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名言

2024-04-30

芥川龙之介的名言(共9篇)

篇1:芥川龙之介的名言

1、关于中国:萤火虫的幼虫吃蜗牛的时候,它不是把蜗牛一下子都杀死,而是为了总吃新鲜肉而使蜗牛麻痹。从我们日本帝国直到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和萤火虫对蜗牛的态度毫无二致。

2、关于倭寇:倭寇表明了我们日本人有能力和列强为伍。我们在盗窃、杀戮、奸淫这些方面,绝不落后于那些来寻找黄金岛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吉利人。

3、关于士兵:理想的士兵必须绝对服从长官的命令。所以理想的士兵必须失去理想。绝对服从就是绝对不负责任,必须喜欢不负责任。

4、关于奴隶:称暴君为暴君,那是危险的;但是称奴隶为奴隶,也是同样危险的。

5、关于男人:男人从来都是工作重于恋爱;巴尔扎克给汉卡斯伯爵夫人的信上说:“这封信如果按稿酬算,不知道要超过多少法郎。”

6、关于天才:天才和我们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为了理解这一步,必须了解“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个超数学。天才的另一面是他拥有引起丑闻的才能。

7、关于老好人:老好人和天神一样,可以和他说有趣的话题,也可以对他发牢骚,当然他存不存在都无所谓。

8、关于作家:不论他是什么城市的人,他必须在灵魂深处坚持他是一个野蛮人。

9、关于鹳鸟:你不想把你脖子上的领带解下来吗?

10、关于狐狸:你发什么脾气?你这个专当围脖的家伙。

11、关于企鹅:你这落魄的侍者,你的眼前是不是经常浮现你去年工作过的大餐厅?

12、关于枭:这是我老太太养的猫么?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长了翅膀。

13、关于羊:有一天,我把各种各样的`书给圈里的羊吃了,圣经、唐诗选等等,但是只有其中一种,他们怎么都不吃,那就是我的小说集。

14、最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侏儒警语》

15、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一方面轻蔑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丝毫不破坏风俗习惯。

16、我们的生活所需的思想,也许在三千年前就思维殆尽。我们只需要在老柴上加新火就行了。

17、人生往往是复杂的,使复杂的人生简单化除了暴力就别无他法。

18、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

19、天才的悲剧地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20、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21、关于强弱:强者不怕敌人,却怕朋友,出手一击打倒了敌人倒无关痛痒,但对于在不知不觉间伤害了的朋友,却会感到情同骨肉般的恐怖;弱者不惧怕朋友,却怕敌人,因此他们到处都发现虚构的敌人。

22、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23、任何事物都不及“伟大”那样简单。

24、士兵在长期征战的生涯中以军为家。

25、家将把刀插进鞘里,左手按着刀柄,冷冷地听着,右手又去摸摸脸上的肿疱,听着听着,他就鼓起勇气来了。这是他刚才在门下所缺乏的勇气,而且同刚上楼来逮老婆子的相比,是另一种勇气。他不但不再为着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现在他已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到意识之外去了。《罗生门》

26、我们最想引以为豪的是我们没有的东西。傻子总认为除他以外的人都是傻子。《河童》

27、人生比地狱还地狱。

28、人生就好比一盒火柴,如果很小心翼翼的对待它,是有些可笑的;可是如果不认真对待它,又是很危险的。

29、关于良心:良心并不像我们嘴上的胡子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国的国民百分九十以上是没良心的。

30、关于正义:按照日本的报纸:“日本两千年来总是正义的朋友”,似乎正义从来没有和日本的利益发生过一次矛盾。

篇2:芥川龙之介的名言

前两天单纯读了读东西,实在是忙得没空理笔记(借口),今天正好将一直以来断断续续看的这本集子读完了,就将标记过的内容一齐整理下来。

芥川龙之介的故事,实在是不知该希望自己能看懂好,还是看不懂为好。见微知著,将那一点阴暗而见不得光的东西撕给人看,说是“撕”倒也不准确,因为他下笔毫无夸张激烈之意,不如说是“摊”给人看。

第一遍读时单纯觉得细腻而精巧,今晚整理笔记慢慢再看一遍,才有些后脊背发凉。单论《袈裟与盛远》这个故事,纯粹的恶,懦弱,不堪,错付爱情,低自尊感,我倒宁愿自己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也甚爱附录的两篇,一是《中国游记》,一是绝命书。当时是民国时期,作为外国人看中国事,笔下只是絮絮记录,味道则有些说不出的不堪,大概在混乱的历史时期,不必特意加重语气,单纯叙述现实就足够讽刺了。他的绝笔读完不知说什么好,只有平静,美与平静,并且不愿麻烦他人。

篇3:芥川龙之介的名言

第一,由于中童子打喷嚏导致内供的鼻子掉进粥里。

1、《鼻子》。“一次,由一名中童子代替弟子来托鼻子,结果中童子打了个喷嚏,手一抖弄的鼻子竟掉进了粥里,当时这件事甚至都传到了京都。”

2、《今昔物语集》。“道童拿起托鼻子的木板,端端正正地坐在对面,托得不高不矮,侍候内廷供奉喝粥,僧人感到果然托得不错,便说道:‘这个侍童果然托得不错,比往日那个托得还好。’说罢,喝起粥来。正在这时,道童想打喷嚏,把脸往旁一转说:‘我要打个喷嚏。’说着喷嚏起来,由于在打喷嚏时手一发抖,掀动了托鼻子的木板,鼻子‘吧哒’一声掉到粥碗里去,碗里的粥就满溅在僧人和道童的脸上。”

第二,使鼻子变短的方法:用热水烫,被人踩。

1、《鼻子》。“其实方法极其简单,就是先用开水烫鼻子,然后让人用脚去踩那烫过的鼻子。”

2、《今昔物语集》。“这个鼻子有时臃肿起来,刺痒得无法忍受,因此,要经常用大壶烧开水来薰烫,烫时为了怕热气蒸脸,就把木纸盒钻个可以放鼻子的窟窿,再把鼻子伸进窟窿里放进壶中,经过长时间薰烫,再把鼻子抽出来时,鼻子颜色就变得更紫了。烫完后内廷供奉便侧身卧倒,在鼻子下面垫上东西,叫人使脚用力来踩,初踩时从每个黑疙疸孔里,冒出一股气似的东西来,继续用力踩去,便从每个孔中躜出一条小白蛛。如果用镊子向外拔就可拔出一条长约四分的白虫。白虫拔出以后,剩下的是一个个空洞。这时再像先前那样把鼻子放入热水中洗涮、薰烫,鼻子就立刻缩小,最后可以缩到和普通人的鼻子一般大小。”

二、《鼻子》中特有的地方

第一,使鼻子变短的方法方面。特意寻找使鼻子变短的方法。

“话说一年秋天,内供的弟子进京当差,从一个相熟的大夫那里讨得把长鼻子弄短的秘方。那位大夫原是来自震旦,当时在长乐寺作供奉僧。”

第二,随着鼻子长短的变化,内供的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

首先,上述提到的在《今昔物语集》中将鼻子放在热水中的内供,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鼻子》中变为了为了恢复其自尊心而想要使鼻子变短的内供。

“内供一如往常装出对鼻子满不在乎的样子,没有特意表露出要马上试用这个办法的意图,可是每当吃饭的时候,却总是用漫不经心的口气念叨如何给弟子添了麻烦,实在于心不安之类的话,其实他内心里巴不得弟子劝说他尝试这一办法。”

这是因为内供为了不让他人知道自己很在意自己的鼻子这件事而做出的保护其自尊心的表现。实际上,内供非常想尝试弟子的办法。

虽然鼻子变短了,“可是那天一整天里内供依然惴惴不安,他担心鼻子是否还会长回去。于是,不管是诵经还是吃饭的时候,一有空儿就伸出手去悄悄地摸一摸鼻尖。”“第二天早早起来,内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自己的鼻子,而鼻子依然是短的。”

可以说内供的内心是非常脆弱不安的。虽然内供的鼻子变短了,但是当文章中的旁观者,包括中童子、下法师等人嘲笑内供时,内供则好像更加怀念之前的长鼻子。作为僧人的内供本该放下一切杂念,潜心念佛,但是内供却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导致了其内心的孤寂与不安。

第三,鼻子变短后旁观者的态度。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中出现的旁观者包括,进京当差的弟子、到池尾寺来办事的武士、曾经失手让内供的鼻子掉进粥碗里的中童子、杂役僧们、追着狗玩的中童子等。相对于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来说,《今昔物语集》中的《鼻子》中的旁观者则少了很多。《今昔物语集》的《鼻子》中的旁观者只有将内供的鼻子掉进粥碗里的中童子与一个弟子而已。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更加强调旁观者的态度描写。

“有个时常到池尾寺来办事儿的武士,近来每每连话都不正经说,只是死死盯着内供的鼻子看,脸上的神色较以前更加怪异滑稽。非但如此,那个曾经失手让内供的鼻子掉进粥碗里的中童子,在讲经堂外面和内供擦身而过的时候,起初还能憋着笑低头走过,可后来大概是实在憋不住了,有一回竟噗嗤一下笑出声来。此外,在内供给杂役僧派活儿的时候,僧徒们当着他的面都毕恭毕敬地听着,可是只要他一转过身去,大伙儿就偷偷笑起来,这种情况远不止一两回了。”

第四,追着狗跑的中童子的故事。

《今昔物语集》的《鼻子》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就是这个追着狗跑的弟子的故事。

“有一天,内供听见院子里的狗在狂吠不止,便信步来到屋外观看,只见中童子正抡着一条两尺来长的木板,在追赶一直瘦骨嶙峋的长毛狮子狗。若那中童子只是追赶着玩也就算了,可是在追赶的同时嘴里还不停地嚷着:“看我不打你的鼻子,嘿!看我不打你的鼻子!”内供闻听,气不打一出来,抢身上前一把便从中童子手里夺过那木板,顺手狠狠打在他的脸上。中童子用的正是当初为内供托鼻子的木板。”

本段中,中童子是当面嘲笑内供的鼻子的。内供自己的鼻子被一个中童子嘲笑,当然会生气,同时也说明了内供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那么,芥川龙之介写出这些内容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芥川龙之介自身经历与《鼻子》中主人公的不安与孤独。《鼻子》中主人公的不安与孤独正是芥川龙之介自身经历的体现。在芥川龙之介出生8个月后,其母亲突然发疯,之后芥川龙之介成为了芥川家的养子。这件事情给芥川龙之介的一身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芥川龙之介一直担心自己家族的精神病是否会遗传,这种担心跟随了芥川龙之介的一生。另外,芥川的初恋也受到了养父母的反对。芥川龙之介创作《鼻子》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写出一篇脱离现实的愉快的小说。但是,由于受到芥川龙之介的初恋失败的影响,他大约消沉了半年的时间,感到了对周围的不安与孤独。众所周知,《鼻子》并不是一篇愉快的小说,主人公内供的生活也很孤独。因此,《鼻子》这篇小说自始至终都在反映内供的不安与孤独。

第二,社会背景与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也许在当时的社会中,并没有人真正的同情内供。旁观者都保持利己主义的态度。因此,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这样写道“人们的心里有两种互相矛盾的感情。当然,人们对他人的不幸往往是寄予同情的。但是当见到那当事人想方设法从不幸之中摆脱出来,旁观者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若说的夸张一些的话,旁观者甚至希望当事人能重蹈覆辙再次陷入以往的不幸。于是,虽说表面上不流露出幸灾乐祸的神情,却在不知不觉之间开始对当事人产生起敌意来。”

如上所述,芥川龙之介创作《鼻子》的目的本身是脱离现实,写一篇愉快的小说。可是,从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的孤独与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角度来看,并不能说这是一篇愉快的小说。

从明治时代末期到大正时代是和平与战争对立、封锁与开放对立的时代。进入二十世纪初期,日本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逐渐凸显并变得激烈。人们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逐渐显现出来,人们的冷淡和利己主义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篇4:芥川龙之介的民国游记

这可是上世纪20年代,无数人骄傲的大上海,听那些人的口气,当年的上海跟巴黎没什么两样,对当时大部分国人来说,上海是广漠繁华的大上海,自己则是村气十足的乡下人。但对出生于日本富裕家庭,又毕业于东京帝大英文科的芥川来说,即便是上海,也穷得过分,脏得过分,他用了三个恶狠狠的词来形容当时的中国:猥亵,残酷,贪婪。真是一记闷头大耳光。

之后的《中国游记》,自然一程不如一程。先是去了杭州,老舍写过一篇《“住”的梦》,说春天要住在杭州,“在西湖上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生活在诗与图画之中”,结果到了芥川笔下,“西湖与其称之为湖,不如说近似于发过大水之后的一片水田。”西湖并没什么看头,细节上不够雅致太过粗陋,湖面又不够大气,最叫人讨厌的还是西湖边上那些红灰两色的建筑,在一片古迹名胜中,他觉得跟硕大无比的臭虫一样难看。

原来民国时期的建筑已经不能看了,这好歹能叫人宽心不少,并非文革毁灭了一切,这些玩意儿自打民国就开始毁了,当时大众审美已然坏到了一个境界,让芥川看来看去,都觉得粗鄙无味。

在以精巧园林闻名的苏州,说苏州城有“一种土里土气的寂寥感”,去南京,倒没说什么坏话,张恨水写南京空旷而萧疏,必定是合于秋意的。只是芥川在南京碰到个日本同乡,告诉他但凡在南京生了病,没一个人能救得活,吓得这位素来体弱多病的作家,第二天急急赶回上海看病。

唯一谈得上好的东西,是菜的味道不错,但仅仅是味道而已,全书中提了两遍,中国的菜馆,除了味觉外,其余任何感官都无法得到满足。早前鲁迅和周作人去日本留学,周作人写吃得很坏,坏到鲁迅常常诉苦,但住得很舒服。但在中国,芥川不是被臭虫和蜘蛛吓到,就是觉得房间内的摆设实在过于俗艳,反正他觉得中国人的品味真是差劲,除了尽量不看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给芥川留下的印象非常不怎样,在你悠然回味那个年代的老照片全是真正的帅哥和真正的美女时,真相是当时的中国人全都丑陋而古怪,个子矮小衣着寒酸。芥川龙之介长着一副风流倜傥又多病多愁的面孔,风度极佳,可要说说民国文人們,鲁迅是一晚上烟头能丢一地板的人,郁达夫站在王映霞旁边像个落魄的跟班,即便温柔多情的徐志摩,也是一副过于软糯的风味。

芥川龙之介后来越走越是讨厌,对整个中国都腻烦透了,以至于游记变得虎头蛇尾,草草记上一笔了事便罢……

【链接】

他们笔下的民国——

在许多省份中,赋税往往已预征到六十年或六十年以上,农民因无力缴付地租和高利贷的利息,好几千英亩的土地都任其荒芜着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几年间上涨了一百多倍的物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什么通货膨胀”!孔博士这次没有打哈哈,他咆哮着说。“你们美国记者就喜欢说通货膨胀,中国根本没有通货膨胀!有人愿意花两万块钱去买一支钢笔,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不是通货膨胀!他们发神经,就是这么回事,他们根本就不该去买嘛”。一个王朝的丧钟那时候就已经敲响了。

篇5:芥川龙之介的名言

郑金莉

内容提要:鲁迅的《阿Q正传》和芥川龙之介的《鼻子》都是世界文学库中的优秀作品。本文试图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对其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内部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得出人性都是阴暗的结论。

关键词:阿Q 内供 人性 阴暗

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能表现一个永恒的主题,表达人类共通的感情。所以无论是几千年的先哲之书,也无论是远在天边的异邦文学,都能使人们产生共鸣。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读起几千年前的《庄子》还能体会到心旷神怡的感觉,看到地球另一端的《简·爱》还能为其主人公不屈的精神所折服„„同样,作为中国新文学代表性作品的《阿Q正传》和作为日本文学“激石”的《鼻子》也不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文学,而是全人类的作品。

尽管它们作者的生平及创作心理不同,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同,所以民族的思想、宗教、哲学也不同,然而这些在英美“新批评”派那里,都是“外部”原因,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本文着重于“内部研究”,从文本入手,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出一个普遍的道理——人性是阴暗的。

《阿Q正传》和《鼻子》都是从揭露黑暗社会出发,进一步从内心深处挖掘阴暗的人生,暴露人性的恶劣,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定位之悲剧。最终揭露了一种普遍的人性问题。虽然鲁迅笔下的阿Q表现了一种“我们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就连“未庄”也是“中国社会的缩影”。[1]然而这毕竟是中国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是把作品放在国内这个小环境里所得出的结论。如果只把作品当作文本,而不再把考察只限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阿Q”不只是中国有,世界上到处都有他的影子,阿Q“精神胜利法”在二千多年前的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里就有所体现,那只狐狸口中所言“葡萄是酸的”早已是世界各国人民“精神胜利法”的表现了。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通过对古代故事《今昔物语》中“池尾禅智内供鼻子的故事”及《宇治拾遗物语》中“长鼻子有故事”的改编,结合日本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揭露了日本社会的黑暗。正像一切优秀的作家一样,芥川龙之介并没有把笔锋停留在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上,果真如此,那么其将成为一篇政治小说或历史小说只供历史学家们研究了,根本不可能使其成为世界短篇佳作中的一员。他的伟大之处是他把问题深入到对人性的暴露上,通过叙述主人公内供的长鼻子由长变短又变长的滑稽故事,揭露了人性的阴暗及人们内心的脆弱。人生无定位之悲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主人公内供一直都是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衡量自己的。由此可以看出,《阿Q正传》和《鼻子》都是揭露阴暗的人性,表现同一个主题。除了主题相同外,阿Q的形象和内供的形象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爱面子。爱面子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这种人对自己的价值认识不清楚,其自我价值永远是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衡量的。他们无法对自己的价值做出明确的判断,认为别人欣赏的都是有价值的,别人嘲笑的都是无价值的,无法从自我的发展中证实自己的价值,因而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面子”。这种爱面子的集中体现即是对自己缺点的忌讳。阿Q的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所以他忌讳一切“‘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连‘灯’‘烛’都讳了。”[2]这种忌讳其实

是逃避现实的一种做法,他死要面子的性格使他无法正视自己的弱点,希望能够通过忌讳来避开使自己丢面子的言语,其实这样做又近一步暴露了他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在内供那里表现得更突出,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而“表面上他也装出一副毫不介意的样子”,因为“他不愿让人家知道他把鼻子的事放在心上,平素言谈之中,他最怕提‘鼻子’这个词儿。”[3]这种心理反映出了他强烈的自卑观。心里一直为鼻子的事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出毫不介意,他最担心的就是别人知道他很介意自己的样子,而他最忌讳的两个字也就是“鼻子”。比起阿Q的“直率”来,内供确实是太虚伪了。阿Q爱面子人人皆知,而内供爱面子却深怕别人会知道。这一点在他弟子为他治鼻子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的徒弟告诉他有办法把长鼻子缩短时,他“跟平日一样装出对鼻子满不在乎”,而“心里巴望徒弟劝他来尝试这一办法”。[4]其实这都是因为他内心脆弱,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又害怕别人看出他不敢面对,这即是爱面子的一种集中体现。

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爱面子”实际上是一种自欺自慰之道。然而正像别人所说,人若没有一点自欺自慰之道,而使内心永远处于矛盾激荡状态,大概也就很难活下去了。其实阿Q和内供的心境都在平静与“激荡”状态中徘徊。

阿Q和内供,他们俩都是社会底层人物,都不满于现实,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然而在现实面前,他们却处处碰壁。他们都曾经努力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但都无济于世。阿Q的积极反抗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在一步步退缩,最后基本上回归到了人类生存的边缘境界直至死亡。内供对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总不自信,最后在别人的嘲笑声中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他们也成功过,也失败过。相对于内供而言,阿Q真正胜利的时候很少,不过他总能很快使自己从失败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反败为胜”,使自己精神上获得一种解脱,这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5]相伴随的心境的变化规律是:平静——激荡——平静。与阿Q比起来,内供可幸运得多,他不但自己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改变自己的长鼻子,而且还有一群“热心”的徒弟帮忙,使他“美梦成真”。但是他没有阿Q的“豁达”,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更确切地说是不能使他周围的人们满意,所以一直都很烦恼,故他的心理状态是:激荡——平静——激荡。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在平静与激荡的心境下旋转。这些都是他们太注重“社群自我”[6]而造成的。无论是平静的心理状态,还是激荡的心理行为,都反映了他们自我意志的脆弱。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往往以社会习俗和社会评价来确定自我价值,意志薄弱者对自我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公众的舆论,心理状态也受他人议论的影响与左右。阿Q和内供都是这样的人,从表面上看阿Q似乎并没有受他人的影响,因为他无论失败得如何惨痛都能“反败为胜”。其实并非如此,阿Q的意志薄弱表现在他主动地把自己敞开,向别人炫耀,有时甚至标新立异,让天下人都看到自己的“了不起”,而在他为了生计默默上城时,却是神不知鬼不觉。内供是消极地受别人影响,他总是表面上表现出一副尊者的容貌,内心深处却处处留意别人对他的看法,通过别人来左右自己的心绪。他们的这种薄弱的意志在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情况下都可以看出。

阿Q的一生最得意的事情莫过于摸小尼姑的头了。在此之前,他与王胡刚打过架并且觉得“生平第一件的受屈辱”,紧接着又挨了假洋鬼子一顿打,受了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就在他准备忘了这种屈辱而继续前行到酒店时,遇到了小尼姑,先是大声地吐一口唾沫,然后伸出手去摩着小尼姑的头皮,这时酒店里的人都笑了。阿Q看到自己的功勋得到了赏识,就更加猖狂,用力拧了一下小尼姑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又都笑了。阿Q飘飘然了许多时。试想如果阿Q的战果没有得到别人的承认,酒店里的人对他不理不睬,阿Q还会“飘飘然”吗?相信他会觉得生平受了第三次的屈辱。可见可Q的胜利并非因为自己战胜了小尼姑,而是自己的成果得到了别人的赏识。他的意志是受别人左右的。同样的胜利,因为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内供心理很烦闷。内供想着自己的鼻子变短了,以后别人不会再嘲笑他了。

谁知道他们笑得更厉害了。“有个武士到池尾寺来办事儿,他脸上摆出一副比以前更觉得好笑的神色,连话都不正经说,只是死死地盯着内供的鼻子。”中童子也终于憋不住笑,“噗哧一声笑了起来”,还有那些杂役僧徒们,总是背过身去“偷偷笑起来”。对于别人的这种“露骨”的笑,内供怎么也想不通,他最后只会认为自己把鼻子变短是个错误,以致于“叹今朝落魄,忆往昔荣华”了。对于自己的胜利也不敢承认,却只是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判断,这集中体现了他意志的薄弱。所以说,无论是阿Q的真正的胜利,还是内供化胜利为失败,都是以别人的意志为标准的,他们根本没有为自己的形象真正地定位,故他们都是意志薄弱者。

阿Q和内供的悲剧,固然是因为他们爱面子,意志薄弱,并对自己的人生无正确定位而造成的,然而,任何一种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并发展的,他们的悲剧命运也不只是他们自已造成的。他们周围的人们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阿Q正传》和《鼻子》中,阿Q和内供身边的人都是冷漠的旁观者和热心的统治者。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最多的是旁观者的利已主义,即对旁人的不幸津津乐道并大肆宣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心的阴暗。这在《阿Q正传》和《鼻子》中都有所体现。鲁迅在第五章的“生计问题”中写到阿Q恋爱失败之后未庄人的情形,“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虽然没有从正面描写阿Q恋爱的悲剧是怎样传出去的,然而通过“未庄的女人们”的反映可以看出人们对阿Q的“丑事”的宣传程度,及至最后阿Q不能在未庄呆下去了,生计都成了问题。同样的遭遇,内供也经历过,有一回,有个中童子来为他掀着鼻子让他吃饭,不料“中童子打了个喷嚏,手一颤,那鼻子就扎到粥里去了。”这只是内供吃饭的一个小问题,然而“这件事当时连京都传遍了。”按说这种事情自家人知道就行了,根本不足以称赞,为什么那么快整个京都的人都知道了呢?这不仅仅说明了人们的无聊,如果只是无聊,还不足以议论这种小事情,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情多如牛毛,为什么人们只单单对别人的丑事如此感兴趣呢?这是因为别人的丑事可以冲淡自己的丑事,别人的不幸会增长自己的优越感。嘲笑内供的人们从他那鼻子看出自己鼻子的正常,因而心理上获得一种自我优越感,行为上表现出对内供的轻视。嘲笑阿Q的人更是如此,他们不止对阿Q向吴妈求爱失败这件事本身进行嘲笑讽刺,而且通过对阿Q的指责与“抗议”表现自我的伟大与纯洁。

如果看客永远只是看客,那么,阿Q和内供也不致于陷入痛苦的深渊。阿Q的遭遇在第九章“大团圆”中可以明了。举人老爷家丢了东西,阿Q成了被怀疑的对象,把总为了自己的“面子”,把阿Q抓了起来。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和阿Q走到了一起。在这里,阿Q成了牺牲品,举人老爷一直认为是阿Q的同伙偷了他的东西,所以主张追赃,而把总主张要示众,他认为要“惩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党还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阿Q这时成了把总挽回面子的工具,从“被看客”变成了“被砍客”。这足见社会的黑暗,人性的阴暗。还可以说是人性阴暗面中最极致的表现,以牺牲别人的生命来成全自己可怜的面子。人性的阴暗面有许多种,不只是以牺牲别人的生命,还可以是牺牲别人的尊严和信心。内供所遭遇的就是这一种,如果说他鼻子长的时候,人们笑话他还有情可原,可为什么他的鼻子好了之后别人继续笑,并且笑得更露骨了呢?这正如芥川龙之介自己所评论得那样:“人们的心里有两种互相矛盾的感情。当然,没有人对旁人的不幸不寄予同情的。但是当那个人设法摆脱了不幸之后,这方面却又不知怎地若有所失了。说得夸大一些,甚至想让那个人再度陷入以往的不幸。于是,虽说态度是消极的,却在不知不觉之间对那个人怀起敌意来了。”[7]内供的鼻子变正常后从池尾的僧俗那里感受到了这种旁观者的利已主义,只是当时他还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意。阿Q也在中兴之后从未庄人的眼中读到

了这一点,他当时也无法理解“斯亦不足畏也矣”的深刻涵义。

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性作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指出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分析文本,探究意义,展示其内在的对峙与和谐,并对作品作出必要的评价。”[8]本文通过以上两个部分对文本的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性是阴暗的,人性的阴暗是普遍存在的。所谓人性的阴暗是指人性中存在的一种极其自私的感情,这种感情会为了自己的些微利益哪怕是精神上的一时痛快而嘲笑、攻击甚至牺牲别人,对别人造成巨大的伤害,自己却毫无愧意。

这种结论是从现象出发,分析文本而得出的,而真正的评论必须具有理论性,就像维姆萨特所强调的那样,“批评必须具备客观性、理论性、合理性。”[9]理论性作为文学批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阿Q正传》与《鼻子》的比较中也不可缺少。下面就从艺术形象的美学性质方面来进一步分析文本。

美学性质包含悲剧性和喜剧性。张法说,人类的悲剧性是“挑战的非理性和应付挑战的超理性的相加”。[10]我认为这是关于悲剧性最好的诠释。喜剧性是让合时宜的人在(不)合时宜的场所做出合(不合)时宜的行为。那么由此看来,《阿Q正传》和《鼻子》是悲剧性的还是喜剧性的呢?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都是喜剧,因为他们的行为和想法是如此地可笑,相信搬到舞台上会使观众捧腹大笑的。笑过之后呢?我们细细咀嚼,似乎有些透骨的悲凉之感,就像俄国果戈理《钦差大臣》中演员对观众说的那句话一样“笑什么?笑你们自己。”是的,我们每个人从阿Q和内供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即是作者所表达的人性阴暗的普遍性,只是在表达这种悲剧性格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喜剧的方式。总的来说,这两部作品都是喜剧的皮相,悲剧的骨子。

喜剧的皮相是指在他们的全部活动中,其行为方式的直接动机和主观意愿都带有荒谬可笑的特点。这些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表现手法实现的,如夸张、滑稽、讽刺等。内供的鼻子不小心扎到粥里去了,这件事很快就在京城传开了。这是一种极度夸张的手法,虽然有许多无聊的人们,但这件小事还不至于传之整个京城,至多是到寺院里办事的人们知道,然后再传之于左右。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戏剧性,也增加了喜剧性。此外,还有内供的鼻子变短的方法,先是用热水烫,然后让徒弟在上面踩,整个画面好像是一个精彩的漫画,滑稽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内供和他的弟子们的表情及对话,更让人忍俊不住。阿Q在遭人打之后,承认自己是虫豸,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想法,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自轻自贱之人,“状员不也是‘第一个’么?”这是他有名的精神胜利法,在皮肉上受苦之后,又无力通过武力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只能自己“安慰”自己,使自己马上“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滑稽的事,在阿Q却是家常便饭。在《阿Q正传》中,最滑稽的一次莫过于“革命”中阿Q所受到的尊重了。赵太爷怯怯地喊“老Q”,赵白眼惴惴地说“阿„„Q哥”,都是滑稽手法的运用。通过这些夸张、滑稽的手法运用,我们看到了一种异于正常人的正常做法,正是这些合时宜的人在合时宜的场合做出如此不合时宜的事情来,才让我们觉得滑稽可笑。这也是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

悲剧的骨子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涵是悲剧的。只是这种悲剧思想依附于喜剧的行为上。内供的鼻子扎到粥里这件事当时连京城都传遍了。虽然是一种夸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岂不是由于人们思想的恶劣。对别人的一些缺点加大宣传,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正是别人对“坏事”的极力宣传,所以内供才会有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总是忐忑不得安宁。这些人的做法正是人性阴暗的一个表现。内供“治鼻子漫化图”看起来很滑稽可笑,实际上他们的行为状态却让人心寒。内供的弟子出于同情才对内供进行多方求医治疗,然而在同情的背后,也有他们的私人目的。可以想象他在向别人寻医问诊的时候,肯定会说出他师傅如何如何地痛苦,并表现出一种很痛苦的神情,这样他就可以博得一个“懂事、有善心”的弟子的称号,进而赢得别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内供的赏识。这是一种隐性自私的表现。内供自己呢?他总是一声不吭地任由弟子摆布,这样看似乎对自己的鼻子漠不关心,而实际上从文中一开始便可得知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他的这种做法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让人觉得好像他自己一点都不情愿做,是别人强迫他做的。这样不但治好了自己的鼻子,还维护了自己的面子,真可谓“一石二鸟”。这是内供内心阴暗虚伪的一个集中表现。

同样,阿Q的喜剧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悲剧。在“革命”一节里,赵太爷的“怯怯”和赵白眼的“惴惴”,终于让人为阿Q出了一口气。然而正是由于此,阿Q最终走上了断头台。在最后一章“大团圆”的结局中,阿Q“使尽了平生的力量画圆圈”,都是一种黑色幽默。阿Q最终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所以说,无论是内供还是阿Q及其他们身边的人,再“风光”的表面背后都逃脱不了悲剧的骨子。

总之,通过对《阿Q正传》和《鼻子》文本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人性阴暗的普遍性意义的结论。

注释:

[1]鲁迅,《阿Q正传》附录,第76-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2]鲁迅,《阿Q正传》第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3][4]芥川龙之介,《鼻子》第17-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5]鲁迅,《阿Q正传》附录,第1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6]社群自我:自我在一个群体中的形象。

[7]文洁若,芥川龙之介小说选,第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8][9]马新国,《西方文学史》,第42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第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参考书目:

[1]文浩若,芥川龙之介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鲁迅,阿Q正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3]马新国,西方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5]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6]郭志刚、孙中田等,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篇6:芥川龙之介简介

姓名:芥川龙之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93年3月1日

国籍:日本

芥川龙之介(akuta ryonosuke)生于明治二十五年(1893年)三月一日,由于是辰年辰月辰日辰时,所以起名为龙之介。

小学时芥川的成绩就非常优秀,尤其显示出了文学方面的才华,四年级时就做出了很有水平的俳句。他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德富芦花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马琴·近松等的江户文学,《西游记》和《水浒传》。

上大学后,他和高中时期的同学创办了第三次《新思潮》。此后受到失恋的影响,创作了以虚无感为背景的《罗生门》。

后来他经人介绍参加了夏目漱石举办的木曜会,受到漱石的赏识而成为他的门生。过了五年,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发表了小说《鼻》“芥川是时代的牺牲品,他身背负着世纪末的渊博学问,不堪忍受旧道德的重荷,在新时代的黎明中倒下了”。也就是说,芥川龙之介不满社会对自我的重压,又无力抗争,最终企图在调和两者的矛盾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

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的形成,重要的方面是由于他的成长处在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充满激荡与平和,闭锁与明朗对立的历史时期,面对的是“时代闭塞的现状”。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境况,使他陷入人生苦恼的深渊,同时他又不堪忍受现实的丑恶,作为人生的旁观者,为了埋头观照现实,他又不得不从精神上用合理主义武装自己,期望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他出于对资本主义体制、道德和现代社会的种种束缚的不满,因而对马克思主义抱有一定的兴趣。但他不相信通过与资本主义斗争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以说,他的世界观是基于个人主义与合理主义,对于社会和人生采取一半肯定、一半否定的态度。他的《某傻子的一生》、《侏儒的话》就是他解剖自己的世界观的自白书。在这篇自白书中,他既承认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并攻击现代的社会制度,但却又害怕他们所蔑视的社会。所以他强调“最光明的处世方法是既蔑视社会的因袭,又过着与社会的因袭不相矛盾的生活”《某傻子的一生》。他为此常常苦恼于宿 命,他“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怀疑自由意志,一半怀疑宿命”。“古人将这种态度称作中庸。我相信,如果没有中庸之道,就没有任何幸福”《侏儒的话》。可以说,以中庸之道来统一自由意志与宿命的矛盾,是芥川人生观的核心。

芥川谈及这个问题时还说过这样一段话:“血统、境遇、偶然-一主宰我们命运的毕竟是这三者”《侏儒的话》,所以决定他的命运的,“四分之一是我的血统,四分之一是我的境遇,四分之一是我的偶然--我的责任只是四分之一”《暗中问答》。

篇7: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如聊斋志异一般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奇谈,可是这小说却不同于童话故事,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竖立白眉老仙人这个角色有什么作用?一连串的问题萦绕之下,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杜子春》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中国《唐人传奇玄怪录》描写富家子弟杜子春的故事,另一个就是芥川龙之介在此基础上改编的日版《杜子春》。

相比之下,开头部分都是写富二代杜子春花完了祖上的家产,贫困潦倒无从糊口,这时一位仙人救助了他,结果他又再三重蹈覆辙,老人又接连几次赠与了他财富,直到两三次后他终于醍醐灌顶,有所感悟。

仔细观察,在《唐人传奇》中老人直接给他现金,并次次叮嘱他要有所悔改,最后一次还警告他说道:“再不改过自新,你就永远受穷吧”;而在芥川龙之介笔下,老人只是与他寒暄几句,让他在夕阳自己影子的头部、腿部挖土获得黄金,转眼便消失不见。且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杜子春奢侈生活——连一些不面熟的亲戚都来参加他的宴会,在把他推向极点之后狠狠摔入谷底——穷到别人家连口茶都不肯给他喝,多么一个“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例子!更重要的是,老仙人又让他在夕阳下把影子脚步挖出黄金来时,杜子春自己拒绝了。由此可见《唐人传奇》中杜子春的感悟像是在老人劝告下引发的,而小说中描写的是杜子春大起大落之后自己获得的感慨,衔接更加自然。

接着来看,《唐人传奇》中杜子春从此安居乐业自食其力,情节一大亮点悄然熄灭,不免有些落入俗套。后来又写杜子春为了报答老人,奉命来到云台峰协助仙人炼丹,是否有些未完待续冗长了呢?小说却不同,杜子春厌恶了人间虚伪,不想再次落入尘世,恳求仙人收他为徒想成为仙人并被带到峨眉山,这样不是就顺畅符合逻辑了许多吗?

二者结尾也是天差地别,相同的两篇文章都描述仙人叫杜子春无论如何都不要发出声响,撇下他一人。杜子春的面前便显现出豺狼虎豹凶神恶煞魑魅魍魉甚至地狱的景象来,直到看见地狱里鬼怪折磨自己的亲人,他终于情不自禁喊出声来。好了,这里发生变化了,《唐人传奇》写仙人因此炼丹被打断,从此气愤地离开了杜子春,这好像有些跑题了吧,况且使白眉智者的形象瞬间变为暴怒的老头子,这个收尾我觉得简直不符合前文,若是这样杜子春岂不是变成铁石心肠的无情之人了么?而小说则差强人意,仙人出现景象消失,老人告诉杜子春——“如果郎君真不作声……我会立即取你的性命。”,因此“仙”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老人留给杜子春一个乡间田宅和几亩地,便又消失不见。

小说是《唐人传奇》的升华,芥川龙之介先是带我们领略了人间的虚伪无情,杜子春便提出想成仙的请求——其实这只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老人又考验他,他终于忍受不了鬼卒鞭笞父母而喊了出来,终没有成仙——人间冷酷,可真情自在,想着成仙逃避是没有用的。

篇8:浅析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鼻子》

他的小说接近现实, 努力揭示黑暗和人生的丑恶。芥川龙之介尤其着力揭示现实社会中的利己主义。所谓利己主义, 是与利他主义相对应的。利他主义提倡尊重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而利己主义者面对任何抉择都从自身角度出发, 以自我为中心, 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把自己的幸福看作一切行动的目的, 使事情的发展和结果都对自己有利。

综观芥川的一生, 他的作品与他的自身生存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芥川1892年3月1日作为新原敏三的长子出生。因龙年龙月龙日出生故名龙之介。童年一些不平凡的经历深深刺激着芥川敏感的神经, 造成了他脆弱、自尊的性格。在他11岁时, 生母过早地离去, 给芥川的身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恋爱, 也是因为家庭的反对而告终, 这使得性格本来就忧郁懦弱的芥川变得更加敏感。他自己也说过, 恋爱的失败对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 他在小说中刻意刻画丑陋的人和事。

《鼻子》 (1916) 取材于《今昔物语》和《宇治拾遗物语》是芥川龙之介前期创作中一篇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艺术内涵的重要作品, 充分显示了作家小说创作的高超技巧, 作品一面世, 立即受到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高度赞扬, 山本有三甚至说:“《鼻子》精彩得足可选进国家选定的教科书中去。”

小说描写主人公禅智内供长有一个长如五、六寸香肠的鼻子, 这不仅给他增加了许多麻烦.如吃饭时得让人帮他托住长鼻, 而且遭到众人的嘲笑。他因此而羞于见人, 异常苦恼, 这异乎寻常的鼻子严重地损伤了他的自尊心。他想方设法的把鼻子弄短些。为此, 他喝过乌鸦脚爪熬的汤, 在鼻子上擦过老鼠的尿, 但都无济于事。后来, 弟子进京办事.从一个来自震旦的医生那里学得医治长鼻的方法:先用热汤泡鼻子, 然后用脚把鼻子踏平, 鼻子果然缩短了。禅智内供十分高兴, 心想从此以后不会有人再嘲笑自己了。

然而周围的人看惯了长鼻子, 一下子见到鼻子变短了, 反而觉得好奇, 窃笑私语更甚于前。禅智内供为此十分后悔, 竟“忆起四五天前鼻子还长的时候来, 心情郁闷, 颇有‘叹今朝落魄, 忆往昔荣华’之感。”一天早晨, 禅智内供的鼻子居然又长了, 恢复了原状。这时, 他如释重负, 心里暗自庆幸:“这样一来, 准没有人再笑我了。”

《鼻子》这篇小说是一篇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品。小说构思巧妙, 情节跌宕有致, 写得十分精练, 甚是俏皮, 既讽刺了旁观者不愿意看到不幸者摆脱窘境的利己主义, 也揭示了人的欲望在得到满足之后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显示了作家对人物心理刻画的深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所用主题最多的是希望之后的不安, 或者不安时的心情。”此外, 作家还在小说中对人的矛盾心理进行了剥露:人们往往能对不幸者表示同情和关爱, 但当不幸者一旦摆脱不幸时, 则不是为之庆幸, 而是嫉妒、讽刺, 甚至攻击。这正是等级制社会积淀在人的潜意识中的病态心理‘它是作家在小说中所触及到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 人的利己主义无处不在。这篇作品《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 作品围绕主人公的长鼻子带来的困惑心理以及受伤害的自尊心来描写, 芥川将自己置于心理分析家的位置, 灵活运用小说技法, 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巧妙的布局、含蓄的命题和幽默的情趣使古老的历史故事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揭示了人内心的虚荣、软弱和愚蠢的弱点, 着力刻画了人性的冷漠和旁观利己主义。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本文对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进行了浅析, 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鼻子》为例, 尝试分析人性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鼻子,利己主义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之鼻子[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9 (14) .

篇9:芥川龙之介的名言

【关键词】孤独;不安;心理描写;自杀

Akutagawa -Ryuunosuke 's Loneliness and Anxiety From “Nose”

SUN Yan-yong LIU Feng

【Abstract】“nose” is Akutagawa -Ryuunosuke 's famous work.. It's a story that comes from the ancient material, liking the translation of the old story. But it isn't the original story. Increasing the psychal description, this story describes a lonely and upset person, Neigong. Neigong' loneliness and anxiety reflect the author's feeling. Finally, the feeling of lonelinss and anxiety results in the author's suiside.

【Key word】loneliness;anxiety; psychal description ;suiside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3-0072-0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1916年发表并的得到夏目漱石盛赞的成名作《鼻子》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和《宇治物语集》,以其幽默和讽刺风格,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对《鼻子》的评论更是数不胜数,但大多是批判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或者是批判人性的虚伪本质。鲁迅于1921年在《鼻子》译者附记中是这样评价芥川的,“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这篇便可以算得适当的样本,①。而后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其中收录了鲁迅译的芥川的《罗生门》和《鼻子》,在附记《关于作者的说明·芥川龙之介》中,鲁迅除重复以前的观点外,又进一步指出:他多用旧时材料,有时近于古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是好奇,还有他更深的依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生活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着的或物……。②作者芥川龙之介那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作者想反映自己什么样的心情呢?鲁迅先生没有具体说明。笔者认为作者当时处于孤独和不安之中,《鼻子》是为了排解这种孤独和不安而写,其中主人公的孤独和不安则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以下笔者试从《鼻子》与《今昔物语集》中的《池尾禅珍内供鼻语》和《宇治物语集》中的《鼻子很长的僧人的故事》的不同之中分析《鼻子》中体现出来的孤独和不安,并试论述一下芥川龙之介的孤独和不安形成的原因。

芥川的母亲在生下他八个后就突然发狂,他因而成为芥川家的养子,被他舅舅收养,而后被他母亲的姐姐扶养成人。这段童年的经历在芥川的心灵上投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度过了一个孤独的童年。他的内心中冲满了孤独和矛盾,他的内心十分脆弱,害怕孤独,并产生了对生活和人生的不安。与次同时芥川的母亲在生下他八个后的突然发狂给芥川龙之介的人生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他很怀疑家族的精神病是否遗传给了他?他害怕精神病遗传给了他,害怕自己和他母亲那样不定那一天也会发狂,不安和恐惧伴随了他的一生。而他这种孤独和不安又体现在了他写的《鼻子》中,下面从与《今昔物语集》中的《池尾禅珍内供鼻语》和《宇治物语集》中的《鼻子很长的僧人的故事》的不同之中分析《鼻子》中体现出来的孤独和不安。

《今昔物语集》和《宇治物语集》是日本的古代故事集,属于介绍性质的故事集,它们都收录了一个鼻子很长的内供的故事,即《今昔物语集》中的《池尾禅珍内供鼻语》和《宇治物语集》中的《鼻子很长的僧人的故事》。两者在内容上几乎是一样的,只是机械的记载了关于内供鼻子很长的故事。而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在借用这段故事的同时,更多的是加上了内供的心理描写,把内供的内心世界真实的展现了出来。下面具体分析《鼻子》的不同之处。

与《今昔物语集》和《宇治物语集》不同的是,《鼻子》中首先介绍了内供一直为自己的长鼻子而苦恼,但又装出一种毫不介意的样子,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把鼻子的事放在心上,但在平素言谈中又怕别人提到鼻子。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在表明了内供自卑的同时,又反映了内供的孤独,单单是内供自己有那么长的鼻子,从而不被人们所同情,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自己孤孤单单的与别人不合群, 从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后为了恢复自己的自尊心,脱离这种孤独,芥川龙之介又加上了内供的一系列的努力。首先内供不断地留心察看别人的鼻子。他总想找个鼻子跟自己的一般长的人,聊以自慰,但结果却总是找不到。然后查了很多经典,可是“内典外典”(内典——佛教的教典;外典——除此以外一般的书)并没有一个名人长着这样一个不雅观的鼻子。他又尽可能地试服了很多药,可是全都无济于事。反观内供上面的方法可谓无聊之极。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而内供却真实的实施了,为什么呢?无非是内供太孤独了,不想被别人排除在外,想摆脱自己被嘲笑的困境,想让自己的鼻子和别人一样而已。在以上方法没有效果后,芥川又复制了《今昔物语集》和《宇治物语集》中的方法,但不是全盘的一成不变的抄袭,同时又增加了内供的心理描写。开始时内供跟平日一样装出对鼻子满不在乎,偏不说马上就试试这个办法。可同时他又用轻松的口吻念叨着每顿饭都麻烦徒弟,未免于心不安。其实,他心里是巴望徒弟劝说他来尝试这一办法。明明自己想采用那种方法却装作不介意的样子,不在乎自己的长鼻子,无非是想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意自己的长鼻子,保留自己的自尊心罢了。而又想尝试这一办法更加说明了内供其实是想摆脱单单自己有一个长鼻子的尴尬和困境,摆脱孤独而已,连那样伤自尊心的方法都想尝试,从另一个侧面更反映了内供内供其实已经孤独到了极点了。

而此时的作者又是什么状况呢?此时的芥川写完了自己的处女作《罗生门》,而其中体现出来的则是“生存苦的寂寞”,换句话说就是一种生存的孤独。而与次同时作者一高毕业,自己最好的朋友恒藤恭却离开东京去了京都 ,更加增添了自己的孤独。更加不幸的是在他感到孤独和有厌世心情之时,不幸的初恋更加增添他的这种孤独感。“他也有过初恋,但却没有讲述自己的委屈,那时他确实十分努力。”③但芥川的初恋终因养父芥川家的反对,以悲恋结束。这让芥川感到了作为养子的悲哀和孤独,而且深入骨髓。这种“生存苦的寂寞”也伴随了芥川36岁的短暂一生。而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也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孤独。“我很孤独,想到今后,时常觉得在一高的时候,你也一定和孤独吧。……难熬的孤独,如黄昏的一颗星,难熬的孤独。……”④“总之,只好单身独处,但时常感到无法排遣的强烈孤独。”④“久米离去,松冈离去,成濑离去,孤影独留都门,恰如病雁失群。八百零八巷陌皆动秋风,虽偶有红灯之下半宵娱情,然无奈孓然一身长安空虚之感。”④以上可以看出那时的作者芥川龙之介一高毕业时朋友的离去,感到了无尽的孤独。而初恋的失败更加增添了这种孤独。而且作者自己也谈到了《鼻子》的写作动机——“自己半年一直受恋爱问题的影响,十分孤单,心情陷入低谷,与此相反的是想写一些与 现实相脱离的愉快的小说”。但实际他写的《鼻子》并不是愉快的小说。全篇渗透着刺骨的孤独和不安。根本谈不上是什么愉快的小说。原本是为了排解孤独和失恋的失败,而实际《鼻子》中的主人公内供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孤孤单单的一个人。《鼻子》被赋予了太多的悲剧意蕴,内供的孤独也是作者自身的孤独的写照。在写《鼻子》之前的1915年写的《罗生门》也正是为了摆脱孤独,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作,但反响并不好。在给江口涣的信中提到了这一点”虽然《罗生门》在当时是令我得意的作品,但“新思潮”一伙人却评价不高。……“④连自己的”新思潮“同伴们对自己的作品,而且是自己十分得意的作品都不认可,这无疑是对芥川的一个重大打击,这也越发增添了芥川的孤独。自己的才能不被别人所认可,在芥川的意识中,自己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而已。

与《今昔物语集》和《宇治物语集》相比《鼻子》的另一个重要的不同是,在内供的鼻子变短了之后又增加了心理描述。内供边抚摸着变短了的鼻子,边腼腆地悄悄照着徒弟替他拿出来的镜子。镜子里面的内供的脸,对着镜子外面的内供的脸,满意地腴了腴眼睛。可是那一整天内供都担心鼻子又会长了起来。不论诵经还是吃饭的当儿,一有空他就伸出手去轻轻地摸摸鼻尖。鼻子规规矩矩地呆在嘴唇上边,并没有垂下来的迹象。睡了一宿,第二天清早一醒来,内供首先摸了摸自己的鼻子。鼻子依然是短的。”这时的内供时时担心自己的鼻子再变回远来的样子,又陷入了不安的困境,即鲁迅先生提到的“他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即便如此,原本以为这样别人就不取笑他了,相反别人笑的更厉害。本来是想与别人一样拥有一样长的鼻子,想融入群体,不再孤独,相反在徒增了不安的同时又增添了无奈。而这种不安与其说是内供的不安,还不如说是作者自己对生存的思考,是作者自己的不安。芥川的母亲在生下他八个月之后的突然发狂给芥川龙之介的人生和人生观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他很怀疑家族的精神病是否遗传给了他?他害怕精神病遗传给了他,害怕自己和母亲那样不定那一天也会发狂怀。从而萌生了对生存的不安。不安和惧伴恐随着他的短暂的一生。他的这种不安在《鼻子》中通过内供在鼻子变短后又担心是不是会又变长的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表现了出来,而这种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又成为了芥川文学的一个主题。而且这种不安又是导致作者自杀的重要诱因,正是这种隐约的不安导致了作者的自杀。“我之所以要自杀,仅因有种隐约的不安,对我的未来隐约有某种不安。……”④

结语:《鼻子》中的内供的孤独和不安是作者芥川龙之介自己内心的反映和写照,而且这种孤独和不安又贯穿了他的一生,所以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孤独和不安的一生。而鲁迅先生提到的“……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生活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着的或物……”中的作者的心情就是当时的那种孤独和不安。

芥川龙之介的母亲的突然发狂是造成他的孤独和不安的重要原因。同是又与他的《罗生门》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有重要影响。与次同时初恋因养父母芥川家的反对而以悲恋结局对芥川的内心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上一系列因素的合力下造成了芥川的孤独和不安,并伴随了芥川龙之介短暂的36岁的一生。而且这种孤独和不安又成为芥川龙之介自杀的重要诱因,导致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自杀。

① 《鲁迅全集》第十卷,《鼻子》译者附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6页

② 《鲁迅全集》第十卷,《现代日本小说集》,关于作者的说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1页

③ 《关于木会义仲论》,藤井和义、《鸥外、芥川、太宰论》、樱枫社、1978年2月20日

④ 《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五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44页

参考文献

[1] 海老井英次.芥川龍之介人と文学.勉誠出版、2003.8

[2] 関口安義.芥川龍之介永遠の求道者.洋々社、2005.5

[3] 藤井和义.鸥外、芥川、太宰论.樱枫社、1978.2.20

[4] 吉田精一.芥川龍之介.桜楓社、昭和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1979)

[5] 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 後藤明生.群像日本の作家11芥川龍之介.小学館

[7] 王晶.虚荣的本质和软弱的自尊——谈芥川龙之介及其〈鼻子〉.辽宁大学学报、1998.(3)

[8] 易定国.无法逃离的生存悖谬——浅析《鼻子》的悲剧意蕴.名作欣赏、1999.(6)。

上一篇:胶凝材料学概要知识汇总下一篇:现金管理学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