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文迪什

2024-04-16

卡文迪什(精选6篇)

篇1:卡文迪什

卡文迪什发展战略调整的成败得失论文

摘要:卡文迪什实验室历史上出现几次大型发展战略调整,汤姆逊的战略调整使卡文迪什从系级实验室走到世界原子物理学中心的地位,布拉格采取非核物理和多方向发展的战略调整,取得丰硕的成果。莫特的战略调整出现失误,导致卡文迪什由盛而衰并进入低谷期。

关 键 词:卡文迪什,战略调整,失误

卡文迪什实验室成立于1871年,在近现代科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诺贝尔奖的获奖大户,现代物理学革命的主力军之一。卡文迪什实验室迄今为止共获得25个诺贝尔奖,另有四人获得诺贝尔奖与该室密切相关。前后共产生3个勋爵,4个皇家学会主席,6个大英科学促进会主席,23个爵士,为世界各地培养了数以千百计的著名物理学家,至今闻名遐迩。它的发展史上有数次重大的发展战略调整,大多非常成功,使卡文迪什实验室从剑桥大学一个系级实验室,很快跃升为领导现代科学革命的主力军之一。笔者就其中最大的三次战略调整做一分析与研究,以期得出有益的启示。

一、JJ汤姆逊的战略调整使卡文迪什走向世界

卡文迪什实验室第一任教授是麦克斯韦(JCMaxwell,1831-1879),是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任期八年,完成了这个实验室的奠基性工作。第二任教授是瑞利,瑞利本名斯特鲁什特(JWstrutt,1842—1919)。瑞利任期虽然只有短暂的五年,却对卡文迪什的正规化、体制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使卡文迪什实验室在他任期内进一步发展壮大。瑞利离任后,剑桥大学评委会公布由JJ汤姆逊(JJ Thomson,1856-1940)出任第三任教授,时年28岁。这引起剑桥大学的震动。他一共担任卡文迪什教授长达35年,历任7届,为该室历史上目前为止任期最长的教授。如果算上他19去职后一直兼任该室无薪教授直至去世的1940年,那么他一共做了56年卡文迪什教授。

一个实验室要想取得成功,获得很多科研成果,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科研组织的负责人,必须有战略眼光,做出正确的战略调整决策。汤姆逊上任伊始,就希望把卡文迪什实验室带向世界,为此他采取了多项措施。第一,加强实验室的力量,提高自身科研管理能力。他刚一上任,就在处理两位实验资深人员关系上显示了高超的领导和创造性才能。这两位原本是他的老师,因竞选卡文迪什教授失败而情绪低落,如果离开,动手能力差的汤姆逊将难以开展工作。他巧妙地建议剑桥大学提升他们的职位,而这二人工资关系不变。在他任期的前十年,逐渐完成了作为一个学派领袖所必需拥有的学术成就和声望。

汤姆逊采取第二项重要措施是改革学位制度,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剑桥大学的自然科学优等生制度不利于选拔更多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它不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却较早设立了博士学位制,比英国的优等生制度更具有吸引力。汤姆逊积极建议改革,通过“1895年章程”,学生学习两年课程,考试合格后,提交一篇有原创性的论文,获得通过,即可获得硕士学位。几年后又用哲学博士取代了硕士学位制。这次改革使卡文迪什实验室吸引到一大批优秀学生,包括汤森德(Townsend 1868-1957)里查森(Richandson1879-1959)、威尔逊(CTRWilson1869-1959)、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等人。卡文迪什已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业,而是一大批著名物理学家共事的集体。“卡文迪什实验室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当高层次人才的集中程度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形成一个整体层次和水平较高的人才高原,才能不断地孕育出和支撑起名家大师并形成群英荟萃、百花争艳的杰出人才群体;只有在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队伍中才能不断造就出盖世的科学家及诺贝尔奖获得者。”[1]

汤姆逊采取的第三项措施是一种战略调整,抓住科学发展的苗头,果断改变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他任教授的前十年,卡文迪什的教学与研究和其他工作一直缓慢而不间断的得到巩固,似乎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变化。”[2]他一直在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动态,考虑到固体和液体的电学研究已无发展余地,他把主要研究方向转到气体电学研究上。当1895年伦琴发现射线后,他是第一批得到论文复印本的6名科学家之一。他马上意识到一个新的物理学时代即将来临,果断地把全室主要研究精力放在X射线用于气体放电的研究上。从而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黄金领域,取得了井喷式的研究成果,并导致自己的弟子卢瑟福进一步深入到原子核,使卡文迪什从世界原子物理学中心进一步发展到核物理中心。“卡文迪什实验室从这次科学革命的一开始就赢得了主动权,而成为从现代科学革命从微观物质组成观念和理论变革开始的一支主力军。”[3] 114这种转变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属于科学战略发展的典型成功案例。JJ汤姆逊除他本人于19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培养了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在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WL布拉格(WLBragg,1890-1971)因X射线晶体分析荣获19诺贝尔物理学奖,威尔逊因研究云室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尔克拉(CGBovrkla 1876-1944)因发现元素的受激X射线特征辐射而获19诺贝尔物理学奖,理查森因发现热离子辐射的理查森定理而荣获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阿斯顿(FWAston1877-1945)因发明质谱仪而荣获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GP汤姆逊(1892-1975)是他的儿子,因发现电子衍射而荣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现如此多的获奖者与他的战略调整有极大关系。

JJ汤姆逊以事实证明了当年评委会的战略眼光是正确的,在他任期的35年内,把卡文迪什实验室从剑桥大学的物理系系级实验室的地位带到世界原子物理学中心的地位,并导致著名的卡文迪什学派的出现。这是汤姆逊及时而正确的发展战略调整的结果。

二、WL布拉格的非核调整使辉煌延续

1919年已过63岁的汤姆逊让其最得意的弟子卢瑟福接掌帅印。卢瑟福在汤姆逊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使卡文迪什实验室变成世界核物理研究的中心。1937年,卢瑟福突然去世,卡文迪什实验室一下子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评委会经过慎重考虑,WL布拉格(W.L.Bragg1890-1971)当选第五任卡文迪什教授。WL布拉格是WH布拉格的儿子,他们父子1915年因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而同获诺贝尔奖。小布拉格接任后认为随着卢瑟福的去世,卡文迪什历史上核物理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继续发展核物理将遇到人才和国力两方面的困难,有必要转向非核物理,培养新的生长点,以期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再度辉煌,在他15年任期内,辛勤培育了多个学科,使分子生物学和射电天文学异军突起,并为固体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培养出5个诺贝尔奖得主,使卡文迪什较好地保持了持续的兴盛状态。

WL布拉格在他任期的15年,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多贡献。概括起来,他对卡文迪什的发展做出的战略调整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项战略举措是建立在大组分权研究体制。二战结束后,科学发展逐步进入大科学阶段,小布拉格洞察这种趋势,及时在科研管理上作出战略调整。他采取大组分权管理,建立六个研究组。核物理组由O.R弗利什担任组长;射电天文学组由J.A.拉德克里夫领导;蒙德实验室的低温物理组由阿伦和商伯格先后担任室主任;金属物理组由E.奥诺万任组长;晶体物理组由泰勒负责;分子生物学组由皮鲁兹任组长。这些大组自成体系,大组组长相当于小卡文迪什教授,他们有自己的辅助人员、设备、车间,管理制度等自主运转,还可根据情况大组下再设几个小组。这种大组分权管理制度适应了战后科学规模扩大,人员激增,研究领域细化的新形式,大大调动了各组的积极性。在分权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集中,各组共用一个大的公共仪器车间,财务和大组组长任命统一管理。

第二项战略举措是首创秘书管理行政事务体系。1948年,实验室研究人员达到160人,研究生100多人,至1950年,人数总共达到500多人。分成几个大组之后,每个组具体事务仍然很多。事必躬亲显然不可能也无必要,WL布拉格在各国实验室中首创实验室秘书管理行政事务体系。这里设的秘书不同于中国秘书的概念,他们有职有权,相当于行政副主任,管理财务,房屋分配等日常行政事务。各个大组相应设立组秘书,安排本组研究工作的日常事务,有时还设打字员。这种科层化管理使研究人员从事务堆中脱离出来,一心搞研究,大大提高了实验室工作效率和科研效率。这种秘书体系是战后工业化大生产模式在科学领域的应用,很快为剑桥大学和各国大型实验室所采用。

第三项措施,也是WL布拉格任期里最大的贡献,是实现卡文迪什发展非核物理的战略转移。与JJ汤姆逊把卡文迪什实验室转到气体放电研究上一样,属于科学发展战略调整的典型成功案例。他把卡文迪什实验室以核物理为主的研究方向,调整到非核物理和多方向发展并举的道路上。卢瑟福去世后, 科学发展进入大科学阶段,继续发展核物理, 从长远看卡文迪什的人力和财力都支撑不了,而且核物理遍地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寻找新的“金矿”。小布拉格敏锐的意识到生命科学将是下一个“金矿”,于是大力发展分子生物学。1938年,佩鲁茨向布拉格展示血红蛋白X射线衍射图像,布拉格觉得很重要,为他申请了洛克菲勒奖学金。二战后,肯德鲁(JKendrew)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加盟蛋白质结构研究,他主要研究肌红蛋白,在布拉格的支持下,他们经过的摸索,终于确定了球蛋白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从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子生物学除了在大分子蛋白质结构上获得突破,还在DNA研究上取得历史性成就。克里克1949年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在佩鲁茨指导下,从事蛋白质研究。沃森1952年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他与克里克密切合作,在激烈的研究DNA竞争中最终取得胜利。1953年4月25日,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核糖的分子结构——DNA的一个结构模型》。这篇千字左右的论文和一模型图开创了一个分子生物学新时代,使他们与卡文迪什实验室另一个科学家威尔金斯共同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此外,WL布拉格还大力扶持了射电天文学和固体物理的发展,至1953年,小布拉格离任时,他的战略调整已显出巨大成效。

三、莫特的战略失误导致卡文迪什的衰落

1953年,莫特(NFMott)接替小布拉格任卡文迪什教授。在莫特任期的里,他意图保持自J.J汤姆逊和卢瑟福以来卡文迪什的持续兴盛。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对卡文迪什研究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科学发展战略调整。莫特变革采取的第一项大措施就是停止建造大型加速器。不但大型的加速器不再上马,小型的加速器也停止了,转而参加欧洲核子联合研究的计划和理论核物理研究。第二项大措施是将分子生物学从卡文迪什实验室分离出去。莫特找到英国医药研究委员会资助,单独为分子生物学建立实验室,隶属剑桥大学医学院,1962年搬出。第三项大措施,停掉结晶学组。在分子生物学组和结晶学组原地方,划规射电天文学和固体物理两个大组。莫特的战略调整带来了卡文迪什实验室明显而巨大的变化。他的科学战略措施结果如何,在笔者看来,功过皆有,但总体看来是失败的,导致卡文迪什实验室在20世纪的直接衰落。

莫特任期16年,是所有卡文迪什教授中任期长度仅次于汤姆逊和卢瑟福的人。学界对他的科学战略调整基本持肯定态度。[4]但笔者认为莫特的战略调整是个极大的战略性失误。如果说卡文迪什历史上,汤姆逊把固体放电和电磁学研究转到气体放电研究的方向,和小布拉格把核物理转到非核物理与多路发展的方向是两个非常成功的科学发展战略,那么莫特的战略调整总体说来却是失败的。

在小布拉格时期,由于他采取多路多方向发展战略,卡文迪什虽已开始出现走低的迹象,但仍使其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到莫特时期,由于莫特大刀阔斧的战略调整,虽然使卡文迪什实验室重新回归到传统物理研究的道路上来,但他的战略变革却导致卡文迪什的衰落,是卡文迪什发展史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他是卡文迪什的科学家在20世纪最后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就是一个明证。导致其后的卡文迪什教授虽然不能说一代不如一代,但就其威望、成果和领导卡文迪什做出的成就来看,确实成阶梯状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并且延续到今天。

莫特停建大型加速器计划还是基本正确的。但连小型回旋加速器也不建造则有点“左倾”的味道,毕竟卡文迪什实验室曾是世界核物理中心。莫特战略失误的焦点是把分子生物学完全分离出去。1962年卡文迪什实验室共有佩鲁茨,肯德鲁,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五人同年获得诺贝尔奖。其中佩鲁茨,肯德鲁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是卡文迪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以后恐怕也很难出现。这五人获奖都和分子生物学有关,这说明分子生物学大有前途,有可能出现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卢瑟福时期核物理研究中的重大成果成批出现的.井喷现象。此时的分子生物学正处于科学研究领域的生长期,遍地是黄金。分子生物学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前沿学科,大有前途。后来分离出去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又培养出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成为世界分子生物学的中心之一。如果当时莫特协调好与传统物理学各组的关系,坚持发展分子生物学,那么卡文迪什将迎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很有可能出现卢瑟福时期、小布拉格时期、莫特时期加上前面的汤姆逊时期,长达80余年的辉煌时代,然而莫特并没有坚持发展分子生物学,而是坚决把它分离出去。卡文迪什第五任教授小布拉格培育出的一颗丰产树被砍掉。

分离出去的主要原因是,莫特认为分子生物学所需要的设备越来越多,摊子越铺越大,挤占物理学部门的空间、经费和其他资源。另外更重要的是,非分子生物学部门的科学家认为这样发展下去会违背实验物理的目的,视他们为入侵者,有强烈的抵触情绪。1952年全室集体合影拍照时,肯德鲁竟被作为非物理学家排挤掉[3]325。这里可见英国某些物理学家的岛国意识和狭隘的科学界限观念。其实如果改变思想观念,协调发展,完全可以共存并相互促进。莫特重点发展的射电天文学规模也越来越大,至1972年,射电天文学设备总费用高达400万英镑[3]334,而派帕德1974年兴建完成的新卡文迪什实验室,总价是80万英镑,可见完全可在经费上、在资源上保持分子生物学与物理学共同繁荣。而且花费如此巨大的射电天文学至今为此才得两个诺贝尔奖,有趣的是1927年威尔逊获诺贝尔奖的云室制作才花了五英镑。

卡文迪什实验室是小科学时代的先锋和模范,而在大科学时代却只是跟进者,失去了领导地位。我们仔细考虑一下,莫特作为卡文迪什教授多少有些失职。卡文迪什教授的遴选非常苛刻,但一旦选中,就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实验室发展的大政方针。历届卡文迪什教授作出的决定都没有受到外界阻挠,对于学科的战略调整与实验室布局更是卡文迪什教授份内职责。剑桥大学的决策层授予了较大权力。“1885年以后,特别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崛起,剑桥的决策者们深深感到,不改变这些狭隘的陈规陋习,卡文迪什实验室将失去在国际科研和人才资源上的领先地位,英国经济也将徘徊不前。”[5]传统物理学发展到此已基本饱和,应该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莫特完全可以顶住压力,做出继续推动分子生物学和固体物理同步发展的措施。何况后来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占地空间和占用经费远超出分子生物学。莫特没有正确的理解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宗旨,才做出错误的战略调整。

虽然莫特的大力变革也取得一些成就,尤其在1973年1974年,1977年连续有四人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是:1973年约瑟夫森发现“约瑟夫森效应”而获奖,赖尔因射电天文学的成就于1974年获奖,休伊什因发现脉冲星于1974年获奖,莫特本人因磁性与无规则系统的电子结构研究在1977年获奖。但仔细分析,其中莫特与约瑟夫森的获奖与美国科学家PW安德森有关,有“外援”性质,而且约瑟夫森的获奖似乎也有些偶然性。而赖尔与休伊什的获奖基础工作在小布拉格时就已形成,莫特时期只是继续发展和收获成果而已。因此真正属于莫特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没有。而且莫特本人在1977年获诺贝尔奖之后,该室到20世纪末几十年内再无人获诺贝尔奖更能证明,莫特的战略调整是错误的。因为此前基本上每隔三年卡文迪什实验室就有一人获诺贝尔奖。虽然科学研究不以获诺贝尔奖为最终目的,但作为科学界公认的最高的评价标准,诺贝尔奖获得与否及数目多少很能说明一个科研组织在科学界的地位与影响。综上所述,由于莫特在科学战略发展上的失误导致卡文迪什的衰落,至少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

莫特之后虽然派帕德(B.Pippard.1971-1982任期),爱德华兹(S.F.Edwards1984-1995任期),弗伦德(R.H.Friend,1995-)锐意进取,奋力拼博,但终究未能改变卡文迪什实验室和卡文迪什学派不断下降的整体趋势。这既和外部英国国力下降有直接关系,也和内部缺乏一流人才有关。更重要的是由于莫特的发展战略失误,使卡文迪什实验室进入其发展史上的低谷期。他的继任者们几乎无力回天。作为科学实验室,卡文迪什的规模和设备不断上升,一定程度上迟缓了下降的速度。而作为一个学派来看,继任者们算不上公认的学术大师,只能作为学术带头人,由于缺乏杰出人才的加入和重大成果的出现,所以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莫特之后一直处于其历史上的低谷期。卡文迪什的衰落和其低谷期的到来与莫特在科学发展战略上的失误有直接联系。

参考文献:

[1] 黄炳线,人才高原、群体意识和卡文迪什实验室[J],社科纵横, 年6 月,171

[2] 赵万里,现代“炼金术”的兴起——卡文迪什学派[M],武汉,武汉出版社,,68

[3] 阎康年,卡文迪什实验室 现代科学革命的圣地[M],保定市,河北大学出版社,,114,325

[4] 郭弈玲、沈慧君,诺贝尔奖的摇篮——卡文迪什实验室[M],武汉出版社,,221-223

[5] 徐光善,卡文迪什实验室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和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年12 月,40

篇2:卡文迪什

论麦克斯韦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近现代物理学史上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麦克斯韦作为第一届卡文迪什实验物理学教授兼实验室主任,他在建室初期所做的重要贡献,对实验室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确立的建室宗旨,为实验室长期发展指明方向.他提出的建室方针政策,不仅奠定了英国实验物理的研究传统与学风基础,而且对近现代实验物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编辑出版的卡文迪什的科学论文集,为研究卡文迪什的科学思想提供了依据.他培养出的第一代实验物理人才,为英国物理学的振兴构筑起了平台.

作 者:乔灵爱 QIAO Ling-ai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山西,晋中,030600刊 名:晋中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年,卷(期):24(3)分类号:N09关键词:麦克斯韦 卡文迪什实验室 发展 历史地位

篇3:卡文迪什

卡文迪什实验室相当于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系, 于1874年建成, 是当时剑桥大学校长W.卡文迪什 (William.Cavendish, 1808-1891) 私人捐款兴建的, 为纪念卡文迪什家族建室的功绩, 该实验室就取名为卡文迪什实验室。为能建成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卡文迪什实验室对实验室主任的选拔格外慎重。剑桥大学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选拔委员会, 选择对象是英国乃至世界上卓越的科学家, 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三条不成文的标准:科学上成就卓著并能够使卡文迪什实验室高效运转、在国际上声誉卓著并具有崇高威望、对剑桥大学的决策能起重要的影响作用。另外非常重要的条件是, 要有突出的组织管理能力, 能胜任科研和教学工作, 能形成独特和富于创新的学派。在这样严格的选择标准下, 产生了9届成就卓著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麦克斯韦 (J.C.Maxwell, 1831-1879) 、瑞利 (J.W.S.Ra yle ig h, 1842-1919) 、J.J.汤姆森 (J.J.Thoms on, 1856-1940) 、卢瑟福 (E.Rutherford, 1871-1937) 、W.L.布拉格 (W.L.Bragg, 1890-1971) 、莫特 (Ne vill Mott, 1905-1996) 、皮帕德 (A.Bria n Pipp a rd, 1920-) 、爱德华 (Sa mue l Fre d e ric k Ed wa rd s, 1928-) 和弗伦德 (Richard H.Friend, 1953-) 。就是在他们的带领下, 卡文迪什实验室才有如此的辉煌。

在研究方向上, 卡文迪什实验室总是瞄准物理学发展前沿, 在每个时期都高瞻远瞩地选择了正确的主攻方向, 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和课题, 从而保持了实验室学术理念的超前性和研究成果的突破性。在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历史上, 学科是相对的, 而学科交叉壁垒的突破、学科的相互渗透又诱发了许多新的领域和新学科, 使实验室成果迭出, 从而奠定了电磁理论、物质电结构理论、射电天文学等一系列学科理论的基础。

第一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麦克斯韦创立了有系统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制度, 注重将研究精神注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实行以科研带动教学, 使得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该室建立了自制仪器设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传统。他们认为, 要取得独创的和原创的成果, 就要自制仪器和设备做实验, 按照麦克斯韦的主张, 物理教学在系统讲授的同时, 还辅以表演实验, 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表演实验要求结构简单, 学生易于掌握。麦克斯韦说过:这些实验的教育价值, 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 学生用自制仪器, 虽然经常出毛病, 但他们却会比用仔细调整好的仪器, 学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在研究实践中会得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时简直就是创造。从那时起, 使用自制仪器就形成了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传统。卡文迪什实验室固守这样的信念:只有让研究生投入前沿研究, 只有让他们奇思异想地自制实验仪器设备,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科学家。这些对卡文迪什实验室来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卡文迪什实验室在科学史上以善于选择、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科学人才而闻名于世。J.J.汤姆森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年仅28岁, 他思想开放、学风民主。在他的建议下, 1895年首次面向世界, 设立从国外招收研究生的制度, 允许其他大学的研究生来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 并可授予剑桥大学的高级学位, 率先实行对女学生开放的制度。这些做法吸引了一批批优秀的年轻学者陆续来到剑桥, 许多研究人员后来成了著名科学家, 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引人注目的成就使卡文迪什实验室成了物理学的圣地, 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纷纷来访。

在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的人, 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从不说谁不行或研究无希望, 只要是有兴趣的研究方向, 总会受到鼓励。在确保主要研究领域的前提下, 坚定地支持一些非共识的奇思妙想, 支持富于原创思想的青年人才, 鼓励自主创新、倡导学术平等。卢瑟福在任期间自始至终贯穿一种理念:认为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 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会有较大的成功几率。他组织开展了不拘形式、独具风格的学术交流活动, 如:每天下午5时的茶时漫谈会, 教授、研究人员、学生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这些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人在相聚交谈之中, 在悠闲的思想交流之中常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时自发出现的思想, 刚好被另一个人的手头工作用上。这种活动形式被认为是卡文迪什实验室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 新的思想和原创性的成果频频涌出, 这正是卡文迪什实验室能够成为世界闻名的实验室, 并造就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

一百多年来, 卡文迪什实验室造就了许多科学精英, 作出了很多对现代科学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和发明。卡文迪什实验室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是与他们高度重视选拔学术领军人物、瞄准物理学发展前沿、注重学科交叉;面向世界选拔优秀人才、确立科研带动教学的制度、让研究生投入前沿研究;营造独具风格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学术交流;奇思异想地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和感兴趣地自由选题是紧密相关的。这些, 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极具启发性。

摘要:一百多年来, 全世界先后有530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 这些科学大师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和与卡文迪什实验室关系密切的就有30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 卡文迪什实验室也被人们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 光彩照人。研究卡文迪什实验室如此成功的经验, 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4:卡文迪什的不老传奇

英国有这样一个“兼职”的物理实验室——它既以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实验室闻名于当今世界,同时,又在大学里担任着“院系”的“职务”。

它就是1874年正式建成的卡文迪什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也正是赫赫有名的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物理系。

发现与创新的非凡史

“从1874年成立以来,卡文迪什实验室就在首任实验室主任麦克斯韦(Tames Clerk Maxwell)的带领下,创造了物理学上非凡的发现与创新史。”

在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网站上,这里的人们可以毫不掩饰骄傲地宣称卡文迪什历史的“非凡”。

事实确是如此。

在麦克斯韦的主持下,从创立之初,卡文迪什实验室就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初具规模。也正是从那时起,卡文迪什实验室形成了使用自制仪器的传统。实验室附有工作间,可以制作精密的仪器。同时,实验室还进行了多种实验研究,如地磁、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电学常数的精密测量、欧姆定律、光谱、双轴晶体等等,这些工作都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麦克斯韦生前没能看到他有关电、磁和统计物理的实验获得证实,但他却留给了卡文迪什一批实实在在的遗产:那些精良的实验室设备。”

为卡文迪什实验室的非凡史添上一笔的不仅仅是麦克斯韦。

28岁的J.J.汤姆逊(J.J.Thomson)在担任实验室第三任主任期间,因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电荷与质量的比值,而登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殿堂。而作为实验室领导者,汤姆逊也为革新卡文迪什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895年开始,卡文迪什实验室开始向外校及国外的大学毕业生抛出橄榄枝,并建立了一整套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一批批优秀的年轻学者陆续来到这里,在汤姆逊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而汤姆逊有关电子、威尔逊的云室以及卢瑟福人工核裂变的实验技术,都堪称现代物理学中非凡成就的典范。

这一时期,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光芒开始逐渐在全世界闪耀。世界各地科学家们奉它为物理学的圣地,纷纷来访取经。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卡文迪什凭借中子的发现、静电加速器的发明、对核反应的观测,对各地实验室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这并不意味着卡文迪什的发展道路一帆风顺。

二战爆发后,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主攻方向不得不由原子物理和核物理基础研究转向对雷达、核武器的军事研究。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国家出于对科学研究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考虑,将从事核物理研究的科学家转移到了新建立的国家实验室。这场“波折”,不仅使实验室陷入经费短缺的困境,而为保障战争所确立的研究方向也不得不重新进行讨论。

于是,实验室在布拉格的领导下,将主攻方向由核物理改为晶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而就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艰苦时期,卡文迪什的科学家们却凭借着对科学的执着和不灭的热情,克服各种困难,保证了实验室在这些新兴学科上作出了辉煌的成果,发现了类星体、脉冲星、DNA双螺旋结构,确定了血红蛋白质的结构等,造就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战后的英国科学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古老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已经大大扩建,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扩展,包括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固体物理以及生物物理等等。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百年来培养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已近30人。

不衰的秘诀

令很多科学家觉得幸运的是,卡文迪什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与其相伴成长。

从重视科学方法的麦克斯韦,到具有革新精神的汤姆逊;从重视培养年轻人的卢瑟福,到颇具远见的布拉格……

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的人选标准始终是统一而清晰的:学术上成就卓著,在国际上有崇高威望,对英国和剑桥大学的决策有重要影响,还需要是实验室下一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上的主要代表人物,并要有领导能力和胸怀。正是这些高标准、严要求的措施和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使这个实验室成长为影响世界科学发展历程的著名实验室。

实验室随时代发展扩展研究范围,在全球内建立广泛互动联系,促进科学技术的流动,也同样是卡文迪什始终站在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的重要原因。

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漫长发展,如今的卡文迪什已经形成了具有15个研究团队、3个研究项目、2项研究服务以及5项协同计划的大研究格局。

其中15个研究团队的方向分别聚焦于天体物理学,原子、介观和光学物理,生物和软系统,探测器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物理推理,科学计算实验室,纳米光子学,光电子学,量子物质,半导体物理学,结构动力学,凝聚物质理论,磁性薄膜和表面微观结构。

不仅致力于实验室内部的研究,卡文迪什更是联合其他企业广泛开展各种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合作项目。如剑桥大学和日立公司早在1989年就开始协同进行研究,并通过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微电子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进而建立了日立剑桥实验室(Hitachi Cambridge Laboratory)。同时,卡文迪什也与东芝公司共同建立研究实验室。

卡文迪什实验室更是积极促成同各国研究机构的交流,致力于促进彼此间研究人员的交流与进步。卡文迪什与韩国科学技术院建立合作关系,最初的合作领域包括生物物理、纳米电子学等等。而随后,这种合作关系逐步扩展到两个机构之间研究人员的互访,讲座、研讨会、讲习班和联合研究项目等合作形式也逐渐涌现。

篇5:卡文迪许测量万有引力常量

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1749年考入剑桥大学,1753年尚未毕业就去巴黎留学。后回伦敦定居,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做了许多电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76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0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土。卡文迪许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从事实验研究达50年之久,性格孤僻,很少与外界来往。卡文迪许的主要贡献有:1781年首先制得氢气,并研究了其性质,用实验证明它燃烧后生成水。但他曾把发现的氢气误认为燃素,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他在化学、热学、电学、万有引力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成功的实验研究,但很少发表,过了一个世纪后,麦克斯韦整理了他的实验论文,并于1879年出版了名为《尊敬的亨利·卡文迪许的电学研究》一书,此后人们才知道卡文迪许做了许多电学实验。麦克斯韦说:“这些论文证明卡文迪许几乎预料到电学上所有的伟大事实,这些伟大的事实后来通过库仑和法国哲学家们的著作而闻名于科学界。” 在1766年发表了《论人工空气》的论文并获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他制出纯氧,并确定了空气中氧、氮的含量,证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称为“化学中的牛顿”。

卡文迪许的重大贡献之一是1798年完成了测量万有引力的扭秤实验,后世称为卡文迪许实验。他改进了英国机械师米歇尔(John Michell,1724~1793)设计的扭秤,在其悬线系统上附加小平面镜,利用望远镜在室外远距离操纵和测量,防止了空气的扰动(当时还没有真空设备)。他用一根39英寸的镀银铜丝吊一6英尺木杆,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直径2英寸的小铅球,另用两颗直径12英寸的固定着的大铅球吸引它们,测出铅球间引力引起的摆动周期,由此计算出两个铅球的引力,由计算得到的引力再推算出地球的质量和密度。他算出的地球密度为水密度的5.481倍(地球密度的现代数值为5.517g/cm),由此可推算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为

6.754×10-11 N·m/kg(现代值前四位数为6.672)。这一实验的构思、设计与操作十分精巧,英国物理学家J.H.坡印廷曾对这个实验下过这样的评语:“开创了弱力测量的新时代”。

篇6:卡文迪许称地球

1750年的一天,卡文迪许向剑桥大学米歇尔教授重申了自己的这一愿望。米歇尔是个热心的人,对学生的志向总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卡文迪许前来讨教“称地球”一事,教授同样给予许多提示。回家后,卡文迪许很快便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在一长木棍的两端各装上一个小铅球,像一个哑铃,再用一根石英丝把这只“哑铃”横吊起来。实验时,只要将两个大铅球分别接近木棍两端的小铅球,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哑玲”一定会发生摆动,石英丝也将会有所扭动。他想,只要测出石英丝扭动多少,就可以知道大小铅球之间的引力大小,进而算出地球的重量。

可是,卡文迪许反复实验了许多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铅球之间的引力太微弱了。现今试验知道:两个1公斤的铅球在相距10厘米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力只有十亿分之一公斤!这么微小的引力所促成的石英丝的变化,单靠肉眼是无法测量出来的。

为了“称”出地球的重量,卡文迪许每天苦思不止。有一天,他到英国皇家学会演讲,演讲十分成功,因而在回家途中他显得格外高兴。他边走边欣赏一路的风光,忽然,他看见一个小孩手中拿着一面小镜子反射太阳光,手中的镜子稍微转动,远处光点的位置马上发生很大移动。看着,看着,一个念头在他脑中浮现。卡文迪许兴奋异常,马上赶回实验室,动手改进实验装置。他把一面小镜子固定在石英丝上,再用一束光线照射这个小镜子。小镜子将光线反射到一根刻度尺上。这样,只要石英丝有极微小的扭动,反射光就会在刻度上有明显的移动,从而提高实验的灵敏度。

卡文迪许看到自己的实验有了可喜的进展,心情十分激动。1798年,他测出“万有引力常数”,然后再按照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地球重量为60万亿亿吨。这与当代科学家计算出的地球重量基本相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卡文迪什】相关文章:

卡文迪许实验室04-14

上一篇:花店装修设计调研下一篇:学习最美高校辅导员事迹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