被打击

lose the game 输掉比赛

lose one’s heart 失去信心

give up 放弃

e.g. It is a pity that the project came to nothing after years of arduous work.

3 形容词

unsuccessful 不成功的

failed 失败的

e.g. The un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part-time jobs has serious discouraged students’ confidence.

最后,大家都爱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句,千万不要 Chinglish 的写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英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达。

但是大家可以引用这一句:

“Success covers a multitude of blunders.”

这是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名言“成功由大量的失望铸就”。

篇7:《活着》好词好句

刀山敢上、砥柱中流、顶天立地、独立不挠。

断头将军、发奋图强、发奋为雄、发愤图强。

篇8:世上本无“好词好句”

女儿说:“爸爸,请帮我想三个跟‘翻来覆去’相同的成语!”

我随口就答:“游来游去!”

女儿妈妈说:“不对……两个‘游’字相同……”

我苦思冥想了半天,总算说了一个:“眉来眼去。”

女儿的妈妈勉强同意,但“翻”“覆”是动词,“眉”“眼”是名词,总不配。

我很努力才想出这个词,实在辱没自己研读文学二十年的薄名。

汉字和词语,作为造句单位,大多数并无特别的褒贬倾向。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这些词按照拼音顺序排列,显示出了词语与词语相互平等的观念。每个词语在形态和表达意义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一个词不比另一个词更好,词与词之间也没有特殊的等级差。有独特文学追求的优秀作家,都回避俗语,研求新句。

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荷塘月色》,开头就极“平淡”,无奇特的词语。我仔细地排查了整篇文章,成语寥寥,“好词好句”无踪,换成中小学生的作文要求,大概只能勉强合格。

文章里那几段著名的“好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句子拆开成单词单独来看,并无特殊之处。其中的“微风、渺茫、和谐”等词,实在算不上特别的“好词好句”。它们只是被作家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准确传神地表达出那一刻的细微感受,才形成了整段的“好句”。这“好句”,也必须融合到整篇文章营造出来的特殊气息里,才有价值。

朱自清是一名有追求的散文大家,他在行文中,精心择取情感色彩很淡、语气相对平和的中性詞语,尽量排除华丽、高亢的词语,营造一种内敛的气氛:不偏倚、不渲染、不煽情、不造作、不激进、不颓丧。这是一位审美个性卓绝的文学家,他因为不随流俗,不入媚语,不喊口号,他的作品才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思维,让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死词死句,并且规定这些脱离了“文学”肥沃的土壤,被折断下来的、枯干了的词句才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他们或许以为,用这些“好词好句”堆砌到一起,就会变成为他们所认同的好文章。

学生在这种死板的语文教育逻辑下,变成了可怜的词语垃圾收集者。他们每天忙于寻找散落在地上的词语碎片,把枯枝败叶扫到作业本这个垃圾筐里,为变成词语的垃圾大王而白费功夫。一只垃圾桶装得再满,散发出来的也是臭气,而不会酿造出飘香的美酒。

篇9:蚕好词好句

2、我仔细观察它们:原来,蚕身上分成六七个节肢,每个节肢两旁都有像星星似的小黑点。最前面的是它的头,有着星星般的小眼睛和一张棕色的小嘴。身子下面有六、七双小脚,脚上长着绒毛,能贴在墙上和叶子上。

3、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它们在蜕皮。可惜,我错过了看小蚕这次蜕皮的机会。

4、蚕宝宝整天吃个不停,你一定会说它贪吃,可我总觉得它们是在为结茧与吐丝积蓄精力。

5、蚕很可怜。它很小,一不小心就会被人踩死,我们班的男生还把蚕捏来玩叠罗汉,结果最下面一条被压死了。有的用铅笔去戳一个同学的蚕,蚕流了许多“血”,后来就死了,我暗暗为它们悲伤。

6、这些蚕宝宝已有笔芯般粗,真的全体都昂着头,一动不动地在做美梦呢。

7、,看,它们的头抬得有多高啊!在盒子的一个角落选好地方,先将吐出的丝粘住纸,然后不停地移动自己的头,不辞辛劳地日夜工作,终于织成茧子。

8、,蚕津津有味地吃了擦了擦嘴美美的睡了,提着睡眼朦胧的双眼赶紧找了找吃的。

9、我又发现,春蚕嘴巴的下方有两根胡须,嘴巴两边各有一个夹子,原来桑叶先被夹子夹碎,然后吞进肚子。

10、几天以后,小蚕长大了些,我又开始细细地观察它们的行动。

11、蚕宝宝只喜欢吃桑叶,而且要用剪刀箭碎了给它吃,不然接出来的茧就是黑色的`。

12、蚕宝宝是天生的“演员”,一万双眼睛盯着它,它都像看不见一样,照样在舞台上自如地表演着吃桑叶,一点也不像怯场。

13、过了一个月,蚕宝宝已经有一寸多长了,比刚出世的蚕宝宝可爱多了。你看,它们那白里透青的胖胖的身体,扭来扭去真有趣。

14、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它终于把土黄色的脏旧皮蜕去了。蜕得白白胖胖,柔软而富有光泽的蚕身,好像穿上了一件雪白的衣衫,可漂亮了。

15、春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却是金丝、银丝。它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人类。

16、蚕的嘴巴本来很小的,可现在已经能张得很大了。这时候,蚕宝宝吃起桑叶比原来快多了,一张很大的桑叶一会儿就吃光了。

17、蚕吃桑叶的时候,还带着“沙沙”的声响,你要是闭起眼睛的话,还以为在下小雨呢。

18、一只蚕向桑叶的边缘爬来,等嘴触到叶边时,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儿,桑叶便漏了个大窟窿。

19、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20、我拿起一条蚕左看右看,它的脑袋大大的,但眼睛很小,像个小黑点。身体一节一节的,每一节的两侧各长着一个小黑点。

21、春来来了,田野里的花开放了,我的小蚕,不知什么时候,已从蚕卵里钻出来了。

22、蚕宝宝也是天生的“画家”,你看,它吃桑叶的时候就像是在画弧形,一圈一圈,慢条斯理地画着,一会儿就把桑叶变成了只剩下茎和杆的艺术品。

篇10:《童年》好词好句

好词摘抄:

人高马大 不知所措 争先恐后 年青力壮 顿足捶胸

层出不穷 出神入化 无微不至 提心吊胆 破口大骂

无精打采 望而生畏 喜怒无常 大模大样 无可奈何

玩耍嬉戏 装聋作哑 装腔作势 装模装样 若无其事

调皮捣蛋 满身泥浆 追来逐去 大发脾气 吵闹不休

舞刀弄棍 瓮中捉鳖 胸有成竹 得心应手 随心所欲

左右逢源 欢呼雀跃 天真烂漫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牙牙学语 东跑西颠 爱不释手 忍俊不禁 呆头呆脑

愣头愣脑 嘻嘻哈哈 你追我赶 抱头鼠窜 逃之夭夭

穷追猛打 乱作一团 鸡飞狗跳 鸡犬不宁 自以为是

屏声息气 尖声尖气 指手画脚 油腔滑调 撒娇卖乖

好句摘抄:

1、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衷于参加一份。

2、母亲下葬后几天,外祖父对我说:“喂,列克谢,你不是奖章,不能总是挂在我的脖子上,这不是你呆的处所,你到人世混饭吃去吧...”于是,我去了人世.3、阴森的秋日,不只看不见太阳,也感受不到阳光的温顺,乃至可以或许健忘太阳的存在——就在这样的秋日里,我曾不止一次在树林里迷过路。当你已经阔别了大路,又身心疲劳找不到小路时,你只有踩着泥泞的阶梯,越过丛丛的波折,踏着坎坷不服的土墩,径直向前。这样,最终你总能走上宽广的大路!就这样,我做出了抉择。这一年的秋日,我要到喀山去了,抱着大概在那儿能读大学的热望。

4、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赤色的汽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渐渐顺流漂下。

5、那曲子鼓动中含着难过,似乎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涟漪在房间中。

6、称赞中,外祖母时而提高,时尔退却,时而飞旋,芳华刹时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泛起出一种鲜花绽放般的瑰丽。每小我私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7、茨冈表情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脚步快得让人难以判别,衬衫发抖着,像燃烧一样平常发出光辉灿烂地光耀。他放纵地舞着,似乎打开门让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在漫长的空虚无聊的光阴里,斗殴打斗就是过节,失火反倒可以开心解闷;在机械的毫无心情的脸上,伤痕也能给人增加色泽。

8、“醒一醒吧,人都有一死,这算得了什么,小鸟不是也要死吗?”

9、灯影不再摇曳,月光清晰地印在地板上,显得那么苦楚而又和平。

10、宽阔笔挺的大道你的宽产敝是天主所赋斧头和铁锹怎奈你何只有马蹄激越、尘埃起而又落。

11、阳光斜着射进来,照在桌子上,盛着格瓦斯酒和伏特加的两个长颈瓶,泛着暗绿的光。

12、有天晚上,在已经喝过茶,还没有吃晚饭之前,舅舅们和格里戈利师傅正在把染好了的成幅料子缝成一匹一匹的,然后在上面缀个厚纸签儿。米哈伊尔舅舅想跟那个快瞎的格里戈利开个玩笑,叫九岁的侄儿在蜡烛上烧师傅的顶针。萨沙用烛花镊子夹着顶针烧起来,把它烧得滚烫的,偷偷地放到格里戈利的手底下后,就躲到炉子后面去了。

13、用一天傍晚,他来了,打扮得像过节似的,穿着金黄的绸衬衫 绒布裤子 像手风琴般轧轧作响的皮靴。他的头发发亮,浓眉下一对愉快的斗鸡眼,还有年轻的小胡子底下雪白的牙齿,都闪闪发光,他那绸衬衫,和谐地映着长明灯的红光,像是在燃烧。

14、小茨冈 像一团火在燃烧,他张开双手,像一只鹞鹰展翅翱翔,脚步快得令人难以想象;他尖叫了一声,往地上一蹲,像一只金色的雨燕上下窜动,绸衬衫颤抖着,晃动着,仿佛在燃烧,在融化,发出耀眼的光辉,把周围都照亮了。

15、童年,是欢乐的海洋。在回忆的海边,有无数的贝壳,有灰暗的,勾起一段伤心的往事;有灿烂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我在那回忆的海岸,寻觅着最美丽的贝壳……

16、童年总是快乐,童年总是遗忘,童年总是短暂。

17、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

18、人生宛若一条缀满珠宝的项链,而童年是一颗最璀璨的宝石;记忆如同汪洋,而童年是一朵最动人的 浪花;生命犹如一棵大树,而童年是一片最美丽的绿叶;岁月像似花园,而童年是一株最艳丽的鲜花。中必须饮用的开水,有香甜,有苦辣。

19、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嘻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

20、童年就像河里的一束束浪花,有水平如镜的平静,有微微泛起的涟漪,也有汹涌澎湃的波涛;

21、童年也似生活之小溪是大海的童年,花儿是果实的童年,过去是未来的童年。

22、童年是基石,奠定了人生的未来;童年是快乐,唱响了人生的乐章;童年是坐标,记录着人生的起点。

23、童年是风,吹来朵朵天云;童年是云,化作新春的雨;童年是雨,滋润初生的花;童年是花,伴我暮看晚霞。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1.2015童年中的好词好句

2.2015关于童年的好词好句好段

3.关于童年的好词好句摘抄

4.童年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

5.关于描写童年的好词好句

6.高尔基《童年》好词好句

7.童年好词好句摘抄赏析

8.关于童年的好词好句赏析

9.高尔基童年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篇11:好词好句

好词:

稀奇古怪、惊心动魄、衣衫褴褛、洗耳恭听、无动于衷、泥泞不堪、斑斑驳驳、凝滞、不无讽刺、误入歧途、空穴来风、神秘莫测、千恩万谢、无孔不入、言辞闪烁、酩酊大醉、老谋深算、步履蹒跚、泰然自若、恼羞成怒、浩浩荡荡、兢兢业业、双眉紧锁、突如其来、蹑手蹑脚、暗暗欢喜、失魂落魄、顺藤摸瓜、趁热打铁 好句:

1、他们马不停蹄地赶路,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他们走的净是些错综复杂的小路和怪石嶙峋的山道。

2、连绵起伏的山脉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太阳给所有的山头都披上了红色的亮衣,真是美不胜收。3、死一般的寂静加重了他心里的恐惧,可怕的灾难还是降临了,甚至没留下一点痕迹。

4、他脸上憎恨的表情,他闪露出凶光的眼睛,也许连野兽见到都会害怕。

5、上来一个穿着水手服的老人,拄着一根木棍,弯着腰两腿不住地发抖,两肩也在抖动,好像呼吸困难的样子。他的脸除了白白的眉毛外,都被围巾挡住。或许是个潦倒的航海家吧。书名:《朱自清散文精选》

好词:

欣欣然、润湿、清脆、婉转、应和、苍茫、蓊蓊郁郁、弥望、凝碧、幽僻、宁静、青雾、参差、斑驳、稀疏、嬉游、惊诧、呈现、薄阴、平滑、飞花碎玉、晶莹、微雨、瓢散、汪汪一碧、摇荡、妄想、平铺、厚积、着实、温润、高峻、深密、蕴蓄 好句: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细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5、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6、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7、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荡举了。

篇12:好词好句与陈词滥调

1. 好词好句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里,最富中国大陆特色的莫过于摘抄和记诵“好词好句”。

前晚,我女儿在做一本《语文拓展与训练》作业。里面有一道题目:写出和“翻来覆去”相似的三个词语。

女儿说:“爸爸,请帮我想三个跟翻来覆去相同的成语!”

我随口就答:“游来游去!”

女儿妈妈说:“不对……两个游字相同……”

我苦思冥想了半天,总算说了一个:“眉来眼去。”

女儿妈妈勉强同意,但“翻”“覆”是动词,“眉”“眼”是名词,总不配。

我很努力才想出这个词,实在辱没自己研读文学二十年的薄名。

汉字和词语,作为造句单位,大多数并无特别的褒贬倾向。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这些词按照拼音顺序排列,显示出了词语与词语相互平等的观念。每个词语在形态和表达意义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一个词不比另一个词更好,词与词之间也没有特殊的等级差。一些常用的成语,也不比其它普通的词语更有价值。有独特文学追求的优秀作家,都回避俗语,研求新句。被选入中学课文里现代文学名家作品,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荷塘月色》,开头就极“平淡”,无奇特的词语。

我仔细地排查了整篇文章,成语寥寥,“好词好句”无踪,换成中小学生的作文要求,大概只能勉强合格。

文章里那几段著名的“好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句子拆开成单词单独来看,并无特殊之处。其中的“微风、渺茫、和谐”等词,实在算不上特别的“好词好句”。它们只是被作家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准确传神地表达出那一刻的细微感受,才形成了整段的“好句”。这“好句”,也必须融合到整篇文章营造出来的特殊气息里,才有价值。

朱自清是一名有追求的散文大家,他在行文中,精心择取情感色彩很淡,语气相对平和的中性词语,尽量排除华丽、高亢的词语,营造一种内敛的气氛:不偏倚,不渲染,不煽情,不造作,不激进,不颓丧。这是一位审美个性卓绝的文学家,他因为不随流俗,不入媚语,不喊口号,他的作品才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工具性”思维,让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死词死句,并且规定这些脱离了“文学”肥沃的土壤,被折断下来的、枯干了的词句才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他们或许以为,用这些“好词好句”堆砌到一起,就会变成为他们所认同的好文章。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都是教材编写员自己想当然地用“好词好句”堆砌起来的“黑板报”,既无真情实感,又充满了空洞的道德教化。

中小学生在这种死板的语文教育逻辑下,变成了可怜的词语垃圾收集者。他们每天忙于寻找散落在地上的词语碎片,把枯枝败叶扫到作业本这个垃圾筐里,为变成词语的垃圾大王而白费功夫,而不去好好阅读前人的杰作,体味其中的独特文学魅力,也不去学习观察、欣赏、体味生机盎然的树木,去感受这些自然万物婆娑、高洁、挺拔之美。一个孩子的健康心灵,需要从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培养。只有丰沛的精神和敏锐的趣味,才能激活那些平淡词语身上的光彩。

如果一名学生不懂得去感受自然生命的美好,尊重自然生命的个性价值,他们就不会懂得:无论多少堆落叶,都代表不了一棵树。无论收集多少“好词好句”,也难以写出一篇好作品。

这种机械、僵化的思维模式,让小学教材编写员自信心爆棚,他们自己杜撰出几十篇拥塞着“好词好句”的课文让小学生学习,有些甚至要求背诵。他们同样不知道,百货商场橱窗里的木头模特,身上披上再多再华丽的衣衫,也只是一段没有生命的木头。它们没有面孔,缺少五官,肢体僵硬,永远只会摆出一种僵硬的姿势。小学语文的编者自撰课文,就是这种没有面孔的木头人。

古今中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都适合编进教材里,尤其是小学教材里。中小学生如果要真正获得知性的认识,情感的培育,他们就应该在整体性的名作阅读中,浸润心灵,培育德艺。

真正的好作品,会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独特的、超然的世界里。人们读完这样的作品之后,不会仅仅记住其中的若干“好词好句”,而是会沉浸在这部作品整体营造出来的深挚情感天地里。词与句,只有被格调高妙的作家准确细腻地运用到表达情感,描写景物,展开想象的行文中,才具有独特的意义。

单独存在的词语,仅是一个中性的字符,它的字(能指)和意(所指),在长时期的约定俗成中,大致固定。只有社会变动急剧的社会,尤其是像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的巨大变化时期,才会把各种词语的表意符号和它的特定表现内容加以割裂,重新组合,蜕变或者剥落,变成复杂的新含义。比如“地主”这个词,在其先前的本意上,并无特别的贬义,而是对土地权拥有者的命名:占有大量农田的“士绅”是“地主”,拥有耕地的“农民”也是“地主”。凡是拥有土地的士绅官宦或者黎民百姓,都是土地的主人。这个普通的名词,经过上个世纪中期的暴力改造之后,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恶咒。“地主”自己不仅会被打倒,会被消灭,会永世不得翻身,他的后代子孙也会被剥夺基本的教育权利,成为真正的社会弃儿。那个时代,任何人对“地主”这个词都唯恐避之不及,生怕沾边惹祸。

词语的“阶级性”,是暴力赋予的,不是天生的。这种“阶级性”的暴力判断方法,在语文教育中改头换面,变成了“好词好句”的优劣评级选择。难道,“好词好句”需要记诵,“坏词差句”就要全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一把火烧个精光幺?这种词句好坏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幺?按照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逻辑,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只能挑选十分之一不到的词语来膜拜、学习和记诵。剩余的大部分词语遭到了贬抑,受到了鄙视。这些词语,是不是该全都挑出来扔掉呢?根据过去的贫下中农识字逻辑,确实不需要这么多词语,只需要出一本薄薄的,只有二三十页的识字本,足矣。

一篇好作品的最基本要素,不是“好词好句”,而是作家的独特思想和情感。好作家,能运用貌似普通的词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趣味表达出来,使这些词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新的语文教育,从一九五八年开始推行叶圣陶主编的简体版中小学语文教材起,为了迎合各种政治形势的需要,不断地修改,最后简化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字报集中营。

近三十年来,虽然在选择篇目上、在教材编选和图文形态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核心的教育思想,没有明显的改进。

“语文”侧重于“语”,而无关乎“文”,其“机械论”“工具论”的思维,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对于经典作品的解释,也用寻找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大意的方式,来屠宰肢解那些无辜的作品。

这种教育进行了五十年,我们可怜的中小学生,经过多年的机械训练,脑袋里塞满了成千的“好词好句”,却写不出一篇稍微有点真情实感的文章。一九七八年以后,大陆文学界里有点成就的作家,很多都是语文学习的差等生——他们的文学感受和阅读训练,是从阅读跟课文毫无关系的“闲书”开始的,他们的写作学习模式,大多数是自学成才。而那些中小学语文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被连续灌肠般洗脑,长大成人之后,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文学作品的基本欣赏能力,脑袋里装满了词语的垃圾,内心里凝结着几小块麻木的情感。他们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过着浑浑噩噩的熏肠人生。对自己、对情感、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他们都几乎一无所知,而患上了失语症。只有当今网络疯狂流行的缩略符号,聊天工具上的各种怪词串词,人与人之间的陌生“雷”词,才是对他们封闭已久的蒙尘心灵的最大解放。

一只垃圾桶装得再满,发酵出来的也是臭气,而不会酿造出飘香的美酒。

只有好的文学作品,才使得最普通的词语具有鲜活持久的生命力。

不去阅读经典名作,不去感受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的高尚情感,而专注于搜集“好词好句”,是典型的杀鸡取卵。就像是把一头美丽的驯鹿杀死,剁成碎片,然后让学生们来围观鉴赏这些肉块。好的作品,不会堆砌“好词好句”。欣赏一篇作品,就要用心地去感受其整体的品格,凌迟肢解,只能得到片鳞只爪。

2.陈词滥调

与“好词好句”相对应的是“陈词滥调”。

从浅层意义上看,这两者本来应该有着本质的相反意义。“好词好句”就其表面的词意而言,应该指那些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词语,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里的僵化模式,却把这种个性化的词语摈弃,而选择共性化的、无差别的词语来代替。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很受重视的成语的学习和记诵,就是这种共性化词语的明显例子。

经过相对漫长历史时期的整合以及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变成了一种高度浓缩和概括性的描述符号。而正是这种概括性和浓缩性,使得该词语的特定描写对象普遍化,庸俗化,进而变成了人们不经过大脑思索就脱口而出的“陈词滥调”——一到春天,就姹紫嫣红;一到夏天就骄阳似火;一到秋天,就果实累累;一到冬天,就冰天雪地。一高兴就欢呼雀跃,一难过就伤心欲绝。

这些都是典型的“好词好句”,它们因为被长时期地、无意识地滥用,而变成了“陈词滥调”。通过对这种“陈词滥调”的僵化传承和记诵学习,人们的个人感受,就被抹煞了——巨大的南北距离,广袤的东西差异,全都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概括性词语里,被彻底填平。无差别的认同,是整体社会的意识形态诉求,也是文化趋向。人们通过这种“陈词滥调”的学习和表述,获取了彼此的身份认同感。

“身份认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政治、文化圈里诸种人群的习惯性焦虑。人们通过传诵“陈词滥调”的方式,不断地寻找彼此的共性,在这个基础上,种群内所有成员都获得了继承种群文化暗语的权利,排他性地、并且自由畅通地通过这种“陈词滥调”进行信息交换。

巴尔扎克笔下的法国巴黎小市民,用“外省人”一词来确立这座城市的中心地位,以及作为这座城市市民的潜在荣誉感。张爱玲和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小市民,则用“外地人”一词来区分他者的身份,寻求内在的认同,并且通过排斥性、贬抑性的命名方式,潜意识地凸现了一种相对狭隘的排他心理。香港人,则站在长期的外在政治文化经济的角度,把整个中国大陆称为“内地”,大陆人则被命名为“内地人”。这种跟上海的“外地人”的排斥性命名方式,相映成趣,都同样地隐含着这两座城市与其它地方不同的特殊性诉求。

“樱花”是日本国民性的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描述,“郁金香”是对荷兰的另一种指代,而“紫荆花”是香港人的自况。每一种具体的象征,都暗示着这个群体——国家、地区、民族、部落、城市、乡村——的强烈自我认同心理。身份认同,是对个体所无法承受的孤独的恐惧和逃遁,而“陈词滥调”,则是最好的抗生素。

从中小学生开始学习的“好词好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强烈自我价值认同的方式之一。通过这种学习,各具自我个性特症的学生,被集体化、类型化、抽象化、从而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隐喻指称:鲜花。“鲜花”所具有的特殊的脆弱象征,我已经在第一篇文章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这种对学生个性的有意识打压,是把他们训练成合格“螺丝钉”的必由之路——脆弱的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有价值。单独的螺丝钉没有价值,只有千千万万颗螺丝钉拧在一起,才组成一具有价值的机器。所有的比喻,都指向了“非人性”的“物性”。

在这个弯曲而漫长的路途中,“好词好句”腐烂、变质,成了“陈词滥调”。

在我们当下社会,“陈词滥调”的泛滥,表明了整个社会的自我缺失的焦虑正在弥漫,犹如法国作家莫迪亚诺在《暗店街》里描述的那样,自我被自己遗忘,因此自我变成了他者。叙述者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彻底失踪,被漫天飞舞的“陈词滥调所淹没”,成为一个阿Q在最后画押时努力描摹的“0”号符码。

跟法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自我解放运动的激烈探索不同,在中国大陆这样一个“自我”成为沉重心理负担的社会里,“陈词滥调”反而变成了便于隐伏的草丛。所有人都面目模糊,头戴丝袜,腰缠布带,手擎利斧,打着“山寨”的旗号,在想象中宽阔的原野里,烧杀抢夺,坏事做尽。个性价值的消失,让这种无罪感轻松地超越了“原罪感”——集体有罪,而个体无辜。

在一个特定的范围里,群体性事件往往隐伏着巨大的破坏力,而在“正义”、“复仇”、“血债要用血来还”等陈词滥调的鼓舞下,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情绪失控,而以暴力的方式来倾泻仇恨与不满。个体隐伏在群体中,却往往能得到赦免。在中国传统的习语里,这句话叫做“法不责众”,在西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这叫做“多数人的暴政”。暴力和暴政的背后,通常隐伏着这些没有五官特征,只有握着石头的手高高地举着的群体中的个体。

法国学者阿莫西和皮埃罗所著的《俗套与套语》①里说:“群体,某个少数民族,或者某个较大的民族,某个国家,当然还有某个性别。这些不同类别的集体意象在身份确立和相关的行为和互相作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在长期的相互指认中,形成很多概括性很高的描述——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绅士,德国人→认真,等等。这些词语,如“法国人浪漫”,是典型的“陈词滥调”。它通过一种无差别的描述,把整体法国人囊括进去。即使这个国家里有很多认真的法国人,也无法逃脱这个“陈词滥调”的枷锁,他必须“浪漫”起来,才能融入“法国”这个身份认同里,或者,他拒绝认同而被排斥到另外一个国家,不得不身份移民或者精神移民。也有一些伪法国人,为了给别人造成一种“浪漫”的假象,他们的交谈中,时不时地掺杂着一两个法国词。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如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妮娜等人的嘴巴里,总是不断地迸出一句法语来。在谈话中加入法国词汇,这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社交圈的时髦。在中国大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里常常会加进几个英文词,而增加了时髦、洋派的气氛。这种“时髦”的话语,这种“陈词滥调”,就像是在身上喷洒花露水来冒充法国夏耐尔香水一样,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和他者的混同,通过不同意义的偷换,而占有了对方的一部份价值。又或者,一个高级女人,因为喷洒了兰蔻花露水,而让自己沾染了“法国”色彩,从而把自己和身边的俗人区分开来,并顺利进入了另外一个价值圈里。

在中国大陆文化圈里,南北差异也很大。

北京人喜欢嘲笑上海小男人,上海喜欢抨击北京人的夸夸其谈。

这种城市身份的标签,同样适用于其它不同的省市,例如武汉和长沙,浙江和江苏。不同地区的人自我互相混同,而跟其它的地区彼此排斥。这种认同的方式,是典型的庸众生存,大众化生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上海的一部分文化人开始言必称“三十年代”,张爱玲笔下描述过的“旗袍”,成了穿越时光隧道的云霄飞车。一旦这个词汇和风尚迅速风靡,它就变成了“陈词滥调”。“陈词滥调”的最明显特征,是“从众”——在那个时期开始风靡大陆文学界的原捷克作家昆德拉把这描述为“媚俗”。

一个好的艺术家,一个个性独特、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必须跟“陈词滥调”,跟“媚俗”作抗争。正如昆德拉在他的名作、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写到的医生托马斯和女画家萨宾娜一样。为了把自己跟“布拉格之春”事件里的庸众、政客和御用文人区分开来,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模式。托马斯变成了建筑工人,萨宾娜远走他乡。只有“生活在别处”,昆德拉笔下的独立知识分子,才能保持自己的敏锐洞察力,而不被“陈词滥调”淹没。

《俗套与套语》这样为“陈词滥调”作了描述:

俗套(Stereotype,即“陈词滥调”)加强了个人对自我的承认,而自我承认被定义为主体对于自我进行的评价。事实上,俗套(stereotype)首先是把“我们”和“他们”区别开来的归类工具。在此过程中,一个群体获得了一种面貌特征,一种同一性,这种面貌特征使之与其它群体区别开来。……个人的多样性被缩减到最低程度,人们拒绝看见这种多样性,或者说,他们缺乏发现这种多样性的能力。②

“人们拒绝看见这种多样性”,正是对中国大陆中小学语文教育模式的最精确描述。

语文教师奉命行事,他们通过每天强迫小学生进行无意义的“好词好句”的训练,从而把他们全都混同为一个整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三好学生”。这种学习还造成了这样一种强烈的暗示:“好词好句”是“我们”“三好学生”的,“坏词差句”是“他们”“差等生”的。通过这种简单的垃圾分拣程序,把“我们”和“他们”分开,用一种粗暴而简单的“二元对立”观念,“一分为二”地把整个世界破开,分成两半,一半是好的,一半是坏的;一半是善的,一半是恶的。这种可怕的分裂无处不在,不仅造成了白天和黑夜的分裂,造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裂,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裂,而且造成了词语的分裂,从而把“爱与恨”的观念,强烈灌输给这些学习者。

在这种学习不断地得到强化之后,这些学习者的智力开始退化,只会用“接受”和“抵制”的方式来看待“他者”。凡是赞同和表扬我们的,就“接受”;凡是对我们进行批评的,做出不符合我们观念的事情的,就“抵制”。

一整篇文章,例如上文引用的《荷塘月色》,假设精心地把“好词好句”挑选出来之后,把其它的内容扔掉,那么,这就像是吃鱼时,挑出了几根鱼刺塞进嘴巴里,然后把整条鱼扔掉一样。

这不可笑,也不荒诞。

这是正在进行中的现实。

①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丁小会翻译。书名“俗套”,是“Stereotype”的规矩中译,也可译成“陈词滥调”。

②同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金鹅好词好句】相关文章:

上一篇:全渠道营销方案下一篇:场面描写元旦晚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