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安全系统本征与结构

2024-05-24

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安全系统本征与结构(精选8篇)

篇1: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安全系统本征与结构

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安全系统本征与结构

通过对安全系统本质属性的再认识,提出了安全系统具有客观性、本征性、目的性、环境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论证安全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系统,非线性系统,远离原始态的系统;阐述安全系统如何从原始态自组织转变到耗散结构,从而提出安全系统是以耗散结构形式存在的,同时通过对安全系统流入负熵流和排出正熵流,使得安全系统的剩余熵减少.安全系统以稳定态为中心,通过在非线性区的扰动造成安全系统质的变化,分析了安全系统耗散结构形成的过程.

作 者:张景林 蔡天富 ZHANG Jing-lin CAI Tian-fu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太原,030051 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 16(5) 分类号:X913 关键词:安全属性   耗散结构   安全系统   运行机制   非线性  

篇2: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安全系统本征与结构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我国80多所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 目前该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完善, 处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期。当前, 从我国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分析, 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 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诸多问题都显得还不够成熟, 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探索是急需和必要的。

本文欲通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并进一步探索其运行机制, 实现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管理和控制, 获得商科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 以期对该专业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结合“大商科”背景, 在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生产及流通的安全风险监测和控制、食品安全标准规范化管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等方向培养“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广”的人才, 向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具体实施的系统架构如下。

(一)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按照国家教指委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要求开设专业必修课程, 我校依托上海经济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人才需求, 结合我国商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我专业增加了以商品及其流通为特色的课程, 如《商品学》、《会计学》、《经济法》等公共选修平台课程, 以及《食品物流学》、《食品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学》等专业性课程, 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及利用商科课程, 在教指委文件规范基础上, 革新整个课程体系, 突显我校商科院校特色, 办出具有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及检测特色的应用型专业特色。

(二)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实践教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遵循方法的创新性、设计的系统性、结构的协调性、内容的成长性等原则,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行运作、有效结合。

根据商科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点, 提出了“七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见图1) , 把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了以实验教学为基础, 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重点, 社会实践为辅助, 资质考证为鉴定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

“七位一体”的框架中以“产学研”合作作为融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的交叉点, 研究过程中, 搭建更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作为校企共同教学及人才实践基地, 加强相互交流, 达成可持继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各阶段实践教学通过“产、学、研”合作为纽带, 以多种方式相互补充, 相互融通。

二、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

完整的专业教学过程包括下列各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教材选择、教学研究活动、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与作业批改以及测验、考核和考试等规划内容与实施方法。具体体现以下方面。

(一) 日常的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

1.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

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较新专业, 应实时关注本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的规范, 及时更新和修正。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及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经院长批准后重新向全院发布。

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以年级为单位, 新制订或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每年9月入学的年级开始执行, 到该年级毕业前有效。

2. 教材选用与征订

分管教学领导组织各教师进行本专业各年级的教材选用, 并将选用的书目录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单位再将录入的信息导入、打印并加盖公章后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一并交教务处教务科。

选用自编教材 (讲义) 或包销教材, 须向教务处提交书面申请说明理由, 由教务处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工作小组批准后方可选用。

3. 教学研究

分管教学领导负责管理本专业的教学研究活动。每学期开学时系主任制订教研活动计划, 由分管教学领导审批后在教学单位存档备案。

系主任负责组织本教研室教师按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并填写《教研活动记录》。每学期末由系主任完成教研活动总结, 连同《教研活动记录》交教学单位存档。

4. 课堂教学及管理

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和地点准时上、下课, 特殊情况下需要变更的, 应提前到学院信息门户教务系统中填写“临时调课申请”办理手续。

所有任课教师都应做到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和教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实验课的授课按课堂教学要求进行。按学院的规定开展课堂听课, 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也要互相听课, 听课应填写《听课评价表》。

5. 辅导、批改作业及管理

任课教师应在课外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 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 并进行批改, 督促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分管教学领导、系主任应对本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和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抽查和检查。

6. 测验和考核

分管教学领导对本专业承担课程的考试命题质量负责;系主任负责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所承担课程的考试命题工作和试题库建设;由任课教师确定难度相当的A、B两套试题, 经教研室主任审核、教学单位分管教学领导签字后送教务处, 教务处从两套题中抽取一套使用, 另外一套试卷用于补考;实行教考分离的课程, 其考试试题不由任课教师命题, 由分管教学领导或教研室安排其他教师选用试题库中的试题, 或另行命题。考试试题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者都必须遵守保密规定。

各门专业课程的考查和考试试卷, 由任课教师阅卷评分;以专业为单位, 通过集体复核减少阅卷出错率。

学生各门课程的学期总成绩, 由任课教师按学院的规定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评定, 并录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再从系统中导出并打印成绩单和《试卷分析统计表》, 并填写《试卷分析统计表》进行试卷分析。经教学单位分管教学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 成绩单和试卷分析统计表在教学单位归档;学生期末考试试卷, 由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教学单位进行整理和装订, 再由教学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送教务处教务科试卷库进行归档;期末考试试题样卷及评分标准, 由教学单位归档。

(二) 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与控制

1. 听课是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听课是强化教学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 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教学活动就有听课, 因此, 多层次听课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 为教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2. 督导是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监督和规范教学工作, 建立教学督导制度, 开展教学督导工作, 有效地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和监督, 并根据督导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教学阶段检查是教学过程管理的必要手段

教学检查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学检查包括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3段检查, 主要检查教学秩序、教学环节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1) 学期初主要监控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学期授课进度计划, 教案、备课的方式和充分程度。 (2) 学期中主要依据教学进度, 检查教师教学进度实施情况, 教师是否按学期教学要求上课, 学生反响情况, 期中考试及对其分析情况等。 (3) 学期末主要检查期末复习、命题、考试、阅卷、成绩登统、期末考试分析等, 其中考试分析对今后教学改进、教学过程质量的不断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评教是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评教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又是教学过程质量的直接体现者, 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最有发言权。学生评教制应包括学期中的过程评估和学期末的终结评估。综合评教制是指通过听课、问卷调查、同行评议、专家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考评, 由教学督导组、系领导及教师和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5.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教学研究以两种形式体现:一是发动和组织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各自的本职工作进行教学研究;二是设置教学研究的机构和人员, 专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研究队伍, 以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 质量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1. 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五位一体”的多元评价主体体系, 学生、同行、领导、督导组专家、教师本人从不同角度, 按照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对课堂教学质量做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5个级别的评价。这样, 既可以使各主体在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 又可以保证评价全面、准确、有效, 也是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

注重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

2. 完善教学奖励制度

教学奖励是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成果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是对教学实践主体价值的尊重、确认和肯定。学校正不断完善本专业教学奖励制度。主要做法是通过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竞赛 (包括课堂教学观摩类、教学改革论文类、课件设计类) 、优秀课程奖励制度、优秀主讲教师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校内教学名师制度等来开展教学奖励活动。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比赛给予教师一定的荣誉, 既增长教师的知识和才干, 也增强了教师争先创优的意识。荣誉激励是正强化, 具有长期激励的效果, 并能得到加强。教学奖励的评定工作, 要注意公平合理地评定奖项, 以保证教学奖励的信誉, 否则起不到教学奖励的激励作用。

3. 完善进修培训制度

首先, 学校要满足教师各种不同进修和培训的需求。对于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于学历较低的教师, 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等。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国内进一步交流学习的机会, 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 出国深造、国内外访问学者和进行外语培训, 使他们能始终站在学术和科技的前沿。其次, 学校可以规定各种带薪休假制度。带薪学术假制度可以使教师一边休息, 一边专心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和访问等。此外, 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 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学习和适应能力。

三、教学结果与质量跟踪调查

为了加强本专业教学体系的运行, 我们对教学结果与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对象为本专业2012届毕业生。

1.调查对象与内容

调查对象:以2012届毕业生为主, 共60人。

调查内容:学生对本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适应性的评价;学生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本专业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调查结果

本专业对近60名毕业生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 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对本专业的总体教学工作还是肯定的, 无论12项指标, 还是总体指标, 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为B级——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 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良 (A+B) ;近9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管理制度、校院管理人员素质为优良;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专业资料、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一般水平 (B+C) , 更有个别学生认为本专业在图书资料、综合能力培养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尚不够到位。

总之, 通过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社会反馈信息, 为进一步检验和发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方面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探索教学质量形成的诸多因素和相互关系, 寻求本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途径等, 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迅速推进的今天, 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成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学校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我国80多所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 目前该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完善, 处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时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探索, 是急需和必要的。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敏, 肖新生, 夏岩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EB/OL].http://wzhz.cqvip.com/hzpinglaoshi/qk/88317X/201001/33037419.html

[2]励建荣.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 2004, (4) .

[3]凌去非, 李义, 黄鹤忠.综合性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 .

[4]宫霞, 王淑珍.我国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构建的创新性思考[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7, (4) .

[5]檀德宏, 纪淑娟, 刘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3, (9) .

[6]王丽玲, 胡斌, 杨宝球.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0) .

篇3: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安全系统本征与结构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对站内实现自动监控、控制、协调等一体化的综合性自动化系统。它主要是利用微机技术将站内的二次设备进行有机组合(主要集:信号、测量、自动装置、远程控制等),并配以优化设计。这种自动化方式将传统的站内各个独立模块集合在系统中,实现综合自动化管理,能有效地防止操作失误、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等。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主要特点

(一)具有快捷全面的信号采集功能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能够对站内实现高速有效的系统控制。尤其是对变电站的监控、管理,都可以依靠自动化来实现远程监控和远程操控,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尤其是对信号能够实现高效率的采集,为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

(二)综合自动化的分层分布式结构特点

在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设置中,可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与控制对象进行设置控制级。一般分三层:全站控制级、变电站层和就地单元控制级与间隔层的二层式分部控制系统结构。这种分层分布式结构的系统可明显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能,同时,由于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其局部设备出现故障,只会引起当级系统出现故障,站内其余功能不受影响。

分层分布式结构的扩散性与开放性较高,这种控制层设计具有较高的扩散性和开放性,这不仅有利于系统局部层级的工程设计与应用。

分层分布式结构的设计简化了站内系统构造,不仅节约投资,而且整个系统的维护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三)较好的安全性能

应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后,整个变电站的运行处于自动化调节状态,能够对变电站的负荷以及电压进行有效调节,而且站内的操作、信息采集、运营管理、监控都是自动或控制或自动生成,降低电站维护人员工作强度,简化了工作人员的检修工作,不仅能降低因人为操作而导致的失误、还能有效的提高其安全性。

二、当前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运行中的问题

(一)监控的管理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容易出现后台的监控机受到人为或自身故障,而导致不能正常运行监控,同时计算机内存消耗过大也会导致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转,致使计算机出现死机现象。

例如,后台工作人员,私自用监控机浏览视频、上网、游戏或私自使用软硬盘等,都会给监控机带来病毒感染的风险,对整个变电站的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后台监控机的电源问题

在一些变电站中,由于后台监控机使用的是变交流电,而使用交流电存在严重弊端,即:系统停电、电压不稳、熔断器熔断等问题出现时,后台监控机就会失去电源而不能正常工作。

(三)双机系统切换存在的问题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变电站的双机以串口通信为主,E太网为副的状态运行,在理论上可实现保证系统正常运转,但在实际切换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卡死与信息丢失现象,导致遥控设备失效。

(四)通讯信息传递不畅

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管理,常常会出现通信通道中断而导致信息无法及时反馈,使得后台监控界面出现的画面与现场实际监控场景出现脱节,无法实现实时监控管理,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管理等工作带来混乱。

(五)规约处理问题

在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中,其通信控制器主要通过串口与调制解调器相连,然后通过调制解调器与通信通道相连,将信息送至主站。但由于保护规约较为繁复,致使保护规约需要扩展。只要规约处理出现问题,都会对遥控信号发生误动。而且保护规约过多,而且较为复杂使得其查找也变得困难。

三、加强综合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的措施

(一)做好自动化变电站的系统设计

要想做好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设计工作,首先要从变电站整体上进行把握和规划。如何实现整个变电站自动化运行系统的高智能化,使得自动化设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微型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方面的飞速发展,将新产品应用到综合自动化中来,成为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趋势也是一种挑战,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对整个自动化系统带来一定的扰动,因此,必须针对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做好设置规划,促进自动化系统升级换代。同时对软硬件的产品要进行严格筛选,确保其稳定性能,为整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稳定性提供支持。

(二)做好变电站自动化改造工作

常规变电站自动化改造,在整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常规变电站的改造要以一次设备为基础,对具有高稳定性的二次设备进行改造。一般要求对一次设备进行无油改造,二次设备的改造以满足设计要求为准。

改造中,将电磁式继电器改为“四遥”式集成模块保护;设置RTU柜来传递变电站信号;将变电站电压、温升以及电流等参数改造为简单直观的设置。此外在改造设计中,增加远程操控转换功能、小电流系统进行接地选线装置等。

(三)做好系统建设的质量验收工作

在以往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运行中暴露的问题来看,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多数与站内各装置的产品质量或安装质量有关。因此,确保系统所用产品质量,对变电站综合系统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这酒要求,在自动化变电站建设中要对所用产品严格把关,对安装质量要进行严格验收,同时对采购的产品要确保其售后服务质量。做好系统建设的质量验收工作,可以杜绝许多因产品缺陷而导致的故障,从而为系统的运营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运营管理模式探讨

变电站是整个电网运行的核心枢纽,确保变电站的正常运转是确保供电稳定的重要基础。此外,只有确保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变电站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对较为偏远的变电站,需进行必要的岗位设置,达到确保能及时发现、处理变电站的故障,有力确保变电站的安全运营。对变电站较为密集、通信、交通较为发达的工业区域,采取监控管理模式较为方便。

变电站的运营管理离不开工作人员,基于变电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人员要有更高的要求。随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和不断升级,使得变电站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与业务水平需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了解日益更新的系统各项性能和操作程序,确保能有效解决自动化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类故障,并查清故障原因。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稳步推进电力系统的深化发展,对助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不断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不断提升电网运行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也为我国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创建更佳有力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方汀,王寬,陈佑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若干问题阐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03)

[2]霍建彬,吴国沛,黄欣.运行中的500 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06)

[3]王涛,吴小亚.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优化配置[J].电气自动化,2012(06)

[4]张建,薛兴强,张羽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J].煤炭技术,2010(09)

[5]代伟,贾玉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中原油田电网的应用[J].2013(14)

篇4: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安全系统本征与结构

1 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电力系统如何规划、设计以及运行等因素。当电力系统不能正常以及安全的运行, 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工作否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甚至我国的国民经济也不能健康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对电力系统如何安全运行加以重视。目前, 我国的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数据未被充分利用

电力系统中所指的数据是包含了数字化的仿真数据而收集到的实测数据, 比如管理的信息系统, 地理的信息系统等等。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相关的技术人员并不能完全的掌握这些数据, 甚至只掌握了很少一部分数据, 而忽略了另一些具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然而这些数据信息和电力系统能否安全运行密切相关, 所以, 对数据信息掌握较少可能是导致电力的运行不安全的重要原因。技术人员应更详细的了解这些数据信息, 并将其作为相关工作的参考依据。

1.2 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的评价及控制

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有影响的因素十分多, 相关技术人员对其安全性能没有较完整的评价和预测。然而, 技术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有专业评价及更多的信息来作为参考以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控制, 以此才能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的运行。然而这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评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所需的因素。

1.3 设备方面的问题

目前, 我国部分地区仍存在资金不足, 设备陈旧等问题, 造成了该地区的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存在许多的问题。

1.4 人员方面问题

首先, 由于后期的技术人员会对电力系统进行改造, 或是因自然外力的作用, 直接影响了电力系统进行安全运行。另外, 因为人们的参与意识较弱, 在电力系统以及配电网进行规划、设计和安装等步骤时, 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些都影响了电力系统进行安全运行。

2 保证电力运行安全及配电网的安全运行的意义

在电力系统中, 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配电网, 所以, 只有做到保证配电网能够安全的运行, 才能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根据统计, 在我国, 由于配电网故障导致的停电事故占所有停电事故的百分之八十, 甚至更多。配电网即把供电系统和用户之间相连接用于电力传输的一种设施。若是配电网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 将会对用户正常用电造成直接的影响, 并将对用户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产生较大影响。就目前配电网系统的情况来看, 在其规划、运行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这许多的问题, 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配电网才能安全的运行, 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3 防护措施

3.1 安全技术进行改革创新

在安全设计以及建设配电网时, 应积极地采取科学合理的安全技术及使用较先进的设备, 这能够使配电网安全性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可使配电网可以及时而且有效的对目前出现的事故能作出正确的反应, 并可以将配电网对事故所需的反应时间缩短, 以及保证配电网可以对发生事故的故障部分有效的隔离, 以保证非故障部分能够正常地进行供电, 将配电网发生故障对用户造成的影响有效的降低。因此设计以及管理配电网的相关人员应按照当地配电网的不同特点, 选择合适恰当的安全防护系统的建设方案, 保证安全防护的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并将事故的发生的几率降低。同时应认真对配电网进行安全监控, 不断地对配电网安全运行的情况以及发生安全的故障的原因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并从中总结目前的安全防护的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此为配电网的安全的技术进行革新提供必要的依据。

3.2 加强配电网的安全管理及维修

加强配电网的安全管理及维修, 对配电网所需的安全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 有效的缩短配电网进行安全检修所需的时间, 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应该适当合理的对配电网的安全的防护的检修计划进行调整, 把安全性的管理及防护相结合, 科学合理对停电事件进行利用, 杜绝重复地进行停电。

3.3 提高自动化的水平

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的技术都应用于配电网的安全的防护管理的系统中, 不仅可提高配电网进行运行的安全性, 还能够降低配电网的安全管理的难度, 并控制配电网进行运行的成本。在对配电网的安全防护进行改造以及维护时, 应加强信息化及数字化的建设, 将配电网的综合化以及智能化逐步的实现。

3.4 完善其防护设施

建设配电网的安全防护相关设施是十分重要的, 不但可以增强配电网应对自然灾害进行抵抗的能力, 降低雷击等因素引起的安全运行的事故, 而且还可以改善系统的过电压给设备带来的危害。

4 结论

总之, 只有完善配电网的安全防护的管理措施, 提高安全的技术的应用水平, 加强对配电网的安全防护的建设等等措施, 才能对电力系统的配电网安全性能有效的提高, 才可以有效减少因为配电网的故障所导致的停电事故, 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健康和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东莉.电力运行安全及配电网的安全运行[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08) .

篇5:保证农电系统安全运行的措施探讨

【关键词】供电;企业;农电;安全;运行;措施

一、强化安全教育来使安全常识得到普及

由于农村的特殊性,农电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及技术水平普遍都不高,甚至有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受到过比较系统的培训,虽然,在各级农电部门的齐抓共管之下农电的安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单位的领导会对电网的安全比较重视,而把农电的安全忽视了;对电网设备的建设比较重视,而把安全管理方面忽视了,对改造之后的弄点网络的维修和维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么,为了使得农电的安全得到保证,对于管理部门来讲,必须要对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各种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标准等等予以重视,不断把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加以健全和落实,努力贯彻好《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以及《农村低压电气安全工作规程》中的相关要求。对于在工作中出现违规的现象必须要予以严肃的处理。另外,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把安全教育进行强化,尽量确保把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职工的头上,让每一个人都对弄点安全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认识,杜绝无票作业、随便增减工作内容、不履行工作监护以及不认真进行现场勘查等等现象的产生。不仅如此,还需要对工作中职工的着装进行定期的抽查,防止在工作中有不取电、不挂地线、不穿绝缘鞋以及不带安全帽等等现象的产生,来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产生。

二、强化日常维护,做到防患于未然

对于农村的电力改革来讲,在低电网的管理、低电网的维护以及维修资金等等方面都普遍存在着处理机制不完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使得农电网络的失修现象异常严重,农电网络的处于极差的健康水平。那么,要想把农村低压电网的健康水平进行提升,就必须要把日常的维护工作做好,要把日常的维护力度加大,尽可能的把农电网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在萌芽阶段就扼杀掉。相关人员必须要对设备的健康状况进行明确,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上报和维修,尽可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的原因、及时作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以及及时把问题解决。对于人为导致的事故,应该要追查相关的责任人,把具体的责任加以明确,把具体的义务予以落实好。另外,要安排好具体的人员来定期对线路实行维护和维修,在人员比较稠密的地区,要采取地埋方式来进行供电,并且把漏电保护器装置好,从而来保证供电的安全。在分支配电线路上,要装好低压熔断器,来把事故的范围予以限制,从而对人畜的安全进行确保。对导线松弛以及电杆倾斜等等存在安全隐患的现象要及时把隐患消除,尽量保证不出现倒杆、断线以及触电身亡等等中到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建立起安全评价的体系

(一)农电安全性评价的的重要性

由于生产过程中免不了会存在一些客观的危险性,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可能会由于这一危险性得不到控制或者是防范不当,而引发一些事故的产生。对于事故的产生来讲,它是具有一定打个规律性的,也是存在一定的发生的概率的,它是由一些客观的原因而导致的,换句话说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一旦危险性放大,那么,就会导致安全事故。那么,为了使生产过程中上的安全事故减少,就必须要对事故的危险性进行了解,并对危险性和安全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予以搞清,把握其中的规律来对危险性进行评价,定期予以检查,从而来把危险性降到最低,把安全隐患在萌芽阶段就扼杀,这也就是所说的安全性评价。

对于安全性评价来将,它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也就是危险性辨识以及危险性评价,事故的发生概率的大小程度和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之间的乘积也就是我们所说风险率,而安全性的识别能够分析风险性。对于危险辨识方法来讲,主要有直接经验法以及系统安全分析法这两种,首先,直接经验法,也就是对照预先编制好的检查表来按照一定的经验实行检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知识和经验上存在的不足予以弥补,其主要优点是方便且不容易遗漏。其次,系统安全分析法,也就是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的方法中的一部分主要方法来对危害进行辨识。

总之,安全性评价是渗透于整个农电安全管理中的各个阶段,是对安全生产进行保证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升高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农电安全评价的主要方法

对于农电安全评价的主要方法来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故障类型及其影响分析法,这一方法是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这一分析法能够把弄点系统中存在的谷中以及故障的类型找出来,能够把对农电安全所能够造成的影响进行查明,并对故障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检测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供给农电系统以及设备的维修一定的资料,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和改进。

另一种是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于这一方法来讲,它是把专家打分的模糊性转变成为相对的确定性,从而使得专家的主观性以及偏好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避免。

结 语

总之,农电的安全管理是和整个新农村建设以及三农政策的落实息息相关的,也是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的基础和前提,它关系着千家万户,那么,我们必须要对农电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重视,把安全和进度、质量以及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把握好,尽量做到安全生产,来使农电安全管理的水平提升到更高。

参考文献

[1]郑梦婕.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完成[N].汕头日报,2010年.

[2]黄曙林,徐建,胡乃军等.发展电力普遍服务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电力技术经济,2006年05期.

[3]栾凤奎、阙光辉.农电的产业属性及其政策要求[J].中国电业,2010年02期.

篇6: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安全系统本征与结构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因素

计算机网络包括两大部分, 也就是软件部分以及硬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有计算机、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 软件主要有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应当遵守的那些通信协议[1]。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要求系统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可以完成指定的功能, 一旦出现运行问题, 容易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硬件设备因素的影响。在正常的条件下, 计算机的硬件设备性能越高, 那么工作水平以及安全稳定运行的几率也就越高。尤其是网络硬件中, 用户的预留设备和输送交换设备作为关键的网络设备组成部分, 通过预留设备可以实现同网络之间的连接, 通过传输设备可以将各个用户的客户端连接起来并传输资料。这些硬件设备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第二, 网络管理因素的影响。因为计算机网络有着十分复杂的结构, 所以在运行的过程当中需要科学合理地加以管理, 从而有效避免传输过程当中的信息丢失问题, 从而保障信息传输安全, 并且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来提高网络运行的稳定性。第三, 网络结构因素的影响。在一般状况下, 规划网络的时候, 需要考虑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组成结构, 这对于其安全稳定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拓扑结构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当中的应用比较常见。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解决方案

第一, 容错性方案。容错性的设计方案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一种重要措施。在设计过程当中, 将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线路并行设计, 同时进行冗余的计算, 采用这种设计的方式能够保证用户的终端处于两个以上的主要网络点上面, 从而形成多网络连接, 改善了网络系统的容错性。在网络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 可以避免影响网络上其他的用户以及信息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从而有效改善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水平。

第二, 双网络结构方案。网络信息系统的双网络结构同容错性设计存在相同的地方, 不过在故障的诊断以及排除环节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双网络结构的设计是在主要的网络结构上加一条辅助网络结构, 采用这种设计能够显著改善网络冗余计算以及容错性。采用双网络结构能够明显提高信息数据传输的能力, 同时对主网络运行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在网络运行的时候, 一旦主网络出现故障, 那么备用的网络就会替代主网络的信息数据传输, 从而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改善其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第三, 整体网络设计方案。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当中使用的先进技术设备越来越多, 对改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性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时候, 如果可以保证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 在性能和效率环节的可靠性也就越高。由于目前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运行要求日益提高, 因此使用分散式的网络结构来代替传统上集中式的网络结构已经非常普遍常见, 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网络系统设计的发展也推动了内部结构的改变, 这也有利于故障问题的快速解决。

第四, 构件层次设计方案。通过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一步细分为网络服务层、网络应用层、操作系统层以及物理硬件层等几个层次, 可以逐渐改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服务层最为主要的作用是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比如数据库以及电子邮件。

综上所述, 计算机网络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 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效率, 因此应该进一步强化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研究, 从而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 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价值。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原来越广泛, 网络使用导致信息传送更加方便便捷, 给人们带来诸多方便, 不过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网络依赖越来越强, 其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也越来越益突出。本文简要介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因素, 并探讨常用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影响因素,方案

参考文献

篇7: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安全系统本征与结构

【关键词】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设备维护

0.引言

目前我们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电力系统变电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的保障电力输送的质量。但是,在变电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不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有着严重的影响,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许多采用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设备维护办法,来消除电力系統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建设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1.目前变电运行存在的问题

1.1操作不规范带来安全隐患

在电力系统变电运行中,操作人员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操作行为的规范性,对整个电力系统变电运行有着之间的影响。但是,从操作人员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其变电站设备系统比较复杂,而且变电运行工作也很繁琐,因此导致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其操作难度大幅度的加大。另外部分电力企业在对操作人员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只对其专业能力进行严格的要求,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为此导致人们在变电操作的过程中,其操作人员存在着许多的不规范行为,使得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大幅度的下降。

1.2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变电运行中,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可以很的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使其可以正常稳定的运行,尽可能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其安全管理制度其许多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而且如果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比较差,这就容易使得在人们在变电运行中出现问题,导致电力系统发生故障。

1.3变电设备维护不妥善

目前我们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大部分电力企业为了节约其建设成本,我们在对变电设备进行选择的过程,并没有对其质量和性能进行严格的要求,这就导致其变电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如果变电设备在长期使用中,人们都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维护处理,那么其设备零件也十分容易出现老化、损坏的现象。为此,在变电运行中对变电设备的选择和维护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我们在对变电设备进行维护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定期维护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处理,以确保变电设备的稳定运行。不过,我们在对变电设备进行维护处理的时候,其中存在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使得维护工作的效果无法得到很好的提高,这就无法对变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保障。

2.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相关措施

2.1加强变电系统工作人员的值班制度管理

应当对变电站控制系统的操作人员定期进行变电系统安全操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保证变电系统操作人员能够独立正常完成变电系统的倒闸、运行和维护工作。要求变电系统操作人员严格记录每个操作过程,以便发生变电事故时对事故原因的调查。

2.2落实交接班制度

变电系统操作人员应当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变电系统的交接班工作。在进行变电系统的交接班工作时,必须保证交班人员以及接班人员双方全部参加,并准时到位,在检察人员对整个变电系统运行情况检查无误后,交接班人员签字确认,完成变电系统的交接班。

2.3严格落实检查制度

变电系统的值班人员在值班过程中至少利用变电系统的监控系统巡视变电站一次,若遇到特殊情况,应当增加相应的变电站巡视次数,巡视人员在进行变电站巡视时,应当把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内容作为巡视指导,并严格执行,记录相关的变电站巡视结果。

3.变电站设备维护

3.1健全设备维护制度

根据变电运行管理部门的要求,要按规程进行设备的定期检查、清扫和维护工作,以保证设备各项性能达到标准,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周期、提高设备综合运行能效、使设备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目的。各电网公司和变电站要建立健全设备维护的各项制度和章程,用制度的强制约束力来强化各管理部门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使维护工作能按照设备要求得到贯彻执行。在设备维护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要手段,时刻监测设备状况,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2加强设备检测评价机制

为全面掌握设备状况,要建立设备检测评价机制,在设备投运前、运行中、技术改造后等各时期定时开展设备检测评价工作,对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发现并改进设备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设备工作水平。在设备投运前,对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在设备运行中,对设备的日常运行控制进行评价;在技术改造后,对所进行的反事故改造或技术改造效果进行评价,以检验改进的方向是否正确合理。

3.3装备安全、先进的维护用具

使用安全的维护用具、先进的工作方法,能为变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检修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变电站设备所配备的维护用具需要保证电压等级合格,工具的有效绝缘程度应严格符合规程要求。

3.4建立设备缺陷记录

变电站检测、运行人员在发现设备有缺陷的情况下,应及时记录下来,并在缺陷消除后及时注销。在紧急缺陷发生后,监控、操作人员应立即向工区领导汇报,并详细描述缺陷内容、报告现场状况,在第一时间得到指示并作出合理动作,消除紧急缺陷。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当中,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建设变电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可以使得电力资源的正常输送得到保障,满足现代化电力行业发展建设的相关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维修方法应用到其中,这就很好的满足了现代化电力企业的经济建设。 [科]

【参考文献】

[1]李云启.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2.

篇8: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安全系统本征与结构

当前的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使会计工作人员从传统的手工式会计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已经不再依赖纸张报表和算盘,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在电算化会计所面临的安全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证电算化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以下以医疗系统内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提出的安全问题探讨其解决方法。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存在的安全问题

1.内部控制机制不科学,造成管理方面的存在安全漏洞。

随着科学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内部控制的作用在每个企业中得到体现。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为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出现无秩序状态,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造成更严重的管理问题。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不同于传统会计内部控制,需要考虑更多因素,特别是对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的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因此对管理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而有的财会管理部门仍旧依赖传统会计下的内部控制原则,缺乏對电算化会计中的安全因素做恰当的评估,可能会对企业造无法弥补的损失。

2.电算化会计人员由于业务不熟或者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缺乏,造成人为安全隐患。

关于人为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数据输入错误;其二、电算化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以及网络等相关技术不熟悉,从而造成误操作或者造成系统崩溃;其三、财务主管、系统管理员和当事人显然对系统和数据安全未给予重视,使用一段时间没出问题后,就放松了安全防范意识;其四、内部人员的恶意破坏,造成数据损失或者信息泄密。

3.对数据保存环节以及数据传递环节存在的安全问题考虑不周,造成信息安全威胁。

电算化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威胁主要存在于数据存储和数据传递环节,这种安全威胁其实是信息安全威胁的很重要的两个方面。比如,数据存储在某种存储介质上,但是由于一些外界因素导致这些介质无法读取从而造成数据丢失;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黑客、病毒或者软件缺陷等方面,造成这种安全威胁主要取决于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所以,有必要在数据共享和安全保障方面进行权衡,使其达到最优的配置。

4.数据库系统设计缺陷,造成数据丢失或者泄密情况的发生。

数据库系统是电算化会计系统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通常数据库后台开发不够,不能利用数据库本身的备份管理进行数据恢复,致使失去保证数据复原的最后保障,通常表现为后门入侵、数据一致性检测造成逻辑崩溃等问题,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选择足够安全的数据库产品。

三、保障电算化会计安全的有效途径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为电算化会计系统安全提供良好的管理保障。

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内部控制的重点在于操作控制,一般操作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标准的计算机操作来保证会计信息处理的安全性,防止舞弊和犯罪行为,避免和减少差错。可以通过一系列流程化的操作控制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操作计划、机器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控制台记录规程、用机时间记录规程、数据文件控制标准、监察和检查措施以及应急措施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操作过程中造成一些失误。另外,还要考虑应用控制环节的内部控制问题,应用控制可以从信息处理模型的角度来考虑其内部控制的方法:数据输入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

2.强化人才意识,重点培养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均衡而导致信息多样化,所面临的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给会计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资源的处理、保存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处理,但计算机具体的使用者还是财会人员,因此财会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网络应用能力需要提高,可以避免人为等因素的安全威胁。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对财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3.在兼顾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加强网络改造力度,充分发挥其资源共享作用。

在进行单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升级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以保障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安全运行:其一、从软件和硬件入手保障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安全,软件方面主要考虑软件运行环境的安全以及外部侵入的可能,硬件方面主要考虑物理安全以及防火防盗等方面;其二、建立系统程序和数据的多级备份机制,防止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另外,也要考虑数据万一丢失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机制;其三、防范网络安全威胁,安装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并进行及时升级保证病毒库最新,防止外来恶意程序的入侵可以考虑阻隔外来数据以及设置安全权限,有效的保护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其四,保证数据库系统的良好运行,在选择数据库产品的时候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求严格筛选,防止数据库系统漏洞的存在。

四、总结

上一篇:感动妈妈的母亲节微信祝福语摘录下一篇:幼儿园市级示范园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