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相关知识

2024-04-30

宪法相关知识(共6篇)

篇1:宪法相关知识

宪法相关知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在中国政治话语里,“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有特定含义,就是任何不尊重宪法、破坏宪法、挑战宪法的言行都是对共和国的价值体系、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对执政党合法性的挑战,其核心是否定宪法权威。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其核心是全面实施宪法,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未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实施依法治国进程中,要通过宪法来凝聚共识,通过宪法来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核心问题。通过宪法进一步理顺国家治理体系。因此,维护宪法权威、尊重宪法、回归宪法、让宪法发挥作用,将是四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大变化。

宪法权威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常识,但在宪法发展中,往往是常识性的东西容易被忽略,有些常识并没有成为具有共识的概念。宪法权威有很多解释,我个人认为,宪法权威就是宪法至上。在法治国家中,没有什么规范比宪法更为有效,我国宪法宣言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只有宪法是最高的,没有任何一种规范能够代替和凌驾于宪法之上。宪法权威就是宪法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自觉遵守、有效维护的一种理念、文化与力量,表现为一种宪法至上,所有公权力、政党活动都要受宪法约束。

宪法权威的出现完成了一个价值命题的核心任务,虽然社会多样化、利益多样化,但是宪法是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在社会发展中,不同的政治力量和个体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是,通过制宪权选择宪法后,我们就有了一个内心的道德约定,要尊重宪法,这是价值共识或者社会共识。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靠什么治理?我认为共同经验就是靠宪法治理,依据宪法推动社会发展。谈到宪法时,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种共识:无论管理者、被管理者,大家应当服从宪法文本,个人或者某些团体的权威无法超越共同体的意志,唯有宪法才是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规范,唯有宪法才具有最高的权威?可以想象,当宪法缺乏权威或者不受尊重的时候,社会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益平衡。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就更要重视通过宪法寻求共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那么,怎么判断宪法有没有权威?在承认宪法至高无上的前提下,应当让政治权威、党的权威、个人权威、法律权威、制度权威都服从宪法,维护宪法的最高性,其他任何权威,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管有任何理由,都不能超越宪法的权威,这是我对宪法权威的一种理解。

宪法权威有何意义?

宪法权威在当代中国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宪法是否有权威将关系到国家的根基。一个国家的根基,除制度规范外,还有精神、文化的根基。历史经验表明,当宪法有权威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根基是有保障的,当宪法没有权威的时候,这个国家可能成为军事大国、经济大国,但不可能成为现代化大国,因为根基没有得到维护。

第二,从历史经验来看,社会治理是否成功也取决于宪法的成功和宪法的有效实施。在现代社会中,宪法是整个国家治理的基础、保障和根本,凡是有效通过宪法治理的国家,一般来说,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是成功的;不以宪法为基础来推动国家治理,也许这个国家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现代化,但是不能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更不能成为现代法治的国家。

第三,宪法有没有权威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依宪执政的能力。习近平同志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宪法有没有尊严,也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有没有尊严。不尊重宪法,就是不尊重党的合法性、不尊重人民的意志。在这个意义上,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这八个字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世界法治发展规律作出准确判断以后,根据中国法治实践而提出的一种法律命题,也是政治命题,也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四,宪法有没有权威也关系到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的信仰体系。有时,大家都觉得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社会价值观、缺乏价值共识、缺乏社会信任。这有很多原因和表现,我认为宪法没有权威的国家不可能存在社会价值共识、不可能存在信仰体系,也不可能有超越人们利益的一种规则,未来要重建社会共识,还需要通过宪法凝聚共识。

第五,四中全会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法律体系要保持协调与发展,需要建立解决冲突的规则与程序,一切与宪法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都是无效的。宪法第五条“一切政党、社会团体、个人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已经明确了党不可能有宪法和法律之外独立的规范体系,所有的规范体系都应该在宪法和法治体系之内,受宪法法律约束。

如何维护宪法权威?

既然宪法权威对中国当下发展特别是对四中全会以后的社会发展如此重要,在未来宪法实施中,就要真正落实习近平同志“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思想,全面推进宪法实施。

第一,靠宪法的力量把权力关进宪法这个笼子里,规范公权力滥用现象,建立制约权力的机制,这是树立宪法权威的基本要求。

第二,树立宪法权威实际上也是维护党的权威。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第三,要切实加强宪法监督和程序。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在宪法监督问题上,学界呼吁了30多年,我们需要担当,需要智慧,需要回应社会期待。要尽快建立一个看得见的、能够行得通的宪法监督机制,制定宪法解释程序法,适时启动宪法解释程序。第四,宪法权威还要靠社会信仰和社会文化,树立健全的文化是未来中国从法治大国走向法治强国的根本保障。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我相信,随着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今后宪法权威将得到有效维护,法治中国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就如何树立宪法权威,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教授。

记者:我国宪法发展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

韩大元:首先,宪法虚无主义倾向导致对宪法文本的普遍不尊重。一是公然违反宪法条文;二是以批评宪法为习惯,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归结到宪法文本上;三是不认真对待宪法文本,遇到问题撇开宪法;四是虽表面上尊重宪法,但实际上远离宪法,与宪法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公务员,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的宪法理念脆弱,宪法意识淡薄,在关系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利益问题上,缺乏宪法自信,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宪法权威受损害,社会上不按照宪法办事的现象大量存在。

第三,公民的基本权利救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整体信任度下降,人权保障观念还需要加强。近年来,越来越多有关基本权利的事例涌现,特别是死刑冤假错案的出现使民众失去对司法的信任,无法建立稳固的社会信任体系。第四,宪法自身的实践性和审查机制还需要加强。宪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调整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宪法没有有效地约束公权力,公权力滥用现象严重,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济。另外,宪法审查机制不完善是宪法实施状况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记者:宪法权威与法治中国是什么关系?

韩大元:法治中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通过宪法治理国家,把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保障,强调法治思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强调宪法的教育与普及,形成社会共识与凝聚力;强调司法的公正与独立审判权、检察权,实现社会正义;强调基本权利的保护,用法治解决民生问题。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新表述,其基础是宪法权威的维护,法治中国的实现方式与保障是宪法的全面实施。

记者:如何树立宪法权威,建设法治中国? 韩大元:应当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宪法权威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方式法治化的基本出发点。

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权威与宪法权威是统一的,并不矛盾,要处理好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不能把党的政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加强宪法实施,应当强化宪法监督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总书记说:“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

加强宪法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核心利益。宪法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要用宪法来维护国家的统一,用宪法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宪法基本制度、国家统一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本质与核心价值,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发展。中国宪法的优势与特点是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理论指导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认真执行宪法、拥护并模范遵守宪法,是所有公职人员的政治道德和宪法义务。宪法思维是法治思维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要以宪法思维研究、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宪法问题,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篇2:宪法相关知识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是学校的法律顾问律师团成员之一,今天我受学校的委托,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和了解一下宪法日的相关知识,并借此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的案例,让我们广大中学生了解一下如何遵纪守法,如果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远离犯罪。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宪法日的设立,及重要意义: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今年是第二个宪法日。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宪法的宪字,宪字词典解释为“法令”。顾名思义,宪法,即为法上加法,所以,我们把宪法看作一切法律的母法,在中国,宪法就是万法之母,所有的法律,都得诞生在宪法之下,都得服从于宪法精神,不得违背宪法。而设定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绝非偶然。因为在今日之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法治的核心在于宪法,法治的基础就需要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要具有强烈的宪法意识。

但是,要让宪法这个国家根本大法真正在老百姓之中“热”起来,真正在社会生活中“活”起来,仅靠在每年一度的“宪法日”里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宪法意识真正植入百姓心中。法学领域里有一条公理——“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现实中确有一部分人的思想意识里,宪法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一方面,有的人不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宪法还没有在人们心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人不认真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宪法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和百姓生活。

因此,设立“宪法日”,意义重大。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国家设有“宪法日”。因为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往往是宪法一经确立,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也都有了准则。我们期待,“宪法日”的设立能够真正让宪法立起来,树立起宪法应有的权威,从而开启依法治国新时代。

当然,“宪法日”的设立,只是一个好的开端。要真正实现依宪治国,还需要相关方面深入宣传、解读宪法条文,认真把握、树立宪法精神,弘扬宪法精义、维护宪法尊严。要让每一位公民树立牢固的宪法观念,让宪法精神根植于每一个公民的心中。要把宪法的原则落实到各项法律制度当中,彻底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从而让宪法真正保障好人民的权利。让宪法成为“至上”的法律,从而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法治社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这部被称为“五四宪法”的法案为年轻的共和国奠定了法制基础。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宪法。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之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在不少人的头脑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刑法、民法是比较严厉的法律,违反这些法律要受到制裁。但宪法好像是很“宽容”的,违反宪法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这种“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的观念相当普遍。其实,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这首先是由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决定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凌驾于所有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内容上来讲,宪法是人民权利宪章,最大程度集中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追求和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014年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曾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要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

在其他国家也有宪法日,比如,在丹麦的宪法日,为基督降临节。6月5日是丹麦的法定节日,纪念1849年通过的第一部丹麦宪法。宪法日这一天丹麦到处悬挂起国旗,政治家们出来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选民们则悠然自得地坐在草地上休息,享受宪法为他们带来的自由权利。

美国宪法日是每年的9月17日,1787年的这一天,美国通过了联邦宪法草案制定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人宪法,宪法日在美国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了解宪法由来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课堂,美国总统鼓励联邦州和地方官员以及民间社会团体举行仪式和活动。

俄罗斯的宪法日是每年的12月12号,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来作为宪法日,是因为在1993年的12月12号当时独立后的俄罗斯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是通过了现行的宪法,之后每一年的12月12号庆祝宪法通过。在这一天,一般俄罗斯总统都会来接见俄罗斯宪法法院的法官,在这一天,一般对于一些在维护宪法权威,执法过程当中有突出表现的法官,俄罗斯政府也是要给予表彰。

我们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既要遵守宪法,又要遵守其他各项法律,学习完宪法的相关知识,我们再了解一下中学生遵纪守法,预防犯罪的重大意义。

少年强则国家强,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国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3.8亿,占全国人口的30%左右,在校生2.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9%。青少年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前程和家庭幸福,更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和未来。因为身为青少年的你们,在二十年或者十年后,你们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社会上主流思想和主流行为的载体,将来的你们的思想,行为、意识形态,将成为二十年后的中国的状态的大多数反映,所以,现在的你们希望中国的将来变成什么样,取决于你们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修炼和接触了哪些知识。

话再讲回来,可能在很多同学心中觉的犯罪非常遥远,更不用说想到自己也可能违法犯罪,可从我从事司法工作这么多年的实践看,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一个已经被大量案件证明的事实:如果没有牢固的法制观念,不加强自我约束和控制,那么一时的冲动、一个偶然的念头、一次交友不慎、一次好奇和诱惑的驱使,都有可能让我们美好的生活划上终止符,甚至糊里糊涂的就进了监狱。发生在青少年中间的大量违法行为和血淋淋的犯罪事实,令我们痛心而无法回避,使我们不得不把忧虑的目光投向宁静的校园。

特别是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很突出,而且向低龄化发展,这种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害性,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统计数字表明:我国近年来的刑事作案人员中,十四岁至二十五岁的青少年占了60%以上。尤其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犯罪的青少年中,十四岁至十七岁的未成年人逐年递增,我国去年共抓捕十四岁至十七岁的少年犯共15万名。这个问题在国际上更是出现了大幅上升的趋势,美国教育部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光是去年美国就发生了一万一千多件校园枪械攻击案件以及四千多件校园强暴案件,有十分之一的校园更是暴力所在。而日本文部省也指出:去年日本兴日中学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创下了新高,高达8100多件,比前一增加了37%。不只是在美国、在日本、全球重大校园暴力事件连二连三的暴发,显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青少年犯罪已日益严重的严峻的现实,说明了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说狠抓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那么青少年犯罪如何远离犯罪,首先看一下青少年犯罪的几种心理特征:

一、纠合性 当前青少年犯罪中,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相同地域为基础,纠合在一起,共同作案。在纠合过程中,为了争强好胜而在团伙中争当霸主,常常象滚雪球一样结合成更大的团伙,以壮大势力。这样,可以互相壮胆,在“人多势众”的心理支配下,犯罪过程中反映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理智无法控制行为,其犯罪一旦得逞,便紧接着再干。为何会出现这种纠合性呢?主要是由于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时期,喜欢交际,乐于结群,一旦受坏人和外界不良因素引诱,在人多势众、互相壮胆的情况下,作起案来胆大妄为。

二、偶发性 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成年人违法犯罪相比,他们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有时甚至表示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他们的犯罪,一般来说,较少预谋、策划,常常是在外界的影响下,或者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犯罪的偶发性还表现在有的青少年平时表现还比较好,会在某种情况下,突然犯罪。青少年这种偶发性犯罪现象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青少年发育期,身体增长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谢率大,性的生理冲击力强,但是,他们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因此具有较大冲动性,容易干出意料之外的犯罪行为。

三、野蛮性 野蛮性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表现特征。青少年由于自身特点遇事好冲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一切的去行动。如果这种特点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表扬,则是一种上进的动力,但如果用在违法犯罪上,则又成为一种破坏力。有一些青少年年龄虽小,但作恶犯罪却肆无忌惮,气焰嚣张,动不动就以“是不是给你放放血”,“不要喊,否则就要你一只耳朵”等相恐吓,以拳打脚踢、刀戳、捆绑等手段,侵犯人权,抢劫钱财。

四、反复性 由于青少年思想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经过帮助教育,痛哭流涕,表示要改邪归正,表现出易于接受教育改造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反复性,有些青少年改了又犯,犯了又改,成了多次“进宫”的老手。因为他们多次作案得手后强化了犯罪心理,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特别是在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难以改造的累犯和再犯。因此,我们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改造和综合治理,必须坚持反复抓,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抓出实效。

五、报复性 青少年虽尚年轻,但却渴望自立、自尊,获得别人的平等相待,不愿受管束,希望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成熟而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品行时,谁如果管教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所以在青少年犯罪活动中,尤其是暴力犯罪中,报复性犯罪比较突出。这类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情况比较复杂,原因很多,多数表现为暴发性的犯罪,这种人的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凶狠、残暴、贪婪、没有人性,是最危险的犯罪分子。据心理学家的估计,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愤怒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能够超过成年人的两三倍,因此,我们在对青少年教育方法上,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

六、模仿性 青少年好胜猎奇,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模仿性。他们年龄幼小,辨别是非能力低下,往往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种镜头和情节,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伎俩,进行犯罪活动。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青少年喜好猎奇,善于模仿这个特点,注意研究,加强防范,尽量避免由模仿而导致青少年犯罪。

当前,在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中还存在着严重妨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一些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相称的不良文化,乃至丑恶现象,诸如: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对色情、凶杀和暴力的渲染;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反科学、反理性的迷信和歪理邪说;低级庸俗的商业和街头文化;互联网上传播的有害信息以及社会繁荣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离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加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等等,所有这些无不冲击着我们的校园,对在校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常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应该看到更是人生的危险期,这一时期的是非观念,法制观念还很薄弱,对不良事物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还比较低,具有好奇心重、模仿欲强、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家长、学校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稍有不慎就可能误入歧途,甚至造成可怕的后果,使你的一个时期甚至一生都笼罩在灰暗之中,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知道,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正确的思想、健康向上的文化对广大青少年固然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反过来说,错误的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极易误导和毒害青少年。在我们打击犯罪、呼吁社会各界努力创造适应青少年尤其是在校生对不良侵蚀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防患于未然,尤其显的格外的重要。

我们发现:大多数青少年在犯罪时,对法律的认识、理解处于一种模糊半模糊的状态,我手头有一份资料,其中一个十六岁的小青年因不堪忍受离婚再娶的父亲对自己同父异母弟弟的溺爱,持刀捅死了七岁的弟弟。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要让父亲永远心疼。”在供认之前,他特地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不要把他杀人的事告诉母亲;二是不能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说完后他轻松的问:“还有事吗?没事我想回学校了。”这个让人既气愤又心酸的少年,竟不知道自己已犯了重罪,他也不知道在他人生的花季乃至青年、中年都将在冰冷的大墙内度过。

像类似这样已经犯了罪自己还不知道的案例不少,有的学生受到同学欺负,就到校外找人帮忙来摆平,将对方打成重伤,还理直气壮的认为是他先打了我,我这是正当防卫。根据2015年青岛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造成一人死亡的死亡赔偿金为765880元。如果即使不小心造成对方一处骨折伤残赔偿金也会在76588元。再加上其他治疗费用,营养费用,后期治疗费用,经济赔偿的数额都是巨大的,因此,我们中学生不能意气用事,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旦头脑发热,做出违法行为,其代价是巨大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要赔偿受害人的各项人身损害损失,还会因犯法受到刑事处罚,失去人身自由,更无法完成学业。

还有的学生将自己的住处,提供给一些不良青少年吸食、注射毒品,构成了容留他人吸毒罪,被捕后一脸茫然,感到莫明其妙:他们吸毒关我什么事?有许多学生不知道,别人盗窃自己帮忙望风也是盗窃罪的共犯,明知是偷来的、抢来的脏物,仍然帮助容藏,是窝赃罪。在他们的思想上,认为只要自己没有动手偷就不是犯罪;不知道将他人遗忘物非法占有后拒不交出的行为是侵占罪,认为是自己捡到的,没偷没抢就不是犯罪;也不知道将淫秽影碟、书籍借给别人观看,就有可能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等等、等等,反映了青少年中法律知识的极度匮乏。还有同学仅仅是因为好奇,没想到就触犯了刑律而犯了重罪。有一个学生偷偷使用别人的电话拔打国际声讯台和色情电话,使受害人为此付出了几十万元的巨额话费。还有一个学生先后四次使用电脑黑客登陆中国公用媒体信息网进行捣乱,致使信息网系统瘫痪,主机被破坏,造成严重后果,而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好玩。象类似的情况,举不胜举。

这些犯罪的青少年在被法院判刑后,都悔恨的说:“今天落得这样的下场,都是因为不学法、不懂法,要是有人告诉我一些法律知识就好了。”这些迟到的忏悔留给我们的思念是沉重的。每当面对那些满脸稚气的少年犯,面对那些含辛茹苦、因子女犯罪而万念俱灰、悲痛欲绝的父母,我就感到非常的心酸,这些青年人大多数都是初犯、偶犯,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罪,犯了什么罪,如果在此之前有人帮他们一把,他们也许今天就不会走上这条路,因此,我们今天做好更多的预警和关心,明天可能将减少许多可以预期的悲剧。

既然这样,我们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受到犯罪的侵害,必须以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开始。

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青少年犯罪也一样,一般是从沾染上不良行为开始,继而发展为严重的不良行为,最后触犯刑律走向犯罪,这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般规律。

这一规律警示我们: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前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严重的不良行为实际上就是边缘性的违法犯罪。我相信没有哪一位同学希望自己的人生履历上写有犯罪这样黑色而沉重的一笔,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要求我们从小处做起,从现在做起,预防和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那么,我们在校学生应当预防那些不良行为呢?这里主要讲以下几种,这也是在我们司法实践中由此引发犯罪比较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

厌学、逃课、夜不归宿的不良行为。这是一条极易走上犯罪道路的行为,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形形色色的不良诱惑。有的同学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无心学习、无所事事,编造各种谎言来逃课,在社会上闲逛游荡,甚至夜不归宿。从而离开了老师的教育,脱离了家长的监护,自己又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经济收入,必然沾染上种种恶习,极易在不良刺激的诱惑下萌发犯罪的念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有一个高一的学生,因考试受到了一些挫折,就产生了厌学情绪,经常逃课,泡在一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很快在舞厅结识的不三不四的人就教会了他吸食毒品,起先是免费的,等他有了毒瘾不能自拔后,这些不三不四的人便拒绝提供毒品,让他自己拿钱买毒品。这个学生受不了毒品发作的煎熬,从此便与这些人一起走上了贩卖毒品来获取自己吸食毒品的犯罪道路。要知道还有一个逃学在外的女生,为了维持在外吃喝玩乐的巨额开销,和一伙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勾结起来,设置陷阱,用色相引诱然后进行敲诈和抢劫,成为犯罪团伙的重要成员。

我们遇到过许多这样的情况,有无故旷课、夜不归宿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和外面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甚密。俗话说: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等到你察觉时,已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最终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教唆拉拢结伙作案、盗窃、抢劫、吸毒、打群架等等,而成为罪犯,也有成为犯罪的牺牲品。

我要告诉大家,厌学逃课、夜不归宿、被人骗钱,最后又在偷窃别人的钱,而走上犯罪道路,是在我们案件中经常重复着的同样的故事,在这里我要忠告那些有逃学、夜不归宿行为的同学,每离家庭和学校远一步,就离毁灭的深渊近一步,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也许就是你走向堕落的开始。

我们有的同学认为小打小闹,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只要一时失手,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

篇3:宪法相关知识

一、百种元素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元素相当于0、1、2、3、4、5、6、7、8、9十个阿拉伯数字, 可以组合出无穷无尽的数字;元素相当于简谱中的哆、唻、咪、发、嗦、拉、西7个音乐音符, 可以编排出各种悦耳的旋律;元素相当于儿童玩具积木, 不多的几个积件, 可以搭建出很多令人称奇的建筑模型;元素相当于ABCD……26个英文字母, 可以组合为无数个英文单词

二、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

元素与分子原子间区别中有一点是元素只讲种类, 不讲个数是宏观概念;分子、原子既讲种类, 又讲个数是微观概念.我们可用初一英语中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区别来加以掌握.可数名词相当于分子、原子, 既讲种类, 又讲个数.如:a book一本书, two books两本书;不可数名词相当于元素, 只讲种类, 不讲个数.如water水, 不能说one water two water.

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 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 Mn O4=K2Mn O4+Mn O2+O2↑

316 32

15.8g x

篇4:宪法相关知识

【关键词】 私有财产权; 宪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45-02

作为一个法学概念,财产权是指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财产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与其他基本权利一样, 是公民对国家的一种权利, 直接反映着公民与国家权力之间在宪政建设中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居于在一国法律体系核心的地位, 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因而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最为根本和纲领性的。

1 回顾我国公民私有财产权保宪法保护的相关规定

对公民个人私有财产的保护, 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49年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第3条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这时采取了相对于不同经济成分保护相应财产权的做法。54年宪法依据不同所有制、不同的公民身份分别规定。1982年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1998年通过的宪法第1修正案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3 年通过的宪法第7 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现行宪法颁布后,1988 年宪法修正案中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性,并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1999年修正案中进一步规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88年、1999年宪法修正案对于可能涉及公民财产权的新经济形式概括规定为:国家保护这些新的所有制形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受以潜意识形态的制约则没有变化。

从1954 年宪法开始,新中国的几部宪法对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等问题做了不同类型的规定,但内容与体系都不完整,尤其是缺乏尊重和保障公民私有财产的社会基础与法律基础。50多年来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具有三个特点:(1)私有财产与公共财产的相对状态、私有财产与公共财产之间确定合理的界限,使受侵害的财产得到合理补偿。(2)公民财产的保护始终与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紧密联系。进一步完善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的机制与程序,在财产权的社会性与个体财产的自由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性(3) 公民财产以保护公民的生活资料为主,兼顾生产资料。,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改变着人们对财富的看法与理念,公民个人的财产日益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公民财产权及其宪法保护问题逐渐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在宪法中如何规定财产权及其保护问题,并使之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宪政及民主制度的要求相适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

2 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意义

2.1 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是原则上的一种确认,为保护私有财产权提供了统一的基本纲领性的立法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宪法和法律规定,财产权保护原则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宪法修正案对私有财产权的规定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律和制度实现财产权价值,并对财产权受侵害时给予有效的救济。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就是说对一般人而言,没有财产的人就没有自由,进一步说,是不会有人格地。孟德斯鸠也曾经说过,财产权是道德之神。一个现代法治社会下的道德品质,绝不再是一种单纯建立在义务之上的道德,而只能是一种以权利为基础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的与时俱进,也只能紧跟在财产权及其他个人权利的确立之上。可见,没有财产权作为基础的生存权和自由权是不可想象的。而2002 年初由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央视《中国财经报道》节目共同进行的几项调查查明,有93 %的城市居民希望通过修宪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有67 %的居民认为只有双方共同协商确定补偿标准的情况下,国家才能有偿征用私产,15 %的居民明确表示不同意任何条件的征用私有财产。[3]因此,通过修宪和立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不仅是顺应民心的,而且对于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利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说认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在人权范畴中,生命权是一切权利的源泉,财产权则是实现生命权的保障和工具。人们如果没有占有、使用和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权利,也就失去了维护其生命的正当途径。财产权同样决定着自由权。对财产权的发现和对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发现是一致的。在宪政之下,侵犯个人的财产即是侵犯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著名的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阐述了一个重要政治观点:“政治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私有财产……没有财产权就没有公正”。

2.2 宪法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

建立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制度,使公民对国家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政策具有可预见性,使各种公权力受到有效的规制,促使政府信用得以确立,从而增强公民个人对其财产投资经营和积累财富的安全感;能够形成一种持久的激励机制,使其对财产的使用和收益产生高度的责任感,激发其内在的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能动性。首先宪法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有利于培养独立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越深入发展,越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的人格独立、地位平等、意志自治。宪法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正是通过确立公民平等的法律地位,通过防范国家和政府对私有财产权的不当侵害和限制,最大限度的消除私有财产权的最大威胁———国家的公权力,从而确保公民自由地进行平等的交易。其次私有财产权制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维护交易安全,促进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私有财产权制度理清了市场主体间的权、责、利,使主体产生一个明确稳定的行为预期,财产的所有者会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并设法使自己所拥有的资产投入到创造更多财富的行业和领域中去,由此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产的价值的最大化。再次,保护私有财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制度预期利益,实现人们的利益期待。

2.3 有利于建立公正有效的国家税收制度

在私有财产没有应有的法律地位之前,私有财产难登大雅之堂。私有财产的数额常常被人们所隐瞒,许多人对自己的财产藏而不露。这样,许多该缴的税款也被逃或漏。一旦私有财产权为宪法和法律明确确认,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相分别而并存,对于私有财产的依法征税更为容易,逃税漏税将大大减少,由此将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更多的财政税收支持。

4 关于完善我国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宪法规范中的私有财产权结构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私人财产的存在是必然的,应正面对待并解决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主体平等,规则统一适用。一切财产与财产有关的行为只要是合法的,都应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护。宪法和法律都应确认公民财产权利在整个社会权利体系中的平等地位,应在立法、司法上同时做到平等对待。在立法不平等的前提下何谈司法平等。在财产上不应区分公有和私有。在今后的修宪和宪政建设中,应重点解决以上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宪法解释,明确私有财产权的范围:私有财产既包括公民的个人生活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既包括有形财产,也包括无形财产,如知识、技术、智力成果,既包括基于劳动和投资经营行为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也包括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保险收入和福利收入,既包括接受社会捐赠而获得的财产,也包括接受继承而获得的财产。二是宪法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障提升到与公共财产均等的地位,获得宪法和法律制度的同等评价、尊重和保护。三是在宪法修正案中引进英美法中“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的条款,建立起对私有财产的正当法律程序保障制度,使政府各机关行使权力的时候,不得任意为之,各种立法机关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制订旨在限制和剥夺公民私有财产权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命令。

4.2 完善我国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提供宪法依据

在我国现阶段,私有财产之所以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主要原因在于对侵犯公民私有财产的行为,政府缺乏必要的事先防范制度,在司法制度中也不能提供及时有效救济手段。而就政府层面来讲,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国家通过征收或征用手段可能带给私有财产权的侵犯。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征收征用制度从而限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是十分必要地。

4.3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违宪审查制度

制定并完善切实可行的、保障宪法实施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违宪审查制度,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或专门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程序审查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它是监督宪法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宪法实施,维护宪政建设。在法律上将违反憲法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确定为违宪,并给予撤销或废止,使宪法有关保障私有财产的规定能够在普通法律法规,甚至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的行为中得到贯彻,防止其他法规甚至一些规章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或剥夺。可以说违宪审查制度是防范立法权和行政权中的抽象行政行为侵犯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制度保障,现实生活中,某些政府部门对公民的财产实施征收、征用、拆迁等行为时,往往依据一些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或部门规章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但如果这些法律或规章本身是违宪侵犯公民财产权的,那基于这些“所谓的法律”依据而做出的行政行为就不应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我们要判断一种行政行为是否侵犯了公民受宪法保护的私有财产权,首先就要对这种行为所依据的法律、规章进行合宪性审查,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判断它们的合宪性,才能判断这种行为的正当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预防不当立法、不当行政行为对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的侵害。

ぷ⑹:

[1] 《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李军 修宪研究 2004年

[2] 《宪法中财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探究》 张爱华 焦作学报 2004年7月

[3]千龙新闻网,2002 年3 月26 日相关报道

篇5: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

A.1982

B.1988   C.1993

D.1978

2.我国现行宪法共经历了(B)次修改。

A.3

B.5   C.6

D.4

3.2018年宪法修正案是在(A)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A.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C.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D.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4.2018年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A)。

A.监察机关

B.检查机关

C.督促机关

D.监督机关

5.2018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A)

A.对

B.错

6.新宪法规定监察委员会由下列哪些人员组成(D)。

A.主任

B.副主任等若干人

C.委员若干人

D.以上三项

7.新宪法规定监察委员会主任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国家检查委员会主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B)。

A.一届

B.两届

C.三届

D.四届

8.新宪法规定监察委员会的(B)和()由法律规定。

A.组织,监督

B.组织,职权

C.监督,职权

D.监督,监察

9.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C)。

A.监督机关

B.检查机关

C.监察机关

D.司法机关

10.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A)负责。

A.上一级监察委员会

B.下一级监察委员会

C.本级监察委员会

D.同级监察委员会

11.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C)、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A.审判机关

B.监察机关

C.行政机关

D.司法机关

12.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A)

A.对

B.错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司法机关。(B)

A.对

B.错

14.我国《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人民法院的组织由(A)规定。

A.两届,法律

B.一届,国家机关

C.两届,国家机关

D.一届,法律

15.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C),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A.监督权

B.立法权

C.审判权

D.司法权

16.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A)。

A.最高国家权利机关

B.最高国家立法机关

C.最高国家监察机关

D.最高国家司法机关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

A.负责并报告

B.检查

C.报告

D.汇报

18.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B),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中华民国革命

19.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C)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20.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D)的过渡。

A.资本主义

B.共产主义

C.旧民主主义

D.社会主义

21.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提到: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A)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2.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提及,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B)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富强民主文明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富强民主

23.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B),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根本制度

B.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C.根本任务

D.权利和义务

24.新修订的宪法序言中说“(B)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A.平等团结互助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团结互助

D.团结互助和谐

25.2018年宪法第三十七条宪法第三条第三款修改为:“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A.监察机关

B.司法机关

C.立法机关

D.监督机关

26.2018年宪法将第三十八条宪法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C)关系。”

A.平等团结互助

B.团结互助

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D.团结互助和谐

27.2018年宪法第四十条宪法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D)。”

A.就职演讲

B.任职宣誓

C.宪法承诺

D.宪法宣誓

28.2018年宪法第七十条第一款中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民族委员会、(C)、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其他需要设立的专门委员会。”

A.法律委员会

B.监察委员会

C.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D.监督委员会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时候(B)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都有义务向他提供必要的相应材料。

A.部分

B.一切

C.不需要

D.所有

30.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C)通过。

A.1/3

B.1/4

C.过半数

D.1/5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有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的权利。(A)

A.对               B.错

3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还有(ABCD)。

A.秘书长

B.委员若干人

C.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

D.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

3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并有权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成员。(B)

A.对               B.错

3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C)年举行一次。

A.2

B.3

C.1

D.5

3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由(A)主持。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C.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D.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3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B)的自主权。

A.法律活动

B.经济活动

C.政治活动

D.社会活动

37.1982年我国颁布第(D)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第一部

B.第二部

C.第三部

D.第四部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D)科学和()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

A.自然,文化

B.历史,文化

C.自然,历史     D.自然,社会

39.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C)。

A.社会实践能力

B.自主创造能力

C.科学文化水平

D.创新能力

40.我国《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A)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A.国家企业事业

B.民间

C.个人企业

D.教育事业

41.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B)的支持,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A.国家主席

B.人民

C.国务院总理

D.人大代表

42.我国宪法规定,(C)是我国根本制度。

A.人民民主专政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3.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B)。

A.英语教育

B.学前教育

C.素质教育

D.拓展教育

44.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D)的法律。

A.本国

B.英国

C.美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45.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A),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A.工作责任制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6.我国《宪法》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B),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A.义务教育

B.法制教育

C.心理教育

D.素质教育

47.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C),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A.自然环境

B.生存环境

C.生态环境

D.生态平衡

4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他的任务不包括(A)。

A.解决纠纷

B.巩固国防

C.抵抗侵略

D.保卫人民

49.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B)的功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团结主义

D.信仰主义

50.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C)。

A.民族文化遗产

B.物质文化遗产

C.历史文化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51.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事业、图书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D)的文化活动。

A.娱乐性

B.学习性

C.社会性

D.群众性

52.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业务的教育,鼓励(A)。

A.自学成才

B.死读书,读死书

C.刻苦学习     D.培训学习

53.国家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A)正规化的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A.现代化

B.历史化

C.时代化

D.进步化

5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社会主义国家。

A.人民民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专政

D.领导人专政

55.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的特征。

A.社会主义制度,最基本

B.人民民主制度,最本质

C.共产制度,最根本

D.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

56.2018年宪法中,党的指导思想添加了(B)。

A.习近平的观点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习近平思想

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7.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人民民主专政

B.法制建国

C.依法治国

D.依法制国

5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A)的原则。

A.社会主义

B.民主集中制

C.民主自治

D.社会法治

59.公民的什么样的财产不受侵犯(A)。

A.合法的私有财产

B.个人财产

C.私有财产

D.家庭财产

60.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C),贯彻新发展理念。

A.法制

B.制度

C.法治

D.政策

6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C)。

A.公有制

B.社会主义私有制

C.社会主义公有制

D.私有制

62.我国《宪法》规定,(A)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A.国务院

B.检察院

C.法院

D.政府

63.(B)、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

A.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B.总理

C.人民法院院长

D、人民监察委员会监察长

64.(B)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

A.副总理

B.总理

C.国务委员

D.秘书长

65.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B)的公民都依法享有权利。

A.16

B.18

C.17

D.20

66.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AB)。

A.选举权

B.被选举权

C.参政权

D.学习权

67.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ABCD)、游行、示威的自由。

A.言论

B.出版

C.集会

D.结社

6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C)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进行侮辱。

A.个人生活

B.自尊心

C.人身自由

D.经济权利

69.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A)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A.劳动

B.选择

C.社交

D.言论

70.在我国,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是(D)。

A.最高人民法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1.第四次宪法修改时间时间是(B)。

A.2005年

B.2004年

C.2001年

D.2017年

7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由他们选出的代表。(A)

A.对

B.错

73.我国《宪法》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无权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B)

A.对

B.错

7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C)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

A.代表

B.主席

C.主席团

D.表决

7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C)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并且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A.规则

B.律法

C.宪法

D.法规

76.我国《宪法》规定,(A)

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并且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全体国民

C.国家领导人

D.机关干部

77.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C)。

A.检察

B.监察

C.监督

D.约束

78.我国《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A)选举。

A.居民

B.村长

C.共产党员

D.村民

79.我国《宪法》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A)担任。

A.公民

B.党员

C.领导人

D.头领

80.我国《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C)规定。

A.国家

B.立法机关

C.法律

D.行政机关

81.我国《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上一级国家(B)负责并报告工作。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权利机关

D.司法机关

8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D)。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权利机关

D.监察机关

83.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

A.地方各级

B.最高

C.省级

D.市级

84.我国《宪法》规定,(D)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权利机关

D.监察机关

85.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B)。

A.《国际歌》

B.《义勇军进行曲》

C.《风云儿女》

篇6:宪法相关知识

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

A.人民

B.中国共产党

C.人民代表大会

D.中央人民政府

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 )。

A.组织国家机构

B.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C.维护社会秩序

D.控制国家权力

我国依据宪法享有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国家机关是( )。

A.最高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国家主席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其以宪法为统帅

B.以宪法、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zd、经济法、社会法、刑法和诉讼法等七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

C.由法律、行zd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

D.其在已经形成

关于新中国宪法的历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B.1975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内容很不完善,且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

C.1978年颁布了第三部宪法,其后经过了两次修改

D.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全面修改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通过了现行宪法

关于我国的国家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我国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

C.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成为领导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

D.无产阶级专政本质上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关于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民主权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核心的基本原则

B.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机关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地方各级人大不需要对全国人大负责,上级人大只是有权依照宪法和法律监督、指导下级人大的工作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民民主专政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是爱国统一战线

B.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应举办各种学校,普及( )。

A.初等义务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根据《宪法》,下列表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

A.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召集,也由总理主持

B.国家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C.国家中央军委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

依据宪法关于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资格要求,以下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具有中国国籍

B.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C.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D.年满18周岁

依据现行宪法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

有依照法律规定( )。

A.取得补偿的权利

B.取得赔偿的权利

C.取得刑事赔偿的权利

D.取得行政赔偿的权利

关于国家主席的职权,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任免国务院各部部长

B.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向全国人大提名国家副主席的人选

C.向全国人大提名国务委员的人选

D.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关于全国人大所享有的人事职权,下列哪些表述是错误的?( )

A.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

B.决定国务院总理

C.选举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

D.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国务院的职权范围?( )

A.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B.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C.撤销省级人大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zd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D.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关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备案制度,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法律和行zd规不需要备案

B.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即可

C.部门规章报国务院备案即可

D.自治州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直接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全国人大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主席团主持会议

B.全国人大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预备会议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持

C.乡人大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主席团成员包括主席、副主席和委员

D.省级人大每届第一次会议,由上届本级人大常委会主持

宪法的修改对提议主体有严格的限制,下列选项列举的提议主体,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国家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

依据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

私有财产实行的措施是?( )

A.无偿收归国有

B.征用并给予补偿

C.征收或者征用

D.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依据宪法规定,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二、判断题(共10题)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正确错误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正确错误

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zd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

正确错误

我国现行宪法由序言和正文构成,没有附则。( )

正确错误

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正确错误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最低层级的地方政府。( )

正确错误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不得享有出版著作的自由。( )

正确错误

公民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权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

正确错误

在我国,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

正确错误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

上一篇:谁都可以是天使作文下一篇:财务总监年度考核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