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新凤教语文》读后感

2024-04-25

《盛新凤教语文》读后感(精选3篇)

篇1:《盛新凤教语文》读后感

读《盛新凤讲语文》有感

张小青

这次有幸读了特级教师盛新凤的《盛新凤讲语文》,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她说:“课堂是孩子们情感拨依、心灵依托的主要场所,作为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个体,他们有权追求高质量的课堂生活,老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有力量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命的价值。诗意地、舒展地、快乐地、充实地生活在课堂上,是孩子们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让孩子们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是老师的崇高责任;让们们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是师生共同对艺术化教学境界的追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语文强调它的工具性;而诗意的语文则更注重它的人文性,认为它是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情感的塑造,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生命的滋养。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没有绿意浸润的枯涩。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才能开出生命之花,需要诗意之水的滋润才能结出心灵之果。当我们的课堂变的绿意葱茏、芬芳四溢之际,也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崭新的诗意境界之时。

可是,回想自己在语文课堂上的种种“劣迹”,我不禁汗颜。记得面对学生茫然的眼神时,我总会恨铁不成钢地说上一句:“你们就不会动动脑筋想想?”面对学生出乎意料的应答时,我总会懊恼地埋怨说:“你没有读懂课文,瞎起什么哄?”面对学生怯生生的眼光时,我总要说:“怕什么,难不成老师吃了你?”多么低劣而又无情的话语,多么粗俗而又生硬的论断。对照盛新凤老师的雅情,我的心灵为之震颤。我让我的孩子们生活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呀!难怪他们为语文而苦恼,为语文课堂而怯步。

盛老师的这本书中还有一些课堂实录,让我印象深刻。如:里面有一篇《卢沟桥的狮子》课堂实录,盛老师还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自己也准备了五项资料:马可•波罗的话、“卢沟晓月”胜景的配乐朗诵、“七七事变”的录像、纪念馆的狮子和教者四句读后感。课文、学生自备资料、师备资料,组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大餐,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穿行于现实课堂、历史、想象三维空间之中,在现实课堂,学生要欣赏卢沟桥狮子的美丽,审视评价卢沟桥的沧桑历史和变迁,品悟马可•波罗话的内涵„„在配乐朗诵、录像、教师的语言引领下,学生还要不时回到历史中,亲眼、亲耳、亲身体验历史真实,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真实”的历史体验,所以在学生回到课堂现实时,才会饱含深情地用自己的想象去描述卢沟桥的狮子。这节课,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卢沟桥、关于卢沟桥的狮子、关于“七七事变”等等的知识,还学会了运用课文语言,培养了想象力,增强了朗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经历着学习的过程,尝试着收集资料、交流资料、感情朗读、改写课文、拓展想象的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有了赞美之情、痛恨之情。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地落实,工具性、人文性有机地得到了整合,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我们三年级的课文中也一篇课文《卢沟桥》,内容和这篇文章类似,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盛老师的方法,并试着把卢沟桥狮子的神态作为一个读写训练点。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试着想象当时、战争年代、现在三个不同时期卢沟桥狮子的神态,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练习。孩子们通过了解历史,发挥想象,在课堂上即兴写出了卢沟桥狮子的形态。如:在写战争时期卢沟桥狮子的时候,有的孩子这样写道”这些石狮姿态各异:有的绝望地哭泣;有的愤怒地吼叫;有的想冲上战场把敌人撕个粉碎,有的小狮子吓得躲在妈妈的怀里„„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通过孩子们的练笔,不仅是学会了写话,解决了工具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也读懂了那段屈辱的历史,精神上也有了升华。感谢盛老师给我提供了活生生的教学范例。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诗意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心灵最美丽的栖居地。在这里,学生们说想说的话,写想写的字,抒想抒的情,孩子们丢弃一切顾虑与拘束,与老师一起倾情演绎,尽情释放情感,达到“忘我”之态。

也许,对诗意语文诠释非我能力所及,但感谢盛新凤老师的书给我启发。使我找到了一些可行的方法。比如要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师生心灵平等的对话,就是课堂上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就是课堂上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我想“诗意语文”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很多,而我知道的只有一丝皮毛。现在我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完全消化,但有一点我是清醒的,我必须先从课堂行为中开始诗意语文,然后延伸到作业、阅读。在不断地理论与实践中,我相信自己能找到方向。为了对学生负责,为了让我们的语文尽展它应有的芬芳!让我们诗意地教语文吧。

篇2:《盛新凤教语文》读后感

【大师网——精彩专题】,点击下载!全站免费!

“和美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操作程序

浙江湖州吴兴区研训中心 盛新凤

“和美语文”是在借鉴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思想,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通过构建“亦雅亦俗”、“雅而俗”两种和美语文阅读教学范式,追求课堂教学的高雅之美和通俗、实用之美,努力创造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境界,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和美语文”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美好境界,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基本操作程序为“寻点——拉线——-丰枝——画圆”。

寻点

“和美语文”是一种教学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追求,它的落脚点应是“和”与“美”。如何才能使课呈现“和美”的境界呢?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先“寻点”。

一、寻“课眼”

一堂课,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的呈现,必须有一个主轴、一个中心点,这个“点”如同是一堂课的“课眼”,一堂课有了“课眼”,就可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一篇文章有“文眼”,从不同文体的文章看,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小说、散文,都有自己独特的“眼”,从“眼”入手,可以窥到文里无限的“风景”,“眼”中可折射出文章的语言、情意、信息等浓缩的精华。“课眼”有时可以和“文眼”相叠,有时又可另辟蹊径,独立存在。“课眼”的确定可以是文章的语言点,可以是本课的语文能力训练点,也可以是文章蕴涵的情意点。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相关的点作为“课眼”。如浙教版义务教材第八册《笋芽儿》一课,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我们找的点是“理解提示语,训练朗读”。浙教版义务教材第六册课文《打碗碗花》找的点是“体会人物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两个点都是语文能力训练点。又如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我们找的点是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评价“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这个点可以说是个情意点,是文章的文意所在。苏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课文《番茄太阳》,可以找课文中的语言点“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确定了文章的“课眼”,整堂课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

二、巧定点

找到了“课眼”,还得关注课的“起点、节点、疑点、感点、终点。”所谓起点,就是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现状、生活积淀、文化储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我们的设计,开始我们的教学,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也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如上苏教版实验教材12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一起课,问学生:你们预习过课文吗?学生说已经读过很多遍课文了。按照常规的做法,应安排学生先自由朗读全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了再开讲,但课文很长,我就打破常规,让学生选取几个在预习时还读得不是很通顺很流利的段落再快速练读一下,再开讲。这就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应杜绝一刀切、起步走,抹杀个性与个人独特性的做法,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尽可能多的安排一些能让学生发挥个性学习特色的学习流程,惟有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才是课堂达到有效乃至高效唯一途径。“节点”是课堂的关键所在。一堂课的设计,有重点难点,即“节点”,通俗地讲,就是节骨眼上的东西,“节点”定得准不准,关系到课堂的成败。节点的内容要保证在一堂课的黄金时间段加以落实。课堂还要设置疑点,疑点要有现场生成性,疑点的生成最易促成课堂上的师生交锋,课堂交锋越激烈,课堂生成越精彩。感点是语感生成点,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我们利用阅读素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必须找准感点,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描写柳树外形的一句“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这句话的感点就是两个数字“两合抱、百十余”,如果充分体会了这两个数字的意义,使数字形象化,学生对这两个数字词有了充分的感觉,朗读的语感就出来,对柳树高大粗壮的形象也就有了充分具体的感受。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你找个同伴演示一下?我们平时上课的教室大概是20-30平方米,也就是相当于两三个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树阴,可见树冠的巨大,咱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象柳树的高大粗壮”。“终点”是课的目标,你的教学目标要达到的位置就是一堂课的终点,对一堂课的终点在哪,教师应该了然于胸。虽然我们主张上不封顶,但应有条基本的底线,有了这条底线,教学操作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如《燕子专列》一课,我们可以把语文知识点的训练终点定位在“掌握总分段式的基本结构。”,有了这个“终点”,我们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教学这个知识点,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有掌握它的构段方式。如果没有这个明晰的“终点”在远方招手,我们的教学是盲目运行的,也许到最后,只是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个知识点有些感受。拉线

叶圣陶先生在《教学二十韵》中,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老的这一教学思想,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有人称之为“遵路教学法”。课文作者的思路,是教师制定教学思路的指南。正确的教学思路的产生,一般过程是:首先,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思路,这是不可缺少的认识基础:然后,依据《课标》的规定,根据教学的目的,参考学生的实际,结合本身的素质修养等因素,择取最本质最精华的东西,以较完备的形式、科学的方法融化为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因此教师教学的思路不是课文作者思路的机械重复和原样照搬,而是以作者的思路为指南,参考相关因素,教师再创造的结果。(王志尚语)

确定教学思路的过程就是“拉线”的过程。线拉得好,课的结构“主干分明”。“拉线”的过程也是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基础。教材内容大于教学内容,文本呈现的是个茂密的语言“大森林”,如何从这“大森林”中“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道来,找到最集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突破,是关键。如在浙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秦始皇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军阵的布局”和“兵俑神态的栩栩如生”两个内容重点突破,根据这两个内容拉出课的主线,在“秦始皇兵马俑真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个点的牵引下,两个版块的内容犹如线的两端,各自延伸。《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教学可以选择描写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这段作为重点内容突破,在通过朗读体会了狮子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后,及时锁定语言点“有的狮子(),好象()。”进行想象拓展训练,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分别想象和平年代狮子的幸福生活和战争年代狮子的饱经磨难,这两块想象的内容构成了这堂课一条明晰的主线。

一、线的流畅性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线要注意它的流畅性,应是一条直线,不能旁支逸出、错综盘曲,如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草虫的村落》一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三个标点符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先读懂作者惊喜、疑问、意犹未尽的情感,再让学生用这三个标点符号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这两个版块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贯通,串起了一条通过读懂文章标点符号读懂课文的教学主线。这条主线,贯通了文里文外,贯通了语言的吸收与表达,给学生留下无限启迪与思考,所以说,这是一条具有流畅性、延伸性功能的“直线”,而不是“曲线”,更不是“线段”。如浙教版义务教材《打碗碗花》的设计,整堂课都抓住“体会人物心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个单元训练重点展开,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找到“将信将疑”心情的句子,体会读,这个层次的教学,以老师指导为主,第二个层次,默读下文,找到表示小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并找出相应的有这些变化的句子,读出心情的变化;第三个层次,自读最后一段,自己体会小作者的心情。最后通过词语的搭配,练习说话,进行语言的迁移。如此以一线贯始末,脉络非常清晰。保证了线的流畅性。又如《笋芽儿》一课,围绕“理解提示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训练点,在第一段课文的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示范,悟出方法;提示语助读;加提示语。整堂课的结构一线贯通,一气呵成。

二、线的延伸性

在拉线的过程中还要追求“射线”、“直线”,而不是线段,这样的课,有回味,有遐想,余音绕梁,课尽而意未尽

1.情感上的延伸。语文是属于精神领域的学科,语文的学习不仅要给学生留下语言,还要留下精神,留下情感,这些美好的精神养料可以滋养学生的人生。为学生心灵的幸福栖居打下基础。所以每堂课的结课,还要做情感的延伸,如在《秦始皇兵马俑》一课结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情感的尾巴。“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你们知道他们中都有谁吗?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后,教师顺势出示一张资料卡,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原来有那么多的国际要人都曾经参观过我们的兵马俑,并且还留下了“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的赞叹,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转化成对祖国的“爱”,这种爱的教育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达成,而是一种基于了解基础上的深切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会在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扎下信任的根基,爱首先需要信任,有了这种信任做基础,这种爱才可靠、真诚、坚定。

2.知识上的延伸。语文课要放大,要打破学科框架善于吸纳拓展,应“以言带知”,拓宽知识面是语文本身的需要,也是语文应协助别的学科共同完成的任务。所以,语文课上,老师也应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顺势拓展知识领域,把提升语言能力与拓宽知识领域两项功能同时推进。如《蝙蝠和雷达》一课,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口头填空“人们根据(),发明了()。把学生的思绪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融通。这样的延伸,使课意味深长,余音绕梁,提升了课的内涵。丰枝 “和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仅追求课的“主干分明”,还特别强调“枝叶茂盛”。在“点”和“线”的牵引下,还需“上挂下联,左右逢迎”,做到方方面面整合,前前后后贯通。把跟主线相关的文化、语言、知识等信息都整合进来,使课堂内知识点统整,使课内外信息融通,使课堂丰厚、充盈,以点带面连体,形成立体课堂结构。

一、以“言”丰枝

教学的主干是择取了文本中的主体语言,要使主干丰厚饱满,还必须调用文本中的背景语言。如笔者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先对文本进行了“削枝斩叶”,读成了一个词——“撑立”。以此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此为线,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心,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然光有“撑立”这个词还不够,还应为它重新营造一个丰厚的“语境”,好让它在新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满”,于是,“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便被调用到“撑立”身边,成为丰厚它的语境。这是一个重新组合后生成的新的教学语境。

二、以“思”丰枝

文本有言不尽意之处,这些空白点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想象在给这些空白处补白,引导学生把文本读厚。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七节课文的教学中,笔者三次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它被摧毁的样子了吗?”“很多时候,当它被高原上的风雪雷电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默默地鼓励自己?”“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做这样的联想,促成了在学生头脑中形象的描画,“以境造像”,“以语生情”,使“语、像、神”三位一体,共同生成。语成,则促像,像成,则悟神,从语切入,通过对“主体教学内容”的聚焦和“发酵”,加上文本中“背景语言”的烘托渲染,柳树高大、坚韧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巍然屹立。学生读懂一个词“撑立”,同时也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达到了“言、意共生”的目的。课堂的主线也因此变得丰厚、饱满。这是利用文本中的背景语言附加想象进行“丰枝”。

三、以“链”丰枝

课堂要留下余味,达到“课有尽而味无穷”的境界,就必须在课后链接课外资料,达到丰枝的目的。如浙教版《秦始皇兵马俑》一课,在引导学生充分研读了文本,体会了兵俑神态的栩栩如生后,适时引进课外资料,向学生呈现了一张资料卡:800多个兵俑如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让学生读了课外信息后,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信息练习说话:“有的兵俑(),好象();有的兵俑(),也许();有的兵俑(),似乎()。”课堂因此显得丰盈、充实。这是利用课外资料“丰枝”。画圆

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都非常崇尚“圆”,觉得圆是最美的图形,它昭示着流畅、运动、活泼、宛转、和谐、完美等特征,故有圆满、圆通、圆融、圆润等说法。“中国古人推崇圆满和圆融的境界,追求圆融无碍、流转不息的生命境界。圆是中国古人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的表现”。“作为造化精神的表现,艺术只有体现圆浑,与造化为一,方能做到气韵生动,而臻于化境,体现出恰到好处的和谐特征”。(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所以,书法作品讲究气脉要圆畅,思绪要圆通,结构要圆备,风格要圆熟,语言符号要圆转。艺术语言要求“流美圆转”“珠圆玉润”、“字正腔圆”。诗歌要“声律圆稳”、“落笔要面面圆,字字圆。”等等。

“和美语文”教学艺术也追求“圆”,如要有圆通的设计思路,圆转的课堂语言等,特别是课的结构,要力求圆备,把整堂课当成一个整体,要有整体的构思、布局,才能带给人美感。一堂课,特别是一堂公开课,作为一个艺术品呈现时,也应该是个圆结构。

一、画圆的思路:

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先构架,再填充,使整堂课充实、圆满呢?画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首尾呼应。如在《航天飞机》一课的设计过程中,一开始,就请学生来介绍一下航天飞机,学生当然介绍不具体了,在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仔细研读描写航天飞机外形、速度、作用的句子,积累语言、积累知识,最后,再以航天飞机自述的口吻介绍,学生兴趣盎然讲的很好。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设计,把课上成了一个圆。又如,《五彩池》一课,杭州的虞大明老师作了以下创意的设计:上课伊始,虞老师说他有个旅游公司的朋友,拜托同学们做件事,待会上完课后,帮助为五彩池写几句广告词,这样就为学生的学习订下了目标,为下文打下了伏笔。课文学完后,在学生充分感悟了五彩池的美后,让学生为五彩池做广告,学生兴趣盎然。整堂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呼应中心。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应该有个情感的主旋律,它就像航轮赖以依靠的港湾、众川汇聚的大海、万物仰慕的太阳。它是中心、是航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呼应中心。“众星捧月”,使教者、学者、听者的情感在同一点上不断回环、共振、升华、深化。如《秦始皇兵马俑》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感悟兵马俑的陈容的威武雄壮及神态的栩栩如生时,师生的思维、情感一直在秦始皇兵马俑真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惊叹中回环。

3、细节照应。“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细微的地方”(于永正语)故而,在细节处照应,便能给人留下精雕细刻的深刻印象。如《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开始在研读柳树样子一段时,引导学生生疑:柳树的外形这样高大粗壮,这是一奇;树枝和树干这样的粗实而坚硬,这是二奇;树叶绿得这样饱经沧桑,这是三奇。结课时又回到再读这段话,教师继续抛出问题回应开头:这回你知道它为什么长得这样高大粗壮?树干和树枝这样粗实坚硬?叶子绿得如此饱经沧桑?在学生一一回答谈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后,教师再逐一把问号擦去。如此从生疑到解疑过程的清晰展示,前后照应,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给人的感觉,好像在修整这个“圆”。

二、圆的特质: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所画的圆应有以下特质:

1.同心圆。如何才能画成几个同心圆呢?首先要确定主题,在主题上不断回环。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在每个内容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反复回环到中心句“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上,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复沓式结构,课堂情感也在这种反复回环中不断推进,给人留下“圆”的印象。其次,还应在细节上照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教学,学生读了描写柳树样子的语段后,生成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这株高原柳树这样高大茂盛?为什么高原柳树的枝干这样坚硬?为什么高原柳树的叶子绿得如此饱经沧桑?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一一自答,最后逐个擦去板书中的问号。这种细节上的前后照应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觉得课始终在画圆,而且在画“同心圆”。最后,还应在点上敲打,如笔者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对“撑立”这个词,反复敲打,先是体会它的表层意思“张开枝干高大粗壮的样子”,然后体会它含着的意思:在高原的恶劣环境中,柳树拼命地“熬、忍、坚持,跟死神较劲”,就这样在高原上“撑过来”;最后让学生提炼“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这样分几个层次在“撑立”这个点上反复敲打,使文意的挖掘逐步深入,在外观上,好象在修复、完善这个圆的结构。

2.开放圆。“和美语文”主张建构开放的圆。系统论中强调:圆如果是封闭,就等于死亡。所以在课前、课中、课后,我们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使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开放、更主动的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课文学完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分门别类去网站查阅资料。

1、地理位置组:查阅卢沟桥的地理位置。

2、建筑构造组:查阅卢沟桥的建筑构造,以及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3、景物特点组:查阅有关卢沟桥上狮子的图片、文字资料。

4、历史资料组:查阅与卢沟桥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5、游人评论组:搜集查阅有关对卢沟桥的评论文章。这样就像给了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自己到课外再去拉线、画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画的是一个“开放的圆”。

篇3:盛新凤教学实录—《去年的树》

执教:湖师附小 盛新凤

记录者:崇文实验学校 张玲娟

一、揭题导入,初读交流

T: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摇曳着茂盛的枝条正动情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图画呀。是吗?

S:(犹豫着说):是。

T: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段美丽的故事。(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T: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你可以一个人读,可以找伙伴读,让我们尽情地与课文交流对话,看看会有哪些收获?(教师巡视,学生读书3分钟)

T:读着读着,你有什么话想说了吗?你的感受,你的疑问,你的收获都可以说。

S:我想对课文提一个问题:树为什么要锯掉?

S:我觉得收获就是,我觉得树和鸟儿真是一对形影„„那个至交的好朋友。鸟儿从南方飞来后发现树不见了,就千里迢迢地寻找树。他通过各种方法,终于找到了树变成了火柴。最后火柴被点燃了,变成了„„

T:你是被小鸟和大树之间的这种真情感动了,是吧?好,还有谁?

S:我想对作者提个意见,提一个疑问。为什么这篇课文取名为《去年的树》呢?

S:我发现了鸟儿它是一直十分守信的鸟儿。

S: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树锯成了木条,制成了火柴,点燃成了火以后,鸟儿还会对灯火看了这么久,还唱起了那首去年的歌?

T:同学们问题很多,感受也很多。你们了不起,第一次与课文接触,就有那么大收获了。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你们发现了吗?以什么为主的?S:对话。

T:它是以对话为主的。你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数数一共有几组对话?S:有四组。

T:哪四组,你数出来?

S1:小鸟和大树的对话。S2:小鸟和树根。S3:小鸟和大门。S4:小女孩的对话。

二、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1、指导学习第1组对话。

T: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对话。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地惜别。(学生串读对话。)

T:你们想,这对好朋友在分别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对话的?请你也就近找一下你的好朋友来练一下这组对话,好吗?(生就近找一位好朋友读,师指导)

T:你们想表演,想读了,是吗?(指名一组读)

T:老师发现她读的时候,“我明年一定回来”,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S:因为它答应„„因为树叫它明年回来,它答应了,他们是好朋友,所以它语气非常坚定。

T:真好,她是坚定地向朋友保证,明年一定回来,是吧?在指名读。

T:你真像大树啊。你在模仿大树的语气是吧。

S:大树的语气很粗,有一种非常成熟的感觉。

T:你的感受非常独特。从他们地对话中,我们感觉到这对好朋友他们地感情是多么深厚啊,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像刚才那位男同学这样读出自己的个性,女孩子读小鸟。咱们一起来对对话看,好吗?(男女生分角色读)

T:你们这是在向朋友保证啊,坚定些,再来一次,好吗?(女生读)

2、自学三组对话。

T: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老师想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来练读,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生自由练习)

T:请你们这一组。(指名读)同学们他们这一组读得怎么样?S:(犹豫着说)好。

T:都觉得好?这样吧,你们有意见可以提,你们觉得好可以夸夸他们。咱们跟他们直接对话,好不好?

S:我说小鸟应该读得更焦急些。我觉得这样子还不够焦急。

S:我觉得小鸟应该读得再活泼一点。

T:活泼,你觉得是吧,情感上要焦急一点,样子要活泼一点,是吗?

S:我觉得树根应该读得悲伤一点。因为树根和树它们两个是命运相连的。就等于是好朋友一样。如果哪一方不见了,或者死去了,他们应该是很悲痛的。

T:这是你独特的体验,真了不起。

从同学们的意见中,我们感觉到了,大家都觉得作为主角的小鸟的话非常重要,应该好好地体会把握。是这个意思吗?那么就这样,让我们先来重点练读小鸟问的三句话。这样吧,你一个人先在位置上看着屏幕自己练一练。感觉一下,体会一下,该怎么读?开始吧。(生自由读)

T:教师依次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直至读出焦急的语气,最后齐读训练3遍。

T: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这一分真情感动了?

*角色扮演,体验感知。

这样吧,谁来做一回小鸟。好吗?你也来做一回小鸟。你别拿书。出来,就出来。你们在教室里,就这样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她的好朋友,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明白吗?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两组同学分角色一起进行)

T:小鸟,找到朋友大树了吗?S:找到了。

T:找到了?知道了,但是还没有找到。找不到朋友大树,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这句话。(生读)

T: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的心情怎样?你说

S:我的心情非常焦急。T:你焦急。你呢?

S1:非常紧张。S2:我为小鸟而感到悲伤。S3:我感到伤心。

T:你伤心,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你们怎么呼唤的?你们怎么呼唤的?

S:大树你在哪儿呀?

S:大树呀大树,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啊?

T:还有„„

S:大树你去哪里了啊?

S:大树你快回来吧,小鸟正在等着你呢。

S: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的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

3、二次质疑,体悟主题。

T:真好,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情。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生读,有误)

T:读着读着,你们又有什么问题了?有问题了吗?

S: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T:还有那么多问题,就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你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明白吗?有问题你站起来就说。

S:我能解答**提出的问题。因为在一年前,这小鸟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也天天站着听鸟儿唱歌,可见他们是那样的相依„„那样的友好。他们简直成为了一对知心朋友。然而,这个冬天过去了,第二年鸟儿却看不到大树,只看到了它残留下来的树根。它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在油灯里看到了树的化身。这是它不禁想起了大树,他和树那戏剧的一幕幕。它看着灯火仿佛看到了大树的身影。所以它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

T:你说得真好,你说了那么长长的一段话。请坐,还有谁有问题?

S:它正是在歌颂大树,因为她的灯火照亮了别人,给人间亮光。所以,它在歌颂大树无私奉献精神。

T:你觉得小鸟的歌声当中还有为朋友骄傲的心情在里边?你体会的真好。还有谁有问题?你说。

S:我想问一下,鸟儿为什么要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T: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后来要飞走了“盯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儿”。你品出什么来了?

S:灯火是火柴点燃的,火柴是大树作成的。鸟儿可能把灯火看作大树的孩子。它想看看大树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S:因为它对大树的友情很深,而现在,火柴就要„„大树的生命快要到尽头了,所以看了一会儿。

T:它不忍心„„它„„看着这个朋友,它包含了深情地看了一眼。是这个意思吗?你再说。

S:我觉得是小鸟想念大树,它才会看着灯火„„

T:对呀,他们多少时间没有见面了?S:一年。

T:一年过去,往日的朋友已变成了今天的灯火。小鸟怎么不伤心,不忍心。他看了一会儿,他看了一会儿,他在用目光在和大树交流感情呢。同学们„„还有谁要说?

S:我觉得大树,鸟儿在沉思„„因为它就是看着这个灯火就是大树,当时大树被伐木工人砍中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当它变成灯火照亮别人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它在沉思。

T:哦,沉思,这是你的理解。还有,请你,你说。

S:它可能第一眼看了灯火,不相信灯火是大树;它可能第二眼看了灯火,它觉得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T:对呀,它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它那么熟悉的朋友大树。所以它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当它认出来的时候,它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后来他为什么又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又看了一会儿?

S: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这也证明是大树的生命结束了。它想在和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它一眼。

T:你说得真好。这两个看之中,包含了小鸟多少的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地交流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这一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我睁大眼睛„„”读。

T:老师深深被你们的这种朗读感动了,你们这两个“看”字啊,读得盛老师这个情感随着你们的朗读在牵动,在波动。能再读一次吗?(生再读)

T: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

S:我想说,大树,永别了。我要走了,我现在已经为你唱了歌,已经赴了约定。我以后还会寻找你另外的火柴的踪迹,再为你唱歌。

S:大树,永别了,我会永远怀念你的。

T:你说得真好。你真是一位有感情的同学。

S:小鸟第一次看到大树可能会说,去年强壮的树,怎么变成了这样?

S:朋友,去年你如此强壮,现在怎么变成了这样?

S:我觉得他会说:大树我一生能交你这样的朋友,真是一大快事啊。

T:对呀,大树也是这样的心情,应该。你说。

S:第一次看的时候,会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大树你如此高大的身影,昔日高大的身影,却变成了如此。最后会说,大树再见了,我希望能再见到你。

T:这是他的心里话。你再说一次吧。

S:对不起大树,我来晚了一步。要不然,我还能看到你生前的身影。现在我要走了,请你以后多保重啊。

T: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啊。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T:三遍齐读(诚信)

三、拓展练习,交流升华

T: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地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之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

S:愿意。

T:好,那就赶紧拿出来,为大树写几张深情的话吧。(自由写,师指导)

T:好,来,请你先说吧。

S:我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乡,但在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T:你写出了大树的心里话。还有谁?

S:啊,亲爱的小鸟,多日不见,你过得怎么样?虽然我们今世不能相见,但是这一生能有这样的朋友,我也觉得死而无憾了。如果有来世,我希望我们能再做一对朋友。

T:他觉得死而无憾了,获得了这样真挚的友情。真会说话。

S:我的朋友啊,朋友,我不能再听你歌唱了,再也不能和你一起分享快乐了。但你我之间的友情将永远燃烧在我的心中。

T:你这个“燃烧”,把你炙热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S:小鸟,我的好朋友,我将被燃尽了,在此之前,我想对你说,永别了,小鸟。我今生能交到你这样的朋友,真是有幸啊。你非常诚信,我们永远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T:你的话语中充满了情感。

S:小鸟,你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不远千里来给我唱歌。最后我要用我最后一次火光来照亮你,永别了。

T:同学们,这是大树的肺腑之言哪。你们说出了大树的心里话。大树他就是这样来表达对小鸟的情感的。但是作为这一篇美丽的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想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对伐木人„„想对谁说,就对谁说。

S:我想对可恶的伐木人说,这些伐木人只为了制造火柴,而拆散了这么一对好朋友。

T:你觉得愤慨是吧?

S:全世界所有真诚的朋友说,真诚是无私的,是难能可贵的。请大家好好地把握这一分真诚。也许这一回失去了,下一回就没了。

T:这是你从小鸟和大树的情感

S:我想对伐木人说几句,你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砍伐了树木。可是,你们是否知道,真情被你们破坏了,如果你们还有一些良知的话,不要再让更多的小鸟伤心了。

S:你的真情被我感动了。和天下所有的朋友说,愿你们珍惜这些友情,永远和自己的朋友活下去。

T:相处下去,还有其他的吗?

S:虽然,你们只砍伐了一棵大树,你们破坏了一对多么真诚的友谊啊?希望你们不要这样。

T:其实你们还有另外的,不光光是破坏了友谊是吧?

S:树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下雨天可以避雨,太阳大可以遮光。

T:仅仅是这一些吗?我已经注意到同学在关注环保问题了。向作者说的有没有?

S:我对树根说。大树走了,你不要太过于伤心,他也不会想看到我们伤心。

T:最后一个机会给你好吗?

S:我想对作者说,你为什么要写这么悲惨的结局,不好写一个稍微好点的结局。

T:刚才,盛老师听到了你们那么真诚肺腑的话,这节课,我们通过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我们一起和课文进行多次的交流对话,让我们真正地走进课文。难得的是有的同学还和伐木人对话,和树根对话,还跟作者去对话,学完课文之后,我在想啊,如果咱们这个世界如果能真正的交流对话,那该多好啊。

[设计意图]

一堂课的呈现决定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即(理念)。当一个教师在上面呈现其教学时,下面教师坐在下面听、记、想,这个过程,我们中听课,也叫看课,我觉得更恰当的说法应是感受课。调动了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去跟课、交流、对话。跟台上的师生交流、对话、(对话包括情感的、思维的、精神的等)哪怕是课堂中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的小插曲,也有我们大家在一起共同分享、体会。

所以,我们说,听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我们那么多师生在一起交流互动的过程。

《新课标》中有这么一段话“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怎么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实践中?我重点促进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努力构建生命的、诗意的课堂,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在语文课中诗意地栖居,从而来享受我们的语文课。

(一)、师生对话——在人际中诗意栖居

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就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它不是“学”围绕着“教”或“教”围绕着“学”的。天体运行中行星与卫星式的关系,也不是“一方面”与“另一方面”的平面构成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

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教师不仅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更是学生生命潜能的激励者,是学生资源的开掘者。要真正的把学生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的过程。当我们用这样的理念去调整我们的师生关系的时候,会发现,课堂的人际变得和谐,空气自由了,学生的心灵放松了,情感释放了,思维活跃了,想象放飞了,生命的课堂构成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生命的存在不再分割。师生一起在人际中诗意地栖居,共同享受我们的教学过程。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准备好一百顶高帽子给孩子戴,孩子的心是可以利用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好胜、好表现、自信的心理,来创造我们的课堂奇迹。

(二)、自我对话——在心灵中诗意栖息

现代社会忙忙碌碌,人们过分追求、创造看得见的价值,却忽视了自己的心灵,我们变得无暇去顾及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的心灵。我们甚至忘了感动。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用眼睛吃东西”,用精神来营养自己。那么看到真,会去追求,看到善,会感动,看到美,想去欣赏,情感就丰满了,心灵就充实了,趣味就提高了,素养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一个大写的“人”就形成了。这样的自我是充实的,厚实的,有魅力、有力量的。是值得我们自己信赖的。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的人文性。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工具与人文孰轻孰重的争执中摇摆不定。《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让我们的语文课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精神的家园。

上这节课的初衷是读课文时的一种感动,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更为作者为我们设下的那么多的情感空白。小鸟的那份执着与忠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我决心来演绎这份纯洁的友情。我一遍遍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动自己。因为我知道,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感动。

(三)生本对话——在文本中诗意栖居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称之为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也就是让学生与文本谈恋爱,当然,教师也是文本的恋人,我们谈的是三角恋爱。关键要找准对话的切入点,激发对话的兴趣。

这堂课的对话流程是这样展开的:

1、初读课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把自己与文本接触后的最本原、最原始的,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的感受谈出来。)

2、演读课文,倾心对话。(深入角色,朗读四组对话,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

3、引导想象,补充对话。(深入研读最后一段,想象小鸟的心理活动,升华情感。)

4、拓展延伸,多向对话。(跳出文本,以读者的身份审视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与伐木人、作者进行多向对话,从而产生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与文本四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融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是教师思想的橱窗。

1)对话方式多样化。

学生与文本的主要对话方式是读、品、悟、议、辩、入。

读: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作到以读激情。

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作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这样,使学生真正把握文本角色情感的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如两次引导学生入文,你现在就是那只小鸟了。)

2)对话结果个性化。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储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就像美术中的三原色原理。)新课标语:“

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本文的主题,参考书上是“诚信,今天的课,是一元带多元,确定了一条情感主线: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其余两个主题作为副线而存在”

3)对话主题深刻化。

对话式语文教学过程是引发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的过程。在对话者彼此的碰撞与激发中会把对话主题引向深入。我常想:语文教学最终应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语言、留下情感和精神。深层次的对话应是情感的沟通和精神的共振。为了凸显本课的情感主线,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使教材为我所用。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情感目标分三步达成 : 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感情朗读、逐层体验

拓展延伸、升华体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盛新凤教语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盛新凤教学实录04-21

上一篇:爱护环保提示语句下一篇:安全典型经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