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勇弟子规力行感言

2024-04-30

魏广勇弟子规力行感言(共3篇)

篇1:魏广勇弟子规力行感言

《弟子规》力行感言

在本学期前半学期中,我班班级管理、班级学习等各方面常规工作没有很好的开展,孩子们在行为、学习等方面均没有养成好的习惯,这与班主任的教育教导工作没有扎实开展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期中工作之后,我从自身出发,深刻地进行了自我反思。行为教育,习惯养成,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均出现较大漏洞。我决心在五年级所剩下的时间里,一定将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班级各方面工作有较大起色,我认为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做好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点点滴滴。

我与孩子们在吃饭时共同“感念四恩”,开始时孩子们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一天、两天……他们明白了,于是开始真正的用心感念,而不再是吼吼的喊。

每天早晨我无论来到早晚,都会到宿舍看一下孩子的床铺;中午午休起床后,13时15分我会准时的出现在孩子们的宿舍里,不好的地方,我会当着孩子的面为他收拾好,不用多余的语言,一天、两天……他们明白了,不用老师再为他们收拾,每天的床铺都是干净整洁的……

就这样每天我都在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教给他们怎样做好孩子的同时,孩子们也教会了我怎样做一名好老师。

这让我有了幸福感,当一名好老师的幸福感。这时,齐校长给了每位老师一本书——《弟子规》细讲精华。通过晨诵和平时的阅读,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幸福”答案。其实在这之前,不止一次的听过、学过,只是自己很不在意,很不用心。

什么叫教?“上所施,下所效”,叫教;育,“养子”。这两句话,把教育的核心都点出来了。教育里面最重要的,第一个要教对的东西,“使作善也”。当孩子有个谦虚、善良的心,他就有谦虚善良的行为,他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善良的朋友,他的人生就会幸福。

那我们如何教孩子们这些善的行为,怎么才能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蔡礼旭老师说:“不是要求他读很多的书,而是先要求自己做到。当我们表现出来的是善的行为,你的孩子、你的朋友乃至一切与你有缘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受到很深的感化。”

这就让我联想到自己前半学期的工作,总是要求孩子们怎么怎么做,不对的就总是大声的呵斥。而从没有从自身出发,考虑是否是自己出了问题。反思之后,尤其是读了《<弟子规>细讲精华》之后,我明白了自身的问题很多,要想孩子有改变,首先老师先要有改变,不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行动,“上所施,下所效”。自从我改变之后,孩子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大的提高。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幸福感”。

魏广勇

篇2:少搞些ABC,多力行弟子规

然而, 这位奔跑中的巨人前进的脚步在2008年却戛然而止, 亏损额达9.486亿元。年初, 摩根等国际著名投行对蒙牛2009年的业绩给出了非常不乐观的估计, 7月7日, 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以61亿港元收购蒙牛乳业20.03%股权, 蒙牛的处境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铸就辉煌:营销使然还是价值的认同?

蒙牛10年来呈现的几何式发展态势, 被许多人认为是“营销”制造的井喷效果。的确, 在这场“中国明星品牌制造”的过程中营销功不可没。“航天飞船”、“超级女声”、“爱心捐助”……蒙牛的公关活动一轮一轮的不断翻新, 酸酸乳、真果粒、OMP奶、早餐奶, 蒙牛的产品营销也是花样百出。所有这些公关营销活动过后, 消费者真正记住了什么?我想, 留下最多的还是牛根生“慈善”企业家的印象, 以及蒙牛“中国牛”的亲近感, 留下的是“小胜凭智, 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吃亏是福, 贪便宜是祸”“对别人有利的, 才是对自己有利的”这些大智慧。

牛根生经典的语录朴素而深刻, 饱含着中国人待人处事的方法, 这都是“儒商”的精华, 这些道理与《弟子规》中的“取”“与”原则同出一辙。

《弟子规》是由《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演化而来。全书五部分, 根据儒家经典总结出了一套中国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做事等应把握的原则, 可以说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流传的许多育人处事的道理都和这本取自儒家经典的启蒙读物有重要的关系。

用《弟子规》这面镜子观照蒙牛我们就会发现, 正是牛根生和蒙牛践行“兄道友, 弟道恭”的信条, 员工才肯为企业卖命;正是蒙牛视消费者如衣食父母, “敬听”“顺承”消费者的意见, 消费者才会愿意为它买单;正是牛根生和蒙牛表现出来“泛爱众, 而亲仁”的胸襟, 全国人民才会将蒙牛视如己出;正是所有这些才让蒙牛的净利润2004~2007年增幅高达94%、43%、59%及29%, 两年内实现从100亿到200亿的华丽转身。

牛根生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小胜凭智, 大胜靠德”, 这句话被奉为蒙牛文化的核心。感悟到这个境界已经实属不易, 身体力行更是难上加难!给员工捐款治病, 为非典、印度洋海啸捐款捐物, 为贫困山区捐建希望小学, 牛根生本着修德原则友爱他人、帮助弱者。

正是相信《大学》中“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老话, 牛根生2005年将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成立“老牛专项基金”发展公益事业。2006年蒙牛发起“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免费送奶行动, 惠及全国贫困地区的1000所小学。牛根生说:“这个世界既不是有权人的、也不是有钱人的, 而是有心人的, 这里面所指的心, 我想主要是责任心和爱心。”企业家和企业在各项事业中表现出来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不仅塑造出了“牛总”这样一个“中国慈善家”的精神领袖, 同时也铸就了蒙牛这头“中国牛”社会公益的形象, 从而在物欲横流的商场赢得更多的信赖和支持, 创造了辉煌的奇迹。

牛根生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令人感动和钦佩, 他为企业家树立起一个责任心和爱心的标杆。牛总做人、做事的风格暗合儒家的“孝、悌”、“谨、信”、“爱众”。换句话说, 蒙牛早期的成功与这些传统的优秀品质有着密切的关联, 而这些全都可以在《弟子规》中找到更具体的指导。

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下, 所有的企业都“向西看”, 都专注于“经济利益”这个第一要务时, 牛根生在企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却吸取了传统文化中宝贵的营养, 正是因为蒙牛做出了别人没做的, 但又是消费者所期望的, 所以他成功了。蒙牛成功的所在正是现在许多国内企业所欠缺的。而国内为数不多的一些真正应用传统文化管理企业的经营者也都从中获益匪浅。北京销售壁挂炉的胡董事长声称, 自己在企业内部力行《弟子规》后, 即便是在2008年奥运期间限制建筑发展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他的企业仍然实现了利润增长, 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已经是一片“冬天来了”的叫喊。

跌入困境:产品问题还是信用问题?

如果说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行业性问题, 对蒙牛品牌的打击还不是很大的话, 那么今年初OMP问题的出现, 不仅把特仑苏以前的业绩一笔勾销, 更使蒙牛这个品牌面临严峻的信用考验, 蒙牛可以说经历了创业以来最大的一场挑战。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蒙牛显然慌了手脚, 事件早期为了撇清关系声称“OMP和IGF-1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 “特仑苏 (OMP) 的IGF-1含量与普通牛奶一样。”, “OMP (在日本和美国被称之为MBP (Milk Basic Protein) ) 是牛奶碱性蛋白, ”“已经在欧美、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多个国家地区使用多年, 亦已获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 (FDA) 和新西兰食品安全署证实为安全。”而这些与蒙牛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申请书”、各种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以及媒体大量投放的广告所宣传的内容完全相反!

“凡出言, 信为先。”信是人与人、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良性关系的道德底线, 如果说OMP以前的过度宣传存在着“言不实”的过错, 有欺瞒国家管理部门、愚弄消费者之嫌, 那么在事件出现后, 面对媒体和消费者的置疑, 蒙牛如此敷衍塞责更违背了“唯其是, 勿佞巧”的君子做人标准, 这种假想通过“诈与妄”的言辞来牟取一时利益的行为与诚信原则背道而驰。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需要很大的勇气, 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但一味地掩饰、逃避所付出的代价更高!蒙牛为三聚氰胺付出了十几亿的代价, 但特仑苏的代价绝不只是反映在蒙牛一个季度或一年的财报中, 其对于品牌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虚假宣传, 以及“改过”不积极的态度已经使公众对于蒙牛品牌的基础诚信严重动摇了。

在《弟子规》这面镜子中我们看到, 蒙牛这次危急中的言行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 更与它一贯的亲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德行”背道而驰, 最终触怒了自己的“衣食父母”, 遭受到“被遗弃”的厄运, 巨亏自然是预料之中。

今年乳业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伊利和光明均表现出良好的恢复迹象, 而蒙牛的财报却迟迟没有公布, 显然特仑苏事件的阴影还远没有退去。

蒙牛面临的问题, 正是当今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宣传上大搞概念炒作、虚假宣传, 愚弄消费者, 违背“道义”;经营上盲目扩大生产线, 只顾上市揽钱, 降低产品质量, 唯短期利益是图。快速飞起来的企业, 也纷纷以比起飞速度更快的速度倒下。我们必须深思:一家百年企业究竟是怎样打造成功的?我们的民族品牌这样搞下去还有多长的路可走?企业存在的意义是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 并长久持续地获得合理利润, 这是企业的“品德”, 也是经营的底线。越是名牌企业越要明白这一点, 强化自己社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绝对不敢凭借自己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来的那一点点“信任”就信口开河, 愚弄消费者。

回归:形象实在, 力行“德”文化

根据CTR的数据, 今年第一季度蒙牛在广告方面就砸下5.26亿元, 同比增长20.4%, 在饮料行业广告投放仅次于娃哈哈和伊利。几大乳业已经展开了新一轮的较量。

“每一天, 为明天”, “蒙牛, 只为优质生活”这两句广告口号已经成了宣传的标版, 从产品包装到各档综艺节目, 从全国各地的零售点到各大媒体随处可见。在激烈竞争中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无可厚非, 但前提是:必须先有事实!蒙牛营销一定要吸取特仑苏的教训, 不要一味地沉醉在曾经花样百出的营销戏法中。“唯其是, 毋佞巧。”事实是信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如若不然即便蒙牛今年没有败在三聚氰胺面前, 没有倒在OMP上, 难保下次它不会毁于PMO上!宣传要做, 但不能做忽悠老百姓的广告。

牛妈妈曾教育老牛说:“一个人好坏的关键不在于有钱没钱, 而在于他的行为和品德。”同样, 一家企业的成败关键不在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 而是在于它的产品质量和社会道义。钱没有可以再挣, “德有失”遗患无穷。这次接二连三的挫折对蒙牛或许是一次很好的自我反省的机会。昨天的蒙牛跑得太快了, 利用这次休息的机会再好好回味一下老妈妈那句“吃亏是福, 贪便宜是祸”的教诲, 深刻理解和体会“吃亏”和“贪便宜”的辩证关系, 做人、做事才能“实实在在”、“堂堂正正”;昨天蒙牛依照牛妈妈的教诲成功迈进了华尔街, 取得了令国人骄傲的业绩, 为同行业树立了榜样, 今天还需要把握好这次机会, 依照牛妈妈的做人原则, 遵照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把企业的“德行”放在首位, 牢记艰苦创业时的企训“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不妨多力行《弟子规》, 为蒙牛的再次崛起积累“德行”。

翻开《弟子规》, 对照蒙牛的过去和现在, 我们就一目了然。不仅蒙牛如此, 任何企业, 只要拿《弟子规》照一照, 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发现自己心量的大小和企业未来之路的长短。《弟子规》不是任何个人的发明创造, 也不是哪个政治集团、利益集团、思想集团的独生子, 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群体智慧的结晶, 是发自于人本性, 合乎万事万物、历久弥新的运行法则。实践证明, 《弟子规》不仅能解决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也能解决企业与竞争对手、企业与合作者的矛盾, 一家企业能否当下良性发展, 将来持续发展下去, 在这面“镜子”中一照便知。

篇3:力行《弟子规》,学做文明人

——摘自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一、不负家长重托,坚守教育本质

在每一年的新生入学仪式上,我们的老师,都会面对无数家长的叩问:“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少年?”身负家长的重托,我们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六年以后,我将还给你一个懂规矩的少年。”

也许,你会问:鱼洞二小,巴渝名校,为什么如此强调规矩呢?身为校长的我,为什么把教育的切入点放得这么低呢?

“教师职责的第一位就是传道。”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传道”的功能被严重削弱,导致我们的学生自由生长,不懂规矩,不守规矩!

对此,我们学校应该做些什么呢?

鱼洞二小,是历史名校。学校不缺优秀的师资队伍,学生不缺优异的文化成绩,我们不缺先进的多媒体,我们的学生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可谓多才多艺。我们缺少的是孩子守规矩。社会再浮躁,我们都得回归教育的本真:教化育人。行走再匆忙,我们都得遵守处事的原则:懂得规矩。学习任务再重,我们都得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不能做?怎样做才是对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应该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因。

成长的基因,我们应该到传统文化中去找寻。经过反复考证,我们找到了规范孩子言行的读本,它就是《弟子规》。《弟子规》全文仅1080字,列述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它不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样高大上的口号,而是具体可操作的表达,比如:“父母呼唤,要马上答应”“吃饭行走落座,要礼让长辈”“说话声音不能太大,斗闹场所不去围观”“书房书桌要干净,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等等。此书,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此书,涵盖了做人的根本,被誉为人生的第一规!

儿童在十三岁以前,天真未泯,禀性醇厚,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这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我们要利用这段黄金时间,引用圣贤的智慧,熏习我们的学生。那么,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这是我们小学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

二、学习《弟子规》,唤得弟子归

我们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弟子规》为依托,开发了校本德育课程:力行《弟子规》,学做文明人。

几年来,围绕《弟子规》,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多种形式解读《弟子规》,持之以恒践行《弟子规》,推陈出新展示《弟子规》。

在家里,我们给每个孩子发放了“养成教育记录表”,让家长督促孩子,在家养成好习惯;每一学期,我们都会给孩子布置亲情作业,让他们在家孝敬长辈,学会待人接物。《弟子规》的第一课就是《入则孝》,怎样才能让孩子自觉地做到尊重父母、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呢?于是,我们做了一个“晒晒我的亲情账单”主题活动,学校下发了一张亲情账单,让孩子和父母一起算算从出生到现在,他们一共用了父母多少钱。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晚上,我和妈妈一起算了一笔亲情账,爸爸妈妈在我身上竟然用了40多万元。我被计算出来的结果吓了一大跳,小小年纪,我就用了妈妈那么多的钱。我永远也报答不完父母对我的爱。我想:我现在只能用优秀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不提过分的要求,好好听爸爸妈妈的话。孩子朴实的语言,让我们坚信: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去发现爱、感受爱,更要唤醒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爱。

在学校,老师带领孩子们走楼梯,让他们体会“右行礼让”,懂得秩序的重要;同学之间会相互提醒: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学校定期评选“友爱弟子”“文明弟子”,让孩子发现身边的榜样;开展主题班队课,让孩子们领悟诚信的重要性。我们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体验感恩活动。在老师的组织下,孩子们依次向婆婆、爷爷鞠躬,感谢他们的付出;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感谢他们的呵护;给老师一个标准的队礼,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不是盲目地推崇,而是创造性地传承。我们知道,活动,是德育最好的载体。面对《弟子规》,我们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巧妙地融入各种活动。下面,我以“外出拉练”为例,向大家介绍《弟子规》对孩子们的影响。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都会组织孩子们外出拉练。三个校区,4500多名学生,徒步走完17公里的路程。连续三年,如此浩浩荡荡的队伍,如此遥远的行程,如果没有规矩作为保障,我们不可能圆满完成拉练任务。令人欣喜的是,平时开展的《弟子规》实践活动,让我们的活动井然有序,不仅安全地完成了活动,还让每一个孩子有了满满的收获。

活动之前,孩子们设计宣传海报,制作拉练攻略,组建小团队,到超市购物,和家长一起制作美食。一位家长在短信中这样反馈:准备的过程,孩子们学着规划、动手实践、学会分工、懂得合作。准备的过程,就是孩子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过程。

当孩子们喊着洪亮的弟子令出发的时候,他们的心中,不仅开心,更有着对集体的那份归属感、自豪感。当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通过马路的时候,他们的眼中,不仅是兴奋,更有着对规则的遵守与敬畏。

在活动场地,孩子以班级为方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而安静地倾听老师的讲解,时而活蹦乱跳地做游戏。纯真的笑靥,荡漾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欢声笑语,回荡在晴朗的天空。五(1)班的××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外出拉练让我明白:快乐,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彼此关心的基础上的。安全,是建立在自我约束、遵守纪律的前提下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所到之处,没有破坏景观雕塑,没有伤害花草树木。他们的背包里,装着塑料手套,装着垃圾口袋,准备这些,为的是不留下一片垃圾。如何做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孩子们的必修课。经历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已经学到了。

拉练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孩子们自制感谢卡。感谢家长的支持,校警的呵护,老师的陪伴,同学的帮助。稚嫩的文字,浓浓的深情,这不正是最好的感恩教育吗?

三、培养良好习惯,建设德育品牌

德育,是什么?德育,不是空洞的口号;德育,不是挂在墙壁上的标语。德育,是盐,不能直接放在嘴巴里单纯地吃,而是要让其溶解在食物中,慢慢地品。

力行《弟子规》,学做文明人。这是鱼洞二小德育建设的一个品牌,也是鱼洞二小着力打造的一个行为标志。因为,我们欣慰地看到:在真切的体验中,孩子们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在丰富的活动中,孩子们经历了真实的成长。

力行《弟子规》,培养文明人。这是鱼洞二小200多名教师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鱼洞二小虽是“高大上”的名校,却始终把“传道”放在第一位。“美丽二小,魅力教师,快乐孩子”,美好的愿景目标,从良好的行为规范开始。

学习《弟子规》,培养懂得规矩的孩子,是我们对家长的承诺,也是我们对社会的一份担当。

教育的魅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们坚信:

当孩子们有了良好的习惯,他们才可以更好地出发;

当孩子们有了优雅的举止,他们才可以从容地成长;

当孩子们心中有准则,脚下有行动,他们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当孩子们有了传统文化的根,他们才可以自信地走在“做自己,更精彩”的路上。

参考文献:

翁根俊.孩子的第一次:《弟子规》力行记[J].小学德育,2010(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魏广勇弟子规力行感言】相关文章:

学弟子规做文明人,弟子规读后感04-15

上一篇:幼儿园幼儿管理计划下一篇:全市校长论坛交流材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