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是一条河

2024-05-07

思念是一条河(精选13篇)

篇1:思念是一条河

思念是一条河

窗外,月华如练,都市终于收敛住火热地喧嚣,回归宁静。有多少人家,拼弃了白天生活中的热闹繁华,把一天的劳累都化作鼾声中的释然,接受着夜的反朴归真的洗礼?有多少多思的心吸收了这夜的精魂,在梦中勾画出一个人深微的世界,编织着美丽的遐想?又有多少人从亲人梦里流出的旋律中,感受往日的岁月流痕,恍悟到人生的真谛?

静逸的夜,我独自宁立在窗前,任思念的蝴蝶,翩翩起舞,将一种或浓或淡的情感,传递到久远。

静处一隅,便有一种渴念。一个声音,或一个身影,出现在眼前,屈膝而坐,相对而视,牵手而行,互相倾诉的快感。这种欲念,这种企盼,是每一位独处之人,心中有团火的人的心愿。对山而立,心里会有一种语言,对山的庄严,对山的意念,默诵成诗成文,便是一种欲人欲仙的真言。对水而躬,会有一种情感,对水的温暖,对水的逝散,浮想联翩,可怜又可亲的水啊,能够永恒成一方天池,一条河,一条江,一片海洋吗?这种念念不忘的情愫啊,便是一列思念的山脉。

思念是一条河,一条有源头而无归宿的河。生灵之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心中供奉着的偶像的敬仰维护也是一种爱恋,这种爱恋起源于一瞬间的震惊,或起源于长久的相濡以沫的酿制,在以后的某个时空,因了一些事物的牵引或触动,会猛然间忆起过去,忆起从前,忆起这条江河之源。噢,时隔多久了,仍是不忘的呀。

有一种思念,有一种想念,不能表达也表达不清。那是一种蕴藏在心底的基因。看似平静,相安无事,但这是一座火山,许久以后,有可能一直沉寂,有可能喷薄而出,岩浆千里。两种可能都有,两种方式同样可怕。

这是一种怎样的思念啊,这种思念归属于多情又沉稳的人,他们是人间最有情趣也最富创造性的人,众多的思念里,那种将思念酿制成酒,酿制成蜜,又将其封存起来的人啊。是一种无奈呢,还是一种超脱;是一种回避还是一种直面生活。生活,本来就是一盘下不完的棋,谁能预想到结果怎样呢?

难言的思念,如同难言的人生,有时会发出山泉般的幽香,有时又会阻塞河流,在吸允馨香的同时,谁会想到它的不美好呢?远古博大的思念是一种乡愁,一种对历史的思索,对亲人的眷恋。这种思念是伴着旭日的光辉的,露珠闪现处,晶莹闪耀。而那种涓涓流淌着的思念潜流同样也是桓古的,飘逸着暗香的江河啊!

篇2:思念是一条河

看不透夜的苍茫

看不见你美丽的脸庞

想你的夜越来越凉

我在孤单中把你想象

你是否还和从前一样

你是否也在看着月亮

悄悄地泪水溢出了眼眶

再不敢看皎洁的月光

打开那扇秋风掠过的窗

我在黑暗里让心飞翔

心在夜空里流浪

心在暗夜里迷惘

思念的河汩汩流淌

奔向你在的方向

黑夜掩藏起我的彷徨

也遮盖住闪闪的泪光

这秋的夜好漫长

这秋的夜好心伤

悄悄地泪水溢出了眼眶

再不敢看皎洁的月光

打开那扇秋风掠过的窗

我在黑暗里让心飞翔

心在夜空里流浪

心在暗夜里迷惘

思念的河汩汩流淌

奔向你在的方向

篇3:人生是一条河

一天属于过去, 一天活在现在, 一天属于未来。我想, 要使人生过得充实、美满、壮丽、有意义, 就要善待人生这三天。

某一天, 有人问伏尔泰:“工作为了什么?”伏尔泰回答:“工作使人免除三大流弊, 生活乏味, 胡作非为, 一贫如洗。”工作是为了自由, 为了快乐, 为了生存。

某一天, 有人问赫拉克利特:“为什么身体健康最重要?”赫拉克利特说:“如果没有健康, 智慧就无法表露, 文化就无法施展, 力量就无法战斗, 知识就无法利用。”生命因健康而快乐, 因疾病而枯萎。有了健康, 才有一切。

人生的每一天其实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一天正是有工作、生活、爱情婚姻这些跳动的音符, 才组成了美好的人生乐章, 生命也因有了这一天而延续。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论老之将至》一文中说:每一个人的生命, 都像河水一样, 开始是细小的, 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 滑下瀑布;渐渐地, 河道变宽了, 河岸扩展了, 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 河水流入了大海, 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 而后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篇4:一条河的思念

一条河,水乡人生存之源;一条河,水乡的命脉。

这是一条普通的河,流经了开弦弓村,浇灌村里的农田桑树,滋润农耕时代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河,悠悠的河水记得,80年前河埠头站立了一位中等个头戴着眼镜同样操着软糯乡音的读书人。从此,这条河也流向了世界——就凭着你在开弦弓村写就的《江村经济》一书,一同走向了世界。

开弦弓村成了中国农村的缩影,开弦弓村成了世界观察中国农村的窗口。

小河第一次见到这位年轻人,是在1935年。小河不明白年轻人眉宇间为何总有解不开的愁绪,小河不明白年轻人心中的乡愁究竟有多重。年轻人在开弦弓村的小河边安静地住下,他喜欢住在临河的房舍,看静静流淌的小河,思念松陵镇上富家桥边他诞生的地方。小河是他的根,家乡的小河是他一生的命脉。

年轻人对乡邻的大婶大妈吐露心声,原来,年轻人的新娘刚刚夭折于新婚一百天的日子里。她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与夫君清华大学社会学的研究生携手在广西大凉山实地考察瑶、壮族少数民族的生活,夫君身陷当地人捕捉野兽的陷阱,年轻的妻子却在寻人营救的山路中被洪水卷走。小伙子获救了,姑娘却于新婚后的第一百零七天,被发现漂浮在湍急的山涧中。

还在养伤的年轻人拄着拐杖,在夜晚的小河边艰难地漫步。他觉得,回到家乡,依偎在母亲河的身边,便是在巨大痛苦中的一点慰藉。

开弦弓村的小河见证了这位年轻人思念新婚之妻的悲恸之情,开弦弓村的小河也见证了这位拄拐棍的年轻人重新站起来坚毅的神色和之后坚定的脚步。

年轻人养伤期间,在开弦弓村实地调查并将调查资料写成了一本书《江村经济》,开弦弓村也从此有了一个新的村名:江村。正是这本书,译成英文在世界发行后,让开弦弓村的小河流向了大海,流向了泰晤士河,匯聚在世界文明大河之中;这本书被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开弦弓村的小河随着时光的长河流到了今天,历史的长河也让这位曾经的年轻人饱经风霜。无论命运曾经如何对这位年轻人不公,无论身处何方,他一生宠辱不惊,如家鄉的河水永远平静地流淌。

开弦弓村永远记住了这位年轻人,当他再次重访江村时,已是22年后的1957年春,那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陪同澳大利亚人类学家葛迪斯教授的一次访问,又见家乡的桑田、茅舍,小桥、流水,阔别22年后,一住就是20天。

由于历史的原因,三访江村却是在远隔24年之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秋。一个月后的他在英国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纪念奖的颁奖典礼上,作了《三访江村》的演讲。1982年1月,你四访江村,在不久后的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春节团拜会上,您以《我国农村已经闯出了新路子》为题作了发言。

五访江村、六访江村……二十四访江村、二十五访江村,直至2002年9月29日,已是92岁高龄的您,二十六访江村成了您与开弦弓村小河的告别之行。

随着您的一次次江村之行,乡村工业结构与农村经济的运行、《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新开拓》、长江三角洲开发区的建设……一个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运行方案不断呈现。

随着您的一次次江村之行,江村的农家小院里响起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的啧啧赞语、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的朗朗笑声;开弦弓村的脉脉流水开启了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究学者的新思路。

最爱吃家乡的熏青豆,最爱尝家乡的豆腐干,最爱吃家乡的梅干菜红烧肉,喝一开家乡水泡的茶,拉一段吴侬软语的家常话……

听不够家乡的小河水流潺潺,赏不够家乡的桑田青青,看不够家乡草根工业的蓬勃发展。你用智慧的头颅,开启新航向,你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你带开弦弓村的活水滋润着华夏大地上你关注的每一片农田,关注着这个农业大国的每一区域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

你奔走大江南北,探索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之路;你飞越欧美,加强和世界学界的交流:您累了,您在2005年4月24日,停住了您95年行走的脚步。

开弦弓村的小河在呜咽,为您,为大地的儿子,为吴江的儿子远行鸣号送行。

开弦弓村的小河在奔腾,为您,与开弦弓村结缘70载的著名人类学家,朝着您竭尽全力为全中国脚踏实地的泥腿子谋出路指引的方向,奔腾不息。

开弦弓村的小河在思念,思念那个曾经在她身边养伤还不忘考察民情,一辈子为像开弦弓村一样曾经贫穷的农民走上富裕之路而奔波的乡亲们的贴心人。

开弦弓村小河的思念终于一次次又迎来了他和他的崇拜者、后继者——

多少参观者、学者、研究者,踏着他的足迹一次次来到开弦弓村,仰慕、思念、考察、研讨……多少人来这里从开弦弓村小河的一滴水看新时代大潮水。

2010年10月下旬,开弦弓村迎来了纪念您的百岁诞辰活动,您又回家了!

离开江村文化园,驱车奔驰在蒙蒙细雨中,眼前忽见一片硕大无比的水域,沼泽、鸥鸟、浮萍、堤岸、乌篷船、芦苇荡……烟雨茫茫,水天一色。停车感受河边的风,抬眼见一巨石矗立,“浦江源生态半岛”七个大字赫然在目。这平静的水域竟连接着黄浦江,这缓缓流淌的水终将汇成涛涛浦江水奔流到海不复回。

立足地处吴江大地的浦江源生态半岛,遥想苏州湾的碧波荡漾,眼前又一次出现了江村历史文化陈列室展厅中的巨幅图片:一条小河缓缓流经开弦弓村……

那条小河在我的眼前幻化成一番波澜壮阔的情景,汹涌澎拜地充盈了我的视野,在滔滔浪涛中,我分明看到了蕴蓄在我心中的一个巨大的名字——

费孝通!

(2015年年11月2日,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诞辰105周年。谨以本文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5周年——作者注)

(选自2015年11月1日《苏州日报》)

篇5:母爱是一条河

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601柯婧

一对同住一小区却素不相识的居民,一次伸手相救却让全中国人民感动的事迹。吴菊萍阿姨用母爱的力量使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妞妞重获生的希望。这是我看过《最美妈妈》事迹报道后最深的感触。

2011年7月2日,杭州市滨江区一住宅小区里,一名2岁女婴妞妞爬到了十楼的窗台上,突然,就在一瞬间,女婴从十楼的窗户下掉了下来。就在要接触地面的一瞬间,31岁的吴菊萍阿姨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孩子的生命保住了,但吴菊萍阿姨的左手却粉碎性骨折。

受伤的吴菊萍阿姨行为震撼着人们的心,网友们称赞她是“最美妈妈”,杭州政府则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吴菊萍阿姨虽然左手骨折。但她的手成了最美的手,因为那双手充满了爱心,赋予了神的魔力。

受伤的吴菊萍阿姨很年轻,她今年才三十一岁,虽然左手粉碎性骨折。但是,吴菊萍阿姨不觉得惋惜,因为她用双手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

吴菊萍阿姨因为一种力量——母爱,成为了“最美妈妈”。少时,我们经常会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吟诵母爱;会用《世上只有妈妈好》来歌唱母爱;会用“舐犊情深”来描述母爱……如今,在我看来,母爱比这些形容她的文字更加伟大。

最美的妈妈吴菊萍,她是那样的平凡,但是,她有一颗赤诚诚的心。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感化任何东西。最美妈妈吴菊萍,用一双最美的手,挽救了一条幼小的生命!

篇6:人生是一条河作文

人生,很短暂,很短暂。一条河,发自源头,绕过弯弯曲曲的山谷终会流向大海。短暂的人生也总会有短暂的美丽,流星在天空瞬息即逝的瞬间,彩虹在两山之间架起的刹那,这不是人生的美丽吗?尽管短暂,却让我们永远的回味无穷。让我们望着月光、面对流星许下心中的第一千零一个愿望,看着彩虹,向着七色光彩奋进。

人生,很艰辛,很艰辛。一条河从源头飞流直下,要冲破万山阻挠,携带着多少污泥,多少污垢,经过多少春、夏、秋、冬,多少个日日夜夜不停的奔流,最后才能汇入大海。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不,应该是比这一切还要艰辛。毕竟,人是有感情的。我们都经历千辛万苦来到这地球上,然后用这渺小的生命开始探索,开始为生存而去奋斗。接着我们又有了渴望,有了追求,我们便为理想而奋斗。在奋斗过程中,我们遇到多少挫折,它们就像阻挠河水的崇山峻岭,河水携带的污泥,总是阻挡着我们的去向,总是让我们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加上风吹雨打,更是让我们步履维艰。可是我们从不畏惧,因为心中有理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伴随着理想的音符在风雨中成长,风雨的飘摇就像河水的泛滥能冲走石流,同时也铸造了我们坚韧的意志,不灭的志向和不死的决心。面对一切,我们更是信心百倍,因为心中有理想。如果,有一天我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在幸福的微笑声中我将会落下感动的泪水。数一数,这也许就是人生价值的珍珠。从此,在人生光辉的篇章中将记载这动人的一页,在上面写着:人生是艰辛的。

人生很平凡,很平凡。一条河,开始很小,局限在狭小的两岸,汹涌奔腾,经过巨石,越过瀑布,渐渐地,河面变宽,水流平缓,最后汇入大海。平凡的人生也总能让人看到不平凡,一个人就像汹涌奔腾的河水,为了人类,为了理想,献出自己一生乃至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人生是很平凡,但是他们却能让平凡化为伟大,让生命充满感动,我们又怎能不为之颤动,不为之感动。

篇7:你的眼泪是一条河阅读答案

李东辉

①摇曳的光影里。六十年了,多少苦涩的泪伴着逝去的岁月,在母亲的脸上流呀流,流走了母亲满头的青丝,流成了道道细密的小河。

②从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把无尽的牵挂和愁苦带给了她,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③不满一岁的时候,我得了急性肠炎,这病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是可以置人于死命的。当时,已经担任村支书的父亲远在几百里外的地委党校学习。母亲抱着气息奄奄的我,冲进雷电交加的茫茫雨夜,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子夜敲开了十里外一个老中医的家门。母亲跪在老中医的面前,求他救救她的儿子。她再次用她的泪感动了上苍,我竟死里逃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④说起来,我还算给母亲争气,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读过来,没让她失望。那年我参加高考竟考了个全县文科第一,母亲连夜把我的被子拆了,添一层新棉絮,灯光下,她手中的针线起起落落,点点滴滴的泪水连同那颗慈母心都缝进了那厚厚的棉被里。

⑤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一个新兴城市工作。母亲盼来的不是儿子过年归来的团圆,而是我患病住院的音讯。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永湿润了我的脸。我的心里雀满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为什么我带给你的总是流不尽的泪?我真是一个不怀好意的讨债鬼吗?

⑥在以后整整十八个月的.日子里,病魔与死神将我这个不满24岁的生命当成它们手中的一根扯来扯去的猴皮筋,母亲用她带血的泪水和根根白发陪着我一道和它们较量,最终我竟奇迹般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可是它并没有空手而去,带走了我的一双眼睛。

⑦对失明的儿子,已是心碎的母亲,就如做错了事的孩子,不知如何才能不惹我发怒。黑暗中,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她竟看见了,忙把一支烟放到我手中,然后又急急忙忙地去找火柴。我深吸一口香烟,许久才伴着一声重重的叹息吐出浓浓的烟雾。母亲又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妈知道你心里难受,可我们总还要活下去! ”“活,像我这样活着有啥用?”这是我几个月来第一次顺着母亲的话茬儿答言,母亲受到了更大的鼓励:“咋没用,只要你还活着,只要我和你爹下地回来能看到炕上坐着我们的儿子,我们心皇就踏实,就有奔头……”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落在长出新芽的树上沙沙作响,忽觉得脸上痒痒的,用手去摸。是泪。

⑧肆虐的风暴过去了,生命之树带着累累伤痕又艰难地站了起来。在家休养了三年,我又鼓起勇气上路了,因为有母亲那句“咱要好好活!”我必须走出一条活的路来。几年来我的脚下已有一条路的雏形,尽管还不是很清晰,尽管还很狭窄,但那是我自己用脚踩出来的,是我活着的见证,这条路上有我的梦,也有母亲的泪。如果说我的生命是一条船,那么母亲的眼泪就是一条河了。

⑨母亲啊,你的眼泪真是一条流不尽的河,每当我的生命之船搁浅了,你总是用自己的生命托起我这只船,送我到远方。

(选自〈(时文选粹》)

1.通读全文,概括出“我”让母亲“牵挂和愁苦”的两件事。每件事的概括不超过30字。(2分)

2.文章多次写到母亲的眼泪,而写“我”流泪,仅在第⑦自然段结尾一处。请分析“我”此时流泪的原因。(3分)

3.品析文中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4分)

(1)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毕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

(2) 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3分)

5.你觉得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 示例:①我得急性肠炎,母亲夜里冒雨步行十多里,跪 邱老中医为我看病;②我考上大学时,母亲连夜给我的棉被舔新棉絮,③我患病住院,母亲赶赴医院照顾;④我双目失明,母亲细心照顾我,安慰我好好地活着。2.示例:一,①我的不幸给母亲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不理解母亲的付出而愧疚流泪;②母亲默默照顾我,独自承担一切痛苦而感激流泪;③为我曾经的迷茫和自私而懊悔流泪;④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而欣慰、激动流泪。

3⑴“踉跄”“扑”“抱“三个词准确生动地描写了母亲获悉孩子病重后焦急、牵挂、心疼的样子,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深地爱。(2)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生命比作点燃的蜡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我奉献,为我愁苦的一生,赞苎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4. 示例:一方面写出泪?水我的成长,我给母亲带来不尽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每当我遭遇挫折、磨难,母亲总是坚坚定守护我,安慰、鼓励我,给我信心和勇气;表达了我对母亲无尽的感激之情,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篇8:浅论《你是一条河》中辣辣的形象

一、安于贫命与苦难斗争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武汉,经历了从1959年的三年饥荒到大跃进,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到拨乱反正,中间穿插着知青下乡。这些改革后,武汉由繁华商业都市转而变得物质匮乏、经济萧条。生活在这一时代的辣辣,“安于贫命”地接受生活的蹂躏,而面对八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又不得不为食物而与苦难作斗争。

辣辣在池莉笔下具有底层穷人体弱污秽、潦倒本文、愚昧无知以及安于现状的性格弱点。在居委会干部帮助辣辣解决部分生存问题,询问她是否愿意参加工作时,辣辣却反问薪水,因不想学习技术最后拒绝参加工作。辣辣自断赚钱之路的行为反映了她安于现状、愚昧无知的性格特色。读过池莉小说,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60年代武汉的普通老百姓常常有一双目光呆滞的眼睛。这是缺少知识的眼睛,也是愚昧、安于贫命的根源。在开展知青下乡活动后,三女儿冬儿选择下乡去追求知识,并考取武汉大学,最后与丈夫过着高品质生活。这期间的辣辣却面对文革带来的经济压力与家庭分裂选择默默承受、无动于衷。冬儿与母亲生活境况的鲜明反差更凸显了辣辣反对知识改变命运、安于现世生活的性格特征,这正是辣辣性格特征中“安于贫命”的外化。

辣辣在安于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在与苦难作斗争。在三十岁失去丈夫时,面对顶梁柱的突然倒塌,她没有在黑暗的生活中倒下,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亮,与苦难作“殊死搏斗”,努力为自己和孩子们寻求活下去的希望。沔水镇靠着襄河大码头,这是做买卖的便利条件,辣辣便为码头交易做各种加工活养活全家。辣辣一个人完成几个人的加工活:多莲子,搓麻绳,捡猪毛,全家从早上持续到深夜的。“只要是月光皎洁的晚上,全家就搬着家伙到大门口做活直到十一点半货船靠近码头。”[1]辣辣披星戴月地劳作,是她对苦难最有力的反击。这种苦难反抗使得全家在满足温饱的情况下,每两个月可以饱喝一次沔水镇的传统名汤———龙骨汤,这是在王贤木还在的时候都没有达到的生活水平。这无疑是对辣辣苦难斗争的一种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家庭手工业难以继续。在强烈求生意识下,辣辣又毫不犹豫地做了那活(那活是沔水镇妇女给“卖血”取得代号)。辣辣开始用鲜血来为自己和孩子换取生活的物质资料。在进行了第一次交易后,并没有等身体恢复,就是在短时间内进行了第二次。那活对身体伤害巨大,而辣辣却坚持了十多年。最后辣辣患上浮肿病,极度的贫血使她所有器官的功能都出现衰竭迹象,并在年仅五十五岁就走完了一生。

二、肉体沦陷与精神坚守

辣辣作为一个女性在生活中与丈夫及老李和老朱三个男人有着情感纠葛,把爱情给了丈夫,却又在肉体上与另外两个男人发生关系。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在爱情观念中把肉体与灵魂分离。选择用肉体去讨好别人的方式求得一丝生存之光,又出于精神洁癖守寡至死。

池莉笔下婚恋女性的情感选择依托于生存,所谓的爱是出于寻找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在原发性心理因素的指导下,辣辣为了生存也选择了肉体的放纵。在丈夫在世的时候,为了得到老李赠予的免费大米与老李发生肉体关系。借着在老李头米店买米的机会和老李拉拉手,趁着晚上在襄河边上还他米袋子的机会放纵自己与老李发生肉体关系,并且生下一对双胞胎。在尝试了各种有效的打胎方式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双胞胎的存在无疑是对辣辣肉体沦陷极大的讽刺。在丈夫去世后,依然抓住任何机会与他人发生肉体关系。在接了孙怪老婆介绍的卖血交易后,辣辣准备第一次面试工作时,特意梳洗打扮了一番,穿上一身干净衣服,让自己看上去是个好看的妇女,这显然是想用自己的身体与美貌来换取一份工作。她在得到了工作并完成第一次卖血交易后的第三天,就买了一包烧腊和一块女人的布料去卖血主管老朱头的单身宿舍。在单身宿舍,孤男寡女聊着天,铺开烧腊喝起酒来,最后喝醉留在老朱头的单身宿舍睡下。池莉在此停笔,接下来便写以后每次都是老朱亲自来辣辣家中喊她去献血,并且用冬儿对老朱头的敌对态度暗示我们:老朱头与辣辣不仅停留在工作关系上,而是辣辣的又一次肉体上的沦陷。这样一个肉体上一次又一次放纵自己的女人,她的肉体上的爱情讲求着实用原则,生动地阐释了一个世俗、急功近利、纵欲的寡妇形象。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曾阐述过,人的第三层次需要为情感与归属的需要。这就说明人人都需要爱与被爱,在抛开生存因素,辣辣在爱情面前,保持着与丈夫的精神层次的爱恋,用自己完整的一颗心去爱丈夫。当丈夫在她面前被烈焰吞没时,纵身冲向火海,破口大骂拦阻自己的蒋绣金(与丈夫发生过关系的女子),并且一边嚎叫一边分离抽脚。同时出现在现场的、又都是与王贤木发生关系两个女人,蒋绣金的冷漠使得辣辣对自己的丈夫真挚的爱尤为明显。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男人的尊严至高无上。丈夫去世后,辣辣的不守妇道便是对丈夫生前声誉的损毁。辣辣为了保护丈夫的名声,在老李以生存为诱饵,想要故技重施,与辣辣有肉体上的接触时,辣辣把他骂出门去,把他送来的米全部倒掉。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除了小叔子王贤良、老李以及三四个码头上的鳏夫都前来示爱,但辣辣始终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辣辣守寡至死,同时也守住了与丈夫纯洁的精神爱恋,守住了丈夫的声誉,守住了女人的志气。

三、粗暴恶母与体贴慈母

巴金在《灭亡》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话“本来女人的爱虽然常常是专制的,盲目的,夸张的,但其中也含得有很多母性的成分。”这句话向我们阐述了一个女人伟大之处是母性。同时,母性也是一个女人的价值核心。辣辣这一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也体现了池莉对母性的重新审视。在《你是一条河》中的辣辣既有粗鲁暴躁的恶母的一面,又有细腻、包容的母爱本性。身为母亲的辣辣有传统母爱的细腻呵护与包容的特质,就像一条河包容着他们错误与叛逆。无时无刻不为子女的人身安全以及将来生活操心。小女儿贵子意外失身怀孕时,辣辣为保住女儿名节,秘密地四处托人为女儿找一个归宿。并在送别贵子时,把社员的朋友每人十五元的慰藉金,共五百元交给了贵子。这笔巨款对于难以维持生计的辣辣也是救命钱,辣辣全部交给了贵子,可见母爱的无私奉献与伟大之处。辣辣作为母亲,在孩子面临下乡处境时,“辣辣整日在小镇东奔西走,能办事的不能办事的一概送礼,都好下来脾气央求人家。”[1]此时大方送礼,好脾气央求人家的辣辣,对她的暴躁、粗鲁、节约为本简直是一种颠覆。这种颠覆深化了宽容、无私、奉献的母爱。池莉笔下的辣辣作为一个极具包容特性与细腻呵护的母亲形象存在的。面对与母亲处处作对,狠心与家里断绝往来的冬儿和任性去北京乱混的四清,辣辣也是在临死嘱咐艳春一定要把他们找回来,这就是最原始最本真的母性流露。

身为母亲的辣辣,其母性是典型的社会环境造就的典型母爱。在一个男性缺失的家庭以及武汉燥热的自然环境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便有了暴躁粗鲁、冷言呵斥的异化母爱的存在。这种暴躁与粗鲁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孩子的毒打。八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挨打,最严重的莫过于冬儿和得屋。一旦冬儿和得屋违反母亲的意愿做事,便会遭到毒打。“辣辣照准冬儿的嘴,抡起胳膊挥过去。冬儿一个车轮转跌在地上,鼻子里喷出一柱鲜血”[1]。比起得屋,冬儿这是小巫见大巫。“辣辣用麻绳将得屋掉在堂屋的横梁上,浑身上下只留一条红领巾改做的小裤衩。一盆盐水、大竹条扫帚,扫帚蘸盐水,不分上下狠命乱抽。”这一打得屋皮开肉绽,足足四个月才康复。身为母亲,辣辣的“恶”不止于此。她生子却不加管教,社员一再偷东西,辣辣都是对社员进行庇护,并不管教,以至于社员最后因为强奸未遂被枪毙;对双胞胎缺乏照顾、关怀,而患了后天性智障,导致福子因肚子疼而早夭,贵子在家中不幸失身,最后嫁给一个乡下的瞎子。福子贵子和得屋的悲惨结局,以及福子即使在面临死亡也不肯拉母亲的手,都是对辣辣“恶母”形象最有力的控诉。

辣辣一个被设定在悲剧情景中的女性,在物质上无法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生理需要的影响及动乱的社会环境催生下,使得辣辣有着极其复杂的性格特征。作为女性个体,既安于贫命又不满现实作着苦难斗争;身为妻子被生活所迫出卖肉体又在内心坚守着和丈夫的精神爱恋;作为母亲,扮演着粗暴恶母与体贴慈母两种对立角色。池莉透过人物内心世界与人物外在行为,由表及里的生动刻画,让辣辣这一复杂的双面人物立体化存在于读者的脑海中,也让我们透过辣辣矛盾的言行领略了充斥着动乱与贫困的武汉地域特色。

摘要:池莉是新写实代表作家,她的作品主要题材为市井生活,其作品以冷静、不动声色的态度以及局外人的超脱,展现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其作品《你是一条河》中,池莉用女性独特的视角从女性、母亲、妻子三个不同的角色刻画了一个“圆形人物”辣辣。本文从辣辣的个人生存轨迹、与男性的纠缠以及与儿女的相处三个层面阐述辣辣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辣辣,矛盾统一,母亲,女性

参考文献

[1]池莉.池莉小说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77~150

[2]周锦鹤.池莉小说《你是一条河》中女性形象解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4~87

[3]侯国山.浅析池莉作品中建构的女性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报,2015,A2:473~476

[4]李彪忠.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以我校实践为例分析[J].教育革新,2009,7

[5]泽红.悲剧精神与新世纪的中国古典戏曲[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3

[6]吴金涛.酒神精神与人的艺术的救赎[J].名作欣赏,2007,4

篇9:她是一条河

愚园路。有时候我想她是一条河。我打开窗就可以看见她蜿蜒流淌,夹杂着提着菜篮从股市 回来的主妇们永远的唠叨声音,不断地冲刷走附着在路边灰色洋房上爬山虎叶子深处的那叫 做岁月的东西。

眼睛疼痛的时候我会一个人从路的这头走到那头。是秋天的时候,大片大片的金黄盛开在梧 桐树叶上,有几片骄傲地落下,去亲吻它的影子。

在老人们的嘴里愚园路上每一条弄堂都是有一个唯美的名字的。我住的弄堂叫采芝,旁边 那条充满红色砖房的弄堂叫桃源坊,还有一条两旁开着大朵大朵有着诡异清香的野花的弄堂 ,叫做"红叶花园"。后来老人们渐渐离开了,年轻的孩子们再也不会提起这些美丽的名字 ,每一条弄堂在他们口中都是一串枯燥的数字。

我不知道会否有人将这些名字记录下来。我的弄堂里那些和愚园路同样年纪的参天的老槐树 ,在"还绿于民"的借口下被砍去了。我同样不知道这些充满岁月风尘的老树在被做成一次 性筷子的时候会不会哭泣。在一些沧桑的小弄口有一些小店,好像什么都卖。有戴着袖套穿 着普蓝色中山装胸口还别支钢笔的老伯伯在里面打着算盘。这些开店的老人大多就住在弄堂 里面,整条弄的人都认识,谁有什么需要的就上那儿买点,赊账也不要紧,他会张开满口漏 风的嘴说:"一条弄堂的嘛!"

我的童年中有太多的回忆是属于这些小店里三分钱一粒的话梅,两角钱一大版的香烟牌子和 一块钱的变形金刚的。我并不是有太多零用钱的孩子,当我穿着膝盖上打补丁的灯心绒裤子 歪戴着脏兮兮的红领巾盯着店中用木夹子夹着在风中摇曳的粘纸时,那个老伯伯会颤悠悠地 把它拿下,说你拿去吧,不要付钱了。年复一年,他常常地这样做,对别的孩子,对弄堂里 的邻居。我不知道他的店会否亏本,不过他一年年地生活了下去,只是头发越来越少。

我当时读的是愚园路二小,它在长宁区少年宫的后面,隐藏着很深的样子。有破落的秋千和 只剩篮板的篮球架。教学楼是灰色的,进去是一块黑板。我做大队宣传委员的时候它是我的 圣地,有欢笑和果实,争吵与甜蜜。教室里有黄色的木制课桌椅,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字。 从窗外看出去是满街的梧桐和梧桐丛中区少年宫楼房尖顶的"星星火炬"。

区少年宫过去是汪精卫的公馆,她的影子壮丽而豪华。在一间间曾经簇拥着一些显赫人物的 房间里都有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的孩子,巨大的豪华花园被改造成儿童乐园,一些退休的阿婆 微笑着负责管理,收取孩子们手里四分钱一张的活动券。

我是个贪玩的孩子,总是一放学就往少年宫跑。日子长了那些阿婆都认识了,那个负责开动 小火车的似乎永远在织同一件毛衣的阿姨在我每次坐上小火车时都会向我点头微笑,等我长 大了也就不去了。后来小学校被装修一新,白色的马赛克覆盖了灰色的尘土,遗憾的是秋 千被废弃在一个角落里。 愚园路上的房子往往是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交杂着出现。花园洋房大多是二三十年代造的 ,那些房子的主人往往曾经显赫一时。四五十年代造的新式里弄,三层楼的,弄堂里总是 有坐在藤椅上摇蒲扇的老人和跳房子的孩童。后来这些显赫的和世俗的房子在一场变革中纷 纷褪去过往的衣服,一幢花园洋房里往往住下了八九十户人家,慢慢地生出十来个灶头, 十来个抽水马桶,十来扇门,它们充斥在走道和楼梯上,慢慢地割裂一个时代,粘合出一个 新的时代。

老房子里的人是热情的。他们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邻里之间总是三三两两在一起东拉西扯 --往往手里拎着菜篮或腰间系着围裙。谁家的孩子考进了大学,整条弄堂都为之光荣;谁 家的老人过世,隔壁邻居也都抱头痛哭。我高中的那个从小在新工房长大的同桌曾无不愤慨 地说他最厌恶旧弄堂里那些"gossip",他说那是没有隐私,进而没有安全感,进而是道德 的沦丧。我不知道,也许他是对的。但当我看见他冷漠而有些不平的脸,我的心里感到疼痛 。我非常害怕那一代老人全部离开这条马路的时候,这里会变得如新工房一般的冷漠。 于我而言,里弄中的人情如透过梧桐树叶缝隙照到地面的斑驳阳光,暧昧而温暖。

愚园路上开的是20路。这般老旧的电车线路横穿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和最有人情味的愚园路 ,两根长长的辫子拖曳着无数人匆匆的步伐。也许每个住在愚园路的孩子都曾被那晃晃悠悠 的车厢改变了生活,也许有些泛黄的印着穿旗袍的旧式女人的挂历被那缓缓碾过的车轮带去 了遥远的地方。

20路到愚园路的东端便会右转离开愚园路开向南京路。在那个路的尽头是一座红房子的中学 ,来来往往的孩子带着不同的笑容;中学的后面是有着尖顶和红色十字架的教堂,进进出出 的老人脸上写满了虔诚;教堂后面的砖房是我懵懂岁月里喜欢过的女孩的家,窗门总是紧闭 着。我总是坐在车厢里看着这些梧桐树后面的房子和故事,每一次都带着不舍,似乎车子一 转弯,我就可能永远地离开了这条马路。

黄昏的时候喜欢看着街灯一盏一盏亮起来,那种老式的惨白的水银灯。有一天所有的街灯都 不复存在了,然后奇怪的新式灯罩里发出金黄的灯光。这些新的灯光就是和愚园路上秋天的 梧桐一般颜色的。

篇10:一条河的春天作文

瞧!浉河边上一排排柳树正排着队,它们的枝条被调皮的春风悄悄染成了绿色,像帘子般垂了下来。爸爸拧下一根柳条,掰成了小段,把外边的皮拧松,然后抽出枝内的芯,只见爸爸把柳枝做成“小管”,放在嘴唇上一吹,发出美妙的声音“嘟嘟嘟”,这声音就是春天的交响曲。

河边除了一棵棵排列整齐的柳树外,还坐着垂钓的老爷爷,我凑过去,扶着栏杆,有了令人惊奇的发现。栏杆外的土坡上,绿草和枯草混合在一起,放眼望去,似乎是黄中透绿,又好像绿中透黄,我看得眼花缭乱,这就是春天的杰作吧!虽然今天是阴天,但是从雾中仍然能看出浉河的美。我望向远方,是重重叠叠的山,山被笼罩在朦胧的雾里,风一吹,水面泛起了小小的涟漪,时隐时现的青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马路的另一边挺立着一些樱桃树,樱花正在默默地开放,一层层白色花瓣中隐藏着黄色的花蕊,多么惹人喜爱啊!

篇11:一条河的春天作文

春姑娘在天空上飞呀飞,她轻轻飞过的地方,小草醒了,伸伸懒腰,举起了绿色的小手;花儿开了,张开了好看的小嘴;湛河换上了彩色的新衣裳,空中也弥漫着浓郁的香气。

春姑娘飞到了湛河边,用手指轻轻点了一下湛河,河面上的冰雪立刻融化成清澈的流水。河水开始潺潺流动,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像是在欢庆节日。

它们搅动起的波纹,一层层向远处散去,还闪着彩色的光。春姑娘又飞到了河堤的柳树旁,用手轻拂着柳枝,顿时,树枝上长出了嫩嫩的芽尖,春姑娘看着这一片美好的景色,开心地笑了。

蝴蝶翩翩起舞,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欢乐;蜜蜂一朵花一朵花地采蜜,不停地忙碌。哈哈!翩翩起舞的蝴蝶吸引来好几个小朋友驻足,看,一个小朋友已经学着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湛河的美景让我大饱眼福。

篇12:一条河的自述作文

曾今的我有清澈见底的河水,小鱼在我的怀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时不时有几只翠鸟站在石阶上给我唱悦耳的歌。小船从我上面轻轻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看!农民伯伯来了,他取了我的河水,均匀地洒在庄稼里,滋润着每一寸土地,我十分的快乐。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在我周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工厂。他们为了方便,往我身上扔了好多垃圾。我时而变成红色,时而变成白色,时而变成绿色,还发出刺鼻的气味。路人走过我的身边,都用手捂住口鼻快速离开。小鱼们因为喝了我的毒水,都奄奄一息了,还活着的小鱼也要搬家了,它们对我说;“再见了,我的小河,你太刺鼻了,我没法再住下去了,”我伤心极了,人类什么时候才能保护我呀!

篇13:命运是一条河

列奥纳多·达·芬奇出生于一四五二年,比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大十七岁。他们俩首先在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达·芬奇的学徒及成名时代、马基雅维里的求学时代,都处于意大利诸邦签订的《洛迪条约》缔造的珍贵的四十年和平之中(一四五四——一四九四年),因此,他们得以跻身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鼎盛期。

达·芬奇与马基雅维里两人在早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出生于公证人和律师家庭,属于普通资产者背景,不比佛罗伦萨的豪门大族,且达·芬奇是私生子,所以不能从事像公证人、医生这些“高尚职业”,也不能上大学;而马基雅维里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上大学,在进入秘书厅之前也没有从事过正式的职业(他加入的行会是葡萄酒酿造业和酒馆经营业行会)。所以,他们在正式文件中都不能用“Ser”这样的称呼,只能用他们父亲的身份来识别(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与Niccolò di Bernardo dei Machiavelli),即使在达·芬奇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师”、马基雅维里已经担任多年高级公务员后也是如此(一五一三年二月十九日通缉他的布告上写着:知道贝尔纳多·马基雅维里先生的儿子尼科洛下落者……)。在教育背景上,四十岁才开始自学拉丁文的达·芬奇在笔记中把自己说成是“未受过教育的人”,而不懂希腊文的马基雅维里也曾被人说成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然而,两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体验却截然不同。贝尔纳多的《日记》和尼科洛早年留下的一篇诗作表明,马基雅维里的家庭生活是温馨的,他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达·芬奇的童年生活则是黯淡、忧伤的:私生子的身份、父母的分离、父亲的再婚、与之感情深厚的叔叔的成家以及祖父母的去世等等。这些曾经引起弗洛伊德的极大兴趣,并写下了他自认是“最美的作品”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童年的回忆》。弗洛伊德的分析虽然有些明显的错误,不无耸人听闻,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或者毫无启发,比如,他指出那些吸引了达·芬奇的强者也许正是他孩提时代缺失的父亲的替代品。

达·芬奇一生漂泊不定,每隔一些年就得寻找新的赞助人和保护人,这个被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称为“世界上懂得东西最多的人”终生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虽然他凭借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曾获得很多大人物的资助,但他一开始的道路并不顺畅。达·芬奇从维罗奇奥的工场独立门户以后,在佛罗伦萨没有获得太多认可,并且卷入了一场风化罪指控,于是,他决定到米兰寻找机会。他给米兰摄政“摩尔人”洛多维科·斯福尔扎写过一封著名的求职信,里面列举了自己的十一项本领,但并未获重用;直到他为洛多维科的情妇画了一幅肖像后,情况才开始改观:他接受的任务既有建造“斯福尔扎骑马铜像”这样的浩大工程,也有制作戏剧舞台布景和服装这样的小把戏,当然,还有绘制《最后的晚餐》。法国人大军压境后,达·芬奇离开居住了十多年的米兰。

马基雅维里曾被誉为“睁着眼睛降生的人”(普雷佐利尼语),但与那些“嘴里含着银汤匙出生的人”(比如他的朋友韦托里、圭恰迪尼)相比,他注定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经历更多的挫折。虽然年纪轻轻就进入高级公务员行列,但在佛罗伦萨的恩庇制下,马基雅维里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是异常艰难的。有证据表明,他当选第二国务秘书曾得到美第奇、萨尔维亚蒂等权贵家族的支持,不过,随着他与更加倾向平民的索德里尼家族日益走近,旧日的支持者开始改变对他的态度。由于国务秘书每年都要复选,所以这种敌意对马基雅维里是非常不利的。马基雅维里在组建国民军等事务上进一步触犯了佛罗伦萨权贵,一度导致任命他出使神圣罗马帝国宫廷的提案仅仅因为他并非“出身名门”而被否决(一五零七年六月),这使他深受羞辱和打击,因为他的外交才干在佛罗伦萨是众所周知的。政敌们甚至利用他已经故去的父亲未偿清拖欠的税款因而不得担任公职(一五零九年十二月)、风化罪(一五一零年五月)等虚虚实实的罪名来匿名指控他。组建国民军是马基雅维里政治生涯中最得意的事情之一,也最受显贵们嫉恨;美第奇复辟后,马基雅维里不得不接受国民军款项支出的审查,结果证明了他的清白。事实上,马基雅维里之所以长期没有得到美第奇家族的起用,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他的能力以及他并不敌视该家族,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开罪那些看不惯马基雅维里的贵族派,马基雅维里直到美第奇复辟时还在以一篇名为《致美第奇派》的备忘录来挑衅他们。

另一方面,马基雅维里虽然得到索德里尼家族的宠信,但也深受皮耶罗·索德里尼这位共和国终身正义旗手(最高行政长官)优柔寡断与平庸懦弱之苦。皮耶罗倒台后,即使在索德里尼家族与美第奇家族和解之后,马基雅维里也一直避免与他们再次接触。马基雅维里有一首小诗,有人认为写于索德里尼去世之后,出于讽刺,也有人认为写于索德里尼的盛年,纯粹是戏谑;无论如何,它都道出了索德里尼在政治上的平庸:

那一夜,皮耶罗·索德里尼刚完蛋,/他的幽灵来到地狱门槛。/冥王却喊道:笨汉,/你跑来地狱,有啥活好干?/不如去灵泊,与早夭儿做伴(据说,马基雅维里在临终前和朋友说,他更愿意待在地狱里,跟古代世界的伟人们一起讨论政治)。

达·芬奇与马基雅维里人生中的首次交集是在一五零二年切萨雷·博尔贾设在伊莫拉的宫廷。当时,达·芬奇正受雇于博尔贾,作为他的建筑师和军事工程师,博尔贾曾颁布一项著名的手令,要求辖下对达·芬奇给予一切方便与协助。在很短的时间里,达·芬奇走访了博尔贾的很多领地,留下了庞杂的笔记,而他在这期间绘制的伊莫拉地图被视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准确、最精美的地图之一。同一时期(一五零二年十月至一五零三年一月),马基雅维里作为正处于严峻军事形势之下的佛罗伦萨政府的使节,出使博尔贾,但他根本没有任何签署协议的权力,他的任务是密切监视博尔贾的军事行动,并以拖延的方式与令人生畏的博尔贾周旋;而要不是正面临属下雇佣军头领叛乱的危机,博尔贾可能早就失去耐心把马基雅维里打发回佛罗伦萨了。这是一项艰难的外交任务,执政团拨付的公务经费少得可怜,却不断地催促马基雅维里发回情报。从同僚和朋友的来信中,他得知新婚一年的妻子一直在抱怨他久出不归,加之寒冬腊月,他还染病卧床。为此,马基雅维里一再给执政团发信,要求派其他人来接替他。“要是继续如此,恐怕他们要用筐子把我运回去,所以我要求减少政府的这笔开支,也希望我个人可以摆脱这些不便之处。”当然,如果没有这三个月的近距离观察,《君主论》可能就要呈现另外一种面貌了。当博尔贾以高超而残酷的手段解决了手下的叛乱时,马基雅维里和达·芬奇都随侍左右,前者留下了一系列的报告和一篇名为《记叙瓦伦蒂诺公爵杀害维泰洛佐·维泰利等人的方法》的生动报道,后者的笔记中却没有任何关于博尔贾的记述和评价,让人困惑而失望。

nlc202309040436

著名小说家毛姆选取了马基雅维里人生中的这个片段,依据史料创作了一部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说《彼时此时》(Then and Now,1946),小说生动描绘了马基雅维里与博尔贾的过从,并以《曼陀罗》的剧情为原型杜撰了马基雅维里的一段失败的艳遇。但遗憾的是,他只是一笔带过达·芬奇,提及此时他正受雇于切萨雷。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著名小说《诸神的复活: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九零一)倒是给了马基雅维里很多笔墨,但他把两人的这次相遇写成是意外的邂逅,军事工程师接济了困顿潦倒中的国务秘书,并在公爵面前替他说了好话。

研究两人生平的学者们似乎比小说家们更富有想象力,他们指出,达·芬奇在一五零二年夏天至一五零三年二月这段时期服务于切萨雷,也许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仅仅是他一生中常见的那样换了个庇护人而已;他后来为佛罗伦萨政府谋划阿尔诺河改道工程以及为市政厅绘制《安加利之战》,可能也非偶然。他们猜测,达·芬奇为切萨雷效劳很可能是基于佛罗伦萨政府的安排,“这种提供技术支持也暗示了搜集情报的目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马基雅维里与达·芬奇就不是邂逅而是“接头”了,绘制壁画的委托就也是出于回报了。有人认为,马基雅维里在他发给执政团的急件中曾经提到一个与之交流信息的“熟悉公爵秘密的人”以及一位姓氏不详的“朋友”,也许就是指达·芬奇。

毫无疑问,即使达·芬奇不是佛罗伦萨政府安插的线人,也可以肯定马基雅维里在此期间与他有所接触,并对他在军事工程方面的才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或就是在伊莫拉的漫漫冬夜,他们俩聊起了河流改道的事。对于兼任佛罗伦萨“军事十人委员会”秘书的马基雅维里来说,他肯定更看重达·芬奇的军事工程专家身份,而不是众所周知的画家身份。

达·芬奇对河流、洪水、漩涡及其控制保持着终身的兴趣和迷恋,他甚至打算写一本关于水的论著,分十五个章节——同他的许多计划一样,这本论著从来没有完成。不过,在他的笔记中仍然留下了大量的草图和片段,其中有一个片段这样写道:“我认为,人类财富毁灭的众多原因中,河水的泛滥应是最主要的……暴涨的河流引起的洪水,人类的任何预防措施都无法抗拒。一个接一个的狂涛冲毁堤坝,猛涨的污泥浊水淹没田园,屋塌树倒,洪水裹带着所有掠夺物填入巨大的墓穴。”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也曾比喻说:“我把命运比作我们那些毁灭性的河流之一,当它怒吼的时候,淹没原野,拔树毁屋,把土地搬家;在洪水面前人人奔逃,屈服于它的暴虐之下,毫无能力抗拒它。”文艺复兴的两位巨人因为河流走到了一起,而这又事起于佛罗伦萨对比萨的持久战争。

一四九四年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属地比萨趁机恢复独立,而急需获得出海口的佛罗伦萨将收复比萨作为头等大事,佛罗伦萨各政治派别内斗严重,在这个问题上却是高度一致。为此,佛罗伦萨多次对比萨用兵,但都功败垂成,而比萨问题也伴随着马基雅维里早期的服官生涯。一五零九年六月,以他两年半前创建的国民军为主力的佛罗伦萨军队取得胜利,马基雅维里作为佛罗伦萨的代表之一接受比萨投降,这应该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荣耀的时刻了;当然,这些都已是后话。

虽然我们已经无从确定阿尔诺河改道计划作为对比萨作战的军事策略到底是如何出笼的,但毫无疑问的是,多年来,达·芬奇一直关注水利工程及其在军事上的运用,并且在米兰实践过、向威尼斯建议过。一五零三年春天,达·芬奇离开了被命运抛弃的博尔贾,回到佛罗伦萨,随即与马基雅维里展开合作;整个夏天,他都在比萨周边地区勘测考察、绘制地图。在马基雅维里和索德里尼的推动下,执政团在一五零四年八月批准了改道计划,马基雅维里亲自负责监管。然而,派出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并没有按照达·芬奇最初设想的计划执行,两个月后,这项耗费巨资的工程最终失败。对此,马基雅维里后来的好友圭恰迪尼在他的《佛罗伦萨史》中评论道:“该事业始之以最大期望,继之以更大代价,终之以徒劳无功,因为此类事业中常发生的是,即使勘察报告立足于十分明确的证据,经验也会证明它们是纸上谈兵(这是计划与行动之差距的最真实案例)。”这也让我们想起一个故事,那是一五二六年的夏天,教皇军队的将领“黑条”乔瓦尼出于对《用兵之道》的钦佩,让马基雅维里顶着烈日操练他的三千部队。马基雅维里指挥了两个钟头,士兵们还是混乱不堪,乔瓦尼出于对他们的同情,迅速把他们排列妥当。目击了这一场面的小说家班戴洛评论道:“一个通晓世务却从未将所通晓的东西付诸实践的人,与一个既通晓世务又经常挽起袖管投入实干的人、一个从实践中获得想法和见识的人,二者之间有云泥之别。”

阿尔诺河改道工程的失败,对达·芬奇、马基雅维里以及他们的支持者都是很大的打击。马基雅维里难得从繁忙的公务中解脱一阵子,在休假期间,他写作了第一篇《十年纪》,回顾了一四九四年以来意大利发生的重大事件。然而,达·芬奇和马基雅维里并没有因此停止他们探索的脚步,达·芬奇继续着他在绘画、塑像以及水利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而马基雅维里则转向国民军计划,正是这一计划带来了五年后对比萨的收复。

虽然达·芬奇与马基雅维里更密切的交往和合作应该是在阿尔诺河改道这项军事工程上,但目前留下的唯一表明两人直接交往的文字证据却是在达·芬奇与执政团就佛罗伦萨市政厅那幅著名壁画达成的协议中。一五零三年可能是达·芬奇一生中最繁忙的一年了,除了到比萨勘察之外,他已经开始创作他最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这一年的十月初,他又受邀为市政厅绘制壁画。这幅壁画的题材是一四四零年佛罗伦萨军队打败米兰的“安加利之战”,执政团希望以此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很明显,马基雅维里一开始就卷入了这件事,因为达·芬奇的笔记本中留下了马基雅维里在秘书厅的助手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的笔迹。那是一段粗略译自早期人文主义者布鲁尼关于佛罗伦萨历史的拉丁文著作的文字,场面夸张、离奇,还出现了神迹。

不过,同他接受的其他任务一样,壁画的进展非常缓慢,这引起了市政厅的不满,一五零四年五月双方达成正式的协议,并由马基雅维里签署。随后发生了阿尔诺河改道工程失败的事,也许是为了让他避避风头,达·芬奇被派往皮翁比诺进行一项技术支援。在他出发的时候,执政团决定委托米开朗基罗在达·芬奇创作壁画的对面墙上绘制另外一幅壁画,借以表现佛罗伦萨取得的另一场胜利“卡西诺战役”。不管这件事是佛罗伦萨政府的突发奇想,还是对达·芬奇一再拖延的一种反应,这显然在两位艺术大师之间造成了一种竞争。虽然双方完成了各自的草图,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却只能看到这两幅画由后人临摹的作品:一五零四年底到一五零六年五月,达·芬奇的壁画创作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但也许是由于技术性原因,这幅画最终没有完成,残存的部分后来被覆盖;而米开朗基罗则在完成草图后接受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订单,去罗马为教皇修建陵墓并绘制西斯廷教堂的壁画。

nlc202309040436

无论如何,阿尔诺河改道工程和《安加利之战》的失败,对于达·芬奇来说,都是重大的打击,所以,一五零六年五月达·芬奇勉强得到执政团的允许,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米兰。其后的几年中,他曾短暂地回到佛罗伦萨,主要是为了处理与他弟弟们的遗产纠纷(在这件事上,他再次得到马基雅维里的助手韦斯普奇在法律诉讼程序上的帮助),而马基雅维里则从一五零五年开始全身心致力于佛罗伦萨国民军的组建、招募工作,并出任新成立的“国民军九人委员会”的秘书。从此,两人分道扬镳,继续他们各自的人生历程。

一五一二年美第奇家族复辟,马基雅维里一开始还抱有幻想,但随后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在一份文件抄件的背面写下了一句预示着整个意大利命运的话:“一切都毁灭之后”(post res perditas)。接着,他又在不经意中卷入反美第奇的阴谋,入狱受到刑讯。出狱隐居期间,他寄望于此时担任驻罗马教廷大使的好友韦托里向美第奇家族说项,并打算进献《君主论》向当权者表明,“我希望我们现任的美第奇君主能起用我……他们读了这本书就会发现,十五年来我既没有睡大觉,也没有混日子,而是一直在钻研治国的技艺,谁都会乐于接受一个能从他人失败的代价中汲取丰富经验的人服务的”。但这一切均未取得效果。

这是马基雅维里人生中最寂寞的时刻,书信成了他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正如他向友人倾诉的:“由于命运女神的关照,我既不懂丝织和毛纺之事,也不懂赢利和亏损之事,我只能谈论政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韦托里请求他就当时的国际形势发表高见,并表示将会以马基雅维里的名义呈给教皇,后来又告之,相关信件“教皇、比比埃纳和美第奇两位枢机主教都看过了,他们都对信中的智慧和判断力感到惊叹。虽然他们除了语言上称赞之外,什么也没有给予”。我们不知道,马基雅维里收到这样的回复心里是何等滋味。

所谓“但丁放逐,乃歌《神曲》”,也正是在一五一三至一五一九年这段人生中最黯淡的时期,马基雅维里迎来了他的创作高峰。除了《君主论》之外,他还写作了《李维史论》,这是他大约从一五一六年开始参加的奥里切拉里花园(鲁切拉伊花园)聚会的一个产物。这是一群带有人文主义倾向的佛罗伦萨贵族青年参与的聚会,他们很快奉马基雅维里为导师,并推动他写作了《李维史论》、《用兵之道》等著作。此外,这期间他还创作了一部轻松愉快的喜剧《曼陀罗》,并且多次上演,大获成功。一五二零年,他多年的努力得到回报,美第奇家族委托他撰写《佛罗伦萨史》,此后数年他一直致力于此书的写作。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为了避免意大利落入德意志和西班牙人之手,他再次投入繁忙的政治与军事事务。尽管最后无力回天,但马基雅维里却让我们看到,激发他行动的是对祖国的爱,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告白说:“我爱我的祖国甚于爱我的灵魂。”

如果说马基雅维里念兹在兹的是祖国,那么达·芬奇则似乎可以说终其一生都没有祖国的概念。从一五零六年直到一五一九年去世,达·芬奇曾先后服务于法国的米兰总督安布瓦兹、教皇利奥十世的弟弟朱利亚诺·美第奇以及法王弗朗索瓦一世。

有趣的是,一五一三年九月达·芬奇因为法国人被逐出米兰、斯福尔扎家族恢复统治转而投靠此时在罗马担任教皇总兵的朱利亚诺·美第奇,而此时因为一五一二年美第奇家族复辟被解职并一度入狱的马基雅维里则隐居在城郊圣卡夏诺的农庄里写作《君主论》,在一五一三年十二月十日致韦托里的著名信件中,他提到他想把这本小书献给同一位朱利亚诺。

因为史料缺乏,马基雅维里早年的经历并不为人所知,尤其是他何以能够在激烈的第二国务秘书职位的竞选中脱颖而出,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有证据显示,他得到了美第奇家族及其友人的支持。现存的一本诗集手稿表明,马基雅维里可能作为出入美第奇宫廷的青年诗人,很早就与朱利亚诺·美第奇相识。因此,在他后来被美第奇党人投入监狱时,曾给朱利亚诺写过求助的诗。但朱利亚诺似乎并没有关注过他的命运,马基雅维里得以出狱是拜乔瓦尼·美第奇当选教皇后的大赦之赐,他出狱隐居期间的另外一首献诗,也没有得到朱利亚诺的回应。相比之下,朱利亚诺更器重达·芬奇,根据同时代人的证词,他对待列奥纳多“更像一位兄长而不是朋友”,只是由于不久朱利亚诺英年早逝,年事已高的达·芬奇不得不投奔新即位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而马基雅维里不得不改换《君主论》的呈献对象,献给了朱利亚诺的侄子小洛伦佐·美第奇。就这样,达·芬奇和马基雅维里再次聚首的最后一次机会丧失了。

一五一六年达·芬奇移居法国,三年后去世。一五二七年西班牙和德意志的军队击败了圭恰迪尼、马基雅维里参与的教廷联军,洗劫罗马;同年,马基雅维里向再次推翻美第奇统治的佛罗伦萨新政府谋求复职遭到失败,郁愤而死;三年后,佛罗伦萨沦陷。从此,佛罗伦萨开始丧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性,整个意大利除了威尼斯外都被置于西班牙的支配之下,意大利文艺复兴走向终结。

巨人已逝,但阿尔诺河水奔流不息。很遗憾,达·芬奇没有机会为他的朋友马基雅维里绘制一幅肖像。不过,另一位画家桑蒂·迪·蒂托后来为我们留下了一幅马基雅维里的肖像,肖像中尼科洛的微笑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有点让人捉摸不透。十年前人们曾在法国卢浮宫举行盛大活动,庆贺《蒙娜丽莎的微笑》开始创作五百周年,而十年后但愿人们不会忘记,那本《君主论》也已经成书五百周年了。如果说马基雅维里是思想界的达·芬奇,那么,《君主论》就是马基雅维里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上一篇:学院的毕业感言下一篇:税法宣传材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