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之奇谏假道原文欣赏

2024-05-02

宫之奇谏假道原文欣赏(精选4篇)

篇1:宫之奇谏假道原文欣赏

【作品介绍】

《宫之奇谏假道》讲的是:鲁僖公二年,晋侯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灭虢夏阳。鲁僖公五年,晋侯再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看穿了晋侯的阴谋,于是力劝虞公不要借道。他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然后揭露了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于神灵。然而虞公不听劝告,最终灭国。

【原文】

篇2:宫之奇谏假道原文欣赏

一、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5年》,标题是后人加的。其内容是解释《春秋》经文“冬,晋人执虞公”这件事的本末的。宫之奇:虞国大夫,其“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谏:用语言来纠正尊长的过失,动词。假道:借路。专指军队借路以通向别国。假:借。题目的意思 是宫之奇劝谏虞君借路给晋国。

本文写晋侯向虞国借道以攻打虢国,宫之奇识破其阴谋,力谏虞公,虞公不听,结果晋灭虢返国时顺势灭虞。文中主要写了宫之奇的劝谏过程,谏词分三层:先陈述形势,次揭露晋无情(第二自然段),后阐述修德重民的道理。

二、语句大意及语言现象分析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侯:指晋献公,他是晋武公的儿子、晋文公的父亲。晋属侯爵,故称晋侯。

复: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可翻译为又,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再。但古汉语中,再是数词,不是副词。再作状语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并不表示行为的重复。因此,他们并不是同义词。

虞:国名。武王所封,其国君是大王古公亶父的儿子虞仲的后代。地盘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六十里。

虢:国名。其始祖是文王之弟虢仲。献公22年出兵灭之。

以:连词,连接为连动句的两个谓语假道和伐虢,可翻译为去。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如果虢国灭亡了,那么虞国必定跟随着也就灭亡了。”

“虢,虞之表也”句:判断句。表:外面,外围。其本义是穿在外面的衣服。《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里边穿着红黑色的内衣,外面穿着白色的外衣)

“虢亡”:假设复句。从:跟随。字形从二人会意。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对晋国,不能启发它的贪心;对外敌,不能放松了警惕。

啟:启发。本义是开门,如:“夫人将启之”。此用引申义。寇:外部入侵的敌人。《左传文公7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字形为会意。翫:是玩的异体字。轻视,因习惯而不经心、放松警惕。本句为并列句。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次借路就算太过分了,难道还可借第二次吗?

一之谓甚:主谓宾句。一,数词活用为动词,借一次。之,指示代词,指代借路之事,作一的宾语。谓,通为,动词算是。甚,形容词,过分,作谓的宾语。

“其可”句:反问句。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的语气,译难道或不译。一说为岂的通假字,反诘副词。再,数词作动词用,借第二次,省略了宾语之。之,用法同前句。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话,恐怕就是说虞虢关系吧。整个句子为宾语前置句。主语是“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谚所谓”是主语中心语的定语,中心语是者字词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者字是特别的指示代词与‘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组成者字词组,表示“„„的话”。谓是全句的谓语,说。虞虢,是前置宾语。之,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译大概或恐怕。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虞国的国君说:“晋国和我们同宗,难道会伤害我们吗?”

“晋,吾宗”句:判断句。宗:本义是宗庙。字形从宀从示会意。引申为祖宗、祖先。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宫之奇接着说:“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儿子。大伯没有跟随在大王身边,因此没有继承君位。”

“大伯虞仲”句:判断句。大伯:古公亶父的长子,即吴国的始祖吴大伯。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虞国的始祖。昭、穆:周代宗法制度的概念。周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在宗庙里,始祖牌位居正中,他的下一代的位次设在左边,称 为昭;再下一代的位次设在右边,称为穆。这样,昭位之子排在穆位,穆位之子派在昭位。父子异位,祖孙同位,昭穆相承,左右更迭。周代把后稷作为始祖,古公亶父是他的第十二代孙,居穆位。所以他的儿子大伯、虞仲皆为昭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文王的弟弟,都在穆位。这里昭、穆同义,都是儿子的意思。

“大伯不从”句:课本注为“不从父命”,说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儿子王季,就和虞仲一起出走。其实,不从是不跟随在大王身边的意思。详见《史记吴大伯世家》。是以:宾语前置的介宾短语,因为这个缘故。后来演变为双音节的连词。嗣,动词,继承君 位。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对王室有功,授勋的典册还保藏在盟府中。

“为文王”句: 为:动词,担任。卿士:官职名称,执政大臣。

“勋在”句:勋,名词用为动词,有功,立功。在,介词,对或为。“藏于”句:藏,包藏。盟府,主管盟誓典册的政府部门。“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儿子,虢仲、虢叔是王季(文王)的儿子。昭穆:宗庙的次序,始祖庙居中,左昭右穆(参本教材P56)。图如下:

始祖„„大王→王季→文王→武王

大伯 虢仲 虞仲 虢叔

按从表可看出,虢是国君文王的亲兄弟,而虞是文王的叔父,虢与文王是血统关系,虞与文王是非血统关系,虢于周比虞要亲。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连虢国都将消灭了,对虞国又偏爱什么呢? “将虢是”句:宾语前置句。虢是灭的宾语,用指示代词是复指将其前置。“何爱”句:反问句。宾语“何”前置于动词“爱”之前。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

——再说,晋国偏爱虞国,对虞国能比对桓庄之族更亲近吗?桓庄之族有什么罪却把杀了?不是因为对晋君构成威胁吗?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属特殊的倒装句法,应理解为“其爱之也,虞能亲于桓庄乎?” 桓庄之族:桓叔、庄伯的后代,晋献公的同祖兄弟,被献公杀害。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而以为戮”句:而,转折连词,却。“以为戮”是“以之为戮”的省略。“之”是介词“以”的宾语,被省略掉了。戮,动词,杀戮。这里活用为名词,指杀戮的对象,作动词‘为’ 宾语。

“不唯偪”句:唯,介词,因为。偪:通逼,逼近,这里指威胁。一说为异体关系。

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至亲因为高位而被感到造成威胁,尚且还要杀害他们,何况是因为整个国家呢? “亲以宠偪”等句:课本注为“至亲而以宠势相逼”,似不妥。不是桓庄之族凭着宠势有意威逼献公,而是因为他们地位尊显使献公疑心对他构成威胁。故作了如上翻译。以,因为,介词。宠,高位。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虞公又说:“我祭祀供品丰盛洁净,神灵一定会保佑我。”

“吾享祀”句:条件复句。享祀,祭祀。享,把食物献给鬼神。丰,丰富。指供品种类多。絜,通潔(简化为洁),干净。據,依附。等于说保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宫之奇接着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鬼神并不随意亲近哪一个人,而是只保佑有德行的人。”

非人实亲:宾语前置句。“人”是“亲”的宾语,用指示代词“实”复指前置。亲,动词,亲近。

惟德是依:句法同上。一般语法论著称为习惯说法,即“惟„„是„„”。这种说法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惟,范围副词,只有。作状语。是同前句的实,都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德,德行。此指有德之人。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别,只辅佐有德之人。’ “皇天”句:皇天,大天。皇,大。亲,指亲疏之别。《史记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惟德是”句:宾语前置的习惯说法。同“惟德是依”。辅,辅佐。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周书》上又说:‘黍稷并不是真正的馨香,光明的德行才是真正的馨香。’

“黍稷”句:判断句。黍稷,泛指五谷。黍,簧黏米;稷,不黏的黍子。馨,远处可以闻到的香气。古代迷信认为祭祀时鬼神只是享用祭品的香气。“明德”句:判断句。惟,句中语气词,用于判断句主语明德与谓语馨之间,帮助判断语气。翻译不出来。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又说:‘民众们并不改变祭祀的供品,只有有德之人的祭品才算真正的祭品。’ “民不”句:叙述句。易,动词,改变。物,物品,这里指祭品。“惟德”句:判断句。繄,句中语气词。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如果真象《周书》上所说的那样,那么,不是美好的德性,民众就不会和顺,神灵也不会享用了。

“如是,则”句:表示假设关系的多重复句。是,指示代词,指代《周书》上所说的那些话。作动词“如”的宾语。

神所馮依,将在德矣。——神灵所依附保佑的,就在于德行了。

所馮依:所字词组,所依附保佑的。作全句的主语。馮,即后来的憑,与依义近。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如果晋国攻占了虞国后,发扬美德,向神灵敬献芳香的祭品,那么,神灵享用后会吐出来吗?

“若晋”句:假设复句。取,取得,夺取,等于说消灭。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明。荐,动词,敬献。指向神灵献。馨香,指黍稷等祭品。以,连词,所连接的两项具有目的关系。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也可省略不译。吐,指神灵不吃 所祭之物。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虞公不接受宫之奇的劝说,答应了晋国使臣借路的请求。宫之奇就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

“弗听”句:连贯复句。许,答应。

“宫之”句:以,介词,带领,率领。行,走。指离开虞国。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虞国不能举行腊祭了。[晋国消灭虞国]就在这一次出兵了,不用再举兵了。臘:国君年终举行的祭祖祭祀。这里活用为动词,举行腊祭。

“在此行”句:行,指出兵。本句主语是晋灭虞因语意自明而省略。更举:再举兵。更,副词,再。表示行为的重复。举,指举兵。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

——五年冬十二月初一,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跑到了周的都城。

十二月丙子朔:十二月初一。朔,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丙子,干支记日法,指初一。“虢公”句:醜,今简化为丑。以丑代醜,并为一字。京师:京城。这里指周的都城。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篇3:宫之奇谏假道

公曰:“晋,吾宗也d,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e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f,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g。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h?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i?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j,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k。’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l,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m。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僖公五年》)

注释:

a晋侯:指晋献公。 复:再次。鲁僖公二年(前658),晋国曾向虞国(在今山西平陆东北)借道进攻虢国(在今山西平陆)。 假道:借路。

b宫之奇:虞国的大夫。

c翫(wán):同“玩”,疏忽,轻视。

d宗:同一宗族。晋国、虞国、虢国都是姬姓,属同一祖先。

e大伯:即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 虞仲:周太王的次子。 大王:即周太王。 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子在左称为昭,子之子在右称为穆,如此交替。即三、五、七、九……奇数代为昭,二、四、六、八……偶数代为穆。太王是周朝始祖后稷的第十二代孙,为穆,其子当为昭。

f虢仲、虢叔是王季的次子和三子。王季为后稷的第十三代孙,为昭,其子当为穆。

g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部门。

h桓、庄:桓叔和庄伯,分别是晋献公的曾祖父和祖父。

i偪:同“逼”,逼近,威胁。

j絜:同“洁”。

?k繄(yī)物:这件物品。

l冯:同“凭”,凭借,依靠。

m腊:即腊祭,年终举行的合祭诸神的一种祭祀。

大意: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国国君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要是灭亡了,虞国一定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增长,这支侵犯他国的军队不可轻视。上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国国君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长子和次子,太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是周文王时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盟府之中。现在晋国要灭掉虢国,又怎能爱惜虞国呢?再说晋献公爱虞国,还能胜过爱桓、庄之族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他们的势力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

虞国国君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上天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我听说,鬼神不随便亲近某人,而是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是保佑有德的人。’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还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是相同的,但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会被神接受。’如此看来,国君没有德行,百姓就不会亲近他,神灵也不会保佑他。神灵所凭依的,在于德行。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国国君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就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晋灭掉虢国,虢国国君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

【解读】

选文论述了鲁僖公五年(前655)宫之奇劝谏虞国国君之事。当时,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为的是趁虞国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国国君不能同意借道之事,并有力地驳斥了国君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国家的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确保民和。然而虞国国君不听劝告,最终落得亡国的下场。古语云“兼听则明”,整个事件虞国国君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他坚持自己所谓的“正确理论”,即使在贤臣苦口婆心的开导下仍然执迷不悟,落得这个下场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的。全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汇集和保存了大量春秋时代各国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高希)

篇4:《宫之奇谏假道》文言文鉴赏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偪(bì毙):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偪”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吉):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

(19)黍:黄黏米;稷(jì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xīn心):浓郁的香气。

(20)易物:改变祭品。繄(yì亿):句中语气词。

(21)冯:同“凭”。

(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25)此句以下有删节。

(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初一日。

(27)醜: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

(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29)媵(yì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宫之奇谏假道原文欣赏】相关文章:

超鼠奇侠之奇鼠城的叛徒读后感04-14

上一篇:我们怎样做父亲下一篇: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稿初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