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编制方式方法

2024-05-07

规划编制方式方法(共6篇)

篇1:规划编制方式方法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 1总则..........................................................1 2总体规划...................................................1

2.1资料搜集....................................................................................1

2.1.1镇域基础资料.................................................................................................................................1 2.1.2镇区基础资料.................................................................................................................................3

2.2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4

2.2.1文字说明......................................................................................................................................4 2.2.2图纸......................................................................................................................................................5

2.3总体规划的成果........................................................................5

3各项专业规划............................................7

目录 第 1 页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 1总则

1、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提高我省小城镇规划质量,统一规划内容,深度和技术标准,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本导则。

2、主要依据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发的《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和其它相关技术法规政策制定。

3、所称小城镇是指规划期内的建制镇和具有一定区域中心作用在规划期间能达到建制标准的一般集镇。不含规划期末具备设县市条件的建制镇。

2总体规划

2.1资料搜集

编制总体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2.1.1镇域基础资料

1、测绘图纸资料

镇域用图在1∶10000—1∶50000之间,结合镇域范围的大小选择。

2、自然气象资料

降雨、气温、湿度、风向、日照等。

3、勘察资料

(1)水文及水文地质:所在地区主要江河、湖泊水位、流量、流速、正文 第 1 页

共7页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 水质、水量、洪水淹没周期,历史最高洪水位;地下水分布、埋深、水质、储量、单井出水量等。

(2)地质与地震:地质构成、土壤承载力、滑坡、崩塌、溶洞、冲沟、泥石流、地震烈度等。

4、资源资料

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生物资源等的种类、品位、储量、数量、产量、分布和经济利用价值等。

5、经济社会资料(1)经济

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镇域国民生产总值(GDP),一、二、三产业现状,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历年增长情况及发展目标,二产业门类,产销效益及分布,一产业的结构、效益、产业化程度、生产基地分布等。其中镇区部分应单独列出。

(2)社会

包括行政区划建制,村镇数量、规模等级、区域人口数量、构成、人口发展变化情况、人口分布、自然增长及机械变化,城镇化水平、劳动力转移等。

6、镇域基础设施

包括公路交通、水运设施、供水、供电、电信系统,排灌渠道、防洪、防灾等设施。

7、公共建筑(设施)

包括镇域行政、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商业、金融等设施的数量与规模。

8、集市

正文 第 2 页

共7页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 集市的数量、类别、规模、分布、货物交易量及交易额等。

9、人文及自然风景

包括地方文史、文物古迹、民俗文化,园林景区、景点、森林、草场、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10、环保

包括主要污染源分布、污染物排放量、污染指数、危害及治理情况等。

2.1.2镇区基础资料

1、城镇历史沿革、区划变迁、规划编制情况等。

2、镇区地形图(总体布局用图)(1∶2000—1∶5000),航片资料、规划区范围等。

3、人口资料:

(1)常住人口数(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待落户人口、外地单身职工及住校学生),流动人口数(保持一定规模的探亲、访友、出差、旅游或参加短期商贸活动的人口)。

(2)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年龄及职业构成,文化素质,就业及待业情况等。

(3)通勤人口(外地不在镇上居住的职工、学生)。(4)镇区人口机械增长情况。

4、城镇经济资料:包括连续5—10年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等。

5、城镇产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矿企业数、固定资产、主要产品产量、增加值、利税额、职工数、职工收入;农业(镇区):土地、产业结构、农业增加值、农民收入;三产业个数、职工、增加值、利税额、服

正文 第 3 页

共7页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 务范围、存在问题及发展计划等。

6、各类仓库、货场数量、货物储存量、周转量、存在问题及发展计划等。

7、城镇行政、经济、金融、社会团体、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宗教等机构的设置情况,从业人数、规模(学校及医院)、服务范围、存在问题及发展计划等。

8、城镇对外交通运输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站场、客运量、职工人数、经营情况、存在问题及发展计划等。

9、城镇公用工程设施:包括道路交通(道路总长、路网现状、过境交通、停车场)、给水(水厂制水能力、供水量、普及率)、排水(排水设施、体制、污水量、污水治理)、电力(变电站、电压等级、设备容量、年用电量)、电讯(装机、电话数量(含移动电话)、普及率、上网普及率、广播、电视等现状情况及发展计划等。

10、城镇各类建筑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住房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要求;主要公建配置、分布和经营情况。

11、城镇各类绿地、名胜古迹、传统街道、民居等方面的资料。

12、城镇环保、环卫,包括污染源分布、三废排放量、污染指数、噪声源、各种污染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情况。公厕数量、垃圾及粪便处理情况等。

13、防灾资料:包括防洪、消防、人防、地震和其它灾害的危害与防御能力。

2.2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

2.2.1文字说明

1、简述城镇自然、历史、现状特点;

正文 第 4 页

共7页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

2、分析论证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镇规划区范围;

3、原则规定规划期内的城镇发展目标、城镇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4、提出城镇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初步方案;

5、对城镇能源、水源、交通、基础设施、防灾、环境保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

6、提出制订和实施城镇规划重要措施的意见。 2.2.2图纸

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图纸比例为1∶500000~1∶1000000,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区和风景名胜区。

2、城镇现状示意图:图纸比例1∶2500~1∶50000,标明城镇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

3、城镇规划示意图:图纸比例1∶25000~1∶50000,标明城镇规划区和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地、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

4、其他必要的分极图纸。

2.3总体规划的成果

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以下各项:

1、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1)前言:说明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3)城镇发展。

1)城镇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

正文 第 5 页

共7页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 2)预测城镇化水平;

3)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划等级、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城镇; 4)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总体布局; 5)有关城镇发展的技术政策。

(4)城镇性质,城镇规划期限,城镇规划区范围,城镇发展方针与战略,城镇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

(5)城镇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确定人均用地和其他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注明现状建成区面积,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和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

2)城镇各类用地的布局,不同区位土地使用原则及地价等级的划分,城镇中心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3)重要地段的高度控制,文物古迹、历史地段、风景名胜的保护,城镇风貌和特色;

4)旧区改建原则,用地结构调整及环境综合整治;

5)主要乡镇企业、村镇居民点以及农地和副食基地的布局,禁止建设的绿色空间控制范围。

(6)城镇环境质量建议指标,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措施;(7)各项专业规划;

(8)3~5年内的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投放、住宅建设等。

(9)实施规划的措施。

2、城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1)城镇分布现状图;(2)城镇现状图;

正文 第 6 页

共7页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内容与方法(3)城镇体系规划图;(4)城镇总体规划图;(5)各分区规划图;(6)近期建设规划图;(7)各项专业规划图。

3、附件

3各项专业规划

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应包括:道路交通规划、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供电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园林绿化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防灾规划。各项专业规划要相互协调,文本和图纸要符合规定。单独编制的各项专业规划要符合该专业规划的有关技术规定

正文 第 7 页

共7页

篇2:规划编制方式方法

经过李老师的控规讲座从上位规划解读、现状问题分析,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片区整体性控制,街区、地块控制,城市设计,五个层面来剖析整个控规的内容和表达意向。实为我们对控规的理解从整体上有了大致的轮廓。再此我就想从我在规划院实习的这段时间从实际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自己掌握的流程做一个大致的总结,当然肯定有一些不符合规范和错误的方式敬请原谅。

其实,控制性详细规划最最主要的中心任务就是编制一张《土地利用控制图》和各个分图则。而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又会产生很多的图纸,其中有些图纸是必不可少的,如土地利用现状图、用地布局规划图、道路工程规划图、各种管线工程图等,而另外一些则只是为了表达规划意图而作的,如功能结构分析图、道路结构分析图、景观绿地结构图等。

具体规划过程

要开始着手进行这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了,第一步我们要做什么?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的,因此,收集总体规划的资料也是必不可少。这也就是李老师讲的对上位规划的解读。总体规划涉及的内容有很多,而我们控制性详细规划仅仅需要收集其中的几项就够了。一个是总体规划的路网。总体规划的路网是我们今后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路网的基本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路网骨架大体上应该同总体规划的路网骨架相一致,否则就算方案做成了也很难被通过。局部地方路网与 总体规划路网不符的,可以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但应在规划中清楚地说明它对总体规划路网的改动。二个是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功能结构与规划人口分布图。尽管控制性详细规划不用确定整个城市的功能结构,但是对自己规划范围的地块还是应该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科学定位,这个定位必须结合总体规划来确定,不能与总体规划相违背。三个是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图。这个是以后对用地进行规划布局的一个依据。

我们现在手上是“一清二白”,什么东西都没有。很自然我们会想到——收集资料来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对,收集资料就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而资料的有很多,哪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这就要根据我们这次规划的性质与重点、特点来进行取舍了。

我们要为一个城市做规划,不能拍脑袋想,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的,因此现状资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状资料包括哪些呢?社会经济、人文历史、地理地质等都是需要了解的。但从规划的角度来说,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次规划的性质——控制性详细规划——更是微不足道,在总体规划中这些还有一定的重要性。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来说,最最重要的现状资料莫过于现状地形图了。有了现状地形图,我们才能做出现状用地布局图,现状建筑质 量建筑层数评价图等,然后才能对现状用地进行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提出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另外,由于地形图是过去一段时间测绘的,即使是最新的地形图也不 可能包含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我们还需要收集到从地形图测好开始到规划时止的新建用地与建筑的资料,以及已报批但还没修建的用地与建筑的资料。再则就是还应 收集一下现状的人口资料与照片等,这些可以为以后的规划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注:现状资料是所有资料中最最重要的,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上,可以说现状资料准确与否将是以后工作中工作量大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现状资料不准确,将会产生很多的“返功活”,影响工程的进度与效率。现状资料的来源一般是由甲方(当地政府或建设局)提供,但有时甲方提供的信息并不全面,这时就还需要自己动手收集一下,因此跑现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有了现状资料与总体规划的资料后,我们基本让可以开始做规划了。但是,由于总体规划的全局性与概括性,它更多注重的是功能结构的规划,对于用地来说,只是一个大致的用地平衡,即用地的比例分配问题,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地块。特别是对于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它只停留在一个总的指标上,而对于各项具体设施没有说明,即使有说明的也只是按照一个理论上的标准确定的,与现实中存在很大的出入。因此,除了这两种资料外,我们还需要收集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各个单位 的具体部门意见与发展计划,以此来作为我们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点——强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也正是体现在这个方面。这些单位包括:一是建设局和国土局。各个单位的征地与买地换地,都要在建设局和国土局进行报批,因此,这里的用地资料应该是最多的。并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做好之前,根据各个城市的不同,当地的建设主管部门会有一个非正式的规划控制管理依据,以此来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没做好之前这 段时间的报批工作。比如我们这次利辛县建设局就提供了一份他们的“现状控制路网”。在总体规划做好,而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没做好的这三年里,它们就是以此来控制和管理城市的建设的。因此这个路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二是教育局。教育局掌握着 全县所有学校的资料与发展计划,他们对于整个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情况应该是最了解的。而且中小学的布置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内 容,在我国当前科教兴国的战略大背景下,对学校的规划更应成为重中之重,因此详细全面地收集教育主管单位的意见更是必不可少。三是卫生局。在卫生局主要收集的是医院的现状规模以及今后的发展要求与计划。这是三个最主要的单位,另外还应收集环保局、园林局等单位对于各自部门的发展计划与要求等。此外,对于老 城区而言,还有一个特殊的资料,就是各个要搬迁的政府单位的搬迁意象与说明。比如对于**县而言,大部分的单位是要搬迁至北部新城的,因此这此单位搬迁后的用地权属怎么解决就是一个问题,而有些单位,如教育局,是不搬迁的,而且现在正在重新装修,因此在规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

虽然说这些当地单位的意见资料只用来作为我们规划的参考用,但是收集它们仍是有必要的。困难的是这些资料比现状资料与总体规划的资料都难收集的多。在有些管 理较好的城市可能由政府出面收集好了一下子就提供了,而管理差的城市就很困难了,这时可能就需要麻烦一下,自己动腿,一家一家的亲自去跑了。如果不幸这样 地话,做好心理准备——工作量会增加很多!

另外,从工程上来说,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对区域内的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的进行明确合理的规划,因此,收集这方面的工程管网资料也是必 要的。这方面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现状管网的走向,总体规划的管网布置以及当地相关部门(邮电局、水厂、燃气公司等)自身的发展计划等。以上就是我们所要收集的资料(见第一部分)。这一步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资料有了,又该干什么呢?有了资料当然还需要分析资料,根据 资料,再结合现场堪探的实际情况,找出现状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作为我们今后规划中重点要解决的对象。比如我们这次做利辛县规划,根据 资料与现状,我们提出下列几个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地布局上,用地功能混杂,工业用地分散,尤其是底商上住的形式普遍存在,相互干扰大,城市环境受到影响,土地的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社会、经济效益低下。

2)对外交通对城市干扰大,**路、2**国道既是对外公路,又作为城市干道,两种功能必然互相矛盾和影响。道路系统不够完善,未形成完整的主干路网络,也没有次干路与支路网的支撑,并且T字口,锐角交叉口太多;缺乏公共停车场,汽车沿街停放,既影响交通,又影响环境。

3)护城河破坏、污染严重,既影响环境与市容,又为防洪防灾埋下严重隐患。

4)城市景观风貌较为平淡,缺乏亮点,尤其反映城市个性的干道景观和滨河景观特色不鲜明;绿化与公园用地严重不足,从现状用地统计表上得知绿地指标为0,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与休息质量。

然后,我们根据总结出来的这些问题提出了我们这次规划的重点:

1)调整城市用地功能和结构。城北新区的建设为城市功能和用地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结合旧城调整后的功能定位——商贸、居住、文化——进行用地结构调整,整治环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旧城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水平。

2)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一是处理好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关系,使之相得益彰。二是城区内部道路以优化系统为主,近远结合,重点对过多T字口、锐角交叉口进行改造,长远控制,相机改造,以较少的代价达到优化城市道路网系统的目的。

3)整治护城河沿岸环境。结合护城河两岸的用地功能和文化内涵整治河道,规划滨河路,治理污染,使规划后的护城河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根据利辛县城特点,绿地系统以滨河绿地,小块街头绿地及山坡绿地开发为主,因地制宜地优化城市绿地系统。

5)确定合理的城市建设控制指标。本着利于城市环境景观塑造,增强开发建设的可操作性的原则,对不同城市地段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的控制指标,既要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又要使规划管理实施有可操作性。

然后,当资料有了,问题也明白了,规划的重点也清楚了,现在来开始我们的规划就可以做到丛丛容容,有理有据,有的放矢。下面就谈谈具体的规划操作。

规划具体操作的第一步该如何着手呢?这里,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两种选择——路网或是布局。应该先路网还是先用地布局,其时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其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者往往是交替进行,同时开展的。我们这次规划的思路就是“以路网依托,确定功能结构”。因为总体规划的路网已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的,我们就可以参照总体规划的路网,然后再结合利辛县建设局提供的现状控制路网,可以初步定下最主要的主干路网,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心三片”的功能结构与各片的功能定位,解决了规划的第一个重点——调整城市用地功能和结构。

功能结构确定下来以后,再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与要求,往下深化路网,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明确各个道路的等级与功能,最终形成规划路网。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流动过程,它需要在这期间不断地进行反复的对比与调整。比如说我们这次规划确定路网的一个基本思路是:以总体规划路网与建设局提供的现状控制路网为依据,再结合现状路网与现状建设的实际情况,包括现存建筑质量较好的高层建筑,新建与在建道路与建筑,未建但已报批的用地与建筑,单位的已征用地 等,经过路网成本与效益的比较与分析,最终确定规划路网。至此解决了我们规划的第二个重点——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值得说明的是,路网的确定并不是经过一次这样的分析与比较就完成了的。还需要向甲方汇报,听取甲方的意见与要求,回过头来再来修改路网。这 里面就必然产生一个工作重复的问题。因为向甲方一次并不能仅仅汇报一下路网,还必须将用地布局规划,道路管网工程规划也连带汇报,因此,当有路网的改动时 必然引发用地布局与其它工作的返功与调整,这些重复的工作都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这次规划,我们在确定路网的同时,结合利辛县城的实际与特点,按照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特色的原则,把护城河整治作为规划的重点,重新规划了河道的走向,适度加宽,沿河两岸设置滨河绿地,作为城市的公共休闲开敞空间,并沿河道规划设置了滨河路,加强护城河周围的配套设施建设,以此解决了第三个重点——整 治护城河沿岸环境。这也得到了利辛县政府的肯定。因为目前护城河周围环境恶劣,房屋破旧,居民大都是没钱的穷人,照此下去,这个地段极有可能发展成贫民窟 的危险。并且这个地段由于配套服务设施过差,很多年都想买都买不出去。这次整治一方面可以消灭贫民窟,提高城市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发地价的提升,带来 经济效益,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

接下来,路网确定了以后,就可以进行地块的用地布局填充。进行用地填充,要依据总体规划,但总体规划过于笼统,与现实情况出入较大,因此还需要充分结合现状以及收集来的单位搬迁与否的资料,进行合理的用地布局。此外,结合现状地形与绿化景观设置的要求,尽量将山头或陡坡的用地规划为大面积的公园或绿地,在主要的景观大道旁规划十米以上的绿带,再在适当的地方 布置街头和居住小区绿地,以此形成点、线、面一体的绿地景观系统,解决了第四个规划重点——加强城市绿 地系统建设。进行用地布局的同时,按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服务半径与规模大小要求,再结合收集来的学校、医院等部门的规划要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最 后完成整个地块的用地填充。用地布局完成以后并不是马上就进行各个地块的控制指标的规划,因为这个方案并不是最终成果,可能还要修改,这时仅仅需要大范围 地分区地设定一个控制指标。然后向甲方进行正式的方案汇报,当方案正式通过以后,再按照城市设计的空间要求与地方政府的意见来逐个逐个地确定各个地块与分 地块的控制指标,最后完成这张最重要的土地利用控制图,解决了第五个规划重点——确定合理的城市建设控制指标。

以上是我做控规的一些经验结合李老师的控规讲座内容的一些个人感受。希望在以后的道路上无论是做控规还是总归都能以正确的方法加上正确的规划理念进行编制。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个问题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个问题:(1)如何认识控规与总规的关系(2)如何认识控规的频繁修改

(3)如何认识控规的“全覆盖”

一、如何认识控规与总规的关系(1)职能上的关系

总体规划:关注总体、全局、战略、长远;

控制性详细规划:关注具体、局部、行动、近期。

总体规划:将政府和公众对城市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未来20年城市发展建设的蓝图。通过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控制范围等,调控城市整体长远可持续发展。

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了使蓝图变成现实,使建设者、管理者和公众明晰如何实施、管理和监督蓝图的实现过程,为蓝图中每一块土地设定的具体的开发控制准则。调控目标是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的规范、有序、集约、高效。控规既承担落实总规的任务,也承担着对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进行指导和控制的任务。

(2)制定上的关系

1)控规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不得突破总规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控制范围;

2)控规确定的地块主要功能和用途,要符合总规的功能和布局要求;

3)控规既是总规内容在具体地块上的进一步深化落实,也是在调控要求上的延伸和拓展。

在制定的内容上,控规不是总规内容的简单深化和细化,而是要补充完善很多总规调控要求之外的内容。(3)修改上的关系

作为控规的上位规划,总规修改后,控规可以进行相应修改;

1)“控规修改”不允许导致“总规强制性内容的修改”,在涉及有关强制性内容时,修改总规是修改控规的前提。或者说:不能通过控规修改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损害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控规修改在不涉及总规强制性内容时,可以在不修改总规的情况下,按程序先行修改,以保证兼顾公正和效率。比如一类居住用地改为二类居住用地,或商服用地改为居住用地等。

二、如何认识控规的频繁修改

对于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控规频繁修改现象,至少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控规制定科学性不足。总规批准后,就盲目追求一次性全覆盖地完成控规的制定。规划编制单位对现状调查不深入,对控规涉及的问题研究不透彻。二是:控规制定没有建立起因应城市发展需求变化的动态适应机制,一些城市的控规批完后就束之高阁,没有及时进行动态维护、更新管理,无法适应城市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

三是:利益主体逐利行为导致的控规修改,这也是城市规划专项治理的重点。四是:对“什么是控规修改”存在模糊认识,既有法规没有对哪些内容的修改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控规修改做出明确规定,由此导致很多地方把所有控规内容的变动都界定为“控规修改”。

总结来说,目前的“控规修改”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针对原方案未预见到因素的自我完善; 2)针对原方案局限性和错误的修正;

3)土地利用和项目建设利益驱动下的修改。

三、如何认识控规“全覆盖”

按照《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应覆盖规划区内的全部规划建设用地,以保证土地利用和项目建设有规划可依,也就是控规需要“全覆盖”。

但法律对如何实现“全覆盖”并没有做出规定。在目前各地关于控规编制的实际做法中,有几种常见做法:

(1)一次性编制,一次性审批。总体规划批准后一次性把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规编制完成,一次性审批;(重庆等)

(2)分期编制,分期审批。根据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需求,分期、分批地编制审批。(大多城市目前的做法,跟着用地和项目走)

(3)一次性编制,逐步深化,分期审批。总体规划批准后,着眼于城市整体,把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全部纳入控规编制考虑范围,但对近、远期开发地块采取不同的编制深度,根据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实际需要,逐步深化,分期、分批进行审批。(深圳)

(4)分层编制,分期审批。总体规划批准后,先把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一次性编制完成单元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和“四线”等控制要求,然后在单元规划的基础上,再根据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的需求,分期编制审批地块层面的控规。(北京、上海、武汉等)(5)优势和弊端比较: 1)一次性实现全覆盖

优势:一次性实现控规全覆盖,保证了“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的落实,总规对城市整体性的控制要求容易落实。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或镇,比较适宜采用。弊端:过度超前,对中、远期用地的控规要求,到实施时不适用,结果是频繁修改规划,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损害。2)分期编制、分期审批

优势:主动性强,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紧密,对具体地块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实施的规划控制要求容易实现。弊端:对城市整体性规划控制要求的落实和体现不够,更多地关注“局部地块”,缺乏对城市整体和各片区功能、容量、风貌控制等的系统考虑。3)一次性编制、逐步深化、分期审批

优势:一次性编制,有利于落实总体规划对城市的整体控制要求;在内容深度上逐步深化,有利于根据城市发展建设的推进,逐步深化落实土地开发和项目建设要求;分期审批可防止过早定案导致规划脱离实际要求情况。

弊端:技术队伍要求高,投入大。需要有特定的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对控规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评估、维护和修改,进行全过程、持续性的投入。4)分层编制、分期审批

优势:既有利于总体规划整体性控制要求的落实,又有利于提高规划的适应性,避免频繁修改。劣势:增加了一个单元规划的编制工作层次,增加了工作量,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没有必要;作为一个工作层次,由于没有法律规定,对单元规划的定位不易把握,个别城市存在以单元规划替代控规的倾向。

篇3:规划编制方式方法

关键词:ERP环境,生产计划方式,生产规划

1引言

企业是国民财富的根本来源,生产规划正是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20世纪90年代,ERP系统就是应制造业生产系统的需要而产生的。在ERP系统中,计划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计划:需求计划和供给计划,可以划分为五类:经营规划、生产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这其中生产规划在企业的经营战略计划过程和详细计划执行过程之间起到关键的连接作用,它管理着企业中所有其他的计划,并把经营和财务规划与主生产计划连接起来,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ERP系统的主要输入数据。

生产规划的任务是根据经营规划的目标,确定企业的每类产品在未来1~3年内,每年及每月生产多少产品以及需要哪些资源等。在ERP计划管理中,销售规划和生产规划(或产品规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在市场经济以销定产的环境下,生产规划与销售规划时常要保持一致,所以合称为“销售与运作规划”,也称为生产规划。生产规划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更高的清晰度以及较好客户的服务水平。

2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方式

根据生产制造的目的和对客户响应的提前期不同,企业的生产计划可以分为面向订单生产、面向库存生产、面向订单设计和面向订单装配四种。

1面向订单设计(Engineer-to-order, ETO)。ETO是指接受客户订单以后,按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定义并设计工艺, 以工程项目来组织生产,通常也叫做工程生产。ETO首先要定义产品规格,再开发物料清单,如:房屋、造船等,一般适用于复杂结构产品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提前期较长, 整个交货提前期包括设计时间、物料采购时间、生产时间和发货配送时间。

2面向订单生产(Make-to-order, MTO)。MTO是指产品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但生产所用的原材料还没有采购, 客户必须等待采购进货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交货提前期包括物料采购时间、生产时间和发货配送时间。

3面向库存生产(Make-to-stock, MTS)。MTS是指在收到客户订单以前,就已经安排生产,企业具有较高的库存水平,可以直接对客户发货。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会出现生产重复产品,采购重复原材料,企业着重于投入与产出的控制,其产品生产提前期较短,低于客户交货周期的产品。 MTS所生产的产品直接存放在仓库里等待客户订单,在四种生产计划方式中其交货期最短。

4面向订单装配(Assemble-to-order, ATO)。ATO是指在生产的最后阶段,用仓库里存放的通用组件和零部件装配来满足客户订单需求的产品,这些通用的零部件是在客户订货之前就已生产并储存在仓库里,收到客户订单后,直接装配成最终产品。下图1表示的是四种生产计划方式下对客户响应的提前期。

大多数制造企业既有面向订单生产又有面向库存生产。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供需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开发初期,一般是针对某个用途或用户设计的,属于ETO生产方式;当产品逐渐发展,用户数较多时,可以采用了MTO方式;当产品形成系列后,品种多样, 可供客户选择的余地较大能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时,将以部件和组装件生产为主,最后组装销售,形成了ATO方式;产品成熟后,需求旺盛,企业来不及生产时,就要逐渐转变成MTS方式;最后当产品进入衰退期,就又回到MTO方式。 因此,同一类产品,不同的产品阶段和不同的客户服务策略将导致企业选择不同的生产计划方式。

3 MTS和MTO生产规划策略

在ERP系统的五个计划层次中,经营规划和生产规划是带有宏观规划性质,是基于对市场预测和经营目标的分解。 生产规划的时间跨度较长,计划展望期至少为12个月,同时滚动地制定产品族的生产率水平,生产计划也随着季节而浮动。高效的生产规划可以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维持和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

3.1生产规划策略

生产规划是企业经营规划的细化,是对某一产品族制定生产率水平,在生产过程中它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在计划展望期内某一产品族分解后每种产品的生产量是多少?二是生产这些产品需要多少资源?三是生产车间或工作中心的生产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生产负荷的需要,如何平衡?与生产规划同时运行的还有资源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在MTS和MTO生产方式下,制定生产规划的依据包括销售规划、 供应商供货计划和生产能力、当前的和所希望的库存量水平或未交付客户订单量。

在MTS生产计划方式下,企业会根据仓库的库存量水平来确定生产率水平,生产规划量可以表述为:生产规划量= 销售规划量+期末库存量-期初库存量。

在MTO生产计划方式下,根据当前和所期望的客户订单交付率来控制生产率水平,生产规划量可以表述为:生产规划量=销售规划量+期初未交付的订单水平-期末未交付客户订单水平。

按照上述公式,可以确定计划展望期内生产规划总量, 确定每月或每个季度(每个时区)的生产率,从而确定生产规划所采用的策略。

1追逐策略。追逐策略是指企业在较短的时区内生产产品的数量始终随着市场上需求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以需定产。 在采用追逐策略情况下,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满足高峰期的需求,有些企业不得不在高峰期雇用和培训员工, 在淡季将解雇这些员工,而有时又不得不增加额外班次或者加班,这都将导致企业的运作成本增加,优点是企业的库存量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降低了库存管理成本。

2均衡生产策略。均衡生产策略是在较长的时区段范围内,按市场总需求在各个时区内的平均值安排生产计划。这种生产策略保持了企业均衡的生产率水平,但在需求旺盛时会造成缺货现象,在需求淡季又会造成库存积压,增加了库存管理成本。

3混合策略。混合策略是前两种的综合,在每隔几个时区内找出使生产总成本最小的策略组合,以提供所期望的服务水平来满足财务和市场计划目标[1]。

在MTS生产方式下,制定生产规划要考虑开始库存量, 以及计划展望期末高层领导所期望达到的库存水平。在MTO生产方式下,生产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期初和期末的客户未交付订单量,生产规划量按事先制定好的客户服务水平控制未交付订单的数量。要把库存水平和客户服务水平与物料采购计划、分销仓库需求、企业内厂际订单等信息结合在一起, 建立关于产品族的生产率[2]。

3.2生产规划编制过程

生产规划报告一般由销售规划、生产规划和库存或未交付订单计划三个部分构成。销售规划中主要包括对市场的需求预测和客户的销售订单。生产规划包括生产车间的生产率水平、过去多个时区生产车间的表现能力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库存计划和未交付的客户订单计划表明过去的库存水平和未交付的客户订单情况以及未来要达到的管理水平。

生产规划的编制过程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1收集信息。生产规划的编制信息分为需求信息和能力信息,其中需求信息由市场、工程、计划和仓库等部门提供, 如销售预测和销售订单。能力信息由生产、采购、财务和工艺设计部门提供。需求和能力之间的平衡对生产规划的编制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生产规划的可行性。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能力需求计划来对生产规划进行验证。

2制定生产规划大纲初稿。生产规划大纲初稿可以反映计划展望期内的每一时区上的生产数量,制定时应考虑需求/ 预测、生产状况和库存水平三方面因素的平衡。首先考虑的是平衡的生产和可变的库存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生产平衡的同时,可以改变库存水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这样会导致某些时区供不应求,某些时区却供过于求。第二个考虑的是可变的生产和平衡的库存,在保持库存平衡时考虑改变生产以满足需求,这样可以使库存或缺货损失最小,但生产不均衡,有时紧、有时松,执行难度较大[3]。

3确定资源需求和能力计划。资源需求和能力需求计划回答了如下三个问题:生产产品需要多少资源?需要多少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和需求之间如何平衡?通常可以用如下方法来进行平衡:增加原材料储备,雇用更多工人,安排工人加班,部分产品选择委外加工,购买新的设备,改变生产工艺过程等。

4生产规划定稿。经过生产能力和和需求平衡之后的生产规划要由多个相关部门进行审定同意,由市场、工程和财务部门审定需求和销售预测数据,由生产、采购、财务、工艺和设计部门审定生产能力数据。若资源和能力数据能满足经营规划中的市场需求目标,则不需要调整生产规划量,一般在制定生产规划时对能力会保有一定的余量(±20%)[4]。

5批准生产规划。生产规划是对经营规划的分解和细分, 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规划目标的达成,所以最后要有公司管理高层领导审核批准。正式的生产规划将成为编制主生产计划的依据。生产规划的编制过程如图2所示。

4 MTS和MTO生产计划方式下生产规划的编制

4.1 MTS环境下的生产规划

在MTS环境下编制生产规划,目的是使生产满足预测需求并保持一定的库存量,以此来确定月生产量和年生产量。 若库存水平比上一年度高,则应在每个时区内增加生产规划量,反之,则要减少时区的生产规划量。如:假设某工厂生产规划的计划展望期是1年,按月设置时区,某产品X年末库存是500台,当前库存为1500台,拖欠客户的订单数量为600台,市场部预测X的年销售量是1800台。根据这些数据,编制的生产规划如下。

1数量平均分配到计划展望期内的每个时区,得出每月150台。

2计算期初可用库存量,期初可用库存量=当前库存量 -拖期未交付客户订单量=1500-600=900台。

3计算期初和期末库存变化量,期初和期末库存变化量 =期末库存水平-期初可用库存量=500-900=-400台。

4总生产规划量。总生产规划量=计划展望期内预测销售量+期初和期末库存变化量=1800+(-400)=1400台。

5把总生产需求量按时区分配在整个计划展望期内,一般要均衡安排生产,即每月的生产计划量保持一致。生产规划如下表1所示。

(单位:台,库存改变:-400,总生产量:1400)

注:某一时区可用库存=本时区内预计库存初值+本时-本时区销售预测量。

4.2 MTO环境下的生产规划

在MTO环境下编制生产计划大纲初稿,生产率水平与客户未交付订单水平相关。如果要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降低未交付订单数量,则要增加生产规划量,使生产能够满足预测需求量和拖欠的订单量。如:假设某工厂某产品Y,计划展望期为12个月,按月划分时区,要求期末未完成交付的客户订单数量为1000台,当前未完成交付的客户订单为1200台,计划展望期内预测年销售量为1800台,则根据上面数据编制生产规划如下。

1把预测销售数量1800台平均分配到计划展望期的各个时区内,每月150台。

2按客户的交货时间,按时区分配该时区需要交付的客户订单数量。

3计算期初和期末未交付客户订单的改变量。期初期末未交付订单改变量=期末未交付订单量-期初未交付订单量 =1200-1000=200台。

4计算计划展望期内总生产规划量。总生产规划量=计划展望期销售预测量+期初期末未交付订单改变量=1800 +200=2000台。

5平均分配各时区的生产规划量,月产量应满足当月的拖欠量,并保持均衡的生产率。生产规划如下表2所示。

(单位:台,未完成订单的改变:200,总生产量:2000)

注:某个时区未完成交付订单量=上个时区预计未交付+本时区销售预测量-本时区生产的规划量。

5结束语

篇4:规划编制方式方法

关键词:地下空间 总体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1、前言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使得城市用地不断扩展,但是用地的扩展远跟不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 因此,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纯规划地面以上空间的模式也逐步被突破,更加重视地上、地面、地下三维立体空间和谐发展的规划模式。作为指导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龙头”地位的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也将逐步提到议事日程。

2、地下空间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地下空间规划现状

伴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相关规范纷纷出台。如1997年12月施行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2006年4月施行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也明确提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区规划应当“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可见,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杭州、青岛等20多个城市编制了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有效地规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许多城市结合城市中心区改造和新区建设编制了地下空间详细规划,如北京的中央商务区、中关村西区、奥运中心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区等,对该地区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起到了有效控制和科学引导的作用。

2.2存在问题

(1)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指导

在我国的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的编制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相关技术要求和规定,但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规范和指导却相对滞后。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内容只进行了原则性讲述,没有对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提出更为详尽的要求。

(2)规划组织编制主体不明确

我国的相关规划法规、规范,均未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组织编制单位和编制主体提出明确要求,以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出现编制主体不一的现象。

(3)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内容需规范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需要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如果不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内容进行深入研讨,规范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内容深度,将会出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无序现象,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有序使用。

(4)规划编制内容度不明确,不利于城市规划管理

目前,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在编制内容、深度、方法等方而存在较大差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侧重点不,这不仅影响了下一层次规划的深度和要求,同时也对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利用及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不利。而且很多城市只重视总体规划层面的地下空间规划,缺乏对详细规划层面的研究,造成缺少直接指导规划管理工作的依据。

3、基于不同规划层面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方法

3.1总体规划层面

(1)规划要求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随同总体规划一并报批。具体要求:要提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和建设方针,研究确定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规模、总体布局与分层规划,统筹安排近期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设项目,研究提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远景发展规划,制定各阶段地下空间资源,发利用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步骤和措施。

(2)规划内容

1)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在对现有地下空间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地下空间资源做出评价和预测,作为地下空间布局和选址的依据。

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战略。要根据城市性质特点、规模、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等条件合理确定地下空间的开发思想、开发重点、开发区域、开发规模、开发层次、开发模式等等。

3)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层次、内容、期限。应分别对地下空间的浅层、中层和深层制定近期和远期开发利用规划图,要区分工程的用途及开发利用的期限。

4)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各专项设施的系统规划与整合。

5)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评价。

6)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施步骤、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3.2详细规划层面

详细规划阶段又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3.2.1控制性详细规划

(1)规划要求

地下空间控规的编制应以城市地面总体规划、地面控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等为编制依据,以对地下土地开发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地下空间开发功能、开发强度、深度以及划定不宜开发区域等,并对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提出指导性要求,作为地下空间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地下空间修规的编制。

(2)规划内容

1)土地使用控制和容量控制

地下空间的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开发功能、开发强度等方面作出的规定。如需将一些地下空间限制开发区(文物区、地质不利等不宜开发区域)在控规中用图则的形式标明其范围。

地下空间土地容量控制可分为刚性控制和弹性控制。其刚性控制内容为用地面积、用地界限、地块划分等控制性指标;弹性控制内容为用地性质、土地使用相容性等控制指标,基本属于规划用地管理的内容;另外为调控地下空间产生的人流、车流等对城市地面产生的影响,需要对地下空间开发强度、项目开发深度进行刚性控制。

2)配套设施控制

地下空间配套设施包括公共设施配套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配套设施的建设规模应按照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作出的规定执行。

控制方式也可以分为刚性控制、弹性控制。刚性控制,即在规划中尽量做到定量、定位、定性控制,主要针对轨道交通设施、公共交通换乘站点、停车场地及停车泊位、地下公共设施、地下市政设施以及人防设施等方面进行控制;而弹性控制,则是针对现阶段开发过程无法实现,但在未来有可能做到的问题,或者由于市场变化带来的调整而做出的规划控制,并提供设计框架和竹理准则,如地下步行系统和静态交通系统的控制。

3)建筑建造控制

地下空间建筑建造控制是对地下构筑物布置和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做出必要的技术规定。其控制内容为地下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相邻地下建筑间距控制、地下建筑与其它地下构筑物间距的规定、建筑层高以及地下出入日、连通道的数量泣置、宽度等控制指标。

4)城市设计引导

城市设计引导则是通过一系列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甚至具体的空间设计示意,对地下建筑空间组织、内部环境設计等方面进行引导性控制。其内容包括开敞空间、通风井、采光窗、可识别标识系统、其它附属设施配置要求等引导性指标。

5)城市开发建设的运行与管理

地下空间控规控制与引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城市开发建设的运行与管理,因此地下空间开发的控制指标中就需要涵盖规划管理与实施层面。开发管理指标主要包括规划管理方式、管理制度、投资政策、建设方式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控制引导内容。

3.2.2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

(1)规划要求

在编制城市重要地段和重要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应同步编制地下空间修建性详细规划,落实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

(2)规划内容

根据上一层次规划要求,对规划范围内的地下空间平面布局、空间整合、公共活动、交通系统与主要出入(连通)口、景观环境、安全防灾等进行深入研究,协调公共地下空间与开发地块地下空间、地下交通、市政设施、人防设施等之间的关系,提出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规定。

4、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是指导城市地下空间合理有序开发的关键,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地下空间具有不可复原性的特点,一旦开发出现失误,将对城市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在理顺相关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为基准,以规划为依据,在相关责任主体的管理、协调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能够真正走向有序。

参考文献

[1] 汪瑜鹏,尹杰.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下的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初探-以武汉市武泰闸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1(4)

[2] 何世茂,徐敏.走向有序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规、规划、管理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09(8)

篇5:规划编制方式方法

(2002-10-29 16:34:07)

【摘要】以正在进行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为例,从技术路线,工作方法等方面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法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南京

THE DISCUSSlON ON THE APPROACHES FOR THE DRAFTlNG OF THE CITY MASTER PLANWITH NANJlNG CITY AS THE CASE

ZHOULan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ological approach,methodology used in the working out of the master plan with the readjustment of the new round master plan for the city of Nanjing as the case.KEYWORDS: city master plan;Nanjing

【中图分类号】TL1984.11

【文献标识码】B

1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相继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大多数城市而言,1980年代的总体规划是规划事业逐步恢复后的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解决了当时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无问题,但更多地体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1990年代的总体规划则明确了进一步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性质、规模、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安排,实践证明,它对中国城市1990年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战略指导作用。南京的情况也不例外,1990年代初,南京和北京、长沙一起成为首批获得国务院批准总体规划的城市,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当时确定的近期(2000年)规划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虽然199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尽可能多地考虑了改革开放深化后的城市发展要求.但是历史的回顾表明:我们国家在这近10年间发生的许多变化还是超出了规划的预期。反映在:(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程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许多依据当时国民经济计划的规划条件和内容发生了变化;(2)国有企业的改革速度、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反映在城市空间上,表现为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变化速度和进程超出了规划预期;(3)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新的改革措施引发了城市社会的一系列新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当时的规划无法预计到的;(4)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超常,彻底改善了1990年代初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5)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也超出了当时的预期,一部分首先富裕起来的人们产生了对第二套住房、私人小汽车等的需求……。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2001年3月出台的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己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预计一批发展条件好的城市将出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对于大城市而言,原来发展受到束缚的条条框框已经逐步撤去……;从更加宏观的国际层面来看,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增强,科技和信息革命发展迅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的城市发

展既带来新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

面对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站在21世纪的新起点上,不少城市又开始着手编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

2对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的认识

1980年代、1990年代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基本上是在城市规划圈内展开的,往往是由地方规划部门完成或委托其他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当时关注城市规划的人士基本上限于圈内的专家学者,总体规划在经过专家论证后,在报人大审查、政府审批时往往也不会引起社会认真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

而现在编制城市规划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已经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规划被冠以“龙头”的地位,各界对城市规划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10年前,各界对城市规划的期望值也远远高于10年前。根据我们在开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之前召开的征求市政府、人大、政协、相关部门和普通市民意见的座谈会纪录,社会各界对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归纳起来有:

·总体规划要研究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要研究国家、省、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走势;

·要研究南京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影响,要研究知识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的影响;

·要研究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如何提高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和城市竞争力的问题;

·总体规划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从区域角度研究问题,要考虑南京与上海的关系;

·规划要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要保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空间和弹性;

·城市规划应该特别重视老百姓的利益,对于那些容易被市场经济发展所侵占的部分,比如绿地、历史文化资源、公共设施等要做严格的规定;

·规划要重点研究确定影响城市百年发展大计的重大基础设施安排,比如地铁、高速公路网络、区域性重大设施等等;

·要强调研究并在规划中落实保持并发扬光大南京城市特色的部分;

·规划要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规划要有超前性,要提前考虑人民群众对第二套住房、汽车的需要;

·城市规划不仅要研究城市合理布局等静态问题,更要研究规划的实施问题和政策保障问题。

……

这些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各界对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期望,从问题的涉及面来看,它们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传统的空间和土地利用范畴,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许多方面;从空间地域上讲,要求规划跳出城市,从宏观的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发展问题;从规划内容上讲,意见既涉及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也有城市规划的具体问题如交通、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特色等各方面要求。

与这些内容深度要求并行的是时间的要求,中国城市快速变化的背景对现行总体规划的编制周期和时效性提出了挑战,今天的城市已经无法再像过去一样等待三年五载才有一个基本成型的规划。综合考虑南京各方面的意见和情况,我们确定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工作计划。这一时限对于规划工作者来讲可能已经是最短的了,但对社会来讲,同中国今天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节奏相比,似乎周期还是太长。

时间的规定性加上内容深度的要求构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背景,同时不应忘记的还有总体规划本身也是一项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的工作,《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二条中虽有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或局部调整的审批程序规定,但是在《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对于如何调整、如何修订、调整修订与新编工作有何差异等具体问题均没有涉及。从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的改革角度看,1990年代以来,国内有大量文章探讨了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的改革思路,但是真正按照改革思路完成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例并不多。

前不久,广州市采用战略规划咨询的形式对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的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根据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形势,以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形式探讨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南京的情况不完全同于广州,具体体现在:(1)城市规划区范围无重大变更;(2)当时提出的“跳出主城,在更大的都市圈范围来解决南京城市的发展和保护问题”的思路是富有预见性和创意的,现行总体规划因此被评为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从实践的情况看,现行总体规划的总体空间布局框架也是符合南京城市发展的实际特征和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完全跳开现行总体规划架构的做法并不符合科学规划的精神,也不利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的延续性,从圈外人士对城市规划的认识程度来看,总体上他们对城市规划了解不多,但是总体规划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其重要性却得到广泛认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将此次南京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定位在:在现行总体规划的架构中进行有的放矢地调整。3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

在1980年代、1990年代开展城市总体规划时,各城市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新编城市规划的方法,对于原有规划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城市实际发展状况与原有规划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等都缺乏系统的分析,这样编制出来的规划就缺乏实证研究的基础,规划的内容和对策就容易缺乏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开展这次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进行了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分析研究。实践证明: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我们后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比分析1990年和2000年城市现状,我们更科学地了解了城市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通过城市实际发展状况与现行总体规划目标和内容的比较,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了规划与现实的差异;通过深入分析规划与现实的差距,我们更明确了规划调整的重点和内容。此项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界定规划合理的部分(应该延续保留)、不合理的部分(应该及时调整)和规划不足的部分(需要新增和补充),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新规划中及时调整。由此看来,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有必要先行开展对现行总体规划的实施回顾与评价工作。

通过实施回顾评价,我们还发现现行总体规划在城镇空间格局、基础设施安排等传统空间规划领域方面较为成熟,规划实施的实际效果也较为理想;但是对于空间背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城市化规律、城市规划的实施机制和政策研究等较为薄弱,从而导致了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脱节,这一问题在城市发展迅速、变化活跃的时段,显得尤为突出。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在开展这次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确定了加强前期研究的技术思路,这一思路同王宁同志提出的总体规划改革应“深化在研究、简化在编制、强化在实施”(玉宁,2000)的想法基本一致。

我们先后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市委政研室等研究单位合作进行了《南京区域发展定位研究》、《南京人口与城市化水平研究》、《南京经济发展问题、趋势和对策研究》、《南京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研究》、《南京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南京城市空间特色研究》;并利用现状调查和航片卫

片资料开展了《南京九十年代城镇用地发展研究》、《南京主城合理容量研究》以及《南京城镇发展方向优劣势分析》;在这些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还特别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了《南京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南京的城市发展问题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它们为这次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4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一一开门规划

如前所述,1980年代、1990年代初社会对城市规划的关注不多,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的过程基本上属专家咨询、领导决定。而由于行政领导的更换,继任的领导在说“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时也许已经并不了解总体规划的内容了。我们在回顾反思现行总体规划的实效性时,一个深切的认识就是当时的规划基本上是圈内人的选择,并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对城市发展未来的集体意志,这样自觉执行规划、实施规划的社会环境就无法形成。

现在城市规划已经得到各级政府领导前所未有的重视,房地产制度的改革深化则使每个老百姓、法人单位的自身利益与城市规划的导向密切相关,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已经无法闭门造车地规划;从规划的实效性角度考虑,城市规划尤其是总体规划决不能仅仅是规划部门的规划,而必须成为反映集体智慧、利益和意志的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开展这次总体规划时确定了“开门规划”的工作方法。

“开门规划”的工作方法既反映在打开学术大门、引入多专业多学科和多家研究单位参与规划,更反映在向社会敞开城市规划大门。在此轮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在各主要阶段引入市区县政府、相关专业部门、普通市民等角色参与规划的做法:在规划编制开展的前期,我们听取了市长、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省长等领导对南京城市现状和发展的认识,听取了市辖各区县政府对城市和所在地区的发展设想;征求了计委、经委、建委、交通、环保、文物、市政公用、文教体卫等各个相关专业部门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认识;召开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座谈会听取意见,为了进一步拓宽听取普通市民意见的渠道,我们还利用城市规划展览馆征集市民意见,并从观众中选择了20名市民代表召开了市民座谈会。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和区县政府合作研究地区发展规划和设想,和专业部门合作进行交通、环保、文物、市政公用等专项规划;另一方面我们就市民关注的环境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特色等问题召开了若干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征求市民意见会。在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形成以后,我们又分别听取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相关专业部门、区县等方面的意见;我们还尝试改变过去总体规划在审批后方进行宣传的做法,将总体规划的征求意见方案公示于城市规划展览馆,同时还举办了四场面向市民大众的总体规划专题系列讲座,从展览馆和讲座的现场情况来看,市民反应热烈、参与踊跃,反映出如今老百姓对城市规划的关注程度;我们“开门规划”的做法还引来了新闻媒体的助阵,据不完全统计,在省、市的报纸、电视、电台上关于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介绍和报道已多达120余篇。

5南京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5.1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丁一个质量相对高的规划

由于这次总体规划拟定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基本正确,我们成功地缩短了规划编制周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了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增强了总体规划编制的时效性。从工作完成的质量来看,我们在听取各方面对总体规划的意见时,市委、政府、人大、政协、区县、专业部门、市民普遍认为这次规划起点高、视野广、思维开阔、有预见性又有现实可

操作性。

来自全国的规划专家认为:这次规划提出的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发展目标,富有南京自身的特色,体现了提升和保持南京城市长远竞争力的根本要求;规划对城市发展远景进行了预测、展望和研究,在发展空间上做出了预安排,这种规划思路和视野是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改革方向的;规划以2010年规划为重点、以城市发展策略的方式对现行规划内容进行调整、深化,提出落实措施及相应的政策支撑是规划方法上的一个重大改进,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保证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总体而言,专家组认为这次规划调整工作思路开阔清晰,方法科学可行,为国内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调整和审批制度改革做出了有创意的探索(引自专家组论证意见)。

5.2这次规划的思路已经开始影响政府决策,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由于此次规划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专题研究等作为支撑,资料详实、论证充分,具有相当的说服力。通过总体规划向政府的汇报,许多重要的规划思路已经开始影响政府的决策,比如规划提出的疏散南京旧城人口、控制旧城新建住宅建设、重新审视“推二进三”的产业政策和南京的土地投放政策等想法,已经得到政府的基本肯定,并已经开始反映在政府最近所做的一系列相关决策中,还有一些正在研究、即将出台的市委、政府决策也明确了进一步落实此轮总体规划的基本思想。

从社会的层面来看,由于这次总体规划尝试了广泛的公众参与的方法,许多重要的规划思想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包括城市发展要跳出主城、拉开框架,以交通等基础设施为先导引导城镇建设,加大环境保护等等,这些思想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为未来的总体规划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环境。

5.3通过这次规划,城市规划部门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这次总体规划产生的实际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规划部门的认识,提高了规划部门的社会地位。在社会舆论方面,过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常常批评“规划滞后”,而通过这次总体规划“开门规划”的全过程,他们深刻地了解了今天城市规划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实施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规划部门和工作人员所做的努力,他们转而认为规划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规划工作的成果应该要有法规手段来保障实施,他们还提出了“要加大对城市规划的投入,树立城市规划权威性”的积极意见,形成了提升规划工作社会地位的舆论环境。

此外,由于此次总体规划突破了传统的空间规划领域,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南京的区域地位和城市竞争力、城市远景发展战略和近期发展策略等内容,其中的许多思想开始影响政府宏观决策,规划部门在这一领域开始有了发言权,而过去这一领域往往是由计划等综合部门以及领导们所主宰的。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其他专业部门的引导作用也在上升,市政府已经要求其他专业部门要按照这次总规的思路调整完善相应的专业规划。6结语

总结南京的这次总体规划工作,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的成效,来源于以下三方面重要的支撑:

首先是高层次专家的指点:我们在总体规划工作开展之前就请来了全国的专家和兄弟城市的同仁做指导,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的工作既得到了包括齐康先生在内的一批南京地方专家的支持,也得到了包括吴良镛先生在内的一批国内专家的悉心指点,我们还邀请了英国的帕金森先生、美国的卡洛尔女士、新加坡的刘太格先生等规划专家参与了有关的总规咨询工作,这一批资深专家的参与介入保证了我们总体规划的正确航向,避免了走技术弯路。

其次是与多专业多学科研究单位的合作:总体规划研究的内容如此广泛,使以往的仅仅

依赖一个设计或研究单位的做法受到了挑战,我们这次总体规划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的多项研究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使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审视南京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后非常重要的是我们采用了“开门规划”的工作方法,引入了多种角色参与总体规划编制的全过程,部门的参加、市民的参与、领导的介入使这次的规划不再是局限于规划部门的规划,而是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形成的、吸收多方智慧、反映多方观点和利益、体现社会整体意志的规划,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宣传的过程、统一思想的过程。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的主要参加人员有:何惠仪、周岚、苏则民、李侃桢、张际宁、程茂吉、蒋伶、童本勤、何流、杨涛、叶斌、秦国梁、林永新等,并借此文感谢参与有关工作的专家顾问、合作研究单位和人员、以及专项规划人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良镛.城市世纪、城市问题、城市规划与市长的作用.城市规划,2000(4).2陈秉钊.新世纪初中国城市规划的改革.城市规划,2000(1).3王宁.一种城市规划系统观,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战市规划,2000(7).4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私,1998.5孙施文,陈宏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概要.城市规划汇刊,2001(1).6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探索与实施.城市规划,2001(3).7赵燕青.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2001(3).Forester,J.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1989.Davidoff,P.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in Campbell S and Fainstein S(eds).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Blackwell,1996.pp.305-322.Desai,V.Access to Power and Participation.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1996.Vol-18,No.2,pp.217-242.【作者简介】

周岚,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南京市规划局。

篇6:规划编制方式方法

引言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城市建设活动日益增加,城市数量、规模不断扩大,众多城市也实现了“控规全覆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日益加强。而现在城市规划工作的大环境及政策形势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客观上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本身也要进行不断的变革,既要放开应该放的,又要管住应该管的,既要有法律的刚性、又要有适应市场的应变性、灵活性、包容性。这些变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改革和优化。

广州市于2009年开展了“控规全覆盖”的工作,全部工作分为“已批控规上网、在编控规整合和新编控规”三部分内容。首先开展在编控规整合,主要是对各区所有在编控规进行核查、梳理和整合,从中发现和解决以往控规编制中的问题。下面以广州市在编控规整合为例来说明控规编制方法的优化和改进。

1、本次原在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控制指标的确定存在多头依据,缺乏引导性

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确定的依据有: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要求,已颁布实施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控制要求,基本规划原理和经验等。由于这些依据的效用、审批时序不同,部分甚至存在矛盾,设计单位在选择依据时无所适从,影响了控制指标的科学性。

1.2 现状调研不够翔实,数据陈旧

由于部分原在编控规编制年代较为久远,部分现状调研数据已不能反映现实情况,而控规整合单位对大面积的规划整合范围内的现状情况并没有逐一摸查,造成现状核查报告中现状调研数据不能让人信服。

1.3 编制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协调

1.3.1缺乏对城市建设总量的有效把握,难以保证宏观上的控制

城市总体规划只是确定城市总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对城市开发建设密度没有明确的规定,自然无法有效指导分区规划的建设容量控制,导致分区规划从局部地区出发规划建设容量,难以避免宏观上的失控和无序。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加难以把握对宏观总量的控制。

图1:白云区在编控规分区示意图

1.3.2在用地功能布局方面缺乏整体研究,不能充分体现规划整合优化提升的目标

本次控规整合(例如白云区、番禺区)由于各个控规之间比较分散,难以成片,因此规划时仅从本规划区角度出发进行功能结构的安排,未能从整合规划的角度,将各在编控规置于更大范围或区域,以及各在编控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方面,提出各规划之间的问题。

1.3.3在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缺乏大局观,未能实现服务均等化

由于未能形成全区域的公共中心体系布局与设施配套,在安排公共服务设施(中小学)时,原规划仅机械地按照中小学的服务半径进行布置,而没有考虑规划区外中小学的现状实际情况,容易造成重复规划或者规划缺失。

1.4 控制要素贪多求全、程式化,缺乏针对性

规划控制体系的要素随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而逐渐庞大,主要包括土地使用、设施配套、建筑建造、行为活动四个方面,可细分为几十项指标。有些规划设计为了体现规划成果的“分量”,几乎罗列所有的指标,完成的规划成果本子虽然很厚,但真正能指导日常规划管理的确寥寥无几。

1.4.1标准、规范较为陈旧,实效性不强

现行的大部分标准、规范在制定时由于年代比较久远,为了考虑适用的广泛性,一般控制要求较为笼统和陈旧,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如原花都区加油站规划成果采用国家标准出台较早,而目前城镇机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原有规划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此次控规整合应在原加油站规划成果的基础上,额外多控制一些加油、加气站用地,以应对远期可能出现的建设需要。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如果标准、规范不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更新,必定会削弱控制的指导意义。

1.4.2控制指标核算标准未能体现地区差异性,针对性不强

由于本次控规整合的范围都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外,因此城市人口、城中村、部分近郊村(需要进行改造的村)按照城市标准进行核算,即每户3.2人的标准,远郊村、部分近郊村(不需要进行改造的村)按照每户3.5人进行人口核算。而白云区乡村地区与花都、番禺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实际户均人口已经达到4.0人,但如果均采用户均3.5人计算则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不利于对规划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的配置。

1.5 缺乏相关利益者和公众的参与

由于规划涉及大量相关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征求相关利益者的意见就显的尤其重要。但由于原规划在编制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得非常周全(例如征求镇政府、街道、村委会的意见),导致在后期审查过程中需要重新征求和反映相关利益者的诉求并在规划中综合考虑地加以落实,以致规划审批后又重新走程序调整控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原因分析

2.1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立项的计划性不强,未能有效统筹

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项源头不统一,有市政府、规划局根据城市整体发展需要立项的,有区政府根据区经济发展需要立项的,也有开发单位根据项目需要申请立项的,缺乏计划性。

由于市、区政府及规划局的出发点各异,通常是根据自身发展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而进行控规立项。另外,也有开发单位根据项目需要申请编制、修改控规的,这就造成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反复、重复编制控规的情况,甚至部分控规完全包含在其它项目范围之内。一方面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又给规划管理造成多头依据。

2.2 对现状调研方面的要求不深,未能很好地为控规编制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

在以往的控规编制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规划设计单位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规划区内现状的情况仔细核查,某些最新已批行政许可没有落实,行政审批部门对现状成果也不够重视和审查不够仔细,造成编制出来的规划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充足的理由去论证其合理性及可实施性。

2.3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求的系统性不足,与相关规划(特别是原总规相比)存在较大矛盾,总规的发展意图未能较好落实

控规编制目前存在就地块论地块的缺陷,未能很好的落实战略规划与总体规划布局思路,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联系,难以分步骤、有计划的实施且不成体系。

目前,控规整合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部分含有原总规中的耕地、林地现象,大量的绿化廊道、农用地及重点控制区被已批及在编控规侵蚀,对广州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2.4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不够,修改与调整随意性较大

2.4.1重视工程技术因素,忽视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控规历来重视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涵盖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但在我国规划编制工作中对城市开发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还是不够重视,没能较好的将城市土地开发建设的经济规律与规划有效结合。对规划编制过程中定位、土地使用性质、人口规模、开发强度指标等缺乏科学依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由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存在级差地租,城市各地段的征地成本、动迁成本、基础设施成本等差异较大,导致城市各地段的收益差异较大;而且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规划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这种经济规律,仅从工程技术方面考虑而制定的控制指标必将有所偏颇,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无法有效指导城市政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

2.4.2控规面对经济发展时存在被动调整和修改

由于各地所面临的发展条件、机遇不同,原有审批通过的控规在面临新的发展形式下就显得非常被动,因此各区主动申请对控规的调整。另外,就是部分正在编制的控规,在面对新形式时也经常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重新划定范围后,重新开展编制新一轮的控规。

2.5 公众参与方式简单,易流于形式

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干预思想突出、法制建设落后和市民社会还没有形成,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近代以来我国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过程。公众参与是市民主动参与城市发展决策的表现,是民主化法制化社会的反映,而不是自上而下赋予的一种权利。目前,对促进公众参与的研究,在宣传教育、机构设置、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认识,还是种自上而下的表现,这显然不利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目标的真正实现。

3、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思路

3.1 明确控规编制的主体,计划周密地安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

根据目前控规的编制主体情况,广州市的控规编制主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广州市政府(委托市规划局负责),规划经费由市城建维护费支付;二是区政府(委托区规划分局负责),规划经费由区财政支付;三是镇政府,规划经费由镇财政支付。

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计划,对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进行前期研究与可实施性研究,明确实施主体,确定具体的控规编制区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中落实总体规划对本区的定位,落实发展单元的控制要求,延续总体规划的要求。保障总体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分解、落实,实现广州市不同规划层次的一盘棋。

3.2 强化现状调研,制定技术标准

首先保障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依据的准确性,加强现状调研的力度,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现状调研的技术标准,要求编制单位首先完成现状调研的分析报告并通过评审,在此基础上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其次落实上层次法定规划的要求,合理分解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容量、用地规模、开发强度、配套设施。

3.3 综合多种方法确定控制指标,力求科学

指标的确定必须有科学的根据,特别是容积率这种敏感的问题,可综合运用形体布局模拟法、经验归纳统计法、调查分析对比法这三种现有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相互校验,以避免单一的方法有失偏颇。同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协调业主利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系,确保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和公共设施得以有效利用。

加强经济分析,进行合理的经济、开发测算。经济分析是研究土地开发建设潜力,形体布局模拟是将规划空间具象化,分析对比统计是总结借鉴他人经验,规划只有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并结合实际,才能确定出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控制指标。

3.4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控制要素,区分出强制性和指导性

对城市不同地段、不同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力度应有所区别,控制要素也应有所侧重。如城市建成区应以“刚性”控制为主,而城市新发展区则应留有较大的弹性;对城市中心区,为了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应严格控制建设量,重点是对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的控制;对工业生产区,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应重点控制工业用地建筑密度的下限,同时对绿地率采用上限控制,避免出现“花园式工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可分为强制性和指导性两类,就某一个规划控制指标而言,在不同的规划中可能会体现出不同的属性,因此必须加以区分。例如,容积率一般为强制性指标,但对工业用地不宜作硬性规定,尤其是新建工业区,要考虑到生产运作上有无特殊要求,在生产门类不甚明确的情况下,工业用地的容积率指标只需确定其上限。

面对我国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预见性往往不能适应发展的全部变化,为了增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可操作性,必须采取弹性控制,以强化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的衔接。弹性控制可表现在用地性质的兼容、地块的划分、指标的上下限控制等多个方面。

3.5 积极运用城市设计理念,提高规划的直观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理念,增加一些对开发活动的原则性引导和人性化考虑,如建筑体量、形式、色彩、空间组合等,有利于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进一步修正控制指标,协调整个规划范围的景观控制。但在城市设计引导规定中应避免只定大原则,过于笼统,必须把控制原则真正落实到各个地块的具体要求中,才能发挥作用。

3.6 强化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制定信息公开机制

多种角度、多种方式加大对控规的宣传力度,组织技术人员、政府官员主动向公众讲解他们熟知的、而对公众却是深奥费解的专业知识。公众参与结合具体项目,在项目办理过程中,充分征求利益相关人的意见,举行公示、听证会等,让公众参与控规的实施管理。

建议对于控规编制与审批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采取三段式的形式:第一阶段是控规草案编制之前的参与,这就使得公众能对地方的发展目标及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为规划草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第二是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参与,任何人均可对规划草案提出异议,规委会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对于切实可行的建议必须予以考虑;第三是草案编制完成后的公众展示,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仍然有人对草案提出异议,属于需要重大调整的,则可返回到前面的步骤循环编制。

规划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规划相关资料的公开。主要包括规划的背景资料、规划依据、规划的主题等;二是议事过程的公开。例如规委会在举行会议之前,应当发出通告,公开议程,宣布会议的时间、地点、讨论事项等内容,公众有权出席旁听会议、观察会议的进程,并有权取得会议的信息、文件和记录。三是规划成果与决策的公开,这样公众就可以了解到该决策是否会对自己合法的利益造成影响。

4、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战略规划的工具,是落实城市近期发展重点的手段,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维护城市运营、保障民生的依据,是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与工具。控规编制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今后还需要继续进行优化编制方法的深入探讨,结合实际管理工作来及时深入研究和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姚燕华,王朝晖,孙翔等.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规划+实践,2006(7)蔡瀛,姚燕华,王朝晖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创新——《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解析[J]城市规划,2007(3)孙翔,王朝晖,姚燕华等.广州市建委科技委研究课题--广州市规划管理图则规划实施研究,2007(7)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2009年度)工作总结,2010(1)

上一篇:写给父母的现代散文诗下一篇:城市规划设计委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