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

2024-04-12

课文《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篇1:课文《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

《一分钟》讲述的是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学生丰富的课内课外生活,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识字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准确认读课文中的9个生字组成的新词,通过演一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了解“丁零零、叹气、哈欠”等词语的意思。努力使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得饱满。在生字指导环节,我主要是想通过给生字拉拉手做朋友的方法,向学生渗透识字的方法:同偏旁的,相同结构的都能成为好朋友,引导学生归类识字,从而加深对生字的识记。

对于句子的朗读指导,在学生了解到元元后悔的心情时,我就把课文中元元后悔的句子出示,指导学生初步感受,在朗读中指导一个“又”的用法。在指导朗读第一段时,我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联系生活经验来感受元元心里的想法。我们说朗读要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当学生感受到元元不想起来,想多睡一分钟的时候,我就直接可以引导学生:那么心里想的句子该怎么读呀?随机进行句子的朗读训练。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中,对整体感知课文的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我是想通过学生自由发言,了解课文大概意思。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几乎没什么效果,学生都是一些很零碎的回答,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及时地帮着学生梳理教材的脉络,怎么梳理呢?我似乎也无从下手。

篇2:课文《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一分钟等于60秒,可今天,我们的元元同学却因耽误了一分钟而迟到了20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读了这篇课文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词语,方式:小老师领读—男女生比赛读

3、巩固生字:

⑴课件抽读生字。

⑵给生字组词。

⑶交流发法。

三、细读感悟

1、接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元元听到零声后,开始是怎样想的?大家找出来读一读。(读出贪睡的样子。)

方式:指名读──大家评价──老师范读──自己试读

3、事情的结果呢?指名读李老师的话。

⑴大家看元元的表情,你能想象出来这时元元是怎样走进教室的吗?

⑵师小结:你看这一分钟给元元带来的是迟到的.尴尬。

⑶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呢?(后悔)

4、大家想一想: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走进教室才后悔的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⑴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①师问:他为什么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呢?

②生说经过。③老师小结:是啊!这一分钟给元元带来的是一路的焦急等待,我们就带着焦急的心情读读这一段吧!

⑵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①师问:他为什么又叹了口气呢?

②老师小结:这一分钟给他带来的是不停的叹气。让我们带着遗憾的心情读读这一段吧!

⑶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他决定走到学校去。

①你能想象他是怎么走到学校去的吗?

②老师小结:你看,这一分钟带来的是步行的辛苦!

5、最后一段,老师范读。

6、这时元元会想些什么呢?

⑴在元元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⑵老师小结:我们要分秒必争,珍惜身边的每一分钟!

四、课外拓展

1、大家再想想,元元经历了这一分钟事件之后,第二天闹钟响后,元元又会怎样做呢?

2、名言警句:

⑴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也是珍惜时间的楷模,他们也有许多话要给大家说,大家想听吗?

(课件出示“名言警句”。)

篇3:课文《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

1援通过自主朗读,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2援通过自主学习, 借助材料读懂诗歌,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援通过自主发现, 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 积累语言形式。

【设计分析:有特色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是三个“自主”, 充分体现了“学本课堂”的理念, 给学生一个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所、运用场, 始终不忘略读课承担的任务。二是五个“诗歌”, 从感知诗歌内容、韵律、情感到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 这样就对本课的文本特征进行了教学目标层面的界定, 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哼唱《七子之歌》, 听一听旋律, 读一读歌词。

一、由歌及诗, 揭示课题

师:许多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七子之歌》的歌词就是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写的组诗。今天, 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 就与这七子中的一子有关。 (齐读课题:最后一分钟)

【设计分析:课前预热不仅仅是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 消除陌生感,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 巧妙地与文本衔接, 衔接文本的内容, 衔接文本的情感。一首《七子之歌》马上将学生带入了教学所需的情感意境。更为可贵的是, 由歌及诗, 巧妙地渗透了诗与歌的密切关系, 让课一开始就有了浓浓的诗意和文化气息。】

二、初读诗歌, 整体概览

1援自主朗读诗歌。

师: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援交流初步感受。

师:读完诗歌之后请你说说你的感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请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设计分析:诗歌教学应从诗歌的整体入手, 强调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 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因此, 在学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后, 用一个关键词说说自己最初的、最直观的也是最真实的感受, 就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读准词语, 发现规律

1. 读准第一组词语, 比较多音字的读音。

脊梁 悄然落地 旗杆

2. 读顺第二组词语, 寻找带韵脚的诗句。

师:这些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 放在诗行的末尾, 成为韵脚, 就形成了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把它们送回诗中, 请大家再次朗读诗歌, 注意这些带韵脚的诗句, 看看读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韵味。

【设计分析:教学要指导学习策略。这里有三个朗读策略值得赞赏:一是课始的“自主朗读”;二是词语检测过程中贯穿对整首诗歌的通读;三是朗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歌的韵律, 并在诵读中感受韵脚的作用和诗歌的韵律之美。教学“有心”而“无痕”。】

3. 读懂第三组词语, 提炼相矛盾的问题。

欢腾———寂静痛苦———欢乐午夜———清晨

师:到诗中找出这3组词语所在的诗句, 读一读, 你又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问题:万众欢腾又怎么会寂静?百年的痛苦又何来欢乐?既是午夜, 又怎会是清晨?

【设计分析:揭示语言的秘妙所在。最后一分钟, 某种意义上讲, 本来就是一条界线, 是“寂静与欢腾”“痛苦与欢乐”“午夜与清晨”的界线。这三组相互矛盾的词语出现在同一句诗里, 是这首诗歌非常独特的语言现象, 并且分别出现在前后三个小节, 贯穿全诗。依托词语教学, 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秘妙, 并且以此为载体, 让学生提炼深入研读课文的三个问题, 可谓匠心独运。】

四、借助材料, 自读自悟

1. 学习方法复习。

师:有了问题不可怕, 关键是想办法。回忆一下,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或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遇到问题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的? (根据学生发言罗列反复诵读、查找资料、同学讨论等常用方法)

2. 阅读策略指导。

师:由于条件限制, 我们在课堂上不能自由地查找相关资料。老师事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资料。 (给学生发放关于香港回归、虎门销烟资料) 请选择, 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什么?A从头到尾认真朗读一遍;B快速浏览, 获取有效信息。

师: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几种学习办法, 围绕黑板上的问题, 反复研读, 争取有新的收获。 (学生借助材料自主研读诗歌)

【设计分析:教略学丰。这个环节让学生借助材料, 自读自悟。略读课略的是教师的教, 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在这个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也并非放任自流、无所作为, 有两点引导非常值得肯定:第一, 学生的阅读资料是教师精心筛选的。这首诗歌含蓄、跳跃, 其中“虎门”“紫荆”等意象学生不易理解。阅读材料中关于香港回归、虎门销烟等背景资料的引入, 就为意象的感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和补充。第二, 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介入前, 教师以选择抢答的形式及时地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 这是非常必要的。】

五、聚焦画面, 局部精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哪个问题你已经有了新的收获?一起交流一下。

预设交流点之一:感受“痛苦与欢乐”。

(根据学生发言, 出示课文第3节。)

1援读出痛苦。

(1) 圈点历史事件, 感受百年屈辱。

师:在这首诗中, 诗人回忆了哪些痛苦的历史?请你圈一圈。 (生交流)

师:关于这段历史, 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 请看——— (课件出示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种种屈辱待遇的图片及影音资料。)

师:看到这些, 作为一个中国人, 你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辛酸、屈辱、难过、沉重、愤怒、悲哀、心痛等。)

【设计分析:课堂教学要在学生陌生处着力。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学生不熟悉的, 然而只有感受“百年的痛苦”, 才能体会“此刻的欢乐”。教学中, 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已经对历史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此时, 教师再通过图片、视频补充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 能适时地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反刍诗歌语言, 读出百感交集。

师:诗人用哪些诗句表达了这种痛苦与屈辱?请画下来, 读一读。 (生交流)

师引读:这一百多年来, 虎门上空的硝烟一直如阴霾般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直到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

但这段刻骨铭心的伤痛, 如烙印一般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所以诗中说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2. 读出欢乐。

师:此刻, 伴随着发黄的条约悄然落地, 百年的屈辱、百年的痛苦终于画上了句号。你的心情又如何? (预设:高兴、激动、兴奋、扬眉吐气等。)

师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里, 曾经的辛酸、痛苦、屈辱、愤怒与此时的欢乐、激动、欣喜、兴奋交织在一起, 所有的情感一齐喷涌而出, 所以诗中说———

预设交流点之二:体会“欢腾与寂静”。

(根据生交流, 出示课文第2节。)

1援读出画面。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 举国欢庆, 万众欢腾, 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 捕捉到了许多特写镜头。从诗中, 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欢腾的画面?又看到了哪些寂静的画面? (生交流)

师引读:所以在诗人的眼里, 最后一分钟, 是———

2援凝成诗句。

师:孩子们, 在这最后一分钟里, 摄影师们还抓拍到了很多很多的精彩画面, 一起欣赏一下。 (播放香港回归时精彩瞬间的经典图片)

师:在你的眼里, 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呢?是绽放的礼花?是欢庆的锣鼓?你能学着用诗的语言写一句吗?拿起笔, 请写在第2小节后面。 (生交流)

【设计分析:关注语言转换是上策。“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是这首诗歌很有特色的语言形式, 也是学生诗歌语言学习的良好范本。将诗读成画面, 再将画面写成诗, 一来一回之间, 让诗歌语言规律的发现、诗歌语言的习得变成一件轻松、愉悦、自然的事情。】

预设交流点之三:解读“午夜与清晨”。

(根据学生发言, 出示课文第4小节。)

1.读清“最后一分钟”。

师:此刻确切地说是指哪一刻? (1997年6月30日午夜23时59分至7月1日凌晨零点整)

师:告别午夜, 迎来清晨, 再次默读诗歌, 找一找, 从诗中, 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香港? (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

2.读美“第一朵紫荆”。

(出示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图片。简介香港的标志。)

师引读:让我们带着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深祝福, 一起再来读读这节诗。

【设计分析:把“读”放在诗歌教学的重要位置。“三分诗, 七分读”, 自读、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

六、回扣课题, 升华情感

1. 回扣“最后一分钟”。

师:都说诗不是用笔写的, 是用心写的。这节课, 我们自己提出问题, 并且通过阅读资料、同学讨论、反复诵读等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读懂了这最后一分钟里的浓浓情感。

2. 见证“最后一分钟”。

师:想一起见证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来, 全体起立! (播放交接仪式视频) 告诉我, 你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

师:这就是万众欢腾、寂静等待的———

生:最后一分钟!

师:这就是承载着香港百年的痛苦和欢乐的———

生:最后一分钟!

师:这就是连接着香港的午夜与清晨的———

生:最后一分钟!

【设计分析:课要有鲜明的主线。此课, 诗题即诗眼。课始紧扣“最后一分钟”展开教学, 课终以回扣“最后一分钟”结束, 很好地凸显了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同时, 一次又一次地引领学生回扣“最后一分钟”, 再次对三组既矛盾又统一的反义词组进行强化和升华, 这已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的—种融合。】

【设计总评】

《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有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 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整首诗语言凝练, 富有感染力。同时, 诗歌象征意义强, 运用了比喻、象征、用典等手法, 诗中的脊梁、硝烟、虎门、紫荆等许多意象, 含义较深, 学生在理解上难度很大。这就形成了本课教学的第一个困难———诗歌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冲突。

第二,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只有一个课时, 不可能求精求全。同时, 略读课更关注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和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 应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空间。因此, 形成了本课教学的第二个困难———如何在略读课的教学中更好地凸显诗歌的文体特征, 而不失略读味。

第三,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上第7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分别是《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和《难忘的一课》。单元训练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感受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这又给本课教学出了第三个难题———落实单元目标, 兼顾人文教育与阅读方法的习得。

本课的教学设计很好地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 寻找到了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

1.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努力体现“素课”的思想。课堂上, 尝试让学生“真的提问题”, “提真的问题”, 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的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在“不懂”到“懂”之间, 凸显“生本课堂”的增量。

2.立足于学习方法的引领, 凸显略读课文教学。在教学时, 借助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在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场、习得所, 努力凸显略读味。从大局看, 本课的设计既是一种学习程序的组织, 也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从局部看, 本课有众多的方法指导, 教师不断地通过导语给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阅读方法上的引领:“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遇到问题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的?”“请选择, 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什么?”……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

3. 立足于诗歌文体特征, 紧扣情感线进行言语实践。本课教学中, 紧扣诗歌的情感线, 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诗融情, 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 通过想象, 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同时,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及诗歌的表达特点, 开展了诵读、仿写等切实可行的言语实践, 在读中发现诗歌的言语秘妙, 在读中品味诗歌的浓浓情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解决了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之间的矛盾, 使“文体”“课型”得到了较为和谐的统一, 值得学习和借鉴。

【教学回顾】

近三年来, 《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先后尝试了四个不同的版本, 以上是第四个。这四个版本记录着三年多来我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思考的重心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第一个版本:关注认知水平, 倡导自主学习, 教学的重心指向内容的理解。

第一个版本产生于2010年1月, 我参加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决赛, 抽签抽到了这篇课文。鉴于诗歌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冲突, 我便大胆地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努力体现“三真”———让学生真的提问题, 提真的问题, 真的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简简单单分三大板块:尝试让学生“真的提问题”, 提“真的问题”, 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的去解决问题”。

第二个版本:关注提示语, 凸显略读味, 教学的重心指向学习方法的引领。

第二个版本产生于2010年4月。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引发了小语界关于精读与略读教学的一系列研讨。当时, 我刚好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跟随虞大明老师挂职学习。虞老师近几年一直致力于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 在他的建议下, 我重新研读了《最后一分钟》。教学时, 聚焦课文前面的“提示语”, 借助相关的阅读资料, 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学的重心指向单元的训练目标和略读课的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在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所和训练场, 凸显略读味。

第三个版本:关注文体特征, 紧扣情感线, 教学的重心指向言语实践。

第三个版本产生于2011年4月。我在浙江省小学语文高端班跟随汪潮教授学习, 汪潮教授带领我们梳理了教材中每一类文体的特征和教学策略。我在梳理诗歌的文体特征和教学策略时, 重新研读了这一课。教学中, 紧扣诗歌的情感线, 分入诗融情、深情诵读、反思语言三个板块, 抓住诗歌教学常用的言语实践方式———朗读, 在读中品味诗歌的浓浓情感。

前三个版本, 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 教学重心也截然不同。但在这三个版本中, 有一个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凸显诗歌的文体特征, 既不削弱诗歌的味道, 又不失略读味。

第四个版本:兼顾课型和文体特征, 寻找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契合点。

篇4:教学需要“一分钟”

一、组织教学一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抓好课前一分钟,就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课间充分释放情感,情绪上属于玩乐状态,注意力集中在课间活动上,上课伊始马上展开教学则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因为学生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当用一分钟的时间组织教学,让学生尽快从热闹的玩乐情绪转入到积极的学习情绪中。在这一分钟里,教师可以走上讲台,用专注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用眼神查看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用眼神提醒一些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等待,从而静下心来准备上课。在这一分钟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待心绪平静下来后开始上课。组织教学一分钟用得得当,往往能收到“以静制动,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不要吝啬这一分钟的“空白”,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认真思考一分钟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马上纷纷举手,似乎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静悄悄的,就以为教学是失败的。其实不然,教师提问后学生不多加思考就直接回答,说明教师的提问是表层的,而不是深层的,这样的学习其实才是低效的。因为表层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思考,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问后教师不要急于进行过多的解释和引导,应让学生“认真思考一分钟”,当学生遇到困惑或疑问时,教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作提示,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认真思考了,才有效地参与了教学。

三、学会倾听一分钟

“认真听老师讲课”是所有教师和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句话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的,课堂上不仅仅有教师系统的讲授,还有学生精彩的见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善于倾听学习伙伴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参与学习探讨,同时更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学会“倾听一分钟”。倾听一分钟,学会对学习伙伴的尊重,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一分钟,可以了解并正确理解他人的意见;倾听一分钟,可以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从相互的交流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倾听一分钟,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对他人的意见提出中肯的评价和改进的建议。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比如该倾听时教师暗示性地摸摸耳朵,久而久之,学生能逐步养成并学会这一好习惯,从而更有序地进行有效学习。

四、独立自主一分钟

新课程倡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学生个体的真正发展,有赖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特别是有赖于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不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而且也不科学。教师应积极倡导“独立自主一分钟”,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独立的空间。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合作探索,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目前有些“合作”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成了听众,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独立和合作要有机地结合,在合作之前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学习一分钟,让每个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这时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提示,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达成任务。即便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会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能充分感悟问题的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增加参与合作的有效性。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学生“独立自主一分钟”,比如新授课的例题分析,许多教师往往让学生读完题就开始讲解分析,其实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自主一分钟”。

五、回顾反思一分钟

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反思。许多合作学习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往往虎头蛇尾。笔者认为,教师组织了激烈而紧张的活动后,不妨安排一分钟让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成效。“在活动中,我们探索学习了什么?”“在活动中,我做了些什么?”“在活动中,我还有什么没有做好?”“活动中谁表现最好?我该怎么做?”等等。学生可以口头阐述,也可以概括地写一写,还可以分小组进行交流,或者在脑海里进行反省。回顾反思虽然只用一分钟,但经过这一分钟,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学习活动的内容,促进和改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谈不上提高与进步。在教学将结束时“回顾反思一分钟”,更利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

(辽宁省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吴云丽 110300)

篇5:最后一分钟课文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为本课设计到过去的历史知识。在课前我让学生查找了关于“虎门硝烟”以及《南京条约》的签定等历史知识,为上课作好了铺垫。

本以为有了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对文本应该能够理解了,朗读起来困难应该是不大的。但是诗中比喻、象征、用典的描写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挑战。学生学起来有些含糊不清,第一课时下来,感觉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于是我再次去诵读诗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第二课时我将背景与课文结合起来讲,发现学生感受好多了。

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进行了精读感悟:“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我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想象着自己已经拉住了香港的手,然后亲切地读;“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让学生挺直了腰杆读,读出激动自豪的感情。“百年的痛苦和欢乐”――我让学生去联想曾经那些屈辱的历史,从而感受到如今的扬眉吐气的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学生读得很入味,很快就领悟到了最后一分钟的重要。

篇6:课文《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在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

当香港回归祖国的前一分钟,人们是满怀期待的。那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物体,那就是我们中国鲜艳的五星红旗!那一刻,人们的心情该有多激动、多兴奋、多紧张啊!那一刹那,是万众欢腾的寂静。就连我没在场,每当读到这篇诗歌,我的心也跟着激动、兴奋、紧张。每当回忆起往昔那个巨大的耻辱时,我的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幅让人心痛,让人不想看到的悲惨画面。

过去的中国,贫穷落后,中国人民受尽了外国列强的欺负,被他们说成了“东亚病夫”,香港也被割让给英国,劳动人民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奴隶。而现在,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耻辱和和不幸已成为过去。我们的祖国已成了亚洲的巨龙。香港的回归,让我们揭开了崭新的篇章,让我们深情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香港,您就像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学会好好珍惜您。您回归祖国的那一刻,是激动人心的一刻,是万众欢腾的一刻。您全身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您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这个怀抱是温暖的,是香甜的,更是温馨的。每当夜晚,您这颗明珠就会散发出迷人的光芒,那时,您是我心中最美的一刻,是全中国人民观看的焦点,是……

篇7:《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在课堂上,让孩子朗读大段的资料,十分费时,而且资料中有有些科学知识学生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并没有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互补的作用。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想资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总有孩子说:“老师,我家没电脑。”似乎,上网成了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文,如《鲸》,《最后一分钟》等,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此后,孩子们也就不再为家里不能上网而苦恼了,相反,他们查阅工具书的时间反而多起来了。

篇8:《一分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从中受到教育。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时间观念不强, 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 本文正是一篇有针对性的优秀教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创设情境, 在读中感悟, 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 也让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 珍惜时间。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认识“钟、零”等8个字, 会正确书写“欠、元”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中领悟时间的重要, 懂得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两个有趣的游戏, 游戏结束后要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1.游戏活动。 (游戏1:在一分钟内写下你认识的字, 说说你对一分钟的感受。游戏2:双手平举, 抬起一只脚, 站立一分钟, 说说你对这一分钟的感受。)

2.讨论:两个游戏都是在一分钟内进行的, 你对1分钟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

3.导入新课:是啊, 一分钟可以说很短, 也可以说很长, 一分钟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 一个人只要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 也就等于把握住了美好的一生。同学们, 今天要学习的第7课, 题目也叫《一分钟》, 我想, 学了课文以后, 大家对“一分钟”的体会肯定会更深。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 读准字音, 并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自主认读、识字, 同桌纠正读音。

2.去掉拼音再读, “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生字, 给一分钟的时间快速识记生字。

4.指名介绍:一分钟自己记住了多少个字, 是怎样记住的。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 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 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把生字送回“家”, 读课文,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把课文读通顺。

2.再自由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 评议, 齐读。

4.再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完成填空练习:课文讲了元元由于 () 却 () 的故事。

四、大胆质疑, 精读课文

1.引导质疑

出示句子:课文讲了元元由于多睡了1分钟却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

读了故事,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质疑:元元只多睡了1分钟, 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呢?)

2.学习第2~3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 用“~~~~~~”画出元元迟到的原因和他说的话。

(2) 出示导致元元迟到的句子:

元元走到十字路口, 他看见前面是绿灯, 刚想走过去, 红灯亮了, 他叹了口气, 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他等了好一会, 才走过十字路口。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 眼看就跑到车站了, 车子开了。他又叹了口气, 说:“要是早到一分钟就好了。”

(3) 读句子, 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心情;揣摩元元的心理。

(4) 小组讨论, 谈谈自己的想法。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4.看着因为贪睡了一分钟却迟到20分钟的元元, 你想对他说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心情。

五、分析字形,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 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 交流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 学生评说。

4.学生练写。

六、课后延伸

篇9:《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不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还表达了作者沸腾的爱国热血以及奔涌不息的爱国豪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满怀激情地去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喜悦心情,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和“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来真切表现这种爱国情感;第三小节主要讲作者联想到香港的百年屈辱历史,联想到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第四小节讲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与殷切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激情

1.观看录像。课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

2.谈话激情。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3.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香港回归时激动人心的诗歌《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体会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庄严、隆重的氛围及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爱国热情。

二、初读感知,交流启情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扫清障碍。(认读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字词。)

生字:叩、刹、硝、髓、铸。

生词:叩问、脊梁、刹那、硝烟、骨髓、旗帜、旗杆、伤痕、痛苦、礼炮、扎根。(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默读诗句,交流讨论。

(1)默读诗句,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澎湃?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画出不懂的诗句与同学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既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又在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领会香港回归祖国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的事,更是令人难忘的时刻。再通过交流“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深情

1.领悟激动。

(1)指名朗读第1小节。画出第一处“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讲解修辞手法。“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3)品读重点词。你怎样理解“叩问”?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如: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4)激发情感。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无比。)

(5)读诗激情。齐读第1小节,读出激动无比的心情与情感。

2.体验自豪。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吧!

(1)画出第2小节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课件展示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情景。)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自豪。)

(3)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2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激动、自豪的心情。

(4)合作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回顾历史。

(1)齐读第2小节。思考: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的冉冉升起,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百年的痛苦,想到了虎门销烟,想到发黄的旧条约等。)

(2)资料交流。①你是怎样理解“虎门销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的?②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侵略者的无耻行径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③“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④“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说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深化感悟。品读第3小节,想一想当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使大海沸腾”你是怎样理解的?(曾经的屈辱和痛苦无不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百年耻辱终于洗雪。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是复杂的,酸楚的、激动的、自豪的、喜悦的,所有的泪珠均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时,把非常强烈,非常深厚的爱国热情在一瞬间喷涌而出,仿佛能够让江河翻涌、大海沸腾似的。)

4.展望明天。

(1)想象激情。齐读第4小节,画出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想象一下:香港终于回来了,中华儿女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2)展望抒情。“①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了什么?(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②“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盼望。)③“紫荆”指的是什么?(“紫荆”指的是香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香港的同胞将和我们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铭记在心。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吧!(播放录像视频,教师配画外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落实“总——分——总”阅读基本方法“分”的环节,让学生分节学习,边读、边想、边画,做到一边理解、一边品读,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自豪、激动与喜悦”的情感,并通过“最后一分钟”语句的细读、品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香港回归实现之时中华儿女的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抒情

1.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我们中国人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总结及对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介绍,并介绍台湾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关系,再次激发学生期盼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王天杰◇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不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还表达了作者沸腾的爱国热血以及奔涌不息的爱国豪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满怀激情地去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喜悦心情,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和“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来真切表现这种爱国情感;第三小节主要讲作者联想到香港的百年屈辱历史,联想到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第四小节讲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与殷切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激情

1.观看录像。课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

2.谈话激情。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3.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香港回归时激动人心的诗歌《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体会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庄严、隆重的氛围及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爱国热情。

二、初读感知,交流启情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扫清障碍。(认读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字词。)

生字:叩、刹、硝、髓、铸。

生词:叩问、脊梁、刹那、硝烟、骨髓、旗帜、旗杆、伤痕、痛苦、礼炮、扎根。(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默读诗句,交流讨论。

(1)默读诗句,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澎湃?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画出不懂的诗句与同学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既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又在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领会香港回归祖国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的事,更是令人难忘的时刻。再通过交流“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深情

1.领悟激动。

(1)指名朗读第1小节。画出第一处“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讲解修辞手法。“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3)品读重点词。你怎样理解“叩问”?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如: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4)激发情感。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无比。)

(5)读诗激情。齐读第1小节,读出激动无比的心情与情感。

2.体验自豪。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吧!

(1)画出第2小节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课件展示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情景。)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自豪。)

(3)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2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激动、自豪的心情。

(4)合作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回顾历史。

(1)齐读第2小节。思考: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的冉冉升起,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百年的痛苦,想到了虎门销烟,想到发黄的旧条约等。)

(2)资料交流。①你是怎样理解“虎门销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的?②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侵略者的无耻行径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③“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④“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说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深化感悟。品读第3小节,想一想当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使大海沸腾”你是怎样理解的?(曾经的屈辱和痛苦无不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百年耻辱终于洗雪。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是复杂的,酸楚的、激动的、自豪的、喜悦的,所有的泪珠均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时,把非常强烈,非常深厚的爱国热情在一瞬间喷涌而出,仿佛能够让江河翻涌、大海沸腾似的。)

4.展望明天。

(1)想象激情。齐读第4小节,画出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想象一下:香港终于回来了,中华儿女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2)展望抒情。“①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了什么?(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②“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盼望。)③“紫荆”指的是什么?(“紫荆”指的是香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香港的同胞将和我们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铭记在心。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吧!(播放录像视频,教师配画外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落实“总——分——总”阅读基本方法“分”的环节,让学生分节学习,边读、边想、边画,做到一边理解、一边品读,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自豪、激动与喜悦”的情感,并通过“最后一分钟”语句的细读、品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香港回归实现之时中华儿女的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抒情

1.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我们中国人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总结及对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介绍,并介绍台湾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关系,再次激发学生期盼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王天杰◇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不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还表达了作者沸腾的爱国热血以及奔涌不息的爱国豪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满怀激情地去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喜悦心情,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和“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来真切表现这种爱国情感;第三小节主要讲作者联想到香港的百年屈辱历史,联想到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第四小节讲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与殷切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激情

1.观看录像。课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

2.谈话激情。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3.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香港回归时激动人心的诗歌《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体会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庄严、隆重的氛围及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爱国热情。

二、初读感知,交流启情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扫清障碍。(认读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字词。)

生字:叩、刹、硝、髓、铸。

生词:叩问、脊梁、刹那、硝烟、骨髓、旗帜、旗杆、伤痕、痛苦、礼炮、扎根。(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默读诗句,交流讨论。

(1)默读诗句,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澎湃?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画出不懂的诗句与同学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既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又在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领会香港回归祖国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的事,更是令人难忘的时刻。再通过交流“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深情

1.领悟激动。

(1)指名朗读第1小节。画出第一处“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讲解修辞手法。“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3)品读重点词。你怎样理解“叩问”?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如: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4)激发情感。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无比。)

(5)读诗激情。齐读第1小节,读出激动无比的心情与情感。

2.体验自豪。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吧!

(1)画出第2小节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课件展示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情景。)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自豪。)

(3)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2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激动、自豪的心情。

(4)合作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回顾历史。

(1)齐读第2小节。思考: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的冉冉升起,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百年的痛苦,想到了虎门销烟,想到发黄的旧条约等。)

(2)资料交流。①你是怎样理解“虎门销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的?②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侵略者的无耻行径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③“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④“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说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深化感悟。品读第3小节,想一想当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使大海沸腾”你是怎样理解的?(曾经的屈辱和痛苦无不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百年耻辱终于洗雪。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是复杂的,酸楚的、激动的、自豪的、喜悦的,所有的泪珠均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时,把非常强烈,非常深厚的爱国热情在一瞬间喷涌而出,仿佛能够让江河翻涌、大海沸腾似的。)

4.展望明天。

(1)想象激情。齐读第4小节,画出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想象一下:香港终于回来了,中华儿女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2)展望抒情。“①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了什么?(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②“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盼望。)③“紫荆”指的是什么?(“紫荆”指的是香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香港的同胞将和我们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铭记在心。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吧!(播放录像视频,教师配画外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落实“总——分——总”阅读基本方法“分”的环节,让学生分节学习,边读、边想、边画,做到一边理解、一边品读,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自豪、激动与喜悦”的情感,并通过“最后一分钟”语句的细读、品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香港回归实现之时中华儿女的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抒情

1.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我们中国人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总结及对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介绍,并介绍台湾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关系,再次激发学生期盼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爱国情怀。

篇10: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在学习课文《一分钟》时,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体验一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一分钟又能做多少事情,我在课前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孩子们都静静地坐着,看着墙上的钟静静地坐一分钟,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一分钟。问孩子们:一分钟长吗?孩子们有的说长有的说不长。于是我再问孩子们:一分钟你能完成什么事情?孩子们想了想,有的说:“能写两、三行生字。”有的说:“我能跳绳一百多下。”学生明白了,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

接着我采用了先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出示了问题:元元多睡一分钟时,他是怎么想的?上学路上元元几次叹气时会想些什么?当元元迟到了20分钟时,他的心中又会想什么?他一路上心情怎样。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文中的语句,进行朗读训练。特别突出元元两次叹气的句子。学生十分投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整整20分钟;就这一分钟,耽误了学习,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大家领悟到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最后在读文章,孩子们的感情得到升华。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珍惜时间。

篇11:最后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一)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3、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篇二:最后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第24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4、学会查找和整理资料,并在语文学科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香港历史、香港回归和香港回归后的繁荣发展三方面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课题

1、通过欣赏歌曲《东方之珠》,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欣赏了歌曲《东方之珠》,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的是哪吗?

2、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3、课件出示文中插图。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解决字词障碍。

(三)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喜欢的一节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诗文采用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情感、朗读时的心情、对诗文的理解……

1、听诗朗诵,独立思考自学提示中的问题。

2、小组到台前回报。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五)观看图片,品味思考

1、师:香港终于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归了,那同学们想知道香港回归之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对比图片,感受香港回归后的繁荣发展。

2、小组思考、讨论问题:为什么香港回归后会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吗?

(六)拓展阅读,情感升华。

师:大家都觉得要想让国家更繁荣,是我们少年的责任和使命。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国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也是这样认为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诵——《少年中国说》

出示课件,借助拓展阅读学习卡,全班朗诵。

(七)课堂练笔,同学交流,随机点评。

师: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我们仿佛听见她在呐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假设台湾还有一分钟就要回归了,你有什么感受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2、“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们的单元专题,作为少年的你,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你以后要怎么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文《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优秀的一分钟自我介绍04-10

关于环保演讲一分钟优秀演讲稿04-27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优秀日记04-23

上一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同步练习及答案下一篇:医院提前入职申请书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