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自治旗自治条例

2024-04-17

鄂伦春自治旗自治条例(精选6篇)

篇1:鄂伦春自治旗自治条例

伦春自治旗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汇报材料(1)2011-10-26 9:33:31 本站原创 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我要评论(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旗委、旗政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来我旗档案馆测评验收表示诚挚的欢迎!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鄂伦春自治旗档案馆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的有关情况,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鄂伦春自治旗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10月14日,1973年10月更名为旗档案科。1981年8月,又更名为旗档案局。1993年与旗史志办合并为鄂伦春自治旗史志档案馆。1995年2月改称旗档案史志局(馆),局馆合一。是隶属旗委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旗委办。2009年档案局(馆)全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旗档案史志局(馆)共核定人员编制14人,领导职数3人。内设6个机构:办公室、档案业务指导办公室、档案业务管理办公室、党史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中心。

近年来,鄂伦春自治旗档案馆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上级档案局的关心指导下,加强馆内软硬件设施建设,夯实档案基础业务,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为鄂伦春自治旗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鄂伦春自治旗档案馆有68个全宗,馆藏档案资料总量由2006年的1.8万卷增加到38371卷,其中:文书档案17623卷、3825件;科技档案:81栋楼的建筑工程图纸1923张,内业资料1005册。行政勘界资料22册,勘界地图138张;会计档案2239卷;声像档案:照片1486张,光盘、磁盘27张;实物档案247件;文献资料9836册。此外,还有数码照片1983张,录像资料6000分钟。馆藏档案、资料全面记载了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档案馆现有面积1000平方米,设库房、资料室、微机室、现行文件阅览室、荣誉档案展厅和办公室。馆内配有档案密集架、空调、消毒柜、空气净化器、安全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添置了摄像机、扫描仪、服务器、磁盘阵列等电子设备,局(馆)计算机总量达到14台。已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鄂伦春特色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服务社会方面,荣获了自治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呼伦贝尔市级文明单位、自治区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全市档案系统考核中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名列前茅。领导班子在2008年旗委年度实绩考核中,被评为“实绩突出”领导班子。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资金落实到位,保障档案事业稳步发展

鄂伦春自治旗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到了组织到位,规划落实到位,资金支持到位:

一是建立了旗乡两级领导机构。自治旗成立了由旗委副书记为组长,旗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旗直各部门、各乡镇、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旗级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档案史志局;6镇1乡、3个办事处及旗直部门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由本地区、本部门的办公室负责协调。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了保障档案事业稳步发展的保障机制。

二是工作列入计划,经费列入预算。自治旗把加强档案工作列入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列入年度政府工作计划。经常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切实帮助解决人、财、物等实际问题。召开的档案史志工作会议,分管领导都能亲自到会并做重要讲话。每年政府都要对档案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安排专项经费。2006年建设了新档案馆,配备了装具、办公设备,安排专项经费20余万元;2007年安排档案抢救保护费和现行文件中心筹备建立经费5万元;2008年安排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18万元,密集架经费4万元;2009年安排荣誉室专项、库房温湿度控制设备,消毒、空气净化、监控和灭火设备等11万元。档案保护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并随着馆藏量的增加不断提高,2007年开始列入2万元,2009年增加到4万元。自治旗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近几年投入 60多万元,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三是重视领导班子配备和专业干部的素质提高。局(馆)领导班子健全,旗委在配备档案史志局(馆)领导班子时,综合考虑年龄、学历、专业结构等方面因素,使班子结构配备更趋结构合理。加强对专业干部培训,全员受过档案专业基本知识培训,全部获得了自治区档案局颁发的档案岗证培训书。为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档案业务人员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

(二)抓住根本,多措并举,档案基础业务进一步加强

按照《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细则》的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扎扎实实推进档案馆业务建设。

一是档案资源建设不断加强。根据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档案进馆工作实际,编制了《鄂伦春自治旗档案馆2007~2009年档案进馆计划》。针对近年来我旗由于机构、体制改革等原因,调整并重新确定了《鄂伦春自治旗档案馆档案进馆单位名册》。按规定做好了进馆单位的档案接收工作,旗档案馆目前共有进馆单位68个,大多数单位的档案已按要求接收进馆。在接收文书档案的同时也接收了科技、声像、实物、电子等其他门类和其他载体的档案。近两年通过参加建设工程项目验收,接收了大量的建筑工程档案,使科技档案的比例大幅增加,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所占比例也都有一定程度提高。着力做好我旗重大活动档案的及时进馆工作。近三年,档案馆接收了建旗55周年旗庆、篝火节、鄂伦春民族文化艺术节、鄂伦春民族文化研讨会、全市“两个文明”现场会等重大活动档案。有关民生的婚姻登记档案今年也被接收进馆,现已接收281卷,丰富了档案馆的馆藏。

二是业务制度健全、档案整理规范。旗档案馆制定了档案资料收集制度和档案工作人员职责,修订并完善了档案保管、接收、查阅、借阅、保密、利用、统计等业务工作制度,建立了档案移交、借阅、查阅、利用、库房温湿度记录等登记簿,确保了档案的安全及相关工作的开展。馆藏档案全宗设立合理、名称准确。馆藏档案共68个全宗。所有馆藏档案整理编目规范,档号齐全,符合要求,馆藏资料分类合理。

三是档案保管与保护措施到位。档案馆每两年对档案保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结合档案调库、倒架进行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能做到及时登记;定期采取通风、打扫卫生、投药等措施对档案进行保护。档案库房内无鼠、无虫、无霉、无积尘、无火灾、无水浸、无失窃。库房具有温湿度测量与调控设备,坚持对库房温湿度进行监控,做好日常温湿度记录,根据库房温湿度的变化调控温湿控制设备,将温湿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并及时完成各季度温湿度分析。重视对重要、珍贵和常用档案修复、复制工作,整理和抢救民国时期鄂伦春办事公所的档案343卷,对建旗初期的一部分字迹模糊、纸张破损的档案采取复印制作附卷方式进行了抢救,共完成11卷867页复制、修裱工作。

四是竭诚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编制了《档案馆指南》、《全宗指南》和形式多样的检索工具,1978年前的馆藏档案,鉴定划控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开放了全部应开放档案,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档案的利用需求。2007年,旗档案馆建立了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中心,面向社会进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制定了现行文件送交办法,全旗各部门能及时地将已公开的文件送到现行文件中心向社会公开。2008年6月,自治旗出台了《鄂伦春自治旗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将档案馆定为全旗政府信息公开的窗口,261条政府公开文件目录已经通过档案史志网进行公开,有效拓展了档案馆的服务领域。

(三)开发资源,拓展功能,档案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利用档案资料,编写志、鉴和党史资料。近年来编印了《鄂伦春自治旗大事记》《鄂伦春自治旗党史大事记》《鄂伦春自治旗年鉴》《鄂伦春自治旗组织史资料》等编研材料,《鄂伦春自治旗志》(2000~2009)正在编纂中。同时还为市档案局提供了《鄂伦春自治旗冤假错案》《鄂伦春自治旗的成立与发展》等专题材料。为《鄂伦春百年实录》进行了供稿。

二是创建鄂伦春荣誉室,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按照《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设有固定陈列展的要求,今年4月份,旗档案馆将陆续接收的旗委、旗政府和旗直各部门获得的各级各类奖牌、奖杯、荣誉证书等实物档案200余件进行了布展陈列,创建了鄂伦春荣誉室。鄂伦春荣誉室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被旗委宣传部、文明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是保证开馆时间,热情周到服务。除正常的节假日以外从不闭馆,随到随查、热情接待、从不拖延。实行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等制度,保证利用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受到了利用者的好评。

(四)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档案馆适时提出了数字档案馆建设设想,并将此作为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程,不断探索,分步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2006年,旗委、政府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我旗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并把档案馆设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旗档案馆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结合本旗实际情况制定了本馆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档案管理与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适应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建设和完善了局域网,局域网主要是办公自动化和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购置了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进行馆藏档案的录入、检索、统计等工作。档案录入采取责任到人,每人完成2000条的著录任务。目前,已录入25668条目录。其中:归档目录349条;案卷目录1619条;卷内目录15257条,图书资料目录8347条,声像档案资料目录96条。

二是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以建设数字档案馆为目标,逐步推进档案全文信息查询。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要求各机关逐步实现文档一体化,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时,同时移交机读目录和电子档案,全文数据库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档案馆购置了磁盘阵列大容量存储设备,建立了多媒体数据库,将自治旗重大活动的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及时进行存储和备份,并逐步从旗电视台收集过去形成的重大活动声像档案,进行存储,填补档案馆的空白。三是深入推进档案史志网站建设。9月份,开通了鄂伦春自治旗档案史志网站,明确专人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与维护,并组织与网民的互动活动。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了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通过网站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261条。

三、创建工作的体会

鄂伦春自治旗档案馆全力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是档案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提升档案馆整体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创建工作中体会颇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到位,是创建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是对一个地区档案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检验,测评指标体系涉及一个地区党委、政府部门方方面面的工作。首先,旗委、旗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将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拨出专项资金,主管领导经常过问督促进展情况,及时有效地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创建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其次,档案馆领导齐抓共管,组织有力。成立了创建工作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引导全馆同志从推进自治旗档案事业发展,促进自治旗档案事业在较高平台上创新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创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细化测评标准,责任明确到人,是开展创建工作的基础。坚持统筹兼顾,旗档案馆在基本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情况下,平稳、有序、高效地开展创建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做到早谋划、早动员、早准备,2008年下半年就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初步规划,整个准备过程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各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深入解读国家档案局测评标准中相对比较粗梳的表述,将测评标准逐条加以细化,责任明确到人,形成了权责明确的良好工作机制。

(三)统筹整合资源,发挥团队合力的作用,是创建工作的根本。这次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人手少,局(馆)14个工作人员中还有三位老同志退二线,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但档案馆整个团队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无论领导还是业务人员,无论上班时间还是双休日,都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自我加压、自我挖潜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使创建工作达到了促进工作、锻炼队伍的“双赢”效果。全体同志讲大局、比奉献,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和无私奉献意识,使工作中的一个个困难都迎刃而解,圆满完成了创建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鄂伦春自治旗档案馆的创建工作经过自查和预检,目前已基本达到了《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对国家二级馆的要求,请求自治区测评组予以测评认定。我们深知,档案馆的创建工作还有不少薄弱环节。我们将以这次创建国家二级馆测评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基础业务建设,档案资源和信息化建设,发挥好档案馆各项功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全旗三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2:鄂伦春自治旗自治条例

第一条 为规范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推进依法治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依照自治州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

第三条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布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公民必须遵守和执行。

自治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保证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

第四条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自治州人民政府、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可以向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第五条 一个代表团或者10名以上代表联名,可以向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法制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法制委员会审议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回答询问。

第六条 向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在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程序审议后,决定提请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七条 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发给代表。

第八条 列入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各代表团审议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时,根据代表团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九条 列入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是否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提交大会表决由主席团决定。

第十条 列入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必要时,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就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十一条 列入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十二条 决定提请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在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应当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提交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部分修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提交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第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时,根据小组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十四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除特殊情况外,应当在会议举行的十日前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十五条 凡是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先由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向主任会议提出审查意见的报告。

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主任会议决定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交回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委员会或者原提案机关继续研究修改,或者建议原提案机关撤回提案作其他处理。

第十六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

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对重要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各机关、组织和公民提出的意见送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工作机构将意见整理后根据需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十七条 列入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因各方面对制定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会议议程的,由主任会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终止审议。

第十八条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两次审议,决定提请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由常务委员会或者法制委员会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并报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第十九条 报经批准的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常务委员会发布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公告文本为标准文本。

公布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一律同时使用蒙、汉、维三种文字。

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公布后,及时在本州报纸上刊登。

第二十条 已公布施行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需要修改或者废止的,由原提案单位提出修改、废止案,或者由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向主任会议提出建议,由主任会议提出修改、废止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修改、废止案经常务委员会审议后,提交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决定修改、废止,并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第二十一条 已公布实施的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公布后出现的新情况需明确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由自治州人大常委会解释;具体应用中的问题,分别由自治州人民政府、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解释,并报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备案。

篇3:鄂伦春自治旗自治条例

根据宪法规定,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即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旗) 的人民代表大会都有权依照本地方的实际制定自治条例。1984年10月1日, 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是实施国家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部国家基本法律。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 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 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2005年5月19日, 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并于同年5月31日正式实施, 成为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它的颁布实施, 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巩固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规定》共35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 对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大力宣传民族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进行了规定;第二, 对上级人民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支持、对外贸易、边境地区建设、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贫开发、非公有制经济、对口支援等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责和义务进行了规定;第三, 对上级人民政府在帮助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职责进行了规定;第四, 对上级人民政府在扶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职责进行了规定;第五, 对上级人民政府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的职责进行了规定;第六, 对《规定》实施的监督机制的规定等。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民主原则, 平等原则, 法制原则, 团结统一原则和发展繁荣原则。我国已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旗) , 还有1173个民族乡。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 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1%,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左右。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 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1)

自治条例是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要依据, 针对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单行条例, 在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 均具有相关的法律效用, 是各民族自治地方遵循和具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操作性极强的法律性文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宪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都是地方立法行为, 条例的法律地位相当于地方性法规, 属于地区性和局部性法规, 其法律效力仅限于自治权管辖的范围。自治条例通常规定有关本地区实行的区域自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自治机关的职权、工作制度及其他重大问题。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综合性的基本依据和活动准则。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区域自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的单项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权限作了特别规定, 即“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 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变通规定, 但不得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全国人民代表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二、制定自治区级自治条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07年2月27日国务院颁布《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在“十一五”期间要“推动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可以看出, 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和出台, 是新时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迫切需要, 是民族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尤具其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 主要表现如下:

(一) 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的必要性

第一, 是建立和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促进民族工作法制化的迫切需要。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内容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但总体来说, 这个体系还不够完善, 制定自治条例是完善这个体系的迫切要求。

第二, 是贯彻和执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法就是实行这一制度的法律保障, 但其只对在全国范围内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般性的、共通的内容进行规定;而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 经济、文化各有不同, 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必须通过各自治区制定适合于本地区的自治条例, 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自治的目的。

第三, 我国目前已经有100多个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已经获得批准通过, 但自治州和自治县的立法水平相对有限, 所制定的自治条例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况且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条例相对于自治区的自治条例, 无疑影响力比较小。这就给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提供了极大空间。

(二) 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的可行性

第一, 修正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 是各自治区出台自治条例的前提和必备条件。这次对《民族自治区法》的修正, 是在总结自治法实施后16年来执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对一些已经过时的条款进行相应的增加和改动;有的规定则更加明确、具体了;有的规定则换上与时代相适应的全新的内容, 同时也对个别权利与义务倒置的立法差错加以纠正, 使立法本身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出台, 必然会大大鼓舞全国各民族人民, 充分调动各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的积极性, 同时也为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提供更好的立法依据。

第二, 现阶段党和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也为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5个自治区都在我国的西部, 是西部大开发、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 党和国家放宽各项政策, 提供优惠条件, 故民族自治地方应该对宪法、自治法和其它法律给予优惠、照顾的规定予以更坚决地执行, 对于这些立法依据给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更充分地实施。各自治区应当借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边开发边立法, 以立法促开发, 及时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立法。

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必备条件主要有两项:一是法制条件, 二是社会条件。第一, 修正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 是各自治区出台自治条例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 对于发挥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巩固国家的统一, 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自治法的有些规定已经同当前的形势不相适应, 也不符合修改后的宪法要求, 因此, 有必要对自治法作适当的修改和完善。这次自治区法的修正, 是在总结自治法实施后16年来执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已将那些过时的条款进行删改, 对形势发展提出新要求的条款则有所增加或者改动, 有的规定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了, 有的规定则换上与时代相适应的全新的内容。特别是对许多原先只是作出原则的规定, 都修改成为具体明确、操作性较强的规定, 可以作为执法或者协调的确切的法律依据。同时, 也对个别权利与义务倒置的立法差错加以纠正, 使立法本身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比如将原第六章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帮助, 改为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 这就理顺了民族自治地方与上级国家机关的权利义务关系, 摆正了民族立法中的法律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正出台, 必然会大大鼓舞全国各民族人民, 充分调动各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的积极性。根据修改后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在原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 把各自的自治条例 (草案) 修改好, 在新的世纪里先后出台, 为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引导和保障。

第三, 现阶段党和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也为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5个自治区基本上都在我国的边疆地区, 幅员辽阔、矿藏丰富, 可谓地大物博, 是我国中后期开发的地区之一。党和国家放宽各项政策, 提供优惠条件, 特别是对于民族自治地方, 宪法、自治法和其它法律给予优惠、照顾的规定要继续执行, 给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保证, 而过去给予沿海开放地区和内地某些地区的优惠政策, 也要逐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给予西部、给予民族自治地方。只要及时地把党和国家这些方面的政策法律规定, 纳入各自治区自治条例的有关条款中, 将它们定型化为地方民族法规的经济规范或社会规范, 也就能从法制上使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得到充实和完善, 从而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发挥更加显著的经济和社会保障作用。我国5个自治区在起草和修改自治条例 (草案) 方面, 已经做过长期的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着良好的坚实的工作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依法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在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的事业中一定会获得成功。

三、制定自治区级自治条例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证明,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成功的, 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 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首先, 制定自治区级自治条例, 既可以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又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合作, 共同发展。是民族压迫制度被废除后, 我国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民族区域自治, 由于它固有的灵活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 充分实现了大小民族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受到了各民族的积极拥护。

民族平等的实现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在各民族间建立起真挚的相互信任和互相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其次, 制定自治区级自治条例, 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少数民族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 推动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

最后, 制定自治区级自治条例, 巩固了国土安全、祖国统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当今世界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给所在地区的民族的发展和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 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一个拥有13亿的多民族的中国,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是符合全中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团结奋进的局面也为世界各国处理和解决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树立了典范。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 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民族纠纷。” (2)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过程, 作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世界民族过程相对应的民族问题在我国并没有、也不会得到完全解决。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这一主要矛盾, 决定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 由随现代化推进和民族意识抬升所决定的民族间的利益矛盾和文化摩擦, 由国外敌对势力所支持的各种分裂活动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构成的威胁, 在我国都将长期存在。纵观全球,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威胁, 他们往往是从一个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方面进行干扰和破坏, 这是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存在和激化的根本原因。因此, 处理好国内民族问题,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在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指出,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比起过去来, 具有更大的进攻性、侵略性、扩张性和冒险性。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必须反对西方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和其他各种旗号, 对我进行的渗透、分裂、颠覆、破坏活动。

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台独”、“藏独”、“东突”无论发生在哪里, 本质上都是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 分裂祖国, 破坏各民族的大团结, 都是我国稳定和发展的严重祸害,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因此, 在我国必须处理好民族问题, 维护国家统一, 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 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的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民族区域自治, 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 作为我国一项政治制度不容动摇,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3)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观, 中国各民族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人民日报, 2005.3.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362页, 人民出版社, 1993

篇4:我国自治条例立法问题研究

关键字:自治条例 立法 问题 完善

我国自治条例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文本结构存在的缺陷、文本规范内容存在的缺陷、自治条例执行情况监督的缺失、自治条例立法上的缺陷。

一、文本结构存在的缺陷

文本结构存在的缺陷主要有:文本结构摹仿《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样式,没有独创性;及文本结构设计相关内容存在的缺陷。具体来说:

自治州自治条例文本结构设计的基本逻辑思路“总则——自治机关——审判与检察机关——经济建设——财政管理——科教文卫——民族关系——附则”,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法》样式的模仿,没有独创性。此外,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与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是自治州自治机关;自治州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自治州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将自治机关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列为一章,是不妥的。

二、文本规范内容缺陷

文本规范内容缺陷主要有:宣示性规范多、重复立法现象严重、立法意图不明确并且不具有操作性、保障两个共同自治民族公民平等权措施的缺失、越权立法和违反上位法。

(一)宣示性规范多

二十五件自治州自治条例设计的总则条款中从第四条开始,大多是宣示性的规范,而且内容基本上与民族域自治法相同,只是表述上有文字上有异,内容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治条例》第八条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五条的规定为例来说,条款主要规范了两大内容:一是言示性规范,直接来源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的有关规定;二是规定了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对国家所应承担的义务,义务内容来源于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条和第七条的规定。

(二)重复立法现象严重

重复立法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与上位法重复,照抄照搬上位法的有关内容,如:二十五件自治条例有关公民权利的条款内容源自于《民族区域自治法》总则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二是自治州自治条例在相互重复,如:自治州自治条例语言文字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及各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权。治州自治条例相互照抄照搬,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分设在不同的条款中。

(三)立法意图不明确并且不具有操作性

具体表现在:(1)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可以依法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的问题;(2)干部、专业人员和工人队伍建设的有关条款,规定的内容非常原则,立法语言非常模糊;(3)关于民族关系问题,未解决主体、内涵、性质及出现冲突和矛盾时如何处理的问题;(4)附则中的有关条款只有文本意义,没有操作性。在法规体系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自治州自治条例处于法律的底端,主要应解决操作性的闷题而不是再授权。但自治州自治条例大都在附则中授权自治州政府制定实施办法。这种立法技术只有文本章义,达不到立法的最初目的。

(四)保障两个共同自治民族公民平等权措施的缺失

在我国的三十自治州中有二十个是单一民族实行区域自治,还有十个是两个民族共同实行区域自治。二个民族共同实行区域自的自治州,关于自治州州长自治条例中的规定一般为两个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都有资格担任州长,可一届任期内只能产生一名州长,两个民族公民的州长资格如何确定,自治州自治条例没有作出规定。

(五)越权立法和违反上位法

(1)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的问题。首先,关于主任人选问题,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作了选择性的规定,即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可以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然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自治州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由朝鲜族公民担任。这样对主任人选作排他性的规定,显然违反宪法规定,与其上位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相抵触。其次,组织法只是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名额作了明确规定,没有对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的民族身份作限制,也没有比例性规定,具体组成情况视选举来决定。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这些规定也没有作出扩容性解释。而大多数自治州自治条例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名额作出了限制性规定。(2)越权规范了政府组成部门和下级政权机关的组成。(3)越权规范上级国家机关的行为,具体表现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楚雄舞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四十五条:自治机关享受上级财政对自治州计算一般性转移支付系数,比一般地区高五个百分点的照顾。

三、自治条例执行情况监督的缺失

自治条例没有规定对自治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包括监督主体、监督对象与内容、监督的方式与手段、监督程序及监督法律后果等,也没有关于违法或不适当执行自治条例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及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对于自治条例实施中出现的违法情况获得救济的法律途径的规定,现有的自治条例的立法状况使自治条例很多内容形同虚设,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四、自治条例立法上的缺陷

自治条例立法解释提议主体缺乏明确规定,极大地制约了自治条例完善程序的启动,且自治条例立法解释的监督缺乏明确规定。而自治条例修改程序方面的不足,主要是自治條例修正的启动主体缺少法律规范;自治条例立法修正案的公开和主持机构不明确。

五、我国自治条例立法的完善

针对以上分析,我国自治条例立法在文本结构、规范内容、执行监督及立法方面尚需完善,应修正文本结构;以切实维护民族自治公民利益出发制定条例,避免空喊口号、重复立法、越权立法及违反上位法,设立维护民族自治公民利益的可操作措施;加强对自治条例执行情况的监督;完善自治条例立法解释及修正的程序。

参考文献:

[1]黄元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以自治州自治条例为分析对象》,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吉雅:《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实证分析》,法治论丛,2008年第1期。

篇5: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条例

发布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公告(第55号)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药学,促进自治区蒙医、中医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蒙医、中医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条例。本条例于2001年2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并实施。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药学,促进自治区蒙医、中医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蒙医、中医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蒙医和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及其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蒙医、中医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对蒙医药给予重点扶持。第四条

蒙医药在我国民族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蒙医药的独特疗效和作用,扩大蒙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第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蒙医、中医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蒙医、中医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自治区、盟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蒙医、中医管理机构的建设,旗县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配备蒙医、中医管理人员。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蒙医、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纳入当地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完善蒙医和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体系,逐步达到当地综合医疗机构的水平。

旗县级以上蒙医、中医医疗机构的撤销或者合并,要征求上一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第七条

苏木、乡镇卫生院应当根据实际,逐步设置蒙医、中医科(室)和蒙药、中药药房;有条件的嘎查、村卫生室应当备有蒙医药或者中医药。第八条

自治区鼓励和扶持符合规定条件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兴办个体私营、合资和股份制等蒙医、中医医疗机构。第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蒙医药和中医药科研机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门诊的建设,支持蒙医药和中医药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蒙医药、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鼓励开展蒙医药和中医药学术、人才、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蒙医药、中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蒙医、中医和西医的结合。第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蒙医药科研人员发掘和推广有独特疗效的蒙医药诊疗技术,研制安全、简便和多样化的临床新制剂。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允许临床新制剂在指定的蒙医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方蒙药、中药药材资源,禁止掠夺式开采。促进药用动植物人工饲养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建设蒙药、中药药材生产基地,逐步扩大药材资源。第十二条

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重视保护和利用有价值的蒙医药、中医药文献,支持蒙医药、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翻译、出版工作,有条件的要逐步建立蒙医药、中医药文献资料库。

鼓励捐献和挖掘有价值的蒙医药、中医药文献及秘方、验方。蒙医药、中医药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第十三条

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与有关部门配合,建立和完善蒙医药、中 医药继续教育机制,不断提高蒙医药和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队伍的素质。

重视培养蒙医药、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鼓励著名蒙医药、中医药专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开展师承教育、带徒授业,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蒙医、中医人才的培养。举办6个月以上的蒙医、中医各类培训班,应当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同意,报有关部门批准。第十四条

自治区鼓励开展蒙医药和中医药学术交流、医疗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让以及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从事蒙医药、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第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蒙医、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实行事业费财政预算单列,并逐年增长;设立蒙医药专项经费,用于扶持蒙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设立蒙医药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蒙医药的科学研究、开发利用和人才培养;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团体和个人投资、捐资发展蒙医药事业。第十七条

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蒙医、中医专项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截留,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l万元以下罚款。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一条

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二条

篇6:内蒙古自治区就业促进条例

(2011年1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促进劳动者就业,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第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就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四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区促进就业工作。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区的促进就业工作,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就业政策的落实。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第五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制度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制度。统计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教育、农牧业、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和组织共同做好城乡人力资源和就业、失业状况调查统计,并定期公布调查结果。用人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调查统计和登记所需要的情况。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嘎查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失业人员统计、农牧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与促进就业有关的基础性工作。

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机制,制定失业调控预案,实施失业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上传者

知盟网 http://

第八条

自治区制定、落实促进就业的产业、税费、财政、金融等政策,统筹城乡各类群体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方位扩大就业。

第九条

自治区实施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建设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园区),鼓励、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家庭服务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自治区制定、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引进或者新建项目时,应当统筹考虑扩大就业,发挥投资和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

第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

第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应当足额安排就业专项资金。资金来源包括:

(一)中央财政就业补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二)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

(三)按一定比例调剂用于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基金。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使用就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职业介绍补贴;

(二)职业培训补贴;

(三)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四)社会保险补贴;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

(六)就业见习补贴;

(七)特定就业政策补助;

(八)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九)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十)其他支出。

第十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对下列企业、人员依法给予税费优惠:

(一)吸纳符合国家规定条件失业人员达到规定要求的企业;

(二)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

(三)安置残疾人员达到规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残疾人的企业;

(四)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

(五)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

(六)按照规定给予税费优惠的其他企业、人员。

第十四条

自治区鼓励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改进服务,简化贷款手续,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促进就业的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贷服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促进就业专项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激励和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为创业人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服务。

第十五条

自治区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符合规定的,在发展资金、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高校毕业生考试录用公务员的比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对服务基层期满的高校毕业生,给予适当照顾。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就业困难人员予以扶持和帮助:

(一)女满40周岁、男满50周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二)残疾人员;

(三)零就业家庭成员;

(四)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

(五)城镇规划区域内完全失地人员;

(六)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仍未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

各级人民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特别扶助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引导农牧业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逐步完善进城就业农村牧区劳动者户籍迁移、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推进跨区域劳务协作,鼓励、引导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对接。

第十九条

自治区制定、落实鼓励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强化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优先推荐退役军人就业,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和扶持退役军人自主创业。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制度,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要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社会保险、就业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

第二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情况设立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城乡劳动者在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优化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帮助和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树立和宣传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二十四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用人单位有依法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的义务,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相貌、身高、户籍、婚姻状况、传染病原携带者等与劳动岗位无关的因素为由,对劳动者给予不平等待遇。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照顾。

进城务工的农村牧区劳动者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不得设置歧视性就业限制。

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不得歧视残疾人。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必须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者档案,提供安全生产保护、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等。

第二十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场所,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和设备,保证所需经费。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实现网络和数据资源的集中和共享。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新增就业、失业、就业困难、技能培训和小额贷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

第二十八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

(一)就业政策法规咨询;

(二)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

(三)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四)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五)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六)其他公共就业服务。

第二十九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面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组建创业项目资源库。应当加强对创业者的指导,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

第三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鼓励和引导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第三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劳动预备制度,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实行一定期限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针对城乡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组织开展多

种形式的创业培训,鼓励、支持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失业人员和农牧业富余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劳动者,开展以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汉语教学,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其就业。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保证百分之六十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应当向本企业职工公布并接受监督。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

自治区制定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认定管理办法,合理确定培训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七条

各级审计、财政部门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三十八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本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举报制度,受理对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并及时处理。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法律责任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他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截留、侵占、挪用就业专项资金的;

(二)违反担保程序和条件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的;

(三)与培训机构串通套取政府培训补贴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企业未按照国家规定安排职工教育经费,或者挪用、侵占职工教育经费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二条

上一篇:喜出望外成语相关近义词下一篇:委托现场地质勘探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