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学 作 文 教 学 技 巧

2024-04-29

小 学 作 文 教 学 技 巧(共14篇)

篇1:小 学 作 文 教 学 技 巧

小 学 作 文 教 学 技 巧

一、留心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写日记、读 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个人收集的材料、写的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充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了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习作来。

二、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昧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教《翠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从静态到动态,又从颜色到形体等描写翠鸟的外形,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是这样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阅读 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

四、勤动笔写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篇2:小 学 作 文 教 学 技 巧

小学生作文教学技巧

一.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事实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及时发现抓住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放大。“闪光点”,,同时指出应该修改的地方,及如何改。通过面批,增强学生信心,兴发兴趣。

2、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装订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被工整的装订在了一起,配上美丽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如果在班会课上组织大家互相传阅、交流,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定会空前高涨。

3、有计划的设计游戏,编导小品,组织外出参观等活动。学生亲自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会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会兴趣盎然,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教师一定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三两句的流水账”教师也不要责备求全,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才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法国雕塑家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特点。记得在的习作指导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一定的顺序把过程写清楚,并写出实验时人物的心情,但这次习作大部分学生写的不够理想,这显然与平时生活观察不仔细,实验做的少有关系,于是我联系科学老师带着大家做了几个实验,这次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性很强,通过学生的认真仔细观察后,再次习作时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指向观察训练、自由观察训练和联系实例观察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

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里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能使听、说、读、写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我提前就让学生去观察,回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中发言的同学络绎不绝,讲的同学很认真,讲到有趣的地方还会哈哈地笑起来,听的同学很专注,能与讲的同学融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在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之后,我便趁热打铁,让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抓住课内插图和,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还要注意合理的想象,这样既丰富了语言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便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净精神、拓视野、活思想,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阅读中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的课后习中都会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学生可以把课内、外积累带的好词佳句、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是模仿一个小片段,时时去翻阅,这样时间久了,用的多了,就会熟记于心。最终把积累来的东西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

2、从生活中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

五、注重学生的评价

篇3: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

1.单口相声式

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法, 就是指教师身兼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 通过自问自答以及自言自语的方式将整节课完整讲授下来, 充分展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这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教学流程, 还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 这个过程就像单口相声一样, 使教师模仿学生的语气, 更有甚者需要教师模仿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单口相声式教学法中, 教师表达学生观点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老师……”开始, 表达教师自己观点时以“老师认为……”开始, 用清晰的语言将学生话语和教师话语分开, 再现教师生动逼真的教学场景。

2.重复评价式

重复评价式的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重复评价学生的发言来表达师生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情况, 多次重复学生的发言内容, 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是教师在片段教学中非常有效的互动首发, 在重复评价式应用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配合丰富的肢体动作和手势表达、面部表情等, 还要有意识地将下面坐的评委老师当成自己的学生, 还要时不时地和评委之间进行眼神沟通和交流, 切忌不能眼神过于呆板。

3.转述说明式

转述说明式教学法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工作节省时间, 但是如果过多地采用转述说明法, 很容易使片段教学变得形式化, 甚至变成说课中的“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 难免会使人感受到片段教学和说课混为一谈的感觉, 所以说, 转述说明式这一方法只适合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以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展示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片段教学的五大关键

在片段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和日常教学有十分大的差距, 片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五大关键点, 以三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学为例, 阐述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使学生明白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的道理, 在这样的片段教学中, 该如何设置呢?

1.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适中

一般情况下, 片段教学的时间大概是在12~15 分钟之间, 因此,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一定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 不能太多也不能过少, 不然就不能精确地表达出教学内容, 这对片段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非常高的要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环节的片段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三个不同的活动内容: (1) 让学生自己主动操作, 通过“摆一摆”“分一分”, 确定已知数能分成几组, 剩下几个, 使学生认识到分不完仍有剩余; (2) 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竖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 引导学生进行尝试, 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余数在算式中表达的含义; (3) 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出现的规律, 并总结出余数小于除数的真理, 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并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课堂质量。

2.制订科学合理又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课时教学来说, 片段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 处理好课时教学目标与片段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片段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有很大不同之处, 片段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定下的, 它要求更加的细致、更加的具有针对性, 因此, 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片段中体现出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全面把握课时目标, 理清课时目标与片段目标的关系, 要侧重于片段知识点所对应的目标, 并将片段目标科学合理地定位。例如,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指定为了解余数的概念, 理解余数的含义, 并充分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式。

3.分清教学主次, 把握要点

个别情况下, 课堂重点教学就是片段教学的整个过程, 所以说, 片段教学一定要将教师的精力和实践集中到一起, 着重解决片段教学中的难题, 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 设置一共有32 盆花, 如果将每5 盆分为一组, 那么可以分成几个组?还剩下的两盆是否还能构成一组?通过实践操作, 使学生体会到余数2带来的重点体验。一般来说,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除法教学中关于余数的问题, 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下, 学生可以更加透彻地认识到教学关键。

4.片段教学中各个环节要合理安排

片段教学具有时间短等特点, 这要求教学结构更加的紧凑, 每一个环节都要层层相扣。另外, 结构的安排还要做到前后衔接紧密, 过渡自然, 层次清晰等。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片段教学中, 教师可以安排“复习—探究—应用”这三个不同的教学环节, 在问题设置过程中, 要层层深入, 做到一环扣一环, 彰显出教学层层递进效果, 并通过不同程度的问题, 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另外, 在整个片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时间, 三个不同环节分别占到三分钟、六分钟、四分钟的时间, 还要注意归纳不同的教法和学法, 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 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学逻辑结构, 使片段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

5.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片段教学中, 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需要教师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片段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确定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必须帮助学生构建更加清晰科学、合理的数学结构, 还拿“有余数的除法”来说,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点拨法、对比比较法等, 而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融入亲自计算实验法、主动动手操作法以及用心体验观察法和班内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法等, 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选用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才能始终保持师生之间正常的互动教学, 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除了上述几点以外, 在片段教学过程中, 还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尽可能地避免片段教学和说课混淆, 说课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这么教”, 而片段教学用来解决“怎么教”。 (2) 要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放在首位, 教师要特别重视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努力设计出一套绘声绘色、五彩斑斓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置同样是关键, 需要尤其注意。 (3) 要重视片段教学的教学评价, 片段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所以, 教师在预设时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设, 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 再完成评价过程, 评价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 十分有利于后期学法的改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片段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所谓的虚拟性是指片段教学中没有学生、没有互动,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才能讲解出更加生动的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技巧。

摘要:片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教育界得到广泛关注, 同时也在教师招聘考试以及职称评审中和教学技能大赛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片段教学正在以新起之秀的角色蓬勃发展。另外,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 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得到重视, 片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同样也需要各位数学教师掌握一定的应用技巧, 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片段教学,小学数学,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陈华忠.对“片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11 (32) .

[2]王建恩.“有效教学”的行动理念及实施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 2009 (07) .

[3]陈华忠.对片段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教书育人, 2011 (35) .

[4]曾惠容.在片段教学中彰显专业风采[J].新课程:综合版, 2011 (07) .

篇4: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技巧

为联想铺路搭桥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物质基础。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表象作用于感知,使各种事物的个体特点在大脑中储存起来,比如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事物的形状、色彩、作用;事件的发生、变化及结果等。因此,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使他们留心周围的事物,储存更多的表象,奠定写作基础。更重要的是表象不是一次感觉的结果,而是多次感知结果的积累。因此,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学生的形象思维才有纵横驰骋的可能。

联想是形象思维的最基本方式。在作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要讲清联想的作用和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充满乐趣的练习,为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铺路搭桥。训练应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样比较容易突破教学难点,既发展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帮助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儿童天性的表露,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人类就不能前进。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使小学生认识想象及其作用,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想象。教材是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基地。例如,区别《月光曲》中真实的故事和作者的想象,使小学生以判断的形式加深对想象的认识,为在《读写例话》中理解想象的作用做好感知的准备。

第二,模仿课文,发展学生的有意想象。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想象有一定目的,如《月光曲》中的想象部分,用形象描绘出贝多芬琴技高超,表现出贝多芬严肃认真的态度,使学生感知到文章中的想象是要受到文章中心制约的。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要靠学生自己,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和鼓励他们像小鹰学飞似的,一步步地去实现理想,充满信心地展翅高飞。

第三,学习课文,发展创造想象。我们的作文训练要为小学生开绿灯,给他们一个想象的乐园,让他们的想象有用武之地。想象是人才的摇篮,作为一名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在这块色彩绚丽的土地上耕耘。

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儿童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体会这段话,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思维形式的过渡性,小学生作文教学不是消极地等待学生去完成这一过渡,而是在训练过程中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学生抽象思维的形象性,即在作文中要借助形象的手段,才更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抽象思维训练,几乎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怎样根据小学生特点进行抽象思维训练呢?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抽象思维训练。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在语文学习上往往有两种表现:阅读时善于复述难于概括,作文时易于概括而难于具体。这就反映出小学生是具有思维潜力的,只是由于多年来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不够协调所至。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这两种不正常的形象就有了迎刃而解的可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篇章结构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作者的思想,也就学习了作者抽象思维的表达过程。

第二,在学生们的生活中,输入抽象思维训练。诗妙在诗外,文妙在文外。单靠作文指导课去进行思维训练,起步太迟了。学生从阅读中学到抽象思维方式,要靠日常的自觉练习,才能逐步地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把观察——思维——表达熔为一炉。

第三,在作文过程中,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审题和立意,都要必须经过小作者反复思考。叶圣陶先生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初级阶段。作文前“思”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审题阶段。作文前的思维便是在反复的“综合——分析——再综合”中走完审题道路的,实践证明,学生遵循这样的程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思维就会更敏捷。第二是拟提纲阶段。以概括的语言展示写作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有效的。第三是行文前,放“彩色电影”。目的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展现抽象思维的成果,实际上这是抽象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提纲有了血肉,文章便呼之即出,成竹在胸,则大局可定了。

作文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复杂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者有如鸟之翼,车之两轮”,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教给小学生思维方法,加强思维训练,就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因此,教给思维方法,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指导方法。

篇5:小学低段作文教学技巧

一、听、说、写训练

听,是学生接收外部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觉,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做好了听(外界信息的接收)、思(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整理)的准备工作,说便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以看图写话为例,对这一训练方式进行简要说明。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读写话要求

可以是师读也可以是生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写话的要求和要做的事。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图画。

(2)概括图意

根据写话要求回答问题,再把这些问题连起来想一想,为说一段话作准备。

(3)生听,师说

在学生知道图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细听,老师范说,说的次数视学生情况和图的难易而定,可掌握在一至三遍。在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每次的说应在细节上略作变化,以免学生的千篇 一律、陷入死角,应鼓励学生多在细节上发挥想象,使说灵活多样、具有生气。

(4)学生自说

教师范说以后,应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好该怎样说,也就是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说。

(5)同桌互说

学生完成了自说后可组织同桌互说。形式为:甲说乙听,然后是乙说甲听。这有利于学生吸收对方说得好的地方,补充对方没说的地方。

(6)学生代表说

选出几个说得较好的学生代表,让人他们说给大家听,让所有学生再次吸收营养,补充和订正自己的不足。

(7)再自说

这一次的要求略高些。在大量听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哪些地方还可以补充或换成其他内容,再次组织语言自说。以上说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应灵活机动,不要每次都一个样,以免学生对同一内容同一形式感到乏味而失去生命力,同时应注意把握时间。

(8)说、写转化

完成了说的训练,还应该进行说的深化――写。可以告诉学生,写话(作文)并不难,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自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并帮他们理清写的顺序(条理性),介绍一些基本的写作常识。

二、听、说、读的训练。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听、读、说、写的训练,使它们有机地、适时地融于日常教学中,为作文教学服务。训练的方式有:

(1)字、词、句的听

这方面的内容表面看来好像跟作文无光,实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字、词、句是作文教学的奠基工程,能为作文教学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工作,为初学写作打下基础。小学低段的学生识字量少,脑中词汇贫乏,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识一些字、词,并掌握这些字词的音、形、义,使学生在叙述一件事时,脑中多有几个生动形象的词汇,使他们的语言更趋自然、流畅。而听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好办法,它可以让学生巩固更多的学过的字词,但是,光有一堆堆的字词,还只是具有了写作的初步基础,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加强句的训练,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特定语境中的字词含义,知道哪些字哪些词该怎样用、该用在什么地方。此外,纠正错、别字,少写错、别字,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是一项奠基性的基础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付出艰辛的努力、做艰苦细致的唢碎工作,需要教师的细心与耐心、执著与真诚。

(2)复述、转述

这一训练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在某一特定的重要条件下灵活地有效地叙述(转述)一件事,让学生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进行复述,还可以让其它同学将这些学生的复述进行转述。故事会是这一训练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故事可读性强,趣味性高,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收集(如听老人讲),开故事会,让学生都有听的机会,既可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可锻炼他们的胆量,敢于在众人(生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故事听得多了,自然就会对一些简单的伦理道德有所认识,就会对一些故事的大同小异的开篇结局有一定的积累。这就可以鼓励他们编故事――一种语言组织的深化的训练方式,允许他们编的故事张冠李戴、夸张渲染。故事内容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表达才是我们的希望。他们编的故事只要自动有趣,能说明一定的道理都要加以鼓励和肯定。

(3)读的训练

读,也是提高写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 写作须要生活的积累,须要一定的素材。小学低段的学生一般都有生活的积累和写作素材,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给他们增加和补充一些写作素材。读,能很好地为这一需要服务。读的形式有:晨读、课内读(多指教材),课外读,记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名言等(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除了要抓好教材的阅读,还要抓好课外书籍的阅读,教师应多介绍、辅导,让学生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籍,使他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使学生“多读心中有本”,觉得“下笔如有神”。

三、作文的批改、讲评

每布置一篇作文,学生写好后都要及时收交、批改,以便教师把握学生习作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发挥写作优势、提高写作水平。批改的范围主要是纠正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连贯,语序是否合理等。讲评时将批改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讲解、纠正,并将习作状况作一个小结,讲评应该以肯定和欣赏为主基调,发现优点、肯定成绩,寻找学生闪光点、挖掘学生写作潜力,切忌挖苦讽刺、数落打击,以免挫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每次讲评应围绕一个问题,解决的面不宜太广、不要贪多,只要能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学生会易于接受一些、效果也会好一些。改作文还可以教学生自己改、互相改,并教会他们一些修改的方式,也可以教师(学生)念习作,其它学生仔细听,找出其中的错误,简单评价该习作的优劣好坏并提出修改意见等。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并不是互相孤立、互不相干的几个内容,往往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同时涉及其它几个方面。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爱心和决心,持之以恒地、长期不懈地进行努力,方能使作文教学有大的起色,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打下基础。

篇6:小学生语文作文的教学技巧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进行作文教学中“度”的训练。 作文训练除一般的审题、选材等基础练习外,还应进行一些“度”的训练,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首先是速度训练,有不少小学生的写作速度很慢,主要是由于写作时思想不集中,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缺乏紧迫感和时间观念等造成的,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定字数的作文来克服惰性思维,增加紧迫感,从而加快写作速度。 有些小学生作文总是写得不具体,专写短文,进行一定的长度训练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学生作文中离题、偏题、立意不当、详略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进行限度训练,即限定一定范围,限定主题等。通过经常性的练习,可使学生确立中心、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大大加强。还可以根据作文的不同要求,限定大概的字数,使学生的作文篇幅既不太长,也不太短,同时还能避免产生详略失当的弊病。 另外,还要进行精度训练。小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是错字、别字、偏字、标点不当、病句、比喻不当、夸张失度等,精确度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将几段含有各种错误的短文让学生修改,指导学生:一看中心是否明确,删去与中心无关的字、句;二看布局是否合理,作适当调整;三是修改病句、错字、别字等,还要注意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改错补漏。

四、重视作文讲评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文讲评是指导工作的升华,是一个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讲评可以让学生 总结 写作的经验,并从中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讲评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针对教学实际,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 问题 上。通过讲评让学生认识写作 规律 ,提高写作技巧。

篇7:小 学 作 文 教 学 技 巧

南洲三完小

邬燕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而作文教学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有很多专家和资深老师发展了很多比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张化万老师的生活作文教学,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教学,贾志敏老师的“小品表演”作文教学,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作文教学,丁有宽老师的仿写作文教学,窦桂梅老师的创意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理论关注点无非是兴趣与习惯、个性与创新、语言与思维、情感体验与写作技巧、生活积累与读写结合、记实与想象。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一直以来比较看重情感体验与写作技巧。作文毕竟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活动,所以,没有情感体验的写作技巧训练或者漠视写作技巧学习的写作训练都是不可取的。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体验。情感是作文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作文素材。”这里的“独特感受”就是学生对于事物的经历之后自主产生的真实感受,一般是不会和别人一样的。如果有效的进行体验学习,学生的情感认识能力是会提升的。作文情感来自于生活体验,作文不同于小说,作文不需要虚构,合理的想象是个人情感的一部分,但并非虚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触新事物,不断地认识周围的社会,一定会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用文字有序的表达出来,就能形成一片优秀的真情实感的作文。当然,小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是十分欠缺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的引导。

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情感就体现在内容之中。所以,一直以来,我鼓励家长周末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带着孩子走出房门,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体验各种情感,并且进行思维引导,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在学习“劳动最有滋味”这类主题的写作时,我鼓励家长带孩子进行各种劳动,并且让孩子获得一定的劳动结果,孩子自然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我还鼓励家长周末带孩子参加各类活动,让孩子体会生活之中的各种情感,培养孩子的自我情感积累,并且要求孩子用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这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实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注重的是技巧的培训。这种轻情感重技巧的做法时有发生。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技巧没有素材,作文又有何物可写?小学生刚接触作文,我觉得还是应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情感为宜。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重视情感体验忽略技巧的学习。几十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提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也就是说语文的学习就是一种培养良好的语言技巧和语言习惯的过程。

深入思考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情感体验和技巧训练之间是存在一定顺序的。情感体验应该在先,写作技巧要适度把握。只有拥有丰富的情感,我们的作文才能娓娓道来;只有掌握一定的技巧,我们才能避免茶壶里煮饺子,有话难言。

篇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现行教材变得趣味性,提倡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将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情景引入、知识迁移、课堂评价等都可以成为有效方式。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立足长远,积极培养新课改理念,保证教学内容完善。

一、情境引入与学习紧密联系

课堂引入技巧在新课改中占有较大比例,凸显其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举个例子来说,当小学开始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小学教师可以用实物展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拿着10个一元硬币开始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当教小学生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小学生:“你们的爸爸妈妈会穿你们的衣服吗?”这时候学生就会回答:“不会穿,因为他们太胖了,比较高大,所以穿不进去!”这样教师就可以说:“这是为什么呢?咱们今天这堂课就了解一下。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可以多关注一下。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知识迁移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温故知新,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采取迁移的方法,让小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学习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11×9,11×9+11,11×10+11×2的算式,然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读一下这个算式,这时候学生就会说“是11乘9、9乘11、9个11……”等。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9个11进行讲解,随后便说明9个11再加上一个11也就是10个11,紧接着第三个算式就是10个11再加上2个11,可以说是12个11。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说:“同学们知道11乘10是多少?好,大家说不知道,老师就来教教大家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如此一来,教师能够轻松地引入新课程,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利用知识迁移的方式,既让学生温习原来的知识,又能够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这样便于小学生更容易了解新的知识。

三、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需要关注所有学生的综合情况,这样有利于正确把握。因为每个小学生自身的情况都不同,教师需要掌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只是简单地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很难让学生进行思考。虽然简单的问题会使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是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不利。小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养成思考的能力,发散思维。但是教师也不能把问题设计地太过深奥了,这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往往会变成启而不发的局面。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上的实际需要进行课堂问题设计。

四、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多种媒体技术,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两者相结合。这样既能够节省教师备课实践,又能够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吸引小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多学习一些教学信息,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运用,这样能够加快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方面能够起到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老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利用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形式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他们数学思维方法的拓展。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能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课堂评价方法方面的策略

课堂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教师通常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延迟评价原理就是许多创新性思维在思维的后半期,所以不能过早地进行评价,否则就会影响思维的深入。同时,小学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评价的时候对待低年级学生可以采取小红花的方式,大力鼓励一番。但对于高年级小学生就应该从精神方面进行鼓励,用语言鼓励,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对待尖子生应该多启发,让他们开阔视野。对待中等生多鼓励支持、纠错改正。对于学困生应该注意评价,既要放大闪光点又要打消他们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热爱学习。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到生活中。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篇9: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一、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切合实际的幻想就如同学生写作的翅膀,学生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发展的越早,学生的写作思维就会放飞的更高更远。小学生年龄小,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的心理,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做出适当的引导。例如让学生多阅读一些童话,帮助他们编一些童话剧,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试着写童话,对较好的作文,教师可以当做范文来展示,以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他们写作文的能力,让他们真正享受到作文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具体采取了以下方法:

1、营造想象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幻想。作文时教师就要努力营造想象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幻想,让学生在作文中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的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会出现不同的故事,突出不同的主题。学生在自由想象的氛围下,才能展现他们良好的想象能力,才能不受拘束地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这样作文才能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

2、在想象的基础上,教会学生作文的构思和布局。好的文章是要注重作文的构思和布局的。构思的到位和成熟与否,是一篇好作文诞生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布局,一篇作文结构才不会显得突兀。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要教给学生如何构思和谋篇布局,这样再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才会增色。

3、想象和幻想要合理。只有合理的想象和幻想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定要提醒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幻想,不能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的瞎想,否则根本就起不到练笔的作用,教学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反映,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变得枯燥,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色彩。因此教师在教学作文时,应立足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切实地感觉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自己写作的老师。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至于那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去欣赏,去进行词汇的积累,学习他们写作的思路。只有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思想才会变得成熟、深刻起来。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写作紧密地结合自己的生活,我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观察,教师一开始要进行有意观察,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写出自己的发现和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写作文时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如农村的变化,大自然的美丽和星空的灿烂……借助观察,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2、帮助并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描绘。学生一旦经过观察,就会有所发现,这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借助笔墨进行表达。起初,教师不要定过高的起点,作文要求可以相对宽泛一些。比如自拟题目,体裁自由,语言表达不要有过多的限制,可以完全生活化,儿童化。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步骤,比如写作要讲究一定的顺序,不能杂乱无章,可以抓一个点来写。作文一旦形成,教师还要认真地进行指导,最好面批面改,这样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的指导才会真正地有意义。

3、有效借助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多媒体已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如果能有效结合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画功能,来播放一些儿童短剧,甚至可以播放有意义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兴趣,学生的思维也会真正地得以调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展台展示优秀作文,让学生一起来分析作文好在语言,情感,还是情节?这样学生的写作意识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为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容易产生不服输的心理,他们就会努力写好自己的作文,争取在班级进行展示。

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有效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幻想力,充分立足于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和感悟。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作文并不可怕,在作文时,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也才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10:小学数学教学技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等认知活动来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营造数学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教师要重视数学语言的运用,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思考活动中,主动掌握知识。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习内容更加具体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科学地记忆知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吸收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课堂上通过语言、目光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要称赞学生想法的独特性,引导大家来讨论问题。激励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是肯定性的评价,将会大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使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认识到自己在数学思维方式、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来调整学习方式,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个性化和规范化相结合

“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量的研讨课都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如探索出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加以命名,于是乎,方法名称五花八门;再如:“课标”强调算法多样化,于是我们在听课时经常会看到教师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法,同时还鼓励学生掌握自己喜欢的方法就行了,在教学中引导出多种算法后,还一再提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导致大部分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连最基本算法都掌握不了,如在进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算就行,不一定要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种处理方法在表面上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实际上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是数学思维品质之一。

思维深刻性的本质特征是概括,概括的简约程度就是思维深度差异的体现。个性化的计算公式只是学生观察中的直接发现,这些公式只能达到计算的目的,却无法清楚地表述各种量之间以及公式与公式之间的隐蔽关系。

2数学课堂技巧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联系到一起,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学习数学,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来感知数学,真正体会数学的奥妙。例如,在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一道装修教室所需瓷砖面积和数量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出自己教室的实际面积。在长度单位教学中,让学生估算出自己学校操场的长度,再利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换算。

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同时,掌握新知识。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在练习生活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练习反馈,通过提问或者观察的形式,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合理调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练习速度、正确率等,及时调整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等,提高数学练习的实效性。

设置教学中的课堂问题要具有研究性,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问题设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选择是否具有可研究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提出可研究性的问题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七章《统计与概率》中关于概率的认识:可能性,那么本节课属于探究性学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概率,我将会提出这样的可分析和研究的问题:一共有10张彩票,其中有一张是100元奖,那么抽一次中100元奖的几率有多大?学生开始讨论,那么接下来我会再问学生,如果是一百张彩票呢,中奖的几率又是多大?学生发现10张的好算,100张就有点费劲了,那么我将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研究的结果进行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概率的知识计算,就显得容易的多了,通过学生共同的研究和教师及时的引导,有效的解决了科研究性的课堂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研究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3数学课堂技巧

1.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如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变得新颖、有趣。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圆柱的动画展开过程,在平面演进为立体时,达到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动画是如此展开呈现的: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还原——卷成圆筒——加上上下底,结合成圆柱体。这样的方法改进,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也使学生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和奥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以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共鸣,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适时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做学生真诚的朋友。

2. 巧妙设置生活情境,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导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意境上,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时时用数学的”的乐趣,因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未知。

3. 课堂上注重实践,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数学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成绩,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乐于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通过实践,扩展思维,真正将知识消化、贯通。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我首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如此分类的理由。接着拿起一个各个面都由长方形组成的长方体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再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形的所有特征。最好还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用长短不一的细木棍作棱,分组合作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及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数学课堂技巧

融入现代教学观念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善,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现代教学观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工作,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闪光点,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合理地设计多种数学教学活动,将数学要点融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将新的教学观念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使之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印象,增强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教师要丰富课堂内容,注意转变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运用不同的课型和教法,让课堂富有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交流和探讨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技能,体现出现代化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情境性与数学性相结合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为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情况

如笔者听的一堂连加计算课,短短四十分钟竟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操场――动物打靶――学具操作――模拟购物,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回顾当今的公开课,哪节课不是这样?我们深思下:在这些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数学思考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至于丢失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化思想的培养应是我们数学课的终极目标。我们应从现实性、基础性趣味性和思考性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做到情境性与数学性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

学习方式体现自主性,教学空间体现开放性。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开放教学方法,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学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存在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和探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进一步拓宽思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把活动的空间延伸到校外、课外……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数学知识。

重视课外拓展,实施全面评价

《 课程标准 》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所以,一方面,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通过这一过程来巩固其课堂学习效果——使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应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得到相应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以往数学学习评价中只重书本知识学习、只重课堂学习的做法,把学生参与课外拓展学习的情况纳入学习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篇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对于课本的知识点熟悉了解,进行掌握,进而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从实际出发,给学生设置一些合乎情理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向,教学问题,重在问题的质量。教学活动可以围绕学习活动提出,并对提出问题进行解决分析,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取得较大的进步。

2.关注学生的行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是连贯性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改进,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将现有的需要学习的内容加上去,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以后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巩固先前学习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课堂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指导,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巩固,让对学生的学习和提问创造出最大的效率。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举一反三

篇1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技巧

一、培养“问题结构能力”。

能力就是能适应相应活动的人的心理、思维特征, 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该项活动的条件。无可厚非, 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 重视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但是, 我觉得这些方面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 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 取得更好的成效, 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培养上, 而要深入到学科, 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 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结构意识。所谓数学问题结构, 通常是指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 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 分析这个问题, 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 从而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对于一般学生来说, 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分隔后, 再联系起来。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 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 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 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 自编应用题的训练, 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 对比训练, 等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 把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作为重点讲授, 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 变换问法, 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 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 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 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注意训练解题思路。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 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 但从教学法来说, 更重要的是在解决思路方面 (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 缺乏必要的训练, 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 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 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 就清楚了。做计算题时, 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 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 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而应用题就不同了, 学生要了解题意, 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 要通过分析、综合, 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 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 都是用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 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 有无错误, 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 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 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 把学生解题的内存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重视系统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 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 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 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 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 形成数学能力。因此, 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 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 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练, 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 等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 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 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 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变式课”的教学, 有五种基本做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 二是改变重点词语, 三是改变条件, 四是改变问题, 五是改变条件和问题。“变式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越广阔, 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越灵活, 变的式样就越新颖;思维越深刻, 变的内容就越复杂。所以“变式课”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14: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点与技巧分析

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的教学都是重点和难点,让很多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痛,小学生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不愿意提及作文的问题。实际上,小学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将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看到、听到以及所思所想到的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现,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检验,足见其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点与技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同仁能够提供一些指导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要点 教学技巧

小学作文的教学历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有很多老师为了教好小学语文作文,花费很大精力进行摸索始终不得法,现有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小学作文教学了,亟需作出改进,一时间,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不少老师和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也进行了一番探索和思考,在作文教学要点和技巧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下面进行详尽介绍:

一、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在现阶段的日常教学中,很多小学生由于缺乏写作素材或者由于作文教学课的单调乏味,写作时根本不知如何进行构思更不知从何下笔,因而长期以来学生们对作文并不怎么感冒,对写作的兴趣普遍表现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失去兴趣,花再多的精力也只能是枉然。老师们应该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这也是作文教学能够顺利和有效开展下去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

二、注重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很多学生普遍觉得小学作文难,究其根本原因是平时不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写作时脑海中根本没有可用素材可以调动,造成不知从何写起。因此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有在平时多注重课外写作素材的积累,只有学生脑海中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才不会不知所措,力不从心。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老师们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学到书本中不存在的知识,对学生的认识提高是极为有利的,通过长期的课外阅读,可以不断掌握一些优美句子的用法,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第二,老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知识大比拼,这样不仅让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得到实际运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老师们还可以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优美词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第三,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的写作素材量。

三、加强作文修改与交流

学生一旦提交作文以后,老师一定要放下手中其他的事情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在修改中老师们应该能够认识到,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时都是很用心的在完成,虽然可能有时写出的东西不尽人意,但老师还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是一味的对其进行批评,学生写的东西再差,总有一些出彩或者思路新颖的地方,老师所做的不是将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而是将作文中的闪光点拿出来表扬并激励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更有信心进行作文写作。当然了,为了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对于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一字不提略显不合适,老师可以从读者的角度给予评价,但注意用词,尽可能以建议的方式,这样学生才不会感觉信心不足,反而可能会信心倍增。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可以发动学生,让学生进行相互批改,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在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写出层次感丰富的作文,笔者有一点自己的建议,就是老师们在布置作文时,要对写作内容稍加固定,范围也有所限定,还要就写作基本要求作出强调,这样学生就会在保证语句通顺的同时写出层次感的文章,相信长期这样的练习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四、注重学生作文审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需要引起老师们的重视的,很多时候,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作文的写作水平,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题能力,才能够不写离题,很可能会由于对题目的理解很透彻写出优美的篇章来,让老师和同学耳目一新,可见审题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审题能力的培养,笔者的建议如下,老师应当通过适当的举例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例子进一步理解题目内在意义,这样学生才更有可能找出题目背后的提示点,掌握作文的写作侧重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找出一些相似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认真仔细的对比,分析题目之间存在的异同点,把握审题的原则和思路,这样学生的审题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才会更有可能写出很精彩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张艳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技巧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8)

【2】陈秀敏.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点【J】.课外语文:下,2015(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 学 作 文 教 学 技 巧】相关文章:

浅谈网站标题title标签的抒写技巧05-05

浅谈网站/网页标题title 的seo 写作技巧04-29

上一篇:风貌改造工程竣工报告下一篇:爱护公物倡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