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迹六年级作文

2024-04-16

秋迹六年级作文(通用7篇)

篇1:秋迹六年级作文

散文《秋迹》

秋天世界又在一片金黄的颜色里生辉。度过漫长而又湿热的夏季后,秋风瑟瑟,叶片飘落,桂花盈香,使人感觉无限美好,正如秋天情侣,温馨不带焦虑,缠绵里少了激情,就像多年的夫妻,坐在一棵见证他们多年感情的大树下,追忆着过去快乐的事情,女的温柔的靠在男人怀里,男人用手轻轻拂去女人被秋风吹乱的头发。女人侧身静静的看着男人,男人也默默的看着女人。

秋天让一个平凡的我,把失去的忘记的,通通弥补掉,我不知道什么东西让我能永远记得住,不过非常深刻的东西在我脑海里一直转一直绕。是想遗忘的,还是想纪念的,那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后悔,而到时心甘情愿的.!

一天,一星期,一个月,我该失去的都已失去,我该承受的都没落下。这就是我的劫难,对与错,笑或泪,都要自己去面对!

秋天使人忘怀的季节。很多年后的秋天,我变成了一棵大树!呆呆看着白云和乌云缓缓交融,给蓝天盖上厚厚肮脏的破棉被,许久,昏暗!迷糊!天上下起了小雨,浓浓的灰色遮住了秋天的轨迹,我努力想看的更远!

雨越下越大,让我模糊了视线,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看着远方,思绪和目光再次触及,秋叶飘落。似乎非常安静!一场电影在叶子上拉开帷幕,剧情被无数秋叶抽离的支离破碎,我知道剧情却无法在重组,看的见画面却听不见了声音,我缓缓闭上了眼睛。

雨渐渐的开始稀疏,但不愿意放弃!它在无力的争扎后转变成激烈的反抗!它不愿停下来,因为这样它会结束自己短暂生命,它想挣脱大自然的束缚,不受任何事物摆布。

它最终放弃了,当落下最后一粒雨,不是最后一滴生命,而是最后一滴眼泪!

雨停啦,太阳把五色彩带牵了出来,昙花一现,转眼即逝,阳光照在湿润的大地上,映射出无限的光点,显的格外华丽。空气特别清晰,我睁开眼睛,注视一条条被雨水冲刷的秋迹,陷入了!

此时迎面走来一个女孩……手里拿着一片枫叶,笑颜如花!

篇2:浅析五年级作文教学

关键词:五年级 作文习作 教学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门支柱科目,写作,也称书面表达,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情况,写作问题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开展的难点所在,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低下,无话可说等状况,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五年级的写作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写作与初中阶段的习作来说,是一个基础过渡的重要环节,因此,做好五年级作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个语文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重大责任。

一、有效结合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充足的社会经历,在习作中难免会感到无力,因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的习作从生活开始,从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开始。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回忆生活。生活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来说,习作不是缺乏素材,而是缺乏观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回忆,如在写《我的__》(写一个人物)这篇作文时,很多学生看到题目无从下手,因为爸爸、妈妈、老师等人物在生活中出现得太频繁,学生除了能对这些人物做简要的介绍以外,会认为没有什么素材可以去深化人物的形象,这时教师便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如一个学生准备写《我的妈妈》,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你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子啊?她跟三年前相比现在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妈妈做得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呢?你有没有对妈妈做出什么事情至今很后悔的?……”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扩开思路,进一步开展写作。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发散思维。在写作过程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虽然很普通很平常,但通过思维发散,仍能成为很好的习作素材。如在以“我发现了美”为主题习作时,窗外正是夕阳西下之时,我顺机引导学生:“窗外的夕阳美不美?”当学生们回答:“美”时,我问到:“美除了这些自然的景色美,还有什么美?”当学生回答到:“还有心灵美”时,我问:“那么,我们的这个主题是不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始写呢?比如,现在的夕阳,它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类一样,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呢?那这个夕阳是不是你们的爷爷奶奶所处的阶段呢?夕阳这么美,你们有没有想到爷爷奶奶的美呢?……”以此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之门,让学生能愉快地选材习作。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为写作储备资源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因而较狭隘,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习作的素材资源问题,丰富素材的储备。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组成,家庭生活上的体验是由家庭环境因素决定的,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改变,因而我们要从学校生活上努力,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拔河比赛、放风筝比赛、秋游、春游等,丰富阅历,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如让自然科学教师带学生种植树木、让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歌唱比赛等,同时还可以将语文教学带进生活,如建议国庆长假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开拓视野。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写作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并非没有素材可写,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组织语言去写,只有通过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进一步开拓眼界和思维,增加语言的积累,才能逐步改变这种有话说不出的状况。1.在语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赏析,明白这么优美的内容描绘的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学生会背诵,并最好是能熟练运用;2.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多看书,如《儿童文学》《小学生天地》《读者》等书籍,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并有针对性地摘录书中的优美句子、片段,并加以背诵和运用,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提高写作水平

想象让语言插上翅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通过想象,有限的知识能朗阔万物,是推动知识进步的源泉。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总会感觉想表达的总是不能深刻表达,写作出来的内容不具体、不形象,感染力和表现力都不强,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描写蒲公英时,让学生通过对蒲公英静态和动态的仔细观察,并加以想象,学生写道:“像一个个毛茸茸的足球”“飘飞起来,就像漫天飞舞的白丝带,又像是一片片浪花”,通过这种简单的想象加以点缀,整个句子、片段的表达便显得更加形象具体,文章的表现力凸显。

总而言之,小学五年级的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值得每一个小学语文工作者深思的重要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环境限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并仔细观察素材,历练出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同时也要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丰富学生的生活,并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增加自己的语言素材的积累,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写作插上翅膀,形象化、具体化、饱满化习作内容,提高写作水平,实现小学五年级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

篇3:中长跑测试的体力分配分析例谈

第一种情况:最后一圈没劲儿跑。这种情况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学生自己体力分配不均造成的。

第二种情况:有一小部分学生冲刺完以后感到还有劲儿, 如果让他继续跑, 还能继续跑一至二百米, 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种情况也是由于学生体力分配不均的结果。

第三种情况:当学生完成最后冲刺时, 体力刚好用完。这种体力分配最合理, 是最理想的状态, 只有极少数有经验的学生能够做到。

那么, 如何才能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使学生逐步接近或达到理想目标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只要参照测试的评分标准, 带领学生结合自己的平时速度, 计算出自己按目前的能力水平跑每一段路程理论上应该需要的时间, 以教师在报时点 (终点线) 处报出的3~4个时间为参照, 学生就能方便地判断出自己的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 然后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跑速, 做到合理分配体力, 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在此, 笔者以2011年北京市普通中学初三男生1000米跑测试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见下表) 。

笔者学校是300米的操场。假设本班学生平均成绩是7.5分, 即4′13″, 教师就可以用稍快一点的速度8.0分即4′03″为基准给学生分析体力分配的参考数据。具体分析如下:

4′03=243″≈240″, 由此可以得出:平均每100米跑24″。那么, 第一, 从起点到百米终点线的100米距离, 学生应该跑在24″之内比较合适;第二, 继续跑第一个300米, 即再次跑到百米终点线时, 理论上应该跑在24″+24″×3=96″=1′36″之内比较合适。但是考虑到后面还有600米的距离, 这一圈要稍微跑慢点, 得留着劲儿跑, 大致在1′40″内跑到比较合适;第三, 继续跑第二个300米, 即第三次跑到百米终点线时, 应该跑在100″+24″×3=172″=2′52″内比较合适。由于考虑到后面还有300米的距离, 要适当保留一些体力, 所以这一圈还要稍微跑慢点, 大致在2′55′内跑完比较合适;第四, 再继续跑第三个300米, 也是最后一个300米, 即第四次跑到百米终点线时, 由于这一圈有冲刺跑, 所以这圈300米实际比第一个和第二个300米都要跑得快些, 大致应该跑在175″+24″×3-5=247″=4′02″内。要求:当进入最后一个弯道时 (120米左右) , 开始进行冲刺跑。

教师在终点线附近, 只要报出三个时间点, 即24″、1′40″、2′55″, 不同跑步能力的学生根据这三个时间点, 结合自身日常测试成绩适当加减2″~20″, 就可以判断出自己跑步的速度是否合适, 然后进行必要的速度调整, 努力合理地分配体力, 争取较为理想的成绩。

博客:中学海淀龚朝晖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588942677

篇4: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

三年级的同学,刚刚接触作文,他们觉得无话可写,或记流水帐。这个时候,能否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这对他们的一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对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书面表达语言

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及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让学生多积累优美的词、句,多读、多背名段、名篇,培养学生表达的语感,久而久之,就可以解决学生语言苍白干瘪的问题。

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实践的平台

作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作文应来源于生活,同时,作文又是生活的反映,更是生活的提炼和延伸。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生活经验,即无话可写。那么,要想作文写得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应让学生参与活动,深入生活,亲身体验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从而捕捉到生活中最真实的写作素材,积累素材,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我上三年级作文课时设计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想当发明家吗?

生:想。

师:会制作模型吗?

生:会。

师:好,同学们可以回去找你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亲戚朋友帮忙,发明一种在你的生活中你觉得最需要的东西。实在发明不出来,就制作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模型。下星期一把你们的小发明或小制作带来展览,我们开个评比会,你们把小发明、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外形、特点、用途等介绍出来,然后评出最好的给予颁奖。

生:好!(同学们积极响应着)

星期一作文课时,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摆着亲手制作的东西。

师:同学们都制作了自己的东西,想好怎样介绍了吗?要让大家认识它,并使大家认为它是最好的。

生:想好了!(学生很自信的样子,个个都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尽可能详细地把小发明、小制作介绍给大家。有些同学怕讲不完整甚至用笔把制作过程及功能写出来念给大家听。)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得真好,特别是用笔写出来的同学介绍得更清楚、更完整。那同学们愿不愿意把小发明、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功能及外表写在作文本上整理成一篇文章呢?(题目自拟。)

生:好。(同学们都认真地写起来。)

三、习作过程的指导

首先,习作方法的指导。重点指导习作的细节描写、句段关系、详略安排等,让学生在处理中逐步学会谋篇布局、整体规划习作。其次,指导学生定下习作的基调。要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及时矫正学生表现出的颓废思想。再次,习作语言的指导。小学生的作文应体现出儿童语言的特点,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应鼓励他们多用定语、状语,多用形容词,多用适当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准确、生动、优美。

四、相互交流,合理评价

我倡导学生间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有习作前的口头交流,还有作文定稿前后的交流。在学生口头作文和作文完成后,教师还要组织进行习作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师生共同评价修改等方式我都经常使用。比如这次作文定稿后,我先批阅,然后选出好、中、差三类作文各三篇读给学生听,由学生评、批、改。再在屏幕上展示一篇,由学生修改,学生受益无穷。

这次作文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不仅有话可写了,而且写得非常详细、具体。因为这节作文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为作文打好实践的基础,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克服了作文课学生无话可写、提起作文就头疼的现象,而且在习作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正确引导。

从此,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亲眼见到的人、物和景,像这节课一样,用自己的话具体地介绍出来写在日记本上。这样,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畅所欲言,很乐意写,激发了写作兴趣,不但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了素材,还不知不觉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习作的指导是一项持久、连续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只要在教学工作中时时注意、事事留心,多花心思,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尤其是三年级学生刚刚起步习作,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书面语言,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验生活,品味生活,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上下功夫,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篇5: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

【关键词】作文;兴趣;积累;动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段话阐述了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对于刚刚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我认为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孩子来说不要刻意强调种种要求和规矩,而是让学生放胆去写,自由去写,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为了让学生把写作变成自己内在的需要,由“要我写”过渡到“我要写”“我想写”。教师就必须做好作文的指导与训练工作。三年级作文如何起步呢?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乐于表达

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起写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揭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

二、善于积累

要让学生善于写作就必须善于积累,所谓的“善于写作”就是让学生写得清楚,写得充分,写得实在。“万丈高楼平地起”,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积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首先积累来源于课文内容。认知心理学指出,3岁—12岁是记忆最佳期。为了帮助三年级的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

其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内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课外读物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的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

三、勤于动笔

“作文就是用笔写话”。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既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各科学习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只靠每学期几次习作,是不可能形成很强的作文能力的。要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勤于练笔。例如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情况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作素材笔记等。另外写日记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还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四、勤于修改

这里的勤于修改并不是指教师要包教包改,而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习惯。袁微子老前辈曾主张:“写作文提倡学生自己修改,老师少去改它,改得越少越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后加批语”。对于袁老的上述主张,我非常赞同,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误用词语、标点符号及病句等,切忌一改到底,教师只需简单提示修改的方法,或者用各种符号标出该修改的字、词、句、段,至于具体应怎样改,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三年级作文起步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充分发挥想象力,相信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都会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亚勤.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应从“细”处着手[J.考试周刊.2011(65).

篇6:秋迹六年级作文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第一, 高校外部社会性因素的辐射和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各样潜在的问题凸显出来, 使得各个方面的矛盾也日趋突出和尖锐。当今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氛围中, 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如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政治腐败问题等, 这些“热点”问题经由各种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的传播互动, 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 进而外化为具体的行动, 如若不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疏导, 很有可能演变为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第二, 由高校内部管理与服务问题所引发。

高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的教育机构, 其管理和服务是有机统一的。但实际情况是, 高校管理者是以管理为本位, 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以服务为本位, 这在观念和具体行动中会引起“错位”, 进而使高校提供的管理服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时, 容易成为引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如违规学生影响自己的学籍和文凭, 违规收费增加学生经济负担, 对学生危机处理、保研评优等不公平, 食堂饮食质量下降、价格上涨、宿舍服务不到位等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 校园内治安、交通、火灾事故导致学生伤亡等, 这些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 如果未及时妥善解决, 都有可能会引发罢餐、罢课、静坐、上访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第三, 大学生心理情感问题所致。

大多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 其生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尚未完全定型, 意志性格处于定型的过程中, 尚不稳定, 自制力与冲动并存。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 情感丰富, 心理脆弱, 涉世不深, 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 观点容易片面, 情绪容易偏激。因此, 其生理和心理上常常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外化表现就是所谓的“三动现象”, 即易动——容易冲动, 互动——相互影响, 盲动——从众行为明显。在自己或同学、老乡感情受挫、心理失衡的时候, 不能冷静对待, 感情用事, 采取自杀、出走等自我伤害行为, 或聚众斗殴, 由个性问题演变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第四, 学校和广大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

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和学生有沟通的制度和平台的, 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些沟通有没有实际的效果, 是否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 是否真正了解了学校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情况, 这些才是衡量沟通有效性的真正标准。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 大多数高校和学生的沟通是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的, 正因为没有有效的沟通, 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倾向和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很多时候就没有及时有效地发现、预防、遏制, 导致事态的扩大, 演化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切入, 结合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对策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影响, 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团体之间和团体内部社会影响的结果, 这就为利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来为疏导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特色是用实证方法论证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根源, 所以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这就为利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解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了现实性的依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具体原因, 拟提出以下几项对策:

1.利用认知失调理论来加强新生入学教育进而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最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源于我们希望维护一个稳定、正面的自我形象的需求。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理性、高尚的人, 会做出明智的决定。我们不会做出愚蠢、荒谬的事情和决定。但是在人的一生中, 我们会做出很多错误甚至是荒谬的事情和决定来挑战我们对自我正面形象的需求。那么我们会如何处理这些挑战, 继续维护我们的正面的形象呢?这正是认知失调理论所要探讨的内容。

“认知失调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他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件和自己习惯而且通常是正面的自我概念不符合的行为和决定而产生的”[1]146。当大一新生选择来到自己所在的高校时学生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这项自我认知会和学生选择的学校的所有缺点产生不一致, 也会和学生放弃的几所学校的优点产生不一致。这种情况, 我们成为决策后失调, “消除这种失调的方法通常是提高被选择对象的吸引力, 同时降低被拒绝对象的价值”[1]150, 而且越重要的决定造成失调越大。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对于学生来说选择自己就读的大学造成的失调一定是很严重的, 那么学生试图突出自己选择高校的优点, 降低自己放弃的高校的价值动机也一定会很强烈。既然学生有这样的动机, 学校就要因势利导, 各有关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宣传部等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 从不同的角度, 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所在学校的悠久历史、校友成就、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等优点, 并且不要流于形式, 不要说教的意味太浓。这样就会很好的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降低学生对学校的抵触情绪, 从而降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2.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预防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归因理论是对人们解释自己及其他人行为的起因方式的描述”[1]92。我们在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起因时有两种归因方式:一种是做出内部归因, 这种归因方式认为, 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行为, 其原因与内部因素有关, 如人格、态度或个性。一种是做出外部归因, 这种推论方式认为, 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其原因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 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下会做出相同的反应。我们所采用的归因方式的不同, 就会对做出同样行为的组织的印象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学生对学校的不适当行为做内部归因, 那学生对学校就会形成一个很不好的负面印象, 如果做出的外部归因那么不容易形成负面印象, 而更倾向于理解学校。最差的情形是学生对学校的好行为做外部归因 (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要讨好学生以掩盖错误) , 对学校的坏行为做内部归因 (学校不好所以行为不好) , 这样学校即使是做出了很多改善行为, 但都是徒劳的, 并不会使学生改善对学校的认知, 从而不满情绪滋长, 遇到突发事件这种情绪就会非理性地爆发出来, 形成群体性事件。

从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学校光致力于改善学校在实际管理中的行为是不够的, 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对学校行为的归因方式, 通过心理学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对自己的归因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自我省察, 清醒的自我意识是改变的前提和开始。另外从学校方面来说, 对于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行为要做到公正、公开、透明, 对于短时间不能解决又是学生关心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多沟通, 使学生对学校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景式的认识, 进而了解到很多问题不是单靠学校就能解决的, 这样就尽可能避免对学校做出内部归因 (学校不好所以行为不好) , 改善了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美誉度。

3.反向利用去个体化理论来平息正在发生的高校群体性事件

“去个体化是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 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 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行为。”[1]262个人隐身于团体之中会导致个体做出一些一个人无法做出的偏激行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其去个体化分散了每个人的责任, 导致人们的责任感降低。即我们所说的“法不责众”。

很多高校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学生做出许多过激行为, 就是由于个人隐没与群体中, 导致去个体化。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好办法是想办法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并且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 对于正在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直呼其所在的院系、班级、姓名等, 就可能会使这些在事件中起主要作用的个体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而平息群体性事件。还有, 很多高校学生毕业时经常会发生学生集体在宿舍楼里乱扔东西、烧衣物等事件, 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可以统计制作宿舍楼平面图, 明确每个宿舍学生的姓名、班级、院系等情况, 由保卫处、学生处等部门掌握, 一旦发现有发生事件的苗头, 便可以迅速叫出是在哪个宿舍、有哪些学生参与等, 使去个体化的学生迅速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行为负责, 从而平息事件。

学生对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和评价可以降低学校群体事件发生的频率, 也可以在学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时降低干预的难度。

参考文献

篇7: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

指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使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苹果),可以让学生观看关于苹果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苹果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苹果花的色彩、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以使其加深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苹果有更深的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写作时,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写作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习作七“用几种动物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物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动物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和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激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就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会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孩子从喜欢的事物中观察,他们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游览时选三种你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在活动中看得可仔细了,摸一摸,闻一闻,记一记,生怕忘了似的。有的同学写道:“美人蕉盛开的花朵从远处看像一个个小喇叭,可是走到近处看,却是由四五片花瓣组成。风儿一吹,花朵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叶子就像一把大扇子,上下晃动。花蕊就藏在花瓣里,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手上就会沾上不少花粉,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闻,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等。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如播放一些动画片、成语故事或活动开展的录像等,引导学生听、看、说、议、写、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讲评时,可以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好文记下来,这样不仅对学生作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充分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上一篇:第1课时《论读书》下一篇:办公室文秘个人总结怎么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