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及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

2024-04-18

研究及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共14篇)

篇1:研究及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

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

毕业在即,现将我的学位论文致谢分享给兄弟们。

人生的成长历程始终是向前的。当一个阶段快要结束即将迈入另一个阶段时,自然需要对即将过去的进行思考和小结。自己一直在思考学业、职业、事业的哲学关系,也许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模式。需要的是对自己对时间、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同样需要对在我成长历程中、在人生某个阶段一直给予我帮助、指导、鼓励、支持、信任、爱护的人,表达真正的感谢。可以用客套、冠冕堂皇的话,也可以选择朴实。后者才更真挚,更深入心灵。

感谢我的导师把我领进了语音信号处理的研究领域。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基于FPGA的语音算法实现。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自己有机会接触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语音标准;有机会跨越时间、空间,领会大师们架构的数学模型、理论框架;有机会领悟信息科学与技术里层出不穷、让上帝都疯狂的一个个创新和IDEA;有机会感受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除了推陈出新之外所必需的努力、坚持、脚踏实地。我依旧笃信物质化的社会,思想和理性给人的震撼。感谢导师在做人做事上给我的教诲。当自己对做科学、做工程迷惑时,当自己对研究论文到生产力的转换困惑时,感谢导师在科研上用长者的睿智给予我方向性的指导。感谢导师及其全家,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

感谢我的父母,父母的爱支撑我的生命和生活。大爱无言。双亲已经年过50,儿陪伴在你们身边的时间很少。儿又是那么不成熟,在你们的生日我能做的.仅仅是打个电话。

感谢我的女友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对我情绪起伏时的宽容,对我不成熟时的理解;她的爱真诚、纯洁。

感谢Son老师,听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课程我理解到核心技术对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意义;感谢Luo老师、Qin老师,和蔼可亲,敬业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感谢Chen老师,一位值得尊重、充满个性、不断进取的老师。

感谢导师组的同学,有缘做同学做同门,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找工作的日子历历在目。感谢民主楼、和平楼创新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从求知到创新,尽管我们还很稚嫩,一起求学的日子早已烙上青春万岁的印记。感谢宿舍的3个兄弟。我们一起讨论国事天下事,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我们四个男人年龄加一起过了100岁,但梦想才刚刚起飞。

感谢中南大学。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无数人的帮助、提携。攻读硕士学位的我不能说对人类贡献了新的知识,但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构件了初步的知识图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以后的岁月里,无论是科学还是工程,我都是篮球比赛里的零号球员,从新开始,从零开始,全力以赴。

篇2:研究及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胡改蓉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最初确定写作思路、调整结构框架以及对内容的不断修改完善到最后定稿,无不凝聚着胡老师的心血。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耐心细心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导师对我们学习和人生的淳淳教导时时萦绕在我耳边,让我受益匪浅,是我终身学习的楷模。谨向导师致以最真诚美好的感谢。

同时要感谢华政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以及所有的同学和闺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岁月将永难以忘却,你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时刻督促着我前进。

感谢父母、兄弟姐妹对我学业的支持与鼓励,你们永远是我坚实的后盾。

篇3:研究及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

一、文科类研究生论文质量现状及原因

近几年, 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呈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已经引起社会学者的共鸣, 上海学者许纪霖就曾经对目前的研究生做了如下评价: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生, 硕士生则相当于本科生。此评述将研究生的现状描述得十分精辟, 得到广大学者及导师的认可。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究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生道德欠缺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增长的同时, 也产生了思想上的变革。部分学生考研只为了混“一纸文凭”, 找更好的工作, 因此, 科研积极性不高, 有的同学将别人的研究成果挪用到自己的毕业论文中, 更有甚者直接找“枪手”代写论文, 此种做法令人心寒。

(二) 招生数量剧增, 生源良莠不齐

近几年, 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 可是生源的质量却在下降。调剂类研究生的数量呈增长趋势, 跨学科跨专业生源较以前有所增加, 导致导师资源、教育资源不足。有导师就曾抱怨:“以前是一位导师每年招收1-2名研究生, 现在发展到有些导师每年招收10名以上研究生。”培养难度加大, 论文质量自然下滑。

(三) 导师本身社会实践不足, 指导不力

目前, 有些文科类导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对科研及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 懈怠情绪比较严重, 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不够, 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导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 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滑。

(四) 论文答辩多流于形式, 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近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给论文答辩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普遍存在论文答辩时间不足, 学生陈述论文时间及专家提问时间都在缩减, 即便督导发现了此类问题, 但没有明确的监管措施, 此类现象屡禁不止。其次, 学院、学科在聘请答辩专家时, 通常会考虑很多人情和利益因素, 尽可能请一些和学科关系较好的专家, 答辩时一般不会为难导师和学生。再次, 答辩过程中导师始终参与其中, 多数专家碍于情面, 提问时尽量挑选比较容易的问题, 导致答辩流于形式, 长此以往, 学生也产生了懈怠情绪, 对论文答辩不够重视。

二、提高文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 把好生源质量关

学生原有的基础、智力水平决定了论文撰写的能力, 因此, 把好生源的质量关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学校在招生时, 应该尽量避免招收跨专业学生, 尤其是学术型研究生, 更偏重于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 专业跨度较大的研究生其论文深度及创新点上有很大局限。另外, 学校应该扩大推荐面试研究生的比例, 减少优秀学员外流现象。最后, 在研究生复试时不走过场, 认真组织考核, 坚持客观公正。

(二) 注重研究生培养的德育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教育、熏陶和塑造灵魂的殿堂, 学校要注重对研究生诚信教育, 遵守学术道德, 尊重知识产权。同时, 导师也要加强对研究生道德的教育, 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 导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教育、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恪守学术规范的品质。

(三) 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

研究生自入学以来, 培养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理论知识学习环节、论文开题环节、论文中期检查环节、论文评审和答辩环节。要想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 以上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1.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论文写作的基础, 导师指导小组要认真确立好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学位课程, 做到因材施教。

2. 论文开题环节。开题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 在开题阶段应该认真组织, 做好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导师指导小组要根据学生的科研基础及特长, 制定出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的论文选题, 研究生要在理论知识基础上, 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资料, 掌握最先进的本学科及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归纳总结出本论文选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同时, 还要制定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学院在论文开题阶段也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 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制度, 由本学科或本领域知名专家组成评议小组, 对每个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细致的评审及指导, 为研究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论文中期检查环节。论文中期检查环节是为保障研究生论文顺利完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 研究生要把论文进度情况、下一步将要完成的内容及现阶段存在的困难进行汇报, 由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给予指导。由于论文写作周期较长, 学生不宜合理分配时间, 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状况, 为此, 论文中期检查就尤为重要。

4. 论文评审和答辩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体现了本学科、本专业培养的质量, 论文在盲审前必须由导师认真阅读, 严格把关, 对于不达到论文答辩要求的坚决不予送审, 绝不姑息。论文在盲审时尽量由研究生学院统一送审, 避免导师、学科联系送审专家。论文在答辩过程中采取导师回避制, 尽量排出人为因素对论文答辩工作的干扰。最后, 要充分保障论文答辩的时间, 硕士研究生陈述论文、专家提问到学生回答问题至少要在30分钟以上, 博士研究生最少也要达到50分钟。

(四)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基础, 只有导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才能保证研究生质量的提升, 因此,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 完善导师评聘制定。目前, 对于文科类导师的评聘硬件条件过低, 致使某些导师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撑研究生校外调研, 论文写作中只能编造数据。其次, 制定为导师提供培训或进行学术交流的制度。定期为导师进行培训或进行学术交流, 可以使导师充分掌握有关政策制度, 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现状及动态, 为培养研究生提供有利条件。再次, 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担任研究生第二导师。尤其鼓励聘请生产第一线或应用研究第一线的专家做导师, 补充本校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憾, 避免“一对一”的培养模式, 使研究生能有机会接触不同学术风格的导师, 丰富自己的学术水平。最后, 加强导师的奖惩机制。目前, 对于导师的奖励仅仅体现在对优秀论文的奖励, 而对于整个培养环节的激励措施几乎没有, 致使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不够重视, 学生也是应付了事。对有些不负责任的导师更缺少惩罚机制, 导师懈怠、学生缺少竞争意识。因此, 加强导师奖惩机制, 竞争上岗、双向选择, 增强导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以上探讨了一些研究生论文质量的相关问题, 但现实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期待着日后能逐步解决。

摘要:文科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汇报和总结, 它体现了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创新能力的检验。本文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论文质量,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建民.扩招中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与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3) :66-67.

[2]关尔群.关于教育硕士指导指导骄傲是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03, (2) :53-54.

[3]王灵芝.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J].中国国情国力.2008, (12) :38-40.

篇4:研究及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

关键词:毕业设计;硕士学位;论文

毕业设计的选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设计需要专门的教育指导委员会给出专门的意见,并且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专业论文的标准,但这种规范应有有严格的体系和明晰的指标。指标的导向是毕业设计的选题的来源是市场的实际问题以及现实生活的设计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就是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毕业设计与实际问题的相契合要有明确行业与职业的水准。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人才培养中的原则,就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进行设计创意与实践。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实际的问题想结合的同时,可以将发明专利、管理方案、案例分析、产品开发、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这就保证了专业学位论文具有实践性与问题性的性质。

以毕业设计推进职业资格的衔接。毕业设计的考核不是停留在设计的可观作品上,更是将研究生的课程和实践考核内容与职业性人才的评价标准相连接,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研究生从校园培养到市场职场的顺利衔接,不仅需要衔接,而且将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的过程与特定职业群体的工作的标准相结合,这种结合有利于人次培养的内容的精准性与市场的需要性结合起来。还需要推荐专业学位的获得的同时可以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相适应,只要这样引入市场的标准与行业的规范,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才能真正走向市场,实现真正的人才培养的目标。

毕业设计的导师指导环节。对专业学位论文的评审与学术学位论文的评审要求质量是一样的,但具体的评审的规则与评审的取向有很大差异。立足于对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运用,首先需要鼓励培养单位要分别制定学术类论文与学硕的毕业设计的分类标准,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需要以校内指导为主,充分发挥校外行业导师的作用,用学院派与实践基地或者行业的校外导师共同组成导师组,这样可以保持专业硕士的原真性,为了很好地指导学生从事论文创作,需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或者相关行业进行兼职、挂职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并且将结合专业硕士生培养的教学案例、教材编写以及行业服务的教学以及所获得的成果纳入学位论文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毕业设计的联合培养模式。教育部积极鼓励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培养单位可以与行业与企业进行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这就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实现多元的整合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为联合培养使校方与合作方都是责任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将最好的资源供人才培养所使用。

充分调动研究生做好毕业设计。为了培养人才需要的是研究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参与很关键,学院与校外的基地是提供与构建宽松与自由的创作环境,为了鼓励专业硕士的毕业设计工作。对积极支持学校探索互动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给与奖助学金的奖励,营造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职业胜利能力的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与方法,改变传统的一对多的指导模式,需要采取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作宽松自由的创意空间。以吉首大学艺术设计为例,专门为研究生提供工作室与助教、助研岗位,这种岗位的设置可以融入专业的学习中。

毕业设计与工作室制的构想。专业学位论文的指导与最后的撰写需要改变传统的模式。需要重新梳理专业教育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更多采用教育研讨的方式。我们提出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可能有利于教学研讨的开展。工作室是西方现代设计史的现代设计模式的开端,英国的行业协会的小车间就是范烈。这种工作室制的完成是以项目为主导方案,因为项目就是问题,因为问题开始设计,这种设计就是针对问题的方案,而且方案还要进入实际的市场操作,所以工作室中是活动的主体相互之间的对话,导师们仅仅作为向导,把握基本的方向,具体的创意与设计完全是创作者自身的条件与设计的敏感度而决定。

毕业设计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专业学位论文的指向是现实生活中问题,而且毕其功于一役,在某一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方面非常的深入,从方案的选定到问题的解决与实施都是倾注很多的精力与心血,既有毕业设计的主体人,也有导师的付出,更有导师组与学生组的协同创新,这种毕业设计的很容易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指标的体系需要教育指导委员会分类进行规定与提供方法论指导的意见。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与校所合作的过程中,毕业设计成果进入市场与行业的前景以及具体的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探讨与深究。例如通过高校联盟或者校企联盟进行成果的展示与发布,将毕业设计的原创意落到到生产力转化中来,以大学身广告设计大赛为例,很多的创意是构成企业与行业重要的智力资源,学生的设计也能以創意因素获得市场价值。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以及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种有益的探索可以为高校的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目标的实现以及机制体制的改革与突破提供一种范型意义。

篇5: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词

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导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两位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科研工作的严格要求使我终生受益。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两位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由衷感谢在生活中一直支持、鼓励和照顾我的家人。

真心感谢给我带来无限快乐和希望的我刚满月的宝宝。

篇6: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的致谢词

两年的时间确然短了些:短得我还没有时间细细品味,短得我们刚刚相识相知转眼间却要挥手再见,短得让过去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似乎还那么清晰地历历在目。如果要为我这两年的读研生活定义几个关键词的话,我想会是幸运、转变、成长和感谢。幸运的我能够进入这样优秀的学府深造,可以结实如此之多的良师益友;从一个不知学术为何物的懵懂少年,转变到借着论文之际且行且思的准研究者;心智的成长让我以一个更加积极和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世界;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去感谢——绝不仅仅是那些即将出现在下面的人。

首先,我愿意把无上的敬意献给我的导师——章凯教授。去年的教师节,我们送给章老师一幅字,上书韩愈《师说》中之名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刻,我仍相信用“传道授业解惑”六字来描绘恩师,绝不为过。他对学术执著的信念和对整个学科发展的忧心与关怀,一如布道师般为我们引路在前;他慈祥的谆谆教导给我们信念,给我们力量,更给了我们自主发展的空间;每当陷入困境时,老师虽只有几句点拨,却常常有拨云见日之效。在这次论文的写作和平日的学习研究之中,章老师对我之影响实难估料。每每彷徨之际,想到恩师孜孜不倦耕耘之状,我亦为之所染,奋起向前。两年来,无论我的表现多差,恩师都没有一句批评,有的只是鼓励和启迪。套用本文的研究成果,章老师确实是一位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的好老师。接下来,我还将追随恩师,继续在学术的海洋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我无限憧憬亦充满斗志。得师若此,夫复何求?

其次,我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和商学院,为我提供了如此之好的学习的平台。能在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舞台上学习和生活,对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鞭策。尤其感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的各位老师们,他们各具特色的风格,无论是在会议中、课堂上,还是平日接触里,都对我帮助提携莫大。他们是:严谨犀利的秦志华教授、执着多产的王凤彬教授、思想精深的杨杜教授、和蔼深邃的王利平教授、才华横溢的刘军副教授、聪敏温慧的宋继文副教授、勤勉和善的仲理峰副教授、阳光亲和的冯云霞副教授和担任我们班主任、青年才俊的周禹博士。我还要感谢组织系和企管系给我上过课的包政教授、刘刚教授、刘彧彧副教授、李晓光副教授、王洪耘副教授、姚建明博士等老师。此外,我还有幸聆听过美国莱斯大学周京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罗胜强教授、黄炽森教授的博士生课程,令我收获颇丰。上述每一位老师,身上都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学习;我愿把我最真挚的感谢,献给上述所有辛勤的老师们,祝他们事业顺利、身体健康。另外,在另一项相关的研究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曹仰峰博士同样给我莫大的帮助和启迪,在此一并致谢。

篇7:研究生致谢词毕业论文致谢词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对我的教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到最终的定稿,x老师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忙,使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x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学风,都是值得我终生学习的。

其次,感谢经济学院的全体领导和老师,由于他们的悉心教导,我学到了专业的经济学知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感谢论文指导组老师xxx老师、xxx老师和xxx老师,对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使我的论文更加完善。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在此期间给予我的包容、关爱和鼓励,以及所有陪我一路走来的同学和朋友,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照顾,我才能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我的学业。

毕业在即,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铭记师长们的教诲,继续不懈努力和追求,来报答所有支持和帮忙过我的人!

论文致谢词4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向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篇8:研究及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研究工作的总结, 反映了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 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完善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 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 也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关键一环。

1 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现状

近年来, 我国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体系的革新, 采用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对论文的学术规范情况进行基于学术成果数据库的普查或抽查、网络评审和国际化评审以及要求博士生在学位论文送审前已在特定刊物发表特定数目文章等新的审查方法。这些新方法借鉴以往经验, 在避免利益冲突和学术腐败现象的产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 由于评审机制尚不健全, 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在实践中流于形式, 甚至有部分研究生导师组成固定的评审专家和答辩专家团体, 以实现“互惠互利”。

2 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类型

以被评审的论文在送审过程中是否显示学位申请者及其导师信息、评审专家信息, 可将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划分为公开评审和匿名评审两种类型。

公开评审是指在论文评审过程中, 学位申请者及其导师以及论文评审专家的信息是公开的, 甚至评审专家是可以由利益相关者直接或间接指定的。这种方法的操作性比较强, 可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然而, 公开评审方法在多年的实践中暴露出了自身的局限性, 导师一般聘请熟悉的专家, 且导师所熟悉的专家有限, 因此容易造成评审意见的片面性, 难以真实反映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 不利于对学位论文的监督。

匿名评审包括单向匿名 (仅隐去评审专家身份信息) 和双向匿名 (隐去评审专家身份信息, 同时隐去学位申请者及其研究生导师身份信息) 两种方式。匿名评审可以充分发挥校外同行专家的同行评议作用, 耗时相对于公开评审来说较长, 但保障评审意见公正性的效果也更好。

3 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中的利益冲突

在论文评审过程中, 利益冲突是指个体的不同身份所具有的潜在的或现实的利益上的冲突。学位论文在送审过程中, 如果完全不隐去学位申请者、导师以及评审专家的姓名和身份信息, 各利益主体明确知道对方身份, 甚至研究生导师可以指定评审专家, 那么这样的评审机制将难以避免评审过程中利益冲突的产生。如果送审方式本身的局限导致论文评审中的利益相关者面对利益冲突, 那么最终的评审意见就很难被信服, 也很容易导致学术腐败行为的出现。

论文评审过程中利益冲突的发生机理如图1所示。

(1) 研究生导师方面, 作为高校的教授, 具有其职位赋予的公共责任, 肩负着保证学术研究质量, 促进学科发展等责任;而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个体, 导师又有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其所指导的研究生越多, 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越大、质量越高, 对于其个人发展越有利。所以, 面对一篇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导师有着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 这种利益冲突很容易导致其作出不公正的判断或者向外界寻求更高的评价, 可能会产生贿赂、走人情关系的情况, 最终可能导致评审意见不公。

(2) 评审专家方面, 作为被高校聘请的评审专家, 肩负着给予每一篇学位论文及时有效、客观公正、科学合理评审意见的公共责任;但同时, 作为一个个体, 也有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可能会产生“互惠互利”心理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心理。“互惠互利”, 指的是在各利益主体明确知道对方身份, 甚至研究生导师可以指定评审专家的情况下, 评审专家为自身利益着想, 给不合格的论文判定允许答辩, 以使今后自己指导的论文也得到合格的评定, 或者仅仅出于人情关系考虑而给出合格的评审意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心理, 指的是在论文评审的实践中, 评审专家为求省时省力而给出不完善的修改建议, 或将不合格的论文判定允许答辩等情况, 因为判定不合格或者给出大量修改建议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 造成利益损失。以上的情况, 都很容易导致评审专家最终给出不公正的评审意见。

匿名评审方式在论文评审过程中, 通过隐去利益相关者个人信息的方式, 避免了利益冲突的发生, 从而提高了评审的公正性。匿名评审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中利益冲突的避免如图2所示。

(1) 在研究生导师方面, 因其无法得知论文评审者的信息, 故而无法向外界寻求不实的评价。即便导师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考虑, 也不能与评审专家作出有悖公共利益的互动, 如贿赂评审、利用人情关系等。而匿名评审制度规定, 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审阅并同意后才能送审, 专家评审意见也体现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 因此, 匿名评审又会促进导师在指导论文阶段对于学生的更为认真的指导和更为严格的学术要求, 有利于实现其作为高校教授所具有的公共责任, 保证学术研究质量, 促进学科发展;同时, 也是提高其指导研究生数量, 提高其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质量的最佳途径, 满足了导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所以, 匿名评审不仅避免了论文评审过程中利益冲突的产生, 更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研究生导师的个人利益与其所肩负公共利益的完美结合, 可谓一举两得。

(2) 在评审专家方面, 因其个人身份信息不会被学位申请者及其导师得知, 甚至专家本身也不知道研究生及其导师的个人信息, 故而, 可以做出基于自身学术水平和评审经验的较为客观公正的评审意见。即便评审专家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考虑, 也不能与研究生导师作出有悖公共利益的互动, 如前文提到的“互惠互利”行为。此时, 若评审机制中有完善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匿名评审又会促使评审专家认真评阅送审论文, 避免出现评审专家为求省时省力而给出不完善的修改建议, 或将不合格的论文判定允许答辩等情况, 因为评审意见与其他专家差距较大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 造成私人利益的损失。这样, 匿名评审也避免了公开评审中敷衍了事的行为。匿名评审不仅实现了评审专家所承担的公共利益, 同时, 也实现了评审专家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私人利益。

4 创新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的建议

4.1 坚持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总体方向

如前所述, 匿名评审方式在论文评审过程中, 通过隐去利益相关者个人信息的方式, 避免了利益冲突的发生, 而在实践操作中, 匿名评审制度对于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培养优秀合格的研究生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 它有利于调动研究生提高自己学位论文质量的积极性, 使得研究生更加注重论文的原创性,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其次, 匿名评审制有利于监督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认真指导和严格把关。匿名评审制度规定, 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经导师审阅同意才能送审, 而专家评审意见也反映着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 绝大多数研究生指导教师对申请送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能够进行严格把关。因此, 在我国研究生论文评审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中, 应当坚持匿名评审的大方向, 积极避免论文评审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展开公平有效、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论文评审, 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

4.2 完善匿名评审机制及配套措施

在实践中, 匿名评审也遇到了许多操作困境, 如大大提高了学位论文评审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延长评审时间, 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位申请者修改学位论文的时间等。基于以上匿名评审的操作困境, 本研究提出了建立完善我国研究生论文评审机制的一些建议。

4.2.1 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把关位置前移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方法。匿名评审机制虽然能够对学术失范行为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避免质量不合格的论文通过答辩, 而且能够加强研究生及其导师的质量意识, 但是匿名评审并不能直接影研究生论文的质量。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感和指导水平对于学位论文质量的积极作用比学位论文评审机制更加重要。因此, 建立健全导师的遴选与考核机制, 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

首先, 可以制订导师考核评价办法以及导师交流与培训办法。其次, 建立健全导师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制度, 不断提高导师指导水平。最后, 建立导师激励与问责制。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完善导师问责制, 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进行处罚。

4.2.2 建立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建立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监督机制, 可以有效地避免评审过程中的学术失范现象。可以由学位管理部门组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各院系对于评审过程进行监督, 并完善社会各界监督举报的渠道, 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监督作用。建立评审专家的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 对于不合格的评审专家及时取消其评审资格, 可以更有效地防止低水平论文通过。

4.2.3 完善申辩制度

匿名评审在实践中如果忽视对论文作者权利的保护, 使得论文作者只能对专家的意见无条件地接受, 而没有自己申辩的权利, 这就违背了匿名评审保证论文质量的初衷, 也违背了学术自由的精神。因此, 在实施匿名评审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 应普遍推行论文申请答辩人申辩制度。若学位申请者或导师不同意评审意见, 可发起申辩, 由研究生院再次聘请原专家对论文进行复审, 或重新选择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论文申辩赋予了研究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能够有效保证匿名评审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

4.2.4 完善后期抽检机制

学位论文抽检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事后监管的有效手段, 其目的是加强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 保证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质量。目前, 我国学位论文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 抽检结果将将作为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指标。

4.3 营造公正的学术评审风气

在论文评审的过程中, 无论是导师还是评审专家, 都面临着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考验。要避免论文评审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展开公平有效、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论文评审, 除了强调外在的有力的规范结构的建构, 还应加强导师、评审专家个体的道德自律和学术风气的建设。

国外大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采用公开评审的方式评审, 而在出版界则普遍存在匿名评审的方式。学位论文的评审之所以不匿名, 是因为研究生是评审专家的晚辈, 大学赋予作为考官的评审专家对研究生加以公开批评的资格。并且, 由于国情和文化的差异, 外国并不存在十分根深蒂固的人情关系思想, 学术领域的交流和私人交情有着明确的界限。国外大学教授和评审专家一般来说在学术上要求十分严格, 这一点保证了国外大学论文评审的公正性, 因而没有隐名评审存在的必要。而待出版的论著评审之所以采用匿名的方式, 是因为评审人与被评审著作的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竞争的, 如果不采用匿名形式, 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学术竞争。

由此可见, 国内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环节中之所以出现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与目前国内不完善的学术批评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 营造公正的学术批评风气, 加强大学教授和行业专家的学术道德培养, 是避免论文评审中利益冲突产生, 维护学术圈良好生态的重要环节。

5 结论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迎来发展高峰之时,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却出现了诸多问题。质量与规模的冲突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 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当今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作为研究生学术研究工作的总结的学位论文, 是研究生学位申请答辩、取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是衡量研究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主要标准, 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 可以确保乃至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从而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的现状分析, 将现行学位论文评审机制分为公开和匿名两种不同机制安排, 并基于利益冲突管理理论分析两种评审机制安排产生不同效果的机理。创新我国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 首先应当坚持匿名评审大方向, 同时不断完善匿名评审机制及其配套措施, 并着力营造公正的学术批评风气, 维护学术圈良好生态。

摘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 对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对我国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的现状分析, 将现行评审机制分为公开和匿名两种不同机制安排。基于利益冲突管理理论, 建立研究框架, 以分析两种评审机制安排产生不同效果的机理, 探索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机制的创新方向和创新实践, 丰富我国学位论文评审机制理论。

关键词:学位论文,论文评审,利益冲突,匿名评审

参考文献

[1]任建明.不断提高我国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科学化水平[J].理论视野, 2010, (9) :38.

[2]任建明.反腐败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2.

[3]公婷, 任建明.利益冲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 2012, (10) :96.

[4]庄德水.防止利益冲突与廉政建设研究[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0.

[5]孙炘.谈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方式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7) :23.

[6]徐渭, 张文修.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0) :48.

[7]王则温, 赵张耀.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3) :39.

[8]OECD.Manag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the Public Service:OECD Guidelines and Overview[R].OECD, 2003.

[9][美]T.L.Cooper.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篇9:研究及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白海力首先代表天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宣读了关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决议。何志敏和苏万华分别作为校友代表和导师代表作了精彩发言。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通过视频向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希望学子们秉承母校“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精神,把个人价值和国家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努力立德、立功、立言,踏实勤勉、知行统一,不断地求真、求善、求美,努力去成就人生美好的理想,开创祖国美好的未来,做名副其实的天大人。

天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李家俊作了以“转变和坚守”为主题的发言。他嘱托学生们,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变化,无论以何种身份对待任何问题,都要坚守“实事求是”的精神,适应挑战的准备,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最后,2011级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批走上主席台,接受由校领导、各学院领导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代表为他们授予学位、拨动流苏。

篇10:会计研究毕业论文致谢词

首先忠心感谢我的导师XXX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在论文的研究过程,XXX始终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和严格 的要求,在论文选题、研究方法、论文定稿等各环节都给了我大力的支持和有益的启发。

同时XXX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精神令我由衷敬佩并受益终身,在此向XXX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 高的敬意。向评阅本论文的老师们和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感 谢你们为我的论文完善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软件学院为我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平台,使我能够放宽眼界,掌握多一门技能。感谢学院所有从 入学到各课程的讲授等各方面的教导与帮助。

感谢XX在开发论文所述系统时共事的同仁们,和我一起顺利完成系统的开发。感谢XX、XX、XX等同班 同学,在学习和论文撰写过程中一起讨论,给予我极大的帮助。

篇11:会计研究毕业论文致谢词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XX教授。非常荣幸能有这么一位治学严谨、品德高尚的优秀导师给予我学术上 的指导。XX虽然在学术上对我们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却非常细心,平易近人,每次与老师的谈话,都能 让我受益匪浅。在此向XX表示我最真挚的谢意。

其次,我要感谢我同门的师姐师兄,没有他们的热情帮助和相互鼓励,我也不能顺利完成论文的撰写 工作。XX和XX学姐给我提供了优秀的范本作为参考。XX和XX同学作为同届的师兄师姐,一直参与我和X老 师的论文探讨,并提供了不少宝贵的修改建议。

再次,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在生活中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不求回报的付出,我的生活因为 家人的陪伴而更加充盈和美好。作为女儿的我不能在物质上支持父母,不能为父母分忧,我感到十分惭愧 ,在此感谢你们对我的理解与关怀。

除此之外,我还要要感谢我的室友XX,XX和XX同学。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一起探讨论文写作中 遇到的困难。虽然我们都是不同导师的学生,研究方向也有所差别,但在很多问题上都能各抒己见,坚持 自己的观点,为此碰撞出不少思想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

篇12: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词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入学时的羞涩与期待,今天的欣喜与自豪,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一起涌现在脑海里,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我想我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我的整个毕业论文从题目的设计到最后定稿的所有过程都是得到老师的一一提点和帮助,特别在开题之初,论文大纲徐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给我指点,给出修改意见,感激之情,无言以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XX老师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容的作风让我钦佩和羞愧的同时,也激励我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务实和严肃认真。我觉得只有未来的工作中,求真务实,刻苦努力、以报答恩师对我的.栽培之恩。

此外,也要感谢XX学院的XX院长、XX等老师的关怀和帮助,是你们传授我知识、启迪我智慧,学生真的表示真挚的敬意和发自内心的感谢。

同时,也感谢父母及所有亲戚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无论任何时候都没有给我压力,给了我一个轻松的求学环境。也感谢所有的朋友、师长对我的热心鼓励和帮助。最后送上我最真诚的祝福,愿大家幸福、健康,也祝福我的母校XX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篇13:研究及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

博士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看做一种战略资源,当今社会对博士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1]。那么,如何评价博士质量、分析博士质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博士质量的衡量维度和相关指标上存在着许多争议和研究上的困难,但从全球来看,博士质量中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指标是博士在获得博士学位时的质量[2]。而获得博士学位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即博士学位论文,它是衡量博士生能否毕业、能否授予学位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博士生学习阶段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的研究即聚焦于博士学位论文。

著名的文献计 量学专家 安东尼· 拉昌 (AnthonyFJvanRaan)指出,在评价研究质量时,应当以同行评价为主[3]。纵观全球博士生教育,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是评价、监控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和手段,我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以及各高校的学位授予实施细则都对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评阅和答辩结果是不是都是可信、有效的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大卫·亚历山大(DavidAlexander)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客座教授伊恩·戴维斯(IanDavis)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官网2014年2月20日刊登的文章《博士生导师是否达标?》中表示,过去几年他们参加了16场博士论文答辩,他们认为不少论文理论上都不应该通过,仍需进行大量的补充工作或返工重写。但事实上,“虽然我们掌握了否决权,但行政管理、答辩流程、社会压力迫使我们无法行使它”[4]。本文作者在从事学位管理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中,也发现目前国内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往往流于形式,只要能进入答辩程序,没有一例不通过。

因此,我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同行评阅结果代表了学位论文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某“985”高校2011-2013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博士学位学术论文同行评阅结果进行定量统计分析,进而从生源状况与培养方式的视角进一步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以期为我们探索博士生教育改革和博士学位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二、研究方法

1.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国内某“985”高校近三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1716篇学位论文作为研究样本,有关原始数据均来源于该校“研究生教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所需数据全部是 完整、有效的。1716篇论文涉 及工、理、管理3个学科门类,分别占84.2%、3.6%和12.2%。

每篇论文均经过5名专家评阅。专家除了要对论文写出详细评语,并对论文给出特优、优、良、中、差的综合评价外,还要对论文的创新性成果(指标1)、论文的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指标2)、论文工作反映出申请者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情况(指标3)、论文工作的严谨性及写作水平(指标4)等四项分指标按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作出定性评价。本文将综合评价和四项分指标的定性评价进行量化,定义特优为5分,优为4分,良为3分,中为2分,差为1分。每篇博士学位论文5位评阅专家给的成绩之和除以评阅专家人数即为该论文的评阅结果。

2.变量义和统计方法

本文的因变量为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结果,解释变量为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本文重点考察个体特征和培养方式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个体特征指性别、年龄、本科毕业院校,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年龄选取了获得博士学位时的年龄为标准:年龄=获得博士学位年份-出生年份,分为24-29岁,30-34岁,35-40岁,40岁以上等四个年龄段;本科毕业院校是博士生培养的起点,分为“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院校。培养方式包括录取类别(定向、非定向、委培培养、自筹经费)、选拨方式(普通招考、直接攻博、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学习方式(脱产、半脱产、全脱产)、学习年限(从3年的基本学制、4年…到最长8年)等。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借助当前社会科学研究 领域中广 泛使用的 的统计软 件SPSS17.0,主要用到的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等。

三、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的统计分析

我们对2011-2013年1716名博士学位获得者的8580份评阅意见进行描述统计,其结果如表1。

在我们之前的研究统计中发现[5],评阅综合评价及四项分指标的均值都在3.3以上,即平均在良好以上,说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总体上是有保障的。其中,评阅综合评价均值为3.990,均高于四项指标的均值,这主要因为评阅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五个档次,将良好以上又分为优秀和特优,而分指标结果只分为4个档次。综合评价结果均值的标准差均高于分指标的标准差,说明专家对论文综合评价的争议比分指标要大。四项分项指标中,创新性成果均值最低,只有3.325,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均值最高,为3.835,两者相差0.51,比例高达15%。四项分项指标中,也是创新性成果的标准差最大,说明评阅专家对该项指标的评价意见分歧最大;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标准差最小,说明专家对博士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认可还是较为一致的。

从四项分项指标均值频率趋势看,创新性成果这一指标接近正态分布,而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得到最高分(4分)的比例高达52.9%,说明评阅专家普遍认为博士生掌握基础理论的能力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写作水平两项分指标的走势大致相当,良好以下(小于3分)的比例分别为1.2%和1.0%,优秀率(4分)分别为17.5%和25.7%。

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从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综合评价和分指标中的“创新性成果”,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另外,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有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少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之一[6]。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选取综合评价以及分项指标中最关键的“创新性成果”进行影响因素研究。

1.个体特征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

(1)1716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73∶27。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性别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统计差异进行了分析,表2显示,女性在创新性成果均值比男性略高,但性别对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成果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2)获得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为31.5岁,集中在24-34岁之间,占84.9%,最小者有一位为24岁,最大者有一位为57岁。表3显示,随着获学位年龄的增长,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成果均逐步下降。表4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获学位年龄在博士学位论文综合评价均值上存在显著统计差异,F(3,1712)=13.355,p=0.000;获学位年龄在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成果均值上也存在显著统计差异,F(3,1712)=27.352,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结果表明,就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成果均值而论,年龄在24-29和30-34岁之间(p﹤0.05,d=0.33)、24-39和35-40岁之间(p﹤0.05,d=0.33)、24-39和大于40之间(p﹤0.05,d=0.33)、30-34和35-40之间(p﹤0.05,d=0.33)、30-34和大于40之间(p﹤0.05,d=0.33)均存在显著统计差异。35-40和大于40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本科毕业院校分为“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院校,分别占55.8%、14.6%、29.6%。从表5中可以看出,综合评价和创新性成果总体上从高到低依次是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院校。表6是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本科毕业院校对综合评价存在显著统计差异,F(2,1713)=3.464,p=0.032,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并不显著,p=0.094﹥0.05。单因素方 差分析的 “续后分析”结 果表明,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只有“985”高校和其他院校之间存在效应较低的统计差异(p﹤0.05,d=0.14),而“985”高校和“211”高校、“211”高校和其他高校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2.培养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

(1)按录取类别可以分为非定向、定向、委培和自筹,分别占70.6%、4.7%、14.9%、9.8%。由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显示,录取类别不同对创新性成果存在显著统计 差异,F(3,1712)=21.956,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结果显示,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而言,非定向和定向之间(p﹤0.05,d=0.38)、非定向和委培之间(p﹤0.05,d=0.45)、非定向和自筹之间(p﹤0.05,d=0.43)存在显著统计差异。

因方差齐性 假设不成 立,我们用KruskalWallis检验法对录取类别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进行了统计检验。表8数据显示,渐进显著性为0.000﹤0.017,说明录取类别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是显著的。

(2)按选拨方式可以分为普通招考、直接攻博(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生资格)、提前攻博(选拨在读一年级优秀硕士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选拨在读二、三年级优秀硕士攻读博士学位),这四种方式分 别占48.0%、23.0%、14.6%、14.5%。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不同选拨方式对创新性成果存 在显著统 计差异,F(3,1712)=10.620,p=0.000。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发现,这种差异表现在普博招考和直接攻博之间(p﹤0.05,d=0.24)、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之间(p﹤0.05,d=0.36)。

因方差齐 性假设不 成立,我们用KruskalWallis检验法对选拨方式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进行统计检验。表10显示,渐进显著性为0.000﹤0.017,说明选拨方式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是显著的。

(3)学习方式分为全脱产、半脱产、不脱产,分别占86.8%、3.5%、9.7%。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学习方式对综合评价存在显著统计差异,F(2,1713)=19.489,p=0.000,对创新性成果也存在显著统计 差异,F(2,1713)=11.080,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结果表明,对综合评价的显著性影响表现在全脱产和半脱产之间(p﹤0.05,d=0.69)、全脱产和不脱产之间(p﹤0.05,d=0.30)、半脱产和不脱产之间(p﹤0.05,d=0.36)。对创新性成果的显著性影响表现在全脱产和半脱产之间(p﹤0.05,d=0.56)、半脱产和不脱产之间(p﹤0.05,d=0.43)。

(4)博士生学习一般采取弹性年限,从3年的基本学制可以到最长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时间为5.09年。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学习年限对创新性成果存在显著统计差异,F(5,1710)=11.789,p=0.00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结果显示,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而言,3年和7年之间相互均不存在显著统计差异,只有8年与3-7年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差异。

因方差齐 性假设不 成立,我们用KruskalWallis检验法对学习年限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进行统计检验。表14显示,渐进显著性为0.000﹤0.017,说明学习年限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中创新性成果得分最低,这与社会各界对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较弱的评价是一致的。概括起来,各要素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比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更显著。从生源状况而言,性别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并不显著,年龄越小、大学和硕士毕业院校为985高校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论文质量高。从培养方式而言,录取类别、选拨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年限、论文类型对论文质量的影响都较为显著,具体来讲,非定向、硕博连读、全脱产学习、学习年限为4年、从事基础研究的论文质量最高。

上述研究结果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关政策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

1.改革人才选拨制度,提高生源质量。研究结果显示,普通招考博士、在职博士、定向和委培博士的论文质量不高,而在职博士生中86%、定向和委培中82%为普通招考博士。普通招考方式往往基于表面“冰山以上部分”易于观察和测量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内隐的“冰山以下部分”的潜在能力的考察,如价值观、个性品质、动机等。因此,一方面应扩大应届生中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比例,使这些学生更早明确学术发展规划,尽可能早地进入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改革普通招考的考试选拨方式,淡化考试方式,赋予导师更大的选拨博士候选人的自主权。另外,还要抓好在职博士生的选拔。在职博士生不需要导师提供资助,要深入考察他们的读博动机、已有的学术成果、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是否有科研和做学位论文的时间保证等。

2.建立有效的退出和淘汰机制。退出不是被淘汰,而是博士生因自身原因而自动放 弃继续读博,如兴趣或经济资助压力等。若能如上所述加大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比例、实施博士生选拨的申请审核制,就可以为退出机制创造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博士生教育几乎是“零淘汰”,其中主要是超最长学习年限的退学,这从本质上讲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淘汰。博士生淘汰机制的核心,是以学术水平不高不能做出有所创新的内容而被劝退。在目前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论文开题时一般已入学两年,这时候可以进一步考察博士生的学术潜质,淘汰比例可以定得低点;论文中期检查是淘汰的重要环节,应引入固定比例的淘汰机制,确保淘汰制度在维持学术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篇14:研究及学位毕业论文致谢词

关键词:学位论文 开放获取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2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5-0084-05

1 引言

博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或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知识创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学位论文通常属于非公开出版物,所以不易被作者和收藏机构以外的用户获取利用。21世纪以来,以通过网络免费、无法律和技术障碍地获取研究成果为特征的全球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 运动得到了快速发展,投入其中的开放获取资源的类型日益增多,其中也包括高校学位论文资源。在开放获取知识库名录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OpenDOAR)[1]中,以“学位论文”为类型的知识库共1,213个(其中美国395个,英国210个,德国164个,日本138个),数量列期刊论文之后,位居第二,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大学可全文获取的学位论文资源,而且还有关于整个国家的学位论文资源,如加拿大学位论文门户(Theses Canada Portal)、澳大利亚数字学位论文项目(Australian Digital Theses Program,ADT)、英国电子论文在线服务项目(Electronic Theses Online Service,EThOS)等,可见学位论文资源是开放获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参与并成为继开放获取期刊之后又一开放获取资源的主力军。

开放获取理念为学位论文资源的利用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有利于提高学位授予机构的声誉,为其带来无可估量的无形资产;有利于学位论文作者的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和交流,从而使作者的学术影响力扩大;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显示度,满足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性研究的需求,提高科研效率;有利于消除信息鸿沟,为信息弱势群体节省获取学术信息资源的成本;还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公开来加强学术监督,防止学位论文剽窃等不端行为的发生。

2 我国高校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现状调查

2.1 大陆地区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及开放获取现状

本文对大陆地区114所大学(主要是“211工程”大学)的网站进行访问,辅以电子邮件咨询,调查各高校学位论文资源的建设及开放获取情况。

2.1.1 大陆地区高校学位论文资源建设现状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陆地区各高校陆续开展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电子版的收缴工作,并致力于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开发和服务业务的拓展,尤其是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子项目的实施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多家高校本地学位论文提交与服务系统的建立,2004年,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CADAL)的实施促进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对非原生电子版学位论文的回溯建设。截止到2013年4月,有98所高校对本校的学位论文资源进行了建设,约占总数的86%(见表1),其中有96所高校通过使用商用软件或自行开发软件进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有97所高校是由校图书馆来承担学位论文资源的建设,而只有1所高校由校档案馆来承担建库任务,如南京大学。由此可见,我国大陆地区学位论文资源经过各高校图书馆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为学位论文开放获取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2.1.2 大陆地区高校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现状

通过OpenDOAR中学位论文知识库的访问调查发现,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方式主要有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机构知识库,因此,除了对上述96所建立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高校进行开放获取调查外,还对114所高校中已建立机构知识库的35所高校进行学位论文开放获取调查,结果有4所高校提供学位论文开放获取服务,占总数的3.5%(见表2),其中,有3所高校通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方式实现开放获取,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系统”提供了2007年至今6,066篇OA论文的下载[2]、“辽宁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了885篇OA论文的下载[3]、“华南理工大学CADAL本校学位论文库”提供了1980年至2002年的5,600篇OA论文的在线浏览[4],只有1所高校通过机构知识库的方式实现开放获取,如“石河子大学机构知识库”提供了2,230篇OA论文的下载[5]。

2.2 港澳台地区高校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现状

2.2.1 香港、澳门地区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现状

通过对11所香港、澳门地区高校(8所香港高校和3所澳门高校)的调查,有9所高校对本校的学位论文资源进行了建设,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其中有6所高校提供授权公开学位论文的免费下载,占总数的54.5%(见表3)。其中“香港大学学术库”可检索1941年至今的20,993篇学位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且有20,737篇全文可供全球免费下载,开放获取率高达98.8%[6]。根据其网站上的使用统计数据显示,该库每年下载学位论文超过100万篇次,2010年度的下载更是超过了238万篇次,足以表明公众对其所提供的OA学位论文资源需求极大。“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了1994年以来的4,680篇学位论文,其中大部分全文可供免费下载[7],同时,还可通过“香港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在线浏览该校OA学位论文[8]。“香港理工大学博硕士论文库” 提供了2,064篇OA论文的下载[9],其开放获取的论文占到了总数的28.5%,同时,也可通过“香港理工大学机构知识库”在线浏览OA论文[10]。“香港城市大学学位论文在线”提供了1,731篇OA论文的下载[11],同时,也可通過“香港城市大学机构知识库”在线浏览OA论文[12]。澳门大学[13]和澳门科技大学[14]也分别提供了部分授权全文的免费下载。另外调查还发现,通过由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负责开发的港澳地区博硕士论文跨校集成系统(HKLIS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Collections)可检索7所香港高校和1所澳门高校的学位论文信息[15],以及通过OPENURL技术下载OA论文,这种跨库联盟更有助于提高港澳地区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的可见度和利用率。

nlc202309030515

2.2.2 台湾地区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现状

台湾地区高校在2000年前后就陆续开始学位论文的数字化建设,目前不少高校都在各自的网站上通过学位论文数据库或机构知识库的方式提供授权公开学位论文的开放获取服务,如成功大学图书馆通过“成功大学电子学位论文系统”、“成功大学机构典藏库”提供该校OA学位论文的下载。除了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开放外,收录OA学位论文数量最多的是台湾国家图书馆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截止到2012年12月,共收录台湾地区137所高校1956年至今的759,465篇学位论文,其中有254,040篇全文提供开放获取[16],通过对该系统详细调查,发现有123所高校提供授权论文的下载,占总数的89.8%,其中,国立东华大学、南华大学、中华大学、国立屏东教育大学等9所大学的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程度均达100%,国立台南大学、朝阳科技大学、佛光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等7所大学的开放获取率也在90%以上,所有大学平均开放获取率为33.4%。目前该系统每天检索人次超过80万次,高峰时段同时上线人数突破2.5万人,已成为国内外最重要的开放获取学术文献网站之一。2010年10月25日,“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以“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名称正式成为国际NDLTD组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一个网上学位论文共建共享项目)的机构会员,也是亚太地区(大陆、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唯一的国家和地区级机构会员[17]。

3 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学位论文开放获取面临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大陆、港澳、台湾地区高校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调查以及对OpenDOAR中学位论文知识库分布的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对学位论文资源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建设,但对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参与度(约3.5%)远落后于港澳地区高校(约54.5%)和台湾地区高校(约89.8%),与全球学位论文开放获取发达的美、英、德、日等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分析其原因有:

3.1 缺乏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相关政策扶持、保障

近几年,学位论文开放获取运动在全球获得了蓬勃发展,然而在我国(除港澳台),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宣传、介绍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文章还很少,有关政府部门和学位授予机构缺乏对开放获取的了解, 缺乏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推动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发展。

3.2 学位论文版权归属不明晰,授权书缺乏人性化

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是制约我国大陆地区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关键瓶颈,笔者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的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对学位论文版权归属界定不一,有的高校认为版权属于学位授予单位,有的高校认为版权属于作者,还有的高校没有明确版权归属。另外,多数授权书还有着共同特点,一是高校为避免网上传播带来的版权风险,都较为谨慎地将学位论文的浏览权限制在校园网内,使用范围太过狭窄,这样校外用户就不可能免费获得全文,二是授权书内容不全面,缺乏人性化,不能让作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没有考虑作者希望公开获取的愿望或者可公开但希望暂时限制等情况而提供可选择性的条款。

3.3 缺乏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配套资金支持

在学位论文开放获取中,OA学位论文固然有用户端免费的方便,但作为资源建设者的图书馆首先从作者那里收集到论文,再对原生的学位论文进行组织、标引使之序化,成为可供用户检索利用的资源,有的甚至对学位论文提供了下载统计、被引用率等加值服务,这些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在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初期很多是依赖项目支持而启动,缺乏后续的资金投入,更缺乏对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相应的配套资金投入,因此高校可能就会因经费问题而对学位论文开放获取存在顾虑,甚至产生抵触。

3.4 学位论文作者对开放获取的认识尚有偏差

目前,在我国大陆地区学位论文开放获取还是个新生事物,不少学位论文作者对开放获取及其意义了解不多,缺乏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让很多具有读者和作者双重身份的学位论文产出人员从本意上不愿开放获取而只想免费阅读。另外,也有学者对作者不愿授权公开的原因做过调查,主要存在论文写得不完善,不想被他人看到;论文会以期刊或著作形式出版;担心论文遭到剽窃;申请专利等原因[18]。

4 发展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对策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发展

政策支持对学位论文开放获取不仅有导向作用, 而且还起着决定性的推进作用。例如,台湾很多高校在各自的学位论文提交网站都声明有关学位论文公开利用的政策,其依据的是台湾“教育部97 年(即公元2008年) 7月23日台高通字第0970140061号函:为促进学术传播,博、硕士论文应以公开利用为原则,若作者欲延后公开则需订定合理期限,其期限至多为5年,且应避免永不公开之情况”[19]。台湾逢甲大学就是以此为依据制定该校学位论文两年内必须公开的强制政策[20]。我国大陆地区的学位论文资源建设机构有大学、商业公司、公益性机构等,我们可根据国情需要来制定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战略和政策,比如可规定由国家科研经费资助完成的学位论文必须在一定时间里通过网络向公众免费开放,公众不需要也不应当为这些研究成果支付双重费用,形成有利于学位论文开放获取发展的政策环境。

4.2 完善法律保障,规范学位论文授权声明

我国应尽快从法律法规角度明确学位论文的版权归属问题,以解决操作层面可能引起的不必要的顾虑和纠纷。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当建立起相对合理规范的授权机制以积极争取作者的全文授权。目前台湾不少高校采用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CC)推出的知识共享协议来创建多元化的开放获取授权模式,该协议的实质是鼓励作者根据作品情况和本人意愿, 选择授权许可方式,以实现作品为更多的用户使用和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比如嘉南药理科技大学[21]、国立中正大学[22]等在作者提交论文时,对授权范围和公开时间两个层面进行组合,提供10种从松到紧的全文授权解决方案(①校内外完全公开;②校内马上公开,校外一年后公开;③校内外均一年后公开;④校内公开,校外m年后公开;⑤校内n年校外m年后公开;⑥校内公开,校外永不公开;⑦校内一年后公开,校外不公开;⑧校内n年后公开,校外不公开;⑨校内校外均不公开;⑩没有全文上传),从而让作者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以实现学位论文最大程度地开放获取。我国大陆地区高校也在积极地同CC开展合作,2006年3月,“簡体中文版知识共享协议”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共同主办的“简体中文版知识共享协议发布会暨数字化时代的知识产权与知识共享国际会议”上正式发布,实现了知识共享协议在中国的本地化[23]。因此,建议大陆地区的学位授予机构应该与时俱进,在拟定学位论文授权许可协议时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建立基于时限性和区域性的授权制度,如在协议中设置公开期限和公开范围的多种组合方式供作者自由选择,还应有允许作者书面提出特殊要求等条款,以实现作者版权保护与学位论文共享传播的利益平衡。

nlc202309030515

4.3 提供学位论文开放获取有力的经费支持

在学位论文开放获取中,持续有力的经费供给将对资源建设者开展活动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比如,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从2010年起,每年批出5000万元专款,供香港8大院校发展知识转移即学术开放获取运动,让大学成果更有效地惠及社会。其中,香港大学于2009年便组成核心小组,探究相关策略,并于2010年连同向教资会申请到的资助及大学本身投放的经费共投资1000万元,推动香港大学师生过去70年共计2.5万份各类型学术成果(其中包含大量的学位论文)网上开放予全民共享[24]。因此,在我国大陆地区,要有效地推动学位论文开放获取,不论是国家还是高校都应该持续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保障。

4.4 加大宣传,提高作者对开放获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积极宣传学位论文开放获取运动,动员和引导学位论文作者最大程度地参与开放获取,才能营造有利于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良好社会环境。比如台湾国家图书馆在其“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网站上宣传该系统是本着“Open Access”的精神,以政府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服务理念,推动学术传播自由,照顾信息弱势群体,实现学术之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义,同时,还将推动学位论文资源国际化,进而在国际学术领域取得更高的曝光率、被引用率与学术影响力[25]。因此,我国大陆地区的学位授予机构和图书馆有必要大力宣传开放获取的理念及重要意义,如通过网站介绍、新生入学教育、OA资源使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来积极倡导这种崭新的学术传播和交流方式,不断增强作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吸引他们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参与进来,从而成为学位论文开放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5 结语

学位论文开放获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一句口号,而是以政策支持为主导,以持续经费供给为保障,以作者全文授权为前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我国(港澳台除外)学位论文开放获取还未真正开展起来,社会公众对开放获取了解较少,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学位授予机构和图书馆的积极倡导下,在作者的积极参与下,共同演绎学位论文开放获取的魅力,从而为读者创造更优质的学术流通环境。

参考文献:

[1]OpenDOAR[EB/OL].[2013-04-16].http://www.opendoar.org/index.html.

[2]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提交系统[EB/OL].[2012-10-26].http://202.121.96.135/Thesis/Thesis/ThesisSearch

/Search_DBList.aspx.

[3]辽宁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EB/OL].[2013-04-20].http://219.216.19.241:95/wxjs/qkpmjs.asp.

[4]华南理工大学CADAL学位论文[EB/OL].[2013-04-23].http://202.38.232.126:8080/CADAL/Index.action.

[5]石河子大学机构知识库[EB/OL].[2013-04-23].http://ir.shzu.edu.cn/.

[6]香港大学学术库HKU Theses Online(HKUTO) [EB/OL].[2013-04-15].http://hub.hku.hk/advanced-search?field1

=title&thesis=1.

[7]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学位论文系统[EB/OL].[2013-04-18]. http://lbxml.ust.hk/th/main.html.

[8]香港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EB/OL].[2013-04-18].http://repository.ust.hk/dspace/.

[9]香港理工大学博硕士论文库[EB/OL].[2013-04-18]. http://theses.lib.polyu.edu.hk/.

[10]香港理工大学机构知识库[EB/OL].[2013-04-18].http://repository.lib.polyu.edu.hk/jspui/.

[11]香港城市大学论文在线[EB/OL].[2012-12-03].http://www.cityu.edu.hk/lib/digital/thesis/index.htm.

[12]香港城市大学机构知识库[EB/OL].[2013-04-18].http://dspace.cityu.edu.hk/.

[13]澳门大学电子学位论文库[EB/OL].[2012-12-03].http://libdigital.umac.mo/was5/um_theses/main.jsp.

[14]澳门科技大学电子学位论文服务[EB/OL].[2012-12-05].http://etds.must.edu.mo/main/index.

[15]HKLIS Dissertations & Theses Collections(DTC) [EB/OL].[2012-12-12].http://library.hkbu.edu.hk/electronic/libdbs/dol.html.

[16]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EB/OL].[2012-12-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sa3q5G/webmge?mode=basic.

[17]倪富玲.开放获取环境中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6.

[18]袁晓川.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

[19]于新国.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6):27.

[20]逢甲大學電子學位論文系統[EB/OL].[2012-12-29].http://ethesys.lib.fcu.edu.tw/web_root/index.htm.

[21]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全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ethesys.chna.edu.tw/ETD-db/ETD-search

-c/search.

[22]國立中正大学学位论文系统[EB/OL].[2012-12-12].http://140.123.21.164/ETD-db/ETD-search-c/search.

[23]让知识共享简便易行[EB/OL].[2013-01-12].http://www.jcrb.com/n1/jcrb895/ca473831.htm.

[24]香港大学投千万建“全民共享”学术库[EB/OL].[2013-01-18].http://www.edu.cn/gao_xiao_zi_xun_1091/2010

0608/t20100608_483536.shtml.

[25]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簡介[EB/OL].[2013-01-15].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

cd=vP6f13/aboutnclcdr.

作者简介:陈枝清(1977-),女,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李欣(1963-),女,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上一篇:无与伦比的爱五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起个好听的社团名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