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

2024-05-01

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通用8篇)

篇1: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狗,它的名字叫七夕。它为什么叫七夕呢?因为它是七夕那天抱来的,所以起了这个名字。

它长得十分可爱。一双黑溜溜的眼睛,一个小小的鼻子,就像一颗黑色的纽扣嵌在它的脸上,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巴。它有一身棕色的卷毛,就像烫过似的,摸起来特别柔软,抱在怀里十分暖和。

我和它在一起做游戏的时候更好玩。我用它最喜欢的玩具——铃铛逗它,我把铃铛扔到一边,让它去捡,它便立刻给我叼了回来。它抬起头向我张开嘴巴,我想:它可能是向我要食物吧。我便给了它三颗狗粮,如此这般,最后七夕的肚子被撑得像皮球一般,真好玩!

它还很淘气,有一次,我忘把它关在阳台里了,放学回家,我闻到屋子里有股难闻的气味,原来是七夕拉了大便。七夕见我来了,赶紧跑到沙发底下,我看到它灰溜溜的样子,被它气笑了。我想:它可能是怕我打它吧。七夕,我是不会打你的,因为你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你们觉得我家的七夕可爱吗?

篇2: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

1、【鹊】

我们都在后悔,不带上一个时间的文件夹

自私地把这些七伶八俐的鸟儿,统统装进去

让它们想飞都飞不走,让它们凝固

成为此一点彼一点的时间空间,此一点彼一点地

成为钢筋、水泥、沙,和水,和凝固起来的柔情

鹊,你一定要记得,桥上要辅满花,花上要有露滴

露滴里,要有钻石。

2、【七夕之夜】

相思与爱情在鹊桥重叠

眼泪在葡萄架下凝成晶莹

我的相思在额头的皱纹里寻找孤独

未央的夜晚

虫儿弹奏无奈的伤痛

月牙上挂着太多的故事

在林间、在田野、在村庄和高楼间倾诉

坐在午夜的水边

聆听天籁

蛙虫鼓噪无知的欢娱

我在鱼的唼喋声中挑破思念

在银河岸边蔓延

亲爱的,在你的`眼眸里

是否落满相思点点

3、【七夕惊夜】

闪电

利刃刺目

天幕撕开了一道裂缝

惊雷

震耳欲聋

天穹炸出了一个窟窿

暴雨

狂倒乱泻

天庭冲破了一处堤防

惊吓的窗棂在震荡中疼痛作响

沙沙

嗡嗡

轰轰

世界在呜咽发抖

灵魂迷茫着沉没

恐惧的夜

在惊天动地中撕成碎片

注满柔情的七夕啊

被无边的黑暗所吞噬

掩没了牛女企盼的眼神

鹊桥是否坍塌?

4、【七夕】

你收蚕桑,我牵牛

家中宝宝,扶床嬉笑

亲爱,一家子的天伦

如何,就隔上了一条河?

船都渡不得,单靠这一条桥

鹊,要我如何才能感谢你们

在今夜,让我踏着肩膀

挑我儿女,觅我永爱

地上的人儿,双双对对

向我们乞巧。却如何知道

我们,已无暇顾及。彼此眼光

篇3: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4: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龋寓言中猪抱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得人对它的赞扬。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篇6: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

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沟通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对话。有时它无需繁琐华丽的语言,只要你肯敞开你的心扉,让别人去拥抱你的热情,那么也许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足以让人感到有一颗真诚的心在他面前跳动。以下是交流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希望我们的作文能让你喜欢。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了交流,我们才能诉说自身的烦恼、伤

心和高兴;有了交流,我才会有更多的倾听者的鼓励、理解和安慰。生活需要交流,世界更需要交流。

今天,我在《读者》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小儿子上初三那年,姐姐继哥哥考上大学后,也考上了本省最好的师范学校。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阳光明晃晃的,把家里人的心情晒得异常焦躁。姐姐咬着牙带着哭腔说:“我不去了,我去打工,供小弟上学。”父亲气愤地说:“不上学也轮不到你!”父亲叹了口气,又淡淡地说:“实在不行让老疙瘩下来吧。”或许父亲只是在情急的情况下随口一说,可小儿子却记在了心里。如果这时父亲和小儿子交流一下,把事情说清楚了,小儿子的心情也就不会如此沉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儿发生了……

姐姐上学走了,小儿子却因

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沟通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

对话。有时它无需繁琐华丽的语言,只要你肯敞开你的心扉,让别人去拥抱你的热情,那么也许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足以让人感到有一颗真诚的心在他面前跳动。以下是交流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希望我们的作文能让你喜欢。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了交流,我们才能诉说自身的烦恼、伤心和高兴;有了交流,我才会有更多的倾听者的鼓励、理解和安慰。生活需要交流,世界更需要交流。

今天,我在《读者》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小儿子上初三那年,姐姐继哥哥考上大学后,也考上了本省最好的师范学校。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阳光明晃晃的,把家里人的心情晒得异常焦躁。姐姐咬着牙带着哭腔说:“我不去了,我去打工,供小弟上学。”父亲气愤地说:“不上学也轮不到你!”父亲叹了口气,又淡淡地说:“实在不行让老疙瘩下来吧。”或许父亲只是在情急的情况下随口

一说,可小儿子却记在了心里。如果这时父亲和小儿子交流一下,把事情说清楚了,小儿子的心情也就不会如此沉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儿发生了……

姐姐上学走了,小儿子却因为父亲的那句话,学习上松懈下来,还结交了一帮不学无术的狐朋狗友。父亲知道后生气极了,真的不让他上学了。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小儿子气愤地说:“不让我上学,我就不活了!”他果真把自己整整饿了5天。母亲无奈地找来村里的叔叔伯伯,父亲强硬地说:“想上学可以,打欠条吧!你花我的每一分钱,你都给我写上字据,将来一分不差地都还我。”小儿子什么也没说,抖着手写好了字据。上学后,小儿子很少回家,可是父亲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叫他回家帮家里干活,其实这只是父亲想见他的借口。哥哥毕业后,家里条件好多了,可小儿子每次从家拿钱,父亲还是郑重其事地掏出欠条,让他记清钱数,签上字。每次写这些时,他都会咬紧牙关沉默不语,眼里充满了怨恨,然后把对父亲的感情踩在脚下。其实在内心深处,他是多么地希望坐下来和父亲好好谈谈啊!可是他没有。

唉!这期间如果父亲与儿子之间多进行几次交流,把各自的想法,把自己对对方的期望毫无顾忌地说出来,那么小儿子也就不会那样忌恨父亲,父亲也就不会那样冷淡儿子了。正是由于缺少彼此真心的交流,父子之间的关系才变得如此浅淡。

篇7: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

生命里,我习性了等待。等待快乐,却不去寻找;等待幸福,却不去追求;等待好的成就,却不去努力奋斗。

从今天开始,我要学会不再等待。要学会寻找,学会追求,学会努力奋斗。不再习性于往日的等待,应该抬头向上,努力拼搏。因为等待只会给我带来永远的失败。以前我总是觉得‘是你的就永远是你的,不是你的就永远不可能是你的’可是现在我才知道凡事都应该追求,不努力就永远不可能成功。

在迷茫之际,我要学会不再等待,学会张开双臂去拥抱那柳暗花明的未来,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暗淡,也不可能永远辉煌。是人都有不顺之时,都有悲伤之时。在悲伤之时我们不应该等待,而应该努力走出悲伤。

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蒙受一些磨难不算什么,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等待,而是努力奋斗。愿望和我一样习性等待的人可以不再等待,取而代之的是不懈的努力。人不免会犯一些差错,首要的是知错能改,今后不犯同类的差错。所以说现在认识到自己的差错不算太晚,只要我们能够改正。

不再等待,让我们学会追求学会追求,学会努力,更要学会奋斗。让我们共同加油一起努力学会不再等待……

等待为话题的作文450字二

等待

五日的阳光照到树下面,他起了身,茸茸的脚垫向前一搭,夸张至极的抻了一个懒腰,眯眯的眼神一下子透出了灵光。一阵哭声从树下传了上来,他皱了皱眉好奇的向下望去,一个穿着蓝色碎花衣服的女孩独自坐在树下,女孩似乎发现了他。用那双哭红却依然清澈的眼睛看着他。

他似乎被那女生清澈的眼神感染了,去了解她。原来那女生叫蓉儿,因为父母离婚都不想抚养她,把她丢给了奶奶。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蓉儿和他也熟了起来,蓉儿会偷偷趁奶奶不注意带一些好吃的给他,他也成了蓉儿孤单时的玩伴,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蓉儿的爸爸有钱了,要把蓉儿带到城里去读书。蓉儿问爸爸可不可以把他带去,但看到他爸爸一脸嫌弃的样子,蓉儿就哭了说:“他不去我哪也不去。”后来蓉儿的爸爸还是把蓉儿带走了,他却不曾离开。

因为蓉儿在临走的时候告诉他说,你等着,总有一天我会说服爸爸,把你带回家的。

于是在蓉儿走的日子他学会了等待,无论是风吹雨打他都在那棵树上不离不弃。十年。

又一年冬天来了他也老了,他要死了。但他在这天晚上看到了一个穿着蓝色碎花衣服的女孩走到树下对他说:”走,我们回家。“

第二天我们看到的是,一只死猫在树上,白雪给了他最后的归宿。

等待为话题的作文450字三

「她什么时候才来啊?慢乌龟!」在校门口,我不耐烦的等同学,我们约好一起去骑车,她怎么迟到了呢?真令人生气!可是她一向不迟到的啊,怎么今天迟到了快一个小时,令人担心。在大太阳下等人很难受,希望她快点来,我东看看,西望望,都没有她的踪影,她实在令人感到失望。突然,她慢慢的走来了,我高兴的跳了起来,赶紧跑过去,发现她没骑脚踏车!原来她的脚踏车坏了,她试着修好,没想到越弄越糟。这样子,应该没法去骑车,害我等了一下午,真气人。

一早,又是去等公交车上学的时候了。走到了公车站才发现我搭的那班公交车才刚走。「什么?走了?下班车要四十分钟后才来!」我很担心上学迟到了怎么办呢?我很紧张,心想:「惨了惨了!我死定了!」突然,我的「救星」出现了!是妈妈!妈妈发现我太晚出门,骑着机车要载我去上课,好险!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坐火车之前,要先买票,我在火车站,要坐火车回奶奶家,可是买票的人潮这么多,好担心买不到票,站在这人山人海之中,真拥挤,好烦躁啊!「怎么这么慢啊!」好多人不耐烦了,抱怨声从四周传来,好吵杂。终于轮到我时,想不到售票员要上厕所,虽然只是一小段时间,我却觉得过了一世纪这么久,最后我终于买到票了。我看到有些火车的票已经卖光了,有很多失望的人走,幸好我买到票了,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啊!

期中考考完,我等待着成绩公布,我很努力的准备考试,会得到几分呢?好期待啊!看看周围的人的表情,有些伤心,有些高兴,还有人自信满满。在公布成绩的那一刻,有人大声欢呼,有人哭丧着脸,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

等的滋味有时苦,有时乐,只是难免会有不耐烦的时候,只要有耐心,或是在等的时候做一些事来转移注意力,等的滋味也就没有那么难受了。

等待为话题的作文450字四

淘气的阳光跑进屋里,照亮潦攀里面的一切。桌上整齐的放着报纸,书刊,还有那一杯香气袭人的菊花茶。在一把古老的摇椅上,躺着一位老人,她疲倦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天空,身上盖着毯子,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那沁人心鼻的香气弥漫了她的心。

“宝贝儿,起床了!”

“不嘛,妈妈。”孩子撒娇地说。

“妈妈,我长大了要当警察,捉遍天下所有的小偷。”

“到时候,你可以保护很多人哪。”

“不嘛,我只保护妈妈。”

这个可怜的女人,还在等待,等待着儿子的归来,可是。

“妈,我走了。您要保重啊!我一定会早些回来的,妈,保重了。”

“我知道了,衣服带够了吗?我听说那儿气象冷,再多带些吧!”

“够了,够了。”

看着儿子远去的身影,她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心。

啊,着位中**亲啊,为什么要生存在警察世家呢?丈夫、两个儿子都是警察。为什么还要维持着这份熟识的寂寞,为什么还在期盼。

菊花茶让她感觉熟识的味道,橙色的芳香,让她在恬静中等待着孩子归来。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请别打扰她,请让她在愿望中生活,在孤独中默然,在黑暗中摸索。唉,这位中**亲的心愿和每位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她在期盼的同时也为每一位母亲送去一份最真挚的祝福。

让她去等待吧!即使是一瞬间也是幸福的。哎,这个可怜的人。

等待为话题的作文450字五

人们都说,语文中处处都有说明:事物说明、事理说明。而“等待”呢?毫无疑问,它也是一门“学说”!

有人说,等待是一种幸福。站在机场中央,等待亲人的归来,是一种享受,当他从飞机下来,冲向自己紧紧地拥抱一下,或是亲切地问候一声,都是洋溢着家的暖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还有人说,等待是一种愿望。在艰难的历程中,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只有等待,只有获得其他人的赞助,才会有一丝愿望。人生也是如此,在人生道路,往往也需要别人的赞助增添成功的愿望。

也有一部分人觉得:等待是一种坚持。因为等待,我们正确的选择才不会改变;因为等待,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苦,我们都能生存下去,因为等待,我们的人生才干画上圆满的句号!

反之,也有人觉得:等待是一种无奈。为了家庭,打工仔无一不是离开故乡,来到新城市赚钱养家。为了家庭,他们拼命省下车费,这种有家不能回的感到,不就是一种无奈的等待吗?

更有人认为,等待是一种苦楚。在美好事情的到来,人们的心里是十分浮躁的,恨不得让光阴走得快一点。对于等待好消息的仁攀来说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是一种苦楚,一种美好的苦楚。

篇8: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闻由头,主流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目前, 这一假设已经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 其中一个受到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媒介设置公众的议程, 那媒介的议程又有谁设置, 即媒介议程设置的来源问题。粗略地看, 这个来源包括多个方面, 比如政府发言人、新闻当事者, 也包括媒体自身。“这一阶段也包括媒体间的议程设置, 即新闻媒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2]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 议程设置的影响是多个过程循环进行、共同作用。媒体报道新闻, 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是一个过程;部分受众接收新闻后对其他受众进行传播时可能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这是第二个过程;媒体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和由其他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进行评论, 这又是一个过程。第三个过程即是媒体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不同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差距很大,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哪些媒体处于引领状态, 哪些媒体处于跟随状态、被其他媒体的议程所牵引, 这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

评论是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众多媒体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评论栏目 (节目) 。评论不仅仅是在传达观点, 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哪些议题值得评论, 哪些不值得。不同媒体提供的值得评论的议题的多少,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设置媒体的评论议题中所起的作用。时评界一般将这种评论的议题称为新闻由头。

一、样本选择的基本介绍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版“青年话题”为例来进行分析。“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 其带动了时评的兴起与繁荣, 而时评也是当下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中最常用的评论形式。目前, “青年话题”在全国纸质媒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选择它作为分析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样本分析中,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10年6~9月“青年话题”中所有的评论进行分析, 共获得样本501份。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两个问题:一是, 在提供新闻由头的媒体中, 不同类媒体的表现是怎样的;二是, 哪些具体的媒体表现比较出色?媒体种类有多种划分标准, 笔者将所考察的媒体分为4类: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专业、行业类媒体;都市报、晚报等, 主要是想观察这几类媒体的具体表现。

需要做出的解释有:一些评论, 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或观察到现象作为新闻由头,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按“其他”统计。有数量较多的评论并没有标出新闻由头, 这一般都是热点新闻, 即便不标出新闻由头公众一般也熟知,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标注为“不确定”。一些专业类媒体本身就是由中央媒体创办的, 比如新华社创办的《经济参考报》和《财经国家周刊》, 这些专业媒体在新闻由头中被都列入“专业、行业媒体”而没有列入“中央媒体”。

在新闻来源中出现的央视《新闻1+1》、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还有央视网, 都列入“央视”的统计范畴。同理, 新华网、新华社都列入新华社范畴;中新社、中新网都列入中新社;人民网和《人民日报》都被列入《人民日报》;《大河报》和大河网都列入《大河报》;环球网和《环球时报》都列入《环球时报》;中国之声和中广网都列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次统计总共出现了7次这种情况。

二、统计分析:不同种类媒体的表现

运用SPSS软件将每一类媒体进行编码, 输入数据后运用频数分析, 得出表一。

通过表一不难看到, 在为“青年话题”提供新闻由头、设置评论议题的媒体中,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占得比例最高。值得评论的新闻, 一般都是有争议的热点新闻, 由此可见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引发舆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央级媒体所占的比例与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媒体总量上看, 前者要远远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能占到19.6%的比例, 也说明其表现比较出色。另外, 中央媒体中, 《人民日报》主办的《京华时报》和《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新闻由头获得的频数为22, 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财经国家周刊》、《现代快报》和《现代金报》获得的频次总共为17, 如果将这两个数字合并到中央媒体中, 其作为新闻由头的百分比将提到高27.3%。而评论议题最多 (频数为43) 的《新京报》, 其主办方之一也包括中央媒体《光明日报》。

地方党报的绝对数量比较多, 这不仅包括省级党报, 还有市级党报。但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除去“其他”选项外, 地方党报在设置评论议题中的表现是最差的。而且, 地方党报中仅《广州日报》一家的频数就是22, 其后依次是《长江日报》 (频数为5, 下同) 、《南方日报》 (4) 、《大众日报》 (1) 、《济南日报》 (1) 。

专业、行业类媒体所占的比例不高, 这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综合性评论而非专业化、行业化评论也有关系。这里的专业、行业类媒体, 根据统计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媒体, 其中表现较好的有:《第一财经日报》 (频数为7, 下同) 、《经济参考报》 (6) 、《21世纪经济报道》 (6) 、《中国经济周刊》 (6) 。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体分布的地区来看, 不同地区的媒体表现也差距很大, 表现出色的媒体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城市。具体来看, (不含专业媒体和中央级媒体) 北京 (频数为75.5, 下同;一个评论用了两个新闻由头, 其中《北京晚报》频数按0.5计) 、广州 (45) 、南京 (23) 、武汉 (12) 、成都 (9) 、上海 (7) 。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 没有一家媒体入选。

三、统计分析:具体媒体的表现

本次分析共统计到97家媒体, 除去“不确定”和“其他”选项, 平均每家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频次为3.8。将出现频次最高的10家媒体进行列表, 如表二。

通过上表可以计算出前10家媒体作为新闻由头的平均频次为19.6, 是所有97家媒体平均频数的5倍多。而且, 这10家媒体总的频数, 占到了可以确定的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的一半多。由此可见, 在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少量媒体设置较多评论议题的现象。

“这种精英媒体领衔与新闻专业普遍规范的作用, 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共同带来一个结果, 也正如我们已经留意到的, 就是新闻媒介的高度同质化。”[3]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一文的这段话, 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还是以新闻由头为例, 一个评论写手写的关于同一个新闻由头的时评可以同时投给全国几百家媒体, 评论的地域色彩减弱, 全国各地的报纸往往都是同时评论一条新闻。而这些新闻由头, 大多是由为数不多的媒体提供。

麦库姆斯提到的“精英媒体”在美国具体是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中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许多论者都将党报、中央媒体当做主流媒体来看待, 但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到, 地方党报在提供和设置评论议题方面已经与人们的期待形成较大的差距。在97家媒体中, 地方党报只有5家, 而且除《广州日报》外, 其他报纸的频数都非常低。

从表二可以看到, 《新京报》与《中国青年报》的频次最高。其中, 《新京报》自2003创办以来, 就一直以时政新闻为主打, 以高端读者为受众目标。在报道北京新闻的同时, 《新京报》还经常派出记者对全国各地的热点新闻进行报道, 这也是该报“核心报道”栏目主要内容。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6月3日的一篇评论《倘若“暴拆官员”奉命行事》, 引用的就是《新京报》对安徽阜阳官员暴力拆迁被问罪的报道。另外, 《新京报》还利用办报地在北京的优势, 报道了大量中央各个部门的新闻, 这往往也成为评论的热点议题。比如“青年话题”6月18日的冰点时评《公开“三公”支出到底难在哪里》就是以《新京报》对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的报道为新闻由头。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主办的全国性报纸, 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改革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比如备受业界和学界推崇的“三色”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等。新千年后, 《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6月1日创办了特别报道栏目, 根据该栏目主任吴湘韩在2009年4月的一次讲话, “从2007年的数据统计来看, 报道重大公共事件的专题67个, 占56%;反映重大社会问题40个, 占34%;解读重大公共政策12个, 占10%。”[4]上述三类报道, 无疑都是评论比较偏好的新闻由头。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7月8日的评论《媒体误报“批示”背后的真问题》就是以该报7月7日的特别报道《假“委员长批示”见报记》作为新闻由头。

另外,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是国内媒体中周期比较固定、操作比较成熟的精确新闻, 其“所涉及到的选题多种多样, 包括时政报道、民生感受、青年发展和社会研究……关注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公平, 形成了鲜明特色”[5], 该栏目所做的调查也常常作为评论的由头。如“青年调查”在8月31日刊登的精确报道指出, 63.5%的家长期望教育部门规定教师不收礼。9月1日, 有评论在该报以此新闻为由头发表评论《禁止老师收礼扭不过腐败文化的“粗腿”》。《中国青年报》的其他栏目如教育、科学、法治等方面报道的新闻, 紧扣社会热点, 也是评论者经常引用的由头。

作为一份党报, 在其他地方性党报全面式微的情况下, 《广州日报》在此次统计中的表现格外显眼。显然, 这与该报的锐意改革是分不开的。“从1996年1月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 (即广州日报集团, 笔者注) 起, 它就明确了‘党报通过改革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党报不应把自己置身于市场竞争之外, 而应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发展模式。”[6]在具体的操作中, 《广州日报》通过改版、自办发行、大力引进人才、从制度设置到经营管理完全企业化、积极容纳新媒体等措施, 实现了报业集团中无论舆论引导还是媒体经营, 都以党报为核心。自1994年《广州日报》广告收入首次跃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的第一位后, 这一位置就一直都没有变动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报纸的内容, 在众多媒体中, 《广州日报》的报道有22次作为本文统计的评论的新闻由头,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四、思考: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主流化转型与党报舆论引导的危机

无论从表一还是表二来看,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而地方党报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这也是本文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在谈到党报时, 往往都会将其列到主流媒体、权威媒体的行列。赵克强在《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中还对我国媒体按照主流媒体、次主流媒体、边缘媒体进行划分[7]。这其中, 地方党报也被划入了主流媒体中。但“主流媒体”不是天然的或者可以凭着某种“身份”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称谓。党报能否真正做到“主流”, 需要读者和市场的检验和认定。

在媒体为其他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党报的新闻多大程度上为其他媒体所转载, 多大程度以提供新闻由头的方式设置其他媒体的评论议题, 可以作为衡量党报是否主流的一个观察视角。评论的新闻由头, 一般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热点新闻, 评论者很少把地方党报的新闻作为新闻由头, 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类报纸在关于国计民生的新闻报道方面存在不足呢?

与党报相比,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则在逐步向主流化转型。我国非党报纸媒的报纸, 最早是晚报, 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这类报纸被定位为“日报的补充”和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内容的表上形式上强调“软些软些再软些”。1996年, 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 报纸定位为“市民生活报”, 此后, 都市报类媒体大量涌现。此时的“市民”还是个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干部群众, 又包括知识分子, 还包括广大市民。内容设置上, “就是满足市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娱乐的各方面的信息的需求, 强化新闻的‘实、快、短、热、活、宽’。”[8]按照赵克强的分类, 这样的媒体应该被列入次主要媒体行列。

“1998年3月, 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 这是对原有定位‘市民生活报’的一次革新, 其后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纷纷效仿。”[9]迈向主流媒体具体的做法包括:增加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开设评论栏目等, 整体内容变得更硬, 增强权威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部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新的诉求, 读者定位自然也不再是所有市民, 而是中高端读者。在报道范围上, 部分报纸经常超越办报所在地, 及时派出记者报道全国其他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力求在这些事件中把握主动权。

这其中, 《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还设有评论周刊, 前者还有《深度周刊》, 用以进行深度报道。这些报纸虽然在笔者的统计中也被划为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甚至其报名中也有“都市报”、“晚报”的字眼, 但其新闻的操作理念、提供的新闻类型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 《南方都市报》就提出, 要“记录时代进程, 培育现代社会, 启蒙公民意识”。[10]在本次统计中, 除了表二中列出的媒体外, 其他表现较好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为:《现代快报》 (频数为7, 下同) 、《北京晨报》 (6) 、《北京青年报》 (6) 。

一般认为, 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是比较主流化的新闻, 社会新闻则是次主流化甚至非主流化的新闻;而党报在时政和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都市报、晚报则更多地报道社会新闻。在都市报、晚报的发展初期, 其确实以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但通过本次关于《中国青年报》评论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 都市报、晚报在为评论提供时政、经济新闻的议题方面同样非常出色。利用SPSS交叉分析, 得出表三。

从上表可以看到, 无论是政治题材还是经济题材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 地方党报都远远低于都市报、晚报等媒体。本来就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社会新闻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只有在经济类题材, 才有媒体即专业的经济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超过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当然,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向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低俗的社会、娱乐新闻依然大量存在, 软广告、广告与新闻不分的现象等时有发生。但这并不能掩盖这类媒体在提供重要、热点的新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角色。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部分都市报、晚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这些媒体的报道经常就作为其他报纸国内新闻版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评论主要的新闻由头来源。《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一文把部分符合条件的都市报和其他符合条件的权威报纸也列入主流媒体行列, 这在本文的分析中得到具体的印证。

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舆论引导, 首先是要吸引公众关注什么, 然后才可能影响其态度, 即这是一个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的过程。对于党报而言, 如果其内容报道中涉及社会热点、公众关切的新闻不多, 除了其本身难以吸引读者之外, 其他媒体也不会转载其报道, 或将其作为评论的议题。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 是扩大部分媒体社会影响力、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致力于引导舆论的党报而言, 如何通过改进新闻报道,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深入思考。

五、结语

本文从《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的新闻由头入手, 试图分析媒体为媒体设置评论议题的过程中, 不同媒体的表现。分析表明, 中央级媒体尽管数量少, 但在媒体议程中依然占有很重的分量。一些逐步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晚报类媒体的表现最为出色。而地方党报则处于弱势, 市场化改革较早的广州日报是该类报纸中最显眼的明星。如何切实提升地方党报的影响, 让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名副其实, 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一.聚合还是分流——多元视角下框架理论和第二层议程设置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 (7) :191.

[2][3]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 2007 (3) :60.

[4]吴湘韩.网络时代纸媒独家深度报道的空间[Z].http://book.cyol.com/content/2009-04/20/content_2630161.htm

[5]青年调查, 这里报道民意[Z]http://zqb.cyol.com/node/node_6465.htm

[6]文远竹.党报要成为城市报业市场的野战军[J].新闻战线, 2009 (7) :19.

[7]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J].新闻知识, 2006 (3) :3~4.

[8]李鹏, 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J].新闻战线, 2002 (6) :67.

[9]赖大彬.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J].青年记者, 2009 (9月中) :55.

上一篇:滚铁环欢乐大课间叙事作文下一篇:开幕词写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