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

2024-05-03

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精选11篇)

篇1: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激发大家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师生虚拟城墙捐砖”活动。

一、关于开展国家公祭日“师生虚拟城墙捐砖”活动

组织学校师生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向象征国力国防和人民意志的城墙进行虚拟捐砖,激发师生众志成城的爱国之情。

具体参与方法:登陆“___-”,进入“众志成城·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页面,根据提示输入参与人姓名(例如: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___),用电脑操作还可选择加砖、献花、点烛和寄语。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与。

为保证活动质量,每师生网上捐砖数量不少于100块。

二、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教育

1.营造氛围。以学校电子屏、橱窗、展牌、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张贴悬挂布置宣传标语,努力做到人尽皆知,营造革命传统教育氛围。

2.课堂渗透。全体教师应结合中小学思想品德及语文、历史等课程教学,宣传烈士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集中开展学习弘扬烈士精神主题教育。

3. 专题活动。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队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陵园、举行知识问答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爱国诗词或歌颂先烈诗词创作朗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和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优良品质。

4. 征文活动。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征文活动。征文体裁不限,字数不超过字,要密切联系实际,提倡以小故事讲大道理,主题鲜明,举例恰当,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切忌空谈,严禁抄袭。征文内容可以通过对当年战争的探寻、反思,怀念为民族正义而战的`先烈,铭记国耻,不忘振兴,激励国人奋发努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屈不挠、奋发图强;表现和描写近代以来爱国仁人志士和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随文附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校名称和联系方法,注明是中学组、小学组。每班限报2篇。集中组织教师进行评选,并颁发奖状。

5.手抄报评比。通过开展手抄报比赛,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纸质手抄报交德育处,电子小报传学校公用邮箱或德育处FTP)

6.各班级的主题队会(班会)案例的稿件或PPT以班级名命名,上传德育处FTP.

三、活动要求

全体教师和各班级要高度重视,并按要求上报相关材料。要把网上公祭纪念活动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手段,让参加纪念活动的人员真正从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宣扬烈士英雄事迹和优良传统结合起来,让正能量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篇2: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每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强烈愿望,表达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特制定我校“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公祭主题教育方案,具体如下:

二、领导小组: 组 长:马继业 副组长:刘奉天 马涛

成 员:虎有福 蒙娟能 苏彩霞 王新科 刘虎平张军 各班主任

三、活动时间

2016年12月11日至16日

四、活动主题

“勿忘国耻、圆梦中国”系列教育活动

五、活动形式及内容

1.营造氛围。以学校电子屏、橱窗、展牌、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张贴悬挂布置宣传标语,努力做到人尽皆知,营造革命传统教育氛围。

2.课堂渗透。全体教师应结合中学思想品德及语文、历史等课程教学,宣传烈士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集中开展学习弘扬烈士精神主题教育。

3.专题活动。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

活动一:精心组织一次国旗下讲话;

活动二:组织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国”主题征文和班队会活动;

活动三:布置学生做“和平贴”,举行粘贴“和平贴”仪式;

活动四:组织“勿忘国耻、圆梦中国”签名仪式;

活动五:组织一次“勿忘国耻、圆梦中国”主题书画展评。

活动六: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手抄报和征文比赛,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班级要对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六、活动要求

篇3: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

一、公祭对象与公祭日的解析

国家公祭日悼念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而是包括其在内的“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 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侵华历史。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策划了“九一八事变”, 并进而侵占整个东北, 拉开了长达14年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 在北平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据统计, 抗日战争中, 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

为何要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命名?因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暴行中最集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成为中国民众对日本侵华历史认识的一个象征。“这一震惊中外的惨案, 受害人数之众, 持续时间之久, 杀人手段之残酷, 均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1) 。

在国际上, 南京大屠杀被称为二战史上的大惨案, 是人类文明史上泯灭良知、灭绝人性和践踏文明的暴行代表。因而, 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命名, 将使之对死难者的悼念超越国界, 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战争、反对暴力、追求和平的愿望。

将公祭日选定为12月13日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内涵。1937年12月13日, 是国民政府首都所在地南京城沦陷的日子, 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开始的日子, 正是从这一天开始, 侵华日军在南京展开了大规模的烧杀淫掠的屠城暴行,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所以, 这个日子最具代表性, 最应为世人所铭记。

二、充分的历史与法理依据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泯灭良知、灭绝人性和践踏文明的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 铁证如山, 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法庭审判, 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2) 。战时, 南京大屠杀被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象征, 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民众的这一印象。

1946年1月19日, 为惩治战争犯罪, 中国、前苏联、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对28名罪大恶极的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 其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 原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在法庭判决书中, 用两个专章的篇幅, 做了题为“攻击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的判词。最终认定:“在日军占领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 南京城内和附近地区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的总数超过20万。这一估计并不夸大其词, 而是可以通过埋尸团体和其他组织提供的证据加以证实的。这些组织掩埋的人数多达155000人。他们还报告说, 大多数死难者都是双手被反绑着的。而且, 这一统计数字还不包括那些被焚烧的、被扔进长江的及被日军以其他方式处理的尸体。”“被占领后的一个月中, 南京城里发生了将近2万起强奸案”。同时认定:“几天后, 这样的纵火似乎成了一种固定模式, 并持续了六个星期。大约1/3的城市就这样被毁掉了。” (3)

1946年2月15日, 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后改称“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作为同盟国法庭, 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专门调查和审理。最终, 法庭判定 (三十六年度审字第一号) :“计我被俘军民……惨遭集体杀戮及焚尸灭迹者, 达十九万人以上…… (详见附件甲一号至二十八号) ”, “被零星残杀, 尸骸经慈善团体掩埋者, 达十五万人以上…… (附件乙一号至八五八号) 。被害总数共三十余万人。” (4) 原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 “杀人竞赛”的刽子手野田毅、向井敏明, 以及田中军吉被判处死刑。

两个法庭的判决, 以法律形式界定了南京大屠杀的范畴:1.时间界定为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底;2.受害对象为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3.暴行内容为烧杀淫掠;4.屠杀规模为30万人以上, 从而形成历史定论和法律定论, 这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提供了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三、广泛的民意基础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距今已经77周年, 这一惨案一直铭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记忆中, 并通过书刊、报纸、影视文学作品等媒介转化为群体性记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日本教科书事件, 南京市政府组织建馆、立碑、编史, 使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得以向更深层次延伸。1985年8月15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江东门集体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建成开放, 是国内第一座抗战纪念馆。1983年、1998年至2000年、2006年该馆先后三次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进行抢救发掘与科学保护。广泛调查与整理遇难者名录, 将其镌刻在遇难者名单墙上 (又称哭墙) 。作为社会记忆的设施, 纪念馆和纪念碑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予以保存、展示和传承。

多年来, 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但大多是自发性的民间小规模活动, 这一现状直到1994年得以改变。

1994年12月13日, “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在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各界人士和驻宁部队官兵近千人参加仪式, 放飞和平鸽, 悼念遇难的同胞, 北极阁、五台山、中山码头、燕子矶、普德寺等处同时举行悼念活动, 这是南京第一次举行大规模的悼念死难同胞的公祭活动, 这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已举办了20年。1995年公祭活动由南京市升格为“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2002年举行的“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65周年暨南京国际和平集会”, 首次增加了国际和平元素, 市民代表在仪式上宣读《南京和平宣言》 (至今已持续了12年) , 日本东铁路工会友好代表团等中外友好人士出席了仪式和集会。此后, 每年的“12.13悼念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内容不断丰富, 如国际和平法会、烛光祭等。

但其终究只是江苏省暨南京市的地方性公祭悼念活动, 地域上局限于一省一市;从悼念规格来说, 尚无国家层面的领导参与;从影响力来看, 与国家公祭相去甚远。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已经77年, 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200人。这些老人多已至耄耋之年, 体弱多病, 时间并没有弥合受害者的精神创伤, 他们仍未走出当年的梦魇。以国家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公祭日, 使之能在有生之年见证、参与国家公祭活动, 无疑是对他们精神的极大抚慰。

近年来,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 以及人大和政协代表、专家学者不断呼吁, 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2005年, 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 首次提出把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2012年,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向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关于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的建议》 (第5888号建议) , 他指出:“南京大屠杀不是南京城一地的事, 它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南京之痛, 国人之痛;南京之灾, 民族之灾, 应该通过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遇难的同胞, 振奋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 (5)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无疑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呼声与意愿。

四、符合国际惯例

目前, 以国家公祭形式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 以增强民众对国家遭受灾难历史的记忆, 已成为国际惯例。早在二战结束后, 主要参战国为了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民众和为国捐躯的将士, 纷纷设立国家级哀悼日:1959年, 以色列通过立法正式设立了大屠杀纪念日, 日期为每年犹太历尼桑月27日 (4月7日至5月7日之间) ;前苏联将德国投降翌日5月9日定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波兰、德国 (1995年) 、英国、意大利等国立法, 将1月27日设立为国家级哀悼日;2011年, 美国将12月7日确立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 以悼念在珍珠港事件中阵亡的美军士兵。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美国亚利桑那号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 每年都举行规模宏大、高规格的国家公祭活动, 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到场敬献花圈, 并发表公开讲话, 参加公祭的民众则达数万之众。2005年, 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 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以此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 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 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大惨案之一, 为其设立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体现了对所有在暴力、战争中受害者生命价值的尊重。使之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记忆上升到人类共同的记忆, 固化了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负面历史遗产。

德国文学家莱辛说, 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 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一直以来, 日本右翼否认、美化对外侵略战争, 特别是南京大屠杀历史 (6) 。通过篡改历史教科书, 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细菌战等问题的表述进行删改, 歪曲历史;日本政要不顾中国及亚洲人民的反对, 执意参拜靖国神社, 并屡屡发表否认侵略战争的谬论。以国家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无疑是对日本右翼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行径的迎头痛击和有力批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 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7) 。而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 其意义不仅是固化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忆, 更是为了超越历史,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

摘要:今年2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决定》的出台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充分的法理依据, 符合国际惯例。本文就国家公祭日的内涵, 以及设立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做出解析。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历史记忆,国家公祭

注释

11 南京日报, 1994-12-14, 第一版.

22 朱成山, 朱同芳, 主编.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1.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 2014, 6:3.

33 杨夏鸣, 编.东京审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5:607-608.

4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822-823.

55 朱成山, 朱同芳, 主编.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1.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 2014, 6:15.

66 如[日]东中野修道, 小林进, 福永慎次郎编.南京事件——考证“证据照片”.草思社, 2005.

篇4:国家公祭日:打捞我们的记忆

“看,从今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都要为你们在内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听,77周年的和平警钟即将敲响!”这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孙女夏媛12月1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诵读悼念遇难亲人的祭文。

国家公祭日设立的背后,是一批人持续几十年的努力。

朱成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从在全国第一次举行集体祭奠仪式到坚持20年不间断,从第一次提出国家公祭到“绞尽脑汁”通过多种渠道发出倡议,担任纪念馆馆长20多年,将“12·13”设立为国家公祭日是他最大的心愿。

“作为在二战时期曾遭受了巨大伤痛的民族,我国国家层面一直没有一个集中祭奠死难者的日子,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国际惯例。推动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对30万遇难同胞最好的祭奠!”朱成山说。

在朱成山的“谋划”下,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呼声由来已久。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全国人民都应铭记的日子”,在参观完纪念馆并与朱成山深入交流后,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把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并由国家领导人参与整个公祭活动,同时建议升格纪念馆。赵龙的这份提案被媒体广泛报道,一时间成为当年两会的焦点话题。

“我的这一想法提出后,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当时就有4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后来,我还收到了上万条网友的回复,他们都对我的提案表示赞成。”赵龙对此记忆犹新。

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代表再度提交了一份建议,内容同样是建议把每年的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国家层面的悼念遇难同胞活动。当年年底,中央有关部门就他的建议办理情况作出答复:“由江苏省委、省政府按程序向中央提出将每年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的申请”。

多年来,除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层面、媒体界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

最终,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伤痛教育:一个民族的救亡图存史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载孔子门生曾子的这句话告诉人们,敬畏死者、追念先贤,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社会风俗道德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

在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祭奠圣人、先贤的日子并不少见,但唯独缺少了国家公祭平民的日子。

“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尊重生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特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顿时成了冤魂。滥杀无辜是反人类、反人道、违背国际法的罪恶行为……举行国家公祭活动,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悼念,这一正义之举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人权的尊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淑娜在给《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的序言中写道。

重拾伤痛教育也被视作另一种“补课”。

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标志着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正式结束。

69年后的同一天,南京江东门小学的36名学生成为南京国际和平学校的首批学员。当天,他们领到了刚刚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和《和平学概论》作为教材,授课教师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和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和平研究所副所长赵德兴。

“开设国际和平学校并非中国首创,而是借鉴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广岛国际和平学院等的做法。”朱成山介绍,这些纪念馆均设立专门的训练营、研究性学习班,通过举办讲座、证人证言等多种形式拓展人们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

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及东西方阵营的长期对峙,南京大屠杀历史一直不为国际社会所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的英文版《被遗忘的浩劫》面世,这段历史才为西方社会逐渐认可。

南京大屠杀历史国际认知甚少的现状,是我国抗战历史不为西方社会接受的一个缩影。欧美学界一些人对中国的抗战贡献要么根本不了解,要么不屑一顾。

欧美各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显示,美国特别强调二战中“本国在国际事务中角色的重塑”;英国重点着眼二战中重要人物、事件对英国的冲击;澳大利亚、加拿大对盟军占领日本、本国军队贡献等内容“浓墨重彩”,而对日本入侵中国“一笔带过”。

这一现实已经引起了少部分西方学者的关注。2013年10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刊载了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关于二战,世界亏欠中国”的研究成果,称“中国在二战期间对同盟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不但从未被全面承认,也未转化为中国在本地区的政治资本”。

“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参与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代表法官梅汝璈先生的话至今发人深省。

生死之城:重读济南“五三惨案”

每一座城市也都是南京,每一座城市的历史背负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旅顺如此,南京如此,济南也如此。

1928年5月3日惨死6000余人的济南惨案,并没有惊醒当时的政府,而仅仅一个月之后,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之后便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而1937年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在1928年也参与制造了济南惨案。这不是一个巧合,这是屠杀的前奏。

济南惨案正是中日战争爆发的一个序幕。济南惨案也正是南京大屠杀的一次预演。

1928年4月,刚刚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举行第二次北伐,蔡公时被任命为战地政委会外交处主任。不久被派往济南,与日军进行交涉。

5月3日上午9时许,日军驻济南指挥官福田彦助突然向中国军民发出了袭击令:“凡遇中国人,不论兵、民,即开枪射击。”

那一天,济南商埠小学教员黄咏兰,因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便赶回家照看不满6岁的儿子。途经商埠公园(今中山公园)门口时,被两个持枪的日本兵追赶。两名日兵追进一户人家,将其按在地上欲行强奸。黄咏兰遭此侮辱,痛不欲生,伸手欲取日本兵腰间刺刀自尽,日本兵抽出刀来,将黄咏兰双眼挖出,并向其胸部和腹部猛扎数刀。临走时,日兵又将这家女主人双手砍下。

这一天,济南惨遭日军虐杀的中国军民达千人以上。五三惨案由此得名。惨案之后,整个济南陷入了劫难,每个济南人都在生死边缘徘徊。

当晚十点,日军将位于济南商埠经四路小纬六路的山东交涉公署包围,蔡公时被残杀。据侥幸逃脱的、身为蔡公时勤务兵的张汉儒后来回忆:“蔡主任被割去双耳,挖下双目后,在极度痛楚中仍大声斥敌:‘日人决意枪杀我等矣,惟此国耻,何时可雪?!’接着,他用九江口音的国语喃喃道:‘不料吾辈不死于枪林弹雨之中,而竟死于强暴倭奴之手。’”其状惨烈之极,47岁的蔡公时自始至终以一种轩昂的姿态面对着刺刀和强盗的狰狞。

五三惨案之后,对济南有着深切感情的老舍曾以此为背景,写下了长篇小说《大明湖》。这是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可惜寄至上海商务印书馆不久,即在1932年付之一炬,1932年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遭受日军轰炸,整个上海漫天纸屑。

与古城南京在几年后所遭受到文化重创相同,同为文化古城的济南也遭到了空前的损毁,老城区的建筑在炮火中灰飞烟灭,狼藉不堪。

时隔86年,生活在和平以及日常庸碌生活中的我们如何看待当年的那一场浩劫?或许,唯有回顾彼时惨案的细节,才能映衬今日和平之可贵,才能理解战争的本质以及一个民族的救亡图存史。

篇5:国家公祭日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主题

勿忘国耻、圆梦中国

二、活动时间

12月2日至14日

三、活动形式及内容

1.营造氛围。以学校电子屏、橱窗、展牌、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张贴悬挂布置宣传标语,努力做到人尽皆知,营造革命传统教育氛围。

2.课堂渗透。全体教师应结合中学思想品德及语文、历史等课程教学,宣传烈士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集中开展学习弘扬烈士精神主题教育。

3.专题活动。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

活动一:精心组织一次国旗下讲话;(德育处)

活动二:组织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国”主题征文和班队会活动;(团委)

活动三:布置学生做“和平贴”,举行粘贴“和平贴”仪式;(团委)

活动四:组织“勿忘国耻、圆梦中国”签名仪式;(德育处、团委)

活动五:组织一次“勿忘国耻、圆梦中国”主题书画展评。(美术组)

活动六:虚拟城墙捐砖活动。(信息组)

四、活动要求

篇6:学校“国家公祭日”系列活动方案

今年12月13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的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激发大家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团省委、新华日报社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国家公祭日相关活动的通知》、县教育局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国家公祭日相关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开展国家公祭日系列活动,由副校长丁运涛牵头负责,德育处、教务处、团委、年级组参与,办公室、各相关学科组、学生专业社团具体组织落实。

一、开展国家公祭日“师生虚拟城墙捐砖”活动

组织师生通过网络,向象征国力国防和人民意志的城墙进行虚拟捐砖、献花、点烛、寄语,激发师生众志成城的爱国之情。具体参与方法:登陆“xx”,进入“众志成城·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页面,根据提示输入参与人姓名(例如:xx中学**)。请广大师生踊跃参与。

二、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教育

.各班由班主任负责,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和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优良品质。

2.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征文、书法、绘画、演讲活动。活动要求:突出主题,内容可以通过对当年战争的探寻、反思,怀念为民族正义而战的先烈,铭记国耻,不忘振兴,激励学生奋发努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屈不挠、奋发图强。

①主题征文:由语文组、校报编辑部、青果文学社负责。

围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题目自拟,体裁、字数不限。作品应为原创,严禁抄袭,请工整、认真、清晰书写。文后应写清年级、班级、作者姓名、性别。征文登记表由青果文学社学生干部发到各班语文课代表处。参加复评的作品统一用校报编辑部稿纸誊写,文后应写清年级、班级、作者姓名、性别、指导教师。校报编辑部稿纸发到语文老师处。

征文每人限交1篇。各班由语文课代表将本班参赛征文、登记表收齐12月1日前收齐交本班语文老师初评。语文老师在本班评选出4篇最优秀的作品、初评表12月8日前交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处。12月9日由备课组长带领本组语文教师进行评选,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若干,将获奖作品、初评表、终评表交给于孝辉老师,由校报编辑部、青果文学社组织专人查抄。12月13日前学校公布获奖名单、对获奖作者颁发获奖证书。获奖作品结集刊印,在学校网站上刊发,一等奖作品在择优在校报刊发。

②书法比赛:由艺术组、书法协会负责。每人限交1幅作品,硬笔书法纸张由学校统一发放,毛笔书法纸墨自备。要求款识完整,并在作品背面右下角请用铅笔工整写清作品名称、年级、班级、作者姓名、性别等信息。书写内容应围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反映爱国情怀。作品及登记表12月1日由各班书协理事(或班长)收齐交到高二11班李姗鞠同学处,12月4日前由书法协会顾问团老师对作品进行评选,全校共评出一等奖20件,二等奖40件,三等奖40件,优秀奖若干。12月12日前学校公布获奖名单,获奖作品择优结集刊印,在学校网站上刊发。

③绘画比赛:由艺术组、美术协会负责。每人限交1幅作品,纸张、笔墨材料自备。作品背面右下角请用铅笔工整写清作品名称、年级、班级、作者姓名、性别等信息。作品由作者本人12月1日前交到办公楼二楼艺术组办公室,12月5日前由美术组负责评选,按素描、色彩、国画、其他四类进行评选,各类评出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5件,优秀奖若干。12月12日前学校公布获奖名单,对获奖作者颁发获奖证书。

④演讲比赛:由语文组、晴空诗社负责。每班由语文教师推荐1名选手参加年级组初赛,12月5日前由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初赛,各年级选出最优秀的选手5名参加复赛,12月8日前各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将初赛名次、参加复赛的名单交给田惠老师。12月12日前由晴空诗社组织复赛,复赛选手中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当场公布获奖名单、颁奖。优秀奖选手由各年级语文备课组从未入选复赛的选手中择优确定。

篇7:国家公祭日活动建议或方案

——环工1201班

1、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开展演讲朗诵比赛、诗词楹联征集、书法征集、海报征集等活动。

2、学院集中组织学生默哀10分钟(警报),以悼念死难的30万同胞,激励后人勿忘国耻,捍卫和平,增加民族凝聚力,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3、建立网络平台,建立包括在线公祭、发公开信、社会悼念、和平法会、烛光祭等具体活动,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公祭日,了解历史。

4、扫墓

5、骑车环扬州宣传公祭日,避放烟火,改献鲜花

6、组织同学同一时间一起登陆“国家公祭网”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7、邀请了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讲述这段历史

8、号召市民前往公墓进行祭扫,如果实在无法前往,可登录公祭网进行献花。

9、加大宣传力度,渗透社区家庭,发放告家长书,动员家长,共同营造浓厚的国家公祭日活动氛围。

10、有条件的话,组织部分同学去南京参加公祭仪式

11、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向市民宣传。走进烈士陵园,祭拜烈士。

12、在扬州各中小学设立宣传点,从小抓起,勿忘国耻。

13、发动全院同学,自觉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从自己做起,勿忘国耻

14、公祭日出行祭祀尽量做公交车或者步行,减少排气。

15、公祭日为烈士点蜡烛。

16、参观烈士公墓,并注意环境保护,人走不留垃圾

17、在昭文馆集体听报告会,并一起默哀悲惨然后宣誓自强

18、呼吁禁止进行核战争,反对核武器深刻铭记因核战争而引发的人员伤

亡和环境污染,对死难的同胞表示怀念。

19、在公祭日活动中,体现出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恶行,是全世界人们记

住日本人对我们中国的伤害,以及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及环境的恶劣

影响.20、植树活动,每个人写下对国家烈士同胞的缅怀词并挂在树上.21、在蓝天白云下,放飞和平鸽

22、每人认领一棵小树苗,待长成树林后命名为南京林.23、少开一天车,用无烟的天气来祭奠.24、注意大众公祭引发的污染环境问题,提倡文明祭祀.25、宣传公祭的意义,倡导更多人加入.26、参观烈士陵墓勿大声喧哗,避免制造噪声。

27、公祭日横幅标示之类的东西应及时回收,避免造成污染。

28、公祭日当天部分同学可以骑单车去纪念馆,路途中宣传绿色公祭。

29、利用一些干净的废纸自己制作纪念花圈。30、祭祀的花篮回收;

31、尽量不要焚烧纸花;

32、不要踩踏草地;

33、祭祀时要保持安静防止产生噪声;

34、产生的空瓶垃圾袋要及时拾取;

35、乘坐公共交通去祭祀地点;

36、拒绝过分包装,双面使用纸张;

篇8: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自2014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习近平在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二、教材考点链接

1.政治生活

(1)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2)政府依法行政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政府坚持为人民负责的原则。

(3)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

(5)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2.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三、跟踪试题

1.2005年,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这体现了()

A.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解析:题目材料强调了文化的作用,设立国家 公祭日就是为了促使人们以史为鉴,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故选择C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促使人们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这表明()

A.人们的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物质产品离不开精神载体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选项表述错误。B选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应排除。通过建设生态文化 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及开展相关活动来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体现了C选项的内容;D选项谈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材料没有涉及。答案为C。

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 军委主席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材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篇9: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

[关键词]高考公祭日背景教材考点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96

一、历史背景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自2014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习近平在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二、 教材考点链接

1.政治生活

(1)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2)政府依法行政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政府坚持为人民负责的原则。

(3)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

(5)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2.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三、跟踪试题

1.2005年,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这体现了()

A.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解析:题目材料强调了文化的作用,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为了促使人们以史为鉴,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故选择C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促使人们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这表明()

A.人们的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物质产品离不开精神载体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选项表述错误。B选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应排除。通过建设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及开展相关活动来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体现了C选项的内容;D选项谈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材料没有涉及。答案为C。

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材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物质的决定作用,B、C、D与材料没有关系,故选择A项。

篇10:学校国家公祭日方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围绕当前日本右翼的否认历史的资料,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学习,发现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理念以及正视历史的观念。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

南京大屠杀的内容。

【难点】

南京大屠杀的启示。

三、活动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家公祭日图片,提出问题:国家公祭日是几月几日?与哪个事件有关?进而导入新课――南京大屠杀。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初探历史

教师出示日军入侵示意图,提问:南京大屠杀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学生结合教材读图后回答:淞沪会战失败后,日军进一步入侵,南京沦陷。

教师进一步提问:国民党政府做出了哪些反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都重庆。

(二)走进历史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片段,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教材内容,回答如下问题:

(1)南京大屠杀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2)地点在哪里?

学生能够回答:

(1)1937年12月13日开始,持续了四十多天。

(2)地点在南京。

教师继续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片段,提出问题: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哪些暴行?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1)侵略者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用活埋、火烧、刀劈等惨无人道的手段,屠杀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

(2)南京城被洗劫一空,烧成废墟。

(3)侵略者进行杀人比赛。

(4)强迫中国妇女充当日军的“慰安妇”,摧残身心。

篇11:国家公祭日活动总结

今年的12月13日是我国规定的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也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时机。根据县教育局的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学校政教处和团委拟定公祭日期间开展先烈祭奠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

成立本次活动的领导小组:

组 长:张忠文

副组长:孙成成 员:孙峰

崔秀芹

孙巧丽

全体班主任

本次活动由政教处牵头,团总支负责实施、安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广泛开展缅怀祭奠革命先烈活动,祭奠先烈先人、先贤,引导师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为构建和谐学校、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主题 以“勿忘历史,梦圆中华”为主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活动内容

1、以缅怀烈士为主题,广泛开展以“诵千古绝唱、传万缕情丝”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历代名篇佳作活动,追忆先祖,不忘传统,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传承中华美德,让传统美德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2、积极开展以“勿忘历史、梦圆中华”为主题的爱国主义 教育活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升旗仪式、革命歌曲传唱、祭扫革烈士墓及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广大学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努力成才。

3、以网络文明祭祀为载体,倡导开展文明祭祀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捐砖、鲜花、寄语”等活动,组织学生在网进行网上祭奠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发表祭奠感言,表达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文明祭祀宣传活动。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大力宣传公祭日文明祭祀行为,把活动真正做实、做细,通过广大师生的大力宣传,充分带动了家长和身边的人走到烈士公祭日祭祀的行列中来。

上一篇: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优秀班集体、优秀学生表彰决定下一篇:版简单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