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笑

2024-05-08

1学案笑(精选8篇)

篇1:1学案笑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导学案NO.005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编写: 顾娟娟 2017-9-30

一、【学习目标】 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

二、【学习重点】 文化的社会作用

三、【学习过程】

活动一:研读课本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P4和P9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将相关答案在课本相应位置划出来,并在空白处写出关键词。1.如何理解文化“万花筒”?

2.文化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4.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它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有关吗?精神产品需要物质载体吗?

5.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

活动二: 深入情境 合作探究

一、“看”文化、“说”文化 你最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你的家乡有哪些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二、“问”、“析”文化

文化是什么?请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化的概念。

1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导学案NO.005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是: 1)西双版纳植物王国

2)黄山自然风光

3)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生产资料所有制 9)军队

10)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11)参加学校运动会

12)参加演讲会

13)某国议员竞选

三、“辨”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四、“议”文化

我们的生活能否离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国家有哪些深远意义?

活动三 训练反馈 归纳提升

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题号前。)

1、“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和凯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2、人们从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中,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说明了 A、人们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无关 B、参加文化生活一定会陶冶人的情操 C、精神产品是一种纯虚构的东西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篇2:1学案笑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7.1平面直角坐标系

《7.1.1有序数对》学案

主讲:罗代宇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这些壮观的背景图案是怎么组成的吗?

2.学习目标:(1)认识有序数对,会用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2)理解有序数对对我们有何用处。(3)能用有序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位置。

3.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有序数对的定义。难点:会用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4.学前热身

(1)在教室里,只给一个数据如“第3列”,你能确定是指哪位同学的位置吗?

(2)给两个数据如“第3列,第2行”,是_________(填写同学的名字)的位置。(3)在平面上,如果确定一个位置,你认为需要几个数据?(4)请你用此方法确定你在教室中的位置:_________。

二、自学导学

(一)自学指导 自学:自学课本第64—65页。完成“思考”,掌握有序数对的相关概念,完成下列填空。

我们把有顺序的_____个数a与b组成的_____叫做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地理位置的例子吗?(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

1.下列不能确定物体位置的是()A.8号楼4楼3号

B.北偏东30度

C.座位是3排7号

D.东经118°,北纬40° 2.下列关于有序数对的说法正确的是()

A.(3,4)与(4,3)表示的位置相同

B.(a,b)与(b,a)表示的位置肯定不同

C.(3,5)与(5,3)是表示不同位置的两个有序数对 D.有序数对(4,4)与(4,4)表示两个不同的位置

3.如图所示,如果点A的位置为(2,1),点B的位置为(1,4),那么点C的位置为________, 点D和点E的位置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座共8层楼的商业大厦中,每层的摊位布局基本相同,小华的母亲在5楼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位置表示(5,3,2).若小明的父亲在6楼,其摊位也可以用图表示,则小明父亲的摊位的位置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本第68页

习题7.1第1题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如图,甲处表示2街与5巷的十字路口,乙处表示5街与2巷的十字路口,如果用(2,5)表示甲处的位置,那么“(2,5)→(3,5)→(4,5)→(5,5)→(5,4)→(5,3)→(5,2)”表示从甲处到乙处的一种路线,请您用有序数对写出几种从甲处到乙处的路线。

2.我们知道:在象棋中,马行“日”字,如图,红“马”的位置用(3,8)表示,下一步红“马”可以走到的位置有几个?分别如何表示?

3.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潜艇来说:(1)北偏东40°的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0.8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四、学以致用

如图是一台雷达探测相关目标得到的结果,若记图中目标A的位置为(1,90°),则其余各目标的位置分别是多少?

五、拓展延伸

1.表格中的汉字,按顺序读出来,恰好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两句诗,表中“句”的位置记作(1,2),请用有序数对表示出正确的读法,并写出来。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用线段顺次连结(1,3)(6,7)(4,3)(6,4)(6,2)(4,3)(5,1)(1,3)看组成什么图案?

3.设计一个容易用有序数对描述的图形,并用优美的语言告诉给同学们。

六、回顾反思:

七、分层作业:

1.A层次

2.B层次

篇3:1学案笑

一、“学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学案的设计形式大于内容,学案设计中没有突出学生的 “学”的内容和活动.很多学校编制的学案在实践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前“做学案”;课中交流、 展示“学案”;课后“再做下一个学案”.这样的“学案”违背改革初衷. 学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学案等同于教案.即将老师的讲义,简单处理, 下发给学生,把我们课堂教学最后要呈现的结果和要探究问题的答案全都交给了学生.这种做法没有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仍是以教师的 “灌输”为中心.问题二:学案等同于教材.很多学案都是对教材内容简单整合后,把课本的例题和课后的习题不加选择直接摘抄到学案上,没有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去设计问题,根本没有体现学案的价值,没有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三:学案等同于练习卷. 一些学案整个都以试题的形式出现,致使整节课都是学生解题,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题目,这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此以往,优者产生厌学情绪,差者抄袭导学案,使得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基 本模式探究

(一)“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流 程图

笔者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在两年多的“学案”教学模式实践改革中,及时总结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经历多次教研,听课,磨学案,最终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三环节,五步骤”数学“1+2”学案设计模式,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 环节

“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从以下四大方面着手设计.

1.完善学习环节———“学”为中心的“绝招”

“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分为课前预学案,课中导学案及当堂检测题三大学习环节.三大学习环节分工明确:1课前预学案———清晰学习内容和研究问题;2课中导学案———夯实基础,突破难点,拓宽思维;3当堂检测题———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实现课课清.三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目标清晰,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课前学习,课中思考,及时巩固的学习习惯.

2. 以“ 课前预学案 ”为先导,打造“ 有思考的 预习”

在两年多的“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与实践研究中,笔者所在学校在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争论最多.课前预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提高自学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也有老师认为课前预习会让学生失去探究学习的机会,认为完成课前预学案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老师要在上课之前把课前预学案先批改出来也存在时间上的困难.围绕着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组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研讨不止10次.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而这种准备不只是学生对于教材的提前阅读或者是对于课后习题的提前练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预习的内容与方式,来提升预习的功能.如何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如何高效开展预习?如何让学生有思考地预习?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三步骤”预习法.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一:以本为本———指导学生学会看数学课本.

步骤二:独立思考———对教师设计的预习案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

步骤三:提出疑惑———预习本课后提出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

为最优实现三步骤预习法的实效性,在开学之初,指导学生学会看数学书,让学生明确先看书,再完成相应课前预学案.同时对教师设计课前预习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深挖课本概念和例题的本质,从提升学生思维的角度,提出2~3个有思考价值且有助于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的思考题,问题少而精,尽量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在预习后,写下在预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惑.下面以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5.3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如下:

【课前预学案】

(1)如图1,有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拼出矩形吗? 你能拼出菱形吗?

(2)阅读教材中的本节内容后,请在下列方框中填入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如图2).

(3)预习后,你还有什么疑惑之处,请把它写出来.

3. 课中导学案“ 环环相扣 ”,打造高效课堂的 “诀窍”

高效课堂不仅仅是优等生的课堂,更是后进生的课堂.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课中导学案为引导的五步骤课堂教学法打造“精致”课堂.通过小组互助式答疑,教师引领答疑,从而让学生多学,乐学.五步骤课堂模式操作法是:

步骤一:概念辨析———检测预习效果,对课中概念辨析,使概念“精致”.

步骤二:例题剖析———生生互助答疑,交流分享中“学”,使例题“经典”.

步骤三:变式训练———教师引领答疑,在解决问题中“学”,使思维“发散”.

步骤四:拓展提高———小组合作展示,在亲历体验中“学”,使能力“发展”.

步骤五:小结收获———学生自主小结,收获文本体现,使知识结构“完善”.

下面还是以“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课中导学案的设计如下:

【课中导学案步骤一】

(1)解决预学案中的第1个问题,并写出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包容关系,如图3.

(2)解决预学案中的第2个问题.

(3)写一写:如何判定一个图形是正方形.

1定义法: ;2菱形法 ;

3矩形法: .

(4)概念辨析———下列说法对吗?

1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

5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6四边相等,有一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 形.( )

7对角线互相垂直,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 正方形.( )

【课中导学案步骤二】

(5) 课本例题剖析:已知:如图4,在Rt △ABC中 .∠ACB=90°,CD 是∠ACB 的平分线 ,DE ⊥BC,DF ⊥AC,垂足分别是E,F. 求证: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

【课中导学案步骤三】

变式1:在上例题中,若增加条件AC=4,BC=3,其他条件不变.你能求出AD与BD的长吗?

变式2:如图5,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DFA是正方形.请你至少写出两种不同的添加方法(不另外添加辅助线).

配套练习:课本P125.作业题4,5.

【课中导学案步骤四】

拓展提高:

(1)一张矩形纸片,要折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形的一个角翻折上去,使相邻的两直角边重合,则可以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问小明利用的数学原理是______.

(2)如图6,大正方形的边长为2,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怎样把大正方形剪成四块,与小正方 形拼成一 个边长为 51/2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第1题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折纸方式却蕴含着“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判定定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2题是一个设计题,有一定的难度,在拼成四边形后,还要观察四边形的边和角,从正方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出发去验证.

【课中导学案步骤五】

(1)梳理,如图7.

(2)反思及解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和收获,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同伴的疑惑,那就试一试吧!

4.当堂检测题夯实基础实现当堂巩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情,确定检测试题,试题的编制包括两块内容,一是由基础题构成的“夯实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试题比较简单.二是由稍难题构成的“挑战自我”,注重对数学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预留5分钟测查以检查教学效果和导学案的质量,由于检测的时间较短,所以题量严格控制在3题左右.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题目、 按知识点分层次设计题目、题型应与中考吻合,设计题目时要重内容,不要追求形式.当堂检测不仅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减轻了课外负担. 下面以“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当堂检测题的设计如下:

【当堂检测题之夯实基础】

(1)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 90°,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该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 ).

(A)∠D=90°(B)AB=CD

(C) AD=BC (D)BC=CD

【当堂检测题之挑战自我】

(2)如图8,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OA=OC, OD平分 ∠AOC交AC于点D,OF平分 ∠COB, CF⊥OF于点F.

1求证:四边形CDOF是矩形;

2当∠AOC多少度时,四边形CDOF是正方形?并说明理由.

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写上名字,同桌互改,可以由学生或老师公布答案,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释反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课上全神贯注、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老师针对性指导,改进教学.

三、结束语

在浙教版八下的第四章“平行四边形”及第五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笔者都采用了以上模式的“1+2”学案,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 不仅得到了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的一系列判定定理,而且掌握了“猜想—证明—得出结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当然,不同课型学案应结合课型特点进行编写,比如习题课就不能完全照搬以上“三环节,五步骤”的设计模式,而且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1+2学案”,有些知识用“1+2学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有些却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什么内容是适合制作“1+2学案”的,什么内容不适合“1+2学案”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

篇4:1学案笑

一、“学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学案的设计形式大于内容,学案设计中没有突出学生的“学” 的内容和活动.很多学校编制的学案在实践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前“做学案”;课中交流、 展示“学案”;课后“再做下一个学案”.这样的“学案” 违背改革初衷.学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学案等同于教案.即将老师的讲义,简单处理,下发给学生,把我们课堂教学最后要呈现的结果和要探究问题的答案全都交给了学生.这种做法没有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仍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中心.问题二: 学案等同于教材.很多学案都是对教材内容简单整合后,把课本的例题和课后的习题不加选择直接摘抄到学案上,没有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去设计问题,根本没有体现学案的价值,没有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三:学案等同于练习卷.一些学案整个都以试题的形式出现,致使整节课都是学生解题,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题目,这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此以往,优者产生厌学情绪,差者抄袭导学案,使得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基本模式探究

(一)“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流程图

笔者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在两年多的“学案”教学模式实践改革中,及时总结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经历多次教研,听课,磨学案,最终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三环节,五步骤”数学“1+2”学案设计模式,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的环节

“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从以下四大方面着手设计.

1.完善学习环节——“学”为中心的“绝招”

“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分为课前预学案,课中导学案及当堂检测题三大学习环节.三大学习环节分工明确:①课前预学案——清晰学习内容和研究问题;②课中导学案——夯实基础,突破难点,拓宽思维;③当堂检测题——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实现课课清.三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目标清晰,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课前学习,课中思考,及时巩固的学习习惯.

2.以“课前预学案”为先导,打造“有思考的预习”

在两年多的“学为中心”初中数学“1+2”学案设计与实践研究中,笔者所在学校在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争论最多.课前预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提高自学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也有老师认为课前预习会让学生失去探究学习的机会,认为完成课前预学案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老师要在上课之前把课前预学案先批改出来也存在时间上的困难.围绕着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组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研讨不止10次.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而这种准备不只是学生对于教材的提前阅读或者是对于课后习题的提前练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预习的内容与方式,来提升预习的功能.如何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如何高效开展预习?如何让学生有思考地预习?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三步骤”预习法.具体操作如下:

步骤一:以本为本——指导学生学会看数学课本.

步骤二:独立思考——对教师设计的预习案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

步骤三:提出疑惑——预习本课后提出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

为最优实现三步骤预习法的实效性,在开学之初,指导学生学会看数学书,让学生明确先看书,再完成相应课前预学案.同时对教师设计课前预习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深挖课本概念和例题的本质,从提升学生思维的角度,提出2~3个有思考价值且有助于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的思考题,问题少而精,尽量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在预习后,写下在预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惑.下面以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5.3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课前预学案的设计如下:

【课前预学案】

(1)如图1,有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拼出矩形吗? 你能拼出菱形吗?

(2)阅读教材中的本节内容后,请在下列方框中填入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如图2).

(3)预习后,你还有什么疑惑之处,请把它写出来.

3.课中导学案“环环相扣”,打造高效课堂的“诀窍”endprint

高效课堂不仅仅是优等生的课堂,更是后进生的课堂.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课中导学案为引导的五步骤课堂教学法打造“精致”课堂.通过小组互助式答疑,教师引领答疑,从而让学生多学,乐学.五步骤课堂模式操作法是:

步骤一:概念辨析——检测预习效果,对课中概念辨析,使概念“精致”.

步骤二:例题剖析——生生互助答疑,交流分享中“学”,使例题“经典”.

步骤三:变式训练——教师引领答疑,在解决问题中“学”,使思维“发散”.

步骤四:拓展提高——小组合作展示,在亲历体验中“学”,使能力“发展”.

步骤五:小结收获——学生自主小结,收获文本体现,使知识结构“完善”.

下面还是以“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课中导学案的设计如下:

【课中导学案步骤一】

(1)解决预学案中的第1个问题,并写出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包容关系,如图3.

(2)解决预学案中的第2个问题.

(3)写一写:如何判定一个图形是正方形.

①定义法:            ;②菱形法            ;

③矩形法:            .

(4)概念辨析——下列说法对吗?

①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②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

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

⑤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⑥四边相等,有一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⑦对角线互相垂直,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课中导学案步骤二】

(5)课本例题剖析:已知:如图4,在Rt△ABC中.∠ACB=90°,CD是∠ACB的平分线,DE⊥BC,DF⊥AC,垂足分别是E,F. 求证: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

【课中导学案步骤三】

变式1:在上例题中,若增加条件AC=4,BC=3,其他条件不变.你能求出AD与BD的长吗?

变式2:如图5,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DFA是正方形.请你至少写出两种不同的添加方法(不另外添加辅助线).

配套练习:课本P125.作业题4,5.

【课中导学案步骤四】

拓展提高:

(1)一张矩形纸片,要折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形的一个角翻折上去,使相邻的两直角边重合,则可以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问小明利用的数学原理是              .

(2)如图6,大正方形的边长为2,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怎样把大正方形剪成四块,与小正方形拼成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

设计意图:第1题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折纸方式却蕴含着“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判定定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2题是一个设计题,有一定的难度,在拼成四边形后,还要观察四边形的边和角,从正方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出发去验证.

【课中导学案步骤五】

(1)梳理,如图7.

(2)反思及解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和收获,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决同伴的疑惑,那就试一试吧!

4.当堂检测题夯实基础实现当堂巩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情,确定检测试题,试题的编制包括两块内容,一是由基础题构成的“夯实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试题比较简单.二是由稍难题构成的“挑战自我”,注重对数学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预留5分钟测查以检查教学效果和导学案的质量,由于检测的时间较短,所以题量严格控制在3题左右.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题目、按知识点分层次设计题目、题型应与中考吻合,设计题目时要重内容,不要追求形式.当堂检测不仅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减轻了课外负担.下面以“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对当堂检测题的设计如下:

【当堂检测题之夯实基础】

(1)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90°,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该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   ).

(A) ∠D=90°        (B) AB=CD

(C)  AD=BC         (D) BC=CD

【当堂检测题之挑战自我】

(2)如图8,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OA=OC,OD平分∠AOC交AC于点D,OF平分∠COB,CF⊥OF于点F.

①求证:四边形CDOF是矩形;

②当∠AOC多少度时,四边形CDOF是正方形?并说明理由.

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写上名字,同桌互改,可以由学生或老师公布答案,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释反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课上全神贯注、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老师针对性指导,改进教学.

三、结束语

篇5:§2.1.1正数和负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地理解“相反意义的量”;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4.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提出问题:

1.例1,例2,例3,例4,例5的每一对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你能再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3.怎么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4.+5和5是一样的吗?

5.零是正数吗?零是负数吗?

三、配套练习

A组:

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向东和和;

2. 一个物体沿东、西两个相反方向运动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它的运动。

(1)如果向东运动4m记作4m,那么向西运动5m应记作

(2)如果-7m表示物体向西运动7m,那么6m表示

(3)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如果用-551年表示,则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表示为:

(4)物体原地不动记作

3. 如果收入50元记作50元,那么下列各数分别表示什么?

(1)+120元;(2)70元;(3)-80元;(4)0元.

4.下列不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是()

A.前进5米和后退5米;B.节约3吨和浪费7吨;

C.身高增加2cm和体重减少2kg; D.超过5g和不足5g。

B组:

1.说明下列负数表示的实际意义:

收入-10元表示:; 向北走-50米表示:; 成本增加-5%表示:;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表示:;

2.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结果是()

A.向东走了8米; B.向西走了2米; C.回到原地; D.向东走了2米。

篇6:1.2《祝福》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预习作家作品以及文中重点字词

预习内容

1、字音积累

钝()响

寒暄()

朱拓()

间()或

悚()然

踌蹰()()少 不更()事

谬()种

淡()然 俨()然 雪褥()瑟()瑟有声

尘芥()堆

形骸()脸颊()沸反盈()天 贺家墺()荸荠()()

絮絮()呜咽()驯()熟 桌帏()讪讪()咀嚼()()赏鉴

渣滓()()

瞥()

拗()不过

蹙()缩

门槛()

窈()陷

惴惴()歆享()()牲醴()()蹒跚()()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

形骸(惊骇 弹劾)

惴惴(揣摩

湍急)

3、《祝福》选自《

》,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

》和《

》,散文集是《

》,散文诗集是《

》,还有杂文集17本。

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下来汇总到各学习小组组长手中,由各组组长挑选疑问最多的问题交给老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难点

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二、学习过程 探究

一、1、小说采用什么记叙方式?

点拨:

2、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

3、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

4、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 节

记叙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探究

二、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点拨:开放话题

畅所欲言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点拨: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

三、反思总结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四、当堂检测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左右。

课后练习与提高 1.解释下列词语:(1)寒暄——(2)怨府——(3)沸反盈天——(4)诡秘——

2.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选出正确答案在括号内打“√”表示。(1)通篇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祥林嫂惨死于祝福声中,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旨在鞭挞封建迷信思想。

(4)阔人家的祝福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照。

《祝福》学案(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深入了解祝福的时代背景

解释文中字词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预习内容

1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

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检查预习

2.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提出疑问

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下来汇总到各学习小组组长手中,由各组组长挑选疑问最多的问题交给老师。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①知识目标: 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学习重难点

理解祥林嫂的悲剧的社会根源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点拨:

(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请重点分析鲁四老爷。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请重点分析柳妈。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请分析。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探究二: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 探究三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

反思总结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当堂检测

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课后练习与提高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祥林嫂与祝福”,也可自拟题目。

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点拨:开放话题 畅所欲言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祝福》学案(第二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一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点拨:

(1)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

(2)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块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3)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探究二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探究三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

(1)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残酷迫害;(2)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3)反映劳动人民的觉醒;(4)唤起对被压迫者的同情。

当堂检测

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那天,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篇7:1导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体会伟大的母爱,感受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二、自主预习

课文那些内容是写“我”抱母亲的?从文中画出来。

三、合作探究

⒈“我愧疚的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①愧疚是什么意思?②“我”我为什么愧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①“突发奇想”是什么意思?②“我”为什么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请写一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检测提升

重点文段品读。

我(座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象)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的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① 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② 护士不忍离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母亲为什么闭上眼睛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如果你是站在边上的那个护士,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呢?

篇8:《草原》1导学案

《草原》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读“渲、勒、鄂、涯”,会读会写“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马蹄、礼貌、想一想,答一答:

1、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描写(),再描写()和()的情形。

2、你读懂了什么? 拘束、羞涩、摔跤、天涯、襟飘带舞”等词语。(重点)

2、找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的句子,读一读。【知识链接】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运用“五步法”自学课文 读一读,标一标:

自由朗读课文,标清段落序号,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一查,注一注:

通过查阅工具书,给下列生字注音,在文中为不理解的词语注解。渲勒鄂涯 写一写,测一测:

毯、吟、迂、蹄、跤、涯、貌、拘、羞涩、渲染、勾勒、襟飘带舞 用最漂亮的字体抄写一遍:

---------------------------把最难记的字再写一遍并会准确默写:

划一划,问一问:

通过自主预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快标注在书上吧!【合作探究】

探究一: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

茫。”“碧”是()的意思。“千里”指的是()。“一碧千里”就是()。这句写出了草原()的特点。

探究二:“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老舍先生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小丘线条的(),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探究三:找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

土人情的句子,与同学交流。【课堂检测】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勾勒(lèlēi)渲(xuānxuàn)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1学案笑】相关文章:

上一篇:分享营改增企业的注意事项下一篇:中班主题种子旅行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