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纪念日征文

2024-05-11

七七事变纪念日征文(通用15篇)

篇1:七七事变纪念日征文

我是19秋天出生的,1937年秋天离开北京时刚满16岁。

那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完高中一年级,暑假里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我那时懂点事,但不成熟,读报中看到宋哲元每次谈话都是“能和就能平,能平就能和,和平和平,和就是要平,平就是要和”。但日本人一动手,中国人想和平也和不了。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在当时也是一座大城市,居然没多少日子就被日本人占领。北京城里人心惶惶,我们也只好迁回湖南老家。

以往回湖南很容易,坐火车从北京到汉口只需几天。我们那次一走啊,就是40天。北方打仗,铁路断了。我们只能先到天津,然后坐船去青岛,从青岛换火车到济南,再坐火车到徐州,最后转郑州到汉口。离开北京那一天,天气很凉,火车站里人很多,可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四处弥漫着亡国的死寂。一个多月后回到老家,一个姑妈见到我说:“你怎么瘦了这么多?”我的脸原来很圆,一路不得休息不得吃,非常辛苦。

到了长沙还要继续读书,因为我从北京去的,很不适应。北京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我们在北京读书接触白话文比较多,湖南的中学生古文功底好。考大学时,我的三个志愿报的都是西南联大,能考入西南联大是我当时最大的愿望,也是唯一的愿望。

我和母校西南联大的关系非常密切,两个姐姐是这个学校的,妹妹是这个学校的,姐夫、妹夫是这个学校的,我老伴也是这个学校的。我从1939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度过了整整七年,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时期。

在西南联大,我读过四个系,不过都没念好。那时候转系很方便,只要学分念够了可以随便转,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名人的课,因为好奇我也偶尔去听听,比如,外文系陈福田先生的西洋小说史,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小说史,闻一多先生的《诗经》《楚辞》,朱自清先生的课,钱锺书先生的课……当年清华四大导师里我赶上了陈寅恪,他教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陈先生的课正式上的人很少,大概七八个人,但是他名气大,大家都知道他是泰斗,所以经常有人趴到窗户外面听,我也夹在其中。联大的学生水平的确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学术气氛。

回想我这一生最美好的岁月,还是联大那七年。当然,那也是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一段时期,可是幸福不等于物质生活,尤其是不等于钱多,那么,美好在哪里呢?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另一个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美好。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生活非常艰苦,可士气却没有受到影响,也并没有失败主义的情绪流行,大家总是乐观、天真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民主的、和平的、自由的世界,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青年最幸福的所在。

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有90%的大学受到日军的轰炸和摧毁,约106所高校被迫迁移,但万千师生一路办学不止、教学不止、求学不止,文化的种子撒播到穷乡僻壤,产生出更多的力量。这也被后人称为“一次荡气回肠的文化长征”。

1937年11月,抗日战争的硝烟逼近杭州,浙江大学不得不举校西迁。这次西迁途经赣、湘、粤、桂4个省份,行程2600多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省遵义市。由于遵义办学条件有限,理学院、农学院及师范学院的理学部又迁往75公里外的湄潭县城。

据不完全统计,在湄潭的7年中,浙大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超过当时所有的中国大学。中国的物理学年会连续4次在湄潭召开。英国《自然》周刊、美国《物理评论》经常收到来自“中国湄潭”的论文,其中仅用“湄潭”两字做标题的论文就达25篇,如《湄潭茶树土壤之化学研究》《湄潭动物志》等等。据说,在70年前,只要写上“中国湄潭”4个字,国外的科研刊物便会准确无误地寄到时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浙江大学图书室。

1944年10月,应竺可桢之邀,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来湄潭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浙大的教授们宣读了多篇论文,李约瑟被这些与世界同步的科研成果震惊了,他说:“我可以毫不吝啬地说,这里是东方的剑桥。”

1954年,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出版了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在序言中他告诉读者,他1944年考察疏散到湄潭的.浙江大学,结识了校长竺可桢和王琎、钱宝琮等学者。1992年8月,在浙江大学举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研究会上,时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的何丙郁宣读了李约瑟的贺词,特别提到三位已故学者竺可桢、王琎和钱宝琮,李约瑟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初曾受到他们的启发。十多年前,我已搜集到李约瑟及其夫人李大斐走访湄潭浙大的不少文献资料,唯独没有发现那次访问的历史照片,颇为遗憾。

12月,我意外地收到了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捷克籍在读博士胡吉瑞的电子邮件,询问我祖父钱宝琮与吴文俊在数学史研究方面的问题。我立刻回信,并顺便请他在研究所查阅是否存有李约瑟湄潭考察时的历史照片。胡吉瑞复信曰:“李约瑟在湄潭拍了一些照片,其中两张可能有您的祖父,但是我们都不敢确定。”他还从研究所档案资料中找出了李约瑟自制的“钱宝琮卡片”,卡片将钱宝琮称之为“中国数学史杰出权威”。第二天,胡吉瑞又来信说:“李约瑟在湄潭文庙拍的照片都不太清晰,有的还有双重曝光。”

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喜不自胜,立刻回信:“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么多一手资料,因为它们对我来说都很重要。从你提供的照片来看,我已认出了王琎(戴眼镜,有点谢顶的老者),他右旁边很可能是祖父,由于是背面,而且不清楚,还需要再看”。时隔不久,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馆长莫弗特专门来信,请我进入其馆藏网页,要我辨认李约瑟湄潭照片中的浙大教授,还允许我下载并公开使用加有其网页标签的老照片。

如此珍贵的浙大照片岂能一人独享!1月,我带上照片去拜见106岁高龄的贝时璋先生。老人家手拿放大镜仔细地查看照片,兴奋地喊出王淦昌、王葆仁、王琎、丁绪宝等教授的名字。我又将照片分送给诸位教授的后代,也捐赠给了浙大档案馆、湄潭的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师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他原计划在浙大逗留四五天,结果发现可看的东西太多,对浙大的学术成就非常惊讶,因而留了整整八天,称“浙江大学是与在昆明的著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齐名的学术机构,可能在中国的大学中排名最高”。他为英国《自然》杂志撰写了亲临浙大的所见所闻,并将自己拍摄的几张浙大照片刊登在他与夫人合编的《科学前哨》(文献)和《中国科学》(摄影集)上。

李约瑟研究所提供的照片包括校长竺可桢主持的中国科学社学术会议(图①)、研究人员在试验田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图②)以及营养学家罗登义、生物学家谈家祯等做实验的照片。

70多年以前的照片已不够清晰,并且还有重叠现象,说明李约瑟当时操作相机的水平并不高明。然而,作为当时的科学史家,他适时捕捉信息,及时按下快门,定格历史瞬间,已是相当可贵。

李约瑟拍摄的浙大照片不仅见证了学校西迁办学的艰辛,记录了浙大人可贵的求是精神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填补了西迁浙大时期中外学术交流资料影像的空白,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浙大西迁史乃至中外科学史最为珍贵的史料。

今年上半年,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水下考古受到各方的关注。目前,出水文物已超过万件,不但证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而且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军事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工作站就设在彭山县汉崖墓博物馆内,这不能不让人回想起上世纪40年代初,中国考古人在抗战烽火中所进行的川康古迹考察。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科学考古主要集中在中原,以安阳殷墟的十五次发掘和山东龙山的城子崖为代表。战争爆发后,两地的考古被迫进入到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阶段。然而,田野考古的炬火并未因之而熄灭,广阔的西南成为这一新兴学科勃兴的又一主场。

川康古迹考察由迁至四川李庄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博物馆前身)、中国营造学社三家机构的人员联合组成。在李济的领导下,考察团从1941年5月正式开展古迹考察和文物发掘工作,以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永陵为代表,在中国考古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吴金鼎、曾昭燏、夏鼐、高去寻、陈明达、王介忱、赵青芳……他们构成了考察团的基本力量,也成为今天的考古人经常回望、不断汲取力量的名字。

吴金鼎,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国学研究院,在李济先生的指导下攻读人类学。1928年在山东城子崖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以区别于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1937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主持了云南苍洱的考古发掘。他是此次川康古迹考察团的主要负责人。他的夫人王介忱也是伦敦大学的考古学专业毕业,无偿地参与了他所主持的项目,使中国的考古发掘从此有了女性的身影。

曾昭燏,中国杰出的女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中央大学胡小石的得意弟子,1937年获伦敦大学考古学硕士,战争爆发后舍弃在英国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国,彭山崖墓发掘期间的后勤工作、后期整理、服饰研究等繁重工作均由这位杰出的女性完成。

当然还有夏鼐,我国最著名的考古学家,1939年获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后,返回了处于战争状态的中国。这位领导和组织了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大学者,其考古生涯正是从川康古迹考察团开始的。他承担了六座崖墓的发掘工作,并留下了珍贵的发掘日记。

陈明达则是古建筑学家,1932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学习古代建筑,是刘敦桢的主要助手。抗战时期曾在西南35个县进行古建筑考察。为了加强考古中建筑学的研究,考察团特别邀请他来负责崖墓古建筑部分的测绘和摄影。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众成员在彭山县江口镇东南的寂照庵内的一张合影(图③)。寂照庵是他们当时可以找到的最好居所。

在半年多时间里,考察团先后探明崖墓共900余座,发掘了8处遗址、77座崖墓、2座砖室墓。1942年12月,严寒的冬天来临,岷江水位急速消退,吴金鼎等人不得不停工撤退。出土的各类随葬品、所采集的石质建筑实物标本等,分装三条大船,顺岷江浩浩荡荡驶往李庄镇码头。总计达22吨的文物,抗战胜利后运往南京,成为目前南京博物院颇为重要的收藏。

通过“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们第一次证明了崖墓这种四川特有的墓葬形式为中国本土文化之产物,以实物形式生动再现了东汉时期四川彭山地区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寨子山550号崖墓出土的秘戏石刻,对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并在其最新开放的雕塑馆展出。

今天你去成都,永陵博物馆依然是不错的选择,琴台路也是当地人喜欢聚集的繁华之地。五代前蜀皇帝王建之墓是抗战时期中国考古人科学发掘的首个古代帝陵。永陵未发掘之前,陵墓高大的土冢被后人附会为汉代司马相如的“抚琴台”,修建了现代的琴台建筑。1940年秋,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天成铁路局在抚琴台北面修筑防空洞,突然被一道砖墙所阻,四川省考古学家冯汉骥闻讯后,亲临现场断定其为重要的古墓葬。1942年秋,冯汉骥等考古人员进行了第一期发掘。1943年早春,川康古迹考察团结束了在彭山的考古便前来支援。吴金鼎作为团长,营造学社的梁思成、莫宗江、卢绳等也一同前往。由于科学发掘,中国这座唯一的建于地面之上的帝陵,出土了王建本人的石像雕刻、重要的玉册、玉大带以及雕刻有24乐伎的棺床……郭沫若曾说,若是在和平年代,这样的考古发现怕是要轰动世界……

李庄,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从重庆坐船要走三天,没有基本的药物,甚至没有纸张可供书写,没有印刷设备来出版书籍,但有六年的时间,一大批文化机构栖息于此。这里有当时中国最好的文科图书馆,13万册中文图书、上万册的西文书籍和两万册中外杂志成为做研究的最好保障,大家把借书说成是“上山去取经”。这里的九宫十八庙、板栗坳、张家祠堂见证了董作宾的《殷历谱》、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史语所的《六同别录》的完成……

西南地区的考古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高的水准,丰厚的收获也是抗战中的奇迹。而那些在李庄一面接受最为艰苦的乡村生活,一面执著于学术研究的先生们,才是中国文化奇迹的重要创造者。

篇2:七七事变纪念日征文

幽远的钟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太阳的光芒照亮了祖国大地。今天,7月7日。是中国人不能忘记的日子——七七事变80周年纪念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祖国神圣领土已有七十年了,是中华民族倍受屈辱的日子。

从80年前的这天起,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展开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生化武器。无数同胞倒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在无数革命先烈铺起的血路下,中华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战,才将日本人赶出了国门,劈开了如今的新天地。作文

可让人忧心的是:如今许多青少年对这一段历史一无所知,这不禁让人寒心。是呵,现在我们沐浴着盛世阳光,心中逐渐被现代都市的红灯绿酒所填充,已没有空间去回味,体会这血一般的历史。对于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很多人觉得好笑。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董存瑞,却被认为是弱智傻瓜,不会投机取巧。这正是中华民族正在流失的一种精神。80年前,就因为没有民族精神,团结精神,才遭到了外来国家的侵略。

有位伟人曾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拥有高尚的民族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将走向灭亡。”而这血泪史,正如铁鞭,劈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明白“落后就要埃打,奋然前进。作文

篇3:七七事变纪念日征文

《美术观察》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美术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大型综合性美术月刊,为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观察》关注美术发展的前沿和热点,深入探究美术理论和创作的基本问题,大力传播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信息,以丰富的栏目反映美术领域的多样景观,致力于有中国文化立场的现代美术形态的建设与繁荣,在美术学科创造性地体现国家发展的文化战略和宏观精神指向,《美术观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调学术至上、质量第一的编辑原则。

《美术观察》以中国艺术研究院蓄养半个多世纪的优良学风、雄强学力和磅礴阵容为滋养和后援,突显贯通人文学科和艺术创作的学术性;所设〖观察家〗、〖美术家〗、〖美术学〗、〖国际视野〗四大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内容和形式,对大视野的“美术”构成全方位的“观察”,以高品位、高质量、高学术性的专业期刊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赖和好评,是中国美术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

《美术观察》的志趣是:精诚问道,但不囿书斋;侧重建设,却不懈批评;着意前瞻,亦勤于反思;力求全面,也力避浮泛;尊重客观,更崇尚良知;基调严肃,又饱含热情。

《美术观察》创刊于1995年,2012年4月恰逢出刊200期。为纪念《美术观察》出刊200期,欢迎大家就“《美术观察》与当代美术进程”主题进行讨论,发表高见,本刊择优选登。以下方面供您参考:

1、您阅读《美术观察》的感受与经验。

2、您曾经参与本刊[热点述评]、[现象]等栏目选题讨论的感受与收获。

3、对如何进一步办好《美术观察》,您有何建议。

截搞时间:2012年5月31日

电子邮箱:meishuguancha@sina.com (注明孟繁玮收)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社(注明“《美术观察》与当代美术进程”投稿文章)

篇4:七七事变纪念日征文

此次活动共收到了合格来稿170余篇,经过征文活动评审组初评、复评和专家终评投票等环节,共评出21篇获奖文章,其中纺织界老前辈陈义方、薛庆时获得一等奖;包括本刊记者郝杰(纺织之光志愿者)在内的5位作者获得二等奖;吴末寒等14位作者获得优秀奖。与会领导为获奖作者颁发证书和奖金。

2015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奠基人钱之光同志诞辰115周年。为了深切缅怀钱之光对纺织工业建立的丰功伟绩,继承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拓新中国纺织实业的艰苦奋斗精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与中国纺织教育学会于去年7月开启纪念钱之光诞辰115周年征文活动。

征文活动面向各纺织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奖获奖人员、“纺织之光”志愿者以及所有热心纺织事业、关心行业成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征文邀请。

自征文活动启动以来,在行业内受到热烈响应,得到了国资委纺织离退休干部局、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团委、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以及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

王天凯在会上指出,此次征文活动不仅要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钱之光一生光明磊落、求真务实、两袖清风的风范,值得每一个人对照寻找差距,鞭策自己。这对当前解决行业矛盾、把握关键问题非常重要。

高勇认为,征文活动很有意义,一方面纪念钱之光诞辰115周年,另一方面把纺织行业的光荣传统、建国以来的纺织工业历史介绍给年轻人。如今,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超过全球的一半,出口超过全球三分之一,纺织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完全是钱之光等老前辈打下的基础,怀念钱之光就是要把纺织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

与会的纺织界老前辈纷纷发言,回忆起钱之光求真务实、勤政廉洁的点点滴滴。年轻人也表示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为建设纺织强国贡献力量。

2016年全国棉农植棉意向降幅趋缓

近日,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和新疆华泰棉花专业合作社,分别对内地12个省和新疆自治区310个县(市、团)近3000个定点农户进行了首次2016年植棉面积意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4481.5万亩,同比下降7%,降幅趋缓。其中新疆棉区棉农种植意向减少7.6%,黄河流域同比下降5.2%,长江流域同比减少6.4%。

篇5:纪念九一八事变90周年征文

客观方面,中国当时出现内乱,只顾窝里斗。蒋介石的“壤外必先安内”政策大大加快了日本对中国的侵蚀。当时中国人的麻木与软弱也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所以国家领导们总不忘强调要统一,要富强。只有国家统一了,野心家才不会有挑拨离间以获取渔翁之利的机会;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不会有人虎视眈眈的看这我们。

我们更不能忘记前人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篇6:七七事变的纪念日领导讲话稿

今天是七七事变的纪念日,77年前,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那些带着浓浓血腥味的时代记忆仿佛是掘开的口子,一发不可收拾。日本鬼子侵华犯下的滔天罪行,成为我们心中抹不去的惨痛记忆,对日本鬼子的恨,很多人在有生之年都不会释怀。

有人指出,有些脑残还把七七事变纪念日当作七夕情人节来过。部分地区甚至把鬼子找花姑娘都开发成旅游项目,商人还着鬼子服迎客,广场舞大爷大妈也以扮鬼子为乐。 有人表示,一面控诉日本侵华的罪恶,一面督促日方深刻反省历史。这固然不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然而,我们就是没有深刻想过,日本只花150万人的代价,就能在中国烧杀奸戮八年,还使我们死了3500万军民,其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鬼子的用中国人治中国人方法!据史料记载,当年助纣为虐的汉奸伪军也有几百万之众,这样的数字触目惊心。任何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今日的中华也不外如是,如果我们不能团结,如果我们还是那么自私的算自己的小九九,那么被如日本鬼子一样的有心人利用,就不可避免了!

有人认为,我们能把日本鬼子赶走,也正是由于我们国共两党军民合作,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都放下成见,枪口一致对外,钜战八载,终于惨胜。日本鬼子能以这么少的兵力在我国坚持八年,仗的不仅是兵器精良,更是对中国的了解。时隔77年,我们还是重复着过去的错误,对日本这个民族不甚了解,77年前国人在外受蔑视,今天在国外仍然是二等公民!而日本国经济实力科技文化军事能力都不在我国之下,日本国民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都比我们中国人强,此诚吾国吾民危急存亡之秋也。

有人呼吁,一句勿忘历史勿忘国耻,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命运的,也是无法阻止日本野心的!就在几天前,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突破战后体制,使日本能名正言顺地向海外派兵。如此严峻的形势,更加值得我们警惕。对外必须了解日本,学习日本的先进地方,对他们的弱点也了然于胸,对内必须鼓励国民诚信做人提升素质,脚踏实地谋发展,自力更生稳脚跟,不然即使经济高歌猛进,但是内斗不止,也是自毁长城,为人笑被人算,虎视眈眈的日本很有可能给我们历史重演!

篇7:纪念七七事变

今天,为和平,为祖国的富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让我们以理性和深情来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北京西南郊永定河上的卢沟桥。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突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兀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竟开始攻击中国驻军,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当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七七”我们拿什么来纪念?1937年的7月7日,日军进犯宛平城,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抗战拉开序幕。我们该拿什么来纪念69年前的“七七事变”?有人写评论建议,将7月7日定为“国耻日”;此前,也曾见到有人建议将“九·一八事变”之日确立为我国法定的“国耻日”,以警醒国人。可我总是在期待我们能以更多更实在的纪念方式,来纪念值得纪念的“纪念日”。

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新旧文化并存,菊花与刀并存的“双层文化结构”的国家,有许多让人瞠目但又不得不敬佩的厉害之处。一位深入研究日本的前苏联学者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日本人善于捕捉生命运动的最隐蔽的形式。”这句话大有深意存焉!面对人家经济文化实力的强大,在纪念日的时候,我们反思的恰恰是:我们该拿出什么样的沉甸甸的战果来!

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层面,还是在经济现实层面,我们都更需要务实求真,不必过多地空喊那些愤愤然的口号。早在198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是《有感于50年前的今天》,这是迄今为止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对“七七事变”的一个纪念,虽然无声,却有教益。那时高考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提前到6月,而开考语文的那一天恰恰是7月7日。1987年距离1937年恰好是50周年,在考场里唤醒学子对我们民族深重苦难的回忆,让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八年抗战“战场”上的枪炮声,无声地弥漫于今日的考场,这比多少空洞的说教和虚拟的纪念都要好上数百倍。

作为纪念日,有的是喜庆的,有的是耻辱的,有的是传统的,有的是新立的,有的则无关痛痒。现今国人见得最多的,大约是“疾病日”,如今几乎每一种常见疾病都设立了一个“日”。人的身体健康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健康。此时此刻,我的耳际回荡着《松花江上》的那个曲调,那是作曲家张寒晖于1937年7月12日在西安创作的歌曲,是对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的血泪控诉,也是一位作曲家对“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最好纪念———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忘了作者是谁了,他回忆了自己的孩提时代,懵懂中将“九一八,九一八”听成、唱成“救一把,救一把”,从而让那歌声更加悲切感人,矢志不忘!

篇8:七七事变纪念日征文

30年是一段难忘的成长, 30年是一段深长的记忆。为了隆重纪念《甘肃教育》创刊30周年, 本刊决定举办“我与《甘肃教育》”征文和书画作品征集活动。希望广大读者、作者, 曾经在本刊工作过的同事和与《甘肃教育》有着各种情缘的朋友们踊跃投稿, 记录下您与《甘肃教育》的故事, 本刊和《未来导报》将开辟专栏择优刊发。我们相信, 步入而立之年的《甘肃教育》因您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您的关心和呵护, 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 将会走得更加坚实、更加辉煌。

征文题材不限, 题目自定。征文和书画作品可发送至《甘肃教育》杂志电子邮箱jyzh2@163com或直接邮寄至“兰州市雁宁路399号甘肃教育社”, 并请在电子邮件标题栏或书面信件信封上注明“甘肃教育征文”字样。凡参与投稿者, 请注明作者姓名、邮址。

篇9:七七事变纪念日征文

一、宗旨 本次征文活动旨在通过颂扬人民军队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斗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和发扬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军民团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

二、征文内容和要求

1、征文内容 有关八一南昌起义的史迹、故事和相关史料;我军官兵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以及部队自身建设中的英雄事迹,光辉成就;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鱼水情的先进典型;复转(预备役)军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

2、征文内容必须真实,先进人物应附加说明其个人情况和相关单位证明;凡参用了其他资料者,须说明资料来源。

3、征文体裁为记叙性散文、报告文学。文字力求精炼,每篇以3千字为限。

三、征文时间 本次征文时间自“启事”刊载之日起,至2007年11月10日止(以来稿邮戳为准)。来稿请在信封正面注明“征文”二字。

四、奖励 本次有奖征文活动设奖3个等次6个名额,即: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评奖办法:由本刊编辑部组成评选小组,施行评奖工作;凡入选作品,均在本刊“征文”栏目逐月刊登。评选结果将在《老友》2007年第12期公布。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五、“征文”来稿请勿寄私人。由于编辑部人力有限,来稿概不退稿、概不查询,请作者自留底稿。珍贵资料请寄复印件或扫描后发至《老友》电子邮箱:LAOYOU1992@126.COM。

敬望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我们的“征文”活动,多多赐稿,共襄盛举。

垂询电话:6240482 邮编:330006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三纬路81号《老友》编辑部

篇10:纪念七七事变爱国语录

2. 钢铁般的民族团结,是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

3.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4. 七七事变后,我们祖国的大好山河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铁蹄的蹂躏。

5. 走近革命烈士留念碑,烙印着他们每壹个人动摇的信奉!这时,我面前映现了黄继光的高大形象!

6. 炎黄子孙德艺双馨建伟业,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展宏图。

7. 抗日的斗争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史诗

8. 肩负中华民族大业,心存爱国热烈之血。

9. 用热血灌溉祖国热土,用青春点燃中华未来

10.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抗战精神,铭记心中。

11. 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好好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12.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13. 八十六年前的七月七日,炮火声隆月星天。永定河边移寇帜,宛平城外举狼烟。倭奴骄纵谋侵急,壮士须强抵御坚。全面驱邪从此始,终将正义定乾坤。

14. 国破山河裂,想当年、硝烟四起,碧空萧杀。半壁疮痍狼鬼厉,汉水长嘶呜咽。号角逐、干戈激烈。忍看宛平遭凌轹,听马蹄踏碎卢沟月。心泣泪,自悲切。

15. 后,我鸿钧爷爷受党组织派遣回睢县一带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同当地党员组建成睢县第一届县委会,他为三人成员之一,还兼任县中党支部__记。

16. 就在七七事变后不久,在北平抗战中,他以29军副军长的身份战死沙场,成了全国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我方高级将领。

17. 向烈士致敬,是您唤醒了沉睡的中国,是您用鲜血开启了壹个新的纪元,您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18. 震惊中外的著名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也叫七七事变爆发了,而历史的车轮也是在那一刻开始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19. 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而愤慨,为祖国未来的明天而努力。

20. 民族觉醒与民族耻辱,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21. 经历过生死离别的人,更懂得爱和珍惜。所以,我们活着的人,都要好好善待和把握与人相处的日子,让生命不再留下遗憾!

22. 只有国力不断强大,才能让敌人心存敬畏

23. 如果世界上有永垂不朽,那么我相信那是一种精神――不悔。我们的先烈们就有这样的不悔,不悔为革命的付出。所以,他们理应受到敬仰!

24. 七七为极,七七四十九是苦难的轮回。九九为尊,九九八十一是辉煌的历程。七七事变,八年抗战,民族脊梁高高挺起,八一军旗熠熠生辉。

25. 是的,我是卢沟桥。我就是那历经千年风雨也未曾垮掉,用石头铺,就铁链串起的联拱的大桥。十七孔桥洞下,任永定河水浊浪滔滔三百米桥面上,让历史辰光飞驰奔跑。

26. 那些悲惨的往事不能忘记,被人欺凌的岁月刚过去不久,中华民族依然是最危险的时候。

27. 佟麟阁,1937年七七事变时,指挥29军浴血抗战,喋血南苑,壮烈殉国,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后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28. 革命先烈们,你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们的死重于泰山,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

29. 奋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国家光辉定能披荆斩棘。

30. 1937年7月7日,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声罪恶的枪响划破夜空,击碎了祥和美丽和雪月风花。

31. 我们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南山寺烈士陵园,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烈士陵园是那么庄严、肃穆,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32. 我们现在的幸福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虽然你们已经不在了,但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你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33. 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

34. 勿忘国耻,回眸沉痛历史,昂首阔步迈向复兴之路。

35. 先辈们,谢谢你们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会好好珍惜,努力学习你们的精神。将来长大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丽!

36. 芦沟桥,芦沟桥,芦沟残月星飘摇。壮士将死少年怒,问剑几时诛东獠。

37. 炮声浓浓战火飞,中华儿女多英雄,拿起武器打豺狼。英勇杀敌立奇功,英雄事迹美名扬。中国人民齐协力,打得日寇落荒逃!英雄事迹载史册,脍炙人口千古传!

38. 设祖国美好未来,以爱国精神指引民族前途。

39. 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七七事变时,指挥29军浴血抗战,喋血南苑,壮烈殉国。

篇11:七七事变纪念活动简报

为纪念“七七事变”,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月3日上午,**街道**社区开展了以“铭记历史,爱我中华”为主题的.纪念“七七事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社区组织党员干部们观看电影《卢沟桥事变》及参加延边烈士陵园博物院。通过本次活动,让社区党员们再次接触历史,牢记历史,感受老一辈革命军人的勇气、谋略和胆识,同时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开展“七七事变”纪念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加强对社区党员们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红色节日文化,今后更加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齐心协力服务好居民,确保“党员服务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篇12:纪念七七事变大会领导致辞

大家好!“78年前的今天,在那个铭记青史的日子,在——“芦沟晓月长桥上,宛平城威严门外”,是我们的忠勇大义的先辈,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东瀛倭寇,用血肉之躯,用古老的唐刀,在这里义无返顾的捍卫着我们中华的尊严” ,在今天、在这神圣庄严的地方,纪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侵略,维护神圣中华领土完整,中华国家和民族、主权、天威不被侵犯的日子,我辈能够代表中国的爱国网络来致辞纪念我们伟大的先辈们,我辈的荣幸和骄傲,能够参与这么重大的活动,是历史对我辈付与重任的期望。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幸福的生活在网络时代,是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为我们开创的,是先辈们留给我们丰厚的遗产,安宁与祥和,让我们成为高科技时代的骄子,我们是信息时代的精英,我们更应当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面对“九千载岁月,五千年文明”,我们有义务来接过先辈传流给我们——“火红如朝阳赤日,炙热若热血丹心”的爱国主义旗帜,让千万年来不朽的中华再次复兴。

当我们怀着美好憧憬与希望告别二十世纪,欣喜地迈进二十一世纪后,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告别世纪之初的风云激荡,放眼世界格局的变迁,爱国和民族——这永恒的主题,又以崭新的面貌“海天潮水动地来”,胡锦涛关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讲话,“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要从中小学开始”,“七勇士成功的保钓登岛,对中国海疆主权的宣誓”……,都是在以绝对现实的例证,说明我们需要有强大的中国,强大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需要全体志士携手并肩团结起来,继承先辈们的“赤胆忠心,爱国豪情”,追随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华振兴崛起而奋斗……

爱国和民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爱国是一切革命工作行动的归宿,民族振兴是生命的理念,在历史长河里爱国是最崇高的作为,也是回馈最多荣耀的,他能在汗青史册上体现您的生命价值,只有升华你的情操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失去了祖国,一切都不再具有意义。网络是生活世界的外延,生活是网络世界的内涵,自由的充满遐想的空间,有我们生活的疆界,面对阴暗的敌人,面对卑劣的对手,键盘和鼠标是我们的武器,论坛是我们的阵地,没有任何利诱和迷惑,可以改变我们的意志。古老的长桥,古老的城垣,记载着岁月的沧桑,铭刻着历史的教训,昨日的烽火硝烟,依然历历在目;引狼入室,以血饲狼,养虎为患,为虎作伥,不是我辈的作为。无国何以有家,漂泊天涯的游子,试想——沧海茫茫路在何方?

流浪的民族只能是风中,飘摇无助的枯叶,试问——归根何处?我们不是变质的一代,风花雪月,不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不是沉沦的一代,纸醉金迷,不是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兰色、火热的红色与春意的绿色是新世纪的时尚,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和个人的文明与素养,也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只有爱国主义才是我们最崇高的信仰,当个人宗教和信仰,当个人理念和思维,与国家利益冲突时,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作为坚定的中国爱国主义者,我们必须义无返顾的选择爱国,“苍天做证,日月为鉴”,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永恒、而神圣的使命。

篇13:七七事变纪念日征文

为充分展示新农合制度实施10年来取得的成绩, 深入总结经验, 为新农合制度巩固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卫生部发出“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10周年纪念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

根据卫生部的安排,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亲历新农合, 感受新农合”有奖征文活动, 希望广大农村卫生工作者及管理者踊跃参加。具体事宜详见中国农村卫生网 (h t t p://w w w.z h on g w e i w a n g.o r g) 或电话咨询, 联系人:王因海, 电话:010-67150185。

篇14:“七七事变”77周年

时值七七抗战77周年,马英九在中山堂举行的“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特展”开幕式上表示,历史的错误或可原谅,真相不能遗忘,最重要是怎样来看待战后的一切。

他指出,1个月前,诺曼底登陆70周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最为人瞩目;德国在战后面对纳粹历史,努力反省,最后走出阴霾,从一个战败国变成欧洲和平的主要力量。

马英九说,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区最广、牺牲最大的国家御侮战争,官兵死伤300多万人、人民死伤2000多万人。他提醒在场者,今日纪念抗战开始的卢沟桥事变,不要忘记,钓鱼岛是最早被日本侵略的领土。

他指出,“马关条约”签订前3个月,日本内阁下令在钓鱼岛设立标识,侵占中国领土,在国际法上自始无效,“领土主权一寸不能让”。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马英九要求台湾当局相关单位举办一系列活动。

台湾至今仍无一座专门的抗战纪念馆,备受民间批评。马英九当天明确指出,将由防务部门在台北“国军英雄馆”现址上同时规划“国军历史文物馆”和抗战纪念馆,并成立慰安妇历史陈列所。

台北市长郝龙斌介绍,台北市举办此次特展分大陆战场、台湾抗日两个主题,希望提醒公众“仇恨可以放下,历史必须记取,不能遗忘,更不能篡改”。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让七七抗战精神永远持续,维持安和乐利社会。

当天,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等团体举着“抗议安倍破坏和平宪法”等标语,前往“日本交流协会”台北事务所抗议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集人兼劳动党主席吴荣元带领民众喊出“勿忘七七事变”、“维护亚洲和平”与“反对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等口号,还焚烧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肖像,但遭警方立即用水浇熄。抗议活动在日方代表接下抗议信后平和结束。(见下图)

位于台北市延平南路的中山堂,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被称作“台北公会堂”,是为纪念裕仁天皇登基而建;1945年10月25日,这座日本人修建的会堂里举行了盛大的台湾省受降典礼。

“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特展”的展览面积约60平方米,展出历史文献、书籍及武器等数十件,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7月7日前夕,台湾多种民间力量通过举办图片特展、音乐剧以及向老兵致敬等活动,回顾艰苦卓绝的中国抗战史。其中,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举办“从甲午到保卫钓鱼台(即钓鱼岛)”演讲会,台湾民间企业出资举办“中美同盟抗战岁月”特展,孙中山纪念馆上演《烽火岁月——向抗战勇士们致敬》音乐剧,台湾全球华人纪念抗日协会举办了抗战歌曲合唱比赛。

链接

香港多团体游行要求日本承认侵华责任

7月7日,香港民建联、工联会、香港索偿协会等多个团体的代表100余人,当天游行到日本驻港总领事馆,抗议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侵占钓鱼岛,要求日本政府承认侵略责任,向受侵略的国家正式道歉及赔偿。

当天上午9时许,游行队伍从中环邮政总局出发,一路高喊“勿忘日本侵华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辟”“日本撤出钓鱼岛”等口号,一直游行到日本驻港总领事馆,将请愿书交给领事馆代表后散去。

民建联副秘书长叶傲冬说,请愿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强烈要求日本政府承认侵华史实,向受侵害的国家及人民作出正式道歉及赔偿,保证永远放弃军国主义,以及确保不再作出任何危害世界和平的侵略行为。

工联会表示,解禁集体自卫权让日本邻近国家有危机感,显示了日本正在向战争的边缘发展,由本土护卫发展成为对外抗争。香港索偿协会则要求兑换二战时在香港发行的军票。

参加游行的香港市民吴进告诉记者,日本1941年攻占香港时,他大概17岁。当年日本发行货币及军票,强迫市民用港币、外币、黄金、珠宝等去兑换。

“1941年,2港元兑换1元军票,1942年7月就变成4港元兑换1元军票。港币和外币也不能流通,要不就会被视为违反军法被惩罚,甚至杀头。日本在香港的3年多时间,把全港市民好几代的积蓄都榨干了。”

篇15:七七事变纪念日征文

活动目的:通过回顾屈辱的历史,让同学们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青少年要有“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的信念,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活动主持:陈童昕、胡宇航

活动议程:

1、观看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片段) 资料;(约6分钟)

2、同学们谈感受与体会;(3-4名同学)

3、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8名同学)

4、签名寄语;(每位同学,请提前准备小纸签)

5、孙老师点评。

活动过程:

陈:敬爱的老师

胡: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陈:同学们,你们知道75年前的今天,中国发生了怎样屈辱的事件么?

胡:1937年的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残杀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余万人。

陈:除此之外,日本侵略者还对中国的文化珍品进行了大肆掠夺。每天被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胡:这是一段怎样屈辱的历史啊。

陈:这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耻辱岁月。

胡: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当时的一些场景吧

陈:请看纪录片

(播放纪录片,约6分钟)

胡:看了纪录片,同学们的心情一定十分沉重。

陈:为什么当时中国会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敢如此大胆地残害、屠杀我们的同胞?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自由讨论,请3-4名同学发言)

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耻辱不容忘记,历史不容忘记。

胡:为了悼念这些惨死的同胞,1985年8月,南京人民政府在南京江东门修建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陈: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去南京旅游,请记得一定要去纪念馆参观。去了解一下我们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历史,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胡:对,小陈同学的建议非常好。我们很幸运,能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陈: 75年过去了,回顾屈辱历史,我们青少年一代要时刻铭记祖国曾遭受的苦难,缅怀那些千千万万牺牲的抗日烈士。

陈:我们要牢记这段耻辱的岁月,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

胡:想起梁启超先生的训诫:今日之责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陈: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胡:我们青少年要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学习更加精益求精。

陈: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我们要成为捍卫世界和平,坚定的有力的力量!

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们愿为了你的崛起而奋斗不息!

陈:下面,有请------------------等同学朗诵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8位同学上台朗诵诗歌)

陈:谢谢同学们的精彩朗诵。

胡: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向祖国寄语”的活动。每位同学把自己想对祖国说的话写在小纸片上,请每组按秩序把这些话贴在我们的寄语板上。

陈:请每组同学轮流有序上台寄言。

(小组同学轮流上台寄言)

胡:我们不仅要把对祖国的热爱寄语在这张张的小纸片上,更要把这份热爱之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生活的方向。

陈:对,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华富强而奋发图强。

胡:205班“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班队活动到此结束!

上一篇:党员主要事迹下一篇:安全施工审查备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