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逃行,董逃行陆游,董逃行的意思,董逃行赏析

2024-04-23

董逃行,董逃行陆游,董逃行的意思,董逃行赏析(精选4篇)

篇1:董逃行,董逃行陆游,董逃行的意思,董逃行赏析

董逃行,董逃行陆游,董逃行的意思,董逃行赏析 -诗词大全

董逃行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汉末盗贼如牛毛,千戈万槊更相鏖。

两都宫殿摩云高,坐见霜露生蓬蒿。

渠魁赫赫起临洮,僵尸自照脐中膏。

危难继作如崩涛,王朝荒秽谁复薅?u城散走坠空壕,扶老将幼山中号。

昔者群枉根株牢,众愤不能损秋毫;谁知此乱亦不遭,名虽放斥实遁逃。

平民踣死声嗷嗷,今兹受祸乃我曹!

篇2:董逃行,董逃行陆游,董逃行的意思,董逃行赏析

董逃行

作者:曹丕朝代:魏晋 晨背大河南辕。

跋涉遐路漫漫。

师徒百万哗。

戈矛若林成山。

篇3:乐府古辞《董逃行》题名考

关键词:乐府,古辞,董逃行,题名

乐府, 本为官署之名, 其职责在于采诗歌, 被以管弦以入乐。后世则将乐府所采集并编排入乐的歌诗称之为乐府。汉代称其为“歌诗”, 魏晋以后称“乐府”。“古 (词) 辞”之名, 首见于《宋书》。《宋书·乐志一》有云:“凡乐章古词, 今之存者, 并汉世街陌谣讴, 《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白头吟》之属是也。吴歌杂曲, 并出江东, 晋、宋以来, 稍有增广。”[1]549《晋书·乐志下》亦载该语 (文字稍异) 。[2]716《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题解在引《晋书·乐志》的基础上, 又云:“其后渐被于弦管, 即相和诸曲是也。魏晋之世, 相承用之。”[3]376因此, “古 (词) 辞”分为“汉世街陌讴谣”的“乐章古辞” (汉乐府古辞) , 及“魏晋之世, 相承用之”的“魏、晋乐所奏”乐府古辞。

乐府古辞《董逃行》共两首, 分别为“吾欲上谒从高山”篇及“年命冉冉我遒”篇。该两篇古辞的题名形式颇有不同, 其题名的产生与流传过程也各有特点, 从侧面体现了乐府歌诗的变化与传承。

一、《董逃行》“吾欲上谒从高山”篇

《董逃行》“吾欲上谒从高山”篇, 今之可见, 始见于《宋书·乐志》。该辞于《宋书·乐志》中题名形式为:小题《上谒》, 大题《董桃行》。《宋书·乐志》将《董桃行》该篇收录于“相和·清调”之下, 并于题下注明“古词 (五解) ”。“古词”是说其为乐府古辞。郭茂倩于《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题解中云:“凡诸调歌词, 并以一章为一解。”[3]376故“五解”是说该乐曲共分为五章。《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载该辞于“清调曲”下, 文句同于《宋书·乐志》 (文字稍异) , 题名为《董逃行》。

《宋书·乐志》所载该古辞的题名形式是小题《上谒》在上, 大题《董桃行》在下。小题《上谒》是取其首句“吾欲上谒从高山, 山头危险大难。”[1]612之“上谒”二字而成。大题《董桃行》之“董桃”乃是以内容为题 (后有讨论) , “行”乃“歌行”之意。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所载本辞, 题名记作《董逃行》 (五解) 。郭氏在题解中引崔豹《古今注》曰:“《董逃歌》, 后汉游童所作也。终有董卓作乱, 卒以逃亡。后人习之为歌章, 乐府奏之以为儆诫焉。”[3]504—505《后汉书·五行志一》亦曰:“灵帝中平中, 京都歌曰:‘承乐世董逃, 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 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 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 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 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 日夜绝董逃, 心摧伤董逃。’案‘董’谓董卓也。言虽跋扈, 纵其残暴, 终归逃窜, 至于灭族也。”[4]3284由此可知, “董逃”乃是取董卓作乱后逃亡之事记之, 乐府以歌为儆诫。

值得注意的是, 《宋书·乐志》载该辞为《董桃行》, 而《乐府诗集》载其为《董逃行》。经由上述讨论可知, “董逃”之意取自董卓作乱后逃亡之事, 故应为“逃”而非“桃”也。“桃”与“逃”字形相近, 盖是该古辞题名在流传过程中书写讹误所致。

除小题《上谒》及大题《董逃行》外, 据《乐府诗集》题解引崔豹《古今注》可知, 崔豹载该古辞为《董逃歌》, “歌”与“行”均是说明其为“歌行体”。

此外, 《艺文类聚》卷九百七《兽部下·兔》所引该古辞, 浑言“古歌诗”, 并引“端”、“丸”、“柈”三韵。[5]1651又《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兽部十九·兔》所载该辞, 浑言“乐府歌诗”, 并引“端”、“丸”、“柈”三韵。[6]4023

二、《董逃行》“年命冉冉我遒”篇

《董逃行》“年命冉冉我遒”篇今之可见, 仅散见于《文选》李善注及《玉台新咏》吴兆宜注中, 且仅存“年命冉冉我遒, 零落下归山丘。”两句于世, 盖是该篇古辞部分文句于流传中佚失。

《文选》卷二十二在载录沈休文《宿东园》“飞光忽我遒, 宁止岁云暮。”二句时, 李善在注解中引“年命冉冉我遒”一句, 并注名为《古董桃行》 (“桃”应是“逃”的讹误) 。[7]320同时, 《文选》卷二十七在载曹子建《箜篌引》“生在华屋处, 零落归山丘。”二句时, 李善在注解中引《董逃行》“年命冉冉我遒, 零落下归山丘。”两句, 并载其题名为《古董逃行》[7]392。“古”是说明其为乐府古辞, “董逃”该是取其内容为题, “行”乃“歌行”之意。

又吴兆宜对《玉台新咏》卷九所载傅玄《董逃行》“良时冉冉代征”一句的注解中引“年命冉冉我遒”一句, 并注名《古董逃行》。[8]228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乐府古辞》载《董逃行》两首, 前一首为《董逃行》“吾欲上谒从高山”篇, 后一首则为《董逃行》“年命冉冉我遒”篇。逯先生并未提到《文选》卷二十七李善对曹子建《箜篌引》的注解中引用了《董逃行》“年命冉冉我遒”篇, 仅载“年命冉冉我遒”一句[9]265, 较李善注少“零落下归山丘”一句, 可见逯先生对此失收。

综上, 乐府古辞《董逃行》共两篇, 分别为“吾欲上谒从高山”篇及“年命冉冉我遒”篇。前一篇古辞题名形式主要是小题《上谒》, 大题《董逃 (桃) 行》, 以及一些类书上的浑言形式。而后一篇古辞的题名形式则主要为《董逃行》及《古董逃 (桃) 行》。由此可知, 乐府古辞在流传过程中, 不仅存在异文的情况, 题名也颇有传异。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2]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3]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4]范晔撰, 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5]欧阳询撰, 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6]李昉等撰.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 1960.

[7]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8]徐陵编.吴兆宜注.玉台新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6.

篇4:董逃行,董逃行陆游,董逃行的意思,董逃行赏析

相和歌辞・董逃行

作者:元稹朝代:唐体裁:乐府 董逃董逃董卓逃,揩铿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焰焰,

人皆数叹曰,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

膏销骨尽烟火死,长安城中贼毛起。城门四走公卿士,

走劝刘虞作天子。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

董逃董逃人莫喜,胜负翻环相枕倚。缝缀难成裁破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董逃行,董逃行陆游,董逃行的意思,董逃行赏析】相关文章:

上一篇:学汽修万通学校好吗下一篇:化装舞会 教学反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