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作品中的经典语句

2024-05-13

顾城作品中的经典语句(精选10篇)

篇1:顾城作品中的经典语句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远和近》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避免》 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 顾城《错过》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顾城《门前》 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顾城 我从没有被谁知道,所以也没有被谁忘记。 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 遇见只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顾城《门前》 执者失之。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顾城《执者失之》 睡吧 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顾城《生命幻想曲》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顾城《早发的种子》 你应该是一场梦, 我应该是一阵风。 顾城《你和我》 人时已尽,人世还长,我在中间,应该休息 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顾城《小巷》 你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再见。再见,为了再见。 顾城《再见》 字迹已模糊 因为思念的缘故 顾城《因为思念的缘故》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到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顾城 我要像果仁一样洁净,在你的心中安睡。我要汇入你的湖泊,在水底静静地长成大树。 顾城《南国之秋》 我愿作一枚白昼的月亮, 不求眩目的荣华, 不淆世俗的潮浪。 顾城《白昼的月亮》 在现实断裂的地方 梦 汇成了海 顾城《弥合》 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的美好。 顾城 沉默,像一朵傍晚的云 顾城 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顾城 我想,到空旷的海上 只要说,爱你 鱼群就会跟着我 游向陆地。 顾城《分别的海》 一个小纸风车 丢在发白的草上 它被微风欺骗 徒劳的追赶夕阳 顾城 爱不可怕,可怕的是爱得不够,最可怕的是爱得不够还要勉强。 顾城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顾城《安慰》

篇2:顾城作品中的经典语句

爱不可怕,可怕的是爱得不够,最可怕的是爱得不够还要勉强。

1、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2、平常,人是按社会的幸福在生命上划来划去,像裁纸刀。

3、执者失之。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4、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5、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6、你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再见。再见,为了再见。

7、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

8、人时已尽,人世还长,我在中间,应该休息

9、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10、别人占了你的座位,你没有说话,就站在我身边。我忽然变得奇怪起来,也许是想站起来,但站了站却又坐下了。我开始感到你、你颈后飘动的细微的头发。我拿出画画的笔……我画了你身边每一个人,但却没有画你。我觉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

11、阳光在天上一闪又被乌云埋掩暴雨冲洗着我灵魂的底片

12、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13、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运中。

14、我把你的誓言把爱刻在蜡烛上看它怎样被泪水淹没被心火烧完看到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

15、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16、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17、我从没有被谁知道,所以也没有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只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18、那些雪的感觉,温柔的身体的感觉,鸟在月亮里飞的感觉,都好极了。我喜欢精神的光辉。

19、我知道了我有两次生命一次还没结束一次刚刚开始在小竹门外,在小竹门外我作为一个世界把你等待

20、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们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 伤感)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21、平常人是一个钟,哑了,灵魂荡起来的时候,生命就响了,都是回声,传到很远的地方去。

22、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23、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

24、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25、我是黄昏的孩子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但只有凝望,不能倾诉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

26、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就在大海的旁边,像金橘那么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

27、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28、在青春期,友谊也会被拿来反复较量,总少了些儿时的简单与随意。

29、“别人占了你的座位,你没有说话,就站在我身边。我忽然变得奇怪起来,也许是想站起来,但站了站却又坐下了。我开始感到你、你颈后飘动的细微的头发。我拿出画画的笔......我画了你身边每一个人,但却没有画你。我觉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 ”( 顾城给谢 烨的情书 ) ——顾城 《火车上邂逅》

30、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顾城

31、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顾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32、我是黄昏的孩子 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 但只有凝望 , 不能倾诉 中间是黑夜巨大的尸床 ——顾城 《我是黄昏的儿子》

33、人,能生能聚,便是幸事,日子如何都在心情。 ——顾城

34、阳光水和灰烬,一朵花的颜色,爱的三个季节。 ——顾城

35、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顾城 《门前》

36、多想爱 走累了 走进深秋 寺院间泛滥的落叶 把我覆盖 多想跌倒 在喧哗中 没入永恒之海 多想,爱 等到骨头变白 让手和头发 到白蒙蒙中的雨中去旅行 让手握着手 静静地变成骨骸 ——顾城

37、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们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顾城 《墓床》

38、我要像果仁一样洁净,在你的心中安睡。我要汇入你的湖泊,在水底静静地长成大树。 ——顾城 《南国之秋》

39、今天像恶魔,明天又是天使。 ——顾城 《山影》

40、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 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 ——顾城 《远与近》

41、“没事干的时候,那是最美的日子。 那些雪的感觉,温柔的身体的感觉,鸟在月亮里飞的感觉,都好极了。我喜爱精神的光辉。 画也是一种生活,画到你看不见的地方去了。 ——顾城 《英儿》”

42、它们相信,石头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与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 ——顾城 《小花的信念》

43、生如蚁而美如神。 ——顾城

44、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顾城 《顾城哲思录》

45、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顾城 《安慰》

46、人生很短,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该休息 ——顾城

47、说山也高林也密 月亮都憷 说进不去出不来 风都糊涂 ——顾城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48、那时 我们喜欢坐在窗台上 听那筑路的声音 .... 如果把世界关在门外 只会使自己遭到囚禁 ——顾城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49、手我是有的 就是不知如何碰你 ——顾城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50、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就在大海的旁边,像金橘那么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 ——顾城

51、我们在风中游泳 / 寂静成型 / 我们看不见最初的日子 / 最初,只有爱情。 ——顾城

52、我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来了; 别人又给了别人,爱便流传于世。 ——顾城

53、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顾城 《生命幻想曲》

篇3:顾城作品中的经典语句

1、英语谚语的特点表现

首先是词汇简洁, 句式规整, 比如说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 心不烦。

其次是音韵协调, 朗朗上口, 比如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滴瓶不响, 半瓶叮当。

再次是比喻形象, 含义深远, 比如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言语的误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特殊语句谚语出现的时候, 经常会翻译失误, 比如莎士比亚的剧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有这样一句谚语“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对于这句话, 梁实秋翻译为:“聪明的父亲才能认识他自己的儿子呢。”朱生豪翻译成:“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他自己的儿子。”《袖珍英语谚语词典》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认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贤父知其子或者知子莫如父。”《英语知识》中《关于父亲的名言》把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译为:“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父亲。”等很多版本的翻译, 但却没有一句是完全译出了原著的表达意思。《翻译的技巧》将这句话译成:“任何聪明的父亲都不见得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子。”《英文疑难详解》翻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知道自己的儿子。”《英语惯用法大词典》解译成:“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正确的翻译。

3、正确理解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谚语

只有深刻理解, 才能正确翻译, 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原文的表达意思, 就不能正确的翻译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的英语谚语与普通的陈述表达语句是完全不同的, 它没有表达强调的意思, 是需要反译的特别语句。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 要在主句中加入表达强调语气的词语, 包括“再”或者“即使是”等。另外将原文的肯定与否定分别反译过来, 比如说It is a dirty (foolish) bird that fouls (soils) its own nest.再脏 (傻) 的鸟也不会将自己的窝弄脏。也就四, 鸟不脏巢, 人不毁家;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这两句谚语的翻译就遵从了上面的方法, 这就是对特殊语句谚语的特殊翻译方式。

4、英美特殊语句谚语的翻译方法

因为谚语是表达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的精华浓缩, 即使是一样的谚语, 但是因为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 在表达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这样一来,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谚语翻译中, 要灵活进行, 经过总结, 一般的谚语翻译有几下几种方法, 可以根据其特点灵活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第一, 同义谚语借用。英语谚语和汉语一样存在很多修辞手法, 和对仗排比的运用上都几乎相同, 表达的意思也一致, 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同一谚语翻译的方法对作品中的谚语进行翻译, 以使其符合原文表达思想, 例如Like begets like可以译成“龙生龙, 凤生凤”。

第二, 直译谚语。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 要保留谚语的原有语言的形式, 词语, 句式, 修辞等方面以及原句内容, 思想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 尽量体现原文的表达内容。例如英语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翻译成“禁果分外甜”。

第三, 意译谚语。对于不能直译的谚语, 其本身几乎不存在比喻修饰, 一般其隐含的意思都不能直接解读出来, 深入剖析, 可以解读出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必依据原文形式对其翻译了。主要是在翻译谚语的时候重点把握其内容和寓意, 使其表达符合全文的发展。例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应该译成“两雄相争, 其斗必烈”。

第四, 结合使用。因为英美和中国的文化存在差异, 其语言表达和习惯都有一定差距, 在不能单一的使用一种方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谚语时, 可以使用直译和意译两者结合的方式对其翻译, 直译可以将原文形象生动的意思保留下来, 意译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 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5、英语谚语翻译时要注意的内容

首先要注意民族特点, 要在翻译的时候保留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 民俗文化, 人们的生活习惯, 不能用自己国家的民族特征对英语谚语进行理解, 所以不能使用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汉语翻译英文的谚语。

其次要注意口语化, 一般谚语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在翻译的时候也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例如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书面化的翻译是豹改不了斑纹, 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的翻译就是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再次要强调艺术化, 一方面要简洁用词, 另外一点要对仗工整, 尽可能保证译文能够韵律和谐, 语感押韵, 容易理解。比如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译成“山和山无法碰头, 人和人总会相遇。”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要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不能够完全的死记硬背, 也不能单纯依靠字面意思理解翻译。要全方面的理解原文, 思考作品的文化背景, 社会状况, 人文因素及其任务的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 在确定合适的翻译方式。争取实现内容表达完整, 充分体现原文思想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4: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父亲

小丑鱼马林 来自 《海底总动员》

小丑鱼尼莫跟爸爸马林赌气离家出走,原本害羞的爸爸不惜远度重洋,万里寻亲,与鲨鱼、水母展开惊心动魄的搏斗,誓要找回儿子。终于,小尼莫发现,自己有一个最厉害最勇敢的好爸爸!

——威严

狮王穆法沙 来自 《狮子王》

小狮子辛巴是在旭日东升,万兽群集的欢呼中诞生的,因为他的父亲--威严的老狮王慕法沙是极受爱戴的兽中之王。虽然父亲为了救他被害死,但他给予辛巴的力量使他最终打败强敌,重新回归荣耀大地,捍卫了狮子王的尊严。

——幽默

杰生 来自 《成长的烦恼》

这个精神科医生的爸爸搞笑无比,和孩子们聊天时天马行空,没大没小,又总能在幽默的气氛中轻松解决各种问题,是个最寓教于乐的爸爸。

——含蓄

高田 来自 《千里走单骑》

父亲高田和儿子长期关系紧张,无法沟通。在儿子病危时,为了完成他的心愿,高田千里迢迢只身赶赴中国云南为儿子拍摄傩戏。父子心中冻结多年的寒冰终于融化,因为他拥有最含蓄而深沉的父爱。

——坚忍

圭多 来自 《美丽人生》

篇5:顾城作品经典语录欣赏

2. 秋天的雨/在争论不停,小水泡开始了旅行??????《水泡的想象》

3. 我喜欢走在路上,太阳爱我,也爱所有人。

4. 一九八五年弯弯曲曲的声音把我引到了兴安岭,那儿树差不多砍光了,人也走没了,大片大片的野花长起来,被阳光照得百里都是摇曳的花朵;一只喇叭留在那里,像坚持着讲花听不懂的人间的故事……/生命的自然顺序在时间中是混乱的,我做洗牌的工作,从身体潜在的记忆中将它们一张张找出来,放好,理顺,走通,发现它们是一副,全了。这是我做的工作,就像找出一个个散失的零件,装成个电视,找出一个个遗落的音符,配成支乐曲,我清理出原初的自己。天上一日,世上千年。《一段笔记》

5. 我没有被谁知道,也没有被谁忘记。活在别人的回忆里,那不是我的目的。

6. 被人丢弃的,我总默默寻找。被人争夺的,我总偷偷丢掉。当遇到惊奇时,我说:这是礼貌。《礼貌》

7. 我被粗大的生活/束缚在岩石上/忍受着梦寐的干渴/我努力着/好像只是为了拉紧绳索

8.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忧天》

9. 我要像果仁一样洁净,在你的心中安睡,让树叶永远沙沙作响,也不生出鸟的翅膀,我要汇入你的湖泊,在水底静静地长成大树,我要在早晨明亮地站起,把我们的太阳投入天空《南国之秋》

10. 我在火车上遇到了我的妻子。我写:我喜欢精致的赞美,像海风喜欢你的头发……《一段笔记》

11.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12. 墙,使我们隔离/窗子,使我们联系/我们需要更大的窗子/却不想从墙中走出《墙和窗》

13. 用堤,可以捕住无边的浪;用帆,可以捕住无形的风;用爱,可以捕住无踪的梦;用钱,可以捕住无情的心。《铭言》

14. 你们都到生活里去了,生活里人口众多。

15. 我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来了;别人又给了别人,爱便流传于世。

16. 在小时候没有泪/只有露滴《在淡淡的秋季》

17. 你的笑,是大海拥抱海岛的笑,是星星跳跃浪花的笑,是椰树遮掩椰果的笑。你笑着,使黑夜奔逃。《你笑了》

篇6:顾城作品中的经典语句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避免》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门前》

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一代人》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早发的种子》 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一个人,必须有太阳。《我喜欢在路上走》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就在大海的旁边,像金橘那么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我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来了; 别人又给了别人,爱便流传于世。

生如蚁而美如神。

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顾城哲思录》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北岛:

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白日梦》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回答》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青灯》

那时我们还年轻。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以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青灯》 谁校对时间 谁就会突然老去 《无题》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回答》

读书与上学无关,那是另一码事:读——在校园以外,书——在课本以外,读书来自生命中某种神秘的动力,与现实利益无关。而阅读经验如一路灯光,照亮人生黑暗,黑暗尽头是一豆烛火,即读书的起点。《城门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我们这代人违背了古训,云游四方,成为时代的孤儿。有时夜深难眠,兀自茫然:父母风烛残年,儿女随我漂泊,社稷变迁,美人色衰,而我却一意孤行。这不仅是地理上,而是历史与意志、文化与反叛意义上的出走。这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在行走中我们失去了很多,失去的往往又成了财富。看大地多么辽阔,上路吧。《青灯》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青灯》

其实娱乐是跟空虚绑在一起的,像工作一样也是时间的填充物,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清闲。

《午夜之门》

席慕容: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搏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独白》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著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透明的哀伤》

我终于相信,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时光的涵意,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独白》

当我猜到谜底,才发现,一切都已过去,岁月早已换了谜题。《谜题》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送给幸福》

所有的欢乐和自由都必须要有一个据点,要有一个岛在心里,在扬帆出发的时候,知道自己随时可以回来,那样的旅程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原来,自由的后面也要有一种不变的依恋,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给我一个岛》

涉江而过 芙蓉千朵 诗也简单 心也简单 时光仍旧立于不败之地。《时光九篇》

人的一生应该为自己而活,应该学着喜欢自己,应该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或者别人怎么想我。其实,别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自己如何衡量你自己!

篇7:顾城作品中的经典语句

在程序中, 经常需要对某一条或某一组语句重复执行多次, 这就是“循环”的概念。例如, 语句“write (‘*’) ;”可以在屏幕上输出一个*号, 如果想要输出50个*好, 只要把这个语句重复执行50遍即可。这种处理模式在程序设计语言中使用“循环结构”来实现的。循环结构是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 是指当某个条件满足时反复执行某些语句。重复执行的一条或一组语句, 称为“循环体”。重复执行的次数一般是由“循环控制条件”决定的。在pascal语言中, 根据循环条件的描述方法不同, 循环结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计数循环”, 就是使循环体重复执行规定的次数;另一种是“当型循环”, 就是当条件满足时反复执行循环体;再一种是“直到型循环”, 就是反复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为止。

下面我们将通过经典实例进行讲解:

1 计数循环

“计数循环”是使循环体重复执行规定的次数。

for语句的一般格式:

for<控制变量>:=<表达式1>to<表达式2>do<语句>;

for<控制变量>:=<表达式1>downto<表达式2>do<语句>;

其中表达式1与表达式2的值也称为初始值和终止值。

对于for循环来说有时也被称为计数循环, 由于用循环控制变量来控制循环体执行的次数, 所以循环体所执行的次数是可以计算出的 (初值和终值之差的绝对值+1) 。

例题要求1:从键盘输入n (n<1000) , 计算并输出1+2+3+4+…..+n的和。

2 当型循环

“当型循环”, 就是当条件满足时反复执行循环体。

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

while<布尔表达式>do<语句>;

(1) 当布尔表达式的值为true时, 执行do后面的语句

(2) 如果超过一句话就要用begin end包含起来作为复合语句

例题要求2:编程输入两个自然数m、n, 采用“辗转相除法”求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示范程序:Program ex2;

运行结果演示:输入:100 75输出:25

3 直到型循环

“直到型循环”, 就是反复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为止。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的讲解, 我相信大家对pascal语言中的循环结构应当有了一定的认识, 其中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用了同一个例子来进行讲解, 对其理解定会更深一步。在程序学习中, 单纯的理解概念并不会对我们的学习产生多大影响。用经典实例的方式进行分析讲解的方法相比较以前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好的改进, 使学生对于循环问题不再有畏惧感, 从而为以后数组及其他知识的学生夯实了基础。对于初学者而言, 如何尽快摆脱日常的思维定式, 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思想, 领会程序设计的精髓, 总结出程序设计中每一种程序设计结构的本质及适合解决的问题, 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 应该时刻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厚从, 朱学兴.程序设计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篇8:经典作品在教学中的定位

以往的外国文学史常常这样评价《项链》:莫泊桑暴露了他们(小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今天人们认为此种评价是一种阶级分析法,应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而关于《项链》的主题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只要从文本中发觉蛛丝马迹,便可自圆其说衍生为全文的主题,直至有人宣布:《项链》中存在着十三个主题。这实在令笔者难以置信。主题是什么?它是作品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时下很流行以新的文艺理论视角重新诠释经典,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文章,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但是解读不同于探究主题。探究主题好比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解析大脑的指令,而解读只是通过肢体行为分析神经组织,这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逻辑关系。多元化解读并不意味着解构主题,个性化阅读也不能脱离文本。笔者搜集了近几年来学界发表的关于《项链》主题的重新认识,其中一些实在难以苟同,在此略举几例:

其一,《项链》表现了主人公马蒂尔德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转化。此篇小说内容曲折,丢失项链前后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判若两人。从外表而言,马蒂尔德从一个娇媚动人的少妇变为“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以至于十年后佛来思节夫人完全认不出她来。但是马蒂尔德再也不耽于幻想、抱怨哭泣了,她“懂得了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马蒂尔德变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由于小说情节的推进,在前后对比中人物产生变化,这是理所当然。但是人物前后的变化是否就是本篇小说的灵魂所在呢?况且,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并非完全截然相对、不可兼得,这样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绝不可能出自名家之手。著名学者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一书中指出:“一般情况下,悲剧典型是圆形人物,喜剧典型是扁形人物。”我们从文中看出了马蒂尔德爱美、诚信、单纯等性格,一个圆形人物的形象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些对于小说的主题而言都不是主要方面即不是小说主旨所在。

其二,感叹命运多舛,个体面对命运的偶然性显得何等弱小而无能为力。此种观点的提出源于小说的一段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啊,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始终扮演着客观冷静的叙述者,仅此一处插入了自己的声音。那么这段话,是否道出了文章的主题?莫泊桑学习创作时期,师从于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福楼拜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传授于学生:“必须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到别人没有发掘过的东西;反对在作品中现身说法,要保持客观。”莫泊桑在《论小说》中也反映了自己的创作观点:作家必须保持无动于衷,要“不着痕迹,看上去十分简单,使人看不出也指不出作品的构思,发现不了他的意图”。从这些创作原则可以推断,作者插入的那一段话并未指涉主题,它的作用是连接前后文,并且暗示了情节的难以预料。其实,短篇小说以寥寥数千字展示大千世界、浓缩百味人生,其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尤其是结尾出人意料。如以宿命论来阐释《项链》的主题,那么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等等都可以在其名下。关键是短篇小说曲折的情节,虽是意料之外但乃情理之中,探究其情其理才是文本的意义所在。《项链》中女主人公的命运难以预料,而最终其人生走向乃是人物性格使然。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相同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一定结果不同。

其三,否定传统文学批评对于马蒂尔德虚荣心理的批判,认为这表现了小人物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虚荣”与“追求”两个概念。虚荣,指表面上的光彩。虚荣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追求,是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说虚荣是一种心理在作怪,那么追求强调的是实际行动;虚荣,是一种表面文章,注重的是别人怎样看我;追求,强调实际行动,注重的是自己的真实需要。我们可以回到文本,看看马蒂尔德究竟是“虚荣”还是“追求”?

文章开始便描述了马蒂尔德的“不幸”:她只是一个小职员的女儿、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妻子,生活并不富有,而她幻想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不断地感到痛苦。这表明马蒂尔德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而沉溺于幻想之中。其次,“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她害怕与有钱的女朋友比较,害怕在阔太太间露穷酸相。而只要有漂亮的衣服和华美的珠宝装饰,哪怕是借来的暂时撑门面也觉得心满意足。马蒂尔德面对生活的不尽人意,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而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挂借来的项链便可以满足她的需求。这表明她在意的是别人眼中的形象,害怕因贫穷遭人鄙视而希望被人羡慕。以此来看,马蒂尔德的心理很难称得上是对于生活的更高追求,确是一种典型的虚荣。

从语文课程论的角度看,《项链》的主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对选文定位。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中,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定篇”是使学生透彻地领会选文本身,理解和欣赏经典名篇的思想和艺术。一般情况,值得透彻地领会选文本身的,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品其言才能会其意,需要悟文品字来感受和理解作者的观点、思想、感情。其阅读教学应落点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的揣摩,思想感情的熏陶也就在这样的感受之中。《项链》在教学中的定位,决定了教师如何选择《项链》的教学内容。如果将其定位于“定篇”,便应当通过悟文品字来把握主题。主题只是通过悟文品字得出的结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品析作品艺术魅力这一过程。如果仅仅将其作为讲述一则故事的“实用文”,阅读的落点自然指向文字的外面,形成自己对所涉及主题(事物、现象)的认识,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思考与评价文中的故事与人物。笔者认为,《项链》的十三个主题就是在将此文定位于“实用文”的认识之下产生的。

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定篇”的要求,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经典”呢?刘象愚先生把经典这种本质性的特征称之为“经典性”,主要包含四个方面:首先,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经典应该包含涉及人类社会、文化、人生、自然和宇宙的一些重大的思想和观念。其次,经典应该具有创造性,经典不仅包括尽可能多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在讨论这些思想和观念时必须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再次,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最后,经典应该具有无限的可读性。而对于文学艺术来说,除上述原则外,审美性或者说艺术性的强弱,必然是一部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标准。莫泊桑的《项链》是大家公认的文学经典,应当作为“定篇”来教学,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本的艺术性,感受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与经典对话,是一番语言品味,一次心灵历程,是在体验、学习、感悟中的自我提升。我们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优秀选文太少了,而将文学经典当作议题来讨论无疑大大降低了选文的教学价值,使学生丧失了一次在经典引领下的精神成长与审美陶冶,只不过是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横向平移。

那么,《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定篇类选文的课程内容,既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作品本身,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而应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者”对该作品“权威的解释”。“权威的解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追溯到文本产生的社会语境,充分认识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二是立足于文本的文学性,重点考察作品的艺术价值。

《项链》发表于1884年。19世纪下半叶,小资产阶级有了相当大的增长,构成了仅次于工人和农民的社会阶层,它所特有的社会属性逐渐显露出来。但是,小资产阶级人物在以往的小说中并未成为主角。从1872年开始,莫泊桑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他对于这一阶段的小职员生活深有感触。他熟悉这一阶层人的生活处境和追求。莫泊桑以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表象与内在心理,无疑是敏感且具有创新意义的。莫泊桑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左拉“梅塘集团”的重要成员,但是自然主义的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长篇小说之中;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以平静叙述、客观呈示的风格扩展了现实主义文学描绘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世界公认的“短篇小说之王”。因而,《项链》是一篇描写19世纪法国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性作品,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创造性。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从小说的情节而言,全文可以划分为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四个部分。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了马蒂尔德的虚荣心理,那么后一部分马蒂尔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呢?笔者认为,马蒂尔德之所以毅然决然地打定主意偿还可怕的债务,是因为在其心目中那挂钻石项链异常珍贵,她绝不可能怀疑项链是赝品。这挂项链象征财富、象征社会地位,它抬高了佩戴者的身价,引起别人的艳羡,它使得马蒂尔德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所以,马蒂尔德永远不会颠覆自己的梦想,即使在十年后过着清贫的日子她依然回想那个华丽的舞会,沉醉于自己荣耀的打扮。是马蒂尔德的虚荣心,让她必须借一挂珍贵的项链才能够参加舞会;是马蒂尔德的虚荣心,让她一心一意地坚信那挂项链价格不菲。因而,从小说开篇的铺垫开始,主人公的虚荣一直在引导小说情节的发展,这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直至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那个出乎意料的真相,制造了高潮和戏剧性,具有极好的艺术效果。

因而,小说后一部分所谓马蒂尔德的转变并没有远离“虚荣”的主题,而那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意味深长,点明了虚荣带来的危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小人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因而,虚荣心理的表现以及危害是《项链》一文的中心思想。对于小资产者虚荣心理的揭露以及对19世纪末期法国社会道德沦丧、追求金钱与享乐的社会陋习的极力否定,充分显示了《项链》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但是在今天,作品除了让我们能够透析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面貌,更重要的是其主题思想也为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供借鉴。这也体现了《项链》的时空跨越性与无限可读性。

据调查,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的作品比起初中阶段明显增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总共14篇,占全部选文17.7%;在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共14篇,占全部选文13.9%;在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共26篇,占全部选文28.3%。其中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至20世纪现代派文学均有入选,呈现出对文学史的观照;外国选文的典范性与时代性,凸显了外国文学自身的特点。有相当比例的堪称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其中。学生由于知识面窄,阅历尚浅,与经典对话往往有一定距离。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引导,在学生的心灵与文学的精神境界与艺术审美之间搭好桥梁,那么经典带给学生的收获是深邃与丰富的,将对其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篇9:顾城作品中的经典语句

一、深厚的文化土壤与历史渊源———吴承恩的 《西游记》 本身就是一次再创造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吴承恩的 《西游记》 本身就是一次再创造。首先, 就有唐贞观三年, 玄奘赴天竺取经的史实, 后玄奘弟子辑录 《大唐西域记》, 宋元年间又有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在元代, 又有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艺术 《西游记杂剧》 对西游传说进行了进一步的丰满。再比如说, 我们常提到的 《西游记平话》 等等许多作品都为吴承恩版的 《西游记》 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可以说, 经过前人不断地再创造, 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及“大闹天宫”这一情节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单薄到丰满的过程。

二、 原著中 “ 大闹天宫”的由来, 以及这一情节在原著中的作用

作为 《西游记》 最经典场景之一, “大闹天宫” (前七回) , 其古今演变值得深思。它作为一种母题, 在现代的作品中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

首先, 我要简单地追溯一下“大闹天宫”的由来。在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下简称 《诗话》) 中, 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他是以一位白衣秀才的形象出现。在 《诗话》 中, 当猴行者和唐僧到达西王母处, 猴行者对唐僧说自己八百岁时曾偷过王母蟠桃, “被王母捉下, 左肋判八百, 右肋判三千铁棒, 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这里很明显出现了大闹天宫的雏形。其后, 元朝出现的 《西游记杂剧》、 《西游记平话》 对“大闹天宫”有了更多的补充。 《平话》 已失传, 但通过 《朴通事谚解》 的批注:“闹乱天宫”, 我们可以推测 《平话》 中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大闹天宫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 “大闹天宫”在原著中有着这样的几点作用:第一, 它是 《西游记》 的宏伟开篇, 确立孙悟空的主人公地位, 为“西天取经”的后续行文提供了缘由。第二, 它生动地为读者展现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 表现孙悟空这一形象在整个取经过程中, 性格和行动上的一致性。就像林庚说的, “孙悟空的偷盗行骗几乎贯穿了整个西天之行的全过程, 可以说从蟠桃会上兜率宫中一直偷到了朱紫国和平顶山, 又不限于五庄观的偷吃人参果了……这些都说明了孙悟空形象前后一致的完整性”。第三, 它增强小说的神话色彩和魔幻故事性, 奠定小说的浪漫主义基调。

三、“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以吴承恩版 《西游记》 为例

我将“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 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 本领高强, 敢于反抗。原著中就有多处这样的言语描述, 如“玉帝轮流做, 明年到我家”, “强者为尊该让我”, 孙悟空定要玉帝让出天宫, “若还不让, 定要搅攘, 永不清平”。第二, 天性自由, 顺遂自然。孙悟空酷爱自由。通过斗争去获取自由, 是孙悟空性格的显著特征。第三, 重品节, 好虚名。原著中孙悟空时而“流露出一些名士的派头”, 他重品节、好虚名, 折射出传统士大夫自命清高的意识。如原著中, 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我这弼马温是个甚么官衔?” “ 没有品从。” “ 没品, 想必是大之极也。”“不大, 不大, 只唤作未入流。”一路解数, 直打出御马鉴, 径至南天门。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莫采他。诗酒且图今日乐, 功名休问几时成。”第四, 不谙世事, 真性而为。“狲字去了兽旁, 乃是个子系, 子者儿男也, 系者婴细也, 正合婴儿之本论”“真如本性任为之”, 正如菩提老祖对孙悟空的期望, 孙悟空因他的种种性格特点, 而于世界的世俗规矩格格不入, 屡遭外界排挤。

总的来说, 原著中的孙悟空形象有他的矛盾性存在:追求自由, 又“定要做齐天大圣, 到底名根不断, 所以还受人束缚, 受人驱使”。敢于反抗, 但却都是被动下的反抗。

四、后世改编作品“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

鉴于 《西游记》 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国内、国外都对 《西游记》 (吴承恩著) 进行了不断改编, 再创造。在此, 我选取其中针对经典情节“大闹天宫”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再创造作品的改编后的“大闹天宫”场景做进一步探讨。

首先, 我们从国内的动画片说起。95年的动画电影 《大闹天宫》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具反抗精神的孙悟空。影片最后, 让孙悟空打上灵霄宝殿, 吓得玉帝抱头鼠窜, 然后自己回到花果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样一改编, 孙悟空的斗争变得特别彻底, 他对霸权的蔑视和反抗也就和当时反帝反修的时代精神相契合。自此, 改编作品, 开始以人的形式展现孙悟空的抗争。99年央视制作动画片 《西游记》 则为我们展现了更具人情味的孙悟空。如孙悟空与哪吒交战时, 在打斗中交上了朋友, 二人边打边躲到水帘洞中畅叙, 一帆推心置腹的畅叙之后, 哪吒从水帘洞中退出, 佯败而返。在这里, 哪吒与孙悟空的“打斗”成了心不在焉的“官样文章”, 或者违背了个人心志的“立场表白”, 这无疑构成了对“天宫”秩序的深层解构。

其次, 让我们来看一看电影中的大闹天宫。94年电影 《大话西游》 凸显了一个更具有自我意识的孙悟空。周星驰饰演的角色, 五百年前身世是孙悟空, 五百年后投胎是至尊宝。因月光宝盒回到五百年前, 遇到紫霞仙子。孙悟空不再是见到妖精就一竿子打死的齐天大圣, 而是与不同妖精谈恋爱的、有血有肉的“至尊宝”。孙悟空这一形象在改编中的爱情意识觉醒, 人性深入骨髓, 更具有娱乐色彩。14年巨幕3D电影 《大闹天宫》 则是向我们抛出了一个娱乐化、面目全非的孙悟空。15年3D动画电影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拥有普通人格、普通情感的平民英雄孙悟空。

在国外改编作品中, 01年日本漫画 《最游记》 中的孙悟空, 童稚单纯、富有少年的热血精神。同年出版发行的网络小说《悟空传》 中的悟空则是思考着的且痛苦着的。

通过对比, 我发现孙悟空的形象不断被传奇化 (孙悟空的能力更加强大, 神话色彩更加浓厚, 故事传奇性不断增强。神仙妖魔形象更明确更具体。) 、悲剧化 (原本的喜剧因素淡出, 孙悟空的悲剧意识被无限放大, 越来越倾向于打造一个悲剧英雄。) 、人情化 (更注重对孙悟空个人情感和心理的表达塑造。孙悟空具有更强大的反抗意识, 被赋予了爱情,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世情化 (孙悟空的形象被注入越来越多趋向于普通人的特点, 越来越强调其情感的普遍性和个性, 不再单单是一个不谙世事的英雄。) 。

五、改编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分析

首先, 这种改编体现了现代人对于神话的追求———对于民族原初心理道德的追求。具体表现如: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中神魔大战的背景和增设的女娲补天的情节增强了其神话色彩。就像荣格说的, “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 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哀的残余, 并且总的说来遵循着同样的路线。神话仅代表而且确实是原始民族的心理生活, 原始民族失掉了他的神话就会像一个失掉了灵魂的人那样立刻粉碎灭亡, 一个民族的神话即是这个民族活的宗教, 失掉了神话, 无论在哪里, 即使是在文明社会, 也总是一场道德灾难。”

其次, 我想结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观”来谈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弗洛姆提出: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个体化。个体化的过程是人的自由与孤独感并存的过程, 由此形成了现代人生存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现代人陷入普遍生存困惑中, 从而选择了逃避自由。异化的现代人, 这个说法相信我们并不陌生。现如今这个时代信仰缺失, 现代人被物质和信息所挟持, 大众文化泛滥, 现代人是否会像艾略特诗中提出的“走向荒原”成为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对于 《西游记》 改编, 这种现代人在所谓“自由”被无限放大的情况, 进而选择逃避的情况都有所体现。如 《悟空传》 作者今何在在序言中讲到, “一直以来我总有一种冲动, 想冲破什么, 想逃脱什么, 这种感觉伴随着我的人生且愈演愈烈。” 《悟空传》也着重表现了孙悟空对个体存在的思考。进而, 这种面对眼前世界恐慌所产生的逃避自由、过度焦虑导致了极权主义和自我欲望的过度膨胀, 表现在改编作品中的就是孙悟空形象的魔化、娱乐化。因为现实中人能力的缺失, 使得我们对孙悟空能力的要求愈大, 导致孙悟空在现代再创造作品中某些方面越来越妖魔化, 能力越来越强, 本领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社会心态的影响, 孙悟空也变得越来越迷惘, 对自我更加怀疑, 一直努力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

再次,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刚创造票房神话的3D动画电影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电影开篇便回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场景, 为电影的后续情节“大圣的归来”埋下伏笔。同时这段回忆性的场景, 还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就是唤醒观众对于 《西游记》 原著的记忆, 唤醒观众对于大圣的情感认同。可以说电影在开场的一瞬间就使得在场观众心目中的英雄苏醒了, 这部影片有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情节。关于英雄主义,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是这样说的, “英雄主义的核心是围绕着对一个崇高目标的承诺并甘愿接受为此目标奋斗的后果”影片中大圣为救江流儿的义举无疑是属于英雄主义行为, 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数据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的人都表示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是他们童年心目中的英雄, 受调查这或多或少都在童年幻想过成为孙悟空一样的英雄。然而因为社会现实的关系, 绝大多数的人都丧失了成为英雄的机会。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我们渴望突破却又难以作为, 现代人长期以来内心的英雄主义情结都是受到现实压抑的, 电影唤醒了这种情结。这正验证了菲利普·津巴多所讲的, “如果我们丧失了想象自己成为英雄的能力, 不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 我们的社会就会更缺乏它。但是如果将它同那些古老理想联系起来, 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就能将自己同英雄联系到一起。将现代生活与古老神话世界结合在一起, 我们就能使得一个平凡人成为日常的英雄。” 《大圣归来》 的热映恰恰放映了现代人的平凡英雄主义情结, 我们都渴望英雄, 渴望成为英雄。

六.结语

由于现代人的心灵问题和我们所生存的现代关系太密切, 因此我们无法做任何公正的论断, 现代人是一种结构新颖的人类, “现代的问题是一个刚刚出现其答案在于未来的问题, 因此我谈论现代人的心灵问题”, 充其量只能把这一问题加以叙述。但又如荣格所讲,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他自己的倾向, 它的特殊偏见和精神疾患, 一个时代就如同一个个人, 他有他自己意识观念的局限, 因此需要一种补偿和调节”。“人生而自由, 却无往不住枷锁之中” (卢梭) , 自古以来 《西游记》 的不断被改编, 就或明显、或隐晦地体现了当下人对当下社会现实生活的不满, 表达出一种渴望超越现实困境、渴望精神突围的需求愿望, 以及为满足这种需求后所引发的英雄主义情结。总之, 对 《西游记》 的再创造不会停止, 人类对自我的超越不会停止。

摘要:作为永恒的经典, 西游记一直是中外学者们研究的课题, 前人对《西游记》的再创造及影视改编上作出了很多贡献。但在对《西游记》的改编所反映的社会心理问题上, 却很少有所联系, 本文中, 我选择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观和荣格的相关理论来阐释西游记改编带来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心理, 并结合当今具体的具有热点性质的社会现象作为补充佐证。

关键词:《西游记》,大闹天宫,孙悟空形象,现代人心理,逃避自由观,英雄主义

参考文献

[1].《<西游记>漫话》林庚2006年7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54页

篇10:顾城作品中的经典语句

关键词:经典作品;小学教育;美术

经典作品具有极强的鉴赏意义,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与艺术的气息,在经典的熏陶下也容易培养艺术细胞,提高对艺术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重视经典美术作品美的一方面,同时应该结合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形成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作用。

一、经典背后的励志

一幅经典作品往往在其背后都有着众多故事,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因此,将一幅震撼的美术作品展示在小学生面前,让其感受美术艺术的美,然后再为其讲述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画家成长之路的艰辛,以此来激励学生喜欢美术,热爱画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经典程度已经不言而喻了,然而达·芬奇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有很多经典小故事。比如,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在初学绘画的数十天,老师让达·芬奇画的都是鸡蛋,对此达·芬奇颇有怨言:只不过一个简单的鸡蛋,为何老师要让我画这么多遍。但是在画了两百多个鸡蛋后,达·芬奇渐渐地悟出了自己的绘画方向,他認为艺术是天马行空的,是创造性极高的行为,是自我表达的过程与自我理念展现的过程,但是首先要做的便是夯实基础,让自己具备表达自己想表达一切的条件。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再著名的作品,也是一点点创作出来的,让小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从最简答的简笔画开始、从速写开始、从素描开始,不断地重复,才是美术的基础,才是美术的乐趣。

二、欣赏经典,提升艺术涵养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无不体现出它艺术思想的唯美与独特。欣赏山水画,感受那旷远空灵之感,小学生虽然无法清晰表达自己对山水画的感受,但是艺术涵养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顾恺之《庐山图》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画作能够直接地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庐山图》表达他对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画中。顾恺之从构图美、墨色美、气韵美、意境美等多维审美意识表现美的主题,美的心境。人物画则要感受人物的内在美,例如,上文提到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其魅力在于不论你从哪个角度去观看作品,蒙娜丽莎的表情都能如出一辙地表达出你现时的心境。一幅绘画作品能够达到如此艺术修为,堪称传奇和经典。迄今为止,《蒙娜丽莎》被临摹过数以千万次,却始终没有人能超越达·芬奇原作品的魅力。这就是经典作品带给启蒙学生的艺术财富,对于提升其艺术涵养能力具有其他普通作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当今的小学美术教育实际上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一周只有一到两课时,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涵养、艺术兴趣,实际上超过了培养学生学习绘画本身,经典润人,有句俗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经典的力量就在这里。多看、多感受,自然会收获良多。

参考文献:

[1]刘银丹.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名画欣赏[J].学周刊,2011(09).

[2]杨文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2(06).

上一篇:礼物-六年级写物作文650字下一篇:旅游安全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