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离失所

2024-04-22

流离失所(精选9篇)

篇1:流离失所

蒲公英的花语是停不了的爱,却也是无法停留的爱。

你可知道蒲公英的一生注定了要颠沛流离。

你说了要留住蒲公英的爱,终究也只是一句空话。

说什么天长地久,只不过是虚惊一场。

我只能在空虚里默默哀伤,只能在漫无边际的思念里叹息。

一个人在落寞,两个人还在落寞。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也是两个人的.悲哀。

一起走了这么久,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还说什么创造爱的奇迹,这奇迹不会属于你我。

风筝是幸福的,有着牵绊自己长长的线。

可蒲公英永远只是独自一人的漂流。

风吹它到天涯海角却也找不到一个归宿。

漫长的路自己一个人坚强的走下去。

不再相信一路有你相伴......

篇2:流离失所

阳光毫无遮掩的直线状倾泻下来,灰色的水泥路像扭曲的白色丝带一样,腾升起刺目的色泽。仿佛宇宙涣散的温热,蔓延且彰显着夏天特有的景色。心情本是烦躁不安的,可接连不断的蝉声却在冗长的时空中跌宕起伏的鸣叫,嘈杂的萦绕耳畔。将忍耐程度逼迫到极限。最终无奈,只好沉寂下来。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将喧嚣的场面勾勒成一池春水被风拂过后依旧波澜不惊。

其实,想做到波澜不惊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忆如黑暗洞穴中涌出的野兽猛然袭来,神经末梢被摧残的不堪一击,腐败的表情在慢慢滋生着。迅速的犹如岁月离去的脚印,瞬间清晰,瞬间溃烂。然后拾不起丁点的杂屑,全部沦陷在永无止境的思想长河中。

时间在电闪雷鸣的瞬间吞噬。此刻,全世界笼罩着一层朦胧却真实的黑色。地平线之下的夕阳转动到地球另一角度,以崭新的面容俯视着人类狰狞的灵魂。强大的燥热气流,催眠了昏昏欲睡的飞蛾,平息了火中涅盘的冲动。就像被扼杀的梦想,根深蒂固的滞留在起始的地方,继续流离失所。

或许,终有一天,梦想会像火树银花般燃亮灰寂的苍穹。

高三一开始宛如吸了水的海绵,以沉闷潮瑟的味道扩散着,在夏天的空气中愈演愈烈的姿态升涨。老师说高三是拼搏的一年,学校无私的在闷热的时节补课,可谓是希望的曙光无形中种植在你们身上,蓄意待发的迸射出万丈光芒,你们则要清楚的认识此刻的处境,思考未来。仿佛身上肩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甩都甩不掉。其实,我们就是甩不掉,它死死的萦绕身边。

或许,习惯性的鞭策语言在这时候也显得相当沉重。教室内上演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密密麻麻的油墨印制的试卷在哀怨声中纷飞,拿在手中似乎可以感觉到略微的温度延着血管流动到全身的各个角落,如酒精燃烧般的疼痛却难以启口。又或许,许多人早已把梦想耕种在永不言败的意志中,埋头继续书写着题海,隔绝了炙热,隔绝了周围的喧嚣。安静的涂抹着未知的未来。世界一下子鸦雀无声。

然而,所有人都在自私的较量,带着一副丑陋的面具逃离着人情寒暖,穿着疏远的伪装在演绎着独领风骚的兵荒马乱。

这些高三的生活写照将我隔离,孤立。我的成绩始终游离在班级的尾巴处,以一种卑微且浑噩的情愫充斥在水深火热中。感觉世界把我抛弃。一个人孤单的时候,遍体鳞伤的抗拒着。可与我同样如此生活的还有彤彤和梓鑫。我们成了坚不可摧的朋友。

说来也怪,和彤彤刚开始并不是很熟络。班级内一直流传着彤彤这个人不好的一面。她爸是公司的老总,很有钱的样子,也非常宠爱彤彤。她经常穿一些很另类的衣服,给人的感觉很张扬。所以,许多人都远离她,不愿意和她在一起学习玩耍。认为她有钱了不起啊,成绩还不是差到极点。等等诸多流言在诬陷着彤彤,但她好像没什么感觉,怀着一种做好我自己就行的原则,与那些人划分成两派。其实,她是很友好的女生,也很开朗。这是高三后她成了我前桌后了解到的。她坐在我前排,下了课,别的同学都趴在课桌上睡觉,她却聚精会神的翻看着封皮很精美的画册,有时我会看到颜色很鲜亮的画面,有时感觉很灰尘的画面。她低着头的发丝在有气无力的电风扇下浮动,感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与介入,完全的沉浸进去,拔都拔不出来。或许,是她太热爱美术吧,别的孩子其实在暑假的时候已经出去集训了,只有她呆在这里,忍受着炼狱般的煎熬。她幻想着某天可以画出一鸣惊人的巨作,想像梵高那样用晶莹的画笔描摹处绝美的风景。一种莫名的涌动在她的心底翻腾泛滥。

“你还真用功,下课了,还这么专心。”我用右手支撑着犯困的头说。

“哪里啊,我是一直看下来的,上课根本没有听老师说话,那些听不懂的话语在我左耳进右耳就跑出去了”她扭头对我笑笑又扭了过去。

“支持啊,彤彤,我现在上课真的很厌恶,有时真的想堵住耳朵,给自己片刻的宁静。”同桌梓鑫睁开呆滞的眼,以绝对同感的表情看着彤彤。

我却诡异的眼光看着梓鑫。他是一个对文字有着很深厚的见解,喜欢用华丽的辞藻表达出内心对事物的看法,在新买的笔记本上写下大段大段的唯美的散文,让许多人钦佩的五体投地。语文考试成绩中作文成绩都会等到很高的分数,然而他却没有满足。会租来许多郭敬明安妮宝贝的书,趴在课桌上尽情的享受着如痴如醉的故事结构中。我却奇快,有如此文笔的孩子为何会选。

篇3:流离失所

>“最先一公里”是生鲜电商制胜关键

我国对“农产品”板块越来越重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指出, 从10月1日起将把食品和深加工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列为监管的范围, 尤其是冷冻、冷藏产品的储存和运输。除此之外, 农业部新近出台的《关于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纲要》, 也对农产品产地的市场建设做出详细说明, 并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能力与效率。

“物流为王, 掌控农产品供应链者将胜出”, 由此可见, 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供应, 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运输尤其重要。近年来, “最后一公里”已是冷链行业老生常谈的话题, 而最近中物联冷链委提出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概念, 使得这一领域的话题也逐渐被业内人士关注。

8月7日, 由中物联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5第三届中国 (镜泊湖) 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峰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和沱沱工社供应链中心总经理刘宇表示, 把关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是做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关键所在。

两个“一公里”成冷链物流发展瓶颈

生鲜农产品滞销、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生鲜产品腐烂屡遭消费者投诉等不合理现象近期时有发生。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分析说, “为什么农产品会滞销?除了信息不对称因素之外, 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地预冷、分级、加工、包装、窖藏等环节不到位, 即‘最先一公里’没做好。为什么国内水果比国外贵?因为国外非常注重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建设, 大大延长了果蔬的生命周期, 然后通过航运的低廉成本运往国内, 损耗率低则整体成本当然不会太高。为什么消费者会收到烂水果?这是‘最后一公里’不到位导致的。可见, 这些现象都有个共同点, 就是流通过程中, 最先或‘最后一公里’物流没有做好。”

秦玉鸣指出, 当前“最先一公里”环节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是产地交易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 好产品走不出来。国内大部分较好、较大的批发市场, 实际上都是建在消费地, 除了像寿光这样的农产品典型的交易市场外, 大部分的交易市场是在消费地, 比如北京的新发地, 而建在生产地的较少。

第二是关于产地的保鲜、保鲜库的建设。一些成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产地的预冷和储存可以做到错峰上市, 躲开农产品销售高峰, 通过存储的方式错季销售, 但是由于投资较大, 因此大部分的产地都没有冷库。另外, 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一年收获一季, 如果建冷库, 利用率非常低, 因此不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投资。

第三是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比如说对农产品进行分级,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还有产地包装的标准化, 我们现在几乎没有包装, 都是在产地通过栅栏车、棉被车运到消费地的批发市场。如果在产地不进行预冷, 到了消费地质量就非常差。当然,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包装也在发展, 现在鸡蛋都可以进行包装, 随便扔都不会碎。包装标准化是未来的方向,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学习, 按照进口农产品的包装直接复制。

秦玉鸣还介绍了“最后一公里”现有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完全快递模式。比如顺丰这样的传统快递公司。第二种是自提和便利店模式。第三种是O2O模式。比如在建的社区店, 目前发展迅速。

“总体来说, 这三种模式中, 第一种模式成本最贵。第二种便利店模式成本最低, 像日本、中国台湾都是通过便利店进行B2C交易, 而自提的成本会更低。第三种模式是资本关注与投资的热点。”

“最先一公里”是生鲜电商制胜关键

“当前制约生鲜电商发展有两个核心点, 一个是‘最先一公里’, 一个是‘最后一公里’。”沱沱工社供应链中心总经理刘宇说。从我国的零售业现状分析, 生鲜零售排名第二, 但是生鲜的互联网化程度仍然比较低。这两年资本不断涌入, 推动了生鲜电商的蓬勃发展, 2014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260亿元, 预计到2018年生鲜电商的交易规模能达到1000亿元。

刘宇说, 目前生鲜电商分为四类模式, 第一是传统的B2C生鲜电商, 像沱沱公社、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等都属于此类模式。第二是O2O类的生鲜电商。O2O电商发展速度很快, 配送的效率很高, 甚至1-3个小时内即可送达。但是, O2O企业的发展是先做大规模再完善供应链体系, 生鲜食品的保鲜问题在供应链的完善上还需要继续探索。第三是平台类模式, 像天猫、京东。第四是综合类模式, 比如1号店、我买网等。

刘宇认为, 如何解决‘最先一公里’的保鲜问题是做好‘生鲜电商’的关键。目前, 我国在产地标准化和产地预冷设施上还不完善。由于农产品没有在产地进行标准化, 由生鲜电商来做, 面临着很大的成本压力。

“农产品产地能够做好标准化有几大优势。首先是成本优势, 产地的用工、场地成本相对低廉;其次是控制与减少产品损耗。如果在产地做好产品的标准化和预冷, 并做好适合生鲜互联网销售的包装, 有利于生鲜电商在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做到产品的保质保鲜。三是现在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希望吃到不腐坏的产品, 也需要口感与新鲜度, 尤其是水果。在产地做好标准化和保鲜, 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 满足消费者对口感与新鲜度的需求。”

打通两个“一公里”助推“龙江丝路带”建设

此次会议的举办地是黑龙江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牡丹江市。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磊介绍, 根据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实际, 做出了打造“龙江陆海丝路经济带”的重大决策, 以此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针对农产品领域聚焦于农产品买贵卖难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现象, 马磊说, 虽然黑龙江拥有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 所生产的农副产品的品质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在常温下流通, 冷链物流各环节衔接尚不够通畅, 缺乏系统化的连贯作业, 损耗严重。其中, 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不到位, 且运输和销售环节断链, 全过程冷链比例较低。加之冷链物流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落后, 尚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因此,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 建立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集散市场为载体、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农产品冷链体系是促进我国各地的农产品走出省门、走出国门, 带动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马磊说, 当前牡丹江正在围绕“一带一路”和“龙江丝路带”建设, 发挥开放优势, 发展开放型经济, 打造开放型城市。近两年, 牡丹江市在推动冷链物流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 建设了哈牡绥东国际物流园区、宁安源丰对俄果蔬国际物流园区等7大物流园区, 实现了物流业功能拓展和内外延伸, 成为全国首批、黑龙江省唯一“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和“中俄地区友好合作示范城市”;编制了《阳明区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新建设7个冷链物流产业项目, 每个项目投资规模均超过了1000万元, 其中1个项目的投资达到了4.5亿元。下一步, 牡丹江市还将在完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力气, 并加强同冷链委合作, 全面深入推动牡丹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对话

问: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地商务部门开会达成十项共识, 包括积极推进农产品一小时物流圈, 您认为“一小时物流圈”建设的难点在哪儿?

秦玉鸣:“一小时物流圈”对冷链物流的挑战非常大。北京现在所有的冷链资源基本上都在南五环和南六环, 比如四大物流基地。除此之外, 不仅不会再批新的物流项目, 并且还将向外疏散, 这对建设“一小时物流圈”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

另外, 随着生鲜电商和餐饮外卖的发展, 会出现更多的“中央厨房”, 未来北京所有的设施或者物流都会变成一个简单的分拨, 而“中央厨房”和冷链的加工会向天津和河北转移, 这对石家庄和天津将是非常大的利好,

问:目前沱沱公社是否开始关注最先“一公里”的问题, 并打算参与农产品产地的冷链基础建设?

刘宇:沱沱公社一直非常关注农产品冷链的“最先一公里”问题。在北京, 我们有一个自有农场, 这个农场不只是提供农产品, 通过自有农场与自建体系, 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进行农产品产地的标准化, 如何从“最先一公里”就做好农产品的保鲜、预冷, 以及适合跨区域城市配送的包装要求。目前, 我们正在全国范围内挖掘特色农产品, 帮助产地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促进产地农产品的销售, 以此带动整个行业内农产品的冷链配送模式的发展。

问:在“一带一路”战略下, 牡丹江政府如何利用自身优势, 在推动“龙江丝路带”建设的同时, 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未来?

马磊:牡丹江市区位优势明显, 毗邻俄罗斯, 是中国沿边开放的重点城市之一, 有四个国家一类口岸。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我们有很多的境外园区, 包括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 这跟牡丹江境内的园区配套, 形成了产业优势互补。据我了解, 在沿边的其他省市这是很少见的。现在国家发展“一带一路”战略, 黑龙江省推出“龙江丝路带”决策, 这就给牡丹江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目前, 我们正着手进行五项工作:第一点, 加强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 运输物流体系的建设, 包括争取牡丹江到俄罗斯海参崴的高铁等等。第二点,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 依托牡丹江跨境发展基础, 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内两个资源, 两个市场。第三点, 建设境内外园区, 着眼于各个园区的功能定位, 强化相互协作。第四点, 进一步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 优化商品结构, 做强经贸主体。第五点, 深化对俄的人文交流合作, 促进经贸合作升级。

>打通两个“一公里”助推“龙江丝路带”建设

篇4:像风一样流离失所

怎么跟你说好呢?我一生没有见过这么多这么多的漂亮女孩。她们就在我周围呼吸,像风一样流淌在空气里。大地的经线和纬线由她们组成,编织进我的生活。那些姑娘们素面朝天,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到底年轻啊,肌肤有闪闪发亮的底色,烟视媚行,恰似一幅天然的图画,不是专为给日后将成为男人的男生看的——女中里没有男生。因此她们的好,干净坦荡,纤尘不染,连我都要起爱慕之心。

就是这个学校,给了我最大的骄傲与自卑。

实在不好意思细数,我在女中学过的才艺:比如国画、书法、钢琴、舞蹈、声乐、朗诵、缝纫、表演,甚至还有扎染。因为十年后我几乎把它们全给丢光了。但是,某种被称为气质的东西,终于在岁月历练之后,沉淀下来。有这些东西打底,我从来没有输给过旁人。直到今天我依然在想,如果我是女中里最好的学生,我将成为一个完美的女人——100年前的女中是培养淑女的教会学校。

可是,我一点也不好。我的青春,多米诺骨牌似的倒下去,没有一首歌唱对了调子,慌腔走板的音符流离失所。

那时候,走在校园里,目之所及,所有女孩都身姿窈窕,眉清目秀,百分百女孩的样子。那种体态,在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再也没有来过。当她们像春日里孳孳生长的小白杨一样亭亭玉立的时候,我觉得,唯有我长得圆滚滚,黑乎乎,粗眉大眼,喉咙沙哑。这是一种无法原谅,近乎可耻的错位。

学校里有专门的舞蹈教室。很大,是最大的一间教室了。三面墙上有通天彻地的镜子,背靠的那面是一排敞开的窗户。记忆中,永远敞开着,无论冬夏。汗水的味道和女孩身上特有的香味,以及舒蕾或者潘婷洗发水的味道,从这里飘出去;五月槐花、八月桂花,还有悬铃木叶子与知了的翅膀相摩擦的味道,从这里飘进来。像海面上每一个起伏的波浪,连绵不绝。

高一是没有舞蹈课的。因此我常常在自由活动的周三下午,潜入舞蹈教室,脱了鞋,坐在木地板上悄悄看学姐们排练,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午后的太阳懒洋洋地从舞蹈教室后墙通透的玻璃窗射进来,她们穿着练功服和芭蕾鞋,扶着把杆练习下腰和大跳。她们把长长的头发挽成一个髻,用发网束好,露出象牙般的脖颈。正中突起的一个圆而细小的骨骼随着她们的每一个动作突突跳动。我不禁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脊背,没有摸到蝴蝶的形状,这让我无比沮丧。

终于念到高二了,我期盼又恐惧的舞蹈课随之而来。那时我16岁,按说应该是最美的季节,身体却像泡面一样发起来,随便哪里都好像是浮肿的样子。眼睛大而空洞,无辜与无知写了满脸。我扭捏着不敢进更衣室,怕一换上练功服,徒然给人嘲笑我的大象腿。

我故意磨磨蹭蹭,看她们兴高采烈地换好衣服。我觉得她们都很好看啊,像瓷器一样秀挺光洁。没有人注意到角落里的我,是怎样的自惭形秽。

老师令我们分成三排站在大镜子前。无法遁形,雪亮的镜子昭然若揭。我难过地低下头去,不敢看那个和她们站在一起的自己。

老师是一位美人,她真的是美!都已升级做了祖母,居然还有温润的皮肤和灼灼的眼眸。她用兰蔻的香水,整个人像朝阳一样欣欣向荣,我知道她以前是文工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后来腰扭伤了,就退下来教书。这个人把舞蹈当命,每次上完课都衣衫湿透,认真得令人发指。此时,她拍着手掌激情四溢地说:“姑娘们,抬起头,仰起脖子,两眼放光,腿并拢,肚子收进去,吸气……来,看看自己。啊!多好看!”

我终于鼓足勇气朝镜子里看去,仓皇失色。每个女孩的面颊都因为紧张和兴奋而泛起潮红,无比娇艳。而我,身材臃肿,脸色碧青,像一尾濒死的鱼。

我对着镜子,在心里说,真是的!你一点也不好看。

我多想变得好看一点啊。那个时候,我以为生活就是童话,只要穿上美丽的裙子,灰姑娘就能变成公主。

记得那个晚自习学校断电了,我拉着牛牛的手溜出去逛街。离学校不远,是著名的商业圈,那些百货公司逛得我可心虚了。标牌上的数字在眼前天花乱坠,我就想逃跑,怕它们突然涌上来粘到我身上,而我没钱。

这个时候,一条胸口绣着小熊的粉红色背带裙决眦而人。我立刻停住脚步盯牢它,小狐狸一般眼馋。

这条裙子就是我的,没有人能穿得比我更惊艳。

翻开标价的那一刻,手开始发抖,296元。+年前,对于我而言那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恋恋不舍,目光始终追随它,脚步却决然,不敢有丝毫眷恋。可是心底里,竟有说不出的悲凉。我从那个时候就知道了,最可怕的不是得不到,而是,你没有资格去得到。这种无可奈何的肌无力症状,让我的整个青春憔悴不堪。

更可怕的灾难还在后面。

高三伊始,巨大的压力排山倒海而来,身体承受不住,几乎一夜之间逼迫到脸上,痘痘犹如山洪爆发,每一颗都是粒粒饱满的欲望,像一片等待收割的麦田。翌日清展醒来,我大叫着跳下床,以为镜子里的是另一个被称为女巫的人或者东西。不是没想过死了算了。唯一害怕的是这个样子躺在水晶棺里实在太难看了。

爸爸安慰我说,会好的,过了青春期,一切都会好的。我从来把爸爸的话当成神谕,不信他还能信谁?我只好把长长的刘海打下来,不肯露出额头,不肯损伤一点点的骄傲。当别的女孩像新鲜水果一样带着露水,闪着光泽的时候,我却面容灰败,身心泛白。我想,这个样子大概没人会喜欢吧。

我以为挨过青春期,我的脸颊会和之前一样晶莹剔透。可是,青春苦长,什么时候才会过去?什么时候一切才能好起来呢?那些面目可憎的小痘痘,会不会永远比岁月还要迟疑,等我颓然老去了才主动消失?那些无法言说的荒凉啊,像蔓延披离的野草,无边无际。

于是,我只能笨拙而坚定地往前走。偶尔抬眼张望,眼前的风景人物依次变化,一闪而过,什么都还来不及看清楚,我就已历尽沧桑。

我不敢看《简爱》,我的眼睛一碰到那些句子就会发抖——你以为我贫穷,不好看,我就没有灵魂么?不,你想错了!我们的心灵是一样的。正如我们都将通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

我的青春是一团乱麻,挣扎困顿,处处拧巴着,和所有女孩的都不一样,或者都相同。每个片格都归置错位,放出的电影,不是断片就是剪辑失误。该快进的地方慢镜头,该遮掩的地方特写,该打远景的地方用了近焦,聚光散漫,布景虚浮……叫人不忍心回过头再看一眼。

好在,我把所有的寂寞铺成了一条延展至远方的红地毯,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挪动。我知道那是在轧着自己的血肉走过,就像被割了尾巴失去声音的小人鱼,移动寸步都痛得钻心。但是,尽管如此艰难和泥泞,还是要走下去,载奔载欣,且舞且行。因为我一直记得罗曼·罗兰的话,他说:“即使最丑的孩子,也有无穷的希望!”

篇5:我在你心里,流离失所情感美文

还记得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此刻的我,很想问你一句,今日的别离,来日的我们,还会有相遇的可能吗?漫漫人生,你同我渐渐走成了两条永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你的道路越过田野,苍穹下,我忍不住地一再返回,想向你走来,却又不得不选择离去。

你我注定要分离,三百个想你的夜晚如同三百垛城墙,大海却无情地将我们阻隔,你在彼岸遥望,我却在此岸徘徊。时间就在我们不留意时慢慢溜走,没有剩下别的什么,除了回忆。此刻你我的分离使得无数个寂寞的黄昏显得更加忧伤。

那片栀子花总在我记忆的深处静静地开放,让身处疲惫的我,有了一方可以休憩片刻的角落。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见过北岛的《结局或开始》,许是很早之前的事了。“在草地和落叶上,在每道真挚的目光上,我写下了生活的诗,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我生命的全部代价。”一直记得他的这句话,或许,我无法像北岛一样,在一片草地上写下一首关于生活的诗;又或许,我也不懂自己将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是什么,但我依旧选择向前走,选择善待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喜欢北岛的诗歌,那时的你不知道北岛是谁,但是会很认真地听我说,那时的你曾是我流年里不舍的温柔,而如今,我迷路了,在你的心里,流离失所。请你告诉我,今后的我该选择何去何从,看不到尽头的我,独自流泪,却始终得不到你的回答。

曾经的你会为我写诗,会很疼我,那时的我,傻傻地望着你,傻傻的把你记在心里。你曾问我:“爱一个人是要大声说出来,还是应该放在心里?”那时的我回答,还是放在心里吧!你说:“如果不说出来,她怎么会知道呢?”我说:“是你的永远不会逃走,不是你的强求也无果。”之后的你,温柔地看着我说:“傻瓜,你都不跟她说,她怎么会懂得呢?”尔后,你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出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可能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我呆呆地看着你,静静地在一旁吃着你给我买的冰淇淋。

那年所发生的一切,在我的记忆里原来是这般地清晰,原以为早已斑驳的记忆,却不曾想到了现在,仍旧如此明了。午夜的钟声已逐渐模糊,梦幻中我却把你看得更加清楚,时光寂静而又孤独。我努力追求的一切,只求自己能够心安,少留一丝遗憾。不曾想过我的执着换来的是你的背叛,我的努力得到的却是你的一次次误解。我曾为你付出过的一切,现在的你能否记起,逝去的幸福和愈合的悲伤宛如这月光般,近在咫尺却又感到是那么地遥不可及。

在这灿烂而又破碎的流年里,你的笑容,曾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而今,在岁月的流转下,也早已成为季节里深深的暗影。记忆已伴随着那些永远无法拼凑的碎片沦陷在了迷失的天涯,我想,一整个宇宙,再也找不到属于我的那一颗红豆了。你说我刁蛮任性,你说我不善解人意,那是因为你的双眼被季节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垢,我想,即便是用一池清水也无法洗净你那双布满尘垢的眼睛了吧!

当你和我说起她时,我看到了你那双温柔的眼神,和你内心无法隐藏的喜悦。不可挽留的人我会选择放手,我给不了你想要的幸福,但我至少能够做到成全你的追逐。我的眼睛为你下着雨,心却为你打着伞,我想,这就是爱情吧!多少的甜言蜜语,多少地老天荒的誓言,你也无法记起,我亦不在放在心上。

心里为你而盛开的花朵,我想你也看不到了,在你要离去的那一刹那,所有开放的花朵瞬间凋零。收一方落红,建一座花冢,将所有对你的思念埋藏,曾经憧憬过的唯美爱情,在泪水的浸透下,悄然逝去。我在你的心里,飘来荡去,找不到归属感,亦找不到一席之地来安置,风停下了,而你却飘走了。倚在窗台的思念,你转身离去的脚步声很轻,但我还是听到了,于是在这一刻,所有的喧嚣向后退,退成了一道风景。

或许这就是你想看到的结局,这道风景里有你,有她,却唯独不再有我。不曾想过我的退出,竟会退得如此般彻底,退回到了红尘情恋开始的最初。

篇6:流离失所

每年都会有人去统计一组数据,那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毕业生的事业稳定工资与失业者的百分百。

比如,上微博热搜却几乎没能稳占头条,被多家媒体大力报道,在过了那段高峰时期,话题一下子落入深谷,无人问津。

而下一年又不经意间被热议。

从前的人们——干一行,爱一行。现在的人们——爱一行,干一行。

这样的现象说明当今社会的青年不会在像以前人们那样“委曲求全”地去谋生。

哪个成功人士不是从基层开始奋斗,然后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他们本质上还是有梦想,并且作为信念去实现去变为事业。

毕业前,曾做过一个调查,对象是我同学。她们大多数人都是稀里糊涂选择了不爱的专业,我问她们那以后会继续走这条路吗?难道就没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吗?她们的回答几乎一模一样,“可能就走这条路,实在不行再说吧,也没有什么是自己特别喜欢的。”

嗯,果然,她们也包括我在内,面临失业。上网投简历,顶着烈日去找工作,终于收到对方的面试邀请时,焦虑也兴奋。每次以失败告终。

后来,我在时间里麻痹自己,身边人都说你应该出去找工作,随便一个都可以。

伤口不是他们的,撒了盐也无动于衷。

尤其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到底违背自己心愿去做还是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理想。

夜以继日得到的答案——先向世界妥协,在孤独的日子里继续爱着理想,相信被伤害过的`时光终有一天被理想散出的光辉所照耀抚平疼痛。

筱叶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想学医。我说临床吗?临床的话我必须和你讲清楚,但后来我只讲了害处。因为我结合她各方面还是劝她放弃。如果真的喜欢那就药理也不错。嗯,听她说选了药大。很好啊,至少有更多选择。

还在校时,我规划了自己要走的路,但是一毕业全作废了,只保留了我还深爱的梦。

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现实推翻规划,就得重头来过,继续砥砺前行。

原来你不懂的潜规则其实就是万丈深渊。

而有些人宁愿身陷其中,欲罢不能。

她们说找工作还是找关系比较靠谱。就是这一句话让我厌恶。有种情况我还是能够接受,比如单枪匹马杀入对方的地盘,然后有关系的能让自己有一些舒坦。因为作为一个新人刚步入新环境,那些所谓“前辈”怎么可能一个个都对你笑脸相迎,不给脸色看就不错了。除非自己业务比较牛掰。其他没个人际关系,你的地位只能被那些人狠狠践踏蹂躏。

实习时,遇到的事情足够写好多个故事。刚去的前两个星期,就明白体会了……人还是有本性上的善恶区别之分。有个“年老”前辈,仗着“老资格”在那个地盘掀起大大小小的风雨,一般的实习生都不喜欢她。总是冷着脸,说话也总是趾高气扬。她的上面不还是有比她年轻貌美的人压着她。一天,又来一个实习生,在她来之前,其他科里有个比较深资的老师来过电话,大致是让那些人多照顾实习生。嗯,刚接到电话后,“老资格”老师便话里有话酸了实习生。第二天,突然转变性格,不停夸赞实习生漂亮,说应该去当空姐之类……

后来,我同学告诉我,实习生将那件事原原本本告诉我同学。绕了一圈的故事,我一直都知道。并暗示提醒其他同学,要小心翼翼,不然吃亏受伤的是像我这样微不足道的实习生。

无意间,听到一个年轻的“老师”在和其他同事议论一个新人。但平常她都没有脾气地让新来的那个女生去做事跑腿,然后又在其他地方和其他人数落别人。

怎么说呢,当你经历多了。坏的事情往往一直牵绊你前进的脚步。而那些被感动的人和事,只是在那么一瞬间会让你觉得说要坚持不懈去实现美梦。

现在的我除了身边的一些人,其他方面——我一无所有。但我仍然会理直气壮奋不顾身去相信去追求……

也就是对理想的热爱、渴望、坚持实现,其他的我别无所求。

当我们被眼花缭乱的物质所束缚禁锢时,你不去解脱,那就等死亡大门为你敞开吧。

我赤裸是因为没有金钱,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钱,不然怎么去抵达目的地,万一在路途中饿死咋办?

所以啊,我喜欢的事情必须被现实折磨考验才能继续向前。

颠沛流离也需要方向,不管过了多少春秋,在那朵花开时,还要耐心照顾。

篇7:繁琐流离作文

繁琐流离

换了座位后,我们的关系好象有点不自然,其实我和兰杨的感情真的很纯洁,就只是单纯的喜欢,或许是因为他总让我开心吧.离开了那里以后,我就变的很沉默寡言,我只是很心痛,很难过,我想笑,但却找不到笑的理由.

既然我和他已经互相表明了关系,说起来就是情侣,可是我们每周最多不过十几句话,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还是很向往和他开心的日子.那一段日子,冯文也开始烦我了,每天都要到我座位上,让我考虑.我从没有正面理他. 某天,微大发慈悲决定要请我去滑冰,我没想什么,好吧,去滑冰,反正我也很想放松放松心情. 滑冰场

今天很奇怪,滑冰场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不过也暗自高兴,本来我滑冰的技术就不好,如果人多,出洋相就丢大了.换上滑冰鞋后,一个人影忽然窜出,我认的那个人影,正是冯文,我气不打一处来,难道真是死冤家,好不容易想好好解放解放,也要被你给搅和.这个时候微却不知道去了哪里,我才明白过来,我上当了.

"你怎么在这,如果你在这,我就走了,拜!"

"姐,你就让我说一次话好不好?就一会儿."

"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告诉过你,我们是没有结果的.让开."

冯文挡住了我的去路:"姐,我是真的真的喜欢你,请你跟我交往."

"对不起,我有喜欢的人了."

"我知道你喜欢的是兰杨对不对?但是,你对他不是真正的喜欢,就好象我对茜,错把纯纯的快乐当成是爱情,对微也是,错把友谊当成爱情,我对你才是真心的."

其实,我不知道我该不该相信他的话,我只是回忆起,每次被老师批评后,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我面前,安慰我,每次,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总会第一个逗我笑.我很清楚的记得,放学后,老师因为寝室的事作文 你也可以投稿,批评了我两个多小时,等我出了校园后,天已经有点黑了,忽然,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是冯文,他在那里寂寞的等了我两个小时.微告诉过我,我对他真的太残忍了,从来也没给予过他一个微笑,她说,有一次,我的一个微笑让他兴奋了一个晚上.有人告诉我说,他没有哭过.有人告诉我说,在他向我表白了后,哭过两次.一切只是因为我对他的冷漠.

"姐,我是真心喜欢你的,请你跟我交往."

望着他深黑的眸子,闪动着期许的眼神,诚然,心动.但理智唤回了我,在这阴黑的角落里总有不可避免的火焰.

"冯文,对不起,我不能欺骗你,我们真的不可能."

转身就走了,没有回头,我怕我的回头会成千古恨.

而后,冯文的成绩依旧是高高排在第一,兰杨则在第二.

矛盾,冲突.微说,琪,冯文好.茜说,姐,兰杨好.

不要再用他们来压制我自己,我真的很疲倦.一切的错都在我,一切都因我而起,所以,一切都要我来解决.我和兰杨真的只是纯纯的感情,没有牵过手,没有约过会,普通到就是朋友的地步而已.所以,我想,我还是和他分手吧,这样我们也没有那么尴尬,冯文,我对不起你,我真的伤痛你的心,但你的执着真的让我没有办法应对.

篇8:流离失所

关键词:流离生化,环氧乙烷,生产废水

1 概述

流离生化技术是近十年来发展的一种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 它结合了膜法、活性污泥法和固液分离法为特点生物处理模式, 具有保持反应器内较高的污泥浓度及较强的抗冲击能力[1]。与活性污泥法相比, 流离生化技术还可以节省药剂和曝气能耗, 同时大大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2]。本工程环氧乙烷生产废水设计处理能力为120m3/d, 由于水质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考虑废水处理系统须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 按进水的最大值进行设计, 确保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

2 工艺流程及特点

2.1 工艺流程

处理工艺流程主要由预处理模块、厌氧处理模块和好氧处理模块三大模块组成。预处理模块中的主要设备是由格栅井+混凝预沉池+水解流离调节池组成。高效厌氧模块由一套高效厌氧流离生物池及其产气处理配套设备组成。深度处理模块采用曝气流离生化技术, 让处理废水先后通过一级流离生化池和二级流离生化池。经过流离生化处理后可以去除80%以上的CODcr, 保证出水CODcr在500mg/L以下。

2.2 工艺特点

(1) 产生污泥较少, 减少了污泥处理工艺, 节省运行费用, 无二次污染; (2) 使其具备了充分生化反应的时间, 因此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很强; (3) 运行时节约了能源、有效降低了环境噪音。

3 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3.1 预处理

3.1.1 格栅井

人工格栅为栅条型, 倾角为75°, 栅条间隙为1mm, 栅前水深0.6m, 格栅宽度为0.8m。格栅井尺寸为φ6000mm×4500mm。根据废水酸碱性, 设置碱液投加装置。配置2台潜水污水泵, 1用1备。

3.1.2 混凝预沉池

混凝预沉池尺寸为10000mm×3500mm×3000mm, 有效水深:2.3m, 停留时间:T=16h。配备2台污泥螺杆泵, 1用1备。投加聚合硫酸铁混凝剂、PAM助凝剂, 进行混凝沉淀, 设计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80~100mg/L, PAM投加量为3~5mg/L。

3.1.3 水解流离调节池

调节池尺寸为10000mm×3500mm×3500mm, 有效水深:2.8m, 停留时间:T=19.6h。池内设置曝气搅拌装置1套和流离生物滤料, 气水比≥4~5, 即起到预曝气生物处理作用, 又起到气力搅拌。同时向池内投加N源和P源, 以调节废水生物处理所需的C:N:P比要求。

3.2 厌氧处理

本工艺中所采用的高效厌氧流离生物塔为钢砼结构, 反应区内径5000mm, 主体部分高9600mm, 水力停留时间25h, 反应器内设置布水器和循环回流系统, 并配置水封罐和厌氧流离生化填料。

3.3 好氧处理

本工艺设置两级流离生化池, 一级流离生化池外形尺寸10000mm×3000mm×3000mm, 有效容积75m3, 水力停留时间15h;二级流离生化池外形尺寸7000mm×3000mm×3000mm, 有效容积50m3, 水力停留时间10h。池内设置流离填料容积130m3, 且鼓风曝气。

4 处理效果分析

该工程建成于2011年6月。经过3个月的调试后, 运行效果趋于稳定。稳定运行期间的监测数据 (日均值) 见表1, 出水水质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CJ3082-1999) 中规定的排放水质要求。

5 结论

采用流离水解、厌氧和好氧相结合的生化处理技术具有较强抗冲击能力, 并在前端设置了水解流离调节池, 即可对废水水质水量进行调节, 又起到预处理生化的处理作用以保证后续系统正常稳定的运行。该工程的成功运行, 为同类废水处理的工艺设计及运行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卢国满, 尹曙辉, 尹志强.垃圾渗滤液流离生化处理工艺的中试研究[J].科技资讯, 2012, 288 (03) :77~78.

篇9:流离失所的“另一个人”

这是我正翻译的匈牙利作家马洛伊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中的一段话。小说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时作者只有30岁,但预见了自己的后60年,预见了包括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布罗茨基、米沃什、昆德拉、史沃克莱茨基、卡达莱、贡布罗维奇、马内阿、温茨洛瓦、埃里亚德、齐奥朗和赫塔·米勒等在内的一大批东欧作家共同的命运,准确地说,是共同的选择。

从“叛国者”到“爱国者”

1900年,马洛伊出生在奥匈帝国时代一个匈牙利的中产市民家庭,从小就有反叛意识,追求精神自由,蔑视世俗物欲,21岁的他,是译介卡夫卡作品的第一人。30年代已经成名的马洛伊在文章里承认:“我从来没有模仿过卡夫卡,但我现在已经知道,他的有些文字、有些立题和视角、有些观点照亮了我内心昏暗的地方……”

对阶级、传统、规范、世俗的反叛,成为他早期作品的主题。1933年,在柏林任驻外记者的马洛伊目睹希特勒登上权力巅峰,写下著名反法西斯报道《体育法衣下的弥撒》,对纳粹登台表示担忧。1948年,在国家政治、文化面临巨大转折的关口,马洛伊决定自我放逐。逃亡是他所选择的个体反抗形式。他在瑞士、意大利和美国漂泊,其作品和名字在匈牙利文坛消失近40年。

1989年2月,老人在美国圣地亚哥家中开枪自杀,骨灰撒在了太平洋。掐指算算,89个春秋,马洛伊始终在不断地逃亡,逃离家族,逃离家乡,逃离祖国,逃离欧陆,逃离世界……最后那枚子弹,也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

马洛伊死后数年,他的作品才被法国人“发现”,第一次译成外语,之后被陆续译成多种语言,人们将他跟茨威格、塞缪、托马斯·曼相提并论。我很幸运,能成为他的“中国声音”。有朋友问我:“你以前不是说你只翻译在世活作家的作品吗?我说:“马洛伊没死,他只是逃离了人间。”

现在,不管你走进布达佩斯的哪家书店,都会发现有一个专架只陈列马洛伊的书,他的作品被改编成话剧,被拍成电影,由名演员朗读做成CD,文坛还设立了“马洛伊文学奖”。1990年,匈牙利政府破例将国家最高奖——“科舒特奖”追授给马洛伊,这是该奖第一次颁发给死者,“叛国者”变成了“爱国者”,这样的故事在东欧文坛实在太多了。

萨义德给“流亡”下过一个定义:“流亡是建立在祖国的存在、对祖国的热爱和真正联系上的:流亡的普遍真理不是一个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爱。每次流亡都包含着并不期望的、不甘心情愿的失落。”在中国读者熟悉的东欧作家里,《恶童日记》的作者雅歌塔就是一位带着爱国心流亡并客死他乡的“叛国者”。

1956年晚秋,21岁的雅歌塔怀抱四个月的婴儿,背着一大叠稿纸,跟着被通缉的丈夫一起偷越匈-奥边境,后来以难民身份移居瑞士。在瑞士,雅歌塔先做了纺织女工,又在一家瑞士表厂当装配员,精神上极度孤单,在她认识的匈牙利难民里,就有四位抑郁自杀。后来,雅歌塔又经历了婚姻危机,改嫁给一位瑞士人,他们的孩子只讲法语,使她彻底丧失了母语环境。跟昆德拉一样,他不想做“单一语言的囚徒”,开始学习法语。

四年前,《恶童日记》简体版问世,出版社编辑托我跟雅歌塔做一次电话采访,当时她躺在病床上。采访进行得很困难,由于她患有自闭症,精神容易紧张,与人交流困难,加上严重的面神经痛,电话里经常语不成句。谈到为什么用那么精简的外语写作?她说除了自己法语差外,还因为对自己过于华丽、繁复、情绪化的诗歌感到厌倦,“想用更冷淡、客观的手法写作”。雅歌塔的法语写作是从模仿12岁儿子写作业开始的,此后,她都保留了孩子式语言的简单和冷淡。

跟用“双语写作”策略的昆德拉相比,雅歌塔的放弃更彻底,最终磨砺出一种精简冷峻、刻板无情、绝无赘语、内涵浓稠的文字风格,即使在法语文学中也独树一帜。不过,不管用什么语写作,她的故事和情感都是匈牙利的,难怪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称雅歌塔用来写作的“瑞士法语”是“对匈牙利的纪念”。

雅歌塔比马洛伊幸运些,2007年,71岁的女作家重返故乡,作品陆续被译成母语,重获匈牙利国籍,并活着获得科舒特奖。

“流亡也不是那么坏……”电话里,雅歌塔突然冒出这么一句,然后如数家珍地说起自己的病:“我年轻时从来不哭,倒是现在容易哭了,精神变得脆弱了,尤其现在生了这么多病,高血压,肾病,贫血,面神经炎,我现在说话下颌都痛……”

电话这边,我眼睛湿了,实在不忍心追问下去。我猜,她说的“不那么坏”,是指流亡也成就了她的文学吧。

流亡成了思考的土壤

这些年,我翻译了不少匈牙利作品,回头细数:作者大都是流亡者。《宁静海》的作者巴尔提斯,60年代末出生在罗马尼亚境内的匈族区。他父亲是作家、诗人和记者,在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先后五次被捕,饱受铁窗之苦,第一次被指控犯有叛国罪只有13岁,20岁那年被冠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后改判有期徒刑,在监狱里度过了十年青春。出狱后,全家遭到流放,面临被捕的威胁。1984年冬天,巴尔提斯跟父亲一起被驱逐出境,并被注销了罗马尼亚国籍。年仅15岁的巴尔提斯,就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

德拉古曼是“70后”,身世跟巴尔提斯非常像,他也是在1988年随家人一起从罗马尼亚匈族区逃到匈牙利的,这个“小逃亡者”当时只有10岁。也许你怀疑,一个10岁的孩子能记得什么?如果看了《摘郁金香的男孩》(原名《白色国王》)就会明白,对地狱中苦难的记忆,是不分老幼的。小说中,作者以一个10岁男孩的口吻,讲述了80年代东欧高压下的生活。强权威胁着每个家庭,没有谁的命运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昆德拉在《为了告别的聚会》里讲的黑色笑话:“我认为每个人在他或她成年的那天,都应该得到一片毒药,并且还要举行庄严的赠送仪式,这不是引诱人们去自杀,恰恰相反,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和平,更加安全,为了让每一个人带着这种确定活着,即他们是自己生命的君主和主宰。”

当繁体译本在台湾出版后,我约德拉古曼见了一面,给他样书,跟他聊天。我问他常回老家吗?他说从离开那里再没回去过。我问他不想回吗?他说想,但永远不会回去。沉默片刻,他跟我补充道:“我知道罗马尼亚变了,还加入了欧盟。但对我来说,记忆比现实更重要……”他说了结论,没说原因,不过我明白他的意思。作为作家,他想以某种方式延续这种流亡状态,继续咀嚼苦难的记忆。或许对德拉古曼来说,流亡成了思考的土壤,苦难成了写作的养分,怀疑成了观察的方式,反抗成了生存的常态。说来说去,这正是流亡者的边缘人气质,恪守记忆,保持怀疑与警醒。

父亲告密者

在我翻译过的作家里,艾斯特哈兹和凯尔泰斯,都值得一提。他俩更像捷克的赫拉巴尔和伊万·克里玛,他们以不合作的方式和不屈从的态度在体制内做边缘人,一直在场,但拒绝做犬儒,在文字里抵抗,在思想中自由。

艾斯特哈兹是大贵族后裔,家族拥有700年历史,家族里有大臣、将军、王室卫队长、州长和大主教,曾祖父和祖父都当过匈牙利总理。1950年,艾斯特哈兹出生时,家族财产早被公有化,父亲刚被革掉伯爵头衔,还是婴儿的他就随着全家流亡异乡。5岁那年,父亲获得当局的恩准,带着妻儿回到布达佩斯。

艾斯特哈兹长到28岁,辞职当了体制外作家,开始了漫长的精神流亡。29岁,他写了一部揭露体制、讽刺时弊的《生产小说》,描写人际之间的尔虞我诈,将普通的生产会议描写成互相残杀的血腥战场。这本书是他的“反叛宣言”,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写出一系列具有思想性、技巧性和叛逆性的实验作品,其中《文学导论》被誉为“写作自由的黎明曙光”。我翻译的《赫拉巴尔之书》,是作者向赫拉巴尔的致敬之作,上帝也不是万能的,人类必须自救。

千禧年,艾斯特哈兹的宏篇巨著《天堂的和谐》问世,书中通过多条线索,在历史尘烟中寻找、回忆、接近、了解自己的父亲。他把个体命运放到家族、国家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层层剥解,放大观察。在他的心目中,父亲是个柔肠义骨的高贵骑士。

1999年底,匈牙利当局解密了一些冷战时期充当政府情报员的绝密档案。从50年代开始,安全部门招募了数以千计的“耳目”,他们的告密,曾把许多人送进牢狱。出于好奇,艾斯特哈兹托人帮他查一下,看有没有跟自己有关的黑材料。

2000年1月中旬,《天堂的和谐》交稿。艾斯特哈兹于28日去了档案馆,接待他的人抱来三个厚厚的档案夹。没翻几页,作家的血液就凝住了,脊背窜凉。原来,1957年3月被内务部招募、代号“查纳迪”的秘密情报员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被举报的人里许多是他家的亲朋好友。他做梦也万没料到,他记忆中那位正直善良、高贵自尊的父亲,竟是告密者。艾斯特哈兹立即打电话给出版社,想要收回《天堂的和谐》,因为里面刻画的父亲是虚假的,但是书已付印……于是,他心情沉重地坐回到桌前,逐页翻看了那三卷告密信,随手记下内心的波澜,以《修订版》为书名于2002年出版。他在书里抄录了大量真实史料,怀着莫大的痛楚和作家的良心诚实披露了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

从崇敬父亲,到揭露父亲,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但是我想,艾斯特哈兹对父亲丑的揭露,并不为抹杀他善的一面,而是客观、人性地通过一个人的内心扭曲,控诉权力的罪恶。这两本书让艾斯特哈兹获得了德国书业和平奖,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精神流亡,历史反思,成了艾斯特哈兹的终身使命,因为“时间在他们身上累积,祖父们的时间,祖父的祖父们的时间,历史的时间,国家的时间……”这所有时间,如今都累积在作家身上。

“在场的流亡”

凯尔泰斯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29年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不信教的普通犹太家庭,从一出世,他就继承了犹太民族独有的沮丧和代代相传的苦痛。作家在斯德哥尔摩的获奖演说中自述:“我的外祖父母死于纳粹大屠杀。在拉科希统治下,祖父母的生活被摧毁,他们和其他犹太人一起背井离乡,被迫迁往北部边境。我们简单的家史浓缩、反映了这个国家近代史的痛楚。”

1944年夏,14岁的凯尔泰斯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年后获救,接下来便是长达半个世纪的精神苦难。1965年,他根据集中营经历写下后来使他扬名的《命运无常》。小说讲述了一个犹太少年在集中营里的故事。少年将被捕当作一场“捉迷藏”的游戏……甚至,在毒气室外、焚尸炉旁找到了被他作为“爱”而珍藏的东西。从此之后,凯泰斯开始了他对人类堕落的独特反思,直到做出“大屠杀是一种人类文化”的断语。

由于我翻译凯尔泰斯作品,有幸跟作家有近距离接触。老人跟我讲,他一辈子有过三次离开匈牙利的机会,他都放弃了。第一次是被美军从集中营里救出后,他本可以选择去西方,但他选择回匈牙利寻找离散的家人,当时他并不知道父亲已经死在了集中营。他是带着少年的无猜、幼稚的幻想和天真的自信回到匈牙利的。

第二次是在1956年苏军出兵匈牙利后,大批知识分子流亡西方,他选择了留下,他跟我说,“我当时的想法是,要以最近的距离看看这台庞大的恐怖机器是如何运转的”,这次,他是作为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知识分子做出的选择,颇像一位要与阵地共存亡的孤胆英雄。在《英国旗》里,他对那段“流亡生活”做了详细记述,把去看一次歌剧、泡一次温泉或去“可以不用肉票花高价吃肉的地方吃一次肉”当成对自己精神抵抗的物质犒劳。对于外部社会,他套用一位记者的幽默介绍自己:“我-曾是-凯尔泰斯。”他通过否定现实中的自我来肯定精神的自我,并在精神的流亡中打造出匕首般犀利的语言。他在描述1956年苏军坦克出现在布达佩斯街头时写道:“每辆坦克在继续行驶之前,都要发出一发——哪怕仅仅一发炮弹,似乎要比一个万一可能浮现出来的闪念还要快,每辆坦克开炮的位置、方位和靶心都一模一样,就这样,一辆又一辆的坦克一连几天将炮弹射向同一栋年久失修了的、装饰派风格居民楼一层的外墙上、窗户上和房内墙壁上,这个一天比一天逐渐扩大的窟窿上,这个一天比一天逐渐扩大的窟窿,看上去就像一具尸首临死前惊惧张开的嘴巴,现在又被人逐个敲掉了全部牙齿。”我在翻译它时候,感到海啸般的冲击力。

第三次是在1989年东欧剧变,他本可以移居西方或去以色列,但他没走,即使在匈牙利被同胞视为“犹太作家”,被极右分子骂为“反匈牙利者”,他也不走。他再次选择了“在场的流亡”方式继续观察,因为“人类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和平的废墟”。冷战后,凯尔泰斯和东欧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面对时代巨变,也经历过一个兴奋、憧憬、困惑和失落的过程;只不过对他来说,每一寸思考都沿着他从奥斯威兹逃出的轨迹;每一个判断,都怀着对恐怖记忆的心悸。

在《另一个人》的结尾,凯尔泰斯这样写道:“此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我就要迈开的腿迟疑地抬起……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

上一篇:小学语文《棉花姑娘》优秀教案下一篇:2009年上期高二政治教学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