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良:怎样与孩子谈话

2024-04-28

吴锦良:怎样与孩子谈话(通用3篇)

篇1:吴锦良:怎样与孩子谈话

吴锦良:怎样与孩子谈话

作者:浙江杭州 吴锦良

场景:

6岁的李冲对妈妈说:“妈妈,张老师偏心。今天幼儿园午睡的时候,东东把我的鞋子踢到了墙角,我叫他捡回来,他不肯捡,我就把他的衣服扔到了床底下。张老师知道后光批评我,还把我叫到办公室,要我承认错误。他为什么不批评东东?”

妈妈说:“冲冲,你又淘气了!我给你说了多少遍了?老师批评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没有一点错误,老师怎么会批评你呢?你看隔壁毛毛,多么听话!老师什么时候批评她了?我再说一遍……”

“妈妈!你总是帮人家说话,我不要听!”李冲不耐烦了。

“你不要听我也要说……”妈妈像往常一样说个没完。

“我只是问了你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说那么一大堆的话?”

与妈妈谈话总是那么扫兴地收场。李冲越来越不喜欢与妈妈谈话了。一次他对小朋友说:“我什么也不告诉妈妈了。要是我一开始跟她说,她就会没完没了,我连玩的时间也没有了。”

分析: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但是,令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总不以为然,还常常会视父母的谆谆教导为没有意义的唠叨,甚至拒绝与父母交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父母的`谈话方式有问题呢?

许多父母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孩子没有问题,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与孩子谈话,光有一副热心肠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谈话的技巧。如果你的谈话孩子不愿听,甚至感到厌烦,那么,即便你说的全是“金玉良言”,在孩子的心中还是一分不值。就像前面的例子,李冲只希望妈妈理解他心里的委屈,却又被妈妈批评了一顿,这样的谈话怎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那么,父母该怎样与孩子谈话呢?

对策:

1.把握和孩子谈话的时机

与孩子谈话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谈话的时机往往需要父母去把握、去创造。一般说来,当孩子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习和娱乐的时候,父母的谈话便成为一种不受欢迎的干扰。只有当孩子在比较空闲的时候,或者从一种活动转换到另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他才比较愿意与父母交谈。比如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或是取得成功、遇到问题的时候。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会不一样,做父母的应努力去创造、去把握与孩子谈话的时机。

2.像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一样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失败,往往不是缺少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面,在与孩子交谈时,他们又习惯于要求孩子完全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做法包含了多么巨大的矛盾!它只会导致孩子对与父母交谈的害怕。要成功地与孩子进行有教育意义的交谈,父母必须始终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3.用体贴入微的理解代替“谆谆教诲”

父母总以为,孩子年幼无知,需要严加看护,谆谆教诲。其实,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体察孩子、理解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非但不比孩子更英明,甚至常常会发现自己还及不上孩子。父母强加给孩子的“谆谆教诲”,在孩子看来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我们常说,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训。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此,当你觉得孩子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犯了错误,暂且不要劝告,不要教诲,不要训斥。设身处地、体贴入微地去理解孩子吧――这是你首先需要做的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你与孩子之间有意义的交谈才会自然地发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你才能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孩子才能接受你的谈话,并在无形中受到你的影响。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也遇到李冲一样的情形,你首先就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分析一下教师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比如教师可能没有了解全面),暂时化解孩子的委屈,再从教育的角度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交谈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 摘自2000年第4期《幼儿教育》)

篇2:吴锦良:怎样与孩子谈话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笔耕不辍,是一个草根式的教育理论家,被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肓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给教师的建议》是为教师们所熟知的他的一本名作,另外还有一本书可以与之媲美,就是这本《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书中收集了他的8次谈话,包括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几个基本问题、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难教儿童、关于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谈谈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关于听课和分析课的几点建议和怎样作学年总结。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这本书从标题上来看似乎只有青年校长才适合看,但是实际上这是一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仔细读一读的书。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位好校长首先得是一位好教师,好校长关心的就是“教育教学”这个学校工作的核心问题,而且作为校长,面对的是更为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而错综复杂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以及全景。因此,比起教师,校长有更多的机会洞悉教育教学的真理。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把校长比作是乐队指挥,而教师是用“心灵”这种纤巧的乐器来演奏的,校长的任务就是仔细倾听每个演奏者发出的乐曲声是否和谐美妙,是否能与孩子的心灵发生共振,帮助师生共同谱写美妙的乐章。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

人们经常听到关于教师应该这样那样的许多要求。譬如说:教师应该好好备课;教师在走进教室时应该把一切个人的、家庭的苦恼和不幸丢在门外,面带笑容站在孩子们面前;教师应该善于找到通往每个孩子心灵的小路等。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我们(校长、党组织、社会各界)应该给教师一些什么。例如:为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创造环境和条件,使他不要白白地耗费精力和宝贵的时间,去做那些琐碎无用和妨碍他的创造性努力的事。

——摘自《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83页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中,教师这个职业是会带给人无限活力和生活热情的。因为教师工作的最核心特征是“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如果一个教别人学习的人自己不学习,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传授知识从来就不是直线进行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教师今天上的这节课不是反映他昨天备课的情况,而是折射出他整个学识的积累以及人格品质的情况。

要让教师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知识源泉,前提条件是要有时间。我们常常听教师们抱怨太忙太累,没有时间充电,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倡导教师要活得“悠闲”。这里的“悠闲”当然不是指游手好闲,而是指一种“闲适”的心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每天教师都因为脑力的过度紧张而感到精疲力竭的话,就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创造性的活动,必须让教师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可以有时间随手阅读,到果园里挖挖土,或者到树林里散散步,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养”的,而不是“迫”的。

如何才能保证教师有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呢?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列举了以下几条建议: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家校的合力;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学会自学;简化批改作业的任务,低年级一般采取由学生自我检查或互相检查的方式,高年级的数学还采取这种方式,其他年级其他科目则基本采取教师抽查的方式。也就是说,教师不需要批改所有的作业,并规定高年级作文不能写得过长,只写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把教师从文牍主义中解放出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里,每个教师一学年只写两份计划,一份是教育工作计划,另一份是授课进度计划(后者比较特别,包括学生思维发展计划、个别学生的辅导和课外阅读计划等);规定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外参加的活动,每周不能超过两次。总之,他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教师自由支配。

接下来的问题是,教师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自由的时间,仅有自由的时间是不能自然而然地养成一个充满活力、热爱生活、蓬勃向上的教师的。一个优秀的教师所要具备的首要品质一定是研究型的。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一个爱研究的教师往往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干劲十足的教师,而一个不爱研究的教师则往往是一个消极悲观的、怠惰冷漠的教师,因为后者把本应该充满创造性的工作硬生生地变成了机械重复的工作,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生活,只有研究才能让教师每天有新的发现、新的尝试以及带来的成就感和希望。但是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要做的研究不是创新理论,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借助理论来思考。至于如何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校长可以和教师们共同研究。比如,在听评课这件事上,事实上,校长作为旁观者是很难简单下出对或错的结论的,只有和作为当事人的教师一起讨论,才能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当校长在教师面前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时也会感染教师,激发教师的探究欲。应该说,对于研究,校长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因为在他眼前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图景,面对着更多的人与事,创设联结的机会更多。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里,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实验室”,每一位教师积累的东西各不一样,这其实就是一个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案、反思记录、阅读的书籍、研究的论文,还有收集的素材、直观的教具等。另外,只有当一个教师爱上了研究,他才有可能爱上阅读。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里,集体思考和集体阅读成了一种风气,教师们自主结成阅读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书本进行研读,并定期组织报告会,内容不仅有教育,还包括社会、政治、美学和自然科学等,由教师自愿报名作报告和听报告,报告会还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参加。

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教师不仅阅读教育类书籍,更阅读了大量的其他书籍。广泛的阅读才能帮助教师触类旁通,从更高的层面来看教育问题。阅读和研究为教师的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元素。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更多的精神养分,比如音乐。尽管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在农村,但是他还是创造一切条件让教师们欣赏音乐,在学校的唱片室里摆放了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随时供教师欣赏。此外,几乎所有教师家里都有电视机,学校也有三台(在当时,电视机还是稀罕的物品)。再比如兴趣爱好。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包括园艺、养蜂、旅行等。

是不是“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

难教的儿童是些什么样的孩子呢?直到不久之前,这样的一种说法还是相当流行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既然这样,那就应当没有难教的学生了。而所谓难教的学生,是无能的教师臆想出来而为自己的教育无能找借口。因此,为了保险起见,难教这个词经常被加上引号,这样做比较安全。没有难教的儿童是,只有加引号的“难教的”儿童,这样一来,意思就大不相同了。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听到这些是很痛心的。我们听到学生不好、成绩不良是我们工作不好的结果,感到痛心。难教的儿童总是会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教师都十分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所谓难教的儿童,是一些由于种种原因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孩子。那些常用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在对一般儿童的教育工作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用于难教儿童则会徒劳无益。这就需要探索某些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摘自《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136~137页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讲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正面肯定这句话,他说这句话是让教师们痛心的,因为似乎“不好的学生”是由于教师造成的。这句话自然有些绝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难教的学生总是有的,但是就像医生不轻易放弃绝症和重症病人一样,教师也要给这些学生以信心和希望,这就是教师职业和医生职业一样拥有的高尚性。如果在医生口中说出,你的病已经没救了,回去等死吧,每个人都会觉得医生太过残忍,但我们的教师常常会用鄙夷失望的眼神打量着难教的学生,实际上这也是给学生宣判了死刑。每一个难教的儿童都不太一样,有各自的特点和背后的原因,但一般来说,难教的儿童往往在智育和德育方面都有些问题。

先来看智育方面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知道,人天生是有求知欲的。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自尊感”被伤害了,“自尊感”是在不断地努力以及进步被肯定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如果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学生们得到的回馈永远是“不好”“不好”,加上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们自我调节和抗挫折能力还不够强,那么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娇嫩脆弱的“自尊感”就会变得粗糙,最后导致自暴自弃。“难教的学生”在智育方面的缺陷往往和他童年时的成长环境相关,人最初的好奇心以及对事物关系之间的思考,严格来说,不是纯自然性的,而是社会性的。也就是说,是家长和教师在引导他观察、发现和思考,而不是自动的。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让大家都体会一下所谓的“后进生”的心态,他们通常是坐在最后一排,被人遗忘的角落,什么也听不懂,也没人会关注他们,无事可做的他们自然就掏出小刀来刻桌子,或者发出些怪声音让教师和其他同学意识到他的存在。

除了智育方面的问题,“难教的学生”往往还存在着德育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人作恶使人变恶,教人行善使人变善,但若是既不教恶也不教善,结果还是会使人变恶,因为人有本能和欲望。所以,“难教的学生”的内心生活往往处于原始状态,对美和丑没有敏感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的心灵中埋藏着邪恶的话,那么它一定扎根在不信任的土壤之中。因为他们曾经遭受过的摧残和粗暴让他们的内心长出了仇恨和提防的毒刺,警惕地抵触那些试图靠近他们的人。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能幻想立马拔出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些毒刺,因为这些邪恶的毒刺已经深深地扎在他们心底最敏感最隐秘的地方,如果一下子拔掉,会让心流血。因此,智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良的教师,会用高度敏感的心去体察学生,拨动他们的心弦。如果你认为一个善良的教师是一个听之任之的教师,那就错了,善良的教师也会督促、强制甚至有逼迫的时候,但即使是在再愤怒再失望的时刻,他也不会去扑灭儿童心中宝贵的火花——成为一个好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只要孩子们能感觉到教师的真诚,他们就不会抵御他,而是被他打动。苏霍姆林斯基称这种教师为“教学能手”。教学能手都有高度的情感修养,他们很少大喊大叫,这不是他们在压抑,他们也有生气的时候,但是生气的时候也不愿意去惊扰学生,他们明白喊叫会让人失去理智,喊叫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不认识自己,更会让学生们惊慌失措,从而阻断自己与学生们的交往。教学能手会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们能够从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中感受到几十种细腻的情感情绪,所以真正的教学能手的情感和语言表达都是十分丰富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情感修养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其中最为核心和根源的是“对孩子的包容和信任”。的确,教师也是人,有人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学生也会伤害教师,尤其是那些难教的学生。一些教师将难教的学生的不良行为都看做是有预谋的、恶意的、不可谅解的,会对这些孩子也产生敌意。一方面有时事实并非如此,另一方面,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要明白,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容易感情冲动、意志薄弱、缺乏理性。因此,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应该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去理解和包容他们。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能手不会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个水平上。此外,教学能手对“难教的学生”很少用“不许、不许”这样的禁止话语,而是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来代替消极负面的语言,原因除了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外,还在于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这样他才能用对的行为代替错的行为。

篇3:教师怎样与学生谈话

一、懂得尊重学生

学校中的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谈话,其决定因素很多,但关键一点是要尊重学生。所谓尊重学生,就是要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要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就是要关爱他们的人格与人性等等。或者更进一步讲,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能够自觉地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人去共处、去交流、去合作,而不是一味地控制、管教、束缚他们,把他们置于被统治、被领导的地位。纵观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教师不尊重学生,如打学生、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的事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老师还常常抱怨说:"现在的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教,你让他向东,可他偏向西;你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去做什么。"其实。这些老师只看到了学生不听话或不好管的现象,而没有寻找原因。作为老师,不用好眼神去看学生,不用柔和的声调与学生讲话,不用爱心去接纳学生,学生怎能愿意接近老师?不愿意接近老师的学生,又怎能愿意与老师交谈?没有交谈,学生又怎能听老师的话呢?

二、创造高质量谈话空间

教师如何才能开辟高质量的谈话空间呢?首先,它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的具备,如心理咨询室、谈话天地、热线咨询等;其次,它也不是仅靠老师无条件地迁就学生,如学生有错误行为,老师也不指正、不批评,而只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宽容等。最为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理智上、在情感上与学生“同唱一首歌”,“做有人情味”的教师。

三、讲究谈话的艺术

在谈话时,要注意谈话的技巧,要讲究谈话的艺术性,使之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欢快的乐声、误人禁区的哨声、驱除苦闷的笤箸。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也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讲究艺术,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谈话前要明确目的计划

教师找学生谈话之前,要备好话题,备好步骤。内容上先谈什么,后谈什么,怎样引入话题,怎样结束,均要有个计划。谈话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要批评某个缺点,还是要表扬其优点。

2、选择好与学生谈话的地点

教师的教育阵地主要是教室和办公室,与学生个别谈话,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首先必须对学生以诚相待,施之以爱,这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谈话时应能从老师的口语中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得进,达到谈话的目的。

3、营造平和的谈话气氛,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谈话时,如果是在办公室,要请学生坐下,给学生倒杯水;批评性谈话更要如此,注意态度和蔼,语气亲切。首先必须对学生以诚相待,施之以爱,这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谈话"时要让学生对老师有一个亲切感,觉得你既是老师又是朋友,彼此之间能互相信任;其次,提出的指导与要求必须具体、明确。我们的谈话要有针对性,不能一次涉及问题太多,尤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尽量少。与学生谈话——爱是前提;平等是基础;语言简短是注意点。技巧是描述、陈述、鼓励、明确。教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离不开谈话。谈话是一门艺术,而谈话的技巧直接关系到思想工作的成败。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和学生谈话怎样教育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有他丰富的内涵。有些细腻,有些粗犷;有些外向,有些内敛;有些亲近,有些疏远,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关爱。总之,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做到两个"平等":与学生人格上平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消除学生顾虑与拘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受到启发。惟有真心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才能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交流,心理上有了沟通,心灵上引起共鸣,学生才能敝开心扉。

4、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与学生的良好谈话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谈话时应能从老师的口语中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得进,达到谈话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合格的、成功的教师,懂得怎样与学生交谈,怎样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学生、感受学生、激发学生等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吴锦良:怎样与孩子谈话】相关文章:

为吴锦泉而感动作文04-15

我心中的吴锦泉作文300字04-22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吴锦泉观后感04-08

肃清李嘉与万庆良流毒02-27

良大学校风与争创一流大学的关系04-21

上一篇:采五区2008年行政工作总结下一篇:静宁二中校园安全整改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