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山地景观

2024-04-21

导游词山地景观(精选8篇)

篇1:导游词山地景观

山地校园由于受自然地形的限制,整个场地向内凝聚,使得山地校园的景观形象元素得以集中体现,形成了大面积的校园公共空间。校园建筑形态多以分散式、组团或带状分布。组团间以道路相连,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外在形象也较之平地校园更为迷人。比如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规划设计(见图1),其方案从原有的基地自然环境入手,尽可能的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丘陵、河流、树木等)元素,通过对建筑、山体、河流、树木的合理组织和安排,形成了良好的总体景观与空间效果,营造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互相和谐与生长的山水校园。由于许多大中型规模的山地校园规划往往自然发展成为分片、多组团的状态,组团间以道路和桥梁相连,这使得空间的层次性更为丰富。如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规划,在自然场地的基础之上,通过理山,理水,理建筑,理人文的合理方法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山水校园景观。由于地形的变化,空间内每一点的移动都处在三度空间的变化之中。从各种角度领略校园的风光,山可成为校园的天然背景,江河可成为校园的带状景观。借助于地形布置校园,可获得校园与建筑总轮廓的多景象、多层次的全景。相对于平原地形,山地地貌环境的多变性、差异性以及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得以充分体现(见图2)。

场所精神相关概念

场所,广义的解释是“土地”或“脉络”,而场所精神则是由自然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表达。场所不仅仅是纯物质形式的表现,更多的是传承与发扬其特定的内涵意义。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2]。场所精神对山地景观设计的启示。“场所精神”的概念在建筑研究领域的研究颇多并且有较长历史,而在山地景观规划领域的研究却历史不长。山地景观的规划原则之一就是要考虑场所的整体性表达。从舒尔茨的场所精神我们可以知道,场所精神是通过经验主义的传统方式传承下来的启示和遗产。它所强调的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就是经验主义所倡导的核心精神,认为自然的理念来源于每人每天对于场地的不同交流与感悟。山地校园景观就是基于自然环境之上追求与场所的和谐与共生。然而,现在许多山地校园景观追求的更多是“形式景观”,只求富有视觉效果的花架子,而并没有真正让其根植于土地,根植于自己独有的文化脉络。所以,“场所精神”的形成与体现不是由某一景观元素或是设计亮点,而是提炼并融合了多种环境空间与文脉特征。可以说山地是校园景观规划与场所精神表达的灵魂基础,其对山地校园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场所精神在山地校园景观中的体现

1场所精神的激发与延伸

校园景观规划空间应是具有“场所精神”的文化殿堂,而山地形态环境则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范围与环境,其孕育的地域文化及属性也不同,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场所精神。同时,人们会根植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特有的山地景观形式与文化面貌。山地校园的山地场所往往是通过山地集体实践的方式产生。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会给人带来一种归属感,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3]。地域精神是山地景观中地域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环境空间所具有的“精气神”。师生在此景观空间中彼此进行交流与环境感悟,应能迅速认知、认同、习惯这个环境空间。比如,山地景观会通过场地高差变化,形成相对私密单独的围合空间,给人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因此,如何使山地景观设计全面的体现其地域精神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山地校园的景观设计注重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尊重,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保护了该校园甚至是更大的区域的生态环境,也进一步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4]。

2注重校园场所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

如今的学生时代,对校园交往空间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性,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对在校学生的整体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与此同时,学生整体品质的提高与校园环境密不可分。所谓环境育人,就是校园环境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营造出为提升师生交流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更应该渗透进学生的每处活动空间。例如,山地校园多以步行为主要交通体系,园路周边的植被多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优秀的山地校园景观为师生提供了日常生活所依赖的更多可能的交往空间。

体现山地校园场所精神的景观设计手法

1注重整体性设计

景观小品作为山地景观的重要元素,与外部的空间环境的关系密切。但是,不能一味的处理单体的景观元素,还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与山地校园的整体规划风格相协调。再有,在功能的配置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互补与统一。不管是从空间尺度,或是色彩、材料、质感、形式等都应与整体环境协调融合,营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效果的山水校园空间。

2提倡人性化空间

由于山地地形表面起伏大,再加上用地紧张,因此,山地校园景观在空间规划的选择上,多以小环境空间为主,依山就势灵活布置。因此对待山地景观的创作不能单纯地套用平地景观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地形固然是一种制约因素,但同时制约性又可引发创造性。但也正是由于地形的这种特殊性为山地景观的创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丰富空间层次和创造独特风韵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规划上,多遵循“小、散、隐”的设计原则,将山地“化整为零”“布局宜疏不易密”。但是,过于分散的景观规划其整体性不强,结构与流线也难以清晰体现。所以这要我们在对山地进行景观规划时,尽量因地制宜,契合山地的起伏变化,有机分散与集中,不去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使校园成为融入环境中的有机景观,让更多的师生对其认同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也让山地景观的场所精神得以传承与延伸。

3追求山水意境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的视觉和感官上的需要,同时要应提供人精神的体验。那么,在追求人的精神体验之中,山地景观的意境表达就是重中之重。意境通常采用隐喻的设计语言的手法表达,通过对整体山水环境与空间氛围的塑造,体现其本质蕴含着的文化与品味,与人产生共鸣与感染,最终使人体验到场所的意义所在。比如有些校园设置一些富有文化与纪念意义的校园广场或者景观雕塑艺术作品,就是通过意境的追求来体现山地校园独特的场所精神。

结语

在教育环境与社会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展现山地特色,如何尊重“场所精神”就成为了山地校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山地校园保持其自身特色的重要考量。为了进一步地提升在校师生和山地校园环境的整体品质,旨在立足于学科的角度,综合一些案例分析,为山地校园环境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作者:孙俊桥、王鹏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篇2:导游词山地景观

创造特色山地城市道路景观构思初探

城市道路联系了城市中重要公共活动空间,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特有景观和面貌,表现出城市的气质和性格,因此城市道路景观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它的特色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特色。山地城市道路景观的特色构思对其特色塑造尤为重要。

1、山地城市道路的地域特色的构成道路所在的用地特性可大致分为道路部分和道路以外部分。道路部分包括道路所在的用地形态。如繁华的商业街;富有外国风情的建筑群;历史悠久的传统民居;亲切宜人的住宅区;道路所处的地段特性本身就能成为道路景观的特色。道路以外部分包括道路不远处的地标性建筑;在山谷仰望到的一线天景观;远处连绵的山脉;在山腰观望到的梯田;山腰上的寺庙道观;在坡顶上俯瞰到的城市;等都能成为道路以外的特色。

2、源于用地特色产生的构思

2.1道路部分

通过对道路所在的景观特色要素归纳整理,梳理道路景观特色。如热闹的沿街商铺;异国风情的传统街区;富有生活气息的住区;江、河、湖、海等具有视觉连续性的景观等。在远景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时也是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其可操作性的方面。

2.2道路以外部分

(1)对景法:通过将地域标志性的山岳、建筑物、大型城市综合体等放在道路轴线的尽端或远处。将其他对象沿轴线布置。这种做法很常见,是有效的突出地域特色的构思。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2)因借法:通过将某一塔状构筑物或者造型。独特,有历史意义的,或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等作为城市标注物。毋庸置疑的,赋予了沿路经过的道路独特的视觉核心。为道路景观的打造增添了特色,同时也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提供了很好的线路。

3、源于道路特性的构思

3.1 道路特性分类

(1)道路本身的构成:包括道路的平面、断面、幅度等几何结构;道路交叉口等节点;绿化带、道路铺装等都能体现出道路本身的特色。

(2)道路类型:道路的不同类型能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景观视觉效果。故而具有独特组织形式的道路类型本身就能作为道路景观构思的要素。

3.2 源于道路特性的山地城市道路景观构思

(1)道路的几何构成的不同,道路本身和附属物以及占有物的差异也会给道路景观带来审美的差异。如何利用道路本身的构成差异规划设计是丰富道路景观的有效途径之一。几何构成是根据道路的平面线形,道路纵断面,道路幅度来决定的。

(2)划分的道路类型,其视觉效果也不一样。因此会给道路特色的塑造造成不一样的构思。虽然人们多数时候不能通过鸟瞰的角度看到整体的道路景观,但在交叉口、丁字路口、回车道等路网的节点处,很容易能看到景观的整体效果。在构思中,对容易引起人们视觉焦点的道路类型敏感地段应充分考虑,并注意规划设计。

4、源于城市生活文化特色的构思

以山水文化为例,总的来说,山水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认识自然并

不断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文化财富,是在自然山水中提炼出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对山水的敬畏、崇拜以及模仿。而我国的山水文化更是深厚并且包罗万象。其表现形式繁多——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学说、山水田园诗词、山水水墨画、山水中的寺庙古刹、古典园林设计中国的山地城市大多是欠发达地区,在山地城市的形成初期,山水文化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山水的敬畏,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文明的慢慢演化,对山水之情主要表现为对山水的主观性审美以及体悟、对自然山水的改造以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源于山地城市生活文化特色的构思

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与道路所在城市的生活文化氛围密切相关。通常,由道路当中来来往往集中的人流,举办的城市庆典活动,当地的民俗节日,自由而繁忙的市场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突出反映城市道路的特性。根据人流的特性,反映出其相应的历史文化氛围。

6、结束语

篇3:城镇山地园林景观设计

1.1与居民生活交相辉映

中小城镇山地园林景观一般与居民生活交相辉映,不可分割。居民建筑就像生长在山地景观之中的点缀物,是景观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一些中小城镇的山地景观是单一的旅游景区,是吸引外来游人和展现城镇特色风貌的重要风景。不管是何种山地景观,都具有与其他园林景观不同的空间特性,地形的高低变化赋予了山地园林景观独特风貌。游人可在山地中仰视、鸟瞰或远眺,视角和视域都会发生丰富的变化,这是人们在平原难以体验到的。

1.2提供给人们不同的景观画面

中小城镇山地景观提供给人们不同的景观画面,是步移景异,每个局部都有不同的空间和景观特征。景观的轮廓线构成了丰富的背景层次,就像画面的基调,使景观更立体化。在山地景观中,地形的高低起伏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1.3拥有复杂多变的道路系统

中小城镇的山地园林景观拥有复杂多变的道路系统,从平面上看似乎完全贴近的两条道路。中小城镇山地的自然地形决定了道路的布局形式,中小城镇的山地景观中,道路往往多采用自由的布置形式,街道景观、广场景观由于地势而生,无固定的格局模式,形成很多自发的景观空间。中小城镇的山地景观从三维的角度创造出自然的空间围合,利用自然地形的高差形成不同的入口,不同的道路系统,不同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接触面。山地景观增加了人们与自然的交流。由于因地域特征而生的建筑形式、景观特质突出了中小城镇的独特风貌。

2中小城镇山地园林景观构成要素

2.1自然要素

地形地貌的基础是土壤,山地土壤类型多,缓坡、谷地或低地是汇集区域、土壤的厚度和肥力好,是城镇建设的较好用地。而山顶、山脊等处受风化和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土壤一般较薄和贫瘠,不适合植物生长。不同的土壤条件影响山地园林景观的建设效果。一般应按土壤的类型选择适宜的树种,减小贫瘠土壤对景观的影响。在山地景观中,地表的径流量、径流向,以及径流速度都与地形相关。由于地面越陡,径流量越大,流速就越快,若地表形成大于50%的斜坡就会导致水土流失。

山地的凸起与凹陷形成了空间的边缘和轮廓。各种不同的地貌,如凸地、山脊、凹地、谷地、山地景观等。不同地形地貌承载不同的景观功能和元素。地形变化较小的场地一般会形成居住、娱乐的聚集之地;在山巅或陡峭的场地,则以植物种植为主,形成绿地山地景观背景。

中小城镇山地景观中的水系一般按地形高差的不同,产生流速急、落差大、蜿蜒曲折的水景。无论是瀑布、跌水还是湖泊,山地景观中的水景一般以自然的形态居多,山水相映,形成浓郁的自然气息。

在不同的山体位置有不同的植物群落生长,它们形成了山地景观重要的自然元素。山地景观中的植物随着地形坡度的变化而不同,坡度陡,变化明显;坡度平缓,无太多变化,陡的坡则不能生长植物。山地形成的不同小气候条件也影响植物的生长,在向阳的坡地上生长喜阳植被,阴坡以耐阴植物为主。山地景观地形条件的复杂,产生了丰富的植物群落。

2.2人工要素

在山地园林景观中,一类特殊而常见的人工要素是挡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变,一般需要各类挡墙来围合活动的区域或居住的区域。山地景观中的挡土墙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艺术感。可充分利用现状条件,设计不同的挡墙形态和墙面的装饰,增加挡墙的审美情趣。挡墙选用不同的材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质感,如木质的挡墙质朴、自然、亲切;毛石挡墙粗犷、野性;石板堆叠的挡墙细腻、精致。应按实际情况,设计满足功能,与环境相协调,有较强艺术感的挡土墙,增加山地园林景观的情趣。

园路在山地园林景观中非常重要,为解决交通的需求,并符合山地的地形变化,山地中的园路一般具有极有特色的层级系统。园路不仅是山地景观中交通的主要承载,也是形成变化的山地景观效果的关键,山地起伏、高差变化都通过层级系统进行消化。山地景观中的园路形式多样,布局自由,为人们提供了在街道之间观赏城镇风貌的重要途径,在不同高差的园路之中能看到各种独特的城镇景观。在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园路多采用弯道布线,蛇形道路,在解决高差的同时,为步行者提供了不断变化着的景观画面。有时为缩短道路长度,常采用加大道路的纵坡,用回头线连成之字形或螺旋状的斜交道路系统。在高差变化较大的山地园林景观中,常设有坡道、梯道、缆车、索道和自动扶梯等,以解决纵向的交通联系。

中小城镇山地园林景观中会较少设有人工构筑物、服务设施、座椅、垃圾桶等,由于用地的限制,山地园林景观往往以自然要素为主,尽量减少人工设施的设置。而且,较多的构筑物也会破坏山地景观的自然气息,降低舒适性。

3中、小城镇山地园林景观整体性设计

3.1因地制宜

在城市山地环境中,地形地貌变化较大,不同的场地使用功能和空间特性完全不同,相应的景观建设也千差万别。平坦的地形适宜安排活动空间,陡峭的山坡或种植植物,或结合山体情况开发建设攀岩、爬山、徒步等活动场所。山地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群落与海拔、地质、土壤类型都有很大关系,植物配置要适当考虑山地的小气候环境,做到适地适树,减少维护与投资的投入,并保证山地园林景观的整体风貌。中小城镇的山地园林景观建设,必须认清山地环境的现状特征,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建设。

3.2空间设计强调流线体验

山地景观中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园路系统恰恰是流动空间的最好例证。在山地景观中,空间的布局与流线的组织必须紧密结合,力求在符合现状的基础上,产生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层次。空间的流线强调人们视觉的变化以及心里的感受,不同的画面由不同的空间界面、视觉主体和轮廓线组成,这在山地园林景观中是具有突出特色的景观特质。只有在三维空间中的组织与设计才能突出中小城镇山地园林景观的特征。城镇的山地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景观,平面空间设计不能有效地体现山地景观复杂的空间层次和空间体验。

3.3视线控制强化空间序列

在中小城镇的山地园林景观中,视线的变化比平原更丰富。正是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视线变化才形成了人们可感知的空间组织序列。在山地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利用山地中的制高点,因为这里视野开阔,可以把整个城镇的景色尽收眼底。山地中的园林蜿蜒曲直,视线随之时而开阔,时而封闭,这些不同的空间感受需要进行有效合理地组织,形成此起彼伏的空间序列。

摘要:中小城镇山地园林景观与居民生活交相辉映,提供给人们不同的景观画面,拥有复杂多变的道路系统。中小城镇山地园林景观构成要素有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中小城镇山地园林景观整体性设计必须因地制宜、空间设计要强调流线体验,视线控制强化空间序列。

关键词:中小城镇,山地,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韩轩.园林工程规划与设计便携手册[K].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雷一东.园林绿化方法与实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陈茂铨.城市绿地生态[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4]褚泓阳,屈永建.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篇4:山地景观林栽培和管理

关键词:山地景观林造林特点;背景问题原因;提高质量途径;改进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22.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3020(2016)02-0052-04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有调节气候,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等作用,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天然的森林资源匮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人工造林成为解决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山地生态景观林通常是在连绵山体、山峰、大江大河沿岸及沿库岸、交通主干线范围内培育多树种、多层次森林绿化带。有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特点[1]。有区域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休憩、娱乐等社会需求,提高绿化质量。造林成活率是人工造林成败关键,影响山地工程造林的众多因素影响是造林成活率根本原因。笔者在工作总结、分析、探讨影响山地工程造林造林成活率原因,探寻提高造林成活率途径,找出提高景观林造林造林质量的应对措施。

1 景观林造林特点

1.1 造林地立地条件多样

造林地类型多样有耕地、荒山荒地、灌丛地等地类;造林地土层多样有深厚的、瘠薄的;地形多样有低洼地、坡中地、山脊、有平地;造林地小班多样具有面积分散、连片小的特点。预备造林地立地条件不同,地形地势复杂。

1.2 造林地树种品种多样

山地景观林具有生态效益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护等基本功能,同时兼有对视觉冲击、层次感、美感。在设计较一般造林设计复杂。树种多,常绿树品种考虑一般品种与有色斑的品种搭配;常绿树与花期较长的色味俱佳落叶树搭配;选好伴生树种,考虑树种对阳光、水分、养分竞争性;考虑造林林间层次感,乔、灌、草搭配,在空间上高矮错落不单一、层次分明,在色彩上和谐自然不雷同,浑然一体不单调,花期长短不间断。

1.3 造林难度多样

造林树高矮不一,由于特殊需要,选择大树造林;或在山脊、难于造林地造林,在客土、挖窝、浇水后等后期养护需克服运输难、客土难等,增加施工难度,增加造林成本。

1.4 施工管理多样

景观林集生态、旅游、科教、观赏于一体,对苗木质量、施工要求严、造林质量要求高。

2 景观林产生背景

生态景观林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屏障,是展示区域形象的重要载体[2]。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大力支持百公里城镇带建设,努力把“城镇带”建设成为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西起竹溪蒋家堰镇关垭,东至房县城关镇,沿305省道包括竹溪、竹山、房县三个县城15个乡镇城镇带。以建设鄂渝陕边境城镇示范带为目标,突出村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五大重点,示范带建设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结合,与县新城区(县城至潘口电站风景区)景观林相结合,促进山区健康快速发展。竹山县县城至潘口电站风景区总建设规模2 000 hm2,包括封山育林、低质林改造、新造林;工程建设时间3年;工程建设范围潘口乡、城关镇9个村。目标改善县城至潘口电站生态环境,减少区域水土流失,提高绿化质量,满足旅游、科教、观光的需要,努力打造成“AAA”风景区。

3 影响景观林造林成效

在营造竹山新城区(县城至潘口电站风景区)景观林,边施工边总结一些经验,工程完工,造林成效与期望有一定差异,我们总结、分析发现影响造林成效有以下因素。

3.1 规划设计不一致

造林规划设计是工程造林重要部分、环节。景观林造林苗大、树种多而杂,对立地条件要求高,而造林地分散破碎、坡度平缓不一、土层厚薄不一、造林地地类不一,立地条件复杂多样。由于规划调查不细、不深入等因素,导致设计不够科学。设计没有经过多次科学论证,对造林施工中可能出现问题预计不足,考虑不周,影响施工进度,错过最佳造林时机。

3.2 供苗与施工主体不匹配

造林苗木保存、栽植、管护等因素是保证造林成活的关键。由于本地苗木量不足造林需要,只能外调运苗木。由于路程远,造林苗木在运输、保存中时间长,苗木失水严重。在短途运输、搬运过程,工人为省力、省工,人为破坏土球,加剧苗木失水,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

栽植质量不过关。挖穴质量不过关,边远树穴通常浅小。在瘠薄的难于造林地回填土有石粒质量差且土回填量不够;浇水不到位,由于山地造林,取水、运水耗费人力、物力难度大,在堵河抽水(分多级抽),出现浇水、灌水不到位或浇水量不足。

3.3 建设业主与管理主体不同一

由于建设施工方与经营主体不一致,造成重造轻管,后续管理不到位影响造林质量。浇水保墒不够。山地造林用水难,费用大,靠自然雨水难保证,春天雨水不足,植物萌发需量大,更加剧供需之间矛盾。景观林苗高树大,缓苗期长对水分需求量更大。由于面积大造林施工方对幼林抚育不及时,在树木生长高峰期,造林地杂草、杂灌多,与初植苗木竞争养分、水分,砍草抚育不到位,影响初植苗木成活率。看管不力,牛羊践踏;由于责权利不清,林木经营权、所有权不明晰,林权所有者利益没明确,管护不到位等人为因素影响造林成效。

3.4 施工与验收难度大

因施工单位人员缺,责任心不够,检查不细工作不到位。施工工人没按设计要求施工降标注,影响造林质量。由于地势陡峭悬崖,验收难度大,客观上影响验收难度;地形地势复杂检查验收人员难免疏漏;由于工作头绪多,在造林施工没有按规定的程序督办、检查,或督办、检查不及时。

4 提高造林质量措施

4.1 科学合理设计

科学规划设计是造林施工的依据。作业规划设计必需细致、综合考虑施工出现多种因素对造林施工的影响;造林施工时必需严格按规划设计施工,在施工时需要调整施工方案要多方论证并报批。

4.1.1 充分调研

对造林地要深入实地详查,造林地面积、坡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立地类型、地形地势等立地条件详细调查,并与农户座谈调查了解情况。设计方案需经反复讨论、多方征求意见、科学论证。对造林时间、施工程序等问题考虑仔细,反复论证,力求设计严谨、科学、详实,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4.1.2 适地适树

尊重科学,遵循树木生长规律。必须首先了解预备造林地、树种的特性。对预备造林地详细调查,树木的生态习性与立地条件进行分析。规划树种做到适地适树,以地选树确定树种。 树木适地适树,首选用乡土树种。选用时对照分析预备造林地的条件,是否适合。即充分发挥树的园林功能,又反映地方特色。特定地点因景观需要确定指定树种,土壤不适宜树木生长,要客土、改土,做到改地适树;部分地点需特定树但该树不适应,通过引种驯化等方法,改变树种抗性。 通过选择途径,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做到改树适地。

4.1.3 营建混交林

混交林能充分地发挥森林防护效益,森林的防护效益与林分结构密不可分。混交林林冠密根系深,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效果好;增强抗自然灾害、病虫害的能力;有利病虫害防治;混交林内湿度大温度低可燃物不易着,针阔混交有效阻止火蔓延,利于防火。混交林林木生长健壮,林分结构更合理增强雪灾、洪灾抗性风险能力。

4.2 采取工程造林

采取工程造林管理模式,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造林工程,用先进的造林技术造林。工程造林纳入地方计划,目标明确、质量要求更高、更具体,有科学的具体规划。

4.3 采取招投标制

造林采取招标制。工程设计预算,实行招投标制,选择有造林资质、力量雄厚施工单位施工。招标合同明确任务、技术操作规程、质量验收标准、明确造林时间、工程监督、资金结算等。招标合同按设计图纸明确造林地点,不能擅自变更。在招投标前后深入实地到造林地点实地踏查、指定四方边界线;明确造林树种、苗木规格质量标准;明确造林质量、规定整地标准;造林密度、抚育、浇水次数;明确双方责权利。

4.4 强化技术培训

山地景观林工程造林要求高,作业设计较复杂、造林树种多、栽植方法繁杂,施工难度增加,造林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要培训,提高素质。贯彻技术要领,掌握各关键环节,了解设计目的、效果、要求。

4.5 科学栽植

4.5.1 苗木关确保优质壮苗造林

(1)选生长健壮,树形骨架基础良好,枝条分布均匀,树形优美、长势健壮、充分木质化苗木。苗木根不劈不裂未受机械损伤,根系发育应良好,主根短、直,须根、侧根多。苗木根茎比值小、重量大,苗木的高径比要适合,苗木的地上部分与根的比例要生长均匀。造林禁止使用有病虫害及较重程度的机械性损伤的苗木。

(2)苗木保墒。起苗,先浇水带好土球,包扎好,运苗、存储苗木要注意保湿,使苗木不失水。在短途运输、上下车搬运防止土球破损。

4.5.2 科学栽植确保造林质量

(1)整地符合要求。山地造林整地适宜水平线整地、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按设计要求窝子规格符合要求,难于造林地整地采取人工开石、炸石震松岩石,改善立地条件。

(2)苗木修剪。在定植苗木前要对常绿树大苗截干、修枝,减少叶蒸腾作用,避免水分流失过快影响成活率。定植小灌木、球(苗)要整形修剪,剪去部分枝叶。

(3)栽植保质。苗木栽植土细回填,摘出石块、石砾,土层瘠薄处,土回填量不足要克土。回填量要高于地平面,踏实,浇足水。

(4)科技造林。运用土壤保湿剂,可延长土壤中水分保存,确保树木恢复生长势。运用蒸腾抑制剂,喷施植物叶片、枝干后,使叶片或树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封闭气孔减少水分蒸发,既能保证正常的呼吸作用,以确保树木的成活。用大树超强高效生根液,能诱导产生新的根尖促使树木生根快,加快根系吸水吸肥能力、伤口愈合能力;提高植物抗病虫害等抗逆能力,增强树势;恢复生理机能。用大树营养液,营养液最主要的成分是无污染的带有矿物质水,矿物质经植物茎干吸收,补充镁、钠微量元素,促进萌芽长叶。

4.5.3 严把造林季节、时机

竹山是亚热带山地气候。秋季气温较低,水分蒸发量减小,有利于初植苗木度过缓苗期;冬季气温较低但不影响根须生长,有利苗木根须愈合;秋季至春季时间长,有利苗木养分积累。气温低,水分蒸发量小可减少浇水次数,节省人力、财力。春季施工造林较秋季成效差,也证实造林最佳季节是秋季。

实践证明,在10月上旬~12月下旬以前可造林,气温在0℃以上均可,最好是在雨季造林。

4.6 后续管理到位

(1)浇水保墒。春季雨水少,靠天然雨水无法保证山地造林用水。必须根据山势梯级建水池,采取机械抽水浇灌。根据树木特性和土壤条件,定时浇水。

(2)松土除草。幼林抚育促进幼树生长、促进幼林郁闭的技术措施,通过松土,破坏土壤毛细管,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保蓄水分,改善土壤墒情。除草,砍除杂草、杂灌,减少对初植树木竞争养分、水分,提高初植树木成活率。

(3)修枝、抹芽。是对幼树除萌、修枝等措施。初植树木生萌条、萌枝,消耗大量水分、养分,对缓苗期生长树木影响大,除萌、修枝,减少栽植后叶蒸腾损耗大量水分,确保苗木成活。

(4)幼林保护。幼林保护是造林抚育重中之重工作,包括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止放牧和人为破坏等。森林防火明确责任人,工作落实要具体细致。落实护林责任制,禁止牛羊践踏,减少人为破坏;明确林木产权,确保林地经营者权益。竹山至县城山地景观林建设专职护林员负责管理。在解决林地经营者利益上,规定树木使用权归集体不能采伐,树木所用权归农户。给农户补偿政策,在耕地造林符合政策的纳入退耕还林兑现补偿范围;在荒山荒地、灌丛、低质林改造(灌木林改造)纳入国家级公益林兑现政策补偿范围。较地妥善解决造林权责利关系,确保造林成效。

4.7 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是景观林造林重要环节,是检验、确保造林成效必要措施。

4.7.1 中期督查

中期督查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每个环节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监督落实。检查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履职情况; 检查工程质量情况;检查工程管理情况;检查硬件设施情况;检查安全生产情况等。

4.7.2 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严格按照招标合同规定质量要求逐行核查。

(1)苗木质量情况。苗木品种是否按设计树种栽植,防止串换树种,使用形态、叶色等相似便宜低劣苗木换苗木质高价优苗木;规格是否符合要求,大苗,测苗木粗度5 cm以上按胸径测;2~5 cm按米径测;2 cm以下按地径测;球苗测蓬径,高度,分枝情况。

苗木成活发芽生长是否符合要求。苗木发芽部位、成活是否符合要求,如樟树树体死亡,从根部萌生枝条,作为不合格处理;小灌木、球苗检查发芽、生枝是否符合要求;树体管理情况,查树苗是否有日灼、病虫害、树干完整情况、树冠完整、抹芽除萌除蘖、修枝情况等。

(2)管护情况。检查抚育到位情况,砍草砍杂、苗木培土、森林防火落实、管护巡查等。

(3)工程完成情况。核对施工地点。对照设计图纸查是否按设计地点施工,防止擅自更换地点施工,舍难求易。核实造林面积。核实造林面积是否按合同设计图纸规定完成任务,指定四至边界到位情况。核对造林密度。核实是否按规定造林密度造林,防止在容易造林地点擅自增加造林密度,在难于造林地减少造林密度。

参 考 文 献

[1] 陈尖,黎明.浅析营建生态景观林带的效益和设计路径[J].广东林业科技,2012,(4):70-73.

[2]易顺韵.广东省建设生态景观林带的分析[J].现代园艺,2014,(11):69-69,70.

篇5:导游词山地景观

山地公园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以重庆洪恩寺公园为例

论述了山地公园是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存在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指出在进行生态恢复时,要运用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山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同时考虑将人为活动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选择最佳的恢复位点,取长补短,形成复合生态恢复的策略.

作 者:刘宇 邵波 王海洋 LIU Yu SHAO Bo WANG Hai-yang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5(3)分类号:X171.4关键词:生态恢复 景观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

篇6:长城景观导游词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武琳悦,大家叫我武导就好了,很高兴为大家服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抬头看,远处的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当好汉。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长城的最高处。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的想起在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也使我想起了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孟姜女为了找到被士兵捉去被迫修长城的丈夫,打听了很多人,终于得到一个坏消息——丈夫已经累死在了长城脚下。这一切犹如晴天霹雳,彻底压垮了孟姜女那弱小的身躯。她在长城脚下哭哇哭,哭了整整三天三夜。这一哭不要紧,泪水宛如奔流不息的长河,浩浩荡荡冲倒了人们辛辛苦苦修筑的800多里长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长城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篇7:三仙山导游词全景观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三和大殿,包括和气殿,和合殿,和顺殿。正殿和气殿中有《一团和气图》。三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蓬莱仙岛以《蓬莱仙境图》为蓝本建成,共六层,里面供奉着“慈航道人”、千手观音、张道陵、王重阳、麻姑、西王母和玉皇大帝。方丈山主要展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第一组大成殿供奉孔子,展现儒家文化,第二组供奉三清,展现道教文化,第三组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山中有飞阁复道,堪称中国最早的高架桥。

瀛洲仙境主要展现儒家文化。其展示的一套编钟,其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于同一音律。卧佛殿里供奉的是镇园之宝——世界上最大的水白玉冰种释迦牟尼卧佛,由一整块水白玉精雕而成,重108吨,长12。86米,整座佛像晶莹剔透,秀适宜24k金,3000多颗红蓝宝石、翡翠。

十一面观音由缅甸天然水白玉制成,重260吨,高11米,全身共镶嵌各种宝石11990颗。与三仙山遥相对应的是八仙过海景区。 八仙过海景区坐落在蓬莱城北,与丹崖山隔海相望。整个景区呈宝葫芦状横卧在海上,三面环海,一面连陆。景区紧密联系道教文化和蓬莱仙境神话,以八仙传说为主题,拥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长的海上长廊,最高的海上楼阁。 第一道牌坊正面的 “八仙过海口”和背面的“人间仙境”都是苏轼的墨宝。

第二道牌坊上的“云外仙都”四个大字是大书法家米芾所题,背面“得道成仙”四个大字是大书法家黄庭坚所题。

仙源楼上的“仙源”二字是唐太宗李世民所题。门两旁的楹联是欧阳中石先生游此地时有感所题。望瀛楼,匾额上的“望瀛楼”三个字是当代书坛泰斗启功先生所题。楼中有一段古木是山枣古木,树龄1700多年,当属山枣之王。楼中还有衣服群仙祝寿图展现的是群仙给王母娘娘祝寿举行蟠桃盛会的场景,由1888块翡翠、象牙、玉石精嵌而成。

八仙祠:眼前这座建筑便是八仙祠。匾额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题写的。八仙祠正中供奉着漂洋过海的八仙。环海长廊是长达1000米的环海长廊,共设有九座亭子,八位神仙到此各据一亭,正中间的亭子叫“颐心亭。拜仙坛位于景区最北端。当年秦皇汉武到东海访仙,求长生不老药,特地设坛,并举行盛大的拜仙仪式。

篇8:浅谈山地别墅的景观建设

1 山地别墅的自然影响因素

1)地质。地质决定了基地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它对山地别墅的安全至关重要。为了避免地质因素对建筑的不良影响,我们一方面应对山坡基地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根据山地环境的地质构造,谨慎选择基地位置;另一方面应精心选择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工程加固措施,以减弱和弥补地质条件的不足。另外,有些特殊质地的岩土还可以被山地别墅所利用。2)地形。地形坡度对于山地别墅而言是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山地别墅而言,地形因素并非只是不利因素。有时,地形的起伏往往能为人们带来特殊的便利,使山地别墅具有平地建筑所没有的优势。在山地别墅规划设计中,坡度是决定建筑设计、建筑布置,以及决定人行、车行道路纵坡的重要指标。坡度对布置在坡上的山地建筑阴影长度也有影响,从而影响建筑群的布置。对山地不同位态的利用,会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效果、排水特征、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群的布置等,并且影响人的视觉特征及交通的便利性等。3)气候。对山地别墅影响较大的气候因素有日照和风状况两方面。山地气候的影响还反映在建筑形态上,位于海边山地上的希腊民居受海风影响,采用平屋顶并且开窗很小;由于山地高处的风速较大,所以位于山顶或山脊上的意大利民居,坡屋顶出檐很小;我国桂北山区风少雨多湿度大,所以坡屋顶出檐很大,且建筑采用架空的形态来适应这种气候。4)水文。为了避免水文对山地别墅的不利影响,我们应对基地区域的排水路径、排水方式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组织,并采取积极的水土保持措施,从根本上加强对山地环境的水文控制。当然,山地别墅的水文处理还应该兼顾自然地形与建筑形态的结合,合理地利用山地冲沟,组织群体建筑的布局,结合自然排水系统来建立人工排水系统。5)植被。作为山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元素,植被的分布与组合体现了生态环境的差异,它们对山地别墅的影响是隐性的,常常通过生态系统的整体调控作用,对山地别墅的生存环境起着影响的作用。

2 山地别墅的形态

山地别墅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山地别墅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山地的坡度、山位、山势、自然机理等是构成山体形态的主要因素。它们对山地别墅的接地形式、形体表现和空间形态的作用各不相同。根据建筑底面与山体表面的不同关系,山地别墅的接地方式可分为地下式、地表式和架空式三大类,它们对山地环境分别有不同的适应范围,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2.1 地表式

1)筑台:筑台即对天然地表进行开挖和筑填,使其形成平整台地,用来修筑房屋的设计手法。适用于坡度平缓的地段,适用坡限为10%~32%。2)提高勒脚:提高勒脚即将房屋四周勒脚高度调整到统一标高,作为建筑基地的设计手法。适用坡限一般为5%~15%。3)错层:在房屋内同一楼层做成不同标高,以此适应地形坡度的设计手法称为错层。适用坡限为10%~30%。4)跌落:房屋以开间或单元为单位,顺坡势沿垂直方向段跌落,形成阶梯状布置的一种设计手法称为跌落。5)附岩:房屋贴附在岩壁修建的一种设计手法称为附岩,常在一些特殊地形使用。

2.2 架空式

1)完全架空:房屋以柱子支撑建筑荷载,底面与基地表面完全脱开的一种设计手法。它能适应各种功能空间的划分需要,自由地形成建筑形体,可存在于各种坡度的自然地形中。2)局部架空(吊脚式):房屋局部支撑在脚柱上,局部坐落于地表的一种设计手法。采用局部架空的建筑,平面布局可以不受地形限制,变化比较自由,且能使建筑与山地自然环境相互穿插,更加融恰。

3 与山地结合的别墅景观设计

在《辞海》中,对山地的定义是:“地势相对高起,表面起伏很大的山区。”在《地理学词典》中的定义是:“许多山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成。其特点是具有较大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切割深,切割密度大”。而在《中国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论述:“广义的山地包括山,高原和丘陵三部分。”在本文中,山地的概念同建筑的场所相关联,一方面是指上述地理学上的广义的山地概念,这时地貌的表现形态可以是坡地,也可以是局部的平地,另一方面是指非山区但地形有起伏变化的风景地带或建筑用地。

从经济合理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自然地形地貌应以适应和利用为主,山地别墅应充分与山地环境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地貌条件,在自然中寻找秩序,在随意中求得变化,以达到与环境更好的融合,相得益彰。除了使其顺应地形地貌外,更应该注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地形的特征,尽量避免对于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继承和保护地区传统民居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人居建筑的理想空间模式。山地别墅与山地地形结合的主要形态方式有:1)架空。 运用架空的手法可以保持坡地的原有自然地貌,坡地可以自然地延伸到别墅底部,从而达到别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山地别墅中,架空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a.全部的架空:别墅单纯地架空在一个平面上,别墅架空在不同平面上。b.局部的架空:架空的走廊,架空的入口通道,架空的停车平台,架空阳台。c.极端的架空:只有一根柱子的“树形”架空。2)悬挑。悬挑作为传统的手法之所以能在山地别墅中被广泛采用,是因为它可以在陡峭或面积有限的狭窄坡地上为别墅争取地面以上的空间。悬挑的手法常常可以创造出夸张惊险的效果,通过对比来强化基地环境的特性。悬挑、延伸的室外空间不仅丰富了别墅的造型,而且可以缩短人与自然的距离,使得别墅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山地别墅中,悬挑的形式也多种多样:a.阳台的悬挑。b.房间局部的悬挑。c.整个房间的悬挑。d.极端的悬挑———整个建筑从悬崖上挑出。3)局部挖填土方。当地形坡度不大,平面布局又较为紧凑时,将高坡部分挖掉,填入低坡部分,使地面形成梯田状,别墅基地则成为一块平地。当坡度增大时,就应在高坡和低坡处筑起挡土墙以减少用来建立平整地基的土方挖填量。4)顺应地形自由延伸。在较缓而有起伏的坡地上,可以将别墅划分成多个小空间,在地面上随地形的变化灵活展开,各小空间通过延伸的阶梯廊道组织起来,这种化整为零适应地形的手法,可使别墅灵活而有机地同地形环境结合。

总之,在进行山地别墅的设计时,应分外重视对山地环境的选择及利用,追求建筑和山地环境的有机联系。无论在平面布局,还是在外观造型上,更应该考虑山地自然环境对别墅建筑的影响,以便达到山地别墅与山地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卓琦.别墅景观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帅.结合风景的山地旅游度假别墅[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上一篇:防水工程安全措施下一篇:年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