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

2024-05-16

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精选8篇)

篇1: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

同志们:

市局已制定了《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实施方案》,下面,我从纪检监察的角度,就如何优化营商环境,讲几点意见。

一、认识形势,提高优化营商环境的自觉性。

1、新冠疫情半年以来对我国经济建设影响很大,许多企业复工复产面临很多问题,许多服务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市场疲软。就麻城而言,经济下行严重,上半年财政收入锐减,全市三公经费压缩了10%,项目经费压缩了20%,市级财政支出压力很大。企业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经济运行迫在眉婕。

2、市委将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年度考核评价办法,对市直部门采取季度考核,并与各项年度考核评比挂钩,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不力、行动迟缓、工作被动、企业投诉多、社会反响差,年度排名后5位的市直单位,考核评定为“较差”等次,取消先进单位评选资格。对营商环境年度考评后3位的市直单位进行通报约谈,对连续两年居后3位的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组织处理。

3、优化营商环境是今年市委市纪委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市委已成立了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6个常委、5个副市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规格之高足以说明市委市政府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视程度,市纪委肯定会加大暗访检查力度,抓破坏营商环境典型,并对坏典型进行全市通报或媒体曝光。市纪委监委已建立破坏营商环境追责问责机制,对吃拿卡要、“钓鱼”执法、乱执法、乱摊派、乱罚款和慢作为、不作为等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追责问责。

二、切实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行政审批办事卡”的问题。市局政务服务窗口少数个别工作人员存在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差、办事拖拉,上班迟到早退,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推进“一门全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着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度、企业和群众满意度,着力打造企业和群众“双满意”的一流政务服务窗口。

2、行政执法工作方面的问题。一是执法业务不熟悉。对本系统执法法律依据不熟悉,权力界限和边界不清晰,适用法律法规不准确;

二是执法程序不规范。受理投诉不及时,不持证上岗,办理案件超时效,文书制作不规范;

三是滥用自由裁量权,搞“钓鱼执法”“狮子大张口”,选择性执法,该立案不立案,办关系案、人情案,大案小办,执法不透明等。要完善315投诉举报平台,及时回应、解决企业和消费者诉求。严控涉企检查执法频次,规范自由裁量行为,依法慎重实施行政强制。严格执行企业“宁静日”制度,严格落实“不诉不查”“不举不查”原则,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严格执行涉企行政处罚“首违不罚”“轻违不罚”情形清单,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和处罚决定审核心三项制度。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营秩序,依法依规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3、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面的问题。一是责任未压实,特监股与各监管所责任边界不明确,监管责任未认领。到目前为止有鼓楼所、龙池所、开发区所、铁门所、歧亭所、乘马所、福田河所、木子店所、阎河所、盐田河所等十个监管所未认领监管任务。二是各监管所主要负责人和监管人员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认识不够,监管人员怕担责。三是监管能力不足,对特种设备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业务不熟悉,对现场监察缺乏直观认识,安全监管工作基本未展开。要求特监股要继续组织人员培训,必要时要组织考试。同时每月每周要到各基层监管所进行现场指导、示范,逐步提高基层监管所特种设安全监管能力。

4、财务方面的问题。一是事前审批履行不到位,先办事后请示,导致费用报销手续不合规,程序不合逻辑。二是报账员对自己单位的财务监督履行不够。三是结算不及时,2020年半年将过,部分所收入费用一次都未结算。这里我强调一下,各所要严格按照财务规定的时间结完帐、结好帐,逾期的所写说明给我,没有写的要通报,搞工作不能拖拖拉拉。

5、“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担当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市局党组部署的工作选择性落实,有的党组会议或安排的工作不传达或打折扣。有的同志上自由班,迟到早退,工作散漫,有的对领导安排的工作讲价钱、讲困难、推三阻四。二是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批评的不够,总是从关心爱护同事出发,教育的多,问责的少。三是对上级及党组部署的工作纪检监察督办的少。各单位负责人、各党支部书记一定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扛起管党治党责任,敢于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作风亮剑。

6、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两个责任,要树立不抓主体责任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理念,各单位要根据自已的职能职责,制定好本单位主体责任清单,细化到室、组、人,责任上肩,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履职尽责,确保市局党组部署的各项工作落实。把两个责任常记心头,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形成责任落实长效机制。提高主体责任履职能力。

7、抓好营商环境问题整改。市局这个方案提出了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各项任务都明确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大家要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把握好时间节点,按照任务清单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市局纪检监察、主责办要加强任务清单督查督办,确保任务清单全面完成。

三、强化履职监督,坚决惩治腐败

市局纪检监察、主责办结合各基层监管所、直属单位、机关各股室职能,立足于单位部门岗位职能,强化履职尽责监督。领导班子层面:主要是强化对领导班子成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监督,既要监督领导班子成员又要监督其分管联系单位,竖持“责任制管责任人,责任人管一班人”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机制,使责任制在领导干部心中有位、身上有责、肩上有压、工作有效。同时强化对中层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一是廉政勤政方面,看各单位是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各级规定的廉洁纪律,是否存在接受行政相对人吃请,是否存在工作日饮酒、是否存在收受行政相对人礼品礼金、是否存在吃拿卡要行为。二是履职尽责方面:看各单位是否认真落实上级和市局党组部署安排的各项工作。是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监管到位。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各级规定的廉洁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同志们,上面我讲到的问题,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希望大家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洁纪律,履职尽责,守住纪律红线,做个清楚人、明白人。

篇2: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

首先,优化营商环境,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发展瓶颈精准发力。总理在报告中提及“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仔细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绝大部分表述,都和营商环境欠优、放管服改革滞后有千丝万缕联系。比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民间投资增势疲弱,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

其次,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这是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要是政府审批不但繁难耗时,甚至还有猫腻,处处设卡处处为难,谁还愿意来投资办企?地方经济还如何发展?中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岂非也要大打折扣?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何以总理一再强调,“政府要严守承诺,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对企业不公平对待或搞地方保护”;“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坚决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一定要让我们的企业家、市场主体真正感觉到营商环境的切实优化”。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也是净化社会风气,打造法治国家。一些地方频频发生的污化营商环境的事例,正是对法治的藐视,对规则,对公平正义的破坏。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改革创造就业》显示,中国在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78位。这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我们不但落后于名列前十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还落后于毛里求斯等发展中国家。

一、关于对优化服务的思考

在全国深化“放管服”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改善营商环境,要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李克强总理把服务作为“乘法”来强调,足以说明服务在营商环境中的极端重要。其实,良好的营商环境,就体现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服务上。

首先,服务是个立场态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为谁服务勿需赘言,就是为企业,为投资者,为市场主体服务。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没有发展,就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靠谁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就必须靠企业,靠投资者,靠亿万创业创新者。他们提供就业,缴纳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为他们服务,就是为发展服务,就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从这个角度和立场来认识思考问题,就能端正服务态度,就能打心底与他们建立真挚的感情。当然,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服务的企业,大部分是民营私营企业,我们服务的投资者、市场主体,大部分是民间资本投资者、企业家,思想观念有个逐步转变的过程,真挚感情需要有个逐步建立的过程。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去接近他们、尊敬他们,带着深厚纯朴的感情为他们服务,就能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在与企业的交往中,既要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积极作为,自觉服务,又要洁身自好,守住底线,保持清正干净的关系。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成效的客观体现,建立既“亲”又“清”新型的政商关系,是政治文明的进步,是对市场经济的净化,是做好优化服务“乘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与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清正廉洁,执政为民这个心中之“主”不变,坚持法治这个底线不破,坚持党规政纪这个红线不触,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

其次,服务是个导向问题。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投资者满意、企业发展就是我们服务的方向。我们要为企业、投资者提供服务,关键是要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有什么问题急需解决。有一种现象,一些政策措施与企业投资者的需求“对不上光”,比如简政放权好几轮,但很多削减下放的审批事项,并非企业急需的。我们要把企业和群众是否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企业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从他们的利益出发,紧盯他们的政策需求,服务需求,改进我们的工作,提供精准的服务。

第三,服务是个标准质量问题。坚持一流标准是服务高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要对照国际标准。营商环境是世界银行经过十几年探索、整理和归纳,与2001年提出的衡量和评估各国私营部门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包括“开办企业,申请建筑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投资者保护、缴纳税款、跨境贸易、合同执行和办理破产”等十项议题。其评估领域也动态调整,今年又增加“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标等。该体系是世界上较为完善,也被广泛认可的一套标准。2016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年度报告,对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报告显示,中国位列第78位,处于中上水平。报告同时也指出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施工许可办理难度大、纳税问题突出、开办企业过程需精简、中小投资者保护不足、电力获得存在困难、开展跨境贸易仍存难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国际化是指符合国际惯例和世贸规则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世界银行的通行标准,结合晋城的实际,积极推进晋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二要对照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模式。如新加坡是法治优先模式,新加坡的法治体系较为完善,拥有健全和公正的司法审判制度,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人才、劳动者权利保护、鼓励移民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如香港为国际化优先模式,香港优质的营商环境得益于高度的开放,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交流、经贸投资和城市管理水平方面的国际化高标准。如深圳为效率优先模式,深圳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实现了审批环节做减法,审批效率做加法,打破部门边界,加强单位间横向业务协同,建立多层次横向联动机制,促进审批业务无缝衔接,提升一体化程度。

第四,服务是个作风问题。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从上到下出台方案,制定措施,宣传发动,正在强有力推进。但发展也还不平衡。不难发现,一些同志在经济新常态下,还有许多不适应。有的不怕不亲,只怕不清,不敢不愿深入企业,接触企业家;有的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表态代替行动;有的也到企业转一转,只是蜻蜓点水,不解决实际问题。凡此种种,说到底是个作风问题,典型的“中梗阻”,各项政策措施落不到实处,企业的困难问题得不到解决,营商环境得不到优化,我们还谈何招商引资,还谈何转型升级,还谈何经济发展。优化服务做“乘法”,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作风,认真学习总书记要“大有作为”的指示精神,按照“机关干部入企服务常态化”的要求,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深入企业,实实在在,真真正正为企业,为投资者排忧解难,遮风挡雨,保驾护航。

二、关于对营商环境的思考

一是怎么认识企业、投资者赚钱。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哪里发展环境优,服务质量好,投资回报率高,企业就到哪里发展,投资就往哪里集聚。一句话,哪里能赚钱,投资者就往哪里跑。资本是有“腿”的。一个地方在选资引资的同时,投资者也在比较、选择营商环境。如果营商环境不理想,赚不了钱,项目可能拔“腿”就走。对于投资者来说,赚钱就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投资者赚钱,我们发展,我们增加就业,增加税收,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实现双赢,合作才能长久。在这里我们必须认清“予与取”的关系,做到先予后取,放水养鱼。勇于放弃一些暂时的利益,满腔热情地为企业、为投资者搞好服务。只有企业和投资者赚了钱,发了财,发展壮大了,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繁荣,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利益所在。

二是如何让企业、投资者赚钱。过去我们招商引资拼的是资源,拼的是优惠政策,现在必须转移到拼环境,拼服务上。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赚钱。要正确处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弱化干预,强化协调,运用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确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做出判断。在政策制定上,只要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外地的经验做法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使我们的政策更具有包容性。要敢于善于先让利后得利,让近利得远利,让小利得大利。在规费征收上,可收可不收的,全部取消;有上下限规定的,一切按下限收取;对于一些地方性收费,采用“不服务不收费”的原则,取之于企业,用之于企业,全心全意促进企业发展。要加强企业周边环境的整治。要教育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各种利益关系,杜绝欺生排外行为,与驻地企业搞好合作,互惠互利,决不许蓄意闹事。要严肃整治各种阻碍企业进入工地、断水断电、堵门堵路等破坏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行为,对强买强卖,蛮横无理,寻衅闹事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切实为企业、投资者保驾护航。总之,就是要营造一种“你发展我铺路,你挣钱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的氛围。

三、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思考

李克强总理强调,营商环境是生产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具有 “洼地效应”,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流聚集,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连锁效应”,能使环境的受益者,同时成为我们的宣传者,做到“一花引来百花春”的效果;具有“亲和效应”,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商家安心生产,各行各业良性互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篇3:优化河北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河北营商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一) 河北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1.经济开放度相对较低。河北省2015年GDP在31省区排行榜中排名第七, 全省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地级市来看, 唐山、石家庄、沧州的GDP总量排名前三, 唐山、廊坊、石家庄人均GDP位列前三, 此外邢台的人均GDP最低。从经济总量来看, 河北省排名较为靠前, 但是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且河北省的外向经济不活跃, 对外贸的依存度较低。河北省经济开放度较低的原因之一, 是在产业转移和承接的过程中, 部分生产要素快过进入河北一些非沿海地市, 河北的经济没有通过自主发展的方法实现产业升级。

2.生态环境问题不乐观。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河北省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河北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除去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地形限制等外在因素外, 还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结构性污染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与北京、天津的生态环境相对比, 河北省在清洁能源有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水平提升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雾霾天气十分严重, 多次居于全国城市空气污染榜首, 在工业产值提升的同时引发的环境问题, 对于吸引外资、优化企业生产结构是极为不利的。

3.城市消费水平一般。河北省大部分城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要低于平均水平, 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的居民消费水平排在全省各市前列。由相关分析可以看到, 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位于河北省的前列, 但是居民消费水平并不高,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所以说省会城市石家庄在拉动城市消费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4.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河北省目前已基本建立科研院、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相协调的学科体系, 人才资源较为丰富, 为河北省进一步依托人才与技术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是河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与沿海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河北省企业的竞争力较弱, 与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有着一定的关系;此外企业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 经营发展偏向于保守, 对于自主创新的主观意愿不强。

5.政策扶持和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对于企业来说, 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政策扶持, 对于企业的效率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行政审批事项较多、办理时限较长, 这为企业进行审批核准带来很大的障碍。另外人才供给不足, 企业就不能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缺乏内生人才培养机制。河北省对于外来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一方面河北与北京、天津相邻, 在资源、环境、制度、社保等方面与京津有较大差距, 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不高;另一方面, 河北省缺乏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自身难以持续培养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中高级人才。

(二) 河北营商环境建设所面临的机遇

1.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为河北省商业发展带来新突破。京津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给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独特优势。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科技教育力量较强的地区, 产业基础较为雄厚, 资源储备丰富, 而且河北省以优越的地理优势, 内环京津建立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具备足够数量的发达的物流集散和交通枢纽, 整体消费水平较高, 市场容量占全国的10%以上。

2.国家支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国家支持发展高科技、新能源、环保、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对于河北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许多政策和实际上的支持。国家从该政策法规上鼓励企业进军新兴产业, 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在企业实践上给予了很多的指导。

3.“互联网+”下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引领河北经济再起飞。在“互联网+”的大潮下,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 使得经济社会的各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为营商环境的转型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推动信息与经济高度融合, 开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并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河北营商环境的策略

(一) 营造开放互通的区域环境

“环京津”“环渤海”“京津冀一体化”重大发展战略都是将河北省囊括在内的, 河北省营商环境的优化, 应该充分利用地区优势, 在重大战略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 提升河北省商业的开放程度。河北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经济开放度较低, 这对于河北省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深入拓展是非常不利的。沧州的黄骅港可以作为河北省发展外向经济的重点突破口, 以黄骅港为中心, 围绕它的四个城市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可以依托黄骅港的交通优势, 形成“一个中心, 四个基点”的发展模式, 以港口带动腹地商业发展。

(二) 建设优质绿色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营商环境的优化自然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优化, 只有努力构建生态文明,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营商环境的不断升级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和治理,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移, 以及创新驱动商业发展都需要优质的生态环境做贡献。

1.优化产业布局。唐山、邯郸、承德、张家口四市均有钢铁产业分布, 对于河北省的产业布局调整, 应该以钢铁行业为切入点, 深入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应该将重点放在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上, 以升级工业技术、提升工业质量为目标, 顺利完成产业转移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 尝试以市场换取先进技术, 创造条件吸引外来先进技术在河北落地, 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2.完善综合生态治理机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服务性是实现生态与营商环境良性互动的基本保证。在生态环境不乐观的状况下, 营商会受直接经济损失、机会成本、生态治理投入的制约, 使得经济效益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建立生态治理机制就是要统筹财政收入、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人口分布, 来确定具体的生态补偿机制, 确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标准、建立补偿监测机制, 让相关责任方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 通过奖惩机制来实现较少生态破坏, 提高生态保护的效果, 营造一个优质、生态、绿色的营商环境。

(三) 营造便捷高效的融资环境

1.落实支持性金融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企业发展, 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依旧是一个重点问题。不断完善企业信贷考核体系, 对企业的风险能力进行正确评估, 尤其对小企业进行积极的扶持和鼓励, 建立针对小企业而设置的风险补偿基金, 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补助。

2.完善企业业务服务。适当扩大企业贷款规模, 有效提高贷款审批的效率, 完善修正财产抵押制度和办法, 减轻企业贷款抵押负担, 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中来, 严格小额贷款公司行为的规范化, 降低借贷过程中产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

3.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联合中央、地方财政、企业的力量, 建设多层次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通过专门机构对信用担保行为进行审核、执行、监督, 使得融资行为更加合理、安全、有效, 并不断开发新型金融产品, 促进投资融资活动的多元化和分散化。

(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技术、产品、制度、市场、管理创新, 强化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作用, 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创新在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以优质创新型企业引领一般企业进行行业革新, 才能不断提升河北省整体的商业创新程度。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 只有技术过硬、水平一流, 才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不断实现企业的自我突破。

(五) 建设以人为本的人才环境

人才是促发展的关键因素, 吸引了足够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为河北省商业发展不断提供新思路, 注入新的力量。吸引人才应该着眼于多方面, 例如生活环境、知识环境、工作环境都是人才在进行选择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河北省应该稳步推进人才安居工作, 将人才吸引到河北省并将人才留在河北省, 为优质人才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让他们在个人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 乐于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贡献给所在企业。

优化河北营商环境,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努力, 从多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河北省营商环境的优化, 不仅要从省情出发, 在具体实行时更要结合各市的实际情况, 进行实际的分析和比较, 以经济现实为参考, 结合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 不断为优化河北省的营商环境做努力, 普遍提升河北省内城市整体竞争力, 发挥品牌效应。各主体积极响应省委号召, 创造“宁静经营”的营商环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地区的区域界限已经被打破。在地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一个地区要靠什么来吸引投资者, 为地区的经济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单纯依靠宏观政策扶持或者优惠倾斜不足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营商环境是增强地区经济活力, 击败其他竞争对手的重要砝码。在环球时报社主办的“2014中国区域发展与投资论坛暨中国最佳营商环境评选”上, 唐山与成都、青岛、长沙等一起荣膺“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称号。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进营商环境的策略, 分析研究河北省营商环境, 对提升省域内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营商环境,城市竞争力,比较优势,不足,策略

参考文献

[1]施卫华.改善国际营商环境加快广东转型升级[J].广东经济, 2012 (09) .

[2]宫艳玮.经济新常态对民营经济影响暨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济宁学院院报, 2016 (01) .

[3]季评.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动力[N].济南日报, 2014-03-27.

[4]康桂芬, 宋国学, 祁文辉, 赵文丁.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的突破口:产业合作——基于河北视角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0 (01) .

篇4:什么样的营商环境

中国市场的庞大和潜力所产生的诱惑,经常会让人忽略市场本身的复杂性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大卫·斯特恩和他的同事未来可能要咂摸在北京70公里之外的武清推广NBA是什么样的滋味,而卡森伯格可能现在正在思考《疯狂原始人》为什么会突然提前下线的问题。

那些言不由衷的吹捧和谄媚,对在中国做比赛、拍电影、办教育……或者任何业务的开展,可能都会带来即时的回报,但对于这些试图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机构来说,长远来看未必是件好事,而对于中国市场无原则的赞美,对于中国则肯定是一件坏事。它可能会让我们更加陶醉于中国市场的庞大和潜力,不时产生“以中国市场来解救全球金融危机”的幻觉,或者把“中国市场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直接当成营商环境本身。这些外来者对市场的谄媚与快速增长的经济一道,使得我们把诸多问题抛在一边,而这往往才是真正不可回避的。

比如厦门的BRT惨剧。我们很少涉猎社会新闻事件,这一次则试图报道“一个公共事件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厦门一向被视作营商环境出色的地区,但即便如此,我们在看到城市提供了更好更周到的公共服务,建设了更好的环境之外,可能还是忽略了一点人的因素—在采访中可以看到对于鼓浪屿的未来信心问题;而在此次BRT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边缘人群的焦灼、困顿—他们最终成为一个大悲剧的诱因,而这几乎是没办法预料和预防的。我觉得,这一定是营商环境的重要部分。而另一种倾向,更具迷惑性,并且它就来自于我们自身:在此事之后,我们看到从官方媒体到所谓个人媒体或自媒体,结成一个“仇恨”的同盟,当地报纸在社论标题中,用了“丧心病狂”“共诛之”这样绝迹多时的字眼来表达立场。我个人的一个困惑是,陈水总选择以仇恨来对待这个社会,那么我们是否也一定选择仇恨来对他?除了“共诛之”这样的态度之外,一个希图迎接更安全更友好的未来的城市,在遇到这样的悲剧的时候是否还有其它的情感?

比如,沮丧。我觉得那些希望招商引资增加更多些GDP的官员们、希望BRT带来更多便捷并且方便了市民的公共交通部门、认为自己坚持按章办事的负责审核退休保障资格的公务员……他们可能都会感到有一点沮丧。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为什么这样的悲剧还是发生了?那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就像公众会认为事后当地政府的“买汽油实名制”是一种惰政思维,因为问题的解决不在这里。而聚集起“恨”同样是一种粗暴简单的情绪,我们要的不是同仇敌忾—每个在厦门工作生活的人,每个在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上奔波的人,我们最希望的是一种安全感,显然,安全感不会来自于仇恨。

弥漫的“恨”和大卫·斯特恩们弥漫的乐观一样,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不容忽视和不可回避的問题。

篇5:优化营商环境的心得体会

一、用“专”提供精准服务。作为一名招商人员,要不断提炼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水平,加强理论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充电提高认识,加强站位。对招商局内部人员加强要求,要发挥好每个招商人的特长和业务专长。要充分的了解我们的招商政策,包括奖励政策、优惠政策等等,特别是对土地和水、电、气、污水排放的价格和容量都要确切的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要发掘我们的优势在哪,不要让客商一问你三不知,不然就会对你失去交谈的耐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用我们的“专”来提供“精”与“准”的服务。当然,我们也不能乱许诺,更切忌说大话、空话、白话、虚话。

二、用“能”提升服务质量。招商要提高研判和筛选能力。招商引资会有很多的线索信息,100条信息中可能只有一条或五条有投资意向的信息就算是有成果了。如何对项目信息的前期进行分析、筛选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节约财力和时间。提高宣讲能力。要对我县的地理,人文,工业发展历史、政策、产业、要素、优势等等当好宣传员,让每一位客商有一个了解,他的企业是否适合在我们这里发展,需要解决什么等等,让更多的首位产业企业到太湖聚集。提高创新能力。招商上要不断创新,学习外面发达地区的做法,接受新的创新思想,用新的理念解决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临场发挥的能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能够察言观色,研究分析对方的心理,根据对方提出的问题和情况要立刻作回应和解答,不要说“这个问题我做不了主、那个事情说了也不算”之类的话,这样,会造成客商对你的不信任,同时,也容易让谈判陷入冷场的尴尬局面。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各个部门,特别是在项目决策过程中,一定要和相关部门密切沟通,让他们对项目提前加以了解,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招商人员要熟悉项目具体内容从而为项目顺利落户打下基础。

篇6: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

一、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近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阜宁县“一窗通办、一网通行”利企便民不见面集成改革工作方案》、《阜宁县“一窗一网”不见面审批服务试行细则(试行)》、《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六大行动”实施意见》、《阜宁县推进审批服务事项“三集中三到位”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工作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机构,细化了每项任务的牵头、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从而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务办主任为副组长,23个县直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下设优化营商环境组等7个小组,并对每个小组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进行了明确,以此作为推进营商环境整治的抓手,扎实推进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是强化作风建设。为有效推动全县机关作风转变,提高行政效能,县作风办和融媒体中心专门制作了《作风面对面》全媒体问政等专题栏目,重点聚焦营商环境与作风建设。自开播以来,该档节目已经播出了19期,上线30多家部门,曝光了80多个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水平。

县委、县政府一直将“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多种措施,精简权力事项,简化办事程序,着力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全县政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去年,我县全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将县发改委、工信局、住建局、教育局、人社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局、卫健委、市场监管局等10个部门行使的80项行政许可事项划转至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服务局充分发挥“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制度优势,大力简化优化事项办理流程,大力推行“一窗一网”、“一件事”等改革措施,自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件,办结率99.8%,95%的市场主体实现当场受理、当日完成登记,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优化率72%以上,审批效率总体提升了60%以上。

二是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为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运行机制,方便群众办事,加大“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推进力度,今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阜宁县推进审批服务事项“三集中三到位”实施方案》,对“三集中三到位”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进行了明确,目前县政务服务大厅已新进驻县教育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场监管局等3个部门和144项政务服务事项,11个部门的110项办件数量少、办理频次低的事项也以“综合服务”窗口形式实现了集中进驻,大厅的部门进驻率提升了73.6%,事项进驻率提升了58.1%,另外近期婚姻登记、水电气和有线电视等便民服务事项也实现了集中进驻,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的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是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加快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政务服务网络化、智慧化水平,目前,全县33个权力事项部门已进驻江苏政务服务网,1082项政务服务事项的维护工作已全部完成。“阜宁政务服务融易办”旗舰店已开通,已建成个人和法人办事、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便民服务四个区域。近期,不动产真伪查询、不动产办理进度查询、维修资金查询、阜宁景区等多项便民服务功能也已实现接入,“不见审批”服务的便利性逐渐体现。

(三)对标时限,优化审批流程。

今年,县委、县政府针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出台了《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六大行动”实施意见》,对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能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相关部门从优化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入手,围绕企业各类审批需求,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办事手续、压缩办结时限,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企业开办便利度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县行政审批局加速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目前已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一网办理”,最快0.5个工作日内可完成登记手续,“两区一园”范围内新设立企业营业执照当场即办,提交材料总数由11份减少至4份,企业开办的便利度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企业投资建设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我县成立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四个阶段”审批流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阶段的牵头单位,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目前,政务服务大厅已三招“四个阶段”、“一窗办理”的要求,对相关窗口的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工程建设审批全流程纳入到了一个楼层办理,设立工程建设行政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了企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链条服务,我县工程建设项目总审批时限可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

三是不动产登记效率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县不动产登记证明书电子证照协同互认机制已建立,正在农商行试运行,近期将在全县各金融机构全面实施。目前已实现新建商品房首次转移登记、预告登记、实体企业不动产登记2个工作日内办结,“两区一园”、“两主一特”项目当日办结。

二、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营商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改善,但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认识不够全面。提到营商环境,过多关注政务环境、审批环境,忽视了法治、融资、监管等环境,缩短审批时限似乎成为衡量营商环境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

(二)机制不够完善。营商环境涉及企业设立、运营、发展、退出等多个方面,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服务、产业政策、资金支持、政府执法等多个领域,属于一把手工程,目前仅靠发改委和行政审批局等部门牵头推动,很容易出现少数职能部门出现不作为,推而不动的问题。

(三)思想不够解放。少数职能部门未能充分放权,仍存在内部环节繁琐、审批方式落后、办事效率拖沓等现象。有时一个审批环节的耽误就有可能让企业错失商机,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对地方营商环境的口碑造成不良影响。

(四)要素不够充分。

一是园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电、气等要素保障还相对滞后。

二是“项目等土地”的情况较为普遍,很多项目引进签约后才去落实用地指标。

三是融资环境偏紧,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制约企业做大做强。四是人才资源相对缺乏,高级人才和科技人员难招、难留。

三、相关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通过以会学习、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全县领导干部对营商环境概念的理解认识,熟悉国家和省市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形成“处处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思想共识和浓厚氛围。

(二)强化推进机制。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营商环境建设领导小组,重点解决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慢、企业办手续繁、不依法行政、中梗阻等问题,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开好头、起好步。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程序,加大奖励力度和惩戒力度,凡是影响营商环境的人和事一律问责追究、严肃处理。

(三)强化平台建设。提高政务服务中心定位,加快建设新政务服务中心,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以高标准、高要求将政务服务中心建成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载体,努力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切实提高群众企业办事便利度。

(四)加快思维转变。各职能部门要加快由审批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企业思维。不仅要刀刃向内改自己,减少内部审核环节、减免不必要的成本、提高办事效率,还要推行提前介入,超前服务,落实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最大限度地为项目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和精准化服务。

篇7: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

20xx 上半年是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节点,宝山镇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为了打赢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这场硬仗,宝山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营商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题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动员,将任务分解到村。同时,强化监察力度,对各村集中整治行动进行督导检查。加大问责力度,对问题查找不深入、问题解决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低的村,启动调查、通报、问责程序。在此基础上,多形式广泛宣传,利用政府微信群广泛宣传落实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学习动员,逐步形成“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舆论氛围。

在落实情况上,我们通过深入查找和攻坚解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倒逼营商环境改善。重点针对我镇机关内部存在着未将停车场对外开放、机关干部工作态度不端正以及企业生产运营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镇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实行了中层以上干部“三公开”制度,将我镇机关全体中层干部职务、姓名、办公电话、工作分工等信息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布,镇政府调拨资金制作机关干部在岗信息栏安装在各站办门前,在上面公布了各站办的职责与所有的机关干部个人信息,另外又在政府入门处制作了各站办楼层示意图,极大方便了前来办事的群众,并在政府明显位置设立举报信箱一个,公布举报电话,为群众的监督提供了保障,切实改变了我镇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镇政府将后院空余场地进行整合划分出近20 个停车位,全部供外来办事群众免费使用,在醒目位置告知群众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使办事群众更加方便。企管办、安监站等相关站办深入企业内部,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进行现场指导,并将相关的政策告知企业,在宝山境内打造出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全镇的和谐发展。

二、我乡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营商发展中,我镇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一是营商环境要素缺乏竞争力。创业意识淡薄、与先进乡镇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较大,“走出去”意识不强,忽略科技、依赖资源等观念阻碍改革创新、解放思想。二是政府支持企业力度还缺乏实打实举措,一些文件规定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三是招商引资缺乏一盘棋思想观念,各级各部门推动签约项目的后劲不足,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成为地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三、下步措施

一是找准找实问题。通过来访群众的意见反馈以及一些垂直部门对我镇营商环境进行客观评估,以民主生活会剖析问题的态度和标准进行自查,同时广泛征求全社会各方面对我乡营商环境意见建议,找出找准我镇营商环境的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二是坚持开门搞活动,注重与社会各界的公开互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吸引广大群众和各企业积极参与到意见征集、问题整治、满意度评价等活动中来,广泛征集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三是坚持边查边改、边找

边治,对征集到清单上的问题,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像化解信访积案攻坚一样,采取领导分包、限时办结等方式千方百计加以解决,做到一项一项整治、一件一件销号、一个一个突破。四是坚持标本兼治,用制度固化整治效果。

宝山镇人民政府

乡镇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总结乡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

市营商办:

按照市委、市政府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新任务、新要求,陈仓区区委、区政府坚持优化提升投资发展环境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的理念,工作紧扣“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这一主线,以降成本、优服务为方向,努力做强促进投资发展的“硬环境”,同时着力做优保障投资的“软环境”,工作扎实有序推进,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举措

1.“五合一”推进,全方位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坚持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为目标,将“放管服”改革、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四项工作与优化营商环境“五合一”推进,设立“五合一”工作秘书处,统筹安排五项工作,细化

工作任务,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五项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区上下形成合力,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区政府及工作部门多次组织召开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

议,研究部署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动员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夯实责任,切实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制定印发了《陈仓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实施方案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10+3 行动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措施和责任。成立了 8 个专项办公室和 4 个工作组,把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干部集中在工作一线,对具体行动方案再次进行细化分解,确保各项措施落地生效。

3.优化企业开办审批流程,压缩办结时限。

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打开创业“路障”,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一季度以来,全区新发展市场主体 918 户,较去年同期增长 68%,累计在册市场主体达 15594 户。一是积极推进全程电子化营业执照改革。去年 8 月,全市首张微信电子营业执照在我区成功颁发。全程电子化登记,实现了企业名称申请与核准、市场主体申请、受理、核准、发照、公示等各个环节全程网上办理,申请人足不出户即可通过微信办理登记注册,把过去 8 小时服务延伸为 24 小时不间断服务。二是全面普及“政银通”业务。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增长迅速,我区切实把准服务企业新路径,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多、覆盖面广、“互联网+”应用优

势,与区内四大银行联手,签署“政银通”合作协议。群众、企业可就近选择银行网点,由其免费进行网上登记申请,实现了“信息申报、登记审批、代理发照、开户结算、综合金融”的一站式服务。三是建立健全信息查阅机制。依法保障投资者、企业享有的咨询、查阅、复制等获取相关信用信息的权利,设置档案查询“三个一”时限,即书式档案查询 1 个小时内办结,电子档案查询 1 刻钟内办结,机读档案查询 1 分钟内办结。

4.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聚焦行政审批体制创新,着力推动相对集中许可试点改革,一是规范行政许可事项。按照省市统一规范县(区)行政许可项目的要求,印发《区审改办关于调整完善行政许可事项汇总目录和权责清单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宝陈审改办发〔xx〕1 号)文件,组织 18 个区级部门,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对照《陕西省市县(区)行政许可通用目录》,对所承担的许可权开展修订,为集中许可打好坚实基础。二是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实行行政许可中介服务清单管理,严格依据法律法规设定,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环节,印发《宝鸡市陈仓区区级部门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确定中介服务事项 27 项,并清理中介服务事项 5 项。三是探索行政审批体制创新。主动承担省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试点任务,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深入结合我区区情实际,研究制定《宝鸡市陈仓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建机构、充实人员,统筹推进改革试点相关事宜,着力构建审管分离的新机制,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的集中审批。

5.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以群众、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为目标,优化流程,改进服务,切实推进服务群众新举措。一是梳理公布事项清单。按照“全面梳理、分批公布”的工作思路,从与群众和企业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和事项入手,着力突破一批难点、打通一批堵点、去除一批痛点,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健全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区、镇(街)政务服务大厅和村(社区)便民综合服务站,构建“横向整合、纵向到底、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集中办理政府所有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探索全程代办、易地办理等新模式,最终实现“办千件事、进一扇门”。三是拓展服务方式。在“五证合一”改革中,开通电话热线,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减少企业因程序不明而来回跑路的负担;在健康证办理中,充分调研、审慎论证,推出“谁体检谁发证”,既落实责任,又让群众少跑路,极大缩短了发证时间。

二、工作成效

一是跑一次就解决问题。继续梳理群众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事项,第一批公开区级 117 项、镇街 23 项“最多跑一次”清单,目前正在梳理第二批“最多跑一次”事项,通过代办、网络、邮递、上门等方式,持续改进群众企业办事体验,服务对象表示满意。

二是政务中心一窗式办结。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高标准完成了政务大厅建设,6 月 20 日区级部门进驻,实现“一窗式”集成受理,极大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目前区政务服务中心共进驻区级部门 11 个(发改、教育、民

政、市场监管、农业、林业、水利、住建、环保、国土、卫计),承担办理许可事项 152 项。同时,按照《陕西省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行动方案》要求,在全市率先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印章刻制窗口,减少了中间环节,压缩了刻制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是干部登门服务解决难题。积极动员全区联企干部主动作为,切实做好项目陪跑、手续陪办等工作,先后为企业办理实事、难事70 多件,协助 66 个重点项目、18 户涉农企业对接融资需求,将 30户企业列入规模企业培育行列。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加强对收费清单的动态管理,调整公布《陈仓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专项收入清单》,确定保留项目 34 项,严格执行“照单”收费,切实规范收费行为,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企业很满意。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区将按照大方案及“10+3”行动方案,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手段,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目的,以缩短时间、简化手续、提高服务质量为抓手,切实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简化各项审批流程,竭力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是抓好常规政务服务。按照时间表、线路图稳步推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和“10+3”行动方案全面落实,建立健全计划报告、督查考评、座谈走访、定期通报、信息报送、工作联络等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点评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着力构建营商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二是积极为企业和投资者排忧解难。健全政企沟通机制,拓宽企业反馈、交流问题渠道,结合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企业开展座谈,了解企业实际困难,听取意见建议,建立跟踪问效机制,主动调整工作方向,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经营面临的实际困难,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三是精简审批程序和时间。抓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探索决策、审批、监管分离又协调的改革新路径,协调指导审批职能移交、审批标准规范、审批流程优化等工作。扩大“最多跑一次”覆盖面,在群众、企业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事情上寻求新突破,分批次梳理并公布群众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清单,最终实现覆盖全部权力和服务事项 90%目标,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四是推动行政审批公开透明。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试点工作,完成行政审批服务局挂牌,加强与市政务服务中心沟通,加快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和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以“五公开”为重点,全力推进政务公开试点,以公开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宝鸡市陈仓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代)

乡镇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总结乡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

为持续抓好营商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工作不断深入,我镇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深入查找问题,积极抓好整改落实。现将整改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严格落实整改工作

为了确保整改落实工作有序开展、执行到位、取得实效,我镇及时召开党委会传达县上会议精神,专题研究此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安排专人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并将整改任务层层落实到人,明确整改要求和目标,进一步抓实问题整改落实工作。

二、对照问题,切实推动工作进展

深入推进群众“最多跑一次”简政便民服务工作,不断加强对村级业务经办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坚持坐班制度,针对查找出来的两个问题,切实抓好整改工作,为镇机关政务服务大厅新添置饮水机、休闲椅等设备,针对窗口人员因业务下乡导致群众多次跑的问题,设置了工作人员去向牌,建立委托代办登记制度、首问负责制度,安排专人进行代办,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强化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下一步,我镇将进一步增强整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全面强化责任担当,细化工作措施,堵塞工作漏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切实抓好窗口服务质量,完善监督举报投诉机制,彻底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干部服务形象。

篇8: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

国际贸易中心是上海特有的区域发展定位,与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相联系的营商环境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存在条件。与一般行政区域相比,国际贸易中心的营商环境在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等评价维度应该采取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应该在竞争中立原则、准入前国民待遇、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提升、环保标准提升等方面有所建树,建立一套初步对接国际最高标准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国际贸易中心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与评估上海市范围内各类所有制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定量化工具。第一,营商环境是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面临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第二,营商环境是发展环境,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变量;第三,营商环境是一个定量化的概念,是衡量与评估发展环境的工具;第四,营商环境是以指标的形式体现的,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获取对营商环境的精确评价。

营商环境是一个制度层面的概念,国际贸易中心的营商环境则是与国际贸易活动相关的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跨国实证研究证明了制度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更有力的产权保护与更少的政策扭曲将使一个国家比其他国家更加富裕。[1]在世界银行的研究中,营商环境被细化为开办企业、申请建筑许可、雇用员工、登记物权、获取信贷、保护投资人、缴付税负、出入境贸易、合同强制执行、关闭企业、获得电力供应十一项制度性指标。[2]由此可见,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质是营商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

2 上海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2.1 行政审批中存在隐性障碍,事中事后监管缺乏细节管控

上海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操作层面和行政末梢。行政审批中存在隐形障碍,环评、安评、社评等前置性审批效率偏低,基层办事人员在知识结构、政策水平、工作经验等方面与事中事后导向的政府监管改革不相适应。行政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待加强,行政审批的申请材料、等待时限、运作流程、告知承诺等事项仍然不够具体明确。区县职能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发展相对滞后,行政审批的事前告知内容未能实现互联网操作,企业在区县办理行政审批时仍然受困于信息壁垒。区县职能部门在办理行政审批时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增加了企业的时间成本。窗口单位的内部规定与法律、法规、上级政策文件精神相悖,未能与时俱进,影响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2.2 中小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缺乏市场化导向的产业政策

在产业政策方面,上海中小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补贴,没有形成市场化的中小企业培育成长机制。在政府补贴项目的分布方面,产业间、部门间和区域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缺乏与国际贸易中心发展定位相适应的专项补贴项目与引导激励政策。政府补贴的申请和发放,缺乏强有力的信息传播通道,使得部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被实际排斥在补贴项目的受益群体之外。各种非正规中介机构活跃于中小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为企业获取补贴资金提供咨询性服务并收取费用,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各类补贴项目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项目资金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较弱。

2.3 区域间税收制度改革不协调,层级间税收优惠分担不合理

在营改增过程中,区域间税收制度改革出现了不协调状况,上海与长三角周边地区在原材料、半成品买卖环节存在税收障碍,上海服务业企业开出的增值税发票无法在周边地区抵扣,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在出口退税和其他税收优惠环节,政府层级间分担设计不合理,区县分担比重过大,加剧了区县财力与职责的不匹配状况。在税收征管改革方面,税收专管员取消以后,企业感到税务部门的服务质量有所下降,政企之间的信息通道出现堵塞,企业申报纳税的时间成本有所上升。在细节管控方面,上海地税部门尚需突破,税务登记号与纳税人识别号不统一,影响了企业申请报税的效率。在“三证合一”改革以后,仍然存在着合并后的“单一号码”与纳税人识别号分立的现象。

2.4 超大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产业导入过程中存在资源错配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的升级,上海各区县普遍出现了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向远郊转移。区县在产业导入和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标准和高新技术的现象,缺乏差异化的产业定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强的土地约束,物流园区等基础性功能区的建设往往被排斥在区县的发展规划以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远郊地区的产业导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远郊地区存在着导入人口与导入产业不匹配的情况,区县层面希望提高产业能级,而导入人口的结构比较复杂,素质较高的部分缺乏在远郊就业的意愿,素质较低的部分不能有效地支撑区县的产业升级目标。

2.5 企业用工成本高企,结构性人才短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

受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转移态势的影响,上海企业的用工成本高企,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负担较重。超大城市生活成本的高企,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入,限制了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样态的发展。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我市的“千人计划”“绿色通道”等机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户籍制度中的加分落户政策还需完善,经管类、法律类人才加分比较困难,不利于外贸、金融、企业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基层部门和办事人员在办理“居转户”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削弱了中高端人才的定居意愿。此外,从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目标来看,我市现阶段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人才短缺,熟练技术工人数量缺乏、薪酬偏低、考核机制不合理并存,不能满足制造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2.6 商务信用体系不健全,治理体系难以满足四新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开通,为政府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相较而言,上海商务诚信体系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市场信用信息“孤岛化”“碎片化”问题尤为严重,政府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基本割裂。因此,一方面,为政府部门事中事后监管提供的信息支撑比较单一、滞后;另一方面,市场主体特别是平台型企业难以及时、准确地将政府公共信用信息运用到自身管理中,社会公众缺乏快速、便捷获取有关市场主体综合性信用评价信息的渠道。

3 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的政策建议

3.1 优化政府补贴项目的评价机制,建立商务发展引导基金

规范市属部门与区县政府的企业补贴项目,制定科学有效的补贴项目绩效评价机制,聘请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价。对于整体绩效欠佳的补贴项目,要调整其使用方向和运作机制。要逐步减轻中小企业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提高补贴项目的市场化程度,尝试由银行、保险、信托等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意见,以确定补贴项目的中标企业。建立商务发展引导基金,由市商委负责基金的组建和管理,采取母基金形式,下设若干子基金,由国有或民间的专业投资机构负责运营,允许社会资本优先获取投资收益,以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提高财政资金的杠杆比率。

3.2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探索政府部门监管职责的差异化发展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监管流程,丰富监管手段,区分不同属性的职能部门在监管中的职责差异。逐步弱化经信委、商委、科委、发改委等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职责,使这些部门专注于政策制定和市场准入,明确市场监管部门的权责范围和权力运行流程,消除监管过程中的“盲区”和“死角”。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事中事后监管过程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推动事中事后监管的社会化,聘请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机构对随机抽查到的企业年报进行审计,建立企业信用行为有奖举报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管。

3.3 完善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体系,重点治理行政审批中的隐性障碍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建立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体系。以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为基础,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结合区县的实际情况,在上海其他区县推广负面清单,并尝试将负面清单的主体范围扩展到所有非公有制企业。集中治理前置性行政审批,公布前置性行政审批的清单与流程,建立前置性审批单位与综合审批单位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清理和规范窗口单位的内部规定。对于内部规定与法律、法规、上级政策性文件相抵触的,要及时终止内部规定的效力。提高窗口单位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集中培训、集体观摩、交流轮岗等形式,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建立行政审批投诉热线以及网上举报信箱,以监督和约束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确保行政审批的程序合法性。

3.4 深化商务诚信体系改革,着力突破政府与市场间的信息壁垒

加快推进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建设。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打破政府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壁垒并建立交互共享机制,以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以政府部门、平台型企业、第三方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的归集与共享为支撑,以市场应用为重点,逐步形成涵盖政府部门、市场化平台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信用信息综合网络,逐步建立覆盖线上线下企业的区域性、综合性信用评价体系。面向政府、行业与公众三大主体,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与制度规范,为全市及全国商务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5 丰富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强化政府在担保类事务中的作用

目前,上海中小企业融资仍以银行为主要渠道,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与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因此,应该着力丰富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并指导商业银行制定中小企业专项授信计划与实施细则。支持区县直接向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放中小企业授信补贴,以提高政策激励的强度。市商委和区县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下属服务平台,强化政府在担保类事务中的作用,必要时可以成立政府控股的担保公司,支持区域内中小企业融资。以各类孵化器为载体,积极引入风险投资者和创业投资者,探索建立风投和创投的再保险制度,以分担投资者的市场风险,鼓励投资者进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区县要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机遇,制定本区域的众创空间发展规划,为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财政补助。

3.6 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打造创业创新的人才洼地

超大城市高企的人力资源成本和生活成本,已经成为制约上海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市商委、经信委、科委等部门应该成立社保成本专项补贴,对符合上海产业转型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四新经济”企业给予补助,支持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市教委应该推动上海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支持一批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高校做大做强,设立优秀技术工人培养计划,选取三到五所高校进行政策试点,以促进上海人才结构的转变。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为基础,破解上海人才引进方面的制度性问题。完善应届生加分落户政策,重点调整经管类、法律类、文史类学生的加分政策,将在校期间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与科技专利同等对待。加强各类保障房建设,降低生活成本。建立保障房建设规划与人才引进计划的联动机制,支持区县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住房保障专项计划。

3.7 顺应“四新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索新型政策支持体系

以负面清单的试点和推广作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符合“四新经济”发展规律的新型政策支持体系,由市商委和区县相关部门建立“四新经济”专项风险投资基金,以市场化原则确定并支持一批可能对区域经济转型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企业和新项目。建立“四新经济”母体项目库,谋划、储备及选择一批符合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孵化器项目,保证“四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受到电子商务冲击较为严重的传统商业项目,应该鼓励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逐步推动传统商业的虚拟化。为此,应该在黄浦、闸北、徐汇、长宁等区县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传统商业项目进行改造试点,参照电子商务领域的产业激励措施来设计政策支持体系,并由市政府办公厅下发指导性意见,市商委和区县相关部门负责贯彻落实。通过试点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领传统商业项目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Knack S.,P.Keefer.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ross-Country Tests Using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Measures[J].Economics&Politics,1995,7(39):207-227.

上一篇:大型企业联谊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写人有关外婆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