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观后感

2024-05-05

伟大建党精神观后感(通用9篇)

篇1:伟大建党精神观后感

伟大建党精神观后感体会发言

“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总有源。读懂中国共产党,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月*日晚,我积极响应学校通知要求,观看了央视《党课开讲啦》节目播出的第二期《伟大建党精神》,感触良多。

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的提炼总结和深刻阐发,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和起点,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集中体现了对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党的精神的深刻论述。”

从百年党史的宏阔视野中,首次提出并精准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这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历史源头的新概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百年演讲逻辑的新阐发。

在观看《伟大建党精神》后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党历经风风雨雨、艰难险阻,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给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听了今晚黄院长的党课后,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做为一名年轻党员,作为一名成校教师。

我要努力学习,勇担应尽之责,勤业精业、奋斗不辍,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社区教育,成教工作中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成教事业发展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徽增光,为党旗添彩。

篇2:伟大建党精神观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目标、新变局、新难题、新考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而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风险”更需要我们时刻警醒面对。时代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作出新的回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这一思想在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中应运而生,在不断解决难题、应对风险和挑战,朝着梦想不断奋进的新实践中顺势而成,彰显了辉煌的时代风采。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实践是理论之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刻理解领会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认识中国梦把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融为一体体现出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等重大思想观点,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篇3:伟大长征精神的世界意义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途中, 我们党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 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 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 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红军长征宣传和践行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 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 既振奋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 也昭示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20世纪30年代初, 日本与德国法西斯逐渐成为东西方战争策源地。面对德日法西斯的猖獗, 国际上, 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 试图“自保”。在中国, 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 并加紧“围剿”红军。在中华民族与世界和平都面临极大威胁的关头, 红军在长征中高举抗日救国的正义旗帜, 成为划破黑暗世界的曙光。1934年7月,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党政军领导人联名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愿意同全中国的民众与一切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 开展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长征途中, 党中央不断在红军中开展对日作战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抗日立场与坚决的行动, 也使众多的国际友人坚信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依靠,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希望。美国作家拉奇曼曾著文指出, 长征“对本世纪30年代那些惧怕抗击法西斯的人们, 是一个强有力的鼓舞”。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读完《西行漫记》后曾3次会见斯诺, 向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军民进行抗日战争的情况, 并说“我觉得这样的人是会赢得战争的”。

长征的胜利, 使中共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由江南奠基于西北, 将更靠近抗日战争前线的陕北确立为中共中央领导指挥抗日斗争的中心。它向世界表明:中国工农红军已走到抗日的前沿阵地, 反击日本法西斯的事业有了一个可靠的根据地和坚强的支柱。抗击日本不只是中国的事, 也是亚洲的事, 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193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军委为庆祝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发表通电所言:“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进入抗日前进阵地, 也将向正在革命怒涛中的西班牙民族证明, 我们是他们反对法西斯反革命的好朋友;将向法国、比国、捷克国及全欧洲各国爱好和平的民族证明, 我们是他们防御法西斯德国侵略的好朋友;将向英勇抗争至死不屈的亚比西尼亚民族证明, 我们是他们反对法西斯意大利侵略的好朋友, 将向全世界一切被压迫的国家与民族证明, 我们是他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好朋友。”

国际共运史上的丰碑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揭示, 红军之所以能战胜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 经受住异常艰难困苦的考验, 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其根本原因在于红军指战员有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理想与信念的力量, 凝聚成这支无坚不摧的战斗队伍。

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共产国际, 对于红军长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对它的胜利予以高度的评价。1935年7月,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此刻红军长征虽然没有结束, 但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中央红军已于一个月前到达四川懋功地区, 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威廉·皮克在大会报告中, 高度评价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国红军的英勇斗争, 成了整个殖民地世界劳动人民的榜样。”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书记曼努意斯基在大会总结报告中, 详细描述了长征的艰难困苦与红军的英勇顽强, 高度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红军具有中国任何军阀军队所不能击破的高度的觉悟性, 超人的坚忍性和战斗精神”, 并号召各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斗争的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当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 共产国际特使张浩 (林育英) 从莫斯科回到中国。他代表共产国际指出, “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党中央的政治路线, 并认为中国党在共产国际队伍中除联共外是属于第一位, 中国革命已成为世界革命伟大因素, 中国红军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 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是胜利了”。这充分反映了共产国际对中国红军及其长征的高度评价。

红军长征的胜利, 也使各国共产党人为之鼓舞。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巴叶塔曾表示,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鼓舞了意大利的反法西斯斗争, “使我们的抵抗意志变得更加坚强了”。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斗争时期, 曾两次编印小册子介绍中国红军长征, 以激励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的战斗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西班牙人民以中国红军长征为榜样, 激励当地青年的反法西斯热情。在亚非拉地区的革命组织和游击队员中, 也传诵着红军长征的事迹, 激励着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斗志。

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 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长征的壮举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的目光, 受到世人的高度称颂。伟大长征精神, 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更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红军长征胜利的传奇, 早已超越国界, 为各国人民所传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壮举的外国记者。他在《西行漫记》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长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 像一把烈焰, 贯穿着这一切, 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 或者在大自然面前, 上帝面前, 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 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美国作家海伦·福斯特、德国友好人士王安娜等人, 在他们撰写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续西行漫记》《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等作品中, 都对红军长征作出了高度评价, 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 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 是“无与伦比的现代奥德赛史诗”。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也赞叹, 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许多外国政治家、军事家、学者都为长征精神所折服, 并乐意做长征精神的传播者。

众多国际友人还对长征经过的山川城镇、战斗遗址兴趣浓厚, 他们选择重走长征路, 亲身体验长征的艰辛。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兹·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9月携带全家人考察访问了长征经过的贵阳、遵义、安顺场、泸定桥等地。在娄山关他自豪地说:“我是登上娄山关的第一个美国人”, 回国后写成《寻访毛泽东的长征路》, 特别指出“要是对于长征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们对这个民族及其领导人的内心世界也就会有更多的了解”。1984年, 76岁的索尔兹伯里来到中国, 乘车走完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整路线, 随后写下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该著作在美国出版后迅速引起全球读者的关注, 目前已有多种语言的译本在数十个国家出版。今天仍然有许多外国朋友跋涉在长征沿途的不同路段,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长征、体悟长征。他们走进这段历史的同时, 这段历史也在融入世界。

篇4:伟大的事业 伟大的精神

“神舟”飞天 千年梦圆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嫦娥飞天之梦,但千百年来,这只是中华民族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2003年10月16日清晨,当第一缕曙光叩醒祖国大地,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着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返航,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全国人民的期盼中凯旋;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神舟七号”又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载着我们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成功地完成了太空之旅,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系列的成功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伟大壮举,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完全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是继“两弹一星”后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是难度大、规模大、系统复杂、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强的工程,是“科技领域的皇冠”,是衡量一个民族智慧,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须“有所为”的领域。今天,中华民族这个有着飞天梦想的民族终于梦圆九天,三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仓关键技术的国家。

十年磨一剑,奋斗铸辉煌。我们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决策和指挥下,广大航天工作者艰苦创业、不懈奋斗,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不会忘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7年以来,参加工程研制、建设和实验的新一代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勇敢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

1958年5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内外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以长远的眼光和非凡的胆略,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自此,新中国踏上了探索和开发太空的伟大征程。“东方红”、“实践一号”等相继发射,天籁之音响彻太空。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我国人造卫星研制工程遵循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方针,应用卫星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迎来了空间技术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东方红二号”、“远望一号”、“FSW-1”、“风云一号”开始闪耀太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空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多项重大决策,启动了载人航天等重大航天工程,加快了空间事业的发展进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发展空间技术作为强国兴邦的重要举措,推动了空间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载人航天梦圆九天,应用卫星服务社会,嫦娥工程高奏凯歌,中国空间技术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精神丰碑 托载伟业

五十载的光荣与梦想,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2005年11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成就,全面总结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经验,并且将载人航天精神精辟的总结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20个字,“四个特别能”,铸成了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

特别能吃苦。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 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时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众所周知,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是需要几代人不断开拓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够达到的。尤其像航天事业,没有一流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流的专家教授,没有一流的实验设备,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而恰恰在这方面,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非常的欠缺,家底非常薄弱。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成立之初,全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包括社会学研究机构在内)总共只有40个左右,研究人员656人。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开始了伟大的征程。

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中国航天人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从茫茫戈壁到浩瀚海洋,神州大地处处洒下了几代航天工作者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几代航天工作者奋斗的足迹。他们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道道难关面前毫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题,奉献了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热血汗水,创造了一个个中华民族飞天的奇迹。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成功实现“弹箭结合”实验;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5年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我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

1987年8月5日,我国第一次提供卫星对外搭载服务;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实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船;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壮丽腾飞,都以这样一种精神不断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艰苦奋斗,以苦为乐。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托举起一个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特别能战斗。中国搞载人航天是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的,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中国载人航天路上遇到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极具风险性的一项重点工程。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师是在“两弹一星”工程的基础上起步的,但较之“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的规模、技术难度都要大得多,很多领域要从零开始、白手起家。

中国人民是不信邪的伟大人民,中国航天人是不畏难的英雄队伍。他们秉承老一代航天人的光荣传统,发扬特别能战斗的创业精神,勇于攀登、敢于超越、不断进取,使这项空前复杂的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攻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攀登的汗水;从试验室到各生产企业,他们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道道难关面前决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共和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壮丽诗篇,终于使中华儿女梦圆九天,冲出了蓝色的地球,奔向了神秘而广袤的太空。

探索浩瀚无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神舟”飞船已经7次成功飞天,让6名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我们的载人航天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这只是中华民族探索太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我们回顾中国航天事业走过的路,除了令人骄傲和自豪的辉煌成就以外,给我们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中国航天人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艰辛。也许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那一个个劳碌的身影会变得模糊,但他们留下的特别能战斗的进取精神将会永远伴随着我们,这才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特别能攻关。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

当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国已经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等基础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这个航天领域的最高难题,却几乎从零开始;即便如此,中国航天人还是大胆提出了设计制造一步跨越国外近40年发展历程的飞船设想。

“我们不想重复国外的老路,为的是奋力追赶拉大的差距。”在到达退休前一个月被任命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戚发轫说。

几乎所有航天人都像戚发轫一样拧紧了发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航天人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从飞船设计的高起点到火箭研制的高标准,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这些重大突破,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航天人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敢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特别能奉献。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团队。中国航天人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胸怀报效祖国之志,肩负载人航天重任。直接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贡献力量的人员就达10万之众,而每个人的背后还有他们的亲人在默默的付出。飞天征途的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和风险,投身这一事业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但中国航天工作者毫无怨言、义无反顾。

老一代航天人甘当人梯,新一代航天人茁壮成长。目前,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几大系统中,35岁以下的技术骨干已占80%,一批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人才成为各系统、各专业的带头人。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实现新的突破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这样的信念让广大中国航天人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创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的时代凯歌,他们的名字将永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史册。

英雄酬志 代代人杰

民族的复兴是建立在国家强大的基础上,什么是强国?大国不等于强国,富国也不等于强国。一个国家只有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都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才能叫强国。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能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的证明。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不仅是为了圆千年飞天之梦,更是为了圆百年强国之梦。

1967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抵达月球,用左脚踩下了自己的脚印,随后他的话通过电波传遍全球,“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在此之前的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洛夫打开“上升2号”飞船舱门,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行走。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世界共进行了238次载人航天飞行,将942人送入了太空,而这其中却没有中国人的身影。在星光璀璨的太空中,中国人是勤奋追赶的后来者。

中国人跨入太空的一小步,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同样是意义深远的一大步。从夸父追日到嫦娥奔月,从万户的火箭坐骑到敦煌的飞天壁画,一个民族用数千年的光阴来揣摩宇宙瑰丽的景象,并用持续不移的梦想锻炼着飞天的翅膀。直到今天,中国人才真正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以上天赐予的黑眼睛在荒凉无垠的黑暗中寻找点点光明。也许这一步远不如阿姆斯特朗那样真实可感,据说那脚印将在月球上保留50万年,但毫无疑问,中国宇航员迈出舱门的那只脚,必将在我们头顶的星空、历史的画卷以及中华民族的心灵中留下一个深刻不灭的脚印。

从载人到出仓,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期盼一朝成为现实,这其中无数航天人用无私的奉献铺就了这条漫漫飞天路,在星光璀璨的光环和花团锦簇的荣誉背后,包含着许多航天人的付出与舍弃!舍弃现代生活的热闹,而选择了戈壁滩上的寂寞;付出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默默无闻的奉献;将个人荣辱得失抛在戈壁滩上,将青春年华书写在无垠的宇宙中。为了这一天,多少人青丝变白发,即使在死后也要选择大漠作为最后的归宿,守望着中国航天和尖端科研领域一次次辉煌的腾飞。

就在酒泉发射中心附近,有一个烈士陵园,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英灵就在这片土地中安睡,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看见自己的努力成果飞上蓝天、飞向太空。在这个大漠深处的陵园,“东风烈士纪念碑”记录着中国航天人跋涉太空的悲壮征程。

士兵王来。30多年前的那个黄昏,发射阵地附近的火箭推进剂突然失火,24岁的王来不顾一切冲进火海抢救设备和战友,特种燃料的气化分子瞬间将他变成一支“火炬”,为保护实验设备,王来留下最后一句吼叫:“别过来。”便义无反顾地奔向戈壁滩,身后留下38个焦黑的脚印。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在一次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色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就是这一次,埋下了他死于射线的伏笔。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1986年5月邓稼先在手术后强忍痛苦同于敏等人一起联名向中央写信,就我国核武器事业和高技术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为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发光发热。

老一代航天人矢志不渝,新一代航天人茁壮成长。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

从此,向前!向前!向前!世界听到了中国航天人矢志追赶的脚步!

从此,飞天!飞天!飞天!中国航天人在太空完成了一次次壮丽的旅程!

世界一次次发出惊呼“哦,中国?哦,中国!”

有谁知道,这一声声惊呼背后饱含了中国新一代航天人多少的心血与汗水。

袁家军,1962年生人,“神舟”飞船总指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飞过天际时,年仅7岁的袁家军骑在父亲的肩膀上,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东方红》乐音,好奇地问:“爸爸,卫星在哪儿呢?”父亲袁承维告诉儿子:“大概是最亮的那一颗吧。”少年袁家军觉得卫星是那般神秘,令他心动。一颗希望的种子就这样埋藏在他心间,从此,他朝着自己的梦想一路进发。

1996年,袁家军被任命为“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唐家岭航天城全面建设总负责人,那年他才33岁。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我们的飞船研制工作披荆斩棘,在风口浪尖上乘风破浪,就是为了给航天员铸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天上之家。”袁家军回忆起7年前,他带领试验队员打造第一艘“神舟”飞船返回舱时的情形,至今仍记忆犹新。

返回舱是航天员的座舱和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如同航天员的太空卧室。焊接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零件生产、工装模具加工上都遇到了许多拦路虎。

1996年初,袁家军与研制人员制定出了长达5米的返回舱工作流程,明确了所有关键技术的完成节点,每周坚持到返回舱焊接现场开调度会,把院士、专家和哈工大的能工巧匠请来做高参。多少个不眠之夜,工人们把被窝搬到了返回舱加工现场,蓬头垢面地一点一滴地啃技术难关。作为行政指挥,袁家军始终与他们奋战在一起,“船老大”的外号就是那时得来的。

由于超负荷地连轴转,袁家军病了,连续10天高烧不退,经过治疗,病情稍减,他又战斗在工作现场。

正是由于袁家军和他的团队的忘我付出,同年9月28日,中国航天史上第一艘飞船返回舱终于提前诞生了!它扭转了飞船研制的被动局面,为第一艘无人飞船按计划发射赢得了时间,对整个飞船研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正是无数如袁家军这样的航天人的艰苦努力,铸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系列腾飞,把一个国家推到了崭新的高度,彰显了中国跻身世界强国的荣耀。

2008年9月14日,洛杉矶。

身为美国航天领军人物的美国宇航局局长米切尔?格里芬发表了长篇讲话,全方位解读了“神七”及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并号召美国最高决策层和航天人士要学习这种精神。

篇5:伟大建党精神观后感

王茂华副所长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不忘初心”的相关内容,包括不忘初心的基本内涵、从不忘初心角度理解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方略和通过不忘初心寻找不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通过这次党课辅导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虽然我们党已经走过了的光辉历程,但我们都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我们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只有让“不忘初心”成为共产党人的自觉坚守,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担当责任,彰显价值,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担当,少一点浮躁,少一点埋怨,真正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篇6:伟大建党精神观后感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肩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富国强兵的历史重担,就是因为它建立之初就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务必要始终坚持跟党走。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坚持党的一切工作领导,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建立健全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用实践告诉我们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

党的全民领导制度是系统的、整体的,也是全过程的。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强化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要责任过硬。“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思想建设和制度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篇7:“伟大建党精神”研讨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先驱心路历程的高度概括,既有历史的穿透力,又有精神的感召力,既有理论的引领力,又有实践的指导力,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鲜明特质,展现了党的强大思想优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就在于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镌刻在自己的光辉旗帜上,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伟力;坚守理想,就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

革命理想高于天。习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信仰如火炬,理想如明灯,烛照着共产党人的奋斗之路。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百年峥嵘,一个个“不可能”之所以变成“可能”,靠的就是在黑暗中相信光芒、在绝境中开辟新路的力量。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广大党员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信仰的本色更加纯粹,理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时隔百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站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我们可以自信地对革命先辈说:你们坚持的真理仍在引路指航,你们坚守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艰巨繁重的任务,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仍然是风雨无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习总书记指出: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哪怕征途漫漫,哪怕路途坎坷,马克思主义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一步接一步在中国大地上铺展开来。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初衷不改、本色依旧的鲜明特质,展现了党的强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百年前,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追忆建党时期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从“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到“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蔡和森,再到“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恽代英,他们以恒心守初心、以生命赴使命,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气节,擦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回首百年奋斗征程,正是由于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下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习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党一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面向未来,我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篇8: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

日前,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党课开讲啦》节目第2期《伟大建党精神》播出,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引领广大党员重温党史,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党员干部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找方向”,在矢志前行中标定为民服务“方向”、工作发展“方向”、个人建设“方向”,在人生“方向”的引领下行稳致远、开拓事业。

标定为民服务“方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员干部要从中国共产党为民的奋斗征程中,找准为民服务的方向,把群众幸不幸福、快不快乐、满不满意作为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标准,在推动民生上下功夫,夯实群众的幸福之基。党员干部在工作岗位上,要强化为群众谋福祉的决心和导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主动和群众谈心聊天,从群众吐露的“心声”里收集民情民意、民智民盼,工作上更有方向、思路和计划,从初心中找力量,从使命中找方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标定工作发展“方向”。共产党人在工作上讲求规律和方法,善于运用发展规律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有效化解风险,为发展凝聚力量。党员干部在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时,要运用系统思维,紧抓问题关键、注重统筹兼顾,以创新举措、实招硬招化解邻里矛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梳理、研究、总结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同时要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并着力改进工作中的短板,在大战大考中彰显英雄本色,在驾驭复杂局面、对战前路风浪时夺取亮眼“成绩单”,创造良好的发展态势。

标定个人建设“方向”。共产党人特别注重个人建设,无论是作风建设还是能力水平的提高,他们在学思践悟中增强信仰、坚定信念,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学习中明大势、知大任,在实践中练筋骨、淬铁肩,在自我革新中推动自我发展和成长。党员干部也要善于学习,在理论学习中提炼理论成果,在实践锻炼中提取实践经验,放下架子拜人民为师,多讲“土话”、多言“农事”、多谈“生活”,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干事的能力水平,能够辨清善恶是非,在纷繁的表象中抓住事物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硬本领。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二篇精选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践行了初心和使命。他们放弃了自由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这群先烈英雄们,用热血和青春换来我们祖国的未来,红军万里长征,相传每三百米就有一位英雄倒下,红军红的地板,红军在四川雅安境内长征,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初心和使命,这种精神是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脱贫攻坚以来,有一千八百多名党员干部,牺牲在扶贫抗战的一线,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党,为人民奉献一切的誓言。他们是一群有血性的中国人建立的有血性的党,他们是永远的革命党,哪有什么天降国运,唯有战斗不息。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所拥有的担当和作为,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我们党形成了伟大的斗争精神,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再到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到现在的伟大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他形成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已经深深融入了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

哪有什么天降鸿运,只有奋斗不息。作为我们当代青年,从自身做起,做新时代的好青年,努力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作为一名党员,我会继续时刻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新时代的好青年。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三篇精选

哪有什么天降鸿运,唯有奋斗不息。

在演讲中,黄院长向我们讲述了刘志海战士冻死在长征路上,但手里仍紧攥党证的故事,使我们深受感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质、意志品质、道德品质。

初心因践行而光荣,使命因担当而伟大。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取得胜利,靠的是党与人民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靠的是党与人民建立的共同体。

篇9:党课开讲啦伟大建党精神心得体会

一百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如弹指一挥,转瞬即逝。但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一百年,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绘就了波澜壮阔、浓墨重彩的辉煌画卷。

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伊始,无数共产党人为了_压在中华民族的三座大山,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为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舍生取义、慷慨捐躯,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浩如烟海的不朽诗篇。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1921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党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已基本实现,社会物质资料丰富,人民生活富足,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下一个阶段,中华民族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上一篇:北邮市场营销下一篇:班主任工作述职报告(2009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